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角色定位的错误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角色定位的错误(推荐8篇)

教师角色定位的错误 篇1

论文关健词:英语口语 教师角色 对策

论文摘要:文章主要针对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的问题,认为通过教师各种有意识的教学组织而非单纯的教,使学生在语言理解、与中文的细徽差异等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进免、至少是减少某些中介语错误,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性。

一、引言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是贯彻《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重要部分,由于英语口语课程的特殊性,在课程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受到更多的重视;毕竟,教习英语口语的目的是为了沟通,因此必须设计适于学生彼此交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协调员。应该说,这样的教学理念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事实上很多学生在获得自主权时,并没有很好的利用,有的英语讨论成了汉语交流;即使那些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同学,他们的中介语中也有很多的母语负迁移和其他错误。

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符合新时期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以及人本化的教学理念。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适当干预,以保证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提高技能;而不是浮于形式、浪费时间。

二、大学生英语口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很多学者(Corder1973,杨文秀,范烨2000等)对学生的中介语错误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我们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以外,教师也难逃其咎。特别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英语教学(特别是口语)主要定位于实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活动,使学生尽可能在英语的环境中提高英语的综合能力。殊不知,很多问题却出现了:

(l)由于对“以学生为中心”定位的错误理解,教师忽略了为学生提供一个地道的语音环境;

(2)学生没有足够的L2(第二语言)知识,尤其缺乏L1(第一语言)和L2的对比知识,经常会产生母语的负迁移。

(3)对L2的文化了解不够,经常发生语用错误。这就告诉我们,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时,师生,特别是教师必须真正理解这种教学理念的真谛,不能浮于表面,对学生采取放任的态度,让学生自行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在强调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的同时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作用;相反,教师的作用显得更大,其任务也变得更重。同时,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讲授也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没有矛盾。教师在适当的情况下以合适的方式进行知识讲解,能够加强学生对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记忆。下面我们将针对以上几个问题,分别进行分析和阐述。

l、英语口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地道的语音环境

由于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错误理解,一些老师以为只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彼此互相交流,就算是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任务。尽量让学生开口讲英语,自己尽量不说或少说。至于学生的语音错误,他们也很少关注。这样,学生的中介语错误一次一次重复,长此以往这些中介语错误形成石化(fossilization),最终难以改变。笔者认为,良好的语音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也是使用英语顺利进行沟通的保障。因此,教师有必要花时间和气力来提高学生的语音水平。但在目前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花太多时间来帮助学生正音。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适当增加教师的讲话时间,同时在课余时间增加学生英语浸润的时间(英语电影欣赏等)。

教师增加自己的.讲解时间,并不意味着取消学生的练习时间。英语口语课终归是学生练习提高自己口语的课堂。因此,教师只能是课堂的组织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但对于学生的语音错误,教师不能姑息迁就;应该每隔一段时间集中归纳,并给予纠正。关于是否纠正学生口语中的错误这个课题,很多研究者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很多研究者从口语的交际目的出发,认为不应纠正;因为纠正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削减学生练习口语的兴趣。但笔者认为,这种担心没有必要。在定期集中纠正学生的语音错误之前,教师应把这种做法的利害关系讲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但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相反,他们会努力模仿教师的标准发音,并享受进步带来的欢乐。

2、英语口语教师应增加Ll和砚两种语言的对比,使学生尽量避免母语负迁移

正如杨文秀(2000)所发现的,一些学生在特定情况下表达自己时所使用的句子只是一些单词词组的拼凑而已,不符合英语语法和表达习惯。这种石化现象的产生有着多种原因(杨文秀,2000。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英语学习者按照中文的语法习惯和中文的逻辑方式来组织英语的句子。他们讲出的句子,中国老师很容易理解,而外国人能不能理解很难讲。这是一种典型的母语负迁移。这里英语教师的作用应再次受到关注。除了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语音输人以外,教师还必

须经常进行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在语法、语用等各方面的差别。同时,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只能获得肤浅的了解,而且这些知识很难内化为自己语言中的一部分,而语感是内化的语言能力中的一部分。就如同我们在刚开始打羽毛球时,尽管对各项规则了然于心,但真正打起比赛来,总是不能得心应手。而在我们经过训练之后,球感会慢慢增强,这样打起来也不那么不协调了;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于自己的表现也会非常惊讶:因为连自己也无法想象自己居然能够将一个很高难度的球打回去―这就是球感在发挥作用。随着学生对于两种语言差异了解的深人以及语感的增强,其口语中介语中的错误也会越来越少。 3、英语口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culturalawareness),避免中介语中的语用错误。

