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课程评析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术鉴赏课程评析(精选8篇)

美术鉴赏课程评析 篇1

泉州六中林志明

10月18日下午我到十五中学参加了该校高中新课改区级公开教学活动,听取了该校高一年美术老师林丽琳老师的美术鉴赏课—《原始时代的美术》。

林丽琳老师的这堂公开课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成功,对在高中课改背景下如何开展美术教学作了有益的尝试,特别是作为农村中学能举行这样的教学活动,我个人认为应该给以充分的肯定。下面我来谈谈对开展美术鉴赏教学的几个看法:

一、理解两个基本概念:

过去我们大多数教师较为习惯以单纯的美术欣赏来对待美术鉴赏,这种认识影响了对新的高中美术课程的认同,因此在《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特别指出:美术鉴赏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义务教育阶段强调了引导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愉悦”,而高中阶段则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鉴别,在具体要求上要比美术欣赏更高一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正确理解“欣赏”与“鉴赏”这两个基本概念,也是我们今后能否有效开展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的根本保证。林丽琳老师在这次的公开教学中基本上还是能够准确把握好这两个概念的。

二、美术鉴赏课怎样上:

高中课改以来,鉴赏课要怎样上,怎样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链接好?是我们每一位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在积极思考的问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被动到主动,这是毫无疑义的。关键在具体到教学中怎样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情况去改变?教师就要考虑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是此次课改的目标之一。林老师在这堂课中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首先,她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选择了具有一定探究意义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以往欣赏课以接受性学习方式为主,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林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些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说一说。比如“原始人为什么画

画?”原始人雕刻的那尊“母神“漂亮吗?这些问题都很具体、很直观,学生在回答时也都表现得极其踊跃。其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林老师打破了以往美术鉴赏课仅仅依赖传统的讲授法教学的单一模式,更没有对作品的分析”故事化”,而是注重把作品中的一些典型形象和艺术手法进行分解,一个一个地提出问题,从而为学生创造了多种探究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去认真欣赏,积极表达个人独特感受和不同的见解,使学生在课堂中拥有越来越多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这堂课的亮点之一。第三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上好美术鉴赏课的重要手段之一,林老师在这节课中,使用了自己制作的课件,加强了视觉冲击力,引起学生学习的普遍兴趣,也是这堂课获得成功的原因。

三、几点建议:

(一)、要树立新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意三个联系,一是和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欣赏课程的相互联系;二是东西方美术文化的相互联系与比较,正确引导学生弘扬民族文化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三是与当地自然、文化资源的联系,灵活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增强美术教学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联系。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是一门具有很强探讨性质的课程,高中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思维能力,课堂上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来发表他们不同的感受和见解,不要担心学生说错,更不要用一些艺术史的“定论”来否定学生独特感受和见解,要尊重他们的反应。评论除了用语言描述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用文字、动作表演、课题研究的方式来进行。

(三)、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要懂得善于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主动收集、筛选、分析和整理视觉图像及相关背景资料,培养学生学会收集知识、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要逐步将美术学习从以往过分强调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升到对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上来,使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美术与人类、生活、政治、历史等方面的联系。

美术鉴赏课程评析 篇2

鉴赏艺术本身是很有意思的活动,但是高中生对艺术品的接触比较少,艺术实践也比较少,因此,这就对鉴赏带来了困难。学生往往不能理解艺术品为何呈现如此面貌,比如:毕加索为何可以把人体画得很优美却要把她画得平面化、破碎化;梵高为何要有扭动旋转的线条;夏加尔又为何画得好像儿童天真的漫画。面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教师传授专业知识,并且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带领学生理解。

讲授是课堂上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在美术鉴赏课中同样适用。它主要是由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组成。讲授式教学法的长处是教师可以比较完整、系统的传授知识。对于美术鉴赏而言,高中生对艺术了解的不多,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教师可以对作品进行描述,分析作品的结构,表现手法,以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艺术特色等。讲授法的缺点是,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对所讲内容有清晰完整的框架,让学生能够调理清楚的知道所学习的知识。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有生动细致的解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授法虽然是传统的方法,但是在新时代下,可以有新的面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具等辅助工具,给学生的感官带来新的刺激,提高上课效率。

互动教学也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当学生对艺术作品有一定了解之后会有一些启发、感悟、问题等。艺术本来就是具有丰富情感内涵的作品,学生如果有了感受那么就已经处在鉴赏活动中了。这时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有一个抒发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也让学生对艺术品有进一步的认识。在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辅助作用,学生占据主导地位,弥补讲授式教学的不足。互动中,学生表达的感受是多角度的,他可以为其他老师和学生打开新的思路,有利于对作品全方位的认识。

利用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艺术品的魅力,这样的方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在现代教育中,情境教学法有一定的环境得以实施,因为有多媒体技术的支持。老师可以更具艺术品诞生的时间,还原一些艺术品的背景,例如:画家生活的社会环境,画家自己的生活环境,画家作画的方式,选择的工具,艺术品的表现手法等。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比较完整的艺术气氛,对艺术品也有更进一步形象化的感受。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形象化,多样化的元素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增强作品的感受力。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配上一些音乐那么就更有助于让学生的情感融入。

