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怎样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通用12篇)

怎样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 篇1

小学科学与小学的其他学科不同,科学课是比较贴生活,实验性强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学生通过学习科学,能知道与身边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和基本方法,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爱科学、爱家爱祖国的情感。其指导思想是:(1)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2)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3)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所以,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即通过“动手做实验”来进行,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会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已经成为科学一个基本教学特点。因此,科学课的教学必需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如何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激趣让学生喜欢去发现和探究

在探究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它在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中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如上课前利用故事、报道、儿歌等方式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如集中话题中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引出学生对该问题、时间或现象的最初看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情境,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并在发现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一个观察活动结束时,有意识地提问:“在观察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尽管只是一句话,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经常这样的教学,学生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活动,从而得到更多的问题,从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开展后续活动,不再是教师要求学生去做,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和发展。例如,《水的观察》是小学科学课本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第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经历了前面三个单元植物、动物和我们自己的观察活动后,学生对自己的感官有了初步认识、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自己的感官并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研究水,进而对自己的感官有进一步认识、了解的一堂课。在这堂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顺序,讲究卫生和安全。基于学生前面的学习基础,相信这堂课的学习、探究,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在教学设计时,我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将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能对事物提出科学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感官并运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学会自己设计观察记录表。让学生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能留心观察并进行观察、探究等活动。通过探究比较,学生对水的特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为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水的现象和对水提出科学问题,至此,学生情绪高涨,思维异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然后进行课后拓展,让学生带着有兴趣的问题下课,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虽然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但显然不是惟一的方式。课堂中有效的学习要依靠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只用一种方式来完成的,教师需要考虑设计一个“探究过程”,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交流合作使课堂更精彩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交流的机会,经常会提出一些教师想不到,教材没提示的研究方法,我想这实际上是课改所希望看到的。如果只为学生提供一两种材料,确实又不能够保证孩子们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研究。所以将课堂变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把课下研究的成果在课上充分的展示、交流。可以说是一种最优方法。例如,三年级一节科学课《周围的空气》,要求学生用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收集空气后用感官感觉空气,并能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我问,你有什么方法也能把空气放到课桌上进行研究呢?生:用塑料袋装一些空气、拿气球吹一些空气、我们用玻璃杯扣住一些空气。师:好,同学们想了这么多办法,我们就用这些办法来收集空气。学生一听到“开始”就迫不及待地动手做起来,有的用塑料袋兜空气,有的往塑料袋里吹气,有的用玻璃杯扣空气,有的还在商量办法。空气采集到后,有的孩子在抛塑料袋,气氛非常热烈,效果明显。

三、借助实物,利用多种感宫感受发现自然现象与事物的特点。

科学不是通过简单记忆、而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感悟、交往、实践、猜想、探索、归纳等活动,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学生体验、亲历对于建构知识、技能和态度都至关重要。例如科学概念的理解、科学技能的获得、科学态度的形成等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的动手操作过程大大促进了动脑理解,而动脑理解的过程又会反过来加强了动手操作的效率与乐趣。如在教学“红番茄”课时,我特自到学校植物园拔了番茄树与其他几种植物让学生观察,让学生在小组中写出他们的发现,然后在班上汇报。又如:在教学“清清的水”这课时,为了探索液体的形状时,通过让学生带气球装着水在课堂上玩气球,同学们玩出的形状有梨、苹果、蛇、鸭子等形状,得出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液体也是没有固定的形状。我要做到利用多种感宫感受发现自然现象与事物的特点。

四、课堂好像学习的“实验室”

科学课堂就是通过带领学生经历典型的学习活动,开展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获得大量的直接认识经验,也将通过阅读、收集资料获得丰富的间接认识经验,还将通过分析综合整理信息、假设、寻找解释和推理获得由直接认识转化为间接认识的经验,通过合作、发表、讨论、辩论获得的与他人交往的经验。学生真实在经历这种认识与实践相互交错的过程中,从自己的经验走向科学。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等科学探究活动。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科学课的核心内容在于这个已知规律的发现过程。让孩子们重新走一遍科学家的发现过程。掌握了发现过程,就是掌握了科学。“过程”应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框架。科学课堂应是引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而不是指挥学生去简单经历探究程序。教师要不断地通过提问题创造机会去激发学生思考,推动科学探究活动。所以在教学中能够做实验的尽量给学生做实验的机会。如:“哪杯是纯水、给水变个样、纸做的锅、自动浇水机、溶解、浊水变清”等

怎样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 篇2

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余文森教授认为“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 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具体到小学科学科学课堂, 有效性就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有效地实现预期目标。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实效的唯一指标。

在此笔者联系科学教学实际, 谈谈在实施有效教学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研读课标, 准确设定出发点。

小学科学课程与自然课程重要的区别是课程目标的调整, 由关注自然知识转向关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即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追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 首先要求执教者能准确把握课程目标, 对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知识体系有整体性的认识, 研读教材力求做到深化透, 把握教学重难点所在, 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例如《纸的观察》一课中设计了观察一张纸、比较不同的纸、摸摸纸的厚薄观察纸的纤维等活动。结合学段目标, 我们知道三年级学生重点放在培养其观察能力上, 体验什么是科学观察, 不断扩展观察内容, 不断学习和扩展观察方法。因而本课的目标就在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和能力上。量纸的厚薄也是重在学习使用测量和计算的方法去亲历观察过程。假如我们教学中只强调认识纸的特点的话, 就偏离了教学目标, 探究的过程就是低效的。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 又是教学的归宿。拟定符合课标精神的教学目标, 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二、生活为源, 巧妙选好切入点。

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教学中, 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声音素材:风雨声、鸟鸣声、人们热烈鼓掌的声音、乐队奏乐声等, 创设出亲切的生活情境, 自然而然引出探究课题, 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情境效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很快投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再如《抵抗弯曲》教学伊始, 教者出示一组触目惊心的画面:四川彩虹桥突然垮塌, 美国明尼苏达州密西西比河上一座大桥瞬间坍塌, 上海某高层住宅楼整体倒塌等相关视频, 令人深感痛惜的画面和惨重的损失数据深深吸引了学生, 他们从中深切感受到研究横梁抵抗弯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就为课堂下面探究环节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与丰富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教学中我们应本着“生活科学”的理念,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 以教材为依托, 在课堂教学中创新应用生活中的素材, 创设情境, 巧妙切入教学, 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这样精心选择切入点, 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科学知识无处不在, 学习起来就更加轻松愉悦。

