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让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更有效(通用11篇)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强调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显然,在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有其必要性。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法,可以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对分层教学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期能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一、学生主体分层,尊重学生的发展差异
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处于一种长期发展的阶段。这对于学生而言,对周边的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心理,满足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主探索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美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能力,可以将学生主体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的学生即为优等生,学生对新知识有很好的接受能力,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愿意自主探索;B层学生为学习成绩较好的中等生,学生具有较好的知识接受能力;C层学生即为后进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被动。美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优等生充分信赖,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对中等生采取鼓励方法,努力向优等生靠近,对于后进生要充分关注,以肯定的眼光看待这些学生,让这些学生逐步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教师了解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后,要学会尊重学生的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追求美术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例如,小学美术教师在中秋节即将来临时,教学生设计贺卡赠送朋友,教师要引导学生画上月亮、月饼等。教师布置好课堂任务后,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除了月亮、月饼之外,贺卡上还应该要有什么东西呢?A层的学生会想到将古代写中秋节的诗词写在贺卡上,表达思念之情;B层学生可能会想到对朋友说一些知心话,表达自己的祝福;C层学生一般只会按照教师的要求,画出固定的月亮、月饼。针对学生的美术作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班级内的每位学生,从A、B、C三层的学生各选5幅优秀作品,给予表扬鼓励。
二、教学目标分层,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
美术教师在具体实行分层教学的基础上,一定要按照教材及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同时,还要针对A、B、C三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美术基础知识。对于A层的学生而言,在全面掌握教材上的美术基础知识以外,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针对B层的学生,要保证基本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逐步向优等生的趋势发展;C层次的学生,一般都是教师最头疼的学生,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求这些学生掌握好美术基础知识,完成课堂上布置的任务,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山水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C层学生要了解山水画的基本画法,B层学生在掌握了山水画的基本画法后,充分感受山水画中的意境美,A层学生在B层学生的基础上,要根据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去了解我国古代山水画的历史背景,以及历史上著名的山水派画家。教师设置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必须要严格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掌握好课堂教学知识,不断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操。当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时,美术教师必须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产生强烈的美术学习欲望。
三、教学方法分层,根据学生情况因材施教
美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教师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时间内学到有效的知识,充分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对于A层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好,美术教师要适当对学生指导,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要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及时消化吸收,并能在现实生活中学以致用。对于B层的学生,美术教师必须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辅导学生。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适当给学生做好示范,解决学生学习美术过程中的重难点。对于C层的学生,美术教师要对这些学生充满信心,对这部分的学生降低要求,教师必须要亲自示范,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美术技能,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例如,在《人物素描》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小组差异合作学习的模式。从A、B、C三个层次的学生中各抽取一名,C层学生扮演模特的角色,让B层学生画,A层学生充当小教师的角色对B层学生进行指导。最后在班级中,评出表现做好的一组,对这组学生的作品、协作能力给予高度评价,让学生在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对美术产生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总之,小学美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必须要细心发现并探索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分层教学模式,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实行分层教学,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必须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赏识学生,激发创作
在美术课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刚布置完作业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着作业本囔着:“老师,你看我画得怎么样?”乍一看,学生的画可能是涂鸦,如果是了解学生的教师,你就会知道学生不是一时的冲动,不是作秀,而是在传递重要的信息:他喜欢美术,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表扬。我们不能以成人之心度孩子之腹,贸然斥责,而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其实,学生的涂鸦大都是他们内心世界的反映,是情感的外在体现,美术教师应该认真看待、悉心体验,不可小视。
现代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的情感的实践性和坚持性较差,依赖于成人的监督。因此,对于这种发自内心的对美术的喜爱之情和表现欲,教师千万不要粗鲁地否定,而应给予正确引导、由衷表扬。一位老师在教学完《闪光的烟花》后,大部分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了作业,但有一个学生从头到尾都在画长短不同的线条与大小不同的点,画面很凌乱。烟花在大人的眼里可能是一朵朵、一团团的,但在孩子眼里就有可能是一点点的、一条条的,还有可能是其他形状的。这位老师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他观察仔细和创作角度独特。从此,这位学生的美术创作认真而有个性。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地用画笔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去表现他们的爱好、发现和追求,就会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让他们获取成功的快乐。
二、多给时间,寓教于乐
美术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实践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凸显了时间设置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美术教学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时间,既有计划性和统一性,又灵活地延长或缩短时间,确保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学习探究。一位老师在教学三年级的《拼拼摆摆》手工课时,用一、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用各种农作物粘粘贴一幅画。学生的作品不尽如人意,显然有时间不足的原因。第二次教学时,他安排了四节课,学生的许多作品近乎于完美并富有创意。
在美术课教学活动中,游戏活动的融入可以使课堂气氛轻松化、教学内容趣味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一位老师在教学《画头像》一课时,安排了“猜猜他是谁”的游戏,将一名学生蒙住双眼,让他通过同学们的特征描述,猜出另外一名学生的名字。同学们玩得很开心,兴趣特别浓厚,老师又让他们“玩”下去:“你们也来摸摸老师,观察老师,帮老师画张像吧!”老师与学生一起活动,和孩子们融为一体,寓教于乐。游戏结束后,老师让学生对人物的头形、脸形、五官、头发等长相进行描述,然后加以引导纠正。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了解了什么是人物的主要特点,掌握了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创作的方法。这样教学,表面上看浪费了时间,实际上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拓展空间,延伸教学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但并不是唯一的场所,教室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在与教室外面的世界的亲近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从而丰富学生的创作素材。在教学三年级《线的秘密》时,我们可以带着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操场,让学生把带来的水彩笔、绳子、线条拿出来边说边看边想边摆造型,尽情享受造型活动的乐趣。回到教室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创作,学生就能在经历的实践中,丰富想象,激发灵感,使美术创作更加丰富多彩。
一位老师在教学《蝶儿飞飞》时,在学生做好了“蝴蝶”之后,就让他们到教室外面放飞“蝴蝶”。放飞“蝴蝶”的活动之后,学生们神采各异,议论纷纷:有的拿着完好无损的蝴蝶,在称赞谁的“蝴蝶”漂亮;有的拿着散了架的“蝴蝶”,似乎在刨根究底“蝴蝶”为什么会坏掉……老师让“蝴蝶”做得好的学生,谈谈制作过程;让大家为“蝴蝶”做不好的同学出谋献策。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一起探讨,解决了问题。在活而不乱、活而有序的基础上,拓展空间,延伸教学,既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四、自由选择,张扬个性
突破传统绘画中使用的工具、材料,根据需要综合使用物质材料已成为绘画形式语言变革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中,运用丰富的材料,增强了画面形式构成的张力,它既是画面材质表现的一种诱发剂,又是活跃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推动力。在教学《梦幻中的城堡》、《民间玩具》和《追风的小汽车》时,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除了用蜡笔和水彩笔作画之外,还可以用各种各样的实物材料,如棉花团、厚纸片、毛绒布料、树叶树皮、鸡毛蒜皮、各种废旧塑料等物品,都是创作作品的最佳材料。
