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税收政策及相关会计核算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增值税税收政策及相关会计核算(精选9篇)

增值税税收政策及相关会计核算 篇1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应按工业企业或商业企业等不同性质,分别设置基本的相关会计科目。

工业企业应设置的会计科目为:“材料采购”、“原材料”、“辅助材料”、“待摊费用——待抵扣进项税额”、“制造费用”、“生产成本”、“产成品”、 “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收入”、“其他业务收入”、“银行存款”、“现金”、“应收帐款”、“应付帐款”、“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和“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等科目。

商业企业应设置的会计科目为:“商品采购”、“库存商品”、“待摊费用——待抵扣进项税额”、“商品销售成本”、“商品销售收入”、“其他业务收入”、“银行存款”、“现金”、“应收帐款”、“应付帐款”、“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等科目。

下面,将有关增值税税收政策及近期政策调整与涉及到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货物其进项税额的确认和相关会计核算作一介绍。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八条的规定,“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应税劳务,所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额为进项税额”。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还包括接受投资和捐赠、进口货物等,其进项税额的确认有以下几种含义:

一、购货方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应税劳务,从销货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即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 “税额”;

二、购货方购进货物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时,以其实际支付的金额和法定的扣除率计算出进项税额,如:购进免税农产品、购进或销售货物所支付的运费等;

三、从海关取得的完税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案例]某生产企业2002年3月6日购进一批原材料 a,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一张,发票上注明的原材料价款20000元,税款3400元,以银行存款方式支付货款、货未到;

3月9日从小规模纳税人企业购入生产用原材料b,取得普通发票一张,注明“金额”为10000元,货款以银行存款方式支付,货己入库;3月16日,原材料a到厂并已验收入库。

[案例分析]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其进项税额申报抵扣的时间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工业企业购进货物(包括外购货物所支付的运输费用),必须在购进的货物已经验收入库后,才能申报抵扣进项税额,对货物尚未到达企业或尚未验收入库的,其进项税额不得作为纳税人当期进项税额予以抵扣;

(二)商业企业购进货物(包括外购货物所支付的运输费用),必须在购进的货物付款后才能申报抵扣进项税额,尚未付款或尚未开出、承兑商业汇票的,其进项税额不得作为纳税人当期进项税额予以抵扣;

(三)一般纳税人购进应税劳务,必须在劳务费用支付后,才能申报抵扣进项税额,对接收应税劳务但尚未支付款项的,其进项税额不得作为纳税人当期进项税额予以抵扣;

(四)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中的商业企业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进货物的,

如果销货方每次是按合同约定的金额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购货方按上述金额付足款项的,该笔进项税额可以在当期申报抵扣。

(五)商业企业接受投资、捐赠和分配的货物,以收到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时间为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时限,在纳税人申报抵扣进项税额时,应提供有关投资、捐赠和分配货物的合同或证明材料。

(六)纳税人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或支付的运输费用等,所支付款项的单位,必须与开具抵扣凭证的销货单位、提供劳务的单位一致,才能够申报抵扣进项税额,否则不予抵扣。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违反上述规定的,按偷税论处,一经查出,则应从当期进项税额中剔除,并在该进项发票上注明,以后不论其货物到达或验收入库,或支付款项,均不得计入进项税额申报抵扣。

根据上述政策规定,本案中的第一笔购进货物(3月6日购进),因货未到,且未验收入库,暂不能抵扣进项税额,暂计入“待摊费用一待抵扣进项税额”,待货物验收入库后再转入“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中。具体会计分录是:

3月6日,购进原材料a,货物未验收入库:

借:材料采购——a 20000

待摊费用——待抵扣进项税额 3400

贷:银行存款 23400

3月 16日,货物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a 2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400

贷:材料采购——a 20000

待摊费用——待抵扣进项税额 3400

本案例中的第二笔购货业务(3月9日购进),因从小规模纳税人企业购进货物,尽管货物已验收入库,按照政策规定,该企业所支付的款项全部计入材料成本中,具体会计分录是:

3月9日,购进原材料b:

借:原材料——b 1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

若企业在验收入库时,发现货物缺损,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1.如果是定额内的合理损耗,即税法中所说的“正常损失”,如:定额内的正常挥发等,此问题可以忽略不计,其进项税额不用作转出处理。

增值税税收政策及相关会计核算 篇2

(一) 会计核算的差别

由于三种增值税的计算差别只在于固定资产的处理, 以下会计核算只针对固定资产进行阐述。假定固定资产售价为A, 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17%, 无杂费, 无残值, 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 预计使用10年。

(1) 收入型增值税。取得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1.17A”, 贷记“银行存款1.17A”。当期及以后每年计提折旧时:借记“管理费用 (0.117A—0.017A=0.1A) 和“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 (A×17%/10=0.017A) ”贷记“累计折旧 (1.17A/10=0.117A) ”。折旧仍为入账价值1.17A平分10年摊销, 进项税由售价A乘以税率17%再平摊10年, 分期摊销抵扣购入固定资产的进项税。倒挤出差额为当期管理费用。

另外, 在计提当期营业税金及附加时, 由于计提基础在于当期缴纳的增值税, 当期增值税=销项税—进项税。进项税每期为0.017A, 增值税每期则减少0.017A。城建税按5% (7%, 5%, 1%三者取中间值) , 教育费附加按3%。当期及以后每年计提营业税金及附加时: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 贷记“应交税费———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

另外, 在计提所得税时, 由于营业税金及附加减少0.00136A, 管理费用增加0.1A, 利润总额减少0.09864A。当期及以后每年计提所得税时, 借记“所得税费用” (减0.09864A×0.25=0.02466A) , 贷记“应交税费———所得税” (减0.09864A×0.25=0.02466A)

(2) 生产型增值税。取得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1.17A”贷记“银行存款1.17A”。当期及以后每年计提折旧时:借记“管理费用0.117A”, 贷记“累计折旧0.117A”。

另外, 在计提当期营业税金及附加时, 由于计提基础在于当期缴纳的增值税, 当期增值税=销项税—进项税。在以上业务中不涉及增值税, 因此计提营业税金及附加也不受以上业务影响 (当期及以后每年计提营业税金及附加) 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 (不受影响) , 贷记“应交税费———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 (不受影响) 。在计提所得税时, 营业税金及附加不受影响, 管理费用增加0.117A, 利润总额减少0.117A。当期及以后每年计提所得税时:借记“所得税费用” (减0.117A×0.25=0.02925A) , 贷记“应交税费———所得税” (减0.117A×0.25=0.02925A) ”。

(3) 消费型增值税。取得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A”和“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 (A×17%=0.17A, 贷记“银行存款”[A× (1+17%) =1.17A]。当期及以后每年计提折旧时:借记“管理费用” (A/10=0.1A) , 贷记“累计折旧” (A/10=0.1A) 。

另外, 在取得当期计提当期营业税金及附加时, 由于计提基础在于当期缴纳的增值税, 当期增值税=销项税—进项税。进项税增加0.17A, 增值税减少0.17A。城建税按5% (7%, 5%, 1%三者取中间值) , 教育费附加按3%。取得当期计提营业税金及附加时: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贷记“应交税费———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

由于进项税只在购买时一次性全额抵扣, 以后各期不再抵扣。所以以后各期增值税不受此业务影响, 也无影响。因而营业税金及附加无影响。以后每年计提营业税金及附加时: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 (不受影响) , 贷记“应交税费———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 (不受影响) 。取得当期在计提所得税时, 营业税金及附加减少0.0136A, 管理费用增加0.1A, 利润总额增加+0.0136A-0.1A=-0.0864A。取得当期计提所得税时:借记“所得税费用” (减0.0864A×0.25=0.0216A) , 贷记“应交税费———所得税” (减0.0864A×0.25=0.0216A) 。以后每年计提所得税时, 营业税金及附加不受影响, 管理费用增加0.1A, 利润总额减少0.1A。以后每年计提所得税时, 借记“所得税费用” (减0.1A×0.25=0.025A) ”, 贷记“应交税费———所得税” (减0.1A×0.25=0.025A) ”

