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与研究型教学(通用9篇)
高中美术与研究型教学
作者:栾桂芬
来源:《中国教育探索学刊》2013年第02期
【摘要】信息技术是人类进步创新必不可少的阶梯和桥梁。因而,如果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人们必须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艺术素养。“研究型高中美术教学模式”正在成为美术教育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社会对高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学科课程整合是一种既合乎教育规律,又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美术 研究型教学 创新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也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这个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关键是有无培养人才好的土壤和环境。在各种人才培养的环节中高中是不可缺失的一环,也可以说高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中坚环节,没有高中三年的教育,人才就不可能成长壮大,后劲十足。现在各国的高中教育都处在转型时期,都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路径和方法。
当今的世界也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多种文化交融,多种思想交流,多种观点碰撞,而这一切的表达常用的工具就是美术。美术语言是通向知识殿堂的桥梁,是各国艺术外交常用语言,是开启世界之门的钥匙。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美术的教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教好高中美术的重要前提。随着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它以声像俱佳,动静皆宜,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大大的优化了整个教学过程。
当今社会的信息技术发展越来越快。随着当今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通常利用互联网络来获取美术信息。多媒体能够收集美术信息、识别美术信息、提取美术信息、变换艺术信息、存贮艺术信息,还能进一步处理、检测艺术信息。学生如果能对这些信息分析和利用,就能够延长或扩宽信息技术的功能。信息技术是人类进步创新必不可少的阶梯和桥梁。因而,如果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人们必须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艺术素养。
关键词:高中美术特长班教学评价,评价方法,学生发展
一、当前高中美术特长班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认识不足之处
1.目前美术班学生现状:美术班的大部分学生是因为文化课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重点高中考不上, 所以改学美术走高考捷径。
2.高中美术特长班教学评价上也存在很多问题: (1) 评价主体比较单一, 基本上还是由教师凭着主观经验给出评价, 而忽视了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等方式的参与。 (2) 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 忽略了不同学生的基础个性差异, 而且过多地以“统一标准”来看待美术作品。 (3) 评价内容过多地倚重学科知识, 而忽视了对学生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创新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4) 评价重点倾向于结果, 长期以来总是根据考试来评价学生, 为评价而评价。因此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信心不足, 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缺乏美术学习的自主探究合作精神。
3.对美术课程的教学评价认识不足阻碍了美术课程价值的体现。美术课程的价值体现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教学评价要围绕其教学价值的实现与否予以检验。建立以教师评价为主, 学生、家长、学校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 使教师从各种不同渠道获得反馈信息, 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
在此, 笔者以一名教育实践者的身份, 以现代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美术教学评价当前面临的形式和高中美术特长班实际教学特点, 对美术教学评价如何改进高中美术特长班学生学习和促进学生发展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对高中美术特长班教学评价的实践研究
高中美术特长班课堂教学不仅仅只是传授美术知识的过程, 更是培养欣赏、分析美术作品能力的初级过程, 一堂课是师生在共同体验美术活动的有生命的过程, 也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美术作品、分析美术作品的实践过程。通过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的表现, 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给予科学的评价。
在评价方法上, 应建立立体、综合、多层次的评价方法体系。评价模式上侧重于过程评价、质性评价、学生表现性评价等, 在收集资料的途径上主要采用观察、交流、测试、记录等等。
1.运用赏识性评价给予学生心理支持。激励和促进是美术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对学生进行了“预测未来与发展”的测试。其核心就是用激励和赏识作用能使学生在感受和体验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信任时会产生一种肯定、积极的情感效应, 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 并对自己充满信心, 因此取得圆满的成绩。所以我们首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具备学习美术的能力, 均能在各自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在美术学习中, 学生经常气馁, 教师用鼓励性评价语言, 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2.分层教学, 提出阶段性发展目标进行评价。分层教学, 实施“激励性评价”。在实践中为学生确定不同层面的标准和发展目标。在美术教学中同一项练习,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制定几个评价标准。例如, 我在高一《素描静物》教学中, 大致分称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的学生写生照片加上临摹辅助, 第二层次的学生学习结构素描与明暗素描的对比。因为学生自身基础的差异, 教学阶段性目标会有所不同, 这样在确保所有学生夯实基础的同时也可以推动另一些学生更快的发展。