学习语言也是学习另一种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如此。对于西方文化,我们只是从各种媒体中获得一些片面的了解;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已经是扭曲变形了的西方文化形式。而即使是对于这些知识,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了解。因此,口语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culturalsensitivity),对于英语语言中的文化有深人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与母语是英语的外国人的交往过程中,不至于因为文化的无知而发生语用错误。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人问题已不是一个新的问题,但如何在口语教学中具体实施文化导人的探讨还不多见。针对口语中出现的与文化差异有关的中介语问题,除了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实现以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实现。在这里,最佳的途径应该是通过多媒体或其他视听媒体来实现:教师可以准备彼此有差异的中外两种语言的节目或短片,让学生自己观看后进行总结分析;教师在适当的情况下给以点拨。这是一个非常缓慢、但却很有效的过程。但是,教师必须起到过滤的作用,对于那些片面的描述西方文化的影片必须指出来,使学生不致于形成文化偏见(stereotype)。此外,王守仁和刘振前提出的通过隐喻的文化教学方式也可以借鉴。同时,在词汇教学中,除了学习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以外,还要对词语的文化含义有所了解。譬如,中国人认为走狗是不好的意思,但如果翻译成runningdog则会让外国人产生完全相反的感觉;因为runningdog给外国人的印象是一只非常可爱的狗,没有任何的贬义。还有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是关于dragon的理解。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但却会给外国人一种张牙舞爪、面目狰狞的感觉,因此如果直接翻译过去,势必造成一些误解。因此,词汇的文化语义教学至关重要。

4、英语口语教师应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的口语错误,英语口语教师应经常进行自我反省。通过自我反省,为大学英语教学(不局限于口语教学)提供更多的借鉴。学习者口语中介语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很多单词或词组的使用不当。除了口误的原因以外,主要是英语教与学过程中的某些作法所导致的。学习者习惯于参考英汉单解(即使是双解字典,查阅时也仅看中文注释);同时,在阅读各种英语课本及读物中也习惯于以汉语注释的方式给出词义。这种作法一方面给学习者的学习带来很多方便,但另一方面却为学习者的后续学习带来很多问题。

外语学习者接触的可能是片面的、抑或不准确的词义注释。同时,关于语法的讲解(尤其在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中)也是以条条框框来给出。这些人为的、硬性的规定使语言丧失了活力,同时也是学习者某些中介语错误产生的原因。以词汇为例,学习者在开始阶段习惯于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识记单词的意思,如master和machine分别记为掌握和机器的意思。当遇到掌握机器这一中文词组时,他们往往翻译称materthemachine(而不是。Operatethemachine)。当然,这里有母语负迁移(中英习惯表达和搭配的不同)的原因,但是机械的、缺乏语境的词汇教学方法也难逃其咎。类似的例子很多,如学习英语知识(leamaknowledgeofEnglish),请医生(please/inviteadoctor),价钱太贵(Thepriceistooexpensive)(王寅,:249一250)。针对这种现象,有识之士早就呼吁在英语教学中应该使用英语教学,尽量在情景中学习词语的教学方法。对于语法的学习,也应该摒弃传统的框框方法,让学生通过句型的强化和长期的浸润来摸索;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给出详细的解释。同时,在词汇和语法教学中,要突出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尽量在学生没有作出母语迁移之前,就已经了解这种差异;这样就可以减少或避免负迁移现象的产生。

三、结语

本文在认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指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理解上和操作上的偏差。“以学生为中心”在强调学生参与的同时,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作用。相反,在这种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作用应该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CorderP。ErrorAnalainandInterlanguage〔M〕。Oxford:OxforUnivernityprean;1984

[2]范烨。关于中介语对话的研究报告[J]。外语界,。(2)。

[3]王宜。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王守仁,刘振前。位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学,2003,(l)。

教师角色定位的错误 篇2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是教书匠和讲解员, 其角色定位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转授给学生, 因而, 只要教材熟悉, 教案确当, 逻辑结构清晰, 语言表达通畅, 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责任, 如果再能讲得诙谐风趣和深入浅出, 使学生爱听, 就是一个好教师。然而, 社会发展到今天,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社会急剧变革, 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师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 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 教师也应多角度多渠道地影响教育学生。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那么单一了, 教师的角色也多元化了。

