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学校德育改革的实践点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探讨学校德育改革的实践点(精选10篇)

探讨学校德育改革的实践点 篇1

零阳镇城北中学张贵平

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其它大成就是不可抹杀的,但德育实效性不高的问题在社会转型期已越来越无法回避地摆在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一、学校德育改革的时代定位

有实践经验的教育工作者都深刻地体会到学校德育针对性的强弱,是其实效性高低的决定条件,而衡量德育针对性强弱的核心指标应看它对受教育者现实问题的关注程度。那么,学校德育究竟应关心什么问题呢?这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问题。目前,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人们在和平建设环境下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的需要日益浓厚。从现代学生每天面对和关注的问题的类型看,政治性问题所占的比例有所降低,而生活问题所占的比例明显升高。无论就德育的价值特性或存在特性而言,把德育政治化的做法已丧夫其存在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近年来对德育功能的深入持久的研究揭示,德育不仅有促进政治经济发展的功能,而且“具有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多方面的功能,特别是具有引导人们创造生活,享用生活的功能。而且创造和享用生活的功能更容易显效并被学生感受到,因而更具有吸引力。

如此一来,面向新世纪中国学校德育改革和发展应注意关注,指导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生活,并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用新生活。

学校的生活领域广泛,学校德育应集中较多的精力,关注以下几 1

个主要方面。

l、德育应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对在校学生而言,学习是其社会义务,也是他们的主要活动之一。但从当代学生学习生活的发展状况来看。则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诸如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坚持力不够等问题。学校德育应该也有可能帮助和引导学生制定达到既定学习目标的步骤。学校德育还可以通过强化人生观、价值观念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把学习与自己的发展成长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增强其内在动力和坚持力。

2、德育应知道学生的交往生活,当代学生中独生于女的比例明显提高,学习的节奏加快更趋紧张,加之网上作业,人际直接接触减少,人际交往问题越来越突出,出现了不敢交往,不善交往和畸形交往的问题,表现出人际关系紧张的新情况,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为此,学校德育应积极承担起指导学生交往的任务,教给学生有关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引导他们勇于和善于建立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为自身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协调做好能力储备。

3、德育应引导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比以前大大宽裕,这样一来,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消费,养成怎样的生活习惯,就成为摆在青少年面前的新问题。学校德育不应回避这些问题,而应该向学生传授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有关知识,指导他们勤劳节俭,自尊自爱,量入为出,引导他们体验这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学校德育改革的实践着力点

德育模式的构建,是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德育实践探索所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学校德育模式构建得如何,不仅从根本上反映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的成熟度,而且也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实践的成熟度,而且也直接影响着学校丢弃的效果。为此,学校德育改革的实践着力点应放在德育模式的构建上。但是构建什么样的德育模式更有效,又如何构建这种有效的德育模式,则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创造性探索的。

(一)新世纪构建怎样的学校德育模式才更有效

在此,笔者试分析新世纪中国学校德育模式构建的核心特征。从宏观上看,社会需要日益多样化;国际社会日益趋向多极化发展,国内将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方面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经济成份和分配方式进一步多样化,经济结构更加复杂,加之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迫切要求人才培养上克服单一和统一规格要求的积弊,逐步体现多样化和多层次化的特征,从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个性性。

从教育自与发展来看,教育对象的独生子女儿要求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独立性、创造性和个性强的特点:“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全国个同地区的教育部都能适应本地经、文化特点,因地制宜得到发展,让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生活活泼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上教学的广泛应用,为每个受教育者的不同能力、兴趣、特长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技术基础、这就是说,新世纪教育发展要求对人才的个性给予充分重视。学校德育能否适应这一时代的新要求,特决定其能否保持旺盛的能力。

(二)如何构建富有个性的学校德育模式

l、挖掘学校周边潜在的德育资源,构建协作互励模式。我们学校经过反复论证,发展本校存在着得天独厚的周边德育资源。学校动员和组织校部的德育专干,采用行动研究和教师一起研究各自存在的问题,并组成协作组。特别是针对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由协作组中的都是向学生讲述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针对学生核心品德症结,实施体验模式。针对目前独生子女中存在着讲求享乐,缺乏刻苦学习精神,生活境界不高的问题,我们学校有针对性地实施德育体验模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到经济较为落后的乡镇,与贫困农民的子弟一起开展“手拉手”活动。返校后,引导学生写体会文章,讲切身感受,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参加过这种体验活动的学生,心灵深度感撼,纷纷表示要下定决心,刻苦学习,不再浪费饭菜,并主动向贫困地区的同学捐款、捐书、捐物,收到较好的德育效果。

3、优化育人环境,构建文化陶冶模式。我们学校充分调动和组织每一位教职员工和学生,开展深入持久的校园文明建设活动,美化校园、教职工居室和学生宿舍,创造文明教室、文明宿舍和文明校园,创建考试无作弊班级;教师和学生一起兴趣办师生书画大赛,摄影展览和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

由以上的实例分析可以看出,德育模式的构建和实施,不能盲目

探讨学校德育改革的实践点 篇2

一、中职德育课的现状

长期以来, 中职学校的德育课一直沿袭普通中学的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体系, 存在着过分依赖量化, “学科本位”色彩浓郁的弊端, 其结果是把德育课异化为“高、大、空”的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 学生则完全成为接受、背诵知识的容器, 没有参与、体验、经历的过程, 毫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言。而德育课的评价体系也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 “知”与“行”严重脱节, 这种“知”与“行”脱节的评价方式不符合品德发展和德育评价的规律, 严重影响了德育课育人目标的实现。

目前, 一些中职学校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 采用的是将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进行综合评定的方法, 如:学业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考试成绩*40%。这种评定方式相对于单纯由期末考试“一锤定音”评定方法已有所改进, 但对德育课而言, 笔者发现, 由于对平时成绩的评定缺乏有效的评定方法, 很多教师在评定平时成绩时, 往往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及测验成绩为主要依据, 再加上对学生的一些主观印象就做出评定。总的来说, 这种成绩评定方式依然未能解决“知”与“行”脱节的问题, 有必要进一步改革。

二、中职德育课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

(一) 考核评价方式应由单一方式变为多种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 人类至少有7 种认识世界的智力方式, 不同的人可能擅长于不同方式的智力学习。人类的知识表现与学习方式有许多不同的形态, 因此个别差异在教学中不容忽视。如果认为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智力方式来学习、记忆、表现和应用知识, 那么用单一的纸笔测试评价模式来评价学生必定是有局限性的, 取而代之的方法应该是多元评价。这实质上是把教学和评价看成了同一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1.传统测试方法仍有存在的必要