3.美术教学中的表现型评价。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获得的发展成就。根据苏格拉底研讨评定法思想中提炼。该评价对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美术学习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方面予以评价。教师要评价学生是否做到有意义的参与, 关注学生参与到美术活动中的质量等。简单说, 就是把参与课堂讨论表现作为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一个部分。
我在教学中, 采用“学生当老师”的教学方式, 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自主、合作、探究、欣赏”。具体形式为: (1) 在理论和欣赏课教学中, 根据不同学生美术水平或兴趣爱好, 三至五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研究不同课题, 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沟通、合作发展。课前资料准备教师可提供参考, 例如, “百度文档与课件”“美术在线”“XX美术教育网”“美术同盟”“艺术论坛”等等, 上面有大量的名师在线、教师论坛、名师名作、美教经验、美术资源库等。 (2) 课堂上, 由课题组学生作为教师上讲台上课, 讲授他们研究的成果。每节课变换不同的课题和授课者 (学生) ,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提高自我表达能力、张扬个性。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学生当老师”教学方式也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高中生正处于青年的初期, 在心理和生理上更趋成熟。他们精力充沛, 求知欲强烈, 记忆清晰。其智力特点主要表现在观察能力不断增强, 注意力较稳定而持久, 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 独立思考能力提高, 对环境具有较高的评判意识, 渴望自己的思想能获得知识性的支持。
4.美术教学评价中即兴评价的艺术性。即兴评价是依照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做出随机的、即时性的价值判断。在美术教学评价中教师应该采用激励性评价原则, 比如:当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能正确地回答老师的一个提问, 或能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时, 老师只需用“你很聪明”, 就可以给他学习上无穷的力量。这样不仅能激励学生思维的活跃, 也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在美术知识技能、艺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各领域中的努力成果, 又能使学生明了今后进一步争取努力的大方向。当然赞美要客观,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吉诺特说过:“赞美具有摧毁性!赞美具有建设性!”另外幽默很重要,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 就是幽默。”幽默评价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得到了智慧的启迪。
5.在美术作业评价中实施质性多元的激励性评价。 (1) 课堂练习是美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传统的作业评价上, 教师偏重于横向和定性量化的评价, 这是不科学的。应采用多种评价方法, 首先, 可以横向比较, 树立标杆。其次, 纵向比较, 对后进生, 要视其学习态度、前后标的发展进行评价, 多激励, 让其感受到进步后的肯定和认可。最后如果学生得到的不只是一个等级或分数的评价, 加上欣赏性与建议性的语言之处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期待。 (2) 教师“接见”的评价方式也是美术教学当中经常使用的评价方法。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 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感情的投入、兴趣和动机、对技法技能的掌握等。只有把握尺度, 接见式评价是一个收集诊断性信息的绝妙策略。 (3) 扩大评价包括美术作品, 学生本人为主体, 充分体现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师评、家长, 其他外行人批评相结合。 (4) 美术作品展览可以针对某个单元或某一块内容进行展示, 同学和教师共同评价。用作品展示的形式进行评价, 提供学生之间相互观摩, 互相交流的场所, 有利于激发和提高对美术学科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5) 开展美术竞赛与展览, 通过教师评选出优秀的美术作品, 通过学生评选出自己喜欢的作品, 再在展览中以留言的方式给参观者 (学生, 家长, 老师, 校长, 其他观众提供评价的平台.
6.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评价活动中。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条件。还需要为学生的成功创造环境和机会, 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把发展目标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 付诸到具体的行动中。作品展示是美术教学评价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 它是一种最有效的多元组合式评价, 可以评估学生对所给任务的努力情况和完成情况。能给学生极大的精神满足和自信心。这种评价方法很受学生欢迎。
7.通过调查交流的形式对学生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教育任务中了解学生们头脑中的想法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学生眼中认识自己是帮助我们从“不同世界”看教学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参与教学效果评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 更促进了学生的鉴别能力, 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具有实践性意义。我曾经根据斯蒂芬的批判事件调查表设计了一份适用于普通高中美术课堂的调查表, 经试用后效果还行, 现以我自己的教学经历为例, 谈谈课堂批判事件调查表: (1) 本次课中, 你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 (2) 本次课中, 你对哪些内容还没有完全理解? (3) 本次课后, 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不好的) 。 (4) 你对本次课中教师的组织有何意见, 能否提供更好的建议。 (5) 你对本次课中教师的教学有何感想, 能否提供更好的建议。
8.美术学习阶段性考核评价。我们将学生的学习美术的时间划分每一两个月份为一个学习阶段,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展开阶段性考核评价, 也就是素描教学, 色彩教学, 理论课教学, 欣赏可教学, 设计课教学的阶段性考核。通过设计表格, 在表格中体现自评、互评与教师简短的评语, 尽可能在内容和形式上, 除反映学生的阶段特征外, 还能反映学生的连续特征, 即既能记录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发展的不同情况, 又能翔实记录学生整个美术受教过程中的各方面发展情况, 它不但是对学生的努力作出肯定的依据, 也为学生指明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同时, 它还担负着密切联系学校与家庭的职能。
三、高中美术特长班教学评价面临的问题及启示
