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重组税收政策(共8篇)
国家税务总局今天
财政部税政司和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近日整理发布了《企业重组改制税收政策文件汇编》,方便纳税人查询使用。妥妥的干货贴!赶紧收藏学习!
企业重组改制税收政策文件汇编目录
一、企业所得税政策文件
1.《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 号,2009 年 4 月 30 日)
2.《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清算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0 号,2009 年 4 月 30 日)
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重组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 2010 年第 4 号,2010 年 7 月 26 日)
4.《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企业重组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14〕109 号,2014 年 12 月 25 日)
5.《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货币资产投资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14〕116 号,2014 年 12 月 31 日)
6.《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货币资产投资企业所得税有关征管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 2015 年第 33 号,2015 年 5 月 8 日)
7.《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产(股权)划转企业所得税征管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 2015 年第 40 号,2015 年 5 月 27 日)
8.《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 2015 年第 48 号,2015 年 6 月 24 日)
9.《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公司制改制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 2017 年第 34 号,2017 年 9 月 22 日)
二、增值税政策文件
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有关增值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 2011 年第 13 号,2011 年 2 月 18 日)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有关增值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 2013 年第 66 号,2013 年 11 月 19 日)
3.《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 号,2016 年 3 月 23 日)(节选)
三、契税政策文件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继续支持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有关契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17 号,2018 年 3 月 2 日)
四、土地增值税政策文件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继续实施企业改制重组有关土地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57 号,2018 年 5 月 16 日)
五、印花税政策文件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改制过程中有关印花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3〕183 号,2003 年 12 月 8 日)财政部税政司
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
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能源供给和消耗行业, 所肩负的节能减排压力很大, 税收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在促进电力企业节能化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 将对税收的理论和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现行税制在解决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效果并不显著, 因此, 系统地研究税收与电力企业发展的关系, 寻求促进节能环保的税收政策, 有利于深化和发展理论, 调整和完善现行税收政策, 更好的实施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对电力企业特点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 如何借鉴国外经验, 研究建立怎样的税制体系来促进电力企业向节能环保方向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战略意义。
电力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电力在我国属于稀缺资源, 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尽管这种状况近几年有所改变, 但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电力需求依然保持旺盛。与此同时, 由于电力企业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影响巨大, 电力市场对内和对外的开放程度均不高, 竞争不够充分, 行业的整体赢利能力较强。自2002年国务院出台了对国家电力实行“厂网分开、输配分开、主辅分开”的改革方案, 打破了国家电力部门对电力市场的垄断, 随着此项改革的不断完善, 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电力产业带有自然垄断性质, 因此为了有效提供这一公共产品, 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采取专项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给予扶持, 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能源行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可再生能源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如减免关税、减免增值税和所得税等;另一方面是对不可再生能源实施强制性税收政策, 如碳税政策、环境税政策等。各国的实践证明, 碳税政策, 尤其是高标准、高强度的收费政策, 不仅能起到鼓励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作用, 还能促使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水平, 因而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刺激措施。
电力企业存在的关联交易主要体现在主业与材料和生产过程的废弃物的业务往来, 原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对关联交易未做太多的规范, 税务机关在实施检查时也无规定可依, 但新税法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细致地规定, 税务机关也将依据这些规定对关联交易进行规范, 这就要求电力企业首先要针对关联方的定义确定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 然后按照对关联方交易的要求对关联交易按照独立交易原则进行分摊成本确认收入。这还要求电力企业做好市场调查记录, 使其与关联方的交易定价与无关联的第三方价格等同, 另外对认为有必要的大额的关联方交易还可以去税务机关提前达成预约定价安排。同时, 存货在电力企业流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特别是近年来的农网升级改造, 国家投入了大规模的资金, 这些资金在改造时大部分转化为工程物资, 还有小部分农网拆除的废旧物资, 由于经常在不断地耗用或销售之中, 企业需要经常对这些物资进行清理和处置。电力企业在清查过程中发生的非正常损失问题, 因为涉及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相关规定发生了变化, 在处理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方面应引起业内财务人士的关注。
我国可再生能源中, 水能资源丰富, 还拥有较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波浪能、潮汐能、地热能, 生物质能、海洋能等新能源资源, 而目前用于发电的主要是风能、太阳能和潮汐能。但是新能源发电不仅投资大, 而且是非连续性能源, 需要蓄电或与其他电力措施配合, 这都需要财税政策的扶持。为加快电力技术开发和市场形成, 可以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 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项目提供财政贴息贷款, 还可以对列入可再生能源电力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项目提供税收优惠等扶持措施, 如减免关税、增值税和所得税等;另一方面, 对非可再生能源实施强制性税收政策, 借鉴国际经验, 通过财税激励措施, 必将有力地促进能源事业的健康发展, 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支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电力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在增值税方面, 电力产品增值税的征收, 具体包括供电工程贴费不征税, 即对供电企业向用户收取的用于建设110千伏及以下各级电压外部供电工程建设和改造等费用, 包括供电和配电贴费, 不征收增值税。农村电网维护费免税, 农村电管站收取的农村电网维护费, 免征增值税。电力减税, 一般纳税人销售县以下小型水力、火力发电单位生产的电力, 可按简易办法, 按照6%的征收率计算纳税, 并准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水电力产品即征即退, 水电站自发电之日起, 其外销的电力产品, 按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 电力产品增值税税收负担超过8%的部分, 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核电力产品先征后返, 对核电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电力产品, 实行增值税先征后返80%的政策。按发电企业和供电企业两种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征收方式, 电力企业在办理增值税纳税申报时, 除特殊情形外, 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的应税劳务是不能抵扣进项税额, 如果已经申报抵扣的, 应立即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以防止不必要的税收风险。
