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Flash动画课件(共10篇)
简易红绿灯电路.rar
磁场(完整课362K).rar
磁体的磁感线.rar
短路导致电流过大.rar
并联电阻计算.rar
电流周围的磁场.rar
串联电阻计算.rar
一火一地触电.rar
奥斯特实验.rar
高压触电.swf
螺线管的磁场方向.swf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swf
电阻 flash课件.swf
电路连接练习板3.swf
电能表.swf
电磁继电器和电话 Flash课件.swf
电磁波的产生.swf
电生磁 Flash课件.swf
电压表读数练习flash课件.swf
电压与电流的形成 swf.swf
电功率flash课件.swf
电与热 全课flash课件1610K.swf
滑动变阻器的原理结构和使用swf.swf
测小灯泡功率flash课件2.swf
测小灯泡功率(259K).swf
日光灯工作原理.swf
并联电路中的电流流动.swf
并联电路2flash动画.swf
并联电路1flash动画.swf
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swf
伏安法测电阻实验.swf
伏安法测电阻.swf
伏安法测电阻(1).swf
串联电路2flash动画.swf
在学习中,上课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听力的效率决定了听力学习的基本情况,为了提高听力的效率,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听力的针对性。预习中发现的困难是听课的关键,为了减少听力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我们可以弥补旧知识和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预习后对知识的理解与教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预习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倾听集中的过程,而不是抛弃。专注是对课堂学习的奉献,是对耳朵、对眼、对心、对嘴、对手的奉献。如果你能做到这“五到”,就会高度集中,课堂上学习到的所有重要内容都会在他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在讲课的过程中,要确保你们能集中注意力,不偏离对方。我们必须注意课前休息10分钟,不要做太激烈的运动或激烈的辩论或阅读小说或家庭作业,以免课后喘息、幻想、无法平静,甚至大脑开始睡觉。因此,我们应该做好上课前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
3,要特别注意教师讲课的开始和结束。在一堂课的开始,老师概括地总结了上一课的要点,并指出这堂课的内容是连接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纽带。最后,教师通常总结一堂课的知识,这是高度概括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课的知识和方法的概要。
4,做笔记。不会记录,但演讲中的重点,难点,使一个简单的总结记录,写下演讲的要点和自己的感受或创造性思维。审查和消化。
5.我们要认真审视问题,了解实际情况和物理过程,注意分析问题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坚持从对方身上吸取教训,提高知识转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学习技巧
步骤1.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_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平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步骤2.解题规范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德阳中学(405400)姓名:李 勇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电能
二、设计思想
本节是第八章电功率的第一节电能,教材是围绕“电能”这个概念展开的,课文开始即用两幅图,从供电和用电两方面展现了电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为尽可能体现出“探究的意义在于发现与创新”,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做如下处理:第一环节:打开探究之门。教师组织学生收集、观察家用电器并提出思考“电能在现代社会中有那些广泛来源与应用?” 以身边的实例丰满、深化学生对电能的认识,突出科学、社会、生活的关系。第二环节:探究与发现。通过探究发现电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电能转化的现象,然后从不同家庭使用电能多少的不同,来引入电能的单位,从而介绍单位的换算关系。在此基础上介绍电能的测量工具──电能表,并把新型、现代化的电能表及时引进课堂。第三环节:创新与实践。如何测量家用电器的电能(课后完成),变单一的技能培养为创新意识的建立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小资料培养学生节约用电的意识。本校新课程研究始于2004年9月,目标是构建具有“自主、协作、创新”等特色的课堂教学。本届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近一学期的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悟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但科学探究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学生还不是很清楚。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自主、协作、创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协作交流中发现,在探究中创新,从而领悟物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并进行自主、协作、探究及方法上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应用;②知道电能及电功的单位;③会使用家庭电能表。
㈡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调查、查阅资料收集电能的各种来源和各种应用的知识,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②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课堂踊跃发言,了解电能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②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日常生产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学知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从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各种应用来学习电能。
五、教学难点:电能表的使用
六、教学准备:
㈠教师准备:拍摄开县红花电站“水力发电”、开县白鹤电厂“火力发电”的场景,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㈡学生准备:课前利用各种条件收集整理有关电能的各种来源和各种应用的资料,记录家中电表铭牌上的信息。网上下载电能表图片,一张电费收据单。
七、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布置学生在课前利用手边的一切资料,教材、书籍、报纸、杂志、网络等收集下面资料:①电能有哪些来源?②电能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应用?③收集下载电能表图片。④抄下家里电能表铭牌上的信息。⑤用电缴费单。(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体,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校内校外相结合。) 情景引入
播放关于能源的多媒体资料,如我县红花电站“水力发电”、开县白鹤电厂“火力发电”,以及风能发电、火车运煤高压输电、管道输油、等场面。师问:刚才播放的片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答:都是能源知识。(从身边的电能拓展,让学生体验社会生活中丰富的物理知识。)