三、实验探究, 努力抓好着力点。

科学课的学习一般遵循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归纳问题, 然后表达交流、检验运用的过程, 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阶段。其中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实验探究、分析归纳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 是我们教师应着力引导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环节。

1. 着力于精心选择演示、实验材料。

如研究不倒翁的秘密, 我让学生玩玩不倒翁, 仔细观察它, 甚至拆开看看, 大胆猜测它不倒的秘密与什么有关。是因为里面的橡皮泥还是底部的球形使然?学生从观察材料的结构性出发做出合理假设, 这样的探究就会紧扣重点, 层层深入。

2. 着力于实验、合作方法的适时指导。

我们看到目前小学科学课堂上, 有的教师变过去牵着学生走为一味地放手大撒把, 让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而不敢做方法的指导点拨, 结果造成课堂上为讨论而讨论, 为动手而动手, 探究陷于盲目, 合作没有实效, 走入了另一个误区。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热闹、活跃, 实际上是充斥着放任与浮躁。导而弗牵, 牵而弗达, 在学生生疑处适时点拨是十分必要的, 能起到事半功倍、画龙点睛的效果。

在教学《我们的小缆车》时, 第一部分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 学生分组活动, 我是这样引导的:1.出示材料, 启发思考:我们怎么用这些材料安装一个小缆车?学生纷纷交流, 积极动脑, 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得以调动, 就不再是机械地按照要求去操作。2.老师参与学生分组活动, 注意到有些同学组装了小车, 可小车跑偏, 就适时启发深入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怎么克服。学生经过观察, 注意到小车上拴绳子的位置会影响其前进方向, 于是及时调整, 把绳子拴在车头正中,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3.学生分工合作, 一生用垫圈把小车拉动, 一生变动垫圈数量, 一生记录数据。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思考体会垫圈在小车运动中起到的作用, 从而引出对重力的认识。也引发出下一步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的实验环节。在上述教例中, 教师没有过多干预学生的活动, 而是作为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角色参与其中, 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研究的时间和空间, 又体现出教师的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机融合。开放而有度, 方能达成教学目标。

3. 着力于多元反馈激励评价。教学是个动态生成的

过程, 适时中肯的评价激励能够促进师生、生生交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评价应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其学习过程”等。我们要相信学生, 多给学生交流的机会, 激发其认知潜能。

四、拓展练习, 巩固内化知识点。

在经历了观察质疑、猜测假设、实验探究、分析归纳之后, 学生对所学概念有了正确的认识。此时, 适时适度的拓展练习可以使学生更加巩固深化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形式多样的练习是实现课堂有效性的又一保障。

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中, 学生通过观察尺子、队鼓等发声物体的观察, 大胆推测声音由于物体振动发声, 在进一步的音叉振动激起水波的实验观察中证实了推断, 明确了物体振动发声这一科学概念。此时, 教师设计了两个小练习:

1. 填空:

风声呜呜, 是 () 在振动;溪流哗哗, 是 () 在振动;蜜蜂嗡嗡, 是 () 在振动; () , 是 () 在振动……

2. 游戏深化。

手触摸喉部, 师生玩“请你跟我这样做”游戏, 感受人身体声带振动发声。实现知识的适度延伸拓展。

在练习的过程中, 学生对物体振动发声的概念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在学生练习的同时, 教师也从学生答题的速度、准确率中获得信息反馈, 了解学生知识理解掌握的情况, 并根据得到的信息适当补充、强调有关内容, 当堂学当堂清, 促进课堂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综上所述, 我认为要实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研读教材定标准是前提, 生活为源巧切入是重点, 实验探究培养能力是核心, 拓展练习促内化是保障。假如把学生的学习比作是登山, 那么教师领着学生沿着凿好的石级亦步亦趋, 不敢旁越, 无疑是对学生个性的束缚;只重视灌输知识, 把所有学生送上缆车直达山顶, 势必剥夺了学生登山过程的乐趣。最好的方法是启发点拨, 给学生指点方向, 让学生自己择路上山, 体验自己攀登过程中的那份快乐。实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还有很多, 但我们努力探索的共同目标只有一个, 就是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快乐成长、实现发展。

怎样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 篇3

关键词 电子白板 小语教学 有效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1-0116-02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教育观念的发展,交互式电子白板开始逐步走进我们的教室,走进我们的课堂,逐渐影响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据调查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电子白板以其便利的使用方法,丰富的教学资源、独特的教学功能,以及有趣形象逼真的展示,使原本呆板的文字描述变成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动态画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的参与,提高了课堂效率。那么,如何使这高科技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的作用呢?下面笔者做几点浅析。

一、利用白板教学认识拼音更生动形象

拼音是一年级小朋友必过的难关,而白板的功能可以使孩子们学拼音不仅由难变易,而且趣味无穷。首先,在教学拼音时,我先用软件把所有的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做成精美的小图片放入白板软件资源库,按上课的需要对资源即时任意拖拉、移动、旋转或重组。除了教师上课操作以外,对部分内容例如音节易混淆的声、韵母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分类、移动操作,这样以加深其学习印象。其次,正确地书写字母是学习字母的又一关键,而且示范如何让学生书写正确规范的字母是写字教学的第一步,同样,我事先用“psp”把四线格制作成图片,在引导学生书写字母时,我直接用白板笔在方格上书写,既准确示范又直观漂亮、省时实用。我书写示范之后还可以让学生上来感受,让他们也跟着用笔在白板上进行书写。这样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拟、教师比对评价、学生修正记忆这样几个步骤,学生对新学的拼音与汉字就有了更深的印象与理解。这样教学拼音的这一难题就会更加轻松有趣。

二、白板教学阅读更生动有趣

在如今的各种教学媒体使用之中,我们时刻强调与关注着其是否有趣,能否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实践。能否积极参与课堂。这对白板也提出了更高的考验。如在《看春天》第一课时的导入部分,教师在白板上展示了春天的景色:花草繁茂,颜色艳丽。这样美丽的春日顿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通过春天画面展示,将学生带入了文本之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其次,利用电子白板还可以创设教学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很难理解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上课时,教师不妨利用电子白板请学生上台演示乌鸦把石子一颗一颗放进瓶里,在配合有感情地读文中,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的过程清楚再现,一次“乌鸦喝水”的情景“真实”展现在小朋友面前。“乌鸦为什么会喝到水”“这里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问题也就豁然开朗、迎刃而解了。而在逐一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思考:除了放石子还有哪些办法能让乌鸦喝到水呢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说出了许多办法:用麦秆,把瓶子推倒,用吸管……这样就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这一环节的教学,利用电白板环环紧扣,让学生在白板技术平台上更有趣地学习汉字,深层理解词意,提升学习成绩,学生学得快乐且学而得法,这不得不感谢电子白板独特的趣味功能。