在所得税方面, 可享受特定企业汇总纳税。如铁道部、邮电部、民航总局、电力集团公司或省级电力公司 (局) 及其成员企业和单位, 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 可由总机构或规定的纳税人汇总缴纳成员企业的所得税。电力企业特定机器设备加速折旧其机器设备可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加速折旧。其他某些特殊机器设备, 也可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能源交通特许权使用费减免, 外国企业开发能源、发展交通事业提供专有技术所取得的特许权使用费, 经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批准, 可以减按10%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其中, 技术先进或者条件优惠的, 可以免征所得税。能源交通项目减税, 设在沿海经济开发区和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城市的老市区或者设在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 属于能源、交通、港口建设项目, 报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在财产税、行为税方面, 具体包括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耕地占用税、船舶吨税、城建税、印花税和投资方向调节税9个税种的税收优惠。电力企业用地免税, 包括电力行业管线用地、水源用地;水电站除发电厂房用地, 工附业生产用地, 办公、生活用地外的其他用地;供电部门输电线路用地、变电站用地;热电厂的供热管道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电力项目建设期间, 纳税有困难的, 由省级地税局审核, 报国家税务总局批准或免征土地使用税。电力工矿区用地免税, 对工矿区内的下列油、气生产、生活用地, 暂免征土地使用税。能源交通投资项目免税。核能、石油、交通、邮电、民航投资项目以及煤炭、电力、铁道大部分投资项目, 免征投资方向调节税。国家电网公司免税, 对国家电网公司及其所属子公司、分公司、代表处等分支机构, 承受原国家电力公司及其下属企业、单位的土地、房屋权属, 不征收契税。
在其他税种方面, 国家电力公司、电力集团公司、独立省电力公司及电力集团公司内省电力公司的资金账簿应当按规定缴纳印花税。对核电站的核岛、常规岛、辅助厂房和通讯设施用地 (不包括地下线路用地) , 生活、办公用地按规定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其他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对核电站应税土地在基建期内减半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对火电厂厂区围墙内的用地, 均应照章征收土地使用税。对厂区围墙外的灰场、输灰管、输油 (气) 管道、铁路专用线用地, 免征土地使用税;厂区围墙外的其他用地, 应照章征税。对水电站的发电厂房用地 (包括坝内、坝外式厂房) , 生产、办公、生活用地, 照章征收土地使用税;对其他用地给予免税照顾。对供电部门的输电线路用地、变电站用地, 免征土地使用税。对国家电网公司及其所属子公司、分公司、代表处等分支机构, 承受原国家电力公司及其下属企业、单位的土地、房屋权属, 不征收契税。
三、用好税收优惠政策, 促进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税收优惠是国家通过制定税收制度, 按照预定目的在税收方面给予纳税人的各种优待。国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调整经济结构, 稳定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电力行业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 近年来, 国家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 相应出台了不少税收优惠政策, 这也给电力企业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谋求更大发展拓展了空间。电力企业应当积极争取税收优惠支持, 围绕现行法律法规统筹安排适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的税收筹划, 不仅是对国家产业政策的良性反映, 从税收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来看, 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
一是加大技术开发投入, 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新税法对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费用, 未成无形资产的, 允许按照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税时加计扣除50%, 形成无形资产的, 可以按照无形资产的150%摊销, 这是一项非常实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电力企业来讲, 本身的技术研发费投入就非常大, 有了这项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 电力企业继续加大技术研发费投入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从而会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研发水平。另外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新税法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15%的优惠税率。新法保留了对高新技术企业低税率税收优惠, 并将优惠范围扩大到全国。因此, 从税收角度出发, 电力企业再投资应重点考虑投资利用新能源、高效节能和环保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 以便充分享受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是购置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电力企业普遍享受原税法对企业技术改造购买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新税法将此项优惠政策由原来的环保、节水设备扩大到环保、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 体现了国家从政策上鼓励企业在发展中注意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安全生产问题的宗旨, 而且新法对如何抵免问题也由原来的抵免新增企业所得税改为在当期应纳税额中抵免, 使企业可以更直接的享受税收优惠, 这就为电力行业的技改投资提供了新的更大的空间和保障。
三是综合利用资源, 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品。电力企业综合利用资源, 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 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计收入, 这就为电力企业的粉煤灰处理提供了一条思路, 另外多产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时也应充分考虑这一领域。《可再生能源法》第二条明确指出, 所谓可再生能源, “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这部法律还规定, 政府应给予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以优惠政策。与之配套, 财政部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规定对风力发电行业给予专项财政支持, 这些支持对电力行业发展意义重大。发展生物质发电、风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项目, 是电力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 由于我国风电行业起步较晚, 在装备制造水平和装机总容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 导致目前我国的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成本依然偏高, 电力行业新能源项目上马较少。所以短期来看, 这些优惠政策可能不会充分享受。
四是从事电力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 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是指《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电力、水利等项目。针对实施条例中提到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尚未出台, 电力企业可以重点关注目录中相关电力项目的规定, 可能火电项目不列入其中, 而国家是支持新能源电站的建设。电力企业一方面要规范纳税管理, 做好执行新法的衔接和准备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 规避企业的涉税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研究发现新法变化而带来的新的空间和机会, 充分挖掘其可能产生的涉税收益, 力争通过合理利用政策降低企业的总体税负水平。
【关键词】 企业自主创断;税收政策;政策建议
中国的经济经过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的代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维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必由之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在企业日渐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主体的背景下,通过政府采购、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政策来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已成为政府的一个理性选择,税收政策则对企业自主创新有着最正面、最直接的激励作用。
一、运用税收政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机理浅析
(一)“市场失灵”要求政府介入企业自主创新
技术创新经济学认为:企业内部存在着自主创新的源动力和驱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超额利润是企业最重要的目标,保持技术的领先地位甚至垄断地位是获得超额利润的最优选择。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获得超额利润,在社会化进程中逐渐被市场机制平均化,又出现新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获得超额利润,再被平均化,如此循环往复,自主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内在力量。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上述市场机制失灵的现象,即企业常常有机会主义行为,并不总是热衷于自主创新。技术创新由以下的三个特征所造成:
1.创新收益的非独占性。技术创新活动,尤其是早期的研究和开发活动具有明显的外溢性,创新者并不能独自占有研究与开发话动所产生的全部收益。如非创新企业可以通过模仿来分享创新收益,这对创新活动会产生抑制效应。由于基础研究的效益不能被研究者所独占,研究将在低于最优的水平上进行,如果完全由市场来调节,资源就不能得到合理的配置,政府必须介入。
2.创新过程的不可分割性。自主创新是一个长期探索甚至充满痛苦和曲折的过程,从基础研究到中间实验再到产业化,整个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前功尽弃,影响创新成果的诞生,这就需要外部环境的宽畅与宽容,以从失败中发掘成功。企业如果不能从外部(主要是政府)得到连续的有效支持,就很容易将创新活动终止在某个环节当中。
3.创新结果的不确定性。自主创新通常具有风险投资的特征,投入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无论是新产品还是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研发成本和投入回报都是不稳定,虽然在一定时期自主创新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利润,在另一时期,企业也有可能因自主创新的失败而承受巨额亏损。如果没有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支持和诱导,一般企业很难有创新的欲望和动力。
(二)税收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作用
税收政策在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科技投入的要素、产品提供税收优惠来直接影响纳税企业实际运营中的成本支出和利润水平,如减少研发人才的投入成本,降低创新研发的投资风险,增强创新投入的预期收益,通过税收力量来有效地矫正经济的外部性问题,使外部性效益内部化。在企业层面看来,与正常税负相比,相当于得到一笔补贴而增加收益。综合来看,企业的研发成本会因为税收的优惠而降低,在企业研发预算不变的情况下,相当于企业的研发投入增加了,税收政策由此就激励了企业的自主创新。据验证,我国企业的研发支出与企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均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税收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有激励作用。
二、现行自主创新税收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繁杂、散乱、级次低,不成体系
我国现行税制中针对技术创新的税收法规主要集中于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各种通知、暂行规定、补充说明,这些政策主要针对科研单位、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共几十余项。这些政策繁杂,散乱、级次低,缺乏系统性、严肃性和稳定性,致使地方政府在执行上出现偏差,企业难以享受到全部的税收优惠好处。临时性、针对性、限制性、特惠性的扶持政策多,制度性、全面性、开放性,普惠性的扶持政策少。现行的许多扶持政策多为针对科技发展中具体情况而出台的解决个案问题、指向特定企业的措施,许多扶持政策附加了限制性条件,且标准不一,重视身份特征,忽视内在属性,不能使所有的科技项目、所有的创新项目普遍得到扶持,也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制度性规定,往往是一段时期有效,长期则作用弱化,激励不足。
(二)在税收优惠环节和对象确定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主要集中在成果转化期,鼓励的重点倾向于科技成果,对研究开发前期、中期的税收优惠力度较小。导致“三多三少”现象:用技术研究的优惠政策较多,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少;引进先进技术的优惠政策较多,吸收消化特别是鼓励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方面优惠政策较少;企业、科研成果的税收优惠较多,对科技开发项目、科技开发环节的优惠较少。
现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重点虽然也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扩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这样的政策擞励作用下,企业把重点放在引进技术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上,对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和研究开发新产品投入不足,同时也造成生产线的重复引进和最终产品生产能力强大,中间产品、配套产品及一些重要原材料开发能力不足等问题。现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重点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销售两个环书,实际是针对结果的优惠,对创新的过程并不给予优惠。
从区域看,现行的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针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企业和外企,对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外的企业税收优惠支持力度不够。对软件,集成电路、互联网站和医药行业,自登记成立之日起5个纳税年度内,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的,其广告支出可据实扣除,其他高科技行业则没有此项优惠。总之,能够享受自主创新税收优惠的企业在我国所有有科研开发项目的企业中,只是极其傲小的一部分,因此现行政策对自主创新的支持也只能是微不足道的。
(三)现行增值税税制阻碍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
首先,生产型增值税导致高新产业的税负重。由于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对固定资产中所含的增值税进行扣除,实际上形成了对企业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双重征税,在客观上起到限制企业投资的效应。对企业的技术进步、创新性的投资产生抑制作用。与此同时,在实行生产型增值税条件一下,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税负明显高于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客观上限制了企业在高新技术开发方面的积极性。
其次,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小规模纳税人,由于小规模纳税人使用发票的税额不能抵扣,不被客户所接受,业务发展深受限制,这在客观上也阻碍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
三、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的建议
(一)通过制定独立的《促进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法》使政策规范化、系统化
为了解决现行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繁杂、散乱和级次低等问题,应借鉴许多发达国家的做法,制定出太一个独立、集中的《促进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法》,在全国颁布实施。税收优惠法应当对国家和地方税收优惠权限、范围和产业支持重点等重大问题有明确规定。制定税收优惠法的目的,在于提高税收优惠法律的权威性,消除支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法律之间的重复和改变当前各地区自行出台多种低效率的支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混乱局面,加大税收支持提高企业自卞创新能力的宏观调控力度。
(二)改进税收优惠政策的针对性,逐步扩大税收优惠对象的范围
1.注重对研发前期、中期的税收优惠。在技术研发期一成果转化期一初步产业化—规模市场化的纵向链条中,税收激励效应越是向前移动,其驱动效应就越明显。激励扶持的重心后移,忽视前期基础研发,可能导致技术“空心化”现象,一定要加大对研发前期、中期的税收优惠力度,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效。建立与分享利润和损失相对称的所得税制,允许企业按照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于税前提取研发风险准备金,允许企业将当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全部于税前扣除;对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允许加速折旧;对企业新产品进入大规模投产阶段,允许提取准备金或给予一定的减免优惠,鼓励民间资本向中小企业融资,投资于创新活动;对其取得的投资收益,给予一定的减免优惠;对企业转让技术和研究成果取得的收入,给予减征或免征所得税的优惠,以鼓励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应用于生产。从税收政策角度建立起企业科技投资的利益补偿机制,消除科技创新活动在各个环节的潜在风险,削弱补不确定性,增加其收益的确定性和保障性。
2.提倡进口替代的税收导向。拟淡化进口设备优惠而强化自主创新内涵的税收优惠待遇,将原用于进口设备的税收优惠支出,调整为对国内企业自主升发、生产设备的税收优惠支出。在国家确定的重大技术装备范围内,对国内装备业自主开发、制造重大装备所需要进口的关键部件及原材料给予一定的进口税收优惠;对相应的进口设备税收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原则上停止实施进口整机的免税政策。
3.注重以研发项目为标准确定税收优惠对象,逐步扩大税收优惠对象范围。我国目前税收激励主要瞄准高新技术产业,似乎宗旨明确、对象清楚、操作简单,如何界定高新技术产业,如何判断高科技产业的成熟程度则成为两大难题。从某种意义上看,对哪些项目进行鼓励和支持应更容易界定,不论其是否为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只要其进行自主创新活动,就可享受税收优惠,这种确定税收优惠对象的方法能使优惠政策更有效率,值得采用。税收优惠对象的范围应该逐步扩大,让更多参与自主创新的企业能够享受到税收优惠,使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三)在高新技术产业优先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
为降低高新技术企业增值税负担,解决自主创新投资重复征税、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必须尽快实施消费型增值税。考虑到财政的承受能力,可先在高新技术产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分年度按比例抵扣,逐步到位。如第一年抵扣50%,第二年抵扣70%,第三年全额抵扣,在实现新增机器设备所含税款全额抵扣的基础上,对包括厂房、建筑物等不动产在内的全部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税款进行抵扣,最终实现我国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
为了消除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小规模纳税人地位对其开展业务的不利影响,建议降低高新技术企业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属于鼓励之列的这类企业年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下的,即确认为一般纳税人,以利于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福仁.税收理论与政策研究立[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石学静.增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政策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7
