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2022-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农村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建设研究

摘要:关注农村医疗纠纷,缓解农村医疗矛盾,构建和谐农村医疗环境,是我国农村医疗改革中应重视的问题。但我国农村医疗纠纷处理过程存在着纠纷数量增多、调解难度增大、第三方化解手段不利、社会影响及院方声誉问题难以消除等问题。因此,对我国农村医疗纠纷处理中的三种解决方式进行完善的探讨,以期缓解农村医疗纠纷问题。

关键词:农村;医疗纠纷;现状;解决方案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蓝图的构想和实施,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作为整个卫生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也被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上。除了对整个卫生事业建设所出台的法律政策外,国家还专门针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条文,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与成绩同在的是各类矛盾的激化,由于农民自身条件的限制,政府、医疗机构等部门工作做的不到位等原因,农村医疗纠纷的数量也在逐年攀升。

2 我国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建设现状

目前,我们各地都陆陆续续出现了较多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节机制的实践性探索,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卫生法学会医疗纠纷调解中心、上海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天津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广州和谐医患工作室等等。这些医疗纠纷调解机构在医疗纠纷非诉讼解决方式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数据显示,宁波市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仅成立一年就受理医疗纠纷307起,成功调解285起。而北京卫生法学会开展专业医疗纠纷调解近五年来,处理医疗纠纷6000多起,调解成功率约为86%。而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在近几年来不断改善,政府以及其他各部门对此的投入也逐年增加,但目前农村医疗纠纷处理仍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纠纷数量仍在增多。根据调查显示,农村医疗纠纷数量就同期相比上升15%-30%。在诊断、护理、救助、注射、用药、急救等方面引发的纠纷屡见不鲜,尤其是因患者去世引发的医疗纠纷上升幅度最大。

(2)医疗纠纷调解难处增大。通过走访武汉周边农村发现,发生医疗纠纷时,患者及其亲属往往不分青红皂白,不理证据和事实,一味的把责任全部推给医院,特别是对于患者死亡的情况更是无理也要闹三分。往往会聚齐几十上百人游行示威向医院讨说法,经常发生损坏医院公共财产、伤害医院相关负责人等事件,而院方又存在极力推卸责任,导致双方僵持不下,使得调解工作陷入僵局的境地。

(3)第三方化解手段不硬。发生医患纠纷后,患者及其家属和院方总是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且往往不愿意配合调查,使得第三方调解机构难以取证。而且,我国现行法律对强制尸检和司法鉴定等未做明确规定,因此,第三方调解机构想要获得事实和证据具有较大的难度。调解人员只能通过劝说等软方式来进行调解工作,难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很难使双方获得较大的满意。

(4)社会影响及院方声誉问题难以消除。医患纠纷的增多,不管最终解决情况如何都会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因为,在调解过程中,由于开始双方的僵持,会对围观者产生较多的误解,如果是一些比较严重的情况,诸如患者死亡之类的,则会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而群众一般都对院方有抵触心理,或多或少的都会支持跟自己同等地位的人,这样一来,即使是患者方面的问题也会对院方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3 现行农村医疗纠纷解决方案探讨

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发生医疗事故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功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由此可见,由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等民事责任的承担问题所产生的争议,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解决:一是双方协商解决,二是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调解,三是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而农村医疗纠纷的化解途径与城市医疗纠纷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更多的依赖行政调解,而通过民事诉讼的比例也大大低于城市医疗纠纷。考虑到农村医疗纠纷处理的特点,笔者对农村医疗纠纷处理中常见的三种方式进行探讨并进行完善。

(1)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在农村医疗纠纷处理中,通过医患双方协商解决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在目前实践过程中还并不完善,解决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较普遍的问题是,患者对赔偿额度及赔偿方式期望过高,在协商过程中虽然达成一致,但往往事后反悔,从而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因此,在发生医疗纠纷时,院方因站在主动地位,积极的向患者了解情况,并进行实地的勘察,做好现场记录,浓情患者及其家属的要求及意见,以缓解紧张的气氛。

下面以患者死亡为例进行具体说明。如果患者在农村医疗机构治疗过程中死亡,院方应首先安抚患者家属,并委婉的劝说其对死者进行尸检。而相关医疗单位向死者家属提出尸检时,应站在搜集证据角度进行说明,向死者家属出具书面的尸检申请,并要求死者家属出具同意尸检的书面意见。同时,在书面说明中语言应委婉并且明确,切不可含糊其辞。

