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税收的本质(共8篇)
【摘要】经济全球化使国际税收竞争成为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应对国际税收竞争已经逐步被各国政府和世界经济组织提上议事日程。税收竞争实际上是政府的制度竞争。它可以在国与国之间发生,也可以在一国的不同地区之间发生。适度的税收竞争有利于国家扩大税基、降低税负,吸引外来的资金技术,促进国际经济发展及税收中性原则的贯彻。过度的国际税收竞争是有害的、恶性的。要正确认识国际税收竞争的好处与不足,才能充分发挥税收在经济发展中得作用。
【关键词】国际税收;竞争;适度竞争;应对措施
一、国际税收竞争概述
(一)国际税收竞争的概念
税收竞争是各国(地区)通过税收手段,引导资源流动,维护本国利益,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经济行为。税收竞争既有小范围的即一国之内各地区间的竞争,也有较大范围的即各经济区域间的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资源在国家间流动的障碍越来越小,国际间的税收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国际税收竞争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各主权国家通过降低税率,增加税收优惠,甚至施行避税地税制等方式,以减少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从而吸引国际流动资本或经营活动、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国际经济行为。
(二)国际税收竞争的特征
国际税收竞争除具有竞争的一般特征外,作为一种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又有其特有的特征。
1.国际税收竞争的主题是各个主权国家;
2.国际税收竞争的目的是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
3.国际税收竞争的工具是单方面运用的税收政策;
4.国际税收竞争行为具有负外部性。
二、国际税收竞争的利弊
(一)国际税收竞争的有利方面
一般认为适度税收竞争具有正效应,有利于全球经济发展。首先,国际税收竞争有利于实现税收中性原则。按照税收中性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应尽可能减少对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基础性作用的扭曲,减少对经济运行干扰的负面作用,影响资源配置。各国为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纷纷降低税率,增加税收优惠措施,这将减少税收对经济活动的扭曲作用。同时,由于国际税收竞争,各国的税制结构纷纷改革。生产要素经营地点的决策,将侧重于考虑低税负国家的投资。通过各种税收优惠,可以引导外国资本在国内产业流向和地区流向,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
1.适度的税收竞争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税收竞争的直接表现和结果是税率的降低及税负的减轻。低税收能吸引资本流入,从而有利于就业率的提高;由于税负降低,使得政府的收入受到限制,促使政府提高财政收入的使用效率。因而参与税收竞争,采取一定的税收优惠措施的国家,有利于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和经营环境,最终促进经济的增长。
2.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价格信号所引导的产量能够使消费者得到最大满足,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税收的出现造成了价格的`扭曲,损害了价格作为引导资源配置的信号,造成了额外的经济效率损失。通常认为,高税率、歧视性的课税范围和规范的税制内容等都将作用于经济,影响纳税人的决策和行为,从而破坏税收中性。而在税收竞争浪潮的冲击下,各国纷纷施行扩大税基、降低税率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税收对经济活动的扭曲作用。
3.税率降低使得扭曲减少
基于全球视角,税率降低带来的全球性税负减少将从整体数量上削减了税收的额外负担,从而使资源配置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优化,提高了国际经济效率。扭曲作用的削弱还来源于税基的扩大。税基的扩大拓宽了税收政策工具调节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歧视性课税范围对纳税人经济行为的诱导作用。
4.国际税收竞争调动投资者投资的积极性
促进效率提高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国与国纷纷展开减税竞争、以低税率优惠吸引国际游资。从而从制度设计上减轻了投资者的税收负担水平,调动了投资者投资的积极性。国际税收竞争能促进各国之间,包括各地区之间税收负担水平的均衡实现,有利于投资者在投资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5.加速了世界性税制改革的步伐,是世界税制结构出现趋同化
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国与国之间的税收竞争更加激烈,各国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竞相对本国现有的税收制度进行改革,一国的税制改革引起许多其他国家类似的改革。这样一国政府主观上力图以本国优惠的税收制度吸引外资流入,另外面对世界各国日新月异的税收制度改革而不断的调整变化,最终在客观上导致了国与国之间税制差异的缩小,使世界税制结构出现竞争同化。
(二)国际税收竞争的弊端
国际税收竞争还会有消极的作用,这种消极作用是以过度的恶性的税收竞争为前提条件。
1.侵蚀税基
一方面,过度的国际税收竞争会导致各国减少财政收入,不仅会使公共产品提供不足,而且会使各国政府运用政策工具管理经济的能力大大削弱。恶性的税收竞争甚至导致财政破产。另一面,有害的税收竞争过程中,税基向低税或者无税国转移,迫使各国相应降低本国税率,被动调节税收政策,最终导致全球性的税基侵蚀。还有,国际税收竞争强化了国际避税动机,跨国纳税人利用各国之间的税制差异、各国涉外税收法规和国际税法的漏洞,套取最大的税收利益,通过转让定价、资本弱化、受控外国企业等多种手段,将其在全世界的应纳税额减到最少,造成参与竞争的各国税收利益流失。
2.扭曲税负
有害的税收竞争会扭曲税负的分配,引发新的不公平。为吸引流动性强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各国降低对这些要素的税率,这实际上是对流动性弱的生产要素如劳动、消费等课以重税,间接转嫁了税负。对流动性若的经营活动增加税负的直接后果将是减少就业、降低消费;以个人所得税为载体的国际税收竞争会直接引导人力资源的跨国流动,高科技、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将从高税负国家流向低税负国家。智力流出国在蒙受巨大的无形损失后,不得不花费更大代价去吸引人才、技术,其中必然伴随各种形式的新的税收优惠,由此可能进一步加剧国际税收竞争,形成恶性循环。
3.破坏税收中性
按照税收的中性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应尽可能减少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基础性作用的扭曲,减少对经济运行的干扰和负面作用。但当一国试图通过提高税率增加公共收入时,那些容易流动的要素如资本就会转移到税率较低国家去,这样无疑削弱了一国自主运用经济政策的能力。国际税收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投资人的正常选择,可能使资源从最能得到有效使用的地区流到使用效率不高但是有税收优惠的地方,导致国际资源的地域流向发生扭曲,严重破坏了税收中性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李海飞,谢颖.经济全球化引发的税收问题探析[J].涉外税务,(8).
[2]邓立平,陈涛.当代西方国际税收竞争理论评述[J].税务研究,(7).
[3]邓立平.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税收竞争研究:理论框架[A].全国税收理论研讨会文集[C].中国税务出版社,.
[4]郑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税收政策[J].涉外税务,2002.
[5]梅春国.经济全球化推动下的税收竞争及其对我国税制的挑战[J].涉外税务,2001.
[6]陈涛.国际税收竞争与生产要素的税负分布[J].税务研究,2002(9).
[7]曾国祥著.税收管理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8.
[8]余竣梅,魏佳.从国际税收竞争走向国际税收合作[J].涉外税务,2003(3).
[9]薛钢等.对我国政府间税收竞争的认识及规范[J].涉外税务,(8).
