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诊断技术论文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MRI检查在子宫腺肌症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系统探讨检查对子宫腺肌症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为子宫腺肌症患者的早期诊断及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指导及参考借鉴。方法:选取2019年1—2020年12月收治于我妇科的80月经失者作为研究对,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以手术理检查,系误诊率(FPR)以及漏诊率(FNR)等诊断效能指标及MI对子宫腺肌症患者的临床应用潜力。结果:80例患者中,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患有子宫腺肌症的患者48例,非子宫腺肌症的患者32,而MI诊断结果为患有子宫腺肌症的患者47,非子宫腺肌症的患者33。以病理学结论:RI诊断子宫腺肌症具有较高的诊疗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FPR)及漏诊率(FR)较低,MRI诊断方式是子宫腺肌症无创诊断方式的较优方法,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MRI检查;子宫腺肌症;灵敏度;特异度

子宫腺肌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及基质侵入患者子宫基层,并呈现周期性增生、脱落以及出血等症状[1]。据相关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子宫腺肌症多发于30~50岁经产妇,但近些年随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子宫腺肌症发病率在逐年升高并呈现逐渐年轻化趋势[2-3],这可能与剖宫产、人工流产等宫腔手术增多有关。子宫腺肌症患者大多有月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及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等临床表现,并且子宫腺肌症患者约半数合并子宫肌瘤、巧克力囊肿等并发症[4]。既往,临床常采用查体、超声针对对子宫腺肌症进行诊疗,但因其分辨率较低,具有较大漏诊风险[5]。为弥补上述缺陷,笔者通过采集、分析相关临床数据,系统评估MRI检查技术对子宫腺肌症诊断的临床应用潜力,现将相关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妇科经手术治疗,并同时于术前行MRI盆腔检查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2~55岁,平均年龄(37±5)岁。

1.2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有月经不调病史;②收治于我院妇科行手术治疗;③术前行MRI盆腔检查;④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

排除标准:①具有心、肺等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②拒绝或因身体原因无法行MRI检查以及病理检查的患者;③处于妊♘期或哺乳期的患者。

1.3方法

使用MR扫描仪(厂家:美国GE;型号:SIGNAExplorer1.5T)磁共振成像系统。按照标准流程对所有患者进行MRI检查,检查时所有患者取仰卧位,使用体部线圈包裹,扫描方位以轴位为主,辅以矢状位以及冠状位。扫描时分别选择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矢状位T2WI、冠状位T2WI等常规扫描序列。如有必要,加行横断位T1WI、矢状位T1WI、冠状位T1WI等增强模式进行扫描。所有MRI图像均由两名以上影像学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阅片,若同一张MRI图像两名影像学医师得出的结果不一致,则通过协商沟通解决,若无法达成共识,则剔除该病例。

1.4观察指标

(1)系统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诊断结果的差异;(2)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系统评估MRI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以及漏诊率等诊断效能指标。其中灵敏度又称为真阳性率,是指实际患病,并且按照该种检验方法被正确地判为患病的百分比;特异度又称为真阴性率是指即实际未患病,并且按照该种检验方法被正确地判为未患病的百分比;误诊率又称为假阳性率,指实际未患病,但按照该种检验方法被错误地判为患病的百分比;漏诊率又称为假阴性率,是指实际患病,但却按照该种检验方法被遗漏判为未患病的百分比。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法则,P<0.05则表明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检测方式诊断结果对比

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患有子宫腺肌症患者48例,非子宫腺肌症患者32例,而MRI诊断结果为患有子宫腺肌症患者47例,非子宫腺肌症患者33例,其中一例被漏诊。相关研究结果提示,MRI技术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χ2=0.0259,P=0.8721>0.05)。

2.2MRI检测方式诊断效能分析

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MRI检查诊断子宫腺肌症的灵敏度为97.9%(47/48)、特异度为100.0%(32/32),误诊率为0.0%(0/47),漏诊率为2.0%(1/48)。相关研究结果提示,MRI对于子宫腺肌症的诊疗效能较高,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与推广价值。见表1。