三、白板课堂使课文解读更加清晰有趣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提高与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技术只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只有以人为中心,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让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更充分地投入课堂使用,学生的主动性才能更好的调动、课堂效率也才能得到更好的提高。如在上《借生日》一课时,本文教学的重点是通过云云把生日借给妈妈这一事情,表达了妈妈对女儿深深的爱,以及女儿爱妈妈的真挚感情。在这节课上,我充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及时书写功能,将课文内容在白板上显示出来,随后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我还可以利用白板的勾画和批注功能,请学生走上讲台,拿起电子笔,在白板上直接勾画、批注,然后谈自己的感想,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带进阅读。从这里可以看出,电子白板的使用权不仅在老师手里,也在学生手里。这样就使我们枯燥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客观,并且带动了课堂上的教学气氛和师生状态。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大讨论 篇4

叶枫

小学科学课,作为小学核心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独特性。作为教学常规的课堂教学,是传授新知和进行探究活动的主要手段,如何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有这样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 课前准备 有备而来

课前的准备可以分为对教材的掌握和探究实验的准备两方面。课前对所教内容事先熟,对于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师走进课堂,连自己这节课要教写什么都不清楚,上课思路混乱,又如何能带领学生进行正确的探究活动。且不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一节课到底有没有效果还需要好好琢磨琢磨。至于提到探究实验的准备也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节课的好坏,有时的关键就在于实验的准备。准备的充分课堂运用的恰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流畅,对于他们来说这一节课的探究过程也会格外的记忆深刻。反之,老师糊里糊涂,学生更是云里雾里,何来效果之谈。

二. 抓紧课堂 突出重难

课堂的教学时间总是有限的,有的时候教师滔滔不绝的讲着,可是下课铃声却无情的想起,学生一哄而散,这样的课又有多少效果可讲呢?再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达成教学目标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如何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从重难点入手!重难点的落实就是一节课效果的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在准备这节课时充分把握本课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灵活应用课本知识,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有详有略、难易得当、适度删减增加内容,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当本节课的重点达成,难点突破时,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也就体现的淋漓尽致。这里还需提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喋喋不休”,看似内容扎实,对学生来说却乏然无味,显然起不到太大的帮助作用。

三. 作业检查 巩固新知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常规中,作业也被越来越重视起来。在提倡减轻学生负担的今天,课堂作业在课堂中完成,相信很多老师也很乐意这么做。有其是科学课,作业本中不仅有巩固知识技能的“课堂练习”,还有很多与本课配套的“实验记录单”,合理的利用这些资源,不仅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但是,作业不是过场,还是需要教师认真的批阅以及学生及时的订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作业的作用,才能起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四. 媒体运用 画龙点睛

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已经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好的多媒体设计,不仅能帮助教师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更能使学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科学课中,重点知识的标注,实验操作的说明,实验表格的教学,总结概括„„如果有了多媒体的配合那真是如虎添翼。精美的课件在让人赏心悦目的同时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中不可缺少。

怎样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 篇5

一、淡化知识目标

我在教学《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时让学生观察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书包和教室里的设施,分辩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他们对于“塑料”“金属”“木头”“纸”等材料早已“耳熟能详”,所以对这四种材料特性的探究也颇感兴趣。从难度来说,浅显的、便于儿童掌握的,而不是高深的、超越儿童认知水平的。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说:只要知道就行,只要能够把知道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由此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而不去强求深刻理解、灵活应用甚至进行发明创造。因此学生对材料的软硬柔韧性、吸水性、沉浮能力的不同,知道即可,不去苟求为什么这样。

如果单纯把教育局限于认识上,即使他的知识非常广博,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我认为新课程改革中知识目标应放在低位,更应该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如在《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中,材料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他们每天的学习、生活无不与材料打着交道,但他们对此只是被动地关心和接受,很少有学生有意识地去关注和研究,更没有人意识到不同的材料还有不同的特性。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潜在的求知欲,随着对材料特性的观察和实验,尝试用多种方式来研究身边熟悉的事物。此时,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充满创造力的“生成者”。材料的颜色、大小、形状,这些物理性质已不能满足他们对物体特性的描述。我确定学生的学习内容是:辨别材料的过程与方法。在探索材料的物理性质的同时,也体验到认识一件事物,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在探究不同材料特性过程中,学生会用观察和实验来研究材料,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并

第 1 页第 1 页 且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在课堂中,把科学知识和其他教学材料都当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素养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围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促进学生发展来设计过程和开展过程,来获得巨大的教育价值。

二、以自主探究体验为核心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得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探究既是科学课程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是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我们在科学课堂中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因此,我常常设计以下的探究机会让学生来亲身经历、感悟体验,从而理解科学。

创设情境:如《教学谁更硬一点》时,先让学生猜一猜:塑料筷、金属筷和木头筷谁更硬一些?我们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所创新。设计猜一猜是学生综合的观察探究,学生描述的科学方法的训练,也增加了趣味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判断能力。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调动了大家共同参与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头脑风暴”式的研讨方式:学生分组研讨,畅所欲言,并利用学生对原有知识交流的过程,是进行反思的过程,也是产生新问题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体现以学生为主,以人为主的主体教学方式。如:绿色开花植物是从哪里来的,它们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

有人说:“过度使用天然材料不好,那么我就全部用人造材料来替代”。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为什么?