艺术创作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定式。学生观察和认识世界与成人不一样,他们作品中的形、色、空间就有其独特的方式。他们的感受不一样,表现方式也就不一样。教学中,我们不应规定学生用什么材料,限定创作的表现手法和形式,而应让他们自由选择,可以是绘画,也可以是手工制作。一位老师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小动物盖房子》时,就让学生应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表现方法进行创作。学生们有的在纸上绘画,有的剪贴彩纸,有的捏塑彩泥……结果,一座座多姿多彩的小房子展现在眼前。学生在自由创作的过程中,认识、运用了丰富的材料,尝试了多样的表现形式,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得到发展,创造能力得到锻炼。
有效教学是美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和需求,在教学方法、途径、师生合作等方面不断地进行认真研究和探索,如此美术教学就会更加有效,美术教育就会更有活力。
摘要:有效教学是课程改革新理念的基本要求,有效教学是美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本文主要讲述如何教学让美术教学更有效的问题。
新课程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分层教学是“着眼于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笔者在课堂教学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此,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分层教学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
在物理教学中,着眼点和着力点始终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促进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这本是党的教育方针的一贯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但在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长期以来未真正落实。应试教育存在这样两个面向:面向少数人和面向少数学科。教育不是以素质培养为目的而是以考试为目的,考试结果是源源不断分流出差生,最后是向社会输送大批“失败者”。分层教学正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为每个学生发展提供平等机会,把目光从少数人转向全体,把发展作为目的,考试只是促进发展的一种手段。偏爱优等生,是绝大多数甚至全体教师容易做到的,而要做到厚爱后进生,视他们为迟开的花朵,给予精心的哺育,却往往是不少教师不易做到的。鉴于此,我们应该借鉴魏书生老师的后进生转化奇招对后进生帮心、给法、树志,沟通师生感情,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不排挤、歧视后进生。
2.保底性原则
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根据不同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并组织物理教育活动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因此,不应该也不能够用统一目标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分层教学中,对后进生适度降低教学要求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保护自尊心,但绝不是要降低《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所谓“保底”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最终保证后进生达到《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力争毕业时人人合格,不向社会输送一个“失败者”。
3.动态性原则
对学生的分层也是一个相对运动的动态过程,切不可固定化,教师把本班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后,把A层次作为B层次学生学习前进的目标,把B层次作为C层次学生学习前进的目标。树立了旗帜之后,学生就有了奋进的动力。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1.学生分层
首先通过了解和研究学生,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全班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一般是三层。我们倾向于用A层、B层、C层,A组为优秀成绩组,B组为中等成绩组,C组为基础成绩组。为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可称A组为竞赛组,B组为提高组,C组为基础组,同时要做到每一次的测验对学生重新进行分组,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
2.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前提。备课要在透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要结合学生的分层情况,对教材进行分层处理。教师应在吃透教学大纲、教材和抓好学期备课、单元备课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课时备课,要把每一个课时的教学要求,相对划分出高、中、低三个层次,也就是为A层的学生制定出一个较高层次的学习目标,为B层的学生制定出一个中层学习目标,为C层的学生制定出一个较低层次的学习目标。
3.分层授课
上课,是运用分层目标教学法的关键环节,教师主要应做好两项工作:
首先,适时明确分层教学目标,鼓励学生个个努力达标。每个学生虽然在相对保密的情况下,知道了自己目前所处的层次,但具体到每节课时,又常常不知如何找到自己的学习位置,因此,教师一般应在每节课的开头,向学生展示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如在上“压强”一课时,教师应明确告诉A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能灵活运用压强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B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能运用压强公式,解决一些稍有变化的问题;C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能理解压强的意义,会运用压强公式,做一些较为简单的习题。由于每个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且难度不一样,避免了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发生。
其次,分层把握教学要求,力求人人学有所得。大多数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一是爱表现自己;二是爱听表扬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时刻瞄准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用课堂提问和板演练习等形式检查学生学习达标情况,采取因人提问、分层设题的办法进行。比如,让一些学习较差层次的学生,多回答一些概念识记性提问,多板演一些难度较小的模仿性题目;让一些学习中等层次的学生,多回答一些需认真思索的提问,多板演一些难度适中的阶梯性题目;让一些学习较好层次的学生,多回答一些智力运用性的提问,多板演一些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题目;对回答或板演正确的学生,特别是中、差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有获得表扬的机会,让学习较差的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物理成功的快乐,让学习较好的学生感到有压力,使好的不骄,差的不气馁。
4.分层布置作业
分层布置作业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使各层次学生得以提高和发展,从而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对C层学生,难度较低,但作业的分量也不可以太少,以模仿性、基础性为主,尽可能安排一个题目考查一个知识点的练习;对A层学生则可减少一些重复性作业,适当增加一些灵活性较大的题型,以综合性、提高性为主;B层学生介于二者之间,作业有难有易。同时要求A层学生也要完成B层学生的要求,鼓励B层学生选做A层学生的部分作业和C层学生选做B层学生的部分作业。另外也可以通过每日一题的形式,按题目的难易程度布置三道习题,让各层学生有选择地做,使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
5.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是进行分层次教学的重要环节。分层教学是使所有学生通过教学都有所学、有所得,逐步向各自的“最近发展区”递进,从而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但整体水平提高后,并非不存在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只不过此时比原先提高了。一个班级内学生的差异始终是存在的,为了更好地发挥分层互促的作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如果统一要求,就会使差生失去信心,失去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创新能力了。如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标准,如采用难易程度不一的A、B、C三类物理试卷,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对应选择。对于提前达到标准的学生,应积极创造条件,使之在更高层面上产生新的需要,从而形成新的目标;对于没有达到相应标准的学生,我们一方面要承认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这是认识差异和学习情感差异造成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要激励他们对照标准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帮助他们制定改进计划,从而早日达到相应的标准,甚至更高的标准。尽管时间上会比其他同学有些滞后,但最终也会使他们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为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也要根据学生学习成绩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成绩进步的给予升级,退步的则降级,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实施分层考试,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成绩报告单的模式,由单纯地报告学生成绩改为报告A、B、C三层学生在德、智、体、特长等各方面综合性素质成绩。
三、分层教学的收获和体会
1.分层分组教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每个学生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各层次的学生能参与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2.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师在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在辅导过程中,让A组的同学辅导B组的同学,B组的同学辅导C组的同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其他教学方面的工作。
4.由于分组的情况将随时因学生的成绩而改变,A组的同学不愿降到B、C组去,同时B、C组的同学又希望能升到A组来,这样便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因而学习提高也较快。
5.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分层次教学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来的挑战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要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实施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实践证明,实施分层教学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后进生堂堂学有所得,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优生堂堂都能吃得饱,增强了自学能力和吸取知识的独立性,从而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闫秀云.浅谈分层教学.中国教师报,2003.
