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法律素质的策略

2022-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我国不断推进体育法制建设过程中,学法、懂法、用法已经成为体育从业人员的必备素养.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调查与访谈法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法律素养的内涵、价值及提升策略进行研究.在把握中小学体育教师法律素养的价值与内涵基础上,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法律知识知晓率高、掌握率有待提升;法律意识普遍提高但存在地区差异;法律应用能力缺乏环境支持等3方面的问题,针对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职后教育3个不同阶段提出了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法律素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体育法律素养;体育法规;中小学体育教师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体育法制建设也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从《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到《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修订,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到《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的陆续出台.国家体育方面的法律法规的数量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执行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各地关于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的地方性法规也不断颁布、修订.这既是我国体育法制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就,更是全面依法治体的体现.有法可依是体育法治的基础,各种体育法规要发挥实效,同时需要全社会特别是体育工作者提高法律素养、具有法律信仰.卢梭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1].法律素养是指人们对法律知识学习理解以及法律践行能力[2].在国家法治建设已成常态并趋于完善的背景下,学法、懂法、用法已成为体育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素养[3].当前中小学校园体育备受关注,中小学体育教师由于教育对象和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其法律素养更加值得关注与深入研究.

中小学体育教师法律素养的价值与内涵

充分认识中小学体育教师法律素养的价值和内涵,既是现实需要,也有理论价值.

中小学体育教师法律素养的价值

目前国内有关法律素养既有理论研究,也有涉及到大学生、教师、农民、政府公务员等不同社会群体的实证研究.但是,体育领域对于法律素养的研究多集中于法律意识视角,整体层面的研究并不多见且主要关注高职体育专业学生群体.笔者认为,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法律素养进行研究既有实践必要,也有理论价值.

首先,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法律素养是面对、解决学校体育发展困境的现实需要.“少年强则国强”的口号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青少年体质与健康状况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的前景.随着国家经济大踏步前进、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青少年生活学习条件得到大幅提善,然而他们的体质健康问题日益突出[4].在中小学现有课程体系中,体育与体质、健康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广泛宣传与影响,让体育的健康作用深入人心乃至被过分夸大.与此同时,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不时发生导致不良社会影响,劳动报酬及职称评定等方面面临学科不公平待遇等客观因素对学校体育的科学、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每位体育教师都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得到大家的认可,很多体育教师成为省级乃至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小学校长.不管体育工作条件多艰苦,做好学校各项体育工作、体现自身价值依然会得到学校和学生的肯定、社会的尊重.但是,体育活动的“身体运动性”特征使其不可避免存在受伤的可能性.不时出现的体育运动伤害事件往往使得学校不得不赔偿以息事宁人,家长甚至与学校对簿公堂.此类事件不仅导致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的恐慌,也促使不少中小学及其体育教师因噎废食,无法科学有序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学校不鼓励、教师无动力”成为中小学体育不可忽视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虽然与应试教育、体育设施缺乏、体育锻炼意识不强等因素有关,但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及学校领导)法律素养同样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上好体育课、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既是体育教师的义务,同时也是体育教师的劳动权利.不按照法定要求开展学校体育侵犯了体育教师劳动权,剥夺了他们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学校体育运动伤害的预防与纠纷的解决需要体育教师具备专门的法律知识和能力.在法治中国、学校体育法治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教师法律素养必须提升,体育教师更是如此.法律素养是一种必备素质、是学校体育能够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

其次,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特殊性需要法律素养的相关理论支撑.随着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民众的体育法律意识、专业领域的体育法律教育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体育法学理论与教育偏重于竞技体育领域,学校体育、社会体育法律法规的行业特征不明显,现有体育法律法规在实施层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中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导致体育法规的应用性、实践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在提供了一些原则性法定要求的同时,法律责任的缺乏或者模糊导致了有法难依的现实困境.在中小学校园,对于师生的法制教育虽然不断广泛深入,但多是着眼于教育层面,对于体育的特殊性关注不足.如上所述,体育运动的实践性特征导致的潜在身体伤害风险大,这一问题是其他课程无需面对的.进一步说,即使要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法律素养,现有理论储备和研究也是不够的.例如,竞技体育领域常见的“自甘风险原则”是否适用于学校体育领域?《侵权责任法》中的“公平原则”如何应用才是合法、合理的?面对不同年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层次的学生,中小学及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具体操作层面到底应该承担多少工作和责任才算合理?家庭、学校的教育管理责任如何科学划分?对这些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回答,是中小学体育教师法律素养的重要理论基础,必须从中小学体育教育目前面临各种法律问题的实践土壤中才能找到或接近正解.

