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及教学(通用13篇)
【摘要】当前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普遍都开设有计算机课程,尤其是计算机课程方面开设得比较好的学校,计算机课程一般都以专业来划分,例如有划分为: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计算机软件专业、计算机硬件维护与维修专业的等等,但是比较多的中职学校设置的计算机课程都只是为开设而开设,比较少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即学生将来毕业后就业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适合当前的社会形势和学生的就业能力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就业 计算机课程 改革 教学
如何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定向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
一、明确课程定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坚持大课程的观念,跳出学科进行学科定位。中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某一门课程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进行定位,要考虑总体目标,要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从育人的角度来划分阶段,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
计算机课程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与普通高中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不同类别的教育,普通高中的计算机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职业中学的计算机课程却是应该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来开设,学生学完这些计算机课程后,他将来的就业前景如何?最有可能在哪一行业或是具体到哪一岗位工作?例如,一个学生是学计算机网络专业的,那么他毕业后找工作的岗位是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那么这个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设置就要与现在社会上有关行业的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岗位需求结合起来。因此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应该是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的,它的课程的定位必须与社会行业岗位需求结合起来。
二、改革课程体系,彰显以就业为导向
在探讨改革课程体系,彰显以就业为导向这个小问题上,我引一个目前在IT职场上存在的一个矛盾:一些公司需求的人往往找不够,比如说前几年提得特别多的计算机蓝领,这不要求很高学历,但必须拥有特定方面的技能;而我们职业类学校所提供的某些优秀毕业生本身具备较好的素质,文化课程基础也较好,但是往往不能够达到对方的要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内外脱节的矛盾现象呢?其实问题很简单。作为公司,首先讲的是经济效益,公司里面的分工是比较明细的,某个职员只要能够胜任自己岗位上相关方面的工作,它就会得到继续留任的机会;而在中等职业学校,三年里面的学习所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从文化基础课到专业基础课到专业技能课,内容多、范围广,但往往却忽视了市场的需求,没有将市场需求量较大方面的课程拿出来重点开展,而只是注重了课程的层次性,从而导致了课程的罗列。这样的课程结构设置与当前社会和企业的用人要求时是不相适应的,我们必须主动去改。如何改法?这是个大问题,涉及的方面很广泛,在这里,我只是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把计算机各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与结构作一次调整。我们应该立足于学生学完三年的课程之后能够胜任相关企业同等学历人才的用人要求,而不能过于保守的只是用传统教育的观点来铺排课程,有的课程看起来很广泛,但实际上与社会联系不大,我们可以大胆的删掉。这些课程不是说没有用,但我觉得它与职业中学培养学生的初衷不大相符。因为我们要的是培养一批有一定技能的能够对于某类企业的操作类人才学生,并不是要培养知识全面、学术水平很高的开发类人才,学生能够找到工作,适应某类企业要求,我们就已经很成功了。
(二)把中职的三年学制灵活化,可以试开一些计算机文秘类的专业,具体设想如下:
1、据调查,现时较多一些外资的物流、电信等公司会招聘一些资料录入或者客户服务等岗位的人员,大多对学历要求不高,但比较重视本身的素质。要求大概是懂得计算机的一般操作,包括办公软件的使用、邮件发送/接受、简单的网上办公等;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英语水平。
2、根据此情况,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招收这样的一类学生:①初中毕业,具有较好英语水平,有一定的学习兴趣,最好女性;②由于某种原因考不上高中,或是由于家庭困难读不上书的。
3、灵活设计学时:首先进行一年的短期。在这一年中,主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培养:①英语写作、阅读能力的培养;②计算机办公软件的使用(培养一定程度的中英文打字熟练性);③培养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应对问题的能力;在完成一年得短期培训后,可以取得结业证书及相应的职业技能认证。
4、与一些需要此类学生的公司签好合同,作定向培养,输送合格人才;
5、在学生参加工作一定时间后,特别是工作稳定有了收入之后,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回学校补修余下课程,取得相应学分后,获得中职毕业证书。
(三)与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办学:
1、社会培训机构提供机器及相关教学设施,并提供师资力量;
2、校方提供场地,供培训机构放置机器及进行教学用;
3、为对方的培训计划提供正式上课的课时并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中加以实施;
4、安排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培训,培训的时间计入正常上课的课时,所取得的成绩作为本门课程本学期的成绩,及格者可以根据课时的多少获得相应的学分;
5、每次上课都组织计算机专业的老师进行听课,从中吸收社会上优秀培训机构的教学方法及先进技术,从而转化为自身的专业知识;
6、利润按原先协商好的比例在学校与培训机构之间进行分配。
(四)派老师外出实习:
1、学校可与企业签订相关定向实习协议,由校方派出老师到企业进行项目跟进。这样,企业既可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能力和资源,又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劳动成本;而学校又可以从而提高相关专业老师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让其掌握社会最新科技动态及资讯,促进教学。
2、企业可定期和定量对老师的实习进行测评和考核,向学校反馈 意见,以作对老师薪酬核算的参考。老师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所有权在学校,老师必须服从学校的安排及调配,工资及补贴仍然由学校付给教师,教师与企业只是外派实习关系。
三、整合教学内容,体现以就业为导向
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上,可以采用前期学校本校教师与后期聘请相关行业的人员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
现在情况是,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与社会行业的岗位是有一些相脱节的,举个例子,比如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的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一般来说学校教学讲的是理论教学内容多于实际开发的内容,而且实际讲课过程中,往往是开发的流程并不是严格的遵循软件开发流程来开发,只要能够实现软件的一些功能就行了,没有严格的需求确认分析,更不要说市场需求分析,也没有非常详细的软件说明文档,其实在公司或企业软件开发里面,软件说明文档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的教学中往往会忽略这些内容,或都是一带而过,当然了,鉴于教学环境不是真正的面向客户的开发,只是让学生了解一个大概的过程而已,但是,职业类学校的学生他毕业后的第一选择绝大部分情况下就是就业,可以说,就业是职业学校的第一使命,所以,适当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把社会相关行业的人员聘请进学校来,让学生们在学校里也能有机会真正地了解掌握社会相关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这是整合教学内容,以就业为导向的一个很好体现,同时也是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率的一个很好的办法。
以上所表述的是我个人根据近年来中职学生毕业求职的社会形势以及近几年来各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分析,结合职业类学校的办学理念而做出的大胆设想,主要是通过改变现时职业类学校计算机专业(重点是针对学校)办学过程中的一些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办学模式,从而焕发职业教育的生命力。
参考书目及文章
1、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振兴计划》
2、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 黄尧 在中国职业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上的发言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大范围扩招, 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的准入门槛极低, 进入中职院校进行学习的学生大多数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等毕业、混证书的学生大有人在。尤其是来自城市的学生, 虽然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和应用技能较高, 但是由于严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得他们放弃了努力学习、等待高考的目标, 而选择了中职院校完成学业。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率普遍较高, 但是能够真正从事自己所学专业的仅占50%左右, 大多数都是从事组装计算机、销售计算机等岗位级别较低的工作, 很少有中职学生毕业之后能够从事网站建设、网站开发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完成《计算机操作》课程时, 需要用到大量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但是, 我国大多数中职院校只有简单的计算机机房, 并没有能够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计算机实训机房、多媒体实训机房等。而且, 部分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 甚至存在其他学科教师转行教授《计算机操作》课程的情况。
2 中职《计算机操作》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不明确, 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