(二) 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1) 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承接以上

的会计处理, 比较不同类型增值税政策下最终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表现 (见表1) 。

注:表中未考虑到销售产品后代收的销项税的影响, 一共有10期, 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下同)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赋值A=100可以看出, 收入型、生产型增值税环境下, 资产规模影响程度一样, 消费型增值税下, 资产规模在取得当年大大减少, 减少幅度较前者增加几乎1.5倍, 但是取得后年份相比前者则减少幅度略小。这是因为消费型增值税下固定资产由于抵扣了进项税后入账, 其价值相对收入型和生产型增值税环境下抵扣了17%的售价, 而以后年份由于入账价值较低, 同样方法下计提折旧的当期金额也不多, 引起以后年份资产规模略微提升了。

而负债数据则显示, 生产型增值税环境下, 负债的规模最大 (减少最少) , 根据取得当年的数据显示消费型增值税环境下负债规模最小。这是因为与增值税有关的负债分析主要集中在应交税费栏目, 包括应交增值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所得税。取得当年因为生产型增值税不抵扣, 增值税缴纳自然较多, 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相应也多, 所得税根据折旧计提的费用和城建税教育费计提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呈反方向影响, 利润少, 计提所得税较少, 但是反向影响幅度不及增值税、城建税和教育费的增幅, 应交的税费负债还是最多的。而相反的是消费型增值税环境, 取得当期税费的负债大大减少, 但是后期和生产型的相当。

(2) 对利润表的影响。承接以上的会计处理, 比较不同类型增值税政策下最终企业利润表的影响表现 (见表2) 。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赋值A=100可以看出, 消费型增值税利润最大 (减少幅度最小) , 取得之后年份也比生产型的利润要大, 相对收入型稍微较少。而生产型增值税利润最少。从会计核算过程能看到原因在按照较少的原值计算的折旧也相应减少, 另一个影响因素在于按照增值税计提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也减少较多, 因此利润总额较少。按利润总额75%来粗略计算的净利润当然也最少了。此分析仅仅是观察增值税变化给利润带来的影响, 增值税变化后, 促进投资, 更新生产效率, 利润提高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

(3) 对现金流量表的影响。承接以上的会计处理, 比较不同类型增值税政策下最终企业现金流量表的影响表现 (见表3) 。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赋值A=100可以看出, 在取得当年, 三种增值税环境下, 消费型增值税的企业现金流最为宽裕。流出为98.48, 而生产型则流出114.075, 位于中间的是收入型。取得后年份, 消费型增值税流入2.5, 相对于三者来说资金稍紧, 但相差距离不大。这是因为消费型增值税下取得当年由于购进固定资产进项税可以抵扣实际需要现金则大为减少, 这个因素影响已经比生产型减少了17%的售价, 而之后由于较少的增值税计提的城建税和教育费也随之减少, 只是所得税呈反向影响, 但影响比例小。因此消费型增值税下的现金流较为宽裕。

二、三种类型增值税对微观主体税负的影响

承接以上的会计处理, 比较不同类型增值税政策下最终企业税负的影响表现。

注:以下表格未考虑到销售产品后代收的销项税的影响, 一共有10期, 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在之前的微观主体的会计核算和报表影响分析里, 数据已经比较清楚的显示了, 生产型增值税税负重, 而消费型增值税税负较轻。通过以上所涉及税负影响的表格分析, 若将所有期数的税法简单相加, 则得出收入型为减少4.302×10=43.02, 生产型为减少2.925×10=29.25, 消费型为减少20.52+2.16×9=39.96。 (只是简单相加, 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依此数据说来, 收入型增值税税负最少, 消费型次之, 生产型税负最重。而收入型较消费型税负较轻的因素在于每期的折旧费用和营业税金及附加所影响的所得税。由于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加上收入型和消费型增值税税负相差不大, 两者之间的差距可以忽略。那么得出的结论是生产型增值税比消费型增值税税负重。若从扶持经济刺激投资角度出发, 应采纳消费型增值税。

三、三种类型增值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 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从以上微观数字分析可以看出, 三种税制减税效果最大的无疑是消费型和收入型增值税, 而生产型的税负最重。从相反面讲, 由于增值税比任何其他税种在财政收入中占比均大, 增值税创收的前提下, 国家财政收入绝对增加。生产型增值税制下, 国家财政收入最大最有保障。同样情况下选择消费型增值税, 单纯从增值税纳税税额的比较来说, 会缩减财政收入。

(二) 对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的影响

依据三种类型增值税的政策来分析, 消费型收入型都能抵扣进项税, 较大程度地刺激了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改善生产的同时也能减低税负, 增加现金流, 对利润来说同等情况下也能调增。多重因素刺激了资本投入。生产型则抑制了投资。生产型下的增值税制不仅不能抵扣购入的进项税, 而且每期固定资产折旧摊到产品的成本又再计算了增值税, 产品换得的收入又推高了所得税, 产品价格高也不利于竞争。这种情况下不但不能引导企业的健康发展, 而且重复征税, 涉及公平的问题。另消费型和收入型比较下, 消费型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刺激作用更大一些, 在于这种情况下进项税是全额一次抵扣, 为企业节约了现金流, 而能挪出大量现金对企业有更大的吸引力。

(三) 产业转型倾向和就业影响

固定资产投资比例改变, 或是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势必最终会引起产业转型。不愿意投资或投资较少, 劳动力资本占比自然较高。这样会需要大量的员工来参与企业的生产。这时就业岗位也充足, 社会就业压力不大。转型后, 机器资本增加了, 机器改进的结果是效率高, 需要投入的人力少, 就业岗位减少。采用生产型或消费型增值税制下, 一定时间推移, 许多被定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渐转向资本技术型产业。

四、我国增值税改革展望

(一)

一旦确定采用增值税, 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执行下去增值税必须在一个社会环境里执行深度广度都足够的情况下, 它的优点才能发挥出来。要把社会经济所有方面都放置于增值税链条当中, 才能创造出完整的征税环境, 才能体现公平。如果只是改革了一半或是只在某一方面实行, 那么增值税不但体现不了它的优点, 还有很多的负面问题浮现。当然改革是需要时间过渡的, 目前国家也是只是走在改革的路上而不是终点。2009年新的增值税规定, 标志增值税转向了消费型。但也仅仅是部分转型。随后不断深化消费型增值税配套措施应该陆续开展, 这样整套增值税方案才能深入有力地建立起来, 发挥其神奇的作用。

(二) 从理论层面来讲, 采用收入型增值税最为合理, 但开展困难大

在所有的有关增值税转型的分析当中, 主要集中在论述消费型的优点和生产型的缺点, 少有文章研究收入型增值税。但是三种类型增值税, 最为合理的是收入型增值税, 理论上最贴近增值额的概念, 也最贴近开设增值税的初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会计理论和工作中都极其强调权责发生制。三种类型增值税, 只有收入型和权责发生制最吻合。而消费型根本就是收付实现制的典型表现。进项税可以抵扣, 但是全额一次性抵扣, 这样收入和费用就配比不了, 而分摊到后面逐步抵扣收入和费用才能对号入座。

