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新探(推荐13篇)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篇1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己成为学科教改研究的总课题。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因素之一是课堂教学结构。把一堂美术课设计成“观察欣赏激趣;发现探索尝试;讲解示范点拨;练习讲座辅导;评讲小结提炼”五步进行,是比较理想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步观察欣赏激趣。上课开始用2——3分钟引导学生审美技巧,唤起创造美的欲望。教师先出示范画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从整幅中找感觉,找画了些什么,表达什么意思等。学生觉得好看极了,这好看的感觉是从哪里来的?于是再进一 步观察,学生从范画中逐步发现了构图的方法、笔墨的技巧等,逐步体会到这大一点、小一点;上一点、下一点;这繁一点、简一点无一不是画家娴熟技巧的体现,无一不凝聚着画家的思想、阅历的精华。通过这一步步地观察,学生们接受了美的熏陶,体会到画的笔墨情趣,也从中找到了一些作画的步骤、构图的方法、笔墨的技巧等。在强烈兴趣的趋使下学生们创造美的欲望油然而生。他们感到画这样的画并不难,自己完全可以也去试试。

第二步发现探索尝试。找到创造美的途径。学生通过第一步的学习,已初步发现了一些创造美的方法,找到了一些笔墨技巧,并跃跃欲试,根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教师不妨用3——5分钟时间让学生尝一尝、试一试,实践一下自己的发现,展示一下自己的感觉。布置全班同学用自己从探索中发现的方法去画画。与此同时,请几个有代表性的同学讲讲自己的发现,上讲台表演白己的发现,让他们充分显示一下自己的创造才能。

第三步讲解示范点拨。1——10分钟时间,让学生掌握到正确的创造美的方法和技巧。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的情况,再进行一步步的示范讲解。示范和讲解要同时进行,对于学生尝试中的问题,教材中的重点部分教师一边精讲,一边示范。

例如在示范讲解山水画时,教师从构图开始,一山一石,一草一树地示范讲解,学生看得明白,学得真实,能较快地掌握技法。同时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持久,能有充分的信心完成创造美的活动。

第四步练习讨论辅导。用15——20分钟,让学生体会美的真缔,进行创造美的实践,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能力。学生经过前三个步骤结构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表现中国画的笔墨情趣的方法,想要表现一下自己掌握程度的欲望之火已经越燃越烈,这时可以布置学生作业让学生去完成。至于他们怎样完成,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在同座或邻座间讨论后完成,也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在学生练习的同时,教师进行巡回辅导,重点帮助学生加深对美的理解,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每个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第五步评讲小结提炼。在本课结束前用1——2分钟展评学生的作业,总结本课所学,鼓励学生在创造美的活动中继续探索,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认识美,创造美。这个过程时间虽短,但是教师画龙点睛式的小结,既可使学生对本课时所学知识系统化、理性化,又能使其结晶升华,产生新的飞跃。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篇2

“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学科教改研究的总课题。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因素之一是课堂教学结构。把一堂美术课设计成以下五步进行, 是比较理想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步:观察欣赏激趣

课开始用2~3分钟引导学生审美技巧, 唤起创造美的欲望。教师先出示范画指导学生观察, 让学生从整幅中找感觉, 找画了些什么, 表达什么意思等。学生觉得好看极了, 这好看的感觉是从哪里来的?于是再进一步观察, 学生从范画中逐步发现了构图的方法、笔墨的技巧等, 逐步体会到这大一点、小一点;上一点、下一点;这繁一点、简一点;无一不是画家娴熟技巧的体现, 无一不凝聚着画家的思想、阅历的精华。通过这一步步地观察, 学生们接受了美的熏陶, 体会到画的笔墨情趣, 也从中找到了一些作画的步骤、构图的方法、笔墨的技巧等。在强烈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们创造美的欲望油然而生。他们感到画这样的画并不难, 自己也完全可以去试试。

第二步:发现探索尝试

找到创造美的途径。学生通过第一步的学习, 已初步发现了一些创造美的方法, 找到了一些笔墨技巧, 并跃跃欲试, 根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教师不妨用3~5分钟时间让学生尝一尝、试一试, 实践一下自己的发现, 展示一下自己的感觉。布置全班同学用自己从探索中发现的方法去画画。与此同时, 请几个有代表性的同学讲讲自己的发现, 上讲台表演自己的发现, 让他们充分显示一下自己的创造才能。

第三步:讲解示范点拨

1~10分钟时间, 让学生掌握到正确的创造美的方法和技巧。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的情况, 再进行一步步的示范讲解。示范和讲解要同时进行, 对于学生尝试中的问题, 教材中的重点部分教师一边精讲, 一边示范。例如在示范讲解山水画时, 教师从构图开始, 一山一石, 一草一树地示范讲解, 学生看得明白, 学得真实, 能较快地掌握技法。同时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持久, 能有充分的信心完成创造美的活动。

第四步:练习讨论辅导

用15~20分钟, 让学生体会美的真缔, 进行创造美的实践, 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能力。学生经过前三个步骤结构的学习, 已经初步掌握了表现中国画的笔墨情趣的方法, 想要表现一下自己掌握程度的欲望之火已经越燃越烈, 这时可以布置学生作业让学生去完成。至于他们怎样完成, 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在同座或邻座间讨论后完成, 也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在学生练习的同时, 教师进行巡回辅导, 重点帮助学生加深对美的理解, 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每个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第五步:评讲小结提炼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新探 篇3

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比较;作品

高中阶段美术教育是建立在中小学美术教育成果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它是对学生审美能力、艺术修养的一个大的提升,更是决定学生是否能成为一个有艺术品味的人的关键。可以说,高中美术教育任重而道远。高中开设美术欣赏必修科目以后,美术欣赏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通过作品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涵

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当中,怎样将一些专业性非常强并且有一定教学难度的美术知识变得易懂易学,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内涵能够进一步把握,一直是我持续探索实践的问题。我觉得运用对比的欣赏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

例如,中外美术作品的比较。应该说中外艺术比较学在当代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课题,相信许多教师都曾在各自的美术欣赏课上或多或少有所触及,从中或有丰富的体验。我的心得是:对中外美术作品的具体比较,首先应该确定,两种艺术并没有谁优谁劣之分,不能采取西方中心论的立场,也不能让西方的文化围绕在我们民族的膝下。其次再从形式上作比较:有人把它形容成“西服”和“马褂”之比。例如比较中外的绘画,一般通过学生自己讨论,加上老师的归纳,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绘画注重用线、用墨描绘事物,讲究笔墨;而西方绘画则重视光线、色彩的表现。

