税收政策执行存在问题

2022-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税收政策执行存在问题

民族地区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 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国家给予民族地区基本的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指出了当前的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中的政策环境问题、内容设计问题、可操作性以及优惠效果问题。

【关键词】 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

一、税收优惠政策环境问题

区域性税收优惠差异,为民族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不太公平的税收政策环境。国家实行了促进东部沿海、西部地区产业经济发展及振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在财税政策、重大项目立项、以及吸引投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民族地区产业执行的税收优惠政策普遍存在涉及面不广、优惠层次不高、没有很好体现民族地区产业资源的优势等问题。政策上的边缘化在很大程度上迟滞甚至影响了广大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20多年后地区差距仍然较大的情况下,东部沿海等经济较发达地区仍然享受的优惠待遇。税收优惠政策大幅度提高沿海地区投资回报率,相应降低了在西部民族地区投资的可行性,中西部地区的资金、人才、劳动力等生产因素逐渐因收益差异而向东移,从而形成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差异。

二、税收优惠内容设计问题

从西部开发税收优惠内容上讲,存在“两个不足”:一是门槛过高,享受范围过窄,时间过短,规定较严,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一方面少数民族自治州大部分企业是由原企业改组改制而来,不属新办企业,难以享受到新办企业“免三减二”的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可享受西开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主营业务必须属于国家鼓励类产业项目,且该项目主营业务必须占总收入的70%以上。范围虽然广泛,涉及28个领域,共计526种产品、技术及部分基础设施和服务,但少数民族自治州大部分属高能耗、低附加值初加工型企业,规模普遍小,年生产能力和创产值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效益普遍不好,减免所得税大多是“墙上饼、水中月”,好看不中用。如2003年湘西州地税系统纳税企业享受西开税收减免的只有12户,仅占企业总数的2.1%,政策的覆盖面和影响面很小。再次,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只执行到2010年,而经济特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税收优惠都没有时间限制。一些税收优惠政策限制过紧,比如一个企业只能选择享受一种优惠政策,不能两项或几项优惠政策同时执行,使一部分企业没有获得给予的最大优惠。二是厚此薄彼,有悖税收公平原则,主要表现在:各种经济成分和内外资企业享受标准不一致。

三、税收优惠具体的操作问题

从操作上看,存在“三个难以把握”:一是难以把握“鼓励类”项目与“非鼓励类”项目的界限。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有关文件规定,企业投资项目要属于国家鼓励类范围,才能享受到税收优惠,但在实际工作中,某些项目税务部门很难把握。对税务部门把握不准的,需要企业自行到省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认定,此项工作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负担,而且往往因为认定期限太长,延误了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时间。同时,行业主管部门既有行政部门又有事业单位,还有半官半民的行业协会,造成确认中没有统一标准。二是难以把握新办企业的界限。一些企业为了享受优惠政策,采取重新设立公司,重新办理工商税务登记办法,作新办企业申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不仅在确认上难以界定,而且由于征管范围的重新划分,造成了国地税两家难以协调。三是难以把握执行政策与确保所得税基数的关系。国家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多是“中央点菜、地方买单”,财政主要由地方财力负担,直接影响到所得税财政基数的完成。

四、税收优惠效果问题

从效果上看,有“三个不明显”:一是对整个区域经济拉动成效不是十分明显。由于享受面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都是优势企业,且总量不大,因此对经济拉动不是十分明显。特别是近两年来,少数民族自治州工业效益一直不好,使大部分工业企业仍然排除在优惠政策之外,未形成整体启动整个经济发展的态势。二是对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不是十分明显。没有从根本上形成有利于西部民族地区吸引投资税收政策的“落差”。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虽然为西部地方经济发展搭建了快速发展的平台,但没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西部地区的政策优惠倾斜。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基本上是拉平了东西部地区之间原有的政策差距,让东西部地区在政策上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但由于西部民族地区起步晚,目前除有部分资源优势外,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居民的思想观念、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都不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除非提供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否则西部地区企业很难获得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条件,也很难有效吸引外资。三是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的效果不是十分明显。西部大开发需要大批优秀人才,主要靠引进和自身培养,但现行西开税收优惠政策中对人才未有专门的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共有民族类大专院校71所,为迎接2010年博士点的设立,同时为西部民族地区输送更多的人才,准备引进一批博士生和研究生,并在购房和安家费用上给予了一定的照顾,特向税务部门申请减免其个人所得税,但没有现行的政策依据,少数民族自治州在人才竞争上所处的不利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段凤婷 张安群

第2篇:政策执行视角下家园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政策执行视角下,家园合作具有价值取向的服从性、目标的发展性、内容的适切性、实施路径的可操作性等特点;目前,存在政策执行主体对家园合作政策理解不到位,家园合作缺乏系统性、目的性,家园合作的职责分工不明等问题。建议在政策制定中,要明确家庭教育国家政策的价值定位和家长的主体地位;幼儿园应强化家庭教育指导的职责与专业性;倡导学习型家庭,构建家园合作学习共同体;营造适宜的育儿环境,形成家园合作的良性系统。

【关键词】家园合作;政策执行;问题;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国家层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本,强调家园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幼儿园应发挥家园合作的引导作用。〔1〕然而,从政策执行的实践层面看,当下家园合作仍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政策落实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本研究基于政策执行这一视角探究家园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政策执行视角下家园合作的特点

政策执行是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政策執行是指“当政策被确立之后,执行者基于特定组织,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展开的政策的解释以及宣传等活动,以促使政策的有关内容从理念转化为具体形态,实现政策实施目的的各种活动”。〔2〕政策执行视角下,家园合作具有以下特点。

1.家园合作价值取向的服从性

政策执行是将国家的有关政策自上而下进行实施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因此,家园合作具有价值取向的服从性。具体而言,政策执行作为国家意志的一种表达形式,其中蕴含和渗透着的是政府认可并确立的价值观。因此,政策执行视角下,家园合作必须以国家认可的价值取向为导向,并以此为前提开展具体工作,这样才能确保家园合作政策的有效执行,建立良好的家园合作运行保障机制。实践中,应坚持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以幼儿园和家庭为政策执行的双主体,充分协调利用双方教育资源,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2.家园合作目标的发展性

范国睿教授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时间上既要着眼于最终目标,也要立足于近期目标;空间上要运筹各种政策要素,保证政策执行过程成为一个要素得当、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的动态系统。〔3〕因此,家园合作要立足于当下家园合作的现状和实际需求,把握家园合作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拟定当前所要实现的家园合作目标。同时,又要做好长远规划,整合和协调各方教育资源,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探索未来家园合作的方式方法,把握家园合作的长远目标。

3.家园合作内容的适切性

政策执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其内容需依据实际情况而有所变化。不同时期的政策,是为了解决不同时期的实际问题,其内容是针对那一阶段的社会需求制定的。〔4〕家园合作政策执行的前提是要将政策内容转化为适应当下家园合作实践的具体活动。因此,在具体执行家园合作政策时,需要结合当前学前教育大环境来确定家园合作的活动内容,以确保家园合作内容的适切性,使家园合作的活动内容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同时,家园合作内容还需要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应使家园合作内容跟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相契合。家园合作的主体是家长和幼儿园,家园合作的服务对象是幼儿。但在开展家园合作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幼儿,以家长或教师为中心来选择与确定家园合作内容,这样的家园合作内容往往是不适切的,无法达成家园合作的政策执行目标。只有当家园合作内容满足时代的需求、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时,家园合作政策才能切实有效地推进和实施。

4.家园合作实施路径的可操作性

政策执行的关键在于政策执行主体采取何种实施路径来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家园合作的实施路径应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确保政策执行主体按照家园合作政策目标开展各项家园合作活动。目前,较为常见的可操作性实施路径有幼儿园网站、班级博客、QQ群、微博、微信、电子邮件、家园联系栏、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运用,这为有效建立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更多的可操作性实施路径,也为革新家园合作的方式方法提供了可能。

二、政策执行视角下家园合作存在的问题

1.政策执行主体对家园合作政策理解不到位

良好的政策执行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寻求清晰度与模糊性的平衡点。〔5〕政策对于人们的活动是一种约束和管理。通过政策的管理,人们的行为必须遵循政策的要求,而不能模糊不清,如果不能够正确地、清楚地执行政策,那就可能影响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6〕通常,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者对政策理解不够透彻的问题,导致执行工作难以实现政策的预期目标。目前,在家园合作的政策执行中,由于执行主体对政策的理解不到位,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的问题是比较普遍的。因此,在家园合作的政策执行中,执行主体应在准确解读家园合作政策文本的基础上执行相关政策。