当然大多数的观点都在于这种类型的增值税实操性不强。从纳税征管而言, 三种类型增值税制, 收入型的税收成本最高。收入型增值税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是分期抵扣进行。究竟怎么分摊计算, 以什么数据作为证据, 都是收入型增值税展开的难题。会计处理需要有实际的事实凭证, 而具体分摊是人为操作, 企业个人主观影响大, 这种税制的开展实践处理不好, 容易变成偷税漏税的温床。但不能因为目前无法操作就抛掉这样的方向, 而是要尽可能地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目前有学者提出编制增值表, 或许这是一个有效措施, 值得深入研究。

(三) 消费型增值税不适合目前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形势, 政府应做好配套调节措施

在2009年实施的《增值税暂行条例》符合了当时备受金融危机打击的国内国际形势。这种情况下, 刺激消费和投资是第一任务, 而消费型正好满足了这点。但是2010年下半年以来, 特别是2011年物价飞涨, 这时首要任务应该抑制消费和投资。消费型已经不适合2011年的经济形势。当然政策制定是长远的, 经济变化是阶段性的。政策也不可能这么灵活地根据情况来瞬时改变。但政府应该在贯彻好消费型增值税的基础上制定一些配套措施, 以便在需要反向作用, 如抑制投资时, 能够适应当时特殊的经济形势, 作出较灵活的调整, 而不必要进行大动作的税制变动, 以便保持原税制的深入改革又能适应多变的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刘胜强、兰芳:《不同类型增值税会计核算比较》, 《财会通讯》 (综合·上) 2010年第4期。

增值税税收政策及相关会计核算 篇3

关键词:出口退税 增值税 计算分析

1 “免、抵、退”的涵义及计算方法

1.1 什么是“免、抵、退” ①“免”税,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出口环节增值税,出口商品的增值税税率为零。②“抵”税,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即全部进项税额减去调增成本后的余额,抵减内销销项税额。税务机关对于企业出口的商品,不但在出口环节不征税,而且税务机关还要退还该商品在国内生产、流通环节已负担的税款,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③“退”税,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扣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企业货物出口后,税务部门应按照出口商品的进项税额为企业办理退税,由于税收减免等原因,商品的进项税额往往不等于实际负担的税额,如果按出口商品的进项税额退税,就会产生少征多退的问题,于是就有了计算出口商品应退税款的比率—出口退税率。

1.2 “免、抵、退”增值税的计算公式分析

1.2.1 如果企业在只有内销,没有出口商品的情况下: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当期增值税进项税额

1.2.2 如果企业既有出口又有内销商品,且出口产品的增值税采用免、抵、退的方式,当期应纳税额的计算: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

当期进项税额是包括出口和内销商品在内的总的进项税额,在一般情况下二者是难以准确界定和划分的。内销产品的进项税额可以抵销销项税额,而出口产品的进项税额从理论上说必须退还给企业,这里又涉及到以下二个问题:①企业内销产品的增值税销项减去内销产品的增值税进项的余额是必须缴纳的,而企业出口产品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从理论上说必须退还企业,这样就出现了一缴一退的情况。为了简化纳税程序,税法规定,在企业同时有内销又有出口的情况下,先以出口产品的进项税额来抵顶内销产品应缴纳的增值税,此即“免、抵、退”的“抵”的经济内涵。②从理论上说,出口退税的基本原则是征多少退多少,但受财力影响,一般情况下退税率≤征收率,这样在出口退税过程中必然出现对出口商品已征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有部分不得抵扣和退税的问题,即在出口产品进项税额中必须计算当期免、抵、退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这里又必须区分二种不同情况:第一种,一般贸易“免、抵、退”的计算

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X外汇人民币牌价X(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显然,征税率—退税率之间的差额即出口产品进项税额不得免征和抵扣部分,即在总的进项税额中,内销部分的进项税额可以抵减内销的销项税额,而出口产品的进项税额则必须扣除上面部分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其余的进项税额则可以先抵销内销产品增值税的税额。

第二种,进料加工贸易“免、抵、退”税计算

对进料加工贸易,海关一般对进口料件按85%或95%的比例免税或全额免税,货物出口后,按规定计算退(免)税。如果出口商品采用的原材料在购入时即已经免税,即购入时就免交进项税金,而这批免税材料其价值已经包含中出口产品离岸价中,而我们在计算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时是以出口货物离岸价X外汇人民币牌价作为被乘数,这样在计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时已经包含了免税购进的这部分材料的价值,并用以冲抵进项税额使之不得免征和抵扣,而这一部分免税材料实际上并没有涉及进项税额。因此,在有免税购进材料的情况下计算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时必须在一般贸易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再计算出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抵减额,即无征不退。

A、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X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其中: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出口货物离岸价(FOB)以出口发票计算的离岸价为准。

B、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

a如果当期应纳税额为正数时,表明企业当期必须缴纳增值税额;b如果当期应纳税额为负数,称为当期期末留抵税额,表明企业当期不仅不要缴纳增值税,还涉及到退税问题;c如果当期应纳税额计算结果为0,表明企业当期既不要缴纳增值税,也不存在退税问题。

C、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X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免税购进原材料包括国内购进免税原材料和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其中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价格为组成计税价格。

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货物到岸价格+海关实征关税+海关实征消费税

免抵退税额并非指企业实际可以退税的额度,其经济内涵实质是规定出口退税的最高限额。这是因为如果企业一次性进料而分次使用,进项税额必然较大,其中部分是库存材料的进项税额,自然不属于退税范畴,而按上面公式计算的当期应纳税额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必须通过规定一个退税的最高限额加以限制。

D、当期应退税额和当期免抵税额的计算

a.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

b.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时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总额=0

“期末留税额”为当期《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的“期末留抵税额”。“期末留抵税额”是计算确定应退税额、应免抵税额的重要依据。

2 出口退税实例分析

2.1 某自营出口生产企业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出口货物的征税率为17%,退税率为13%。2007年1月有关经营业务为:购入原材料一批,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价款90万元,外购货物准予抵扣进项税额为15.3万元,货已验收入库;上月末留抵税款5万元;本月内销货物不含税销售额80万元;收款93.6万元存入银行;本月出口货物的销售额折合人民币80万元。试计算该企业当期的“免、抵、退”税额。

2.1.1 外购材料价款90万元,进项税额15.3万元

借:原材料9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5.3

贷:银行存款105.3

2.1.2 内销货物销售额80万元,销项税额13.6万元

借:银行存款93.6

贷:主营业务收入8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3.6

2.1.3 出口销售收入离岸价80万元

借:应收外汇账款—外汇80

贷:自营出口销售收入80

2.1.4 “免、抵、退”税额计算分析:如果征税率=退税率=17%,则该企业出口产品的进项税额15.3万元必须全部退还给企业。但该企业当期出口货物征税率为17%,退税率为13%,因为退税率小于征税率,这样无论出口产品进项税额是先抵税还是最终退税,必然存在一个差额不能抵税或退税。

①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X外汇人民币牌价X(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80万(17%-13%)=3.2万元

②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

=13.6万-(15.3万-3.2万)-5万= -3.5万元

③当期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X外汇人民币牌价X出口货物退税率=80万X13%=10.4万元

④由于当月应纳税额小于零,且当月期末留抵税额即当月应纳税额的绝对值(3.5万元)小于当月免抵退税额(10.4万元),因此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3.5万元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10.4万-3.5万=6.9万元

2.1.5 “免、抵、退”计算结果的会计处理

借:应收出口退税3.5

主营业务成本3.2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6.9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10.4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3.2

2.2 某自营出口生产企业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出口货物的征税率为17%,退税率为13%。2007年1月有关经营业务为:购入原材料一批,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价款400万元,外购货物准予抵扣进项税额为68万元,货已验收入库;当月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为400万元;上月末留抵税款6万元;本月内销货物不含税销售额100万元;收款117万元存入银行;本月出口货物的销售额折合人民币600万元。试计算该企业当期的“免、抵、退”税额。

