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精选8篇)

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 篇1

随着蔡英文的当选,她对两岸关系的立场已经无法回避,必须有个交待。这将直接影响大陆未来的对台政策和两岸关系的走向。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原则问题上,我们的态度始终如一,立场从未改变,意志坚如磐石。十一年前,全国人大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为遏制“台独”分裂、争取和平统一前景提供了坚强法律保障。今天,《反分裂国家法》依然是遏制“台独”强有力的法律武器。正如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负责人发表的谈话中所说:“我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心未变,能力更强,将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和图谋。”“台独”势力如果误判形势、铤而走险、逾越底线,下场必定是可悲的!中国大陆2013年全国人大与政协“两会”揭幕式上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论及对台政策的未来方针时,用不及百字的简短扼要篇幅,表明要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等。在去年11月中共举行十八大之后,已经非常明朗。中共十八大的政治报告,已明白地陈述了“两岸关系全面发展”的新论点,即要推动两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社会交往、政治互信等方面的全面性开展。

过去8年来,两岸关系实现和平发展,关键在于两岸双方坚持体现两岸同属一中核心意涵的“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经两岸双方明确授权认可、两岸领导人共同确认。它表明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不是“一中一台”。“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在涉及两岸关系根本性质的原则问题上,我们的底线是清晰的,立场是坚定的,没有任何模糊和妥协的空间。回到“九二共识”所体现的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来,继续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光明大道,还是一边高喊“维持现状”,一边明里暗里推行“两国论”、“一边一国”、“去中国化”等形形色色的“台独”分裂主张,重走挑起台海紧张动荡的老路?不同道路的选择攸关两岸关系的前景、攸关两岸同胞切身利益、攸关台海地区和平稳定。台湾当局如何以实际行动作出回答,两岸人民拭目以待。

两岸关系的主导权始终牢牢掌握在大陆手里。毋庸讳言,民进党在台重新执政,让两岸关系面临严峻挑战。但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问题上,大陆方面的意志坚如磐石,有决心有能力挫败一切“台独”分裂图谋,铤而走险者,其下场必定是可悲的。民进党当局若想维持台海和平稳定现状,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就必须在是否认同“九二共识”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上,给出明确答案。蔡英文、民进党何去何从,两岸同胞都在看,国际社会也在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台湾政局变化,在两岸关系历史进程中不过是过眼云烟。从根本上说,决定台湾前途、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大陆的发展进步。发展是硬道理,只要把大陆自己的事情办好,面对台湾变局大可处之泰然。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两岸同胞携手同心,一定能维护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基本稳定,一定能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克难前行,一定能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步步变成现实。

随着中国大陆的实力崛起和自信心的越来越强,两岸间共同利益的扩大,不但能促成双方经济和民生的紧密结合,而且会强化双方民众携手合作的意识。当今中共领导人颇为强调的“两岸共同振兴中华民族”理想,实应从扩大两岸共同利益来做起。除此之外,现时可着手加强推动两岸社会交往,及两岸文化的交流合作。至于政治课题方面,可以先由学界进行研讨与意见交流,以从中查找问题及厘清双方的异同点,俾为将来两岸正式的政治协商打基础和创造条件,对于中国大陆而言,台湾是大陆的核心利益,大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从未动摇过。台湾必将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全党的共识,也是大陆十三亿七千万全体人民的共识。台湾是中国大陆的核心利益,但并不是唯一的利益。中国大陆目光在全球,着眼于全球性的利益部署,在很多方面,如金融、经贸、国际政治等方面,中国大陆参与的越来越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开始在有些方面发挥主导地位作用。

当前,台海局势严峻复杂,但两岸关系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不因台湾政局变动而变动。我们将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坚决反对“台独”,坚定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继续努力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的利益福祉,拉近两岸的心灵距离,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两岸同胞携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台湾当局新领导人的“5·20讲话”,虽然提及要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但对“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刻意回避,对两岸关系根本性质态度模糊。在必须明确接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这道必答题面前,她交出了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

过去8年来,两岸关系实现和平发展,关键在于两岸双方坚持体现两岸同属一中核心意涵的“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经两岸双方明确授权认可、两岸领导人共同确认。它表明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不是“一中一台”。“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在涉及两岸关系根本性质的原则问题上,我们的底线是清晰的,立场是坚定的,没有任何模糊和妥协的空间。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双方建立政治互信、实现良性互动的前提和基础。国台办与台湾陆委会建立联系沟通机制,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恢复协商谈判机制,两岸签署了23项协议,推进了两岸经济合作及各领域交流,减少了双方在对外事务上的摩擦和内耗,成就有目共睹。当前,要和平不要冲突,要交流不要隔绝,要协商合作不要零和对抗,已成为两岸主流民意。广大台湾民众迫切要求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不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局面因台湾政局变动而改变。台湾当局新领导人要“维持现状”,要继承和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就必须对两岸关系的性质这一根本问题作出明确回答。只有确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基础,两岸关系制度化交往才能得以延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才不会得而复失。台湾当局新领导人必须完成没有完成的答卷。

对台湾当局新领导人,我们不仅看她怎么说,还要看她怎么做。是把两岸关系拉得更近,还是推得更远?是以民众的福祉和利益为依归,回到“九二共识”所体现的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来,继续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光明大道,还是一边高喊“维持现状”,一边明里暗里推行“两国论”、“一边一国”、“去中国化”等形形色色的“台独”分裂主张,重走挑起台海紧张动荡的老路?不同道路的选择攸关两岸关系的前景、攸关两岸同胞切身利益、攸关台海地区和平稳定。台湾当局如何以实际行动作出回答,两岸人民拭目以待。

今年以来,台湾岛内“台独”势力蠢蠢欲动,“去中国化”动作频频,各种“台独”苗头不断滋生。两岸人民对此要密切关注、保持高度警惕。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原则问题上,我们的态度始终如一,立场从未改变,意志坚如磐石。十一年前,全国人大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为遏制“台独”分裂、争取和平统一前景提供了坚强法律保障。今天,《反分裂国家法》依然是遏制“台独”强有力的法律武器。正如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负责人发表的谈话中所说:“我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心未变,能力更强,将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和图谋。”“台独”势力如果误判形势、铤而走险、逾越底线,下场必定是可悲的!