2.家园合作缺乏系统性、目的性

政策执行过程中,准备工作不完善,如没有具体的执行方案、计划安排不系统等,都可能造成政策执行的“能量”和“动力”不足,从而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当前,我国许多幼儿园仍未将家园合作内容正式纳入幼儿园教学工作计划中,家园合作存在随意性,即“无明确目标”。具体表现在:首先,在家园合作活动的形式上,政策执行者对家园合作活动缺乏充分的思考和准备,致使家园合作活动缺乏计划性和专业性。其次,在家园合作活动的时间安排上,大多仅限于学期初、学期末或节假日等时间,致使家园合作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深度,严重偏离了家园合作政策的初衷。长此以往,家长参与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日益减退,甚至出现缺位现象,这无疑阻滞了家园合作政策目标的实现。

3.家园合作的职责分工不明

政策执行过程中管理者众多,如果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出现无人负责的情况。这不利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关系协调,更不利于家园合作各项工作的落实。通常,在家园合作政策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幼儿园一头热,家长被动参与的现象。然而,现实中,幼儿园鲜有对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的宣传,政策执行主体双方往往不能明确各自职责,这样就很难整合家长与幼儿园两个主体的教育资源,导致家园合作难以有效开展。

三、政策执行视角下家园合作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考

1.在政策制定中,要明确家庭教育国家政策的价值定位和家长的主体地位

政策本身的明晰性是影响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也是政策有效执行的前提。〔7〕家园合作政策有效执行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家庭教育国家政策的价值定位。家庭教育目前已备受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接受专业、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也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均明确指出家庭与幼儿园应积极配合,深入合作,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未得到家长的足够重视,家长在家园合作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导致家园合作流于形式。为避免这种情况,增强家园合作的实效,建议在相关政策的制定過程中,应在具体政策的内容中进一步明确家庭教育国家政策的价值定位和家园合作中家长的主体地位。

2.幼儿园应强化家庭教育指导的职责与专业性

近年来,我国颁布的《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试行)》《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等法律法规,对全面增强学前阶段家庭教育的整体效果,切实发挥家庭教育的整体作用有重要意义。作为专业的育儿机构,幼儿园应强化其家庭教育指导的职责及专业性,提高家长参与家园合作的主人翁意识,实现家长由家园合作中的“局外人”向“局内人”的过渡;应主动向家长宣传和讲解家园合作的相关政策,让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应指导家长进行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从而推动家园合作活动的有效开展。

3.倡导学习型家庭,构建家园合作学习共同体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强调创建学习型家庭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园合作中,我们应大力倡导建设学习型家庭,让幼儿园与家长都成为家园合作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两者的主体性。幼儿园应积极引导与辅助家长不断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使其主动与幼儿园合作。这一过程也是家园合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过程,家长与教师均可从中得到提升。家园合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可以有效落实家园合作政策,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4.营造适宜的育儿环境,形成家园合作的良性系统

社会育儿环境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家园合作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应积极营造良好的育儿环境。具体而言,家园合作政策的有效执行应充分考虑社区、幼儿园、家庭等整个社会育儿环境的影响。为此,我们应营造适宜的育儿环境,为搭建家园合作的良性系统提供有力支撑,从而使家园合作政策得以规范、有序、高效地执行。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2〕丁煌.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一项基于行为和制度的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5.

〔3〕范国睿.教育政策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211.

〔4〕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8-137.

〔5〕〔6〕〔7〕韩志明.政策执行:平衡清晰性和模糊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2-07(7).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amily-kindergarten Coope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Hu Fuzhen, Li Xiao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作者:胡福贞 李晓

第3篇: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三农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不仅关系到农村人口问题,同时在相关政策执行中遇到了诸多问题,给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稳定等造成极大的影响。本文首先对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探讨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问题;对策

引言

我国人口数量大,计划生育作为我国基本国策,根本目的就是在于控制我国人口数量增长速度,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然而,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财政投入、流动人口多等因素的存在,导致执行难度较大,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不容乐观。为了从根本上提升农村发展效率,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必须贯彻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基于此,加强对现阶段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1政策执行难度较大

近年来,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贯彻党中央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下,农村地区获得了一些列的惠民政策,其中,两免一补、农业税减免、新农村医保政策等等都给农村人民到来了很大的实惠。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有效的缓解了三农问题,提高了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然而,这些政策的推广与实施,在某种意义上也给农村人口响应计划生育政策的积极性造成很大的影响,增强了计划生育与一些惠民政策之间的矛盾,加大了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执行的难度。

1.2计划生育工作单位与相关部门的配合相对缺失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一项基本的国策,并不单单是某一个部门的工作,也不是一个单位或机构能够完成的工作,还需要各个相关部门的紧密结合,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有时候公安部门在办理上户手续过程中,仅凭出生证明就可以开办,对小孩的出生是否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没有过多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非法生育的气焰。另外,很多医疗结构中,只要小孩在该机构出生,就给予其办理出生证明,甚至还存在孩子家长可以买到假证明的现象。

1.3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队伍建设不够稳定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相对复杂,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工作队伍,很难完成这项工作。但是,现阶段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者空有极大的责任,但是本身权利较小,在执行政策过程中難免会遇到很多问题无法解决。另外,农村计生办工作人员任务较重,但是待遇相对较低,缺少有力的激励政策,使得很多农村计生工作人员脱离岗位,给农村计生队伍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

1.4对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财政投入不足

从我国全国农村地区计划生育事业财政投入的基本情况上来说,不管是东部农村地区的人均15元,还是中部与西部地区的人均10元,更有甚者在一些偏远的山区中,计划生育事业投入人均不足10元,给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造成严重的制约。计划生育工作离不开宣传,如果财政投入不能支撑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必然会给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带来阻碍。

2.解决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现阶段,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全面放开二胎,但是计划生育依然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提升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有效途径。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了缓解三农问题的压力,笔者基于过年的工作经验,现提出以下几点工作建议:

2.1计划生育政策应该以人为本

在农村地区积极开展计划生育政策以及新型婚育文化宣传工作的同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行村民自治,鼓励和引导群众积极的参与到计划生育工作中,不断的提升农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同时增强对非法生育的监督。在相关政策中,还应该结合农村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不断的规范与调整,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2.2加强各个相关部门的配合

计划生育工作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部门能够单独完成的,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努力。第一,公安部门在小孩落户时,要求在出具医学出生证明的同时出具结婚证、生育证或计生部门出具的相关合法有效证明,再给予上户;第二,加大对医疗机构的检查,对擅自为育龄妇女实施解除节育措施手术的,坚决予以打击;第三,医疗机构严格坚持凭证检查和凭证生育制度,并及时通报同级计生主管部门,否则,追究医疗机构及当事医生的责任。

2.3不断的强化农村计生队伍建设

针对现阶段农村地区计生队伍待遇低、成员老化等问题,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第一,对农村计生队伍、村级专干队伍进行有效的调整,不断的提升计生队伍的业务能力以及工作水准,增强计生专员的责任意识;第二,尽可能减少计生专职干部的兼职工作,让其具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计生工作中;第三,提升农村计生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同时采取一定的激励制度,提高计生队伍的稳定性与积极性;第四,在计生工作实施过程中,采用有效的责任制度,将责任细化到具体的计生人员头上,提升其对工作的责任感,保证计生工作政策的落实。

2.4加强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力度

计划生育政策宣传是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基础,也是营造良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手段,对计划生育政策的顺利执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采用更加多元化的途径,提升计划生育政策宣传的渠道,让农村朋友更好的理解这项基本国策,提高农民的意识,让其自觉的遵守计划生育政策,为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实施保驾护航。

2.5与时俱进,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

尽快改革和完善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管理服务的方式以及内容,建立适合新形势需要的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要根据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现实要求,切实将新时期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农村基层公共管理服务体系之中。要建立计生、卫生、民政、教育等部门联手,统一做好农村公共优质服务的一条龙体系,并努力拓展服务的内容、提高服务的质量,简化管理的程序、体现管理的重点、减少管理的重复,确保人口公共管理服务的实效性。另外,针对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口比例、性别比例等普查的结果,对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做出相应的调整,规范计生工作程序,制定有效的工作制度,为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提供有效的依据。

3.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农村人口数量一直是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以及社会和谐程度。特别是农村地区,计划生育工作基础薄弱,政策执行难度较大,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继续加强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强化农村计生队伍建设,建立新型的工作机制,为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注入新的能量。(作者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庆艳.我国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2014,15(01):125-126.

[2] 张娟.政策在农村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探讨[J].医药前沿.2015,32(12):99-101.

[3] 谢万峰.浅析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健康必读旬刊.2014,20(11):74-76.

[4] 叶秀芳,宝淑珍.浅谈当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今日中国论坛.2015,26(12):25-28.

[5] 魏艳阳.我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1,20(02):71-73.