通过研讨,突出研究的问题,唤起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环境的意识,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综合课程特点。

自行设计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养成提问-预测-假设-验证的研究方法和习惯,学生制定实验方案,要明白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研究,而不是

第 2 页第 2 页 盲目的玩。教师要适时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探究不断的“从漫无目的的发问到选择性的提问”。如:在研究《空气占据空间》时,该怎么证明空气到底有没有质量呢?我们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证明的方法,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为什么?谁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可以来证明?然后交流实验方法并做出假设后请学生演示、验证。哪怕假设是错误的,老师也不在实验前指出,而是让他们自行研究后,用事实来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对事物的认识深刻而隽永。因为他们亲历了、感悟了、体验了,效果远远胜于老师的帮助。长此训练后,学生遇到问题不再犹豫。在设计中,他们的实验材料也由自己来选择和利用,真正地体现了自主学习的含义,而不是在老师预先准备的实验器材的暗示下进行实验。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的初探 篇6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基于现实的教育资源条件,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的创造性劳动,让学生既学得开心,又能满载而归。教师就要做到注重课堂教学的严谨性,引入直截了当,问题设计合理严谨,实验指导细致到位,探究活动组织应有效 ; 做到关注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动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认真倾听,循循善诱;

做到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考虑实验器材的替代性,让科学作业走进课堂,有效地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效益。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严谨

学生发展

真实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式各样的优质课、观摩课、精品课“闪亮登场”,精心的策划、众人的智慧、反复的试教、华丽的课件、精美的包装,在名师、新秀的演绎下热闹又轰轰烈烈。时过境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样的课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太多的精力和太多的财力,而且放到教学实践中仿效性和操作性不强,特别是对于我们山区师生来讲,这样的课好比演电影,老师照着效仿,学生就像看了一场电影,到头来老师觉得不踏实学生更是一无所获。所以,这样的课让人感觉不真实、不扎实、不踏实。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课堂效益。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基于现实的教育资源条件,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的创造性劳动,从而呈现出丰富而扎实的课。现在,本人就来谈谈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做到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提高课堂效益。

首先,教师要做到注重课堂教学的严谨性

家常便饭最养人,教学也是这样。由于公开课过于追求热闹,在教学处理上易出现“花拳绣腿”、拐弯抹角、故作神秘,甚至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现象,使学生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导致课堂教学本末倒置、华而不实。我认为一堂好课就是要让学生既学得开心,又能满载而归。这样的课才能体现课堂的有效性。所以,要想上好一堂好课教师应做到重视课堂教学的严谨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做到引入直截了当

新课的引入要能很快地让学生明确知道这节课要研究的主题是什么或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学生有目标、有任务,探究活动自然就围绕着主题展开。课的引入能根据教材意图、研究主题来设计,主要形式有:

(1)复习引入:如《种子的萌发》一课,问:植物妈妈利用哪几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远处?种子在怎样的环境下可以萌发呢?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开始本课的探究。(2)课题引入:如《地球的卫星——月球》,问: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它不停地围绕着谁运动?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教师自然地出示本课的学习课题。

(3)图片引入:如《我们来造环形山》,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4)实验引入:如《电路出故障了》,课的开头提供一个出了故障的电路,提问: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

(5)生活现象引入:如《 铁生锈了》一课,举例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提出本课的研究问题:铁生锈是一种什么变化?铁为什么会生锈?

(6)猜谜游戏引入:如《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师:长耳朵、短尾巴、走起路来蹦蹦跳跳,猜一猜这是什么小动物?为什么能这么快猜出来?今天我们就抓住特征用猜猜说说的游戏来认识岩石。

2、做到问题设计合理严谨

问题的设计切忌多而细碎或莫领两可,能根据教学目的设计科学、合理、严谨、有效的问题。如:观察《岩石》一课,在学生清楚观察活动之后,师问:先做哪个?学生顿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幸好老师应变能力强,随后把问题改为:“前面是观察活动,后面是滴稀盐酸活动,应该把哪个活动放在最后做?为什么?”学生一下子明白过来,纷纷举起了小手。因此,教师提出 的问题不可太大或带有随意性,要围绕教学目的精心设计好问题。

3、做到实验指导细致到位

课堂教学中实验的指导要到位,包括实验方案指导到位、实验方法指导到位、实验记录指导到位。切忌走过场,导致实验结果五花八门,实验过程乱糟糟,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操作不规范,甚至出现意外或伤害事件。尤其是酒精灯、火柴、小刀、稀盐酸等器材的使用,要注意安全,这主要针对实验方法要指导到位。此外,实验前方案的讨论与交流要指导到位,为实验的有效活动奠定基础。实验中表格怎样记录,教师也要作适当地指导,比如打“√”、画“○”、记录顺序、记关键词等要求都要交代清楚。

4、做到探究活动组织应有效

若学生的探究活动目的明确、能分工合作,而且有时间观念,那么活动组织是有效的,活动结果是高效的。关键在于探究活动如何组织,包括小组共同完成、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小组轮流完成,以及记录员、材料整理员的确定等都要组织好,花的时间不长却很重要,靠平时长期地组织锻炼与培养,逐步养成良好的探究活动习惯。

其次,教师做到关注学生的发展

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展示自我魅力的舞台,而是师生在自然状态下共同学习交流的场所。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真正为学生着想。在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上好每一节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形成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触及课改的灵魂,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动向

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堂上总会把目光投向在座的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言行和神情变化,及时接收反应信息,并能灵活应变、适时介入。教师的一点水花,就能引发学生的层层涟漪。教师要能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眼神,用欣赏、鼓励、亲切的目光与学生的眼神对接,促使学生在互相启发、大胆质疑、积极发言等有效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浓厚兴趣,催生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于是师生之间在自然合作、有效交流的动态过程中形成课程。

2、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教学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应关注学生的前概念。这里的前概念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来自学生的生活经历,通过日常生活现象的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对事物非本质的认识,这种认识可能是正确或是错误的,也有可能不完整,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形成了像燕子、麻雀、老鹰这样会飞的动物是鸟的前概念,他们很 难认为鸡、鸭也是鸟,而会飞的蝙蝠却不是鸟;另一种是来自不同年级科学知识概念的前后关联,比如四、六年级都有关于淀粉与碘酒的实验,但教学侧重点不同,四年级通过这个实验知道可以用滴碘的方法鉴定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而六年级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知道这是一种化学变化。为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前概念因素,分析原因、调整策略,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高估或低估或重复的现象,有助于把握教材意图,提高教学效率。

3、认真倾听,循循善诱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课堂交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倾听显得尤为重要。倾听是一种科学素养,不仅学生要具备这样的素养,教师也必须做到认真倾听。可是我发现好多教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还没说完或说不出所以然时,台上的老师一急就抢着说,缺乏一种尊重和耐心。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做到耐心听学生说完,听的时候做到:(1)教师的目光必须专注地停留在回答者身上,忌流离不定;(2)耐心地听完学生的表述,忌打岔;(3)听清楚学生的真实想法,忌莫凌两可;(4)能瞬间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相应的回应,或肯定或质疑或补充,循循善诱,忌不理不睬。这样,学生在“有效交流”中活跃思维、增值知识,课堂在“有效交流”中灵动生成、智慧闪耀,教学由此而精彩无限。