因此,在依法治体大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执行者和推动者,法律素养既是其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正常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

中小学体育教师法律素养的内涵

目前国内对于法律素养概念的认识相对统一,一般认为法律素养主要由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应用能力三方面构成[5].其中,法律知识是关键,也具有较为明确的指向性.法律意识和法律应用能力则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与考核,并且都以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为前提.法律素养有明确的指向性,各个行业职业所具有的法律素养也有共同性,但是,由于工作性质与内容的区别,其差异性同样也不应该忽视.例如,有研究指出,教师应具有的法律知识包括公民基本法律常识、职业法律知识和青少年儿童法律知识3个部分[3].其中的职业法律知识是最为核心、更应该引起重视并可能对相关法律事件产生实际影响的部分.

法律知识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实践工作的现实需要.结合目前我国有关学校体育权益纠纷的司法判决有关情况,从自身发展、工作岗位需求的角度看,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有或者没有)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和常识的基础上应该重点强化《劳动法》《民法典》《义务教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小学体育设施技术规程》《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等法律法规和体育地方性法规的部分相关内容.这些法律法规主要关涉到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劳动关系及其衍生的基本权益、体育教师工作职责、体育运动伤害风险(人身权利侵害纠纷)、体育场地设施等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常见法律纠纷的判决,整体构成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法律知识的主要内容.

在《民法典》颁布施行的新条件下,很多法律(例如《侵权责任法》)法规废止,法律关系也会发生新的变化.上述法律法规仅仅是目前司法判决及实际工作中较为常见并对判决产生实际影响的法律法规.与此同时,《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同样重要,对整个体育法律知识的构建具有指导性、基础性意义.此外,体育地方性法规、政策作为相应立法机构结合地区特色制定的法律法规,其可执行性更强,其中关涉到学校体育领域部分的条款也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体育教师基本法律知识体系的构建一定程度决定了法律意识和法律应用能力水平,是中小学体育教师法律素养的基础,以此为基础提高体育教师法律素养,体育教师在工作中就会从法律的角度思考教学、面对困难、维护权益,勇于在教学工作中创新.

中小学体育教师法律素养提升策略

明确法律素养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当前现状及存在的若干问题,有利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法律素养.

中小学体育教师法律素养现状

目前,关于法律素养的实证研究,调查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生,对体育从业者法律素养的实证研究不多.有研究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082名职业体育工作者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和详细数据得出结论,认为我国职业体育工作者基本法律常识的掌握水平较好、法律意识一般、法律行为缺失、整体法律行为现状不容乐观[6].另有博士学位论文基于全国1023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相比之下,某科技学院和某体育学院学生的法制素养在样本中,整体水平偏低[7].目前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师法律素养的实证研究偏少,笔者在科学制订调查问卷的基础上,采用问卷星软件对ZQ市(包括区县、乡镇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法律素养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剔除不符合统计学要求的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196份.同时,利用广东省ZQ地区2019年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研修班平台,与100名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交流探讨,基于以上2种方式获得相关资料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法律素养现状做简要分析.

首先,法律知识方面知晓率高、掌握率却有待提高.法律知识是法律素养的基础,只有知晓相关法律知识才可能在实际工作中对其加以应用.关于学法情况的调查结果见图1和图2.

如图1、图2所示,在196名被调查者中,学习过《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被调查者占比分别达到82.1%、80.6%、77%,同时,也有个别体育教师自入职以来从没有学习过任何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我国教育基本法是()”的选择题,选择《教育法》的准确率只有45.4%.结合访谈结果来看,中小学体育教师法律素养知识层面缺乏专门性的专题深入学习,这与其职后缺乏相关培训及学习机会、自我学习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目前中小学教师参加的一年一度普法学习及考试,虽然学习形式较为多样,但学习内容多为一般性法律法规,缺乏体育法律法规及其应用方面的针对性学习.

其次,法律意识整体增强,地区差异明显.98.5%的被调查者认为体育、教育政策法规与自身的工作关系非常密切或者比较密切.同时,虽然有45.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身边的体育教师法律意识强或者较强,但大部分体育教师认为自身的法律意识还亟待提升以适应工作需求,如图3所示.进一步调查得知,54.7%的体育教师认为在职称评审等相关活动中受到不公正待遇时,可以并且会进行申诉,30.4%的体育教师认为可以但不会进行申诉,其他14.9%的体育教师认为此种问题不能进行申诉.通过访谈得知,以上数据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与集中性特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体育教师法律学习情况更好、法律意识也相应更强.

再次,法律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54.6%的被调查认为,当自己在工作中的相关权益遭受侵害时,首先寻求的是找关系解决问题.对于采取具体的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78.1%的被调查者都表示不清楚或完全不清楚,如图4所示.通过访谈得知,中小学体育教师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工作中纠纷的切身经历过少,自身也没有专门了解过相关知识.被调查者表示,当自身或学校与学生发生法律纠纷时,所在学校领导的态度往往是决定性的,体育教师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基本处于被动状态.

以上相关调查数据虽然只是局部的,但一定程度反映了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法律素养的基本状况:在法律意识普遍增强的同时,法律基本知识的针对性学习与强化、法律应用能力及技巧的提升也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法律素养终究是一个整体概念,只有意识、知识、能力的有机配合,才能真正使得中小学体育教师法律素养整体提升,为中小学体育的法治化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中小学体育教师法律素养提升策略

教师教育包含了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进修学习,是职前、入职和职后教育的综合概念[8].法律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是一个完整过程,对应不同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师法律素养的提升应该各有侧重.