通过高中美术特长班教学评价的构建和实施, 我理解到美术教学评价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更是一个观念问题。在评价中,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所以, 在运用一定的评价技术时, 首先要考虑其观念基础, 考虑与其特定教育价值的适应性。只要在正确的观念引领下, 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最后, 要进行教师培训, 更新教师观念, 使教师能自觉成为行动研究者。通过对教师进行新的教育理念的培训、使其积极参与到评价改革中, 成为一名行动研究者, 同时, 这也是推行教学评价的必要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美术欣赏课 教学艺术 教学方法
在高中阶段开设美术欣赏课,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由于美术欣赏课不是高考必考科目,学生对该科目有所忽略,这就给日常教学带来阻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一些方法,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了解美术作品的兴趣,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鉴赏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方便教学课程的开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教师要把握学科的基础知识
高中美术欣赏课除了要教授美术鉴赏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教授美术基础理论知识。美术欣赏课作为高中美术课学习的一部分,了解掌握美术基础理论知识有助于更好地接受美术鉴赏知识。就像俄罗斯套娃,如果美术鉴赏知识是里面的娃娃,那么美术基础理论知识就是外面的盒子,打开盒子才能看到娃娃,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有意识地教授美术基础理论知识。教师在教授美术鉴赏知识时,可以扩大视野联系其他学科知识。设计教学方案时,从学生学习过的知识或储备的课外知识导入,让学生从熟悉到陌生,紧跟老师的思路进入美术鉴赏知识中,更深切地理解掌握枯燥的理论知识。如《从传统到现代》这一课,对于如何使学生了解中国20世纪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生的变化的教学,可以通过学生掌握的中西方历史文化知识入手,让学生比较中西方当时的历史文化及社会变化得出传统绘画发生变化的原因。这样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发学生对相关学科的关注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和学习经验。
二、教师要突出重点,注意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美术鉴赏知识与其他学科触类旁通,鉴赏知识较杂乱。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根据教学大纲分清主次,让理论知识有条理有系统,避免造成学生认为所教授的知识全部都是重点的错觉。否则,繁多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到最后得不偿失。此外,即使是重点知识的学习,也不能采用逼迫背记的方式,试想学生平日就有各科理论知识要掌握,早已疲于应付背记的方式掌握知识点,这时要求他们背记知识点,还有兴趣学习吗?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或者采用小组合作分析的方式,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接受鉴赏知识。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推动作用。在高中学习过程中,美术欣赏课或许是学生繁重学习之余放松的好机会,这时可以采用欣赏美术作品的方式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例如学习作品创作的技巧方法、艺术特色时,可以欣赏风景画,静物画,但注意在选择作品时要有主次之分,教师要把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佳作做重点分析,以加深学生对美术技巧的理解和对名家之作的印象。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时,众多名家辈出,同一朝代又有不同风格的画家,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选用大量有代表性的画作重点讲解,以此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千万不要只让学生阅读书面材料,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教学影像资料,让学生有直观感受。这样学生才会对作品的境界、艺术手法有直观的认识,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便学生记忆。
此外,还可以采用情景模式的方式,方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每一部作品都有其创作背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了解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时代背景、民族特征,可以通过播放民族音乐和相关的影视资料,或者讲述美术家的人生经历等方式,创设情境,感染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讲解凡·高的《向日葵》时,可以通过介绍凡·高的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探讨凡·高为什么要以向日葵为作品主题?向日葵有什么深刻的含义?通过了解凡·高的生平经历可以看出,对于凡·高而言,向日葵是他表现自己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也不长,凡·高就像向日葵般早早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向日葵就像太阳,浓黄色的颜料象征着光和热,是凡·高内心激烈翻腾的感情的写照,也表达凡·高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他用向日葵的各种姿态表现自我。
在美术欣赏过程中通过播放音乐,声音和画面同时出现,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冲击,使得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入感受作品,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更使得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起来。例如在讲解抽象派艺术作品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听一首音乐,结合美术图片分析。这种教学方式既轻松掌握知识,又得到艺术美的享受,更有利于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美术修养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锻炼学生运用鉴赏知识分析作品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教学计划: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从课本中选取本小组感兴趣的课题。根据老师的提出的问题,个人查阅资料或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得出本部小组的感受和见解。然后各组依次上台向其他学生讲解感受和见解,小组讲解完毕后全班学生先进行讲评。最后由老师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或改正,并回答学生的问题。巩固学生的鉴赏知识,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让学生动笔创作美术作品,不能光“纸上谈兵”。例如讲完莫奈的《干草堆》,发现学生对光、影的作品感兴趣,教师要适时地启发学生根据一天中光影的变化,让学生自主完成一幅绘画作品。又如讲完空间透视法后,让学生自选透视法,把教室的空间图画出。
