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角色符号表现特征分析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不同于真人扮演的电影角色,动画角色往往是绘制出来的,加之动画艺术具有“假定性”特征,就使得动画角色具有鲜明的“图像符号”特质,创作者将深层意义附着在动画角色的形象上,使之成为情感表达的媒介。该文从符号学角度切入对动画角色的阐述和研究,具体讨论动画角色符号化表现的特征,并尝试从新的角度解释动画角色形象体系(能指)与隐喻艺术内涵和情感(所指)之间的建构关系,以总结动画角色符号化表现的独特性。

动画角色是创作者经过艺术构思绘制出的艺术性角色,角色的性格设定与形象设计都浸润着创作者的艺术理想和思想情感。因此,每一个生动、鲜活的动画角色背后都隐喻了一定的艺术内涵和情感特质。也就是说,动画角色其实是蕴含了内在寓意的象征性符号。并且,与真人扮演的电影角色相比,动画角色“绘制性”的特征使其符号的意味更加鲜明,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一定的个体性特征。文章归纳与分析动画角色的符号化表现特征,以说明动画角色在艺术建构与艺术表现上的独特性。

一、直接性

动画角色的符号化表现具有直接性的特点。所谓直接性,是指动画角色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直接、明确的,没有遮蔽,带有直接意指的特点。与电影艺术通过真人扮演讲述故事以逐渐揭示人物性格不同,动画角色的形象设计是紧绕角色性格进行的,因此,动画角色的身体造型、服装设计、动作设计、配色等都是以明确且直接表现动画角色的性格特点为目的,甚至为了能够更为直接地表现动画角色的性格特点,在动画角色形象设计过程中,创作者习惯性地使用夸张、变形等手法达到艺术表现的目的。这样,创作者赋予动画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情感属性就可以直接得到表现,观者也可以通过对动画角色造型的接受而更为直接地感受角色的性格特点。动画角色符号化表现的直接性特征,源于动画对漫画直接意指的引入、动画“绘制性”的本质特征以及动画符号倾向于热媒介的特质。

首先,从动画的发展历程看,动画的源头之一是漫画。漫画艺术的很多特质同样在动画艺术中得到体现。漫画创作者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塑造视觉形象,以幽默化的视觉表现赋予漫画形象讽刺性的内在寓意。由于夸张、变形等手法的运用,漫画形象与事物本来的样子区别开来而变得陌生化,但创作者的讽刺寓意也在视觉形象偏离的过程中被赋予漫画形象。同时,由于漫画形象仅仅是“偏离”事物本身的形象,虽然有一定的形象改造,但仍很容易辨认。这就使得观者在观看漫画形象时可以轻松、容易地感受到创作者的讽刺性寓意。也就是说,漫画形象是“直接意指的形象”[1],是一种浅显的意指形象,观者可以直接感受到漫画形象符号化的所指。正如聂欣如所言:“漫画艺术的意指是意在画内,人们可以直接从漫画造型上看出其所欲意指的事物……这是一种直接的意指,事物被附加的意义通过符号化的形象得以呈现。”[2]这里谈到的“直接的意指”是指将创作者对于动画形象的主观化想象和理解加之于形象,使其易于理解,更好地传递态度和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使动画角色变得更加艺术化和理想化。

其次,动画角色符号化表现的直接性特点还源于动画“绘制性”的本质特征。动画艺术的“绘制性”特征是对动画图式风格的一种概括。“绘制性”是“描绘”与“制作”二词的复合引申。“描绘”是指利用手绘、数字绘画手段在二维或三维空间进行造型的技能,在影像形态展示上显示出“画的展示方式”,同时也包括在计算机中利用软件绘制的二维、三维造型与影像,可以概括为“画出来的动画”;“制作”主要指的是在定格动画创作中,利用泥土、沙石、纸张、布料等实物进行造型创作的影像,其形态特征表现为一种经过调度并框定了的实物影像,与其他的真实影像不同的是,其在利用实物进行造型时经过了形体上的充分变形与夸张[3]。动画的“绘制性”恰好涵盖了动画业已存在的影像风格,是在与绘画艺术、真实影像共同参照下的艺术品格体现。动画的“绘制性”决定了动画角色必然是绘制出来的。动画角色绘制的过程就是一个主观建构的过程,其中必然蕴含创作者的主观思想和情感,这些情感属性(所指)便会被直接赋予在动画角色的外在形象体系之中。因此,观者可以从中直接感受到创作者的情感和观念。同时,动画角色绘制的过程还是一个图式化的过程,创作者需要依据角色文本的设定和风格进行图式化设计,把书写好的文字设定转化成图像符号。创作者在理解、概括、提取文字描述后,以抽象的所指为依据进行图式化表现,力求描绘出的动画角色形象能够准确地反映角色的性格。因此,动画角色的情感属性(所指)浅显明了,观者可以从其形象中读出动画角色的性格与情感属性,直接了解角色的符号信息。