作者:詹凝华

第4篇: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其成因的分析

HHY

政策执行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在整个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之中,政策执行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它决定了公共政策产生的直接而又实际的效果。纵观我国目前公共政策执行状况,发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现象,从而使得政策在执行中产生偏差和变形。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替换性执行。即当需要执行的政策与负责执行的机关、部门存在利益冲突时,执行机关就有可能制定与上级机关公共政策表面相一致,实际上相违背的执行措施,妨碍公共政策的全面实施。“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变形”,严重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形象,极大损害了我国社会主义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以及国家和人民利益。

二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选择性执行。一些地方政府、单位对上级政策指令或命令进行过滤,选择对自身“有利”的规定执行。合自己“利”的就执行,不合自己“利”的就不执行,在执行中“见了黄灯赶快走,见了红灯绕道走”。一些单位臵国家的利益于不顾,站在小团体利益的立场上钻政策的空子,“断章取义,为我所用”,极大程度妨碍了上级部门目标的实施。 三是搞“土政策”附加性执行。在公共政策的执行中,执行部门为了本地利益往往采取一些土政策,或附加一些原目标所没有的内容,致使政策不能准确执行到位而出现政策失真。特别是一些地方,打着贯彻上级政策要结合本地实际的旗号,另立一套规定,自行其是,谋取私利,严重阻碍了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效果。

四是“阳奉阴违”象征性执行。有些单位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只做表面文章,没有具体措施,对国家的公共政策阳奉阴违,拒不执行或象征性的执行,直接使政策被搁臵,使政策成了一纸空文。

五是“虎头蛇尾”敷衍性执行。实施政策要坚决贯彻、善始善终,但在现实中,有些部门、有些地区对上级政策虎头蛇尾、前松后紧,敷衍塞责、延宕推拖,消极执行,致使一些政策在执行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有时会出现负面效应,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六是“相互争权”矛盾性执行。在现实工作中,由于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清晰,有时有一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因部门之间的权与利的争夺,部门间的红头文件或执行文书相互打架,政出多门,而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一项公共政策由几个部门共同执行时,有时还会出现两样结果,使政策对象难以适从,不知听从那一个部门的执行意见或决定。 综合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既有外界因素,又有政策本身问题。择其要者,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是利益驱使。政策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利益进行分配和调整,或者说是对人的行为的指导和约束。政策实施的结果总要造成一些人受益以及另一些人受损。从政策执行的现实情况看,主要反映出三大利益矛盾冲突:即中央与地方利益间的矛盾,部门与部门利益间的矛盾,个人与整体利益间的矛盾。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一些单位和个人在执行政策时往往从地方利益、本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在利益的博弈中,以追求地方利益、本部门利益、个人利益更大的份额为目标,以损害国家利益、其他部门利益、集体利益为代价,变相、拒绝、消极执行政策,普遍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一些地方不惜牺牲国家利益,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大搞地方保护主义,本位主义,实施土政策,实行经济利益封锁;一些部门对政策产生抵抗性反映,上面有漏洞,下面不补;上面有错误,下面加以扩大;上面政策对头,下面顶着不办,政策成了一纸空文。一些执行主体有时也为了个人一点私利,故意曲解政策,不积极执行政策,使政策执行变了形、走了样。如一些地方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为了保护本地利益封锁资源和市场,不准原料外运,不准外地商品进入,到处封关设卡,争夺资源的大战此起彼伏,如出现了“羊毛大战”、“棉花大战”、“烟叶大战”等,狼烟四起,扰乱了市场秩序,也阻碍了相关公共政策的有序有效执行。

二是行为失范。目前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转型阶段,新体制尚在建立过程中,出现行为规范体制上的“真空”,公共政策执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健全,容易出现执行偏差、变形现象。一些政策执行部门因受传统行为规范的影响,党政合一,仍然使用计划经济时代那种政策执行方式,缺乏现代政策管理理念和方法,使得许多好政策得不到很好实施,往往出现一种政策执行行为失范的现象。如湖南嘉禾事件中其政府执行理念——谁影响嘉禾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就是其中典型的反映。

三是素质不高。政策执行是由人来执行的。执行者的素质高低也从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政策执行效果。从现实政策执行过程来看,一些地方、一些单位执行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人甚至缺乏必备科学文化知识,必然使政策执行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个别执行人员素质也确实不敢恭维。一是文化水平较低。二是业务技能较弱。三是职业道德较差。不仅直接影响到政策执行效果,也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四是政策缺陷。首先是有些政策缺乏科学性,不完整,不配套。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新老政策之间,宏观和微观政策之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和各部门的政策之间,以及一个大政策和它具体实施细则之间,往往没有很好的衔接和配套,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这一方面给政策执行带来难度,另一方面也给执行者寻找对策、钻空子造成可乘之机。其次是政出多门。我国目前机构繁多,部门林立,职责不明,多头决策,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常常是政出多门,甚至相互矛盾。面对众多甚至相互冲突矛盾的政策,政策执行者不得不采取“优先法”:顶头上司的优先,其他领导的靠后;经济监督、杠杆部门优先,其它部门乃至党政机关靠后;领导个人交办的优先,集体名义布臵的靠后。这样一来,其政策执行必然大打折扣。其三是政策多变。往往是今天制定了一个政策,时隔不久,情况发生了变化,又忽忙出台一个新政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政策朝令夕改,法无常规,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这样就无法建立政策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也很难使人遵从,因而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不足为奇了。

五是监控不力。我国目前虽然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行政监察体系,对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但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从上至下依然缺乏强有力的监控机构,专门负责检查监督各种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往往是一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下发一个文件,做出一些规定,而较少关心这些政策的执行情况和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即使是组织检查,相当一部分也是搞形式主义,听听汇报,看看材料,吃好玩好,一切都好,实际上什么也没有检查到。由于法律、法规或政策的落实缺乏监督保障体系,执不执行都是一个样,时间一久,令不行、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风自然盛行。 政策执行在政策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关系到我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水平。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才能改善和消除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呢?根据上述分析,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实现公共政策执行的公开化,应打破传统的公共政策神秘感,提高公共执行活动的透明度,让群众和新闻媒体对执行的领导、协调和控制环节有所了解,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提高社会对执行的认识和配合程度。这既有利于公共政策执行目标的实现,又能促使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进程。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制定机关和执行机关的沟通,让执行人员政策执行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的配臵,执行目标实现的时间要求以及执行的步骤和方法,克服执行过程的盲目性。

二是整顿执行机关,提高执行人员素质。政策执行是由执行机关来具体行使的,执行机关的特性直接决定着政策执行的成效问题。很难想象一个无战斗力、无效率的官僚主义的机关组织能够获取政策执行的成功。执行机关必须做到首先职责分明,即明确规定每一个执行机关的权力大小和职权范围,其次,领导集中,指挥统一,目标、行动和指令要一致;第三,制度健全,运行机制要有序。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执行人员素质。由于执行机构的核心要素是执行人员对政策理解的程度的意向、态度和行为与执行效果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要重视执行人员的选择和配备。执行人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和专业知识,合理配臵不同专业的执行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长。

三是增强理性与法律权威。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所存在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种有法不依现象,与政策执行人员缺乏法律和政策权威意识有直接的关系。树立法律和政策的权威是整治的正确选择,为此,在政策执行领域,必须做到:第一,执行机关和人员必须在法律和政策的范围内行事;第二,政策执行者不得享有不受法律和政策调节和制约的特权,任何人都不能违背政策和法律的规定;第三,一切违背法律政策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的责任。

四是加强政策执行的协调。一项公共政策的执行及其目标的实现,需要诸多机关、部门和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密切合作,从科学管理的角度来看,政策执行的协调要注意如下方面:第一,政策本身自当明确,不可含糊不清;第二,执行计划为执行之纲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依计划而分工,避免发生事权的冲突;第三,建立统一有效的领导,才能集中各方面执行政策的力量,共同实现政策目标;第四,健全监督。

五是要重视反馈控制。控制是执行机关和执行人员根据执行过程反馈回来的信息和原设一定的标准对偏差行为进行矫正。政策控制的需要来源于政策与执行的偏差。任何政策都是面向未来的,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和各种随机因素的存在,即使在政策方案完全正确的情况下,实际效果与政策目标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不断的进行反馈和控制。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中,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政策执行的效果也不一致,更要加强反馈控制,及时调整矫正。

第5篇:我国农村低保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论文

我国农村低保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北京市农村为

摘要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直接消灭绝对贫困现象的重要举措,是政府为农村贫困人口设立的最后一道安全网。但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仍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将原因归结为个行为主体之间信息掌握的不对称,低保补贴价格缺乏动态调整机制,配套政策不完善,低保干部滥用职权,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并根据这六个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通过改善执行细节问题,以小见大,改善整个低保政策的执行环境及对应机制。本次研究以农村低保政策执行理论等作为研究的基础,研究农村低保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低保,政策保障,执行过程,制度健全