师: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资源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电能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电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八章电功率的第一节:电能。 导学释疑
㈠电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来源与应用: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到的关于电能的资料拿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整理好,然后在全班展示你们组的成果。
协作交流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培养合作精神,准备在全班展示和发言。师在小组间巡看,参与学生小组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电能的来源和应用并板书。)来源:水力、火力、风力、太阳能、发电机、干电池、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应用:电灯—热能和光能,电风扇—动能,电视机—光能、声能,电炉—热能等。㈡电能的单位与电能的测量──电能表
自主学习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⑴电能的单位是什么?⑵电能表铭牌上的各种标注是什么含义?⑶电能表怎么读数?(学生阅读思考,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师:请同学们回答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电能的单位是什么?电能的不同单位是怎样换算的?生答:电能的单位有:度、千瓦时和焦耳,其中千瓦时和度是一样的,它是千瓦时的学名,其符号是:kW·h,焦耳是物理学中最常用的能量的单位,简称焦,符号是J。它们的换算关系是:1 kW·h=3.6×10J。
协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电能表的作用和怎样读数。现在请同学们把课前从网上下载的电能表图片拿出来,相互交流,选出一张交到讲台。(用实物投影仪放出学生电能表图片:IC卡电能表、三相电能表、电子式电能表、单相电子式电能表、单相电能表、多功能电能表、智能电能表等等。)
生甲:电能表用来测量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生乙:电能表读数时的单位是度,也就是千瓦时,读数时要注意,上面所显示出来的数字的最后一位是小数点后面的数字。
生丙:电能表并不能直接显示消耗的电能,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是这一段时间前后两次电能表的读数的差。比如一周消耗的电能,应该用这个周末电能表的读数减去这个周初的读数。
师:说得很好,电能表的读数方法:一段时间内电能表的计数器上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去的电能。
下面我们再讨论电能表铭牌上各数据的含义。(强调指出“600r/kW·h”的含义)例:一家庭用的电能表的盘面上标有“3000r/kW·h”的字样,当只接通一盏电灯后,6min转盘转过30r,那么该电灯消耗的电能是多少?(投影题目并为课后探究作业做铺垫)
解析 电灯6min消耗的电能是:
6㈢1 kW·h电的作用:同学们请看屏幕上的一组图片和数据。思考生活中浪费电的事例,如何节约用电?(打出多媒体投影,列出一组图片和数据,说明1度的电能和1J的能量各能做什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自觉养成节约用电的意识,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 小结拓展
1、提问式: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回家欣赏夜景,体会电能多我们的重要性。
3、科技小论文:由1度电的作用想到的„„
4、探究:回家利用电能表,钟表测量一样家用电器在某段时间消耗的电能。并思考探究过程要注意什么?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1、自主学习,通过调查、查阅资料收集电能的各种来源和各种应用的知识,让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
2、交流合作,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课堂踊跃发言,让学生了解电能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3、探索创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突出“自主、协作、创新” 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协作中发现,在探究中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教学手段,本课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在屏上显示为主、黑板上书写为辅的展示方法,以形象直观的图形和动态文字,显示重要的物理知识,对学生产生感观上的刺激,以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一、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对身边的各种杠杆的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热爱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使知识的传承在探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从而缩短生活与物理的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学习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边。
二、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学生知道省力、费力、等臂等不同类型的杠杆及其特征,能从身边的物品中抽象出理想的杠杆模型──硬棒,并能指出它们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从而分辩其类型。
●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杠杆的探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人文教育。
三、教学器材
1.教师备用:剪刀(两种)、羊角锤(木板、钉子)、电工钳、订书机、镊子、瓶盖起子、啤酒一瓶(没开启)。
2.学生自备:每个学生自备2~3件属于杠杆的生活用品。
四、教学重、难点
从具有复杂的机械外形的生活用品中抽象出理想的杠杆模型──硬棒。
五、教学过程
1.杠杆的识别:(板书)(复旧引新)
教师:上次课我们了解到了杠杆的有关知识,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杠杆,请大家标出动力F1和阻力F2的力臂。
教师肯定学生正确的画法,并说明:其实,老师画的这根杠杆就是从图1(甲)中抽象出来的硬棒,去掉石头、不考虑棒的形状和粗细,得到了理想的杠杆模型──硬棒,这样我们简化了研究对象,容易识别杠杆。
教师:大家能从图2和图3的剪刀中抽象出简单的杠杆模型吗? 学生各自画出了带半圆形手柄剪刀的杠杆模型。
教师:剪刀上的半圆形手柄是起什么作用的?对于我们研究杠杆是否有实际意义呢? 学生:半圆形手柄是为操作方便设计的,对研究杠杆无实际意义。
教师:对,这是我们研究杠杆的次要因素。我们不仅要透过复杂的机械外形找到杠杆的本质的东西──硬棒,而且还要找到其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这是认识事物、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学生不仅能画出图2(乙)图3(乙)中的杠杆模型,而且还能正确画出图4(乙)图5(乙)所示的杠杆模型。
教师:观察用羊角锤拔钉子的情况,如图6(甲)所示,并画出其杠杆模型──硬棒。学生用自带的羊角锤进行实验,且一边实验,一边画图,教师在教室里巡回观察,发现许多学生得到了图6(乙)所示的模型。教师:锤头是我们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吗?
学生:锤头部分也可忽略,它也是次要因素,完全可画成图6(丙)那样。教师:非常正确„„
学生:(突然提问):我在使用羊角锤时,发现拔钉子还有一种方法,如图7所示。(其他学生按这位同学提的方法进行实验,并画出了图7(乙)所示的杠杆模型,效果不错)
教师:(高兴地)这就是创新,敢于提出与教材上不同的想法和做法,这是科学家们可贵的创新精神,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2.杠杆的分类(板书)
教师:大家能通过观察和思考对以上杠杆进行分类吗? 学生1:我认为杠杆可分两类:一是直杠杆;二是弯杠杆。教师:不错,这位同学观察的非常仔细。还有其它分类方法吗?