美术鉴赏课有时并不是对具体的某一件作品进行讲解,它也可以是多件有着内在联系的作品同时进行讲解。教师可以有目的性的、有意识的将一些相近作品放置在一起,进行比较。例如将对近代艺术影响颇深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进行比较,他们的名字相似但是画风有区别,教师可以分析画面具体在表现上的差别,这种差别代表的观念,以及在何种社会背景转变的条件下出现了这两者的区别。教师有时也可以将一些反差比较大的艺术品放置在一起进行比较,比如中国的传统水墨画和西方的风景油画。这两者之间在审美观念,对事物的观察方法,使用工具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别。教师可以从具体的作品着手进行分析。例如雷诺阿的风景油画和石涛的水墨山水画。他们都对近现代艺术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都以山水树石做基础。如果将这二人的作品作为比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东西方艺术的反差,也能认识到不同艺术表现手法的艺术作品都可以具有强大的魅力。

美术欣赏课在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美术知识。这时,美术鉴赏课可以让学生进行输出,将自己学到的知识经过整理表达出来,在整理的时候也就是学生将自我零散的灵感、知识进行总结、融合的过程。学生可以采取演讲的表现方式,演讲前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运用更加具有表现力的语言,用语言组织成图画,并且在其中融入情感。艺术是情感的表达,没有情感的融入不能感染别人,学生在演讲时也是为了让听众能够更好的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因此,学生的演讲一定要有情感。

传统的上课模式下,教师讲得比较多,填鸭形式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觉得枯燥,老师也会厌倦。当代,教学硬件升级,技术革新带给课堂带来新的生命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高中美术鉴赏课,这门本身就十分有意思的课程变得更加充满活力。教学并没有具体的规定性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多思考,多总结,更具学生具体的情况拟定教学策略,相信美术鉴赏课一定会带给学生知识和快乐。

摘要:高中美术鉴赏课是高中生美术课程乃至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授具体的美术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是高中美术鉴赏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高中美术鉴赏课在新时代的教学环境下可以有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具体到每一节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关键词:高中美术,美术鉴赏,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陈兵.创新能力教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美术鉴赏课程评析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美术鉴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74-01

《美术鉴赏》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鉴赏、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感受。《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在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陶冶学生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

在以往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时,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单纯强调知识的容量。以讲述19世纪莫奈作品赏析为例课下查阅资料,制作幻灯片;上课时边放幻灯片边给学生讲解画家生平、代表作品以及艺术风格;寻找问题,请学生回答,由教师总结。课程结束后,学生根据老师讲授的内容进行复习、死记硬背,大多考过即忘却,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提高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以往的《美术鉴赏》教学,发现了不少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革建议。

一、根据美术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1.打破课程内容鉴赏顺序,提倡运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美术作品的鉴赏顺序有多种,因此我们要采取不同的鉴赏顺序,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如“自面到点”的鉴赏顺序。即对一幅美术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进行介绍,进而由师生共同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下该作品产生的渊源,推测产生此艺术风格的原因,然后通过感受、描述、分析、设释、评价,了解该作品的意境。这种自面到点的鉴赏顺序,从读作者开始逐渐拓展的鉴赏顺序,更加有的放矢,学生兴趣更加盎然。

2.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多种美术鉴赏方法

非艺术专业学生不具有对美术作品敏锐的感知能力,对美术作品的分析更是欠缺,因此这就需要给学生介绍和掌握多种美术鉴赏方法。例如我们在学习十九世纪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作品赏析的鉴赏教学。我选取了画家拉斐尔的作品《大公爵圣母》和画家莫奈的作品《持阳伞的女人》,把两幅作品放在一个幻灯片上,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第一种是通过作品对比度的增减方法来比较作品本身运用色彩明度的不同;第二种方法是播放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从而让学生从中来比较两幅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感受。

3.创设情境,激活学生主动参与。

创设课堂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每个教学主题,我都想法设法为学生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在讲解《青铜器》教学内容时,我从曾侯乙编钟导入中,学生首先看到,听到的是用曾侯乙编钟演奏的《楚商》,这样就很快把学生带入本主题的文化情境,再由楚王问鼎的故事把学生引领到商周青铜艺术的教学中,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衬以青铜古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如在《古代玉石艺术》一课中,由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玉印和奥运奖牌金镶玉导入,引出中国玉石文化,形式新颖,内容紧扣教学主题,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美术鉴赏课的情境创设要切题、新颖有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后面的自主学习中。

4.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赏评文章

为了能够更好的达到鉴赏效果,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课后对课堂和书本知识的消化、吸收、强化非常重要。当然我们不是要求学生像小学生那样去背书上或者教师的观点,而是要根据课堂上的内容和老师讲授的方法独立完成一篇赏评性文章。不是三言两语的体会,而应该是一篇立意完整的文章,文体不限,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散文,甚至是一篇有理论深度、有见解的小论文。这样我们就把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真正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学生课上跟从老师互动性学习鉴赏作品的方法和手段,课下独立完成赏析性文章,从中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同时也提高了赏评的能力。