3讨论

子宫腺肌症早期并无明显症状,故常需要结合辅助检查予以确诊。既往临床常采用超声对子宫腺肌症进行诊断,但曾有多项临床研究证明,超声检查分辨率较低,无法全面反映患者的病灶情况,其次,超声对于准确区分子宫腺肌症以及子宫肌瘤存在较大的困难,可能导致漏诊情况发生[6-7]。而MRI技术作为一种更为先进的断层成像技术,因其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以及多方位图像信息而被临床广泛应用。此次研究通过对MRI技术用于诊断子宫腺肌症临床应用潜力进行系统评估,以期为子宫腺肌症患者的早期诊断及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指导及参考借鉴。

研究结果表明,MRI诊断方式具有较高的诊疗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及漏诊率极低,是子宫腺肌症的有效诊断方法[8]。MRI利用核磁共振手段,通过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激发质子产生磁共振,当停止脉冲后,质子在弛豫过程中产生MR信号,经过空间编码及图像重建,可得到MRI图像[8]。MRI技术因其具备分辨率高、多参数多方位成像信息等优势而被临床广泛应用,尤其是对于颅脑、盆腔等复杂部位成像效果更佳[9]。例如本研究结果证明MRI技术能准确诊断子宫腺肌症。子宫腺肌症分为弥漫形和局限形。弥漫形子宫弥漫性增大,肌层不均匀增厚,且肌层信号欠均匀,在T1WI上子宫肌层大部为等信号,其内见散在斑片状高信号,在T2WI上子宫肌层以稍低信号为主,边界欠清,与增厚的低信号结合带分界不清;局限性子宫腺肌症多发于子宫后壁,子宫不规则增大,在T2WI上表现为与结合带相连的低信号小结节影,边界不清。因此,基于MRI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以及全面的医学影像学信息,临床医师可对子宫腺肌症进行更为全面且准确的诊断[10]。例如既往曾有研究系统对比MRI与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症的临床应用潜力,研究证明MRI具有更高的特异度,相关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类似[11]。另一方面,当使用MRI对妇科疾病进行诊断时,应科学结合不同的扫描序列,以进一步提高病变诊断的灵敏度与准确度。

最后,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鉴于样本数量的限制,故本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后续建议纳入更多的研究对象,以期为本研究结果的系统论证奠定更为坚实的数据基础。另一方面,与常规检查手段相比,MRI技术费用支出更大,建议临床基于患者实际情况,针对性选择合适且性价比最高的临床诊断手段。

[1]黄杰灵,熊伟立,邓立维,等.MRI在子宫腺肌症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3):67-70.

[2]段寿生,邝平定.子宫腺肌症MRI临床表现及诊断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5):943-946.

[3]陆海迪,王长梅,强金伟,等.磁共振影像联合带厚度指标与T2WI高信号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2017,24(1):37-42.

[4]林澄昱.子宫腺肌症多参数量化磁共振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

[5]范文生,王铭洋,杨雯,等.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联合GnRHa治疗子宫腺肌症1例[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27(9):719-720.

[6]陆菁菁,孙孟言,王曼頔.磁共振成像在子宫腺肌病诊断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9,35(5):505-509.

[7]刘芮杞,赵继泉.子宫腺肌症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J].广西医学,2018,40(9):1097-1098.

[8]聂忠敏,张冬梅,杨锁平.子宫腺肌症与子宫肌瘤的磁共振诊断及其鉴别[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8):1099-1100,1153.

[9]韦人瑞,黄小飞,李静,等.子宫腺肌症MRI检查的价值及病理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1):135-136.

[10]周冰,刘顶成,康岚.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症的前后磁共振成像的表现[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8):2994-2997.

[11]胡旭宇,崔延安.CT和MRI检查对子宫腺肌症的临床诊断价值[J].交通医学,2016,30(4):368-369,372.

作者:周 怡 单位:清远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

第2篇:医学影像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

摘要医学影像是一种经非侵入式获得人体某部分内部组织影像技术与处理的过程,可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依据。医学影像技术快速发展使医生更为精准判断病情,且对在影像技术深入探究与分析提高医学影像技术水平基础上,确保医学影像诊断准确性。两者关系相辅相成,存在专业互补性。医学影像技术为医学影像诊断提供技术支持,相互独立相辅相成,医学影像诊断推动医学影像技术进一步发展,医学影像技术推动医学影像诊断变革,相互辩证统一整体。临床实践中合理有效结合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处理两者关系保证诊疗过程中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高诊断水平及服务质量。文章就医学影像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关系;分析