四、结语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分析,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套路,美术教师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必要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翠芳.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艺术.青春岁月.学术版,2014.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 和需要的本质特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其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 在主体心理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审美价 值必须经过评价才能被认识和掌握。在教学中,这种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有教师和学生对客体的评价, 又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评价的再评价;评价既可以是外部语言的表述,也可以是内心的检校与评判。通过 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价值相吻合,以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 。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 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 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 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阈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 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 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欣赏后者。曾在上海举办“法国250年绘画作 品展”会上,从男女老少、 各界人士的`交流中我发现,人们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这类写实作品。然而,另一个 事实却让我吃惊,在“毕加索”、“米罗”的画展上,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都向我提出这样疑问:“这些画 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他们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造成这 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 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举的事实可以说明,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 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再现性作品欣赏和表 现性作品欣赏教学所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我们已经知道,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 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赏教学的要求?假如,我们从伦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铜盔的金属 质感,能否成为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物理属性的辅助教材;假如,一幅画讲述的是某些伦理道德、社会思想和时 代精神性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传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 问,欣赏教学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 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从欣赏中不断获取 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继发性的作用。正如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偶尔得到一些类似艺术中审美感知的内容一样 也是继发性的作用,并不是该教学的主要特征。
二、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1.审美价值的客观
美院附中素描基础教学基于它与学院本科教学上的链接关系,同时又是造型艺术基础之基础这一认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观察方法、思维方式和审美情操的培养,乃是附中阶段素描教学的根本所在。
附中专业的基础教学是沿袭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展开的,立足于传统具象写实的原则。进行造型规律,形式规律的探索、研究与教学。引导学生以对客观物象的研究作为素描入门之本。譬如在素描静物教学中,以几何形体作业作为素描学习的开始。使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体积、结构和在空间中的透视原理,以及几何形体的普遍意义在其他物体上的反映;引导学生由摹写过渡到造型语言的思考和把握。在静物素描的教学中,我们以线性结构素描,色调素描及多种对比关系与表现列为教学单元,分别展开教学。
一、线性结构素描。
用线条的方式观察和表现客观自然物象的结构特征。对物象内在构造上加以理性分析,以达到对物象的深刻认识;进而从形体结构中感悟骨架结构、空间构成,提炼线条自身的美感形式。线性结构素描教学侧重于透视法则的掌握,合理的结构分析,和画面的有序组织这三方面的把握。
1、透视法则的掌握。其要点是使学生明白平行透视(一点透视),余角透视(二点透视)的基本规律;并通过石膏几何体的反复描摹加以理解。为了清晰地把握物体的透视,并准确地掌握角度、比例,应把看不见的部分(虚体)也画出来,让学生明白圆柱体、圆锥体是由长方体“切割”变化而来。
2、合理的结构分析。结构是构成形体的各种体块的组合连接关系。物体结构分骨架型、积量型两种类型。素描学习中应引导学生从物体绪构方面去认识,在构造上去把握,本质地把握其内在关系和变化规律,从而达到掌握素描表现的深刻性。
3、画面的有序组织。即画面的构成因素,“通过圆柱、球体、圆锥来表现自然,把一切都放到透视里去„„”塞尚的观点是从自然法则中用几何形式去发现有序结构的绘画形式,也就是运用归纳法,整体地去观察和认识客观自然世界。静物素描教学中遵循此法,要求同学从物象中的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以及物象之间的组合关系,物象与背景的生存关系,对布纹进行有意味的主观取舍,从而构成画面一个有序的整体。
二、色调素描。
用明暗塑造的方法,概括表现出客观物象的三大面、五大调,以达到光影真实,具立体感的视觉效果。这也就是我们通常称之为全因素素描。在色调素描课题训练中,应加强光影与黑白意识,关注明暗色调变化的节奏规律,以及增强立体观念与空间意识。