当前,台海局势严峻复杂,但两岸关系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不因台湾政局变动而变动。我们将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坚决反对“台独”,坚定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继续努力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的利益福祉,拉近两岸的心灵距离,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两岸同胞携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投票16日下午4时结束。当晚出炉的计票结果显示,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陈建仁当选台湾地区正、副领导人,得票689万4744张,得票率为56.1%。另两组候选人中,中国国民党候选人朱立伦、王如玄得票381万3365张,得票率为31%;亲民党候选人宋楚瑜、徐欣莹得票157万6861张,得票率为12.8%。同时举行的台湾地区民意代表选举结果也于当晚揭晓。在台湾地区立法机构总共113个席次中,民进党获得68席,国民党获得35席,时代力量党获得5席,亲民党获得3席,“无党团结联盟”获得1席,未经政党推荐者获得1席。

依据台湾选举事务主管机构“中选会”公布,本次投票有正副领导人、民意代表和政党3张选票。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共有3组候选人,分别为国民党的朱立伦及王如玄、民进党的蔡英文及陈建仁、亲民党的宋楚瑜及徐欣莹。在民意代表选举部分,总席次共计113席。

不畏浮云遮望眼且谈如何看待台湾“大选”投票结果。

其次,应该看到,维护和发展两岸关系仍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选举期间发布的诸多民调均显示,大多数台湾民众认同国民党当局的两岸政策路线,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局面不因台湾政局生变而改变,不愿看到两岸关系“和平红利”得而复失。即便是声势一路领先的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在此次竞选过程中也不敢公然否认“九二共识”,而是提出“维持现状”的主张,始终刻意回避“台独”议题。她之所以如此小心翼翼、百般矫饰,是因为深知“台独”乃票房毒药,岛内主流民意反对“台独”、坚定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主调的大陆对台政策深受台湾同胞和国际社会的支持与肯定,不仅没有失败,反而成功导引了台湾民意走向,在岛内形塑了“不敢独”、“不能独”、“不要独”的共同认知。这样的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台湾无论哪个政党、哪位政治人物都不能视若无睹,都不敢倒行逆施,冒天下之大不韪。

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 篇2

一、是“形势”非“形式”:厘清“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定位

1. 明确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

开设“形势与政策”课, 主要任务是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 引导大学生感悟形势对个人发展的直接关联, 毕竟“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形势”课, 不是“形式”课。从大学生内在要求看, 他们求知欲望强, 渴望能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一堂好的“形势与政策”课可以比作“一顿营养丰盛的知识快餐”[2]。从“形势与政策”课的内涵看, “形势”指的是现实事物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政策”是指党和国家为实现既定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 即行为准则, 它反映着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二者相辅相成。2 000多万在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接班人, 学会判断形势、把握政策十分重要。从学生成长面对的文化环境来看, 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分辨是非, 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本质, 有利于青年人保持昂扬向上的追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能缓解学生认识上的反差, 解疑释惑, “登高望远”, 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 摈弃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形式”化倾向。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即“13号文件”) 颁发以来, 各地高校纷纷规范课程开设, 创新教学形式, “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效得到加强。然而, 从开课状况看, 仍有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流于形式。一些高校没有按照文件要求规范开设, 他们满足于对上级指示和部署的照发照转, 缺少具体、实际的、有效的措施。有些高校已将该课列入教学计划, 然而缺乏应有检查和监督。一些高校依旧没有列入课表, 只是开设相关讲座, 或不定期地在数百人礼堂宣讲, 或拉线广播转放录音, 没有实质性的、规范的课程安排。从教师教的状况看, 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缺乏统筹, 专职教师少, 兼职教师多;青年教师多, 有经验的教师少。一些教师欠缺大班教学纪律掌控能力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运用……从学生学的状况看, 一些学生主观上没有认识到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重要性, 缺少长远思维和眼光;不能从“要我学习”转入“我要学习”的境界。

二、是“设疑导思”非“满堂灌”: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

1.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增进师生“问题意识”。

“形势与政策”教师承担着“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 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任务。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问题意识极其重要。教师若采取“填鸭”式“满堂灌”, 课堂上, 学生思维只会跟着老师转, 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不到发挥, 他们也享受不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乐趣。“问题意识”是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总根子”[3]。如何让学生“敢问”、“想问”、“有问”、“会问”, 增进学生“问题意识”?教师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 深入研究教育部每年两期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和相关教学内容, 研究学生, 增强问题的探索性、扩展性、现实性。“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要重视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实效性, 讲究解决问题的长效性。其实效性体现在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 诠释党的基本理论、分析国内外基本形势、解读社会时事热点问题, 教育学生认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其时效性体现在结合最新国内外形势特点及我们的政策, 往往是一些热点问题, 显示出其他课程所未有的即时性;其久效性体现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定信念。