医学影像学在放射原子医学或核医学基础上,经对人类活动影像在临床上发生衍变形成。医学影像为开展医疗或医学研究经非侵入式获得人体某部分内部组织影像技术与处理过程,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依据。医学影像包括X线片、超声、CT、核磁共振、介入等多个不同门类,作为一门医学新技术,随着近来医学影像技术迅速得到发展,医生除解剖外只依靠触诊了解体内的病情情况,但解剖、触诊均存在风险。影像成像原理及检查方法间区别明显,检查范围各有差异且还有检查技术[1-2]。因此,影像技术对影像诊断存在较强依赖性,逐渐从某一形态变化向功能、形态、代谢等方面改变的一个综合诊断体系。医学影像技术让医生接触可了解患者内部形态功能代谢等改变,更加准确诊断病情。同时对医学影像诊断要求增高推动医学影像技术发展[3]。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间的联系研究,对整个医疗体系得到深入发展具有很大帮助,所以有必要从更深层次发掘两者间联系,基于此结合已有的研究及临床实践经验,对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间联系进行论述。深入地分析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间关系,探讨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展望发展。不仅可提高医学影像技术水平,同时提高诊断效果存在重要性。

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专业性

医学影像技术是进行医学影像的检验与诊断以及相关设备的维护管理技术能力。CT、超声、X线片、核磁共振、心血管造影、多普勒彩超等均属于医学影像技术。这类人群将来可以从事医学影像检验、诊断和介入、操作及设备的维护与营销工作,放射治疗工作。而医学影像诊断是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利用医学影像资料对疾病进行诊断或提出诊断意见或建议。影像诊断这类人群能够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介入放射学和医学成像技术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等知识。这类人群在可以影像科室如放射科、CT室、磁共振、超声、核素等科室工作。我国目前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处饱和状态,而影像诊断人才相对较少,之所以呈现出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多数院校注重掌握影像技术,开设的影像技术专业较多,而开设影像诊断的专业相对较少,对影像诊断培养实践性存在不足,因而在临床中具备生物医学工程能力专业为医疗体制改革的急需人才[4]。在医疗改革大背景下,医学院校要根据医院所需人才实际出发,加强对影像诊断及影像技术人才综合培养。制定长远的人才培养规划,加快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的改革,重视医院与院校的接轨,注重人才缺口培养与发展,与医疗机构需求实现人才与医疗设备共同发展,促进学科、专业的合理发展,实现设定综合性课程,丰富培养内容,完善培养机制,经医院实践、案例分析等培养合格的医学诊断与技术型人才,逐步发展提高医学影像诊断及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独立性为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人才培养特点,涉及多学科内容,促进影像诊断技术人才培养,提高准确疾病诊断及医疗设备使用率[5-6]。

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专业互补性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发展,医学影像诊断与医学影像技术紧密关联。影像诊断的科学指导使医学影像技术水平提升及工作层面拓展,而提升医学影像诊断水平同样需配备高水平的医学影像技术。只有经医学影像诊断反馈结果才能逐步提升医学影像技术水平。因不同医学影像技术成像原理存在差异,且不同影像学技术专业性高,针对超声、CT、MRI等特点临床应用中对检查结果分析研究发现不同技术的优势依据不足[7]。对诊断疾病有时仅通过影像技术诊断,而采用其他检查方式很难检出异常。即使不同影像学技术均能检查疾病,但考虑患者经济情况应选择经济适宜的检查手段。医学诊断对医学影像技术的依赖性较高,因为医学影像技术为医学诊断提供重要基础依据,因此,医学影像诊断工作需充分了解影像技术知识,掌握发展动态,明确医学影像技术对医学影像诊断的作用,从理论上提升对医学诊断准确性。当前医学影像基本已全面推广至各大医院,医学影像技术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医学影像技术日渐重要。针对病情危险急诊者抢救过程基本进行常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变,利于后续诊疗。提升影像诊断准确性还需要对不同影像技术的差异性及特异性进行充分了解,确保在诊疗过程中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减轻患者的痛苦,提升诊疗水平。医学影像技术可促进发展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诊断也可在医学影像技术发展过程提供一定的指导,促使提升技术水平。但若面对医学影像技术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对医学影像诊断的问题致后续诊疗过程受阻。同时医学影像技术多样化,不同影像技术要求操作与知识差异使诊断过程存在差异,因此,在诊疗过程依据不同影像技术给予具体分析,结合不同影像技术的结果作出综合分析,保证诊疗效果。临床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为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提升医疗质量关键一步,影像诊断中需降低对人体辐射损伤,软组织鉴别时需优化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影像技术的诊断优势,满足临床需要。①CT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的应用主要针对心脑血管系统疾病、骨骼肌肉等系统疾病的诊断,如在骨科检查、肿瘤疾病、寄生虫等疾病方面的应用。②CR技术:多数临床诊断用此技术鉴别能力高,能及时有效发现软组织病,临床比较常用的主要有骨骼或神经系统病的诊断。③磁共振术:磁共振术目前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临床应根据疾病具体情况选择,多用在人体创伤、炎症、肿瘤、子宫等[8-10],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肺部磁共振术的检查数量低于CT与CR,而直肠疾病的检查高于CT。

