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必要性;阐述了新媒体环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影响效益;提出了通过借力新媒体技术优势、发挥新媒体圈层效应、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搭建新媒体活动载体等途径,加强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新思路。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0引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熔铸于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社会核心价

1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1.1坚守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现实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值体系的灵魂,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共识,凝结着的核心,同时也体现着意识形态的本质[1]。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长期存在,并愈发复杂和艰巨。尤其是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出现后,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信息量更大、受众面更广,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西方发达国家和敌对势力借助网络空间的传播优势,利用新媒体平台,日益猖獗地对我国公民尤其是青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以达到其和平演变的目的。高职学生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相对较弱,极易受到“民粹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潮的误导。为使广大学生破除干扰,明辨是非,具备正确的理想信仰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学校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力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应对新媒体环境中意识形态的博弈,坚守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1.2培养合格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需要大量“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时代新人的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培养时代新人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眼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养时代新人确立了坚定的政治原则、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2]。高职院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引导学生将其融贯于自己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苦练技能,培养出更多具备爱国之情和报国之才的高技能应用型时代新人。时代新人在投身国家建设的同时,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的捍卫者、自觉的遵守者和忠实的实践者。

1.3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教育学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立德树人所立之“德”,是“大德、公德、私德”的总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的“国家、社会及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高度吻合。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的根本遵循,也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丰富文化养分来滋养和浸润学生的精神世界,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情感共鸣和实践自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底生根发芽,从而推动立德树人任务落地生根,最终实现“以德立人,树人以德”的目标。

2新媒体环境对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效应分析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新媒体的繁荣,随之而来的是信息传播环境的巨变、舆论形态的多元。新媒体环境中,海量的传播内容、多样的信息形式、便捷的交互方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创造了机遇。同时,新媒体环境中的去中心化、导向多元化和过度娱乐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2.1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面临的机遇

2.1.1新媒体内容的海量性丰富了认同教育资源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依靠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对来源于理论书籍、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上的信息进行再加工,转化成教育资源传授给学生,但这些资源因时效性较差、理论性较强等原因,很难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新媒体环境则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源头活水”,海量的传播内容有助于教师更加及时和便捷地获取国内外新闻,挖掘热点事件,更新知识储备,增强教育资源的时代感和新鲜度,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2.1.2新媒体信息的多样性增加了认同教育形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离不开外界的理论灌输,理论灌输的效果直接决定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单一的理论灌输是索然无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晦涩深奥的知识和枯燥抽象的内容借助集声、色、光、画等为一体的新媒体技术演绎出来,营造情感化、情景化、有声化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同时参与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在图文并茂、声情融汇的体验过程中接受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

2.1.3新媒体交流的便捷性拓宽了认同教育渠道

在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的传播已跨越时空的局限,通过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发布、获取信息,信息交互的便捷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拓宽了新渠道。利用新媒体技术,教师将教学内容发布于微博、微信公众号或自媒体平台上,便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教师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话题讨论、成果展示、在线答题等形式的线上主题活动,引导思潮、凝聚共识。教师还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及时关注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建立信息沟通、畅通诉求的网络渠道,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困惑和发展诉求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帮助,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2.2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面临的挑战

2.2.1新媒体去中心化动摇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传统媒介环境中,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拥有绝对主导权,教师将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思想观念通过课堂教学、个别谈心和文体活动等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然而新媒体环境的去中心化,使教育双方享有同等的发声渠道和平等的发声权,“教与学”之间的主客关系趋于对等。高职学生借助新媒体可以轻易获取优质学习资源、发表个人观点、开展个性化学习,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渐增强,不再依赖于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得到认可,甚至可以对教师的观点发起挑战,这无疑动摇了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的主导地位。2.2.2新媒体导向多元化冲击了教育的舆论环境

舆论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产生着深远影响,如同性同向则强化教育效果,反之则会消解[3]。在依托传统媒介的舆论环境中,弘扬主流价值观是主旋律,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然而在开放共享的新媒体平台,由于信息门槛低、传播速度快,主流价值观与多样化的社会思潮长期并存,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导向。多元的价值导向极易形成浮躁而缺乏理性的舆论环境,片面的凸显或放大社会矛盾,传递颓废消极的情绪,借助新媒体的快速传播,引发难以掌控的大范围网络群体事件。高职生因年轻气盛、容易冲动、社会经验不足,极易深陷其中,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

2.2.3新媒体过度娱乐化误导了学生的价值判断

由人民论坛评选的2019年度社会十大思潮,泛娱乐主义榜上有名,这股思潮伴随着国内文化娱乐行业的快速发展衍生出泛娱乐化现象。新媒体技术的成熟助推了泛娱乐化现象蔓延至网络空间,炫目的娱乐新闻、酷炫的电子竞技、激情的直播带货、精彩的影视作品充斥着屏幕,消耗着大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部分高职生自我意识发展不完善、自控能力较弱,无法抵制泛娱乐化现象中潜藏着的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形成追名逐利、贪图享受、超前消费等错误观念,在娱乐盛宴中丧失理想、失去信仰、迷失自我,形成错误的价值判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抛之于脑后。