[3]中国税务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第一课题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07(4)
一、增值税 1、2008年12月9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7号):从2009年1月1日起取消增值税免征政策,从事再生资源经营企业须按17%全额缴纳增值税,只给予符合条件的一般纳税人两年的“先征后返”优惠政策:2009年先征后返70%,2010年先征后返50%。2、2009年9月29日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再生资源增值税退税政策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19号),对财税[2008]157号文的有关政策问题进一步明确。3、2011年11月2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调整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15号):对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实行差别税收制度:免征和按比例即征即退。具体规定如下:
五、对销售下列自产货物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政策
(五)以废旧电池、废感光材料、废彩色显影液、废催化剂、废灯泡(管)、电解废弃物、电镀废弃物、废线路板、树脂废弃物、烟尘灰、湿法泥、熔炼渣、河底淤泥、废旧电机、报废汽车为原料生产的金、银、钯、铑、铜、铅、汞、锡、铋、碲、铟、硒、铂族金属,其中综合利用危险废弃物的企业必须取得《危险废物综合经营许可证》。生产原料中上述资源的比重不低于90%。
(六)以废塑料、废旧聚氯乙烯(PVC)制品、废橡胶制品及废铝塑复合纸包装材料为原料生产的汽油、柴油、废塑料(橡胶)油、石油焦、碳黑、再生纸浆、铝粉、汽车用改性再生专用料、摩托车用改性再生专用料、家电用改性再生专用料、管材用改性再生专用料、化纤用再生聚酯专用料(杂质含量低于0.5㎎/g、水份含量低于1%)、瓶用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乙醛质量分数小于等于1ug/g)及再生塑料制品。生产原料中上述资源的比重不低于70%。
上述废塑料综合利用生产企业必须通过ISO9000、ISO14000认证。
九、申请享受本通知规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优惠政策的纳税人,还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纳税人生产、利用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的建设项目已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且已获得经法律规定的审批部门批准同意。
(二)自2010年1月1日起,纳税人未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受到刑事处罚或者县级以上环保部门相应的行政处罚。
(三)生产过程中如果排放污水的,其污水已接入污水处理设施,且生产排放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四)申请享受本通知规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已送交由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资质认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检验,并已取得该机构出具的符合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及本文件规定的生产工艺要求的检测报告。
(五)申请享受本通知规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优惠政策的,应当在初次申请时按照要求提交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有关数据,报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备案,并在以后每年2月15日前按照要求提交上一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有关数据,报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备案。具体数据要求和提交办法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另行通知。
综上所述,如果武汉市博旺兴源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符合上述条件,可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优惠政策。
二、所得税 1、2008年9月23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执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47号),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自2008年1月1日起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中所列资源为主要原材料,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内符合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按90%计入当年收入总额。2、2008年8月20日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的通知》(财税〔2008〕117号),对优惠范围进行了界定,其中第10条就是废电池、电子电器产品。
综上所述,如果武汉市博旺兴源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符合条件,可享受所得税减按90%计入当年收入总额的优惠政策。
三、财政补贴 1、2010年6月24日商务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家电以旧换新实施办法(修订稿)>的通知》(商商贸发[2010]231号),对符合条件的拆解处理企业给予拆解处理补贴。根据拆解处理企业实际完成的拆解处理以旧换新旧家电数量给予定额补贴。具体补贴标准为:电视机15元/台、电冰箱(含冰柜)20元/台、洗衣机5元/台、电脑15元/台,空调不予补贴。2、2010年8月18日湖北省商务厅、湖北省财政厅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湖北省家电以旧换新实施细则>的通知》,对符合条件的拆解处理企业给予拆解处理补贴:凡在我省实施家电以旧换新工作期间,拆解处理企业按要求拆解处理完成以旧换新旧家电后给予的财政补贴资金。拆解处理补贴根据拆解处理企业实际拆解处理完成的以旧换新旧家电数量给予定额补贴,具体补贴标准为:电视机15元/台、电冰箱20元/台、洗衣机5元/台、电脑15元/台,空调不予补贴。3、2012年5月21日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综[2012]34号),对处理企业按照实际完成拆解处理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数量给予定额补贴。
基金补贴标准为:电视机85元/台、电冰箱80元/台、洗衣机35元/台、房间空调器35元/台、微型计算机85元/台。
四、会计处理
即征即退的增值税税款由税务机关退还,是在增值税正常缴纳之后的退库,并不影响增值税计算抵扣链条的完整性。
销售货物时,可以按规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正常计算销项税,抵扣进项税。购买方也可以按规定抵扣。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应于实际收到时:
借:银行存款
贷: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
税收政策取向
中小型企业作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地方经济在整体上能够实现和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中小企业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在确保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满足社会需要、缓解就业压力、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中小企业受资金和市场等不利因素以及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和发展中,处于劣势。要想从根本上支持中小型企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机制,才能使政策真正起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
我市中小型酒类企业和为其他行业中小型企业共有400多户,实际安置城镇待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2万人,对维护我市社会稳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以某某镇为例,2009年底共有中小型企业近160多家(其中:酒类企业150户、煤炭开采业3户其他其他企业7户)。至2009年底累计安置各类待业人员近万人,2009实现 地方税费2500万元,占地方税收的27%。除部分服务企业如爽净综合服务公司等服务企业对照劳务税收优惠政策享受减免税300多万元外,其他服务企业、煤炭企业和酒类企业企业实际享受税收优惠较少。由此不难看出,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在实施经济调控中的作用不够明显,税收政策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予以改进和调整。
一、现行税收政策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