最后,教师要做到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平淡才是真,课堂教学应是朴实的。就是要从课改的精神实质出发,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没有过滥、过繁、过度的的雕琢和宣染,更没有华丽的课件,有的只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本校教育资源条件和生源情况,做到在教学中追求实际,追求真实,注重实效。

1、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

在很多人心目中“传统的”就是“陈旧的”,“陈旧的”就是“腐朽的”,于是“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就似乎成了一对完全对立的概念。其实,传统教学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教学条件低投入高产出;(2)面对面的交流能更好地增进学生与教师的关系;(3)较重视知识的反馈与应用。传统教学没有公开课上华丽的课件,有的只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个眼神,但只要用得恰当好处,也能深入浅出地达到教学目的。

2、考虑实验器材的替代性

当实验器材没有现成、办不到或买不到或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就要考虑替代。替代的主要目的有:(1)对实验器材的改进,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如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实验,用铁丝代替铁钉;(2)用便宜的实验器材代替,降低教学成本,如:市场上冰块盒比较贵,可用小塑料盒或小塑料杯代替;(3)运用易办的类似材料达到相同的实验效果,如:用塑料药罐来代替发声罐等。

3、让科学作业走进课堂

科学作业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和验证,是课堂完整的真实反映,课堂内留足5分钟用来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是需要的。但是很多教师发现要在课内完成作业总显得匆匆忙忙,草率收场达不成效果。要在课堂内完成科学作业,与教学结构安排是有密切联系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有“四备” :备教材、备学生、备时间、备作业。备作业,要考虑教学内容,要注意课堂教学的严谨性,要注意统筹安排,要注意灵活应变,要能真实地反映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既是简单有高效,又在教学中并不刻意要求去追求亮点,只要在有效的时间内能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就行了。

参考文献: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黎奇,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小湾镇马街中心学校田心小学教师 杨银荟

邮编:675909

怎样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 篇7

关键词:妇科学,见习,教学效果

妇科学的教学课程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强调课件的多元化, 要避免课件的单一性、枯燥性, 将图、文、视频、模型结合起来, 做到课件内容丰富多彩, 引人入胜。加上课间见习病例教学、手术教学、基本技能教学等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妇科的病例教学

妇科病房实习一半只有一周, 时间段很宝贵, 有些病人及病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时间短病例出院快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 老师要安排好病例的见习机会, 对年龄大, 生育过的容易接受学生实习检查的安排在前面, 对年纪轻, 初产妇, 多发病常见病的安排在后面, 由老师做检查学生观看检查过程, 这样会提高见习效果见习初期, 老师是要开导学生多动脑, 勤思考, 多提问, 做好和老师的沟通, 老师讲过的及时做好笔记学生此时还停留在理论知识阶段, 对实践认识模糊, 老师要做好临床实践的楷模, 多鼓励学生, 把病例的检查结果详细做讲解, 化验和各项检查结果逐一分析探讨, 让学生开动思维记忆把应该见习到的知识牢牢记住。

二、妇科的手术教学

妇科的一般手术包括腹式子宫全部切除术、腹腔镜检查机附件检查等, 在腹腔镜术的窥镜里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腹腔内的脏器, 视野比较清晰, 学生更容易接受并加深记忆。在做手术时, 手术师要只管的告诉学生腹腔器官、韧带、病灶的位置, 让学生了解盆腔的解剖结构, 更只管的了解腹部手术的步骤, 老师在讲解手术的并发症和预后情况, 禁忌症和适应症, 让学生了解治疗的步骤, 了解手术的过程, 对手术后切除的组织做什么检查加以说明, 加深学生的记忆。

三、妇科临床基本技能教学:

妇科体格检查是基本技能里首先注意和学习的, 老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体格检查, 更要知道如何询问病史及发病情况, 学生初到病房见习时, 不免紧张和不懂的交流的技巧, 有事会不知道从哪里问起, 应该接着问什么,

老师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体格检查的过程和询问病史的方法, 在见习时示范给学生收集病史的方法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最后老师选择病例让学生亲自实践检查和收集病史, 在做总结, 这样的效果更好并要求学生将书写完整的病例拿给老师批改, 加深见习的印象。整个过程要不断的实践和总结。

四、正确的处理好医患关系的学习:

妇科患者的疾病发生在生殖器官, 多数患者不愿多个学生观看或检查, 尤其是男生, 在检查乳房时更反感, 所以在见习的过程中, 老师不但要教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懂得职业道德, 怎样和患者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更和谐的配合检查和实践学习, 良好的沟通是争取配合的良好手段, 在与患者沟通时要彬彬有礼, 要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 关心病人的心里和生理的双重障碍, 注意人文关怀, 不能急于求成。

总之, 妇产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临床学科, 要想学生灵活掌握理论知识, 必须将课间见习重视起来, 将教学内容进口临床实践, 是学生能在具体的职业岗位上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2008版全日制《妇产科学>>教材

科学指导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实践;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270-01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也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反思才能产生变革,变革才能带来发展。

一、建立数学思想,指导学习方法

开发数学智能,还在于建立数学思想。没有思想,则近乎于木偶。“重技巧、轻思想”是中学生学习的又一共性。学生中出现的一些解题技巧,或来自于课外读物,或来自于少部分优生的发现与创造。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对学生赞赏之后,应紧接着分析其使用的条件,对其中常规、常用的应加以推广,但对部分过余特殊化的,则应向学生指出,这种巧解或“灵感”是知识和方法熟练到一定程度后的一种思维的“火花”闪现,具有很强的偶然性。我们不应刻意追求巧解,而应把重点放在“通性通法”上,并将这种熟练程度再上升到一种近乎于“自动化”的程度,就形成了一种高于技巧的技能。

弄清教材程序,了解编者的意图或介绍数学各分支的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建立数学思想。如解析几何中“前言”这节课,可适当让学生了解一点数学发展史,明白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是为了通过坐标系把代数与几何两大领域联系起来,并可借恩格斯对笛卡尔工作的评价帮助学生把运动和辩证法带入数学,进一步认识变量数学。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后面的解析法,也有利于学生重新理解前面的函数知识与方法,从而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及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深钻教材及大纲,开发教材例、习题及数学语言的应用等潜在功能,适度改造与深化教材,如变必然题为探索题或开放题,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与集中,并从中进行规纳猜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直觉能力。这样通过“重内容、轻形式;重思想、轻技巧”的引导,使学生从具体方法依据中升华到数学思想上来。

