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税收论文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控制税收论文(共8篇)

控制税收论文 篇1

一、税收自由裁量权及其制度控制体系

(一)我国税收自由裁量权的主要体现

税收自由裁量权的实质是行政机关依据一定的制度标准和价值取向进行行为选择的一个过程。由于税务行政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而且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税收制度处于不断变化中,国家赋予税务机关较为广泛的自由裁量权。具体包括:

1.权力行使方式的自由裁量。税收法律法规对权力的行使未作规定,或虽有规定,但比较笼统和原则,需要税务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行使这一权力或如何行使这一权力,它包括作为及如何作为与不作为。如《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八十五条中“税务机关应当建立科学的检查制度,统筹安排检查工作,严格控制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检查次数。”至于如何“统筹安排”、具体多少“检查次数”没有明确规定,给税务检查留下了自由裁量的空间,税务机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决定。

2.权力行使方法的自由选择。权力行使方法的自由裁量是指税法对税收执法权行使的方法未作规定或未作详细规定或规定了多种方法,税务机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行为的方法。如《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四十条规定税务机关应当根据方便、快捷、安全的原则,积极推广使用支票、银行卡、电子结算方式缴纳税款。在税款征收过程中,税务机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

3.权力适用标准的自由决定。税法对税务机关运用权力处理具体事件的标准未作明确、具体、详细的规定,使用一些语义模糊的词,缺乏认定标准的法定条件,由税务机关根据具体情况判断运用权力的标准。如《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二条规定:“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纳税人严重的违法行为可给予2000元至10000元的从重处罚,但什么样的情节为“严重”的标准并不具体明确,而由税务机关裁量决定。

4.权力适用幅度的自由确定。税法在税收执法权的行使上规定了一定的幅度,税务机关可以在法定的幅度内对特定的事项做出适当的处理。如上例中的“2000元以下”以及“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均系罚款的幅度,在这个幅度内,税务机关可以酌情决定罚款的具体数额。

5.权力行使时限的选择。税收法律、法规对具体行政行为未规定具体的时限,税务机关在何时做出具体行政行为上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仍以《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二条为例,其中“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税法对“限期”没有具体的规定,此时税务机关享有完全的自由裁量权。

(二)税收自由裁量权制度控制体系的构成

综观我国税收自由裁量权的执法体系可以发现,我国税收法律中的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创设,主要体现在《征管法》中集中于执法程序中的自由裁量,而非事实要件阶段的税收行政自由裁量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一,在我国税收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依法治税要求的情况下,提出事实要件裁量,可能破坏税收法治的统一性和公平性;其二,在税收行政救济手段和渠道存在阻滞的情况下,相对人的权利和利益可能会受到更多的侵害,很难保证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平衡;其三,对税收法律中的“不确定概念”和税收行政执法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可以通过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来解决,而不能由税收行政机关“自由裁量”;其四,按照行政执法中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事实要件的自由裁量会增加税收行政机关的举证责任,加大税务机关的工作量。因此,税收自由裁量权的制度控制体系也主要是针对税收行政程序中的制度创设,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立法程序的制度保证。在立法过程中,为纳税人提供参与意见的机会,并将该程序引申至包括税收行政法规等各类税收制度的制定过程中,从源头上确保纳税人制约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行为。(2)执法程序的制度控制。将与纳税人合法权益直接相关的税收执法程序,如税收征收程序、税收检查程序、税收处罚程序、税收行政强制程序等,纳入法律规范的控管范围,实现税收自由裁量权的程序控制。(3)行政行为的事后救济。通过税务机关的自身监督、内部的税务行政复议、外部(主要是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督审查对税务机关因自由裁量失当对纳税人权益造成的损害进行事后救济,通过责任追查对非法裁量行为进行警示和控制。

二、税收自由裁量权制度控制的目标

税收管理实践充分说明:税收自由裁量权既有存在的绝对必要,同时税收自由裁量权的越界行使又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必须建立税收自由裁量权的制度控制体系。该体系的构建应着眼于实现对税收自由裁量权以下两个方面的控制:

(一)合法性控制——税收自由裁量权有效行使的形式要求

税务行政的起点是依法治税,这一目标既是对纳税人管理的要求,也是税务机关行政的方向。税收自由裁量权是税务行政的重要内容和方式之一,也应该以法治为准绳,所以税收自由裁量权的起点和基本要求即遵守法律规定。合法性控制是对税收自由裁量行为最基本的要求。对税收自由裁量权而言,合法性控制主要是审查税收自由裁量权的形式要件,它要求税务机关行使行政管理不仅要遵循实体法,还要遵循程序法,同时税收行政裁量必须在税收法律法规授权的范围内进行,按照法律规定的适用对象、条件范围、行为期限,依法律规定的程序选择行政方式。

(二)合理性控制——税收自由裁量权有效行使的实质要求

200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纲要》在依法行政中提到了“合理行政”的要求,指出:“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这些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合理行政”原则。

随着行政活动日益复杂,自由裁量权日益得以扩张,形式上的合法不能完全消除形式上

符合法律规定,但实质上不合理的滥用自由裁量权的情形。对自由裁量权的更高层次的规范就是税收行政合理性的保证。它要求执法行为,尤其是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行为不仅在形式上要合法,而且在实质上要合理,这是对行政执法活动的最终要求。因此,“合理行政”原则相对于“合法行政”原则,是对行政机关更高级的要求。“合理行政”原则,要求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遵循比例适当原则。该原则要求税务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税收行政行为应当与相对人的行为事实、性质定位、情节轻重、社会影响相配比。

三、我国税收自由裁量权运行控制的制度缺失

从我国当前的税收执法来看,税收自由裁量权存在被滥用的情形,其原因就在于无论是在税收立法、执法还是司法上都对税收行政自由裁量权缺乏有效的法律控制。税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恣意、专断和无常行使动摇了税收法治的根基:一方面,税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成为权力寻租和行政腐败的工具;另一方面,相对人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税收自由裁量权运行中的制度控制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具体方面:

(一)税收法律体系中缺少税收自由裁量权控制的法律原则和总体理念

目前世界各国赋予税务机关自由裁量权的方式或是直接明确其基本范围,或是分散在相关条文中,我国属后一种情况。就整个税法体系而言,缺乏一个对整体税收制度进行规范的基本法律,同时,由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以及税收征管制度的长期影响,税收自由裁量权缺少个人本位理念的文化积淀和对个人权利的充分尊重,总体表现为税收自由裁量权的制度体系缺少基本的、公理性的法律原则。法律原则是法律规范的基础,具有综合性、本原性、稳定性的特征。法律原则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一,法律原则是法律精神最集中的体现,直接决定了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质、内容和价值取向,构成了整个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其二,法律原则是法律制度内部协调统一的重要保障;其三,法律原则对法制改革具有导向作用,是后继立法的出发点;其四,从法律实施上看,法律原则指导着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可以弥补法律漏洞,限定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范围。在西方国家,行政自由裁量权控制的法律原则十分发达,并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英国普通法上的“自然公正原则”、美国的“非专断、反复无常或滥用权力”原则、德国的“比例原则”都是保证自由裁量权公正运行的基本原则。