[2]王国平.也谈分层教学思想.中国教师报,2004.
[3]赵新红.分层教学.中国体育报,2002.
有效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呢?它包含哪些内容呢?
有效教学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体现;二是有效教学必须合乎教学规律;三是有效教学要能满足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
由此可见,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一)教学效果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以及教学阶段完成后,教师应当不断追问自己:
我这节课是如何展开的?我的设计怎样?怎样证明这节是否达标?
我这节课的哪些部分是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材料、活动等)?
我是否有效使用教学时间?
我是否已经让学生喜欢我所教的这门学科?
我是否让学生有成就感?
我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而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充满热情?
我是否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我的课是否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经验反思。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要培养反思习惯,上课后认真思考一下教学中,是否真正把学生的动机激发出来,激发的过程如何;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了,是全部达成还是基本达成;内容讲述是否层次分明、系统完整;语言表达是否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手段应用是否恰当;学生反映是否热烈;等等。通过写教学反思、教学日记、教学案例等方法,批判性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通过理性梳理自己零散的实践经验,改进自己课堂教学行为,并写出专题经验文章、教改论文。积极尝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对其他教学风格保持开放的心理状态。
专业成长反思。教师不是单兵作战,应当发挥团队的精神,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因此,应时时追问:
我是否注意到核心组的辐射作用?
我是否注意到同组教师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是否经常向其他教师听课学习?
我是否具有确定专业目标,追求专业成长的意识?
我是否具有在学习与对比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课前三问。即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要考虑学生起点与状态、学科结构与特点、教师风格与特长。一问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确定一个合适的教学起点;二问学科特点和所授课的具体内容,确定一个合适的教学方法;三问教师各自的风格与特长,优化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三备。即课前预案合作方案反思教案。首先是每位教师在课前三问的基础上,各自拿出自己的课前预案,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相互讨论交流,提出各自的观点与方法,汲取其他教师的精华,修改教案,形成合作方案。最后,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结合教学实际情
况认真反思,对已形成的合作方案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反思教案。一课三备是针对教与学的情况,充分发挥个人智慧与集体作用,让备课在三个不同的阶段中得以完善与升华,使教学得到最大的发挥空间,体现了集体备课的力量。
听课三环。即课前定目标、课中观细节、课后理思路。课前定目标是指课堂教学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这里的目标不仅是知识和技能上的目标,更要有学生发展性目标,包括情感、意志、心理、思维、创新等基本能力,这是教学目标的核心。课中观细节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六大要素,讲解重难点,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练习要有针对性、适度性、开放性;提问重点是教学内容的关键点、疑问点、含蓄点;课堂节奏的把握,课堂教学语言的精确、精炼以及课堂教学的调控等。课后梳理思路,主要反思教学的不足之处,肯定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及亮点,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和闪光点,为教师课堂提供的帮助与借鉴。
一课三思。一思做,即怎么教,怎么学,要认真构思,要有统筹的观点,包括知识的前后联系,重难点设计与呈现等,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二思说,即能说出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背景,说出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体会、经验、不足,能有效地与自己、同伴、专家进行对话交流。三思写,即能有效地进行课堂反思,在会上课、会说课的基础上,理性梳理自己的教学经验,根据教学原理,写出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或经验文章。能做、能说、能写是每个教师应有的专业素养。
研课三步,即教师个人反思同伴研讨互助领导专家引领。教师个人的反思是教师走向学者型、研究型教师,远离平庸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教师的自我对话。同伴互助是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分享经验、共同成长。而领导专家的指导和引领,可以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先进的理念、思想方法,拓宽教师的视野。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三位一体的备课形式,是促进教师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和行为方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教师的着眼点在哪?