学生2:我认为可把杠杆分为两类:一是有固定支点的;一类是支点可移动的。如撬石头的杠杆的支点可移动。
教师:也不错。图1中的杠杆支点可以根据需要来移动。
学生3:我认为按动力臂和阻力臂大小关系把杠杆可以分为三类:一是L1>L2,二是L1<L2,三是L1=L2。
学生4:我按动力和阻力的大小关系把杠杆分为三类:①F1>F2;②F1<F2;③F1=F2。教师:以上几位同学对杠杆的分类都不错,哪种分类对我们的应用有实际意义呢? 学生5:后两种分类更有实际意义。如前面谈到的剪刀,作为理发用的就更注重省距离了,使用时可以方便地剪下更多的头发,毕竟剪头发并不很费力。
学生6:后两种分类实质上是一样的,根据公式,①当L1>L2时,F1<F2省力费距离;②当L1<L2时,F1>F2费力省距离③当L1=L2时,F1=F2,既不省力,又不省距离。教师:这位同学对杠杆的分类已讲的十分清楚了。当生活中更需要省力时,就使用L1>L2 的杠杆,当生活中更需要省距离时,就使用L1<L2的杠杆。任何事物总是有它的两面性,我们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研究问题 教师:那既不省力又不省距离的杠杆有什么用呢? 学生:精密的测量工具──天平就是这种杠杆。教师:非常正确。
学生:(突然提问),我觉得图3并不一定是费力杠杆,我在使用时发现:剪刀刀口受力的部位往往在刀口的中部或离支点较近的部位。当然也有剪刀刀口尖端受力的情况,这属于费力杠杆。
教师:(惊呀)是这样吗?
大家认真地实验,果真如此。全班同学认可。
教师:看来,我们研究问题不能单凭想象,也不能仅看表象,轻易地下结论。还是实践出真知„„
学生:(突然提问)我发现用瓶盖起子起盖时,除了图8所示的外,还有象图9那样的一种起法。
教师:是这样吗?你来给同学们演示一下。
这位同学稍不注意,用图9那样的方法把啤酒瓶盖起开了,全班同学都乐了。
教师:(高兴吧)我发现你们正在走科学家的路,非常不错。你们身上巨大的潜能正在被开发„„
3.见过的杠杆:(板书)
教师:今天,大家带来了哪些物品,你们能正确说出它们属哪一类杠杆呢?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并把自己带来的身边的物品拿出观察、实验、分析、研究,教室里五十四位同学二十七个探究小组呈现了一派热闹景象:其中,有学生带来了剪刀、瓶盖起子、镊子、电工钳、打火机、订书机、筷子、眼镜架、夹子、折叠伞等,有的说课本、课桌盖也是杠杆。更有趣的是一位学生把父亲的钓鱼杆也带来了,为了安全,教师用黑板擦换下了鱼钩。这位同学一边做着钓鱼的精彩动作一边解说:如果有了大鱼,就用不着考虑省力了,需要再大的力也使得出,关键是省距离,右手稍微向下压杆,就把鱼钓出水面并落到岸上,多爽!大家看了这位同学的表演,都捧腹大笑起来„„
教师:只要大家关注生活,物理知识的应用无处不有。现在大家带来的物品我已登记在黑板上,没有带来的或不好带的生产、生活工具但你见过的还有哪些呢?
平静的课堂一会儿又沸腾起来了,大家争先恐后地列举了许多例子:炒菜用的锅铲、跷跷板、门窗、板车、缝纫机踏板,家用垃圾筒的踏板和后臂、锄头、家用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扁担、杆秤„„更有趣的是一位同学举了船桨的例子。教师:你乘过这种有船桨的小船吗? 学生:乘过。
教师:太美了,你乘船的情景一定很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情趣吧!这是勤于观察、热爱生活的表现。(全班大笑)
师生共同探究杠杆的本质,共同挖掘生活的美,共同享受着课堂无尽的欢乐。不知不觉就要下课了„„
六、课堂教学小结和延展
今天,我们学会了杠杆的识别和分类,了解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中处理问题的一些办法和思想,这些办法和思想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很有益处的。大家下去后,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下列任务!把你看到的或想到或做过的的记录在自己的成长档案内,备老师检查评估。①参观一建设工地,工地上有哪些杠杆?