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比较重视,早在2002年就颁发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税收政策方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系统的中小企业税收政策,而只有一些能够使中小企业受益的税收规定。在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涉及到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1)对年利润在3万元-10万元的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年利润在3万元以下的企业减按50%的应纳税所得额依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2)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创办新的中小企业,对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的,3年内免征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3)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咨询、信息、技术服务的企业,第一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二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4)新办的城镇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当年安置城镇待业人员超过企业从业人员总数60%的,可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免税期满后,当年新安置待业人员超过原企业从业 人员30%以上的,可在2年内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5)对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只缴纳个人所得税。(6)对符合规定的校办企业、民政部门办的福利企业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7)“老、少、边、穷”地区的新办企业,可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3年。(8)乡镇企业可以按应纳税额减征10%。(9)支付残疾人工资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对转轨时期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促进中小企业改革发展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针对我市以酒类企业为主的中小型企业起到的作用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策法律层次低,执行差别大。从总的政策措施看,其中很大部分的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措施主要是为解决残疾和就业等社会问题而出台的,并没有从中小企业本身的特殊性考虑。且这些政策法律层次过低,大多以暂行条例、文件、补充规定等形式发布,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而且,各地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差别很大,不利于公平税负、平等竞争。
2、政策措施零散,针对性不强。从内容上看,我国现行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措施虽然不少,但出台于不同时期、不同经济背景下,散见于各种法规,文件和补充规定中,有的还几经修改和补充,没有一个明晰的思路,也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从而形成了目前的税收优惠措施总体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的缺陷。
3、政策形式不规范、手段单
一、力度较小。我国关于 中小企业的税收规定大多局限于所得税方面,其它税种较少,并且只有降低税率和减免征税两种形式,优惠手段较为单一,无法适应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的要求,且税收优惠力度有限,比如对年获利3万元以下的企业来说,10%的税率仍然偏高;对于小规模商业企业减按3%的征收率征收增值税,其税负仍然偏高,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中小企业的负担偏重,企业发展困难。
1、社会税费多,隐性成本高,负担较重。主要表现为依托政府强制力量的各种税外收费、严重冲击了税收调节的主导地位,形成税费不分、以费代税、费强税弱的不正常局面,既弱化了税收的刚性,又增加了企业负担,削弱了税收政策支持企业深化改革的力度。中小企业税收项目包括企业所得税(经营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城建税、印花税、车船税等。应缴纳的基金和费用有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价格调节基金、残疾人保障金、工会经费等。以酒类企业为例,社会费用包括酒类排污费、卫生费、企业参展费、宣传费,会员费等,另外开办中小企业特别是酒类企业和服务型企业的申报程序也过于烦琐,处理各级部门种种人际关系隐性负担过重,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加之税费负担重,中小企业不堪重负。以某某镇中小型企业为例,某某镇实际有中小酒类企业150多户,其他服务企业7户,酒类企业和其他服务企业申报年检和办理审核项目内容较多,程序繁琐,部份企业还需多次前往遵义市和贵阳市办理审核手续,这样的程序无疑加重企业负担,影响企业正常发展。
2、政府宏观管理体制滞后,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不够。受传统的经济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经济政策自觉或不自觉地偏向大企业,因而在金融政策、财税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和区域政策等方面,对中小企业有许多不公平的规定。又因为中小企业分属于政府以及各个产业主管部门,他们对中小企业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政策,因而对中小企业的宏观管理较为分散,多头领导,使中小企业无所适从。对于中小企业经营过分干预,使他们没有实际的经营自主权。此外,市场交易规则缺乏,市场秩序混乱,致使中小企业正常经营困难重重。同时,由于产权不清,一些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愿继续扩大规模。这些都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
3、所得税税收控管能力滞后,征收管理方式不利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目前,中小企业税收的主要征收方式有查帐征收、定期定额征收、应税所得率征收。由于部分中小企业财务核算不健全,普遍存在账务混乱、申报不实不全的问题。一些地方税务部门日常征管偏松,为图简便,不论中小 企业账册是否健全、真实,也不论企业盈亏状况,规定凡营业收入在一定额度内的,一律实行定额或定律附征企业所得税的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纳税人不设置账簿和账目混乱或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的,税务机关有权采用“核定征收”的办法。但在实际中,客观存在对并没有违法的中小企业都采用“核定征收”,扩大了“核定征收”的范围去的情况。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制定的“应税所得率”标准,具体到工业、商业企业执行标准为10%~12%,建筑安装业为 10%,明显偏高,也不符合中小企业薄利多销、利润率低的实际情况,为了统一税收管理,甚至有不管有无利润,一律按核定的征收率征收所得税的情况,对中小企业所得税实行变相“包税”,在管理上不按征管程序、权限办事,损坏了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加重了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4、缺乏融资渠道,资金周转困难。以某某镇企业为例,酒类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受酱香酒需要存放一定时间和一年一个酿酒周期的影响,普遍存在资本金较少的困难。由于中小酒类企业自有资金欠缺,自身积累不足,实力不强、资质信用等级不高,银行普遍存在“惜贷”心理,怕贷出去收不回来,而且银行只认可土地、房地产等不动产作抵押,企业资产的管理不规范,取得完整土地和房产手续的企业较少,直接以资产担保贷款困难。另外,中小型酒类企业和其他企 业缺乏大企业能运用的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等直接融资手段。因为缺乏资金,一些原本具有良好的投资前景无法进行。中小企业为了弥补流动资金缺口,不得不通过高利率的地下融资市场,这不但提高了企业的资金成本,也为企业后期的发展带来极大风险。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最严重的“瓶颈”。
三、我国现行中小企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小企业实行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在 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特别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后,针对行业的优惠规定比较少,特别是针对酒类企业税费优惠政策基本没有,这也给中小企业特别是酒类企业发展形成制约,不利于地方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对照现行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措施,存在的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
1、税制不完善,不利于中小型企业健康发展。(1)、在增值税方面,现行税法规定:凡纳税人的年销售额达不到规定标准的,不管其会计核算是否健全,一律不得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且针对年销售额达到标准的企业要按照一般纳税人对待。根据这一政策,小型企业基本上被划为小规模纳税人。而小规模纳税人既不允许抵扣进项税额,也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这不但加重了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也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正常经营;对销售额达一定 标准的企业不符合一般纳税人条件的均按一般纳税人征收管理,也加重了企业税收负担。
(2)、现行所得税税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限制: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同行业性规范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明显存在税收优惠政策过少,对企业账务健全的企业费用列支标准过严,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规定过死等问题。在税收征管方面,税务部门人为扩大“核定征收”的范围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现行企业所得税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力度不大。现行企业所得税主要是对已形成科技实力的高科技企业及享有科研成果的技术性收入实行优惠,而对技术落后,急需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正在进行科技研发活动则缺少税收优惠。这种情况一方面使企业重视对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让,忽视对高新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难度。现在内外资所得税虽已合并,但对外资有过渡期,所以仍然是对外资企业优惠多,税负轻;对内资企业优惠少,税负重;同属内资企业,对大型企业优惠多,对中小企业优惠少,中小企业实际税负过高。
2、现行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措施不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力度上,都难以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到应有的扶持作用。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分散于各个税收法规中的有关中小企业税收政策已不能适应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的要求,存在优惠政策适用范围窄、优惠手段单