一、农村低保政策现状

我国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其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建立的一种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与只是针对部分困难户、五保户以及受灾群众的传统救助相比,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起到了“兜底”的作用。这一制度有了明确的保障线标准,避免了过去有钱多救助、无钱少救助的随意性,扩大了保障对象的覆盖面,提高了保障标准,及时有效地保障了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体现了对农民尊严的尊重和社会对于生活在贫困境况下人的责任。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具体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缺陷。这主要体现群众对低保的认知度较低,低保保障水平还不高,欠发达地区资金缺乏,“搭便车”现象严重,“假冒者”行为被漠视,监督管理不到位,低保对象界定执行模糊等诸多方面。必须认真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二、农村低保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的成因探析

(一)各行为主体之间信息掌握不对称

农村低保政策实践中各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是指低保户、一般群众、村组干部、乡镇以上干部之间,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都存在信息不对称。据调查,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村民对于本村低保政策不了解,对于村内低保居民名单不清楚。这反映了作为低保政策的行为主体所掌握的信息处于不对称的情况。低保审批的信息来源主要依赖个人申报所在单位提供证明材料、入户调查以及村干部个人主观判断等,这些方法虽然比较直接简易,但也会引起一些申请者刻意瞒报,提供虚假材料的情况。乡镇以上干部却无从得知真相,致使乡镇以上干部没有足够信息辨别真正的需求者,从而使真正的贫困者无法获得低保救助,反而成了低保“假冒者”的生活消费“补贴”。

(二)低保补贴标准僵化,没有及时与物价变动相匹配

近几年我国的物价波动频繁,对居民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会加剧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困难。尽管农村低保补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穷者的困难状况,但由于低保的补助水平没有与物价波动挂钩,致使农村困难群众仍然感觉到难以“解渴”。通过调查走访,我们发现在了解低保补贴价格的村民中,有大部分村民觉得低保补贴并不能解决基本生活需要,尤其是近年来物价上涨迅速,但低保补贴却迟迟没有变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没有建立困难群众生活保障与物价波动挂钩的联动机制,地方政府未按照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困难群众无法在物价波动时享受到同等质量的救助,生活水平降低,实际补助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三)配套政策不完善

从调查的情况看,教育水平低或因病残导致劳动力缺乏,是农村贫困家庭的一个显著特征。所有参加调查问卷填写的村民都表示会将自己所得到的低保补贴用于维持基本生活需要,而不是用于教育。更为严重的是,贫困对于家庭子女的教育和健康有着直接的负面影响,是导致贫困陷阱或代际传递的主要因素。由于缺乏教育而导致生活困难,因而使子女也缺乏教育,就会使贫困问题陷入无限死循环。因此,预防贫困、增加贫困村民应对困境和寻求发展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为他们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同时,提供普遍的教育和医疗救助。但是在现阶段,许多地区没有在农村低保制度的基础上,把各项救助配套政策有机地衔接起来,形成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救助体系,无法构建起保障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

(四)低保干部存在滥用职权现象

基层干部是村庄社会中的特殊角色,他们是国家政府的权力末梢,甚至可以说是村里社会环境的“当家人”,但同时在市场经济社会环境中,他们又是追逐自身利益的“经济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村民一方一边倒的激烈抨击村干部靠关系将自己亲戚拉进低保名单中,村委会一方则矢口否认,究竟哪方说的是真话我们无从得知,但是关于村民与村干部的矛盾问题,都是尖锐不可回避的。细思低保政策的基层干部职权,确实容易造成权力滥用,以公谋私的问题。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熟人社会”网中的人,比如自己的亲戚家属、上级干部的亲朋故旧、村里有头脸的人等。村组干部为了笼络住他们的心,往往主动采取利益安抚的办法来争取他们的支持。于是,低保就成为了权力变质下的资源。村组干部有可能通过控制低保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建立或巩固私人关系网,并从中扮演“赢利型经纪人”的角色。

(五)缺乏激励约束机制

就大多数群众而言,低保未涉及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他们也不是国家的工作人员,不负有责任。与此同时,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政府文件对举报低保“假冒者”的行为给以奖励,即国家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得多数村民产生不愿意得罪人的心理,社会监督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群众的参与度低。在调查中,绝大部分村民都认为村内的低保名单存在暗箱操作问题,但是大家都只停留在猜测怀疑或者是私下议论的阶段,没有人愿意站出来公开提出质疑。就村组干部而言,即使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利为自己的亲戚朋友违规办低保,主要是对低保“假冒者”进行清退处理,违规者不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严厉惩处,致使村组干部以及乡镇以上干部行为失范所付出的成本与所获得的收益极不对等,一方面违规、违法的政治和经济风险成本太低,另一方面他们所获取的经济和政治收益又太大。如此缺乏约束机制——可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地牟取不当的利益,就难怪有些村组干部以及乡镇以上干部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特别是,那些实践中不断出现的违法违规者得到好处的“成功”案例,又能起到不可低估的反向激励作用。

(六)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

调查得知,大部分人认为低保实施面临的困难是制度不完善,可操作性差。的确,现有的政策、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还不完善。农村低保政策实施的依据,在国家和中央层面上,还仅仅是国务院或民政部的“意见”、“会议要求”、“通知”等文件,没有一部正式的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各个地区实施的依据主要是地方制定的规章制度,但这些地方性的制度还存在很多不足,有些制度过于原则、抽象,给制度执行者在诠释制度或执行制度时,有了“钻空子”的机会。比如:没有一个科学完善的核实低保对象收入的标准,使得界定低保对象的难度加大,易造成“应保未保”的局面;监管机制不健全,监督工作流于形式;退出机制不完善,动态管理形式化;缺乏相应的惩戒机制,给那些违规操作的乡村干部以可乘之机。所有这些都预示着政策、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无法显现,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农村低保政策的刚性落实。

三、解决农村低保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全面信息公开

低保制度政策目标是解决吃饭问题,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保障各行为主体信息对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门应加强各行为主体的信息交流,规范低保审批的信息途径,引入数据化、信息化系统,减少人工介入,更大程度保证公平。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加大低保政策宣传力度,加大信息提取走访力度,保证低保居民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减少骗保情况发生。

(二)加强规范管理工作健全低保工作制度

要建立核查制度和重点对象跟踪管理制度。尽快形成保障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增有降的合理动态管理机制;要建立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物价的变动适时调整低保标准,确保真正困难的低收入家庭享受低保待遇,实现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要建立相关政策衔接机制,充分发挥惠民政策的整体效益。建立和完善低保对象家庭收入申报和统计制度。改进家庭收入计算的内容和方法,增强核实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建立和完善低保对象评审制度,全面实行“五议两公开”。建立完善低保监督制度,用法律约束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工作行为,保证低保运行机制的公开、公正。

(三)尽力彰显施行的严谨和严明

一是保护奖励举报群众。要充分发挥村民对本村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认识清晰,对低保户生活状况了解清楚这一优势,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鼓励民众揭发、举报低保“假冒者”,激发民众举报、监督的热情。比如:对于举报低保“假冒者”的群众,授予“模范公民”等称号,并根据挽回损失的多少给予合理的奖金;对于有重大贡献的举报者,邀请媒体、报刊弘扬其事迹,为群众树立模范榜样,激励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举报中来。同时,要建立相应的保密机制,确保揭发、举报的群众的人身安全,防止他们遭到打击、报复。二是加大追偿追惩力度。对低保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良行为、违法行为或者犯罪行为,必须予以严惩,决不能姑息迁就。比如:对那些通过非法手段获得低保资格的“假冒者”,或违法行使职权的村组及其以上干部,必须进行追偿和追惩,既要追究经济责任,又要追究刑事责任。对违反条例的行政工作人员,还要追究其行政责任。通过追偿和追惩,一是教育他本人今后不再违法,二是教育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遵纪守法,使农村低保工作一律“阳光操作”,彻底堵塞“搭便车”现象产生的漏洞。

(四)强化新闻舆论监督

要加强新闻媒体的责任感,引导新闻工作者关注农村低保政策实践情况,及时发现和总结那些工作在基层、服务在基层、奉献在基层的低保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同时及时曝光“人情保” 、“关系保”等“假冒者”现象,通过深入采访和调查研究,掌握准确、全面、详实的第一手材料,凭事实说话,用事实监督,对那些利用低保政策谋取非法利益的人产生一种巨大的震慑、抑制作用。