文章首先介绍了传统的3种解释税收本质的理论,并分别对3种理论做了简单的评析。第一部分则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分析税收存在的原因,第二部分根据产权理论分析了税收的本质,第三部分从现实角度分析从产权角度理解税收的意义何在。 最后是文章的结论。
1常见的税收本质理论
在现实生活中,税收往往被赋予许多的职能。对于什么是税收,税收存在的原因这个问题,常见的几种理论解释有国家分配论、公共产品论、税收契约论等。
1.1国家分配论
国家分配论认为,税收的本质是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形成的以国家为主体的社会剩余产品分配关系,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这种观点只看到了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征税这一现象,认为征税是国家单方面发起的行为。在这种理论下,似乎纳税人和政府是不平等的关系,因而纳税人容易产生抵制纳税的情绪。
1.2公共产品论
公共产品论认为,税收是公共产品的价格。因为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私人不愿意提供这种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 因此,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落在的国家身上。在公共产品理论下, 纳税人与政府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双方之间是一种交易关系,产品是公共服务,税收则是公共产品的价格。
1.3税收契约论
税收契约论认为,税收的本质是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存在的一种契约关系,税收是纳税人为了享用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支付的必要费用,国家取得税收是为了将其作为财政收入以履行国家职责和维持政府。同公共产品论一样,税收契约论也认为纳税人和政府之间是平等互利的关系。
以上3种理论是层层深入的关系,从征税现象逐渐深入到税收反映的征纳双方的交易关系。但是公共产品论和税收契约论只是强调税收是纳税人为公共产品支付的价格。但是既然税收是公共产品的价格,那么为什么不由政府制定一个统一的价格来征收呢? 现实生活中种类繁多的税种又如何解释呢?公共产品论和税收契约论似乎无法解释。而且,对于税收存在的原因,以上3种理论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解释。本文试图从交易费用的角度分析税收存在的原因,并从产权的角度重新审视税收的本质。
2从交易费用的视角分析税收存在的原因
公共产品理论认为,税收是公共产品的价格。之所以选择由政府提供产品,是因为私人觉得提供这种正外部性的产品,不能向所有受益人收取费用来补偿自己的成本,因此不愿提供。笔者认为, 这样的分析只是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笔者认为,可以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对税收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
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指进行市场交易活动时用于策划、签约以及履行合同的一种资源支出,主要包括信息搜寻费用、谈判费用和履行费用。科斯第一定理认为,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产权的初始配置不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但在现实生活中,交易费用往往存在并大于零。
对于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来说,人们往往认为,只有政府才能提供,但其实,公共物品并非天然就有政府生产。 比如,在《经济学中的灯塔》一文中,科斯回顾了英国灯塔制度的演变,文中提到灯塔刚开始很长一段时间是由私人制造并运营的,但是由于私人的抗风险能力有限,最后都由地方政府收购,变为政府所有。可见,公共产品并非天然由政府提供。
但是,若由私人提供这种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就必须设计复杂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向所有收益者收取费用。以国防这种纯公共物品为例,它的受益人为全体国民,对于私人来说,设计一项制度向所有国民收取费用要花费大量的交易成本,比如进行人口普查,搜集通讯、住址信息等,高昂的交易费用使得私人没有能力提供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相比于私人,政府就具有天然的优势,它可以依靠国家的意志向所有公民收取一定费用(税收),作为公共产品的价格。
可见,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大大地降低了交易费用。因此,税收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并向受益人收取税收这种制度安排耗费的交易费用,比由个人提供然后设计复杂的制度来保障向所有受益者收费这种制度安排耗费的交易费用更小,更能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
3从产权理论分析税收的本质
3.1产权决定税收边界
产权来源于新制度经济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诺斯认为,产权本质上是一种排他性的权利。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核心的一组权利,不仅包括排他性的所有权、使用权,收入的独享权、自由处置权,而且还包括财产的安全权、管理权、毁坏权等。
从公共产品论和税收契约论中可以看到,纳税人和政府之间的征税纳税行为可以视为一种交易。纳税人支付税收获取公共产品, 政府获得其提供公共产品的报酬。正如德姆塞茨在《关于产权的理论》一文中指出,交易实际上是权力束的交换,权力通常附着在所交易的产品或服务上,权力的价值决定了交换商品的价值。既然税收是对产权课税,可见只有产权清晰界定,税收才有课税的对象。 因此,产权决定了税收的边界。税收的存在是以产权的存在为前提的,税收必须依附于明晰的产权关系。
3.2税收是对产权的保护
征税实际上是关于产权让渡的契约,在这一过程中,私人产权变为公共收入。纳税人通过让渡一部分私人产权,如个人所得、企业所得等,一方面获得了对公共产品的消费权;另一方面,使自己的剩余私人产权合法化,获得国家的保护。因此,笔者认为,征税本质反映的是纳税人和政府之间产权契约关系,不仅反映了对消费公共产品的权力,还包括税后私人产权享受国家保护的权力。税收应该是这两种权利的价格。
如果将税收视为上述两种权利的价格,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政府不对公共产品制定一个统一的价格进行征税,而是设置了种类繁多的税种。因为,我们不仅需要消费共产产品,也需要保护自己的私人产权。
以产权交易税中的印花税为例,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领受具有法律效力的凭证的行为所征收的一种税。其征税范围包括经济活动中签订的各种合同、产权转移书据、营业账簿、权力许可证等。比如,在商品房销售时,双方签订的销售合同要按照印花税中的产权转移数据项目征收印花税。此时,印花税的作用就是一种证明作用,表明房屋的所有权由销售方转移给了购买方,购买方从这笔交易中获得的房屋所有权受到法律保护,销售方从房屋处置权中获得的收益也获得法律保护。
可见,从产权理论的角度来看,税收是国家界定和保护产权的价格。纳税人和国家之间依然是一种平等互利的交易关系,国家通过其政治权威给纳税人提供保护其私人产权的服务,纳税人要为这种服务支付费用。不同于公共产品论和税收契约论的是,此时交易的不仅仅是公共产品,而是关于权力的交换。纳税人将一部分私人产权让渡给国家,获得是享有国家保护其税后私人产权不受侵犯的权力。
4结语
依据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理论,文章剖析了税收存在的原因。笔者认为,由于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在私人提供公共物品的情况下,私人往往要设计复杂的制度来向受益人收取费用,这种制度安排往往耗费高昂的交易费用;但在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情况下,政府可以凭借其特有的政治权威向受益人收取税收来补偿其投入,其耗费的交易费用远远小于前者。因此,税收应运而生。笔者认为,税收的本质在于国家界定和保护私人产权的价格,包括明确了私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权以及税后私人产权不受侵犯的权力。
摘要:税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企业、个人还是营利组织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和各种税打交道。但是对于什么是税收,它为什么会存在,人们似乎并没有完整的认识。本文试图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和产权理论来分析税收存在的原因及其本质,拓展人们对于税收理论的认识。
摘要:科学本质是国际文凭课程(IBDP)中自然科学学科的重要内容。介绍了IB课程中科学本质的主要内容、学习要求和教学关键。我国的科学教育必须重视科学本质教学;要注意向国外先进教材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则;思想、观念的转型要领先。
关键词:科学本质;国际文凭课程(IBDP);科学研究能力;观念转型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2-0092-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Nature of Science(科学的本质)》是国际文凭组织(IBO)为提高本组织自然科学学科的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素养,加深对科学的理解而撰写的一份教学指导文件。它不但被放在生物、化学和物理的课程指导书中,鼓励教师理解科学的本质,还在学生使用的教科书中安排了较多的有关“科学的本质”的实例,以使学生能理解科学本质中的有关内容。
该文件不仅归纳了几百年来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研究方法以及科学家在研究中所达成的共识,而且还总结了近几十年,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信息革命中科学研究的一些重要规律。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搞好科学本质的教学,本文对该文件做一些初步的介绍。
1 国际文凭课程(IBDP)中的“科学的本质”简介
1.1 科学本质是IB自然科学学科的重要内容
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各国的科学教育中越来越受到关注。自从1996年美国颁布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中将科学本质的理念融入课程标准之中以后,许多国家纷纷仿效。例如,2007年修订的新西兰《国家课程》(The NewZealand Cumculum)中就将科学的本质置为开篇的首要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加深对于科学的理解。
在全球得到广泛认可的国际课程——IB文凭课程(IBDP),在其2014颁布的IBDP科学考试大纲(2016年开始实施)中首次加入“科学的本质”取代原先的“第四学科群本质(Nature of Group 4)”,进一步突出了科学本质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IB自然科学学科中的重要地位。
1.2 IB课程中科学本质的主要内容
“科学的本质”这一文件共5个部分:
“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探索”部分从基本信念、目的、方法与过程特点、成果形式,以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角度对科学及科学探索作了比较全面的勾画。
“2.领悟科学”部分阐述为了理解科学,需要注意科学概念与日常概念的区分;应用理论进行解释、预测和检验;了解科学的范式;了解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局限性;形成因果关系、相关关系以及条件控制、抽样等理念。
“3.科学的客观性”部分阐述为了增强科学的客观性,要重视数据和重复测量;理解误差与不确定性的影响和存在;认识到认知的偏差会产生的影响;重视大数据的应用。
