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湘教版设计课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美术湘教版设计课(精选10篇)

高中美术湘教版设计课 篇1

什么是美术作品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知识点: 1.美是怎样产生的。2.什么是美术作品。

3.学习美术鉴赏有什么重要意义。

为了阐明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教材从人们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入手,让学生明确“美”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并且将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法则运用于生产、生活乃至艺术创作中,于是就产生了美术作品。并借助各种美术作品阐述其含义,指出美术作品两类范畴:一类作品是在创作的时候就是为了审美的目的而创作的,另一类是指一些生活用品,它们最初只是源于生活的需要,但经过较长时间之后,其功能性被逐渐淡忘,而形式美法则受到关注,它们也属于美术作品的范畴。如教材所列举的青铜器、明代的漆盒等,通过上述问题的讲述,教材最后点出了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1.在我们的生活中美事无处不在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

2.鉴赏美术作品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帮助我们丰富对美的认识,并且认识到形式美的法则。

教学目标

1. 了解基本的审美观念的产生和形式美法则的一般规律,掌握美术作品的含义。2. 培养学生以历史的、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和日常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美术作品的含义是什么?

2. 怎样用审美的眼光看待美术作品和日常生活。

教具与学具

教具:画册,多媒体,幻灯机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教法运用

本课以图文并重的教学手法,采用观察、欣赏、思考与展示作品等教学策略,加强师生双边互动。从看、问、讨论、回答等教学活动中逐步引导学生对知识一步一步地深入了解,通过教师的疏导和归纳,最后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发现一些美的动西,如:那个花瓶很美;她穿的衣服很漂亮;他画的画很美;他的字写的很好看。

学生讨论:美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

一、导入新课

1.初步了解美的来源。(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美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产生和形成的

2.美的形式法则包括哪些要素?(展示图片:彩陶鲵鱼纹瓶,楷书“永”,人面鱼纹彩陶盆,“羊”字的演变图,雷纹三足鼎,兽纹鬲)

学生观看讨论:它们体现了那些美的形式法则?

教师引导学生从造型、重点、对称、平衡等形式美的角度去观察图片中的美。然后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加深学生对形式美的理解。

二、观察思考

1. 什么是美术作品?

学生讨论回答

2.教师总结:美术家为了审美目的,运用形式美法则创作的作品就是美术作品。(展示一些美术作品和教材中的“竹院品古”“漆盒”“女十忙”“年画”“民居院落一角”)

竹院品古 年画 民居院落一角

女十忙 漆盒

三、观察研究

观察以上视频图片中的作品,研究美术作品的不同类别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结合教材内容对上述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有些美术作品是美术家为了审美的目的直接创作出来的,比如绘画和雕塑作品,而有些作品最初是源于生活的需要,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原本的实用功能逐渐被淡忘而审美功能凸显出来。比如:“漆盒”“民居院落一角”。还有一些当时非常普及价值不高的美术作品,经过若干年后,成为非常珍贵的美术作品。比如“木板年画”“月份牌年画”。

四、研究、思考、归纳

提问:通过欣赏以上的美术作品,你对美术鉴赏的意义有哪些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后回答。

教师对回答结果进行总结,根据本课内容阐明:

1.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的生活。2.美术鉴赏可以培养我们丰富对美的认识,从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五、知识拓展

高中美术湘教版设计课 篇2

一、湘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中课后活动的设计

1.活动设计的特点。根据湘教版 高中地理 的课程设计基本理念,课后活动是湘教版地理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活动也成为湘教版教材的一大特点。不同章节的活动设计存在较大差别,就总体而言,人文地理章节的活动数量远高于自然地理章节,不同章节的活动类型也有所不同。另外,课后活动的表达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简单的文字表述,也有图表呈现,此外数据统计与比较也占很大一部分内容。而活动类型则主要以读图分析与材料分析为主。

2.活动设计的原则。湘教版高中 地理教科 书课后活动的设计主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计活动类型,根据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活动内容,根据地理科学方法设计活动过程。其中课程标准要求是严格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中地理课标编写的,活动类型是根据相应的课标要求进行权衡并设计的;而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基于地理素养的培养而进行设计的,多层次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的学习是活动设计的关键;在活动过程的设计中运用地理科学方法,从而向学生传授观察、试验、调查、分析、演绎等地理学研究方法。

3.活动教学原理。课后活动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手段。湘教版高中地理课后活动教学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理:首先,活动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为目标;其次,活动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研究与分析;再次,活动教学的过程应体现地理学思想;另外,活动的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湘教版高中地理课后活动教学策略

1.基于地理素质培养的教学策略。地理素质的培养是高中地理重要的课程要求。地理素养主要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三个方面。地理知 识主要包括地理位置与分布、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教师通过教材中的课后设计,可以对地理知识进行相应的扩展,从而使学生建立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地理能力主要包括空间定位及观察能力、地理特征综合分析能力、地理现象因果关系分析能力等,课后活动中关于环境污染、河流治理等方面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地理能力。地理方法是指通过多种手段搜集资料,并在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借助地理 学科知识 对地理问 题进行解 决的过程,课后活动借助观察、调查、分析、演绎等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掌握地理方法的能力。