(五)凝聚各级部门共同助力低保政策的实施

强化组织领导、县、乡政府要把低保工作列入重要议事议程,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职,经常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强化部门协助。低保工作涉及部门和环节很多,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密切协助,形成合力;强化工作根基。做好低保工作,基层很关键。基层工作直接面对千千万万困难群众,直接面对群众之间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和矛盾,任务繁重。要科学整合县、乡管理机构及人力资源,为基层配备必需的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劳动保障部门要从社会公益岗位为乡镇配备一名低保管理员。每个村确定一名工作人员。财政要为县、乡、村列入低保工作经费,保证工作正常运转;强化舆论造势。要大力宣传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情怀和帮贫济困的责任,增强困难群众对生活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要引导群众正确理解低保的功能主要是保障缺少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的最低生活需要。提高生活水平,走向富裕,要靠自身的努力。要全面宣传低保政策的主要内容,引导他们正确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共同做好低保工作。

(六)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立法

为了真正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切实落实农村低保制度,必须加强低保相关的立法工作,以全国人大及国务院出台的社会保障条例为主要依据,制定和完善农村低保,关于保障对象、标准、方式、申请、审批、资金的发放等各方面的制度和细则,其中一定要有对低保工作作假处理办法的规定,完善低保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与农村低保相关的工作机构,切实保证低保工作的顺利实施。所调查村庄,低保政策知识的普及程度很低,除了被保对象,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当地的低保标准、水平,何况法律知识,更别提合理运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己的权益,因此政府要积极地结合城乡低保实施办法和条例,尽快制定有关农村保的法律法规,加强低保工作的宣传和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孙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 【2】张乃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1 【3】方菲;伦理视阈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4】孙洪发;农村低保的现状及对策——以北京市怀柔区为例[J];中国民政;2010 【5】符华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 【6】王婷;社会公平视角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准入制度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 【7】陈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1 【8】吕学静;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 【9】徐清照;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趋势研究[J];理论学刊;2009

第6篇: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地方政府的行政和管理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地方政府执行公共政策的问题。

地方政府是地方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层次,处于“宏观之末、微观之首”,既是公共政策执行者,也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对象,在公共政策的执行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民主政治建设的稳步推进,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也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但是,用党的十六大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高行政效率”和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来衡量,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反映在八个方面:一是行政管理体制不尽合理,地方政府职能还未根本转变。政府机构虽然进行了多次改革,但仍然存在着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执法主体不明确、监督与执行混为一体等现象,政府职能还没有完全转到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进行社会管理、开展公共服务上来,政府管了许多应该由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去管的事情,而该管的一些事情却没有管好,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状况仍有发生。二是依法行政方面有差距。突出反映在有的地方政府领导及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适应,民主作风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适应,规章制度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适应,工作方法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适应,导致不依法办事、执法违法、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等现象发生。三是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不完善。有的地方政府不能准确领会国家宏观政策和判断把握市场经济形势,作决策订措施时不遵循客观规律,执行公共政策时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做得不够,不能充分发扬民主,决策机制不健全,政策缺乏连续性,存在着“朝令夕改”的现象。四是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之间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有的地方政府及领导没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注重可持续发展,不能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重点与一般、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不少地方政府重视经济目标优于社会目标。把自己当做经济建设的主体,看轻自己作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天然提供者的角色,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把GDP作为政绩的考评指标,把主要精力放在围绕人均GDP增长的经济建设上,直接筹划和投资竞争性项目,特别是热衷于大搞政绩工程,经济发展几乎成为现代化建设、社会发展的代名词,经济政策几乎成了压倒一切的基本政策,由于政府职能在经济建设上偏强,而在公共服务上偏弱,致使大量社会问题、重重社会矛盾难以得到及时的缓解,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五是城市与农村在政策执行上存在着严重差别。自从中国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了城市,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之间的差距就逐渐被拉大。各地的城市在迅速地变大、变高、变美,市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而广大的农村,却反而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城市居民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教育、劳动就业、日常生活、税收等方面所享受的公共政策待遇远远优于农村居民。农村居民不仅享受不到同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政策,而且还要在许多政策方面承受一些特别的支出。在税收方面,同城市居民不同的是,农村居民不分年龄、不分收入的多少,都必须交纳税收。据统计,现阶段全国农民人均税额高达146元,而城镇居民人均税赋只有37元;在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已达农民实际收入 6倍的情况下,农民缴纳的税赋反而是城镇居民的4倍。此外,农民还要承担名目繁多的各项社会负担。这些政策上的差别已经成为一种不平等的社会问题,成为一种对农村居民构成明显歧视的公共政策。六是公共政策的“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过大。“应然”的公共政策即公共政策的基本取向、基本目的以及“理想化”的内容。“实然”的公共政策则是指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现阶段,地方政府的许多公共政策往往得不到落实,有关公共政策方面的法律法规执行程度很低。一些基本的或“次基本”的公共政策往往缺乏相应配套和一致的具体办法来实施,因而这些基本的公共政策便程度不同地流于一纸空文,“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距离自然拉开。许多具体的政策同社会政策诸如宪法、劳动法之间有时就存在不协调的情形。由于在“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着过大的差距,所以效力十分低下,无法有效地应对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七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表现是:替换性执行,“你有政策,我有对策”;选择性执行,“曲解政策,为我所用”;象征性执行,“软拖硬抗,拒不执行”;附加性执行,“搞土政策,自立一套”。上述种种,严重削弱了中央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导致地方主义、本位主义抬头,损害了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利益。八是地方政府自身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方面监督、约束机制不全,领导干部从政行为没有完全规范,权力分解、权力制约做得不够,少数领导干部“官本位”思想突出,为民服务意识淡薄,工作作风飘浮,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行政效率和工作效率不高。 当前地方政府执行公共政策中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公共政策的贯彻执行,影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快速健康发展。解决地方政府执行公共政策中的存在问题,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进一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部署,按照执政为民的要求和建设法制政府的目标,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正确处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按照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权责脱节和多重多头执法等问题。地方各级政府应该退出竞争性市场,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无限责任政府、统治型政府转向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限责任政府和公共服务型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害的能力。加快政企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进一步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二)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带头学习和掌握宪法、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执行公共政策的始终,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普法和法制宣传,增强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观念和意识,教育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积极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给社会发展政策一个应有的位置。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增长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实现社会发展的手段,发展的政策目标应当是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增强人的能力,提高人类的发展水平,而不仅仅是人均GDP水平。政府的经济职责应该要放在为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提供稳健的宏观调控上来,不宜再过多地参与竞争性盈利性行业的投入。政府应更多地把注意力和公共资源投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转向为社会发展政策提供财政保障方面来,将社会政策放到一个应有的位置,从而尽可能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成本付出,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城市与农村政策的同一性。公共政策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宪法规定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具有平等的权利。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之一便是同一性即公平性,对于全体社会成员,都有同等的权利,享受同等的基本的公共政策。现阶段必须努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在政策上的对接,逐步实现城乡政策的同一性、公平性。

(五)治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维护公共政策的权威。首先要从制度上解决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划分问题,实行“宏观决策中央独统、微观决策地方自主”,改变中央偏重或地方偏重的弊端,明确规定给地方一定幅度的政策执行自由度,明确哪些问题可以变通哪些问题不可以变通,建立部门之间、地方之间政策执行活动的整合机制。第二,加强政策研究,对现存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凡是政策规定之间出现相互矛盾、扯皮现象的都必须及时纠正,凡是与中央、国务院的政策规定不一致的地方、部门规定一律废止。第三,摆正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大局,局部利益必须服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和小团体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利益。第四,加强监督,从严治政。要建立和健全相对独立的监督体系,使政策执行机构置于监督体系的严密管理之下,对违法渎职、执行失误、疏于政务、贪污腐化等行政案件要严肃查处。

(六)加强政风建设和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执行公共政策的能力。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加强政风建设。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要加强调查研究,让多方人员参与,尤其是应当允许相关社会群体有充分的参与和表意的机会,使之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维护自己的利益。要尽量克服历史和现实条件的限制,让制定的政策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以增加公共政策执行的效力,缩小“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维护公共政策的严肃性。在公共政策执行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必须坚持办实事,求实效,珍惜民力财力,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必须坚持察实情、讲实话,不瞒报压报,不虚报浮夸;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注重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精简会议、文件,严格控制非实质性的公务活动,集中精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具体问题。要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要求,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公务员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遵守宪法和法律,忠于职守,勤奋工作,遵守纪律和职业道德,诚信廉明,公道正派,乐于奉献。要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查处违法案件,坚决惩处腐败分子,坚决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要继续推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促进公共政策的有效贯彻执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第7篇:预算执行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实行部门预算改革的目的在于改变过去财政支出预算编制不合理、财政资金支付制度不科学及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进一步规范政府、财政和部门的预算行为推进依法理财、依法行政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一、目前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近几年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情况来看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收入预算编制不实仍有部分收入游离于部门预算之外脱离财政监督。 部门预算的编制以综合预算为主要内容统一编制、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各部门和单位预算内、外资金和其他收支。但实际执行中仍有一部分单位没有将预算外收入、经营收入、计提的征收手续费收入、税收返还收入、上年结转收入等纳入预算管理部分收入被坐支使用或用于本单位职工住宅楼建设和发放福利奖金等。