首先, 教师是学生人生航船的导航者。最近发现班里有在宿舍里打人抢钱的现象, 而且是多人欺负一个又瘦又小的残疾人的孩子, 事发后, 师生都很气愤, 同事们都认为学生的做人教育更重要, 应该帮助学生发现和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良, 我也深有同感。现实社会良莠不齐, 青年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若不正确引导, 可能迷失方向。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应具有十分强烈的责任意识, 要真正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方面下功夫, 教师应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高度责任感。目前独生子女多, 父母、长辈溺爱多, 造成多数孩子劳动观念差, 生活自理能力差, 奉献意识差。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活动中帮助他们克服自身弱点, 在家长配合下,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尤其在互联网时代, 学生走上信息高速公路, 去领略网络世界的“风景”, 若缺乏引导, 可能带来灾难。教师就要及时地承担起这份责任, 做好学生的人生导航。

其次, 教师是传播爱心的使者。有人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教育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 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爱是打开心扉的钥匙, 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一个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著的爱, 才能激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 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 才能去教书育人, 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学生只有切实地感到老师是在诚心诚意地爱护自己, 关心自己, 帮助自己, 才会对你产生欢迎的倾向, 喜欢接近你, 并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导。反之, 如果他们没有感觉到你有爱生之心, 他们就会在情感上对你采取冷漠、猜疑、反感甚至抵触的消极态度, 那样的话, 无论你怎样苦口婆心, 他们也不会接受。所以, 具有爱心, 是教师取得教育成果极为重要的前提, 对学生爱之愈深, 教育效果愈好。

怎样表达爱呢?生活上的关心是爱, 学习上的严格要求也是爱, 对学生的理解宽容更是爱, 教师爱学生, 就要扮演好多种亲情角色:在生活中像母亲———慈爱;在行为规范中像父亲———严格;在行为示范中像兄长———典范;在课外活动中像大姐姐———亲切;在传授知识时像哲人———博识;在讨论问题时像伙伴像朋友———平等;在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时要像老奶奶———耐心。还要学会扮演保护人、公正的裁判、心理辅导员、倾听者、同情者、欣赏者等角色。善待每一个学生, 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让师生双方共同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再次,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传统的教育中, 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传授者, 师生之间不平等, 知识由教师单向传输给学生。在现代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中, 师生是互动的, 在学术上, 老师的优势是有限的, 甚至毫无优势, 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参与者、协作者。作用应着重体现在“导”上。若想引导好学生, 教师应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放下架子, 深入到学生中, 参加学生的活动和学生多交流, 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心理特征, 并做好家访工作。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以及家庭情况进行谈心和教育。充分地相信学生, 尊重学生, 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体。只有教师把学生当做朋友, 建立平等的关系, 教师才能自觉地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开放、自由和包容的创造性环境, 才能使对学生的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最后, 教师还是学生行为的楷模。教师担任教书育人的重任, 只有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才能作为人师, 所谓“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以德育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则从,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汉代哲学家杨雄说:“师者, 人之模范也。”教师应把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 以身作则, 行为示范。例如:课堂上随手关掉不需要的灯, 不随地吐痰, 不浪费粉笔, 不乱扔垃圾等等。虽然是小事, 但相信会给看到的学生以影响。仪表端庄、举止文雅, 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教学水平和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 在知识、语言上、行为上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不论在校内、在学生中还是在校外, 都应严格要求自己, 在任何时侯,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做有损于人民教师形象的事情。

总之, 教育是树人工程, 关乎国家的百年大计, 而教师又是这项工程的尖兵, 责任之大, 人皆知晓。这也正是我每念及此就如坐针毡的原因。我愿当代之教师皆能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为振兴我国的教育事业而努力。

论教师的角色的定位 篇3

关键词 教育目的 教育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024-02

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兴盛十分重要。而且教育活动有它自身的特殊性,教育活动具有长期性,从个人来说,学校教育从不到十岁开始,最长可以一直延续到一个人的中年。学校之外的教育则贯穿人的一生。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教育对一个的作用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用他的一生去检验。教育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一项教育政策的实施不会立刻看见它的效果,需要几十年甚至数百年才能呈现其对社会民族的影响。这从世界各国教育史都可以得到验证。所以教育是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认真对待,仔细分析研究,探索教育的规律,寻找科学的教育方法。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受教育者、教师还是教育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给教育事业带来巨大的挑战。面对这种情况,有的教师满足现实,不思进取,有的教师则不断思索,向自己挑战,搏击现实。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要勇于面对现实,不断进取,肩负起民族兴旺,国家强盛的重大责任。