5.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进行多元评价、主体评价和发展评价,关注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心境、經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审美个性,充分肯定学生的审美感受,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敦煌莫高窟第112窟壁画中的反弹琵琶画像时,让学生自己感受作品的气氛,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色彩、造型有什么特色?有何感触?鼓励学生运用美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结束语

文艺理论家刘裸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高职院校《美术鉴赏》教学面临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改变过去那种单一、保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作品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多种鉴赏方法,学会用多种形式来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艺术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大根.视觉文化时代与高中美术课程实施[J].中国美术教育,2005(4)

2 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美术鉴赏课程评析 篇4

选择题(74分)

1、以下有关吴昌硕画面上题诗的作用的说法,不够准确的是()(视频42)(2.0分)

A.对画面的内容做说明 B.表现诗的内容 C.展示书法 D.作为整体构图的一部分

2、古罗马的艺术特点是:()美术概论(三十二)(2.0分)

A.追求真实 B.理想化 C.追求个性 D.严整的结构

3、在20世纪50-80年代对中国绘画影响最大的是:()美术概论

(十二)(2.0分)

A.法国 B.意大利 C.俄罗斯 D.希腊

4、最接近古希腊罗马作品风格的作品属于:()美术概论(十六)(2.0分)

A.印象派 B.自然主义 C.现实主义 D.文艺复兴

5、按照欧阳修的理论在一幅作品中最难表现的因素是:()美术概论(二十八)(2.0分)

A.闲和 B.严静 C.萧条淡泊 D.都对

6、元明清山水画的主流是:()美术概论(二十八)(2.0分)

A.重笔法 B.重用墨 C.重构图 D.文人画

7、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五色的是:()美术概论(二十)(2.0分)

A.青色 B.赤色 C.紫色 D.黑色

8、绘画颜料的三原色不包括:()美术概论

(十二)(2.0分)

A.红色 B.黄色 C.蓝色

D.绿色

9、以下有关林风眠的艺术主张,不够准确的是()(视频45)(2.0分)

A.介绍西洋美术 B.整理中国艺术 C.调和中西艺术 D.恢复古典艺术

10、敦煌壁画“九色鹿的故事”说明的山水画的功能是:()美术概论(二十)(2.0分)

A.标记环境 B.作为叙事背景 C.对场景还原 D.礼物

11、色彩的特点不包括:()美术概论

(十二)(2.0分)

A.情绪化 B.属于自然属性 C.服从人的改变 D.干预环境

12、中国山水画的功能包括:()美术概论(二十)(2.0分)

A.标记环境 B.表达信仰 C.展示才艺 D.都对

13、关于梵高作品说法错误的是:()美术概论

(十二)(2.0分)

A.不为当时接受 B.画风细腻 C.表现不理性的状态 D.色彩对比强烈

14、中国山水画在宋代之后最为关注的是:()美术概论(二十)(2.0分)

A.用笔的技法 B.文人的趣味 C.对场景的还原 D.对色彩的运用

15、关于倪瓒说法错误的是:()美术概论

(八)(2.0分)

A.元代人 B.富贵闲人 C.善画山水 D.不求形似

16、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就是:()美术概论

(四)(2.0分)

A.创造 B.毁灭 C.重构 D.模仿

17、欣赏宋代山水画的切入点是:()美术概论(二十四)(2.0分)

A.笔法 B.用色 C.构图 D.与人的关系

18、关于中国画中的光说法错误的是:()美术概论(十六)(2.0分)

A.直射 B.不是直观可见的 C.没有固定方向 D.无处不在19、在明四家中,最具专业画家特点,有最容易被临摹造假的是哪一位?(视频29)(2.0分)

A.沈周 B.文徵明 C.唐寅 D.仇英 20、下列画家中作画目的不属于自我表现派的是:()美术概论

(八)(2.0分)

A.伦勃朗 B.梵高 C.朱耷 D.米芾

21、在作品中表现主观内容的派别是:()美术概论(十六)(2.0分)

A.印象主义 B.古典主义 C.新印象主义 D.后印象主义

22、刺激心脏、循环系统和肾上腺,提升力量和持久力的颜色是:()美术概论(十六)(2.0分)

A.黄色 B.红色 C.蓝色 D.橙色

23、绘画作品中最基础的因素是:()美术概论

(八)(2.0分)

A.构图 B.色彩 C.线条 D.旋律

24、文革时期毛主席宣传画的特点不包括:()美术概论(四十九)(2.0分)

A.毛主席是中心 B.色彩灰暗 C.神采奕奕

D.满面红光

25、对于观画方式,“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是哪位的观点?(视频28)(2.0分)

A.王维 B.苏轼 C.倪瓒 D.赵孟頫

26、徐悲鸿后期多画国画的原因是:()美术概论(四十九)(2.0分)