(2)行政调解。在处理农村医疗纠纷问题过程中,行政调解是使用频率最高、范围最广的医疗纠纷解决方式。行政调解是指在发生医疗纠纷后,由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患者和医疗机构之间,进行调解,从而达到解决医疗纠纷问题的一种方式。通过调查发现,行政调解在执行过程中一般比较顺利,达到协议后的毁约率也相对较低。但是,行政调解中往往存在患者及其家属对行政主管部门的不信任问题,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患者家属认为作为医疗机构的主管部门在调解过程中会比较倾向于保护“自己人”的利益,因而,患者往往会不太配合调查。解决这种问题,主要应通过树立行政主管部门公平公正公开的形象,从而在长期的医疗纠纷解决过程中来获取患者的良好印象。

(3)医疗诉讼。在农村医疗纠纷解决方式中,医疗诉讼所占的比率是最小的。采用这种方式的患者往往是态度很强硬,不愿意接受协商以及行政调解,或者是协商及行政调解失败。因此,医方面对这种诉讼更应持冷静态度,积极举证,做好充足准备来应对。而对病历管理不善的农村医疗机构经常发生在举证过程中证据权威性不够等现象。应对这种问题,应采取通过多种方式搜集证据,做到证据的权威性、有效性、有力性。

参考文献

[1]马津华.运用人民调节机制化解医疗纠纷[J].医学与法学,2009,1,(2):20.

[2]种衍军,珠玉久.第三方解决医患纠纷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质量卫生管理2009,16,(4).

作者:吴新宇

第2篇:我国医患纠纷处理机制研究

【摘 要】本文通過总结国内外医患关系的研究现状,旨在探寻医患纠纷的内部规律,为科学合理处理好医患纠纷矛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策略。

【关键词】医患;纠纷;机制;研究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医疗事业快速发展,医患纠纷矛盾日益严峻,伤医事件逐年攀升,医患矛盾纠纷引发人们广泛关注。本文旨在梳理医患矛盾纠纷成因、现状,为科学合理解决医患纠纷提供对策和建议。

1 医患纠纷的研究现状

医患纠纷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机制。梁立智等人在2007年研究表明,全国十所城市的卫生行政部门、二级、三级医院展开医患关系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医患关系总体趋势良好,但是医院或医护人员在改善同患者关系方面的努力不足,相比政府部门、患者、社会方面,医方对医患间关系、信任、沟通、尊重的评价都很低,患者对医生的治疗质量和服务态度的评价比医务人员低,二甲、三甲医院医患关系均呈现紧张态势,医患满意度水平都较低,患者最不满意的是对医生长时间的等待及治疗效果,医务人员最不满意的是目前的收入及福利与自己的劳动价值和医疗技术水平不相符。医患关系总体呈现较紧张的趋势,集中体现在医患沟通、医疗费用、医患信任、媒体的失实报道等方面。

2 医患纠纷的因素研究

医患纠纷的形成因素有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的因素

医院方面的因素:医生的职业倦怠导致服务水平较低,直接影响医患关系。另外,医德医风问题是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表现为责任心不足、医疗服务意识不强,自身修养不足、收取回扣或红包等现象。还有,医患互动中医务人员的语言沟通能力和方式对和谐医院关系的构建意义重大。

患者方面的因素:医方不但要主动投入人文关怀,同时患者在医疗活动中的行为,诸如理解、参与和配合等,特别是是否充分、合理、有效的参与直接影响医患关系的发展。患者求医过程中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医生医疗技术不精,态度冷漠,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知情权和话语权较医生而言呈不对称性,感觉自我利益受损等,这些现象均导致医患纠纷的增多,加剧医患关系的恶化。

社会方面的因素: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从政府保障变为市场导向,医院从全额拨款改成自负盈亏,逐渐形成了患者和社会对医生不再是救死扶伤的认知从救死扶伤到唯利是图。另外,我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迁及社会转型期的特征在医患关系上体现的最为深刻,不健全的医疗保险制度是影响医患关系的核心社会因素,诸如报销的金额、报销的具体内容、报销的时限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卫生医疗体制的转型都影响了我国的医患关系走向。再有,媒体有失事实的对医患关系的报道,诸如大众媒体关于医疗服务过程更多的报道问题、纠纷,医疗事故及医闹行为,较少报道取得的医学成绩,使得媒体受众者强化并内化了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加剧恶化医患关系。

政府方面的因素:医疗卫生改革,将医疗卫生机构推向市场,自负盈亏的发展导向下,医院逐渐失去公益色彩,医生的医疗技术成为了可估价的商品,逐渐引起社会大众的不满和怨愤,在医疗资源无法合理分配,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性不足,激发了全社会的医患矛盾。政府主管部门监管不严,面对医患纠纷缺乏合理的处理对策,相关卫生领域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缓慢,都加剧了医患对立的现状。

3 医患纠纷处理机制研究

正确处理好医患关系,必须建立科学合理医患纠纷处理机制。

第一,开展医德医风教育。扎实治理医药促销行为,严把医疗质量之关,加强医患沟通,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强医疗卫生的法律法规保障,做好与媒体的沟通工作,完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医疗纠纷的应急处理机制赵怀娟的研究指出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包括:加强医患双方的合作及信任,激发政府的主导作用,较快医疗卫生的法制化进程。