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独立性

临床应用医学影像技术对专业医师要求严格,首先了解与掌握CT、核磁共振、超声及常规放射学等方面操作技能与相关知识;其次了解并掌握有关电子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方面知识;第三,疾病诊断过程中对各类影像学诊断技术应用及作用有了解;第四,对医学影像等不同专业分支发展趋势及主要技术有了解。同时还需在诊疗过程与诊断医务人员配合为其提供所需技术支撑[11]。同时因医学影像技术发展迅速需定期培训适应当前变化形势。医学影像诊断工作需临床医生理论结合影像诊断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影像学理论及工作原理,同时在诊断过程明确影像设备范围,为后续治疗提供支持。医学影像技术为临床疾病影像学诊断提供科学依据,且帮助专业医师获取准确可靠信息,为疾病的诊疗提供关键依据。医学影像诊断工作主要观察分析学影像技术各方面信息,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对其采集到的信息归进行纳与总结,得出客观、公正影像学诊断结论,为临床提供相关诊断依据,因此,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和影像诊断人员严格依照相关标准执行质量控制及管理,加大提升医疗诊断水平,进一步减轻就诊痛苦,同时充分发挥医学影像学临床价值。医学影像技术前景广阔,医学影像技术水平和性能仍不断完善。但当前医学影像技术仍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且在技术上存在一定发展空间。除此之外,目前临床专业医学影像诊断人员少,不仅不利于提升影像诊断水平,同时无法有效促进医学影像技术提升。临床影像专业人员需依靠技术和诊断发展对影像学相关新进展知识及时进行更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交流学会,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专业素养,保证医学影像技术及医学影像诊断良性持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赫明锋.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9(3):171-172.

[2]闫红华,牟云森.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2):118-119.

[3]谈彩琴.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8(42):165-168.

[4]董雪.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J].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2016(5):171.

[5]范巍.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浅析[J].心理医生,2017,23(10):29-30.

[6]王丹丹.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96-97.

[7]李许刚.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研究[J].健康前沿,2018,27(11):282.

[8]李艳卫.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4):100-101.

[9]刘晓红.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8):349-350.

[10]陈军.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J].饮食保健,2016,3(21):253-254.

[11]谈彩琴.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8(42):165-168.

作者:周雯 徐德敏 张辉 刘紫薇 黄金叶子 冯飞 单位: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医学影像科

第3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extremitydeepveinthrombosis,LEDVT)的临床诊断中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0,对所有患者均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观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位置、形态、受累的静脉管径、血流等特点。果:本次采集的80单右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34例,双侧患者2例;其中急性期41例,亚急性期32例,慢性患者7例;急性血栓患者回声主要为低回声,亚急性回声相较于急性有所增强,但是部分表现为低回声,慢性回声较强。论: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进行理想的观察,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指的是血液非正常地在人体的下肢深静脉内出现凝结现象,导致患者的静脉血液回流受到障碍,继而引发血流速度放缓、静脉壁受损、血液高凝等情况[1]。此外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后,血栓随着血液回流还可能进入肺动脉,继而导致肺栓塞情况,该症状极为致命。除去上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因为其对于血管壁的损伤,还会激发患者的炎症反应,继而对静脉瓣膜造成损伤,严重的可造成患者出现静脉逆流情况[2]。该病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患者的下肢出现肿胀,在站立时肿胀会加剧,且会有一定的疼痛感[3]。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较为简单,抗凝治疗+干预即可拥有理想的效果,但是临床上对其的诊断却较为困难,尤其是早期急性血栓回声较低,比较容易误认为是正常血管[4]。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当下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的首选方法,笔者现采集我院的诊断样本对其进行分析,为临床LEDVT的诊断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0例,患者年龄46~83岁,其中女性44例,男性36例,平均年龄(60.14±5.75)岁;其中年龄≥60周岁的有41例,有吸烟史者27例,手术卧床患者22例,其他需要恢复卧床者14例。全部检测患者临床上均表现为下肢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浅静脉曲张、连续性或者间歇性疼痛。