2.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运用“问题解析”。

“课堂本应就是问题的集散地”。教师要安排特定的情境, 设计关键的问题, 提供感悟的契机, 创设思维的氛围, 启发学生在探索中自觉结论并获取知识。“问题解析式”包含两个方面内容, 其一, 教师以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为依重点设计出需要研讨的问题;其二, 教师采取多种方式收集和回答学生问题。在“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中, 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调动兴趣, 聚焦和提出问题。问题往往具有极强的情境性,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技能。在“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中, 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选用一些典型的、能激发学生共鸣的时政热点、焦点问题, 激发学生了解和分析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 焦点问题。“形势与政策”教学离不开热点问题, 教师可以“设疑导思”, 将热点问题的历史背景、起因、实质、影响、发展趋势讲清楚, 并讲述理论、形势和具体政策。教师可以尽量少讲、精讲、讲重点, 采用师生互问互答, 生生互问互答形式, 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思考、去提问。第二, 生动具象, 展示和演绎问题。课前几分钟教师可以采用现代信息科学和网络传媒技术, 即刻登陆互联网, 播放时事热点视频, 把要探索的主题图文并茂、情境鲜活地展现出来。例如, 在讲授“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专题时, 教师可以用最新资讯、统计数据、外媒报道等引出中国国际地位话题, 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综合国力”?“如何分析中国国际地位”?“为什么说中国国际地位有了新变化”?哪些新变化?如何看待这些新变化等, 引导学生关注问题, 分析前因后果。第三, 互动引导, 讨论和点评问题。教师可以用问题方式激发学生随堂交流, 如结合时事点评“我所知道的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 学生可以结合教师展示的资讯, 开展热烈的课堂讨论。教师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复合地、动态地看待中国国际地位”, 看到中国国际地位内在蕴涵着大和小、强和弱的对立统一, 具有明显的矛盾、复杂性。师生互动交流, 使学生不再有抽象和枯燥的课程感觉, 认识到中国国际地位还具有快速多变的特性, 正确全面辩证地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的内涵。第四, 延伸平台, 征集与解答问题。网络时代“要充分利用校园网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思想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开发网络教育资源, 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

笔者早在七年前就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开通“形势与政策圈子”论坛, 创新教学载体。至今已有近百万频次点击, 数千主帖和数万回复帖。征集问题, 解答问题, 表达感受, 师生共享着“形势与政策”知识信息和情感体验, 有效弥补了课堂教学即时性强、课时少、学生多、教学对象差异大等缺憾。

三、是“强强联合”非“单兵作战”:增进“问题意识”提升教师教学实效

1.“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决定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求。

转型期的中国, 面临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在大的方向上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 但一些具体的方针、政策则要根据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动。因此,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 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多变性。另外, “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还具有综合性和多学科性。教师讲述这些问题时, 通常要谈中国, 比外国。同时, 需要教师具备经济、政治、外交等多个领域的学科背景和学术造诣。

2. 强化“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举措。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培训作出明确规定。结合教学实际, 我们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首先, 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高度的政策敏感。“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必须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与政策材料中迅速找到最新、最重要、最适合的教学内容。如每年“两会”召开后,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总要介绍“两会”基本情况,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判断出新提出的主张, 解析这些新主张的意义。教师还必须在讲解时联系到前一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 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形势政策, 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次, “强强联合”培养教师团队, 适应“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求。“形势”与“政策”天天在变化, 难点、热点、深层次问题接二连三, 教师的知识积累更新难度极大。任课教师既要做“消防员”又要做专家。“形势与政策”课的政治性、政策性、时效性特点要求教师团队“强强联合”, 克服“单兵作战”。训练教师具有较强“问题意识”, 在课堂内自如地实现“追问, 扣问, 询问”[5], 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此外, “每月一讲”集体备课、专兼职教师联袂教学、教改课题申报立项、各级课程培训班的积极参与……这一切, 为“形势与政策”课营造了良好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俞吾金.如何理解“问题意识”[N].长江日报, 2007-06-28.

[2]郭爱英.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方法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 2006, (12) .

[3]韩姗姗.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需增强“问题意识”[J].金色通道, 2009, (12) .

[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8)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210.

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形式政策问题对策

一、当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形势的发展给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与我国的本科院校相比,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目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院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需求,在专业理论上强调“实用”。有的高职院校把这一原则泛化,弱化专业基础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把形势与政策教育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有人想当然地认为高职学生的文化层次比普通本科生稍低,理论水平不高,理性思维薄弱,政治热情低,对他们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根本没有必要。

2、对《形势与政策》课管理不够,对师资队伍建设不重视。《形势与政策》课难度大、变化快、备课耗时多,现在无论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都还是带有开创性的,大家天天都在接触,天天都在发展变化,要把难点、热点、深层次问题讲好,需要做大量的实际研究比较,相比其他学科,知识的积累更新难度更大,而对一些新出现的大事件,又需要给学生及时讲清楚,具有“消防队灭火”的本事。因此,抓好形势政策这门课的教学,特别要有一批既对形势具有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又对新问题具有攻坚研究型的教师队伍。而高职院校普遍将思想政治课看成是基础课,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上降低该课程特别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系数,使教师对上好该课程的心理期望值降低,教师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3、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方法简单。从形势与政策的内涵来看,形势指的是现实事物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既定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即行为准则,它反映着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二者相辅相成。形势政策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变化快,正是这一点形势与政策课才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但是,高职院校在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时,老师们往往满足于书本知识,对新鲜的东西不能补充,对社会的难点、热点缺乏充分关注,使讲授内容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降低了学生的关注度,削弱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激情。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的老师们习惯于满堂灌,将学生看作是被动的机器,相互之间缺乏交流,缺乏心与心的沟通;在教学手段上,教师不能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使学生觉着单调、枯燥和乏味。所有这些问题使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大大降低,学生的创造性也难以提高。