第二,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是目前协调医患矛盾的一个重要对策。 医务人员的工作不单指为患者治愈疾病,还应该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适应功能的恢复予以关注,把患者作为一个有尊严,能自主选择的个体来对待,将医患关系的对策研究从法律维度和经济维度,扩展到价值维度和道德维度。

第三,规范媒体对医患现状的报道。政府出台文件规范媒体报道,媒体报道要客观真实,不能有失偏颇,客观有效的媒体报道有助于整个医患关系的改进,而失真的报道使得医患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医患纠纷更加难以解决。

第四,提高医护人员的法治思维和自身修养。完善医疗活动过程中的相关法律法规,普及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医院及医务人员注重自身修养,提高业务水平,避免医疗行为的过度商业化,加剧医患矛盾;重视医 患的心理调适,开展针对医务人员的压力应对处理,缓解他们的职业倦怠感,提高与患者及家属交往过程中的情商水平。同时改善患者对医疗活动和医务人员非理性的认知观念,积极配合治疗,及时处理消极情绪;加强医患双方的伦理观念,普及双方地位平等、在医疗活动中的共同参与性等方面的知识,加强对医生的人文教育。

4 小结

医患纠纷是一类错综复杂的矛盾,正确处理好医患纠纷,应当从医院、患者和社会三方因素入手,多措并举,协调平衡。其中,政府更应该积极发挥作用,多措并举实现医患纠纷的合理解决。

作者:李廷建 刘宝媛

第3篇:医院管理中医疗纠纷处理的原则及机制分析

摘要:医疗纠纷是客观存在于患者及家属与医院之间的纠纷,医院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文对医院管理中医疗纠纷处理的原则及机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医院管理中医疗纠纷处理的原则,介绍了医院管理中医疗纠纷处理机制,旨在更好的解决医疗纠纷问题,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关键词:医院管理;医疗纠纷处理;原则;机制

一、医院管理中医疗纠纷处理的原则

医院管理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处理医疗纠纷,妥善的处理医疗纠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医疗纠纷发生,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医院在处理医疗纠纷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开展工作:

(一)医疗纠纷处理的及时性原则

在患者及患者家属对医院或医务工作者提出诉求时,就要及时与患者及患者家属沟通,防止问题扩大化。如果医疗纠纷处理的不及时就会出现小事变大,发生冲突导致难以调和的矛盾出现。医疗纠纷处理的及时性原则要求,处理医疗纠纷必须在医患矛盾激化之间进行。

(二)医疗纠纷处理的合法性原则

医院管理工作在处理医疗纠纷时必须以法律为依据,患者及其家属的合法诉求也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在处理医疗纠纷时,医院工作人员要遵循合法性原则开展工作,对于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合法诉求予以解决,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患者及患者家属毫无法律依据,肆意破坏医院正常工作,医院管理工作人员应该采取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必要时通报警方。患者及患者家属向医院发出诉求时也要遵循合法性原则,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切不可跳脱到法律之外解决问题,扰乱医院的正常工作,威胁他人的生命安全。

(三)医疗纠纷处理的和谐性原则

医疗纠纷处理的和谐性原则要求医患双方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遵循法律法规,也要考虑情理,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和谐的处理问题,和平的化解矛盾。目前,医疗纠纷中出现的“医闹”等行为都违背了和谐性原则,既给医院及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医疗纠纷也得不到合理的解决。

二、医院管理中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一)医疗纠纷的法律处理机制

医院管理者在处理医疗纠纷时要通过法律机制解决问题,在应用法律处理医疗纠纷时,医院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提高法律意识,不断完善医院管理机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运用法律知识建立健全的医院管理机制。医院医务工作人员也要学习法律知识,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掌握医患风险技能。另外,医院应该与律师事务所加强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医院管理者在处理医疗纠纷时就能得到法律支持。最后,医院管理者在处理医疗纠纷时,对于严重扰乱医院正常工作的“医闹”予以警告,通过公安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维护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

(二)医疗纠纷的调解机制

医疗纠纷的调解机制是指调节人依据医疗纠纷的实际情况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患者及患者家属与医院之间进行沟通协调,和平的解决问题,促成双方和解。医疗纠纷的调解机制类型十分多样,以下是对调节机制各种的类型的基本介绍:

1.医疗纠纷的司法调解。司法调解是由当地人民法院建立的调解制度,在当地人民法院管辖地区出现的医疗纠纷,在患者及患者家属与医院达成调解意愿后,就可以通過法院调解解决问题。在法院调解中,法院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自行协商的赔偿协议进行审查确认,在调解成功后出具民事调解书。赔偿协议与民事调解书具有法律效力,如果患者及患者家属和医院双方有一方不按照协议履行职责,另一方可以凭赔偿协议或民事调解书到法院申请执行。