2.中国绘画不定点写生,注重事物的神韵表现,并与诗、书、印结合;西方绘画定点写生,运用焦点透视,讲究事物的真实性(传统的西方绘画)。

3.中国绘画一般不画背景,造成虚实相生的效果;西方绘画则要画出深浅、虚实的背景等。再通过具体作品的比较,就加深了学生对中西方绘画基本艺术特征的认识。

二、创设文化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涵

任何一个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被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进行艺术作品创作的时候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所处文化环境的影响。所以,在进行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纯地给学生讲授技法,还需要把美术作品设置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去欣赏和学习。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可以适当地介绍作品的相关背景。如欣赏达维特的《荷加斯兄弟之誓》时,可适当讲述罗马的历史传说——荷加斯家族和库里茨亚人的姻亲关系。还可以尽可能地创造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获取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例如,我们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时候,可以播放一些中国古典名曲,譬如《高山流水》,这样做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融入山水画的意境。

三、以內容为主,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涵

拿到一幅作品,人们首先要看到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什么,进而再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创作目的及其他等等,逐步地加强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最后探讨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传统的欣赏方法。这种方法较适合用于欣赏那些有经典故事情节,富于文学色彩的再现作品。如表现历史题材的《夜巡》《狼牙山五壮士》;宗教题材的《最后的晚餐》《逃亡埃及》;神话题材的《春》《阿波罗和达芙妮》;世俗生活题材的《韩熙载宴图》。像这类作品它的内容形象比它的形式美感更引人注意,且容易识别和把握,因此能引起大多数人的欣赏兴趣。但欣赏者要真正读懂这类美术作品,需要有丰富的综合文化知识。你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内涵。同时,在欣赏这类情节性较强的美术作品时,还应注意不要忽视了对作品形式美的感受。这类作品的形式结构往往隐藏在作品的内容形象之中,不易察觉。许多美术作品都有着特定内容和意义,从社会大背景中去考察,抓住相关的各种社会因素,就有可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四、指导发现不足,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涵

艺术作品的魅力之一就是通过艺术形象引起观赏者的审美联想。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他们不仅要了解作品的内容、主题,还应能看出它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从中受到启发与艺术的熏陶,最终理解作品的内涵。例如:欣赏作品《破纪录》这一画时,所记录的是一名跳高运动健将在跃过三米标杆的那一瞬间的精彩画面,画面中远处则呈现的是无数双大小观众正在睁大眼睛、屏住呼吸,紧张地观看着运动员这精彩的表现。谈到画中的不足之处时,有的同学提出运动员跳高高度表现得不突出,应该在这名运动员的身后再画上云彩,以此来表现出他跳得非常高,同时也能充分地反映出该名运动员的身手矫健。还有的女同学说:远处的观众表情都一样,要是我在遇到惊险的场面时就用双手捂着脸从手指缝里看。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丰富想象、经历、感受带进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在完善作品的同时,也完善了自己的情感表现,达到在鉴赏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从而丰富了自己的艺术情感,克服美术欣赏中的盲目性,既看门道,又培养了较高的艺术欣赏能力,很好地理解了作品的内涵。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我们需要把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置于整个美术教育体系当中,需要结合高中学校现状以及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实际能力去不断探索高中美术欣赏的未来发展之路,不断提高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媛媛.浅析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教与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0(7).

[2]王悦.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之我见[J].网络财富,2010(3).

[3]洪万明.浅谈美术欣赏教学[J].财经界:下半月,2006(4).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篇4

丹东市第一中学音美组 姜庆恩

高中《美术鉴赏》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丹东市第一中学音美组 姜庆恩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意义与现状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已被广泛应用于美术教学中,成为优化美术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将形、声、色、动画溶为一体,极大地拓展了美术教学空间,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审美的需要。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大多数的高中美术鉴赏课还都是运用罗列图片的幻灯片+教师的口头讲解这种比较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率非常低下。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内在情感等进行探究,以培养学生形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感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运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美术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既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习情境。这样在情景交融,声形并茂的情境中,学生大开眼界,积极主动参与,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了整堂课的效率,使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下面,我就粗浅地谈谈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鉴赏课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情境的创设是整合课的基础。现行的高中鉴赏课是以“审美教育”为主旨教学过程,“美育的最有效手段是多接触艺术”。事实上,就现行的教学条件来说,我们很少有机会让学生去感受真正的美术作品原作的魅力。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这种缺憾。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这个工具提供丰富的素材,可以让学生看到更多的图片、影像资料,便于学生 对作品进行分析,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分析齐白石的作品《虾》时,通过制作动画,让虾动起来,并组合成不同的画面结构,生动的动画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的黑、白、灰搭配带来的不同的审美视觉效果,促使学生充分体悟到大师原作中看似随意却匠心独运以及水墨画特有的笔墨趣味与黑白灰美感。这样,就把我们用语言很难表达的艺术理论直观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种动画在现代设计课中恰当地运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提供素材时,一方面,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优秀作品,避免过多过滥,否则可能一节课下来,学生只有兴奋、新奇而一无所获。另一方面,要选择画面清晰、层次分明、色彩感强的画面。

2、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间的整合。《新课程标准》认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因此,美术鉴赏课教学应摆脱传统单一的课堂模式,开发课堂学科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间交融。

第一,促进美术与音乐的交融。音乐与美术尽管在审美特点上千差万别,但在主题与意境的追求上常常是相似的。例如在传统的书法或国画鉴赏时,配以节奏柔美、充满古韵的古筝等民族乐曲,可以更多体悟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美妙意境。西方绘画配以钢琴曲或轻音乐,更能充分展现其色彩斑澜的审美意象。而鉴赏凡高的作品最好配上充满热情、活力、富有动感的交响乐,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凡高令人目眩的色彩和火焰般燃烧的激情。在美术课件的制作中,音乐的运用可以起到拓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与联想空间、深化主题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营造氛围,视听结合的方式更可以起到烘托主题、启迪思想、增加鉴赏深度的作用。

第二,促进美术与语文(文学)的交融。中国传统文化讲究诗书画相结合,西方美术的发展与文学的发展更是息脉相通。充分利用电化 3 手段,开发语文学科的课堂资源,可以增加学生对美术鉴赏课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如再鉴赏古代中国绘画时,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一边鉴赏郑板桥的《兰竹图》、徐谓的《墨葡萄》等作品,一边配乐诵读他们所题写的脍炙人口的诗句。这样,让学生更能体悟中国画的意象之美和诗书画相结合的悠远意境。

第三,促进美术与政史等学科的交融。任何美术作品都是特定时代历史文化的产物,是政治、经济、科技、宗教、文化生活及思想意识形态的反映。美术鉴赏课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整合政史等相关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美感,还可以从美术作品所描绘的内容获得丰富的知识,认识世界、了解历史,涵养学生们的人文潜质。例如:不了解法国大革命历史,就无法理解雕塑《马塞曲》及油画《自由引导人民》;不了解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就不可能领略哥特式教堂建筑蕴含的浓郁的宗教精神,进而也就无法理解乔托《犹大之吻》等作品体现的世俗化与人文主义精神;不了解我国元代的历史背景,就无法理解当时文人画的精神内涵;鉴赏王式廊的《血衣》等作品,可以让学生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情感等等。这些我们都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音乐、图片、影视片断等播放方式展示给学生,这比传统的讲述式教学更直观、有效。