(二)税务系统内部缺乏自由裁量的行政准则

由于税收行政活动的变化性、复杂性、专业性、技术性以及探索性等因素,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不断扩张。但是现代行政法规出现了两个主要变化:法律本身的实体性标准日趋抽象公设化和行政机关制定的规章内容日渐细则化和明细化。由于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充分了解本领域的行政实践经验,从而具有“提炼”本系统内部富有实际操作性和明确统一标准的能力,“为了对行政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进行有效限制,应当鼓励行政机关通过连续的行政立法,将行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理性和智慧规则化”,例如税务机关为了行使税收自由裁量权对税收法律、法规的细化和量化就是在本系统内部不同层级上对税收自由裁量权的约束和限制。裁量基准一经建立,在税收科层制管理体系下有利于提高税收自由裁量的层次,抑制税收行政裁量行为的恣意和专横;有利于加强对税收行政裁量行为的层级监督,制约裁量领域的权力寻租和腐败。但是,目前我国税收机关内部自由裁量的行政标准统一层级较低,难以保证税收行政执法的统一性、公平性和稳定性,也不利于税务部门内部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和裁决。(三)税收行政自由裁量权程序控制制度不尽完善,理由说明制度缺失

由于税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不断膨胀和扩张,客观上提出了加强对行政权的制约、防止行政权力滥用的要求,但是事后的司法审查制度往往难以对滥用自由裁量权进行预防性控制,程序控制成为制约、规范税收自由裁量权的重要举措。税收法律程序是税务机关在行使权力或履行义务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法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步骤和方式。诚如马克思所言,程序“是法律的生命形式,因而也是法律内在生命的表现”。程序控制要求税收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必须严格遵守执行各项程序规则,认真履行告知、听证、回避、不单方面接触等制度,通过程序限制税务行政人员的主观随意性。其中,对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起核心作用的程序制度就是行政行为合理性说明制度,该制度能够敦促行政机关认真考虑问题,制止自由裁量权恣意行使。正如美国最高法院在**年的一个判决中声称的“非正式程序不需要正式的事实裁定,但需要解释和说明”。对于对行政相对人权利影响较大的自由裁量行为,行政人员有义务说明法律根据和裁量理由,然而在我国在税收自由裁量的程序制度中并未明示这一制度。

(四)税收自由裁量失当的事后救济制度不利于对自由裁量行为的实际控制

因税收自由裁量权行使不当而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时,可以实行税务行政复议和税务行政诉讼两种救济方式。税务行政复议制度是行政机关内部的一种层级监督机制,是一种内部纠错机制。与外部的司法审查制度相比,行政复议具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缺点:其一,垂直管理体制存在弊端,复议机构缺乏中性。税务行政复议实行条条管辖模式,由于部门间联系密切、职责相关,甚至利益与共,因此复议监督往往难以保持中立。其二,我国《行政复议法》规定,税务行政复议一般采取书面审理形式,因此复议过程中没有言辞辩论、相互质证,不利于通过观点碰撞认定事实。其三,作为一种内部的纠错机制和科层制的控制机制,如果外部控制机制不健全,控制力度不够,税务行政复议就会存在“激励”不足的问题,导致规避法律、躲避司法审查现象的出现。其四,税务行政复议的前提条件提高了事后救济的门槛。《税收征管法》第八十八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然后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不仅规定了复议前置程序,而且对复议前置附加了先行纳税或提供相应担保的条件,这一规定实际上是限制了相对人的救济权利,部分自由裁量行为因相对人资格受限而免于审查,不利于实现公正的裁量和从根本解决税务行政纠纷。

与此同时,税收自由裁量行为的司法审查也存在履行障碍:一是税务行政执法专业性强,部分涉税案件案情复杂,在没有专业的税务法院或税务法庭的情况下,对自由裁量权的司法救济,显得力不从心。二是对税收自由裁量行为的司法审查容易引发司法自由裁量取代行政自由裁量,司法部门因审慎对待而谨慎为之。三是从法律经济的角度看,救济费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相关主体购买“救济产品”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救济资源的有效利用。如果通过救济来“复原”权力的费用过高,以至于把除富人之外的大多数主体都拒之于救济之外,那么救济就不能实现。四是司法审查的范围不利于全面控制税收自由裁量权。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这个规定也就决定了我国司法审查的对象集中于具体行政行为,标准是合法性审查。

四、完善税收自由裁量权制度控制体系的建议

税务行政机关应致力于建立规定裁量基准的内部行政规则

自由裁量权部分归因于立法者认知能力的局限、语义的模糊特性、固定规则与流动现实的矛盾及执行人的个人原因,然而由于行政机关有大量的行政实践经验,有可能进一步“提炼”出具有实际操作性、更细致深入、更明确的裁量标准。因此,税务机关要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税收征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税务机关依法律、法规规定享有较大自由裁量权的行为,进行梳理、分类,制定具体、细化、量化的实施办法,缩小自由裁量空间,从源头上降低自由裁量权被滥用的风险:一是要细化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缩小税务执法人员自由裁量的空间。二是依托信息平台,固化自由裁量权。对税收管理中的自由裁量行为,通过相应的管理模块创设税收自由裁量权的制度“刻度表”,变主观裁量为客观裁量。三是遵循惯例和先例原则,保持内部行政标准的相对稳定和连续,对同一类税务行政行为的认定和处理要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力求相同情况平等对待,同类情况符合比例原则,责罚相当,前后事件处理一致。税务行政内部准则一方面可以确保裁量行为的统一性平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税务行政裁量行为的行政复议和司法审查提供参照。

(二)建立以税务行政行为理由说明制度为核心的理性程序制度

程序理性即程序的合理性。法的合理性分为价值(实质)合理性和工具(形式)合理性,程序理性即二者的统一:一方面,程序的合理性是指通过法律程序所产生的结果从实体角度看是合理的、符合实体正义的;另一方面程序理性是指一个法律程序产生结果的过程是一个通过事实、证据以及程序参与者之间平等对话与理性说服的过程。也就是说,程序在过程上应当遵循通过理性说服和论证做出决定的要求,不是恣意、专断地做出决定。程序理性是正确行使税收自由裁量权的前提和保证,税务执法实践也充分证明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往往与程序不合法相伴随。理性程序制度不仅要求税收行政自由裁量符合法律的形式要件,而且应满足执法合理性的实质要求。

行政行为理由说明制度是指行政主体在做出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利产生不利影响的行政行为时(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必须向行政相对人说明其做出该行政行为的事实因素、法律依据以及进行自由裁量时所考虑的诸多因素。对于理性程序的运作来说,理由说明制度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对程序操作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进行一种理性的控制:(1)理由说明制度促使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力、作出决定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恣意、专断、偏私等因素,因为只有客观、公正的理由才能够经得起公开的推敲,才能够有说服力和合法性。因此,说明制度是对自由裁量权进行控制的一个有效环节和机制。(2)理由说明制度有助于对决定不满而准备提起申诉的当事人认真考虑是否要申诉,以何种理由申诉,避免无谓和无效诉讼。(3)理由说明是程序公开的体现,意味着对当事人在法律程序中的人格与尊严的对等和尊重,当事人知悉税务机关自由裁量的动机和原因,有助于其日后行为的调整。(4)理由说明制度在形式上表明行政行为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因此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决定合理性的信心,避免当事人双方对立。(5)说明制度可以形成惯例和先例,有利于平等保护,有助于行政救济和司法审查。可见,理由说明制度是程序理性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税收自由裁量权程序控制的关键一环,要防止自由裁量权被滥用,就必须要求行政主体在其决定中说明理由并告知当事人。