2.2.1 进口材料400万元,海关全额保税

借:原材料400

贷:应付外汇账款—外汇400

2.2.2 外购材料价款400万元,进项税额68万元

借:原材料4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68

贷:银行存款468

2.2.3 内销货物销售额100万元,销项税额17万元

借:银行存款117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

2.2.4 出口销售收入离岸价600万元

借:应收外汇账款—外汇600

贷:自营出口销售收入600

2.2.5 “免、抵、退”税额计算分析 由于该企业生产的出口产品中,当月进料加工存在免税出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为400万元,那么免税购进料件与免、抵、退税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①该免税进口料件经加工已成为出口产品离岸价格的组成部分,包含在本月出口货物销售额600万元中。②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X外汇人民币牌价X(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600X(17%-13%)=24万元

因征税率和退税率不同的问题,我们在计算出口产品进项税额中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时,已经将该600万元作为被乘数,计算出结果为24万元,这是对出口产品进项税额的抵减。

但免税进口料件400万元,本身并不涉及进项税额,准确说即该企业外购货物准予抵扣进项税额68万元中并不包含这400万元的免税进口料件的进项税额,既然进项税额不包含这400万元免税料件,对进项税额的抵减时也不应涉及该400万元免税料件。

③在有免税购进料件的情况下,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X外汇人民币牌价X(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600万×(17%—13%)—400万(17%—13%)=8万元

即出口产品进项税额中最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为8万元。

④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

=17万-(68万-8万)-6万= -49万元

⑤当期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

=600万13%=48万元

由于当月应纳税额小于零,且当月期末留抵税额即当月应纳税额的绝对值(49万元)大于当月免抵退税额(48万元),因此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48万元

1月期末留抵结转下期继续抵扣税额为1万元。

2.2.6 “免、抵、退”计算结果的会计处理

借:应收出口退税48

主营业务成本8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48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8

3 结论

“免、抵、退”增值税的计算可以归纳为四个字:①“免”,免征出口环节增值税。②“剔”,按该货物所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与其所适用的退税率之差乘以出口货物的离岸价格折合人民币的金额,计算出口货物不予抵扣或退税的税额,如果有免税购进材料的情况下,再减进口料件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从当期全部进项税额中剔除,计入产口成本。③“抵”,用剔除后的进项税额余额,抵扣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再减上期留抵税额,计算出当期应纳税额。可以理解为期末留抵税额,等待退税的数额,抵即退。④“退”,根据免抵退税额(即退税指标)与当期期末留抵税额绝对值的比较决定当期应退税额,即当期实际退税额,但当期应退税额不得突破当期免抵退税额。

参考文献:

[1]2008年全国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教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2008年全国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教材.中国税务出版社.2008.

增值税税收政策及相关会计核算 篇4

1.单位内部会计监督

(1)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基本要求

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第一,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第二,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第三,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第四,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

应当明确。

(2)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中的职权

①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

②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发现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的,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有权自行处理的,应当及时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

2.政府会计监督

增值税税收政策及相关会计核算 篇5

1.政府采购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2.政府采购的资金范围

政府采购的资金是指财政性资金。财政性资金包括财政预算资金和预算外资金。财政预算资金是指国家财政以各种形式划拨的资金;预算外资金是指单位通过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采购性基金、政府间捐赠资金等获得的收入,但既有财政性资金又有部门其他资金的配套采购项目,或者有财政拨款或财政补助收

入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也要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3.政府采购的对象

(1)货物,指各种形态和各种类型的物品。

(2)工程,指建设工程,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新建、改建、扩建、装修、拆除、修缮等。

(3)服务,指除货物和工程以外的其他政府采购对象。

4.政府采购的形式

(1)集中采购。采购人采购纳人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应当实行集中采购。

增值税税收政策及相关会计核算 篇6

一、增值税的特点

首先增值税实行抵扣制度,要求一般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款时从销项税额中扣除进项税额,保证增值税的计算只对商品和劳务在本企业增加的价值征税。其次增值税实行多环节课税,要求在商品和劳务的生产直至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课税,因此具有税收上的连续性。最后是税负公平,统一商品的税负不会因流转环节、其流转金额的变化而产生差异。

二、增值税征收和会计处理的原则

基于上述的主要特点,为了增强商品的竞争力,实行出口退税;对进口商品按照本国的增值税率全额增税,使进口商品和本国商品负担相同的增值税;由于增值税实行进项税额抵扣制,要避免抵扣链条的断裂,因此在核算过程中,必须保证抵扣的连续性,因此对采购农产品等免税商品允许按照收购凭证直接进行进项扣除、对视同销售货物的行为的征收增值税;增值税能够抵扣的前提必须是在未来能够产生销项税额,因此产生了不准予抵扣的情况。

三、增值税优惠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

增值税的各种优惠政策主要有免税、减税、税收返还等,其中税收返还包括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等办法。出口退增值税是对增值税出口的货物实行零税率,即对出口环节的增值部分免征增值税,同时退回出口货物前道环节所征得进项税额。现行出口退增值税的办法主要有三种:

(1)免:指对出口货物免征增值税。

(2)免、退:指对本环节增值部分免税,进项税额退税。

(3)免、抵、退: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等所还应予以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货物在当月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对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

四、增值税优惠和出口退税的会计处理解析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的规定,税收返还属于国家通过货币性资产对企业进行的政府补助行为,因此按照该原则进行核算,作为营业外收入处理。对于直接减征、免征等税收优惠形式,体现了国家的政策导向,但政府并未直接向企业无偿提供资产,因此不作为政府补助准则规范的政府补助处理。(一)直接免税的会计处理

免征是指免去产品在生产、流通中某一环节的税负,对以前各环节已征的税款不予以考虑。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为生产免税货物而耗用的原材料的进项税不得抵扣,因此销售免税货物时,不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不计提销项税额。借记“银行存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为生产免税货物而购进的原材料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采购时直接计入采购成本,不单独记录借项“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另外一种是对已抵扣的进项税额作转出处理,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二)直接减征的会计处理

直接减征是按应征税款的一定比例征收。我国多采用降低税率或简易办法征收。因此在会计处理上,如果采用低税率时则按照实际征收的税额确认销项税额,进项税额正常抵扣;如果采用简易办法征收,则对应的进项税额不准予抵扣。

(三)税收返还的会计处理

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三种税收返还方式是指税务机关将应征的增值税征收入库后,由税务机关和财政机关根据有关政策对税款进行返还。

因此在这三种情况下,销售货物和上交税金时按照正常业务处理,收到税金返还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营业外收入”。由于增值税属于价外税,出口货物前道环节所含的进项税额时抵扣项目,体现为企业垫付资金的性质,增值税出口退税实质上是政府归还企业事先垫付的资金,因此也不属于政府补助,不确认补助收入(营业外收入)。

(四)出口增值税的会计处理

(1)“免”的会计处理因为该方法适用于出口之前没交过税,或未抵扣过税款的货物,不存在前期抵扣的进项税额,因此在出口销售时只确认相关的会计收入,不涉及增值税会计处理。

(2)“免、退”的会计处理

外贸企业在购进出口的货物,按照财政部(93)财会字第83号《关于印发企业执行新税收条例有关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即应按照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照专用发票上记载的应计入采购成本的金额,借记“材料采购”等科目;按照应付或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等科目。货物出口销售后,借记“应收账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结转商品销售成本时,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库存商品”科目;按照购进时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记载的增值税额与按照规定的退税率计算的增值税额的差额,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按照规定的退税率计算出应收的出口退税时,借记“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款)”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科目;收到出口退税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款)”科目。