3加强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途径

从个体的价值接受规律出发,高职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主要历经理性认知、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四个阶段。因此,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要顺应这一规律,充分发挥新媒体提供的优势,积极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3.1借力新媒体技术优势,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

理性认知,是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现实必要。通过强化理性认知,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具体内容以及“三个层面”之间的内在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是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强化学生理性认知的主阵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应培养新媒体思维,苦练新媒体技能,借力新媒体优势,在教学内容和手段上力求创新。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使用新媒体的庞大信息量收集更多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跳出传统教育教学资源的“信息孤岛”,将国内外新闻、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先进人物事迹等素材引入课堂,将抽象的政治理论学习生活化。其次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充实视频、图片等元素将抽象的知识变得通俗生动,多运用学生喜爱的使用活泼而精悍的网言网语、鲜活而详实的案例数据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阐释,将大道理变成微话语、小故事[4]。在保持课程“原味”的前提下,用“鲜味”的教学内容和有“趣味”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更易形成理性认知。

3.2发挥新媒体圈层效应,优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情感认同,是学生在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基础上,对其产生的满意、喜爱以及肯定的态度。优化情感认同,要以情育人、以情感人。当前,高职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导致了获取信息数字化、网络社交圈子化、交互关系层级化,而形成了在特定圈层中进行信息交互的现象和趋势,圈层也为他们提供情感归属的场域。新媒体环境下强大的圈层效应,为优化情感认同环境、发挥榜样引领和拓展情感认同载体创造了契机。首先,高职院校要发挥校园新媒体平台作用,立足学生发展需要,以丰富的内容、良性的互动增加用户粘性,打造正能量圈层,为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营造舆论氛围,以此优化情感认同环境。其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调整姿态,主动融入学生圈层,努力成为“意见领袖”并强势发声,用个人魅力来感染学生,用先进人物事迹来打动学生,形成持续的典型辐射效应,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情感认同。再次,结合社会热点事件,教师、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通过在新媒体圈层中设置议题讨论、交流互动,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和解读,对舆论方向进行引导,成为主流意见的塑造者,用正面的导向来触发学生思想共鸣,拓展情感认同载体。3.3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是学生在准确把握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对社会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价值观进行理性选择和正确判断。实现理性认同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促使他们将核心价值观确立为人生的价值准则。新媒体环境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同时其中长期存在的多元思潮的争锋和意识形态斗争如“软刀子”正在解构学生的价值观,对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提高学生在价值观领域明辨是非、理性选择的能力,固化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首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开设新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论坛沙龙,教会学生如何准确辨别信息的真伪和价值,识别和抵制虚假和不良信息。其次,培养学生建设性使用新媒体能力,向学生传授新媒体技术、推送优质数字学习资源、分享宣传利用新媒体平台自主创业的学生典型,提高他们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引导他们在新媒体使用中受益。最后,培养学生责任意识,通过知识讲授、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教育,教育学生清晰地认识新媒体非“法外之地”,在使用过程中须遵守法律法规、遵循社会道德和伦理准则。

3.4搭建新媒体活动载体,优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

行为认同,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倡导和自觉践行。实现行为认同要引导、激励学生把核心价值观作为日常的行为准则,将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转化为崇德向善的实际行动。笔者所在学校积极探索利用新媒体平台为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搭建新载体。“益路先锋”实践团的师生,利用腾讯直播平台、“爱吾锡惠直播平台”为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开展电商技能培养、农特产品线上销售,为当地企业搭建微信公众号、制作富有民族风情的电子宣传作品,开设抖音账号宣传当地风土人情,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红色之旅”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学生,利用QQ、微信与帮扶的留守儿童保持着密切联系,为他们送去线上“彩虹课堂”,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身边的感动”活动中,学生通过微信朋友圈中的文字、照片和小视频记录身边发生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人事迹,新颖的活动形式吸引了千余名学生踊跃参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发挥专业所长,设计大量新媒体宣传海报记录抗击新冠疫情、抗洪救灾中涌现出的英雄事迹。非遗社团的师生开设新媒体展示平台,借助VR、AR等技术,将学校非遗传承馆中的藏品保管、分类、整理并完成数字音频转化,实现虚拟展示,大大增强了非遗文化的宣教和普及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文慧,秦书生.习近平的意识形态战略思想探析[J].理论与改革,2016,(1):20-26.

[2]韩震,王临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演进与现实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22-28.

[3]刘镇江,刘振中.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68-70.

[4]毕亮.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0,24(5):97-101.

上一篇: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战略研究下一篇:高校工会对青年教师需求的回应质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