另外,如印象派画家对光色的应用及透视学知识,美术作品构图中黄金分割的应用等,无不说明美术与光学、几何学等自然学科的密切关系。这些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以分析,直观教学的同时也节约了有限的教学时间。

3、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中,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何采用最有效的方法去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呢?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 4 特点,还有存储、再现等功能,在同一屏幕可同时显示相关的文字图像和动画,这是传统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优点,认真研究教学目标与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有效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鉴赏评述《蒙娜丽莎》这幅画时,我制作的课件中精彩的部分是在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上。本课的重点是“蒙娜莎丽为什么微笑?”对蒙娜莎丽的微笑一直争论不休,有说是丧子的贵妇的笑、孕妇的笑、牙病患者的笑,还有的说是达.芬奇的自画像、妓女的笑等等,学生根据自己在互联网上和图书馆里查到的资料来阐述各自的感受,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我根据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自画像这一说法,制作了由达.芬奇自画像渐变成蒙娜丽莎画像的过程,生动的说明了以上各种观点可能都有一定的依据和道理,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感受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课的难点是“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什么神秘?”现在有权威解释说这种忽隐忽现的神秘微笑是由观众的视觉中心在蒙娜丽莎面部不停地移动产生的。我用课件给予形象的演示:当视觉中心集中在蒙娜丽莎眼睛时,周围部分变模糊,颧部阴影和嘴角成一条弧线,使微笑明显加强;当视觉中心集中在蒙娜丽莎嘴部时,周围部分变模糊,嘴部独立显现,使微笑明显减弱,这节课的难点问题运用课件就非常直观的解决了。

三、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建议

1、积极改善美术教学条件。高中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学校的现代媒体教学资源和美术教师的教育技术化要求都很高。学校要尽可能增添现代化的教育媒体,教师要尽可能多的掌握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技术,否则自己的职业技能就不适应时代发展。按照现行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每个高中学校至少要有一 5 个美术教学专用的多媒体教室和一个画室。

2、美术教师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学习交流的机制。现行的高中美术教材,缺少适用的与之相配套的辅助教学资料,如影像资料、课件等,我们美术教师可以自己动手在每个单元里选择一两个重要课节,自己制作课件(除了扫描教材上的和画报上的图片之外,更多的可以从互联网上得到更好的影像素材),每学期坚持做三、四个教学课件,这样日积月累就可以很快建立起自己的美术鉴赏教学资源库,我们的美术鉴赏的教学效果也将发生质的变化。我还有一个设想,如果我们将自己制作的课件与兄弟学校的美术教师制作的课件相互交流,互通有无,我们就首先在丹东地区形成了一个高中美术教学资源库,就可以实现美术教学资源的共享,其效果可想而知。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篇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进步,就需要讲究方法与技巧。历史作为一门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积极的将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于课堂教学。本文就有助于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个有效方法进行探析。

一、通过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为了使学生每一节课都对历史知识点的学习充满了兴趣,教师还需要把握好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那就是有效的进行课堂导入,在导入环节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整个课堂的学生都有效的进行历史知识点的学习奠定基础。

当然,想要通过课堂导入环节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知识点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对导入环节进行巧妙的设计。本人在导入环节往往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对课堂上教师将要讲解的知识点充满好奇心,自然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点。

通过上文我们不难发现,课堂导入环节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一定要对课堂导入环节引起高度重视。

二、注重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师,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能够有效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就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能够积极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未必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掌握有效的方法与技巧。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也积极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认为为了更好的发挥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教师应该对以下几方面引起重视:

(一)通过多媒体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将多媒体运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理解知识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从知识点的角度出发,通过更多的方法使多媒体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通过多媒体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会结合教学内容,将一些与知识点相关的视频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将事件发生的场面更加直观的呈现给学生,既能够很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又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

(二)通过多媒体更好的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是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有趣的课堂才能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借助于多媒体能够将更多有趣的元素更加快速、有效的展示给学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历史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一定要对通过多媒体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引起重视。

总之,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对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有重要意义,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三、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积极的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这不仅对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点有很大帮助,而且对更好的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也有很大帮助。

新时期,学生在历史这门知识点丰富的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再一味的死记硬背,而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知识点繁多、记忆压力大是高中历史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如果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不仅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且也难以有效的掌握知识点。反之,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势必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有些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即使能够有效的掌握知识点,但是由于在应用知识点的过程中难以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依然难以通过对知识点的灵活应用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历史知识点应用的过程中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四、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新时期有效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越来越发现,高中学生想要跟上现代历史学习的步伐,就必须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学生是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影响。例如:掌握有效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学生,能够以较少的时间与精力投入,更加全面、准确的掌握知识点,而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学生,虽然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反复的进行知识点的掌握,却依然难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结果历史学习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需要融入日常的教学中去,因此,并不是教师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相关方法与技巧的讲解,学生就能够很好的把握,必须逐渐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才能真正领会其妙处。

五、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篇6

【内容提要】:

高中美术班的素描教学不同于文化课,应严格遵循素描教学法度,循序渐进,把握学科特征因材施教,深入研究造型规律和结构特点,运用多种学习手段,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认知力、观察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关键词】:

造型 结构 个性 创新 因材施教

目前我们高中美术班素描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进入高等艺术院校进行深造的学生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也是当今高考美术专业中最根本的科目。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将所见到的客观物象在符合造型规律的前提下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素描造型艺术是创造不同类型的形体艺术,是研究主观世界一切物象造型规律的学科,在美术常规教学实践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一切绘画的基础,同时它也被看作一门独立的艺术,因为一件好的素描作品本身就是一件优秀的艺术品。它要求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而这种“再创造”就是艺术。艺考生培训担负着为高等艺术院校培养学员的任务,学生的专业辅导课就是我们的阵地。在三年的学习中,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和实施,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为学习绘画,提高学生的造型水平并不是凭空创造,而是要学生能将自然形体转变为艺术形体,这种本质和美感的表现就是素描造型艺术的主要特征─—形体的特征。而要表现这一特征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表现、整理与概括的能力。

对学生的训练应有层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可操之过急,只有打好艺术造型的基础,才能实现培养学生较好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以及良好的审美能力与创新意识的育人目标。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方法