“4.科学的人文性”部分阐述科学需要合作和团队精神;科学及其某些成果会对道德和政治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成果会产生专利和知识产权问题;科学需要学术诚实和抵制剽窃;科学需要资金支持,资金的来源对科学研究的类型有关键性影响;政治和经济因素经常会产生相应影响;科学的应用可以改善人类的生活,同时也会造成各种问题,为此需要进行道德讨论、风险一收益分析、风险评价和预警。
“5.科学素养和大众对科学的认识”部分阐明理解科学本质的社会意义;科学家应该在促进公众接受科学方面起重要作用;科学素养不仅包括科学家对工作的思考和他们的知识构成,也包含对缺陷和错误推理的认识,否则会导致伪科学;要使用合适的科学术语;创新性和想象力有无限的发展空间,永远有很多的问题在等待着未来的科学家。
1.3 “科学的本质”的学习要求
通过“科学的本质”这一模块的引入,要使得学生在学习实验科学学科的同时,从整个学科群的宏观角度思考科学的研究方法,某项科学成果的可信度,人为因素对科学研究的影响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使得学生从被动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转变为主动思考“什么是科学”,“为何科学会这样发展”,“我们应该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哪些因素是科学研究需要注意和避免的”等问题。在IB科学学科群的考卷中会出现与科学本质内容相关的试题考核学生对于此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1.4 转变学生的角色至关重要
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变成学习过程的主角,这一转变对于科学教育而言至关重要。
国际文凭组织(IBO)不仅撰写了专文叙述科学的本质,并要求出版社在为该机构编写的自然科学学科的教材中,均必须在涉及科学素养的内容时设专栏要求学生思考讨论有关的议题。
2 评论与思考
2.1 我国的科学教育必须重视科学本质教学
2002年4月我国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其目标是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全体公民都达到“人人具备科学素养”。究竟“什么是科学素养”,“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这些基本问题目前仍缺少易行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我国高中科学教育中物理、化学、生物都是自成体系的,教学大纲也是分开的,在教学中都以传授各自有关的学科知识为主。高考时也都设定一系列的“知识点”,考题基本上在知识点的范围之内。而对于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研究能力则很少考核。可能是受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的影响,我国的科学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积累,而对科学素养的培养重视不够。“理解的质比信息的量更重要”,国际上的科学教育对这—点已有共识。培根的时代毕竟已过去了近400年,在这几百年中,科学技术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引领下,经过不断地自我完善,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经验、信息,也纠正了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各种错误和不足,使科学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有人将科学技术的进步形容为“知识爆炸”,然而在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是学不完的,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些过时的知识还会被逐渐淘汰。单纯学习知识是无法支撑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的,只有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使公众从本质上理解科学,才能更陕地提高科学的发展水平。
要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对科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科学的本质”—文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在工作中,笔者在面试高中的新化学教师时,问过一个问题:道尔顿是通过什么实验,怎样才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在面试的对象中很少有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能回答出这一非常基础的问题。这可能要从我国的中学化学教育中找问题。以前,有的高中化学教材是这样介绍道尔顿的原子理论的——“科学上积累了许许多多的事实,证明了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像扩散、固体的融化、液体的气化和凝固、气体的液化等等都是分子真实存在的证明”。但是到底怎么证明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却没有讲。科学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要让学生通过严密的推理和审慎的实验,理解科学是客观的、真实的,这样学生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信服科学。
2.2 要注意向国外先进教材学习
美国的高中化学教材对这一问题的叙述是可供借鉴的。多本教材都用大量的篇幅叙述了道尔顿提出原子理论的背景和依据。希腊早期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在公元前400多年就提出,世界上所有物质都是由非常小的、不可进一步分割的微粒所组成,他把这种微粒称作原子。另一个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则反对德谟克利特的观点,他反问,是什么把这些粒子结合在一起?为什么它们不会像沙子砌成的城堡一样被风吹散。由于当时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无法从哲学家的辩论中得出结论。直到18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很多比较精确的实验成为可能。拉瓦锡首先通过对实验前后反应物质的称量,提出了物质不灭定律;1788年普鲁斯特又提出了定比定律,指出组成物质的元素之比是—定的。而最有力的依据是倍比定律,有些元素相结合可以形成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中的元素质量比在不同的化合物中呈整数倍。例如,水和双氧水(过氧化氢)都是由氢和氧组成,水的氢氧质量比是1:8,而双氧水的氢氧比则为1:16。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和氧组成,一氧化碳的碳氧质量比是3:4,而二氧化碳的碳和氧的比例为3:8。为什么由同样的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它们的元素的质量比呈整数倍?这就强烈暗示元素是由基本粒子所组成,只是由于组成的微粒的个数不同,因而呈整数的比例关系。道尔顿研究了大量的化学反应,对参加反应的元素的质量比做了详细的观察和计量。通过前人的发现并经过认真的思考,道尔顿提出了他的假设,他仍按德谟克利特的观点,将这一基本粒子称为原子,就是今天所说的道尔顿原子理论。道尔顿所做的实验并没有直接证明原子的存在,他通过实验并尝试对实验的结果做出合理解释。也就是说,当时他提出的只是一个假设,但是这一假设能较好地解释物质不灭定律和定比定律以及道尔顿的其他实验结果。虽然当时也受到很多质疑,但是由于假设的合理性,这一假设逐渐为科学界所接受。在以后几百年的科学发展过程中,道尔顿的原子论经过很多科学家的多次修改,才成为今天的原子理论。关于道尔顿原子论近百年发展的详细过程,可参考文献[4],它用了57页的篇幅,九十多幅插图来说明这一过程。这一例子并不是仅仅在叙述化学史,而是通过介绍道尔顿的实验以及他对实验结果的思考,向学生解释科学方法在科学发展史中的作用。道尔顿通过实验的观察和数据,做出了物质是由原子这一基本粒子所组成的假设。正如“科学的本质”中所指出的,“假设是对事物解释性的说明,假设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假设可以由实验或对自然界的观察加以检验”。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批判和质疑的精神使科学能主动地纠正各种错误和不足,从而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道尔顿的原子理论在以后的几百年中得以反复地修正和完善。如果迷信权威,不敢批判,科学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吴坚在他的著作《全球教育发展新趋势》中指出:“由于对科学哲学缺乏探索而带来的对现代科学的片面认识,我国学校的科学课程与教学几乎都不涉及科学自身的局限性、科学的本质和精神,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等重大问题。在大多数国人的眼里,科学即真理,因而科学是不可错的;科学知识是精确的证实知识,因而它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这种科学观必然导致科学‘神圣’的心理,成为滋生唯科学主义的心理基础,其直接结果反映在科学教育上,便是不能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在我国中学的化学教育中,大量的教学内容都以讲述定理和结论为主,但却很少讨论这些定律的发生发展过程,斟酌其合理性以及其在不同环境下的适用条件。例如以“假设”这一常见的概念为例,我国中学教材中很少篇幅涉及这一科学方法的介绍。实际上,在自然科学中假设几乎无处不在。化学原子结构部分,由于目前的条件下,对原子结构和电子轨道等概念都不可能用直接观察来证明,只能通过实验,再加上推理提出各种假设。如轨道的杂化,离域电子,s、p、d轨道的形状,实际上都是假设。由于这些假设能较好地说明并解释所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因而科学家接受了这些假设,或日理论。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_霍金在他的著作《时间简史》中写道:“能满足以下两方面要求的理论才是好的理论。首先它必须能在一个只包含少数不确定因素的模型中准确地归纳大量观察的结果;其次它必须能确切地预测将来的观察结果……任何一个物理的理论永远只是暂时正确的。从这一意义上说,它只是一个假设,你永远也不能证明它。不管多少次实验的结果和这一理论相一致,你永远也无法确定下一个实验结果不会与理论相矛盾。反之,如果能找到一项重现的观察结果与理论的预测结果相矛盾,这一理论就能被否定。”在中学的科学教育中要让学生理解科学的过程和科学的方法,理解为什么某一项科学概念在适当的条件下是正确的。“感觉的东西我们不能深刻地理解它,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要培养科学素养,就要使学生建立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这比单纯地运用科学理论中的只言片语要重要得多。在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关于原子理论的教学有一段话说得很中肯:“学生自然而然要询问原子的内部结构,让他们懂得‘我们是如何知道的’可能很困难,然而很重要。当原子存在的证据和论据被教师和课本的直接断言所取代的时候,高质量的学习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实践也就丧失殆尽了。”
2.3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科学的本质”强调证据和数据对于科学家的重要性。凡是不能被科学实验检验的假设或理论均不在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围之内。除了强调证据和数据的重要性外,文章还提出了一些数据处理的原则和方法。如:数据相关性的判断;误差、不确定性,精确度、准确度的定义以及它们的区别;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关系及判断依据;重复测量和大量读取数据能增强读取到数据的可靠性等。这些概念在科学研究中是常用的,也是在科研工作中所必须注意的。