2.基于地理学思想的教学策略。地 理学的基 本思想包括整体性思想、空间思想、区域性思想、因地制宜思想以及人地协调思想等,其中,人地协调思想是地理学思想的核心。课后活动中的多因素地理现象分析很好地体现了整体性思想;活动中对于地区差异的对比分析体现了空间思想与区域性思想的综合利用;而某些实例分析中对于城市发展中协调问题的讨论则体现了人地协调的重要思想;对于农作物种植地区的选择性分析则表现了因地制宜的地理学思想。因此,课后活动是培养地理学思想的重要途径。

3.基于不同类型活动的教学策 略。课后活动 的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辅助教学型活动、教材分析型活动、读图分析型活 动、举例说明 型活动、动手 操作型活动、社会调查型活动、辩论研讨型活动、探究论文型活动等,不同活动的设计目标及教学策略也有所不同。如在材料分析型活动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对材料的核心内容进行解读;而动手操作型活动的教学则要求教师对操作内容进行细化与分工,对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进行指导,并要求学生不断回顾课程知识,以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的目的。

作为湘教版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后活动内容必须涉及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知识,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及思想,另外,针对辅助教学型、动手操作型、社会调查型等活动,教学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后活动的作用,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地理学习能力。

摘要:课后活动逐渐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课后活动的内容涉及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知识,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及思想。针对不同类型的课后活动,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高中美术湘教版设计课 篇3

关键词 高中教材;旅游地理;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03-0050-03

Activity Design in Senior High School Optional Textbook Tourism Geography of Hunan Edition//Li Lanlan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activities in the Tourism Geography, an elective textbook of Hunan edition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n the premise of obeying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respecting students’ interest, closing to students’ daily life, considering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the various sorts of activities are designed.

Key words senior high school textbook; tourism geography; activity design

Author’s address 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China 010022

地理新课程提倡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1],开展地理活动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 湘教版《旅游地理》中的活动内容分析

湘教版高中《旅游地理》共分为4章,分别是旅游资源、旅游景观、旅游规划和文明旅游。通过对其活动内容分析,笔者认为其活动类型主要分为4种,即资料搜集活动、旅游调查活动、问题探究活动、旅游准备活动。《旅游地理》各个章节均设置活动内容,共21项,主要分布情况为:资料搜集活动共5项,旅游调查活动共4项,问题探究活动共8项,旅游设计活动共4项(见表1)。

2 活动设计的原则

2.1 依据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3“旅游地理”的内容标准部分提到8项活动建议,为地理教学进行活动设计提供了有益参照。这8项活动建议中有收集资料、设计路线、角色扮演、合作讨论、展览交流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能力、地理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等。

2.2 关注学习兴趣

如果选择的活动主题并不是学生的兴趣点,活动的目标就很难实现。根据教育学理论,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而兴趣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表现。就旅游地理而言,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是旅游景观的欣赏,其次是文明旅游,接下来是旅游概论和旅游资源,最后是旅游规划。

2.3 贴近学生生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2]中谈及:“在生活中具有地理学素养的人能够欣赏自然风光之美以及安排旅行路线与时机。”“旅游地理”本身就是一门生活化的课程,是一门应用学科,设计教学活动应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4 遵循可行条件

“旅游地理”中的教学活动有些是在室内进行的,有些需要走出课堂。特别是那些室外活动,像野外考察、景区参观等更要注重其可行性的原则。这里的可行性主要包括学校经费的支撑、学生安全的保障、教学课时的安排等。只有在活动的可行性有保证的前提下进行的教学活动设计才是有效的。

2.5 考虑适度原则

教学活动的适度原则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活动的难易程度和次数。活动的难易程度,需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前提,把握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鉴于“旅游地理”的选修课性质,教学活动的次数也不宜太多。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活动集中在一章之内,最好是每一章都有活动教学。

3 湘教版《旅游地理》中的活动设计

“旅游地理”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学习旅游地理知识,提高旅游欣赏能力,激发对旅游的热情和对地理事物的兴趣,培养在活动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基于此目标与湘教版高中《旅游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分类,笔者从每一章中按其主要活动类别选择一项进行活动设计。

3.1 旅游调查活动

【活动主题】调查分析呼和浩特市大召寺的文化旅游资源特征。

【调查目的】通过分组对呼和浩特大召寺的实地调查,了解藏传佛教文化景观这一旅游资源。呼和浩特市因藏传佛教的盛行有“召城”之称,了解这一佛教文化的同时其实也就了解了家乡,培养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此外,大召寺作为呼和浩特市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从它对旅游业的影响中可以感觉到文化旅游景观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再有,通过对旅游资源的调查培养学生的地理考查能力及协作能力。