整体的观察事物,初学者最易犯的毛病是从局部入手,以致造成包括比例、结构、明暗、空间、透视等方面的错误。所以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学习方法,善于总结经验避免学生少走弯路。系统、科学的培养学生的素描认知力、观察方法,明确素描表现的具体法度。正确的观察方法,体现了一个画者的艺术修养,也是画好一张素描的首要前提,它甚至决定了一个从事造型艺术家的未来。正确的观察方法,首先要解决透视问题,用透视的眼光观察物体,掌握透视的变化规律,以及物体固有联结─—结构问题。在教学中更要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可摆较简洁、对象较少的静物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认知力,让学生在单纯中发现丰富的内在变化:如何构图,处理画面上的空间关系,把握画面的细节特征等;而后逐渐过渡到复杂的组合体、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加强画面的组织能力,对画面中体现美感的东西进行重点描绘,集中感受对象鲜明的特征,对无关紧要的细节加以舍弃,避免学生见啥画啥,重点不突出的弊病,让学生较顺利地走入美术的殿堂。

二、深入研究结构素描与明暗素描的造型规律,培养学习兴趣

结构素描是以研究和表现形体的结构为宗旨,主要以线的形式来表现形体的穿插及构成关系,而明暗素描主要采用明暗法,依靠空间透视原理(近实远虚、近大远小)来表现形体在空间中的诸多因素,主要特征是以明暗调子来控制形体的结构关系、透视关系和空间关系,这两种素描没有本质的区别。素描规则告诉我们,没有不讲结构的造型艺术,也没有不注重结构的素描,结构是各种体系素描的命脉,点、线、面、质感、量感是素描的要素。我们从事的高中美术教育针对的是高等艺术教育的目标,一般遵循一套既定的程式。从内容上分有:静物→几何形体→石膏分面像→石膏人像→真人肖像的练习;从教学手段上分有写生、临摹和默写等方法上的训练,来锻炼学生手、眼、脑的协调性,从而形成一个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达到基本绘画技法与美学观念的统一。

用心

爱心

专心

三、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创新意识

个性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对艺术的领悟,是独特地运用美学法则的表现,但个性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独创性的作品,对干初学者在学习素描时,临摹某某的作品,甚至像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摹写,可以说这是正常现象。但在其今后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不可一味地摹仿,要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古人所说的“似我者死”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绘画作品中“不可无我”即是在作画时不可无情。

高中美术生的教学是走“写实”的道路。三年里,在教师平常的示范教学中,学生或多或少地学习了教师的作画风格,这易造成全班学生的画一个样,这也许间接地扼杀了许多学生的艺术灵气。齐白石老人不是曾告诫自己的弟子:“学画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个中意味不言而喻。教师应更多的重视学生自我价值的表现,注意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思维方式,因材施教,在掌握基本的造型规律后,根据学生的喜好引导其自由发展,力争在班上形成百花齐放的艺术氛围。这样才能对学生在高中阶段乃至未来的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要注意的是学生的作画个性是不能强制产生的,是其内在成长起来的,是其自我的必然反映,我们在教学中应融会贯通,灵活教学,因材施放,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块肥沃的土壤中生长出不同的花木来,使艺术界更加绚丽多彩。

要始终强调独立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不可被动地刻画对象,人云亦云,同时在素描训练中寻求简练合情合理地表现见到的物体或人物,以达到形神兼备,丰富而又洗炼,严谨而又生动。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应采取长期作业与短期作业齐头并进、各光源前提下作业相互结合;并且要在其间安排构图作业,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懂得画面的构成,培养其表现整个画面形的能力。

我们高中素描基础教学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既要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也要提高其扎实的造型能力和对现实的表现力,同时还要提高教师自身更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来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总之,美术教学是一个立体的教学过程,中间很多内容和经验都要靠平时去积累去总结和反思,以上几点是我的一些浅见,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要提高。

用心

爱心

美术基础教学方法新探 篇7

人性化管理不等于宽松管理。所谓人性化, 是说在严格管理前提下的人性化, 而不是无原则当老好人, 不讲原则。因此作为教师在班级要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制度, 原则问题绝不含糊, 在此基础上给学生一些自由的空间, 让他们在被尊重的氛围里学习知识与做人, 健康地成长。在此前提下, 尽量做到以下几点:避免迟到早退现象, 学生的任务就是以学习为主, 遵守一切校规校纪是每一个学生应尽的职责。学生必须在上课预备铃响之前进入教室, 提前做好上课前准备工作, 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节课;避免课堂内有说话、走动现象, 课堂上必须安静。良好的课堂秩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在这种环境里才能保证师生间的良好情绪, 才能体现师生互动的艺术价值, 从而使学生接受科学知识更深刻、更牢固;课下与学生互动交流, 在课下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主动与学生沟通。通过他们的个性来调动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二、开拓式教学

深入了解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 包括能力差异、学习习惯以及生活方式, 以学生为本, 尊重他们的想法和个性, 让他们把学习当作兴趣来对待,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并针对问题各个击破;针对性分配教学目标, 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 实施具体教学方法, 分层次, 分等级, 把学生按基础差异分成三种类型。这种办法并不是严格的好、中、差, 而是根据学画画的时间长短、基础状况暂时分类, 以利于教学。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 开设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预期效果;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地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例如:在教学过程中, 我首先帮助学生建立互助小组, 优秀生帮助学困生, 不仅让学困生有明显的进步同时也使自己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要让课堂成为学生合作交流的平台, 教师就要重视学生合作交流的愿望, 搭建学生合作交流的平台, 设计好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程序;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要严格制定课上目标和课下目标, 合理设计不同形式的课堂内容和课外活动内容, 转变学生被动性的学习地位, 把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独特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升华的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学生的状态分接受和发现两种。在课堂内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给予一定的想象空间, 让他们自己主动发现问题, 并提出问题, 把每一个同学的注意力聚集在一起, 分析、讨论、实践、演示, 师生间相互配合、相互交流、相互总结, 进一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接受知识又快又牢, 再加上课下的复习巩固, 效率自然会提高;激励教育, 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 努力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抓住一切机会去发现每个同学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决不能歧视基础差的同学, 对于学困生更要认真耐心的去教育辅导;学习评价, 学生总是过分关注自己考了多少分, 全班排名第几, 而不想自己的学习过程, 自己实际做了多少, 自己的努力与得到的成果是否成正比。所以教师要抓住他们的心理, 给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份学习档案, 把平时作业评价、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评价都完整地记录下来, 最后进行对比, 让每位同学都能正确地看清自己, 找出自己与其它同学的差距, 从而形成班内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吸收学生的优点, “教学相长”的思想, 是我国历史上留下来的最宝贵的教育遗产之一。学生也是“老师”。时代的发展为这一思想不断地注入新的内涵, 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广泛, 学习知识的途径更为便捷,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学生, 可能与老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甚至比老师跑得更快, 在某些方面也许没有学生知道的多, 因此, 老师应与学生民主平等地沟通, 甚至要“恭恭敬敬地向学生学习”, “和学生一同成长, 一同进步”。在美术教学中, 不管学生的基础好坏都有他们自身的优点、长处, 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吸收, 把所有学生的优点发扬光大, 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综上所述, 便是我从事美术教学多年来的体会。今后, 我更要不断努力, 改革创新, 吸收众家之长, 以补己之短, 不断完善自我, 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储备更多的有蓄之源。

