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精选8篇)
牙科X机基本有三种形式:可移动立式、壁挂式、镶带式。主要结构:X线机头、支臂、控制部分。X线机头内有X线管、变压器。控制部分用于调节电源电压、X线管电压、电流和曝光时间。
曲面体层一次曝光即可显示全口牙齿、颌骨、鼻腔、上颌窦及颞颌关节等的解剖结构影像,显示范围广,使用于颌骨多发病变、范围较大的颌骨病变、双侧颌骨的对比及对原因不明的症状的筛查。
X线头影测量机:是根据所拍摄的头颅定位X线片,由牙、颌以及颅面的标志点描绘出的一定线、角,进行测量分析,了解牙、颌及颅面软组织的结构。
口腔体腔X线机:与体层片比较,无模糊层拉影干扰,影像清晰;球管从口内向外投照,重叠影少,但焦点至胶片距离近,影像有一定的放大。
X先平片检查包括:口内片和口外片。口内片包括根尖片、牙合翼片、牙合片等。口外片包括:上下颌第三磨牙口外片、下颌骨侧斜位片、下颌骨后前位片下颌骨升支切线片、华特位片、颧骨后前位片、颧弓位片、颏顶位片、颞下颌关节侧斜位片、口腔体腔摄影片、X线头影测量片。
根尖片分角线投照技术,优点:操作简单、无位子装置。缺点:投照不精确,图像易失真。患者坐在椅子上呈直立姿势,头部靠在头托上,矢状面与地面垂直。投照上颌后牙是,外耳道口上缘至鼻翼之连线于地面平行。投照上颌前牙是,头稍低,使前牙的唇侧面于地面垂直。投照后牙是,外耳道口上缘至口角之连线于地面平行。投照下颌前牙时,头稍后仰,使前牙的唇侧面于地面垂直。胶片分配需用14张胶片。胶片放入口内应使胶片感光面紧靠被检查牙的舌侧面。投照前牙时,胶片竖放,边缘要高出切缘7mm左右;投照后牙时,胶片横放,边缘高出颌面10mm左右。留边缘的目的是:能使照片形成明显的对比度及避免牙冠影像超出胶片。
X线1中心线角度:X线中心线需要倾斜一定的角度,使X线中心线于被检测牙而的长轴和胶片之间的分角线垂直。遇腭部较高或口底较深的患者,胶片在口内的位置较为垂直,X线中心线倾斜的角度应减少;而全口无牙、腭部低平、口底浅的患者,则胶片在口内防止的位置较平,X线中心线倾斜的角度应增加。
X线中心线位置:投照上颌牙时,以外耳道口上缘至鼻尖的连线为假想连线,X线中心线通过部位分别为:投照上中切牙通过鼻尖;投照上单侧中切牙及侧切牙时,通过鼻尖与投照侧鼻翼之连线的中点;投照上单尖牙是,通过投照侧鼻翼;投照上前磨牙以及第一磨牙时,通过投照侧自瞳孔向下的垂直线与外耳道口上缘和鼻尖连线的交点,即颧骨前方;第二第三磨牙是,投照外此向下的垂线于外耳道口上缘和鼻尖连线的加点。即颧骨下缘。
根尖片平行投照技术:又称直角技术、长焦距平行投照技术。主要目的是拍摄牙及周围结构知识的X线图像。原理:使X线胶片与牙长轴平行放置,投照时X线中心线与牙长轴和胶片均垂直。优点:X线图像可以较准确的、真实的显示牙及周围结构的形态和位置关系。缺点:这种技术要求用持片器和定位知识装置,操作比较费时。
正常图像:牙髓腔:X线少年宫为低密度影像,下颌磨牙髓腔似H形,上颌磨牙髓腔圆形或卵圆形。牙槽骨:影像比牙本质的密度低。上牙槽密质骨薄,松质骨多,骨小梁呈交织状,X线显示为颗粒状影像。下牙槽密质骨送而软质骨少,骨小梁呈网状结构,牙见骨小梁多呈水平方向排列,而根尖有时见放射状排列,骨髓腔呈三角形和大小不等的圆形低密度影像。骨硬板:X线片显示为包绕牙根的、连续不断的高密度线条状影像。牙周膜:显示为包绕牙根的连续的低密度线条状影像。
上颌根尖片所见有关颌骨正常解剖结构:上颌中切牙根尖片上常可见切牙孔、腭中缝、鼻腔、及鼻中隔影像。在上颌磨牙位根尖片上常可见上颌窦底部、颧骨、喙突、上颌结节及亦钩等
下颌根尖片所见有关颌骨正常解剖结构:下颌切牙位常可见颏棘、颏嵴营养管等。下颌前磨牙位根尖片常见颏孔。在下颌磨牙位根尖片常见下颌骨外斜线、下颌管及下颌骨下缘 牙合翼片投照技术:
1切牙位:使听鼻线与地面平行,X线中心线以+8度角对准两中切牙之间,通过上颌切缘上方0.5cm射入。2磨牙位:头德矢状面与地面垂直,听口线与地面平行。X线中心线以+8度角对准胶片中心,通过上颌磨牙面上方0.5cm射入。
正常图片:主要显示上下牙的牙冠不,常用检查邻面龋、髓石、牙髓的大小、邻面龋与髓室时候穿通和穿通程度,以及充填物边缘密合情况,主要用于前磨牙和磨牙区的检查。此外还清晰的显示牙槽嵴顶,可用于确定是否有牙槽骨顶的破坏性改变。
上颌前部牙合片:显示上颌前部全貌,包括切牙孔、鼻中隔、上颌窦、鼻泪管、上前牙及腭中缝等。常用于观察上颌前部骨质变化及乳、恒牙的情况。上颌后部牙合片:检测上颌骨后部的影像,包括第一前磨牙至第二磨牙、牙槽突、和该侧上颌窦底部。用于观察一侧上颌后部骨质的情况。
下颌前部牙合片:显示下颌颏部影像,观察下颌颏部骨折及其他颏部骨质变化 下颌横断牙合片:显示下颌体和牙弓的横断面影像。检查下颌骨体部骨质有无颊、舌侧膨胀,辅助诊断下颌骨体骨折移位以及异物、阻生牙定位等 上下颌第三磨牙口外投照片:显示双侧第三磨牙的影像及上颌结节部位。用于观察第三磨牙的形态及萌出情况、阻生方向等。观察确定儿童第三磨牙牙胚发育情况。华特位片:鼻颏片。用于观察鼻窦的情况,特别是上颌窦影像显示最佳,观察上颌窦、额窦、筛窦、眼眶、鼻腔、颧骨、颧弓、下颌喙突于颧弓之间的位置以及颌间间隙等情况。在上颌骨肿瘤、炎症及外伤时常用此片观察面骨的情况。
颧骨后前片:铁氏位片。此片中部三角形密度低的影像为鼻腔,鼻腔外下大致呈倒置三角形密度低的影像为上颌窦,上颌窦外部小圆形低密度影像为眶下孔。颏顶位片:颅底位片。临床常用来检查颅底、上颌后部及颞下窝病变
颧弓位片:显示投照侧颧骨、颧弓的影像。主要用于检查颧骨及颧弓骨折。
下颌骨侧斜位片:显示下颌骨体磨牙区及下颌升支常用语观察下颌骨体、升支、及髁突的病变。
下颌骨后前位片:常用于双侧对比观察下颌升支各部病变,观察此片需要注意寰枢关节在上颌骨下部影像上重叠,勿误认为骨折线
下颌骨开口后前位片:显示双侧颌骨开口后前位影像。观察双侧髁突内外径向的病变。下颌骨升支切线位片:常用于观察下颌升支外侧密质骨膨出、增生及破坏情况
颞下颌关节斜侧位片:显示下颌关节外侧1/3侧斜位影像。关节间隙:关节间隙主要为关节盘所占据。正常人关节上间隙最宽,后间隙次之,前间隙最窄。
髁突经咽侧位片:显示髁突写侧位影像。正常髁突表面圆滑,有一薄层均匀、连续、致密的密质骨边缘。
普通造影检查: 涎腺造影、颞下颌关节造影、血管瘤瘤腔造影、鼻腔造影、血管瘤瘤腔造影、鼻腔造影以及窦腔、窦道、瘘管造影。
涎腺造影:一般只限制于腮腺及颌下腺(有较大的导管口供注射造影剂)适应证:涎腺慢性炎症、舍格伦综合症、涎腺良性肥大、肿瘤、涎瘘、导管阴性结石及需要确定涎腺周围组织病变是否已侵入及腺体及导管时均可进行涎腺造影。禁忌证:对碘过敏者以及涎腺急性炎症期间、阳性涎腺导管结石。
造影技术:1腮腺造影:缓慢注射60%泛影葡胺,成人用量约为1.5ml 颌下腺造影:用60%泛影葡胺或者40%碘化油。
正常图像:腮腺造影侧位片显示腮腺导管系统及腺实质的侧位影像。好的照影片,应清楚的显示导管系统及少量先拍充盈影像。导管口位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侧颊粘膜处,主导管在下颌升支上斜向后下走形。正常主导管长约5cm,最大管径0.9-4.0mm,平均2.0mm。分支导管于主导管相连处近于直角,导管系统在体内逐级分支,由粗到细,最后进入腺实质内。腮腺造影后前位片:显示腮腺后前位影像。腺体紧贴下颌升支外侧,其上下两端较薄,中间稍厚,外援呈整齐的弧形。在离下颌升支外缘约1cm多处转向后方并向上、下逐级分支。颞下颌关节造影:按部位分关节上腔造影和关节下腔造影;按用药分单纯碘水造影(20%-30%泛影葡胺)和双重造影(无菌空气和泛影葡胺)
适应证:关节骨质变化、明显关节间隙异常、关节内有连续摩擦音疑有关节盘穿孔、关节弹响、估计牙合垫治疗效果、关节盘复位术、关节盘穿孔复术后情况
禁忌证:碘过敏史、关节局部皮肤有感染者、患出血性疾病及使用抗凝血药物治疗的患者。关节造影一般拍摄关节侧位体层闭口位片、开口位片及许勒位闭口片、关节后前位闭口体层片。
正常图像:
关节上腔典型正常碘水造影图像:1侧位体层闭口位片:关节上腔充以致密、阻射线的造影剂,显示S形态。关节盘本体部位位于关节结节后斜面和髁突前斜面之间,关节盘后带位于髁突横嵴上。2侧位体层开口位片:可见髁突位于关节结节顶下方或少超过关节结节顶部;前上隐窝消失,后上隐窝扩张,造影剂下缘前部清楚的显示关节盘本体的影像,三带分界比侧位体层闭口位片更为清晰明确。3许勒位:上腔造影剂显示S形态。可见上腔造影剂于关节窝、关节结节密质骨之间有一细窄、低密度线条影像,平滑而均匀为关节结节后斜面的前位的纤维软骨和关节窝纤维结缔组织覆盖的影像。关节下腔典型正常碘水造影图像:髁突前方造影剂所显示的影像为关节下腔的前下隐窝;髁突后方造影剂所显示的影像为关节腔的后下隐窝。典型正常关节双重造影图像:关节腔的周围轮廓为一层碘剂所勾画,其中以气体,影像清楚。正常人髁突于关节盘生理运动:在开口运动中,初期髁突为轻微的转动,中期则以滑动为主,兼有转动;末期为单纯的转动。
第五章 牙及牙周疾病
一 定义:龋病(dental canes)是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二 分类: 龋病按病变进展情况分为急性龋(acute canes)、慢性龋(chroniccanes)、静止龋(。stedcanes)和继发龋(secondny canes),按解剖学分类可分为牙合面龋和平滑面龋、根面龋及线性釉质龋;按病变深度可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三 临床表现: 仅限于釉质或牙骨质,患者无自觉症状。中龋是指龋坏已进展至牙本质浅层,有较深的龋洞,有时对冷、热、酸、甜等刺激较为敏感,也可无自觉症状。深龋是指病变已发展至牙本质深层,有很深的龋洞,对各种刺激敏感或疼痛。四 影像学表现
1.浅龋: 只累及釉质或牙骨质。检查用常规根尖片。浅龋表现为圆弧形的凹陷缺损区,边缘不光滑,其范围一般较小。
2.中龋: 龋病已进展至牙本质浅层,X线片可清楚地显示病变。有的表现为圆弧凹陷状牙硬组织缺损;有的表现为口小底大的倒凹状的缺损。3.深龋: 龋病进展至牙本质深层,接近牙髓室甚至与牙髓室相通,临床上可见很深的龋洞。X线片上可见到较大的龋洞,龋洞底与髓室接近,有的龋洞与髓室间有一薄层清晰的牙本质和继发牙本质影像,提示尚无穿髓;当龋洞与髓角或髓室相融合则提示有可能已穿髓。4.继发龋:是指龋病治疗后,窝洞周围牙体组织又发生龋坏。X线片上可显示在金属充填物的窝洞边缘,牙硬组织破坏形成密度减低的不规则的窄缝。边缘常不光滑。在观片时要注意与金用充填物下方的垫底材料鉴别,因为这些材料往往是透射性的,X线表现为低密度影像。
第2节 牙髓病
一 牙髓病种类:包括牙髓充血、牙髓炎、牙髓变性、牙内吸收和牙髓坏死。X线检查仅对牙内吸收和牙髓变性中的牙髓钙化有诊断价值。
二、牙髓钙化
(一)发病机制: 牙髓组织血循环较差,髓室随年龄增长其内层继发性牙本质也逐渐增多而致髓室变窄,根尖孔也逐渐变小,引起牙髓内血液循环减少,加之牙受各种理化因素刺激,牙髓组织发生代谢障碍,细胞变性,纤维成分增多,牙髓活力降低,引起牙髓变性。牙髓变性后钙盐沉积,形成大小不等的沉积物。
(二)牙髓钙化(PUIP calcification)分类:有两种形式,一是髓石形成,一是弥散性钙化。
(三)临床表现:前、后牙均可发生牙髓钙化。一般无临床症状,极少数病人可因髓石压迫牙髓神经引起放射性疼痛,似三叉神经痛,但无扳机点;有的可表现为急性牙髓炎疼痛症状。
(四)影像学表现: 局限性髓石与髓室形状有一定关系。后牙髓石往往表现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一。髓石可游离于髓室内,也可附着于髓室壁。前牙髓室较小,髓石可呈条状或针状充满于髓室及根管内,其周围有线状低密度影像围绕。弥散性牙髓钙化表现为正常髓室及根管影像完全消失,不能辨别出髓腔界限。
三 牙内吸收
定义:牙内吸收是由于牙髓受到不良刺激后,牙髓组织发生肉芽性变,其内产生破骨细胞而引起髓室内牙本质吸收。