4、理论与实际的融合度不够,教育实效性难以充分体现。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做到既要让学生进得去,又要让学生出得来。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就要求学生既要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用这些方法论指导自己认识世界、观察世界,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社会考察以及充分利用暑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巨大进步的认识。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往往做得不够,从而使学生产生了一種无用论思想,降低了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原则与特点

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从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出发,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坚持方向性、突出职业性、富有针对性、取得实效性。

1、方向性。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使学生全面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学会“看”,学会“站”,学会“干”,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

2、职业性。我国的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它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职业性是它突出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也要突出职业性,突出形势与就业的结合,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岗位群的变化和影响,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引导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3、针对性。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要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富有针对性。目前高职学生的文化层次比普通本科生稍低,但政治敏锐性与普通本科生一样;理论水平不高,理性思维薄弱,对现实问题的诉求与本科生一样。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注意适合学生的这些思想状况和特点,积极探索新方式和新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努力做到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

三、高职院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对策

做好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增强实效性,赋予创造性,认认真真抓好各项工作。

1、提高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认识。认识的深度决定行动的速度。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站在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站在帮助学生成人成才的角度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切实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2、加强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领导支持。认真落实中央指示精神,成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的统一规划、组织协调、指导和检查督促。建立由学校党委宣传部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组成的管理机构,使其职责明确,相互配合。教务处负责教学计划审定、教师聘任、教學组织、教学考核等具体工作,各教学单位积极配合,财务部门将形势与政策教育专项经费列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费科目,确保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顺利开展。

3、以规范化、制度化为重点,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学校教务部门应将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正式教学计划,排进课表。学校要从编制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要求、建立教学组织、加强教学研究、开展集体备课、建立成绩档案、反馈教学信息、抓好教学评估、强化教学督导等方面,全面加强课程建设。

4、创新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1)建立大学生形势报告会制度。定期举办形势报告会,学校领导要带头给大学生做形势政策报告。并创造条件邀请知名企业家、人大代表或英雄模范人物等给大学生做报告;(2)建立重大节庆日和重大事件教育制度。每年围绕重大节日、纪念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充分挖掘教育资源,通过组织知识竞赛、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增强教育效果;(3)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实践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的亲身体验中接受教育;(4)充分利用网络拓展教育空间。校园网要开辟形势与政策教育网页和专栏,充分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教学、讨论等活动,不断丰富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

5、专兼结合,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积极探索,做到内外联合,逐步建立由政府官员、专家教授和形势政策课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同时鼓励优秀学生自主分利用暑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巨大进步的认识。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往往做得不够,从而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无用论思想,降低了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小兰.从实际出发提高高职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J].高教研究,2007.

[2]王杰康.论加强高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重要性[J].新西部.

[3]阎昭武.形势与政策新论[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南海问题”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4

“南海问题”,是指南海周边的“七国六方”,即中国大陆和台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菲律宾,在南海岛礁归属和海域划分上存在分歧和争端。近年来南海频频出现领土争端,尤其在最近一段时间,中菲针对南海问题矛盾日益尖锐,菲律宾不顾自身实力,依靠海外强国支撑派出其国内最大军舰与我国在南海对峙,不断挑衅我国。做为一名在校大学生,针对南海问题,我想浅谈自己的看法。20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出版的近200种地图集和权威百科全书无不明确的标明或承认,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在中国南海的传统海疆之内。

一、浅谈我对南海的认识

南海,又称南中国海,自古以来,南海都是属于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远在秦汉时代,中国已经有了大规模的远洋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南海已成为重要的中国海上航路。从此,中国人民频繁航行于南海之上,穿越南沙诸岛,最早发现了这些岛屿礁滩,并予以命名。为南沙群岛,最早并持续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对此我们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国际社会也长期予以承认。战后相当长时期内,并不存在所谓的南海问题。南海周边的地区也没有任何国 家对中国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提出过异议。南海相对来说还是

武汉科技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浅析”南海问题“

“平静之海”。但随着其全球战略地位的提升,特别是油气资源的相继发现,周边国家陆续提出所谓“主权诉求”,逐渐使南海成为“复杂之海”。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国际能源危机的加剧,南海周边国家在“南海主权”问题上的动作频频,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大国的搅局,使得南海形势变得更加波橘云诡。

南海地处低纬热带,雨量充沛,南部岛礁密布,是我国海洋渔产种类最多的地方,初步估计油气总储量达630亿吨。经多年的勘探和实际开采表明,确属世界上除波斯湾、墨西哥湾以外的又一个蕴藏巨大油气资源的海域。另外,南海的矿物资源十分丰富,已掌握的有20余种。此外南海素有“亚洲地中海”之称,是沟通两大洋和联系三大洲的海上枢纽,是我国海上石油和贸易的生命线。原油进口的五分之四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船只总量的60%是我国船只,南沙群岛周边海域已经成为确保国家能源和贸易安全的生命线所在地,所以南海对我国的经济贸易以及周边安全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南海问题的由来

南海争端的发生源于对资源的争夺,南海诸岛,特别是南沙群岛之所以引起周边国家的垂涎,当然是由于它们在经济和战略方面的重要性。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南海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此后又发现了南海蕴藏着数量可观、价值连城的“可燃冰”。此项消息传出,立即引起了菲律宾及越南武力侵占南沙地区岛屿的动机。真正的南海问题是从七十年代,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利用军事手段强行