楚雄市北浦小学
何永琼
内容摘要:要实现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的着眼在哪?在课前,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前教师要做哪些有效的劳动呢?我认为可以从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理清“教”和“学”的思路;科学预设,促进生成;不避违课堂中出现的差错等几个方面。认真思考,体现数学课的本质。
关键词:有效
课堂
着眼点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主渠道。特别是在减负提质的大背景下,老师们要在有现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学校,教师共同追求目标。什么是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性,教师的着眼点是什么,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实践谈一点粗浅的想法:
一、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其次根据:“以学论教”的观点,我们在教学某部分内容时一定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千万不要把学生看成是一张白纸。其实有些知识学生在生活已具有丰富经验的,这可能是其父母教的,也可能是学生平时经常注意的。如果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而是固守教材,一厢情愿的从零开始,就会重复一些劳动,也会使课堂变成单纯记忆模仿,学生在思维层次上却索然无味。就像鹦鹉学舌一样,虽然也能学会,可是遇到情况稍一变化就会露出它只会模仿,并没有真正理解人话的本性。但这是我们教学中存在的一种现象,老师备课往往抄教案应付检查,不符自己学生的实际。由于缺乏对自己学生必要的理解与关注千篇一律设计的教案。自己教也觉得有点“没劲”学生学起更没兴趣。老师只觉 1 得学生不专心。静心思考,问题应出现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上。因此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是我们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
二、理清“教”和“学”的思路
(一)、钻研教材有全局的意识
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我们小学教师为了有效地教学学生,要习惯于感知性思维,着眼于全局,而不仅仅是局部。以往,我们教师总习惯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可以掌握的部分,自认为这样知识点明确,一课一得,学生学的扎实。其实,这样“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思路,视野狭窄使我们看不到解决问题的整个系统,而当我们先见森林,再见树木,先看到整个系统,在回头进入细节是,我们对各个部分的重要性就有了更好的了解。因此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时最起码要弄明白这一知识点与本单元内容的联系,思考:如何着眼于全局,而不仅仅是局部。例如四年级的数学广角《植树问题》如果没有一种整体把握的意识,把教学的内容分为:一端栽;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封闭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周围都栽等若干个可以掌握的部分来进行教学,哪就会造成耗时过多,效果不佳。如果我们不把它分解的肢离破碎,着眼于全局,问题就不那么复杂,这不就是日常生活中植树的不同现象。在预设就要思考通过一个什么数学活动既不拘泥学生思维,又能够整体把握。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学校为进一步进行校园环境美化,在一条20米长的小路边种树,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你的设计理由)。提示:根据信息,请同学们设计一份植树方案。你可以用适当的一条线段来代表20米长的小路,想一想这一条小路会是什么样的?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图案或图形来表示小树苗,把你设计的方案画一画。通过学生的设计方案在进一步升华,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效果也不错,真正体会让学生“先见森林,再见树木”整体把握,的好处。
(二)、思考教什么?怎么教?
“教是因为需要教.”这是 华应龙老师从教学的起点和过程两个层面上提出的。这给我们了很大启示,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需要教什么?怎么教?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2 教和学是一回事,教师在学习完教材后,应当追问自己四个问题:第一,教(学)什么:第二,为什么要教(学);第三,怎么做;第四为什么要这么做。多问几个为什么,顺着学生学的路径去思考教的路径。
三、科学预设、促进生成
(一)预设
教师的预设是有效课堂的基础。教师在课前必须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在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钻研了教材,思考了教什么? 就可以制定出一个有效的教学目标、预设有效的教学活动。但预设要有弹性的、有留白。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预设主要思考三个问题。第一是该学习内容的目标是什么。这为整个师生互动确定了方向,为材料的选择与推进提供了一个停止的位置。第二是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是如何思考的。这为起始材料的选择与环节的梯度把握提供了依据。第三是该学习内容的内涵与外在的逻辑结构是怎样的。这使知识结构接近于学生的认知结构。
预设要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被赋予活力与灵性。如果数学学习内容远离生活会导致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它会使本该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活动变得死气沉沉。因此在预设生动具体的数学学习情境时,要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们听过著名数学家授课的老师不难看出,他们之所以上得那么有趣、实在、富有挑战,他们的教学设计都是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预设还应当有意地创造“差错”,为学生学习设置“陷阱”以了解学生差错处在什么地方,他们存在什么误区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做到针对学生的需要作出课堂决策。
(二)生成
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或归宿。生成包括“预设生成”和“非预设生成”其中主要是“预设生成”。“预设生成”是师生在学习互动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是在教师预设的期望之中的。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设生成”,决定着一堂课成功与否。教师在课前研究“预设”是设想着“生成”,教师在课中则要促进“学习生成”。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教师的预设如何能形成生态化的动态生成,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要注意一下几点:(1)重视给每个学生足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2)重视从学生解答中选取资源作为课堂中师生、生生交流的资源。对学生的资源要做到耐心倾听;精心选择,选典型;做到对学生资源的概括和提升。(3)重视知识,技能目标上的生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的生成;(4)重视预设的生成和非预设中的生成。
四、不避违课堂中出现的差错
【摘 要】英语教学作为初中生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使初中生更容易的接受英语这门学科,并积极的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有效合理的利用英语教学的方式方法,不仅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对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有效教学;初中英语;方式方法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对书本知识的讲解,在传授英语词汇语法的知识时,忽略了传授的方法,没考虑到学生能否很有效的接受并理解这些英语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导致初中英语教学枯燥无味,而且大大的降低了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只有开创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才能够吸引学生主动的学习英语,在学习英语中找到乐趣,运用有效的英语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们对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对提高初中生的英语成绩也有很大的帮助。
一、让学生成为英语课堂的主体
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把对英语知识的讲解作为重点,长此以往,学生很难参与进去,只能一味的听教师的讲解,就会造成学生提不起兴趣,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越来越低的情况。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要把自己当成主体,要把学生们当成“主角”,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才能够使初中生对学习英语充满兴趣。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们通过课前的准备工作或是课后的复习来找出自己对英语的理解和看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对与初中生发现的问题及时街道,对学生理解准确的情况,加以表扬。让初中生成为英语课堂的主体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动力,而且能够很有效的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使得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情感互动也能增强。教师引导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不仅可以充分发散初中生的学习思维能力,而且能够使英语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更加的活跃,才能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英语兴趣、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最终目的[1]。
二、丰富课堂教学的模式
(一)情景对话教学