(3)“免、抵、退”的会计处理

在对“免、抵、退”会计处理之前,需要对“免、抵、退”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进行分析,见图1。

OR1:征税税率;OR2:退税税率;OA:出口销售额OC:进项税额的计税价格(主要由原料价格构成)图1 无内销时增值税分析图

企业在无出口销售的情况下,当期的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OA×R1-OC×R1=ACC1A1[区域Ⅱ+Ⅲ]。

根据出口零税率的原理,免征出口环节的增值税,同时还要退还前期已上交的增值税,当企业无内销,只有出口时,当期应交的增税税=0-进项税额=-OCC1R1[Ⅰ+ⅠV],即实现了对前期进项税额全部退回。但是由于国家规定的出口退税率一般都低于征税率,即并未实现全额退税,因此需要具体计算出口退税的过程。在企业无内销,只有出口时,R2为退税率。分别分析纳税和退税分离时当期的应征增值税额和出口产品准予退还税款:当期的应征增值税=OA×R1-OC×R1=ACC1A1[区域:Ⅱ+Ⅲ],当期准予退还税款=OA×R2=OAA2R2[区域:Ⅰ+Ⅱ]。一方面要交税,另一方面要退税,为减少纳税和退税环节,可以将应交增值税和应退税额进行比较,根据两者的比较的结果确定是否退税。

首先,比较应征增值税[区域:Ⅱ+Ⅲ]和准予退还税款[区域:Ⅰ+Ⅱ],其中Ⅱ为重叠部分,即相互抵消,刚好符合对“免”的诠释。其次,比较Ⅲ和Ⅰ,如果Ⅰ>Ⅲ,说明还应该退税Ⅰ-Ⅲ,因此Ⅲ部分称为“抵”(抵了应该退的);如果Ⅲ>Ⅰ,则说明还需要交税Ⅲ-Ⅰ。结论是:当准予退税额>应征增值税时,免抵额=Ⅱ+Ⅲ,退税额=Ⅰ-Ⅲ;当应征增值税>准予退税额Ⅰ,免抵额=Ⅰ+Ⅱ,退税额=0。

按照税法规定的方法,当期应纳税额=应征增值税-准予退税额=出口销售额×征税率-(进项税额+留抵税额)-出口销售额×退税率=0-[进项税额+留抵税额-出口销售额×(征税率-退税率)],在公式中的“0”体现了外销不征税。

例题:某企业生产A产品,A产品全部出口,原材料全部由国内采购。1月份出口销售额为15万美元,1美元=7.0人民币。采购货物的发票价格是30万元人民币,增值税率为17%。无上期留抵税额,征税税率17%,退税率为15%或8%。

1.退税率=15%(1)采用分析法计算本期应征增值税=15×7.0×17%-30×17%=12.75万元 出口产品准予退还税款=105×15%=15.75万元 免=Ⅱ=(105-30)×15%=11.25万元 由于本期应征税额小于出口-准予退税款,则,抵=Ⅲ=(105-30)×(17%-15%)=1.5万元

退=Ⅰ-Ⅲ=30×15%-[105-30]×(17%-15%)=3万元 免抵=Ⅱ+Ⅲ=11.25+1.5=12.75万元(2)按照税法规定的方法

当期应纳税额=0-[30×17%+0-15×7.0×(17%-15%)]=-3万元

因为准予退税额=15.75万元,实际退税额为3万元,因此当期的免抵额=15.75-3=12.75万元。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相同。

2.退税率=8%(1)采用分析法计算

本期应征税款=Ⅱ+Ⅲ=15×7.0×17%-30×17%=12.75万元 出口产品准予退还税款=Ⅰ+Ⅱ=105×8%=8.4万元 免=Ⅱ=(105-30)×8%=6万元 则Ⅲ=12.75-6=6.75万元 抵=Ⅰ=8.4-6=2.4万元

由于本期应征税额大于出口准予退税款,当期的应纳税额=Ⅲ-Ⅰ=6.75-2.4=4.35万元

免抵=Ⅰ+Ⅱ=6+2.4=8.4万元(2)按照税法规定的方法

当期应纳税额=0-[30×17%+0-15×7.0×(17%-8%)]=4.35万元

因为准予退税额=8.4,实际退税额为0万元,因此当期的免抵额=8.4-0=8.4万元。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相同。

在企业有内销时,增值税的图例有所变化,见图2。

增值税税收政策及相关会计核算 篇7

样赠品顾名思义是指样品和赠品。样品是指本公司所销售的产品;赠品可能是本公司销售的产品, 也可能是外购的非本公司所销售的产品。样赠品的用途有很多种, 在本篇本章中仅涉及以下两种用途:第一种是市场人员免费赠送给有意向的客户做测试或者用于市场宣传推广的;第二种是以捆绑销售方式作促销用的。

对样赠品的处理上, 会计和税法方面的规定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对“视同销售”的认同。“视同销售”是税法中的概念, 会计准则并不认可。此外, 税法中的“视同销售”也有增值税与所得税之分, 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并不是说增值税法规规定的视同销售行为也一定就要视同销售缴纳所得税, 是否需要缴纳所得税, 要看所得税法规有没有视同销售的规定。例如捆绑销售方式下的赠品在增值税上就需要视同销售, 但在所得税处理上就不需要, 下面会举一例子专门分析说明。

二、样赠品的会计核算原则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视同销售规定的差异及实务

会计上对样赠品的处理如下:样赠品活动是非销售活动, 不仅没使企业取得资产或抵偿债务, 反而发生了一笔费用, 不符合收入的定义。因此, 不能确认收入。做账时, 应借记“经营费用”, 贷记“库存商品”。

在增值税处理上,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行为, 视同销售货物,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公司应对样赠品缴纳增值税:借记“经营费用”, 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视同销售情况下计算应交增值税时需要按下列顺序确定视同销售货物的销售价格:

(一) 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

(二) 按其他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

(三) 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

组成计税价格的公式为:组成计税价格=成本× (1+成本利润率) , 属于应征消费税的货物, 其组成计税价格中应加计消费税额。公式中的成本是指, 销售自产货物的为实际生产成本, 销售外购货物的为实际采购成本。公式中的成本利润率由国家税务总局确定。按此规定, 增值税应按市价计算。

此外, 对样赠品是否开具增值税发票的问题上存在着争议, 税法上没有明确规定。有人认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属于视同销售行为, 需要计提销项税额。”通常情况下企业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 就应开具发票, 计算缴纳增值税。另一些人认为, 若开了发票, 会计上就确认了收入, 而实际上并没有带来收入。笔者认为在会计处理上只要按视同销售收入计提销项税金, 并将这笔收入作为未开票收入, 把销售额及税额直接填写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表一的“未开具发票”一栏就可以了。

在所得税处理上, 根据《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 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赠送劳务, 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公司应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对样赠品进行纳税调整。第一种用途的样赠品在所得税处理上应按此条例执行。而第二种用途的样赠品是买赠销售, 故在所得税的处理上应遵循如下通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文件第三条“企业以买一赠一等方式组合销售本企业商品的, 不属于捐赠, 应将总的销售金额按各项商品的公允价值的比例来分摊确认各项的销售收入。”

【例1】下面我们举一个买赠促销的例子说明。销售公司A向批发公司B以买三赠一的方式销售75支的试剂再赠25支快到保质期的试剂, 单位不含税销售价格为100元, 不含税购进价额为70元, 则:

增值税处理:销售75支正常试剂应交增值税= (100*17%-70*17%) *75=5.1*75=382.5 (元) ;

赠送25支快到期试剂视同销售, 应交增值税= (100*17%-70*17%) *25=5.1*25=127.5 (元) ;