最后,基于“冷热媒介”的理论阐述,动画符号倾向于热媒介,更多直接表意,提供的信息量多且清晰,受众能够直接观看并解读信息。如,动画角色的造型、色彩、动作等视觉符号可以组成一组有指示、有延展的图像符号,直观地展示指向的固定对象,从而传播信息,反馈给受众。再加上动画电影的受众包括了社会阅历并不丰富的未成年人,因此,大量抽象的所指必须依赖具象的能指[4]。基于此,动画角色符号的设定需要是直观的、清晰的,以适应特定的受众对象的感知能力与理解能力,由表及里,直接表现其信息内涵。另外,动画角色的设计需要与前期的剧本内容保持统一,创作者在创造、构建角色的同时,要紧密地围绕角色的性格展开设计,正确理解角色造型、色彩、动作等带有的符号特征,使角色具有直接的符号性。

二、稳定性

动画角色符号化表现的稳定性特征,是指动画角色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极少出现变动或反转,呈现出较为稳定的状态。具体可从两个方面理解:首先,动画角色的视觉形象明确指向了某种特定的艺术内涵,如,圆形形态多被用于可爱角色的塑造,红色常被用于喻示热情的性格;其次,动画角色视觉形象(能指)揭示的性格属性(所指)一经确定便会贯穿剧作始终,一般不会发生变化,即使通过故事发展逐渐使动画角色的性格发生改变,但这种改变也只是境界上的提升或者态度上的转变,动画角色的本质性格属性一般不会发生改变。

动画角色符号化表现的稳定性特征来源于动画角色创作的独特性。动画角色设计一般是从性格属性设定开始,围绕角色性格设定展开故事叙事,书写文字剧本。角色的性格直接决定了故事的戏剧性呈现特点。在剧本写作完成之后,原画师再围绕角色的性格、职业、身份等进行形象设计。这就要求原画师在遵循剧本立意的前提下,围绕角色的基本信息、性格特征塑造形象,运用符号化的元素加强动画角色的表现力,准确地传达角色的信息和内涵。同时,动画角色的身体造型、动作、表情及对白等也是其性格的直接显现和创作者艺术观念的体现。动画角色的形象、动作与性格是互相影响、互相体现的。在角色形象方面,个性化、直观化的角色形象往往能让人主动联想与揣摩其性格,如角色的善恶、好坏。为了充分体现角色的性格,创作者需要将动画角色设定得相对单纯,一般以简洁或夸张的造型和某一明显的特征为主,用符号化的形象语言反映动画角色的性格。这主要体现在动画角色的造型、色彩、服装、动作上,能够让观众在短时间内认识、理解动画角色,从而构成一种稳定的符号化特征。正是因为这种特殊性,动画角色的身体造型、动作及表情等形象体系与内在性格所指之间的关系较为稳定。在动画作品中很少出现如电影叙事中剧情反转的情况,就是因为动画角色的能指(形象体系)与所指(性格)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稳定性的特点。

动画角色符号化表现的稳定性特点是与电影艺术相比得来的结论。动画艺术的本质性属性是通过动画角色的动作推进剧情的发展,与电影艺术通过剧情的延伸讲述故事、揭示人物性格有很大不同。动画作品中动画角色的形象设计、肢体动作以及对白都有明确的目的指向,即表现动画角色的性格特点,以达到塑造动画角色的目的。这就要求动画角色呈现的外部表象(身体造型、动作等)与背后的隐喻象征(性格、情感)要保持稳定和一致。并且,与电影艺术的宏大叙事相比,动画作品的时长较短,院线动画也一般控制在90分钟左右。在短时间内讲好一个故事,不仅需要简洁、单纯的剧情,而且需要角色设定偏向简单、稳定,不会出现大的变动或反转。即使角色会因剧情发展而产生一些矛盾或转变,但都不会出现过度的反转,依旧保持在角色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范围内,这是一种稳定的意指状态。这就使动画作品在剧情呈现上要更加简明、直接,不需要剧情复杂以叙事。而电影艺术的特点就是通过故事的讲述展开剧情、揭示人物性格,其对于故事的铺陈倾向于复杂、深奥,通过曲折的故事和宏大的世界观叙述剧情,使人物的设定更加饱满、复杂。并且,电影创作者为了丰富剧情内容,会增强人物的戏剧性,使剧情出现反转,从而使人物形象的符号化特征在能指和所指方面出现不稳定性。人们需要重新认识这一符号化的人物形象,接受其新的内涵和寓意。另外,动画角色的稳定性还由受众群体决定。动画的受众群体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创作者需要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设计角色及其性格特征。考虑到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水平,以及他们单纯、直接的认知习惯,动画角色的塑造不能过于成人化,角色形象的呈现与赋予其的情感属性应该稳定、对等,这样才易于被儿童和青少年接受。因此,动画角色的视觉形象与内在的意指趋于稳定,动画角色的所指需要能够依靠其具象的能指(形象体系)直观表达出来。如《超能陆战队》中的机器人大白,它的能指和所指关系是稳定、直观的,其白色圆润的身材与温柔善良的性格相符合,自始至终,大白一直是善良、体贴的正面形象(图1)。