摘要:为了让自己的学生能够在成千上万的艺术类考生中脱颖而出, 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美术高考教学的点点滴滴, 和同事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

灵活制定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模式 篇8

关键词:美术教学;问题;反思;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3-021-1

如何才能克服和改善现行美术教学的不足,使美术为学生所喜欢接受并且成为他们的“生命的一部分”,我们认为应当回归美术的本质,重视美术学习过程的多样性、灵活性;强化美术教学评价手段的激励性,弱化美术教学评价手段的终结性,让学生参与到美术教学中来,使他们成为美术教学的主人。

(1)循序渐进,体现灵活性

依据美术学习程度不同,爱好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比如小学宜采用分解组合教法、听故事编内容教法;初中宜采用范画与实物对照教法、情景添加教法、速写与创作结合教法;高中宜采用表现内容与创作形式相结合教法、写生与比赛结合教法。

不同的美术教材中课程的编排也大不相同,这就说明美术课的教学不能过于“唯上”、“唯书”,而是要“唯实”——根据视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在课程开始前仔细研究教材的所有课程,将教材分成若干类型,例如“器物类欣赏型”、“园林建筑型”、“西方绘画型”、“中国绘画型”等等。

(2)明确教学目的,体现主动性。

在教学中,我们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推行美术灵活教学方式的整体研究,不仅教师要有灵活安排教学的意识,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参与教学的意识,即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让学生掌握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把学生推向探究知识的前台。遇到不合理的教材安排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适当调整课程进度——法无定法,一切教学都要遵循为了学生的发展。

大力改进美术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生活的联系和沟通,让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充盈课堂:讨论、游戏、表演、创作、展示、欣赏……使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探究的全过程,促使每个学生真正的动脑、动口、动手,参加到学习探究、创意构思、自由创作中去。通过亲身感知、直接体验、主动观察、动手动口等方式,重新认识外部世界,重新认识自我,在“有意无意之间”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技能、情感、态度、道德的变化和发现。

(3)团队合作,体现互助性。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集体的力量则是无穷的。因此,我们应该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在课堂上,教师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美术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包容的氛围,在整个学习探究过程中,人人都有提问、发表、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和技法,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二、灵活教学的评价

美术教育的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1)重视学习能力的评价。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学生能够良好适应教学过程的体现。老师灵活进行课题教学,学生要能灵活适应这种教学;学生能否适应这种教学反过来进一步验证这种灵活教学是否合理。

(2)重视合作与交流的评价。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教师灵活安排教学就要激发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观察学生能否达到教师设计的目的。

(3)重视学习态度的评价。态度是指个体对一定的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态度影响效率与成绩,影响人的挫折耐受力和对环境的适应,影响人的社会性认识。

在实施评价时,我们要做到学生自我评价、学习集体(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者的有机结合:

一是激发学生自我评价的欲望。为了便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告诉”学生,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能力,帮助学生自主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然后根据这些目标定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再提出相应的新目标。让这些目标产生不竭的动力,引导学生持续不断的努力。

二是强化集体(小组)评价的作用。不要忽视集体评价的效应。对作品完成后所产生的疑惑的学生不在少数,因此,我们可以借助集体的力量,对这些同学进行帮助。评价的形式可多样化,如班级美术作业小展览、学生在集体中自评、谈自己的创作过程、小组擂台赛等方式。集体评价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她可以帮助同学改进不足,可以在学生中引发激励机制,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经验交流,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全班同学的水平。

三是弱化教师的评价的影响。在现行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起着决定性和主导性的地位。为了能很好地做到学生自我评价、学习集体(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者的有机结合,我们要注意改变教师“说了算”的状况,弱化教师评价——将教师评价与其他两种评价置于同等地位。而且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以鼓励、激励为主——毕竟兴趣才是美术学习的原动力。

美术课程标准没有为所有学生制定一个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而是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促进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既重视“结果”激励,更重视“过程”激励。对美术学习的评价渗透于美术教学的课堂内外,其评价手段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对这种评价的有效执行需要执行教学任务的教师富有爱心和教学激情,更需要教师具有构思精心教学技巧与教学的能力。当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真正重视这种“过程”教学时,那么,美术教学就成为一种促进“人”的发展的课程了。

高中美术教学心得 篇9

一直以来高中美术教育是很不受重视的,但在今天高中美术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做好,下面浅谈一些我个人对美术教学的认识。

一、美术鉴赏部分

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校的一些设备配置不完备,也使得我们的美术教育有了一定的难度。新课改后美术的模块教学中美术鉴赏是必修的,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育既要重视艺术感受、表现、创新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与文化、历史、生活的联系,创造多维互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模式。第一、吃透教材,备好每一次课,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美术教学中仅限于书本知识是不够的,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多阅读、多了解,注意美术与文化、历史、其它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才能做好教学资料的选取和运用工作,并要深入了解每一部分的知识。例如,讲解《清明上河图》就要结合北宋时期的时代背景来讲解。

第二,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在美术鉴赏的作品欣赏中,可以尝试结合音乐、诗歌等其他艺术形式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领悟和感受美。例如,《愚公移山》就可以结合歌曲《愚公移山》来欣赏等等。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除了具备美术基础知识外,还要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综合艺术修养。欣赏中涉及到的概念和原理、形式美的法则等理论问题的讲解,一定要在结合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避免在非常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花太多的时间集中到讲解理论知识。并且尽可能的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感受。

第三,重视学生的个人感受。“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会经常组织班上的学生,做这样一个小活动,准备好一张学生不是很熟悉的画。让学生自由读画、快速欣赏后,马上用几个词语来形容自己内心的感受。当然,这个活动在选取材料上是很关键的。经过几次的教学,我认为这种小活动是很有意义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和评价作品。最后再由老师来引导和总结。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感悟能力,并能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同时也使得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这个欣赏的活动中。当然,根据课堂中,教学目标的不同需要,方法也要有所变化,例如分小组讨论等,不管运用什么样的方式,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第四,艺术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这也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要贯彻启发式原则,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模块选择性学习部分

在其他的八个教学模块里面,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实施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高二的模块教学安排中主要结合了我校的实际情况和雷山本地的民族特色文化优势,结合我校当地的莒国文化中丰富的美术文化资源,加之考虑到学生的基本情况,主要开展的是工艺、设计、书法、绘画。当然学校条件有限也不能供学生自由选择。