一、优惠目标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中小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是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仍偏高。目前,尽管企业所得税税法规定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万元至10万元的企业纳税人,按20%优惠税率征收,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万元以下的企业纳税人,按应纳税所得额减半后依20%优惠税率征收。对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小企业所得税税率仍然过高。因为:第一,外资企业和国内大型企业优惠待遇多,而中小企业优惠少,导致中小企业的实际税负偏高。第二,由于中小企业税前扣除项目少和经济效益低,根据量能负担的原则,更显得中小企业税收负担重。三是社会负担重。中小企业基本上归口于县、乡两级政府和城镇的街道办事处管辖,而我国目前县、乡两级财政又相对困难,因此,一些基层部门往往把中小企业视为收费、摊派、集资的重点对象,使中小企业不堪重负。以某某地税分局为例,某某分局实际征收管理中小型酒类企业150多户,2009年实现所得税额2500万元(其中:针对收入较为准确的14户酒类企业实行查账征收管理和应税所得率管理,200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亿元,实现地方税税额1750万元,加之国税增值税进项抵扣项目少,金额小,消费税同时实行从价和从量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以上企业2009年实际实际缴纳增消二税近8000万元,合计实际税负比例为30 %。其他酒类136户实现税额263万元。其中 实现企业所得税120万元。按所得税税纳税户80户计算户均所得税额1.5万元。此类企业大多财务不健全、难以查账、经营收入不稳定的,实现利润低。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收入较为准确的酒类企业综合税收负担过高,其他账务不够健全、处于发展初期的酒类企业实际税负仍过重,且企业面临资金方面的困难和市场发展的难题,部分企业针对税率高、税负重的情况,铤而走险,实施帐外循环,现金交易,异地包装销售,逃避国家税收,实行恶性竞争,严重影响了酒类企业良性发展,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健康发展。
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取向
从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税收政策应起到引导中小企业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的方向发展;有利于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原则,构造社会化分工、大中小匹配、专业化互补的产业组织结构,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在此基础上,税收政策手段应采用多种形式,以适应中小企业主体多元化、经营形式及经营水平不同的特点。税收政策手段包括减税、免税、加速折旧、增加费用扣除、允许亏损抵补、延期纳税、再投资退款、税收抵免等形式。就具体优惠政策来看:在流转税方面,为提高中小企业产品出口竞争力,可减征关税;对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设备技术,可进一步降低关税等等。在所得税方面,为了增强中小企业固定资产购置 和更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允许中小企业实行加速折旧和特别折旧办法,并可同时考虑对中小企业折旧部分免征增值税;对中小企业购置的机器设备,可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减免,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可对其利润再投资部分实行税收抵免政策;制定合理的税前列支政策,对中小企业科技人员的工资、新技术研究开发费用、培训费用允许加计扣除税前列支,以鼓励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1、建立和规范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对中小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是各国政府支持和保护中小企业发展的通行做法。我国目前虽然有一些以中小企业作为主要受惠对象的税收优惠政策,但还不够规范化、系统化。因此,应对现有的优惠政策进行清理、规范和完善,并逐步建立起统一明确的、适用于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降低部分行业增值税和消费税税负标准。第一,要健全税收法律法规,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的法律层次。第二,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应以产业优惠政策为导向,引导中小企业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第三,扩大中小企业税收优惠范围,减轻其税收负担。税收优惠应改变现行单一的直接减免税为直接减免、降低税率、加速折旧、放宽费用列支标准、设备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多种税收优惠形式,并进一步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优惠范围,引导企业规范机制,规范进行财务核算。重点要采取以下税收优惠政策: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镇下岗职工、城镇待业人员同等对待,对安置城镇待业人员、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四残”人员的税收优惠政策要继续保留。适当扩大新办企业定期减免税的适用范围,不要仅限于部分第三产业,对酒类生产领域、流通领域的新办企业也可给予定期减免税优惠。允许中小企业实行加速折旧,并在所得税前扣除,对中小企业用税后利润进行再投资的,给予一定比例的退税支持,且对其投资净损失可从应纳所得税额中扣除。中小企业用于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允许按实际支出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列支,对当年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超过上年实际支出的部分,给予其投资额企业所得税抵免;对转让先进技术所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技术援助费、研究开发费,对投资者提供技术的收入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允许个人独资和合伙中小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之间进行选择,选择前者的企业应税所得,只纳企业所得税,不纳个人所得税;选择后者的企业不纳企业所得税,而股东应得份额并入股东个人所得中,缴纳个人所得税,避免重复课税。
2、调整和完善企业所得税制
调整和完善企业所得税税制的措施主要有:(1)尽快完全取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实行统一税收政策标准。我国虽已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但外资企业仍有一点的 过渡期,在税前列支标准、税率水平等方面有诸多的优惠待遇,内外资企业竞争地位仍不平等。(2)降低中小企业税收优惠税率,并提高适用优惠税率的应纳税所得额标准。(3)扩大中小企业税收优惠范围。①要适当扩大新办企业定期减免税的适用范围,将其扩展到所用酒类生产型企业,并延长其减税的期限;②允许中小企业投资的资产净损失从应税所得额中扣除;③对中小企业给予加速折旧、固定资产投资税收抵免、再投资退税待遇,引导中小酒类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3、优化对中小企业的纳税服务,改进现行税收征管,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在税收管理工作上要纠正“重大轻小”的倾向,转变观念,应做到抓大促小,突出服务与扶持,在中小企业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要加强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税收宣传和纳税辅导,尽量简化中小企业纳税程序,创建良好的纳税服务环境,优化资源配置,为纳税人主动纳税创造条件,以进一步降低征纳税成本,切实纠正税务部门在服务上“重大轻小”的倾向,做好中小企业的管理服务,要体现公平执法,方便纳税,促进税负公平,为中小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纳税环境。(1)大力加强中小企业税法知识和建账建制的辅导培训,提高中小企业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以利扩大 中小企业建账面。(2)广泛开展税法宣传,利用媒体或利用办税大厅免费提供税法宣传,提供税务咨询服务,以利中小企业能及时获得税收法规变动的可靠信息,促使其依法遵章纳税。(3)积极推广税务代理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税务咨询,税务代理,尽量减少因不了解税收法规而造成的纳税差错。(4)改进对中小企业的征收办法,积极扩大查账征收范围。尽量缩小核定征收的比重,同时对核定征收的“应税所得率”和“纳税定额”,一定要调查测算核定准确,以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5)要创造条件,为那些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的中小企业提供建账建制的指导、培训、企业发展分析等服务。提高服务的质量和工作效率,减少企业报税时间,降低纳税成本。(6)、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户籍管理和税源监控,强化责任制,及时掌握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把优质服务和强化管理结合起来,促进中小企业在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提高税收贡献率。进一步规范税收行政执法行为和收入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让中小企业轻装上阵,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其应有作用。
一、增值税
1.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月销售额不超过3万(含3万,下同)的,免征增值税;以1个季度为纳税期限的小规模纳税人,季度销售额不超过9万的,免征增值税;开票超过9万,全额(含9万以内部分)缴税。注:要注意增值税申报期限录的是月报or季报;新旧单位都可以要求税局录季报。
2.当期因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已经缴纳的税款,申报时候可以抵扣应纳税额。
3.此处销售额(不含税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征收率)包括代开发票的不含税销售额。
二、小微企业费金优惠政策
1.对按月纳税的月销售额不超过3万元(含3万元),以及按季缴纳的季度销售额不超过9万元(含9万元)的缴纳义务人,免征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水利建设基金、文化事业建设费;自2016.2.1起,将免征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水利建设基金的范围,由现行按月纳税的月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3万元(按季度纳税的季度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9万元)的缴纳义务人,扩大到按月纳税的月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10万元(按季度纳税的季度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30万元)的缴纳义务人。