【调查准备】1)教师事先与大召寺景点协商参观调查事宜;2)根据调查事项把学生分成4组,每组选定调查重点;3)学生需要事先查阅藏传佛教及大召寺的相关资料。

【调查提纲】1)宗教沿革。通过寺庙内导游的讲解或访问寺内的喇嘛了解藏传佛教的历史,特别是呼和浩特市藏传佛教的引入、发展,极其在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事件,比如大召寺的创建、康熙皇帝的莅临等。2)宗教节庆活动。每一种宗教都有它特殊的宗教节日,比如基督教的复活节、圣诞节。同样,藏传佛教又有哪些特殊的节庆活动呢?请学生详细考察各项活动的内容及起源。3)大召寺的建筑。了解大召寺的建筑构成,绘制大召寺的粗略地图,并在图中标明其主要建筑,了解其用途及建造背景。4)调查大召寺每年接待游客的情况,了解大召寺在呼和浩特市旅游资源中的地位。

【调查总结】首先,各小组分别总结整理调查事项,并撰写调查总结;然后以座谈会的形式开展总结,各小组向全班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及感悟,同时分享其他学生的调查成果,相互学习。

3.2 资料收集活动

【活动项目】旅游景观主题展览会。

【活动目的】通过对中外旅游景观资料的集中展示,使学生的视野加以拓展,培养学生对自然、人文景观欣赏的能力,进行美感教育。

【活动要求】展出的旅游景观资料如果是图片,则需要配有简要说明;如果是文字资料,篇幅要适中,控制在500字以内。

【活动步骤】1)分组。为了保证资料的丰富多样,分组时可以由学生自由组合,不得少于4组,每组不得低于3人,组分得越细越好。2)内容布置。可以从大的方面分为4个模块:中国自然景观、中国人文景观、国外自然景观、国外人文景观。若分组较多,或以再按洲、地区来布置,内容越丰富越好。3)把学生收集的资料在课内展出,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各组学生也可以对自己的资料进行解说,教师可以选择典型景观进行点评。

3.3 问题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关于旅游业发展利弊的辩论。

【活动目的】通过对旅游景区发展的利弊得失的分析,使学生对旅游规划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全面认识旅游业与地区发展的依存关系。

【活动过程】

1)选题。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景区(可以是学校所在地或学生家乡)进行引导性说明,陈述这个景区发展的现状,其中既包含有积极的发展前景,又有一些发展的隐患。

2)任务布置。在前一节课的结尾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为正方,另一组为反方。正方的学生搜集旅游业的发展对地区产生积极影响的材料,反方的学生正好相反。然后各小组自行选定4名学生为辩手,分配好各自的发言任务。同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引导性的提示,比如正方的观点应该从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等方面着手,而反方则从破坏环境、影响旅游地居民的正常生活、文化赝品等方面来陈述。

3)辩论会的开展。在下一节课正反两方按收集到的材料进行辩论,其间,教师和其他学生做好记录。辩论结束后,由教师对正反两方的观点进行总结,也就是旅游业发展的利弊得失,并宣布获胜的一方。

4)正面强化。教师要象征性地给获胜的一方颁发奖品以资鼓励,并对学生的探究学习和主动学习进行表扬,并提倡对问题的思考。

3.4 旅游设计活动

【活动主题】设计旅游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通过对一次旅游活动进行完整的设计,使学生体会到进行旅游活动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培养学生的旅游爱好并做一个文明的旅游者。

【旅游方案的设计】学生可以按表2进行旅游活动的设计。

【撰写旅游活动方案】学生可以按照以上旅游活动的准备项目对一次旅游活动进行规划,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撰写清晰完整的活动方案作为教师评定活动成绩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高中美术湘教版设计课 篇4

——秦文平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选自湘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十二课,课题《青花瓷》是学生比较陌生的知识点,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呈现,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个“中心对称图案的方法”,学生可以在纸盘上随意画出任何图案,从而使学生有创新精神和图形表现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美术内容的要求以及结合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将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本文的教学目标作简要的阐述。

1、通过欣赏,使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艺术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2、认识瓷器及青花瓷器的特点。

3、学习用蓝色水笔画青花瓷用具。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及结合本文的内容。教学重点设计为:感受瓷器及青花瓷器的艺术美。教学难点设计为:设计青花瓷器花纹图案。

四、教法与学法

新的美术课程提出要特别注意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教师应该在充分相信并且尊重每位受教育者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帮助学生建立符合各自个性天赋的视觉思维方式和体验,这决定着学生有可能具有丰富而自由的创造力。因此,我引导学生运用了观察学习法,通过观察图片,与学生一起探讨青花瓷的特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解决创造过程中的问题。

(二)学法:

1.自主学习法。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扮演着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2.合作学习法。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学生互学互鉴,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不断得到启发,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

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我将围绕以下7个环节来对教学过程进行具体解说。

(一)瓷器的历史和认识

1、说说china的中文含义,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为什么? 揭示课题:瓷器。