②仔细观察城市环卫车装卸垃圾箱的过程,哪个部分是杠杆? ③指甲钳上哪部分是杠杆?属哪一类? ④到商店观察一下案秤的结构,它是什么杠杆? ⑤人体的手臂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⑥用扫帚扫地时,扫帚是哪种杠杆?请试一试。
七、板书 杠杆的应用 1.杠杆的识别:
不考虑复杂的机械外形,从物品中抽象出简单的杠杆模型──硬棒。2.杠杆的分类:
第一单元 活动·探究 任务一 新闻阅读 1.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 2.外国消息二则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
3. “飞天”凌空/夏浩然、樊云芳
4.今天我们豪迈受阅/李选清、武天敏、胡君华 新闻采访 新闻写作
口语交际:讲述
第二单元
5.藤野先生/鲁迅 6.我的母亲/胡适 7.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8.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 写作:学写人物小传 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
第三单元
9.三峡/郦道元 10.短文两篇
与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1.与朱元思书/吴均 12.观月记/张孝祥 13.唐诗五首 野望/王绩 黄鹤楼/崔颢 使至塞上/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写作:学习描写景物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龟虽寿/曹操
赠从弟(其二)/刘桢 梁甫行/曹植
移居(其二)/陶渊明 第四单元
14.背影/朱自清
15.昆明的雨/汪曾祺 16.那树/王鼎钧 17.外国散文两篇 要生活得写意/蒙田 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 写作:语言要连贯
综合性学习:我们的网络时代
第五单元
18.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19.苏州园林/叶圣陶 20.梦回繁华/毛宁 21.蝉/法布尔
写作: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口语交际:复述与转述
第六单元
22.《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23.愚公移山/《列子》 24.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 25.强项令/范晔 26.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春望/杜甫
雁门太守行/李贺 赤壁/杜牧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写作:表达得体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名著导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件
新闻两则 PPT课件2.rar
新闻两则 PPT课件1.rar
新闻两则 PPT课件3.rar
芦花荡 PPT课件1.rar
芦花荡 PPT课件2.rar
芦花荡 PPT课件3.rar
蜡烛 PPT课件1.rar
蜡烛 PPT课件2.rar
蜡烛 PPT课件3.rar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1.rar
亲爱的爸爸妈妈 PPT课件1.rar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2.rar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3.rar
亲爱的爸爸妈妈 PPT课件2.rar
亲爱的爸爸妈妈 PPT课件3.rar
阿长与《山海经》 PPT课件1.rar
阿长与《山海经》 PPT课件2.rar
阿长与《山海经》 PPT课件3.rar
背影 PPT课件1.rar
背影 PPT课件2.rar
背影 PPT课件3.rar
台阶 PPT课件1.rar
台阶 PPT课件2.rar 8 台阶 PPT课件3.rar
老王 PPT课件1.rar
老王 PPT课件2.rar
老王 PPT课件3.rar
信客 PPT课件1.rar
信客 PPT课件2.rar
信客 PPT课件3.rar
中国石拱桥 PPT课件(资料)1.rar
中国石拱桥 PPT课件(资料)2.rar
中国石拱桥 PPT课件1.rar
中国石拱桥 PPT课件2.rar
中国石拱桥 PPT课件3.rar
桥之美 PPT课件1.rar
桥之美 PPT课件2.rar
桥之美 PPT课件3.rar
苏州园林 PPT课件1.rar
苏州园林 PPT课件2.rar
苏州园林 PPT课件3.rar
故宫博物院 PPT课件1.rar
故宫博物院 PPT课件2.rar
故宫博物院 PPT课件3.rar
说“屏” PPT课件1.rar
说“屏” PPT课件2.rar
说“屏” PPT课件3.rar
大自然的语言 PPT课件1.rar
大自然的语言 PPT课件2.rar
大自然的语言 PPT课件3.rar
奇妙的克隆 PPT课件1.rar 17 奇妙的克隆 PPT课件2.rar
奇妙的克隆 PPT课件3.rar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PPT课件1.rar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PPT课件2.rar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PPT课件3.rar 18 被压扁的沙子 PPT课件.rar
生物入侵者 PPT课件1.rar
生物入侵者 PPT课件2.rar 19 生物入侵者 PPT课件3.rar
你一定会听见的 PPT课件1.rar 20 你一定会听见的 PPT课件2.rar 20 你一定会听见的 PPT课件3.rar 21 桃花源记 PPT课件1.rar
桃花源记 PPT课件2.rar
桃花源记 PPT课件3.rar
爱莲说 PPT课件.rar
爱莲说 PPT课件2(1).rar 22 爱莲说 PPT课件2.rar
陋室铭 PPT课件.rar
陋室铭 PPT课件2.rar
核舟记 PPT课件1.rar
核舟记 PPT课件2.rar
核舟记 PPT课件3.rar
大道之行也 PPT课件1.rar
大道之行也 PPT课件2.rar 24 大道之行也 PPT课件3.rar 25 春望 PPT课件.rar
春望 PPT课件2.rar
石壕吏 PPT课件.rar
望岳 PPT课件.rar
望岳 PPT课件2.rar
石壕吏 PPT课件2.rar
三峡 PPT课件3.rar
三峡 PPT课件1.rar
三峡 PPT课件2.rar
答谢中书书 PPT课件1.rar
答谢中书书 PPT课件2.rar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2.rar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rar 28 观潮 PPT课件1.rar
观潮 PPT课件2.rar
观潮 PPT课件3.rar
湖心亭看雪 PPT课件1.rar
湖心亭看雪 PPT课件2.rar
湖心亭看雪 PPT课件3.rar
使至塞上 PPT课件.rar
使至塞上 PPT课件2.rar
归园田居(其三)PPT课件.rar
游山西村 PPT课件.rar
归园田居(其三)PPT课件2.rar
渡荆门送别 PPT课件.rar
渡荆门送别 PPT课件2.rar
教学目标
1.掌握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2.会初步运用矩形的概念和性质来解决有关问题.
3.渗透运动联系、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
教学重点 矩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矩形的性质的灵活应用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矩形的概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思考:矩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学生举例矩形的实例
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矩形的性质
矩形的性质 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矩形的四个角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3再探新知
已知: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
AC是△ABC的 边 BO是AC边上的 线
BO与AC的数量关系是
结论:直角三角形 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4活学活用
(教材P104例1)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B=60°,AB=4cm,求矩形对角线的长.
解:∵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C与BD相等且互相平分. ∴ OA=OB. 又
∠AOB=60°,∴
△OAB是等边三角形.
∴
矩形的对角线长AC=BD = 2OA=2×4=8(cm).
5达标检测
(1)矩形的定义中有两个条件:一是
,二是
.
(2)已知矩形的一条对角线与一边的夹角为30°,则矩形两条对角线相交所得的四个角的度数分别为
、、、.
(3)已知矩形的一条对角线长为10cm,两条对角线的一个交角为120°,则矩形的边长分别为
cm,cm,cm,cm.