要搞好教学这个双边活动,还需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天才在于积累”。数学虽主要依靠间接思维,但首先必须储备、积累丰富的基础知识等前人的直接经验,故而也要记忆。数学概念或方法的名称往往与字面上的含义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其内含和外延,因而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和遗忘规律,结合科学的记忆方法和数学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通过过程与关系,重视理解记忆和有意识与无意识相交叉的记忆方法,以提高记忆能力。指导学习方法同时还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注意能力。针对数学科的特点,可通过以数学规范性的教育来实现。它包括思维过程及解题格式的规范,要做什么,应先有什么,因果关系、逻辑推理不能混乱。不少学生的解题过程总给人一种拼凑起来的感觉,正是缺泛这种规范性的原因。数学规范性还包括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规范。“数学语言是数学水平及素养的重要反映”,不会语言,等于是一个哑巴,思维也无从依靠。

二、精心构想教法,分步实现目标

学生学习数学,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或证明等,通过教师讲评而听懂后,往往条件反射式地把“重心”转移到结论本身或利用结论解题上去,对数学方法也往往只注意什么题型用什么方法,而对此方法的依据不重视。学生最初虽听懂了,但并未彻底掌握,更因以后“重心”转移而遗忘。如正、余弦定理,绝大部分高中生已能较熟练地运用,但若问如何证明,高三大部分学生短时内都反应不过来,等等。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是中学生学习的一共性,故教师应加强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大部分知识或方法,若因过程不清就无法解题或直接影响相关知识的学习。这种情况下,一开始就应淡化结论,把过程讲透,并在相关知识的教学中反复强调和运用此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并通过恰当设问,创设思维情境,进一步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集中到过程上来。

有一部分知识,其形成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在学习和运用的初级阶段作用偏小,但其结论很明(公式化或定理化等),且运用结论在解题或学习相关知识中的作用较大,学生学习兴趣也较浓,形成过程不够清楚对近期学习影响不大(正如第二次数学危机并不影响数学的高速发展一样)。这种情况下,不妨先满足学生求新求快的心理,对教学确立个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先“走马观花”式地拖一段教学进度,待学生对结论已熟练,需转入较深层的研究时,再回过头来,采取有意识设置“陷阱”让学生先错,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其研究动机,引导学生自觉由结论向过程转向,进一步解决问题。如此分步确立教学目标,再逐步深透、逐层解决的方法,比一步到位或枯燥地强调注意过程的效果应好得多。总之,开发智能资源,既不是电视娱乐中的脑筋急转弯,也不能设想用几节单一的智能开发课来解决问题。而应是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与生活实践的过程之中。

怎样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 篇9

镇江市京口区实验小学 罗骏 联系电话:***

摘要:在教学中,教材上所要准备的教学材料一方面各地区各学校受到条件的限制,部分材料往往不能准备齐全或无法准备,降低了教学效果,我们在科学教学中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认识到学好科学原来有广泛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生活资源 科学素养 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涵科学。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创设生活化教育、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谈几点心得:

一、让生活话题进入课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明确了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用科学的眼光来验证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科学教师可以于生活情景来创设课堂,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在教学《我在成长》一课时,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生长发育是生命的象征,也是每一个学生都在亲身经历的事。虽然生长现象是学生所熟悉的,但毕竟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较为抽象的,如何才能提高他们对于研究自己的身体的兴趣?另外,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并没有对自己的生长情况作过系统的记录,所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生长情况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又很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事先向征得几位同学的同意,请他们拿出自己不同年龄时的照片,让学生从自身出发,让他们自己来发自身成长的的变化,学生们一看照片便积极讨论起来,每位同学又很自然地联系到了自己的身体变化上。在些基础上,再把“脑发育了”、“肺功能增强了”等等一些较为专业的身体变化术语拿出来和学生一起讨论,使学生真正做到了从生活体验中学习科学。很多学生都在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们“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 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二、让生活材料在课堂上得到灵活运用

科学课程要求学生能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实验室的玻璃仪器在学生看来是那么陌生,学生就会产生“实验只能在学校的实验室操作”的错觉。如果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时,学生就能在课后继续进行他们喜爱的科学探究了。

实验中要多用我们日常的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自己去试验探究。在我的试验课上,许多材料都是学生从家中带来的,为学生所熟悉的废旧品,如:铁钉、螺丝帽、细铁丝、饮料杯、钥匙环等。如在教学“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是盐水瓶和学生喝牛奶用的透明塑料管,而不是实验室的烧瓶和玻璃管,实验的效果同样很理想。教学中如果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又如在物体的沉浮实验中,我选用学生常见的材料:胡萝卜、鹅卵石、橡皮、泡沫、竹牙签、回形针、铁螺丝、小木珠,这些材料学生在生活经常遇见,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学生只不过没有很好的把它们作为探究材料进行探究,探究他们在水中是否沉浮。因此在探究时,学生有了先前的生活经验,他们对这些物体的重量,材质有初步的认识,在探究这些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是否有关系时,就比较容易。如果我们的材料是学生不熟悉的,学生进行猜测时,会多走一些弯路。因此生活化的材料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让课外活动和生活紧密相连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可以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例如学习《水》单元后,可以让学生课后去调查一些液体,调查一些液体的容积,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一汤匙是10毫升,他们在课后会利用汤匙在自己服药时做“量筒”,他们会收集瓶盖做量筒,学生会发现这些量筒很有用。通过课后调查一些饮料的体积,学生会根据自己一天饮用的水量,初步计算出自己一天所需的水分。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将课外活动和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将课堂学得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以致用。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四、让科学解决生活问题。

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实践,提炼出来后又服务于生活,所学的科学内容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而非单纯的抽象说教。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后,学生知道食物链是动植物之间的一种食物关系,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动物终止。然后我让学生们进行动手活动,让他们分小组制作“食物链”。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知识,制作成不同形式的“食物链”,有环形状的,有圆片状的,形式多样,我毫不吝啬的称赞他们有创意。我在欣赏学生的作品时,“不小心”把食物链中的某一个环搞烂了,并问道:“如果食物链中的某一个部分的动植物灭绝了,那会产生什么问题呢?”有觉得有很大影响的,也有觉得没影响的,学生们纷纷的讨论,各抒己见。我在孩子们讨论得很激烈的时候,插入了一段视频,让他们通过观看,知道地球上各个生态系统之间都是互相依存的,紧密联系,如果某一个物种灭绝的,对其他生物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那怎样才能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呢?让我们动手、动脑来想想办法,保护地球吧!”学生们有说写倡议书的,有说要制作宣传标语的,有说要严打乱砍乱伐的,有说要建立保护区的„„我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制作。一个一个的科学活动,一点一滴的把科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用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然后你就会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怎样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 篇10