临床表现:一般无自觉症状,少数可出现类似牙髓炎的疼痛症状。以上前牙多见,后牙也可发生。严重时可发生病理性折断。影像学表现:患牙髓腔扩大,呈圆形或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减低的透射影。发生于根管者,有长短不
一、粗细不均沿根管的扩大影,髓室壁或根管壁变薄。可伴有根尖吸收和很尖感染,甚至发生折断。第3节 很尖周病
定义: 根尖周病(perisgical diseases)是指根尖及其周围组织所发生的病变,包括根尖周炎、致密性骨炎、牙骨质增生、牙骨质结构不良等。一 根尖周炎
(一)根尖脓肿
1分类:根尖脓肿(PeriaPical abscess)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根尖脓肿多由急性浆液性炎症而来。也可由慢性根尖周炎急性发作所致。慢性根尖脓肿可由于根尖肉芽肿的中央部分坏死、液化形成脓腔;或由急性根尖周脓肿转化而来。可变色,无活力。2 影像学表现:(1)急性期早期X线检查一般看不出根尖周骨质改变,有时牙周膜间隙稍微增宽;(2)随病情发展,可见以病原牙为中心,骨质破坏程度较重,呈弥散性破坏,边界不清。(3)慢性期在根尖区出现一边界清楚、边缘不光滑的小范围骨质破坏的低密度区,骨硬板消失,病变一般较局限,外周可有骨质增生反应。
(二)根尖周肉芽肿 病因:根尖周肉芽肿(periapical ranuloma)是根尖周组织受到轻微缓慢的感染刺激而产生的炎性肉芽组织,是慢性根尖周炎的一种主要病变类型。临床表现:一般无自觉症状,初期症状可在叩诊时有不适感,有时感牙伸长,偶有轻微疼痛。如有牙髓坏死分解,则牙有变色。影像学表现:在病源牙的根尖、根侧方或根分叉有圆形或卵圆形的密度减低区,病变范围较小,直径一般不超过1cm,周界清楚,无致密的骨硬板。病变周围的骨质正常或稍变致密。
(三)根尖周囊肿 临床表现:患者常无自觉症状。囊肿呈膨胀性扩张,使颌骨膨大。多数囊肿体积不大,平均直径为l-2cm。有的囊肿可发展较大,扪之有乒乓感或波动感。还可压迫邻牙,使之松动移位。影像学表现:多有龋齿、畸形牙等病原牙的存在。以病原牙根尖为中心,形成形状较规则、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卵圆形骨质破坏低密度病变区,边缘清晰锐利。囊肿边缘形成一致密的线条影。当囊肿继发感染,致密线条影可消失。囊肿也可以增长很大,造成骨质膨胀畸形,骨密质变薄。有的由于骨阻力的不同而形成分叶状。牙可被推压移位,牙根偶有吸收。
二、致容性骨炎
(一)定义: 致密性骨炎(condensing osteitis)是指根尖周组织受到轻微缓慢低毒性因素刺激产生的一种骨质增生的防御性反应。
(二)临床表现:多见于青年人,下颌第一磨牙多见,常有较大的龋坏,一般无自觉症状。
(三)影像学表现:患牙根尖区骨小梁增多增粗,骨质密度增高,骨髓腔变窄甚至消失。与正常骨组织无明显分界。根尖部牙周膜间隙可增宽,根尖无增粗膨大。
三.牙骨质增生
(一)病因:牙骨质增生可由慢性炎症、创伤或其他一些不明原因刺激所致。
(二)临床表现:常见于龋病、牙周炎及牙合创伤的牙。多无临床症状。有时因拔牙困难或其他原因拍摄X线片时偶然发现。
(三)影像学表现: 由于增生的牙骨质沿牙根不断沉积,使牙根变粗增大。如仅位于根尖,则表现为根尖呈球状增生;如波及整个牙根,则牙根体积膨大,有的病例可见牙周膜间隙消失,与牙槽骨发生粘连。
四.牙骨质结构不良
(一)临床表现:多发生于中年女性,平均年龄40岁左右。以下切牙多见,常为多发性损害。一般无自觉症状。常有牙松动。少数患者可出现根尖周炎的表现。
(二)影像学表现:
1.早期病变(骨质溶解破坏期):在患牙根尖周牙槽骨溶解破坏,代之以纤维结缔组织。X线片上表现为低密度透射区,多数为小圆形或类圆形,边缘不整齐,骨硬板及牙周膜间隙消失。
2.第二期病变(牙骨质小体生成期):随病变的发展,在纤维结缔组织内出现牙骨质小体样结构、骨样组织和骨组织。X线表现为病变区有高密度的点状或小片团状钙化影。3.第三期病变(钙化成熟期):钙化成分增多,出现较大的牙骨质团块和编织状组织。X线表现为根尖区成团状、体积增大的钙化影像。可在根尖形成类似骨硬板和牙周膜间隙的改变。
第4节 牙发育异常
由于全身或局部因素引起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障碍,造成牙发育异常。包括形态、结构位置及数目等的异常。
一、牙体形态异常
(一)畸形中央尖 临床表现:畸形中央尖(central cusp)为牙牙合面中央窝处有一额外的锥形牙尖,常为对称性发生。多见于下颌前磨牙或上颌前磨牙,磨牙偶尔可见。2 影像学表现:(1)新萌出的牙,牙尖无磨损,X线片上可显示牙合面中央窝处有一突出的小牙尖。(2)如中央尖未穿破,牙髓没有感染,则根尖可正常形成。(3)中央尖发生磨耗和破损导致牙髓和根尖感染,造成根尖发育障碍。X线片上显示牙根变短,髓腔粗大,牙根不能形成,根尖孔扩大呈喇叭形,常伴根尖周骨质吸收等感染征象。
(二)畸形舌侧窝、畸形舌侧尖、牙中牙 临床表现:是常见的发育畸形,统称为牙内陷(dens invaginatus)。由于发育时期成釉器在某些因素影响下出现突出或内陷,伸入牙乳头中,而形成畸形。牙内陷多见于上颌侧切牙。表现为体积增大的圆锥形牙,少数可呈较小的锥形牙。根据牙内陷的深浅程度及形态变异,可分为畸形舌侧窝(invaginated lingual fossa)、畸形舌侧尖(talon cusp)和牙中牙(dens in dente)。影像学表现:牙内陷表现为牙体形态异常,牙呈圆锥状,体积可大可小,牙根正常或变粗大。(1)舌隆突特别突出隆起,X线片上显示为与牙冠重叠的密度增高的小牙尖,为畸形舌侧尖。(2)如果舌隆突异常突起,同时在舌侧窝出现一透射的纵形裂沟,可将舌隆突一分为二,甚至可达很尖,为畸形舌侧窝。(3)当舌侧窝向髓室陷人过深,由于釉质密度较高在牙中央形成一类似小牙的结构与患牙重叠,故称为“牙中牙”。
(三)融合牙 融合牙(fused tooth):由两个正常牙胚相互融合而成。可分为牙冠融合、牙根融合和冠根融合。临床表现:融合牙可发生于乳牙或恒牙列。乳牙较恒牙多见,常见于下颌乳前牙。此外,正常牙和额外牙也可发生。牙冠发生融合时,临床检查容易发现,而根部的融合则需X线片才能确定。
影像学表现:完全性融合显示牙冠和牙根融合形成一个巨大畸形牙。不完全性融合则是牙冠或牙根发生融合,仅牙冠融合可表现为两个根管,牙根融合则表现为合二为一的粗大根管。融合牙可伴根尖感染。X线检查目的主要是确定融合的方式、根管情况及根尖是否伴有炎症。
(四)牙根异常:牙在发育期间受到某种因素影响而造成牙根数目异常和形态异常。
影像学表现:牙根异常在临床检查时难以发现,必须通过 X线检查才能确定。牙根异常多见于恒磨牙,尤其第三磨牙变异较大。有时为一个融合根,有时为二或三根,甚至为四个根.二.牙结构异常
(一)釉质发育不全 定义: 釉质发育不全(enamel hyPoPlasia)是指牙发育期间,由于全身或局部的原因使牙釉质发育受到障碍而造成釉质基质不能形成或已形成基质不能及时矿化,致使形成永久性釉质缺损。临床表现:釉质发育不全可出现在个别牙、部分牙甚至全口牙。分为轻度和重度两种。轻度者釉质形态基本完整,仅为色泽和透光度改变;重度者牙冠表面缺损、不光滑,呈沟、窝状或蜂窝状改变,甚至无釉质覆盖,牙易被磨损和发生龋坏,且进展快,导致牙过早缺失。4 影像学表现:患牙比正常牙的釉质薄X线片上显示牙冠部密度减低,牙冠磨耗变短小;严重者可显示釉质大部分缺损,密度不均匀,失去正常牙冠形态;而牙根、牙周膜间隙、骨硬板、髓室等无异常改变。
(二)遗传性乳光牙本质 定义:遗传性乳光牙本质(hereditare oPalescent denim)又称牙本质发育不全。本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无性连锁。可在一家族中连续出现几代。乳、恒牙均可累及。影像学表现:牙冠严重磨损,变短小,邻牙间隙增大。牙本质在髓腔侧的异常形成,致使髓室和根管部分或全部闭塞,牙根短而尖细。三.牙数目异常
(一)额外牙 临床表现:额外牙又称多余牙,可发生于颌骨任何部位,上前牙区多见。数目不等,可为单个,也可为多个。萌出的额外牙多数无正常的牙体解剖形态,常呈圆锥 影像学表现:X线检查可以确定额外牙的形态以及是否还有其他的埋伏额外牙。额外牙常位于上颌中切牙之间,呈一较小的圆锥形牙,根短小。未萌出的额外牙,需用X线检查才能发现。X线片上可确定额外牙的数目、位置、形态以及与邻牙的关系。确定额外牙位于牙列唇颊侧或舌腭侧。
(二)先天缺牙 临床表现:先天缺牙多发生于恒牙列。个别牙缺失多见于上、下颌第三磨牙、上颌侧切牙或尖牙和上下颌第二前磨牙。一般为双侧对称缺失。2 影像学表现:由于缺牙呈对称性,最好采用曲面体层摄影。X线片上有时可见有乳牙滞留,牙根可以完整或有不同程度吸收。由于牙数目减少,牙排列稀疏不齐,邻牙间隙增宽。先天性无牙畸形乳、恒牙均可部分缺失或全部缺失。由于无咬合功能,牙槽略低平,但下颌骨长度仍正常。四.阻 生 牙 定义: 由于萌出位置不够,或周围存在阻力,牙不能萌出正常位置者,称为阻生牙(imPacted tooth)。临床表现:下颌和上颌第三磨牙阻生最为多见,常引起冠周炎,甚至造成间隙感染。3 影像学表现:其检查目的是为了确定或了解:①阻生牙的位置:是低位或高位阻生;部分或完全阻生;软组织内阻生或骨内阻生;②阻生牙的方向:如前倾、水平、垂直、侧向或颊舌向阻生;③阻生牙本身状况:如有无龋坏、龋坏程度及根尖有无炎症;④阻生牙与邻牙的关系:邻牙是否与阻生牙位置紧密,是否有龋坏或根尖周感染,牙槽骨的吸收程度,牙根尖是否吸收;⑤牙根数目及形态:牙根有无弯曲,根尖是否增生肥大,牙根与颌骨有无粘连,牙根分叉的大小,牙根长短粗细;⑤牙根与下牙槽神经管的距离和磨牙后间隙的大小。
第5节.牙周炎
临床表现:牙龈炎症、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松动。影像学检查方法:常用的有根尖片、曲面体层片、牙合翼片 1.根尖片:有分角线投照技术和平行长焦距投照技术两种方法。
2.牙合翼片:能较真实反映牙槽骨吸收程度和类型,适用于牙周炎的早期。
3.曲面体层片:投照一张曲面体层X线片患者所接受的照射量远远小于全口牙片的照射量。其细微结构显示较根尖片差,曲面体层摄影不能取代根尖片检查。
影像学表现:牙周炎主要表现为牙槽骨吸收,牙槽嵴顶及骨硬板模糊、消失,牙槽嵴高度降低。
1.牙槽骨吸收表现为三种类型:①牙槽骨水平型吸收:前牙区牙槽嵴顶由尖变平,后牙区牙槽嵴顶由梯形变成凹陷,其边缘模糊粗糙呈虫蚀样。②牙槽骨垂直型吸收:沿牙体长轴方向向根端吸收,骨硬板消失,牙周膜间隙增宽,垂直吸收明显,呈楔形。③牙槽骨混合型吸收:多见于牙周炎晚期。
2.牙槽骨吸收的程度按其吸收量多少分成轻度、中度和重度,常以牙槽骨的高度与牙根长度的比例来表示,如吸收根长的1/
3、1/
2、2/3等。测定牙槽嵴高度,一般是以被测牙邻面的釉牙骨质界为参考标准。X线片上以牙颈下1mm为标记。
第6节 牙 外 伤 一 牙脱位
由于外力使牙向牙合面方向或根方自牙槽窝内脱出或嵌k人,称为牙脱位。影像学来现:轻度牙合向脱位者,显示牙周膜间隙增宽,切缘超出 正常邻牙切缘。重者牙从牙槽窝内脱出,造成牙缺失。嵌人性牙脱
位,牙周膜间隙消失,切缘低于正常邻牙的切缘,有时伴牙槽骨骨折。二 牙折
影像学表现:冠折在临床检查时容易发现,根折的判定必须通过X线片检查,可了解有无根折、折断的部位、方向、数目及周围情况。牙折线在X线片上表现为不整齐的细线条状密度减低的影像,断端之间可微有错位。第7节 牙根折裂
一 定义: 牙根折裂是指既无外伤史又无龋病、只发生于后牙牙根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折断。
二 病因:①咬合力过大和牙合创伤;磨牙在行使功能时承受了最大的力量,容易形成硬组织的磨耗,少数病人有咬硬物史;②牙周炎;在牙根折裂的患者大多数都有牙周袋形成和槽骨吸收,导致受力支点改变,加重咬合创伤; ③牙根发育缺陷;④牙内吸收。