6归纳总结
矩形性质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性质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7作业 P95 1 2 3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评析】
①至④句形象描绘了苦闷彷徨的情形:金杯玉盘,佳肴美酒,身为酒鬼却无法下咽,坐立不安这。⑤⑥“渡黄河”“登太行”比喻努力实现自己的大抱负大目标,可是却四面碰壁,道路不通,令人沮丧。⑦⑧两句,精神又昂扬起来:当年姜太公、伊尹不是先苦后甜终成大业么?⑨句写面对现实,不由得痛苦而消沉。不过,诗人最后并没丧失信心。⑩—⑾句充满了自信与对理想不屈的追求:终有一天,我会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全诗感情激越,几伏几起。
【练习】
1.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想渡过黄河却看见冰雪堵塞了大河,准备登上太行又见莽莽的风雪弥漫高山。用比喻的手法,将“冰塞川”“雪满山”喻为自己遇到的重重阻力。照应题目“行路难”,抒写了诗人在长安经历仕途**的体验和事与愿违的痛苦心情。
2.诗中引用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姜太公碧溪垂钓,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后人称道,试作简要分析。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此句把实现政治理想比喻为“长**浪”,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豪迈的气概和乐观的精神。
4.“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2分)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5.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2分)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下列表格内)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5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五星红旗----中国的骄傲!随着奥运健儿的夺冠,随着“神州七号”的升天,五星红旗从天安门广场飘到了奥运赛场,从中华大地升上了茫茫太空!自豪之余,我们不禁想到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的是:
A.开国大典B.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它一旦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雄狮醒来,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历史事件是:
A.抗日战争胜利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C.抗美援朝战争胜利D.改革开放
3.2009年3月28日,西藏自治区各届干部群众一万余人在布达拉宫广场集会,热烈庆祝第一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原因,西藏解放推迟至1951年。其解放方式是:
A.和平解放B.武力解决C.民族区域自治D.一国两制
4.某班表演历史短剧《上甘岭战役》,小刚在剧中扮演舍身堵枪眼的志愿军战士,他扮演的是:
A.董存瑞B.邱少云C.黄继光D.罗盛教
5.关于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有深切体会,其中符合当时情景的是:
A.农民甲说:“我们总算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B.农民乙说:“今年多收三五斗,还要向地主交租!”
C.农民丙说:“加入农业合作社就是好,集体力量办大事。”
D.农民丁说:“实行土地承包,收成比往年高很多!”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
A.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C.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D.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
7.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说明当时我国必须:
A.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B.加速实现手工业合作化
C.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D.优先发展重工业
8.刘爷爷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他参与和表决了会议通过的所有文件和决定,下列各项属于这些文件和决定的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B.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C.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9.直到“一五”计划实施之前,中国人民还不能自己制造汽车。而今天满大街都奔跑着中国人制造的汽车。中国人制造的第一批汽车是:
A.“解放”牌汽车B.“长安牌”汽车C.“吉利”牌汽车D.“奇瑞QQ”牌汽车
10.1956年 1月,上海市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
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工商业改造B.人民公社化C.“一五”计划D.土地改革
11.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于
A.1949年B.1952年C.1953年D.1956年
12.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13.观看右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漫画可能出现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哪一运动中?
A.农业合作化运动B.土地改革运动
C.“大跃进”运动D.“文化大革命”
14.具有历史震撼力的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中有一个场景:小孩找出他父亲的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这个场景发生在A.“文化大革命”期间B.“大跃进”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D.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期间
15.口号既是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符号,口号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政治,它其实是穿着文化的外衣来表现政治的内涵。用口号来解读历史,别有一番历史的“味道”。据你推测,图片中的口号出现的背景
A.建国初期,经济凋敝B.土地改革,国家稳定
C.人民公社,信心膨胀D.改革开放,国人自信
16.社会主义建设是一种创新,只有在探索中前进。在探索发展中“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的泛滥开来,其主要标志是
①高指标②瞎指挥③浮夸风④“共产”风⑤调整巩固⑥ 力争上游
A.②④⑤⑥B.①③⑥C.①②③④D.①③⑤⑥
17.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18.邮票记录着历史。与右图邮票中人物相关联的称号是:
A.“铁人”B.“党的好干部”
C.“两弹元勋”D.“最可爱的人”
19.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下列口号、标语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的是
A.打土豪,分田地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D.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20.在建国后开展的哪一运动中,党和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A.土地改革运动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文化大革命
21.“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对联中的两次“分田”指的是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社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C.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运动D.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2.读“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从图上看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
入(抽样份数:18529户)从1978年到1982年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土地改革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3.下列各项,属于右图所示会议公报内容的是:
A.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C.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D.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24.在一座城市的市政府门前,有一座标志性的雕像(见右图)名为拓荒牛,这座城市就是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请问这座城市是指:
A.上海B.珠海C.深圳D.厦门
25.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政治运动经常开展,这在当时人们的取名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例如钱红卫、孙建国、刘援朝、周跃进等。一般而言,以上四人中年龄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A.周跃进、孙建国、钱红卫、刘援朝B.刘援朝、钱红卫、孙建国、周跃进
C.钱红卫、周跃进、刘援朝、孙建国D.孙建国、刘援朝、周跃进、钱红卫
26.2008年10月,15家主流媒体公布了征集到的流行语,如:“下海、农民工、上网、炒股、汉堡、科学发展观、雄起„„”若给这些流行语定一个最准确、合理的主题,应该是
A.改革开放中国特色B.加入世贸市场经济
C.对外交流大国崛起D.西部开发解放思想
27.邓小平说:“特区是一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①深圳②厦门③上海④汕头⑤珠海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28.歌曲《春天的故事》唱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个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其中“一个圈”指的是
A.香港特别行政区B.澳门特别行政区C.经济特区D.沿海经济开发区
29.一把历史年代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下列年代尺中与1997年相对应的方框里应该填写
A.党的诞生B.打开国门C.南巡讲话D.高举旗帜
30.邓小平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党的哪一次会议上?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三大D.十四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8分,第33题13分.第34题13分,第35题12分.第36题10分.共7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二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材料三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上述三则材料均选自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列举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最少三项)(5分)
(2)材料二是哪一年哪次会议上制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它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3)材料三是哪一年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你如何评价这个总路线?(5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右图壁画解说词: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请回答:
(1)材料一摘自中国共产党哪一次会议的决议?(2分)
(2)材料二应出自哪一运动过程之中?(2分)
(3)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各有何影响?(4分)
33.2008年,电视连续剧《金婚》在全国热播。《金婚》以编年体的形式描写了一对普通的中国夫妇(佟志和文丽)50年的婚姻生活,同时也折射出新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请从下列镜头回放中,挖掘出相关历史信息,回答问题:
镜头一:《金婚》第4集中,1958年,庄嫂生下儿子取名“跃进”。
镜头二:《金婚》第12集中,男主角佟志和造反派小将们有这样一段对话:佟志说:“最高指示,要文斗不要武斗!”造反派小将们将佟志夫妇推向门边站着,一边高喊:“最高指示,打倒一切反动派!”