试卷试题类考核方式主要有闭卷和开卷两类。职业学校德育课要不要闭卷测试?笔者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基本知识和原理, 这些基本知识和原理是培养学生情感和能力的载体, 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 必须了解和掌握。考虑到职校生的实际, 闭卷测试的广度和深度都要严格遵照课标, 题目不宜大, 题量尽量少, 难度一定要小。

开卷考试是职业学校德育课常用的考核形式, 其惯常的做法是把一些题目比较灵活、需要理解的解答的试题,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如果说, 闭卷考试重在让学生记住一些最基本的知识, 开卷考试则要检查学生独立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所以试题宜以选择、判断、分析为主。

2.灵活运用多种形式

除试卷试题类考核外, 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策划专题小报、演讲、辩论、知识竞赛、表演、面谈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的考核形式。如对以知识检测为主的考核, 除闭卷笔试外, 还可以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 让学生在紧张、热烈、充满挑战的氛围中完成测试;对思想觉悟、情感体验要求较高又难以量化的“人生观”部分, 则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面谈或写论文进行考核;若要全面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综合采用多种考核形式。

(二) 考核内容应由注重知识的掌握转向注重能力的培养

德育课考核方法的改革必须围绕考查能力及促进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这个根本来展开。

1.结合生活实际, 考查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充满了哲理, 生活是开放的哲学教学资源。不管是何种形式的考核, 教师都要有意识地把现实生活引入书本当中, 使五彩纷呈的生活成为考查学生知识、能力的背景材料。教师既可以选取案例让学生分析、也可以例举是非让学生判断, 还可以结合事例让学生选择。类似的由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的具体事例构成的情境题不仅考查了知识, 而且考查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而实现了德育课考核由“知识立意”向“能力培养”的转变。

2.结合专业实际, 促进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提高

德育课是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以往, 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往往只考虑年级、层次的不同, 而很少考虑专业类别。事实上, 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力各有侧重, 不同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要求也有差异, 这种差异的存在不仅要求教师“因材施教”, 还要“因材施考”。如德育Ⅰ中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设计一份职业生涯规划, 德育Ⅳ中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设计一份职场礼仪实践表。事实证明, 凸显专业特色的考试融通了专业课和德育课教学, 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哲学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 而且强化并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

(三) 评价主体应由单一走向多元

1.学生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理应可以成为考核评价的主体。学生评价分为自评和互评。如笔者所在的教研组在每次非试卷类测试前, 都要围绕测试的主题, 根据学生专长, 成立由5—7 位学生组成的考核小组, 成员以学生推荐为主, 教师给出指导性意见, 小组成员商量打分, 分数以一定的权重计入总分。学生作为考核主体, 对他人的作品、表演进行评价的过程, 本身就是向他人学习的过程。因此, 学生参与考核, 增强了主体意识, 激发了学习热情, 促进了相互提高。

2.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不仅指任课教师直接给任教班级学生成绩, 而且邀请同一教研组的其他教师给学生的表演或作品打分。更多教师参与集思、写、说、演等于一体的开放性考核, 既体现评价的公开性, 增强评价的客观性, 从而使评价结果更科学、准确、公正;而且有利于整合各科教学资源, 为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服务。

三、中职德育课考核评价方式的实践

德育课是关乎学生情感、道德、信念与理想的课程, 最忌讳单一的卷面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 全面而有效的考核探索是德育课课改的重中之重, 其本身反映了德育老师的教学理念, 是在乎学生的内心成长并采取力所能及的行动呢, 还是在乎学生理论知识的记忆与观念的陈述。自2010 年始, 笔者所在学校的德育教研组就全面实施德育课程考核改革, 以此推动德育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深化。逐渐理顺了基本做法, 并不断在实施中改进与完善。

(一) 具体做法

1.取消期中、期末考试, 以多层面的方式考核学生, 力求体现重视学生的日常表现, 重视学生课堂参与与课后行动的基本导向。

2.从德育I到德育IV根据各课特色, 找到与教学方法匹配的成绩激励机制, 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3.强调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及对应的考核方式的灵活性与权重比例。

4.补考试卷采取开卷考的方式, 以开放式题目为主。

5.重修试卷中突出专业性, 进行专业问卷调查, 每位同学写一个实习过程中的小故事和感想。

(二) 实施分析

德育I (职业生涯规划) :作为本校在建的精品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基本模式采用活动体验式, 分小组按组就坐, 上课以活动或任务完成情况计分, 这种形式越来越被学生广泛接纳, 在考核上提高了课堂互动参与情况的权重比例, 上升到40%, 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进一步被激发, 尤其是好动、专注时间短的学生和个性拘谨的学生, 通过这样的激励形式, 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我完善。实践性教学总结, 在前几轮学生优秀PPT启发下, 质量有明显的提升, 学生的成就感也特别强。

德育II (经济、政治与社会) :学生对德育课评价方式改革的了解程度有所提高, 因而重视程度也有所提高, 总评合格率明显提高, 获得高分的比例也有所增长, 优良中差的等级也能拉得开。这在以往是不能想象的。时政交流形式多样化, 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的交流。一学期下来共收到学生制作的PPT近200 个, 其中不乏制作精良, 主题挖掘深刻的好作品。针对以往存在时政交流发言机会不均的情况, 本学期采取每次课规定5 名同学有优先交流权的新规则, 适当将交流机会向个性内向的同学倾斜。为突出体验式教学, 强调学生的参与性, 将实践体验活动 (大作业) 的分值提高到30%。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课堂交流, 由学生代表与老师共同打分, 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性。另外, 每次上课时增加了一块时政抢答作为加分点, 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能促使学生养成关心国家、身边时事的好习惯, 几个学期下来, 这一形式深受学生欢迎。

德育III (哲学与人生) :除强化课堂提问互动的参与度, 选取“和谐人际关系”及“我的理想”两个主题, 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展开情景剧表演, 这样的考核是以六位学生为单位, 需整个团队精心策划, 安排角色、准备一个阶段后才能完成。这种考核时间虽然长, 过程虽然复杂, 但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的精神, 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辨别是非、语言表达的能力, 改变学生对哲学学习和考试的态度。

德育IV (职业道德与法律) :严格规定作业。课程虽然不安排期末考试, 但科学设置了四次作业, 其中一次安排小组竞赛, 并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做了严格要求, 防止了学生忽视或完全放弃书面思考与表达的练习, 并对授课内容进行及时的巩固和识记, 教师也能及时从学生作业中得知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批改作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培养学生的自律与自觉意识。引入学生自评。本学期课程考核成绩的构成中, 我们引入了学生期末自评打分, 参考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的标准, 学生可以给自己打分并说明理由。自评是一个自我审视和检验的过程, 也增强了学生对自己的责任感。实践表明, 大部分学生都能给自己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并在评价的过程中很好的反思了自己的不足, 并为自己设定了奋斗目标。