三 临床表现:大多数病人可出现冷热痛、自发性痛、咬合痛,牙有松动和叩痛。四 影像学表现:牙根折裂可表现为纵形、横形、和斜形,以纵形多见。早期仅见根管影像局部或全部变宽。晚期沿牙根中轴从牙颈部折断并常发生移位,牙根折裂面不光滑,根尖可有吸收。牙根折裂常伴有弧形、楔形的牙槽骨吸收,甚至整个牙根游离于软组织中。
第六章 颌面骨炎症
上颌骨病变较局限,累及下颌骨病变多弥散且范围较大。分型:牙源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损伤性~、血源性感染~ 致病菌:厌氧菌
诊断方法:X线平片,CT,MRI,核素扫描
牙源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分型: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牙源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1.中央性 病理:致病菌通过病原牙髓腔或牙周至根尖周引起感染。多数根尖和牙周感染会形成保护性脓腔膜或脓肿壁而使感染局限。病源牙→根端周炎症、充血水肿→骨小梁脱钙,密度减低。慢性期骨修复现象逐渐明显,纤维组织新生活跃,分化出成骨细胞,并形成新骨。
临床表现:剧烈牙痛,呈放散型,持续,渗出严重,脸肿,影响咀嚼肌群,张口受限,白血球增高。发生于上颌症状相对较轻,且病变多较局限,可并发上颌窦炎。影像学表现:(牙痛、脸肿,骨髓炎发病10天后出现)
早期:弥散破坏期,以病源牙为中心,弥散性密度减低区,与正常骨组织无明显界限,呈斑点状、片状破坏,病变临近区域常有线状骨膜反应。
病变局限期:骨破坏区与正常组织间有明显界限,可以有线状骨膜反应,可以有死骨,死骨密度较高。
新骨显著形成期 :病变控制,修复强,破坏区周有骨致密反应增生
痊愈期: 无骨髓炎症状,可遗留骨畸形:死骨所致骨缺损;病理性骨折错位愈合;骨炎症控制后骨修复过度。2边缘性
分类:以骨质破坏为主;以骨质增生为主。
病理过程:咬肌下感染最常见,主要起源于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颌周间隙感染,多为咀嚼下间隙,肌群厚,渗出易积聚。1刺激、溶解骨膜,致骨膜反应2破坏骨皮质,致局部不规则溶解,X线表现:升支侧位:有8+8阻生齿,升支弥漫性密度增高,其中可含有局限性密度减低病灶。升支切线位:升支皮质骨外有厚层成堆骨质增生(层状,不均匀),边缘整齐、清楚,升支骨皮质无明显破坏
放射性骨坏死(好发于牙颈部,进一步发展为颈部环状龋)临床表现:下颌骨多于上颌骨,下颌骨后部多于前部。原因是下颌骨后部常为直接受照射部位,上颌骨血运丰富及密质骨较薄。
病因病理:放射线能直接致骨母细胞变性坏死,不能生成骨细胞;成骨细胞较破骨细胞对射线能更敏感,破骨活动相对成骨活跃,骨弥漫性密度减低合并异常成骨现象;骨膜对放射线能敏感,早期坏死,无骨膜反应。小腺体被射线杀死。
X线表现 :病变弥散,初始从牙槽突始发(牙齿密度高,致牙槽突接受二次射线;另多有牙周炎),向下逐渐破坏,密度不规则减低区,合并不规则条索、斑点状病理性成骨,界限不清楚,骨皮质可破坏,可以有大块死骨形成,病例骨折,无骨膜反应,有放射龋,牙周间隙增宽。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疼痛或无痛,颌骨膨大变形、硬质。多发于青少年。
X线表现:下颌骨呈弥漫性密度增高影像。毛玻璃样密度,无骨膜成骨现象。下颌病变沿下颌骨外星膨大,密质骨边缘变薄,但保持连续性。牙槽骨骨硬板消失,牙周膜影像变窄,下颌管移位是其特点。
牙源性上颌窦炎
影像学表现:CT可见病原牙根尖周骨质破坏,牙周膜及牙槽骨骨硬板影像消失,或见牙槽窝与上颌窦底相同,相应上颌窦底部粘膜肥厚;或窦内有残根。华特位片可见患侧上颌窦密度弥漫性增高或气腔明显缩小,周围可见环绕窦壁的带状肥厚粘膜影像。窦壁骨质无破坏,窦壁致密线条影像多数清晰可见。
第7章 口腔颌面部囊肿、肿瘤和瘤样病变 第1节 口腔颌面部囊肿 一.颌骨囊肿
颌骨囊肿有牙源性和非牙源性之分。前者主要有炎症性的根尖周囊肿和残余囊肿,发育性的含牙(滤泡)囊肿。
(一)根尖周囊肿和残余囊肿 【影像学表现】残余囊肿的X线表现特点是在拔牙后的牙槽窝周围估骨质区有低密度小圆形囊腔存在。
(二)含牙囊肿
【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特点是颌骨中边缘光滑的类圆形透射阴影内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未萌出牙(恒牙多见,也可以是额外阻生牙)。囊壁常包绕着此牙的冠根交界处。含牙囊肿一般以单囊的形式出现。
(三)面裂囊肿
1.鼻腭管囊肿:病变位于上颌中线和左右中切牙压根之间或后方,多呈心形或圆形低密度改变。
2.球上颌囊肿:X线表现特点是:在上颌侧切牙和尖牙(均为活髓牙)之间有“倒梨形”囊状透射区。并可见两牙根被推开。
3.正中囊中:X线表现特点是:上颌或下颌中线区有囊状低密度影。与牙无关。
4.有多房结构的:牙源性纤维瘤,粘液瘤。有钙化结构的:牙源性钙化囊性瘤,上皮瘤,腺瘤样瘤,牙骨质纤维瘤。
第2节 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一.颌骨牙源性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一)成釉细胞瘤
主要有滤泡型和丛状型两种。下颌多见于上颌,下颌者约70%发生在磨牙和升支区,颌骨向唇颊侧膨大,面部出现不对称。【影像学表现】
1. 多房型:最多见。其分房大小常不等,且成群排列,相互重叠,各房一般呈圆形或卵圆形。房隔密度较高,可以是锐利 光滑的高密度骨脊。也可以是密度略淡的纤维条隔。有的病变还表现为大囊周围有小的子囊出现。整个病变边缘清晰,多位密度增高的白线所包绕。膨胀以唇颊向为主。颌骨外形可发生不对称改变。被肿瘤包绕的牙根可因肿瘤的侵蚀呈锯齿样或截断状吸收,肿瘤还可造成牙槽骨吸收,相邻的牙根也可被推开。2. 单房型:单房型成釉细胞瘤较多房型少见。X线表现特点为一个单房状低密度影像,边缘呈分叶状,有切迹。肿瘤内可含牙,多有牙根锯齿状吸收。
3. 蜂窝型 :大小基本相等的小分房,房隔厚且粗糙不规则,多为真性骨。肿瘤边缘清晰。完全呈蜂窝状改变的成釉细瘤并不多见,其多与成釉细胞瘤的多房型或单房型的大房同时存在。肿瘤内可以含牙。
4. 局部恶性征型:X线片显示受侵颌骨无膨胀,但颌骨骨小梁和密质骨溶解消失,颌骨外形轮廓也随之消失,这种X线表现颇似颌骨恶性肿瘤。瘤内罕见钙化。5. 颌骨情况: ①瘤所在部位膨胀明显,尤颊侧。
②肿瘤周边局部骨质硬化(继发感染、局部刺激致)③皮质可断裂 牙齿情况
① 牙根呈锯齿状吸收。
② 肿瘤可含牙,牙齿可脱落、移位
造釉细胞瘤与其他牙源性肿瘤鉴别 一 多房型态 1.牙源性纤维瘤
可单房。多房时呈骨隔样,多边形,但模糊、淡。2.牙源性粘液瘤
房隔清晰锐利,或直或弯,或纤细或粗糙,呈“火焰状” 二 瘤内有无钙化影 1.牙源性钙化囊肿:(囊性牙瘤或钙化囊肿)升支体部病变,膨胀明显,有钙化点或团块。(反之,为角化囊肿)2.牙源性钙化上皮瘤:极少见,有局部侵蚀性,好发于下颌磨牙区,多数含牙 3.牙源性腺瘤样瘤:好发于尖牙区,病变多含尖牙,粟粒状钙化点 4.骨化纤维瘤
瘤体内有大量纤维成分+牙骨质,致云雾状背景中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可多发。
(二)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是一种良性,单囊或多囊,发生于骨内的牙源性肿瘤。以往被成为牙源性角化囊肿。最重要的临床表现是其潜在的侵袭性,复发率好及多发性倾向。可有颌骨膨胀,膨胀方向多向舌侧。【影像学表现】有单囊和多囊之分。单囊多见。肿瘤内可含牙或不含牙。常沿颌骨长轴生长发展(下颌明显),颌骨膨胀可向舌侧发展。多囊者囊腔大小相差不明显。牙根吸收少见,应选择曲面体层摄影为最佳。除颌骨病损外,尚可有颌骨周围软组织侵犯。颌骨多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如同时伴有皮肤基底细胞痣或癌以及其它异常,则称为多发性基底细胞痣综合征或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
(三)牙源性钙化上皮瘤
【影像学表现】普通X线平片,表现为颌骨内不规则形低密度透射区,该区内含有不同形态的钙化物。
(三)牙源性腺样瘤
临床表现:牙源性腺样瘤好发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20岁左右。上颌多于下颌,尖牙区好发。该肿瘤生长缓慢,一般无症状,或仅有膨胀感。临床检查常见有未萌牙。本病属良性,手术摘除后不易复发。
【影像学表现】以单尖牙为多见,肿瘤内可见数量不等粟粒状大小的钙化点。
(四)牙瘤
属于成牙组织发育畸形,而非真性肿瘤。牙瘤内含有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根据这些组织排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混合性牙瘤和组合性牙瘤。
临床表现:牙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年,混合性牙瘤多位于前磨牙和磨牙区,组合性牙病多见于前牙区。除颌骨膨胀外无其它自觉症状。手术切除后不复发。
【影像学表现】颌骨内异常高度团块状影像,病变边缘光滑,周缘多有一条清晰的低密度条带状纤维薄膜围绕,颌骨内有许多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小牙堆积。
(五)牙源性粘液瘤
临床表现: 该肿瘤可发生于不同年龄,多见于青壮年。性别无明显差异,下颌和上颌都可发生,以下颌磨牙区最多见。病变生长缓慢,可使邻牙移位,术后易复发。
影像学表现:颌骨牙源性粘液瘤在X线片上一般表现为多房密度减低区。房隔粗细不规则,分房形态各异,以网格状多见,有时可呈“火焰状”改变。肿瘤可穿破密质骨突入周围软组织,边缘欠光滑整齐。粘液瘤可伴有牙移位和牙根侵蚀吸收。
(六)成牙骨质细胞瘤
临床表现:病变常见于25岁以下的男性青年。多数发病部位在下颌第一磨牙区,生长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肿瘤增大时可引起颌骨膨胀和疼痛。
【影像学表现】X线平片上,良性成牙骨质细胞瘤表现为团状密度增高区。肿瘤周边低密度结缔组织包膜。病变常附于牙根部,可伴有牙根吸收或牙根与肿瘤融合。
(七)牙源性纤维瘤 临床表现:牙源性纤维瘤患者的年龄分布广泛,无性别差异。下颌多于上颌,肿瘤生长缓慢,极少有症状。切除后不易复发。
【影像学表现】X线平片上,牙源性纤维瘤可表现为单房或多房骨密度减低区,多房者房室形态各异,以多边形为主。骨隔模糊。颌骨多有膨胀。可伴有牙根吸收,邻牙移位或缺失,瘤内可含牙。
(八)骨化纤维瘤:多以高低密度混合表现为主。
二.颌骨非牙源性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牙骨质一骨化纤维瘤(骨源性)骨瘤(骨源性)软骨瘤(骨源性)
巨细胞瘤和巨细胞肉芽肿(骨源性)颌骨中心性血管瘤(血管错构)(骨内、外,下和神经管内)神经纤维瘤(神经源性)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第3节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 一.颌骨恶性肿瘤
(一)原发性骨内鳞状细胞癌:颌骨是全身骨骼系统中唯一能发生原发性上皮癌的骨骼。
(二)骨肉瘤
临床表现:骨肉瘤好发年龄为10-30岁,男性多于女性。上下颌骨均可发生,下颌多见。该病早期症状为患区有间隙性疼痛,进而转变为持续性剧痛。肿瘤生长迅速,可使颌骨广泛破坏,引发病理性骨折。病区常伴牙松动、移位,面部肿胀畸形。
