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涉农高校科技成果促进扶贫和农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举措

2022-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科技成果的支持,将科技运用到农业生产经营中能够提高农业经济的效率与质量,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强农业的实力。涉农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能够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有效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普及不够等问题。分析了涉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探讨了涉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有助于健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制度,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关键词:涉农高校;科技成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社会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入,农村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乡村经济普遍不强、农业产业化不足、农村整体发展水平与城市差距大等问题。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年,也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当前农村问题的发展战略回应,而将“三农”问题视为党与国家的工作重点,有助于推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涉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关系

涉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中应用科技,将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提高单位农业生产效率。涉农高校拥有科研力量、产学研基地,以及丰富的涉农科技成果,中国农科院、地方农科院、农业院校与农业企业联合,如中国农科院与新希望六和、中国农业大学的“科技小院”等合作与实践,服务农业、服务农户,覆盖了农业生产的作物体系。涉农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能够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动物疫病防治,实现乡村生态治理与改善,推进乡村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结合,有效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1]。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需要科技成果价值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科技支撑,需要引导社会资源向乡村汇聚,乡村社会的发展需要从生态、经济、民生等方面改善与提升,科技成果的价值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能够引导科技金融机构投资农业产业,建立有区域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科技成果转移平台。涉农高校科技成果、科技人员深入乡村基

层,让农业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结合,真正产生效益。

涉农高校科技成果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涉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小家庭农户的分散经营到如今的现代规模化农业产业园区种植,正是科技助农、科技兴农的体现。我国农业院校的涉农科技成果数量多,农业农村部、教育部每年都有大量农业科技成果的课题项目,大量项目成果被提出,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涉农科技成果往往是束之高阁,缺乏有效的转化、推广。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科技成果的支持,才能真正提升效率与质量。从涉农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上看,总体成果转化率低,成果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在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农村普遍出现“空心村”“老人农业”的现象,老年人成为农村种植的主体,其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弱,缺乏科学文化素养,较少能够接受先进的农业技术。我国的农业生产以家庭承包为主体,经营分散,无法承担规模化、产业化种植,打击了农业运用新科技的积极性[2]。

有效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与需求之间不匹配

目前,涉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数量多但实际转化率低的问题,主要由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的周期长,需要验证、试验、成果鉴定、成果推广等,从农业科技成果思想转为具体的应用成果往往需要好几年,而农业生产是根据消费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近年出现的农作物新品种等都是为了满足市场而种植的。涉农高校科技成果中,部分成果是高校科研课题,是在实验室研发、试验,很多情况下不是针对实际的农业问题而进行的,导致涉农高校科技成果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有效性不足,难以满足现实农业生产的需求。

涉农高校科技成果的推广效果不佳

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技术,是将潜在的科技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过程,农业科技成果只有转化到农业企业、农户手中,发挥其提高生产效率、生产质量的价值,才能真正凸显农业科技的效用。目前,农村中缺乏推广涉农高校科技成果的专业队伍:一方面,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不完善,政府在农业推广上缺乏体系化,推广效率低且推广成果得不到重视;另一方面,缺乏农业推广专业队伍,专业人员少,特别是涉农高校的农业推广专业人员少,涉农高校的农业科技成果难以与农业企业、农户形成信息对接,导致涉农高校科技成果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农业企业、农户运用科技成果的意愿不强烈[3]。

涉农高校科技成果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

推进涉农高校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在于能够运用到农业生产、推动乡村振兴中,涉农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企业、农户使用农业成果的意愿不高等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涉农高校与农业企业脱节、科研与实际产业脱节,因此,需要形成产学研融合,在产业链上形成利益共同体,真正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一是涉农高校通过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小院”的方式推进成果转化。涉农高校应深入农村基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合作,通过开展农村社会实践的方式,进入乡村地区了解农业生产需求,组织学生深入农业产业第一线,针对农业、农村的科技需求进行调研,将涉农高校的科研成果与农户需求结合,促进成果转化,推进农业科技发展,推进乡村振兴[4]。

二是建立涉农高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与农业需求产业链体系。涉农高校可以利用政府成立的农业成果交易转化平台,通过线上交易、合作开发的形式转化科技成果,以农业产业的需求为主导,借助成果交易平台实现信息互通交流,快速地将科技成果转为农业生产力。

涉农高校与地方农业企业共建产学研平台,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布局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科技投入与成果转化。将农业企业的需求与涉农高校提供的科技服务进行对接,国家涉农科技申报课题与农业企业需求衔接,推进国家重点科研计划向农业企业需求倾斜,有效推进农业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农村产业化水平。

二是涉农高校与农业企业协同合作,为农业企业提供设备改造升级技术服务。涉农高校与农业企业合作,特别是一些技术设备改进的科技成果运用到农业企业的生产中,能够提升产业链价值,帮助农业企业开发高质量、多元化的产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三是以农业企业、农户为主体,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涉农科技成果研发体系,提高农业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涉农高校需要与农业企业合作,提高先进技术成果的源头产出。涉农高校与农业企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及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协议。在对优质农产品技术的改良上,涉农高校需要与企业合作,由企业开展新产品的推广销售,有效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价值。

四是打造涉农高校科技成果展示与示范的样板农业区域。涉农高校需要依托政府,打造科技成果示范基地,涉农高校将其科技成果在基地中进行展示,如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等,让企业、农户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科技成果的优势,购买新品种、新技术。

打造专业的农业推广队伍,提高科技服务产业的效果

一是涉农高校需要打造自己的农业技术成果推广队伍。涉农高校拥有科技成果,且学生队伍数量大,科研团队的资源丰富,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农村推广宣传,提升高校农业技术成果在农村地区的推广效果。涉农高校可以组织“脱贫攻坚”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贫困乡村,针对贫困户出现的农业科技问题进行解答,提供技术指导,帮助贫困户改进生产技术。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开展专项的技术支持活动,促进成果转化,能够革新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有效提高单位农产品的产量,为贫困户早日脱贫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二是涉农高校组建高级农业专家服务团,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涉农高校可以采用高校专家入农田的活动,在关键的时节、作物种植上提供技术服务支持,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让技术服务真正落根乡村,推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熊毅俊,刘建峰,何秀古,等.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实践—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院地合作”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20,47(12):237-244.

[2]金萍,戴红君,王媛媛.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绩效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6):21-25.

[3]郭晨军,王明泉,郑少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高福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思考[J].台湾农业探索,2020(3):76-81.

[4]何妍妍.地方高校服务乡村“五个振兴”战略的现状与路径[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1):88-90.

上一篇:管理会计业能力框架对管理员培养的影响分析下一篇: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