大多数企业要求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能够从事计算机组装操作、网站建设维护、网页制作设计和计算机设备安装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但是, 现在中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大多数倾向于软件的应用, 学生毕业之后只能从事一些图像设计、图像处理等工作, 其它应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计算机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 很难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我国中职教育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计算机操作》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都是遵循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所制定的。但是, 中职院校的学生生源来源于不同地区, 学生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存在一定差异, 传统的教学大纲不能适应每个中职学生的学习需求, 因此, 长期以来其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需求产生矛盾、相互脱离。
2.2 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离, 针对性较弱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技术企业的职责划分日益详细, 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是, 目前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操作》课程教学仍然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 强调计算机知识结构的连贯性, 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也使得中职学生毕业之后难以找到对口工作。学生专业技能得不到训练和提高, 即使毕业之后从事相关工作, 由于适应能力较差、实际水平较低而无法胜任操作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中职学校作为为社会培养和输出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场所, 《计算机操作》课程教学内容也需要跟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革。但是, 我国大多数中职院校属于以经济效益为主的办学理念, 与企业之间缺乏联系, 闭门造车地完成教学任务, 也不去了解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 因此, 《计算机操作》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不能反映社会的实际需求。
2.3 教学方法单一, 实践教学薄弱
在《计算机操作》课程教学方法上, 很多中职教师都会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 包括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努力为企业培养综合素质良好的技能型人才。但是, 由于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培训, 只是从书本上了解该教学方法, 所以在运用这些教学方法时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进而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脱离, 教学效果较差的弊端。
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开展《计算机操作》课程和其它计算机专业课程实现的, 在学习过程中很难融入到企业的真实环境中, 也无法提高与工作相关的实践技能与经验。
3 中职《计算机操作》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3.1 结合企业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作为教学目标
中职《计算机操作》课程与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并不相同。因此, 在制定中职《计算机操作》课程教学目标时, 应该充分考虑社会和企业对中职学生的需求, 仔细分析中职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劣势。由于中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薄弱、抽象思维意识较差, 对于《计算机操作》课程的理论学习不感兴趣, 课堂学习效果不明显, 以致学生难以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计算机操作》课程中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两部分教学内容, 社会既对研究开发类的专业技术人才有需求, 也需要能够实际操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由此确定了《计算机操作》课程的教学目标。中职《计算机操作》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输出动手能力强、操作水平高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3.2 强调技能培养, 以能力为本位作为教学内容
根据中职《计算机操作》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强调从传统的注重理论知识转变为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教学内容的整合并不是简单地拼凑教学内容, 而是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认知能力, 以及社会和企业对于中职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需求完成教学内容的整合, 将实际需求与学生学习进行有机结合和统一。
《计算机操作》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因此, 在设计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时, 应该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全部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积极使学生学习的过程转变成为学生主动实践、亲自动手的活动, 强调的也是完成学习任务的操作过程。由于中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了很多不确定性, 工作流动也较为频繁, 因而中职学校较难为社会培养出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因此, 中职学校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应该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当学生面临就业时, 就能够充分运用在学校中学到的基本技能来完成相应工作。
3.3 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
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的是教师将教学内容分别置于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学习任务中, 教学活动的中心定位为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计算机操作》课程任务的驱动下, 了解任务包含的知识要点, 进行分析之后得到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完成获取学习资源、应用理论知识等。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得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相互合作的学习过程中, 找到完成学习任务的最佳方法, 最终通过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实践知识的构建。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传统的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不同, 不再按照由简到难的顺序完成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 既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又锻炼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计算机操作》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改革实践
教学案例:以《计算机操作》课程中Word基础知识和操作为教学内容。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电子板报的制作, 能综合运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 按照分组合作、相互交流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1 教学目标
掌握电子板报设计的指导思想和操作方法, 了解制作电子板报的步骤, 综合运用Word办公软件的知识要点, 能够灵活使用文本框、艺术字、流程图等功能;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和实际动手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通过小组之间相互欣赏制作完成的电子板报, 以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计算机操作》课程的积极性。
4.2 任务分析
学生在接受教师布置的电子板报制作任务时, 已经完成了Word办公软件的基础课程学习, 掌握了其基本操作技能, 但是每节课之间是相互脱离的, 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相对零散。虽然每节课后学生都会通过完成小的学习任务来巩固知识, 但是不能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结构, 也不能将软件的基本功能熟练地运用于实践。因此, 教师要求学生充分应用Word办公软件的各项功能, 完成电子板报的制作。
4.3 教学实施
4.4 教学效果
教师在完成《计算机操作》课程中Word办公软件的教学内容后, 给学生们布置了电子板报制作的学习任务。学生们在任务的驱动下, 根据教师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制作出色彩丰富、内容多样的电子板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们明确分工、互相帮助、相互交流, 每组成员都能够自己亲手实践操作, 多数小组最终完成了制作电子板报的任务。因此, 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积极性, 并且让学生在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5结语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的不断扩大, 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改革指导思想, 针对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 教学与实际相结合, 不断寻找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教学方法。本文通过《计算机操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 提高了《计算机操作》课程教学效果, 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成江荣, 李华.深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15) .