(二)告知课前学习结果:瓷器的悠久历史

1、瓷器被称为china

2、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中国被称为瓷国。

3、瓷器有哪些器型

(三)主要讲解青花瓷盘

1、观察发现青花瓷盘

(1)观察青花瓷盘的图案,从内容、结构、画法、色彩四个方面分别进行讲解。(2)找找青花瓷盘上不同类型的纹样,它们分别在盘子的什么部位? 引出主纹和辅纹的知识。

2、青花瓷的图案特点:

学生汇报完成任务的情况: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学生经过小组的合作,学会总结和表述。

(1)有排列有序的连续纹样,有突出主题的单独纹样。(2)画面工整精细图案疏密有致。

(3)连续性的纹样多出现在盘子的边缘部位;而单独纹样多出现在盘子的底部。通过欣赏观察,了解青花瓷的图案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设计。

(四)青花瓷图案设计

1、用文字的形式教会学生绘画青花瓷盘的步骤

点、线、块及基本形的组合;动物、植物、人的图案设计;白纸和蓝色的水笔。

2、用图画的方式展示绘画盘子的步骤

事先由我自己绘画完成好了三个青花瓷盘,并且用中国结做装饰,请同学拿着老师的作品绕教室一周做展示。

3、欣赏其他学生完成好的青花瓷盘作品,以图片的形式呈现。

(五)学生设计

1、请你为纸盘来设计漂亮的图案(播放青花瓷歌曲)

2、学生设计图案个别指导:

3、阶段性交流:(1)学生蓝色的笔来绘制设计青花瓷盘。

(2)阶段性的交流。注重发现学生设计中的闪光点,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六)作品展示

(1)作品展示:

(2)说说你设计中的亮点和你还想如何做的更好。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优点和还想改进的方法,学习总结和评价,让学生自评、互评,培养学生勇于表达的能力,帮助学生确立独特的审美个性。

(七)拓展

把自己做好的青花瓷盘做好装饰,然后用来装点我们的生活。

六、教学评价

以上几个环节,从讲授新知,到实际运用拓展延伸,环环相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重视知识的形成,又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知识,使整堂课活跃起来,避免了枯燥无味的教学,使学生愿学,乐学,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至此,本课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

七、板书设计

青花瓷

高中美术湘教版设计课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和研究青花瓷,加深对青花瓷的认识。

2.学习和分析青花瓷纹饰用笔用色技法,绘制一个平面的青花瓷瓶。3.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和艺术的情感。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青花瓷器型与纹样的特点,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尝试绘制纹样。

学生准备:白卡纸或挂历纸、剪刀、彩笔等。教师准备:《青花瓷》歌曲、课件、青花瓷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放松:播放歌曲《青花瓷》,学生倾听。

2、导入: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周杰伦歌中的 青花瓷到底是什么样的?点击课题《青花瓷》。

二、赏析作品

欣赏史上最贵的青花瓷——元代“鬼谷子下山图”青花瓷罐(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三、介绍青花瓷基本知识

1、青花瓷是中国古陶瓷中最具代表性最优秀品种之一。

2、(出示课件)欣赏图片师介绍青花瓷的历史发展。

青花瓷开始于唐代,唐宋两代的青花瓷制作比较粗糙,图案也只以花草为主。到了元代青花瓷工艺已经很成熟了,器型的设计和纹饰更加的丰富了,花鸟、动物、人物、山水纹都有运用;明清两代是青花瓷发展的鼎盛时期。特别以乾隆康熙年间的最为著名。

四、观察研究、自主探究。

欣赏课本中的青花瓷作品,发现青花瓷的艺术美。(讨论):青花瓷的艺术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先发言讨论,教师再归纳——色彩 造型 图案

五、学生作业

1、出示作业要求

2、提示作业步骤,学生制作,教师巡视辅导。

六、作业评价 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七、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青花瓷艺术被广泛应用到了现代的生活中。出示北京地铁站图片、服装展图片等。

高中美术湘教版设计课 篇6

湘教版

学习

知识与

能力目标

了解标志特点、类型、用途,学习标志设计创作方法。

方法与

过程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思维能力和应用视觉语言的表达能力。

情感与

态度目标

陶冶情操,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审美观。

重点

难点

分析

重点:了解校园环境标志的艺术特征和构成形式。

难点:引导学生依据校园环境标志特点和用途,设计出表达信息准确、简洁、独特美观的标志。

教具

学具准备

教具:教师准备生活中常见的标志图片,相关工具。

学具:学生前搜集标志图片、坐标纸等绘图用品。

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媒体运用

第一时

一、多媒体教学情景导入:

、看一看,说一说:

在日常生活中,各种标志随处可见,这些标志如同形象的语言,给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请看大屏幕上的中国工商银行、城市地铁站、北京奥运会会徽等标志,看后谈谈感受。

(看一看,说一说,增强直观性)

2、比一比:

分小组比赛竞猜以下各种公共场所标志,分别代表什么?多媒体出示禁止吸烟、安全通道、绿色食品等标志,每题10分,分数最高组为第一名。

(小组比赛猜标志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自觉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媒体

媒体

第34页

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设置

媒体运用

二、精讲点拨:

三、小试牛刀:

四、学生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业展评:

多媒体展示另两张标志图片,归纳出图形规律:

(1)以文字为图案(如《济》)

(2)以几何形为图案(如《宽容与尊重他人》)

(3)以各种具体形象为图案(《保护野生动物》)

总之,一个好的图形标志要形象简洁明了,易识别,形象独特,让人一看就能联想到该标志代表什么。(利用演示,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形象直观地了解图案设计规律)。

联系校园生活,标志创意举例:

标志设计的方法步骤:选题、构思、构图、定稿、着色。

如设计爱护校园花草的环保标志:①寻找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元素(绿树);②由外形和特征产生联想;③对基本形进行图案装饰或有机组合;④对主题的辅助图形作构思联想(手的呵护);⑤变形与调整设计元素,最终合成标志。

(联系生活,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创作标志的方法和步骤)、作为校园主人,同学们应该知道我们的校园哪些地方需要标志,请借助园规、直尺等工具,为学校绿化活动设计一个标志。

2、要求:标志大小、形状、色彩自定,形象要鲜明,独特美观。

重点教给学生思维方法,鼓励同学之间相互沟通信息,互相合作,给有困难学生提供帮助,发现有创意作品展示给大家,以便同学之间互相启发。、展示典型学生作业并让学生自述创意。

2、学生互评(是否突出了标志特点,构思是否合理,创意是否巧妙,是否易于识别并使人产生深刻印象。

3、教师评选“最佳创意标志”、“最佳小设计师”。(通过作品展评,为学生搭建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使学生体验到美的价值)。

媒体

媒体

播放背景音乐

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

第3页

依据本的性质及学生的识别能力以及接受能力的程度,我主要采取启发讨论法,以大量实例为线索,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图片及影像资料让学生欣赏。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运用投影、挂图现场演示,优化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堂效率。

针对学生在设计中遇到的困难,本利用大量的实例和制作过程的演示,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以象征为主的思路前提下,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6、公益招贴设计

、标志种类、用途

2、标志特征:简练、概括、独特、美观

3、标志图案规律

4、设计标志方法步骤:选题、构思、构图、定稿、着色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高中美术湘教版设计课 篇7

一、凸显地理学习的重要性

地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设法使地理知识更加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更加凸显学习地理知识的意义。最新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恰好能够体现这一点。教材内容选择上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如,教材内容中设计了多样化的活动课程,而活动内容多选用学生熟悉的地理事例和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对于学生学习而言,便于积极参与其中、切身实践,逐渐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的过程中,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去搜集资料,如何处理资料,怎样找到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的过程转化为团结协作相互促进的过程,知识的积累和协作能力都得到发展。使地理知识的学习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二、新教材较之以往的进步

在新教材中,不仅添加了很多贴近生活的知识,还有很多课后实践内容,这也凸显了新教材的特点。虽然它们有很多相似点,但它们的类型却是不一样的。主要有三种活动类型,分别是:思考型,实践型,探究型。而在这三大类别下又有很多的小分支。活动类型的多样化能够增强课堂趣味性,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拓展延伸类型的题,是在课堂上必讲的内容基础上加以扩充和拓展,其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一个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如,书中关于宇宙的知识,教师讲完在教材中规定的内容后,可以向学生介绍关于宇宙这章节活动题的内容,如,各个地区在正午时太阳高度角的通用计算公式。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充分探究这样的问题,尤其是擅长数学,喜欢计算的学生,对这样的题目通常会很感兴趣。还有图文分析类型的题目,这个类型的题目所涉及的内容和相关知识点较多,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几幅图来分析哪一幅图显示的是“山区聚落”,哪一幅图是平原地区的聚落,并通过判断之后的结论来分析比较它们两者的不同点。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课本上的知识,还要会运用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努力创设一种以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探究内容,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能力。可见,高中地理新教材提供了很多符合学生心理的地理素材,充分运用教材,能够有效促进地理知识的学习及地理学习能力的发展。

新教材不仅呈现了大量地理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而且,高中地理新教材力求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为重点,充分体现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另外,高中地理新教材每章后面创造性地设置了“双语学习”栏目,开创了地理教材编写的先河。

地理教材的编写是地理教学的准备,地理教材的分析与运用是地理教学的起点。地理教材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最重要的资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媒体。只有认真分析教材,充分理解教材,新教材的功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新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才能得以实现。

高中美术湘教版设计课 篇8

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利用立体构成结合平面构成的基本方法进行纸质灯饰的设计与制作,并把课堂设计教学与生活实际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让学生收集资料、进行灯罩基本造型的练习、以及对灯罩进行美化装饰,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图形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美、体验美、创造美。教学目的:

1.学生能选择合适的纸质材料制作简单的圆筒形、三角形、正方形及其变式

2.学生尝试借鉴某种形式,运用适当的装饰手法美化灯饰。

3.学生能有兴趣地表述对于灯光的情感,体验,尝试分析灯饰的材质、造型及装饰对于灯光的影响。教学重点:

1.手工制作与民间工艺相结合的素质培养。

2.制作方法步骤及外观造型设计。

3.灯饰制作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性。教学难点:

1.灯饰制作在表现内容上也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保证结构的正确性系统性。

2.在造型设计上受哪些因素制约,在制约中又如何去拓展。教师准备:

各类灯光图片,资料教科书。学生准备:

民间花灯、有关灯及元宵节来历等相关背景资料收集,剪刀、小刀、尺子、双面胶、做灯饰的纸、材料。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互动法、探究法、欣赏法、演示法等教学过程:

《灯饰的设计与制作》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纸质材料制作圆筒基本形及其变式。

2、学生愿意尝试借鉴某种形式,运用适当的装饰手法美化灯饰。

3、学生能有兴趣地表述自己对灯与光的综合知识及情感体验。教学重点:学生通过看书、讨论、探索做纸制灯饰的方法步骤。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合作制作一个漂亮的纸制灯饰。: 预习案:

预习教材,学生体会对灯与光的综合知识及情感体验。课堂活动案:

一、导入新课 :

1、灯是光明的使者,引出学习主题《灯饰的设计与制作》,一起感受灯与光的魅力。

二、讲授新课

第一阶段,感受阶段::

1、请学生朗诵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灯与光的文章、诗词、佳句。

2、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灯与光的魅力。

A、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关于灯饰制作的相关资料,简单谈谈对制饰制作的感想。

B、欣赏挂图、照片,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共鸣。

C、根据挂图、图片、以四人为一小组,对灯饰作品的形、色、质感,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便于理解掌握。

第二阶段,指导阶段:

A、提醒同学们注意观察你生活周围的灯,如:路灯、吊灯、壁灯等等,说出它们的造型、形式及材料有哪些美学及实用价值,跟你要制作的灯饰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B、介绍纸制作灯饰的材料运用及多种造型选择,灯饰设计的主要形式: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多变组合形等,每个形状的灯饰适合于不同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自然界、民间美术及优秀造型中的形与色,从中借鉴、发现、综合、整理、转化出适于设计制作纸制灯饰的形式语言。

C、纸制灯饰的主要特点:造型冼炼、生动、简洁明快、适易掌握、美化环境。

第三阶段,制作阶段:

A、了解灯饰的艺术特点与功能,借鉴优秀建筑和民间美术相联系,分析造型艺术可以进行几个形体组合、充分发挥联想。

B、善于师生交流制作灯饰的感受,调查生活中与灯有关的内容。C、用自然硬质媒材或人工硬质纸材,通过折压造型、切割变化、粘合成型、折起调整、整理组合等技法进行立体造型游戏。

D、用单色和彩色纸材,采用折、剪、刻、拼、帖等方法进行以立体构成为主的练习。

第四阶段,制作过程演示:

第一步:用铅笔在彩色纸制板上轻轻画出你所要折叠的图案。第二步:用刀刻出所要折起的部位,刻掉透光部分的图案纹样。第三步:用透光纸(白色、彩色均可)在里边粘帖整理。

第四步:按开始时刻出的部位折起调整、整理成型。检测案:

一、学生活动:

1、以竞赛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做一个纸制灯饰,看哪一组做的最漂亮?

2、活动要求: ①在制作过程发挥团结协作精神;②大胆构思设计、敢于标新立异;③制作地精工细致;④注意安全和卫生,防止被刀划伤。

3、学生活动,教师巡视辅导。

二、小结:

①要善于学习,借鉴 ②发挥团结协作精神;③大胆构思设计,敢于创新;④大胆发言,表述感受。教学反思:

《灯饰的设计与制作》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生能选择合适的纸质材料制作简单的圆筒形、三角形、正方形及其变式

2.学生愿意尝试借鉴某种形式,运用适当的装饰手法美化灯饰。3.学生能有兴趣地表述对于灯光的情感,体验,尝试分析灯饰的材质、造型及装饰对于灯光的影响。教学重点:

1.手工制作与民间工艺相结合的素质培养。

2.制作方法步骤及外观造型设计。3.灯饰制作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性。教学难点:

好的制作如何去欣赏,分析好在哪里?它需要学生去发挥想象和创造,作业的难度和要求要有一个定位。预习案:

预习教材,学生体会对于灯光的情感,体验,尝试分析灯饰的材质、造型及装饰对于灯光的影响。课堂活动案:

一、交流讨论

1. 学生交流收集的诗文资料,进一步深化对灯与光的审美体验。2. 思考不同的时间、地点、季节、节日对灯有什么不同的要求。3. 学生交流讨论,注意灯光的不同效果给人的心理暗示,引导