合计应交增值税=382.5+127.5=510 (元) 。

由于会计核算上, 赠品不确认收入, 所以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的销售收入和会计核算的收入不一致, 这时在会计处理上计提的增值税销项税额也要以视同销售收入为基数, 平进平出或者做进项税转出会被税务机关认定是偷税漏税行为。增值税与所得税不同, 没有汇算清缴时的纳税调整环节。

企业所得税处理:销售75支正常试剂所分摊的销售收入=100*75*3/4=5625 (元)

赠送25支快到期试剂所分摊的销售收入=100*75*1/4=1875 (元)

应纳税所得额=5625-70*75+1875-70*25=500 (元) ;

应交所得税=500*25%=125 (元) 。

可见, 买赠捆绑销售按照总的销售金额按各项商品的公允价值的比例来分摊确认各项的销售收入后, 企业所得税的税法规定与会计处理趋于一致, 不会产生税收与会计的差异, 不需要进所得税纳税调整。

会计核算:销售75支正常试剂的会计处理如下:

赠送25支快到期试剂在会计处理上做“经营费用”处理:

当然, 作为促销手段, 公司有时赠送的不是自己公司的产品, 是外购的促销商品或礼品。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从企业处置资产的角度, 对相关视同销售业务的主体范围和业务范围作了进一步规定。企业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用于交际应酬;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用于股息分配;用于对外捐赠及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 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 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在上述情形下, 属于企业自制的资产, 应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属于外购的资产, 可按公允价值确定销售收入。故视同销售收入按购入价计算。因为作为视同销售的赠品这一部分的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相同, 所以应交的增值税为零, 汇算清缴时需要调整的企业所得税也是零。在有些情况下, 公司外购的促销商品或礼品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这将意味着不能抵扣, 企业仍需要缴纳增值税销项税额, 所以财务人员一定要提醒采购人员要与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供应商合作。

有的公司对两种类型的样赠品不加区别地混淆了, 在增值税的计算上将没有区别, 但在企业所得税的调整上却有很大差别。第一种用途的样赠品的赠送数量与第二种比起来毕竟是少量的, 如果在所得税上都按第一种用途的样赠品处理, 无疑会使所得税的税额增加很多。

【例2】有的人认为在会计上也可以做视同销售的账务处理, 我们举一个第一种用途的样赠品的例子分析说明。为了进行市场宣传推广, 销售公司A向批发公司B赠送了10支试剂作为样品, 单位不含税销售价格为100元, 不含税购进价额为70元。如会计上不按视同销售处理, 将发生的支出直接列入经营费用, 不通过“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核算, 则:

需要进行如下所得税调整:第一, 视同销售收入应在《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第2行作纳税调增1000元, 同时按配比原则, 在第21行“视同销售成本”作纳税调减700元;第二, 税法上认定此样品是视同销售货物, 需要确定视同销售收入1000元, 因此可税前扣除的样品支出费用应该是1000+1000*17%=1170元, 而会计上是按照货物账面价值和销项税额 (按售价计算) 之和870元计入经营费用并在税前扣除的, 所以要在《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第27行第4列纳税调减300元;第三, 样品属于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 不超过当年销售收入15%的部分, 准予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 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如果没有超过, 则不需要进行调整;如果企业实际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数额超过了15%, 则超过的数额填入《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第27行第3列。如会计上按视同销售处理, 确认销售收入并通过“主营业务收入”核算, 则:

这样就和税法上的处理完全一致, 不用进行纳税调整了。

有的人认为会计上按视同销售记账很方便, 省去了纳税调整的许多麻烦, 但是这不满足会计准则对收入的定义, 也违背了会计信息要真实这一原则, 因为企业并没有向客户收取样赠品的货款而获得收入, 而所得税法上由于资产所有权权属发生变更需要确认收入, 所以会计和税法上存在差异是正常的, 进行纳税调整也是合理的。

三、结语

增值税税收政策及相关会计核算 篇8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将政府补助作为一项具体会计准则单独列示,填补了政策空白。从会计主体看,仅规范了受助方会计核算,且先期仅限于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从补助主体看,准则主要规范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补助,税务征管部门实务中也照此规范;另外,补助方(政府或政府窗口公司)会计核算缺少政策规范(政府补助国际准则中未涉及)。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复杂性决定了相关会计核算的复杂性。本文探讨对所在开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以准则为依托,结合最新招商实例,解析受助方会计核算,并将相关准则精神引入补助方会计核算实践,为地方政府设计规范、明晰、易于操作、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核算方法。

一、优惠政策会计核算依据

(一)政府补助分类

我国目前主要政府补助包括出口退税、财政贴息、研究开发补贴、政策性补贴。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政府补助还可分为附条件政府补助和无条件政府补助。附条件的政府补助是指政府在特定的不确定未来事项发生或不发生时有权收回的政府补助,不能满足条件时,政府有权收回,能否满足条件具有不确定性;无条件的政府补助是指除附条件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

(二)政府补助会计核算

政府补助有两种会计核算方法:资本法与收益法。资本法是将政府补助计人所有者权益。收益法是将政府补助计入当期收益或递延收益。收益法分两种具体方法:总额法与净额法。总额法是在确认政府补助时,将其全额确认为收益,而不是作为相关资产账面余额或者费用的扣减;净额法是将政府补助确认为对相关资产账面金额或者所补偿费用的扣减。

(三)《政府补助》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主要差异

(1)范围不同。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我国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资本投入,与其他单位对企业的投资一样,企业收到时计人实收资本或股本,不属于政府补助。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社会对政府补助的界定非常敏感,所以本准则规定的范围,比WTO以及国际准则的范围小。(2)分类不同。我国新准则充分借鉴了国际分类,首先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第20号--政府补助的核算与政府援助的披露》,将政府补助明确分为与资产相关的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补助两类;同时还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在准则中体现了有条件补助和无条件补助分类精神。(3)会计核算方法不同。国际会计准则对政府补助采用全面收益法,规定凡是政府给的无论是现金补助还是非现金补助,都应算作损益。而我国规定,对研发拨款等文件明确会计核算方法的,应依照其规定核算(如将专项拨款视同国家投资,计人资本公积);没有特殊规定的计人收益。

二、WQ案例介绍

(一)项目情况/ 5

wO集团是国内从事生物医药研究的龙头企业,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拥有雄厚资源和领先业绩。wO集团拟在引资地投资购地100亩,通过3-5年,投资10~15亿元,建成集团最主要、同时也是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研究中心。项目合作目标包括:(1)每年承接医药研发合同达到5000万美元,完成合同研发任务达到3000万美元(或3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合同任务达到2000万美元;(2)获得国家新药批准证书达到15个,申报国家新药达到30个;(3)获得国际专利达到5个,申报国家发明10个及其它专利共同达到100项;(4)医药销售额达到10~20亿元人民币;(5)从事医药研究的研发人员达到2000人以上;(6)建成生物医药研发载体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7)聚集各类先进的生物医药公司20家。

(二)政策情况

从政府招商角度评判,wO集团在引资地的意向投资项目(以下简称wQ项目):一是完全符合政府产业规划,属“着力培育,优先引进”产业;二是系先导项目,对产业集聚和项目引进具有示范引领作用;三是系龙头型、旗舰型重大项目,产业辐射和人才集聚能力超强。

为此,经反复测算、慎重研究和多次协商,最终政府承诺优惠政策主要为:一是中央免费政策:协助企业争取各级各类所得税优惠税率和税收减免、出口退税、财政贴息、研发补贴和政策性补贴。二是地方自费政策:(1)土地差价:承诺供地价格20万元,亩。与保护价差额部分全额返还,初步测算约1200万元;