关键词:学生就业;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
一、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分析
懂得计算机的人都知道,计算机有硬件、软件之分,硬件包括电子电路知识、显示原理、打印原理、扫描仪,以及组装等。软件更是五花八门,既有编程开发,又有动画制作、图像处理等多种知识。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很快,而中职学生在学校所学课本上的东西,有相当一部分是过时或淘汰的东西,这就造成严重的知识滞后现象。虽然大多数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但却缺乏实际操作锻炼。面对眼前的CPU、主板、显卡、网卡等,他们或是不认识,或虽然认识,但却对其功能、应用等知之甚少。再加上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中职计算机专业考试仍主要以記忆和知识的积累为目标,多采用“笔试”和“机试”两种考试模式,考试方法单调,一般都在教室、微机室考试,考试只考统一的、共性的知识技能,从而忽略了中职计算机教育的“职业”特征。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无法突出计算机专业的特色,阻碍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脱离了现实操作环境,与计算机应用市场相脱节,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当前,一方面国家急需要计算机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却因为达不到用人单位需要的技能而找不到工作。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与之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教育却显得日益滞后,与社会和企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陈旧,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投入缺乏等,这些都严重制约和影响着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模式
我们知道,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生命线的,而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走出校门就能直接上岗的熟练工人。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曾强调:“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中等专业教育必须改革现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是指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时,应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将就业岗位的需求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指导,在有效、固定的教学模式下,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和有序开展,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说,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逐步建立起来的较为科学、稳定的教学活动构架和程序。
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个人谋生作准备,为服务社会作准备,为国家发展生产力作准备。因此,职业教育应把培养学生谋生能力放在首要地位。中职学校的教学要始终把这一观念贯穿于整个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才能培养出与社会和市场相适用的合格人才,才能培养出使用人单位满意的熟练工人,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首先要根据社会、市场和企业用人的需要,根据自己学校现有的条件、设备和资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符合用人单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计划,专业课程设置,将计算机教学实践化、操作化,以此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另外,可以开展学校与用人单位定期互动活动,力求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都是最实用的、最新的、最能够吸引学生的,并让用人单位的技术人员定期到学校给学生上课或交流,及时更新知识,掌握工作实践中有用的技能和经验,以便于将来毕业时能尽快适应工作。
三、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应面向市场
目前,一些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暴露出与市场相脱节、专业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相对滞后等现象,直接导致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就业后工作适应能力差的现象。
从当前市场需求来看,伴随着高科技和数码技术设备进入普通家庭和人们生活等各个领域,人们对媒体编辑、视频处理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公司企业更加注重塑造企业文化和对外宣传工作,他们对多媒体制作人才需求也在大幅度增加。同时伴随着铺天盖地的信息和信息资源的共享、网络的普及,许多公司企业都在逐步建立自己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系统,广泛开展计算机应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和扶持下,企业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物流信息化等使网络应用型人才极为稀缺,供不应求。面对有利的市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要看清方向,抓住机遇,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中职生就业的岗位群,正确定位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加强专业课程建设,确定技能教学体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用人单位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1.合理定位专业培养目标。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岗位技能具有较强的行业性,不同于机械专业、电子专业,也不是工厂的流水线和批量生产的车间。因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向职业岗位进行多元化、多层次的培养,不能同规格地“批量生产”。
根据目前中职学校生源素质相对较差的现状,应准确合理地定位专业培养目标,面向基层单位,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计算机的具体应用、维护,以及组网、简单设计等,切忌好高务远。因此,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以基层岗位为主,培养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技之长”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
2.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及技能。通过跟踪调查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对人才市场需求的分析,目前较适宜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有:1)单位内部局域网的操作维护;2)计算机操作员(办公室文员、统计员、仓管员、收银员等);3)公司企业产品在互联网的营销与宣传;4)计算机硬件调试、维护、软件安装;5)电脑广告设计;6)多媒体加工制作、音像影视制作。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应及时调整专业设置,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应重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向:
1)局域网管理和网页制作:培养从事局域网管理和网页设计的具有空间设计理论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专业性人才和网页设计师。
2)办公自动化及计算机维护:培养办公自动化管理、操作、计算机系统维护技术人员。
3)网络管理和网络广告设计:培养能够维护计算机硬件、设计网络方案、搭建与配备计算机网络,保证网络正常运行的人才,以及从事计算机网络广告设计、图形图像处理的人才。
4)多媒体技术:培养从事多媒体制作、网络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运营、影视后期制作、音视频系统开发和应用等人才。
3.多途径加强计算机实践课教学,提高实际能力。计算机作为一种日常工作和生活工具,使用者所掌握的应用技能越高越强,其作用就发挥的越大。不过,这种应用技能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挥而就,而是建立在大量的实践训练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长期不断的实践体验,历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磨练,才能锻炼和培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总之,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培养的是熟练的技术工人,是应用型人才,常规教学的目的应学以致用。只有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紧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才能造就出社会和市场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开辟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 刘伟庭.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 杨敏才.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程[M].北京:电力出版社,2004年
[3] 潘 静,祁利平.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7年11期
[4] 张 倩.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2年05期
[5] 吴桂斌.试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J].科技资讯,2006年09期
作者简介:
中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民生教育,学生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语文教学应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除了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外,更应”以人为本“,”以职业需求为本“,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实用性,贴近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就业铺路.
作 者:俞小波 作者单位:茂名卫生学校,广东茂名,525000 刊 名:南方论刊 英文刊名:NANFANG LUNKAN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就业 中职 语文教学 实用性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创新教育已经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在教学改革中不断的完善岗位能力、核心技能的应用能力,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就业理念还停留在只要学习好、只要有一持之长.就有好的工作岗位的水平,就业理念已经成为学生职业化成材的.一个瓶颈.本人在教学改革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就业理念有一定的认识.