让学生理解这些科研的方法和规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工作能力是必要的。在一些国家的高中教育中都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上海中学国际部从事IB的文凭教育已经将近二十年,已有很多取得IB文凭的毕业生,如只看成绩,上海中学IB的平均成绩在世界上的排名是很靠前的。由于IB对学生的研究能力是有强制要求的,每人都必须完成一篇4000词(英文)的论文,文理不限。我们培养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缺乏经常进行研究并撰写课题报告的习惯,相对而言,学生撰写论文感到比较困难,论文的成绩比学科书面考试的成绩也要稍差一些。在上海中学的IB的教学中,几乎全部理科教师都是我国自己培养的大学生和硕、博士研究生。实践表明,经过努力绝大部分修读IB的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论文。有相当部分学生撰写的论文得到IB论文部分的满分。只要我们努力,在中学阶段合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是可以做到的。重视证据和数据是保证科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基础,是基本的科学素养。在IB的化学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定数量的定量实验,在实验和课题中对数据的采集,自变量和因变量的选取,数据的整理,结果的误差判断等都有详细并具体的规定,对学生的数据处理的要求就更为具体和严格: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误差进行评价,通过计算机使用线性回归,曲线拟合等手段处理数据,并把这些要求作为评分的标准之_。考虑到中学实验条件的限制,IB组织对于学生的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要求不高,但是对于实验结果误差的评价却很具体。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这些措施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由于我国国家大、学生的人数多,对实验的要求过高有困难。但是根据我国的国力,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定量实验和研究型课题则是完全做得到的。这一点,在很多国际学校的教学实践中都已得到证实。
2.4 要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则
“科学的本质”不仅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而且还使学生了解一系列科学研究中的“规矩”。虽然现今世界上尚无统一的成文的科学研究应该遵循的条约和文件,但文中所列出的条款都是世界上科学家所共同遵守的规则。如:科学工作者发表学术论文时由若干名同行匿名评审的原则;完整地、真实地表达数据的原则;为了学术诚信抵制剽窃的原则;使用他人的信息源在学术论文中都应该指明并对得到的帮助表示适当的感谢的规则等。在2014年IB的新科学大纲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实验时间超过斗小时的科学研究课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也使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科学研究中的规则。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最大的困难是如何确定研究的课题。由于IB规定,课题的内容不允许抄袭和重复,—旦发现成绩即为零分,因此经常有学生会问教师,“能否把某某同学的课题修改—下作为自己的课题”,“把生物的课题用到化学中,IB的考试官能否检查出来”。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对科学研究中的规则不够明确,也说明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地强调成绩和结果,从而加强练习、加强考核,则在—定程度上有可能会弱化学生的好奇心和进取心。
2.5 思想、观念的转型要领先
近几十年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发展的层次也在提高。在科学教育中需要经常更新科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教材和实验也要与时俱进。在物理和化学等传统学科中,对位移、速度、电流、沉淀的生成,颜色的变化等方面的直接观察已逐渐地被通过光、波谱、磁场以及近代分析检测仪器所取代。国外有一种看法认为,化学正面临着转型,即从湿法化学(wet chemistry,指用瓶瓶罐罐倒来倒去的化学)转型为现代化学(modern chemistry)。现代科学在微观上已深入到分子、原子、细胞等尺度;在宏观方面,科学家在积极地探索海洋、地球和宇宙。由于研究规模变大,难度增强,科学的合作、交流、沟通、团队精神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方法上,由于直接观察变得更困难,科学家更多地采用了分析、推理、综合、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等方法和手段。因而对研究者的科学素养的要求显得十分重要。在“科学的本质”一文中,不仅归纳了常规的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家共同遵守的规则,而且对二十一世纪信息革命中的重要规律也加以总结。在现代的科学研究中要特别强调团队精神和成员之间,以及与世界上同行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科学的本质”指出,“科学需要高度的合作,科学团队是由科学、工程、技术等各方面的人员所组成的。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和学者组成团队协同合作达到共同的目标”。文章也要求教师和学生理解在道德上有争议的科学研究工作,如克隆技术、食品和生物的基因工程、生殖技术等。文章对科研道德也有具体的要求,“完整并真实地表达数据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原则——科学研究不能被事先设定,被操纵或加以修补。为了学术诚实和抵制剽窃,(出版物中)所有的信息源都应该指明,并对(提供信息)所得到的帮助和支持表示适当的感谢。同行评审和科学界的彻底审查和质疑态度都有利于科学成果的真实性”。这些科学界的共识对我们培养科技人才都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中学的学习中,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而且还应该具备合作精神和科研道德。
1、在商品课税领域,增值税秒消费税的国际协调将逐步取代关税的国际协调成为商品课税国际协调的核心内容。
2、在所得税领域,国民国之间的税收竞争将更为激烈,为了防止“财政降格”或公司所得税税率“一降到底”的情况发生,国际社会有必要对各国资本所得的课税制度进行协调。
3、随着地区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区域性的国际税收协调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前景。
4、各国之间将加强税收征管方面的国际合作,共同对付跨国纳税人的国际避税和偷税行为。
5、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国际税收领域将出现许多新的课题,亟待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加以研究解决。P65 实行单边免税的国家对本国居民国外来源所得免税往往有严格的限定条件 4点
1、能够享受税的国外所得必须来源于那些课征有与本国相似所得税的国家,而且对来源于不征得所得税或税率很低的国际避税地的所得一般不给予免税。
2、享受免税的国外所得一般应为本国纳税人从国外分公司取得的利润或从参股比得达到一定比例的外国居民公司分得的股息、红利。
3、本国纳税人的国外所得如果要享受“参与免税”,基在国外企业持有股分的时间还必须达到规定的最低限(一般要求持股期限为1-2年),否则就不给予办理“参与免税”
4、还有一些国家(如德国)在实行“参与免税”时还要求派息分红公司必须是从事制造业、商业、银行业等从事经营活动的公司,其目的是促进这些海外子公司的竞争力。
P91 税收饶让负效应的认识 4点
1、税收协定中的税收饶让条款很容易被一个第三国居民滥用,给国际避税提供可乘之机,从而会给居住国和来源国都造成一定的税收收入损失;特别是这种滥用很难发现,即使发现了,居住国也很难采取应对措施。
2、税收饶让会刺激居住国的投资者将东国的投资利润汇回居住国,从而鼓励投资者进行短期投资,抑制其在东道国的长期经营活动。
3、在各国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税收饶让会诱使一些国家采取“吸引税基”的税收竞争政策,特别是金融和服务业对税率的差异比较敏感,因而在税收协定中加进税收铙让条款会加剧这些领域的国际税收竞争。
4、发过国家对本国纳税人的海外投资给予税收饶让,会造成国内的相关产业无法与之进行公平竞争,甚至会导致国内企业破产或被迫迁移到低税国从事经营。
P108国际避税地的非税特征 4点
1、政治和社会稳定
2、交通和通信便利
3、银行保密制度严格
4、对汇出资金不进行限制
P113跨国公司利用转让定价可以达到的非税收方面的战略目标很多7点
1、将产品低价打入国外市场。
2、降低国外关税对关联企业出口产品的影响。
3、独占或多得合资企业的利润。
4、绕过东道国政府的外汇管制,及时把海外子公司的利润汇回国内。
5、为海外的子公司确定一定的经营形象
6、规避东道国的汇率风险。
7、如果跨国公司的居住国实行归属抵免制的公司所得税,则母公司多纳税就可以多冲抵一部分是终股东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P152跨国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 2点
1、缔约国一方企业直接或间接参与缔约国另一方企业的管理,控制或资本;
2、同一人直接或间接参与缔约国另一方企业的管理、控制或资本
P166美国提出的可比利润法与经合组织的交易净利润率法之间存在着以下区别 6点
1、交易净利润率法比较某项交易的利润水平。
2、交易净利润率法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先用受检方与非受控进行的交易来确定利润率,如果受检方没有从事过这类交易,才可以采用非关联企业之间的可比交易来确定利润率,但可比利润率法没有这种要求。
3、交易净利润率法要求使用多年的利润数据进行分析,而可比利润法明要求使用3年的利润数据进行分析。
4、交得净利润率法和可比利润法使用的利润水平指标均为净利润率,但两者略有不同。
5、利润指标的范围不同
6、美国的可比利润法要求合用四分位点数值域。即它的范围应在最高值的25%和最低值25%之间。P175预约定价协议几个目标 4点
1、使纳税人在三个基本部问题上与税务部门达成谅解;A预约定价协议涉及的公司间交易的真实性质; B适用于这些交易的合理的转让定价方法;C应用这些转让定价方法所能期望取得效果的范围。
2、创造一种使纳税人与税务部门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环境
3、能够以比传统方法更快的方式与纳税人达成协议
4、以一种对于纳税人和税务部门来说成本更低,更有效率的方式达成转让定价协议。
P201我国转让定价税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3点)2(3点)
1、法规不够健全:A我国转让定价税务管理方面的法规过于精略,有些法规不好操作。B我国转让定价税务管理的法规也缺乏对无形资产和劳务收费调整的具体标准。C目前对违反转让定价法规的纳税人没有处罚的规定。
2、管理存在问题 A许多地区为了吸引外资,把放松对外商投资企业转让定价的管理作为创造宽公投资环境的一种手段;B税务部门缺乏反避税的专业人员 C我国与国外税务部门在转让定价调整方面进行的合作还很不够。
P220资本弱化的法规过严会有较大的副作用 4点
1.虽然资本弱化法规会限制跨国公司从本国转移利润,众而有利于增加税收收入,但这却可能影响跨国公司对本国企业 注入信贷资金,因而会给国家的宏观经济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
2.资本弱化规定主要是限制本国的企业从境外关联企业借入资金,但如果企业可以众国外关联企业以更优惠的条件借入资金,那么在资 本比化法规这种人为的限制下,企业 就可能被迫从非关联企业借入利率较高的资金,这对企业的经营效率是十分不利的3.资本弱化规定会限制资本的跨国自由流动,这与整个国际经济的大趋势是不相符合的4.严格的资本弱化规定还可能会增加跨国公司的税法遵从成本。
计算题:假定甲国一居民公司在某纳税中总所得100万元,其中来自居住国甲国的所得70万元,来自来源国乙国的所得为30万元。为简化起见,假定甲国实行全额累进税率,其中,应税所得61万元—80万元的适用税率为35%,81万元—100万元的适用税率为40%;来源国乙国实行30%的比例税率。若甲国实习免税法,现计算该公司应向甲国缴纳多少税款?