在工艺这个模块中主要是以开展剪纸为主。在剪纸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教学中主要以教师示范和学生动手制作为主,并讲授剪纸的基本知识相结合。必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刻法中的阴刻、阳刻和阴阳刻,可结合篆刻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但了解剪纸还能够亲身制作。并插入一些皮影戏、风筝等传统美术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结合莒县本地资源优势和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在我校开展剪纸过门笺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通过这个模块的开展,使得学生更加了解本民族的剪纸文化,并主动的去学习和传承文化。在其中还要开展一个创作课,既要做到传承又有所创新,这样才能使得剪纸艺术有一个长远的发展。

三、美术特长生的培养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篇10

(七)《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说过“人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正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从而提高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扩大视野,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然而在长期的教育环境或基于传统教育模式下,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

一、高中美术欣赏课的现状与反思教师创新意识不强,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大多高中美术教师在学院中接受的专业技能训练多,美术史论、教学理论等的掌握则比较薄弱,而对其它相关学科的了解也非常缺乏,因此在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就教材论教材;此外,由于高中美术欣赏课开设时间不长,对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尚处于摸索阶段,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较少,因此,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较多,比较普遍的“一言堂”现象,就是只重知识传授,忽视对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的结果。学生对美术课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在当前仍然是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由于非统考科目,高中美术欣赏课自然也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因此有的课堂上,就出现学生做其它学科的作业或打瞌睡等的情况。教学课时量少。目前,艺术课程虽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但仍然是“调味”课。大部分高中美术课的开设安排,一般都为每班两周一课时,即隔周上课,由于所隔时间较长,知识得不到系统的识记和理解,也就不利于学生把知识整体化。纵观以上种种现状,高中美术教师应该面对现实,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入手,转变教学观念,挖掘学科潜能,努力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改变不良现状。

二、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对策

(一)提升教学理念,师生共同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反思,不拘一格的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如在学习《外国近现代雕塑》这一课时,教师作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1、让学生在本课中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作品,然后把他们分成相应的若干组。

2、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各组欣赏和讨论。

3、请学生表达个人的感受和见解,发表对作品的评价。

4、教师作鼓励性评价,对学生发表的不足之处加以补充或改正。

5、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在全班进行探讨。

6、指导学生在课外搜集资料进行更广泛的欣赏实践。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建立一个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要鼓励每一位学生大胆的表达。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虽然已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善于思考,但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对于同一作品很可能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评价,又由于学生经验能力所限,看法也许是幼稚或不全面的,但只要他们是认真的,真实的感受,教师就应给予尊重和认可。其次,教师要把自己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既要组织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又要主动而坦诚的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时 也要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此外,还应该看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学生学习的渠道越来越广泛,他们可以从网络上查找到很多相关的学习资料,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去搜集资料,即可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二)提高教学艺术,增强学科魅力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时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日本教育家斋滕喜博称提问为“教学的生命”。有效的教学提问可以指明学生的思考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欣赏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时,教师先设问:“画中梅花与生活中的梅花有何不同?”然后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比较,初步认识到画中梅花的艺术特色,即只有一支横斜在画幅中间的梅花,作者用墨色画梅,画中还有题诗等。接着教师再用“画家为什么不用生活中所见的梅花的颜色,如红色、粉色来画呢?”、“画中的题诗与画中梅花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逐步领悟画家的创作意图,感受作者的胸怀和理想。继而再以“画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和理想呢?”引导学生联想元代的历史背景,最终使学生领悟作品所体现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特色。

此外,好的艺术作品往往留有艺术遐想的空间,应当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的翅膀,自己去感受艺术的魅力。如在欣赏外国现代绘画夏加尔的《我和我的故乡》时,就可以让学生随着作品中景象展开丰富的联想,跟随自己的想象,去感受那带有童话色彩的宁静而又祥和的梦幻气息,去体验那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教师只需把作者的生平和经历稍加提示即可。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也是现代教育教学中能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教学艺术手段。如在欣赏《二十世纪外国绘画》时,让学生对二十世纪的时代背景有较全面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为了能更快更全面的让学生了解,采用多媒体技术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如把世界大战影片片段、工业革命的成果等进行播放和展示,既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创设课堂情境,为接下来开展学生的自主欣赏奠定了基础,无形中也加强了美术与历史、政治等学科之间的联系。

此外,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恰当的引入音乐,可以起到调动情绪、丰富感受、创设氛围的作用。如在欣赏绘画作品《百老汇的爵士音乐》时,让学生欣赏一段爵士乐;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一边播放着古乐《高山流水》,一边会使人的视觉、听觉乃至整个身心都得到美的感受和体验,继而能帮助欣赏者对作品作出更准确的欣赏和评价。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篇11

关键词:高中美术;综合实践课;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055-01

前言

新形势下,高中美术综合实践课不同于传统的常规课堂,在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上都发生了变化,作为高中美术教师一定要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究了高中美术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策略,如互动课堂的构建、兴趣课堂的打造和层次化课堂的建设等等,这些都是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理念的,有助于优化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发展,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教学理念,开展互动教学

随着课堂教育教学的发展,高中美术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构成部分,但是再采取原来的教学模式是很难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新形势下,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从学情出发,优化教学设计,开展互动授课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组成的,在以往的高中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中,往往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只能跟随教师的节奏,往往是被动的,一般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要想提升高中美术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质量,必须发动学生资源,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参与其中。给予学生一定的课堂话语权,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建互助式的教学与学习模式。学习贵在学习方法的掌握,那么在高中美术综合实践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在开展互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讲清楚相关的知识点,还要讲授一定的美术练习方法和美术思维。我们知道交流互动可以实现意见和方法的交流,为此互动课堂实现学生之间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交流,有助于推动教学的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二、寓教于乐,开展兴趣教学

对于高中生来说,高中美术的学习内容较多,难度其实也不容易,只是不参与高考考试,学生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罢了。要想实现高中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要从学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高中美术的综合实践课教学来说,在教学模式上一定要改变以往那种理论性的讲授模式,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兴趣教学。实现高中美术综合实践课的有效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欲望。兴趣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游戏教学、可以是情境教学、可以学习竞赛,也可以是实践活动等等。至于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来定,不能一刀切。高中生天性贪玩,那么在开展美术综合实践课的时候,最为有效的手段就是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习,也就是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学生有不一样的体验。美术课堂往往给人的印象是古板,死气沉沉的,也非常的枯燥,教学内容就是与美术符号打交道,导致很多的高中生不喜欢美术,感觉美术学起来没什么用,往往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构建兴趣课堂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构建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表现,敢于表现,并且善于表现,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三、从学情出发,开展层次化的梯度教学