2.残疾人保障金:自工商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对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在职职工总数20人以下(含20人)的小微企业,免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三、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包括核定征收企业)
1.符合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小型微利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
2.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其中,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50万元(含50万)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注:即应税所得额<=50W,所得税率10%;符合国家规定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率15%;自产自销农产品企业,免征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需要在税务局备案;其他,所得税率25%。
一、税收筹划概述
税收筹划又叫做合理避税,其最早来源于英国“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案。其中,汤姆林爵士把税收筹划定义为:“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安排自己的事业。如果依据法律所做的某些安排可以少缴税,那就不能强迫他多缴税收。”这一定义经过不断完善发展,最终演化为规范化的税收筹划定义,即在法律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理财、投资、经营活动的事先安排和筹划,尽最大努力取得节税的经济利益。税收筹划的内容包括减税筹划、节税筹划、转嫁筹划、实现涉税零风险等,具有事前筹划性、明确目的性与合法性特点,而且有利于选择效率的企业经济行为和实现国家税法的立法意图,进而能够增强企业竞争力,并可以通过税收杠杆作用来增加国家收入。
二、税收筹划的风险因素
(一)税收政策的变化
税收政策变化是指国家税收法规时效的不确定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税收政策总是要作出相应的变更,以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税收政策具有不定期或相对较短的时效性。税收筹划是事前筹划,每一项税收筹划从最初的项目选择到最终获得成功都需要一个过程,而在此期间,如果税收政策发生变化,就有可能使得依据原税收政策设计的税收筹划方案,由合法方案变成不合法方案,或由合理方案变成不合理方案,从而导致税收筹划的风险。
(二)筹划基础不稳定
中小企业开展税收筹划,需要良好的基础条件。如果中小企业管理决策层对税收筹划不了解、不重视,甚至认为税收筹划就是搞关系、找路子、钻空子、少纳税;或是企业会计核算不健全,账证不完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甚至企业还有偷逃税款的前科,或违反税法记录较多等等,造成税收筹划基础极不稳固,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税收筹划,其风险性极强。这是中小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最主要的风险。
(三)税务执法不规范
税收筹划理论上是合法的,再现了立法者的意图,但在真正的执行过程中还需要税务执法部门对其合法性加以确认。对于税收筹划的确认,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税务执法行为,容易增加税收筹勤风险。在纳税范围内的各种税收都具有特定的弹性空间,如果税收范围、对象模糊不清,税务机关就可以通过自行判断企业是否需要进行纳税,而且税收工作人员的素质有高有低,再加上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导致税收执法存在客观的偏差性。税收界限划分不清及税收人员执法偏差会严重影响税收筹划方案的实施,而且容易将企业视为故意偷税、漏税、避税而加以惩处,导致的另外一种可能是忽视明显违反税收政策的税收筹划方案,使企业在可乘之机中放松警惧,极易增加未来税收筹划风险指数。
(四)筹划目的不明确
税收筹划的目标在于实现企业税后利益的最大化,但这只是阶段性的目标,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纳税人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税收筹划需要为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目标服务。企业税收筹划的制定需要以客观的生产经营实际为依据,反之则会因过度的税负抑减效应而影响企业经营理财,进而破坏经营机制、增加企业运营风险。在企业实际的税收筹划工作中,往往容易忽视机会成本,进而影响税收筹划成本和成果,增加税收筹划风险。
三、企业税收筹划的完善措施
(一)加强企业税收筹划意识
企业应该加强税收筹划意识,使税收筹划能够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执行,节税时应该选择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避免逃税、漏税和偷税等违法行为的出现。一些企业对税收筹划加以限制,将其控制在税率、税基范围之内,空间的缩小降低了企业在递延纳税中所获取的收益。简单地说,递延纳税就像政府提供给企业的等值于递延税款的有限无息贷款企业能够借助这笔税款来缓解临时的资金周转困难,还能利用这笔资金继续进行投资和创造,即使不能立刻创造出直接价值,也能利用通货膨胀减少企业实际税负支出。因此,企业不仅可以以税基税率视角考虑税收筹划,而且可以以递延纳税的视角审视税收筹划,充分采用资金时间价值因素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税收筹划风险的管控
在加强对税收筹划风险的管理控制方面,企业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在制定税收筹划方案时便做好宏观规划预测,对于未知因素及不确定因素提前制定评估策略,将企业税收筹划风险控制到最低。在实施税收筹划方案时,需要釆用动态跟踪计划来收集时效性强的信息,为税收筹划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三)加强成本效益因素考虑
在制定税收筹划方案时,一些企业缺少全面的成本效益分析,重视税负支出的减少,未意识到实施节税方案过程中所支付的成本费用,其结果是导致税收筹划前的企业净收益低于税收筹划后的企业净收益。由此看来,这种税收筹划方案与企业运营的利益最大化目标不符,甚至可能破坏企业的正常管理和生产经营,最终导致成本费用激增、企业利润率降低,不利于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四)加强企业与税务部门沟通
税收筹划工作的合法性既需要符合国家的政策法规,又需要税收执法工作人员对其进行认定。目前,我国法律种类和层次较多,许多税收执法工作人员在理解税收优惠政策时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企业需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做指导,然后增加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对话,对税收筹划方案达成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为有效的税收筹划行为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企业未能认识到与税收部门沟通的重要性,就会影响整个税收筹划方案的顺利实施。
摘要:税收筹划是建立在我国相关法律政策基础之上的,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税收筹划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税收效益,但我国企业还不能完全控制好税收筹划,但其中也存在许多风险,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问题。本文首先对税收筹划进行了概述,最后从加强企业税收筹划意识和税收筹划风险的管控等措施来强化企业税收筹划。
关键词:企业,税收筹划,风险
参考文献
[1]李从福.企业税收筹划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3(22).
关键词 自主创新;税收优惠;税收政策
一、税收政策与自主创新关系的理论分析
1.创新活动的特征
(1)技术创新具有外部效应和高风险
根据公共财政理论,税收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要而筹集财政资金, 并且用于国家提供公共产品的支出。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知识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①技术创新具有非竞争性消费的特征。技术创新一旦出现,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消费的数量,增加一位使用者的边际成本为零。而且,其他人对技术创新的使用和消费,不仅不会使技术创新减少,反而会使创新增加,诱导新的创新出现。②技术创新具有非排他性特征。技术创新一旦出现,其高度的外部性使得排他成本很高,创新所有者不可能或很难排除他人对创新的使用。因为知识创新者一旦把知识创新隐藏起来,那么他的创新就很难被承认,而如果把知识创新公开发表出来,知识创新的成果就展现在公众面前,就不再是知识生产者的私有产品。
(2)技术创新对税收政策具有很强的敏感性
从技术创新的过程来看,技术创新始于研究开发而终于市场实现,其中涉及创新构思的产生、研究开发、技术管理与组织、工程设计与制造、用户参与市场营销等一系列活动。在这整个活动中,许多环节都涉及税收政策,比如工资的扣除标准,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技术创新融资的税收政策等。因此,技术创新对国家的税收政策具有很强的敏感性。
2.税收政策与自主创新关系的比较静态分析
关于税收支持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效应如何,一般是利用“创新”的生产函数与有形产出(如专利或新产品的声明)之间的关系(Griliches,1984)。根据“创新”生产函数,我们可以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来衡量一国创新活动的水平。政府的税收政策是否有效,就是观察这两个指标前后是否发生变化。这里选用R&D投入作为衡量企业或其他微观主体创新活动的指标,利用比较静态分析探讨税收政策对于微观主体的激励作用,见图1。
图1中横轴为代表性厂商自主研发的R&D投入,纵轴为其他资本要素投入,包括外购高新技术产品。该代表性厂商在得到R&D税收优惠之前,等成本线为LM,等产量线为Q1,点C为该厂商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要素组合。在得到税收优惠之后,厂商所面对的等成本线发生变化。因为税收优惠的存在使得自主研发的R&D投入价格下降,等成本线为LN,均衡点也从C点变为D点。在新的均衡点下,R&D投入从A点上升到B点,R&D支出增加。单个企业如此,在行业总体上也应当表现出企业R&D投入的增加。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从纯理论角度,政府通过税收优惠给与收入分配方面的让渡能够激励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
二、我国自主创新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1.税收优惠总体目标和配合关系不明确
(1)现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目标缺乏科学、统一、系统设计