病理:
主要由肿瘤性成骨细胞、肿瘤性骨样组织和肿瘤骨组成。肿瘤性成骨细胞分化成熟者,肿瘤骨多,为成骨类型骨肉瘤;
肿瘤性成骨细胞分化较原始,肿瘤骨较少的骨肉瘤较软,易于出血、坏死、液化、囊性变,为溶骨类型骨肉瘤。
(1)早期骨质结构(松质骨和密质骨)紊乱 成骨区骨小梁增生变粗,骨髓腔变窄、阻塞;
溶骨区骨小梁破坏吸收,排列紊乱,骨髓腔扩大。如病变侵及牙支持组织时,可导致牙周膜增宽和牙槽骨吸收,甚至出现“牙浮立”征象。很少见根吸收
混合型骨肉瘤则上述成骨区和溶骨区表现可出现在同一病灶中。(2)后期骨质破坏(松质骨和密质骨皆可发生)
尤其是溶骨类型可在颌骨内出现虫蚀状边缘的低密度区。在较大的溶骨破坏区,有时可见部分稀疏而不规则的骨小梁残留,病变与正常骨质分界不清。肿瘤继续生长,可沿密质骨内面和外面侵蚀破坏,密质骨呈凹凸不平改变。破坏严重者可呈隧道样缺损,直至完全中断或消失,此时可伴有病理性骨折。【影像学表现 】
1.瘤骨形成:瘤骨形成是成骨类型骨肉瘤的重要标志之一。在X线片和CT上,瘤骨表现为斑片状和日光放射状,前者可见于肿瘤中心髓腔内或颌骨周围的软组织包块中;后者只见于皮质外软组织肿块中,一般由肿瘤中心向外伸展,长短粗细不齐。
2.骨膜反应:X线片和CT上都能显示骨膜反应。骨肉瘤所致的骨膜反应有层状和袖口状。后者指增生特别迅速的骨膜反应,被肿瘤突破并遭到破坏,其残端投影呈袖口状,又称Codman三角”或骨膜三角。
3.软组织肿块形成:X线平片上其仅表现为软组织弥漫性肿大,CT上,受侵的软组织多呈实质肿块表现,可见不规则瘤骨和液化坏死灶出现。注人造影剂后,肿瘤的实性部分可有增强。该软组织肿块一般占据颌面部间隙,与周围肌肉分界不清。
(三)尤文肉瘤 临床表现:本病源于骨髓。常见于 30岁以下的男性。下颌多于上颌。患区有疼痛、压病和局部温热感。下颌者多有下唇和额部麻木感上颌病变可侵人上颌窦,常发生血循转移。2 【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以溶骨性破坏为主,边缘模糊。病变进展迅速,可形成骨质大块缺损,密质骨吸收中断。病变周缘可见新骨增生,部分呈放射状骨针。病骨边缘多伴有多层葱皮样骨膜反应。平扫CT上可见破坏的颌骨或骨膜反应周围有软组织肿块形成,边缘模糊,可侵入周围肌肉和颌面间隙。增强CT上,肿块实质区可有强化表现,而坏死区仍为低密度。
(四)纤维肉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1 临床表现:发生在颌骨内的纤维肉瘤以下颌骨多见,主要累及儿童和青年人,性别无差异。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中年以上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影像学表现】两者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相似之处,不能相互区别。X线平片上,两者的颌骨病变均表现为不规则形低密度溶骨破坏,边界不清。密质骨可因病变侵犯而粗糙不平、吸收、穿破和中断。CT上,两者均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少有钙化。
(五)骨髓瘤(浆细胞瘤)
临床表现:本肿瘤常见于40-70岁中、老年人,30岁以下者少见。男性多于女住,多见于颅骨、肋骨、锁骨及脊柱。颌骨也可受侵,下颌多于上颌。本病的主要症状是局部剧烈疼痛,初为间歇性,继为持续性。【影像学表现】X线平片表现主要是广泛的骨质疏松和低密度溶骨破坏,边缘呈虫咬状改变。同一骨内有时可见多个病灶,其大小可自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小病灶可呈点状和颗粒状;大病变可穿破密质骨,引起病理性骨折。
二.颌面部软组织恶性肿瘤
(一)癌
【影像学表现】
1.牙龈癌和颊癌:早期牙龈癌可向颌骨的牙槽突侵犯,X线多显示为牙槽突破坏吸收,下颌牙龈癌继续发展,可使颌骨呈扇形骨质破坏。边缘整齐也可凹凸不平。颊癌可呈溃疡型和外生型。
2.上颌窦癌和上颌窦炎症相鉴别:①恶性肿瘤多有窦壁的溶解吸收,一般炎症很少有此表现。②上颌窦恶性肿瘤一般造影后增强表现,炎症少有此表现。
和X线平片相比CT检查的优点是:①直接显示病变的内部结构细节;②横向组织的侵犯,如向内侵犯鼻腔,向外后侵犯颞下间隙、翼腭间隙和蝶骨翼突的内外板;向上侵犯眼眶和颅底;向下侵人口腔;向前累及眶下间隙等。
上颌窦癌:表现为窦腔密度增高和软组织肿块形成。窦壁破坏。其中窦壁破坏以外,内,顶壁显示较为清晰。窦腔弥漫性密度增高,或窦腔内局限性软组织影。窦壁骨质破坏,不连续,窦壁周局部骨质增生硬化
三.颌骨转移性肿瘤
少见,约占口腔及颌骨恶性肿瘤1%,下颌骨较上颌骨多见
【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一般有溶骨、成骨和溶骨成骨混合三类。低密度的溶骨破坏表现较多见,病变外形不规则,边缘虫蚀状,无硬化和骨膜反应。前列腺、乳腺和鼻咽癌的颌骨转移灶可为成骨表现,其中前列腺癌的成骨转移灶尤其多见,常呈斑点状或团块状高密度表现,骨髓腔变小,偶见瘤骨形成,类似骨肉瘤的日光放射状表现。混合性病灶则同时上述溶骨和成骨破坏特征。
颌面骨骨折X线诊断
(一)颌面骨折概论 临床表现
外伤史:直接骨折、间接骨折 红、肿、痛、功能障碍,畸形
一。骨折基本X线表现
骨折:骨(外形、内在结构)连续性中断。
1.骨折线:常为低密度裂隙,锯齿状,可断端重叠或镶嵌呈致密影,骨结构在此中断连续。2.异常致密线:骨折两段相重叠,嵌入性骨折 3.骨小梁扭曲紊乱:松质骨,牙槽骨骨折 4.游离碎骨片:粉碎性骨折
5.压缩变形:髁突骨折使髁突变形,颧骨骨折使上颌窦变形 6.骨缝分离:骨缝裂开
二。骨折X线读片要点 1.骨折数目、部位: 是单发或多发。直接骨折是在外力撞击的部位发生折裂,而间接骨折是发生于非直接致伤部位的骨折 2.骨折的类型
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横行斜行和纵行;嵌入型、粉碎性、凹陷性。是否有骨段缺损、异物存留,与治疗方法、愈后有关 3.骨折移位及其程度
影响因素:外力大小、方向,肌肉牵拉, 骨折线方向 断段移位常见于完全性骨折。下颌明显,上颌少见 4.骨折线与存留牙齿关系:是否有病变牙,牙折等情况 5.骨折线与正常骨缝、营养管鉴别:骨折线不整齐,密度减低的条状阴影,直线、锯齿或不规则状,失去连续性,边缘清晰锐利。正常骨缝、营养管有正常位置和走行方向,均匀的线状低密度影。
三。骨折的愈合
最重要的表现是骨折线的变化。一般3-6月方可见骨性愈合征象,儿童可在2月内显示。正位片:可明确异物上下内外或颊舌侧方位及其周围的骨性标志 侧位片:可明确异物上下前后位置和周围骨性标志的关系。正常骨折愈合过程中可能的X线影像 4-5小时,血肿形成 24-48小时,血肿机化
6-7天,骨痂形成(X线见模糊骨样组织)2周,成骨形成
1月,临床愈合,拆夹板(X线见折线变糊,边吸收,密度↑)3-6月,骨折线消失
异常骨折愈合过程中可能的X线影像 骨创感染
直接征象:
间接征象:窦道、间接骨髓炎 愈合不良
延迟愈合:骨营养不良,骨痂出现延迟,骨折线长期存在
不愈合:骨断端变圆钝,边缘光整,断端距变大,假关节,下颌骨多见。
(二)牙槽突骨折
多发生于颌骨前部。伴有唇部损伤,牙龈红肿撕裂,牙折,牙松动。
影像表现:以根尖片,牙合片最常用。骨折线为横行,斜行或纵行,不规则不整齐的线条状影
(三)下颌骨骨折
1.颏部骨折:发生于正中联合部,单发时骨折端移位不明显,双骨折或粉碎性骨折时移位。可伴间接骨折。
2.颏孔区骨折:发生在下颌骨体部前磨牙区,多单发。
3.下颌角处骨折:发生在下颌骨体部第三磨牙区远中侧,可为间接骨折,也可暴力导致。4.髁状突骨折:
(1)一般规律类:指断段仍在关节窝内(无移位或有移位),无移位愈合快。(2)髁状突内弯移位类:(儿童髁突易变直,成人较难)(3)前脱帽类:髁突头部折断小骨块,多被翼外肌拉向前上内
(4)骨折伴前脱臼类:骨折后髁突脱位至结节下方,常髁突内移位 常用X线检查 下颌曲面体层
下颌(开口)后前位 许勒位
髁突经咽侧位 下颌骨升支侧位 颞下颌关节正位 侧位体层
CT片,三维重建图像
骨折发生水平:高位骨折(髁头骨折),中位骨折(髁突颈部骨折);低位骨折(髁突颈下骨折,波及升支);矢状骨折(骨折线贯穿髁头及髁颈下)
(四)上颌骨骨折
临床:常出现眼镜征,眼球突出或向下移位时出现复视,视力障碍 影像表现:首选华特位片,颚骨骨折以上颌牙合片显示
1.Le Fort I型骨折:骨折线从梨状孔下部,经牙槽突基底部,向后至上颌结节,水平地延伸至翼突,密度减低不整齐的裂隙影。上颌低位骨折
2.Le Fort II型骨折:骨折线横过鼻背,通过眶内下,眶底,经眶下缘、颧骨下方向后到达翼突。可波及相邻诸骨,甚至颅底。上颌骨中位骨折。
3.Le Fort III型骨折:骨折线横过鼻背、眶部,经颧骨上方到达翼突。常伴有颅脑损伤,颅底骨折,可至颅颌面骨分离。CT显示良好。
(五)颧骨、颧弓骨折
影像表现:颧骨骨折首选华特位。颧弓位可显示颧弓骨折。三维CT可立体的显示骨折类型、移位程度、颧弓与喙突的关系。
第十章涎腺疾病
适应症:1.观察阴性结石2.检查涎腺反复肿胀和炎症过程3.检查涎瘘位置、行程及种类4.检查涎腺肿瘤性质、位置、大小5.检查涎腺周围组织病变是否侵及腺体// 禁忌症1.碘化物过敏2.涎腺急性炎症期3.平片明确导管阳性结石
涎腺造影正常X线表现(1)腮腺造影侧位片主导管在下颌升支斜向后下走行,其上方常有副腺体。导管系统在腺体内逐级分支,由粗变细,最后进入腺实质内,管腔边缘光滑。腺体内应有少量腺泡充盈呈云雾状。(2)腮腺造影后前位片主导管自导管口向外侧延伸,在离下颌升支外缘约1cm处,转向后方并向上、下分支。腺体紧贴下颌升支外侧,其上、下两端较薄,中间稍厚,外缘呈弧形整齐、均匀。(3)颌下腺造影侧位片主导管由前上向后下行经下颌体部,在下颌角前向下弯曲。腺体外形略呈梨形,位于颌下部软组织中。在主导管的下部可见副腺体。
儿童腺体及导管分化不足,主导管显影好
@涎石病:临床:以颌下腺最多见.//影像学:阳性涎石用X线平片即可查出,显示为单个或多个密度高、卵圆形或柱状影像,大小可为数毫米至2cm不等,沿导管解剖走行及方向排列,有的可见清晰的层状。
阴性涎石需用水溶性造影剂进行造影检查,在造影片上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损,其远心端导管扩张。若涎石完全阻塞导管,则见导管中断,或其末端呈分叉状。@涎瘘:造影时用油性造影剂.//影像学:造影图像如显示导管系统完整,造影剂自腺体部外溢,为腺瘘。管瘘则指造影剂自主导管上瘘口外溢;其后方腺体不显影为完全管瘘,若后方腺体部分显影或正常显影,则为部分管瘘。@涎腺炎症:1)慢性复发性腮腺炎:发生于儿童者称儿童复发性腮腺炎/多数主导管无改变,少数扩张不整呈管炎改变/分支导管显示较少/末梢导管呈点状、球状、腔状扩张;排空功能迟缓;病变可累及副腺体。随年龄增长,末梢导管扩张数目逐渐减少(2)慢性阻塞性涎腺炎:X线表现为导管系统的扩张不整。病变从主导管开始扩张变形呈腊肠状,以后逐渐波及至叶间、小叶间导管。病变的晚期,腺体的末梢导管可呈不同程度的扩张征像。(3)涎腺结核
@涎腺肿瘤:切忌做组织学活检.在确定涎腺占位性病变方面,B超检查应推荐为首选.良性肿瘤:1导管系统变化:主导管被压移位、拉长或被推成屈曲状;分支导管移位呈抱球状或线束状。主导管或分支导管在肿瘤压迫弯曲处的前后段均可扩张。导管系统无破坏中断现象。腺泡变化:腺泡充盈缺损区大致呈类圆形,边界较明显、整齐,外围以移位的导管.2下颌骨改变
下颌骨后缘可被压迫吸收呈边缘整齐的凹陷;压迫侧面则升支或下颌角变薄。
