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

2022-05-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中,高中美术鉴赏学科也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艺术素养和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探讨,让以往传统的美术鉴赏课的死板气氛活跃起来,让美术鉴赏可以运用到我们生活中,让学生可以从鉴赏的过程中得到由内而外的触动,从而让高中美术鉴赏课能够成为真正的有价值的课程。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这一理念,源于20世纪的有效教学理论,显现于西方教育科学化运动,受美国行为心理学与实用哲学的教学效能核定影响后,引起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1]。“有效教学”的核心旨在教学的效益,即“有效益、有效果、有效率。”教学中的“有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影响下的成果,是否达到教学预期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西方有句谚语说:“你可以把牛牵到河边,但它不一定喝水。”如果教学过程激励不了学生,不能使学生参与其中,那么教学就一定达不到预期效果,此教学便是无效的。相反,如果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其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即有效的。

2.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是指认识、感受、体验、评价美术作品。“鉴”是过程、方法,“赏”才是最终的目的。[2]“美术鉴赏”作为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必修模块,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是对初中美术教学的深化与提升,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鉴赏与欣赏不同,更加系统、专业,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艺术修养得到提升,获得审美享受,使内心世界得到自我升华。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现状分析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还是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美术课”通常被学生简单地认为成是“画画课”或是“欣赏课”,长此以往,逐渐在人们的思想中形成了一道阻碍美术发展的鸿沟。而高中美术的鉴赏课则更是变成了副科、小学科。就目前高中美术教学现状而言,存在以下两种普遍现象。一是,大部分学生以文化高考的形式考取自己心仪的院校,而在此评价体系中,美术不作为高考的评价范围,因此,此类学生认为学不学美术对于高考都无关紧要。二是,一小部分学生以“美术生”的身份参加高考,美术,无疑就是他的主要学习科目,因此,这些学生为拓宽自己的“美术视野”会在进行专业训练之余,也相较认真地对待美术鉴赏课程。

基于此,加之大环境对小学科的定位与课时的局促等原因,使得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得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以“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赏析——教师讲解”这一模式构成了美术鉴赏教学的基本框架。教学过程与生活脱离,未充分满足学生主体地位,导致学生不能深刻的感受和体验艺术美,使得美术鉴赏教学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三、有效教学的积极意义

鲁迅先生这样解释“美术”:“美术者,有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理想,三曰美化。”[4]从先生的注释中可以看到美术必须要具备--思想,即有思想。思想之美在于有内涵、深层次的一种美,而如今的高中美术教学往往流于表面的形式之美,没有借助表面的形式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灵魂之美。有效的教学策略则是希望结合学生具体情况通过多样、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深入的了解事物内在所要表达的思想,以实现更有效的学习,而这一观念正与高中美术教学所追求的效果相契合。

四、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1.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参与度

教材虽是教学中的主要参考资料,但美术教育一向都不赞成唯教材论。而高中的美术鉴赏教材很多课在内容上都设置了中西方绘画作品的对比赏析,信息量十分庞大,这对一周或是两周仅有40分钟的美术课而言,则必须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分解重构,否则会陷入走马观花式的鉴赏。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的展示形式,在有效的单位时间内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创设有效情境就显得有位重要。

“情”由“境”生,情境并非追求表面的热闹,而是为了深入学习,引起学生的共鸣,研究情境创设背后的问题。[3]教学情境创设的媒介并不只是通过图片、音乐、视频、语言、多媒体等形式,也应紧跟时代的潮流,融入不同的媒介,如灯光、网络、色彩等搭配使用,以多样性的情境创设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无意注意或共鸣。

在《原始人的创造》一课中,在教室摆放陶土器皿,多媒体展示原始人“钻木取火”场景,用陶罐装饰纹样装饰教室等方式创设情境,学生一进教室就被这些物品吸引,很多学生好奇地在问“这是什么,做什么用的?”“老师,我们今天要学吗?”从这节课的开始,学生就对整节课充满了好奇、兴趣,这样可以有效地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2.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之美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新的美术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美术学习要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且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观察能力、感知能力较强。因此,在美术学习中也希望能更加贴合实际生活,更深入地去了解事物的本质与细节的知识,并能用较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但是并非发现的尽善尽美。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不同环境来开展美术教学活动,通过营造和美化日常的美术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生活中的美,使学生在走进生活与深入接触生活中,独立的创造美术中的生活之美,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美术鉴赏的相关知识。

在《地域的永恒魅力》一课,利用视频、多媒体课件、图片等形式为学生直观地展示出我们生活中不同的地区的山水、建筑的特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皆能感受到美,这对学生来讲,无论是理解美术知识还是提升人文素养都有着积极地影响。

3.转变固定角色,丰富鉴赏视角

美术新课标要求“以学论教,教与学并行”。由此可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每个学生的发展,高中美术课堂也是同样如此。学生作为美术美术鉴赏课堂的主体,往往被局限在“受众”这一角色,从而极易导致美术鉴赏角度的思维模式化,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作为教师应引导、鼓励学生打破常规,站在不同角度去赏析作品,可以是“教师”,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雇主”等等。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来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与看法,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深入的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与人文情怀。

在《我们怎样鉴赏美术作品》一课中,在鉴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学生在画面的初步感知基础上,借助作品创作的背景、创作时代、作者生平等内容,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蒙娜丽莎”这幅作品最著名的是她那神秘的微笑,那么为什么达·芬奇不直接命名为“蒙娜丽莎的微笑”或是“神秘的微笑”等。让学生先是站在“受众”方,然后站在“达芬奇”的角度去引发不同思考;而后展示网络上不同版本的“蒙娜丽莎”,通过比较试鉴赏,触摸不同作者的艺术构思;最后以“我笔下的蒙娜丽莎”为题,让学生谈自己的主观感受。以多角度多视角,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思考,进一步促进课堂的有效落实。

4.转变教学角色,拉近学生距离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而美术新课标要求“以学论教,教与学并行”。[5]由此可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每个学生的发展,高中美术课堂也是同样如此。

“教学相长”是描述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最佳状态,其中就体现着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应当是两方面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在现代教育理论中,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师不再只是传递已有的经验知识,更需要的是思考、创新、与挑战原有知识的勇气。如果教师被学生奉为“经典”,那么教育就只是单纯的继承,不能推陈出新,进而不能使我们进步。而这一切都源自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平等,有了平等学生才有勇气去提出疑问,去主动思考,从而在思考、创新中得到进步。与此同时,教师也会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在《新的实验》一课,学生打破对美术的固定思维,对当代的艺术实验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在此过程中教师抓住时机,及时对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点,本节课学生不仅感受到老师给予充分的“自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将重点内容做了充分的讲解,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

五、结语

总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与学情来灵活的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美术鉴赏活动中去体验、思考和判断,从而实现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审美情操的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韩艳梅.实现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有效教学的途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0.5-7.

[2]安静.谈新课程倡导的“以学论教”谋程教学评价观[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2).87-88.

[3] 陈鸣.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探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0.7-8.

[4]陈振濂.“美术”语源考——“美术”译语引进史研究[J].美术研究,2003(4):69.

[5]孟凡兵.核心素养语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精准构建[J].美术教育研究,2019(12):124-125.

上一篇:分析舒伯特《冬之旅》声乐套曲中钢琴伴奏的艺术特色下一篇:大跨连体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