一、 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那么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就显得十分重要。为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师首先要全面认识受教育者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每个受教育者都有自己的个性,并且他们的个性都是合理的存在,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放手让学习者充分展示其优点,不再做戏幕的主角,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变我学为我要学”。其次为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注意批评方式,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在课堂上或大众场合决不能直言不讳低毁惩罚学习者,因为学习者需要别人对其人格的尊重。教师要避免正面批评学生,可以引用名人故事说教,让学习者从中认识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改正自己的缺点。教师在批评时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和用词,用委婉的语气表达出自己对他的看法,在对话交流过程中使用不同的人称代词和语气词减轻对他心理造成的压力,消除师生之间的对立感。再次,教师要与学习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最活跃的,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为了建立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一改传统的“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权威者”得角色,不再是“教育权威的化身”,而是民主的化身,成为学习者的好朋友,可以和学习者在一起谈心,交流情感。这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其次,教师要学会欣赏学习者、赞赏学习者的正确观点和正确的情感,这样双方才会形成朋友关系,直言不讳,坦诚相见,使学习者感受到被尊重和与他人交流的快乐,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二、做合格的课堂管理者

(1)教学内容的“超前反应”。教学内容的“超前反应”指教师应该给学习者提早充电。比如,在每节课结束时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下节课上课时必须检查,否则就失效了。再比如,让学习者注意教材中哪些是重要的问题,从何处着手学习才更有效。通过提早充电,学习者可以提前确立起自己的学习目标,在上课过程中清楚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就使得他们可以及时有效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解决了学习中的困难,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自学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习者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劳动,而不是一种强迫。同时,这样做也减轻了教学者的压力使自己感觉到轻松、愉快。

(2)隐性行为准则的制定。教学过程必须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做保证才能顺利进行。我们见到的的行为准则一般都是写出来,贴在醒目的地方,我们可以称之为显性行为准则。这些显性行为准则看起来很醒目,可以时时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久而久之,他们就对此视而不见,认为这些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从而失去了对行为的约束力。隐性行为准则指的是不能张贴在教室的行为准则。我们知道制定规则不是为了抓住学习者的错误对他们进行惩罚;相反,准则要在学习者和其他人身上发生作用,准则为学习者检查自己的行为提供指导或参照。所以我们主张制定隐性行为准则。行为准则制定出来后不张贴出来。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将学习者的不合理行为开列清单,组织学习者讨论,分析其行为的严重性,从而让学习者作自我检讨、自我批评隐性准则虽然并非时时可以看到,但是通过在适当的时间内组织大家一起反复学习会使之印象更为深刻,更具约束力。

(3)座位效应。座位效应指通过对学习者座位的安排,调整学习者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座位效应,避免只点教室前面几排的人而忽视教室后面的其他学生。教师还要注意避免指定人回答问题,采取多种提问的方式,控制部分人的过多表现,为“后进生”开表现自我的门,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展现自我,不要抑制他们的主动表现。对“后进生”教师应该多给予表扬少一些批评指责,否则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注意及时调整学习者的座位,不能让一个学习者长时间坐在一个地方,否则他会对学习和周圍的同学感到厌烦,从而出现不良的行为习惯。规律性地调动座位使学习者可以经常接触更多新鲜的事物,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做教学研究的探索者

教学和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教是研的动力,研是教的结果,教研相互转化,密不可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只教不研,只研不教”的教研脱离现象,摆脱传统的经验主义,重视教学研究,关注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新动向,积极展开教育改革,深入探索教育的新领域,并发教育的新天地。教材和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和指导,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不仅仅是教材和教学大纲的使用者,而且是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评价者、开发者、编写者,担负着艰巨的任务。所以教师的教学研究主要体现在教材和教学大纲的研究上,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教材,熟练驾驭教材的深广度,积极探索整合学科内容,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在课程的选择上,教师要牢牢抓住学习者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实用课程,使学习者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张人杰,王卫东.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

[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2003,(9).

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篇4

【内容摘要】:

课程改革的最大动力是教师,最大阻力也是教师;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将教师从阻力状态转变为动力状态。在这一意义上,教师是新课程建设的决定因素。从系统论角度分析,课程与教学系统在空间结构上,是由教师、学生、内容以及环境等四大要素构成。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作为课程与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存在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其中,教师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内容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内容的开发者和决策者;对于环境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在新课程中所具有的新学生、新内容和新环境的条件下,教师是新课程建设的决定因素。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角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功能、结构、内容以实施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创新和发现。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诸多发展的机遇。可以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使我国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做出自己的回答。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变迁,通过教育与课程改革,从根本上变革着教育这种特殊社会活动内容和外部的各种关系,导致教师的角色正在产生根本的变化,要求教师角色实现转换。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基本内涵是课程目标为“学生全面发展”;课程结构是“综合化”“平衡性”和“发展性”;课程内容是“现代化”和“满足学生的兴趣到经验”;课程实施是建构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并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等等。基于这些,教师就要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