全部免税法 甲国对来自乙国的30万元所得不予征税,只对国内所得70万元按适用税率征税.甲国应征所得税额=70*35%=24.5万元
累进免税法甲国根据该公司的总所得100万元,找出其适用税率是40%,然后用40%的税率乘以国内所得70万元,求得该公司应缴居住国税额.甲国应征所得税额=70*40%=28万元
按综合限额法计算抵免限额综合抵免限额 = 境内、境外总所得按居住国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总额×来源于境外的应税所得总额/境内、境外应税所得总额
按分国限额法计算抵免限额分国抵免限额=境内、境外总所得按居住国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总额×来源于某一国的所得额/境内、境外所得总额
选择题:
国际税收的本质: 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跨国企业的收入分配原则:独立核算原则
第1章
1.国际税收是如何产生的?
2.什么是国际税收?其本质是什么?
3.如何理解国际税收和国家税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2章
1.各国税收管辖权的实施状况如何?
2.居民的判定标准有哪些?
3.什么是无限纳税义务?哪种纳税人负有无限纳税义务?
3.当发生双重居民身份时有关国家如何行使征税权?
4.不同性质所得的来源地分别如何确定?
5.对跨国投资所得,有关国家如何分配征税权?
6.两个协定范本对各种性质所得征税权分配的规定有什么不同?
第3章
掌握国际重复征税的各种免除方法的计算原理及其相互之间的负担差异。
第4章
1.避税与逃税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国际避税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3.什么是滥用税收协定?跨国纳税人如何通过滥用协定达到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
4.什么是资本弱化?为什么说资本弱化也是一种避税手段?
5.跨国纳税人如何通过转让定价实现国际避税?
6.什么是避税地?避税地有哪些主要特征?
7.跨国纳税人如何利用避税地实现国际避税?
第5章
1.关联企业的认定标准有哪些?
2.转让定价调整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转让定价调整三个基本方法的计算原理?
4.什么是预约定价协议?其目的是什么?实践中存在哪些局限性?
5.发达国家对付避税地的有关法规(CFC法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各国资本弱化法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如何防止滥用国际税收协定?
第6章
1.说明国际税收协定和国内税法的关系。
2.国际税收协定有哪些基本内容?
3.经合组织范本和联合国范本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李玉红 郭驰
2012-12-25 11:02:33
来源:《涉外税务》(深圳)2006年12期
税收基本法作为税法体系中的一般法,对税收共同性问题进行规范,用来统领、约束、指导、协调各单行税法、法规,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税法体系尤其是税收基本法的立法工作已摆上了议事日程。因此,对国外的税收基本法进行分析,借鉴其经验获得启示,以博采众家之长,对加快我国税收基本法的立法进程、完善我国的税收法律体系大有裨益。
各国税收法律体系比较
根据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历史的差异,目前的税法结构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宪法加税法典的模式,即在宪法中规定主要的、共性的税收问题,如税权划分、立法程序、征收的税种及其法律限制等,其他税收问题如具体的实体法及程序法则由系统庞大、结构复杂、内容丰富的税法典加以规范。如美国的《国内收入法典》、法国的《捐税总法典》等。此模式与一国整个法律体系的繁杂程度相匹配,只为立法技术较高的国家采用。
二是宪法加税收基本法加各单行税法的模式,即在宪法的统领之下,设立一部对各单行税法起统领、指导、制约、协调作用的税收基本法,将共同性的税收基本问题在此法中加以规范。通过设立税收基本法,将宪法与各单行税法有效地连接起来,这样既将宪法确定的基本立法原则和立法精神加以具体化,使之更具适用性和操作性;又可以消除平行的独立税法之间相互独立,各自发展自己特殊的程序和解释规则,使税制复杂化的弊端。目前,此模式的代表国家主要有德国、日本、韩国、克罗地亚等。
三是宪法加各单行税法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由宪法规定税收根本制度,其他所有税收法律都采取单行法律、法规的形式,没有就有关税收的共同问题制定统一适用的模式。它的优点是简单、灵活,易于操作,缺点则是由于缺少了一个中间层次,使得宪法对税法的指导及各单行税法之间的衔接、协调都比较困难,整个税法的权威往往受到影响。它是部分国家立法水平不高或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迫切立法时通常采取的模式,如中国、爱沙尼亚、捷克等国。但由于灵活立法的优点正逐渐被单行法各自为政的缺点所掩盖,所以这部分国家也正开始研究准备设立税收基本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此外,还有一些国家的特殊情况是税收基本法与税法典共存并逐渐向税法典过渡,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老挝等。
各国税收基本法的主要内容比较
(一)立法规模与体例结构
立法规模是指法所包含内容的多寡,体例结构则是指法的内容及其前后次序的安排。一般而言,体例结构直接受立法规模的影响,规模越大,结构越复杂,所要求的逻辑性也越强。就立法规模看,“发达式”的立法篇章宏大,结构复杂,内容广泛,逻辑严谨,操作性强,立法难度大。如德国的税收基本法就是其代表,全篇9编415条,其中每编之下又分为章、节、小节、条、款、项、目等,实体内容与程序规定并重,内容不仅涉及税收基本概念、税收程序、税收救济等税收法律内容,而且涉及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刑法、刑诉法、民诉法等相关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较发达式”的税收基本法则属于中等规模,其只对税收的征收、处罚、课税标准、税务救济程序等做出规定,但没有涉及到国税和地税的划分、税收立法权限、管理体制和地方税等问题,其代表国家为韩国和日本。如韩国的税收基本法共8章19节86条和9个附则,日本的税法通则有10章139条和12个附则,虽然两国所采用的立法形式为总则、分则和附则,但直接为章、节、条、款、项、目结构,舍去了编,立法技术上的要求也有所降低。至于与有关法律关系的处理上,两国明确规定可以直接适用其民法、民诉法和刑法的有关规定,而没作其他规定,这既节省了法律篇章、降低了立法难度,又使得税收基本法与整个法律体系形成有机的结合。而“发展式”模式的特点是规模小,内容简单,概括性强。如蒙古的税收基本法是4章,由简单的章、条、款构成,没有总则、分则、附则之分,虽然规定税收的基本原则和课税标准等内容,并对国税和地税的划分、税收立法权限等问题加以规定,但其规定非常原则性,内容相对也简单,条文之间的逻辑性、排列顺序都不很讲究。这三种不同的立法模式表明税收基本法的体例选择是受到各国税制体系和立法技术水平的制约的。一般来讲,对于税制体系比较完善稳定的国家,所制定的税收基本法就比较宏大,比较具体,而税制体系变化较大的国家,所制定的税收基本法比较简单,比较概括;立法技术与水平比较高的国家,所制定的税收基本法也就比较完善,比较复杂,操作性比较强,而立法技术相对较低的国家,所制定的税收基本法比较简单,比较概括,体系也不太严谨。
(二)立法架构
税收基本法的立法架构是指税收基本法的基本内容在结构上的安排。在确定税收基本法立法架构时,必须处理好实体与程序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少国家以征税行为为核心概念进行立法架构,税收基本法是关于征税权运行的法律。例如《德国税收通则》的制定采用了征税权自我规范的立法思路,其法典呈线性结构,遵循了按照主体、征税行为、对征税行为的救济的大陆法系税法立法结构的一般模式。此外,各国税收基本法中的程序性规定一直是立法的重点,其立法架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上述德国的一般程序规定与专门程序规定即总则与分则相结合的类型,即在总则中对各种类型税收程序的共同事项做出统一、集中的规定在分则中对专门程序做出特别规定。另一种是不区分总则与分则,而是根据征税行为的种类、规定相应的程序,如日本的《国税通则法》。
(三)适用范围
税收基本法作为税收法律体系中的一般法,从总体上说其调整范围应包括整个税收分配关系。为了与其他法律关系相区别,各国税收基本法一般是以确定征收税种的方式来明确其适用范围。例如,德国税收基本法第一条即规定“本法适用于联邦法律或欧洲共同体法律所规定的,由联邦税务机关或州级税务机关所征管的所有税收,包括记账退税”,也就是将关税包括在内。日本税收基本法第二条中以用语定义的形式确定其适用范围为国税,“即国家课税中的关税、吨税与特别吨税以外者”,并列举了各具体税种。俄罗斯税收基本法则在第二章中详细列举了构成其联邦税,共和国、盟、州、自治区税和地方税的具体税种。而克罗地亚税收基本法则适用于广义的税收以及其他费用,其第一条就规定,该法用于调整纳税人与适用、执行税收和其他公共征收的规则的税务机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包括税、关税、规费和特别公课。蒙古的基本法适用范围也较广,不仅包括各种税收,还包括各种行政规费以及征收的其他收入等。至于税收管辖权方面的规定,德国在第一章第三节中专门规定了稽征机关的管辖权以及补充管辖、多数土地之管辖、管辖权转移、争议的解决等内容,俄罗斯在第三章也对其税收征管体制做出全面规定,确立了税收征管机关间管辖权的划分以及各机构间的隶属关系。
