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角色定位
大学生“村官”的辅助者角色是由其自身特点决定的。大学生刚刚脱离校园不久,缺乏工作经验和对当地实际情况的了解,很难带领大家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新路子。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需要有人指导和带领,只有在辅助者的工作中历经磨练,积累经验,熟悉情况,才能成长为一个不但敢想,而且能干的开拓者。
刚才听到对方辩友非常自信地说,想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农村创造出一片新天地。那么,让我们来看一看现实吧。团中央对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进行调查摸底的数据显示,农村最需要的是农、林、工、商人才,需要有关经济、科技的人才,而我们去的人呢?63.7%的人是社科类的。请问这些人如何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特长?去教农民写诗?教农民思考人生吗?正方:根据江苏省某市审计学院做的一份调查报告,在江苏省20~40岁的人中,有60%的人认为大学生“村官”只是助手;41~60岁的人中,60%的人认为大学生“村官”只是从事书面材料工作。加上我们刚才的那个例子——只有5900多人才能拉到资金,也就是说,并不是您想开拓就能开拓啊!
根据40多位大学生走访重庆、北京等4个直辖市以及四川、浙江等6个省的1260个村庄所做出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所拿到的一个数据,我们看到,67.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一定的权利,70%的“村官”赞成给大学生“村官”一定的权利。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权利只是很小的权利,只是在基本事务当中的权利。请问在这种没有绝对的决策权的时候,你如何孤胆英雄般地单打独斗,做到开拓者的工作呢?让村民多了解一些农业知识、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帮助他们购买到优质的种子和化肥……,这些看似细节的辅助性工作,注定是要日日做、月月做、年年坚持做下去的。如果你能多宣传一些党中央三农政策,多组织一些文艺活动,让邻里少一些纠纷,给留守的老人和儿童多一些照看,谁能说这样的辅助性工作是不必要、不重要?恰恰,这也是现在多数大学生“村官”在脚踏实地做着的事。综上所诉,我方认为,大学生“村官”的主要角色是辅助者,而非开拓者。
一、高职学生“角色定位”难题
高职学生入校后在诸多方面表现出不适应, 使得角色定位成为难题。
1. 环境不适应。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在建工程比比皆是, 学生入校后存在一种心理落差, 学校大环境更会加深一种心理暗示, 认为高职院校不如本科院校, 学校尚如此, 自身更无前途可言。调查显示:学生对于学校硬件环境上的关注程度远远大于对于院校师资水平的要求, 有的院校在校园硬件方面不能很好满足“90后”大学生自身多方位发展的需求。
2. 管理上不适应。
进入大学, 远离父母, 辅导员一人管理多个班级的模式使很多同学不能很好适应。事实上, 高职院校这种外松内紧的管理模式只适合于一部分自我约束力较强的学生, 大部分学生之所以高考失利, 并非自身智力比别人差, 而是因为自身缺乏约束力。这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 很容易无所事事, 游手好闲。调查显示, 学生认为部分高职辅导员在管理方式和沟通技巧上太过单一, 班会、团会“下命令”、传达信息现象时有发生, 师生之间交流机会过少, 辅导员不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情绪。
3. 心理上的不适应。
高职学生心理上最突出的问题是自卑心理严重。当下职业教育在我国认可度不高, 长期以来被普遍认为是“三流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在我国的高考招生层次中位于第四、五批次, 对于高职学生本人还有家长而言, 也将升入高职院校看成是一种失败。未报到学生原因调查显示:很多学生是因为心理上不能接受高职院校, 宁愿选择直接就业或是复读, 有近60%的新生承认考上高职院校意味着失败。另有调查显示:很多学生目前对人际关系相处存在很大的困惑和烦恼。高职学生上大学前的生活比较单一, 而入学后, 会增加很多的人际关系, 他们会一下变得茫然, 产生孤独无助等心理不适, 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大学生应该是最为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群体。然而, 调查显示:高职学生猎奇好胜、标新立异的心理极强, 社会上的负面、另类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极易为他们所模仿, 侵蚀着莘莘学子们的心灵。
4. 课程学习上的不适应。
进入高职院校后, 很多专业课程设置会让一直以语数外学习为主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学习的紧张程度与高中相比, 也变得一下子松弛下来, 很多学生变得无所事事, 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目前, 部分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够明确, 自身课程设置也很大程度上模仿本科院校, 这样就很难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特色, 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上不如本科生, 动手能力上不如技校生。这种矛盾在学生就业之时尤为突出。
二、解决高职学生角色定位难题的途径
1. 转变观念, 引导学生树立对高职教育的信心。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受到选拔人才的大环境等因素, 我国目前还是处于应试教育为主的时期。这就使很多学生在入校前不了解社会, 更谈不上对就业的认识。这是导致高职学生大学生进入校园后感到迷茫的一大重要原因。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及时了解我国的就业环境、就业趋势, 并应及时对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总结汇总, 用这些就业事实来引导新生及时、准确的进行角色定位和适应性教育。辅导员可以通过组织优秀毕业生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好的方式, 让学生了解高职学生的发展前景和社会价值, 让他们明白上高职一样可以大有作为。
2. 通过心理疏导, 加强高职学生的自我认知教育。
高职教育是岗位技能教育, 一定要走出精英教育的宝塔尖, 放下架子, 认认真真给学生打造技能, 实实在在搞“蓝领”教育。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自己, 正确的认识自己, 根据自身的特点规划人生。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利用大学时光, 有目的、有计划、有目标的学习和实践, 最终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得先机。针对部分学生入学初期的低迷, 高职院校必须要做好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要做到辅导员及时关注、定期开导, 鼓励他们战胜自己, 走出阴霾, 选择合适的道路成长成才。辅导员还可以请学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专业老师对于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和服务。
3. 转变管理模式, 强化过程管理。
高职院校必须强化教育和教学相接轨的过程管理, 在日常管理过程中, 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上的监督, 尤其在学生的学习和实习环节实行精细化管理, 强化考勤和教学督导, 不应完全将重点放在抓纪律、查卫生上。针对“90后”高职学生的新特点, 辅导员在工作中要适时的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不能墨守陈规, 一成不变。要注重与学生心灵上的沟通,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在课程设置方面,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以就业为导向, 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适时的进行课程改革, 使学生在就业时, 能够很好的将所学和所用相结合。目前, 高职院校的部分系部纷纷开辟第二课堂, 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模拟招聘会、就业知识讲座等方式, 很好的将学生的专业和就业相结合, 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起到了很好的补充。