纳入标准:①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所有患者均符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断标准[5];③患者意识清晰,能够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回应。排除标准:患者自身有精神类疾病,如人格分裂等,临床上无法对其反馈的信息进行确认。

1.2方法

在患者进入检查室后,将其置于适宜检查的体位,去除患者的下肢衣物,保证实施操作顺利,沿着静脉血管涂抹适量的耦合剂,从股静脉体表投影逐次向远侧进行扫描直至胫前静脉。完成后将患者的大腿进行略微外旋外展,观察是否适宜,若还不适宜则将床头抬高30°,对必要的患者可将其置于坐位,调整好患者的体位后,从腹股沟开始行横切方式确认股总静脉以及动脉的位置情况,由上至下进行扫描,分别扫描股总静脉、股前静脉、股深静脉、股深静脉近心段,完成后对患者的体位进行调整,指导其更换为侧卧、俯卧体位,另将患者的膝关节置于屈曲状态,扫描其腘静脉。然后再对患者小腿上端的各支分支静脉进行扫描。在小腿近膝关节部位的前外侧探及胫前动脉,该位置周围能够观察到胫前静脉。对患者的小腿内侧进行探查,扫描胫后静脉、腓静脉。

特殊患者:部分特殊患者如肥胖、小腿静脉显示不清晰的患者应当调整其体位进行再次扫描,一般建议采取坐位扫描,若是还不清晰则可采取站立扫描。对于肥胖类型的患者,高频探头很难理想地完成血管检查,对于该部分患者建议联合腹部探头进行探查,以提升精确程度。

在实施血管检测的时候需要注意,每段静脉扫描前先进行二维扫描,来确认患者的静脉是否出现变异、内膜、管腔内回声情况及内径、静脉瓣膜、管壁、静脉腔的压缩性。

在临床检测时候需要注意,血栓患者在实施检查的时候有部分患者回声不理想,临床上需要对其增加一定的压力,来增强显示,但是需要注意对于急性期血栓患者直接进行压迫,可能导致血栓出现脱落,因此在实际检测的时候需要避免直接压迫,以免其血栓出现脱落情况。必要时肢体远端挤压试验或做Valsalva试验观察静脉频谱是否发生相应变化。

检测仪器:使用GEVivid7/PhilipsEPIQ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骼总、骼外、下腔静脉频率为3.5MHz低频腹部凸阵探头,其他则实施7.5MHz~12MHz的线阵高频探头。

1.3观察指标

(1)统计分析此次研究患者的下肢深静脉分期情况;(2)统计分析全体LEDVT患者分型的影像学特征。

2结果

2.1统计分析此次研究患者的下肢深静脉分期情况本次采集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单左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4例,单右侧下肢深静脉血栓34例,双侧患者2例;其中急性期41例,亚急性期32例,慢性患者7例。

2.2统计分析全体LEDVT患者分型的影像学特征

急性血栓患者回声主要为低回声,亚急性回声相较于急性有所增强,但是部分表现为低回声,慢性回声较强,部分表现为强回声,具体信息见表1。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临床上的特殊情况,该情况大多是一些手术治疗后或者其他治疗后体质虚弱或无行动能力的需要长期卧床休养的患者,因为自身原因或者护理不当继而出现的一种疾病[6]。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较为简单,主要方法有手术治疗、抗凝、溶栓方式。而且非手术治疗方案具备操作简单、创伤小、风险相对降低等特点,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7]。但是实际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上备受重视主要是因为其导致的其他情况,据现有的临床调查显示,肺部栓塞症的栓子有超过50%是源于下肢静脉。此外下肢深静脉血栓还可造成患者的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等不良情况。因此对于LEDVT需要及时地进行诊断、预防[8]。

