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学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探讨

2022-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树立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目标,开拓学习渠道,重构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流程,多元化教学评估和反馈,并以POA理论为指导,实施线上教学。结果表明,该设计实现了高参与度、高效教学产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关键词:线上教学;跨文化交际;行动研究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互动交流频繁的当今时代显得越来越重要。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外语教学指南》对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教师在语言教学设计上也进行了诸多探索。但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少互动;以教材为蓝本,内容陈旧过时:以大班授课为主,学生个性发展不足的问题依然广泛存在[1-3]。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模式,设计构建学生乐学、会学、学会的高参与度、高效产出的教学新模式,彻底改变学生学习盲目、学而不能用、用而不恰当的现象,成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全面实施为教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方式和新探索,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课堂参与及个性化学习的机会。

本文以POA理论为指导,利用学习通和钉钉直播搭建网络平台,设计了高参与度的线上教学,将学生课前预习、师生课上互动和课下作业反馈统一起来,并在“大学英语3”课程中实践。以行动研究方式实践线上教学,在自然、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反映学生的诉求,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持续改进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4-7]。

一、科学建立目标,对标学生需求

选取辽宁省某高校大二学生128人为研究对象,根据Byram跨文化交际能力要素的四分法[8],将语言目标和文化目标融合,拟定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在疫情期间,实践了线上教学,并以《全新版大学英语3》第六单元“SmartPhone”智能手机为例,做具体说明。

详见表1。

二、开拓学习渠道,重构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使用的教材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存在知识旧、浅、堆的问题。对新发展和前沿关注不足,特别是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方面;表层知识过多,缺乏文化分析;知识编排以堆砌为主,无法形成体系,学生学习片段化,不利于知识转化为能力[9-11]。

利用网络资源和学习通平台,开拓学习渠道,为学生构建符合需求的学习内容。在学习通平台搭建教材通道、课件通道、视频通道、习题通道和讨论通道。教材通道中,将其中的主题、观点、相关词汇和句型总结出来,帮助学生减轻负担,学生可根据课程安排,快速了解相关主题和信息,迅速掌握知识重点。课件通道中,制作了中西文化学习课件,包括生活习俗、政治经济、社会规范、思维方式、历史、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非语言交际,可以补充教材的不足,使学生对中西文化有概括的了解。视频通道中,为学生提供优质慕课资源,链接了CCTV-NEWS等新闻时事频道,帮助学生获取最新社会信息,关注前沿动态。习题通道中,按照主题为学生梳理了语言知识,按历史时间为学生梳理了文化知识,并特别强调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在科学的知识体系下,通过一定的习题作业,检测学生的习得。讨论通道经常发起热点话题或学习心得讨论,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命题和自由选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跟帖或者借鉴他人的观点,在分析和思考中深化对文化的认识,形成辩证思维。

三、结构化流程,增加参与度

增加课堂参与能够有效地将知识输入转化为能力输出。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实现有效产出,根据POA理论,将教学流程分为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环节[12]。

(一)驱动环节

上课前三天在学习通平台发布单元产出目标和产出总任务。任务的设置对学生现有水平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旨在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利用学习通道,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获得完成任务的有用信息。总任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生活需求和未来就业领域,设置真实场景,完成有意义的产出任务。例如,在“智能手机”主题下,设置了未来工作场景。假如你是中国某智能手机销售员,请根据中美不同的消费特点,写一份销售报告,用恰当的方式将产品分别销售给美国和中国客户。学生通过分析任务要求,明确完成任务需要查阅和了解手机发展情况和功能特点、中西方手机销售排行榜、消费者对手机使用的反馈及关于手机性能的词汇和有关销售的英文表达,并分小组完成初步对话产出,线上提交。驱动环节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并了解自己距离最终目标的差距,带着解疑惑、求提升的心态开始课堂参与式学习,调动了主动性和积极性。线上预习的方式使教师提前掌握学情,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搭设“脚手架”。线上学习通道方便学生迅速查找相关资源,把握学习重点和难点。小组互动有利于学生进行组内和组间互评与借鉴,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二)促成环节

通过钉钉直播课堂,学生参与任务,教师提供帮助,最终实现产出。教师将总任务划分为两个容易完成的子任务,分解总任务的难度,在完成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为学生搭设“脚手架”,层层递进,加深思维深度,帮助学生从低起点达到高产出,学生学而有趣、学而有思、学而有用、学而有索。仍然以“智能手机”这一主题为例,教师脚手架的搭建分为三步,即观点促成,语言促成和交际促成。