A.突破自我 B.节省时间 C.施展空间大 D.都对

27、历代名画记的作者是:()美术概论

(四)(2.0分)

A.曹植 B.陆士衡 C.张彦远 D.唐寅

28、中国认为书法和绘画是相通的画家是:()美术概论

(十二)(2.0分)

A.吴道子 B.顾恺之 C.赵孟頫 D.张大千

29、在元四家中,其身份为道士,从五十多岁才开始从事绘画的是:(视频27)(2.0分)

A.黄公望 B.吴镇 C.王蒙 D.倪瓒

30、中国寺院里最普遍的艺术形式是:()美术概论

(四)(2.0分)

A.石窟 B.彩塑 C.摩崖造像 D.雕刻

31、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六法原则的提出者是:()美术概论(十六)(2.0分)

A.顾恺之 B.吴道子 C.张择端 D.谢赫

32、唐代画马最著名的画家是:()美术概论(二十八)(2.0分)

A.王维 B.徐悲鸿 C.赵孟頫

D.韩幹

33、《拾麦穗者》的作者是:()美术概论(十六)(2.0分)

A.梵高 B.米勒 C.库贝尔 D.都不是

34、关于游丝描说法错误的是:()美术概论

(十二)(2.0分)

A.早期画家常用 B.没有明显的转折 C.较为柔软 D.运笔直

35、汤垕认为评价一幅画的好坏在于:()美术概论(二十八)(2.0分)

A.墨 B.形 C.意 D.笔

36、关于中国毛笔写字画画说法不正确的是:()美术概论

(十二)(2.0分)

A.风格含蓄 B.讲究笔锋的处理 C.讲究精确笔直 D.蕴含力量

37、元代画家追求的最高品格是:()美术概论(二十八)(2.0分)

A.妙 B.神 C.逸 D.能 判断题(16分)

1、中国古代画竹子最著名的是郑燮。美术概论

(八)(2.0分)是否

2、早期的山水画不讲究比例。美术概论(二十)(2.0分)是否

3、中国画与西方画比较具有参观者可以参与的特点。美术概论

(八)(2.0分)是否

4、三段式结构是倪瓒的典型特点。美术概论(二十八)(2.0分)

是否

5、梵高以卖画为生。美术概论

(八)(2.0分)

是否

6、中国画只讲意境不讲究笔触。美术概论

(八)(2.0分)

是否

7、中国传统书画讲究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美术概论

(十二)(2.0分)

是否

8、绘画作品中的古意指的是与古代作品风格一致。美术概论(二十八)(2.0分)

是否

简答题(10分)

1、通过《美术概论》课程的学习,对你鉴赏绘画作品有何帮助?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评价一个作品的优劣?(10.0分)

题目要求:通过《美术概论》课程的学习,对你鉴赏绘画作品有何帮助?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评价一个作品的优劣?已输入136个字

可以更多的了解一下关于中外美学、美术理论中各种关于美术的不同观点和理论,并能从历史语境、文化背景、美术发展的特定阶段,考察其历史地位和局限,了解与客观美术现象之间的内在关系,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它们对美术发展的影响。评价:

1美术种类

2流派观念

美术鉴赏课程评析 篇5

--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课题:《百年前的校园歌曲》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何春芬

摘自:《浙江教研网》

一、设计思想

基于音乐教学是一种美学的欣赏的教育理念,以高中学生为对象基础,通过对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这一中国20世纪初音乐教育运动的背景、来源、意义、艺术特征的感受、介绍以及风格的剖析,达到对学堂乐歌这一独特的音乐艺术分支的了解、包容、欣赏,特别是对学堂乐歌风格与内涵本质的感受把握,理解学堂乐歌的发展与它的积极内涵。本课程教学设计以学堂乐歌为主题,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多种方法为教学手段,以经典的学堂乐歌代表歌曲作为音乐欣赏范例,侧重音乐的时代背景与学堂乐歌文化融合的角度理解体会学堂乐歌的魅力,为音乐艺术教学提供一个特别的视野。教学过程以直观感受原则、启发性原则为基本指导,同时又以历史的文化的角度与内涵、风格、本质的挖掘诱导及学堂乐歌的发展与积极意义的把握为主线,让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感受学堂乐歌,进而认识、了解我国近代早期专业音乐创作的一些情况、学会一种理解欣赏的路途。

本课遵循以下的设计特色:

1、情境导入,直入主题

学堂乐歌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可能是一节比较枯燥而难以接受的课,从歌词、曲调、思想内涵等都与现今学生传唱的歌曲相距甚远,因此,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欣赏的情境,产生想听、爱听学堂乐歌的愿望,是老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课前,我首先播放一首学生们比较熟悉的校园歌曲《同桌的你》,揭示上课的主题----校园歌曲,然后通过范唱教师自己学生时代的校园歌曲,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共鸣,紧接着借助这个情境,揭示课题《百年前的校园歌曲》,让学生循着百年前的歌声,把日历一页一页往回翻。