三、创意性

动画角色符号化表现的第三个特征是创意性,即动画角色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创意实现。动画角色是绘制出来的假定性角色,因此会被创作者赋予一定的所指内容。并且,为了强化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动作表现力,创作者往往会运用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并充分发挥想象力,塑造具有创意性的艺术性角色,而创意的形象表现则明确指向了创作者赋予角色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因此,作为艺术符号的动画角色,其视觉形象体系与内在思想情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创意实现。正因为如此,在动画作品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创意性的角色形象,如各种神话童话人物、机器生物角色、变异人物角色等。而电影因为是真人扮演,角色形象的符号化表现则较难表现出创意性特征。

动画角色符号化表现的创意性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现。首先,将创意元素加入“现实人物”设定,即在“现实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构思和实现,通过夸张、变形以及其他创意元素组合的方式完成对角色的形象设计,如大胆的用色、夸张角色的三庭五眼、夸张角色的身体比例以强调某一组织结构等,以塑造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形象,凸显角色的表现力和创意,进一步增加角色的视觉饱和度。如,在《灌篮高手》中,创作者将樱木花道的头发设计成红色,这不仅出于审美方面的考虑,而且是通过红色的头发喻示樱木花道热血、积极、有冲劲的性格,红色头发便是创意性的视觉符号。其次,将幻想性的动画角色放入现实空间。这类动画角色不是在“现实人物”基础上加入创意元素,而是自角色设定之初便是抽象或幻想而来的创意性设计。在对创作者抽象情感视觉实现的过程中,这类角色能够充分反映创作者特定的思想和情感,如机器猫、龙猫等。并且,由于这类幻想性角色多是抽象而来,其融入的观念、想象的成分也就更多,更具典型性,即这类幻想性角色的所指含义更加鲜明。如《幽灵公主》中的树精角色,其在抽象中注入了创意构思,意指森林的苍郁和生机,隐喻地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图2)。最后,创意角色和创意空间的双重建构与组合运用。这类创意角色的设定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剧作的时空设定有紧密的关系,角色的创意元素配合创意性的时空共同指向了动画的幻想世界。在具有共通性的幻想符号世界里,角色与空间之间存在某种共性,即在整个大的结构下展现的符号内容是一致的,共性决定着创意角色的基本设定。并且,在此基础上,角色带有自身的个性,幻想的时空会对角色进行再塑造,加入创意元素或抽象化的选择,以表现角色的创意性和内在含义。如改编自日本漫画家久保带人作品的《死神》,以黑崎一护为代表的死神便是这类动画角色的典型代表。

动画角色符号化表现的创意性特征根源于动画艺术“假定性”特征。因为是假定存在的艺术形象,动画角色强调更多的是其符号形体的创意性表达,而不是对现实社会的客观反映。动画角色设定的主观性特征,使创作者对于动画角色的形象设计强调更多的是通过创意元素表现角色的情感、感受和内在意义。带有创意性符号角色的着眼点是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法塑造具有独特个性的角色,且往往“假定性”造成的“真实的幻觉”就在于对其形态的夸张、变形与假设[5]。如具有特异功能的角色,他们身体的某个部分往往是被夸张的,而这种联系往往具有创意性。动画角色的创意性表现涉及从夸张某一具象角色的局部到概括抽象的意象化角色,这些具有创意性、独特性的表现特征是动画角色符号化意指的关键点,需要创作者突破常规的创造进行大胆的设计,将富有创意性的想法通过角色的设计体现出来。同时,创作者还要通过角色的创意性符号表现其意指信息,表达某种含义或情感。

结语

文章分析动画角色的符号化表现特征,探索动画角色的符号学特征。受众从这一角度欣赏并理解动画角色在形象体系(能指)和情感属性(所指)方面的融合特点,能够进一步深入认识动画角色,更好地发现动画角色的独特性。动画艺术的“假定性”和动画角色的“绘制性”,可以使动画角色作为一个图像符号的特点更加鲜明。动画角色的符号化表现呈现出直接性、稳定性以及创意性的特征,这是动画角色与电影角色的重要区别。正是因为动画角色的符号意味更加强烈,所以其比电影角色更加富有艺术性、戏剧性和典型性,与商业的联系也更为紧密。但目前从符号学角度解析动画角色的研究相对较少,仍需要完善和探索,尤其基础性理论的建构还需要合理细化。并且动画角色的设计要适时地与其动画符号理论相关联,重视动画角色的符号象征功能,理解构成动画角色的艺术符号的作用,从而指导动画角色的创作实践。

参考文献:

[1](法)让·鲍德里亚,(法)罗兰·巴特.形象的修辞[M].吴琼,杜予,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4.

[2]聂欣如.什么是动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10.

[3]段运东.向本体逼近:动画艺术品格探析[J].文艺研究,2005(6):109-113,160.

[4]王彦娜.符号学视角下中国动画电影叙事的隐喻性[J].电影文学,2018(11):118-120.

[5]叶佑天.符号学语境:动画形象的中日美特征比较探究[J].电影评介,2013(4):18-19.

上一篇:高校纪检监察部门深化转型工作路径探讨下一篇:雁阵效应大学就业指导与大学生职业发展关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