1.观点促成

要求学生观看CCTV-NEWS视频《中国手机5G时代》,以小组为单位简要阐述中国手机的特点。学生完成第一个子任务:请以对话形式展开情景,向一位爱打游戏的美国学生推荐中国手机;教师点评小组完成情况,并提出修改建议。学生完成第二个子任务:以手机的利弊为主题,展开辩论。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能力随之提高。观点促成阶段,学生能就某个话题,进行辩证的思考,但在词汇运用和句型表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打磨。

2.语言促成

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表达方式,改善学生在两个任务完成中语言表达的不足。“智能手机”主题为学生准备了对比的修辞方式,辩证地阐述观点。学生有了正确而丰富的语言表达,可以更好地产出总任务。这个阶段,学生要写作手机销售计划第一稿,并提交到学习通平台,教师进行评价,小组之间进行互评。

3.结构促成

教师对手机销售计划第一稿的范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明确写作思路,注重修辞手法,合理使用写作素材。每个小组在理解范例后,对自己的计划书提出修改方案,并将修改后的第二稿以作业的形式上传到学习通平台。

促成环节以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如师生互动、小组互动、组间互动,实现互动全覆盖,增加单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次数和时间。特别是网络提交和交流,学生心理负担小,学生勇于参与互动,乐于展示自我。

(三)评价环节

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总任务和子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13]。教师明确评价标准,并做出评价示范。学生根据标准和范例进行同伴互评和自我评价。教师进行总体评价。评价方式是多方面的,如设计以练代讲、案例点评、研讨辩论、项目探究、师导生演等测评题目,全方位、多渠道评价学生在整个线上教学活动的表现。评价环节侧重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学生面对评价能够反思和改进,逐步提升自己;教师通过评价反馈,能够调整学习进度,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

四、多元化评估,检测学习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对线上教学模式进行多方位、立体化的评估,以检测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此次评估搜集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使用量表,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测评,并对比前侧和后测[14-16],如表2;记录学生学习通平台资源使用情况、钉钉课堂互动情况和学习任务参与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日志和作业进行评价;回收学习反馈问卷,包括教学要点、学习难点和改进建议。

对比测试显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知识、态度、技能和意识四个维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分析了学生线上表现、模拟现实、学习日志和作业情况等,发现在知识维度上,更加熟悉和了解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及中国文化的内涵。在态度维度上,学生在交际对话中体现出对不同观点和价值观的积极态度。在技能维度上,学生敢于交谈,乐于对话,勇于借鉴,积极运用灵活的交际策略。在意识维度,学生更关注时事新闻。学生从关注华为手机的世界影响力到关心华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乃至通讯设备中国制造等问题,开始以思考与辩证的眼光看待进口产品和国产品牌,表示今后不会崇洋媚外,也不会盲目自大,希望为中国的跨文化交际贡献才干。

问卷反馈发现,有92%学生对该教学设计表示满意。学生表示,线上教学的方式能够提供给每个学生更多参与的机会,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都能得到关注;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开拓了视野;教学任务的设置新颖,符合实际需要;教学环节由浅入深,学得轻松,且提升快。教师的点拨重点突出,答疑有效,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满足感和获得感。有学生反映,对自主学习的方法不得要领,在线学习效率较低,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

利用线上教学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新的尝试。由于实验时间较短,样本数量小,还需要更大范围的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毕继万.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2005(1):66-70.

[2]常晓梅,赵玉珊.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大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J].外语界,2012(2):27-34.

[3]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34-36.

[4]薛轶.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4,37(4):420-424.

[5]杨盈,庄恩平.跨文化外语教学:教材与教法--外语教学跨文化能力模式的应用[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8(2):16-21.

[6]杨学云.基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文化导入研究[J].外国语文,2010,26(4):127-130.

[7]薛轶.运用隐性教学法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行动研究[J].语言教育,2017,5(4):20-25.

[8]]BYRAMM.TeachingandAssessing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M].Clevedon,UK:Multilingual,2012:59-60.

[9]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跨越”与“超越”[J].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10]韩晓蕙.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思考—以高校英语教师为考察维度[J].外语学刊,2014(3):106-110.

[11]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06.

[12]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4,7(2):3-2..

[13]文秋芳.“师生合作评价”:“产出导向法”创设的新评价形式[J].外语界,2016(5):37-43.

[14]杨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英语系,2009.

[15]王振亚.社会文化测试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4):32-36.

[16]吴卫平,樊葳葳,彭仁忠.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45(4):581-592.

上一篇:智能社区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下一篇:商业英语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