1、光影与黑白意识。光影产生明暗,明暗构成黑‘白,它是构成完整视觉表现形式的重要因素。光影是我们知觉空间中最重要的标志物;明暗是光线照射下物体形体结构的反映;物体本质结构,决定了物体明暗值的变化,而物体的形状和它本质结构又不随光线的变动而变化。由明暗而产生黑与白,要引导学生关注物体与背景的正负空间,以及物体明暗生成画面的黑白构成关系。其中关于黑白中心的关注、黑白对比与节奏、黑白分割与衔接、黑白灰布局、黑白基调等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
赤壁一中/廖友梅
摘自:《赤壁一中》
多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体系中高中的美术课一直是空白。1991年国家教育部首次将艺术类课程作为选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并组织编写了高中美术欣赏课本。事实说明,在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下,高中艺术课作为选修课是很难达到完成素质教育目的的。1994年,在李岚清副总理的亲自关注和督促下,国家教育部开始考虑在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并于当年下发了《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的通知》。从1994年秋季起,在我国的教育历史上高中终于也有了艺术必修课。1996年我国有了第一册高中美术欣赏教材。尽管国家教育部十分重视高中艺术课的发展,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里,高中真正落实教育大纲和教材的要求,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在高中开设美术课真的很不容易,可毕竟还是有很多高中开了美术课。作为一名高中美术老师,我们感到欣慰,我们应该珍惜,同时更觉得任重而道远。开了美术课不等于上好了美术课。让学生真正在美术课中有所获有所悟,这样的美术课开得才有价值和有意义。这也是每一位美术老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关于如何上好高中美术课,根据我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首先要让学生有正确的学习动机,明白为什么要上美术课,增强理性认识
学习的过程,第一层是学习动机,第二层是学习兴趣,再向上依次是爱好、习惯、对事物价值的判断,最后一层是世界观。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就不会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更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高中生比初中和小学生更具有理性思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因势利导,把美术与世界发展、与个体发展、与历史发展、与科学发展等的关系进行分析,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要告诉学生,学习美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虚心和耐心;美无处不在,要随时随地注意感受和分析,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二、上好美术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关键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我国教育学家程颐提出,“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这就是说,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浓厚的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学生对所学科目或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兴趣时,积极性就会高涨,效果好;反之,则无精打采,效果也差。
任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美术课尤为重要。在我国现阶段,高考压力是每一位高中生都不可避免的,繁重的学习任务、严格的学校管理,使得大部分学生把美术课作为放松课、休闲课。我们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如果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实际愿望,不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美术知识,那么对学生再有用的东西学生未必会接受,那么美术课将会在枯燥的说教中失去意义。所以,我认为上好美术课,兴趣是关键。
如何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方法很多,我很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的开篇很重要。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新课引入能充分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讲述印象主义绘画时,如果课一开始,教师就说: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欣赏印象主义美术,那么,学生的兴趣马上受到打击。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设计了引入:我问同学们暗部有没有色彩,有的学生说有,有的学生说没有,只有黑色。我评论道:说没有色彩的同学适合做古典派画家,说有色彩的同学适合做印象派画家,学生很开心。这个细节一下子把印象主义与学生拉得很近了,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我再因势利导:你知道印象派吗?学生就此各有说法。教师加以总结推出课题。
2、课堂中要时时关注学生情绪,注意兴趣激发,学生注意力才不会转移。这种兴趣激发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到,并进行精心设计。另外,依据实际情况课堂发挥也很有效。例如:在讲艺术语言一课中,由于是理论课,学生多半很厌倦,觉得这些知识离自己太远了,又不是搞美术的,没多大用处。于是凭直觉就没兴趣。这种课哪怕再好的开端,如果课中不注意兴趣激发,直接讲解理论,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会转移。经过寻找适合本节课知识的学生兴趣点,我把激发点放在实用这个角度。我把色彩、构图、形的搭配与同学们穿的衣服的颜色、款式、上下比例等结合起来讲解,并要求一些穿着有代表性的学生到讲台上实例分析,另外我还把学生周围的、学生极熟悉的事物如校舍、食堂等进行分析,学生的认识一下子改变了,觉得这个知识很有用,增强了学习主动性,再加上课的活泼,学习兴趣也调动起来了,教学效果自然不错。
3、课的小结不能不做,而且还要做好。这个部分主要是总结课的主要知识点,并进行考核,考核的方法灵活多样。我多半是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如设计填空题或选择题,让学生抢答;或者,让学生就身边的一些事物进行分析;或者,出一些设计题,让学生试着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进行设计,并口头表达出来,既巩固知识,又开发思维,提升兴趣,提高素质,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三、以教材为根本,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程。
高中美术教材以欣赏课为主,学生实践课较少,这在基础教育较好的城市学校实施起来要顺利一些,但在一些基础教育较弱的地区实施起来要困难一些,因为有些农村小学、初中没有开设美术课或没有开足美术课,开了美术课的学校课也上得很敷衍,这使得很多学生没有美术基础。没有作画体验,进行欣赏就有一定难度。所以我认为有必要从实际出发,安排一些实践课,如静物写生、风景写生、人物头像写生、人物速写、简笔画及创意课等,让学生体会空间、平面、用笔、用色、观察、创意等,这样有了体验再来进行高层次的欣赏,学生感受要深刻一些,也轻松一些,也感兴趣一些,教学效果也好一些。