关键词 运动人体科学 教学效果 对策探究

一、前言

運动人体科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理论学科,其发展情况的好坏对于我国体育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但该学科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理论性较强,讲求严格的科学性,知识点分布密集,学生学习起来抽象难度大,因此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影响我国运动人体科学学科教学效果的因素较多,长期以来研究者的视角多集中在学科定位不准、教学内容繁杂、教学环境缺乏及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等实验室配备不足等上面,其实教师本身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才是最直接的。如果学生学习情趣问题得不到解决,教学改革也就失掉了意义。因此,本文重点研究该学科教师在当今运动人体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力图寻找途径帮助教师提高教授水平,活化教课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上课兴趣,有效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索、理论转化及知识迁移等能力,最终形成学科优势,在当今社会职业竞争中获得就业优势,利于该学科的长期健康发展。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在运动人体科学教学效果中的不利因素分析

(一)教师构成地缘性较强,人才结构层次较低,限制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教师是学校课堂的主要组织者和教学改革的最终的实践者,教师队伍的构成及自身的层次对于该学科的科研能力及教授能力有较强关联。由于当今高校特殊的准入机制导致该学科教师多来自本校或本省兄弟相关院校,学历来源过于接近,不利于新思想的形成及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学习,必然导致高校运动人体教师队伍职称结构不合理,拥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偏低,中级职称比例相对集中,人才结构层次较低,容易在教材结构选取和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出现偏颇,不利于本省高校教学科研与外界的交流及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制约了本学科的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教学手段陈旧,教学内容处理不当,重理论偏实践,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性学科,很多理论的检验及新理论的形成必须依托于大量的运动训练实验,但是由于高校教师重理论偏实践的错误教学理念,造成该科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以纯理论课为主,缺乏实践验证。这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精神会有很大的不利影响。客观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知识探索、理论转化及知识迁移等能力。

(三)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学生被边缘化现象严重

纵观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没有被正确认识,课堂教学学生被边缘化现象严重,学生的学习需求被关注较少。如运动生物化学课中需要学生借助一定的实验才能明白运动锻炼对身体引起的相应的化学变化,但是由于教师过多考虑实验事故、实验准备、整理工作的繁琐及实验室的预定程序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缺乏具象化,加大学生理解难度,知识吸收率低,实践能力差,多停留在基本的理论认识层面,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四)教师缺乏工作热情,课余利用率低,较少参与组织学生课外实践练习

任何理论的学习必须要经过实践验证,才能内化成一种理性认识。运动人体科学由于该学科的科学性和抽象性,需要学生基于大量的实验性实践才能理解相关理论,内化为自己的理论认识。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该学科教师普遍缺乏工作热情,对于课余时间利用率低,不能积极组织相应的学生课外实践练习活动,并在活动中提供必要的指导。

三、提高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教学效果对策

(一)建立师生联动机制,加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及主动权

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必须要得到正确认识,通过建立师生联动机制让学校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教师教学质量动向,对教师的相关教学活动进行动态化监督管理,加强教师对学生学情的理解和关注,了解学生的真实重难点,减少主观预设,节省课堂时间成本。

(二)健全稳定的教师考核机制,加强学生监督及教师培养力度,提高教师工作效率

任何改革都必须有监督机制,要想提高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效率,必须要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价值和地位,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力度及学生的监督,利于学校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动态,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力度的教师培养计划,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及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冯义.体育类专业就业大比拼[J].2012(2).

[2] 姚鸿恩,李宗珊,周军.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

[3] 刘平清.高等教育大众化下体育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篇11

一、当前小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阶段, 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其中, 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学习科学, 则是促进能力提升的一种重要途径。但是, 实际上, 我国的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生在学前就开始学习英语, 但学前学习科学的, 无论是家教还是其他的教育方式, 我们却鲜有听闻。

二、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 :“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 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 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简单地说, 科学是用来指导实践的, 小学科学教学就是要让小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并培养科学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 在科学课上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进而形成创新思维。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 科学课又是一门需要小学生勤动手、勤动脑的课程。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小学生的这种行为, 让他们的积极性、好奇心和注意力转移到科学实践操作中。教师应通过在课堂上多设提问,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

第二, 增强学生的自主操控能力。对于一些动手的实验, 教师可以略作提示, 由学生开动大脑探索如何进行实验。我们看到, 在得出成功的实验结果后, 他们每个人的实验过程都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可能没有获得实验的成功, 但是他们在实验失败后吸取经验, 并发现了一些现象。在科学课上, 通过这样反复不断地实验与思考,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第三, 小学科学课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质疑”精神。小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 他们往往是“敢做敢言”, 从而更加容易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所谓质疑, 就是不轻信, 不盲从, 不随波逐流地附和。一个科学成果的产生, 就是经历过多方人士的数不尽的质疑。在科学课上, 引导小学生多问“为什么”, 质疑精神就是意味着要让学生不断思考, “为什么对? ”“为什么错?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巴尔扎克曾说,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无疑是问号。学生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 就是他们快速成长过程, 这比解决问题更加可贵。在科学课堂上, 小学生应该是相对轻松的,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 教师易于引导学生不断质疑, 帮助小学生树立理性科学的处世态度。

第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理”意识,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前, 社会开放程度日益提高, 存在一些不良现象。比如, 我们看到一些小学生, 为了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 便“求神拜佛”。迷信的思想对学生的发展会产生严重阻碍。小学科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摒弃陈旧落后的迷信思想, 凡事要用科学的思维解决。我们看到, 一些以迷信为代表的思想在农村等不发达的区域比较“盛行”,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农村学生的发展。加上一些农村学校缺乏科学教育。因此, 对这样的情况, 我们应加大重视。

三、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1.采 用 多 媒 体 教学的方式

利用多媒体, 可将科学实验的过程直观地展示给小学生。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能够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放映一些科学题材的影片,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后, 通过感官刺激, 将科学知识印在脑海中。此外, 通过观看这些影片, 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发言, 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这样互动的师生关系, 一方面能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 另一方面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

2.科 学理 论指 导科学的实 验

一些教师在讲科学课时, 只是单纯地讲理论, 而忽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在课上, 我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在一个阳光充足的阳台, 怎样照镜子才能更加清楚?