2、对比感知,加深理解

在教学中运用对比欣赏的方法,随时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突出知识的特点。如《两只老虎》和《国民革命军军歌》的对比演唱和欣赏,体会学堂乐歌选曲填词的特点;两个版本《祖国歌》【歌词不同、节拍不同,但曲调都是采用当时在全国流传的脍炙人口的传统乐曲《老六板》】的对比欣赏,感受学堂乐歌一曲多填的特点等,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区别和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听唱结合,体会特点 高中音乐欣赏课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种被动聆听的境地,慢慢会失去他们主动欣赏的愿望,因此,在课堂中我始终注意让学生动口唱,来提高学生主动欣赏、参与课堂的程度,通过听与唱相结合,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交流,感受音乐的内在情感,体验音乐作品所带来的强大的震撼力。

4、动静结合,表现参与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既有安静的聆听和思考,又有热烈的讨论积极的参与,使他们在思考和讨论中掌握知识,在活动中加以运用和巩固。在本课的教学中,当学生了解了学堂乐歌选曲填词的特点后,我有重点地安排了“唱唱填填”活动,我给学生提供王维的诗《山居秋瞑》,让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旋律为诗配歌;然后一起演绎用王维的诗《山居秋瞑》唱《送别》的曲调。这样不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才能,也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兴趣。

二、教材分析

《沈心工与李叔同》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六节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将此节的授课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

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式学堂教育代替了私塾教育。学堂中“乐歌”课中教唱的歌曲被称为“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由学校而及于社会音乐生活,对中国近代音乐从创作、音乐理论、乐器以及音乐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五四运动以来的新音乐提供了经验。

本课包括学堂乐歌概念、历史来源、艺术特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社会价值等内容,是音乐鉴赏模块的一个重要特殊的不可缺少的区域,它开启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运动的先河,在了解中国音乐历史文化、欣赏并理解其对于社会进步意义具有重要地位。

三、学情分析

1、对高中生来说,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及音乐家他们不是太清楚,甚至在当前流行音乐无孔不入的今天,对于学堂乐歌在心理上有一定的排斥,但同时,高中学生对我国的近现代史已具备一定基础,故对音乐作品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风格特点容易理解,这是上好本课的一个有利因素。

2、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与对音乐的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欣赏能力,在本课程的相关方面主要表现在对流行的校园歌曲有一定的涉足。但这种能力与认知基础却由于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学生对学堂乐歌特定的音乐文化意义存在一定鉴赏体验困难,产生情感背离问题,表现为情绪上不喜欢、体验上不共鸣、思想上不重视。因此改变这一状况是上好本课程的关键,也是课程设计成败的重要体现。

3、学生更多的喜欢当今的流行校园歌曲,对比检验、模仿是其学习策略的方法。在对其特有的艺术特点了解之后,少数学生可能试图进行其曲调填词方面的创作试验。

四、教学目标

本课程设计将融合体现课程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情感体验、价值导向等多个教学目标,它们分别是:

1、了解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形式即学堂音乐的概念、艺术特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品。

2、通过其背景及意义熏陶,对中国新文化音乐教育运动历史的了解,培养一种民族的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实现音乐的情感与社会价值导向的统一。

3、通过欣赏特别是对学堂乐歌艺术特征及其创作手法的理解,经过作业设计,通过合唱、伴奏整体协调的课堂表现,进一步实现从历史、文化、社会、音乐理论等多角度对学堂乐歌的理解欣赏的方法与创作技能、合作技巧。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及意义。

【教学难点】:“学堂乐歌”的创作及意义。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针对本课程的特点以及学情分析,采用以互动、情景课堂体验共鸣、多媒体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策略与方法,并注重综合运用:

1、教学设计始终围绕课程中学生的情感背离与音乐社会价值取向的融合这一困难目标与技巧。从情感喜好的流行校园歌曲导入,以时空切换的技巧,从历史的背景上习来,从课堂作品的现场体验共鸣,到对其艺术特征的点拨、归纳,做到立意深远而收放自如、藏而不露,采用多角度多视野的方法,让学习欣赏成为诱导下的一种自在的愉悦行为,一种自发的感受、欣赏、接纳、升华路径。

2、注重课堂的实际体验,运用多种形式的演唱方式、包括教师范唱、学生听唱、哼唱、齐唱、或师生间的合作演唱,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聆听、体验、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和认识理解歌曲的内容、风格、及表现手法,进而达到熟悉和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的目的。

3、发挥老师的平台搭建作用,综合运用丰富的历史、社会、音乐史等人文知识真实生动地勾画课堂内容背景,为鉴赏创造体验的基础空间。

4、摸索一种从源自情感喜欢这一第一学习力量之外的社会责任与意义的路径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与意义的新的认知教学方法。音乐是愉悦的,但它不是音乐的全部,改变这一认知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之一。创造灵活地运用对象、时空变换的技巧,采用直观感受、老师介绍、剖析、揭示相结合等多层次的教学剖析手段,采用对话交流的方法,挖掘学堂乐歌的艺术特征与积极的社会意义,从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中培养对音乐的意义的理解和由此激发的热爱。