英语教材中有很多涉及面很广的情景对话,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初中生们进行小组合作对话,完成教材中的情景对话内容,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记住书本当中的重点语法知识,还能够加强学生们的口语锻炼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对话,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通过小品或者角色扮演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一方面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们对英语知识的音像。同时,情景对话教学的开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初中生们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一组对话想要完整的展现,单靠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在无形中加深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为了能够让情景对话教学开展的更加顺利,教师们可以根据学生们设计的情景模式,模拟合适的情景环境,让学生们自己动手为自己的情景搭建环境,在整个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学生们的动脑动手的能力,而且对英语语言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有所帮助,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积极性,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
(二)英语课外活动
传统的英语教学指在室内课堂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受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高,不仅影响学习成绩,而且影响学生们学习的整体氛围。开展英语课外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英语学习生活,英语教师可以设立英语角、英语走廊等,在这上面介绍一些西方国家的历史背景,学者的伟大事迹等等。丰富的英语课外活动不仅能够有效的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够高效率的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定期到室外去参加一些英语讲座,带领学生去观赏英语电影,让学生用英语将自己的感想写下来,教师从中起指导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们对英语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够将英语与生活相关联起来,使学生们感受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2]。
开展课外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英语的特殊魅力,还能够促进学生们对于学习英语的热情度。有效的展开课外活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学生拉近与英语教师之间的距离,师生关系有所提升,学习英语的兴趣也被带动起来,才能够使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初中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将英语水平全方位的提高。
三、注重课后教学指导的价值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英语知识毕竟是有限的,重要的是课后的复习,学习英语是一个需要学生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简单几个单词就可以把英语学透彻的。所以在课后复习上,教师要着重讲解复习的要点,设计适合学生们接受难易程度的课后练习题,并且结合课堂上讲解的重点知识,使学生在课后复习的时候能够找寻规律,加深印象的同时,能够有效的巩固学生们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重视课后学习在整个初中英语教学中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教师在安排课后学习相关习题和作业的时候,需要结合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对英语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来安排相应的学习方法,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比如教师可以指导英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观看一些简单的英文电影,比如《海上钢琴师》、《冰雪奇缘》等等,这些电影片段有学生的性格特点相符,《冰雪奇缘》中有趣的卡通人物能够快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结束语
对于中学生来说,对英语的接触比较少,英语教学要想培养学生们的英语能力,必须要结合自身英语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们英语教育的教学计划,通过上述这些有效的教学方式,让中学生能够认识到真正意义上的英语教学。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让中学英语教学的开展能够顺利进行,充分利用情景教学方式、英语课外活动以及英语课后学习几大模块,让学生们能够有效的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及英语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一、唤起生活经验, 把准教学的原点
在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对课外阅读内容的阅读兴趣, 总是比阅读课本中内容的阅读兴趣要大得多。哪怕是同一部作品, 放在课外阅读上, 学生往往会相互间津津乐道, 可一旦入选课文, 即使是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也是一样会失去了它的精彩, 这的确反映了学生的一种阅读心态。从理论上来说, 小学生的心理倾向往往是更加趋向于感性, 而不是理性, 之所以阅读心态会发生改变, 是因为阅读呈现的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课外阅读时, 学生追求的是一种自由的方式, 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 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阅读, 而课堂教学正好相反, 教师费尽心机, 把一篇本来很优美的文章分得七零八落, 支离破碎, 然后条分缕析, 生发出许多高深的道理, 本来兴趣盎然的阅读已经转化成了对孩子的一种折磨, 阅读自然失去了兴趣。例如:在教学《夹竹桃》时, 其中“一团模糊”一词在学生的心中有一种朦胧的美。这时, 教师却偏偏要让学生把它和“毫不含糊”相比较, 并说出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对“毫不含糊”一词非常熟悉, 并且在生活中常用。此时, 他们的心态用在“一团模糊”上, 而“毫不含糊”让他们兴趣顿失无存, 这就是没有把握准学生的阅读心态造成的。
二、尊重学生经验, 把准教学的起点
经验是学习过程的积累与升华, 学生的已有经验对于学生的阅读很有帮助。在课堂教学中应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小主人作用, 从学生的经验出发, 把准教学起点, 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以及生活体验都充分参与到阅读中, 使得课堂教学变得趣味盎然。例如:在教学《莫泊桑拜师》时, 这篇课文重点描述了莫泊桑拜师以及福楼拜细心知道的过程, 交谈的内容正是与学生的经验有关。如果撇开学生的生活经验, 单纯地讲解莫泊桑一心求教, 和福楼拜细心指导, 就会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与课文内容产生了距离。事实上, 我们应该把课文内容和学生最熟悉的写作经验结合起来, 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又解决了学生平时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写作经验随时会被激活并获得及时的引导, 其实莫泊桑当时在写作时所面临的困惑也正是学生现在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的阅读热情被激发之后, 就会积极地从文中探寻问题的答案, 最终解决的问题不仅是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也解决了自己心中的困惑。与文中的人物产生了共鸣, 提高阅读的兴趣的同时, 也奠定了高效课堂的基础。
三、激活学生经验, 把准教学的练点
儿童的生活经验往往蕴藏在内心深处, 阅读教学中要适时地激活学生的经验。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不同的地方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并不是从零起点起步, 在新授一篇课文之前, 学生往往会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文本进行阅读。由此可见, 在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资源得到合理的运用。另外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和已经储备的知识基础不同, 即使对于同一文本, 也会生成不一样的理解。因此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激活学生的经验, 还要引领学生从多种角度和多个方面反复进行品读, 获得不一样的感受, 从而对文本获得全面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 在语言描述上似乎感觉劳作活动像是在胡闹或玩乐。因为祖父戴一顶大草帽, “我”就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 “我”就也栽花等等,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些语言描述表现了作者与祖父之间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 这是教学中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很明显, 激活学生的经验, 把准教学的练点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 找出生活中类似情形, 就会唤醒他们心中积淀的语言感觉。
四、升华学生经验, 把准教学的落点