对于高中美术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来说,要有效的尊重学情,因为每一个孩子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他們在很多方面不是同步发展的,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那么在开展高中美术综合实践课的时候一定要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开展针对性的有效学习。西方哲学家说的好:“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那么推广到我们人类的身上就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点与个性,为此在教学的时候,高中美术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现状,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做好分层设计,对症下药,创造多层次的课堂学习,提高高中美术综合实践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在高中美术课堂开展分层教学,在正确的分层之后,教师就要依据学生的分层情况,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关注所有的学生,做到一视同仁,照顾到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层次化教学的重点就是设计有层次的教学内容,对于重点知识的教育教学来说,基础性的概念知识需要全体学生掌握,即使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必须掌握住,因为这是学习的基础工程。掌握住美术基础知识之外,一些较为简单的巩固性练习,中上等的学生要应付自如,成绩很不理想的学生能有所感知,并且通过讲解能熟知知识点,对于上层的学生来说,要进行适当的知识拓展和训练拓展,以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

结语:高中美术课堂的教学并不是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教学的内容、媒介、途径等上面都有很多创新和变化。新形势下,高效美术教学要做到与时俱进,从学情和教情出发,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思维,完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高效美术教学至于采取何种模式需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情而定,它是不断变化的。

参考文献:

[1] 李小伟.高中教学“综合与实践”有效教学案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5

[2] 陈 菊.高中美术综合实践课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数理化学习, 2014(12)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篇12

一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现状

1. 美术欣赏所处的阶段

美术课程在我国教学中开设得较晚, 进行美术理论教学的人员较少, 大多数学习美术的人都选择了绘画等实用性美术, 从而使美术欣赏的发展相对落后。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的要求也就不断提高。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而不是对知识简单的灌输, 要求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知识, 老师无须过多的讲解,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开发学生的智力, 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2. 对美术欣赏课的重视不够

目前的教学中, 学生和老师都没有十分重视美术教学, 2003年美术欣赏课程被纳为全日制高中必修课程, 对美术教学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在实际教学中, 依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很多学生认为美术课程很重要, 但是他们还是更加注重高考课程, 认为美术欣赏就是一门副课, 不需要学那么好, 高考禁锢了学生的思想, 对美术的欣赏也只限于这一个方向, 学生在对美术欣赏的过程中缺少了主动性, 不能很好地掌握学习的重点, 在教学方法上也就没有创新, 学生学习美术时也就没有兴趣。

3. 美术教学课堂失去了真实性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失真现象十分严重, 在美术课堂中老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老师设置的问题比较多, 学生进行谈论, 美术欣赏变成老师讲解, 缺少了美术原有的含义, 有些教师在讲解时显得十分生硬, 根本没有对艺术进行欣赏, 而是在诠释绘画的整个过程, 导致课堂教学中美术欣赏严重失真。在对美术课堂的观摩中, 很多学校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所以美术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对美术欣赏的探索性。

二采取积极措施提高美术欣赏教学质量

1.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品评

在美术欣赏课堂中, 老师的讲授方式过于专业和单调, 导致课堂学习十分枯燥, 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 这样的教学课堂上学生不仅不能感受美术作品的美, 反而会使学生厌恶美术课堂教学, 学生在学习时也就没有兴趣。学生的自主性主要取决于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 与学生一起欣赏作品。先让学生自主地去感悟和理解作品, 再与学生一起去探讨其中蕴含的美学知识, 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

2. 注重比较法教学

美术欣赏教学中, 老师要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热情, 从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教学中比较法教学是一种实用且有效的方法, 学生们可以通过多方面的比较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如风格流派、艺术种类、文化背景及不同艺术家之间的比较, 都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去了解作品。有利于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知识理论, 使理论形象化, 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内涵。

3. 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德育和智慧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对学生进行整体的教学, 就如理性和感性两者同等重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图画、幻灯片、录音、多媒体等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热情,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创造美的能力。它用立体的、动态的、全面的、连续的方法贯穿于整个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利用多媒体的形、声、色有机结合, 让学生从各个角度都可以看到清楚的画面, 使其学习兴趣高涨。

三结束语

通过美术欣赏我们可以自由地感受到美的存在, 不需要外力的强迫和引诱, 审美都需要自身能动性的参与, 不管是欣赏还是创作都要具有主体意识, 才能保证审美活动的顺利进行。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需要更多的努力, 同时还需要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和关注, 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是所有教育者的责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 美术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领悟, 而且能够丰富学生德、美、智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具体分析和探究高中美术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用的基础上, 不断地构建合理的美术培养体系, 结合实际重新定位美术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美术教学,教学模式,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何媛媛.浅析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教与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 (B) , 2010 (7)

[2]邢学军.高中美术欣赏课的高效教学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 2013 (4)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篇13

随着新课程改革正在我省如火如荼的展开,高中新课程美术鉴赏模块对课程目标新的调整,教学内容新的整合以及教学理念新的界定,这些变化终将通过课堂教学这一途径得以体现,由此引发教学策略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变旧观念,对传统教学策略不断传承与创新,探究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策略。

同时,我们农村高中的美术鉴赏教学,正遭遇着一种非常无奈的尴尬的现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少对教学策略的研究,致使美术教学课堂容量庞大,作品挖掘肤浅,课堂结构散乱,教学目标自然难于达成。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反映冷漠,在作品描述中,很多时候大部分学生只能是以“很美”或者“漂亮”等字眼来回答或评价美术作品。这种教师对美术鉴赏教学策略研究的不足,致使课堂师生互动的缺失和学生对作品分析的肤浅,使得美术的审美教育流于形式。以笔者的调查,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里是普遍存在的。

二、“点、线、面”策略模式的思考和建构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三维目标的达成,要求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有一定的深度理解和深刻情感体验的过程。基于此,我们构思以“点、线、面”策略展开教学活动,探讨如何立足于美术的学科本体,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探索挖掘作品深层内涵,以提升教学层次,真正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点、线、面”教学策略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对传统教学策略的传承和发展,要求在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并抓准一个“点”,使它贯穿教学始终,从而建构一条教学主“线”,并由此铺开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主动生成符合学生个体智能优势的知识“面”,有效改变高中美术传统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照本宣科”的尴尬现状。

1、“点”和“点”的选择

新课程美术鉴赏模块内容打破了传统美术欣赏课程以美术类别或美术史为线索的编排方式,每一课都按照一个主题来进行概括,整合了更多的美术现象,更加贴近了生活,扩大了视野。作品类型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以及建筑、雕塑、工艺、民间美术、电脑美术等。教材内容的这种变化,使美术教学的课堂容量变的更加庞大,我们不可能在每一节课中都对教材的内容以及相关的知识一一罗列,要求我们有所选择。正如德国教育家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所描述:在现代知识量无限膨胀的背景下,要提倡“角落教学”,应该注意学生的心智特点,选择一种具有共性,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能起到“以点带面”作用的一种个案作为范例,使学生从典型范例中发现所属知识的规律,获得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尹少淳教授也认为初中美术是“走马观花”,而高中美术教学则是有选择的“下马赏花”,是一个由博返约的过程,是学生兴趣相对集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有所选择并较深入的进入个别典型范例知识的学习,才会对这一类型的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有更深的审美认识和情感体验,才会关注与之相关的作品、风格以及艺术家,因而也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科本体的深入和教育功能的拓展。