镜头三:《金婚》第36集中,1991年工厂要和港商合资,动员职工买股票。
(1)庄嫂给儿子取名“跃进”,可以从中推断当时全国正在掀起什么运动?针对这一运动我们应当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4分)
(2)镜头二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该事件结束的时间?(4分)
(3)镜头三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现象,改革开放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伟大决策?(2分)
(4)以上三组镜头反映了新中国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3分)
34.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自涎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共十七大召开前,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
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同学们回顾历史,总结成就,展望未来,对“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进行探究。
(1)回顾历史
同学们认为:中华民族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是1949年的“中国新生”和1978年的“伟大转折”,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请你说出开启这两个阶段的历史事件。(4分)
(2)总结成就
“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莲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引自《复兴之路》解说词)。你知道书写“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的总没计师是谁吗?(2分)20世纪的最后20年,他领导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之路进行过哪些探索?(至少回答两点)(4分)
(3)展望来来
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请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在新的历史时期,你肩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3分)
35.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次大讨论的结果是什么?有什么作用(4分)
(2)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答案不得超过30个字,否则酌情减分。满分4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打开封闭的国门走向世界,以惊人的勇气和魄力,迎接着世界的挑战。简要写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4分)
36.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10分)
文 章
刘桢
译文
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有是多么劲挺!
冰与霜正下得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
赏析
开头第一句描写出全诗的主体——松数的形象:亭亭立与山上。第二句采取对立的方式写亭亭之松所处的环境(背景):瑟瑟谷中风。在瑟瑟的山谷风声中,松树高耸的立在山上,这一形象,可以称得上“雄伟”。
三、四两句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它们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以上写的是“亭亭山上松”在风中的形象,以下四句写松树在冰霜严寒中的形象。“冰霜正惨凄”,先 渲染环境的严酷,再写松树的表现:“终岁常端正”。为什么松树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能够“终岁常端正”?诗人先以反诘句写出疑问:“岂不罹凝寒”,然后从容回答:“松柏有本性”。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上形象的话,那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品质。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劲挺的风格写出了松树的鲜明形象,其实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诗中因此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译文
前面看不到古代知人善任的君王,后面又看不到举贤授能的贤君。想到天地是那样永久长远,独个儿流下了悲伤的眼泪。
赏析
这首诗,是古今一致公认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一句五个字,但却包括了燕昭王在内的许多古代贤王,他们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大约怎么也不会任用像武攸宜这样的无能之人;至于作者自己,如有像燕昭王这样的统治者,才能一定会得到施展,抱负终会实现。但这一切不过是感慨而已,因为前代的贤王已成过去,是见不着的。
“后不见来者”,后代的贤君也将会有的,但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暂,自己又怎么能见得着呢!
前代的贤王见不着,后代的贤君等不到,空有治国安民的理想,终一生不得实现,这该是多么令人忧郁的事情啊!
