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新闻评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考

2023-0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分析

1.1 学情分析基础上的人才培养目标

《新闻评论》这门课程是继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之后开设的一门新闻业务课程, 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一般开设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 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的新闻知识和实践技能, 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在学习动机上, 处于这一学习阶段的很多学生学习目的都比较现实,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学习积极性不太高。很多学生也有一定的浮躁心理, 对学习急于求成, 而新闻评论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思想性, 而评论课程的学习不容易起到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特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学习态度上, 很多学生对新闻评论课程的了解不够。在笔者的教学中发现, 甚至部分学生简单地认为新闻评论是对新闻报道作品所作出的分析和评价, 也就是分析一个新闻作品的标题写得如何, 导语怎样写的, 五要素的选取安排、新闻价值的大小等等。还有的学生认为新闻评论跟自己的距离很遥远, 认为是媒体从业中的资深人士才能去做评论相关的工作, 跟自身关系不大, 学习之后没多大用处, 也就导致了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如何将这一课程经过精细化的教学设计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是我们必须思考问题, 所以课程的学习目标也应作出相应调整, 评论人才不能一刀切, 高职层次的新闻评论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 要分为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 高职层次评论人才主要面向的是市县级媒体的评论相关岗位, 主要培养的是掌握新闻评论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学会对新闻进行基本的分析判断和解读能力, 养成善于观察分析的职业习惯, 并且在生活中, 也善于运用评论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等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再通过自我学习达到评论的更高水平和要求, 逐步写作或制作出具有全局性影响的评论作品。

1.2 业界新闻评论现状

(1) 新闻评论在各类媒体中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 新闻评论表明了媒体的观点和立场, 形成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催生了主流舆论, 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 媒体要满足受众需求, 就必须不断提高新闻评论的质量和水平。近几年, 评论的重要性在媒体中日益凸显, 媒体的竞争已经不局限于新闻的数量、速度等方面, 转而进入了观点的时代, 媒体对新闻事件的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到, 言论是否更加精辟逐渐决定着媒体在受众中的影响力。报纸评论版块日益受到重视, 也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性, 除了专业的评论员, 编辑、记者都要求会写评论。电视评论节目影响力不断增强, 如央视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新闻1+1》等栏目发挥着重要的舆论监督和引导功能, 地方台评也相继开办了评论栏目, 发出自己的声音, 以增强自身的话语权, 比如四川电视台新闻资讯频道的评论栏目《特别十点》, 在精心策划编辑和广大受众的参与下逐步形成了品牌。网络媒体更是成为了言论的阵地, 很多新闻事件在网络媒体评论的参与下扩大了影响力。网易新闻频道口号是做有态度的新闻门户, 可见言论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网络论坛、微博中, 评论成为了网络独特的优势。由此可见, 新闻评论呈现出的新态势已经给新闻评论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2) 媒介融合的行业背景

媒介融合是信息传递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 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媒体传播渠道有效结合起来, 资源共享, 集中处理, 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 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这就要求学生不单单要会基本的新闻评论的写作, 还必须掌握电子评论的策划、制作过程, 包括对网络媒体评论的管理、整合、引导等。尤其是在地方媒体中, 由于纸媒和广播电视媒体传播的局限性, 尤其需要发挥好网络评论这块传播平台的优势。媒介融合给新闻专业的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同时也给新闻评论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 作为新闻业务核心课程的新闻评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高职院校新闻评论课程的改革思路

2.1 新闻评论教学内容的延伸

课程应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 紧跟新闻传播实践的最新变化, 不断补充、更新与完善教学内容, 压缩传统新闻评论教学中的内容, 比如, 新闻评论的历史沿革、新闻评论中一些复杂理论知识以及评论的部分体裁。同时增加部分内容, 将新闻评论的教学内容从传统的报刊评论向广播、电视和网络评论延伸, 从重视评论写作方式向口头表达、节目策划、言论管理整合等方面延伸。