4. 加大社会认知教育力度。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参观学习现代化企业、深入青年创业基地学习等方式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趋势, 了解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发展目标、产业结构的调整、各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各行各业的发展前景和特点等。使他们既要从宏观上了解整个社会的供求状况, 又要从微观上了解本专业的人才供需状况, 既着眼于当前, 又放眼于未来, 从而帮助他们进行角色定位。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只有在入学之初, 学会正确的评价分析自己, 进行合适的角色定位, 才能充分利用大学时光顺利成长为社会栋梁。而高职院校也应当加快自身完善力度, 从硬件设施和教学质量上更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管理上也更加注重通过合理的适应性教育, 通过辅导员的正确引导, 帮助高职大新生顺利实现角色定位, 只有这样, 高职大学生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发挥出自身应有的社会价值, 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永庆, 闫肃, 邓雪, 李鑫, 丁亚楠, 李恩广, 殷春宏.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21) .
[2]林嵘, 何妮燕.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 (管理版) , 2010, (3) .
关键词:角色;定位;参与者;教学改革;引导者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137-02
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一) 角色的概念。
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每种社会身份都伴随有特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当个体产生为自己的社会身份所规定的行为时便充当了角色。
(二) 教师的角色的概述。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权威,在学生面前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尊师重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观念源远流长,深入人心,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扮演着神圣的角色。于是服从教师的安排,听老师的话便成为了好学生的标准。在这样不平等的关系中,教师一直都处于知识的输出者,主动地强迫学生接受;而同样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学生却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的接受知识,被动服从,被动说服自己与教师的步调同步。而这样学生就丧失了主动学习权和思维权,长此以往,其害可见。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应该转变角色,从一个权威的强迫输出者,逐渐过渡到在教学环节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伙伴。
二、大学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和原因
(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大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总体上说,学校教育(狭义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是假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但大学生和其他阶段的学生不同。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各方面呈现出不同于中学生和小学生的特殊性。
一方面,大学生一般为18-24岁,正处于青年中早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他们在判断是非、处理问题时,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意识、独立倾向、平等观念和一定程度的非组织化倾向。
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正式群体对学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力和约束力正在减弱,从而在大学生的行为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疏离。当代大学生的交往界面十分广泛,除传统的交往群体类型外还出现了网友、合租圈、经济集合体等具有时代特征。这些特点使得他们具有与其他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所不具备的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才是我们开展高校教育工作的现实依据。因此教师如果仍然用自己的权威来灌输知识,而不深入学生群体进行了解,就无法真正和透彻地实施教学,更无法谈及教学的效果。正如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旷课现象。A课堂上课的人寥寥无几;而B课堂座无虚席。笔者做一调查发现,不少学生认为A老师只顾自己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学生的要求和感受从不过问;B教师善于课堂互动,理解学生,课堂氛围轻松有趣,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师生关系合理平等。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接受知识的方式和方法已经有了比较强烈的主观意识,这也要求教师的角色要从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地方“下放”到学生群体中来。只有教师的期望和学生的期望形成合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质量。
(二)教育管理环境的多变性要求教师的角色多变。
从管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大学生教育环境的多样和多变性,就会发现大学的管理环境超越了其他管理工作所主要面对的空间环境,并且体现出多种环境因素的复合性。而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互联网则从更本质的意义上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存在方式。这一点尤为深刻的体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在网络中,教师形象失去了教育中制度权威的强势文化地位,并且正在逐渐弱化。此外,同伴群体、公众场所、课外书籍都构成了对会对学生的潜意识造成较深影响。不仅同伴群体内部的交流构成了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要来源,教师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也会在与学生的日常接触甚至在课堂上传达给学生。因此单一的教师角色无法出色的胜任高校管理环境的多样和多变性。由“单一”向“多方面多层次”角色的转变势在必行。
(三)从教师的角度看角色变换的必要性。
传统观念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已经不适应当代社会对教师教育活动的要求。如果教师仍然固执地坚持“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教育模式进行教学,就会发现,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大学生越来越不好管,不听话。可反过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两者地位过于悬殊势必加速两者的矛盾,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两者关系的共处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要知道,教育并非师生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游戏,而是作为平等个体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故这些抱怨反映了某些教师在教学上的无能和在教育理念方面的保守与落后。为了维护作为教师的传统权威,他们会以牺牲学生的个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代价。
另外从教育目的来看,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促进转化的活动,社会的要求是转化的方向和归宿。当代社会科技高度发达,教师和学生都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因此,基于社会的要求的变化,教师的教学应该呈现多样化,体现在教学的日常生活中,对教师的角色要求就会相应的多样化。在新的形势下,一个尽责的教师需要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变化,并加以引导,与学生积极地展开一种互动的关系。这也就是俗称的“教学相长”,其实也就是要求教师要变换角色适应社会要求和学生的要求。毕竟,高校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宗旨的,而不是要培养教师的“一言堂”。一个好的大学应当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其中特别会包括师生之间的讨论和相互学习,适应。这样的气氛也更容易吸引学生,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也能更好的得到学生的接受。当然,这样的关系对于教师的自身要求也比较高,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也不能局限于自己所授学科的课本知识上。