(三)完善税务行政复议制度,为降低纳税人的权利救济成本提供制度保障

在税收自由裁量权的实际行使过程中,由于税务人员千差万别,个人素质和价值取向不同,将会导致对法律、规章的理解不同从而也就会产生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所以保障自由裁量的公正行使就必须建立和完善行政自由裁量的监督和救济制度。与税务行政诉讼相比,行政内救济“以其符合专业性、效率性和尊重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优势,为现代行政救济制度所广泛采用”。但如前所述,我国的税务行政复议制度尚不完善,制约了税收相对人对税收自由裁量权的控制作用。今后可以考虑:(1)进一步完善税务行政复议机构的设置,严格实行复议机构的职责独立、机构独立;(2)放宽条件限制,实行选择性复议前置制度,提高救济方式的灵活性;(3)扩大税务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减少列举式立法制造的受案范围“盲区”;(4)将税务行政复议资格扩大到间接行政相对人,以更好地保护税务当事人的合法权益;(5)改革审理方式,试行辩论、质证等开庭审理方式,引入陪审制,提高纳税人对税务行政复议结果的认同感和信任度。(四)创新税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审查制度

司法审查是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最后一道屏障。司法审查不是对“行政自治”的总体否定,其目标不是代行行政自由裁量权,而是制约行政自由裁量权,“司法审查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不是因为法院可以代替行政机关做最理想的事,而是因为法院可以促使行政机关尽可能不做不理想的事[6]。”司法审查一方面可以通过纠错实行权利救济,另一方面可以形成外部强制压力,规范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为了充分发挥司法审查制度的控制作用,首先要在立法上扩大司法对税收自由裁量权的审查范围,突破审查范围的限制,避免审查标准的含混不清。其次要提高税收司法审查人员的业务能力,保证司法监督的有效性。税务行政诉讼本身的专业性要求我国的行政庭法官必须是通晓税收、会计、法律的复合型法官,因此,要充分发挥司法审查的监督功能,必须是专职的税务法官才能胜任。再次,在税收行政诉讼程序中,要提高管辖级别,防止地方政府对税收司法审查的干预。最后,应逐步引入行政判例制度,用行政判例的方式确立司法审查的参照标准,弥合成文法的不足。

(五)推行税务行政责任制度

行政责任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必须对自己所实施的行政活动全部承担责任,整个行政活动应处于一种负责任的状态,不允许行政机关只实施行为,而对自己的行为不承担责任。“离开了责任行政的原则,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将失去存在的基础,也失去了判断合法、合理的意义”。建立并落实行政责任制,可以敦促税务行政主体及其税务人员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行政责任,提高税务执法质量,通过责任追究确保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行使。

控制税收论文 篇2

税收筹划是纳税人根据政府的税收导向,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利用税法的特定条款和规定, 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事先进行筹划和安排, 从多种纳税方案中选出最优的, 以求减少税收支出, 或者取得货币时间价值, 从而使税负得以延缓或减少的一种行为。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实体, 其经济行为与经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现代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并且有所发展, 不仅要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劳动生产率, 增加收入, 还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对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改造, 减少原材料消耗, 降低生产成本;但在经济资源有限、生产力水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 收入的增长、生产成本的降低都有一定的限度, 减少税款的支出成为实现企业目标的内在要求。通过税收筹划降低税收成本也就成为纳税人的必然选择,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 税收筹划在带来节税利益的同时, 也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因此, 在税收筹划活动中重视风险研究, 采取有效方法防范和减少风险至关重要。

一、我国税收筹划现状

税收筹划诞生于西方发达国家, 已历经几十年的发展, 渐趋成熟。西方国家现在拥有专门的税务顾问行业, 针对繁复的税务相关法律给客户提供咨询。而在我国, 税收筹划尚属新生事物, 发展较为缓慢。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意识淡薄、观念陈旧。

税收筹划目前并没有被我国企业所普遍接受, 许多企业不理解税收筹划的真正意义, 认为税收筹划就是偷税、漏税, 认为税收筹划旨在鼓励纳税人逃避其对国家应尽的义务。除此之外, 理论界对税收筹划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制约我国税收筹划广泛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税务代理制度不健全。

税收筹划须有谙熟我国税收制度, 了解我国立法意图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但很多企业并不具备这一关键条件, 只有通过成熟的中介机构代理税务, 才能有效地进行税收筹划, 达到节税的目的。我国的税收代理制度从20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出现, 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 并且代理业务也多局限于纳税申报等经常发生的内容上, 很少涉及税收筹划。

(三) 我国税收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流转税等间接税的纳税人可以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或降低原材料购买价格将税款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商。所以, 税收筹划主要是针对税款难以转嫁的所得税等直接税。我国的税收制度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的复合税制, 过分倚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间接税种, 尚未开展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社会保障税、遗产税、赠与税等直接税种, 所得税和财产税体系简单且不完备, 这使得税收筹划的成长受到很大的限制。

二、税收筹划风险控制的措施

税收筹划在带来节税利益的同时, 也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 如果无视这些风险, 而进行盲目的税收筹划, 其结果可能事与愿违, 以节税目的开始, 却以遭受更大的损失而结束。通俗地讲, 就是税收筹划活动因各种原因失败而付出的代价。由于税收筹划是在经济行为发生之前做出的决策, 而税收法规具有时效性, 再加上经营环境因素及其他因素的错综复杂, 使税收筹划具有不确定性, 蕴涵着较大的风险。

从目前我国现状看, 企业的税收筹划总是与经营决策分而治之、脱节处之, 无长远眼光, 再加上税收筹划目的上的独特性, 使其风险必然客观存在。面对风险, 筹划人应当主动出击, 针对风险产生的原因,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预防和减少风险的发生。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税收筹划的收益。

(一) 确立风险意识。

确立风险意识, 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无论是从事税收筹划的专业人员还是接受筹划的纳税人, 都应当正视风险的客观存在, 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和涉税事务中始终保持对筹划风险的警惕性, 千万不要以为税收筹划方案是经过专家、学者结合本企业的经营活动拟订的, 就一定是合理、合法和可行的, 就肯定不会发生筹划失败的风险。应当意识到, 由于目的的特殊性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多变性、复杂性, 税收筹划的风险是无时不在的, 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当然, 从筹划的实效性看, 仅仅意识到风险的存在还是远远不够的, 各相关企业还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设备, 建立一套科学、快捷的税收筹划预警系统, 对筹划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 一旦发现风险, 立即向筹划者或经营者示警。

(二) 准确把握税法, 依法筹划。

税收筹划应当合法, 这是税收筹划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 也是衡量税收筹划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 在实际操作时, 首先要学法、懂法和守法, 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税收法律的内涵, 时时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趋势, 务必使税收筹划方案不违法, 这是税收筹划成功的基本保证;其次要处理好税收筹划与避税的关系, 从减少税负的角度看, 税收筹划与避税有相同之处, 但二者也有本质的差异。避税是指纳税人以合法手段, 通过精心安排, 利用税法漏洞或其他不足来减少其纳税义务的行为, 避税行为尽管不违法, 但往往与立法者的意图相违背, 世界上多数国家对此采取不主张、不接受甚至是拒绝的态度, 并且大都通过单独制定法规或用特别条款加以限制, 我国也不例外。“九五”期间, 我国涉外税务系统共对2, 829户企业进行了反避税重点调查审计, 调增应纳税所得额92.7亿元, 调整征税7.4亿元, 为国家挽回了巨大的损失。因此, 税收筹划不仅不能违法, 而且还必须符合税收政策的导向性, 使企业在享受有关税收优惠的同时, 也顺应了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意图, 防止陷入偷、逃、骗税的境地, 减少恶意避税的嫌疑与风险。