传统的评论课程中注重报纸评论的写作, 理论性较强, 这样的教学内容与高职院校中该专业的学生情况不相符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 更不符合目前业界对于评论人才的全方位需求。具体来说, 在高职院校的新闻评论教学中, 可以适当讲解一些新闻评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流程, 重点应放在评论实践这部分。报纸评论重点学习短评、小言论、编者按语的写作, 也就是小型、微型评论, 这部分打下扎实的基础, 为电子媒体评论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广播电视媒体则侧重于新闻述评、新闻点评的学习, 甚至是一句话评论, 在很多民生新闻中, 记者和主持人都会经常用一两句言简意赅的评论来对新闻进行总结。并且注重学生评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适应电子媒体的需求。在网络评论中, 重点则在于如何去策划、引导、整合、管理网络评论。比如在论坛中, 如何设计话题引起网友的积极参与, 对于热点的新闻事件, 网络媒体如何发挥好舆论引导的作用等。通过以上新闻评论多元化的学习, 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改变学生以往所认为的评论是比较单调枯燥的课程, 在提高学生思想性的同时,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习惯及敏锐、准确的思辨力。

2.2 重视实训环节的设计

除了课堂的讨论、作业之外, 该课程还可以根据各章节的重难点设计实训教学内容, 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让学生感受到新闻评论课程的学习不是空洞的理论和方法, 而是可以用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 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深化学习成果, 学生们才能在评论中了解自己学习的不足与盲点。

在课堂上的实训可以有如下安排:新闻评论作品赏析:让学生抒发见解, 以小论文的形式表达, 使学生认识到新闻评论的各种体裁和特点;新闻短评写作:让学生从选题、立意、结构、论证等环节入手, 写出整体思路, 再形成最终的作品。再进行学生互评、老师讲评;新闻述评:用口头表达的方式, 让学生分析新闻事件, 进行事理结合的讲解;说新闻:让学生说出新闻事件并简要表达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和观点;电视新闻口播评论:用口头表述与相关视频、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做一档完整的新闻评论节目, 培养学生用多媒体表达新闻评论的能力;策划网络论坛话题: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的能力, 找到能与网民形成共鸣的话题, 吸引网民参与讨论。在课堂外, 可在校园演播室模拟口播评论的播出, 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 充当主持人、嘉宾和观众。还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成立模拟栏目组, 自行选题、策划、拍摄、制作, 成员分工合作完成评论节目, 形成完整的评论作品, 学生之间再相互交流心得体会, 教师进行指导讲评。

2.3 加强其他资源的建设

(1) 在师资方面, 应该有在校专职教师和业界人士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在校内, 可以由专职教师通过教研活动对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及时讨论, 提出建议, 及时跟进新的信息, 完善课程内容。同时, 新闻评论课程的教学应邀请各类媒体的业界从业人员到课堂讲座、上课, 和学生一起交流互动, 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更真实的媒介环境和相关工作的具体细节, 形成生动的教学环境。

(2) 加强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在教学设备上, 除了使用课堂的多媒体设备来增强教学的形象生动性之外, 还应充分利用校内的实践资源, 如演播室、摄影摄像器材等, 使学生作品有多种表现形式。在多媒体教学资料上, 应形成逐年更新的案例库, 做到文字作品案例和音频视频案例相结合, 经典案例和最新案例相结合, 好的案例和不好的案例相结合, 在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去发挥和创新。

(3) 鼓励学生作品市场化。为学生提供将自己的评论文章向校内和校外媒体投稿的机会和渠道, 并参与指导和帮助。督促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 并与网友进行良好交流互动, 将自己的想法观点通过网络页面呈现出来, 起到激励的作用。提供相关电视评论栏目与学生互动, 比如参与电视评论节目的微博互动, 这些都是将所学知识跟市场接轨的途径。

摘要:《新闻评论》是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如何根据课程特色,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业界对于评论人才的需求现状进行教学改革, 是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中讲授该课程的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新闻评论人才的培养目标、业界现状入手, 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闻评论,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陈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评论教学改革》, 《东南传播》2011年第5期

上一篇:犯罪学研究的系统观视角下一篇:巧问引学趣激思促发展——探讨初中数学提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