学生设计要根据要求考虑色彩、造型、材质的定位。

不同氛围中的灯饰图片欣赏,让学生为其选择适宜的环境,感受灯饰对渲染气氛的作用。

二、尝试体验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对不同地点进行灯饰设计,谈出创意,教师提出指导性意见。(客厅灯光,卧室灯光,餐厅灯光等)

三、造型处理

A.根据圆筒造型进行的变化处理。B.从其他领域获得启示而进行的造型处理。C. 欣赏不同造型的灯饰图片,学生分析造型特点

四、材质处理

教师在纸质灯饰上进行其他材料的装饰处理(羽毛、小贝壳、树叶等),并展示运用其他材料制作的灯饰,鼓励学生运用合适材料设计制作。检测案:

一、设计制作

教师:新的一年即将来临,请大家结合新年的喜庆气氛设计一个灯饰,以纸质材料为主结合其他材料装饰,注意造型的变化处理。

二、学生作业:

1.学生分组设计制作小样

2.技术指导:结合灯饰实物对透光性、耐热性予以提示,灯饰的造型应考虑灯光效果,同时注意结构强度以及空气流通性等方面的问题。

三、小结:

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展开自评和互评、教师综合评价。

2..师生共同总结设计与制作的新知识、新结论。

3.选出好的灯饰作品进行灯光演示,同学观摩教师给予肯定。

四、教学拓展

高中美术湘教版设计课 篇9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高三复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234-02

一、课标要求、教材及学情分析、设计思路

1.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教材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科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打下基础。本节作为高三的复习课,以课标和考纲为标准,整合知识,结合高考真题演练,使学习达到课标和考纲要求。

3.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三年级的学生,对自然地理各章节的整体性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认识肤浅,不能真正理解整体性的含义,完整的知识体系尚未建成,知识的运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设计思路:高三复习课往往教师讲解过多,学生单纯记忆,难以做到知识的灵活运用。复习课也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提高学习主动性。通过对身边地理问题的探讨,以及高考真题的演练,体会答题思路和方法,真正在学习中贯穿整体性思想。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举例说明某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能绘制地理环境整体性关系图,能说出整体性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联系身边案例,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表现;通过高考试题的演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地理事物间普遍联系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全局观。

4.重点难点: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

引入:一组自然地理要素图片,导出本节复习内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展示课标,引导学生理解课程标准

过程一:提问: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整体性含义是什么?用图表表现整体性。(学生绘图,教师巡视指导,请一名同学上台板演)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修改自己的学案)

过程二:探究活动一:

问题:说说石家庄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各要素有什么联系?(自由结组,讨论)(生)地形:太行山的山麓冲积扇。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属于半湿润地区。河流:数量较少、水量少(相对于南方)。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土壤:棕壤为主。师生完善补充同学的回答,老师给出石家庄自然地理要素的图片,增强直观性。针对学生对土壤的认知度较低,教师对土壤的知识进行适度补充:降水少,冬季气温低,植被为落叶林,在这样的气候、地形、植被影响下形成了棕壤,它是从炎热多雨的南方发育的酸性、贫瘠的红壤到东北肥沃黑土的过渡性土壤类型。问题:石家庄会不会是常绿阔叶林,土壤为红壤?师生共同总结:在一定的气候、地形条件下,会形成对应的植被、土壤。这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具有一致性,具有统一演化的过程,这正是整体性的一种表现。

过程三:(师用身边案例过渡并激趣)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知识的获得从旅行中得来,双休日去不了远的地方,家门口附近的景色也不错。这是去年秋在封龙山的照片,大家看看怎么样?(学生简单评价)

探究活动二:

问题:封龙山植被覆盖率将近达到90%,这是多年植树造林的结果,同学们能不能说说看,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有什么有益影响?(填绘在学案上)

师生共同总结:地理环境某一个要素的变化,使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这体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即: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过程四:引入热点问题:近期石家庄人最关注什么?(大气质量、雾霾严重)。给出材料。

材料一:据新华社石家庄8月29日(2014年)电继北京、天津之后,石家庄29日公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成果。石家庄环境空气pm2.5来源中,一部分是区域污染传输贡献。材料二:根据研究结果,石家庄市政府出台了《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2013年-2017年)》等文件,确定了“压煤、抑尘、控车、减排、迁企、增绿”的方向,科学施治。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落实,今年石家庄市环境空气质量将有所改善。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某一要素的变化(材料里面的要素是“大气”),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练习反馈

1.近年来,内蒙古、甘肃等地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环境恶化,反映了()。

①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②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③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制约和影响④某一要素的改变必将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五、总结归纳

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不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习体会一种思维方式,运用整体性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有必要正确理解这一基本原理。就目前来说,作为高中学生,那就是在回答地理问题时,全面分析,整体把握,能运用整体性原理正确分析原因,区位评价。

六、拓展应用

例1:(2014全国i高考为例)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中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5分)