三、教师角色的定位
(一) 设计者角色。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设计者,教师要考虑三个问题: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以及相应的课程测验手段。具体来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置各种主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甚至是幽默的语言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感知教材和教学的内容,理解所学知识,运用知识发展的能力、情感、态度。这也是当前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的要求。
(二)指导者角色。
指导者有两种,一种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活动方案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信息,这一过程类似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职能;另一种是学生在对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索的时候可能会碰到一些问题,出现信息缺乏的情况,这时候学生主动向教师寻求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更为主动。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当多启发,鼓励学生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探索,理解,以及提问。即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中,但并不将自己的意见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其自己发现问题,思考,以及给予相应的指导性帮助,以及知识上的补充。以这样的方式的学习使学生兴趣增加,记忆更加深刻,学习动手能力更强,各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和谐。
(三)促进者角色。
促进者角色即为促进学生更透彻的学习为目的,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动机、为学生提供支架,提供必要的辅导、支持和示范等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更深入。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的支持逐渐减少。
当前,部分大学教师“并非他们没有在教学上花费适当的时间,而在于他们在传授他们熟知并热爱的东西时, 过于疏忽了学生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改变这一状况要求大学教师当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从‘独奏成黎明等:大学教师教学以人为本之策略65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四)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要求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即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具体表现为进行教学环境的控制和管理,组织课堂教学,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要担当好组织和管理者角色的前提必须要求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它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以及态度,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正确的学生观包括: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的不成熟性具有成长价值;学生具有主体性,特别是创造性等。教学机智 在处理问题过程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维护其合法权益,避免师生对立,使学生心悦诚服。
(五)伙伴角色。
师生关系一般要精力生疏、接触、亲近、依赖、协调、默契阶段。在师生交往出其初期,往往出现不和谐因素,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沟通与交往的主动性,同时,还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有好融洽的关系,就要去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个性爱好等,以此保证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课外,教师应当关心学生的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这样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构建伙伴型师生关系。学生对老师的崇敬,喜爱等情感也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努力的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学习。
(六)反思者和研究者角色。
要做好反思者和研究者的角色就要建立反思型教学模式,即“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与教学目的、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反思型教学赋予了教师新的角色和地位,改变了被动或者被迫接受教学理论和专家意见的局面,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获得新的经验和理论。这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师角色,打破常规,并不断学习课本知识以外的各方面的知识技能,包括现代教学所需的教学工具,提升自我。
四、结语
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教育也要提倡以人为本。其中,大学教师是主要责任者。在各方面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教师必须要应时事而改变传统的观念以及形象。灵活充分地在不同的教育侧面扮演不同的角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人, 只能自己改变自身, 并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大学教师只有坚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 立足学生实际情况,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所以,大学教师要在转变观念, 合理组织教学过程, 构建合理平等的多种师生关系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才能实现以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会碧,周光明 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变和创新能力培养.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12月.第20卷.
[2]梁正溜.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外语界.2004(3).
[3]张宏如.沈烈敏.学习动机、学习元认知对学业成就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5,28(1):114-116.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德]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 邹进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6][美]唐纳德·肯尼迪. 学术责任[M] . 阎凤桥,等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论高校学生工作者的理念创新和角色定位
本文结合高校学生管理的实际,提出了要实现学生工作超越,学生工作者必须要创新管理理念,明确角色定位,方能走出一条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特色之路.