武汉科技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浅析”南海问题“

占领或企图占领南海部分群岛开始的。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其侵略强占的企图越发明显,军事活动日益频繁,甚至公然宣布对于南海部分群岛的主权,才真正把南海问题摆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

三、南海问题的现状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越、菲、马等国以军事手段占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活动并提出主权要求。近年来,南海问题日益突出,周边小国纷纷对南海提出主权要求,因西沙、东沙群岛已由中国控制,目前争夺焦点主要围绕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主要为中菲之争,南沙由于面积最大且石油资源最丰富,已形成“六国七方”介入、“四国五方”军事占领的武装割据格局,“菲占最早、越占最多、马占最肥”。对此中国政府一再严正声明,这些行为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是非法的、无效的。这些国家的所谓法律依据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如今,最嚣张的菲律宾依靠美国的庇护,不断在南海挑衅我国,并企图将南海问题国际化。2012年4月8日,菲海军最大战舰--3400吨的“德尔毕拉尔”号炮舰抵达黄岩岛环礁缺口处,非法将我渔船堵在泻湖内,并放下小艇,派兵持枪登上几艘中国渔船进行检查。国家海洋局接到呼救后,迅速派出正在附近执行南海定期维权巡航执法任务的中国海监84船、中国海监75船编队赶赴该海域,对中方渔船和渔民实施现场保护。当天傍晚时分,两船赶到现场,在环礁缺口处横在菲律宾军舰前面,阻止 菲军小艇进入礁湖。菲军士兵退回军舰上,从此不敢造次。至此,中菲在黄岩岛海域形成对峙局面。,至今已经持续十余天,武汉科技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浅析”南海问题“

未能达成协议,我国表现强硬,表现了我国维护主权的坚定决心。

四、我对南海问题的看法

自本月10日中菲在南海形成对峙后,双方均表现强硬。至今已经持续十余天。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一直采取隐忍克制的态度,反倒是菲律宾以小搏大极尽挑衅之能事。连世界舆论都认为菲律宾闹过头了、玩过火,中国还是在忍,只是措辞的严厉程度在升级。早在2002年11月中国和东盟国家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就已经明确规定了处理南海问题的基本规则,其中包括保持自我克制,不采取使争议复杂化、扩大化和影响和平与稳定的行动,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分歧。菲律宾是这一重要文件的签署国,理应清楚上述规则的严肃性。挑起事端,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究其实质,是要冲击中国和东盟之间的重要共识,损害来之不易的合作成果,让南海问题陷入失去基本规则的混乱局面,进而制定出一套谋一己之私、没有任何公理和道义可言的“规则”。试图制定这种“规则”,只能是想入非非,自寻烦恼。使南海真正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是中国的原则立场和坚定意志,也是中国和广大东盟国家共同利益之所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是解决南海问题的一个重要基础性文件。中国愿同东盟国家一道积极推进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进程。为此,需要通过对话和协商,建立互信,营造积极氛围。南海不是没有规则的冒险乐园。逆时代潮流而动,没有任何前途可言。

形势与政策感想之南海问题 篇5

随着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新一代领导人的上台,许多老问题有被重新摆上台面,无论从民生还是外交,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次不仅是钓鱼岛问题,南海争端又再一次考验着新的外交政策。这次形势与政策课讨论的焦点又回到了海洋形势上去,这一次探讨的问题是南海的主权问题。

事实上从古至今,南海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远在秦汉时代,当我们的先祖发现这片海域,并将其命名以来,就是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固有领土,对此我们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国际社会也长期予以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岛。然而近年来的中越,中马,中非南海争端却闹得不可开交,多次要到动武阶段。作为亚洲的龙头大国,中国一忍再忍,是没有足够的海上军事力量,还是顾虑太多?成立特别经济开发区是强硬的第一步吗?

这几年的中国海洋形式愈发的严峻,附近的小国持着大国的军事支持愈发的嚣张,向着中国叫嚣着,虽然我们的发言人一而再再而三的“严肃声明”,但是对其他国家的威慑力根本等于零。正如老师所说的“虽说,邓小平曾‘搁置主权、共同开发’,可是他也曾说‘菲律宾离我们很近。’”。为什么同样是国家的发言的说话,当代的我们“严肃声明”也及不上当时的一句“菲律宾离我们很近”呢?其实这个问题真的值得我们的深思。

当今,每一年我们都会看到经济的升幅,每一天都会听到广播宣传着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涉足何种领域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可是到头来,为什么如此大影响力的我们再三声明严正声明都不能缓解一下周边小小国家的“侵略”呢?

面对今天复杂的南海形势,我们该怎么办呢?用战争方式收回南海主权?身处于民间的我,没有国家领导人的宏图大志,有的可能只是意气用事的心虽然我认为,战争方式是一个好办法!趋利避害是每一个人的本性,但是在民族大义和国家存亡的紧要关头,就要有人放下思想的包袱,卸下个人的利益得失,扔下集团之间的纠纷,为了中国而奋斗!哪怕是流血牺牲!