2.医疗纠纷的行政调解。行政调解主要有两种调解方式,其中一种是人民政府调解。政府部门设立司法助理员调解一般的民事纠纷,医院管理人员在处理医疗纠纷时可以向当地政府求助。另外一种就是国家行政机关调解,国家行政机关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调解特定的民事纠纷,其中包括了医疗纠纷。医院管理工作人员无法处理医疗纠纷时,患者及患者家属和医院双方都能够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调解。

3.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我国第一家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成于2006年,此后,人民调解委员会不断发展。医疗纠纷发生后,患者及患者家属与医院都可以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申请,任命调解委员会根据医疗纠纷的实际情况受理立案,将医疗纠纷交由医学专家和专业的法律人士进行纠纷评估,人民调解员根据医患双方诉求及医疗事件的实际情况调解,最后解决医疗纠纷。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中医患双方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信任的调解员,这在一定程度上了保证了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医疗纠纷处理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医疗纠纷问题日益严重,许多医院的正常工作都受到了影响。本文对医院管理中医疗纠纷处理的原则及机制进行了分析,对医疗纠纷的及时性原则、合法性原则以及和谐性原则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介绍了医院管理中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希望通过以上分析能够在医院管理工作中有效的处理医疗纠纷,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爱玲.医院管理中医疗纠纷处理的原则、方法与机制[J].东方企业文化,2015,21:357+360.

[2]李欣.昆山某医院医疗投诉与医疗纠纷现状分析[D].苏州大学,2015.

[3]吴倩.某综合性医院农村居民住院患者医疗纠纷情况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6.

作者:颜晓艳

第4篇:医疗纠纷分级预警机制及应急处理预案

一、总则

1、 为维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保障医疗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差错事故,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三、 组织

1、 为加强对医疗纠纷、事故应急处理的组织与领导,本中心成立医疗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各临床科室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小组,确保医疗工作正常进行。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 成 员:

2、职责及权限

(1) 组长**负责重大医疗纠纷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批准;负责适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负责制定相应处罚方案;负责提高全体职工的风险意识;负责发生重大医疗纠纷时对外发言。 (2) 成员**负责协助医院提高全体员工的专业技能和质量意识;负责在医疗纠纷发生后督促制定预防、纠正措施;负责对整体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进行适当评估,有权组织实施内部审核进行持续整改。

(3) 成员**负责在接到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临床科室负责人报告,或者和患者家属投诉发生在本职责范围内的重大医疗纠纷后,以最快捷方式组织实施补救措施;组织调查、取证、分析;建议处罚方案;制定并督查预防、纠正措施;

(4) 业务主任**负责医疗服务类医疗纠纷的投诉接待、实施补救、开展调查、定性评估、实施处罚和记录存档;负责制定并实施预防、纠正措施;适时向分管院领导报告。

四、防范

1、全科医疗科定期组织全员学习《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执业医师法》等医疗相关法律法规,树立依法行医的医疗安全意识。

2、 定期检查或随时抽查临床科室的医疗质量和制度执行情况,确保全院医疗质量管理的实施效果;适时组织各临床科室对既往发生的不合格服务进行分析,制定和监督执行预防、纠正措施,加强质量意识,杜绝医疗隐患。

3、 全科医疗科、护士站定期组织临床工作人员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定期检查和随时抽查相关规章制度、作业指导书、操作规范的执行情况,定期组织考试,确保临床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适宜性。

4、 科主任应随时注意提醒工作人员加强敬业精神,提高安全意识,正确面对医疗纠纷。可根据具体情况和处置程序实施补救作业,使医疗纠纷、事故的影响减低到最低限度。

5、 临床工作人员发现不合格服务,患者或家属提出疑问,但尚未引发医疗纠纷时,当事人应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包括药物干预、解释等,防止损害后果的扩大,尽量避免医疗纠纷。

6、 接待家属的技巧:坚持“人进我退,人躁我静,人急我慎,人热我冷”

五、应急处理

1、 每遇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争议,当事科室和职能部门应立即启动本预案,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快速做出初步定性或定量的倾向性意见,净化矛盾环境,杜绝流言蜚语。

2、 临床工作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引发医疗纠纷时,应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防止损害后果扩大,科室内其他工作人员应提供协助;报告科室负责人并做好记录,有可能的话,请第三方签字认可,尽可能的留下患方和第三方的姓名、地址及联系方式,不得擅自隐瞒、涂改、销毁各种记录;在3个工作日内向科主任或主管领导提交书面情况说明及检查材料,并由科主任及科室应急处理小组签署相关意见。医疗纠纷当事工作人员应全力配合医疗事故防范、处理领导小组对该起医疗纠纷进行处置的全过程。