关于实践性评环节的设计与考核作为一种课业评价体系, 我们有一套完整的方案, 包括:课业主题、适用课程、内容要求、组织实施、评价方法等。

首先, 明确课业主题, 落实团队分工。课业鼓励学生以团队合作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平衡好团队的力量, 根据学生的特点, 合理搭配, 避免团队过强或过弱, 要关注分工是否到位, 要确保每个学生必须都有任务。

其次, 收集课业资料, 整合课程资源。学生团队在认真阅读、分析、整理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本队主题,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与课业主题相关的资料, 并围绕主题加以整合。这个过程中, 可以实现学生对教材的整理和深化。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和体验。培养收集、筛选、整合资料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不能完全放手不管, 要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引导学生安排好课业实施的步骤;立足教材, 理清知识脉络, 明确收集资料的途径;学会筛选资料和呈现课业成果, 等等。教师关注学生团队完成课业的进程和成果汇报, 并及时给予专业的指导与信心的激励。

再次, 进行课堂展示, 分享合作成果。学生完成的课业包括文本和课堂展示两部分。课堂展示环节形式多样化:一是“播一播”所完成的文本或ppt;二是有能力的还可以“唱一唱”或“演一演”;三是讲一讲, 即述说主题创作的背景, 所处时代的基本特征, 体现的课程原理, 以及对课业内容的学习感悟。在德育课的课堂教学中搭建课业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而且也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 增强了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有效性。

最后, 实施课业评价, 关注过程与成果。教师要做好课业完成过程及课业成果质量的综合评价, 包括定性和定量的评价。课业评价要有针对性和导向作用, 主要维度包括:一是要评价合作团队和完成过程, 评价该学习团队以及团队成员的亮点、优势、特色和不足;二是评价课业内容, 包括材料的选取是否合理, 课程知识的阐述是否清晰;三是评价课业感悟, 即通过课业实践, 学生有无深切的学习感悟等。当然, 对于课业成果的评价, 除了教师评价, 还充分发挥学生的评价主体, 采用学生团队自评和互评。团队互评是其他团队给展示的团队打分, 学生打分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 并且能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 实践性活动的选择要力求少而精, 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内容要求, 有具体的操作要点, 切实有效地将课程知识与课业任务相结合, 将学生认知明理与实践感悟相结合, 避免了形式上追求“为活动而活动”的“泛活动化”教学现象。

总之, 考核是整个德育课程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它具有导向作用, 所以对当前正在进行的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没有考核方法的改革, 课程改革就不完整、不彻底, 如果这一环节的改革滞后, 也很有可能使整个改革流于形式。当前, 德育课教师不仅需要知道考核形式要多样化, 考核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考核内容要淡化机械识记, 突出能力培养;更要创新实践载体, 使改革由理念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汪虹.浅谈中职学校德育课考核方法的改革.课程教育研究, 2013 (03)

[2]洪彬彬.孙苹.杭州市中职德育课“1+X”课业评价的设计与实践.职业技术教育, 2014 (30)

[3]夏枫凌.关于中职校德育课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科学与财富, 2010 (89)

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探讨 篇3

我校是国家劳动部确定的全国重点学校。近年来,我校围绕德育课程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教学内容多元化

1、不拘一格用教材。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程. 该课程包括“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等4门课程。我们认为对于新课程规定的教材要用好,掌握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相关能力,这是基础和前提,然后我们主张要用活教材。

我们对教材的处理必须遵循教学内容“三贴近”的原则。在每一章内容授课前,我们都参照课程大纲,将教材内容划分为三个部分:必讲的,可讲可不讲的,不必讲的。 例如:对《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第十章~第十一章的教材处理作这样安排:教师统一备课,对教材进行增补处理,整合成6个课题。在此基础上分工完成教案设计及课件的制作。具体课题为:①民族;②宗教;③反对邪教和封建迷信活动;④当代国际社会关系;⑤和平与发展两大世界主题;⑥我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及外交政策。这六个课题学生较感兴趣,教师备课也做到了重点突出,节省精力,又有针对性。

2、“职业生涯设计”进教材。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除了上好《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这门必修课外,我们抓住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的契机,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上增加了“职业生涯设计”的内容。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活动,加强就业、创业指导,确立人生每一阶段的奋斗目标,落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让学生真实地认识自我,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夯实基础。

职业生涯的设计和规划是分步进行的。这个过程大体上可分为职业理想目标的确立,自我与环境评价,职业选择的思考,职业生涯策略的确定,职业行为的评估与信息反馈等阶段。我们在活动中针对职高学生实际进行了指导。

实践证明,由于德育内容是经过师生共同转化、创生的,具有丰富的情境性和生活性,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成了具体的、可感的、容易接受的德育内容。

二、教学形式活动化

我们主张德育形式活动化,实施“活动化教学策略”,是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道德主体性,营造一个开放、生动的,不断有新的内容、意义生成的德育课堂。

1、将“研究性学习”引进德育课堂。根据中职生的心理特点,中职生虽然文化基础薄弱,但他们中许多是极富表现欲的。作为德育课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和把握这些心理特点,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出发来考虑,做到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我们德育教研组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的德育研究性学习“七步法”,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德育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该模式实施的流程是:通读教材——确立课题——专题调研——研究学习——成果展示——总结评价——课后延伸。其中 “研究学习”这一环节是该模式的实质性阶段,它要求学生以个人研究或合作研究的方式就自己的课题进行研究性能学习。首先,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习方案,即制定出学习策略、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去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教师要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一些工具书或提示查找范

围。老师要和学生一起设计、研究,拟定最终研究成果的形式,是以考察报告、调查报告等式出现,还是以条目列举、课件展示的形式出现。接着,每个学生进行个体的自主学习过程,或观察、调查、或阅读、查询,或归纳、整理,尽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得感性认识。

2、积极推行活动化教学模式。教师在备课时根据课程的内容,科学设计,合理安排一些课堂小节目,如、辩论会、演讲会、课本剧表演、多媒体资料展示等等。俗话说:通情才能达理。教师要善于挖掘教育主题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活动情境,形成能激活学习热情,诱发辨析思考,开展行为实践的活动化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活动形式,使学生主动投入,产生情感体验,便于学生主动领悟道德准则,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道德认识。