作 者:罗延博 李玉萍 作者单位: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541004 刊 名: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英文刊名:CHINA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2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就业理念
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承担着向学生普及计算机知识、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任务。其教育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学习,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适应互联网+云计算高速发展的社会,适用于能力本位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在第一年就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系统地教学,充分实现计算机应用服务专业发展的目标。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教的方面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是在机房讲授,一般是边讲边练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基本较为宽泛,大多采用案例实现office办公软件的实践教学。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采用统一教学大纲,相同的教程,相同的教学进度,相同的教学授课模式,相同的试卷统一考试,直接导致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过于偏重基础知识与通用技能,忽略了计算机服务于专业的教学理念,无法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此外,教学内容选取不恰当。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多采取项目教学案例,以任务为驱动,完成实践内容的教学,但所选取项目多以验证性为主,经常缺乏职业背景,因此学生学习完成后仅是可以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无法与专业应用相联系,影响了学生职业工作能力的培养,削弱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某些专业中影响尤为明显,例如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此后的学期学习《会计电算化》,《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等课程,这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其他专业有很大不同,尤其在Excel电子表格教学方面的要求大幅度提高。
其次,从学的方面讲,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地域的不同,学生开始接触计算机的时间也不同,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中学授课的程度也不同。现在高职学生有的来自于普通高中,有的来自于中等职业学校,有文科类也有理科类专业,学生在操作技能方面参差不齐,而有些地区的普高生甚至是计算机基础知识“0基础”。然而学校采用统一的教学标准和教学要求,教师在授课中一般以大多数学生的进度为标准,有基础的同学“吃不饱”,而基础差些的“吃不了”。此外,很多学生对基础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学生存在重视专业课,轻视公共课的心理,没有从根本认识到21世纪的职业人,计算机的应用技能已经成为职业生存的基本工具。
2 实施以专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将课程服务专业的思想引入教学中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深度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专业对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的终生需求,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因此,实施以专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其教学和考试内容要求不同,重点需要注意其专业需求。“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目的是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能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发展。
在每年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及时与各个专业负责人进行沟通,有效完成专业对接。按照专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专业需要相对应,使课程内容能够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在制定《计算机应用基础》授课计划时,请各位专业教师一起参加制定,根据专业需要提出对于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深度所应该达到的要求,然后对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做出调整和修订,以创建不同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面向所有专业的“基础知识模块”,另一部分是按不同专业要求制定的“专业应用模块”。
①在“基础知识模块”设计方面,要求课程内容需要覆盖如计算机基础常识、网络技术基础、多媒体、计算机病毒防护和安全等基础理论;实践内容还是以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为主,提高学生的办公能力。
②在“专业应用模块”设计方面,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选择与其专业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同时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在实现这一目标中,需要计算机的专业教师和不同院系的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实现专业的交叉和融合,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有的放矢。
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围绕着以专业为导向,重新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形式,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按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重新整合和重组其相关课程。新体系淡化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实现了知识整合、交叉安排,加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目的是更好地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服务。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而言,精心设计案例,适应专业特点。通常,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是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要进行反复斟酌和思考,同时要注重本专业的需求,注意案例中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对接。如对于会计专业而言,在讲授“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设计“财务报表”“工资表”等案例,在学习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同时,了解了财务相关报表的制作,从一入学就意识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公共课是为了解决以后专业课学习的问题,是服务专业的必备工具。在讲授“Excel电子表格软件”时,设计案例主要围绕的是财务相关的公式和函数,多使用数据分析和视图等工具,提高学生在“Excel电子表格”方面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在讲授“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时,可以利用PPT内容提示向导、母版的改造、图表的插入等操作,制作财务报告幻灯片,向领导介绍财务状况等。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专业服务奠定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方式不仅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且对于不同专业可以设置不同的实训课程体系。实训课程的设置需要计算机专业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努力实现,在设计项目时,内容要尽量贴近学生专业的实际应用,不要为了设计项目而设计,而是要真实贴近工作岗位。
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平台,充分使用微课慕课等形式拓展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在学校的相关站点提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件、习题、视频等资料,方便学生获取。目前微课形式在各个高职院校普遍开展实施,通过十几分钟简单而精炼的视频,学生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学习到一些基础而常用的技能,充分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扩展了学生课堂外的动手实践内容。
3 结论
关键词: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课程设置
以能力为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 面向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是中等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 除了完成国家制定的职业高中文化素质课程外, 还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就业与创业等, 最重要的是将他们培养成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化技能人才, 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 经过专门化、职业化的训练, 具有实践经验的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课程的设置, 模块化、实用性、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对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一) 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现状
从国家的体制上看高校大幅度提高招生额, 高中也是同样的情况, 中职学校的学生质量就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在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活动中, 很难达到教学的目的。中职学校虽然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质量评价体系等都为适应社会及企业需求在不断地做调整和完善, 但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完成得仍然不尽人意, 除了学生基础差等客观原因外, 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实验实训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改革。从目前中职学校的情况看教学目标仍然不明确, 针对课程而言重点虽然已经在操作和技能上, 但学生操作技能还不够熟练, 在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时, 感觉独立操作的能力还不够, 与一些专业计算机培训机构、学校相比, 在实用性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中职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不能满足职业岗位和技能发展需要, 与市场接轨得不是很好。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托、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 为学生提供适应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用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 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为此, 中等职业学校必须研究制定出灵活、多样的培养目标, 按明确的培养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分专业化方向去安排教学计划和实施教学活动。
(二) 课程设置的原则与依据
学校的课程设置决定了培养的学生是否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当前由于职业学校发展速度快, 专业种类多、地域性差异等原因, 国家教育部仅制订了一部分通用性专业的课程规划, 而且是作为指导性文件加以执行。
1. 课程规划制订的依据。
对于一些通用类专业, 国家教育部已颁布了相应的课程规划, 学校课程的设置必须以教育部颁布的课程规划为基础, 并且围绕它来进行, 因为它明确了职业学校的培养方向和目标。而培养目标又是整个课程规划的核心, 是制订和实施课程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针对目前国家财力有限, 政府对学校投资不足, 使得中职学校设备陈旧, 而中职的课程又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 因此学校专业课程的开设受到很大限制。中职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 有些课程学生不能很好接受, 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中职学校课程的制订要结合本校的实际, 量力而行。