3、 对引起医疗纠纷的证物应立即主动提出当面封存,并由当事人双方签字,如患方不愿签字,须做附加说明,并由在场之第三者证明(最好为非本中心工作人员,例如公安人员),有关证物由医中心保管,不得交由患方或第三方带走;如患者死亡,应动员家属进行尸解,并在病历中记录。

大连**卫生服务中心

2015年1月4日

第5篇:劳动纠纷处理机制的完善

论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完善

(彭小燕)

摘要:当前随着劳动关系的巨变,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明显,劳动争议不仅数量日趋上升而且内容也变得日渐复杂,现行的仲裁前置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在处理这些新问题时逐渐呈现出不适应现实的弊端,无法及时有效缓解劳资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建立新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成为社会现实和司法实践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存在问题;完善建议

一、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概述

(一)劳动争议的概念

劳动争议(Labor Dispute)也叫劳动纠纷、劳资争议或劳资纠纷。何谓劳动争议,各国法律对其都有不同解释。美国国家劳资关系法第二条第九款就将其定义为:包括任何有关就业规定、期限或条件的争执,包括从事谈判、确定、保持、改变或寻求新的就业条件的人们的结社或代表权的问题,不问争议人是否与雇主和职工处于亲近的关系[1]。德国的劳动争议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

一、单个雇员与雇主因工资、解雇等发生的争执;第

二、集体合同方面的争执;第

三、企业委员会与雇主之间发生的争执[2]。而我国则在2007年12月29日通过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用列举的方法规定,以下六种情况为劳动争议: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在法律对其作出规定的同时,学术界对劳动争议的概念也进行过分析,我国台湾已故法学家史尚宽先生就劳动争议作了如下定义:劳动争议,广义的谓以劳动关系为中心所发生的一切争议。于此意义,因劳动契约关系,雇用人与受雇人所生之争议,或关于劳动者之保护或保险,雇用人与国家间所起之纷争,雇用人团体与受雇人团体本身之内部关系所生之纠纷,以及雇用人或雇用人团体与受雇人团体间因团体的交涉所生之纠纷。皆为劳动争议。然本章所称劳动争议,乃指狭义之劳动争议而言。即仅以个个之雇用人与受雇人间所生之争议及雇用人或雇用人团体与受雇人团体间所生之争议为限[3]。大陆也有学者将劳动争议定义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劳动争议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因劳动关系所发生的一切纠纷;狭义的劳动争议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因劳动权利、劳动义务发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4]。这些阐释基本反映了劳动争议的内涵。但是在我国目前有关劳动立法和劳动法学中,一般论述的都是狭义的概念,所以本文探讨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也是建立在狭义劳动争议基础上的。

(二)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基本构架

根据《劳动法》、《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实行的是“仲裁前置,一调一裁两审”制度。即当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有调解权的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在调解不成的情况下,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适用两审终审制。其中的调解并不是必经的程序,也就是说调解不具有强制性。而仲裁却是必经的程序,非经仲裁不得进入诉讼程序。虽然《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了有条件的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但这并未改变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基本构架。

(l)调解。调解一般是处理劳动争议的第一个程序,但必须以当事人双方的自愿申请为前提。劳动争议发生后,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到下列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职工代表由工会成员担任或者由全体职工推举产生,企业代表由企业负责人指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人员担任。”调解应当自当事人申请调解之日起15日内结束,到期未结束的,视为调解不成;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制作调解协议书。双方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如果当事人不愿调解或者调解不成的,或者达成调解协议以后又后悔的,对方当事人均可以在法定的期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法申请仲裁。

(2)仲裁。劳动争议仲裁是劳动争议处理的必经程序,也是诉讼的前置程序,即只要有劳动争议中的一方当事人申请仲裁庭即可受理,并不以另一方当事人的同意为条件。当事人申请仲载,应该从其知道或者应该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1年内提出书面申请,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劳动争议进行调解和裁决。《劳动法》第81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同级工会代表、用人单位方面的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担任。”劳动争议仲裁处理劳动争议,应当组成仲裁庭。根据案件的复杂程度,仲裁庭可以由1名仲裁员独任审理或由3名仲裁员合议审理。劳动争议仲裁实行一次裁决,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申请之日起45日内结案;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适当延期,但是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15日。对于仲裁裁决,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间内未向法院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因此,仲裁尽管较调解有相当的规范性,但与诉讼相比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更能体现劳动争议当事人的高度意思自治和充分的自主权,使仲裁在解决劳动争议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3)诉讼。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阶段。劳动争议当事人如对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裁决或不予受理案件通知书不服的,应当自收到裁决书或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向法院起诉;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法院起诉。法院对劳动争议的审理,必须以当事人已经申请过仲裁为前提,如不经过仲裁程序,法院不予受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劳动争议案件由民事审判庭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程序审理,实行两审终审制,所作出的生效判决即为劳动争议的最终处理结果。