那么,选择多少?选择什么?我们认为:只要选择一个最具典型意义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并对此展开深入的挖掘和理解。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就是我们所界定的“点”。这个“点”可以是一件美术作品,也可以是一位画家,可以是一句美术评论,可以是一种美术现象等等。当然,我们要让学生掌握的不仅是该“点”本身,更重要的是挖掘该“点”的背后隐藏着的规律与本质。而这个规律与本质恰是我们教学要达成的目标,要突破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所以,我们选择的“点”不仅是切入点,也要是教学的重难点的外在形式,对这个“点”的挖掘能直指教学目标并是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的关键。

2、“线”和“线”的建构

建构主义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相应的,认识既不起源于主体,也不起源于客体,而是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学习是在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中,调节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结构的一种新建构的过程。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关注这种知识的建构过程,在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使得美术鉴赏活动成为是一个有深度的艺术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从“点”切入,到展开,到深入,再提升,环环紧扣,层层挖掘,步步深入,从而达到对“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对包藏在“点”其中的规律与本质的掌握的知识建构的过程与方法,这就是我们所界定的“线”。既是课堂教学活动铺开的“教学链”,又是达成教学目标和解决教学重难点的一般思维,是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从“点”到“面”的一个具体行为。由于涉及到教师素质、学生基础以及授课内容的不同,构建“线”的方式也随教学的具体情境产生变化。所以,构建“线”是新课程美术鉴赏教学实施过程最为关键之所在,是最具不确定因素和创造性的过程。

3、“面”和“面”的生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至少包括: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七种智能,它们同时并存,相互补充,统合运作。每一个正常人都具有上述的七种智能,但由于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差异,每个人在各种智能领域的发展程度上有所不同,大部分的人都只能在一、二种智能上表现出优越的能力,而且也会以不同的方法来统合其它智能。教育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智能特点,从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位学生,促进学生优势智能的充分展示,促进学生优势智能向其他智能领域的迁移。

多元智能理论是新课程改革借鉴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美术鉴赏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关注学生的这种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积极的创设一种情境,要使学生能基于自己的智能优势特点,从自身体验出发,有选择的开展对不同美术现象或作品的比较、分析、评论,生成符合自己智能优势的美术知识系统,促进个性发展。所以,“面”的生成应当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教师基于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实施教学而进行的预设,即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的知识“面”。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由于学生的个体智能优势的差异,对知识构建的方式不禁相同,即生成符合个体智能优势的知识“面”。这是我们界定的“面”的另一层含义。所以,“面”不仅是对关注全体性与基础性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更是关注符合学生个体智能优势的差异性的知识体系的生成。“面”的生成是最终目的,是达到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点、线、面”策略模式的教学实践探索

1、课堂教学实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本课属人教版《中国古代花鸟画》的教学内容,教材通过对不同时代的花鸟画的分析,阐述传统花鸟画以写生为基础,以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为目的的独特传统,进而理解中国古代的绘画审美观。

“点”的选择:以齐白石的名句“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作为教学的“点”。

“线”的建构:以作品的对比探究:要不要“似”?什么是“似与不似之间”?为什么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三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理解中国传统花鸟画缘物寄情的特征和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审美理念。

“面”的生成:对中国传统花鸟绘画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并使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审美观能衍射到对其他作品的认识。

本课于20xx年10月9日获温州市美术学科新课程优秀课堂教学实录评比一等奖。

2、公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美术家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

教材通过四组作品的比较,要求: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看待世界和事物,并运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点”的选择:以校园里树的照片与具象(希施金《松树林》)、意象(倪瓒《六君子图》)、抽象(蒙德里安《开花的苹果树》)组图进行对比。

“线”的建构:以自然的树与艺术作品的树比较描述:美术作品是美术家寻求适合“我”的方式来表现“物”的结果,欣赏的关键是追寻包藏在美术作品中的“我”;可以通过探究画家表现的不同方式来追寻包藏在其中的“我”。

“面”的生成:不同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使美术家具有了独特的审美眼光和不同表达方式。我们也应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用自己的方式欣赏作品。

本课于20xx年12月8日在泰顺开展的温州市第三届高中美术学科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送教下乡活动中执教。

3、公开课《地域的永恒魅力——地域风貌与艺术流派的关系》

教材通过对不同的地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流派和风格;气候、地形、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对建筑的影响等几方面内容的分析,要求: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对绘画流派和建筑风格产生的重要影响;了解在绘画、建筑等领域由于地域因素而产生的一些流派和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点”的选择:与江南水乡的建筑接触的机会多,相对比较熟悉,而且比较有感情,因此选择江南水乡民居建筑为教学的“点”。

“线”的建构:以建筑布局、建筑造型、建筑材料、建筑环境、建筑色彩等不同侧重点的问题,由学生讨论并思考,教师由地域环境对建筑的影响这一角度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进行集中并引领挖掘。

“面”的生成:对江南水乡民居建筑能有比较深刻的情感体验,认识和理解地域文化、地理环境对建筑风格的影响,并能从相应的角度,思考地域环境对徽州建筑(地理环境)、天坛建筑等(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培养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和增强对不同地域文化的保护意识。

本课于20xx年12月23日在瑞安市六中开展的瑞安市送教下乡活动中执教。

4、课例说课《构建 “点、线、面”模式的美术鉴赏教学策略》

以《托物寄情》一课为例,简单描述为什么进行“点、线、面”模式进行美术鉴赏教学和如何进行“点”的选择、“线”的建构和“面”的生成的策略。本课例于20xx年3月7日在温州市美术学科新课程高一(下)课前培训活动中做公开交流。

四、“点、线、面”策略模式的反思

1、这种“点、线、面”模式的教学策略,对于理清教师的教学思路,构建课堂结构,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对解决现行美术教学中教师教学设计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锻炼,以及教学实施过程中解决师生互动的缺失和对作品分析的肤浅等尴尬局面,挖掘作品深层次涵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需要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如课例对朱耷与《荷花水禽图》的探究过程,对荷叶出淤泥而不染联想到画家不与统治阶级的合作态度,从荷叶的倒挂联想到画家的垂头丧气;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模仿两只水鸟的动态来揣摩画家的情绪等都是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受学生的启发而带来的灵感,恐怕在任何资料中,都没有描述象学生这样富有情感和创造力的审美表达方式。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知识经验。如《地域的永恒魅力》一课,学生从地理、历史、哲学、语文等相关学科知识进行作品分析时,我们怎样进行引领,也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更多的知识储备。

上一篇:副科级干部竞争面试题下一篇:五四青年节青春梦想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