2. 课程规划制订的原则。
(1) 要以市场为导向, 明确培养目标。职业学校要有主动适应企业需求的观念,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中要体现实用性、前瞻性, 具体而言, 就是要根据企业需求、计算机行业发展需要设置相应的课程。IT业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如果计算机专业课程一成不变, 就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造成教育和企业需求脱节, 影响学生的就业。加强学、研、产、训合作办学, 强化技术教育, 适应市场需求。让企业自觉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 建立、强化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通过和一些IT企业合作, 实施定向培养, 最大限度地避免企业的二次培训,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与方向,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很快的融入到实际工作中, 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局面。由于IT市场的快速发展, 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波动, 中职学校根据企业需求的变化不断与市场接轨, 发展长线与短线课程, 有一些课程是基础的、普遍的、通用的, 这些课程应该更新速度比较慢, 短线课程的设置一定要与市场的变化相结合, 例如:计算机硬件结构、信息技术概论、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程序设计、网页的制作、网站的建设、电脑硬件的安装与使用、多媒体光盘制作、平面设计等等的新课程。做到与市场需求变化达到同步。 (2) 突出专业技能, 保证实践课的课时和质量。针对计算机专业特点, 从教学方案改革入手, 适应IT业的发展需要, 计算机课程设置突出应用性, 切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性教学是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质、实现实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和手段, 增加实践教学 (下转第131页) (上接第135页) 课时比例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严格控制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 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实践性教学环节最好设置超过整个教学总学时的50%。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原则, 重新组合实践课程, 建立符合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建立实训课考核标准, 使实训教学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提高实践课教学质量, 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还要下大力气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可以与先进企业签订实习实训协议, 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 既有利于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 也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实践课质量的提高创造条件。 (3) 文化课的设置要突出为专业服务。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在职业学校文化理论知识方面开设的课程较少, 因此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而计算机专业又是一门需要一定的数学、语文、英语基础的专业, 提倡文化课更多的服务于专业课。 (4) 以市场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 减少不适用的计算机课程。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从现在开始就应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改造旧的课程, 增加适应市场的课程内容, 突出专业主干课程, 删减脱离实际应用、与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联系不紧密的课程, 敢于改造甚至放弃设置多年的不适应企业需求的职业教育、技能培养的课程。人才的培养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 教学质量的高低也要体现在课程结构和教学上, 所以, 在开设课程时, 要根据企业的要求开设实用的计算机课程, 除必须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 尽量减少对学生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计算机理论课程和一些即将被淘汰的计算机软件课程。 (5) 开设证书类课程。国家在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主要是想提高劳动者专业技术水平, 在今后的几年专业技术证书的作用会大大提高, 到目前大部分计算机相关行业的职务比如IT、网络都需要相应的计算机专业证书。例如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神州数码网络设备公司的证书 (DCNA) 等。因此, 证书教育的必要性也将充分显现, 可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开设相应证书类课程, 为学生的就业准入做好准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就业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9-2018-02
计算机网络课程作为计算机网络专业重要的必修课,涉及知识面宽,内容层次深。这类课程教学的有效组织,对学生今后学习具备了系统性和兴趣性。然而,该课程长期以来比较偏重理论学习,忽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动手能力上的培养。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社会现状下,从我们学生实际出发,以拓展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明显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大中专院校中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找工作中有一大部分的学生在做与计算机相关的营销,且待遇低,工作不安心,而做计算机相关技术类的工作则是:待遇高,上手难,难适应,难沉淀,难就业。近年来,对国内多个院校的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应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从事技术岗位的仅仅占据了36.3%。不难看出学校在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上缺乏一定的特色,专业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尤其是缺乏专业人才应有的较强的操作和实战能力,使得学生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突出的竞争优势。
2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教学内容和手段相对陈旧单一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新的理论和概念不断涌现,然而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陈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受传统教学方法和学校实验条件的影响,多数学校只能安排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这种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技术,重验证轻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其实普遍存在,很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把握,使学生容易认为网络理论知识无用论的思想。师资队伍面临掌握新技术的瓶颈,且在教学课堂上缺乏沟通能力与交流技巧,缺乏合作精神,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致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明显提高,且掌握的技术相对简单,使得学生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实用技术。
2.2 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及条件有局限性
现有的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大多是局域网或者校园网,学生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下只是被动的使用者,无法自己参与网络的建设和维护等主动活动,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网络通信原理和技术,无法提高网络管理的能力。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必定需要大量的实验设备, 而在价格上让人脸红,不能满足现代网络教学需要的实验环境。
3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研究
3.1 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实现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主动性,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计算机网络的授课不能仅依靠一本教材,是需要实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和整理教学课件,注重启发式、直观式教学方法模式,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我们有以下教学模式的探索:
1)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或行业优秀人才引进合作,共同组建课程兴趣小组。在课程兴趣小组中,以教师引导为辅,学生学习为主,采取边讲边练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自己对课程体系结构与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认知和及时获知行业一线知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采用网络实验室、校园网等进行直观或网上教学。讲授每个实验项目,制定相关实验教材,教师在现场亲自操作演示,然后由学生操作;以校园网为依托,构筑一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生态圈”,在校园网资源服务平台上,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课件,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达到“精讲多练”,突出重点知识的掌握,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以就业为导向,“项目教学法”是核心,必须注重完成项目的过程。师生们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项目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计或由学生自主提出项目,在讲授教学内容和实施过程中就能随之满足行业对网络人才知识的需求,略去被淘汰的技术,将网络知识模块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过程也就成为了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学生从而掌握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强化了技能训练,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有效拓展学生的各项能力。
3.2 以拓展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优化新教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
能力本位可以说是计算机专业教育和培养人才的基点、核心。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能力。因此,以拓展职业能力为核心,在改革教学模式的同时,加强与企业之间信息和需求的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渗入企业文化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提前参与到企业运作之中,有助于学生对未来规划工作方向,在提高职业能力的同时,明确自己的优势所在,正确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优化项目化教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是指可以试着将课程教学的部分课时从实验室中转移到网络公司等企业的办公场所或者网络工程施工现场上,把实验内容从实验教材中的实验转变成工程一线的具体任务。那么,这就体现出本次研究的价值就是从学校课堂走向了职业岗位、从学历本位转向到职业能力本位之上,使得“以就业为导向”的最终目的得到实现,为学生今后的毕业、就业的零过渡实现和企业优先选择人才均提供了依据。
4 小结
一年来的的实践证明,“计算机网络”课程在以如上方式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后, 较好的解决了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但是以拓展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尽可能地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这三方面都能协调发展,向“最优化”的方向发展,以培养出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等特点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彭雅莉,于芳.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11(7).