三、课程评价积分化

德育课作为一门课程综合考核,采用什么方式来进行,如何确定学生的德育学分,值得我们去探究。有一点可以肯定,要改变死记硬背和应付式的德育课闭卷考试的方式。我校德育积分的成功实践给德育课的评价方式带来了有益的启示。我们主张德育课程的评价综合化,即对学生德育课程活动参与、知识学习、德育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汇总得出德育学分。

1、结构分析。学期德育学分包括课堂表现学分和考试学分,另外附加行为规范奖惩学分。课堂表现学分可分为作业学分、课堂活动表现学分、同学自评与他评学分。考试学分包括期中考试学分和期末考试学分,考试采用开卷、闭卷相结合的方法。行为规范奖惩学分是附加分。参照该生的德育积分进行打分,在前两项的积分的基础上进行加减。

2、各块学分比例。德育学分为一百分制,其中平时课堂表现学分占60%(作业学分、课堂活动表现学分、自评与他评学分,三项各占20分);考试学分占40%分(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各占20分)。

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4

道德教育包括家庭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网络的负面影响和功利化的教育思想冲击着家庭道德教育。此外,家庭结构日益核心化等因素使得当前中国家庭道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包括重智轻德、教育方法不当等。孩子不仅生活在家庭之中,而且生活在自己所处的社会之中,除了家庭外,学校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场所。探索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教育合力,对促进家庭道德教育意义重大。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现家庭与学校、社会的良好互动与结合,促进家庭道德教育的发展。

一、学校德育中应帮助家长转变自身教育观念

每位父母对孩子都是有所期待的,只是局限于自身的教育观念,很多时候家长会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家校联系中可以跟家长更多地探讨教育理念。在教育目标上应当注重德才兼备,以帮助孩子“成人”作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当前家庭道德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重智轻德。作为父母,家长应该转变这种观念,不能只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21世纪是需要人才的,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不仅仅是学习好,更重要的是品德高尚,只有德才兼备者才是人才。为此,家长在给予孩子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关注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必须时刻关注孩子品德的发展,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积极引导、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会孩子如何生活、怎样做人。父母应该转变对待孩子的态度,不能将孩子当成是自己的附属品,忽视孩子独立人格的发展,在孩子犯错时打骂孩子,不尊重孩子。也不能将孩子看成是家庭的中心,所有事都围着孩子转,溺爱孩子。更不能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自己可以什么都不管不顾。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父母应当将孩子看成是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人,家长要以平等、民主的观念对待孩子,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主动承担起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

二、学校德育中应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原则

家长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不能简单随性而为。

1、以身作则原则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最重要的是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依靠口头的说服教育而忽视言传身教。家长应当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言传身教告诉孩子应当怎样与他人相处,怎么处理夫妻关系、朋友关系,怎样做到尊老爱幼。父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孩子展现家庭美德,孩子会自觉以父母为榜样,向父母学习。言传身教比口头教育更具说服力,父母在孩子面前孝顺老人,帮助亲人,孩子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做到孝顺父母、乐于助人。父母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会对孩子品德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以情动人原则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助于父母开展道德教育,孩子与父母之间和谐,会使得孩子更加信赖父母,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因此,父母应积极开展各种家庭活动,搞好亲子关系,做到以情动人,进而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以感情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反而会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更近,孩子在这种氛围下会自觉关爱自己的父母,培养孝顺心和爱心。3.持续性、及时性、针对性原则孩子的品德是在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的影响下形成的,这种品德一经形成,具备一定的稳定性,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具备终身性的特点。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该贯穿于孩子发展的各个阶段,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孩子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进行教育,应遵循持续的原则,随时关注孩子的发展状况和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孩子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从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偏差思想。总的来说,父母应当遵循道德教育的科学方法和原则,以身作则,以情动人,有针对性地在孩子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教育。

三、学校德育工作中应当帮助学生正视家庭道德教育的环境

家长应该努力优化家庭内部环境,为孩子营造优良的家庭道德教育的环境,具体而言,应当给孩子营造和谐、友好的家庭环境。破裂的家庭环境必然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伤痕,使得孩子在性格上内向、孤僻或是忧郁,缺少爱的孩子更容易走上极端,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则能使孩子乐观、自信。教师需要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家庭环境,让学生明白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需要家长和孩子双方之间共同努力。孩子要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应当多多主动和家长沟通,告诉父母成长和自己的困惑,让家长慢慢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最终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和谐的家庭氛围。

四、借助家长委员会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合

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委员会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向家长展示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使得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所接受到的.道德教育,在此基础上家长可以结合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开展家庭道德教育,促进家庭道德教育和学校道德教育的一致性,促使道德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中保持连贯性,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同时,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家长委员会活动,教给家长一些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学校也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了解孩子的大体情况,便于学校开展针对性教育。家校之间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道德教育,增强道德教育的一致性、延续性和连贯性,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

五、借助社区平台,提供实践场所

家庭道德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对此,可以借助社区这一平台,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开展诸如社区敬老、社会环境保护、社区帮扶等活动,为孩子道德教育提供实践平台,使得孩子在参加社区的活动中,实践其学到的道德知识,逐步形成诸如爱护环境、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社会公德,促进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六、发挥社会民间慈善组织的作用

人本教育是学校德育改革的核心 篇5

夏港中学

朱怀勇

随着社会进步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学生接受教育的空间在扩展,人们都在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追求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这些活生生的生活现实都映入了学生的活动和生活视野,从现代学生每天面对和关注的问题的类型看,政治性问题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而生活问题所占比例则明显升高,无论就德育的价值特性或存在特性而言,把德育政治化的做法已丧失了其存在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

学生生活领域的拓宽,要求和期盼着德育教育要一反常态,以新的姿态和面目,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关注德育教育活动的另一个舞台。

一、德育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生存忧患意识

随着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增大,“小皇帝”、“小公主”在我国社会步入老年化的今天,溺爱已成为德育教育低效的极大障碍,在脆弱疲软的教育环境之中,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导致了青少年的盲目自尊、自私、抗挫折能力、心理和生活自调能力太弱。从近几年全国出现的青少年犯罪日益小龄化的问题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引导青少年充分认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把今天的苦学与明天的乐业紧紧联系在一起,拼搏努力才有可能得到幸福和发展作为引导和激发他们向上的动力。

人才是多层次的,成才的目标不是千人一格,充分尊重学生各自的差异,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鲜活的个性得到培养和张扬,在繁重的学习任务面前,对所有的学生只有一个目标:尽心尽力,不断有新的收获,不断争取新的进步。