恶性肿瘤:①导管系统变化:主导管或分支导管排列扭曲、紊乱,可表现为不规则的扩张、变细。主导管或叶间导管可突然中断,其后部导管和(或)腺泡不显影。②腺泡变化:腺泡不规则充盈缺损,边缘不整齐,周围无移位的导管。③造影剂外溢:造影剂外溢于导管系统或腺体之外,呈单个点状或片状,也可呈多数点片状。如有大量造影剂外溢,则呈不规则团块状。/下颌骨改变:可表现为局部溶骨性破坏、骨膜致密增厚及骨质凹陷性压迫
涎腺肿瘤的B超表现:良性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光滑,内部回声均匀。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内部回声高度不均匀,可见多数簇状强回声。@舍格伦综合征:属淋巴上皮病,原发口干眼干干燥综合症,继发口干眼干结缔组织疾病发展而来。
病理:1.腺内淋巴、网织细胞增生,替代腺泡,小叶外形存在,功能改变;2 导管上皮增生,有的形成上皮岛,导管上皮完整性丧失,3 小末梢导管不同程度扩张成点状囊肿样。
影像学表现:涎腺造影:X线表现分为四种类型:1.腺体形态正常,排空功能差/2.涎腺末梢导管扩张:典型表现为1)多数主导管可无改变。分支导管数目减少、变细2)主导管继发感染,变粗呈腊肠状,导管上皮丧失,造影剂注压 外渗呈羽毛状、花边样导管上皮异常增生呈葱皮状;3.向心性萎缩:叶间导管完全被上皮岛阻塞。在造影片上仅见主导管及某些分支导管,周缘腺体组织不显影。4.肿瘤样改变:腺体内腺细胞被淋巴、网织细胞增生替代,呈假包块,无包膜,现占位性病变改变,邻近的导管移位,似良性肿瘤改变。如有造影剂外溢,则似低度恶性肿瘤改变。当X线片表现为多处导管中断,并伴有不规则的腺泡充盈缺损时,则为恶性变的X线表现
第十一章 颞下颌关节疾病 第一节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病因病理:精神心理因素和牙合因素为两个主要致病因素 诊断分类:1.咀嚼肌紊乱疾病 肌筋膜痛 肌痉挛 2.结构紊乱疾病 可复性盘前移位 开口受限 3.炎性疾病
4.骨关节病或骨关节炎
临床表现:疼痛 关节内弹响或杂音 开口度及开口型异常 部分患者可伴有患侧头痛耳鸣 影像学表现:1.关节间隙改变:与肌痉挛及关节内结构紊乱有关,此外,关节盘退行性变薄或局部增生亦可造成关节间隙改变
常见的关节间隙改变包括:①前间隙变大 后间隙变小②前间隙变小后间隙变大③整 个关节间隙变窄④整个关节间隙变宽
2.髁突运动度的变化:可同时拍摄双侧关节许勒位进行观察
3.两侧关节形态发育不对称:关节结节高度 斜度 关节窝深度 髁突大小
4.骨质改变:①髁突硬化②髁突前斜面模糊不清③髁突小凹陷缺损④髁突前斜面广泛破 坏⑤髁突囊样变⑥髁突骨质增生
5.关节盘及关节内其他软组织改变:上下腔穿通 关节盘穿孔前改变 关节盘移位(可复 性 不可复性)
鉴别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创伤性关节 炎化脓性关节 炎关节囊肿 关节肿瘤 第二节 颞下颌关节强直
关节强直:指由疾病,损伤或外科手术而导致的关节固定和运动丧失
病理表现:髁突,关节窝,关节结节的骨和软骨覆盖及关节盘受到严重破坏 破坏后的修复中,被纤维组织所代替 这些纤维组织进一步骨化 使关节结节 关节窝及髁突融合为一致密的骨性团块形成骨性强直
临床表现:关节强直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开口困难
影像学表现:常用许勒位片 下颌升支侧斜位片 曲面体层片及关节正,侧位片检查
X线表现为关节正常骨结构形态完全消失 无法分清髁突 关节窝及其之间的界限,而由一个致密的骨性团块所代替 下颌升支侧位片显示为T形骨性融合
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分类:①单侧或双侧关节纤维性强直 髁突及关节窝保持原有形态②单侧或双侧髁突与颞骨之间形成骨性融合 颌内动脉与强直骨保持正常的解剖关系③强直 侧颌内动脉与髁突内极的距离小于正常侧④强直骨与颅底骨融合并有广泛 的骨形成
鉴别诊断:颌间瘢痕挛缩 常伴有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瘢痕 X线检查骨组织无明显异常变化 第三节 颞下颌关节脱位
颞下颌关节脱位是指髁突突出关节之外而不能自行复位的情况 按部位可分为单侧脱位或双侧脱位 按性质可分为急性脱位 复发性脱位和陈旧性脱位 按髁突脱出方向可分为前方脱位 后方脱位 上方脱位和侧方脱位
病因病理 常于开口过大时发生,关节周围可有不同程度的结缔组织增生,咀嚼肌群发生不同程度的挛缩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注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习是实践技能训练最重要的一环, 是进行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医德医风、临床工作能力和医院工作程序的综合训练, 只有经过实习方能更紧密地结合理论与实践。作为教学医院影像科室医务工作者, 笔者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 每年还承担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实习带教工作, 为期2个月的MRI检查技术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习内容。学生理论学习期间掌握了一定的MRI基本知识, 但鉴于MRI检查技术理论的复杂性, 学生掌握程度普遍有限, 对于MRI检查技术的实践水平更是有限。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习学生基本来自当地本科院校湘南学院, 其就业方向为各市级三级医疗单位, 从事磁共振检查技术工作的几率非常高, 如何使一名医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MRI专业技能, 笔者总结了几点带教体会。
一、实习目的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MRI检查技术实习教学的重点是:1.在紧密配合理论知识的前提下, 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使学生掌握3.0T MRI常用部位检查技术的注意事项、检查目的、体位摆放、序列选择、后处理技术、照相技术, 熟悉脑功能成像检查目的、扫描步骤和后处理技术, 熟悉工作中各类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2.培养学生医德医风;3.培养学生与人沟通能力。
二、实习内容
(一) MRI检查适应症
与CT、X线和超声检查相比, 让学生明确MRI检查的优势与劣势, 更好地理解其适应症。MRI检查的适应症非常广泛, 包括人体各系统的多种常见疾病, 软组织分辨力优势明显, 多参数成像, 无需造影剂可较好地显示血管, 特殊的成像如水成像、功能成像具有特殊优势。
(二) MRI检查注意事项
强调检查前患者的准备工作:1.询问有无心脏起搏器、电子耳蜗等;2.除去身上铁磁性物品, 常见的如磁卡、身份证、手机、钥匙、打火机、皮带、硬币、假牙、发夹、项链、女性内衣等, 不同部位有不同常见铁磁性物品;3.除了患者的准备, 陪人的准备一样重要, 应放下随身携带的行李再允许进入磁体间;4.遇到推轮椅或推车的患者, 检查前特别与陪护人员解释不能推车或轮椅进入磁体间。
(三) MRI检查流程
1.接触申请单, 提前让患者做准备;2.摆放体位, 告知患者大体检查时间, 扫描噪声大, 以取得其充分配合;3.输入信息, 体重, 部位描述;4.选择序列并扫描, 注意各序列扫描顺序以及定位线所包括的范围;5.登记扫描部位、影像号;6.申请单注明扫描设备、扫描时间、扫描人签名;7.后处理图像, 照相。
(四) MRI检查序列选择及参数设置
1. 不同部位不同疾病观察的重点不同, 选择不同的扫描方位及序列;2.个体化设置基本参数, 如TR、TE、ETL、FOV等。
(五) MRI检查后处理技术
图像放大、对比度调节、利用3D图像重建出任意层面图像、MRCP、MRA后处理技术、脑功能成像后处理技、照相基本要求和技能。
(六) MRI高压注射器的使用
掌握高压注射器使用方法, 熟悉高压注射器知识。
(七) MRI检查技术工作中常见问题处理
扫描不成功故障诊断及处理, 设备开机、关机, 设备重启, 修改图像信息, 相机添加, 相机选择等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
三、实习带教体会
(一) 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 增加职业荣誉感
实习带教期间, 使其明确MRI技术工作的使命和重要性, 在学生实习期间, 应培养他们爱岗敬业, 让他们体会到从事本专业不仅可以为病人解除痛苦, 同时还可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医学影像技术岗位与影像诊断工作和临床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最重要的工作目标就是为影像诊断工作提供优质的、满足诊断要求的影像图像, 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二) 注重教学方式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注重言传身教, 边做边教边考查, 采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讲解,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如使用比较教学法讲解参数设置, 使用不同参数分别扫描, 比较影像效果, 如科学恰当地运用启发式教学, 使其在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严格监督的基础上放手, 让学生自主操作设备, 掌握仪器相关构造、性能, 增加他们操作设备的满足感和自信心。医学影像技术日新月异, 发展迅速, 给学生讲授国内外影像新技术, 扩展其视野, 使他们对MRI成像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 注重医德医风的培养
由于需要直接与患者接触, 应教导学生站在患者立场考虑问题, 对患者要有耐心, 学会如何与患者沟通。医者仁心, 遇到情绪激动的患者, 学会正确处理的方法。
(四) 培养与人交流的能力
MRI技术日常工作需要与导诊人员、护士、诊断医师、卫生人员配合完成, 如何与各类人员合作交流沟通也是实习期间重要的学习内容, 对各类人员应该学会尊重, 并相互配合高效完成工作。日常工作中如何与患者进行交流也是一门学问, 教会他们秉持礼貌、尊重的态度, 控制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四、实习管理
实习态度也应是实习带教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日常工作中严格要求学生提前到岗, 做好各种日常工作, 遵守医生行为准则及其他相关规章制度, 注重培养其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五、出科评价
综合评价实习表现, 到岗告知出科考试的方法, 并严格执行, 出科考试综合考核其MRI操作能力, 完成一个具体的扫描流程, 从各方面综合考核。签署实习评价时, 除了分数, 还应评价其日常工作表现, 医德医风, 团体合作意识等。