(四)税权及管辖权的划分
目前由于多数国家奉行税收法定主义,因此税收立法就成为税收得以设立和存在的前提,税收立法权的配置是否合理、税收立法的程序是否科学、税收立法的方式是否恰当都直接关系着税收法律的产生及其功能的发挥,所以有的国家或在宪法或在税收基本法中对税收立法权加以明确规定。德国在宪法中直接规定了税收立法权划分的基本原则,在租税通则中没有涉及这一问题。日本和韩国规定其税收通则仅适用国税,通过列举的方式对国税的范围加以界定,从而间接规定了国税和地税的征收范围。而税权划分则是俄罗斯、蒙古税收基本法的重要内容,俄罗斯在其税收基本法第一章即规定“税种、征收、捐和其他缴纳款项及缴纳者的特惠待遇和优惠,由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和其他国家权力机关根据本法制定和废除”,蒙古税收基本法也在第二章主要规定了税收管理体制,明确了国税和地方税的种类以及相应的立法权限。
(五)基本原则
一国税收制度是否合理、完善,是否得到有效贯彻实施是与其税法基本原则密不可分的,因此各国在税收基本法中或是明确规定其基本原则又或全篇贯彻体现基本原则。如韩国在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国税征缴原则提倡实质课税和信义诚实,税法适用原则包括税法解释和从旧不从新两方面的内容,这些原则不仅贯穿全文,而且对基本法的执法和司法也产生了重要作用。德国的税收通则也体现了实质课税的原则,在第三章第一节中第三款规定了课征原则、稽查机关调查的原则以及基本的证据方法等,十分重视课税证据的采用。
(六)基本概念的规定
一般而言,税收基本法都会规定一些通用条款,对税法领域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统一规定,以减少各单行税法间概念的重复与差异。如德国的税收基本法就在其总则第一章第二节中专门对涉及的基本的税法概念加以规定,如租税、租税之附带给付、法律、裁量、公职人员、住所、居所、业务中心、所在地、营业场所等。日本在其总则的第二节就规定:“本法中所列号所载用语的意义,以该各号规定为据。”韩国也在其总则的第一节中明确了国税、税法、就源征收、滞纳处分费、地方税、公课金、纳税义务人、担保人、课税标准的涵义。
(七)征纳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韩国的税收基本法对纳税义务的成立、继承、变更、担保和消灭分别做出了详细而普遍的规定,并规定了纳税人有权要求取得国税还给金和国税还给金加算金。德国不仅规定了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权利、义务,还就纳税救济专门设有“法院外之法律救济程序”,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克罗地亚的税收基本法明确规定了税务机关的权利和义务,在第二章规定了税务机关依照现行有效的税法确定和征收税款的义务,并强调公务人员、专家和其他涉及税务程序人员有义务不泄漏有关纳税人的事实,但也规定了某些特定的例外事项,以平衡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
国际经验对我国税收基本法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世界各国税收基本法的分析,可以看到制定税收基本法的不同范式,总结其共性就是结合本国经济发展和立法水平的特点各展所长,在坚持以实际情况为主、洋为中用的原则下,根据立法目的,目前的立法体制以及税收立法的技术与水平,在充分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地确定我国税收基本法的立法体系。
(一)立法规模与架构
在立法规模方面,我们既不能像德国那样制定体系庞大、结构严谨的税收基本法,也不能像俄罗斯那样过于线条简单式的内容概括,而应选择二者的中间路线;在篇章结构上,应与我国大多数法律的形式相一致,包括章、节、条、款,而不需要编、小节、目等;在篇幅上,应与我国现行税法保持一致,故篇幅不应过大,而以二、三万字左右为宜。在架构立法内容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第一,税收基本法应当对税收活动中的基本问题、共同问题进行全面的规范。第二,在程序性内容的规定上,应采用总则与分则相结合的方式,将基本的、共同的税收程序制度集中规定在总则中,针对特定征纳行为的特点规定专门程序。第三,考虑与行政程序法、《税收征管法》等法律的关系,重点结合税收征纳的特点,将反映税收活动规律的科学、合理、有效的原则和制度吸收到法律中,使税收基本法在税法体系中具有总则法、综合法的地位,并成为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法律。
(二)适用范围及税收划分问题
适用范围在立法过程中需要作出选择的问题,一是该法应对哪些具体税种适用,二是在表述适用范围时采取怎样的方式。鉴于税收基本法的地位及其作用的局限,在税收基本法的适用范围上我们不宜作扩大化处理,即税收基本法只适用于以“税”的名称所指称的各项活动,而对于各种基金、费用等的征收管理等应该按照其职能及管理机关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至于关税,我们应借鉴日本的做法将其排除在外。适用范围的表述方法有列举和概括两种方式,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的是列举法,目前采用概括法的只有德国。我国的税收基本法不必全面列举适用的税种,而是采用概括的方法说明适用范围即可,这将使得税收基本法更具有前瞻性和稳定性,使其能够不必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反复修订。关于税权的划分,鉴于我国宪法容量小,作大规模修改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必须将其作为重要内容在税收基本法中予以全面的规定,而不能像德、日、韩、俄等国那样有选择地在该法中处理这一问题,否则由于税权划分不清而给我国税收带来的种种混乱将无法改变。我国目前对管辖权尚无统一规定,基本是由各单行法分别规定纳税地点,管辖权方面的争议屡见不鲜,因此管辖权的规定也应予以明确。
(三)基本原则与概念的规定
本着原则性要求、宜简不宜繁,既对税收立法具有普遍意义,又使课税向法制化方向发展的出发点,我国的税收基本法应包括或体现税法基本原则(税收法定原则、税收公平原则、税收效率原则、行使税收管辖权原则等)以及税法适用原则(实质课税、诚信原则、法律优位、禁止追溯原则、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国际税收协定优先适用等原则),并需要分别对其内容加以规范。税收概念的规定方面,由于我国都是各单行法独自立法,造成各税法之间的规定差异较大,概念用语上也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借鉴这些国家的做法对基本概念如税收、纳税义务人、居民、住所、税法等进行统一界定。
(四)权利义务的规定
长期以来,我国的税法中对纳税人的义务规定较多,而对纳税人的权利涉及较少,征税机关的权利义务规定更是不全面。鉴于我国新征管法中相关规定还不是很完善,税收基本法应更为完善地规定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尤其是规定纳税人在税收征纳活动中享有的普通权利,如限额纳税权、税负从轻权、获取信息权、赔偿救济权等,尤其应注意的是对纳税人享有的程序性权利应做出集中规定,如知情权、听证权、陈述申辩权、要求说明理由的权利等。而纳税人的民主立法权、民主监督权、诚实推定权等基本权利属于宪法性权利,应当由宪法规定。此外,我国各单行税法详细规定了如何确定纳税义务的成立条件,又明确纳税义务的消灭会因纳税人履行义务或超过征收时效而告终,但有关纳税义务的继承、变更和担保内容很少,影响税收的安全保障,有悖税收公平原则,因而税收基本法应将纳税义务的成立、继承、变更及消灭等共性内容作概括,拓宽纳税义务人的范围,扩大征税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金融衍生品(financial derivative)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完善的产物。但由于金融衍生品的品种数量众多,又处于不断发展中,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国际金融界普遍公认的定义。
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J·法博奇将金融衍生品定义为:“一些合同给予合同持有者某种义务或对某一种金融资产进行买卖的选择权。这些合同的价值由其交易的金融资产价格决定,相应地,这些合约被称为衍生品(derivative)。金融衍生品包括期权合约、期货合约、远期合约、互换上限与下限协议等”。
1994年8月,国际互换和衍生协会 (ISDA)将金融衍生品描述为:“衍生品是有关互换现金流量和旨在为交易者转移风险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时,交易者所欠对方的金额由基础商品、证券或指数的价格决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金融衍生品定义为价值由名义规定的衍生于所依据资产或指数的业务或合约。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金融衍生品是指根据某种基础金融资产的预期价格变化而进行定值的金融产品,包含以下特性:
1.派生性。金融衍生品的价格依赖于基础金融资产,可以是货币、外汇、债券和股票等金融资产,也可以是金融资产的价格,如利率、汇率和股票价格指数等。
2.远期性。金融衍生品是建立在基础变量的未来变化上的交易合约,其价格是以基础金融资产的即期价格为依据,根据相关因素确定的同一资产的未来价格。
3.虚拟性。金融衍生品是基础金融资产的衍生物,是虚拟资本的虚拟资本,其中有许多产品已经同实际资产无关,具有一定的虚拟性。
4.杠杆性。其显著特点是交易采用保证金方式,即参与者只须缴纳较少比例的抵押金或保证金就能交易数额巨大的资产。