这首诗的题目有一个“登”字但是诗中无一处点明这个字,不过读者又处处感到有这个字的存在。
一、二句的“前”与“后”自然是诗人登高所望的“眼前”与“身后”,但他却因此联想到久远的古昔与以后的时代;古今相连,造成了时间的漫长。诗人的苦闷痛苦的心情因时间与空间的衬托,得到了极为深沉的表现。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时的心理活动,最后一句才写外部表情。内心是表情的依赖,表情是内心的反映,两者恰当结合,勾画出一个胸怀大志而又不逢其时、独立悲叹的动人形象。
全诗的语句长短不齐,音调富于变化,更有助于表达诗人起伏强烈的慨叹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译文
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
我真诚地请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赏析
这是一首送行诗。首句点明地点——渭城。第二句写客舍。这两句诗,虽说无一句送别,但几乎都暗藏着一个“别”字。诗人将送别安排在一个清爽适人的环境中,使被送者产生留恋之情,使送者能达到挽留之意,更能体现两者的友情。
三、四两句,明言送别。最后一句承前句而来,说明在渭城这样好的环境里,有朋友和你交流感情;要是出了阳关,满目荒凉,没有那一个是你旧日的朋友,还能有谁同你饮酒谈心?同时也向朋友暗示:阳关之外,没有朋友了,你可要多多保重啊!殷勤的叮嘱,深切的关怀,在这两句里显得十分深沉真挚。
这首诗由写景和抒情两部分组成,但两者又不可分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前两句写景,但写景之中又寓有留恋难舍之意。后两句主要是抒情,但抒情之中,却可以使人窥见未写之景。读了“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人们无论如何也会想到阳关之外广漠荒凉的景色,即使在唐代,人们读到最后一句,也颇有凄凉之感。诗中表现的感情很集中,很强烈,诗句也显得平易精练,易于表达送者朴素真挚的情感。
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译文
丢弃我离开的,昨天的日子不能够挽留;
搅乱我的心绪的,今天的日子又有许多烦恼忧愁。
秋风万里送来南飞的大雁,面对这种景象应该在高楼上 酣畅地饮酒。你的文章如建安风骨那样刚健,我的诗向南齐小谢的诗那样清新秀发。全都满怀超逸的兴致,豪壮的情思飞扬横溢,想要登上青天把明月揽取。抽刀斩断流水但水更加不停的流,举杯饮酒想消除忧愁但却更加忧愁。人活在世上不符合心愿,明天就打散头发去摆弄扁舟。赏析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直接抒写了诗人郁积的烦忧和苦闷,两个长句激荡排比,表现了诗人长期以来政治上遭受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长期纠缠在诗人心头,使他难以解脱。第三、四俩感句是个转折,从极度苦闷突然进入辽阔开朗的境界,点出在楼上饯别的主题,展示出诗人豪迈宽广的襟怀。
中间六句痛苦淋漓的抒发豪情意逸兴,前面的烦忧苦闷一扫而光。诗句自然照应了题中的谢楼和校书叔云,一则是恭维李云的诗文刚健遒劲,颇句建安风骨;二则是说自己的诗歌像小谢那样清新秀发。“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进一步渲染了长空万里的秋雁激发起来的壮思逸兴,用极其浪漫的手法,把诗人的性格和昂扬豪迈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四句诗人再一次回到痛苦的现实中来,更加强烈地感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无法调和,使他潇洒旷达外表下深藏着的悲哀更加深重。诗人时而把自己抛向欢乐的绝顶,时而使自己陷于痛苦的深渊。思想感情的急骤变化和艺术结构的起伏跌宕,在全诗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语言的健举豪爽和比喻的自然天成也为以后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表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译文
长安大街上,下着小雨像酥油那样软润,野草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只是萌芽。这是最值得称道的一年中春季最美好的时节,它远胜过皇城绿柳如云的时候。
赏析
这首诗又名《初春小雨》。诗中所写当是早春景物,主要写小雨后的京都景色。起始一句点明地点并描写了小雨所形成的情状——长安街上下着纷纷洒洒的细雨;这细雨看上去十分可爱,它落在地面上就像酥油一样软润,野草开始萌发;这种萌发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隐隐约约。这一句,真实的写出了在小雨中所看到的野草萌生状态。
三、四两句是诗人对前两句所写景物的评价。他认为,这是一年中春天最好最美的时节,要远远胜过含烟柳树绿遍整个皇都的时候。这种评价,实际上包含了比较,将“烟柳满皇都”的景象与“小雨润如酥”所形成的景色相比较,目的在于显示早春季节的可爱,并以“绝胜”表明了他喜爱的程度。景物典型鲜明、比喻贴切生动而构思精巧是这首诗的特点。早春的景物很多,诗人只写最具典型的小雨与野草,将他们安排于同一幅画中,鲜明的表现了早春的独特景色。比喻只有一个就是“小雨润如酥”,十分贴切的写出了小雨的软润状态,生动形象。将春雨、小草这些早春景物与尚未出现而又将要出现的“烟柳满皇都”景象安排在比较情景中,并以“绝胜”突出早春景物之美,构思十分精巧。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译文
有一间低矮的茅屋,坐落在长着清草的溪边。有人好像带着醉意在交谈,多么好听啊,那音韵柔美的吴地方方言啊!原来是一对白发老人,却不知是谁家的公公婆婆在此聊天?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最喜爱的小儿子调皮淘气,躺在溪头剥吃莲蓬。
赏析
这首诗的词牌之下,有《村居》标题。可见是通过一家人的活动来写宁静美好的乡村生活。
上阕写背景。茅屋虽很矮小,却很突出,尤其是它坐落在长着青青草儿的溪边,显得很美。在如此美好的环境中,听到有两个人带着醉意讲话,他们都操吴地口音,声音温和而柔美。乍一听,还以为是年轻夫妇在说话呢。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
下阕写一家三个儿子的活动。大儿子正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屋前编织鸡笼。他们都是劳动者。作者以主要笔墨写农村的宁静美好时,也写了农业生产活动。这样写,是符号农村生活的真实情形的。最后两句写小儿子。全词五个人,写白发夫妇用了两句,写大儿子、二儿子各用了一句,写小儿子也用了两句。写老夫妇可爱之处,主要写他们的声音;写小儿子,主要写他躺在溪头大吃莲蓬的神态。“最喜”一词,既可理解为老翁老妇对小儿子的偏爱,也可理解为作者对小儿子的喜爱。事实上两者都有。“亡赖”本是贬义词,这里作者先说“最喜亡赖”,再勾勒出小儿子吃莲蓬的神态,于是“亡赖”就成了表达作者喜爱情感的词儿,说的是小孩活泼淘气了。
全词语言自然、朴素、清新,同作者所描绘的农村风物一样,情调健康明朗。而在描写农村风景时,专笔写景极少,溪边豆地、屋前鸡群、莲荷水域,全随人物写出。对于人物,作者往往轻带一笔,则声音、动作如在眼前,种种情状,栩栩如生。这些高明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借鉴。
观刈麦 白居易
译文
农家很少有闲时,五月到来人更忙。昨夜南风阵阵起,小麦盖垄翻金浪。女人挑篮送饭菜,孩子提罐送浆汤。相互跟随到麦田,男人割麦在南冈。泥土滚烫烘双脚,似火烈日晒脊梁。拼力枪收哪管热,只为珍惜夏日长。又见一位穷村妇,孩子抱到田垄旁。右手不停拾麦穗,左臂挎着破竹筐。村妇诉说一番话,众人听了都悲伤:“为交租税地卖光,拾点麦穗充饥肠”。而今我有何功德,竟不种田与植桑,每年俸禄三百石,年底家里有于粮。想到这些心暗愧,自责自律永不忘。
赏析
这首讽喻诗的开头四句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下的四句,写妇女领着小孩到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的情景和他们的复杂的心里活动。最后六句,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的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这首诗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诗人在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写出劳动人民之心,通过刻画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观刈麦》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是一种矛盾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
月夜 刘方平
译文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偏偏就在今晚,使人分明的觉出春天正在回暖,因为你听——绿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屋子里来了。
赏析
刘方平,河南洛阳人,一生隐居不仕,以诗文见称于时,有“山东茂异”的美誉。存诗有26首。此诗第一句写出四邻的宁静,第二句写出夜空的宁静,第三句写出人心的宁静,直到第四句才出现声响,而由于有了前三句的极静,所以第四句的虫鸣倒显得格外悦耳撩人。反而言之,由于有了这唧唧的虫鸣,又更加深了春天月夜的宁静之感。作者正是通过这种互相映衬,把一幅清新别致的《听春图》成功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商山早行 温庭筠
译文
清早起来,牛车的铃铛就催人上路。作为漂泊在外的旅客,我满怀着思乡的愁绪。一钩残月映照着茅草盖顶的客店,传来了喔喔的鸡地啼。夜来的寒霜结满了木板桥,早行人的足迹清晰可辩。荒凉寂静的山路上,槲树的叶子正片片飘落,忽然冒出来一丛枳花,它靠着驿站的墙壁,那样洁白、明亮。哦,记得昨天夜里,睡梦中我仿佛又回到了杜陵,只见曲折的池塘里碧波荡漾,大雁和野鸭在自由自在地徜徉。。。。。