阅读教学理论告诉我们, 阅读功能主要有三:一是获取知识, 接收信息;二是唤起经验, 提升审美能力;三是开发智力与大脑思维。学生的阅读经验是不断积累的, 他们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 会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不断获得螺旋上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的经验放在首位, 获得应有的尊重, 引导学生不断总结提升, 获得升华,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例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 文中有一处这样的对话:“3年后, 我再来看你!”“30 年后, 我照样请你喝茶!”这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的亮点对话。学生在分析这处对话时, 会凭借自己的经验对对话的内容提出异议:30 年后老人就将近100 岁了, 而生活中能活100 岁的人并不多, 他们的约定将可能成为空谈。问题很尖锐, 问题从经验中生发, 要有效解决问题还必须回到学生的经验中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 以及学生的自身经验, 从老人的性格特点出发, 进行分析和探究。从老人积极向上和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说开去,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也就不会再单纯地从数字上来片面理解了。
总之, 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阅读教学, 可以激发起学生内心已经存在的阅读兴趣, 从真正意义上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实效。作为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 并在阅读中不断总结和升华, 提升阅读效果和阅读品质, 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有效。
摘要:小学生的阅读经验是和自身的阅读经历以及生活阅历紧密相连的, 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唤醒学生的阅读经验才可以从内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把准阅读的基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有效提问;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提问以其高效性,在教学策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课堂上的有效提问不仅能够实现即时的教学反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让学生从小养成勤思考、多动脑的好习惯。
一、有效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促进师生沟通,实现及时反馈
小学课堂上可以观察到,小学生大多是年幼的孩子,不会主动和老师交流自己的课堂感受,因此,老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明白了什么、明白了多少、还有什么疑惑等问题。上课期间,教师向学生进行各方面知识的提问,以此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得到的反馈信息再实施下一步教学计划,能够使学习更加高效。
2.吸引学生注意,保持课堂活跃
作为7~12岁的儿童,让学生认真连续听课是困难的。学生往往很快就会对课堂失去兴趣,尤其是在抽象而枯燥的数学课上,更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合理利用提问这一有效手段,能够将学生涣散的精神集中起来,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让课堂时时刻刻处于一种老师认真讲课、学生积极思考的良好氛围中。
3.开发学生智力,培养思考习惯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特别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因此,让他们愉快地进行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以此为基础,能够使孩子初步形成学习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后续教育的进行。难度适宜的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开动脑筋,这也是他们产生思考意识的第一步,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智力的开发。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提问的策略
1.把握提问时机,最大限度地保障提问效率
在课堂进行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课堂节奏,确定提问的时机。要在知识点结束后及时提问,趁热打铁,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强度。同时,提问不应过于频繁,使学生感到过于疲惫。例如,在进行“认识立体图形”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进行立体图形的介绍之后,可立即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球体的?”学生思考观察后即可轻松得出答案。有些学生可能会误答出其他立体图形的物体,此时,可继续下一个立体图形的介绍,并讲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利用对比的手段,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问需要具有灵活性,抓住课堂情况,有效进行。
2.增强参与感,尽量给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
面对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教师应注意提问的难度,应适合大部分学生,给所有学生“努力思考就能得到答案”的感觉。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照顾每个学生的感受,不是说要为了基础较差的学生放慢讲课进度,而是要吸引学生加入目前的课堂,让他们接受新的知识,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课堂的感觉。例如,在进行三年级的“年、月、日”教学时,由于本课的内容与之前的学习内容关联不大,是一个吸引落后学生跟上课程进度的好机会。课堂上,教师可对日常生活中的计时单位进行提问,如“二月有多少天?”此类问题属于常识类问题,任何学生都可以作答,并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今后学生可能会更加仔细地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3.提供思考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
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值得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此时,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发散思维,拓展自己的思考深度和宽度,形成更加有效的思考方式。例如,在“统计”一课的学习中,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横向复式统计图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问题。教师在介绍完基础概念之后,不妨向学生提问“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含义?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形式?”提问后空余3~5分钟让学生用于思考,空余期间,可进行一些简单的提示,如“从横轴上的数字进行思考”“它的面积代表什么意思呢?”等,帮助学生找到切入角度,让他们学会自主思考。
4.增加课堂末提问,给学生一个课下学习的契机
无论是课堂内容的延伸,还是新内容的学习,都可以通过一个提问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愿意去思考、去读书,以此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课堂末的提问是对课堂的延续,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随时随地思考的好习惯。例如,在进行完“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率”的学习后,可以顺势提出问题“那么乘法是不是也会有相似的特性呢?请同学们课下思考。”以此来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铺垫。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育需要灵活利用提问这一有效手段,提问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策略,还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学问。合理有效的提问,可以提升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效率,与此同时,它对成长中的小学生还具有深远影响。利用提问的手段,将使学生成长为逻辑完整、思路清晰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摘 要]高中英语要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树立学生主体意识,以“学”为基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辅以“练”,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技能,这样的英语教学会更加有效。
[关键词]英语 自学 引导 练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90027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更多的是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参与探究。于是,不少学生的英语也就形成了“哑巴英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听、说、读、写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地锻炼。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树立学生主体意识,以“学”为基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辅以“练”,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技能,这样的英语教学会更加有效。
一、学生自“学”
“学”即学生自学。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自学环节基本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还不够成熟,让学生自主学习而没有教师的指导,效果自然不佳。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教师的指导是不可缺少的。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指导具体内容为: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提出思考题,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完成自测题目。从时间上看以10分钟为宜。具体的操作可分为激学、导学、独学三个环节。