作 者:罗先凤 作者单位:宜宾学院,四川,宜宾,644000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7)分类号:G64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者 理念创新 角色定位
【摘要】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在高校中,辅导员身兼管理者、指导者和服务者的多重角色,准确把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对实现辅导员角色定位的价值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辅导员 大学生 角色定位 多重性
辅导员作为高校的一线教师,承担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从新生入校到毕业生离校,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辅导员的角色期望会有所变化,通过分析其中的差异性,对辅导员工作的有效开展和不断调试将产生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高校辅导员角色做了明确定位: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根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规定》中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做了八项要求:(一)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二)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三)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四)落实好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关工作,组织好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积极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六)以班级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班集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力量。(七)组织、协调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组织员等工作骨干共同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八)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建设,做好学生骨干培养工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根据《规定》中对辅导员的定位和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辅导员的角色是丰富而复杂的,涵盖了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等多重含义。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院艺术系专门以“大学生对辅导员的角色期望调查”为主题进行了调查问卷。
二、大学生对辅导员的角色期望调查
为实事求是地考察学生对辅导员角色的期望要求,我系共发放了150份调查问卷,等份三份,分别发放给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进行调查,回收问卷共143份,其中有效问卷111份。
调查问卷中包含了三项主要内容:对辅导员的工作描述符合实际情况的等级、辅导员职责的描述重要等级、需要辅导员帮助的程度。
1.对辅导员工作的描述中,根据实际情况划分等级。具体情况如下:
对以上表格中的辅导员实际工作描述,大一、大二和大三同学略有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大因素,其一是所在年级不同对辅导员工作职业的需求不同,其二是不同的辅导员职业优势和工作方式方法不同。
在大一学生认为自己的辅导员最符合实际的工作情况是表格中很合实际的比例是第6条:性格乐观、积极进取、对工作和生活充满热情,它所占的比例为79%;其次为第19条工作态度认真、负责,很合实际的比例为76%;再次为第4条兴趣广泛,很合实际的比例为76%;另外排名比较靠前的还有第13条、第14条和第20条。而排名靠后的.三项分别为第8条建立健全了班级制度、第12条善于做职业辅导、第16条经常帮助学生协调与任课教师的关系,很合实际的比例分别为47%、53%、53%.
大二学生认为自己的辅导员最符合实际的工作情况是第19条工作态度认真、负责,很合实际的比例为78%;其次为第13条尊重学生、保护学生隐私,很合实际的比例为71%;再次为第14条有爱心、关心学生生活,很合实际的比例为66%,排名比较靠前还有第7条、第15条、第17条和第18条。排名靠后的三项分别为第4条兴趣广泛、第2条社会经验丰富和第13条擅长学习辅导,比例分别为24%、31%、34%.
大三学生认为自己的辅导员最符合实际的工作情况是第13条尊重学生、保护学生隐私,很合实际的比例为69%;其次为第19条工作态度认真、负责很合实际的比例为67%;再次为第6条性格乐观、积极进取、对工作和生活充满热情很实际的比例为68%,排名比较靠前的还有第9条、第5条、第17条和第16条。排名靠后的三项分别为兴趣广泛、学生管理知识扎实、善于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比例分别为28%、33%、33%.
2.对于以下辅导员职责描述中,学生认为的重要程度,具体情况如下:
以上表格学生对辅导员职责重要等级的描述,主要反映了学生对辅导员职责的期望等级。
大一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前几项分别是:心理咨询、发展党员、党团社团组织工作和授课,有一半的同学认为以上四项很重要;而学生认为较次要的分别是生活辅导、联系家长和科研。
大二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前几项分别是:协调学生与任课老师的关系、实习指导、职业咨询和处理意外事件与应对危机,认为比较次要的是:生活辅导、学生宿舍管理、科研和处理日常杂务。
大三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前几项分别是:协调学生与任课老师的关系、职业咨询、实习指导、授课和培养管理学生干部;认为比较次要的是:学生宿舍管理、联系家长、科研和处理日常杂务。
三、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大学生对辅导员角色的期望值
通过分析,第一个表格中的内容较全面的涵盖了辅导员所具备的能力和素养,承担了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通过以上打分结果显示,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每个辅导员的自身特点不同,所以在工作中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每位辅导员所要做的就是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综合能力。