【答案】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要求学生先在学案上写出答案,对照课件订正答案)问题:如何回答自然地理成因类问题?(结论:从自然环境几大要素入手)布置作业:完成学案,完成习题检测。

七、课后反思

地理课程主要强调对地理实际问题的解决。要求地理课要从身边实际案例出发,从生活实际,思考其中的地理问题,并解决问题。高三复习,往往老师讲解过多,学生主要任务是听讲,从构建知识结构来说,效果很好,知识体系完整;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学生深入思维少,长期就会形成思维惰性,而现在的高考试题灵活性,需要学生现场组织答案,平时锻炼少,考试时就蒙了。探究式复习模式,发挥学生主动性,复习速度慢,但是锻炼学生解题能力,能适应高考。所以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复习主动性,效果还不错。

高中美术湘教版设计课 篇10

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熟练掌握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地理特征及其国土整冶与可持续发展。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图读图熟悉北方地区各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提高空间定位的能力。结合各种图示资料,提取信息分析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提高分析区域特征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辩证法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区域问题,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2学情分析

本节课为高三第一轮复习课,学生区域地理基础比较差,学习中国南北方差异时,对中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要进行详细复习。

3重点难点

重点: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地理特征

难点: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对社会经济特征的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中国北方地区

[情景导入]课件展示北方地区的景观图片,感性地认识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自主学习]

1、学生课前完成学案“落实考基”,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2、小组合作,完善填空部分的答案。

3、小组代表质疑,其他小组答疑,完善知识体系。

4、课件展示本节知识体系,教师板书。

[课堂检测]学生完成“巩固提升”选择题1~7题。学生代表上台展示答案,并分析质疑。[合作探究]

探究1: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呈现黄土高原景观图,各小组开展讨论,小组代表分析并展示答案。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2、教师点评,总结答题模式,展示答案。(1)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②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③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④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人为原因:①毁林开荒 ②过度樵采 ③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④开矿

(2)危害: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加大,河湖淤积严重,旱涝灾害频繁(3)整治措施:

①退耕还林还草 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③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

④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

探究2:华北地区的河流洪涝灾害多发,试分析黄河、淮河、海河多洪涝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1、呈现华北地区河流水系图,各小组开展讨论,小组代表分析并展示答案。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2、教师点评,总结洪涝灾害的原因和治理模式,展示答案。(1)原因:

①华北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②下游泥沙沉积,河床容易被淤塞; ③支流多,干流水流不畅;④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2)治理措施:

治理黄河的措施:①上游修水库;②中游治理水土流失;③下游加固堤防。

治理海河、淮河的措施:①在主要支流的上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并修建水库,以调节河流水量;②中游洼地筑蓄洪工程;③下游挖掘入海新河,分散水流。

探究3:严重的旱涝、盐碱、风沙危害是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分析该地春旱、盐碱严重的原因及其对策。

1、各小组开展讨论,小组代表分析并展示答案。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2、教师点评,总结干旱发生的一般机制及防御,展示答案。

春旱:原因: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②雨带未到,降水少③生产生活需水量大,特别是农业用水量大增。

措施:①节约用水,合理用水;②建设水利工程,调节跨流域的径流量;③植树造林,涵养水源;④发展节水农业;⑤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盐碱:原因:①气候干旱,蒸发旺盛;②不合理的农业灌溉;③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

冶理:核心是以治水为中心,科学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稳定)关键是使土壤脱盐。(引淡淋盐—灌溉,降低作物根区土壤含盐量;井排井灌—抽取盐水,补充淡水;农田覆盖—用地膜、作物桔杆覆盖,抑制蒸发;农业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带,果与椿棉间作、培肥、改良品种)探究4:比较分析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

1、各小组开展讨论,小组代表分析并展示答案。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2、教师点评,总结比较类综合题和农业自然区位的分析模式,展示答案。(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

有利条件:①地形平坦,土地面积广阔,黑土肥沃;②夏季日照长,光照充足;③纬度较高,冬季积雪厚,病虫害少,蒸发较弱,土壤水份条件较好;④河流众多,水源充足;⑤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

不利条件:①热量不足,农作物的熟制只能达到一年一熟;②受寒潮影响大;③西部风沙威胁大;④且开发过程中,容易破坏草原森林和沼泽,导致生态恶化。(2)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的条件:

有利条件:①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地面积广阔;②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较好;③秋季晴天多,光照条件较好;④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不利条件:水资源不足(春旱);多风沙、盐碱和旱涝(夏涝);中低产田较多。(3)黄土高原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

有利条件:①黄土疏松;②光热条件较好;③开发历史悠久。不利条件:①水资源紧张,②水土流失严重,③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巩固提升]学生完成学案第12题。小组合作讨论,代表解析并展示答案,师生共同点评并总结解题思路和答案。

[课堂小结]投影展示本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强调重难点。

1、位置和范围

2、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

上一篇:学校健康促进工作计划下一篇:软件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