二支出预算编制不细化一些支出项目超支严重而另一些支出项目结余过大。 部门预算经批准后必须严格按预算执行非经法定程序和有权单位的批准不得随意变更和调整。但在实际执行中部分单位支出不按预算走乱支乱用造成公用经费超支严重有的部门竟将“印刷费”、“水电费”等基本支出编 进项目支出预算或是挪用、挤占项目资金以此来弥补公用经费的不足而一些项目支出由于项目未落实或资金被挪用造成项目结余过大项目预算资金未能及时拨付使用造成项目支出完成情况与年初预算存在很大差异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未能完全显现。

三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漏洞百出难以执行。 政府采购预算是全面反映各预算单位实施采购活动的计划。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项目要单独列入政府采购预

算填报并按政府采购要求填报有关项目。在实际执行中一些单位政府采购预算与部门预算没有同步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没有资金保证。公共支出项目不能细化到政府采购集中采购目录有些单位编报的采购项目不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或单位根本无财力进行采购由此造成一些部门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率不高。

二、部门预算编制与执行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不熟悉本位主义、小团体利益思想作祟是收入预算编制不完整的主要原因。 一些单位对部门预算改革相关政策不了解总认为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是本部门、本单位的资金如何安排使用财政部门不应该管不能将部门预算外资金统筹考虑安排部门预算支出由此导致预算外资金管理脱离财政监督。而一些单位为了谋求本单位小团体利益故意将一些经 营性收入不纳入部门预算反映采取账外设账等形式隐瞒收入。以上原因造成大量资金脱离财政预算监督既影响预算收入的真实性也助长部门之间分配不公及滋生腐败现象等。

二 内控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力是造成预算支出严重超支的主要原因。 编制部门预算就是要使各预算部门的工作根据预算走认真落实政府的政策和方针统一规划合理配臵资源。但实行部门预算以来一些单位没有按要求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加强支出管理严格控制支出仍按照以往的经验管理和使用预算资金花钱大手大脚支出随意性较大造成部门预算执行不实既影响到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严肃性也弱化了预算约束的刚性。

三先要资金再做项目的思想是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不够细化的主要原因。 一些部门存在先要资金再做项目的思想在年末编报部门预算草案时只是根据地方性文件的规定、政府会议纪要或者部门的工作计划就提出专项支出的用款

额度等到下一人大及财政部门批复预算之后才确定项目、分配资金造成一些部门的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不够细化。一些项目由于受立项程序和时间的限制造成项目资金下拨迟缓预算执行率较低也为一些部门挪用资金提供“机会”最终 造成项目支出预算背离了部门法定职责和重点工作计划部门事业发展缺少资金支持。 四不重视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敷衍了事是造成政府采购预算难以执行的主要原因。 许多单位对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认识不足简单认为预算只不过是将各预算单位分散的采购物资简单地汇总、集中而已或者认为把政府采购预算做得过细会使自己陷入被动。因此在编制预算时敷衍了事或只做大方向体系分类和项目的大概数目保持“灵活”给采购意愿的变化留后路。另一方面在政府采购预算执行中出现重视资金的分配忽视资金的具体使用等情况致使采购计划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难于操作增加了采购成本降低了采购效率。 五会计制度的规定与部门预算编报的要求不相适应是部门预算编制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部门预算的编制是按照政府的要求和政府预算科目进行收入按类别、支出按功能设臵反映一个部门全部的收支状况。而我国政府预算科目体系是按功能设臵的不是按部门设臵的并且人员经费支出科目与公用经费支出科目体系不够细化影响部门预算编制质量。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最终是通过预算单位的基础会计资料进行记录和反映的由于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关于收支科目的规定与部门预算编制的要求存在差异以及部分会计人员使用会计科目 的随意性因此使得预算单位形成的会计资料不能直接地、准确地反映本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为预算单位有意隐瞒财政资金结余、基本支出占用专项资金、会计科目之间任意调剂提供了可能。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和思路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高度重视部门预算编制工作。 部门预算编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部门下一经费需求的保障程度、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和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各个部门和单位一定要认真把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加强对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领导。单位领导应亲自主持预算的制定并监督执行。同时在组织机构上要给予充分保障加大编制预算的组织管理力度。要抽调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同志集中汇审编制预算保证预算编制和报送时间。要明确各单位的责任做到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相互配合环环相扣保证预算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要适应国家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加快职能转变的步伐强化预算管理力量将工作重点转变到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预算执行上来。 二严格按照财政部门的要求编制部门预算提高部门预算编制质量。 各部门应建立规范的预算制度严格按照财政部门的要 求用先进的技术和规定的程序编制部门预算提高预算质量。一要认真做好编制前的准备工作。彻底查清单位的资产、资源状况认真测算支出范围、开支标准并分析近年来的财务收支状况及预算执行情况。二要合理确定收入来源。应根据历年收入情况和下一收入增减变动因素测算本部门取得的各项收入来源。三要认真做好预算申报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切实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四是预算支出要细化到项目根据项目发展的重要性、可行性和效益分轻重缓急合理安排项目资金。五要认真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所有使用财政性资金及其他配套资金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支出都必须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各事业单位的预算也必须按财政和财政部门的要求进行编制。 三要明确编制部门预算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部门预算的编制应与本部门履行行政职能及事业发展计划相协调与本部门可用财力相适应坚持保证重点支出需要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有保有压从严从紧编制各项支出预算。单位的预算必须包括单位的全部财务收支不得遗漏预算收支项目的数字必须依据充分确定的资料按批准部门认可的计算依据和计算方法计算得来不允许估算预算编制必须按照统一的预算科目和规定的收支标准、

程序进行计算编制。 四部门预算要有预见性 部门预算一经人大批准必须依法严格执行。年中一般不会追加预算而且下达到各部门的预算也具体到了二级单位不能调整。因此各单位对下一的各项业务要有充分的估计要早准备早计划早安排。要认真估算各项业务所需资金。各单位和部门在提出预算时一要充分反映各项业务所需资金。二要考虑财力可能。在编制预算时一定要考虑上年总的支出水平不能盲目地铺摊子争项目。三要准确把握部门的工作重点对所申请的各项资金进行合理排序让预算分配部门了解业务部门的主要任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 五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控制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是单位资财安全、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各部门和单位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并随时检查内部控制制度运行的有效性形成有效制约的机制保证会计核算的正确性和安全性以防会计信息失真。同时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情况实行追踪问效制度及时采取措施堵塞各种管理漏洞促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六积极探索、创新思路不断提高部门预算管理水平。 各部门要加强对部门预算编制人员业务知识培训使他 们深入领会部门预算改革的精神掌握部门预算编制的基本技术与方法。要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积极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保证预算改革工作和本部门、单位各项工作的全面推进。要结合各单位自身特点积极探索适合本部门、本行业特点的预算编制和管理的方法途径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地开拓进取在实行部门预算的改革中建立新机制树立新形象。 二 随着县级财政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部门综合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一系列财政管理制度也已陆续正常运行。但从近几年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结果或审计调查发现的情况来看这些制度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情况。有些是体制方面的问题有些是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也有些是财政等监督部门监管不力造成的。笔者

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问题一部门预算流于形式预算实际执行结果与年初偏差较大。从部门预算实际执行结果来看普遍存在预算编制不完整、追加预算比例过大以及预算实际执行结果反映不真实的情况和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部门预算没 有真正执行而是流于形式。如某单位年初收支预算均为159.71万元而收支预算实际执行结果分别为410.9万元、362.42万元收支预算执行率分别为2

57、226与年初预算偏差过大。原因分析一是部门人员严重超标财政预算编制与人员编制核定及预算核定相脱节二是预算编制没有细化支出项目没有硬化预算监督弱化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三是预算的刚性弱化对财政支出缺乏有效控制和监督。 问题二主管部门与下属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和核算主体之间人、财、物划分不清主管部门与下属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之间职能划分不清人、财、物划分不清财政票据使用划分不清财政、财务收支划分不清的问题由来已久。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部门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预算执行的真实性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机关公正执法的形象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如某单位下属6个事业单位和1个有限公司局机关及其下属单位原共有5套财务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还保留了3套账。2006年该单位就将14项收费项目交下属部门执收同时将122.03万元占行政经费支出的38.25的费用支出转移到下属部门。另外下属部门还利用行政事业单位结算凭证收取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收入237.68万元逃避财政、税务的监管。原因分析一是机构改革还没 有完全到位政事、政企不分现象依然存在二是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结算票据以及工会、协会和专户等“共管账户”管理缺位其他经济监督功能淡化制度没有约束力三是财政预算供给不足非税收入征管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公务性消费改革等配套改革措施不到位。 问题三专项经费被挤占挪