首先,激学步骤更多的是通过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而采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高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先采用师生对话的方式来导入,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说说初中和高中生活的变化,呈现图片并提问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学生回答出we can see very huge campus and low buildings.后追问T: What does huge campus mean?What about campus and school buildings in China?在对话中用图片来引出新词。
其次,导学步骤则是教师利用导学案来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阶段。该步骤中主要以知识目标为主,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知识。如高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教学中向学生明确基本单词monitor,abrupt,passive等单词;短语如call up,now and then,distinguish sb.as…set about doing,in the expectation that + 从句;重点学会区分distinguish 的两种不同含义、介词搭配及派生形容词;区分“in the expectation that+从句”与“in expectation of +名词”。导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通过课堂学习而知道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最后,独学步骤则是学生在教师目标的引导和具体任务下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巡视,特别关注学困生情况,为第二个环节的“教什么”“怎样教”做准备。在独学环节中,学生需要在目标的引导下完成对教材内容的初步浏览及对单词的初步识记。
二、教师主“导”
“导”即引导,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走的是以教师为主的路线,而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则提倡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引导环节主要体现为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进行通俗有效的解释。该环节一般以15分钟为宜。具体可以分为互学和导教两个环节。
首先,互学是指学生和学生之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互动,教师根据小组学生的情况,调动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基础稍差、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展开互动。如在模板四Unit 2 sports的阅读教学中对问题“What is the speech about? Where were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 held?Who restarted the modern Olympic Games?”的探究,教师提出问题,播放录音引导学生听后,组员间相互讨论交流答案。
其次,导教是指教师在学生组内学习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指导,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学生构建知识。应该注意,学生互动环节中,教师要深入小组中进行指导,在教师指导过程中则要尽量让学生动起来,然后教师再给予点拨。以模块四Unit 1 Advertising中be used to的用法引导为例,教师先出示She gets used to English food.I’m not used to getting up so early.引导学生找出共同点,然后指出be(get)used to sth和be used to doing sth的用法,用be used to do sth,used to do sth,would do sth拓展,引导学生造句,再强调used to do sth 和be used to do sth的区别。在该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小组学生合作分析,造句环节中根据学生所造句子进行指导,最后总结,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构建知识。
三、学生“练”――独立练习、自评、质疑
“练”即练习。在传统英语教学中,练习多是教师提出要求,然后让全体学生去完成,且在课后进行,练习量较大。而应用“三步八环节”模式提倡在课堂中完成练习,做到当堂学习、当堂检测。从时间安排上看,该环节以15分钟为宜。主要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供的精练题,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难点。该环节又可分为独立练习、自评和质疑三个步骤。以独立练习促进学生巩固知识,以互动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内和小组间的质疑,不仅可更好地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也能让学生在练习中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取长补短。
首先,独立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供的精练题,这样的练习符合实际,层次分明,针对性强,会有很好的训练效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一点,即教师要注重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所提供的练习题要体现针对性,这样才能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以词汇的巩固为例,针对基础稍差的学生,可采用填空、造句等进行,而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采用完形填空,或提供几个单词而让他们完成写话活动。
其次,自评,学生评出自己做/答题思路,讲出“为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自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要在方法上多给予指导。如Does Bob look like his father or his brothers?―No,he looks like in his family.A.somebody else;B.nobody else;C.everybody else;D.anybody else.的选择题,学生在选择过程中要知道he looks like nobody else的意思,且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判断是否掌握了该知识点,知道为什么选择该选项。
最后,质疑,其他学生对照自己的思路,讲出自己的独特之处,供师生分享和学习。质疑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享,尤其是在学习方法方面,要让学习优秀的同学带头,引导小组学生学会分享和交流,这样才利于小组合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分享,如本课时学到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或体会等。然后借助小组这一形式而展开小组间的分享或问答活动。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而提出遇到的问题,小组共同合作解决。
在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和同伴探究学习,在合作和交流中获得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这样的英语课堂才会更加有效。从当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来看,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是明显的,学生在新的模式中的主动性得到了提升,英语教学效率也有了稳步的提升。
可以说,精彩的课件给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境界,有力地促进教学双赢目标的实现。
一、精彩的课件在“情境创设”上,美化了课堂教学的策略
兴趣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具有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的特殊作用,将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再现于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进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充分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精彩的课件在“难点突破”上,简化了课堂教学的设计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如果只是简单、枯燥地讲述,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美术课更是如此,但是,采取多媒体课件动态图像演示,不仅能化难为易,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如在《外貌有特征的人》教学中,教师运用课件不直接展示一个有特征的人而是出示一部分让学生想象、猜测、分析、讨论,加上直接可以动手操作进行相应的变形、夸张,让学生“游玩”于此难点教学,再结合教师的示范和讲解,最终找到突破的途径和方法,从而简化了教学,增强了效果。
三、精彩的课件在“兴趣保持”上,优化了课堂教学的目标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小学生成长而言,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落实到现实,就是要好好抓住课堂教学,尽量优化其教学效果,让孩子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甚至持久下去。小学刚开始,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关注相对较强烈,孩子喜欢“涂鸦”,自由自在地表现内心的世界,若教师在注重学生动手绘画的同时,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更好的美术图片、更多的动画视频和享受更为精彩的音乐背景,学生在视野得以开阔,各种需求得以满
足的情况下身心愉悦,保持了较高的学习兴趣,审美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如在《我设计的卡通形象》教学中,多媒体播放一段类似《猫和老鼠》这样有趣的动画片,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开怀大笑,轻松地投入下面的学习。课件再次展示造型独特、色彩鲜艳的经典卡通形象图片,学生边欣赏边讨论,积极交流,感觉很过瘾,等自己绘画设计的时候就有点迫不及待了。如此教学,相对教师单一的图片展示,课件参与则更“精彩”,这样丰富的课件设计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很受学生的欢迎。