医学影像技术临床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 不仅需要完成专业操作技能学习, 还需直接接受医院文化的熏陶和职业道德教育, 从而实现专业技能和社会人文素质双重教育的目标。经过上述方面的培养, 大多数学生都圆满地完成了MRI检查技术实习, 并且具备了较强的岗位能力, 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 从而达到了实践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20世纪中叶,一批物理学工作者进入医学领域,从事肿瘤放射治疗及医学影像的研究,并于1958年成立了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1963年成立了国际医学物理学组织,并将具有定量特征的物理学思想和技术引入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物理学与医学的结合不仅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也对物理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1、声学的应用
超声成像90年代以来,由于数字化处理的引入,高性能微电子器件及超声换能器的出现,以及各种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超声成像的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超声不但能显示组织器官病变的解剖学改变,同时还可应用Dopper技术检查血流量、血流方向,从而辨别器官的病理生理受损性质与程度。超声诊断采用实时动态灰阶成像,在掌握正确剂量的前提下,可连续对器官的运动和功能实施动态观察,而不会产生像x射线成像那样的累积效应及危险的电离损害。由于超声诊断具有无损伤性、检查方便、诊断快速准确、价格便宜、适用范围广泛等优点,得以在临床中迅速推广。超声波成像的物理基础是超声医学的基础,超声成像是利用超声波遇到介质的不均匀界面时能发生发射的特性,根据检测到的回波信号的幅度、时间、频率、相位等,得到体内组织结构、血液流速等信息,
2、光学的应用X射线成像
x线实际上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医学上应用的x线波长约在0.001-0.1nm之间。x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与射线光子的能量有关,x线的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强。x显得穿透力也与物质密度有关,密度大的物质对x线的吸收多,透过少;密度小则吸收少,透过多。利用差别吸收这种性质可以把密度不同的骨骼与肌肉、脂肪等软组织区分开来,者正是x线透视和摄影的物理基础。x射线成像包括x射线透视和摄影、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是以测定人体内的衰减系数为基础,采用—定的数学方法,经计算机处理,重新建立断层图像的现代医学成像技术,x射线的几种特殊检查技术,分别是x射线的造影技术、x射线的断层摄影、数字减影,
3、电磁学的应用磁共振成像
MRI成像的先决条件MRI成像的先决条件是被成像样品中的原子核必须具有磁性,而这种磁性源于原子核本身的自旋运动,因此,对原子核等微观粒子的自旋属性进行的深入研究是量子力学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客观上也是MRI得以产生的知识前提,磁共振成像利用了人体内水分子中的氢核在外磁场中产生核磁共振的原理,由于人体不同的正常组织、器官以及同一组织、器官的不同病理阶段氢核的弛豫时间有显著不同,利用梯度磁场进行层面选择和空间编码就可以获得以氢核的密度、纵向弛豫时间、横向弛豫时间作为成像参数的体内各断层的结构图像,近年来产生很多新的成像序列和技术方法,如扩散加权成像是通过测量人脑中水分子扩散的特性来反映组织的生化特性及组织结构的改变,在临床上可用于急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螺旋浆扫描技术,明显消除患者因运动或金属异物造成的伪影,可生成高分辨率、无伪影、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理想图像。
4、原子核物理学的应用放射性核素成像
放射性核素成像的物理基础放射性核素具有放射性,利用放射性核素作踪剂,结合药物在脏器选择性的聚集和参与生理、生化功能,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检察方法有4种:扫描机、照相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PEI)核素检查中产生的正电子只能存在极短的时间,当它被物质阻止而失去动能时,将和物质中的电子结合而转化成光子,即正负电子对湮没,转变为两个能量为0.551MeV的光子,并反冲发出,放射性核素在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分布不同,产生的光子强弱也有不同,PET成像技术通过探测光子对的差别形成影像,
5、结语
影像物理学在影像检查技术中的意义非常重要,对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影像深远,随着影像物理学的不断发展,新的影像技术不断出现,必将对疾病的诊断总出更大的贡献。
左侧乳突Left Mastoid Process右侧乳突Right Mastoid Process鼻骨侧位Nasal Bones LAT颈椎正侧位 C-Spine PA & LAT颈椎双斜位 C-Spine Dual Oblique胸椎正侧位 T-Spine PA & LAT腰椎正侧位 L-Spine PA & LAT
骶尾正侧位 Saccrum/Coccyx AP & LAT胸部正侧位(成人)Chest PA & LAT(Adult)胸部正侧位(儿童)Chest PA & LAT(Pediatrics)骨盆(成人)Pelvis PA(Adult)骨盆(儿童)Pelvis PA(Pediatrics)腹部(成人)Abdomen(Adult)腹部(儿童)Abdomen(Pediatircs)左侧肩关节 Left Shoulder Joint右侧肩关节 Right Shoulder Joint
左侧肱骨正侧位 Left Humerus AP & LAT右侧肱骨正侧位 Right Humerus AP & LAT左侧尺桡骨正侧位 Left Forearm AP & LAT右侧尺桡骨正侧位 Right Forearm AP & LAT左侧肘关节正侧位 Left Elbow Joint AP & LAT右侧肘关节正侧位 Right Elbow Joint AP & LAT左手正斜位 Left Hand AP & Oblique
右手正斜位 Right Hand AP & Oblique
左侧腕关节正侧位 Left Wrist Joint AP & LAT右侧腕关节正侧位 Right Wrist Joint AP & LAT双腕关节正位(成人)Dual Wrist Joint AP(Adult)双腕关节正位(儿童)Dual Wrist Joint AP(Pediatrics)
左侧股骨正侧位 Left Femur AP & LAT右侧股骨正侧位 Right Femur AP & LAT左侧膝关节正侧位 Left Knee Joint AP & LAT右侧膝关节正侧位 Right Knee Joint AP & LAT左侧胫腓骨正侧位 Left Tibia Fibula AP & LAT右侧胫腓骨正侧位 Right Tibia Fibula AP & LAT左侧踝关节正侧位 Left Ankle Joint AP & LAT右侧踝关节正侧位 Right Ankle Joint AP & LAT左侧足部正侧位 Left Foot AP & LAT右侧足部正侧位 Right Foot AP & LAT足跟侧位 Calcaneus LAT胸部正位 Chest PA
胸部正侧位 Chest PA & LAT心脏三位片 Heart胸部斜位 Chest OBL胸骨侧位 Sternum LAT
胸锁骨关节像 Sternum Calvicle Joint PA锁骨正位 Calvicle PA
肩关节正位 Shoulder Joint AP头颅正位 Skull AP头颅正侧 Skull AP & LAT颈椎正位 C-spine AP
颈椎张口位 C-spine Open Mouth
颈椎正侧位 C-spine AP & LAT颈椎正侧双斜位 C-spine AP & LAT & Dual OBL颈椎六位像 C-spine 6 position
颈椎正侧双斜张口位 C-spine AP & LAT & Dual OBL Open Mouth
颈胸段正侧位 C-T-spine AP & LAT胸椎正侧 T-spine AP & LAT胸腰段正侧位 T-L-spine AP & LAT腰椎正侧位 L-spine AP & LAT
腰椎正侧双斜 L-spine AP & LAT & Dual OBL腰椎双斜 L-spine Dual OBL腰椎六位像 L-spine 6 position
腰椎过伸过屈位 L-spine Lordotic Kyphotic Position 腰骶椎正侧位 L-S-spine AP & LAT骶尾椎正侧位 Saccrum/Coccyx AP & LAT尾椎侧位像 Coccyx LAT骶髂关节正位 Sacrum Ilium Joint AP
骶髂关节切线位 Sacrum Ilium Joint Tangential Position
骨盆正位 Pelvis AP
耻骨坐骨正位 Pubis Ischium AP腹部平片 Abdomen AP上肢 Upper Extremities下肢 Lower Extremities华氏位 Waltz Position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感谢您百忙中垂阅我的自荐书,当您亲手开启这份自荐书,将是对我过去的检阅,相信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当您合上这份自荐书的时候,也许已经为我打开了通往机遇与成功的第一扇大门。初出茅庐的我热切盼望着能在临近的社会竞争中找到合适的定位,因此,如能加盟其中,将是我的成功与荣幸。
我叫,我将从医学院医学影像技术毕业。两年医学影像技术理论和一年的实习学习形成了我严谨的学习态度、严密的思维方式,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习期间,我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积极思考,积极动手实践,使我熟练掌握了医疗器械的操作及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与临床相结合来诊断。目前已熟练掌握普通X射线、CT、核磁共振,基本掌握了B超的诊断和操作。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更形成了我沉稳果断、热忱高效的工作作风。在学习生涯中我曾任傍岸,成功地参加了无数次班集体校内外活动,工作得到同学的认可与老师的好评。我相信有了这些工作经历,我一定能够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好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计算机和摄影是我的爱好与特长,自学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Photoshop等软件的应用和业余摄影等,为日后的工作、学习、提高工作效