赏析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工具落后的古代,出外游行,实在是一件艰苦的事。所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作为那个时代的一种特定的风味,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拨动着人们的心弦。事实上,这两句诗,只用几个名词,就把“早行”的事情历历如绘地勾勒出来,那样富于气氛和情调,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仍然有其历史的审美价值。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我们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相见欢》赏析
作者:赵瑞敏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身囚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其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忍屈负辱过了三年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李煜词以被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才情蕴藉;后其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喻的多少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啊!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的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得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诗词中常借梧桐抒发内心的愁闷。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以上具是写景佳作。写雨中梧桐,能表现诗人内心的愁苦。写缺月梧桐,则又是一番境界。苏轼语“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那么,此情此景,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会有怎样一种心境呢?下片中,词人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那么,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动的怎样的离愁别绪呢?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还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破阵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而今是尝尽愁滋味,而这滋味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道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的抒发真挚的感情。此外运用声韵变化,作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真情流溢大笔振迅──范仲淹《苏幕遮》词赏析
苏幕遮①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②,追旅思③,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者简介]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赏析]
这首词抒写思乡之情、羁旅之思,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后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化用。“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的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在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点出所状者乃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已隐寓其中。“芳草”历来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比如相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写“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清平乐》写“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可见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一词,强调舍此而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除了。“明月楼高”一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之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一、分式的乘除法
1、法则:
(1)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意思就是,分式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
用式子表示:
(2)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用式子表示:
2、应用法则时要注意:(1)分式中的符号法则与有理数乘除法中的符号法则相同,即“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多个负号出现看个数,奇负偶正”;(2)当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进行因式分解,以便约分;(3)分式乘除法的结果要化简到最简的形式。
二、分式的乘方
1、法则:根据乘方的意义和分式乘法法则,分式的乘方就是把将分子、分母分别乘方,然后再相除。
用式子表示:(其中n为正整数,a≠0)
2、注意事项:(1)乘方时,一定要把分式加上括号;(2)在一个算式中同时含有乘方、乘法、除法时,应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有多项式时应先因式分解,再约分;(3)最后结果要化到最简。
三、分式的加减法
(一)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
1、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用式子表示:
2、注意事项:(1)“分子相加减”是所有的“分子的整体”相加减,各个分子都应有括号;当分子是单项式时括号可以省略,但分母是多项式时,括号不能省略;(2)分式加减运算的结果必须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二)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
1、法则: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式后,再加减。用式子表示: 。
2、注意事项:(1)在异分母分式加减法中,要先通分,这是关键,把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变成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2)若分式加减运算中含有整式,应视其分母为1,然后进行通分。(3)当分子的次数高于或等于分母的次数时,应将其分离为整式与真分式之和的形式参与运算,可使运算简便。
四、分式的混合运算
1、运算规则:分式的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先乘方,再乘除,最后算加减。遇到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Flash动画课件】推荐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11-2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考点10-30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07-14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09-29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思品11-23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期中复习资料05-25
202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8课06-14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09-08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理解默写07-18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