5.表外性。基于金融衍生品的远期性,在交易结果发生前,交易双方的资产负债表不能充分反映这类交易情况,潜在的盈亏也无法在财务报表中体现。
二、金融衍生品的国际税收问题
税收是一国主权的重要内容,各国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通常实施全面的税收管辖权(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和居民税收管辖权),在跨国范围内,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给税收领域带来新的问题,本文从重复征税、税收竞争和国际逃避税三个方面着手解析金融衍生品的国际税收问题。
1.重复征税中的收入来源地问题
由于对收入来源地的确认存在差异,必然产生重复征税问题,这在金融衍生品的国际税收中表现尤为突出。
确定金融衍生品的来源是税收当局征收预提税和营业所得税的基础。大部分经合组织国家不对金融衍生品的跨境支付征收预提税,因为交易双方采取相互抵扣的方式来进行交易,税收当局在实际管理上无法做到以支付总额来征税,这种做法也会影响交易的正常进行。如果税收当局要以常设机构为基础征收营业所得税,则必须计算交易双方相互支付的净额,而这种支付方式的相关所得和费用却很难划分。通常情况下,一项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不只局限于某一金融市场,而是通过各金融机构的子公司、分支机构在世界各金融市场进行交易。从现有的金融衍生品国际交易的操作方式来看,可分为三种形式:(1)24小时交易型。例如,在伦敦证券交易所营业时,交易可以在伦敦证券市场进行,当伦敦交易市场关闭后,可把未完成的交易通过网络等转移到纽约证券市场继续进行交易,这样可以保证24小时内随时都可以进行交易;(2)中央集权型交易。例如,美国的金融公司在纽约设立总公司,在其他各国设立分公司,交易内容由纽约总公司集中管理,纽约总公司在其子公司所在金融市场交易时间内限定性地让子公司进行一些交易;(3)地方分权型交易。位于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分支机构不受总公司的控制,可以自由地签订合同进行交易,但这种交易多依赖于总公司和本机构的业务支持。
由于金融衍生品的全球交易存在上述三种交易方式,因而对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所得,目前普遍认为有三种方式来决定其所得归属:(1)买卖业务说。金融衍生品交易所得是在与顾客签订合同时产生的,与顾客签订合同的经济实体应获得全部交易所得;(2)商业业务说。即在金融衍生品交易过程中,交易的收益、风险的处理都在交易的过程中实现,因此该所得应该归属于实质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3)全体业务说。即金融衍生品交易所得是各经济实体协同操作的,应在各经济实体中进行分配。目前,大多数金融衍生品交易属于24小时交易型,某一交易涉及众多的关联企业和国家,采取全体业务说比较合理。但在目前的国际税收框架下,税收竞争在所难免,要形成一套合作的协调机制困难重重。
2.税收竞争中的预提税问题
为了获得更多的外来资金,各国金融衍生品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竞争手段中包括采取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政策,由此,在是否征收预提税的问题上各国也表现出了不同态度。
在大多数国家对由期权、期货和互换等金融衍生品产生的,向非居民所作的支付收益一般不征收预提税。绝大多数经合国家就向非居民支付的期权费不征收预提税,但也有某些国家保留权力,对某些情况下的所得归为利息所得,从而可以课征预提税。与此相类似,各国对于期货合约中向非居民的支付也常常免征预提税。例如在爱尔兰,名义上要对这些支付征收预提税,但对于银行所从事业务的支付常常加以减免;英国虽然规定对向任何非居民所作的这类支付都应征税,但如果支付者是一个与英国有税收协定国家的居民,根据协定中的“其他所得”条款,这些支付就能被减免;美国将互换合约中的支付额看作是来自收入者居住国,而美国的预提税只适用于来源于美国的所得,据此,对于向非居民的支付可以免税。
对于互换合约,按照大多数所得税协定,许多国家对于合约中产生的对他国居民的支付,通常不征收预提税,但也有例外,如希腊对根据互换合约向非居民所作的全部支付课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将互换合约产生的支付当作利息课税。也有很多国家把具有内置贷款性的支付视为利息,并对之征收预提税。理论上一国可以对居民向非居民所作的衍生证券支付征收预提税,因为这种支付代表所得从课税国家流出。据此理论,这种支付是否要取代课征预提税的股息、利息或其他类型的所得无关紧要,这就必然带来许多隐忧,原因在于:首先,它要求对向非居民的所有衍生证券支付课税。在实践中,少数国家对互换支付征收预提税,而对期权、期货和期货合同支付不征收。事实上,任何通过互换能够做到的,一种或多种期权、期货或期货合同也能做到。对互换合约支付而不对其他衍生证券支付课征预提税的可能后果是使国际交易偏离正常轨道,结果导致可能征不到任何税收。其次,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对衍生证券支付征收预提税可能使衍生证券交易无利可图,从而阻碍了交易的发生,因此,也消除了任何征税的可能。
3.国际避税中的转让定价问题
当前国际避税的主体主要是跨国企业,这些跨国企业在金融衍生品领域里进行逃避税的主要手段是转让定价,即关联企业间为了实现关联企业的整体利益,采取有别于正常交易价格的定价方法来决定他们之间内部交易的价格或报酬收取或费用分摊。由于金融衍生品交易不只局限在某单一经济实体内进行,它也涉及到母公司与子公司、分支机构之间利用金融衍生品交易,可以人为地对所得进行调整以达到避税目的,因此转让定价调整在所难免。由于各国对金融衍生品所得课税的不一致和各国确定常设机构的营业利润的会计准则不同,都可能导致关联方之间的转让定价行为。事实上,不管哪种形式的金融衍生品都可能带来转让定价,这种转让定价可以利用金融衍生品在各国之间的税收差异,也可以利用对金融衍生品所得税与传统所得税之间的差异。
例如,跨国公司如果在关联企业之间签订一些含有偏离市场通行规定条款的衍生金融合约,则可以达到将利润从高税国转移至低税国,并且这种做法很容易成功。因为这种衍生交易首先涉及双方各自对利率、基础资产价格变化等一些市场风险因素的估计,确定金融衍生品价格的过程相当复杂,税务当局不容易发现转让定价行为,即使发现这种转让定价行为,当前具有一定操作性的调整办法也很少,很难确定调整价格。如根据美国的预约定价方式,如果税务当局要遵循公平交易原则,或者在甲国和乙国的国内法,或在他们的所得税协定中规定实现公平交易的措施及办法,纳税人则可以采取下列策略避税:甲国的A公司与乙国的B公司都与一个不相关的避税地丙国的C银行进行互换交易,根据交易的条款,这些交易在场外进行。这些条款使得丙国C银行不受损害(在一个合约上的损失在另外一个合约上获得),但却减少了甲国A公司和乙国B公司总的税收负担。这种交易方法使得公平交易原则难以操作。
4.税收当局面临的困境
(1)纳税人很容易通过调整安排,使其交易变成非关联方交易。由于国内的税法只适用于关联方交易,结果使得税收当局不能在第一时间调整价格。
(2)金融衍生品并非是标准,其往往被纳税人设计得很复杂,税收当局很难从这些交易中发现潜在的问题,使得税收当局必须做大量的分析之后才可能发现定价问题。
(3)正确市场价格的决定过程存在问题,无法有效获得关于价格的决定因素信息。对于立法机关来说,必须给予税收当局更大的权力以调整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的转让定价问题。管理部门可以要求纳税人证明其交易是否是与非关联方进行的,但这种要求可能只适用于涉及避税港的交易中。在管理上,税收征管人员需要经过特别培训才能发现衍生品交易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但是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缺乏大量专业人员。
三、金融衍生品国际课税的制度设计
金融衍生品存在税收差异有其必然性和长期性,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基于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法律传统以及税收征管水平的差异;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税收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税收竞争成为一些国家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手段。这些国家往往通过税收优惠、税收抵免和延期纳税等办法,以期在金融衍生品的课税上产生比较优势,达到吸引外资的目的。例如加拿大就实行较低的资本利得税率,对股票期权采取延期纳税等。本质上,政府已经将税收的宏观调控职能置于税收中性目标之上,更多地从宏观经济全局角度来制定具体的税收制度,税收差别自然就形成。由于国际间的税收竞争所导致的税收差异,给金融衍生品以很大的税收套利空间。曾有人提出通过设立国际税收组织,实施国际课税权来解决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征税难问题。但是这种解决办法显得不切实际,主要有三个原因:1.这涉及到干涉国际税收主权;2.各国的实际差异很大,很难达成一致;3.由于税收涉及国家经济利益,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很难就这种利益分配达成一致。对此,本文提出以下解决金融衍生品国际税收问题办法:
1.订立双边及多边税收协定
订立双边税收协定或多边税收协定,这种方式不过多地干涉国家税收主权,因而易于为各国接受。同时,由于涉及的利益方较少,也易于达成一致。
2.大力推行全球性的统一税收协定范本
推行全球性统一税收协定范本可以减小各国税收差异,提高各国税收的相似性。如果仅通过双边或多边税收协定解决问题,各国的税收协定也存在较大差异,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会扩大税收差异。因此,大力推行全球统一的税收协定范本是有效的解决办法。