二、德育教育应重视指导学生的生活交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楼大厦、手机、电脑把人们之间直接交往的频率降低,“楼上不知何方人,楼下碰面陌路客”的情况比比皆有。计算机网络知识传递快速度的加快,学生的个体独立活动时间和机会增多,人际直接接触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问题越来越突出,出现了不敢交往、不善交往和畸形交往的问题,表现出人际关系紧张和沟通困难的新情况,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因此,学校德育教育应积极主动地承担起指导和训练学生交往的任务。教给学生人际之间交往的有关知识,指导和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建立一种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为自身的健康发展和伙伴们之间的合作做好能力储备。

三、德育教育应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指导

作为社会人的当代青少年,在生活水平大幅度改善以后,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生活消费,养成怎样的生活习惯,这不仅仅是多花或少用几个钱的问题,学生生活消费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学风、校风、班风建设的水平。有的学生乱花零钱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到小店赊账,出现了偷窃、勒索同学的行为,习性慢慢扩散,性情变得粗野,给自己的学业和发展留下了裂痕,甚至遗憾终身。德育教育内容的取材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理应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服务,向学生传授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有关知识,指导他们勤俭节约、自尊自爱,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他们主动体现现实生活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规范。同时,要组织他们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补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典型,在生活实践中增强社会和家庭责任感。

四、德育教育应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十六大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我国的传统教育重视知识传授,忽略对人的能力的培养,千人一面,亿人一书,抹杀人的个性发展。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曾留下无数的文化瑰宝,可诺贝尔奖却一直远离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一道深深的裂痕,那就是教育缺少个性,缺少教育主体鲜活的个性。

从宏观看,21世纪的世界、社会需要日益多样化,国际社会在趋向多极化,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要体现多样化和多层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个性化。

从教育自身发展看,教育对象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适应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强个性的特点,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每个受教育者不同能力、兴趣、特长的发展奠定了科学技术基础,这就是说,21世纪教育发展要求对人才的个性给予充分重视。学校德育教育能否适应这一时代的新要求,将决定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成败。

五、德育教育应强化爱的意识

教育就是爱,德育教育更应该高度体现这种原汁原味。当代的青少年独生子女构成了这个群体的主流,就其这个群体的现状看,客观上创造的环境,对于爱的意识的培养,仍有许多不利因素,尤其是爱他人,与现实中的盲目自尊、自私心理形成的反差较大。从主观条件上分析,他们生活的环境与自制力的培养形成了尖锐的矛盾。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要求他们要增强自制力,做好服务社会、奉献爱的准备。一位中国驻新西兰使馆的高级官员,在公共场所的男卫生间听到旁边厕所里传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顿时觉得奇怪,刚出厕所门,一位外国女性用十分恳切的态度求他帮个忙,她六岁的男孩进厕所好长时间未出来,不知何故,请中国同志帮忙协助,让孩子快点出来。令中国同志吃惊的是当他走进传出声音来的那间厕所时,看到一个矮小的男孩正在维修马桶,这孩子在使用厕所时看到马桶坏了,一股强烈的公德意识把他留下了。

一本《美国中学生的报告》是一位中国留学生的社会调查,书中渗透的内容之一是美国人的馈赠意识。从三岁孩子开始,手里的零花钱要主动拿出一半赠予敬老院,社会馈赠意识充分反映出了某个方面的文明程度。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处处闪烁着文明之光,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们没有理由隔断割断历史,抛弃传统。作为教育工作者,传播文明,培养爱的意识,我们义不容辞。

让爱充满课堂,充满生活,爱自己,爱他人,爱师长,爱社会,让爱渗透于学校活动的方方面面,让德育教育以独特的风韵感应人情、感化社会。

六、德育教育应关注学生的成功体验,重视生命成长

21世纪是世界知识经济大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作为快速传递的媒体和载体,加速了各式各样的全球化竞争的进程。从一场竞争的表层看是经济实力的互相碰击抗衡,而实质上反映的则是一个国家民族政治观念、意识形态、国民整体的综合素质。在这样的竞争大循环的时代,应从国家强盛的高度及时地作出战略决策的宏观调整,强调素质教育,推行“科教兴国”,加快教育创新的时代步伐。严酷的社会现实要求我们的德育教育应从适应发展需要出发,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为入口。面对我国基础教育显露出的种种弊端,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不拘一格降人才,多把尺子衡量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个性,重视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建立自强,不断地品尝人生的成功体验,让张扬的个性能迅速地成长为敢于不断碰撞成功的触点。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因为一次考试,一对争执,一次不通畅的交谈,甚至一回批评而轻生,在中国教育史上闪现的这一幕幕残酷凄凉的现实,迫使我们的教育要作深刻冷静的思考。时代变了,社会形式变了,东西文化交流的加剧,人的生活、成长活动变得更加透明,互相借鉴的过程更加直接,地球变小了,循环加快了。教育必须随之而更加灵活,要凸显人的社会价值观,尤其要进行热爱生命、重视学生生命成长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强化生活实践活动,细细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能苦中寻乐,做生活的强者,做生命成长的乐观派,始终把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观和拼搏进取乐于奉献的社会价值观。让每个学生都有健康的人生意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对社会、对他人、对家庭有所作为的新人。

学校德育的方式内容探讨 篇6

“德育为首”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德育教育的一种做法,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它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起,对一个人一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把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好。而抓好德育工作,就必须认真奏好四部曲:

第一部曲:摆在首位,做到心里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抱有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我校在此方面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在师生中展开了“老师学,我也学”的活动。形成了你学、我学、大家学的浓厚学习风气。

第二部曲:教师垂范,树立形象

我们知道,儿童最有模仿性和向师性。他们总是以父母和教师的一言一行为标准、为榜样。而小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某种程度上小学生的道德取向决定于学校老师对他的影响,老师就是他们学习的典范,是他们心目中任何人都不能取代的崇拜偶像。在他们心里,老师是可信、可敬、可服从的。因此,小学生道德形成与教师的言行垂范有很重要的直接关系。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责任莫过于育人,而育人的前提条件必须使自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一定水平的道德修养,在对学生进行各种道德教育时,自己首先具备各种道德素质水平,从自己的道德体验中由衷地教育学生,提高道德思想和道德体验水平,而不是只让学生高尚,自己却很低级,这样的教育肯定是失败的。

第三部曲: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四部曲: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的做法是: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