通过分析第二个表格可以看出不同的年级对辅导员角色的职责期望略有不同。研究其中的原因可以分为外因和内因,外因是不同的辅导员老师的工作方式方法和侧重点不同,有的辅导员比较务实,主抓学生日常工作,有的辅导员比较活泼,主抓学生活动和社团建设等,使学生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内因在于不同年级的学生随着大学生活的逐渐适应和认识,对待辅导员角色的期望需求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大一学生认为最重要的第一条是心理咨询,这说明大一新生刚入校因为学校环境和学习形式的变化,对心理冲击比较大,急需辅导员解决心理上的迷茫、困惑;而大二、大三的学生心智比较成熟,经过辅导员的指导教育已经进入较平稳的大学生活阶段。大一学生重要程度第1条和第3条分别是:发展党员和党团社团组织工作,这说明大一学生刚入校是很有上进心的,对党员有很强的认同度,并希望能够在辅导员的帮助下成为党员,参加党团社团工作。大一学生重要程度第四条是组织班集体活动,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组成了一个班级,使大一学生渴望交流渴望参加一些班集体活动,来增进互相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大二、大三学生认为辅导员职业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为协调学生和任课老师的关系,说明大学生在经历过大一的初期阶段后到大二、大三阶段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并且在上课过程中与任课教师产生了一些问题,期望辅导员的工作重点放在协调与任课老师的关系。大二、大三学生一致认为实习指导和处理意外事件与应对危机很重要,实习指导是大二、大三学生马上就面临的重要课题,而一般大学生都远离父母,一旦出现应付不了的意外事件需要寻求辅导员的指导和帮助。
在大二、大三学生认为较重要的等级中,共同的有:培养和管理学生干部、对用人单位的调研与交流、贯彻落实上级指示三项,这三项可以归纳为辅导员微观角色定位中的班级管理和辅导咨询服务。说明辅导员还需加强对这些方面的管理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指导、职业咨询等内容分别也出现在较重要的等级中,说明普遍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独立性都有所增强,不是特别需要辅导员的指导;但辅导员角色的重要职责中有一项是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需要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润物细无声”的加入有关德育和思想政治的教育指导。
在较次要的等级中,大一学生选择的是实习指导、联系家长、处理意外事件与应对危机和对用人单位的调研与交流,说明大一学生进校不久,对实习或者实习单位等还缺乏关注,也缺乏应对意外事件能力指导的重视。大二、大三学生共同选择的较次要的事项是:学生宿舍管理和联系家长。而当前学院的工作重点包含了宿舍管理,所以需要辅导员加大管理力度。
在上述大学生普遍认为的最重要等级问题涉及的主要是辅导员宏观定位中的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定位,其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这一角色定位,而大学生对德育教师的角色定位意识是比较薄弱的,这需要各级部门和辅导员个人共同努力,准确把握好辅导员角色定位,辅导员要根据角色定位和学生的期望主动提高思想观念、提升工作能力,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
四、辅导员角色的价值实现
在实际生活中,国家对辅导员的职责要求与大学生对辅导员的角色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何实现不同层面的要求和需求,受主客观两大因素影响,客观因素比较复杂,包括国家政策、社会风气、教育观念、学校规章制度等,这种大背景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对辅导员自身来讲,需要辅导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实现自己的角色价值。
首先,辅导员要注重个体理论知识的积累与更新,不仅是跟上时代的步伐,更要走在时代的前端。良好的理论基础可以有效的指导实践活动。辅导员角色的多重性决定了辅导员理论知识的丰富性,既要具备教育学和管理学知识,还要具备心理学、德育知识等,才能有效解决学生工作问题。比如在调查问卷中包含了“学生管理知识扎实、具有丰富的知识素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等,还有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包括“心理咨询、职业咨询”等,这些内容主要靠辅导员自身理论知识的提升和积累才实现。大学生代表了时代的特色,所以作为辅导员一定要及时关注当前热点和知识点,走在时代的前端,这样才能与当代大学生无代沟,师生关系和谐,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人生导师角色。
其次,注重工作经验的积累与反思,学会“以小见大、举一反三”的教育管理方式。辅导员角色的复杂性要求辅导员一定要具备足够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并且通过一次事件处理,总结出“以小见大、举一反三的经验教训,才能解决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学生在校园中可能遇到人际交往、恋爱、实习就业等各种困惑和问题,比如在调查问卷中学生认为很重要的就包括”协调学生与任课老师的关系、处理意外事件与应对危机“等,有些问题是书本上找不到的,而需要经验的积累和借鉴才能处理好,所以辅导员工作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要学会总结和反思,这样才能使工作方式方法更灵活有效,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真正做到学生成长的知心朋友。
在学校发展的大舞台上,中层干部扮演着多重角色。能否将每种角色塑造成功,又能相反相成,这将直接关系到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笔者以为,只有实现角色的“五个统一”,中层干部才可能为学校的发展作出最大的贡献。
一、“执行者”与“创造者”的统一。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目标。办学目标一旦确立,就需要中层干部全力协助校长,带领全体师生为实现目标而奋斗。在这奋斗的征途中,中层干部要以校长为统帅,为旗帜,对校长集思广益作出的决策要能准确到位地领会,对校长部署的任务要能高效及时地完成。如此上下一心,拧成一股绳,才可能顺利实现办学目标。反之,“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中层干部各行其是,或是出勤不出力,玩忽职守,那就很可能使前进的方向偏离既定的目标,甚至使实现目标变成遥遥无期的事情。可见,作为受命于校长的中层干部,做校长办学思想的积极执行者,责无旁贷。但是,做校长思想的积极执行者,并不意味着对校长要亦步亦趋,当校长的“传声筒”、“二传手”。或是视校长为乐手,视自己如乐器。校长拨弄一下,即刻便乐声悠扬;校长无暇顾及,就将部门工作停滞为连串的休止符。这是因为,学校职能部门的工作各有其特点,校长学识再渊博,能力再强,也很难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对所有部门的工作都能指导得尽善尽美。再说,校长对学校的领导作用主要应体现在“教育思想的领导”(苏霍姆林斯基语)以及学
校重大事务的决断上。否则,事无巨细必躬亲,定将陷入繁杂的教育教学事务而不能自拔,保“卒”而丢“车”。这就需要我们中层干部在各自的职位上积极发挥“创造者”的作用:校长对本部门工作的部署如有不到位的地方,我能主动地发挥自身精通业务的优势弥补之;校长如疏忽部署而又确属必做的工作,我能独当一面,征得其同意后迅速地予以完成。只有这样,既能雷厉风行地执行任务,又能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部门工作才能永葆活力,学校的整体工作才能得以稳步地发展。
