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以学前教育专业和健康管理专业为例,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信息素养培养为主线,以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的教育理念,研究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行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实现了包含“通识课程”和“专业融合课程”两部分、多个课程模块的计算机基础课设置,并制定了各教学模块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关键词:职业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健康管理专业;信息素养;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

0引言

根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1],到2022年要基本实现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的发展目标,推动教育信息化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因此,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是各级各类教育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

“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背景下人们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方面。《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例框架和基本要求》[2]指出,职业院校学生培养规格由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组成,能力包括对通用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等的培养规格要求,通用能力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等。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等信息素养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1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类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和实践养成的,而计算机基础教学还有许多方面需完善,如课程设置、评价标准、课程内容简单重复、唯等级证书、与所学专业脱节等。近几年来,一些大学逐步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但从整体来看改革的力度不大,大多数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仍然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的应用或某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为主,学生学习后通过一定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此作为计算机应用水平证明。参加统一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掌握,却不能以此作为评判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的标准[3]。

在信息化时代,任何行业和专业技能的改革与创新都与专业人才的信息素养息息相关。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4]明确指出,职业技能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专科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并积极开展或参与技术服务及技能应用型改革与创新。当前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没有和学生的专业进行密切关联,脱离了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没有考虑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把信息素养课变成了计算机普及课。作为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核心力量,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刻不容缓。

2改革思路

教育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要求以计算思维为导向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提出由通识型课程(“宽”)、专业型课程(“专”)和交叉型课程(“融”)构成的“宽专融”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规定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知识“3个领域×3个层次”的体系总体架构,3个领域即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算法基础与程序开发、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知识点分为三种类型:“核心1(统一必修)”、“核心2(分类必修)”、“扩展(按专业需求选择)”,并详细列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体系[5]。

根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职业院校应该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的教学改革,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改革通识课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开设专业融合课程。

通识课程主要由信息技术基础理论、基本应用软件课程、前沿知识讲座、热门技术培训等组成,采用模块化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和所学专业需要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学习,学习完成后参加相关考试获取证书。通识课程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情感、增强其计算思维、加强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生捕捉专业信息化前沿动态的能力。

专业融合课程是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对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课程进行重新设计、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开发适合专业能力要求的信息技术课程。专业融合课程在需要信息知识与技能的专业环节重点训练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是典型的面向信息素养的深度学习方式[1]。

3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改革实践与探索

笔者所在团队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和健康管理专业”,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1学前教育专业和健康管理专业学生信息素养要求

2012年教育部出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6],明确要求幼儿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2016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大幅提升信息化服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能力,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这些文件对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成为幼儿园教师,其信息素养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学生自身发展来看,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可以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除了教授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外,需要设置适合幼儿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培养学生教学管理能力、多媒体课件开发能力、图形图像处理能力以及引导幼儿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7]。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和大数据给健康管理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给健康管理专业人员带来了新挑战,要求健康管理专业人员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信息素养。当前学者对健康管理学的共识是该学科应该集医学、管理学与信息科学为一体[8]。开设健康管理专业的院校对学生的信息技术都有明确的要求——熟悉计算机操作和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独立运用相关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健康管理学问题并获取新知识、熟悉信息化时代健康管理的评估方法、管理体系和运作规律。因此,健康管理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除了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素养的基本知识外,还应该在课程中设置信息检索、数据处理等课程,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收集、处理数据并通过数据进行健康预测的能力。

3.2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内容

通过分析学前教育和健康管理两个专业未来岗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我们进行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教改的内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信息素养培养为主线,以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的教学理念[3],把计算机基础教学从整体上分为通识课程和专业融合课程两大部分,并采用模块化教学。

3.2.1通识课程主要包含以下教学模块

基础知识模块信息与信息技术、计算机基础知识。该模块主要通过讲解知识让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信息技术、信息素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实现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转变,为后期学习扫清思想上的障碍。

Windows操作系统模块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Windows操作系统是用户与计算机的接口,了解操作系统管理软硬件的基本思想对于学生建立信息思维具有重要意义,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是学习计算机应用软件和程序设计的基础。