5、做好作业设计与课余节目设计、演练的引导,通过对学堂乐歌的艺术特征的挖掘及创造手法、技巧的运用,以学堂乐歌的形式创作校园歌曲的作业设计和来体会实践掌握拿来主义的音乐创作手法,并通过将其设计成演练节目作进一步的技能与合作、演奏、歌唱的训练。

6、运用多媒体,采用文字、图象、声像等现代教学辅助工具,充分调动听觉、视觉的能动。

七、课前准备

学生的学习准备:找出自己平时所知道或喜爱的校园歌曲并练唱。

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设计与多媒体课件制作、有关歌曲的练唱与有关资料的准备。

教学环境要求:音响视听系统、多媒体播放系统。

八、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同桌的你》。

2、师唱《童年》。

【点评】:通过学生与老师两个不同年代的校园歌曲的演唱、欣赏,感受校园歌曲琅琅上口的旋律、贴近校园生活的歌词,并揭题《百年前的校园歌曲》。

3、欣赏《体操----兵操》、《祖国歌》两首学堂乐歌。

【设问】:你对这两首歌曲的总体感觉是怎样的,你了解这两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吗?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师小结:时间的河流以川流不息之势奔向未来,转眼,我们已经身处21世纪了。20世纪曾被称为是普通人的世纪,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哪个时期能够象它那样,对所有的艺术进行如此之多的探索:从文学到音乐、从舞蹈到雕塑、从戏剧到绘画……可以说这是人类艺术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现在,就让我们在一曲曲曾经感动过无数人心灵的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声中,把日历一页一页往回翻。

(二)、新授过程

1、学堂乐歌的历史

(1)、学堂乐歌的概念、产生背景。

(2)、学生齐唱欧洲儿歌《两只老虎》,然后一起演唱《国民革命军军歌》,体会学堂乐歌选曲填词的特点。

【点评】:从学生熟悉的歌曲着手,以时空切换的技巧,从历史的背景上习来,从课堂作品的现场体验共鸣,到对其艺术特征的点拨、归纳,做到立意深远而收放自如、藏而不露,采用多角度多视野的方法,让学习欣赏成为诱导下的一种自在的愉悦行为,一种自发的感受、欣赏、接纳、升华路径。

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

(1)、欣赏歌曲《送别》,了解李叔同。

【设问】:你听过这首歌曲吗?它的词曲作者是谁?你对这首歌曲的总体感觉是怎样的,你了解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吗?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后师小结。

(2)、学唱歌曲《送别》

用u哼唱;朗诵歌词;运用领唱、轮唱等手法演唱。

(3)、用王维的诗《山居秋瞑》唱《送别》的曲调。

师提供王维的诗《山居秋瞑》,让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旋律为诗配歌;然后一起演绎用王维的诗《山居秋瞑》唱《送别》的曲调。

(4)、欣赏《祖国歌》

【设问】:你认为这首歌曲在曲调上有哪些特点?

对比书上的《祖国歌》曲谱,有什么不同?

(5)、介绍“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欣赏中国第一首学堂乐歌《体操----兵操》。

【设问】:对照歌词看看这首歌曲是否容易理解?它是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说说这首歌曲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它的主题出现了几次?)

【点评】:在新授这一环节中始终注重课堂的实际体验,运用多种形式的演唱方式,包括教师范唱、学生听唱、哼唱、齐唱、或师生间的合作演唱,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聆听、体验、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和认识理解歌曲的内容、风格、及表现手法,进而达到熟悉和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的目的。】

3、小结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

(三)、总结评价

1、探究学堂乐歌的社会价值

【点拨】:师: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了百年前的校园歌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首歌曲的歌词以及曲调,想想这些歌在当时起到了哪些作用?同时这些“学堂乐歌”对我国今后的音乐发展特别是声乐创作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学生讨论后交流。

【小结】:

师小结并揭示学堂乐歌对于近现代音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及其更深刻的含义:

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开端。

2、课堂总结

师:在一个人的成长经验中,童年时代的生活是影响一生的第一层底色,它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我们那个时候玩什么?我们那个时候做什么?我们那个时候唱什么?我们那个时候读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幅自己的图景。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没有阅读,也可能没有玩具,但不可能没有歌声。

就让我们在这熟悉的《送别》声中结束今天的音乐课吧。

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要展示方法,辅以板书突出以下重要的知识脉络结构:

1、学堂乐歌的来源与概念。

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沈心工、李叔同,代表作《体操--兵操》、《祖国歌》、《送别》。