职前教育强化法律知识基础

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专业、特别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指向之一,中小学体育教师大多毕业于高校体育专业也是事实.作为职前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高校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定程度决定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目前,我国开设体育法学课程的学校仅三十多所,教学内容大部分为基本理论、概念的介绍,内容枯燥单一,学生听起来枯燥,觉得离自己的实际远、没有用[9].在体育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诉求越发强烈、体育法律纠纷日益增多且行业属性越发凸显的今天,对于高校体育法学课程理应有更高的重视.笔者认为,作为职前教育的学历教育阶段,主要应该重视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因为,作为未来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还缺乏实际工作经历,强化基础是着眼长远,为提高终身法律素养奠定基础.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在现有《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作为公共课的条件上,应该通过公选课、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等形式进一步强化体育政策法规课程的教学.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该在注重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重点加强学校体育领域政策法规的教学.再次,在教学目标方面,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培养,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问题能够以准确的手段找到法律、判例等相关资料,并能够正确阅读与理解,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参考.如此,则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法律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入职教育侧重法律思维与意识

入职教育是中小学体育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形式,是适应教师工作岗位的针对性培训.入职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师法律素养提升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首先,应该结合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的特点,明确其中可能存在的主要法律风险与基本的防范应对措施.其次,强化其运用法律思维维护自身权益、履行自身义务的意识.这既是增强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使命感、责任感,也是培养其工作光荣感的重要内容之一.再次,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手段,细化教育内容.精选内容,使新入职中小学体育教师掌握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典型的案例研讨,使他们将自身的法律基础知识、基本意识与典型的工作情景联系起来,能够在今后体育教学工作实践中为面对和解决法律相关问题提供帮助.

职后教育强化法律运用能力

在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随着角色的适应、逐渐从不自觉转化为自觉的角色承担阶段.体育教师的工作技能不断提升、教育工作经验不断丰富,倦怠情况也不免产生.同时,由于侵权、运动伤害、劳动合同纠纷等需要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的争端毕竟是小概率(大影响)事件,体育教师逐渐忽视相关专业知识学习、体育教师法律素养存在下降的风险.因此,职后不时强化法律素养的重要性、定期展开相关教育同样重要.首先,在注重全面的同时,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法律素养教育以法律应用能力提升为重点.不断熟悉的工作情景与丰富的工作经验让个别老师觉得相关法律知识无关紧要,法律意识开始淡薄,模拟突发事件(例如体育教学中突发的运动伤害),培养体育教师带着法律思维合理、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其次,采取多样化教育形式.职后继续教育应该以实际演练、专题教育、案例分析研讨为主,强化法律运用能力,让中小学体育教师真正有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应对并解决专门问题.再次,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在访谈过程中,很多中小学体育教师向笔者反馈,中小学校领导的法律意识或法治思维在实践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体育运动伤害、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惩戒等问题处理的主导权或决定权往往在校领导,校领导的法律意识不强、采取息事宁人乃至苛责体育老师的态度,则对于体育教师的法律信仰、法治校园的建设都会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最终导致学校体育工作缺乏应有的法制保障.在这一过程中,体育教师本身法律素养的高低与校领导法律素养的高低是两个独立又相互影响的因素.

应该看到,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思维、法律应用能力作为法律素养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密切联系的.不同阶段的提升重点不是否定其整体性,而是从系统的角度追求更佳的效果.

结语

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体的大背景下,体育法制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公民体育法律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法制建设与推广的最终成效.中小学校园体育运动伤害事故、体育教师合理惩戒权难以实施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其法律素养的内涵和价值都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中小学体育教师法律素养的培育,应该以法律知识为基础、以与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重点、以法律应用能力为最终目的.在现有条件下,中小学体育教师法律素养应该通过职前教育、入职教育、职后教育3个阶段的有机协调来提升,而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也是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88-89.

[2]李贞霞,刘小翠.互联网对高职学生法律素养影响的调查[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1):73-76.

[3]汪雅莉.高校体育教师法律素养提升路径探究[J].运动,2019(2):7-9.

[4]吴光芸,杨锦安.政策网络理论视角下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执行困境及其破解路径[J].体育学刊,2020,27(2):85-89.

[5]高琳.大学生法律素养研究:以天津市九所高校大学生为例[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8:11.

[6]乔伟.探讨我国职业体育工作者法律素质现状[J].湖南农机,2012,39(5):124-125.

[7]张晓敏.大学生法治素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64.

[8]周南照,赵丽,任友群.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35.

[9]高岩.我国高校体育法课程开设现状与分析[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4:31.

上一篇:分析课题研究型品管圈内训课程设计要点下一篇:关于构建农业推广信息化平台的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