目前国际上最重要和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国际税收协定范本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制定的《关于对所得和财产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即《OECD协定范本》和联合国制订的《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即《UN协定范本》,这是由两个国际组织为了协调和指导各国签订双边税收协定或多边税收协定而制订并颁布的示范性文本。其具备两个特征:一是规范化,这种规范化主要表现在格式、内容的规范等方面;二是内容弹性化,国家税收协定范本适用于所有的国家,其内容具有弹性,规定和列举了具有一般性和原则性的条款,具体有关内容则由各谈判国家自己去明确规定。各国在签订相关协定时,可以参照两个税收协定范本的结构和内容来缔结税收协定,而且在协定的大多数税收规范上都应该遵循两个协定范本所提出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要求。国际税收协定范本可以为各国相互签订税收协定确立规范性样本,保证各国签订双边或多边税收协定程序的规范化和内容的标准化,并为解决各国在税收协定谈判和签订中遇到的一些技术性困难提供有效的帮助,为各国在处理税收协定谈判签订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提供协调性意见和解决办法。
3.加强区域税收合作
区域税收合作建立在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又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它易于被各国接受,比单纯的税收协定更有效果,目前,发展较好的有欧盟各国间的税收合作,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区域税收合作刚刚起步,区域税收合作的发展前景宽广。
参考文献
[1]弗兰克.J.法博奇.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李林根,马俊,王晓菲.金融衍生商品交易课税问题探讨[J].税务研究,2002(12).
[3]杨斌.国际税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冷战结束后,世界呈多极化发展的新格局,世界各国都不断谋求在高技术,尤其在高端产业方面的领先优势。运用税收经济杠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谋求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各国共识。
税收减免
各国政府对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项目,大多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优惠。
日本政府为实现科技振兴,实行了对实验研究费给予税额扣除、向海外出售技术等海外收入给予特别扣除等政策。日本在对增加实验研究经费给予减免的基础上,对部分高新技术领域的技术开发用资产,再按购入价的7%免征所得税税金(最高限额为法人税的15%)。
美国在1981年通过的《经济复兴税法》中规定,纳税人可将发生的与贸易或商业活动有关的研究或实验支出直接作为可扣除费用予以抵扣,而不作为资本性支出。凡是当年研究与开发支出超过前三年平均值的,其增加部分给予25%的税收抵免(1986年将25%的税收抵免减至20%),该项抵免可以向前结转三年,向后结转十五年。企业向高等院校和以研究工作为目的的非盈利机构捐赠的科研新仪器、设备等,可作为慈善捐赠支出,在计税时予以扣除。
新加坡税法规定,对带来“先进工艺”的高新技术外国公司投资设厂,可享有减免盈利33%的税收优惠,减免期为五至十年。印度为鼓励科技信息产业的发展,自1981年开始,对在“自由贸易区”生产电子出口产品的企业取得的利润和所得,实行连续五年免税的政策。费用扣除
这一方式是允许企业将用于科研、试验及资源开发的投资,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作为费用扣除,以减少应纳所得税。
加拿大政府对企业研究开发的经常性费用和资本性费用,以及在境内发生的费用和在境外发生的经常性费用,允许在发生当年作一次性扣除,对境外发生的资本性费用,则按资本折旧规定分期摊提。同时,对研发费用的20%可从应纳税所得额中另行抵免。对由本国人控股的私营公司研发费用未超过200万加元的部分,抵免率可提高至35%。其优惠当年不足抵免的部分允许向前结转三年,向后结转十年。
美国对于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按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扣除。一是资本化,即采取类似于折旧的方法逐年扣除,扣除年限一般不短于五年;二是在研究开发费用发生的当年作一次性扣除,若企业当年没有盈利或没有应纳税所得额,则允许减免额的该项费用扣除可向前追溯三年,向后结转七年,其中费用扣除最长可顺延十五年。
澳大利亚政府对专门用于科研的建筑和设备的费用,可以按照不少于3年的时间扣除;对每年在澳大利亚使用的科研开发费用超过5万澳元的部分,可以准予升值按照150%进行扣除。澳大利亚还规定,企业研究与发展投资的60%可以得到政府的补偿。
英国税法规定,企业用于科技开发的收入性支出,视为一般营业性支出,可从税前的营业收入中扣除,向政府认定的科研机构(包括大学、科研院所等)支付的,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研究费用可在税前扣除。
投资税收抵免
其措施是对购进生产性固定资产设备的企业,允许其在税前扣除设备价款一定比例的金额,以减轻其税负。这种抵免有利于鼓励企业更新固定资产和进行技术改造。
美国税法规定,企业用于技术更新改造的设备投资,可按其投资额的10%抵免当年应缴的所得税。凡是企业科研发展费用超过前三年平均值的,可按超过部分的25%抵免当年的应纳税额(同时规定最高限额为法人税的10%)。凡购买新的资本设备,如法定使用年限在五年以上,其购入价格的10%可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缴所得税额;如法定使用年限为三年,抵免额为购入价格的6%;某些购入的旧设备,也可获得程度不同的税收抵免。对企业的研究与发展投资,可按20%的投资额抵免当年的应缴所得税。
日本政府规定,企业的研发费用可选择资本化,按照递延资产处理,也可选择当期全额扣除。另外,对于符合条件的费用,还可按规定直接抵免应纳税额。如为促进基础技术的研究,对用于基础技术研究的折旧资产,按当年该项支出的5%从应纳税额中抵免;为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规定中小企业的研发支出可按当年支出全额的6%抵免。
新加坡税法规定,对从事研究开发的高科技公司,可享受固定资产投资的50%,从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中抵免的优惠政策。韩国税法规定对企业研究实验用的设备投资金额,按5%(进口产品)或10%(本国产品)给予税收减免。西班牙则对公司投资于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无形资产按15%,固定资产按30%给予税收抵免。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政府应考虑改变以往单纯税额减免与低税率的优惠政策,增加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税基式优惠手段的运用。作到税基减免、税额减免与优惠税率三种方式相互协调配合,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我国高科技企业收存的问题
税收优惠方式较为单一。目前我国对高科技产业的税收优惠方式主要为直接优惠,即减免税。这种方式只是奖励性优惠,是一种事后奖励。在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这种奖励性税收优惠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影响了企业之间的非市场竞争,干扰了正常的市场活动。
税收优惠重点较为片面。这种片面体现在两点上:第一,我国税收优惠侧重点在高科技新办企业的投资优惠上,对原有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扶持的广度和力度都不够。第二,只注重所得税方面的税收优惠,而在流转税中未采取相应的科技税收优惠措施,只看重结果,而对其投资活动,没有给予高科技企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科技税收优惠的歧视现象。目前我国仅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实行优惠,而对开发区外的企业无此优待,造成高新技术企业纷纷挤往开发区,甚至在开发区内假注册,这样违背了税收优惠原则,也不利于,公平竞争。税收优惠政策内外有别,企业的税收优惠着重体现在外资企业所得税中,以利于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科技税收优惠对象是企业而非具体科技项目。一旦被确认为科技企业,其非科技收益也会享受税收优惠待遇,这样就造成了优惠的泛滥。而某些企业有利于科技进步的项目或行为,因为未被确认为高科技企业,难以享受到优惠,最终降低了政策效率。
【国际税收的本质】推荐阅读:
国际税收论文10-29
地税局国际税收征管工作总结06-30
税收的问题研究11-09
税收筹划的目标12-19
规避税收执法风险的思考06-04
对税收政策的建议09-09
政府税收对价格的影响09-10
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09-11
跨境电商的税收政策10-17
平台经济的税收征管问题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