二、“维护者”与“独立者”的统一。
为形成学校令行禁止的工作作风,也为了回报校长对自己的信任与培养,中层干部自觉地做校长权威的维护者,对校长表示出应有的尊重,这于公于私都是应该的。校长布置工作我保质保量地去完成;校长某方面如存在不足,我能诚恳地指出来。抑或相见时主动问一声好,分别时真诚道一声“再见”——诸如此类,都足以体现对校长权威的维护与尊重。但是尊重决不是依附,维护决不是逢迎。那种如星捧月般地簇拥着校长,让自己的独立人格迷失于校长眩目光环之中的所谓维护与尊重,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其一,不利于中层干部自身师表形象的树立。因为,谄媚胁肩者历来是为绝大多数教师所耻于为伍的;更是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所不屑、为神圣教坛所不容的。其二,不利于校长的成长。金无赤足,校长也非完人。长期的吹捧,易助长其唯我独尊、工作武断的作风。其三,不利于学校的发展。现今学校多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的一
举一动都会对学校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智者千虑也常有一失,校长在工作中偶有失误也是难免的。中层干部与校长的距离较之于一般教师更接近,理应在校长出现失误而又“当局者迷”的情况下给予及时的提醒。但若失去了独立人格,习惯于唯校长之命是听,就很可能发现不了这种失误;或是虽能做到“旁观者清”,但终因不敢吐露“逆耳”之言,而使提醒、补救的机会白白地丧失。
由此可见,在做校长权威维护者的同时,勇于做自身人格的独立者,对中层干部来说,意义非同小可。
三、“管理者”与“示范者”的统一。
中层干部作为学校的一级管理者,工作中既要开拓进取,又要讲究艺术。首先,不能以领导者自居。如果说话爱打官腔,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是最容易引起教师反感的。相反,凡事尊重为先,总以诚恳的态度和商量的口吻来布置或检查工作,就能赢得教师们的积极配合。
但是,尊重并不意味着迁就。与教师打成一片,并不是你好,我好,和稀泥。那种以牺牲原则为代价来博取教师好感的做法,其后果将是严重的。试想,教师应该完成的任务未完成,你中层干部睁只眼,闭只眼,手下留情,放他一马,他不思进取的惰性岂不要萌发、滋长?你将来再布置工作时,他怎不会讨价还价,大打折扣?果如此,那教师怎么能尽快地在工作中磨练成行家里手?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又能靠什么来获取?据此不难看出,中层干部在工作中要敢于行使职权,“严”字当头。
当然,“严”字当头,并非不需要把握处理问题的尺度。工作中万一与教师发生磨擦时,中层干部要尽最大可能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予以妥善处理,而不能动辄将问题上交,拿校长的大棒来吓唬教师。——总之,中层干部要不断地提高管理艺术。但是,若只能坐而论道,有“唱功”;而不能身体力行,无“做功”,那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唱”“做”结合,既善于管理,又勇于示范,才能使广大教师心悦诚服,才能使管理艺术植根于实践的沃土而更加灿烂芬芳。这是有例可证的。
有一所学校,主抓学生管理的教导主任兼做班主任工作,他工作细致,讲究方法,班级生机勃发,他的班主任工作为全校班级管理树立了一面旗帜。负责教学和教科研的两为副教导坚守高三毕业班,教学和科研成绩齐头并进,两人均被市教委授予“教学能手”称号。——由于三位中层干部树立了出色的示范者形象,教师们学习有榜样,努力有方向,所以该校教导处的工作开展起来得心应手,成绩日益显著。
四、“指挥员”与“战斗员”的统一。
学校中层干部既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员,又是教育教学一线的战斗员。如何使两重角色和谐统一,而不互相冲突?这就需要增强四种“意识”:首先,增强全局意识。既不缠身于繁琐的行政事务而保证不了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时间与精力,也不埋头于教育教学工作而荒芜了行政事务这一头。应统揽全局抓重点,好钢用在刀刃上。
其次,增强奉献意识。领导即服务,服务讲奉献。按部就班,“日
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不够的。中层干部要怀有一颗强烈的事业心,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白天完成不了的工作,夜里继续做;工作日处理不完的事务,休息日接着干。没有囫囵的时间,就拼接零碎的时间。如此才能为行政事务的处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时间保证。
再次,增强效率意识。既要精通本部门业务,一有事情能迅速处理,三下五除二,速战速决;又要讲究教育教学艺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这样即便在时间的利用上彼此发生一点冲突,也不会给工作进度和质量带来多大影响。
第四,增强“生本”意识。中层干部和学生交往时,一定要保持普通教师的身份,以生为本,而不以官腔官调来对待学生,否则,就无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在履行职责,给予学生以荣誉或进行批评、处罚时,一定要站在全校学生的角度来秉公办事,一碗水端平,切不可徇私情,有本班他班之分。只有这样,才会赢得学生的加倍敬重。
五、“竞争者”与“合作者”的统一。
竞争可以激活潜能。中层干部在各自的岗位上比干劲,赛成绩,这种竞争对促进学校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竞争不是嫉妒,更不是掣肘,竞争必须与合作携手。——学校各部门虽说有职能之分,但分工不分责,各部门都是学校管理链上的重要环节,只有环环相扣,才能给学校发展以巨大的拉动力。因此,中层干部要坚决摒弃狭隘的部门利益观念,经常性的互通信息,交流各自工作的成败得失;要在精通本部门业务的同时,尽可能地熟悉其他部门的业务,这样既有本部门工作的主阵地,又不至于隔行如隔山,必要时能给其他部门的工作以有力的支援;在布置工作,进行检查时,如涉及其他部门的中层干部,要视同一般教师,决不给予“豁免权”,搞一校两制。此外,由于学校各阶段工作的重点是不断变化着的,所以各部门在不同时期受重视的程度就很可能存在着差异。面对差异,中层干部应以平常心待之。受器重,不能忘乎所以,傲视一切;遭“冷遇”,不能灰心丧气,迁怒他人,要相信本部门工作作为学校管理乐章中的一部分,即便暂处“低音区”,也自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学生干部的角色定位
1. 学生角色定位。
学生干部首先是一名学生, 其次才是一名学生干部。定位学生干部角色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学习, 而不是部室负责人指导和开展工作。不管什么层次的学生干部, 回到班里就是一名普通学生, 必须配合班委工作、服从班级管理。
2. 旗帜角色定位。
一个学生干部, 就是一面旗帜。要时时事事处处牢记自己是一名学生干部, 率先垂范, 严于修身,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周围, 使同学们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考风。
3. 助手角色定位。
学生干部是学校、院系领导和辅导员、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学生干部较之辅导员、班主任, 他们具有与大学生的接触时间最长, 接触面最广, 关系最为密切的天然优势, 在开展学生工作过程中能够起到“摄像头”、“预防针”、“润滑剂”、“创可贴”等作用, 这就要求学生干部必须明确职责, 敢于负责, 以身作则。
4. 桥梁角色定位。