(三) 密切关注税收政策变化。

成功的税收筹划应充分考虑企业所处外部环境条件的变迁、未来经济环境的发展趋势、国家政策的变动、税法与税率的可能变动趋势、国家规定的非税收的奖励等非税收因素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 综合衡量税收筹划方案, 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为企业增加效益。目前, 我国税制建设还不很完善, 税收政策变化较快, 纳税人必须通晓税法, 在利用某项政策规定筹划时, 应对政策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 防范筹划的风险, 因为政策发生变化后往往有溯及力, 原来是税收筹划, 政策变化后可能被认定是偷税。因此, 要能够准确评价税法变动的发展趋势。

(四) 注重综合性。

防止税收筹划方案因顾此失彼而造成企业总体利益的下降, 从而导致税收筹划的失败。首先, 从根本上讲, 税收筹划归结于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 它的目标是由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所决定的。税收筹划必须围绕这一总体目标进行综合策划, 将其纳入企业的整体投资和经营战略, 不能局限于个别税种, 也不能仅仅着眼于节税。也就是说, 税收筹划首先应着眼于整体税负的降低, 而不仅仅是个别税种税负的减少, 这是由于各税种的税基相互关联, 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 某种个税税基的缩减可能会致使其他税种税基的扩大。因而, 税收筹划既要考虑某一税种的节税利益, 也要考虑多税种之间的利益抵消因素;其次, 税收利益虽然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经济利益, 但不是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 项目投资税收的减少并不等于企业整体利益的增加。如果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 最优的方案应是整体利益最大的方案, 而非税负最轻的方案, 即便是某种税收筹划方案能使企业的整体税负最轻, 但并非企业的整体利益最大, 该方案也应弃之不用。例如, 某个体户依法要缴纳相应的流转税和所得税, 如果向他提供一份税收筹划方案, 可以让他免缴全部税款, 前提是要他把经营业绩控制在起征点以下。这项税收筹划方案一定会遭到拒绝, 因为该方案的实施, 虽然能使纳税人的税收负担降为零, 但其经营规模和收益水平也受到了最大的限制, 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 企业开展税收筹划应综合考虑、全面权衡, 不能为了筹划而筹划。

(五) 聘请税收筹划专家, 提高税收筹划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税收筹划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涉及税收、会计、财务、企业管理、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知识, 其专业性相当强, 需要专业技能较高的专家来操作。因此, 对于那些综合性的、与企业全局关系较大的税收筹划业务, 最好还是聘请税收筹划专业人士 (如注册税务师) 来进行, 从而进一步降低税收筹划的风险。

(六) 协调好与税务机关的关系。

由于各地具体的税收征管方式有所不同, 税收执法部门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 能否得到当地主管税务部门的认可, 也是税收筹划方案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证明, 如果不能主动适应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特点, 或者税收筹划方案不能得到当地主管税务部门的认可, 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会失去其应有的收益。因此, 加强与当地税务机关的联系, 处理好与税务机关的关系, 充分了解当地税务征管的特点和具体要求, 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也是规避和防范税收筹划风险的必要手段之一。

税收手段是否可以控制房价 篇3

1. 城市人口的增长。由于房屋是生存的必需品,使得人们对房屋的需求量必然增加,而城市土地有限,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购买力普遍上升。原始的供需关系使得房价上涨。

2. 房屋变为了资本的载体,资本并不关心是否有人将实际居住这些房屋,而是通过不断的流通赚取利润,在没有实际的消费基础的情况下,产生所谓“泡沫”使得房价不断上升。

下面就对这两个层次作一个简要的分析并论述税收在其中可能的影响:

对于第一个层次,房屋价格的上涨是供需关系正常作用的结果。只要城市化进程继续,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房屋价格的上涨就是必然的结果。在这一层次中又细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人们直接从房屋开发商那里购买房屋来进行居住,另一种是人们购买房屋并不是为了自己居住而是为了进行转手获利或是为了收取租金获利。对于这两种情况,税收可能会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但是无论采取何种税收以何种方式征收,试图控制这个层次原因所导致的房价上涨是不会成功的。也许有人会认为对“一人多房”的情况征税[1]来进行控制(实际上就是限制第二种情况)能有效对房价进行控制,我并不认为这么做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如前所述,房屋这种必需品,其价格由供需关系最终决定,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下房价必然会达到与地区经济水平相对应的程度,税收在这里仅有对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作用。简言之,就是征税会减少中间环节,让社会赚取的利润进入国家的财政,但是并不能降低因为城市化进程产生的房价上涨[2]。

值得提到的是在这个层次内的人们为了获利而购买的房屋依然是被实际需要的,是有购买力基础的,这和第二个层次中资本用来获利的房屋有本质的区别。这也决定了这种使房屋的价格上涨的力量和资本产生的力量不同,前者是受到购买力限制的。这种区分在理论上很有必要,但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中这两个层次是同时起作用的,所以我们并不能说某些房屋价格的上涨属于前者而另一些属于后者。对于真实购买力的标准我是这么理解的,当房屋的租金[3]达到这样一个水平,在这个水平上租金再上升会导致租户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4]。此时的房价就是一个地区的真实购买力所能承受的最大值。超过这个水平的房价增长就不再是由第一个层次的供需关系引起的了。

第二个层次是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个层次的房价上涨其实也是由供需关系决定,但这种供需关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供需关系,它脱离了实际的使用需求,房屋不过是资本的另一种形式而已。由于资本的进入,供需关系被扭曲了。当房价确实超过了消费基础所能承受的程度时,房屋实际上是不可能退出流通领域的。但对于资本而言,只要有新的资本进入,使得旧的资本可以回收并获利,并不用关心房屋是否能被实际使用。也就是说这个层次的房价上涨完全是资本的投入在支撑,所谓的泡沫就产生了,这种情况持续的时间取决于资本的持续流入时间。资本是需要回收的,当没有足够的资本流入,无法替换出原有的资本时,泡沫就会破裂并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后果。

在这个层次上,税收能起一定的作用。税收能增加资本流动的成本从而降低其收益率,基于这个原因,部分资本就会寻求其它的投资方式以追求更大的利润率,这就在减少了进入房地产的资本,减少了泡沫的程度,提前了泡沫破裂的时间。但税收的作用也仅限于此,对于那些决定进入房地产的资本,只要房屋在流通,成本再高也总是可以收回的。

控制税收论文 篇4

1.目的

保证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得到正确贯彻执行,查处税收违法行为,保障税收收入的足额入库,维护税收秩序,促进依法纳税。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税收评估和检查业务过程的管理。3.定义

税收评估和检查业务是指对本局管辖范围内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依法纳税情况的税收评估和税收检查、审计工作。4.职责

4.1 税收评估科负责对税收评估和检查业务的过程及管理方法进行策划,并对业务运作过程实施监督。

4.2 相关部门负责税收评估和检查业务过程的实施。

4.3 税收评估和检查业务实施过程的工作职责和具体要求详见《国税××分局税收评估办法》、《国税××分局增值税申报稽核评税 管理办法》和《国税××分局税务稽查工作规程》。5.工作程序 5.1过程策划