四、升华美术课,育人很重要。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最佳动力,兴趣激发为美术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但如果只强调兴趣,会使学习停留在浅层次上,就不能把兴趣上升为爱好和习惯,不会形成他对事物正确的价值判断,更不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从而影响他将来的发展。所以兴趣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和提升。美术是一门感性艺术,在育人方面有着很大的可开发性。高中生对于未来有着比初中、小学更多的思考,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的思想影响对他们的终身发展很重要。通过对一些优秀美术作品的分析及对一些优秀美术家的了解,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教育他们,即便将来当不上博士生,成不了爱因斯坦,也要做一个“下岗不哭的工人”、“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科学致富的农民、重质量守信用的商贩、见义勇为的公民、焦裕禄式的公仆、雷锋式的战士,成为自立于社会、奉献于人民的高素质人材。
育人功能还表现在一些细节方面。如在实践课中,一些文化课成绩不好的学生,在班上很少受老师关注的学生,以及一些调皮捣乱的学生,我特别关注他们,鼓励他们,每取得一点点进步,我都会表扬他们。让他们得到肯定,找回了自信,事实证明,慢慢地,他们克服了自身的许多缺点和弱点,在学习、思想、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进步。对他们成人成才都有意义。
一、美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分析
1.美术研究性活动的选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中要求“研究性学习”其为学生们“学习活动”的一种形式, 它并不是少数英才生的专利, 也不是科学院院士的国家高精尖课题的“科学前沿的创造”。他的选题要贴近生活实践, 要富有趣味使人主动参与, 并且选题阶段就要显示出学生们的集体智慧。
美术研究性学习要求的不是个人的提高而是团体素质的提高, 所以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孩子们集思广益发挥团体力量, 共同达成目标的过程, 只要确定好课题学生们研究性学习活动也就成功一半了。学生们在美术学科范围内选题教师一定要做好把关者, 千万不要把范围定的过大, 过宽。例如曾指导过的高一学生, 学生们对雕塑感兴趣, 并列举了选择课题的理由:特别喜欢雕塑作品;从小到大见到的雕塑作品大都是图片, 想感受一下实物所带来的精神与视觉的冲击;进一步了解雕塑的相关情况。
帮助学生审题时发现, 如果单纯从“雕塑”着手范围太大, 就“雕塑”这个框架没有一两年根本填不满, 如果从网络上看还是没有现场观看的视觉冲击效果, 但要想现场观看还需计划才可实施……经过同学们开会讨论决定, 把范围缩小到我们身边环境, 活动主题《城市雕塑与我们周围环境调查研讨》便确定了, 这次活动所观赏的雕塑就在我们身边, 既方便又亲切, 并且活动不会影响孩子正常学习及休息, 更重要的是雕塑作品的作者大多生活在这座城市, 方便联系与学生交流。
2.美术研究性活动的管理
学生在高中阶段选择美术研究性学习, 大部分是因为小时候有过美术方面的理想, 但随着课业的加重放弃了, 可他们对于美术的兴趣却不会削减。某届高一和高二的学生共同选择了“美术”这一研究课题, 我告诫他们课题太大会影响结题, 但他们讨论之后还是坚持选此课题, 他们坚持己见, 迎难而上, 我想经过他们共同的研究与学习他们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都知道美术这个学科其教育功能性在于对学生“道德”“修养”方面的辅佐。
教师帮助学生确定选题时要针对学生的能力不同及年级高低不同灵活选定, 要照顾到小组中的所有成员使其都能积极参与, 并让学生的特长有所发挥。研究性活动主角是学生, 其本着培养孩子自理自主能力社会适应力及意志力的思想所以教师不要包办会使学生依赖, 只要做引导者, 协助者。在活动中我始终是跟踪者、引导者、协调者及陪伴者, 美术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们得到了主动、活泼、生动的发展, 使其学会生活、学习及做人, 学生们的收获也是我的收获、我们在活动过程收集的资料为今后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师生交流评价等活动的影响分析
美术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制定, 影响着美术探究活动的成败。其目标制定应针对大多数学生, 而不是天赋好的个别人, 其是实践研究的过程, 而不是简单的一堂美术技法课;主要考虑的是思想上的收获与学习, 而不是智商美术技法的高低;是一组成员美术学习与社会实践收获。而不是个别人美术技法上的收获。
计划活动首先步骤明确, 目标清晰教师在活动过程加强指导, 不要紧盯结果。学生要经过探究学习实践的过程经过思维多样化认识, 情感态度升华, 才会得出扎实的结论。例如前面所提的做《城市雕塑与我们周围环境调查研讨》的美术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究的学生, 在活动开始研究交通工具安全性和观赏雕塑方便性时, 我提出全程乘坐公交车, 他们提出反驳意见:按雕塑点分布安排交通工具, 分散的雕塑点乘公交车;雕塑较为集中的坐公交车费时费钱;有一路段人行道宽敞可骑自行车, 自行车停走自如, 方便停走拍照。
最后实践证明学生是对的, 在一次观赏完沿湖雕塑后, 回来的路上一同欣赏了沿湖风景美不胜收。假如我坚持己见又如何看到如此美的一幕。雕塑与环境的美, 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美, 尽在我们的眼底。通过这站的活动之后。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顺畅。
在调查实践活动中, 资料收集学生们主要通过记录和摄影形式。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教会他们如何对收集到的资料分类, 使之系统化便于以后操作。在访问大学美术教授及社会上一些美术人员他们对美术理想的看法, 学生们用笔记本记录和相机拍摄获取信息, 把听到的和发生的记录下来, 这些都是平时美术书上达不到的。活动中教师应做到注意小节, 动员所有学生参加, 让其大胆发表意见踊跃发言从而促进他们成长。
三、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活动当中的实践所产生的影响分析
研究性学习提倡的是开放性教学, 边走边教, 边走边学, 改变了以往教室教学的概念。学生们从教室里走出来, 更轻松愉悦的学习还可以放眼看生活、看社会, 虽然迈出的是一小步, 却收益良多。通过美术研究性学习活动, 收益良多, 看到了教师角色的变化, 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不再代言真理, 而成为学习活动的指引者, 参与者及启发者。对教师的要求要比单纯在课堂上讲课要求高, 要求教师不但要把握全局还要深入细节, 要照顾到所有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仅仅是某个人或自己, 对教师素质也有较高要求, 许多把握不准及回答不出的问题可以请教专家, 其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实践的机会, 也给教师提高知识面的机会。并且会让学生收获在校园美术课所学不到和感触不到。学生们在研究性学习实践中必须运用自己的头脑去吸收精神营养去思考, 这是别人无法弥补或替代的, 即使教师也不行。
参考文献