学生干部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起着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的重要作用。在上情下达时, 决不能“贪污”会议、删减任务量;在下情上传时, 一定要实事求是、原汁原味, 决不能报喜不报忧。
5. 管理角色定位。
管理角色是学生干部与学生最大的区别, 也是学校和社会对学生干部认可的首要角色。一般地, 高校学生干部都在实践着管理者的角色, 须知校园政治的今天就是社会政治的明天, 在此应当强调的是对该角色的强化和优化。
二、基于角色定位的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具体实施
1. 强化责任, 深化奉献。
毋庸置疑, 学生干部的宗旨就是“服务于师生”, 而有些学生干部个人意识太强。因此, 在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过程中, 必须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干部, 在思想和行动上牢固树立“服务于师生”的核心价值观, 以师生是否满意为评判工作好坏的标准, 从而分解出落实宗旨的各项具体指标。
2. 提高能力, 把握身份。
学生干部的素质体现在要成为学习上的标兵、工作上的能手、管理上的专家, 成为“大事讲原则, 小事讲风格, 共事讲团结, 做事讲效率”的优秀学生干部。在学生干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 要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工作方法培训,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用理论指导实践, 用实践检验理论, 教他们学会用管理的思维来处理工作和个人问题;学生干部的“干部”身份容易使该群体同学滋生骄傲自满甚至蛮横跋扈, 久而久之, 会拉大或进一步拉大该群体同学与其他普通同学的距离, 不利于团结。所以在考核评价时, 要设定学生干部和学生的不同标准, 来淡化学生干部的“干部”身份。
3. 开阔视野, 勇于创新。
尽管现在各种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更加量大、迅速、快捷, 但经过大学生的偏好性选择后就变的相对狭隘, 这使得许多学生和学生干部的视野受限。因此, 在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时, 要号召“立足学习面广、旨在学有所长、重在学有所成”,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引导广大学生干部关注社会时事、社会焦点甚至国际问题, 扩大学生干部视野, 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开创学生干部工作新思路。
学生干部工作岗位的锻炼机会, 一方面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另一方面是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学生”和“干部”本身并不矛盾, 需要学会如何去定位角色、转换角色、到位不缺位、补位不越位, 得到有形和无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郑舒翔, 陈璐.浅议高校学生干部的角色冲突和角色定位[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 20, (2) .
[2]陈国清, 孟金红.浅析高校学生干部的角色定位[J].网络财富, 2009, (6) .
[3]徐鹏彬.关于高校学生干部角色转化的思考[J].学理论, 2010, (25) .
[4]罗军.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 2011.
关键词:高校;教师角色;口语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5-0036-02
一、引言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与快速发展,当今人们不仅仅满足于英语的阅读与写作,而是要求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如何组织一堂成功的口语课就成了英语口语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英语课堂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对知识进行传达与释义,而在口语课堂需要缩短教师话语时间和增加学习者的练习时间。一堂优质口语课要能使学习者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知识储备的条件下,经过引导,有效地做口语操练。
“角色”一词的概念在ELT中用来指代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所发挥的功能。Hedge(2006:26)认为在课堂的社会背景下,教师与学生对于在不同学习任务中所发挥功能的期待决定了他们的角色定位,角色同时也受文化特征的影响。在中国高校,一名英语教师在很多时候同时要面对40名甚至50名以上的学生,这对于想要给予大班课堂上每位学生机会与指导的教师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因此,英语教师只有完全理解他在教学中充当的角色,才能促进学习者的口语学习。
二、口语课堂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课堂环境下,教师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教学活动的不同设计而调整改变。在大多数英语口语课堂里,以社会互动理论为基础,一名口语教师的角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环境的创造者
语言环境是二语习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Freeman&Long,1991:117)。学习者拥有更多的机会说英语可以加快他们的学习进度。满足学生说英语的需要可以通过给他们安排更多自由练习的时间来实现,然而缺乏在真实生活语境下的运用已经成为阻碍语言输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在不以英语为母语或者第二语言的国家,如中国。这也是许多学习者期望在英语口语课堂提高口语的原因。所以在课堂上为学习者创造语言学习的环境是教师的责任。
英语口语教师为学习者创造更多使用已习得语言的机会,鼓励他们尽可能讲英语代替母语是可行的方法。教师可以倡导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表达观点,即使他们不能表达得完全正确。但这能刺激他们对于英语语言的快速反应能力,帮助他们熟悉英语并养成用英语的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最后提高他们的口语流利度。
然而,语言学习环境创造者的角色形成并不容易,“这是由于我们试着在课堂上教,让学生在课外学。课堂当然是一个传递信息相当便利的场所,但我们对语言教师的关注点在于教师以交际为目的发展学习者运用语言的能力”。(Byrne,1976)因此,教师在为学习者创造练习口语机会的时候,需要创造一个真实生活的练习环境,其中角色扮演就是一种有效的练习方法。例如,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几组来模仿旅游问路的情景,从而帮助学生学会问路的表达方式。另外,一些功能性的表达也可以鼓励学生使用,促使他们养成说英语的习惯,如“May I beg your pardon,please?" Excuseme?Could you say it again?”