(2)供电贴费:承诺双回路供电,由政府窗口公司实施达标后交付项目单位,初步测算约1000万元;(3)代为装修:对5000平方米临时办公楼按照wO要求装修,初步测算约11300万元;(4)租金减免:5000平方米临时研发场所35元/月/平方米,前3年免租,第四、第五年租金减半,初步测算约800万元;(5)代购设备:由引资地政府投资购买wO项目所需研发仪器设备,用于建设公共开放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平台,所有权归属wQ项目单位,初步测算约2000万元;

(5)税收返还:企业所得税与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前3年每年奖励80%,第四、第五年每年奖励30%。(假定累计900万元)

以上优惠政策,可量化部分合计约6900万元

(1200+1000+1000+800+2000+900)。

三、受助方会计核算

(一)无条件补助

中央和省层级的税收返还、财政贴息及政策性补贴通常属于无条件补助,应当分不同情况处理。地方自费招商政策中涉及税收返还(如前述wQ项目),也应比照核算。

(1)税收返还。属于消费税、营业税以及所得税的,应当在冲减当期费用后,按照净额法进行账务处理。会计处理为:借记“应收退税款”(或“银行存款”),贷记“补贴收入”。取得增值税税收返还或取得权利时,按照总额法进行账务处理。其中获得增值税出口退税的,如实行“免、抵、退”的办法,应按照应收的退税款计入应交增值税。会计分录:

借:应收退税款(或银行存款)9000000

贷:补贴收入9000000

如未实行“免、抵、退”的办法,应按照应收的退税款冲减当期费用。会计处理为:借记“应收退税款”(或“银行存款”),贷记当期费用。

(2)财政贴息。指政府为了扶持某些领域或行业的企业。当企业从银行贷款时,政府无偿给予(弥补)企业贷款利息的一部分或全部。获得财政贴息的,应当按照应收或收取的实际金额,冲减当期财务费用或相关购建资产的成本。财政贴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政府把贴息款支付给企业,企业支付给银行全额的利息;另一种是政府把贴息款支付给银行,企业支付给银行扣除贴息款后的利息。会计处理为:借记“银行存款”(或“应收财政贴息”),贷记“财务费用”(或“资产成本”)。

(3)研发补贴。通常属于具有专门用途补贴,发放给企业弥补研发费用,以扶持高新技术发展。对研发拨款等文件明确会计核算方法的,应按其规定核算(如将专项拨款视同国家投资,计人资本公积);没有特殊规定的计入收益。会计处理为:借记“银行存款”(或“应收财政贴息”),贷记“当期损益”(或“资本公积”)。

(4)政策性定额补贴。如定额价格补贴。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商品,销售价格受到政府调控,售价较低(甚至低于成本),国家按照销售量或储存量等给予企业定额补贴。获得政策性补贴的,应当按照应收或收取的实际金额,计入当期损益。会计处理为:借记“银行存款”(或“应收财政贴息”),贷记当期损益。

(5)对于无条件的非现金补助。根据相关规定应当在确认补助资产同时计人资本公积。借记相关资产,贷记资本公积。

(二)附条件补助

中央和省层级会有部分附条件补助,而地方自费招商政策按照契约式招商新趋势,基本可全部界定为附条件补助。在所附条件的设定和执行上,地区之间、项目之间都存在较大差异,后续会计核算因此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NextPage]

(1)对于附条件的补助,以及指定专门用途的补助,应当在确认补助资产同时计入相应负债,待以后满足所附条件时将相应负债转入资本公积(形成资产的金额)或冲减相关资产项目(未形成资产的金额)。前述w0项目所涉土地差价返还、代购研发设备、代为装修可归于此类。

收到相关补助时,会计分录为:(单位:万元,下同)

借:相关资产(1200+2000+1000)4200

货:相关负债(1200+2000+1000)4200

企业确定无法收到已确认补助,或者需要返还已收到补助的,应当在确定无法收到或实际返还时,冲减相关负债。会计处理为:借记相关负债,贷记相关资产。

待项日完成时,对于形成资产并留归企业的,按实际成本将相应的负债转为资本公积。会计处理为:借记相关负债,贷记“资本公积”,对于形成资产且上交补助方的,按实际成本冲减相应负债和相关资产项目。会计处理为:借记相关负债,贷记相关资产。

对丁未形成资产的,按应核销的金额冲减相应的负债和相关资产项目。会计处理为:借记相关负债,贷记相关资产。

(2)对于附条件的减免式隐形补助,应当按照确认的减免额度分期计人当期损益。列于所涉金额较小的。根据重要性原则,也可不予反映。前述wQ项目所涉租金减免即可归于此类。会计分录为:

借:相关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8000000

贷:当期损益 8000000

(3)对于提升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类的补助,《企业会汁准则2006第16号--政府补助》未予明确,参照国际会汁准则精神,不属于政府补助准则范畴,可不

予揭示。前述wQ项目所涉供电贴费即可归于此类。

四、补助方会计核算

(一)税收、土地差价返还、专项补助等财政承担、支付项目

(1)基金设立。政府统筹产业及专项扶持政策,并结合招商引资实务设立产业(或)专项扶持基金,建立健全基金管理制度,按预算进度序时拨付款项。会计分录为:

借:一般预算支出--相关二级科目(1200+900+800)2900

贷:国库存款(1200+900+800)2900

扶持基金管理相关部门同步予以确认。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1200+900+800)2900

贷:某扶持基金(1200+900+800)2900

(2)基金兑现。基金管理相关部门依据基金管理制度,对所涉项目、企业审核后兑现补助。会计分录为:

借:某扶持基金(1200+900)2100

贷:银行存款(1200+900)2100

(二)房租补贴等财政承担、政府平台公司代支付项目

(1)财政补贴平台公司。基金管理相关部门依据基金管理制度,对所涉项目、企业审核后兑现补助。会计分录为:

借:某扶持基金 800

贷:银行存款 800

(2)政府平台公司兑现减免租金承诺。仅需完善台账记录。无需会计核算。

(3)政府平台公司收到财政补贴,视作房租收人核算:

借:银行存款 8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800

(三)代购设备等平台公司受权支出项目政府平台公司接受政府授权后代为支付。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投资2000

贷:银行存款2000

(四)基础设施完善等平台公司受权支出项目

对于提升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类的补助,《企业会计准则2006~16号--政府补助》未予明确,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相关精神。不属于政府补助准则范畴,可不予揭示。平台公司可作为自主开发或受权开发项目核算。会计分录为:

借:相关资产1000

贷:银行存款1000

也可按照授权开发--回购模式,由财政对相关资产确价回购(相关会计分录略)。

五、优惠政策会计核算建议

(一)提高认识

完善核算是手段,规范管理才是目的。财政财务必须围绕政府重点工作服务,不应存在消极心态,应充分认识和理解招商引资对地方经济的作用和意义,积极作为,主动出谋划策。

(二)及早介入

财政财务部门要主动、及早、全过程深度介入招商引资工作,项目前期介入

目的是成本效益分析,提供合理的优惠政策方案,掌控政策成本,同时保证未来兑现可行性。

(三)超前谋划

财政财务部门深度介入招商引资最终要落实在兑现和核算上。相关核算工作必须超前谋划,要求既要兼顾政策风险,合理规避未来可能面临的各级各部门监督检查风险;还要求做好财政、财务衔接,落实好既定的核算模式。体现在核算上就是理顺完善政府(财政)--园区开发公司(业主方)--入驻项目(承租方、购地方)整个业务链条的混合式核算模式:

(1)充分发挥公司作用。供电贴费等基础设施提升类优惠政策,以及房租减免等优惠政策,能在公司列支的尽量在公司列支,体现在园区基础设施开发成本中。这也符合国际准则相关精神。