探讨学校德育改革的实践点 篇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进步,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商贸方式, 由此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在极大地方便交易各方的同时, 也为交易各方省去了大量的交易成本, 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的贸易方式。纵览全球电子商务市场, 每个地区的发展情况并不平衡, 从目前我国交易额方面来说, 据有关机构最新数据统计, 2013年世界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1.09万亿美元, 相比较2011年增长了21.1%。我国专家近期预测, 在2014年电子商务消费额可达到2万亿美元。近年来, 我国也非常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 特别是加大了对于电子商务教育方面的投入, 在许多大中专院校也都设置了电子商务的课程, 用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经济, 电子商务教学发展也愈加进步, 特别是作为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许多中职学校, 都开设了电子商务课程, 但与此同时, 在中职电子商务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羁绊着中职电子商务教学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解决中职电子商务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性。

二、中职电子商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在的中职电子商务教学中, 一方面由于电子商务学科的复杂性, 使得这门学科所包含的知识非常的繁杂, 加之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也在不断地飞速发展, 所以在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新问题;另一方面, 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教学已经受到业内人士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很多的中职学校由于一些其他因素使得在教授电子商务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清晰、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环节、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一方面是这门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繁杂的特点所造成的, 另一方面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自身导致的问题, 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以期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有所帮助。

(一) 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清晰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 电子商务包含了许多方面的课程知识, 计算机网络、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都是学习电子商务的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这就使得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存在着专业性不强, 各种学科的知识简单地堆砌在一起等问题, 出现了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的弊端。最终使得学习电子商务的学生在各种学科知识面前浅尝辄止, 不能将各种知识很好地融合, 造成了他们不能成为专业人才的尴尬情况。

(二)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将各个方面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是电子商务课程设置当中必须要做到的, 可惜的是在我们的教学当中, 不同课程的知识之间存在着条块分割甚至相互冲突的现象。这样的情况导致了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电子商务的知识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束手无策, 不能有效地吸收。如何将各种知识在课程当中进行有机融合, 形成在电子商务教学当中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课程, 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 电子商务教学实践环节缺失

作为一门专业技术学科, 电子商务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实用性, 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真正的实践当中, 所以模拟特定的环境进行实践操作应当成为电子商务教学当中的重要方法, 因此我们在教学环节当中引入实践法非常必要。在中职学校的电子商务教学中, 往往存在着供学生进行模拟练习的电子商务实验室配套不完善、设备简单落后、软件更新滞后等问题, 这就使得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不能够很好地接触到真正的电子商务实践活动, 更谈不上深刻的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四) 电子商务专业师资薄弱

在师资力量方面, 很多的中职学校也缺少高水平的教师, 由于电子商务专业兴起的时间不长, 很多教授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师都是从其他的专业“跳槽”过来的, 很多教师不能够将其所学的专业与其他电子商务所需要的课程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因此教师缺乏专业性成为在中职电子商务教学当中的一大问题。解决好教师队伍的问题关系到整个电子商务人才队伍素质的高低, 所以应当引起各中职学校的注意。

三、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立足点

既然面对着这么多的问题, 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 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性问题, 但是我们有必要为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设定几个必须遵循的原则。针对这门学科的特点, 我们认为在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应当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发挥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作用;二是要更加突出实用性的原则, 这是由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而决定的。

(一) 坚持以学生为本,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

中职电子商务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 因此以学生为本, 将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当中, 我们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教学, 避免出现对学生的灌输式教育。教师应该杜绝以自己为中心, 忽视学生的现象, 教师需要做的是对学生进行引导, 将授之以鱼的过程变为授之以渔。

(二) 中职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突出实用性原则

中职教育的目标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 因此在中职电子商务的教学中必须体现这个原则。一方面我们在课程的设置和学生的授课过程中, 要本着实用性的原则, 课程的设置和教授的方式都要以增加学生实际才能为主;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当充分分析当今社会对于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状况, 合理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 不能仅仅为了培养而培养, 更要把社会需求作为参照和标杆。

四、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教学改革的设想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对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而且为解决这些问题制定了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针对这些问题, 利用我们制定好的原则提出一些建议或者设想, 这些建议或者设想必须要有较强的针对性。

(一) 课程设置上要切合实际

作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学校, 中职学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更应当符合市场的需要, 所以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 要科学地分析设置这门课程对于学生以后进入社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在课程设置上, 中职学校应当把整个课程体系分为计算机类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商务类课程模块以及综合实践模块等等。这样具体到中职教育中电子商务的教学, 就是要研究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当中每一门课程对于学生的影响。比如, 我们在设计实训课程体系的过程当中, 可以加大电子商务实训课程建设, 制定完善的教学大纲, 在课程开课之前可以讲授课程的知识要点, 明确考核标准与能力培养要求。在各种知识的有机融合方面, 要积极地将各方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 不能只将电子商务所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拼凑。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又会诞生许多新的和电子商务有关的技术和知识, 所以在中职电子商务教学中也应当迅速地引入这些知识供学生学习。

(二) 培养专业的师资

师资力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素质, 因此学校方面应当努力提高专业的师资力量。要通过引进专业化、高水平的人才来充实电子商务教学力量, 同时加强与其它高水平院校和各种组织的合作, 更好地吸收来自于外界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鼓励教师加强专业的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 推行“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法

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这是“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方法的精义。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在学生的兴趣中寻找突破口, 将枯燥的教学理论变成使他们乐意完成的具体任务, 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某个概念的时候, 教师可以将这个概念中所包含的知识进行细分, 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这种互动中所表达的观点会使得学生的印象更加的深刻。另外, 在制定具体任务的时候, 要让学生觉得这些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 要让他们在完成这些任务的时候有一种满足感, 这样能够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 采用多种教学法

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具体的案例是很多教学实践当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这会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问题的理解更加的形象化。教师可以将具体的问题和问题所发生的环境告诉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在遇到相似的问题时, 他们该如何去处理。通过这个过程, 就可以把学生的热情充分地调动起来。

教师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 可以摒弃传统过时的教学方法, 不断开创新教学方法, 可采用演示教学法, 把电子商务中较抽象的概念, 如电子钱包、数字证书等, 与直观的实例演示相结合,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教师讲解电子钱包这一概念时, 可通过实物形态的Modex电子钱包, 用图片直观地展示其外观, 而针对虚拟形态的电子钱包可以以中银电子钱包软件为例来演示它的使用方法等等。

还有一种更好的办法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学习电子商务, 那就是学校应当和企业建立合作实训模式, 让学生有机会到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进行锻炼, 把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工作当中, 在工作当中发现的问题和切身的体会又能促进自己对于教学中学到的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体会。这对于企业来说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实习的学生为企业带来了新鲜的活力, 产生的许多新观念、新方式又有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最终实现的是学校、学生、企业的共赢。

(五)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学以致用是专业技术性专业最重要的原则, 在中职电子商务教学当中,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方法引导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开网店的方式, 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处理在开网店的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 将书本中的理论与实际遇到的问题进行融合, 这样的一种经历会比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电子商务知识更能提高他们的知识和能力。现在有很多的淘宝商店就是由在校的学生经营的, 他们将自己的新思想通过经营的方式在网店中体现出来, 成功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 在实现电子商务发展的同时, 也让自身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结语

综上所述, 人们应当抓住电子商务迅速兴起这个契机,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让它成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推动力。在中职电子商务教学中, 必须紧紧抓住市场需求这个生命线, 改进教学内容和形式, 积极探索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中职电子商务教学方法, 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电子商务专业技术人才。由此带来的对于电子商务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将会大大增加, 如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电子商务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中职教育所面对的现实问题, 无论是在课程的设置、师资力量的增加、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等方面, 我们都有理由相信, 在中职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会有更好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周维京, 兰宁.谈谈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教学现状及对策[J].才智, 2009 (4) .