[1]张峰, 新课程与新教学的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关键词:高中美术 美术欣赏 美术审美评价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直觉、想象、思维以及美术的方法进行艺术创造活动,探索表现技巧;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美术语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进行创造性的美术活动,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养成对美术的终身爱好,前提是会欣赏美术作品,知道什么是美术的美,什么是美术的丑,能够鉴别美术作品,如果连什么是好作品都不知道,那怎样评价一幅美术作品?怎样确定创作的方向和方法?也就更谈不上养成对美术的终身爱好。所以,要把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必须加强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美术欣赏,怎样欣赏。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局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涉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欣赏后者。
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再现性作品欣赏和表现性作品欣赏教学所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赏教学的要求?假如,我们从伦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铜盔的金属质感,能否成为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物理属性的辅助教材;假如,一幅画讲述的是某些伦理道德、社会思想和时代精神性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传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问,欣赏教学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从欣赏中不断获取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继发性的作用。正如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偶尔得到一些类似艺术中审美感知的内容一样也是继发性的作用,并不是该教学的主要特征。
二、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从中我们看到,减弱客体媒介中所粘附的非审美信息和压抑主体的非审美情感是评价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欣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讲评是极为重要的。倘若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学生鉴赏力尚处于低水平时,让他们欣赏人体艺术,可能使教学无法开展。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从中抽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2.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们了解到哪些是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诚然,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但任何评价都是对客体价值的主观选择和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灌输”是疏通走向人性中共同的自由本质和理性精神的渠道。一种培养审美鉴赏力的教学,离开主体从个别至一般的评判过程,任何定性的灌输有可能造成学生在欣赏上的“伪敏感”,即缺乏主见的泛泛而谈和人云亦云的假象。这是教学另一个偏颇之处。
[内容提要]
一、农村地区教学现状调查
二、教学资源开发情况分析
三、结合实际,如何实施高中美术新课程教学的探究
[关键词] 农村学校 高中美术 教学探究
歌德曾说:“人生最重要的是用眼睛看世界”。的确,发现自然万物中蕴藏的美,从而发现自己的心灵世界的美。毫无疑问,教育离不开美术学习,人离不开美术。
纵观高中美术新课程基本理念,为新一轮美术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元素。比如,体现人文学科的特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特点……,新课程是令人鼓舞的。
然而,以目前状况看,按新课程理念实施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许多因素制约着教学的实施,尤其是一些农村地区的学校。就以我校为例,我做了以下的调查:
1、师资条件困难:
我校处于城乡交汇的城镇,教育处于发展之中。从调查数据看,整个地区的美术教育状况较为薄弱,全区只有专职美术教师120多人,还欠缺130多人;高中美术教师16人,平均每33个 教学班才有1名教师。就我校来说,44个教学班,只有1名美术教师,现高一16个班开设美术课,每周1节,已经是16课时。再加上高三术科辅导课4节、平时校内外的宣传工作等,工作量已远超负荷。这样的状况,完全按新课标模块教学的方案实施教学是不可能的。
2、学校支持不足:
教学调查显示,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只重视高考成绩带来的效益,美术课已属可有可无之列,纯粹“次科”。师生暂时还很难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3、教学条件滞后:
就我校情况,学校能提供美术教学的只有课室、黑板和粉笔,基本没有任何辅助电教媒体,比如幻灯机之类的电教设备等。
4、教材单一:
现学生只有《美术鉴赏》模块一书,学生根本没有选课的条件和自由。
事实就摆在面前,作为老师,只能结合实际情况,克服困难。尽最大可能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平等学习的机会。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那么如何在农村学校实施高中美术教学呢?我就资源开发、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作以下的浅见,以求共识与探讨。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
1、教师资源:
新课程对教师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高中美术欣赏课,可能会让很多的老师有学无所用的感觉,比如书法专业强的老师很难找到展示水平的机会。这对教师或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无形中的扼杀!“允许绝大部分的学生不喜欢画画或不去画画,但绝不允许任何人不去看画或不看美的东西”这样一句话是我常提的。新课程设置了5大内容系列9个学习模块,体现教学选择自主性,正好给了我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我对鉴赏、书法、绘画、设计、篆刻等模块的教学都游刃有余,这些模块的开设,能更好的挖掘了教师本身的资源。
2、学生资源:
学生资源的开发是依据新课程提出了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特点,对学生提出了“有所
用心
爱心
专心
兴趣、有所探究、有所表现”的目标,目的是让学生有所学,有所不学,撬动学生“好学•乐学”的杠杆。具体做法是:设计模块选择调查表、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调查表、学生家庭情况(条件)调查表。结果显示,16个班同学大部分选择了《鉴赏》(必修)、《绘画》、《书法》、《摄影》、《设计》等模块,其他的同学分别选读《电脑设计》、《雕塑》、《工艺》、《篆刻》模块,基本每个模块都有希望选修的学生。从调查中还收集掌握了一些专业能力较强和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名单,而这些学生就是可待开发的资源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可以担当小老师的角色,协助老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学习。