本局对税收评估和检查业务运作过程进行策划的核心是: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依法纳税情况实施评估和检查,通过评估和检查提高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遵纪守法、依法纳税的素质,创造并维护良好的税收秩序,确保国家税收收入的足额入库。5.2税收综合评估 5.2.1评估对象来源

5.2.2评估对象来源分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

a)内部信息包括内部征管信息、上级交办、征收管理局、稽查局传来的信息以及分局预告式检查、非预告式检查、案件复查、发票协查信息等。

b)外部信息包括银行、工商、海关、公安、地税等部门反馈信息。5.2.3 税收评估科根据信息资料的来源,进行审核、分析、筛选,分“轻重缓急”制定评估计划,报经分管局长批准后由相关部门组织实施。

5.2.4 税收评估科应对已确定的评估对象,赋予评估编号。5.3 评估的实施 5.3.1 评估前的准备

a)相关部门采取微机与人工结合办法调阅评估对象的相关信息,全面了解其生产经营状况,财会制度和财务会计处理方法,熟悉相关的税收政策等,确定相应的审核、分析和评估方案。

b)税收评估的形式:采用相关信息、数据对比分析和约谈评估对象两种形式。

5.3.2 税收评估执行人员权限

a)评估对象的相关信息、数据对比分析工作可由一人完成,约谈评估对象调查须两人以上。

b)评估过程中可根据工作需要按法定程序采取调取资料、实地调查等手段,需要跨管辖区域调查的,可采取协查或函查两种方法进行。5.3.3 执行人员对评估对象在税务登记、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纳税申报和税收检查等方面进行评估,评估结束后应制作“税收综合评估报告”,详见《国税××分局税收评估办法》。

5.3.4 对执行人员初步判明评估对象有涉嫌重大税收违法行为的,除制作“税收综合评估报告”外,还应出具“税收评估/稽核评税建议书”。5.4 评估审议

5.4.1 评估结束后,相关部门应将“综合评估报告”和“税收评估/稽核评税建议书”,连同相关评估资料提交税收评估科组织审议,审议结果形成“税收评估结论”。

5.4.2“税收评估结论”报分管局长批准后, 形成对评估对象的最终结果和处理方法。5.5增值税申报稽核评税

5.5.1稽核评税对象来源分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

a)内部信息包括内部征管信息、上级交办,征收管理局转办的信息。

b)外部信息包括银行、工商、海关、公安、地税等部门反馈信息。5.5.2 税收评估科根据信息资料,进行审核、分析、筛选,分“轻重缓急”制定“稽核评税计划”,报市征收管理局统一下达稽核评税编号,经分管局长批准后,由相关部门组织实施。5.6 稽核评税的实施。5.6.1稽核评税前的准备

a)相关部门采取微机与人工结合办法调阅稽核评税对象相关信息,全面了解其生产经营状况,财会制度和财务会计处理方法,熟悉相关的税收政策等,确定相应的审核、分析方案。

b)稽核评税的形式以相关信息对比分析和质询相结合。5.6.2稽核评税执行人员的权限

a)稽核评税对象的相关信息对比分析可一人独立完成,质询调查须两人以上。

b)稽核评税工作限于在税务机关内部场所进行。

c)除申报资料外,可根据需要和法定程序采取调取稽核评税对象的其他相关税收、会计财务资料,具体详见《××市国家税务局增值税申报稽核管理规程》。

5.6.3执行人员认定稽核评税对象纳税申报异常的,按下列方式进行处理:

a)纳税人有正当理由能说明申报异常原因,执行人员可建议认定为纳税申报正常户,并制作“稽核评税报告”。

b)纳税人无正当理由,但通过自查补报能够消除异常的,执行人员可建议认定为纳税申报正常户,并制作“稽核评税报告”。c)纳税人无正当理由,又未自查补报或拒不提供有关资料、不按期接受质询,致使无法正常实施稽核评税的,执行人员可建议认定为纳税申报异常户,除制作“稽核评税报告”外,同时出具“税收评估/稽核评税建议书”。5.7评税复审

稽核评税结束后,相关部门应将 “稽核评税报告”和“税收评估/稽核评税建议书”,连同相关稽核评税资料提交税收评估科组织审议并形成复审结果。5.8 稽核评税结果执行

税收评估科将复审结果确定为纳税申报异常户的经分管局长批准后,制作“增值税待查对象通知书”或“增值税待查对象特急通知书”,报市征收管理局。5.9 税务检查

5.9.1税务检查案源的管理

5.9.2 税务检查案源分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

a)内部信息包括上级交办、征收管理局、稽查局等转办的案件、专项检查对象、稽查局自查或复查对象、发票协查信息等。b)外部信息包括银行、工商、海关、公安、地税等部门反馈的信息和举报案源。

5.9.3 税收评估科根据案源信息,制定检查选案计划,经分管局长批准后、由相关部门组织实施。

5.9.4 税收评估科对已确定的税务检查对象,按部门和顺序赋予案件编号。

5.10 税务检查的实施 5.10.1 税务检查前的准备

相关部门采取微机与人工结合办法调阅检查对象的纳税档案,全面了解其生产经营状况,财会制度和财务会计处理方法,熟悉相关的税收政策等,确定相应的税务检查形式和方法。5.10.2税务检查人员的权限

a)实施检查时必须两人以上,应当出示税务检查证件并送达“税务检查通知书”。

b)实施税务检查时,可根据需要和法定程序采取询问、调取帐簿资料和实施检查等手段,需要跨管辖区域检查的,可采取函查或异地调查。

c)经分局局长批准,可以查询案件涉嫌人员的储蓄存款等内容。5.10.3检查过程中,检查人员对达到立案标准的案件,应进行立案并制作“立案审批表”。

5.10.4 检查人员在检查中,应当认真填写“税务检查底稿”,责成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提供有关文件和资料并注明出处。检查结束时,检查人员应将检查的情况向检查对象说明,并核对事实,听取意见。5.10.5 税务检查结束后,检查人员应制作“税务稽查报告”并将“税务稽查报告”连同“税务检查底稿”及其他检查资料,提交税收评估科组织案件审理。对查无问题的,制作“税务稽查结论”。5.11 税务案件审理

5.11.1案件审理人员在接到检查人员提交的案件资料后,应及时进行案件审理,并将初步审理结果报税收评估科案件审理工作小组讨论后形成“税务审理报告”。案件的审理应在十日内完成,但下列情况除外: a)经审理后需检查人员增补证据和资料的; b)审理过程中就有关政策问题需请示等待答复的; c)超过审理权限的重大案件需报请税务审理委员会审理的; 5.11.2案件审理中发现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手续不全等情况,应当通知检查人员在三日内增补。

5.11.3对重大案件,按规定应报送分局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审理定案,对达到市局审理标准的案件,还应报送市局大案要案审理委员会审理后定案。

5.11.4审理结束后,审理人员应根据审理意见制作“审理报告”和“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需要给予行政处罚的案件还应制作“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履行报批手续后,一并交相关部门执行。

5.11.5对构成犯罪应当移送司法机关的案件,应制作“税务违法案件移送书”,经分管局长批准后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并报市局备案。5.12 税务处理决定执行

5.12.1“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由执行人员负责送达检查对象,并填制“税务文书送达回证”。文书送达分直接送达和留置送达。