在实际诊断的时候需要注意,下肢血管解剖结构复杂,而且血管静脉位置会随着患者的体形而出现变化,当患者的肢体肿胀程度较为严重或者患者自身较为肥胖的时候,患者的静脉位置会相对较深,此时对其进行观察一般较为困难,需要加大探测深度或者要求患者进行站立检查。在实施检查的时候彩色增益有助于提升临床检测的情况,但是需要进行适当调节[9]。此外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早期患者的回声一般较低,此时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在出现该情况的时候应当结合CDFI及(后壁)PW检测的情况,若是还无法确认可适当加压探查。但是在加压时需要特别注意患者的情况,对于急性血栓患者需避免按压,一般的患者进行按压加压时也需要酌情考虑按压力度,过大的按压力度会导致静脉无法显示[10]。如果患者是单侧的下肢静脉血栓,可以与患者健康侧的血管进行比对来评估自身的加压大小。一般来说相邻的动脉轻微被压瘪的时候,正常的静脉也应当随之被完全压瘪,在深静脉血栓的情况下,无法压瘪,在遇到无法压瘪的情况且无加大力度,应当对其进行反复观察,此时加大力度则可能导致血栓脱落,继而容易导致肺部栓塞情况。此外在实施彩色多普勒诊断的时候还可能遇到无超声存在的情况,该情况是因为当下的多普勒彩色超声在血管解剖整体观察及侧支循环方面的显像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即患者的血管过深引发。

综上所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进行理想的观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魏彦萍,王庭锋,郑军.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体会[J].母婴世界,2016(18):49.

[2]黄旭红.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分析[J].系统医学,2018,3(3):89-90,93.

[3]郭泽君.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17(5):662-664.

[4]邱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8):617-618.

[5]任蓉,赵欣,胡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超声诊断与超声声像图特征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9):140.

[6]富丽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14):28-29.

[7]刘支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分析[J/CD].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8,18(59):169.

[8]尹俊卿,胡小林,郑永财,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2014(1):133-134.

[9]张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7):190-191.

[10]夏玉军,王一川.观察并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9):115-117.

作者:李 军 1,蔡江涛 1,冯永恒 2 单位:1 武警陕西省总队医院医学影像科特诊室 2 武警陕西省总队医院医学影像科 CT 室

第4篇:3.0T MRI在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究3.0TMI。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20年1月—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72例。经3.0TMRI予以所有患者常规平扫、动态增强扫描(dynamiccontrastenhancement,DCE)、弥撒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等检查,并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3.0TMR列与前增生诊中的应价值行分。结果:本次例前列腺癌,39例前列腺增生。经I检查显示,29例前列腺癌,30例前列腺增生,13例其他。MRI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88%、76.92%、81.94%、76.32%、88.24%。相较于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癌患者V、Ktrans、K水平均更高,在b=1000s/mm、b=1400s/mmDWI信号强度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WI成像上,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分别以不均匀高信号、信号无显著增高为主;ADC图像上,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分别以不均匀低信号、信号无显著降低且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为主。结论:采取3.0TMRI可有效诊断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且可经DCE参数、DWI信号强度对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诊断予以区分,因此可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3.0TMRI;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诊断价值

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为中老年男性高发疾病,均具有较高发病率,且具有相似临床表现,较易混淆而引发误诊、漏诊[1]。此外,因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治疗方法不同,更需临床予以有效鉴别诊断,以免延误患者治疗时机而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目前,病理穿刺活检为诊断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的“金标准”,但其具有一定创伤性,可增高患者风险[2]。此外,CT、超声检查也具有一定限制,且特异性不高,无法有效鉴别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3]。近年来,随着MRI技术的快速发展,经MRI-DCE参数、MRI-DWI鉴别诊断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越来越为临床所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文通过对我院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72例前列腺疾病患者行3.0TMRI平扫、DCE、DWI等检查的分析,进一步探讨3.0TMRI在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供参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20年1月—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前列腺疾病患者72例。其中前列腺癌患者33例,患者年龄最大、最小分别为83岁、60岁,平均年龄(70.66±6.41)岁。前列腺增生患者39例,年龄最大、最小分别为82岁、60岁,平均年龄(70.73±6.50)岁。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显示无显著差异(P>0.05),可予以对比。本研究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患者均经临床相关检查确诊为前列腺疾病;患者知情并同意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有前列腺病史者;有前列腺手术史者;有严重脏器疾病者;有影像学禁忌证者;精神异常者;中途退出等患者。