[2] 邓朝晖 如何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8).
2014年6月3日,学校召开了交流会议,会上教师秦承山、李可、黄荣和田田分别对研究内容进行交流。会议持续了四个多小时,董事长张亚林、董事李可、常务副校长张子刈,以及多位教师在会议上发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软件开发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移动开发基于的系统主要有IOS、Android、WM。系统的多样性给软件开发造成了难度,通常一个APP需要针对不同的系统重新开发。由此,秦承山介绍了跨平台开发技术XAMARIN。在这一开发环境下,技术人员可以一次性编译生成适合于不同移动平台的应用程序,省去了多次开发的麻烦。由于该技术基于C#和.NET,与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课程可衔接性较好,他建议专业教学向移动软件开发领域拓展。
通识教育一直是我校关注的重点之一,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期间接受通识课程教育。目前我校对此设置了22门课程,在教学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课程之间缺少联系,没有形成体系。李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个人的一些设想和建议,供大家讨论切磋。
影视制作专业课程在学校历来颇受学生欢迎,也是就业情况比较好的专业。黄荣对07级至09级本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该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专业对口度均为100%,多数学生对目前的职位十分满意。黄荣指出学生的就业去向以网络视频制作公司居多。相比之下,具有较强策划能力的人才,在行业中的发展空间大,发展前景较为广阔。因此,他建议以综艺谈话类节目为切入点,通过专业培养,使学生具备编导所需的从业能力。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高职院校 建筑预算 课程标准
论文摘要:文章就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市场急需的工程预算人才为出发点,满足毕业即能顶岗的要求从构建理念、构建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儿方面对《建筑工程预算》这门课的课程标准进行了探紊}生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是职业教育实现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人才办学目标的必然选择。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即根据学生的就业情况,决定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课程建设与开发、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等问题,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市场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实现毕业生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
高职教育正在进人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阶段,深化课程改革是核心任务,建设课程标准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切人点,通过构建并实施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来强化高职教育的特色。
1《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标准的构建理念
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标准,应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要求来构建,注重实践性教学,使学生毕业即能够顶岗工作,成为企业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按照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对职业能力要求,构建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完成项目课程体系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
2)按本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来确定课程项目,以完成该项目所需的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模块,以课程模块确定课程内容。将建筑工程概预算的基本知识循序渐进地融于各项目之中,全面合理地掌握建筑工程概预算领域所涉及的知识。
3)依据对相关专业就业的.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
4)关注建筑工程概预算领域最新技术发展,突出新知识的传授,从而满足高职教育实用性、综合性的要求。
2《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标准的内容
2.1课程性质与构建思路:
2.1.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造价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培养学生从事建筑工程造价的基本职业能力。
2.1.2构建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通过对高职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造价等相关专业培养目标、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使学生具备从事本职业所必需的建筑工程概预算知识与技能,同时培养学生敬业爱岗思想和团结协作精神。
课程结构以定额法、清单法确定建筑工程造价为主线进行设计。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需要,同时融人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建议本课程课时为108学时。
2.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具有确定建筑工程造价的能力,达到建筑工程造价员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在此基础上达到以下职业能力目标:
1)建筑工程预算定额使用方法;
2)定额法确定单位工程造价方法;
3)工程量清单编制方法;
4)清单计价法确定工程造价方法;
5)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2.3课程内容和要求
课程内容和要求见表1。
2.4实施建议
2.4.1教材编写
1)教材编写时应依据课程标准。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2)教材应体现本专业对建筑工程预算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
3)教材应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应用案例介绍并加以分析评述。
4)教材中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2.4.2教学建议
1)教学中将现代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主要用于课程要点、难点的讲解,图形图像资料和模拟演示等。
2)教学中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采用以任务引领型项目形式,提高学习建筑工程预算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理论和案例教学相结合,采用启发、讨论、学生展示、课堂讲评和案例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通过典型项目的学习,举一反三,掌握编制建筑工程预算的知识和技能。
4)建筑工程预算是一门实践性、地区性很强的专业课,教师应讲授现行的、最新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2.4.3教学评价建议
1)应按各阶段工作任务、能力、技能与素质的要求分别进行评价。
2)本课程因实践性较强,所以必须将目标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注重对过程、方法、步骤的评价。根据实践环节的过程评价成绩与集中考评成绩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3)要求学生参加造价员资格证书考核,应取得三级造价员岗位证书。
4)本课程按百分制考评,60分为合格。
2.4.4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议
1)授课中注重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利用校内实训条件,组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提高手算能力及利用软件编制建筑预算的能力。
3)利用产学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等条件,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活动,顶岗操作。
2.5说明
本课程标准适用予高中后三年制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工程造价等专业。各专业可根据本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对相关内容进行调整。
【关键词】 就业 导向 中职计算机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9-083-01
0
中职计算机对学生要求很高,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学生个性化和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同时发展。在中职计算机的课堂上更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在课堂的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理论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使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专业技能更高。
1. 研究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中职计算机课堂之所以以就业为导向,是因为市场和企业都需要这样的人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迅速,优秀的人才越来越受到欢迎。因此中职计算机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一定要考虑人才市场的需求,以满足社会的需求,通过这种办法可以更好地解决中职计算机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所以研究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
2. 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现状
对那些计算机运用能力好的人才社会的各行各业都有所需求。但是有调查显示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招生越来越困难,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很大,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也在不断地下降。出现这种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学校没有将“就业”作为教学的导向。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学到的有关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人才市场所需求的计算机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不相同。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2.1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
计算机的知识是更新换代非常快的一类知识,这样就要求教师在计算机理论和计算机掌握技能方面都能熟练掌握,这也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由于计算机更新速度快,就要求教师的知识体系在短时间内也有更新,并能详细地讲解给学生,这个要求对老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难度。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心思在计算机能力的掌握上,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方式的方面研究力度不够,没有充足的研究时间。
2.2计算机教师自身素质较低
计算机的知识在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频率也非常高。所以对计算机教师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不断提高专业能力。计算机教师还要时刻掌握人才市场的动态,了解企业的需求,培养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学生,但是大部分的中职教师都严重缺乏实践的能力。
3.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