用未能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为了弥补部门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的缺口普遍存在挤占挪用预算专项经费的现象致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受到影响。如2006年某单位为了解决收入预算不足的矛盾利用购臵一批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器材的机会向财政申请追加专项预算经费15万元。但该专项经费并未能用于专项设备的购臵而是被其他行政支出所占用。原因分析一是地方财政财力不足缺乏有效保障部门经费预算不足难以维持单位的正常运转二是专项经费的预算弹性比较大项目缺乏可行性研究和概算审批程序相对简单。问题四公务性消费支出缺乏有效控制支出增速迅猛数额较大。近几年政府部门的公务性消费支出增长迅猛支出数额也越来越大。虽然从中央到地方三令五申强调要节约开支严禁公款吃喝招待但收效甚微。我们对5个部门含下属事业单位2006的公务性消费支出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部门决算报表经审计确认的招待费支出总额为237万元占公用经费支出总额的20.55。其中某单位2006年招待费 支出124.2万元占公用经费支出总额的41人均支出高达5.65万元。原因分析一是现行的公务性消费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二是公款请客、送礼之风盛行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三是纪检、监察等党纪行政监督缺乏力度。 问题五人员工资管理控制不力滥发奖金福利的现象依然存在。审计发现有的部门在纳入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之前存在突击发放奖金、福利的现象有的利用专项经费账户、工会和协会等社会团体的“共管账户”发放奖金补贴。如某单位2006的人员工资性支出总额为849.68万元占总支出44。该支出比较高的原因一是未经财政部门批准以加班费、劳务费等名义发放奖金、福利二是利用工会、协会等独立核算社会团体的“共管账户”发放汽油费、餐费、劳务费、养老保险金、奖金等。原因分析一是部门之间由于占有社会公共管理资源水平不同非税收入悬殊较大加上非税收入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多收多发分配不公的问题产生二

是一些制度、规定等文件实属“一纸空文”没有实效。 针对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相应对策要完全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规范部门预算执行的行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笔者认为须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推进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以财政收支分类改革为 基础细化预算增强预算的刚性

2、积极推进非税收入征管制度改革将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范畴

3、完善各类公务接待等管理制度强化行政、经济监督职能加大处罚力度

4、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优化财政收入结构逐步提高财政的保障度。

5、加快人事制度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不断提高公务员素质。 三 部门预算是各级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强化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健全国家对预算的管理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下简称预算法的规定谈谈对部门预算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部门预算执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收入支出普遍超预算。从近期结束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调查结果看所有被调查的部门预算收入、支出实际执行数普遍超预算。 二是预算支出没有严格按照预算科目执行。审计调查中发现部分单位预算执行没有严格按照预算科目执行存在预算科目之间的挤占情况。 三是存在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的现象。审计调查中发现少 数单位擅自改变预算资金的用途存在挪用项目资金的情况。 四是存在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的现象。审计调查中发现三费招待费、差施费、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超预算已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是审计调查中发现部分单位存在人员超编的问题

二、有关部门预算执行的规定 《预算法》第五十七条“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应当按照预算科目执行。不同预算科目间的预算资金需要调剂使用的必须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报经批准”。 《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加强对预算支出的管理严格执行预算和财政制度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严格按照预算规定

的支出用途使用资金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按照标准考核、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一条“接受上级返还或者补助的地方政府应当按照上级政府规定的用途使用款项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必须按照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科目和数额执行不得挪用确需作出调整的必须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同意”。 「摘要」 我们开展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主要思路和做法在审计方向的把握方面明确一个目标抓住一条主线开展两个结合、两个坚持、十一个系统地看问题在具体操作方面把握一个总体抓住六个环节开展两个测试、十三个核对、一个复核、一个深查、一个对照、一个摸清、一个促进。 四 部门预算是全面反映政府部门收支活动的预算是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计划。其突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即部门的各项收支均应纳入其内。二是具有法定性一经批复不得擅自改变。三是将部门预算支出增设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细化了资金内容。通过部门预算的推广普及对于控制预算支出规模、明确财政资金的用途和强化财政资金的使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近几年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过程中发现还存在一些机制、操作方面的问题影响着部门预算作用的发挥。

一、部门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门预算概念不清。通常意义财政下达经人大批复的部门预算非经特殊事由不得突破。然而部门实际收到的财政资金远多于年初经人大批复部门预算资金额度多出部分主要包括财政追加的专项资金新增人员的工资津贴财政专项安排的政府采购项目资金以及上级部门拨入的资金。财政部门通常在下达年初部门预算后通过预留的切块资金向部门追加预算追加的预算既有涉及基 本支出的也有涉及项目支出的还有使用更为严格用途的 专项资金也可理解为项目支出。如此下达财政资金笔

者 认为有三个不利方面一是不利于人大对政府预算的监督。 对部门预算进行审查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 常委会的重要职权是人大监督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管理 国家事务、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作为财政部门提交的政府 预算报告理应细化预算支出促进人大对政府预算的监督。 一部门预算概念不清。通常意义财政下达经人 大批复的部门预算非经特殊事由不得突破。然而部门年 度实际收到的财政资金远多于年初经人大批复部门预算资 金额度多出部分主要包括财政追加的专项资金新增人 员的工资津贴财政专项安排的政府采购项目资金以及上级 部门拨入的资金。财政部门通常在下达年初部门预算后通 过预留的切块资金向部门追加预算追加的预算既有涉及基 本支出的也有涉及项目支出的还有使用更为严格用途的 专项资金也可理解为项目支出。如此下达财政资金笔者 认为有三个不利方面一是不利于人大对政府预算的监督。 对部门预算进行审查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 常委会的重要职权是人大监督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管理 国家事务、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作为财政部门提交的政府 预算报告理应细化预算支出促进人大对政府预算的监督。 同时增加预算的刚性维护人大监督的权威性二是不符合 财政部门对部门预算改革的要求。财政部门要求编制部门预 算要做到“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即部门的各项收支均应纳 入其中具体则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基本支出预 算采用定员定额方法项目支出预算采取项目库管理方式。 实际操作中各类追加的资金混淆了以上概念不利于部门 预算的推行。三是不利于审计监督。审计监督就是在规范的 部门预算基础上对其真实性、合法合规性、以及效益性进 行分析、评价和提出意见和建议。如果部门预算不规范势 必增加审计难度加大审计成本。 二部门预算编制不清。财政部要求从2007年起 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财政预算支出要同时按功能性分类 和经济性分类进行编

制作为预算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部 门预算支出编制也应如此。但在实际操作中财政部门的预 算支出只按功能性分类进行了编制未按经济性进行分类 部门预算支出编制也同样如此。因此在审计过程中我们 普遍遇到的是财政对某项支出仅就功能性支出下达的预算 而无经济性的分类。也就是说对于某项资金只明白“做什 么”却不知“怎样做”或者说“做什么都行”。例如 财政下达某部门专项业务费50万元但使用中究竟是办公 费、车辆费、差.