常用计算机工具模块学习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及其操作方法。该模块主要介绍当前流行的计算机工具软件,如文件管理、文件阅读、图像处理、音视频编辑、文件下载、网络办公、电脑安全与防护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和工具使用,通过该模块学习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为后期专业技术融合课程做好准备。

办公软件模块MSOffice。熟练使用MSOffice办公软件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必备的技能,经过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学习,学生对于办公软件好像已经很熟悉,但是其操作水平和应用能力只是停留在基本操作上,对于Word公文制作、Excel数据统计和报表处理、PowerPoint项目汇报演示等实用技能不熟练,通过本模块学习提高学生Office专业应用能力,为以后工作保驾护航。

网络交流及应用模块“互联网+”时代,所有的工作和交流都离不开网络,幼儿园的家校沟通、健康管理师和客户的联系,不但需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还应该保存沟通交流的数据为以后工作总结和科研积累资料。本模块学习网络安全知识,网络交流平台的使用、开发,交流数据导出、存储和简单数据处理。

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模块网络信息检索、学术资源库检索、科技论文写作。通过本模块学习提高学生网络信息检索效率和获取文献信息的综合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通过科技论文写作培养学生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为毕业论文写作、工作中专业汇报和科研做好准备。

信息技术前沿热点模块针对信息技术领域前沿热点问题组织讲座或技术应用交流。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行业发展甚至促进产业转型,通过聘请专家讲座或者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技术前沿热点、思考专业应用。

通识课程适合所有专业的学生,考虑到有些课程模块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过、掌握程度各有不同,通识课程作为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课程模块学习。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这些课程模块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把课程学习资源和需要完成的任务上传到学院在线教学平台,学生根据课程教学进度进行线上学习、参与讨论并完成课程任务,线下课程教师讲解难点、进行问题解答,学生交流讨论、展示完成的课程任务。

3.2.2专业融合课程

专业融合课程是在分析了专业岗位信息技术能力要求的基础上设置的,和专业能力要求紧密关联。

⑴学前教育专业融合课程

幼儿园环境平面设计:把“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和“幼儿园环境创设”这两门课程融合。学生通过对幼儿园环境的图片设计来学习Photoshop的操作,学习目标更明确,对于软件学习的兴趣浓厚,既提高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又提高了专业应用水平。

幼儿教学课件制作:把PowerPoint、Flash、Focusky等课件制作软件的教学和幼儿舞蹈、美术、游戏课程教学融合。通过模拟工作情景制作教学课件,学生既学会了课件制作软件的操作,又加深了对专业课的理解,提高了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

⑵健康管理专业融合课程

基于数据库的健康管理:把“SPSS统计软件”(“基于SPSS的数据分析”)课程与“卫生统计学”、“健康信息管理”、“健康风险评估”等课程融合。通过使用数据库存储健康信息、处理健康数据、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把抽象的数据处理软件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信息意识。

专业融合课程贴合企业对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包含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今后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设置为专业必修课。专业融合课程涉及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两部分,需要专业教师和计算机教师的合作备课与共同教学,根据课程性质采用案例教学法。专业融合课程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了学生的教育技术观,改变了信息技术和专业知识“两张皮”的现象。

4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课作为各类院校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的主要方式,其课程设置、评价标准与所学专业脱节,亟需改革,本文讨论了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和要求,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信息素养培养为主线,以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并以学前教育专业和健康管理专业为例,详细介绍了包含“通识课程”和“专业融合课程”两大部分、多个课程模块的计算机基础课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赵雅文,刘哲雨.大学生信息素养价值构成与养成途径(第3版)[N].中国教育报,2018.10.20.

[2]教育部.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例框架和基本要求[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03ddeaad50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06.html,2020-11-06.

[3]程实,陈蓉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改革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10):243-246

[4]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181/201702/t20170217_296529.html,2020-11-06.

[5]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6]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全文[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232/201212/xxgk_145603.html,2020-11-08.

[7]潘婷伟.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与评价[J].现代教育科学,2014.8:112-113

[8]王丽丹,秦侠等.我国高校健康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37(3):252-254

上一篇:审核评估背景下构建护理专业教学过程评估体系下一篇:康美制药内部控制缺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