3、学堂乐歌的艺术特征:内容积极向上、伴奏较简单、选曲填词、文白兼用等。

十、作业设计

美术鉴赏课程评析 篇6

学了美术鉴赏,在国内,我欣赏的艺术家就是齐白石先生。曾几何时,中国艺术品市场十年来的发生、发展,几乎就是以齐白石的作品为先导的。从嘉德杨永德收藏齐白石作品拍卖专场的滑铁卢到2003年中贸圣佳白石山水册页1650万元的天价成交,齐白石的作品像是一架天平,衡量导引着中国近现代画作的市场走势,也标榜着收藏家与投资人的趣味和取向一直没有离开这位集书法、篆刻、绘画、诗歌为一身的通才、大才。因为他是齐白石,也只有齐白石才会有着如此大的感召力,而这种感召力之大正是基于白石老人艺术创作的伟大。这种伟大是一种至“简”至“朴”、至“拙”至“厚”的,尤其是他的山水画,构图出奇出新,无常法而又合法,貌似平淡的笔调,大气磅礴、纯净明丽。在似与不似之间,把山水灵性的本质,或轻或重、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大开大合中又见细腻、朴素的善良与乐观的坚强。

在白石老人的山水画中,每一笔似乎都含着家乡的泥土气息,每一根线条似乎都凝结着大自然的露珠,清新而华滋、深厚而通俗。白石老人的书法之好,在中国近现代画家中是少有的,好得让我再看白石以后“画家”们的字款简直不好恭维。白石老人专临“爨龙颜碑”,后学“郑文石碑”,五出五归后又学李北海、何绍基、金农和“天发神谶碑”。他的绘画成就如此之高是与他的书法水平高密不可分的。古往今来,大画家没有一个不是大书家,董其昌、八大山人、齐白石无不是这样的人物。他的字,气魄雄强而峻朗、舒峭,但不失拙意。他擅使长锋,故可以充分利用笔锋吸水墨多的特点,气贯而神完,一气呵成。由于有好的书法根底,在白石老人的作品中,几乎没有经不住推敲的线条,他的线条质量表现在:绵而挺。“棉里裹针”、细中寓柔、柔中见刚。润而满。不滞、不滑,骨力洞达却将霸悍之气藏于水墨之间不露痕迹。雄而强。他的字款在所有的转折处都是留得住笔、留得住墨的,特别是他书法线条的过渡,如锥画沙般的笔锋似乎能把纸切开。他的飞白也极有个人气质,特别是他的“撩笔”,峭拔中虽然略带习气。论及齐白石对近现代中国绘画的贡献,半个世纪以来,无论是美术史学界的专家,还是画家、收藏家,甚至普通的百姓,齐白石的艺术成就是公认的。齐白石就像一座高峰,就像一把标尺,他的绘画是中国画笔墨情趣的绝对体现,更是中国文人绘画近现代的高峰。他的绘画在走进市场后,更是当今中国艺术市场的晴雨表、风向标。莱昂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他在几乎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代的学者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学者”,是一位“旷世奇才”。所有的,以及更多的赞誉他都当之无愧。

而另一位我欣赏的艺术家就是达·芬奇。达·芬奇15岁开始在画家A.del韦罗基奥(AndreadelVerrocchio;1435~1488;意大利雕刻家,画家)的作坊学艺。1472年入画家行会。15世纪70年代中期个人绘画风格逐渐成熟。1482~1499年居留法国,除为米兰公爵服务外,还从事其它艺术和科学活动。这期间他的绘画作品不多,但《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则是他的代表作。1500年出游曼图亚和威尼斯等地。1506年回到佛罗伦萨,创作《圣母子与圣安娜》和《蒙娜丽莎》,还着手为市政厅绘制壁画。1507年再去米兰,并服务于法国宫廷。1513年移居罗马,1516年又到法国,最后定居昂布瓦斯。晚年极少作画,潜心科学

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美术鉴赏 篇7

一、美术鉴赏课中常见的误区

(一)“专业课”型的失误。

在美术作品分析中,有构图、造型、色彩、笔触、肌理等绘画专业语言。有些教师一讲到构图就必谈“三角形、S形”,一讲到色彩就必谈“环境色、光源色”,这种“专业课”也许只有美术专业的学生才会听得懂。而对于一群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即使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他们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

(二)“故事会”式的失误。

有的教师低估了高中生以自己的眼光分析、鉴赏甚至批评美术作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艺术家的生平津津乐道,甚至以一些秘闻逸事来招徕笑声、哗众取宠,分析作品却三言两语、一笔带过。这种主次不分,不求质量,只求热闹的“故事会”式教学只是让学生走近作品,而没有进行剖析,学生当然无法发表对作品的见解,也无从获得鉴赏作品的能力。

(三)“标准答案”型的失误。

有些教师在作品分析中往往坚持课本或自己认同的一种观点,通过不断地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无疑给作品贴上了标签,也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

(四)“模糊区域”型的失误。

美术鉴赏课也有一片“模糊区域”,教师在分析诸如抽象作品、意象作品、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流派作品时往往束手无策。用什么方法构建通向这些作品的桥梁呢?是美术史为这些风格流派所下的概念定义,还是课本上简单笼统的描述?是艺术家生平中的怪异举止,还是拍卖行中创下的惊人天价?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入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上好美术鉴赏课的要点