A.人面对着窗户照镜子 B.人背对着窗户照镜子

当然我们很明白, 人应该是面对着窗户照镜子更加明亮。但是一些学生怎么也弄不明白。即使是老师讲了之后, 学生还是不能理解。于是, 我便让学生模拟场景, 直接在现场感受这两个不同的动作, 当学生亲自尝试完之后, 就很容易理解为何选择答案“B”。学生对于能够实践得出的答案要比教师教给他的答案记得更清楚, 感受更真切。

3.“多 元 评 价 ”造 就 思 想自 由 的课堂

对于某一个科学问题, 学生会产生各种想法。笔者听过一些教师的科学课, 发现, 一些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有一定偏差, 而教师给这些不能准确回答的学生的评价却是直接评判对错。科学课堂上, 本应该是“意见的自由市场”, 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回答, 运用“多元的评价”体系, 对认识存在较大偏差的学生要善于引导, 太过直接的“对与错”评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 都更重视学生的科学教育。科学教师也应不断实践探索,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 只有这样, 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 让科学课和其他科目相得益彰, 共同进步。

摘要:小学科学教育对于小学生有重要作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小学生不断探索、不断思考的重要途径, 也是帮助小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通过科学学习, 培养小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 让学生养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的“惯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教学质量,存在问题,重要性,提高方法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怎样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 篇12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们发现:“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形成了鲜明的结果对比。”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小学科学课与自然课程有很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是课程目标的重大调整,由特别关注自然知识转向关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而科学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例如执教《纸的观察》(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个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能力,而有的讲课教师就明确告诉学生要研究纸的特点,其教学的落脚点就是总结纸的特点;第二个活动的重要价值是学习用测量和计算的方法让学生去经历观察活动,拓展观察的途径,而有的教师就非要学生计算出准确数据不可。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目标追求是有很大偏颇的。

就科学探究目标来说,虽然科学探究不仅涉及到提出问题、做出假想、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数据、进行解释、表达和交流;虽然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或猜测→收集证据→解释→评估→交流和推广。但是小学科学教学各学期各年级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以小学科学教材(教科版)为例:三年级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上,包括体验知道什么是科学观察、不断扩展观察内容、不断学习和扩展观察的方法。四年级在此基础上教学重点是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级教学重点是调查研究,调查和研究有关的科学问题,在调查研究有关科学问题中理解科学概念、培养探究能力。六年级教学重点是重视对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讨论,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整理数据、概括归纳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即使是同一学段,教学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例如《材料的特征》(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和《杠杆》(教科版六年级上册),虽然教材规定设计的活动都能够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收集证据→做出解释→讨论交流”的过程,但是前者重点在收集、加工数据,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后者侧重于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尤其是如何制定科学研究计划。

因此,为了实现科学课程的应有教学价值,首先教师应该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把握课程目标;其次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有整体性认识;其三至少应该切实研讨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避免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

二、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它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还要保证给予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以必要的指导、帮助和激励。因为新课程所提倡的科学探究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等多重任务。

首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探究环境。教师要倡导课堂教学民主、和谐、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心交给学生,与学生做到融合,是科学探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经常面带微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用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等激励的动作都能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其次要激活学生的内趋力。《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就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上。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出示了插有一支吸管的一只灌满牛奶的酸奶瓶,放在两只已包装好的冷水盆和热水瓶中,学生发现在热水盆中的吸管中的水会喷出来,而放在冷水盆中却不会是喷出来。学生被这个情景牢牢地吸引住了。接着我就请学生分析猜测其中的原因,学生猜测可能是盆中的有冷热差别,热的能使物体膨胀,冷的能使物体收缩。然后学生就想出各种方法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最后与自己的分析相比较。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抓住了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成功地创设探究的情景,使学生有一种验证预测的迫切感,使探究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要,学生探究积极性高,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再次要有开放的课堂设计。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是:

1、收集事实;

2、整理事实材料;

3、研究事实材料,得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结论;

4、解释学到的科学知识原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环节设计要有开放性,幅度要大,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进入探究状态,进行充分的探究;只有开放的幅度大,学生才可能少受教师的遮断刺激。如在《电路出故障了》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出示了灯座、电池盒、电池和小灯泡,让学生用电线接亮小灯泡,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活动,却还是难住了学生,学生上台演示时,接来接去都搞不明白这线该接在何处,后来请同学们共同探讨,终于得出了结果,原来只要把电池盒的弹簧压倒,就能把电线插进去就行了。虽然花去不少的时间,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

从以上的教学环节看,教师没有过多的干预学生的活动,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参与,保证学生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且这样开放性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一种易于掌握,又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因为环节大,学生才能真正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体,体现他们的自主。

因此,教师要从建构主义出发,安排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把每一个环节都做细了,做透了,使学生真正高度地投入。一节探究课,教师都希望学生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像科学家一样真刀实枪地干科学,但有时却不能如愿。学生可能只对探究活动的某一环节感兴趣,探究目的不明确,说不出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师的心里只能留下遗憾。如制作彩虹时,只往空中一次又一次地喷水,却不分析彩虹不会出现的原因。在教学《热胀冷缩》时,学生只对吸管中的水滴会往外推,向里流感兴趣,到底是水还是空气在热胀冷缩,全然不顾。一节课下来,热热闹闹,为动手而动手。究其原因,是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思维相脱节,探究只成为一种外在形式。

因此,在学生探究动手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而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比较合理,在动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探究中一边动手一边做记录,再想想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留一点时间请学生进行课后反思,谈谈探究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这些环节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指手划脚或省略,使学生真正懂得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在探究中教师要预想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达到探究的有序,而不凌乱。因此,备课要备两头,课前向学生调查。一般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问题都有根源,教师要善于疏导或对症下药。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科学课最易被察觉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认为科学教育评价可有可无;往往以笔试为主,偏重知识记忆、理解的考查;测量的结果是学生“知道”什么,而不是学生“会做”什么。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强调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而重视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重视科学素养的养成。”因此,其评价体系必然不同于传统单一的一张考卷、一份成绩的评价,而应该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重点从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志趣、态度、技能、方法、思维水平、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为了体现上述评价理念,我们设计、尝试了几种评价工具,把评价嵌入到教学活动中随时进行,将课程、教学、评价融合在一起,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把从评价中得到的信息,及时地反馈到对学生的激励、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设计的调整上,以动态的发展历程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取得更好的评价效果。

上一篇:苏教三年级上语文阅读下一篇:十八大党章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