1.2方法

选用GE公司的3.0T磁共振仪器(型号:SIGNAPioneer)予以所有患者常规平扫、动态增强扫描(DCE)、弥撒加权成像(DWI)等检查,具体为:(1)常规平扫:使患者于检查前将膀胱排空,呈仰卧位后,经矢状位、冠状位、轴位T2WI行常规平扫,具体参数为:FOV、TE、TR、层厚、矩阵、层间距分别为:200mm×200mm、1010ms、4300ms、3.0mm、200×256、0.6mm。(2)DCE:行3D-FLASH-T1WI序列检查,具体参数为:FOV、TE、TR、层厚、矩阵分别为:260mm×260mm、1.69ms、5ms、3.6mm、192×138,行对比剂注射时速率为3mL/s,注射对比剂同时予以患者36次动态扫描。(3)DWI:予以所有患者自旋-平面回波成像序列扫查,具体参数为:b分别等于1000s/mm2、1400s/mm2,FOV、TE、TR、层厚、矩阵分别为:260mm×220mm、80ms、3700ms、3.6mm、100×160,无层间距。在完成检查后,由影像科具有丰富经验的2名医师负责行双盲阅片,若出现不一致处,须讨论至一致为止,并以最终讨论结果为诊断结果。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患者的诊断“金标准”为病理诊断,并据此分析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患者行3.0TMRI诊断的效能及MRI-DCE参数、MRI-DWI信号强度、影像学成像特点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予以处理,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以率(%)、(x-±s)描述,检验分别采用χ2检验、t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理结果分析

本次研究的72例患者中经病理检查显示,33例前列腺癌,39例前列腺增生。

2.2MRI诊断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效能分析

如表1示,经MRI检查显示,MRI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88%(29/33)、76.92%(30/39)、81.94%(59/72)、76.32%(29/38)、88.24%(30/34)。

2.3MRI-DCE参数比较

如表2示,相较于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癌患者瘤之一,致死率仅次于肺癌,更需临床予以及早诊断与治疗,以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限[4]。以往临床可予以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直肠指诊、经直肠超声等筛查,虽具有一定诊断效果,但不具有较高特异度、灵敏度,且易与前列腺增生相混淆,因此诊断效果并不理想。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3.0TMRI影像学诊断技术已被临床广泛用于前列腺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并取得了一定效果。3.0TMRI软组织分辨率高且可行多参数、多平面成像,可在清晰显示前列腺解剖、病变为临床检测、定性前列腺疾病的同时,经MRI信号、DCE参数与DWI检测参数差异等准确反映病变组织学特点,从而使临床精准区分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进而为后续诊治提供一定参考数据[5]。其中,DCE-MRI可细致观察患者肿瘤血管的通透情况与微血管生成情况等,经DCE-MRI可见前列腺癌患者血管情况为新生血管较多且具有丰富血供,并以早期显著强化为主要表现,表明DCE-MRI可有效鉴别诊断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但需要注意的是,血供V、Ktrans、K水平均显著更高(P<0.05)。

丰富的前列腺增生结节也存在相同曲线类型,须经其他序列联合检查,以排除假阳性可能。DWI可对活体内水分子扩散进行测量,还可予以水分子扩散情况成像显示,临床可在判断患者病情时采取DWI图像内水分子扩散运如表3示,相较于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癌患者在b=1000s/mm2、b=1400s/mm2时DWI信号强度均更高(P<0.05)。

2.5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3.0TMRI影像学成像特点分析

在DWI成像上,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分别以不均匀高信号、信号无显著增高为主;在ADC图像上,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分别以不均匀低信号、无显著降低信号且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为主。

3讨论

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均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且均具有较高发病率。此外,前列腺癌为高致死率的恶性肿生,可确保二者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更利于临床后续诊治。综上所述,采取3.0TMRI可有效诊断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且可经DCE参数、DWI信号强度对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诊断予以区分,因此可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利,赵明增,高淑艳.3.0TMRI多b值DWI在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患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33):121-123.

[2]李锋,刘克,林锦仕,等.3.0T磁共振多参数成像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29(10):1777-1780,1792.

[3]单丹丹,马宜传.3.0TMR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淮海医药,2020,38(2):155-158.

[4]王振跃.3.0TMRI在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诊断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9,32(22):45-46.

[5]徐亚卡,潘君龙,余成新,等.3.0T磁共振多模态成像在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巴楚医学,2018,1(2):43-47,51.

作者:饶向红 单位:沛县人民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CTMR 室

上一篇:混合式教学在本科护理教育中的应用进展下一篇:高校劳动教育融合就业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