系统性和规范性较差,优惠政策总体目标和配合关系不明确。在政策设计上,长期以来我国税收优惠侧重于产业链下游,对研发环节给予支持的税收激励政策只占很小的比例。现行税收政策对生产设备投入、技术引进给予的优惠幅度、限制条件、获取优惠的成本各方面都优于创新性研发,企业自行研发或生产设备享受不到同等的优惠条件。
(2)税收优惠范围偏小、带有较多地区性色彩
现行税收优惠局限于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内企业、软件企业以及实行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项目的企业。这些企业在我国所有有科研开发项目的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中,只是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因此现行政策对自主创新的支持也只能是微不足道。
2.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导向存在偏差
目前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主要集中在成果转化期,鼓励的重点倾向于科技成果,对研究开发前期、中期的税收优惠力度较小。现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重点虽然也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扩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这样的政策激励作用下,企业就把重点放在引进技术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上,而对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和研究开发新产品投入不足,同时也造成生产线的重复引进和最终产品生产能力强大,而中间产品、配套产品及一些重要原材料开发能力不足等问题。现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重点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销售两个环节,实际上是针对结果的优惠,而对创新的过程并不给予优惠。
3.税收政策的制度性缺陷,抵消了税收政策优惠的力度量
(1)现行生产型增值税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的进程
我国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制度,只允许企业抵扣购进原材料所含进项税金,不允许抵扣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金,存在对资本品重复征税问题,影响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增值税实行凭发票抵扣制度,而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是无形资产和开发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投入比较大,可抵扣项目比较少,如引进和购买专有或者专利技术的支出、人力支出等不能享受增值税抵扣。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高新技术产业增值税负担偏重,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企业自主创新的投入,严重制约了该类企业的发展,降低了创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已出台消费型增值税暂行条例,故不在政策建议里做赘述。
(2)对高科技人员收入的税收优惠力度不够
人才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最重要的因素, 对科技进步的鼓励和刺激, 最终要归结到对科技人员个人纳税的优惠上。而现有的税收政策并没有体现对与人力资本教育的支持。对高科技人才的收入没有给予真正的个人所得税优惠,对高科技人才的“技术入股”问题也没有得力的税收措施。个人所得税没有考虑科技人才教育投资成本大的情况, 没有实行税前足额扣除的优惠。对红股征收个人所得税阻碍了企业内部技术人员持股制度的推行。对技术人员的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征税, 削弱了技术人才投身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对成果进行转化的热情。
3.所得税优惠方式效果不佳
我国现阶段税收制度以流转税为主,而鼓励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主要以所得税为主。这虽与国际上税收优惠的通行做法一致,但由于我国的税制结构不合理,使优惠政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企业从优惠措施上得到的好处不多,使优惠政策失去刺激力度,特别是在国有企业效益普遍不佳、亏损、微利企业大量存在的情况下,以所得税为主的优惠措施,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形同虚设,无法起到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的作用。
三、完善我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的具体思路
1.建立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法律体系
为了解决现行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税收优惠的繁杂、零散、混乱等问题,应借鉴许多发达国家做法加快有关科技税收方面的立法步伐,提高科技税收法律的权威性,并创造条件尽快对科技税收优惠实施单独立法。我国现行科技税收法律的层次较低、权威性差。因此,应对一些已经相对成熟的条例、法规,通过必要的程序使之上升到法律的层次。对目前零散在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各种通知、规定中的具体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归纳梳理,结合当前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优惠的目标、原则、方式及其措施、范围、审批程序等内容, 消除现行法规之间矛盾、重复,加强科技税收优惠的规范性、透明性和整体性。应赋予地方一定限度的税收立法权,使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与中央地方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进一步明确管理权限的划分,以提高行政效率。
2.健全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税收激励作为政府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必须突出国家未来的产业政策向,同政府的科技发展计划一致,税收激励政策应在实现科技发展战略从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从注重单向技术向注重集成创新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当前税收激励政策目标重点:①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②重点支持技术的自我研发;③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兼顾传统技术改造。
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本文认为,应将目前主要针对创新技术产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税收优惠,逐步转化为对研发补偿和中间实验阶段的税收激励,以通过税收优惠体现“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导向,逐步健全以研发激励为核心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并且,激励重心应当从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转移,充分体现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导向性。不断优化投入结构,合理配置科技资源。重点确保对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等公共科技活动,以及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等方面的投入。加大对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稳定支持力度,建立了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科技工作特点和财政预算管理要求的财政科技投入体系
3.形成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性税收激励机制
(1)加大对科技人员的税收优惠力度
我国现行税法几乎没有针对高科技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这就使“以知识为本”、“以人才为本”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实际企业发展中缺乏必要的人才激励机制。强化对高科技人才的优惠主要体现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对高科技人员在技术成果和技术服务方面的收入,可比照稿酬所得,按应纳所得税额减征30%;②对科研人员从事研究开发取得特殊成绩获得的各类奖励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③对从事科研开发人员以技术入股而获得的股权收益,实行定期免征个人所得税政策。
(2)完善所得税,激励企业自主创新
①所得税优惠对象的重心应从产业链下游向上游转移。重视运用优惠政策使企业“形成创新能力”,优惠重点应从目前生产销售环节向研发环节转移,即由产业链下游向产业链上游转移,逐步确立研发环节税收激励在整个税收优惠体系中的核心地位。②针对自主创新型企业人力资本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远远高于传统产业的现状,允许其工资总额比照软件行业据实扣除或适当提高计税工资水平,减轻科技型企业的税收负担水平。③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激烈,市场风险较大,投入的广告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较高的情况,建议采取区别对待的税收政策,适当提高广告费用扣除比例或据实扣除,以体现税收公平。
参考文献
[1] 中国税务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第一课题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07年第4期:29~38页.
[2] 彭继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1期:32~43页.
[3] 董再平.支持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探讨[J].税务与经济,2007年第1期:80~84页.
[4] 夏杰长、尚铁力.自主创新与税收政策:理论分析、实证研究与对策建议[J].税务研究,2006年第6期:6~10页.
【企业重组税收政策】推荐阅读:
并购重组最新政策解读11-13
企业重组案例06-07
重组中企业文化融合10-07
企业重组实施方案10-28
企业并购与重组的论文10-09
企业并购重组实施方案05-24
企业并购重组的再思考10-27
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重组的分析06-03
商业企业资产重组的模式选择论文01-01
襄垣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