(一)精心备课。

教师不仅要备好课,写好教案,还要备好课前的材料,如恰当的实物、图片、音像资料、新闻、典故等。这些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增加鉴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同时,课堂指挥技巧、语言技巧和设计技巧都很重要。教师对教材作品要事先分析:哪些作重点分析鉴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让学生阅读鉴赏或课后自查资料鉴赏,以此设计教学,美术鉴赏课教学就不会千篇一律。教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鉴赏作品事先选好题材内容。鉴赏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地方,并能对其作深刻分析,让学生在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二)授课方式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上课时,教师出示鉴赏作品后,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讨论,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抛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画面。另外,鉴赏与实践要相结合,让学生从中领悟作品内涵。同时,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品味艺术魅力。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蕴,或某种意味,等等,即意蕴美。审美直觉刺激了学生的感觉后,学生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教师若能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情境设置法等,则教学往往事半功倍。

(三)动眼观察,动口描述,动脑诠释,动心体验,动情甄别。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如何逐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心、动情的鉴赏习惯?下面结合十九世纪荷兰画家凡·高《星空》具体阐述这一教学过程。

1. 动眼观察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视觉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动眼观察,从美术作品中获取更多的信息。科学研究表明,在人获取的信息中,有80%以上是依靠眼睛观察所得的。如在鉴赏《星空》时,首先提示学生观察作品的内容,如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其次让学生在作品的色彩、线条等美术语言上有目的地观察,如《星空》中的色彩是什么色调?反映了怎样的环境?在构图的安排上有什么特别?……通过提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动脑诠释

动脑诠释是要求学生把观察的现象进行客观分析,将各种现象综合起来,成为整体的感性的经验,大胆推测美术作品的含义,探究作品所表达的观念。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作者表达什么?他用什么手段、方法、形式表现?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时也应提供作品的背景资料:1889年5月,凡·高在精神病院养病时夜晚作画,看到夜空中有一个奇特的月亮、许多星星和幻想的彗星。这些星星和幻想的彗星是黄色的旋涡,在天空中旋转着。它们变成为一束反复游荡的光的扩散,带动整个深蓝色的天。凡·高面对这一自然奥秘不禁感到战战兢兢。他怀着绝望的恐怖,画下了这幕完全出于他个人幻觉的夜景。

3. 动心体验

动心体验是对作品造型、构图、色彩、质材、肌理、线条等画面形式和内容进行自我体验。那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这些体验的感觉往往会使学生发现、理解作品深邃而复杂的内蕴,有助于进一步对作品作出判断和鉴别。

4. 动情甄别

动情甄别是要求学生判断作品的价值,根据自己的情绪体验,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甄别作品的优劣得失。如视觉语言效果是否适当传达主题内容?作者的技巧是否成熟?能否发挥油画特性?等等。这一过程要求学生经过理性分析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这一环节要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判断,让学生自己去鉴赏、诠释、体验和讨论。当然,教师在最后阶段作出综合讲评总结也是鉴赏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讲评总结有着一定的导向性、权威性,既对作品作出恰当的评述,又对学生的鉴赏活动过程作出综合的评述和肯定。

以上是我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一些心得,目的是让“美术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沟通,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益的美术能力,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

美术鉴赏课程评析 篇8

美术鉴赏这一学习模块,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和延伸,使学生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学习,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鉴赏享受,并能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引导学生以一种开放、探索性的审美态度从美术作品中获取多方面的信息,并且在有效获取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美术作品的认识。随着教学条件的逐步改善,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这使得上美术课时可图、文、声并茂,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

美术鉴赏的基础是认识美术的种类、艺术特征、美术技法和术语。运用现代多媒体组合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术语和专业名词,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走进抽象艺术》这课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的信息来感悟艺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和理解线条、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要素和形、色、肌理、空间等美术语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运用其中一种美术语言和基本要素,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来表现所见、所想,使学生在创作活动中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也对抽象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美术鉴赏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能够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美术教学的内在规律,有机地与其他学科联系和交互影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使教学化难为易,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通过投影屏幕,丰富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使之与美术鉴赏相结合,能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并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美术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方法,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信息技术的美术教学活动,突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上。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鉴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让学生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在收集、准备的过程中,体验鉴赏文本,收集知识,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带来的成功与满足,享受学习的快乐,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如让学生收集《民间艺术作品》《中国建筑介绍》《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等,或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美术教材不仅限于教科书,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都丰富了美术的教学内容,而网络资源的补充更是锦上添花。网络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课堂容量,增加很多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动画、影像、图片等素材,创作模拟教学课件。例如让学生欣赏国画、油画等不同风格的作品创作过程,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网络使美术教学内容更富开放性,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

在进行网络资源与美术教学相结合的改革实验的过程中,笔者深刻地体会到: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教学资源永远是开放的、跨越时空的,它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也深刻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方式。

在计算机技术走进美术课堂的今天,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更会成为学生美术素养、美术创造能力提高的平台,能让学生本着自主学习的态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高效能、高质量地解决令人关注的现实问题。

上一篇:自考毕业生如何报考硕士研究生下一篇:幼儿环境卫生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