一、在一般意义上说,教师与任何人一样都是学习者。正如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而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指在现代教育活动中,教师在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基础上,也是学习的参与者。在“知识爆炸”的背景里,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观念的变革,孕育出了教师的学习者角色。首先,知识陈旧率加快。知识随时间呈几何级增长,已经使得百科全书式的教师成为历史,而信息时代的到来,则摧毁了“教师是知识垄断者”的基石。这样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得以维持的基础,就从已有的知识经验转换为持续的学习。其次,学习型社会的兴起,信息时代的到来孕育了学习型社会。组成这样的社会,需要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

型家庭和学习型学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里,教师无论在家里作为父母,在社区作为公民,在学校作为教师,都必须成为一个学习者。最后,终身教育的发展。终身教育从20世纪中期萌生以来,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以后,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步演变出了全民教育,以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于是,教育再也不是阶段性的了,教育已经演变成了从“优生优育”到“胎教”,包括学校教育、在职教育、老年教育一直到死亡教育的终身教育了。教师被自觉不自觉地放在了终身教育的体制里了,不管愿意不愿意必须成为一个学习者。

二、在新课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意味着通过教育活动中师生双方互动,教师在作为新型的知识传授者基础上,承担着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角色。所以是学生的引导者。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角色,包括引导学生的知识学习,引导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引导学生的人生道路。在现代社会,学生的学习,需要重视的已不是获得多少已有的知识经验,更重要的是在获得知识经验过程中的新的、独特的体验。这是教师无法传授的。然而,体验是在学习探求中的体验,这样特定的学习探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和举足无措的,对教师来说则是掌握了的和熟练的,所以教师应该而且能够给予学生以引导。就一般意义上说,教师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体育知识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形成健身智慧,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健心智慧。健身智慧,是人在身体及其各个部分生长发育和人格及其各种因素的发展中,建构并保持协调和谐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就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自觉状态,分为健身智慧和健心智慧。在中小学,孩子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经历着人生道路的认识、选择和定向。教师引导学生的人生道路是全面而艰苦的,其中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引导学生逐步树立与自己条件相符合的人生理想和抱负。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养成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的信心和恒心,形成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精神,从而不懈地努力去实现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和抱负。

三、教师成为团体的领导者。新课程强调建构民主的管理模式在学校推行分散式领导,而不是把学校命运都寄托在校长一个人身上。教师和校长可以象同事一样合作工作,对学生的管理模式遵守民主信仰原则,并且对学校和自身的实践会作出批判性的研究。在中小学,教师作为学校的带头人给它带来灵感及方向,因为教师更了解课堂上的情况,更能鼓励学生,更能准确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更能把学校创造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化社区。毫无疑问,教师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也是建构新课程的关键。首先,教师是团队成员。在学校里,教师一旦获得自主权,就要象团队成员一样携手工作。教师应把整所学校,而不应仅仅是他所教的那个班作为学习知识的场所。事实上,在那些教师不仅仅在每个课堂里出色地教书,而且在一起探讨问题的学校里,学生学习的成效的确最佳。教育实践要求和强调教师之间保持良好的同事关系的重要性。研究表明,教师之间合作可以使教师的兴趣大

大提高,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学生们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教师作为团队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学校应在学年初和学年末都留出几天时间供教师们在一起讨论教学工作,教师每周碰一次头。其次,教师是师长。在中小学非常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成为教学的领导者,他们不仅是学生的指路人,也是学生的师长,鼓励学生们主动地学习,去严谨地、创造性地思考。教师的责任并不是把自己脑子里的知识移植到学生的脑子里,而是让学生学会思考。教育就是要培养动脑筋的习惯。最后教师是学者。中小学教师都是学校大家庭的成员,他们是学生的良师益友。然而,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首先是一位学者,具有广博的知识并不断的更新知识。这看上去是显而易见的。一所学校的活力最终是通过每一位教师的活力体现的。所以学校应该把对教师的培养提高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应当提倡每年都留出固定的时间进行教师更新知识研讨班,让教师们自己对研讨的内容和讲座进行规划安排。

四、教师是文化的创造者。教育文化学揭示,教育是文化变迁的动因之一。也就是说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创造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教育对人的创造性地培养和高等学校在文化创新和发展上的独特作用。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主要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体内的各种潜能,促使其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从而为文化的更新、变革提供源泉。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在文化变迁中处于独特的地位,他们不仅传送着系统化了的知识、观念,而且在创造文化的职能上也显得日益突出。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提出大学既是国家科研工作的重要阵地,又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场所,高等学校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教师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扮演着文化创造者的角色。