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社会主义市场提供可靠的人才,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中职计算机课堂更是如此,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都能够生存,为社会的需求做准备。
3.1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现在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已经接受过PS软件,甚至有些人可以熟练使用,但是在中职计算机传统的课堂中是以老师演练为主,辅助学生的模拟练习,采用的是这种教学方式。这样会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降低,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相比于现在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性质,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要求教师秉着“一切以学生就业为中心”的思想来进行教学,将这个思想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在教学时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计算机课堂充满兴趣。这些方法都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2规范化管理
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方式一定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开拓学生的能力,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具备完善的计算机知识体系。学校还要努力配合教师的工作,加强计算机课程的建设工作,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勤调研,教师的教学也要能够突出重点。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信息管理、项目管理和日常工作管理,其中信息管理位于三个管理之首,实验室的项目管理决定着整个实验的过程以及实验的走向。通过以上方法目的是希望能够解放学生的思想,使教师的观念发生改变,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强化实验教学的力量。
3. 总结
最近几年计算机的发展相当迅速,尤其以中职教育中计算机课程的发展为例,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在中职计算机的课堂教育中要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就业为导向来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所培养的人才符合市场的需求,与人才市场接轨,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满足人才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为社会做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李会芳.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1(17):68-69.
[2]郭兆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魅力中国,2014(4):62-63.
[3]许兆祥,林阳阳.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方法探索[J].时代教育,2012(12):25-26.
一、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管是在小学或者是中学, 在各个阶段的教育领域中我们国家的教育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因此,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中出现了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不能满足社会所需和课程设计与实际应用不符合以及中职计算机教室经验不足等问题。
1. 目标定位不明确, 不能满足社会所需
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主要是以劳动集密型产业为主, 因此决定了中职学校的培育目标应该是重在培养操作技能的技术工人, 只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才能从事这一集密型的产业结构。但是,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 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对计算机专业设定的目标都过于广泛, 主要培养的是对层次、复合型具备软件开发和管理能力强的人才, 因此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面很宽, 在各个方面所学的知识只是蜻蜓点水, 没有突出专业的一技之长。由此可见,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没有确定明确的就业目标, 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当然就不能被企业所聘用。这也将引起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甚至出现就业危机的主要原因。
2. 课程设计与实际应用不符合
计算机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极高的一门学科, 大多数的中职学校都是将主要的可是安排给了理论基础课, 很多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 没有温习和巩固的意识, 在单一的学习教学课程中越学越抽象, 以致没有形成实际的操作技能, 长时间的弊端累积有造成了他们不能深入的理解, 最终变成了与实际应用脱离。不能与实际应用相适应, 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学生没有创造性和较强的操作能力, 在毕业之后将很难找到工作。
3. 计算机教师经验不足
教师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老师素质的高低跟实践教学改革的成败密切相关。很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都同时承载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任, 长年从教使他们大部分有着扎实的理论知识, 却缺少完成关于计算机的实际项目经验, 没有相关企业的工程实践。因此, 为了适应实际训练教学的发展需, 务必要加强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老师应该做学生的榜样, 带动学生加强实践体验, 强化自身的实践能力, 并传授给学生。
二、分析研究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的教学模式对策
“就业导向”意指职业学校为使培养的毕业生能及时谋得就业岗位, 在培养过程中坚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 根据岗位需求进行教育模式的构建。在当今的形式下, 就业导向成为了衡量一所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其对职业学校的就业目标的制定, 学校的办学理念, 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就业指导等等众多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力。针对目前我国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以下提出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1. 准确制定从业目标
确定明确的就业目标能使中职教育模式与市场相适应。准确的定位从业目标, 务必要将就业为导向添加到实际教学中, 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中职教育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中职学校在设立培养目标、课程辅导和技能训练时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市场的需求能力放在第一位, 在教学的过程中扩大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相互结合、将更多的案例以及企业的需求分析添加到教学中去, 围绕社会的主要需求、把握市场和企业的真实需求, 构建起一套既符合规范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的计划。为了能够更充分的了解计算机教学的特点, 中职计算机教室不仅要进行网上搜索学习相关的教学目标, 还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研究, 准确的将知识准确的传授给学生, 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教学课程中, 准确制定适应就业目标的教学提纲。
2. 增加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机会
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进行准确定位之后, 老师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进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以便适应计算机这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要求。当然, 增加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机会并不代表减少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而是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现计算机技能的实际操作。在教学过程中, 中职计算机教室可以精炼自己的讲课内容, 留出更多的时间来给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练习, 但是理论知识不能松懈, 这就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及时巩固, 以此保证学到的知识不仅牢记而且可以不断的扩展。在理论知识的掌握达到某个特定水准时, 老师需要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扩展训练, 突出技能教育、实践教育、实验训练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于此老师适当的减少理论教学, 进行技能实践教学这类课程的开展, 通过计算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式, 逐步改变在教学中老师主导的地位, 减少老师的演示操作, 增加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的频率, 最终达成培养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目标。
3.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素质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否能成为高素质人才, 适应市场的需求,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教他们的老师的素质水平。因此, 中职学校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提高整个教学水平, 同时, 学校还要给这些教师提供优厚的待遇, 为他们丰富教学基础和提高专业素质提供坚实的基础。老师要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 以学生为出发点, 找出合适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法, 耐心教导每一位学生。另外, 老师应该时不时的去市场学习调查, 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获取更多的经验。
三、总结
综上所述,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不仅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努力, 学校方面也需要努力, 学校和企业加强合作, 充分使在学校学生提早体验计算机专业在实际岗位中的应用, 培养出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计算机人才。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计算机在工作岗位中的地位在不断地提高。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 目的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就业职位的需求, 真正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利益。这篇文章主要是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进行探析, 包括中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就业导向,中职教育,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伟波.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论坛, 2012, 5 (13) :1339-1341.