四、精彩的课件在“自主学习”上,深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经常会使用powerpoint等工具将复习、引入内容制成简易课件,特别是一些以自学为主的课题,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同时把问题以设问、选择、填空等题型显示出来,辅以简洁悦目的背景图片、音乐,学生的目标明确了,兴趣调动起来了,自学的效果自然显著。另外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制作图文并茂、人机交互、及时反馈的网络型自主学习课件,这种人机交互式的学习和练习形式,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使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的欢乐。如教学《我的地图》一课,在练习环节,制作了“闯关”游戏课件让学生进行自主测评,学生如果认错地图,计
【关键词】古诗教学 形真 情切 意远 理寓其中 美的感受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是语言的钻石:在所有的情感表达中,诗是情感的轴”。儿童学习古诗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在学习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发展观察力和想象力。但由于古诗那凝练、含蓄、变化的语言和深奥抽象的诗意,再加上作者所出的遥远陌生的社会环缆,容易使小学生感到教学过程的枯燥乏味。
目前,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为了让学生真正地学懂古诗,通常会构建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学习古诗时进入诗境,领会诗意,体验诗情。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的作用”。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构建情境正是触及了儿童情感领域而形成了它独特的个性,即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美的感受。
一、形真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写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就是说要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那就得把古诗所描写的诗境先推到学生眼前,进而让他们走进去。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时,首先应使学生对诗中的人、景、物的形象有所感知,因此,小学古诗教学中构建情境必须强调“形真”。“形真”即形象逼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音乐及生动的语言在教学中构建情境,将相隔千年的历史人物和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呈现到学生眼前;那山谷瀑布的轰响,翠柳上黄鹂的鸣叫学生也仿佛听得到。“形真”只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对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感”。如教二年级学生学古诗《春晓》,教师并不能将诗人所写的景象真实地再现在学生眼前,但可以通过带有感情的讲述,将学生引入诗境。教师可让全体学生担当诗人,听着他的描述活动进来。“夜深了,诗人读书,写诗困了”孩子们微微闭上眼睛,甜甜地伏在桌上作睡眼状,朦胧中听到外面刮风、下雨声,(用录音机播放音效)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注意听,听着、听着又“睡着”了。不知什么时候,听到小鸟的鸣叫声,(用录音机再播放音效)“诗人”“醒了”,此时教师提示:“天亮了,各位诗人听着鸟叫心里一定很高兴,你们哼出了哪两句诗?”孩子们身临其境,争先恐后地吟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诗景并未真实再现,但通过教师描述,配以恰当的音效,学生很快进入了教师在教学中构建的情境。
二、情切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促进儿童心理品质、智能及个性的和谐发展,情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而选入小学教材的古诗有相当多的是描绘祖国山水风光的。这些诗通过诗人对眼前景物的传神写照,自然的流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因为大自然的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但诗人不可能单纯的描绘风光景象,总是有所寄托,借景物以抒情言志,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构建情境时教师应“以情传情”,善于将自己对古诗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如教学杜牧的《山行》时,教师首先应被这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土屋茅舍,红艳艳似火一般的满山枫叶,错落有致的诗境所感染,然后让学生在教师用自己的情感所创设的情境中“行走”其间。这样,教师和学生同样都体会到了诗人置身其间,停车观赏,流连忘返的神情。那朝气蓬勃,热爱生活的感情呼之欲出。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用情感构建起的情境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而且教师的语言、眼神对学生都是饱含着希望和期待,致使教师的情感也成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的因素。
三、意远
我国古代诗歌向来追求“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少有道契,终于俗违”这种韵外之致。在古诗中仿佛可以去感知,但又难以确指,虽然可以领略、品味,但又无法切实把握和描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道:“文之思也,其神远矣。”这便道出了诗人在写诗时因眼前的景物而触景生情,情与景的交融正是构成了古诗中那广远的意境。而教学中构建的情境则是教师利用声音、图片再现诗中的“景语”,通过教师自己的情感再现诗人的“情语”,使学生深切体会和领悟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挚情和诗人自己的思想抱负的教学氛围,构建相关情境,从而把学生带入诗人创作时所处的意境之中,使构建的情境意境深远。
如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时,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后,为了更深刻地体会诗中意境,感悟诗情,教师可一边播放《春江花月夜》乐曲片断,一边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诗人吟诵这首诗可能是在什么时候,怎样的环境,在想些什么。随着深沉平稳、悠扬婉转的古筝乐曲的播放,学生被带进一个明月皎洁的夜晚,学生一边想象,一边回答:诗人可能在想,家中高堂是否安康,什么时候能在满月的朗照之下与家人团聚,学生已通过教师构建的情境进入了诗中广远的意境,他们已插上了想象的双翼飞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四、理寓其中
构建情境所创设的鲜明形象,所伴随诗意的真挚情感以及所开拓的广远意境这三者融为一体,其命脉便是内涵的理念。
在古诗教学中,情境构建若失去理念,如同没有支柱一样,站不起来,深不下去,只能是内容贫乏,色彩苍白的花架子。如柳宗元《江雪》,其理念是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以后,屡遭打击,被贬永州,然而却不甘屈服,理想不泯的精神。“理寓其中”正是从古诗的理念出发,由古诗内容决定情境构建的形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的一个或一组情境都是围绕着古诗理念展现的。这样富有内涵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情境,才是有意义的。通过其形式情境的图片、色彩、音响及教师语言描绘等的感受,这不仅是感性的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而是对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内在认识。
五、美的感受
古诗本身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教学古诗应强调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声韵美,进而体验诗人的心灵美。
如教学《泊船瓜洲》时,教师会特别重视古诗语言的形象、节奏、气势以及感情色彩的推敲、品味,为了让学生逐步体会、感受语言美,教师会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先后改换(即:到—过—人—满—绿)的故事,再凭借所构建的情境,抓住古诗的传神之笔,通过比较、诵读让学生体会其语感。同时,诗的意境之美同样感染了学生,在月夜诗人乘坐的船停在瓜洲,他思念自己的家乡,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情画意,美不可言。教师就通过简笔画勾勒了诗人站在船头,望着明月,自己用优美的语言,并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创设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思念家长的动人情境,学生不但理解了诗的内容,而且会读会背,体会到诗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构建情境应“作为一个心理场,一个整体,作用于学生的意识”。它一方面抓住了儿童易于被情感趋动的这一动因,在古诗教学中突出了“形真”和“情切”的因素,强调了形与情的统一;另一方面情与理又是不可分割的,要使学生动情,就得让他们明理,而在古诗教学全过程中都体现了审美教育,达到景、情、理浑然一体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胡孝华. 诗意的放逐与语文的苍白. 中学语文教师, 1999(2).
[2]李吉林,田本娜,张定璋合著.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育. 山东出版社,2000:50.
[3]蔡乃中,吴宇海,罗仲鼎合著. 诗品分析.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286.
【分层教学,让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更有效】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分层教学法运用06-25
小学英语可进行分层教学10-10
如何利用有效教学,让初中英语教学更精彩06-19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10-27
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分层教学09-20
如何进行分层教学07-21
差异化教学和分层教学11-09
日常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施11-19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反思05-28
初中语文的分层教学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