但是,当我们听到国家发言人称“现在维护军队稳定和国家安全,才是我们重中之中”知道这场战可能打不起来,所以,在此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在南海最大限度地彰显国家主权呢这才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

第一,尽快成立南海特别行政区,从行政管辖上彰显南海主权。关于这点是解放军代表罗援少将建议的,在南海地区设立特别行政区,同时在东沙、西沙、南沙设县,任命行政官员,而全国人大代表或者全国政协委员要到南海巡视,这能体现我们的行政管辖权。

第二,在南海进行实质性大量开采石油,缓解国内的石油危机,加速国内经济发展。目前,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菜等国家联合西方公司在南海有超过千口的油气井,但是,中国在南海却没有一个油气井!这对宣称南海是中国领海主权的中方来说,确实是一个国际笑话!所以,中国应该大批进驻南海深海开发油气加速国内经济发展。

第三,充分发挥民兵组织的作用,打一场南海人民战争。目前,我国在南海不能或不敢使用军力,那么,我们可以使用民兵组织打一场南海的人民战争!据《中国简报》报道,目前,中国有30万艘机动渔船,800万民兵组织,只要我们把这些渔船和民兵组织投入南海,我们完全可以把菲越等军舰,军人等军事力量驱离南海,如果稍有对渔船和渔民使用军事力量,正义在我们一方,我们就完全有理由向敌国开火,趁机把南海诸岛收复。可以这么认为,30万艘机动渔船,800万民兵组织的海上人民战争,美军的航母也会顾忌三分,不敢轻举妄动,这实在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第四,进行必要的军事恐吓。目前,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菜等在我南海采油国家,他们开采南海的石油气,基本都是要通过和外国公司合作才可以进行,如果我们海军,空军加强对南海海域的巡逻,来增加这些外国公司的投资风险,考虑风险系数,可能一些外国公司就不会与这些国家合作开发油气。

第五,在控制点修建军事设施,随时准备打击敌人,收复南海主权。现在,我在西沙已修建有机场等军事设施。现在,我们也应该加紧在南沙修建军事设施,从而作为军事打击的支撑点,做到随时打击敌人。

海疆紧张局势不断升级的当下,在航母战斗群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将进入大型舰艇建造的高峰期,希望这样子的高峰期来换来我们的宁静,对周边国家有震慑作用。

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 篇6

摘要:虽然不是政治专业的学生,从我自己了解,我觉得所谓腐败,是指国家公职人员违反纪律、法律和道德规范,滥用职权谋取私利,危害社会的一种畸型的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腐败是社会的毒瘤,如果不及时铲除,将会产生癌变,其后果,轻则贻害百姓,重则亡党亡国。因此,“反腐败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反腐败现已成为公众深切关注的事情。基于此,很有必要对腐败问题重新审视,以期对症下药,彻底根治这一社会顽疾。

关键字:中国 腐败 原因 对策

一、腐败的具体表现:

据查找资料了解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突出表现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领导干部和部门利用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力,贪污受贿,大肆挥霍国家巨额财富,其手段之猖獗,手法之多样,是前所未有、触目惊心的。

1.利用职权,安插亲朋好友、买官、卖官

几十年来,我国在用人制度上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体制,这种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已暴露出很多弊端,特别在目前体制转型期间,在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一些以权谋私者更是肆无忌惮地利用职权安插自己的亲朋和好友到一些重要的岗位,或安插在自己本部门的重要岗位,便于他们互相勾结,互相利用,集体犯罪。

2.大肆贪污受贿,挥霍国家巨额资财

据有关资料统计,从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数年期间,全国共查处各种经济犯罪案件十多万件,处分党员十万多人,其中省部级以上重要领导干部就占一百多人。特点为:一是涉及领导干部多,二是大案要案比例逐年升高。在这些犯罪案件中,最典型就是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及其同伙王宝森等人的犯罪案件,仅王宝森一人就挪用公款1亿多人民币和2500万美元,造成1300多万美元的损失。原云南红塔集团董事长褚时健,私设小钱柜,金额高达10多亿人民币,本人则贪污、受贿700多万元人民币。

3.大吃大喝,奢侈无度

据有关资料统计,进入90年代以来,每年利用公款吃喝的款额均在1000亿元以上。尽管中央多次发文三申五令,但一些领导和地方置中央禁令于不顾,或借接待上级领导为由,或以工作之便为理,出入高级餐厅酒店,吃遍山珍海味,喝尽国内外名酒,一桌酒宴动辄成千上万,甚至数万元,总之公款开销,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白吃还要吃。

二、中国当前腐败存在的原因

何谓腐败?概而言之,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手中的权力谋一己之私的行为都可称作腐败。更准确一点,腐败可以定义为:为谋取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侵犯公众利益,破坏某种现成社会关系的行为。它的主要表现是贪赃枉法、行贿受贿、敲诈勒索、权钱交易、挥霍人民财富、腐化堕落等现象。从本质上说,它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按理说,腐败现象应该根除,然而,事实上是,腐败不但存在,而且愈演愈烈,已经严重动摇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起来,主要有:

1.存在滋生腐败现象的经济基础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经济制度上来说,公有制很不完善,非公有制经济还同时存在,惜损害全局利益和国家利益;从经济体制上说,我国正处在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改革开放之初,那些没有正当职业的社会闲散人员成了以后市场经济发展的主流,他们法制观念淡薄,大多是在违规、不合法的情况下经营。

2.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有所关系

借鉴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的一切现代文明成果,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也会趁机钻进来。使一部分干部和党员受到腐蚀,对党风和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又一直加紧对我国实旌“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千方百计拉拢腐蚀我们内部一些意志薄弱的干部。这足社会主义条件下可能滋生腐败的外部条件。

3.腐败产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根源

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很漫长的国家,“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思想、“当官发财”的思想、封建特权、任人唯亲的思想还大有市场。人们以纵情享乐、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生活主旨。思想教育从过去的严格控制转变为根本不管放任自流,人们思想认识退化到了低级的享乐阶段,不少官员失去了最起码的社会责任感。

4.监督机制不完善是腐败恶化的直接诱因

为官者不怕群众有意见,关键是怎么取得上级的赏识。举报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的!官员们当然可以大胆贪污腐败,甚至越腐败越升官,腐败越大,升官越快!这种风险很小、不需要成本的腐败何乐而不为!