总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传统基础教育面临根本性的挑战,教师就必须从传统角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从而扮演新的角色。如果今天的教师仍固守于传统的角色,那教师就无法满足网络时代对学生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惟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的转换与重塑,才能以更好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蓬勃的素质教育,深层次的开发中国最丰富的智力资源,从而真正建立起新课程体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公民。

【参考书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高中新课程理念与实施》 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

3、《创造教育手册》 朱作仁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5

作者: 滕桂平(小学语文黑龙江大庆肇州小学语文五班)评论数/浏览数: 15 / 38发表日期:

2011-10-24 18:12:51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感动学生,必先感动自己。这要求教师角色的转换,其实就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定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角色的传统定位,而这一定位,凸显师道尊严,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台上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则听得昏昏欲睡,这种教法,严重背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重新审视、定位自己的角色。

教育的对象是发展的人,是带有个人兴趣爱好、思想情感的社会人。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新课程标准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老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做法。

传统上,语文教师是消极、被动使用教材,是为教教材而教语文的,将语文定义在狭小的课本这一空间。然而,时下我们必须努力去拓展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结合校本课程——研究客家文化,带领同学们到校外去参观客家围龙屋;在教学诗歌单元后,我又引导同学们了解客家

文化,要求搜集客家山歌,进而仿写山歌,使他们感受到了很多课堂上无法感受到的东西。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感动学生,必先感动自己。当教师全身心投入到一种特定的情境、进入一种境界,将作品的艺术形象再现给学生时,师生之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中以情动人的文章很多,我们可以采用有表情地美读,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不加任何掩饰地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所以,在课堂上,我可能是浪漫奔放的李白,也可能是忧国忧民的杜甫,我有何其芳的热烈,有余光中的愁情乡思,有艾青的深沉„„通过自己的激情投入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比较准确地、到位地将作者于文章中的情感抒发出来,将文学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生动、传神地演绎出来。这也是对学生的尊重,从而密切师生关系,拉近心理距离。

新时期教师角色的定位 篇6

在现代社会, 教师作为文化传承者的基本职能没有改变, 但是却不能像以往那样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 而是通过学生接受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教师要以各种方式调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 而是学生的伙伴、活动的组织者、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 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

一、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教学中, 我们一直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 在教师的主导下, 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 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 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 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学生和文本进行“交流”的情境。作为设计者, 教师要考虑三个问题:教学目标是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选择什么样的测试手段来检验教学效果?

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和参与者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创设学习氛围, 提供必要的辅导和示范, 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师的支持就可以逐渐减少。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 了解学生的需要、学习特点、兴趣爱好等, 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合作与讨论, 共同解决问题。

三、成为教学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

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 分析其中的不足, 提出改进方案。另外, 教师还要从事一些与自己教学有关的学术研究,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全新的教学模式, 具有创新精神,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打破常规, 突破传统观念, 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善于为学生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 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所以教师要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指导学生按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选择学习方法。

四、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 也是“体验课程”。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 每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己的理解, 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 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 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 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执行者, 也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一方面要因地制宜, 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开发和选用各种课程资源, 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 将课程内容具体化、校本化, 使课程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另外, 教师还要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 因为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

五、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 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 这存在着明显的弊端。新课程中, 教学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着显著的变化,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这些问题仅仅凭借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是难于驾驭和实施的, 需要教师由静态的知识占有者转变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教师只有成为研究者, 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才能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乐趣。教师作为研究者, 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 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作为研究者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 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 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教师角色定位的错误 篇7

关键词:教师师德水准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2-094-02

在人类社会的苍桑流变中教师历来被看作是“学高”和“身正”的完美统一,从古到今,教师的社会地位一直都是很高的,乃至与“天地君亲”并列在一起而受人们的供奉。如何确定教师的社会地位,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