3、教材资源:
虽然,只有《美术鉴赏》一书,但教材本身就是丰富的资源,美术作品是最直观的情感物,课本里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大餐,学生可以从中大饱眼福。课本里有四大美术门类(绘画、工艺、雕塑、建筑),可以通过欣赏,把绘画、工艺、雕塑的内容加以延伸,再与本地区资源相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用教材”。
4、校本资源:
在我校,虽缺乏各种电教媒体,但并不缺“地方”(空间),通过努力,设置专用的美术作品展示场所,用于定期展示学生作业及成果,利用校园内人流量大的走廊、门厅等经常展示学生优秀的作业。既美化校园又有助于为教学提供资源。
二、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灵活实施教学
前面的调查显示,我校大部分是农村学子,基础薄弱,爱好广泛,选择方向不明显。对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选择,注重学习过程,学生终身学习”的思想。克服以上存在困难,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实施课程教学。
1、实行“分模块不分班、分组不分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之前自主的选择,分模块分组顺理成章,教学水到渠成。开学初,依据学生的选择,把各班大部分学生分为绘画、书法、设计、摄影四大学习小组,每小组设立小组长1至2名,小组长由各小组推荐或自荐选出同学担任。因为不能分班上课,我采用“教师——小组长——组员”捆绑式的组织形式实施教学,小组长在整个教学就充当重要的角色,在传递教学信息、互动教学起到重要作用。很显然,一个班会出现5名甚至更多的小老师,形成了“1+4(8)+?”的师资力量。
2、实施“跨系列、综模块,跨学科、综专业”的教学模式
两年来,学生要完成9个模块教学,需要162个课时。现实上,美术课只能安排72个课时,显然是不够的。一直,我坚信,主要学生想学的、学生有用的东西,我都要去教。在不能分班的情况下,而采用“跨系列、综模块,跨学科、综专业”的教学模式较好的解决了课时的问题。也就是18(鉴赏)+64综合(各模块)的结构形式。18节《美术鉴赏》贯穿两年高中72个课时教学,其中18节课教学中可以适当挖掘教材资源,依据选读模块人数情况,安排其它系列或模块知识点的教学。比如,在讲绘画欣赏的同时,利用1——2节课传授有关绘画(因为选度绘画模块学生比较多)等。尽量让小组之间有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在教学中,我注意把课本内容综合备课,包括美术与艺术的综合,工艺与雕塑的综合,绘画与建筑的综合,课内与课外的综合,理论与实践的综合等。使美术课的功能突破了学科的封闭特性,引入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欣赏《创世纪》(绘画)时,让学生认识了米开朗基罗,认识了《大卫》、《摩西》(雕塑),同时看到了米开朗基罗对人健美、力量和智慧的赞颂;在讲《中国古代雕塑》作品欣赏时,刚好市博物馆陈列“秦陵兵马俑”文物展,我就把学生带进了博物馆,与课本学习结合起来,投其所好,从欣赏引出绘画、观后感、手工制作的分类练习。结果学生兴趣浓厚,教学取得突破。
联系高考的综合,纵观教材内容,除学科知识外,更包容了其它学科知识,强调与其它学科的综合。不难发现:《美术的形式美》里告诉了学生“比例与尺度”的问题,“黄金分割率”在用心
爱心
专心
美术的应用,几何里的“空间视觉”;《色彩感觉》里告诉了学生“光学的原理”,“重力与地吸引力”的物理现象;在《中国古代绘画》里,学生找到了“靖康之耻”,重温了“四大发明”;揭开了《开国大典》的面纱……;《自由引导人民》让学生了解了法国的“七月革命”,熟悉了“浪漫主义”,看到了法国人的“浪漫情怀”;一幅《寒江独钓》让人想到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寒意萧萧的意境;看《伏尔加河的纤夫》,目睹了俄国社会的现实,感觉到了同情与控诉;色彩的调配强化了化学的“饱和”……。这些,正是美术课的潜在魅力。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跨学科的教学设计,挖掘课本与作品里其它学科的知识切入点,让学生能通过美术课学习接受其它学科的知识,使美术课成为“综合科”,联系上了高考,产生了高考效应。这样,学生“好学•乐学”的杠杆就会撬开,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当然,在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上,不同模块有所不同,既有共性(鉴赏)而突出个性(不同模块)的内容。让学生觉得上美术课学有所用,学习的兴趣才得以培养。老师只能给指导意见,一般由各小组长组织参与,记录小组成员的学习过程等作为评价依据。鼓励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希望学生通过美术鉴赏的学习掌握其它模块的基本知识,并巩固其它专业的知识。如,《千里江山图》让人一览祖国大好河山风貌。许多学生课后都说:“老师,美术课为我强化了历史的记忆,一幅《锦鸡图》,使我记住了宋徽宗,记住了《满江红》,熟记了„靖康之耻‟的时间……”。
三、建立多主体、多形式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机制
可以说,之前的探究都是为最后教学评价打下坚实基础。新课程强调的是多主体,开放性评价特点,结合实际,我认为可以进行以下形式的评价:
1、注重参与过程、自主、互动的教学评价,强调自评、他评、互评(小组)的形式。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是一个中介,只扮演调控组织的角色,由始至终都应注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和师生互动的评价方法,也就是说,尽可能把教学评价留在课堂,注重过程,忽略结果。整个评价突出“互评”,与分组、分模块的教学模式相适应。比如,每一次,尤其是结题性(学分)的评定,先由个人为自己打分、同学间打分,然后交由各小组组织讨论本小组成员的评定结果,提供给老师作学分认定参考。
2、成长记录袋评价。开学初,由老师按不同模块(组),分门别类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学习过程记录袋,记录袋由学生本人保管,记录每一次作业、作业评定及学习过程等,使学生更好的记录自己整个高中美术的学习过程,改变以前“过客”式学习。
3、作业展示评价。发挥校本资源,及时把学生优秀的作业或作品在校园宣传栏展示出来,并热情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学科竞赛,更好的增强学生荣誉感和学习成就感,从而增进了学科归宿感。
一年来,很明显: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学习参与程度高了,学校艺术活动、竞赛获奖多了,高考成绩(美术)也令人欣喜的……,整个校园艺术氛围浓厚,“美术”处处在说话。学生“好美•乐美”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撬动了学生“好学•乐学”的杠杆。
通过实践总结,让我深深体会到新课程的灵活性、开放性和个性化。以上是我结合本地区实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见解,提供探讨,不妥之处,还望指正,以求改进,更好的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教学。
用心
爱心
【高中美术与研究型教学】推荐阅读:
高中美术教师教学总结09-27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新探10-06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反思06-17
高中美术个人教学教研计划07-27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11-09
中小学美术课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09-15
[高中美术论文]美术高考色彩谈10-28
高中美术鉴赏题库09-19
高中美术会考复习题06-03
高中美术社团活动总结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