率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我即将离校的时候,我携带着学到的知识和年轻人满腔的热情与梦想,真诚而又衷心地向贵单位自荐。
尽管在众多的应聘者中,我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我仍很自信,我相信我有能力在贵院干得出色。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尽职尽责,让您满意。在此,我期待您的慧眼垂青,静候佳音。贵院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明达的择人理念,使我坚信到贵院工作是我的明智选择。怀着自信我向您推荐自己,如果有幸成为贵医院的一员,我愿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虚心劲责、勤奋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作性,竭力为医院的发展添一份光彩。
最后祝:贵院事业兴旺发达,您工作顺利!期待早日答复!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一、中枢神经系统
1、严重的颅内血肿、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性期。
2、硬膜下、外血肿急性期。
3、脑疝、急性脑积水。
4、颅脑CT或MRI扫描诊断为颅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范围达到一个脑叶或全脑干范围或以上)。
二、脊柱、脊髓疾病
X线检查诊断为脊柱骨折,脊柱长轴成角畸形,椎体粉碎性骨折压迫硬膜囊。
三、呼吸系统
1、气管、支气管异物。
2、液气胸、尤其是张力性气胸。
3、肺栓塞、肺梗死。
四、循环系统
1、心包填塞、纵隔摆动。
2、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肠系膜动静脉血栓、急性假性动脉瘤、大的真性动脉瘤。
五、消化系统
1、消化道穿孔、急性肠梗阻。
2、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3、急性胆道梗阻。
4、肝脾胰肾等腹腔脏器出血。
六、颌面五官急症
1、眼眶内异物。
2、眼眶及内容物破裂、骨折。
3、颌面部、颅底骨折。
“危急值”管理及报告制度
一、门、急诊病人“危急值”报告程序
医技科室工人作人员发现门、急诊患者出现“危急值”情况,应及时通知门、急诊医生,由门、急诊医生及时通知病人或家属取报告并及时就诊;一时无法通知病人时,应及时向门诊部、医务科报告,值班期间应向总值班报告。必要时门诊部应帮助寻找该病人,并负责跟踪落实,做好相应记录。医生须将诊治措记录在门诊病历中。
二、住院病人“危急值”报告程序
医技人员发现“危急值”情况时,检查者首先要确认检查设备是否正常,操作时否正确,在确认临床及检查过程各环节无异常的情况下,才可以将检查结果发出,立即电话通知病区医护人员“危急值”结果,同时报告本科室负责人或相关人员,并做好“危急值”详细登记。
三、登记制度
“危急值”报告与接收均遵循“谁报告,谁记录”原则,医技科室应建立检查“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以“危急值”处理的过程和相关信息做详细记录。
五、质控与考核
1、医技科室要认真组织学习“危急值”报告制度,人人掌握“危急值”报告项目与“危急值”范围和报告程序。科室要有专人负责本科室“危急值”报告制度实施情况的督察,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我院住院及门诊病例172例, 研究对象分三组: (1) 肺癌组92例 (男性52例, 女性40例) , 年龄35~80 (57.99±11.71) 岁, 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鳞癌33例、腺癌37例、小细胞肺癌22例, 临床按照UICC (2009版) TNM分期 (Ⅰ期+Ⅱ期) 42例、 (Ⅲ期+Ⅳ期) 50例。 (2) 肺良性疾病组40例 (男性23例, 女17例) , 年龄23~78 (52.97±16.32) 岁, 临床诊断肺炎18例、肺结核9例、肺炎性假瘤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例、支气管扩张3例、结核性胸膜炎3例。 (3) 正常对照组40例 (男性23例, 女性17例) , 年龄28~76 (52.55±14.19) 岁。
1.2 标本的收集、测定
临床上病例均取清晨空腹静脉血3m L×2管, 由我院检验科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行血清NSE、SCC-Ag、Cyfra21-1水平检测。NSE参考值 (0~13.00) ng/m L, SCC-Ag (0~1.50) ng/m L, Cyfra21-1 (0~3.30) ng/m L。联检 (NSE+SCC-Ag+Cyfra21-1) 阳性判断标准:4项指标中任1项阳性即为阳性, 4项均阴性则为阴性。影像学检查联合肿瘤标志物 (NSE+SCC-Ag+Cyfra21-1) 阳性标准判断方法同上。
1.3 影像学检查方法与诊断
采用GE16排螺旋CT扫描仪, 130k V, 130m A, 1.5s, 螺距1.5。全部病例均常规作胸部连续扫描, 层厚、层距均为5mm, 临床确诊肺癌患者均有胸腹部CT增强扫描等影像学检查评定疾病分期, CT片均经3位具有副主任医师工作经验的专家审阅, 意见相同者作为最终CT诊断结论。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 阳性率差异分析用χ2检验。ɑ=0.05为检验水准。
2 结 果
2.1 肺癌组、肺良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影像学检查及血清NSE、SCC-Ag、Cyfra21-1检测的结果:
肺癌组、肺良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在性别和年龄上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0.008, P=0.992;F=2.740, P=0.067) 。见表1。
2.2 肺癌各病理类型影像学检查及血清NSE、SCC-Ag、Cyfra21-1检测的结果。见表2。
2.3 影像学检查及血清NSE、SCC-Ag、Cyfra21-1检测对肺癌诊断性能的比较
血清单检NSE、SCC-Ag、Cyfra21-1、联检 (NSE+SCC-A g+C y f r a 2 1-1) 、影像学检查、联检 (影像学检查+N S E+S C C-Ag+Cyfra21-1) 对肺癌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38.0%、30.4%、51.1%、83.7%、72.8%、96.7%, 特异度分别为97.5%、98.8%、96.3%、92.5%、53.8%、51.3%, 准确性分别为65.7%、62.2%、72.1%、87.8%、64.0%、75.6%, 联合检测能获得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肺癌NSE、SCC-Ag、Cyfra21-1单检与联合检测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两对照组 (P<0.05) , 肺癌组影像检查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 , 但低于良性疾病组 (P<0.05) , 肺癌组与良性疾病组的联检 (影像学检查+NSE+SCC-Ag+Cyfra21-1) 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 。肺癌各病理类型中, 小细胞肺癌组NSE阳性率 (68.2%) 显著高于鳞癌组 (27.3%) 和腺癌组 (27.0%) (P<0.05) , 这是因为NSE特异性地存在于神经内分泌细胞及胺前体摄取和脱羧细胞中, 小细胞肺癌具有上述细胞特征可高频度产生NSE, 与刘斌剑等[4]研究报道相符;鳞癌组SCC-Ag阳性率 (57.6%) 高于腺癌组 (13.5%) 和小细胞肺癌组 (18.2%) (P<0.05) , 考虑原因为SCC-Ag是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的细胞结构蛋白, 在鳞状细胞来源的肿瘤组织中血清浓度会显著升高, 但本文结果显示SCC-Ag对于肺鳞癌患者的诊断敏感性低于过去报道的敏感性72%;鳞癌组Cyfra21-1阳性率 (69.7%) 高于腺癌组 (37.8%) (P<0.05) , 影像学检查及影像学与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查在各病理类型间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 我们认为血清NSE、SCC-Ag、Cyfra21-1检测判断肺癌病理类型有一定临床意义。血清单检NSE、SCC-Ag、Cyfra21-1、联检 (NSE+SCC-Ag+Cyfra21-1) 、影像学检查、联检 (影像学检查+NSE+SCC-Ag+Cyfra21-1) 对肺癌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38.0%、30.4%、51.1%、83.7%、72.8%、96.7%, 特异度分别为97.5%、98.8%、96.3%、92.5%、53.8%、51.3%, 准确性分别为65.7%、62.2%、72.1%、87.8%、64.0%、75.6%, 可知影像学检查联合三项肿瘤标志物检查能提高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注:A:P<0.01, 与肺良性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B:P>0.05,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P<0.05, 与肺良性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 (其中与肺良性疾病组比较:χ2=6.457, P=0.011) 。c:P>0.05, 与肺良性疾病组比较。C及b:P<0.05,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注:A:P<0.05, 与腺癌及小细胞肺癌组比较。B:P<0.05, 与腺癌组比较。C:P<0.05, 与鳞癌、腺癌组比较
综上所述, 血清NSE、SCC-Ag、Cyfra21-1检测判断肺癌病理类型有一定临床意义, 影像学检查联合三项肿瘤标志物检查能提高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有利于无症状和体征的早期肺癌的发现。
参考文献
[1]钟南山, 蔡闯.肺癌筛查的第一选择[J].医学研究杂志, 2011, 40 (3) :1-2.