(2)完整列示政策成本。房租减免等类似减免类补助还可探索暗贴变明贴,即园区开发公司(业主方)给予人驻项目的房租减免,由财政据实补助园区开发公司(业主方),既保证园区开发公司(业主方)商业模式有效运行,又完整核算招商政策成本。

(3)用足股权式补助。代购研发设备、代为装修等代为支付类优惠政策,尽量与受助方商谈股权式补助,即将相关补助以园区开发公司(业主方)以及优先股等方式注入(股权式补助准则不视作政府补助),受助方也需相应调整。如此可有效规避国资管理等相关政策风险以及纳税调整等涉税事项(部分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税务征管部门理解并执行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因此要求受助方纳税调整)。

(4)规范政府直接补助。对于必须由财政直接列支的政府补助,建议以专项扶持基金形式列支,基金的设立可以是产出式,即与对外出口、销售收入等产出指标挂钩,鼓励企业做大规模上台阶;也可以是投入式,即与研发投入等费用指标挂钩,鼓励企业加大压法;还可以是更加广义的投入式,即将各项政府补贴打包后与企业总投资等产出指标挂钩,既便于计量,也可促使企业加快投资进度、保证投资强度,并早日投产和达产。

增值税税收政策及相关会计核算 篇9

与税收处理

售楼部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所特有的,它是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商品房的场所。售楼部的会计如何核算、如何进行税务处理,《企业会计准则》并无细化、《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教科书均无明确,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一)售楼部的会计核算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售楼部如何核算,在财政部会计核算的相关文件里没有进行规范,仅仅是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房地产开发业务征收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31号)第八条作出了明确规定:

1、开发企业建造的售楼部(接待处)和样板房,凡能够单独作为成本对象进行核算的,可按自建固定资产进行处理,其他一律按建造开发产品进行处理。

2、售房部装修费用,无论数额大小,均应计入其建造成本。

笔者认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售楼部,根据其建设与使用的特点,一般说来不外乎存在以下四种情况:

1、利用企业开发的商品房临时性作为售楼部,待销售基本完成后,再将该售楼部的房屋销售;

2、利用企业开发的商品房临时性作为售楼部,待销售完成后,将其转作自用或出租;

3、在开发的商品房附近重新修建售楼部,待销售基本完成后,将其转作自用或出租;

4、在开发的商品房附近重新修建售楼部,待销售完成后,将其拆除。

针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售楼部的以上四种情况,售楼部的会计核算可分为以下2种模式:

1、使用“生产成本”(或开发成本)核算模式,适用于上述的1、2情况

(1)房地产开发企业核算售楼部成本,仍然使用“生产成本”(或开发成本)会计科目,售楼部建设、装修发生的成本费用均在该科目反映。

(2)当售楼部与其他商品房一起竣工验收时,从“生产成本”(或开发成本)转入“库存商品”(或开发产品)科目。

(3)当售楼部(商品房)销售后,分别结转收入和成本。其成本从“库存商品”(或开发产品)转入“主营业务成本”。

(4)当售楼部转作自用时,其成本从“库存商品”(或开发产品)转入“固定资产”。当售楼部出租时,其成本从“库存商品”(或开发产品)转入“投资性房地产”。

(5)售楼部由开发商自用或出租时,仅仅是计提折旧,不作其他帐务处理。

2、使用“在建工程”核算模式,适用于上述3、4情况

房地产开发企业修建售楼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其发生的建设成本及装修费用应该在“在建工程”科目核算。

(1)修建售楼部的成本费用先在“在建工程”科目核算;

(2)待售楼部竣工验收后,将其成本从“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

(3)售楼部使用过程中,计提的折旧费,计入“销售费用”;

(4)售楼部拆除时,按照“固定资产清理”的程序进行处理;

(5)售楼部由开发商自用或出租时,仅仅是计提折旧,不作其他帐务处理。当售

楼部出租时,其成本从“固定资产”转入“投资性房地产”。

(二)售楼部的税务处理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售楼部具有特殊性,不仅在建设期涉及税金处理,而且在使用期、拆除时等均涉及相关税金处理。现根据现行有关税收政策,就涉税处理探讨如下:

1、建设期的涉税处理

(1)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售楼部与开发的商品房一起建设时,其售楼部的建设(含装修费)均发包给施工单位完成,支付售楼部工程款时,取得施工单位的建筑业发票即可,不存在涉税处理;如果售楼部的装修由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行完成(自购材料、自请工人施工),计入开发成本,则这部分价值,应该补缴建筑业营业税金及附加。

(2)重新修建售楼部,在“在建工程”核算,无论是自建还是发包完成,竣工投入使用时均不存在涉税处理问题。(3)城镇土地使用税,不管是利用商品房还是重新修建的,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86号

二、关于有偿取得土地使用权城镇土地使用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问题,以出让或转让方式有偿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应由受让方从合同约定交付土地时间的次月起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合同未约定交付土地时间的,由受让方从合同签订的次月起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

2、使用期的涉税处理

(1)售楼部在使用过程中,不管是利用商品房还是重新修建的,从开始使用的次

月,应该缴纳房产税的,其依据如下:

A按照《关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国税发[2003]89号)

第二条第四款“房地产开发企业自用、出租、出借本企业建造的商品房,自房屋使用或交付之次月起计征房产税”之规定,开发企业的利用商品房作售楼部,应自开始使用之次月缴纳房产税。

B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房产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暂行规定》(86)财税地字第008号:“十九,关于新建的房屋如何征税?纳税人自建的房屋,自建成之次月起征收房产税.”,开发企业自建售楼部,应自开始使用之次月缴纳房产税。

(2)售楼部的折旧费

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一条规定,按照固定资产管理的售楼部可以计提折旧,可以在税前予以扣除。

3、拆除时的涉税处理

固定资产管理的售楼部拆除时,按照固定资产清理的程序进行。一般说来,清理的净值均是负数(也就是有损失),这是由于没有达到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根据《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13号,《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二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损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盘亏、毁损、报废损失,转让财产损失,呆账损失,坏账损失,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以及其他损失。企业发生的损失,减除责任人赔偿和保险赔款后的余额,依照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扣除。因此,售楼部拆除时的净损失,可以在税前扣除。

4、转作自用或出租的涉税处理

(1)修建的售楼部转作自用或出租时,应该缴以下税金:

A 售楼部转作自用(办公等)时,根据《房产税暂行条例》规定,按照其原值的70%的1.2%,缴纳房产税;

B 售楼部进行出租时,根据《房产税暂行条例》规定,按照租金收入的12%缴纳房产税;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按照租金收入缴纳5%的营业税;还应该缴纳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

(2)利用商品房的售楼部转作自用或出租时,应缴纳以下税金:

A将售楼部转作自用或出租时,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新税法排除了《关于房地产开发业务征收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31号)“

六、关于开发产品视同销售行为的税务处理问题”的“开发企业将开发产品转作固定资产视同销售”,因为自用或出租并没发生所有权的转移,所以说不缴纳纳企业所得税。

B 售楼部出租或自用时与“修建的售楼部转作自用或出租时,应该缴纳以下税金”一致。

5、销售的涉税处理

将售楼部销售后,其税务处理与一般商品房销售一致,即应该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并确认收入、结转成本税金。其依据是:

国家税务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业务征收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发

[2006]31号)相关规定,已开始投入使用的开发产品应当视为已经完工的开发产品。开发企业按照收入确认原则,合理地将预售收入确认为实际销售收入,同时按规定结转其对应的计税成本。因此,只有当该售楼部实现销售,该售楼部所对应的成本才能予以结转,在税前扣除。

上一篇:一年级拼音dtnl教学设计下一篇:减压孔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