三、当前腐败的治理对策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如果腐败现象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当前反腐败的斗争已进入关键时刻,要从根本上解决腐败现象的蔓延滋生,必须从以下几面着手。

1.深化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理腐败的首要前提条件是在我国的权力结构中建立起法治的先进机制,实现由单方国家权力的“金字塔”式的集中控制模式向多方位社会控制模式转化,使党政行为逐步由“人治”走向“法治”,以法制的稳定性来保障政治的稳定性,并保证社会控制的秩序和经常化。

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法治

作为保障社会秩序的先进机制,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在于它是限制和制约腐败现象的重要工具。十五大报告指出:“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目前,腐现现象之所以得不到有遏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立法滞后。因此,要保证反腐斗争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3.强化各类监督机制

对法律实施的监督是对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正确的实施与遵守实行监督,从而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多层次的法律监督网络。

腐败问题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关系到众多人的切身利益,社会的稳定,真心的希望能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使中国当前的腐败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虽然不能做什么大事情,但是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端正自己的态度,积极宣传反腐败知识,影响身边的人。同时可以向相关部门机关献计献策,为反腐败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 篇7

一、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这门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的重点课程既好讲, 又不好讲。说它好讲在于它讲就是我们身边的事, 通俗易懂;而不好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形势与政策课并不专门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 它的内容涉及到思想政治, 马克思主义原理, 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等.总的来讲, 它属于马克思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这个学科, 是“思想政治理论”中的一门课, 它始终注重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观察分析形势, 制定及执行政策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真正理解、坚信、拥护、执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树立讲政治的意识, 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逐步增强学生正确分析判断国内外时事政治的能力, 贯彻执行党的大政方针的能力, 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的能力。其次, 当前大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等, 有人提出社会主义能否搞得下去?经济全球化是不是资本主义化?政治多极化是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趋同?学生渴求回答。再次, 当前国内学术界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反马克主义思潮、反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 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与研究也提出了挑战。

(一)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4年, 开设《形势与政策》课以来, 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党的重要思想、最新理论成果进学生头脑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在推进党的重要思想、最新理论成果“三进”工作中, 关键是进学生头脑, 而在这方面, 学生究竟学到多少, 我们不得而知。教师通常采用的办法是开卷考试, 这种形式仅仅是考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于是学生便出现学生上课记笔记, 课后抄笔记, 考试上网下载论文的状况。这种传统的考试法, 考不出学生的思想状况, 考不出学生的真实信仰。学生仅满足于应付考试, 学习效果并不明显, 学完后仍然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 党的重要思想、最新理论成果重要思想进头脑问题并未得到很好解决。

2.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材建设上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教材内容和结构安排不尽合理, 有的地方该集中的没有集中, 该分开的没有分开。不同版本的教材体系结构不一样, 而且专业色彩较浓;没有很好考虑与其他教材相配套, 有的内容或有重复或有遗漏;多数教材缺乏可读性和深度, 没有摆脱传统教材编写模式的影响;现有教材带有深厚的“专业”教材的痕迹。

3.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本身存在一些问题。

从目前来看,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组成有几种情况:一是由专职教师承担;二是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三是由兼职教师承担。其中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的方式最为普遍。形势与政策课看似简单, 而要上好课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绝非易事。但由于兼职教师一般都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 (班主任) , 或从事党务、行政工作的领导, 客观上造成时间和精力投人的不足。加之一些高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不重视, 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影响这就使得教师的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 教学水平得不到及时提高。

(二)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但也存在许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不同专业角度研究的人多, 而从整体研究、系统研究的人少。例如, 关于党的重要思想和最新理论成果的核心是什么的问题, 不同专业的有不同的理解。学经济学的认为党的重要思想和最新理论成果的核心是“科学发展”, 学哲学的认为党的重要思想和最新理论成果的核心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统一, 学社会学的认为核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等, 谁也说服不了谁。

2重复研究的人多, 而深入研究的人少, 特别是研究形势与政策课难点、疑点问题的人少。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科研素养是不断提高其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教学与科研如车之两轮, 鸟之双翼, 两者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教师要提高形势政策课的教学水平必然要以加强科研为基础, 力争成为学者型教师。

3. 从事理论表层研究的人多, 而分层次进行立体研究的人少, 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的地位与层次的错位从而引起逻辑上的混乱。

二.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深化教学与研究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深化教学与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特别提出深化目前深化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研究的对策与建议如下:

(一) 要加强对目前深化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研究中的难点的探讨及教学规律的研究。应认真研究形势与政策课教材与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研究的系统完整性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研究形势与政策课的科学性、严肃性和教材的生动性、可读性以及教学的针对性与时效性的关系。

(二) 坚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党的重要思想和最新理论成果的教育, 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 也包括国际国内重大时政问题的分析;不仅包括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教育, 也包括社会热点问题和青年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的分析。它不仅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理论性和实践性, 而且具有鲜明的动态性, 一是坚持全校教学内容的统一, 使用统一编写的教学内容。我们紧紧围绕教育部颁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根据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点要求, 在每个学期末制定下学期教学计划, 假期组织教师编写教学内容, 作为新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重点, 以保证教材的现时性。二是注重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在落实好教育部下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的同时, 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学实施计划。