[2]张晓, 党钟.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初探[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8) .

[3]侯黎黎, 刘宗斌.中职学校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J].中国外资, 2013 (22) .

[4]杜娟, 高丽.浅谈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教育模式与改革与探索[J].华章, 2011 (10) .

[5]党钟.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学校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07.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8

这个思想,在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中是一以贯之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在战略主题中指出:“坚持德育为先。”

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24个字提炼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表达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层次,是一个全面、准确、科学的概括,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进一步认识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内在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国情决定性、最佳选择性和历史必然性。走西方的路,社会会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走苏联的路,国家会分裂;走朝鲜的路,社会会僵化;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赢得主动,赢得机遇,赢得未来。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存在问题和困难,没有问题的社会只在神话中,社会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失去理性的质疑和批判,只能弱化人们的信心、信念和希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则是整合社会力量、凝聚社会共识、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我们应该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语文、品社、活动课和中学阶段的语文、政治、历史、社会实践活动等学科中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合适的、相关的篇章节次中进行呈现。

二、完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众多经典珍品,需要我们去梳理精选,形成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阶梯诵读和阅读序列,并采取多种教育形式,使学生在品味经典的同时,感悟到其所蕴含的爱国、友善、诚信、智慧等与时代合拍的价值取向。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强化语文学科教学是一个重要途径。设想将语文学科分为阅读和写作两门课程,并增加其在各学科中所占的份额。以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听着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同时也听到老子、孔子和孟子,在前人的教诲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强化养成教育

人的优秀品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积累、沉淀和固化下来的。体育课程、美育课程、学校生活、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应把养成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长期坚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礼仪习惯、行为习惯、心理习惯、道德习惯等。当这些良好的习惯和理想、信念相融合,就能够培养出共和国的优秀公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有希望!

学校德育实践活动计划 篇9

在全体教师中牢固树立“以诚为先,以人为本,以德传德,以心育心。”的育人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进一步完善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和方法,准确把握德育工作的规律性,体现德育工作的时代性,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工作重点

(一)着力抓好德育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制度,明确德育内容,通过教育引导、学习培训和考核奖惩等形式加强队伍建设,让每一位教师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2、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开好班主任例会,明确学习内容,经常将新的信息传递给班主任,要求班主任自主管理班级,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实践、创新、总结,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不断成长。指导班主任开好班会,精心设计班会内容,要求班主任围绕学生的思想教育、常规教育等问题召开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提高实际效果

德育实践进一步创新校园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文明礼貌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同时要积极做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思想品德课和晨会课等的教学研究活动,抓好学科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教育。积极开展雏鹰争章活动。进一步开展毒品预防教育、节约能源教育、廉洁文化等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德育为先”的理念,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增强德育意识。

1、抓住爱国主义教育这个永恒的主题。

(1)精心组织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升旗仪式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最直接、最生动的教育形式。每周一校领导(学生代表或教师代表)讲话,使学生树立“心中有国旗,心中有祖国”的思想。

探讨学校德育改革的实践点 篇10

课 题 研 究 方 案

当阳市第二高级中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能帮助他们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有利于其完美人格的形成和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要靠美育来完成,只有将美育活动渗透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促劳、以美育人,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从而达到提高其素质的目的。

但是,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是很不够的。一是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局限于艺术教育,误认为艺术教育就是美育的全部。忽视了其独立性和本质特征。二是疏于对学生审美情趣的正确引导或者说做得不够,让社会上流行的形形色色的所谓“时尚美”充斥着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对美的追求误入歧途,如男生蓄“刺猬头”扮酷;女生戴首饰等。三是学校德育课题中尚无把美育与德育结合起来综合研究的先例。因此,将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与其具体的行为习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育,可以收到教育的双重效果,因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我们认为,在农村普通高中学生中开展审美情趣的教育,使他们在活动中分辩出什么是真正的美、持久的美、内在的美和大众的美。特别是对行为习惯上美的标准的把握,有助于他们审美素养和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他们作为人和人才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如下:

1、通过美育课教学和课题活动,将正确的审美观融入其中,建立起以审美精神为导向的活动模式。

2、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引入审美标准和方法,使活动过程成为审美过程,充分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深入开展行为习惯审美化的理论研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取得

显著成效的同时,认真总结经验,并上升为有价值的、规律性的理论成果,为以后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提供指导。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1、美学理论

美学理论揭示了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及特征。这就为本课题的研究确立了方向和原则。美学所阐述的人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等一切审美活动的特点,为本课题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审美活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我们通过美学中人类审美能力发展的规律来指导实验,同时又通过实验总结来丰富美学理论。

2、教育学理论

教育学提供的教育理论、原则和方法,对本课题的实验有着针对性极强的指导作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的能力发展是多方面的,是交叉渗透和协同共进的。由于美育活动形式多样,趣味性强,易于为学生接受,因而充分利用教育学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切实可行的。

3、心理学理论

从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兴趣依然是他们最好的学习动力。审美活动有着丰富的形式和内容,也有极强的情趣性,对学生吸引力很大。使学生在美育活动中接受健康向上的情趣美的熏陶,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同时,在这些针对性极强的审美教育中,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遵循心理学的原则和原理,来帮助学生矫正不良行为,也是十分必要的。

四、研究的主要原则

1、美学导向原则

美学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支柱。因此,我们的一切审美教育和活动都要通过美学判断,使之明晰化,不是追求活动的多样性,也不强求个别典型的美化,而是要实现审美手段与目的的结合,把学生的行为习惯纳入审美的研究过程中来,让教育活动成为一种审美活动。

2、渗透熏陶原则

渗透和熏陶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生硬地告诉学生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行为好,什么行为不好,而是要创设美的环境,使学生在其中受到美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教育。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又一重要原

