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职毕业生将成为市场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力量。中职学生不但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 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己思想道德素质, 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当前我国中职扩招使得每年约有800万左右的学生走进中职学校, 我国在校中职生已达到2000多万。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使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德育课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是对青年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最重要形式。在中西方文化碰撞和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创新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 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是目前一项紧迫的任务。对此, 笔者从分析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为出发点, 以了解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现状为基础, 探究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

1 当代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分析

当代中职学生所处的时代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 是中西方文化交汇碰撞与融合的“多元时代”。当代中职学生政治敏锐度高, 关心时政, 同时也存在着盲从的问题, 对事情缺乏理性判断。

1.1 价值取向多元化, 过分强调自我, 缺乏社会责任感

“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存在正、反向和多向变化。要诚实守信否定投机取巧、丢绝对服从行等价交换、弃传统纳时尚、厌墨守成规喜标新立异、冷漠集体看重个人、轻视责任关注功利、反感约束崇尚自由、畏惧集中追求民主、免论差异讲究平等、淡化合作强调竞争、承认共性张扬个性, 社会价值取向的这些变化在中职学生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当代中职学生追求个性独立、张扬、自我, 欣赏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当成目标, 为实现自我而要摆脱一切约束和束缚, 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自私封闭、唯利是图的泥潭。

1.2 感恩心和自信心缺乏, 集体观念、规范意识有待提高

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初中成绩较差, 中考难以升入理想学校, 才被迫选择职业学校, 很多学生认为只有升入普通比较好的高中才是优秀学生, 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就是“末等公民”, 具有较强的自卑感, 意志消沉。在校园里, 一些学生经常上课时不遵守纪律, 课间不主动擦黑板, 随意逃课、旷课, 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完成。在路上遇见老师不主动问好, 如同路人, 甚至绕道而行。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因为老师的批评教育而对老师心生怨恨, 辱骂和敌对老师, 频繁发生一些恶劣行为。此外, 由于学生的基础差, 加上学习习惯差, 他们在中职学校对全新的专业课也不感兴趣。在学习和生活中, 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出口成“脏”, 明知学校规章制度不可以违反, 自控能力差, 每每明知故犯。中职学校的思想道德培养的任务十分艰巨。

2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现状分析

2008年12月,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 此举表明了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重视。但是现实中的德育课现状却不容乐观。见表1

首先,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受调查的学生中, 喜欢德育教学的学生仅占16%, 回答一般的学生有41%, 讨厌或不喜欢德育课的学生占到了43%, 可以发展大部分学生对德育教学抱着消极的态度。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有多达41%的学生几乎不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

其次, 德育课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调查发现有61%的学生觉得教学气氛沉闷。许多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 积极性不高。

再次, 德育教师对德育的态度和观念也有待于改进。现实中, 有一部分教师对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产生抵触。由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教师很难掌控课堂, 较少采用互动的教学方法。

探究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模式, 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3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规定:“德育课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 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 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德育课教学要达到大纲的要求, 可以从德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等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3.1 创新教学内容

从总体上来说, 德育课程内容应该体

注:A→B主要反映的是从不好到好

其次, 课堂教学的内容要新。德育课教学应把握时代脉搏, 及时补充国内外最新动态, 将时事政策引进德育课堂。德育课的教学内容丰富起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高起来, 参与课堂的积极行也会高起来。

再次, 课堂教学内容要紧扣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中职学生将来以就业为目的, 与普通中学不同。德育课的内容应紧扣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专业知识, 可以利用虚拟工厂、虚拟市场、虚拟工艺等, 营造出逼真的工作场景, 让学生参与其中, 把课堂知识与今后的职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总之, 教师在选择德育课堂教学内容的时候, 一定要把握三体, 即是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 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 融教书与育人为一体。

3.2 改革教学方法, 实施“有效教学”

如果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就很难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的“三贴近”原则。所以, 在教学重必须充分的结合职业教育特点, 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与中指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化相适应, 在教学中更多地运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现场教学等方式, 并与学校组织庆典仪式、技能竞赛、顶岗实习等活动结合起来, 充分的把德育与职业活动和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此外可以推进PGRS教学模式, 即前置作业—小组讨论—小组汇报—教师点评。通过此模式, 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学生的主体性全面的发挥出来, 纠正传统教学中“重视传授理论, 轻视学生实践”的德育教学,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对德育课的要求范围内, 教师要本着发挥学生主体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内容。

3.3 建立“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

德育课不同于其它课程的学习, 它更注重实效性。所谓“安其学而亲其师, 乐其友而信其道。”很多学生往往是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学生的学习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师生之间的关系。因此, 师生之间的关系, 对于德育课的实效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概括起来, 师生主体间关系的特点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3.3.1 民主性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是师生交往中所必要的。教师和学生是是一种“我-你”的关系。“我-你”的关系作为主体间的交流关系, 不仅体现为“知-知”层面的接受关系, 而且展示“情-情”的相互交流。教师以自己真实的人格面对学生, 真诚地与学生交往, 给学生以诚意地帮助, 指导学生理解他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学生也敞开自己的心扉接纳教师的点拨。

3.3.2 交互性

布贝尔提出“关系是相互的”。对于师生关系而言, “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交互的、互惠的:教师会改变学生, 或被改变;反之亦然。”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知识水平、兴趣爱好, 自己的言谈举止和对学生的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时, 学生的言谈观点、认识看法等个性特征也会影响到教师, 师生双方在这种交往作用中达到主体间的理解。

3.3.3 发展性

交往的主体应本着发展的眼光, 不断地对旧有的认识进行内化、重构, 不断地寻找新地出发点、突破点, 建构超越以往的新的内容。对于教育而言, 它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既应该包括学生, 也应包括教师。在师生的交互作用中, 师生双方获得共同的发展, 达到“视界融合”。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学校的教师积极的改善德育教学, 学生家长和全社会也要对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给予充分的配合和支持。德育课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全方位的努力, 最终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德育课教学模式。

摘要:德育课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然而,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创新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 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是目前一项紧迫的任务。对此, 本文将从分析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为出发点, 以了解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现状为基础, 探究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叶松庆.对当代大学生的多角度审视[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 3.

[2] 张铁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模式创新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 2010, 6.

[3] 王海燕.主体间:道德教育方法论的一种思考[J].教育研究, 2002, 5.

[4] 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6.

[5] (德) 雅斯贝尔斯[著], 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6] 岳伟, 王坤庆.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4, 6.

上一篇:关于PLC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下一篇:矿山测绘中GPS-RTK技术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