(三)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是建设好一门课程的重要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决定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首先, 要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往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习惯于作大报告“满堂灌”, 现在应着力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转变;其次, 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计划安排中要保证实践教学环节, 力图通过社会实践、专题调查、党团活动等途径, 切实有效地深化理论学习;第三, 要加强考核环节的改革, 积极探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方法, 突出考核学生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避免用单一的闭卷考试或撰写论文的形式评价学生, 应把考核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 把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等情况综合起来考核。第四, 把握教学针对性, 坚持内容时效性。“

(四)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专职师资队伍。建立一支以专职为骨干、以兼职为主体、专兼结合、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讲师团是高校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关键。笔者认为, 形势与政策课讲师团可以由三部分组成: (1) 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讲师以上职称 (或硕士以上学历) 的教师, 他们是这支队伍的骨干; (2) 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讲师以上职称 (或硕士以上学历) 的学生工作干部, 他们是这支队伍的主体; (3) 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先进模范人物任兼职教师。

总之, 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与研究, 领导要重视, 不断加强纵向与横向的经验交流, 调动教师的教研积极性, 才能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实践中关注热点、难点问题, 从而对有关问题作出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回答, 进一步推进党的重要思想和最新理论成果的“三进”工作向纵深发展, 真正做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摘要:本文探讨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及深化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研究的对策, 即如何将党的重要思想、最新理论成果进学生头脑, 如何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材建设, 如何进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从而推进的“三进”工作。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与研究,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荣长海《关于三个代表思想研究的几个问题》, 社会主义研究, 2003年第4期。

[2]李忠杰《全面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 与时俱进的理论探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2004.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篇8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在教社政[2004]13号文件中指出:“形式与政策课,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不断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及热点问题,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大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式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在高校大学生中1~4年级必须开设此课。”这说明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研究,是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需要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全国各高等学校均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程,但由于该课程灵活性较强,没有具体的教学大纲和全国通用教材,因此,在教学和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许多高校开设的形式与政策课并没有列入教学计划并安排学时,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

其次,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由于没有专门的形势与政策教师,所以许多高校的课由辅导员担任。许多辅导员很多年没有上课,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就直接上岗,师资情况令人担忧。

最后,教学形式呆板、单一。很多教师只是念文件、学精神,没有将形势与政策课的精髓与大学生这个活跃的群体结合起来,结果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得不到学生的认同。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

1.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政策性

形势与政策课着重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着重于当前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的教育,着重于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对外政策以及世界重大事件与我国政府原则立场的教育,着重于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的教育。这些内容都鲜明地体现了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性,即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政策性。

2.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具有强烈的动态性和时效性

形势是不断变化的,政策有时也在不断的调整,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稳定的教学内容,这是它与理论课最大、最明显的区别所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紧跟时代,紧跟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步伐,集中反映当前党和国家(政府)工作重心和社会现实问题。一定时期的社会问题或我国对外关系问题、世界重大事件就是这一特定时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和事件便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原来的教学内容便被新的问题和事件所取代。

3.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集中党的前沿理论,往往后来转化为理论课教学内容

一定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和政策的调整往往伴随党的有关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创新,这时的形势与政策课内容便往往体现了这个时期最前沿的理论,从而弥补了理论课由于教材的相对稳定性而出现有关理论滞后的缺陷。实际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往往成为理论课教学内容,是理论课教学内容变革的先导。

三、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1.改变教学观念

要想上好形势与政策课,首先思想上必须足够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紧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密切关注国际风云变幻,把握时代脉搏,贴近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将其摆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位置甚至首要位置。只有观念得到了改变,认识得到了加强和重视,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及措施,取得理想的效果。

2.改革教学组织形式

目前,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普遍用上大课、作报告的方式来进行,这拉远了教师与大学生的距离,使教学活动无法进行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缺乏情感的互动交流,教师也难以把握大学生的内心状态和心理需求,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组织形式要由大课变小课,将作报告变为师生面对面的、零距离的相互讨论、交谈,在了解大学生个别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以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大学生在内心深处接受并形成正确的观念。

3.开展研讨,加强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一是注重互动探究。教师应真正了解教育对象,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实际,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在一些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倾向性问题作正确引导。

二是加强培训。教师应与时俱进,努力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除应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之外,还应有相当广博的知识,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的信息传播手段在第一时间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突发事件。学校要坚持把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理论素质和教学能力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相结合。

4.建立和完善形势政策课程的教学督查评估体系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宣传、教育主管部门在形式上确实是足够重视形势与政策教学,并成立了相应机构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指导督查。然而到了各个高校时情况就不太乐观了,许多高校名义上也有相应的领导机构,有主要负责人主抓;实际上主要领导仅仅是挂名,从不过问,更谈不上为其解决实际问题,领导机构更是形同虚设。其实,形势与政策较之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教育大学生上是最为直接和行之有效的。我们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建立完整的教学督查评估体系,真正做到教学有人管、督查有人抓,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有人、有机构进行协调解决,评估有完整的指标体系,从而使形势与政策教学在一种正常、正规、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充分展示其自身的优势。

5.走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

“纸上得来终觉浅”,大学生在课堂上、从书本中学到的东西毕竟是间接经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使形势与政策课堂中传授的知识为大学生接受并认同、内化,必须组织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体验感受社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亲眼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和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从而使他们进一步认识、理解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增强他们对党的信任,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闻莉.形势政策课要注意联系实际[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996,(02):52—53.

[2]于留成,等.如何教好形势政策课[J].中国高等教育,2001,(03).

[3]聂彩林.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09):63—64.

[4]曲建武,吴云志.“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07):73-75.

[5]申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改进与完善[J].广西社会科学,2003,(06):217-218.

上一篇:选手进场音乐下一篇:一年级日记: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