5.12.2“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的监督执行。a)监督检查对象按照税务处理决定规定限期缴纳税款、滞纳金、罚款。

b)检查对象未按照税务处理决定的规定执行的,税务执行人员应按程序向其发出 “催缴税款通知书”,责令限期缴纳税款。c)对催缴无效的检查对象,税务执行人员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有关规定,采取税收强制执行措施。5.12.3 税务执行人员对税务处理决定的情况应制作“税务执行报告”报部门领导审核。

5.13 税务违法案件举报管理 5.13.1 举报案件的受理:

a)范围: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和虚开、伪造非法提供、非法取得发票以及其他税务违法行为。

b)形式:人民来信、电话记录、来访记录或者举报人认为方便的其他形式。

5.13.2举报案件处理:举报中心接到举报后,应登记“举报信息登记表”,并制作“来信、来访处理单”,经分管局长审批后,送选案人员处理。

5.13.3举报案件挡案管理依照《全国税务机关档案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办理。

5.13.4举报中心负责对举报案件的查办情况进行回复,并有责任对举报人、举报内容给予保护和保密,5.13.5 举报中心负责举报案件的奖励工作。6 资料的收集与装订

6.1在税收评估和检查过程中,对查有问题户实行“一案一卷”,对查无问题户实行“多案一卷”,统一编号。6.2 相关部门对已查结案件应按规定进行装订。

6.3 税收评估科对案卷进行验收,合格后移交分局办公室归档。6.4 税收评估和检查业务实施过程中形成的资料和相关记录按《记录控制程序》和《全国税务机关档案管理办法》实施管理。7 相关文件

《国税××分局税收评估管理办法》

《国税××分局增值税申报稽核评税管理办法》 《国税××分局税务稽查工作规程》 《国税××分局档案管理办法》

《××市国家税务局增值税申报稽核评税管理规程》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程序》 8 记录

控制税收论文 篇5

强化税收入库工作

修文县地方税务局六广税务所,承担着修文县六广、小箐、洒坪、六桶和大石共4乡1镇的地方税收工作,工作范围占全县10乡镇的一半,即习惯称呼的“下五乡”。下五乡地域广,纳税对象分散,税额不多,却又不能放任自流,这当中不光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而是涉及到认真执行税法、增强公民纳税意识,忠实执行党和政府赋予税务机关神圣职责的问题。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信念,六广地税所从理顺税收征管秩序着手,强化税收入库工作,从2007年起,连续3年超额完成县局下达的征收任务,被评为修文县地税系统先进单位、六广镇目标考核先进单位。

税务机关的中心任务,是组织税收入库,而要使税收及时足额入库,就必须理顺税收征管秩序。从2007年起,六广地税所将分布在4乡1镇的纳税对象进行排查摸底,建档建卡,使之不重不漏。

从行业分类看,首先是砂石行业,过去,下五乡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砂石行业不景气,也就算不上大税源。随着贵毕公路的开通以及六广河大峡谷风景区的繁荣,带动了六广片区经济的发展,居民住房和单位建设的发展,也给砂石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机。六广地税所看准了这一苗头,税收管理员深入到各砂石厂,结合安监、国土、工商部门对矿山的整顿,最后确立了8家比较上规模有档次的砂石厂为重点对象,对纳税人进行税务约谈,宣传政策,加深认识,让他们端正态度,据实申报,在此基础上,核实了各砂石厂应交税额,纳税人虽有想法,但对政策理解,乐意纳税,从而使砂石行业的税收足额入库。从2008年开始,砂石行业税收翻了几倍,对上述作法,县政府在全县非煤矿山税收清理工作会上,蒋志伦县长给予充分肯定。

在理顺了砂石行业之后,六广地税所又紧接着对交通运输行业的纳税情况进行系统清理。下五乡境内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加上建筑行业的崛起,有着大量的货物运输税源。为做到交通运输税款应收尽收,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先到国税分局取得增值税收信息,然后到涉税单位去深入了解,先发现部份单位从六广所辖区内运出的矿产品,在县境外去开具运输发票,影响了源头地方的税收。据此,他们向乡镇党委、政府和县局进行汇报,得到了上级的大力支持,六广镇党委政府还专门召开会议,下发文件,督促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如实申报税款,如实在发货源头地开具运输发票。同时,乡镇政府还派人专人配合地税所,到企业监督检查,既维护了税法的权威,又支持了地税工作,更增加了地方税收。从而使交通运输税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通过理顺,辖区内17家源头矿山企业、125辆载重汽车、78辆农用车都纳入了规范管理,其中没有办理营运手续的车辆,也在积极办理相关手续。

在理顺砂石行业、交通运输行业的纳税关系后,六广地税所又对水泥预制行业、餐饮行业、商业零售、文化服务等行业,对他们作了进一步梳理,做到了理直气壮征管,明明白白收税。在理顺了外部环境之后,六广地税所又从自身工作纪律、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秩序上狠下功夫,进行理顺。六广地税务所有正式干部2名,助征员2名,共4名同志,承担着5个乡镇的地税工作,人少事多,点多面广,一人多岗,一岗多责。为了干部队伍的建设,王雷局长、肖有光副局长及其他领导,多次下到六广地税所进行检查督促,在县局党组的领导下,全所同志,团结一心,坚定信念,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工作氛围。

全所人员自觉遵守工作纪律和廉政规定,严格要求自己,牢记“25个不准”不以权谋私,不违规操作,不因人而异,不管“来头”大小,认真执行税法,多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廉政违规事件,是一支自觉遵守纪律的干部队伍。

在工作方法上,干部职工本着坚持原则,以人为本。坚持原则,即认真贯彻执行税法不打折扣;以人为本,即征纳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税干们不以机关干部自居,不搞高高在上,高人一等,广大纳税人也要尊重税干们的辛勤劳动,征纳双方形成了和谐的鱼水关系。但事情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乐曲声中,也有个别不合拍的音符,在2008年10月的一天,有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人,因接到税收管理员下达的催缴税款通知书,不满税额太高而在税务所征收大厅横吵大闹,甚至出言不逊,面对挑衅性的举动,税干们挺身而出,义正词严给予驳斥,该人见吵闹无用,进而口出狂言,威胁税干。所长巫泽新同志不为所动,并告诫对方,说什么都无用,只有依法将税款缴纳,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该人见吵闹无效,只好悻悻离去。后来,在家属的帮助下,自己到税务机关交了税。后来通过多次接触,该人认识到错误,主动对税干们赔礼道歉,并握手言和,大家不计前嫌,征纳双方和好如常。

控制税收论文 篇6

大家好!我今天要演讲的题目是《税收促发展 民生靠税收》。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四月里,我们迎来了我国第十九个税收宣传月。众所周知,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改善民生,必须以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为前提,没有税收的持续稳定增长,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成空谈。

我镇是个农业大镇,有着4万多亩农田,1万多户农户。农业税和特产税,曾经是我镇的主要税收来源。近年来,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发展农业,缩小城乡差距,国家免除了农业税等与农业相关的税收。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招商引资,开拓税源,我镇的国地税收入每年都在快速增长。

随着税收的增加,政府的执政能力增强,我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落实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为着群众办实事。

农民们不再担心看不起病,农村合作医疗解决了后顾之忧;农民们不再担心子女上不起学了,九年免费义务教育使“知识改变命运”不再是句空话;农民们不再需要缴交农业税、特产税,拿着补贴在种粮;农民们不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拿着补贴买机械,红红火火地开展机械化耕作;农民们不再只凭旧有经验在种田,专家下乡开班指导科学种粮。农田水利建设越来越完善,农村生活环境越来越卫生,乡间的硬底化的道路越来越

多,农村的新房子越盖越漂亮,农民们的笑容越来越灿烂了。这些都是在税收增长中,群众得到的确确实实的实惠啊!