二、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审理劳动争议的处理机制一般被称为仲裁前置解决机制,在这种解决机制中,发生劳动争议发生的当事人之间协商不成时,可以将劳动争议纠纷提交给企业调解委员会主持调解,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企业调解委员会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当事人可以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这种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在我国劳动争议的解决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劳动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争议数量日趋上升,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也日益呈现出多样性、复杂化的发展态势,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在处理新问题时显得有些滞后,致使部分劳动争议不能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一)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调解能力不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到下列调解组织申请调解:1.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2.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3.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但现实是,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参与调解的案件在劳动争议处理中所占的比重十分小,这可能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调解实行的是自愿调解,并且法律规定的调解组织没有足够的权威与影响力,因而使其难以成为解决劳动争议的有生力量。与此同时劳动者对调解组织也没有足够的信任,大多时候产生的结果就是调而不解。企业内部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尽管由工会代表、职工代表、用人单位代表三方共同组成,但实际上很难代表职工利益。因为当前的很多工会组织并不能达到相关法律所设计的功能标准,甚至很多的工会组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企业内部的福利发放机构,没有独立的法律地位自然就无法发挥其职能,加之工会组织在人事、经费、场所等方面均受制于企业,根本没有能力为劳动者维权,从而导致企业调解委员会调解工作开展不力,不仅不能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反而会一定程度上拖延劳动争议的解决,导致双方矛盾的激化[5]。

(二)强制仲裁违反了当事人自愿的原则

“仲裁”一词起源于拉丁语,从其概念的内涵理解,是指争议双方当事人自愿将他们之间的争议提交给第三方(可以是个人或者机构)作出公正的裁决[6]。由此可见“自愿性”是仲裁的核心原则,也是仲裁与诉讼最明显的区别之一。一般来说,是否请求审判外纠纷处理机关介入纠纷的处理应出于当事人自愿,对方当事人亦无应诉义务。所以,纠纷处理机关发挥纠纷解决作用的前提在于这种利用和回应的自发性。就连这些纠纷处理机关中性质比较特殊的仲裁型机关,尽管其利用和回应中包括了对第三者最终判断的强制性承认,但仍属于以自愿为基础的一种合意方式。当劳动纠纷发生之后,当事人是否选择仲裁作为其解决方式,应该完全由当事人自主决定,体现“意思自治”这一仲裁基本属性。从世界各国的仲裁立法情况看,大多数国家也都是采用这种做法。

但是根据我国《合同法》、《仲裁法》的相关规定,经济争议、民事争议的仲裁采用的是当事人自愿原则,而劳动争议中实行的却是强制仲裁的原则,不管争议当事人是否愿意,都必须经历仲裁这一程序。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受理案件的程序性依据仅为一方当事人的申请,甚至无需征得对方当事人的同意即可立案审理,直至作出裁决。这种纯粹中国特色的程序设置不仅没有体现出仲裁应有的自愿原则,也无法体现市场经济体制下主体意思自治的要求,致使当事人不能自主地选择争议解决方式,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公权对私权的干预和行政权、仲裁权合二为一的特征[7]。仲裁前置程序从本质上说就是妨碍当事人诉权的自由行使。诉权作为公民权利的重要内容之一,表明任何公民在权利受到侵害或发生法律争议时,都有请求司法保护的权利,由中立的司法机关给予公正裁判。该权利是由法律赋予的,不可让渡也无法被剥夺,而且公民这种权利的享有不应受到任何的限制。但是目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模式以劳动争议仲裁作为劳动争议诉讼的前置程序,实质上就是限制当事人诉权,也就是说即使当事人不愿意仲裁,他也必须要经历这一程序,方能获得资格站在审判庭上,为受到伤害的劳动权益寻求最终的诉讼救济,否则将失去最终的司法救济手段的保护。这显然是一种限制,而且是一种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不当限制,妨碍了劳动争议当事人自主选择解决劳动争议方式的请求权和诉权的自由行使,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劳动权益。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在各国的实践表明,劳动争议仲裁并非是争议解决的关隘和必经之路,实行强制仲裁的范围大多被严格控制在影响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范围内的劳动争议,其他争议则有多种救济程序同时适用。这种强制实际上是对仲裁强制性的错误理解和运用[8]。

三、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对策

(一)完善劳动调解制度,拓展劳动争议解决渠道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以及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深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利益冲突日益增多,其诉讼数量也呈上升趋势。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调解制度的功能,是解决劳动纠纷的关键所在。首先,在调解组织上,要组成多元化、多层次的调解机构体系,充分发挥调解委员会、社区的人民调解员、工会、劳动行政部门的作用,在仲裁、审判过程中应广泛使用调解方式;其次,在程序上,除利用调解方式的灵活性、便利性等特点之外,还要重视操作的规范化,制定科学规范的程序,以保障调解的公正性;第三,在调解组织和程序方面确保规范的前提下,应赋予其调解结论以法律效力。当事人自愿接受调解协议,符合法律规定的,必须严格执行,确有必要的应适用民事诉讼的审判监督程序。