此外,现在语言教师的语言文化背景意识需要增强,当学生能注意到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差异时,教师必须帮助学生了解差异背后的原因。一名语言环境的创造者的责任之一就是引导学习者建立语言社会化使用的意识。要想把一门外语学好,学习者必须熟悉该语言的文化背景。比如,一位英语本族语的外国人夸赞中国的学习者,“You speakEnglish very well!”这时大部分的中国学习者会回答,“No.My English is not good.”而不是回答“Thank you.”因为在中国文化中,教导人要谦虚。英语教师另一项重要的任务是要开阔学习者的英语文化视野,创造有意义的语言练习环境。Hedge(2000)指出,语言学习者要理解合适的社会行为,并使语言需与之相符。所以口语教师在创造语言环境的同时,也要重视文化环境的创造。
2.课堂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应该成为课堂的掌控者,所以英语口语教师应该具备管理课堂活动与互动的能力。英语口语教学不同于英语的听力、语法和写作教学,这是因为口语课堂是辅以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以练习为基础的课堂,使教师的课堂管理更具挑战性。
英语口语教师的管理者角色在众多教师的行为中显现出来。Allwright&Bailey(1991)针对教师课堂管理的需要作出了解释,他们认为,管理课堂不仅仅是纯粹的字面意义上的管理,而是要在语言课堂掌控互动,以达到课堂上每位学习者都能得到学习机会的目的。事实上,任何一名教师在课堂中做的每件事都会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要同时管理互动和管理学习。例如,英语教师要在课堂上做一个小组活动,那么在让学习者完成任务前需要对该活动进行详细说明,并鼓励每一位学习者参与进来。在小组活动进行时,教师也需要监控课堂情况,包括观察是否有阻碍活动开展的因素,是否有学生由于误解了活动的要求而导致小组活动进入错误的轨道等等。甚至当学生个人到讲台上做演说时,教师也要控制演说的进程,并使其他学生能从中学到东西。在以上情况下,教师的功能是把所有的学生联系起来,对他们进行监管,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步调、在自己的水平下学习。Hedge(2000)指出,课堂互动管理需要细心和敏感的观察才能发现不同类型的课堂活动对学习者口语发展的作用。
课堂活动的管理还需同时考虑其他因素,如活动的形式、课堂气氛、学生的个性特征等。教师应走入学生中间,向不理解规则的学生解释,给他们一点提示,告诉他们在活动中应该做什么。比如让他们把其他同学的话做些笔记,试着模仿好的语音语调,从他人的话语中学习新单词与表达。除了个别指导外,还要保持监控不同组别的活动,发现在不同学生身上出现的不同问题。随后把所有问题进行总结,向所有学生分析,避免其他学生出现同样的问题。
3.语言错误的校正者
当口语教师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每种活动的开展过程上的时候,教师不可忽视的是学习者的语言错误。错误是语言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可以把错误作为检验学习者知识接受水平和已接受知识正确性的有效手段。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去调整自己的教学;对于学习者来说,错误使他们意识到自身语言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语言错误的纠正是教师的责任之一。
口语与写作的区别在于口语的错误包括了语音和语调,这两方面是口语最为重要的两要素,并且其错误只会发生在学习者的谈话与口语练习中。而在写作学习中,学习者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检查他们所写的文字并纠正在拼写、句式等方面的错误,但当学习者在说英语的时候就很难注意到自己在话语中的错误,因为他们把注意力放在语言的组织上了。大部分时候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还不足以使他们能自己发现自己语言中的错误,所以语言教师就必须帮助他们纠正语言错误确保他们准确的语言输出。
然而,如何在纠正错误的同时不使学习者失去信心是教师所面对的一个难题。纠正错误有多种方法,如教师可以立即纠正,或者等学习者表达结束之后再纠正。多数教师认为如果当错误一发生就立刻纠正会打断学习者的思路,会损害学习者在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因此以合适的方式在合适的时间校正错误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结论
【大学生角色定位】推荐阅读:
大学生涯规划之职业定位10-01
西南大学大学生10-02
中北大学大学生考勤制度07-11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 大学生就业论文05-23
北京大学推荐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11-29
大学生青年大学习心得体会11-07
大学生党员大学一年总结11-07
大学生创业杯-“德创杯”大学生创业大赛06-06
毕业大学生创业贷款-大学生创业贷款详解06-19
石河子大学关于大学生上课睡觉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