一、古今教师的角色定位

“士成至圣先师”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教书育人,堪称“万世师表”,就一直被作为教师的代表和典范而受到无尚的尊敬和爱戴。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执教,洁身自好,他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去”的精神也一直为学子们敬重和效仿,在中国现代史上成为世人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但如果联系“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等训世言论,再加上清人郑板桥的《教馆诗》:“教馆本来是下流,傍人门户渡春秋。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课少父兄嫌懒惰,功多子弟结冤仇。而今幸得青云步,遮却当年一半羞”。便可知教师是因为能做由百姓到达官之间的铺路人才得到敬意的,因此也才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类的训条。故而古人在神翕上供奉教师,绝不能与今天的“尊师生教”相提并论。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师的社会地位历来也被党和国家所关注和重视。教师被看成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在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过程中,一直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角色意识、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教育事业耗尽了自己的心血和时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举足轻重的社会力量。教师也一直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被视为振兴民族教育的希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所从事的事业也因之而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但是,加入WTO以后,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有了前所末有的许多变动,对我国教育尤其对我国教师的师德也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使相当部分理想信念淡漠、道德情操不高、敬业精神不足的教师,禁不住商品经济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因不甘清贫而“跳槽”、“下海”弃教经商,或者因不安心于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而本末倒置把教书育人当作副业,甚至“一切向前看”把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运用于学生及学生家长。显然,凡此种种行为与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社会角色是极不相称的。这此问题此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成为一个较为敏感而又沉重的焦点话题,提高教师的素质特别是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准已成为广大有识之士的强烈要求和共同呼声。因此“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大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要加强师德建设”。可见,师德问题已被党和政府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

二、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是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可见,作为教师,一定要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把强化自己的师德风范放在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首要位置,“既美其道,又慎其行”,实现“经师”和“人师”的完善统一。

1、加强学习,提高师德

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师德水准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它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

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学习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教育科学的有关理论和法律法规,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充分理解和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一如既往地热爱和尊重学生,按教育规律办事,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良好的学风、教风感染5I导学生,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其次要向他人学习。我国古代教育家“士成至圣先师”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明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准,就要有虚心向他人学习的从师的美德,见到别人好的道德品质,见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向他看齐。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积小秀为大善,积小能为大能,以高尚的情操和正直的人品而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凭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凭着“职业良心”自觉地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为人师表,争做楷模

教师是以教书育人来培养人的专门劳动者,他们的劳动对象是有情感、有理性的活生生的人。“已不正,焉能正人”。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表率和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见,教师的学识人品才能乃至处事原则等对学生全面人格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且社会对教师的师德水准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形成了教师的师表意识。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以自己模范的品德来教育和引导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身上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因此,广大教师必须躬行自明,身体力行,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举止风度等方面,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做到正人先正已,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率先垂范作人表率。让爱生敬业,两袖清风,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等精神真正成为全体教师的追求时尚。真正实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诤诤古训。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威望,树立教师的光辉形象和崇高地位,用教师的人格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展现自己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道德情操,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楷模和效仿的榜样。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定位 篇8

小组合作学习下教师角色是否发生了转变,是否需要转变,是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不断被探讨的问题。毋庸置疑,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下,教师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而且许多方面变化巨大,但这种变化不是教师角色的根本改变,而是教师在履行岗位职责时对自身角色的一种调整和完善、一种优化和升华,应该说,变,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未变,是教育本质使然。

做教学设计的“藏宝者”

设计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第一步。它是承载教师劳动并体现教师劳动的部分。有教师岗位在,设计教学的活动就会存在,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下教师角色未变而且不能变的部分。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下的课堂不同于传统课堂,此时的课堂小组并列,先学后教,那种重在设计教程,以教程带学程,细致严密地规定学生的学程,细致到第几分钟要求学生读书,读第几页第几段的做法,显然与小组合作学习相悖,是作为设计者的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下必须改变的。

小组合作学习下的教学设计是一种更加面向学习者的设计,设计的一切活动均围绕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如同事先布下的一个局,教师就是那布局者和藏宝者,学生是那靠团队的智慧协力去把教师藏下的“宝贝”挖出来的破局者和挖宝人,“宝贝”是本课的教育目标。“宝贝”藏在某个地方,同时隐藏在寻宝的过程中。教师要确定好“宝贝”,让学生知道找什么;要布好局,让寻宝的过程具有更大意义;要讲好游戏规则,让学生根据规则去寻找。所以小组合作学习下的教学设计实际上是在设计学生的学程。教师不再局限在思考自己在课堂上如何讲,使用什么教学手段讲,而是努力为学生设计一个在一段时间内自己开展学习的方案,设计一个以学生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方案。

作为小组合作学习下的教学设计者,其选择能力尤为重要。一是要善于根据方式选内容,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适合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也无法覆盖所有学习内容。教师必须具备选择判断的自觉性和能力,预设适切的课程内容供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合作的方式学习。二是要善于根据目标选择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目标追求上存在差异。在国际上,有的国家在使用合作学习方式时,主要用来学习概念性内容,这样的内容,对整个课程来讲,更多集中在“是什么”的学习层面上;而另外一些国家,则更多用合作学习来探究社会内容,培养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可见,对合作学习目标的界定直接影响学习内容的选择。三是要善于根据程度选切口。好的内容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选择好的问题切口对学生展开学习很重要。这样的切口从程度上讲一定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跳是态度,够得到是能力。伸手就够到了,缺乏挑战性;怎么跳也够不到,会导致学生不跳。设计出能让学生心甘情愿去跳、去争取获得“物品”的过程就成为考量设计者功夫的所在,是变的重要方面。做小组合作的“护航者”