则。

3、科学性原则

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活动中,一定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将实验和活动过程置于严密的科学性之中,挖掘课题本身的科学性,不盲目实验、不急于求成。

五、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㈠研究步骤

本课题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1、课题准备阶段(2002年3月—2002年6月)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制定研究方案和计划;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开展课题启动前的调查、考查、分析工作,收集整理与本课题相关的初始资料和数据;完成课题研究前的申报立项等准备工作。

2、课题研究阶段(2002年7月—2004年月1月)

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其任务是:①按照研究方案和计划,正式开展研究工作。根据调查分析,本课题初步选定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开展实验研究。分别是a、《美,用眼睛发现,用心灵感受,用行动证明》,b、农村高中杜绝学生“国骂”的教育探索,c《新世纪中学生呼唤劳动教育》,d、《高中生早恋的诱因及对策》,e、《追星扮酷的文化底蕴及修养》等。②进行阶段总结,写出相关论文和报告。③接受课题专家组的指导,不断完善研究措施,提高研究成效。④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归档存档。

3、总结阶段(2004年2月—9月)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①总结研究成果,分类整理资料;②召开总结会议,讨论研究成果。③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后成理论成果。④准备更深入的、大面积的推广研究。

㈡研究方法:

1、调查法。即在实验前或实验中根据要求在学生中开展调查,以获取第一手材料,保证实验过程中有的放矢的一种研究方法。本课题将涉及问卷调查、专访调查等。

2、活动研究法。课题以一定形式的活动为载体,注重过程调控,掌握反馈信息。了解进展情况,不断修正完善研究方案,保证研究健康、有序、稳妥开展。

3、实验对比法。根据实验计划,选定实验对象,反复实践,将有价值的理论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通过实验对象与非实验对象的变化对比,验证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代表性。保证实验的高效和完美。

4、综合归纳法。实验中要定时将各种方法进行整合,通过协调、互补、使之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以求得最佳的育人效果。

六、研究措施

1、组织实验教师进行审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学习,挖掘审美情趣与良好行为习惯之间的联系。更新观念、培训方法,努力提高实验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2、适度调控自变量,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审美情趣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3、利用宣传栏,校广播电台和班团活动,开展审美知识竞赛或辩论,举办健康文明的美育展览,增加学生对健康审美情趣的感情认识。

4、成立各种美育兴趣小组,如仪表美、行为美、创造美、劳动美等小组,指导学生在这些兴趣活动中发现真善美,纠正“伪美”偏向,以带动大多数同学对健康审美情趣的追求。

5、以点带面,全面开花。通过评比文明示范生、文明班、红旗班以及红旗年级等,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的大环境。

6、积极参加各级各类部门组织的健康的美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塑造“自美”的信心。

7、按照修订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学校和课题研究的实际,制定当阳二高学生审美素质评价体系。构造课题审美模式,形成审美化活动系列,将审美情趣研究引入学校德育工作中去。力求达到“言行文明礼貌,衣着合适得体,情趣高尚有别,心灵纯洁无私”的境界。

七、实验目标检测与方法

㈠目标检测

1、在课题研究中,引入正确的审美概念与思想,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美,培养他们对美的事物的感知能力。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但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今天一些“伪美”的现象也颇能颠倒学生的美丑是非观念。因此,向学生灌输真善美的思想,宣传美的准则就是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课题研究还要引入审美的标准和内容,让学生欣赏并感受健康的美,促进他们审美能力的发展。美的感染力是强大的,生动丰富的现实美是培养美的情趣的理想材料。如何引导学生避开不健康的“时尚美”、“吊吊儿美”等,是本课题要克服的一大难题。

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美的标准和内容,接受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在行动中品尝、体验、把握和评价美,达到规范自身行为习惯的目标。

3、课题研究还要引入审美的方法,指导学生在审美活动中用美的方法创造美,让他们变得文明高雅、和谐全面地发展。

㈡检测方法:

1、对比法。实验中将学生分组,设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实验,对两组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行为习惯的综合素质进行比较研究。

2、评估法。制定出科学、量化、可行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的审美能力变化情况等综合素质进行检测评定。

3、个案法。从参与实验的两组学生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和个案分析研究。

4、探究法。在实验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对指导研究的理论、原则、规律和方法等进行探索、研究和总结,以验证其正确性,修正其不妥之处。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本课题研究成果的主体材料。包括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计划,课题研报告等。

2、附件材料。包括系列研究论文、活动方案、个案分析、活动实录、获奖证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作品等。

九、组织与管理

㈠成立课题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开展实验研究

1、本课题实验组组长为徐家森校长,负责学校课题的全面实验研究的管理工作。

2、执行组长为副校长张裕仁,负责筹划课题实验,组织制定实验方案与计划,督促落实实验步骤以及对外联络等。

3、主要研究人员:

①核心小组成员:王晓风(教科室主任)、杨心兵(教科室副主任)、李文军(政教处主任)、张长华(政教处副主任)、文敏(校团委副书记)、李主权(高一年级德育副主任)、文光松(高二年级德育副主任)、吴华勇(高三年级德育副主任)、胡晓红(德育辅导员、心理咨询室主任)、黄群星(德育辅导员、校刊“星星点灯”栏目主持人)、陈道忠(地理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核心小组成员定期开会,每个成员负责一个

小专题,进行实施工作,建立实验档案,撰写实验论文。

②一般实验教师。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安排一定量的教师参与研究,主要工作是收集资料,观察实验效果,整理活动实录等。

③课题研究顾问:a、总课题负责人:北师大贺允清教授;b、省教科所王淑珍老师;、市教研室张光富主任。

㈡制定课题研究工作制度

1、定期开展理论学习,提高研究人员的水平和能力。

2、所有参与课题研究人员必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人力、物力资源,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3、坚持独立实验与协调合作原则,钻研课题理论,大胆实践探索,细心总结得失,及时反馈信息。

4、建立课题总结评奖制度,每年评选一次,对获奖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㈢确定方法,制定实施细则

每一阶段都要写出实验计划,举办一定的专题活动,构建学生健康的审美模式和良好行为习惯标准,定期总结表彰,确保实验针对性强,实效性好。

㈣课题经费:

为保证课题研究中必要的参观学习、资料收集、实验交流以及相关活动的开展等,本课题初步拟定实验经费伍万元。

附:本方案主要参考文献:

1、《美学新编》顾建华编北京出版社

2、《心理学》王振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育学》胡寅生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4、《学校审美教育全书》袁祖含主编经济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2022版-研发人员的考核与激励下一篇:适合幼儿园的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