第8篇:监外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受各种因素影响,人民法院对刑事被告人判处缓刑、管制、单处剥夺政治权利、决定暂于监外执行的监外执行案件在宣判、送达、交付执行等相关环节存在诸多不规范,容易产生执法不严及罪犯脱管、漏管等现象,从而影响到刑罚制度的正常实施。在此结合定远法院去年开展的监外执行罪犯,脱漏管专项检查的基础上分析监外执行中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情况

定远法院通过对2002年6月30日起至2008年7月止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监外执行、罪犯的法律文书进行全面清理、核对,查明此类罪犯444人,其中宣告缓刑的罪犯305人,被判处管制的罪犯37人;漏管罪犯49人占此类罪犯总数的1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宣判或作出决定时告知义务履行不够。

刑事法官在宣判或作出决定时,一般只向被告人宣布判决或决定内容,而对予以监外执行后被告人应遵守的判决内容之外的法定义务或必要的守法提醒义务往往忽略或一言带过,使一些被告人容易产生获释后不受任何约束的认识偏差以及不主动接受监管的行为偏差。

2、刑事法律文书送达交付执行不规范。

羁押机关往往将监外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作释放罪犯的依据,而未将执行文书向真正的执行机关流转。实践中,刑事审判部门对于向被告人原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送达判决书的规定也执行不一,不同程序存在漏送、送错现象。

3、罪犯交付执行脱节

法律对监外执行罪犯如何交付执行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关于交付执行的具体程序就显得混乱,实践中按照的关规定:被判处管制、单处剥夺政治权利、宣告缓刑,假释的罪犯均可以允许自行到派出所报到。但对如何确定哪些监外罪犯可以允许自行报到,缺乏具体的细则,事实上看守所的做法是接到人民法院的管制、单处剥夺政治权利、宣告缓刑裁决即将罪犯释放,并告之其应当到住所地的派出所报到,但很多的监外罪犯一出看守所就不知去向。

三、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规定不明确。

首先是对刑事法官宣判时的告知义务缺乏统一规范性的指导意见。其次是对执行机关的规定不明确,如对适用缓刑罪犯的执行机关及配合部门,刑法与刑诉法的规定不一致;对判处缓刑、管制及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只笼统规定由公安机关执行;对决定暂于监外执行的,则规定由罪犯居住地公安机关执行。上述规定导致执行机关(公安机关)及配合部门的确定存在是以罪犯户籍地还是以罪犯经常居住地为标准的争议,使法院在将罪犯交付执行时无所适从。

2、作为行刑主体的公安机关,其职责也不够明确。

《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第十四条规定:“保外就医罪犯,由所在地公安机关负责日常性监督考察”。至于“日常性监督考察”的具体内容,则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

3、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何时生效未作明确规定。

对于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何时生效的问题,在刑诉法中并未作明确的规定,只是在刑诉法第215条中规定了对于暂予监外执行决定的监督机关及监督程序。但对于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是从批准之日起立即生效、执行,还是等过了人民检察院提出书面意见的法定期限以后再生效、执行未作明确规定。如果不能立即生效、执行,那么这个批准决定又有何意义?如果立即生效、执行,人民检察院在法定期限内又提出了“认为暂予监外执行不正当的”书面意见,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狱管理局经“重新”,如果认为人民检察院的意见正确,就要把已经生效并正在执行的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收回,将罪犯重新收监。刚生效、执行不久又宣布作废,这样势必大大降低决定的严肃性。

四、对策和建议

1、完善交付执行程序。应当明确允许自行报到的监外罪犯的标准。对哪些缓刑犯罪,允许自行到所管辖的派出所报到,哪些缓刑犯应由交付司法机关负责押送,应当作出规定,至少应当有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准的。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可以将是否允许缓刑犯自行报到的决定权交给人民法院,由法院在判决的时候综合考虑罪犯缓刑考验期的长短、犯罪情节、悔罪表现。有无固定的住所、工作单位、是否在本地接受监督考察等情况在执行通知书上予以明确。看守所只根据法院的执行通知书予以执行,不决定是否允许缓刑犯自行报到,这样可以对看守所的交付执行起到很好的限制作用,防止看守所因为工作忙,人手不够等原因随意决定允许缓刑犯罪自行报到。

2、明确审判人员宣判时对被告人的告知义务及警示职责,以强化被告人在刑罚执行期间的自我约束意识。

3、建立文书送达责任追究制。从根本情况来看,导致文书送达不及时的原因还在于有关人员的认识态度问题,认识到此问题的严肃性和重要性的情况下,文书送达不及时的现象基本上能得到解决。笔者认为提高人员的思想认识是有效解决文书送达不及时的根本保障。只有有效的制

度制约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就要明确未及时送达文书所要承担的责任。从法律和规范的执行力看,有惩罚措施为保障的制度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执行,才具有执行的贯彻力和持久力,而单靠人员的主观自觉性执行的制度由于缺乏强制力必然沦为形式。因此尤其在现行检察监督权缺乏强制力的情况下,建立文书送达责任追究制度就更显得重要。确立文书送达责任追究制

度,首先明确文书送达的责任人,即为本案的办案人员,所以审判人员对书记员的送达、交付执行工作应把好事前审核关。

第9篇:当前执行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执行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及强化执行力建设的途径

执行力是我们基层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执行人和制度的融合,没有制度保证的执行是很难的,同样没有执行人去保证的执行,再好的战略目标和管理也将是空洞的。

一、调查发现存在问题

在调研工作中发现影响我们执行力的主要弊端表现形成有:

1、贯彻执行力简单盲目。把简单重复上级文件和讲话精神看作是贯彻执行,只讲执行的形式,不讲执行的结果,根本达不到贯彻落实的目的。或者脱离本地、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教条式的执行。不带头做表率,不深入工作调查研究,做事草率马虎,热一阵冷一阵,或甩手不管。把岗位职责的执行力歪曲的理解为权威或权力,把个人的意志凌驾于制度之上。没有落实好上级的精神实质,反映迟缓,不能有效地执行解决问题的方案,议而不决,执而不行。

2、执行力未从一而终。执行力建设没有有效地渗透到管理工作中,对政策的执行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虎头蛇尾;有布置没检查,或有检查无结论。对已经形成的、现有的、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有关规定不重视执行,流于口号式的管理。决策不够审慎严谨,常常对决策未经过充分的调研和

1 论证就出台,导致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因缺乏可行性而无法执行,降低了决策者的权威性,给执行力建设造成了消极影响。部分人员对现有制度管理有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认为有关系撑腰,二是不求上进,三是安于现状,四是害怕变革。没有落实好上级的精神实质,反映迟缓,不能有效地执行解决问题的方案,议而不决,执而不行。

3、通力合作精神不强。机关各部门在各项管理工作中未能有效发挥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部门协调沟通不到位,存在等、靠、要思想,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影响了党委政府决策的具体执行。

执行力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它需要全系统各级、各部门在工作中抓紧、抓严、抓细。只有不断提高执行力,才能使企业的各项大政方针和决策措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二、强化执行力建设的途径

1、领导干部是加强执行力建设的关键

执行力的建设,关键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既是上级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又是本级各项决策、任务的制定者,是整个执行活动的组织者和督促者,其执行情况如何,落实的效果怎么样,关键就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执行的力度和决心。要提高党委政府的执行力,领

2 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一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上级的方针政策和决策、决定的精神实质,吃透上情,同时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创造性的贯彻执行;二要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避免因决策失误或不慎而难以执行;三要建立执行过程中的检查督促机制,确保每项工作都能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督促。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必须按照“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要求,不断提高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执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各项方针政策和决策措施的顺利贯彻执行。

执行者也是基层各级领导者,首先要贯彻执行好公司战略目标及各项工作任务,要以身作则,亲力亲为,成为带动全局的发动机,深入实践调查研究,认真研究现状、制度的执行、员工的状态。运用本身对工作的了解,不断探索找出弱点集职工之力共同改善。其次明确领导层及岗位责权利,权利、利益应与其承担的责任挂钩。强化监督机制,第三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要在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上下功夫,形成规范、有章可循的管理制度,增强内部管理的公平性。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易制毒为准绳,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目标,从而强化各级管理人员的执行力。

2、职工队伍是加强执行力建设的主体

3 人是执行力的决定因素,政府的发展目标最终必须通过职工的执行能力来实现。执行力是职工素质的综合反映,职工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执行力的强弱。加强执行力建设,就必须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我镇的发展才能充满希望。因此,必须把教育和培训工作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立足当前,考虑长远,有计划、分层次的搞好教育培训工作,建立科学、长效的培训体系。通过坚持不懈的教育培训,使职工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同时,不断增强纪律观念和责任意识,培养敬业、负责、服从、诚实的精神,不断提高执行决策、决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作风建设是加强执行力建设的根本

作风的转变决定着执行的效果。加强执行力建设,首要的是领导干部和机关各部门必须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要提倡言行一致、表里如

一、令行禁止、雷厉风行,反对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口是心非、阳奉阴违的不良行为;要提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的方针、政策,反对一切形式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照搬照抄的教条主义;要提倡领导成员和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员工、深入用户了解情况,调查研究,抓检查督促,抓工作落实,要坚决纠正蹲在机关多、深入基层少,会议布置多、检查督促少 ,一般号召多、具体指导少的不良倾向。

4 要提倡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创实绩,反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做表面文章。机关各部门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各项任务、决策的执行。因此,提高执行力,机关必须按照“完善、规范、巩固、提高”的总体要求,以转变作风为重点,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理顺工作关系,规范岗位标准,加强内部检查和考核,切实做到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切实改变机关作风和机关形象,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建设一个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行流畅、工作高效的管理机关。

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要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理清科学发展思路、破解科学发展难题、建立科学发展机制和增强基层执行力上下功夫。增强服务意识,立足本职岗位,加强自身理论、政策法规和业务技能的学习和研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保障各项规章制度和上级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上一篇: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下一篇:实验室主任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