(二)实行选择性仲裁,精简仲裁和诉讼程序

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前置于司法审查,看似减轻了人民法院的工作负担,实质上使得劳动仲裁成为过程性处理,失去权威性,徒然增加社会成本,迟延纠纷的解决,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因此应当回归仲裁的本来面目: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只有在双方当事人有书面或口头约定仲裁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仲裁,同时还要赋予仲裁相当程度的法律效力。对当事人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可以由当事人选择仲裁,采取“仲裁优先”,一旦选择仲裁,就不得再进行诉讼,除非程序存在问题[9]。当然,法律可以规定特定劳动争议案件为仲裁案件,实行“仲裁前置”。另外,目前指派仲裁员的做法带有过强的行政色彩,应改为由当事人选择仲裁员的国际通行方式。我国劳动仲裁和诉讼实行“一裁两审”,程序太过复杂,处理周期长、成本高,已经成为劳动者维权的羁绊,不适应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调整的现实需要,亟待变革。简化劳动仲裁程序和诉讼程序是当务之急,其中仲裁终局应是方向之一。我国新近的法律对仲裁终局作了尝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47条规定:“对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金额的争议和对因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的仲裁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另外,也可以进一步研究劳动争议诉讼的起诉期限、审理期限和申请执行期限,最大限度地从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出发作出合理的规定。

(三)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专门的劳动法庭

目前我国劳动争议事件分布极不平均,经济发达地区发生率较高。以广东为例,广东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占全国的1/4,而仲裁员的数量却只占全国的1/ 15,在该地区实行全面的裁审处理制度,难度较大。因此,在这些地区处理劳动争议时,可借鉴国外的做法,设立专业化的劳动法庭,将劳动争议案件集中由其管辖,并全部适用简易程序,由专职法官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虽属普通民事案件范畴,但更有专业化特点,适用的法律法规广而杂,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专业化要求高,因而要求法官不仅要精通一般的法律知识,更要精通劳动专业知识。由专职法官组成劳动法庭,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有利于案件及时、有效地解决。建立基层劳动法庭,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利益,节省诉讼资源;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弥补劳动者举证能力弱的欠缺[10]。

综上所述,我国应当构建多元化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公正与效益的平衡,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障当事人的意志与自由,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当然也应该看到,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是一个由多种解决机构和解决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其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种因素的协调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妥善调整劳动关系,有效维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从而减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保证我国经济秩序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晓洁.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08:2.

[2] 李倩.德国劳动争议处理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企业论坛,2009:53.

[3] 史尚宽.劳动法原论[M].台北:正大印书馆,1978:264.

[4] 劳动部劳动力管理和就业司组织编写.劳动仲裁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34.

[5] 李冰海,林维丽.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法律思考[J].行政与法,2009:56-57.

[6] 棚獭孝雄旧.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王亚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99.

[7] 张利锋.对劳动争议案件仲裁前置原则的反思和重构[J].中国劳动,2000:378.

[8] 郑尚元.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法的现代化一中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反思与前瞻[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136-237. [9] 张燕,石毅. 民工维权成本调查,讨薪成本三倍于收益[N ].京华时报,2005-06-21.

[10] 李冰海,林维丽.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法律思考[J].行政与法,2009:58.

第6篇: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及处理程序

一、目的

医疗技术不确定因素较多,为达到及早发现各类医疗技术风险, 加强预警监控及处理,预防医疗事故发生,确保医疗活动安全开展, 制定本预警机制及处理程序。

二、范围

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或出现的可能发生医疗 失误或过失而导致病人死亡、伤残以及躯体组织、生理功能和心理健 康受损等不安全事件的危险因素;无论不良后果是否发生以及患者是 否投诉,均属预警监控范围。

三、原则

预警工作将“以病人为中心”作为服务宗旨,以卫生管理法律、 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为准绳,以查找医疗质量 和安全各个环节的安全隐患为主要手段,达到及时消除隐患并警示责 任人,从而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

四、要求

医院领导、职能管理部门、各科室、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按 职责和分工,各司其职,相互监督,做好预警工作。

五、技术风险预警分级

根据日常医疗工作和活动中因失误造成的医疗缺陷的性质、程度 及后果,将技术风险预警分为三级。

(一)一级预警项目

指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但尚未给患者 或医院造成损害或招致患者投诉等不良后果的情形。 1 、违反工作纪律