发展税收事业,促进税收改善民生,我镇将继续以“发展为了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原则,迎着改革与发展的机遇,积极行动起来,支持税收,培植税源,以丰厚的税收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为群众办好每一件实事。

有关税收筹划的风险控制分析 篇7

一、税收筹划中存在的风险

税收筹划具有超前性, 它是在企业的相关经济活动发生之前作出的, 再加上税收法规与市场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性, 使得税收筹划决策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基于税收筹划的不确定性, 企业在进行决策之前一定要对所有风险因素予以充分、全面的考虑。

(一) 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企业以国家政策作为节税依据的风险, 包括政策的选择性风险和变化性风险。前者是指在筹划人对于国家政策未能全面理解的情况下做出筹划方案时可能存在的风险;后者是指由于国家政策为了及时调节市场经济, 其政策时效具有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决策风险。

(二) 操作风险

税收筹划的本质其实就是利用法律规定和政策中有利于节税的规定进行税收方案选择, 因此, 决策者在选择税收方案时往往是利用税法中的模糊规定进行边缘性操作。然而, 就我国目前立法现状而言, 不仅在税法的相关法规中存在许多不明确的规定, 而且在我国税法多层次立法的前提下, 极可能出现法规之间相互冲突的情况, 即使是法律方面的专业人士, 也不能保证完全掌握相关的税法规定, 这也就使得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操作时具有较大的风险。在实际操作中, 主要存在两种操作风险:一方面是未能充分运用与执行优惠政策, 另一方面是指在进行税收筹划时未能从整体对税收政策进行全面分析, 综合控制风险。

(三) 经营风险

税收筹划是在满足税法相关规定的前提下进行的超前性谋划行为。然而, 在实际操作中, 企业所预期的经营活动的变化往往会对税收筹划带来极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与预期变化相去甚远时, 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因为, 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 实际上就是通过预期企业未来可能的经济活动变化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相关税收政策, 即企业今后的经济活动必须符合企业进行筹划时所选择的税收政策的相关要件才能真正起到节税的作用。这样一来, 企业在接下来的经济活动中就必须按照预先确定的方案进行操作,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某一方面的经营与发展。甚至, 当企业对于经营活动决策失误时, 不但无法享受税收优惠, 反而可能加重企业的税收负担, 与企业预期南辕北辙。

(四) 执法风险

税收筹划应是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的, 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违法操作, 但是对于“合法”范围的理解还需有相关的税务行政执法部门来界定。如果企业的税收筹划者对于法律规定与税务行政执法部门理解不同, 判断出现误差, 即便企业成功的规避了其他风险, 税收筹划仍归于失败。这一风险的存在均归因于我国在税收立法时在对具体税收事项这一规定中给予了税务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即在一定范围内, 可有税务机关机关决定税收范围, 这就使得税收事项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再加上我国目前全国各地的税务行政执行人员的水平高低不齐, 又进一步加重了税务执法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 即便在合法的前提下, 若是企业的税收筹划方案不能与税务行政执法相一致, 那么该方案便毫无意义, 更有甚者, 还可能被视为偷税或恶意避税而加以处罚, 背离初衷, 加重税收负担。

除了上文所述的政策风险、操作风险、经营风险与执法风险之外, 税收筹划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 如进行税收筹划所耗费的成本远远多于税收筹划所节约的税收的风险, 得不偿失;税收筹划所确定的经营方向与企业整体的发展目标不一致, 从表面上看为企业节约了一定的税收成本, 但实质上并未给企业带来实际利益, 等等。以上所述所有风险均为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中需予以重视的客观风险, 应谨慎对待。

二、应对税收筹划中风险的策略

虽然在税收筹划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 但企业可以通过积极应对、谨慎筹划, 对其加以控制和规避。筹划人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应直面风险, 积极主动地应对风险, 针对风险产生原因, 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 采取相应措施, 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从而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 提高效益。

(一) 树立风险意识, 完善风险提醒机制

在进行税收筹划时, 无论是税收筹划人还是企业决策者都应树立风险意识, 始终保持着对税收筹划风险的警惕性, 切忌盲目信任风险筹划人所规划的税收筹划方案。税收筹划人和企业决策者都应充分认识到市场变幻的快速性、复杂性与风险的不可预测性, 对所有潜在的风险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除了树立风险意识之外, 企业还应利用现代化的网络科技技术, 建立一套科学的、完善的税收筹划提醒系统, 对税收筹划进行全面监控, 一旦发现风险, 立即向筹划人或企业决策者发出警告, 最大限度的规避税收筹划风险。

(二) 依法筹划, 始终与国家税收政策保持一致

合法性是税收筹划得以存在的基础, 也是税收筹划能否成功的主要衡量标准。在实际操作中, 筹划者应始终秉持着依法筹划的原则, 这就要求筹划者接受国系统的税收法律教育, 能够准确、全面的把握税收法律规定, 并要求筹划者应及时更新自己的实收政策, 时时关注税收政策的先关变化, 保证其能依法制定税收筹划方案。其次, 筹划者要正确区分税收筹划与避税之间的区别, 万不可利用法律漏洞进行避税。

(三) 注重整体性, 兼顾税收筹划方案的成功与企业整体利益

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根本目的就是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 从而提高企业收益, 因此, 在制定税收筹划方案时应注重整体把握税收筹划与企业总体利益之间的影响, 不可因小失大。由于企业的税收项目繁多, 且各个项目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 相反, 各种税收的税基都是相互关联, 此消彼长的, 所以, 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很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减小某一种税收的同时, 可能会造成许多税收的增加。这就要求筹划者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 宏观考量企业的整体经济利益, 制定出一个最优方案, 达到企业整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四) 注重保持税收筹划方案的灵活性

由于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加上税收政策时效的不确定性, 使得企业在制定税收筹划方案时保持一定的灵活可变性。保持税收筹划方案的灵活性可使企业在面对国家税法、相关政策或企业的预期经济活动发生变化时, 及时调整自己的税收筹划方案, 保障最终的节税目的实现。

(五) 降低成本, 提高收益, 实现节税收益最大化

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要注重权衡筹划成本以及选择某一税收筹划方案后可能节约的税收成本, 选择能够为企业带来最大收益的方案。同时, 企业在进行成本与收益衡量时, 还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既要考虑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所产生的直接成本, 还应将在进行方案选择时淘汰掉的税收筹划方案可能带来的收益作为机会成本加以考虑。只有当税收筹划方案取得的收益大于所产生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之和, 方可接受该税收筹划方案。

(六) 协调好与税务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

在上文中, 笔者曾提到, 税务行政执法部门对企业的具体税收项目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并且由于地域的差异, 税务部门的执法方式还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因此, 税务部门的执法环节便成为了税收筹划方案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实践发现, 企业只有主动适应税务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方式与特点, 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 企业的税收筹划方案成功的可能性才能有所提升。否则, 若是不能得到税务行政执法部门的认可, 那么收税筹划方案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税收筹划是一项收益与风险并存的工作, 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应全面考虑各种潜在的风险, 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规避, 关注每一个细节, 重视每一个环节, 谨慎决策,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通过税收筹划实现企业总体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纳税筹划风险的防范分析.中国税网.2005年8月