[2]胡成平.肺癌流行病学与烟草控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 2008, 11 (1) :25-28.
[3]黄凌瑾, 陈胜喜.肺癌血清蛋白标志物研究及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 2006, 9 (6) :558-560.
医学影像通俗的讲,就是仪器对病人身体内部的情况进行“拍照”。通过“拍照”对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成像,给出人体内部的立体的、静态的或者动态的图像,从而诊断人体内部的健康状况。
现代影像学的范畴包括:常规X线诊断、X线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T)、核医学(包括ECT)、超声成像(包括B超)、磁共振成像(MRI)。其中前五项都属于射线检测手段。
成像原理
X射线它可以穿透许多物质,包括人体组织。X射线射向人体时,一部分被散射或吸收,其余部分穿透身体。穿透人体的X射线随位置不同强度减弱程度也不同,正是由于X射线穿过人体内部不同部位时的穿透强度不同,在体外记录穿透出来的X射线的X线底片上,就有不同的曝光,底片上呈现出深浅不同的影像。这样,用X射线透视人体或对人体“拍片”,也可以诊断人体内部的病灶。医生正是利用X射线的上述特性来了解人体内部结构情况的。
DSA是电子计算机与常规X射线心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新技术。
CT 指在体外用X射线从不同角度照射和扫描人体。得到多个投影像,通过计算机处理方法,组成立体的图像。
MRI是利用人体内大量存在的水分中的氢质子(H+)来成像。
人体内有无数的氢质子,由于方向杂乱无章,相互间磁场抵消后并不向外界表现出任何的磁场,这就像一群顽皮的孩童在操场上吵闹,到处乱跑,现在需要老师将他们排列成队。那么如何将氢质子变成队列呢?假如将人体放入一个强大的磁场中那么情况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这时候,构成人体的一个个像小磁棒的质子就会按照磁场方向暂时排列形成一个大磁棒。将质子排列成队后,发出的信号就大到足以被仪器探测到了,经计算机处理然后就得到人体的图像。
超声成像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与人体组织器官的声学特性互相作用,从而产生信息,采集并处理后形成图像。
由于超声诊断直观性能好,检出率高,操作简单,诊断迅速,尤其对先天性畸形的诊断敏感性高,因此很受欢迎。临床上妇产科应用极为广泛。孕妇一般在孕20~22周时做超声检查,这时胎儿整体及内部结构均能显示,可以诊断胎儿畸形。用彩色B超还能诊断心脏及大血管畸形。
核医学成像是根据脏器摄取带有放射性的物质(显像剂)后,由于靶器官与非靶器官之间,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存在分布上的差异,靶器官的选择性摄取、病变组织细胞的选择性摄取或因无正常功能而不摄取,显像剂的分布就出现显著的不同。首先静脉注射放射性药物然后利用仪器收集来自靶器官内部发射出的核射线信息,并根据各部位发射射线的密度用计算机组成图像,这种图像直接反映器官各部位细胞的功能,故称之为“功能显像”。
科学看待影像检查
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关心的是检查的费用、合理性、副作用和后果。这里就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如医患关系、医院级别、接诊医师诊断技术水平、患者收入水平等等。有时候患者不理解,认为医生是在滥用检查,这就需要及时沟通,医生应该为患者或者家属讲解影像学的病变情况,取得患者或者家属的理解,尊重病人的知情权。
影像学检查费用的多少取决于影像设备的价格和运行成本,与疾病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没有正比关系。通俗的说,花钱多的检查并不一定最好,只要够用就行。如果一般的B超能满足要求的就不必追求彩超,或者多排CT也不一定就比单排CT获取的信息量更多。
不同的检查技术在诊断中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应范围,比如说检查骨骼选X射线最合适,MRI更擅长于软组织的检查,而核医学成像的优势在于寻找肿瘤。
有些检查可以联合使用互为补充,此多用于对疾病的鉴别诊断。举例来讲,病人到医院看病,主诉是咳嗽、咯痰,医生开出X线申请单到放射科照X光片,片子出来后发现肺部有类似球状阴影,建议CT扫描,扫描结果出来后,告诉病人需要增强扫描。这里医生做的就是鉴别诊断和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医生根据影像特点往往可以确定病变性质,为临床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信息。
对于某些疾病的筛查或者动态观察,多选用单一的和效价比高的检查。常规X线检查和B超常用于此用途。例如:肺部疾病常选用胸部X片,腹部疾病常选用B超。正确选用检查方法,不但可以节约医疗费用,而且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一般疾病对应的影像检查
这里介绍一些疾病选取影像项目的常识。
呼吸系统疾病最佳检查方法是X线摄片和CT检查。透视可以弥补X摄片静态和对隐蔽部位观察的不足,但是患者接受X线量较大。
心脏疾病首选彩超,冠心病首选螺旋CT冠脉成像。
骨骼系统首选X线摄片,其次是CT,对于关节部位首选MRI检查。
上腹部脏器首选B超。
消化道病变首选内镜检查,其次是X射线造影。
前列腺检查首选B超,MRI确诊率最高。
急腹症首选B超和X线摄片。
妇科疾病首选B超。
乳腺疾病首选钼靶X线。
中枢神经系统首选检查方法为CT和MRI。
具体选择方法应该听取临床医生和影像科医生的建议。
影像检查安全性
X射线X线是高能量的光,对人体存在辐射损伤。X摄片、X线透视、DSA和CT都是通过X射线手段成像的,以辐射强度排序的话,DSA>CT>X线透视>X摄片,所以说,X摄片是辐射最小的。人体组织细胞受损伤后,会自行修复,错误修复会导致肿瘤的可能。但是有两点需注意:其一:射线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其二:平时影像学检查一般都在允许范围之内。
我国《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第二十六条对X射线的防护有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在实施放射诊断检查前应当对不同检查方法进行利弊分析,在保证诊断效果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诊断技术。具体包括:(一)严格执行检查资料的登记、保存、提取和借阅制度,不得因资料管理、受检者转诊等原因使受检者接受不必要的重复照射;(二)不得将核素显像检查和X射线胸部检查列入对婴幼儿及少年儿童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三)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核素显像检查或X射线检查前,应问明是否怀孕;非特殊需要,对受孕后8~15周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四)应当尽量以胸部X射线摄影代替胸部荧光透视检查;(五)实施放射性药物给药和X射线照射操作时,应当禁止非受检者进入操作现场;因患者病情需要其他人员陪检时,应当对陪检者采取防护措施。
所以,我们到医院做X线检查包括透视、拍片、CT时,有权利要求医院为我们提供必要的防护措施,例如对非照射部位穿防护服,陪同人员穿防护服等。
检查时注意以下几点:
◆有不少小学和幼儿园将胸部透视列入常规体检项目,这是非法的。
◆孕妇尤其是3个月以内孕妇尽量避免。
◆成人体检尽量选取拍片,虽然费用较高,但是接受X线量少。如果胸透,一定要求单独体检,检查时对颈部和腹部以下穿着防护服。
◆有个别单位和个人把CT检查列入常规体检这是错误的,CT的射线量比胸透更大。
超声波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B超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对人体无损害的检查。其实,超声波也是一种能量形式,达到一定剂量时受检者体内会产生生物效应,使局部细胞受到损害,尤其是生殖细胞或处于发育阶段的胚胎。目前各医院在妇产科领域使用的常规B超检查对胎儿是无害的。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B超检查对胎儿有伤害的报道。但是有专家认为孕期3个月以内除非医生认为必要,尽量避免长时间超声检查。
MRI 属于非辐射检测,非常安全。但由于是在高场强下获取人体的磁共振信息,磁场对电子器件及铁磁性物质的作用,有些病人不宜做。
禁忌症:
◆带有心脏起搏器、神经刺激器者、胰岛素泵、人工心脏瓣膜等的患者;
◆带有动脉瘤夹者(非顺磁性如钛合金除外);
◆有眼内金属异物、内耳植入金属假体者、金属假肢、金属关节、铁磁性异物(弹片等)者;
◆妊娠三个月内的早期妊娠者。
相对禁忌症:
◆带有金属避孕环的患者如必须进行MR检查,应取环后再行检查;
◆危重病人需要使用生命支持系统者;
◆癫痫患者(应在充分控制症状的前提下进行磁共振检查);
◆幽闭恐怖症患者,如必须进行MR检查,应在给于适量镇静剂后进行;
◆不合作患者,如聋哑人、小儿,应在给于适量镇静剂后进行;
【1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推荐阅读:
医学影像技术进展12-26
医学影像技术的认识01-06
医学影像技术考试试题12-27
医学检查技术名词解释12-20
医学影像科职责11-21
医学影像专业实习大纲09-16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11-23
医学影像求职信12-02
山西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系06-06
医学影像专业学子自荐信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