[2]朱元满.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J].湖南省双峰县职业中专, 2013, 11 (11) :112-114+136.
[3]庞玲.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东北科技大学, 2012, 8 (4) :561-563.
[4]焦宏.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专业课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山西科技大学学报, 2012, 5 (13) :439-441.
张静,2012年12月8-9号
《建筑设计基础》是学习建筑学专业的一年级新生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建筑设计基础是整个建筑学科的奠基石,不仅肩负着对建筑学初学者启蒙教育的责任,对建筑师未来的职业生涯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目前我院进入建筑工程学院学习建筑学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理工科出身,他们中的大部分同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可能相对比较强而空间思维、形象思维能力及艺术感知能力相对薄弱。所以我们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除了要求学生完成基本的基础训练以外,更要将空间的理念渗透到基础教学的各个层面,形成以空间为导向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并不断在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上推陈出新。
一、教学过程中的现存问题
1、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效率不高,学生掌握的情况不理想
很多学生到大二甚至到大三空间思维能力依然薄弱,表现在方案设计中的建筑空间关系十分混乱。
2、学生普遍使用简单机械的平面加立面的建筑设计方法
很多同学把平面画好以后,采用拼凑的方法设计立面及空间
3、教学缺乏互动,一部分同学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不高
一部分同学对空间设计缺乏激情,抱着应付作业的态度
二、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在国内外的现状
1、国内现状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在我国各建筑院校的建筑教育中一直占较重要的位置,历来也是各建筑院校教育改革的重点,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几乎所有的建筑院校都针对该课程进行的改革,有的进行局部调整,有的全面更新,各有特色,对该课程的关注度也日益强烈。比如:清华大学适当减少了传统表现技法的训练,增加了设计的比重,强调空间体验和造型设计的结合,提倡模型制作。
2、国外现状
国外在建筑设计基础的教学中把 “空间设计” 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走出了包豪斯强调纯形式设计的误区。采用问题型的题目设置,使学生的学习针对性更强,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在动手和动脑的实际操作中享受到做建筑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培养起了良好的空间设计观。
三、结合我院实际推行建构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外围条件分析
1、信息来源渠道广泛
现代社会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学生除了运用传统的书本获取知识之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获取知识的广度与一线高校相差无几。
2、已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
我院举办的“建构设计大赛”为我们实行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主体条件分析 2-
1、学生适应性分析
通过之前教授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过程中的观察,我认为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创造能力还是非常强的。很多学生本身也很渴望自己在学好建筑设计基础的前提下,空间思维能力也得到加强。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实行以空间为导向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是可行的。
2、教师的适应性分析
我院的蔡华、陈伟老师常时间工作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一线,对整个教学体系了解比较深刻,并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而新近老师也陆续参与到建筑设计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总之,不管是从外围条件还是主体条件上看,我们都具备了推行建构教学的可行性。
四、在我院实际推行建构教学的工作路径
1、明确新时期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近年来,建筑教育强调培养具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高度的文化艺术修养、关注建筑与生态环境、有较高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未来建筑人才的认识逐步得到认可。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更广泛的内容。
1、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思维为重点,加强设计基础技能的训练。1-
2、帮助学生了解以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为核心的人居环境学的基本内涵。
3、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良好的工作习惯。
4、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设计理论体系和专业基础知识;初步的建筑概念和理论(建筑空间、环境、功能);相关的基础知识(建筑平立剖面的含义和规范表达,组成一般建筑的元素,中西方建筑发展的总体背景知识等)。
5、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规范的建筑设计表达能力:建筑识图与制图,工作模型的制作,口头及文字表达和交流等。
6、启发学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强文化艺术修养。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
2、目标驱动我们完善教学内容体系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本着以学为主、个性教学以及创造能力培养的思想,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空间的创新能力。课程内容体系可归纳为三部分的内容,以培养不同的能力:第一,知识与理论体系,通过一定的理论介绍,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建筑,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建筑形式美学、历史知识、空间理论、色彩知识和历史知识等基础理论。第二,建筑设计的技能,通过一定的绘图训练、空间训练和模型表达训练,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构图能力、动手能力、造型能力等。第三,设计意识,通过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结合建筑的基本特点,形成一定的创造性意识、空间意识、理性意识等。教学内容体系简单归纳如下图:
3、课程安排
1、基础作业(仿宋字、徒手钢笔画练习、铅笔线条练习、墨线绘图练习、水彩渲染)
2、初看建筑(建筑与环境的认知、了解中外建筑史的大致脉络)3-
3、初识建筑(建筑实际测量)
4、三大构成(平面、色彩、立体构成)及空间构成 3-
5、解读建筑(建筑名作赏析)3-
6、初步设计——小品建筑设计
7、小建筑设计——茶室、别墅、幼儿园设计等
在整体课程的框架中,突出强调“空间建构”的概念,加强理论课的跟进(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原理、建筑史纲)并将最新的设计理念贯穿始终,比如:生态建筑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建构设计理论的科研跟进,拓宽对课程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教学走在时代的前列。
4、应注意的问题
a、做到突破课程界限
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可以在新学知识中强化,并将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突破不同课程的界限,使各门基础课程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b、加强实践体验
加大模型制作的力度,强化空间构建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对建筑从感性认识慢慢上升到理性认识。
c、要让学生爱上建筑学
我们可以采用定期邀请知名建筑设计师做专业方面的相关讲座的做法,更好的让学生了解我们的专业,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d、真正做到帮助学生对建筑由“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分析”
最后: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及教学】推荐阅读:
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09-16
以兴趣为导向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06-11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10-25
行动导向教学的模式10-07
行动导向教学培训总结06-29
研究性学习教学法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运用论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