[2]、管友桥.关于企业纳税筹划的成因与风险防范分析.2010年3月

[3]、杨焕玲.孙志亮.郑少锋.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分析及其控制.中国海洋大学, 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年03期

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风险与控制 篇8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筹划;问题与措施

税收筹划风险,顾名思义,就是由于税收筹划失误等造成税收结果的不确定性,使得纳税人在展开税收缴纳的过程中,实际缴纳的金额与预期目标有着较大的偏离,给纳税人的后期经济活动带来了无法避免的影响。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筹划风险分析

1.政策风险

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所以相对于其他的行业来说,受到政策的影响相对较大些。而什么是政策风险呢?顾名思义,政策风险指的是由于国家对房地产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调整,而直接影响了房地产税收筹划的正确性,增加了税收筹划的风险。自2000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就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在中国以地为本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大量的金钱涌入了房地产,造成了房地产经济行业的泡沫化。为了抑制房价过快的上涨,中国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抑制房价的税收政策,而房地产税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法律法规不断变动的大环境下,加大了税收筹划的难度,使得税收筹划目标的实现面临着夭折的风险。例如近期发生的这个案件就具有代表性,由于考虑到相关的问题,所以暂且以A、B来作为两个公司的代号。A公司由于急需资金进行周转,所以将一处10000平米的商品房出售给B公司,经过商谈,房价暂定为3000元每平米,但是按照国家税收总局颁发的《关于土地增值税一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知》,需要交纳百万元的土地增值税,A公司为了避免交纳这土地增值税,就根据当时的法律,A公司与B公司在私底下达成协议,即A企业先向B企业以房产为资本进行股权投资,然后再将股权出售给乙公司,这样就在法律的框架内免除了在土地增值税的交纳。但是最近出台的新规定指出,对于以土地(房地产)作价投资入股进行投资或联营的,凡所投资、联营的企业从事房地产开发的,或者房地产开发企业一起建造的商品房进行投资和联营的,均不能够免除土地增值税等税款的交纳。所以,对于A企业来说,如果不能够及时的调整的税收筹划策略方案就可能被税务局认为是偷税漏税,并面临着除了要交纳相应的税款外,还要补缴巨额罚款,并且在社会荣誉的无形资产上,还要面临着巨大的损失。

2.片面性风险

片面性风险指的是由于企业纳税人在进行税收筹划时,没有从宏观角度对全局进行分析,仅仅是从个体角度考虑到一种或者几种税的税负水平的降低,或者仅仅是从整体上注重税收总金额的降低,却并没有注重税后对利润的影响。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要缴纳相应的税款,所以房地产是一个税收复杂、税款金额较大,需要进行全盘考虑的一个行业,所以在进行税款筹划时,要进行全盘的考虑,高度的注意片面性风险的影响,从而避免税收筹划的失败。以下例来进行说明:

A房地产公司新开发了一批商品房,销售所得金额总共2000万元,其中购买地皮花费了600万元,开发成本花费了800万元,贷款利息分摊了60余万元,而各种税款加起来总共有100万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规定,在能够提供相关机构的金融证明的前提下,对于分摊利息支出的部分在缴纳税款的时候可以计入总数,但是包括其余的部分(购买土地使用权支付的金额加上房地产开发成本的金额)按照百分之五来计算。但是如果不能够提供相应的金融机构的证明,那么就需要将购买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加上的房地产开发所花费的金额的百分之十来计算。企业的财务人员经过详细的计算得知,提供相关金融机构的证明,就需要交纳的是(600+800)*0.05+60=130万元,而如果不提供相应的金融机构证明,就需要交纳的税款金额为(600+800)*0.05=140万元,所以该财务工作人员就认为不需要向税务局提供相关的金融证明,但是如果不向税务局出示相应的证明,那么在交纳企业所得税的时候,就无法将60万元的利息费用扣除,那么就会多收(2000-600-800-100-24)*0.25-(2000-600-800-60-100-27)*0.25=15.75万元,所以相对比而言,财务人员所做的税收筹划是错误的。

3.成本偏高风险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的时候,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的,这个成本包含两部分,即分别是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较容易理解,指的是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的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隐性成本则是在进行方案选择的时候放弃其他方案所要承受的机会成本,以及方案失败的时候所造成的损失等。企业在考虑通过税收筹划来实现节税增加利润的过程中,还要考虑税收筹划成本的问题,只有节省的税收和消耗的成本的差额,才是税收筹划节省出来的实际利润。

4.认定风险

税收筹划的前提是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定法规,所以是合法的节税行为,是符合国家的立法意图,并被国家鼓励和引导的一种合法性经济意图。但是由于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税务执法人员的个体素质参差不齐,所以往往在裁定税款筹划行为的时候发生误会,给企业带来了预料之外的巨大损失。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筹划风险防范与控制

1.强化风险意识,梳理依法筹划理念

房地产与别的行业有着显著的差别,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所以相应的筹划风险也相对较高。出于对利润的考虑,房地产企业的管理层需要加强对于风险防范的意识。当然任何企业的行为都需要在法律的框架内,所以财务人员在进行税收筹划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并且具有守法意识。

2.设立税务管理机构,提高筹划水平

由于房地产企业税务复杂,税收策划的难度相对于其他的行业来说较大,所以一些大型的企业都设定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对税务的筹划、涉税业务的核算、税收遵从以及税收争议等业务进行专业的管理,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就以及配置专业型人才,在合理机制的协调下,就能够实现税收筹划的高效化,对于降低税收风险,实现企业税收筹划目标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3.提高税收筹划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

房地产行业的税收筹划具有着很大风险性,所以对筹划人员的要求就显得很严格,首先房地产企业所要做的就是提高企业招收人员的基准,综合的增强他们额团队素质。要求税收筹划人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并且对于政策的洞悉水平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对于一些不满足该要求的工作人员要进行后期的工作培训和再教育,根据实践证明,一个企业的税收筹划人员的教育水平直接决定着他的筹划质量。当然在后期的培训过程中,不仅要加强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还要交手他们一些关于金融、贸易、保险和工商等方面的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他们在进入一家企业之后,就能哦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这家企业的基本状况、涉税事项以及筹划意图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恩能够在短时间以内制定出相应的筹划方案,极大程度上节省了税收筹划的成本,增加了利润的空间。

4.借助税收中介机构的专业服务

在现代市场上,有一种专门的税务筹划机构,这种机构的业务能力往往要高于一般的企业内部的税务管理机构的业务水平,所以一些房地产企业可以将这些具有着极强的专业性、复杂性的工作交给外部机构来进行,这样就可以避免由于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是的限制而导致的工作出现一系列的差错的产生,降低了由于方案错误而造成的成本损失。除此之外,可以将这些机构作为外脑,加强企业内部的监督。

三、结语

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的国民经济支柱,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着很强影响。税收筹划是房地产企业节省税收,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环节之一,也是体现一家房地产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大小。本文通过对于我国目前的房地产税收筹划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找打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在这方面的改进有所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庄粉荣.纳税筹划大败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M].,2010.

[2]刘立秋,李凯,邹毅.我国房地产业税负评价与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5.(7):119.

[3]王联国,王文海,擦广梅.借壳开发商品房的税收筹划分析[J].税收征纳,2014,(11):45.

上一篇:助理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关于广西漓江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