在学生学习中发挥引领作用,是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又一方面。在传统课堂中,这种引领是通过教师先教学生后学实现的。小组合作学习下教师的引领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的引领不能“代庖”,把需要学生自己“寻”得的知识主动呈现给学生;也不能“领航”,自己在前面探路,让学生在后面跟随;更不能“旁观”,事不关己,神游课外。小组合作学习下的教师更像是一个护航者。教师要在能够观察到的距离内观察学习进程,掌握学情。教师要快速判断各种情况变化,保证在小组学习最需要帮助的时刻和部位,迅速加盟到小组中,帮助小组解决问题,保证小组航行安全并顺利抵达学习彼岸。

从护航的角度讲,教师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突出护卫中的全景性。小组合作学习下的课堂由若干个独立小组构成,只关注一个或几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忽略或丢下其他小组不管,不符合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原则。为做到全景性护卫,教师需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最大限度地将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尽收眼底。二是突出护卫中的全程性。全面掌握学情是教师发挥引领作用的前提。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师通过观察、提问、演练等环节,较为容易掌握学情。小组合作学习下,教师只有跟随小组学习全程,才能把握学生学习的心路,找准教师实施引领的起点和关键点。三是突出护卫中的选择性。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护卫不是监督,不是看小组学习是否在教师预设的轨道中进行,而是观察学生是否能抵达终点。作为护航者的教师,要对航程中的情况了如指掌,对破除航程中的险境胸有成竹,拥有根据只言片语迅速判定小组学习程度和问题的本领,在小组学习出现偏颇、遇到障碍时能及时发现,以教者的智慧、长者的权威给予点拨纠正,帮助小组走出困境,步入正确轨道。

做学习成效的“品鉴者”

作为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实施评价不会因教学模式的改变而取消,这是教师作为评价者未改变的地方。小组合作学习下,伴随课堂教学整体的变化,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从评价对象到评价内容、从评价标准到评价目的都在进行调整,这是教师作为评价者发生改变的地方。

小组合作学习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从关注学生个体转向关注小组;从评价学习成效转向既评价学习成效,也评价团队的学习状态,更关注个人在团队中的表现,关注群体的合作意愿与策略,关注小组的合作氛围。评价目标是小组发展下的全体学生发展。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品与鉴的成分应该更多,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去品变化,品成长,品成功。鉴别是非,鉴别程度,鉴别优劣。通过品鉴找准下一步学习的起点。通过品鉴,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哪,需要在哪。这里的品鉴更侧重引领,侧重以欣赏鉴定的方式实现引领。这样的品鉴,较之过去的评价,多了一份研究,多了一份欣赏,将更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生与小组、学生与学习、学生与教师的亲近感。教师对小组学习的品鉴包括品鉴方向,品鉴策略,品鉴状态。所谓品鉴方向,就是要正确判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合理因子,让小组明白,尽管这次学习走得可能不够远,但小组在学习中呈现的一些萌芽是今后学习成长中更珍贵的部分。所谓品策略,是因为在团队学习中,策略的掌握运用更为重要,通过什么途径逼近目标,如何共同迅速逼近目标,是小组成功的关键,也是今后团队攻关的重要部分。要从策略选择、策略运用的角度帮助小组成长。最后是品状态,一个成功的小组,状态一定是最佳的。作为评价者的教师要从对状态的感悟中帮助小组把握团队学习进程,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也不让一个学生产生游离感。

做学习环境的“创设者”

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设必备条件是教师固有的工作,不论在哪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都会努力为之。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作为创设者的角色没有变。但是,相对于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所需的配套条件确实变化巨大,学习条件对学习活动的作用更突出,教师作为条件创设者的角色也更鲜明,这是作为创设者的教师改变的地方。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围绕小组的学习来组织和创设条件。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条件是保障小组学习开展,即保障学生在小组内能够学,愿意学,学得好。在保障小组学习开展的各种条件中,环境条件尤为重要。小组合作学习需要这样一种环境:它能够保障小组学习持续,不断深入,保障学生不是被动地完成教师的要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是积极探究,合力攻关。学生乐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在小组内安心学习,通过小组学到了更多有用的知识,学习变得越来越有品位。

上一篇:心情失落的个性签名下一篇: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