(1)上班或值班时间擅自离岗、脱岗,工作时间饮酒影响正常工作; (2)为患者进行诊疗服务过程中,不遵守职业礼仪,聊天、打手机; (3)违反职业道德和医疗保护原则,故意透露或散布有关患者的信 息;

(4)不负责任地任意解释医院规定和其他科室、医务人员的工作, 造成患方误会或不满;

(5)诊疗工作中违反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等有关规定; (6)违反医德规范,以医谋私,吃拿卡要,收受红包。 2 、违反诊疗规范

(1)违反首诊负责制有关规定;

(2)危重患者来诊后,未在 3分钟内开始抢救;

(3)门急诊医师对三次就诊未能确诊的患者未安排会诊或请上级医 师诊治;

(4)门急诊或病区医师会诊时,未在规定时限内到达,或未诊查患 者而只看病历进行“书面会诊”或“电话会诊”; (5)门急医师不见患者即开具“住院通知单”; (6)病区医师不查病人即开写医嘱;

(7)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不认真,记录、签名、审签不及时、不 规范;

(8)住院患者病情恶化处理效果不佳时,未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指 导;

(9)疑难病例未及时提请科内、科间或院外会诊;

(10)对需要立即执行的医嘱,医师未通知护理人员从而导致执行延 迟;

(11)对危重患者未进行床头交接班,或未按规定书写交班记录; (12)临床医师发现传染病未按要求进行报告,出现迟报、漏报; (13)麻醉医师对手术患者术前或术后 24小时内未随访; (14)手术科室未按手术分级管理履行报批手续;

(15)手术医师在手术后未及时诊查患者,术后 3日内无上级医师 查房;

(16)错发、漏发药品,但未造成不良后果或未引起患者投诉; (17)因医方对择期手术准备不足,延误手术进行;未按医院要求上 午8 :30准时开展手术;

(18)供应或使用过期失效的灭菌器械或不合格材料,尚未造成不良 后果;

(19)护理环节未正确执行医嘱;

(20)错采标本、错贴标签、错用抗凝剂等导致不能正常检验; (21)违反处方管理规定,药物适应证、禁忌证、剂量、用法、配伍 等方面出现错误,尚未造成不良后果;

(22)发生严重工伤、重大事故、传染病暴发流行等事件时,未及时 上报;

(23)患者转科治疗过程中,转出科室未提前联系妥当或转入科室借 故拒绝或拖延转入。 3 、医疗保障缺陷

(1)抢救药品器材质量不合格,过期失效,供应、补充、更换不及 时,账物不符;

(2)设备、器材出现故障,维修不及时影响正常使用; (3)医技科室对仪器设备疏于维护,违规操作,导致结果失真; (4)医技科室疏于查对,弄错标本、项目或检查部位; (5)遗失检查检验标本;

(6)特殊标本、病理标本保存时间不符合上级规定;

(7)检查检验结果出现可疑、矛盾资料或意外阳性结果时,未进行 复核、未主动报告或通知临床科室及时重查;

(8)药剂科未能及时发现处方中用药不当、用法错误、配伍禁忌、 违规超量等风险;

(9)调配中药处方时,对需要先煎、后下、冲服等特殊处理的药物 未单包注明;

(10)调配中草药不使用计量器具;

(11)营养餐内有异物或其质量、卫生达不到规定要求; (12)划价收费错误,导致患方投诉;

(13)计算机网络疏于维修和管理,导致运行障碍,影响正常工作。 4 、诊疗记录缺陷 (1)门急诊医师未及时、规范书写门急诊病历;

(2)门急诊病历、住院病历中未记录药物过敏史,输血患者未记录 输血史;

(3)未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入院记录、首次病程记录、日常病程记录 及规定应当记录的其他资料;

(4)对转科、转院患者,未书写转科、转院记录;

(5)对意外死亡病例,未及时报告科主任、医务科或总值班; (6)未按手术分级管理规定进行相关手术术前讨论并完成讨论记录; (7)未认真履行知情同意手续,未及时、规范、严密地签订知情同 意书;

(8)诊疗资料记录不真实、不完善、不及时、不规范,造成安全隐 患;

(9)出具虚假诊断证明,或超越专业权限出具医学证明;

(10)诊疗记录和资料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签名不正规、越权签 名或未进行审签;

(11)以刮、涂、擦等违规方式修改病历资料;

(12)诊疗科室、病案室保管不周,造成病历丢失、损坏或被违规复 制。

(二)二级预警项目

1、因发生一级风险预警引起患方投诉;

2、一年内累计发生两次及两次以上一级风险预警项目;

3、由于责任者的过失,造成非事故性医疗缺陷,给医院造成经济损 失(经协商、调解或法院判决),金额低于 5000元人民币。

(三)三级预警项目

1、一年内发生两次及两次以上二级风险预警;

2、由于责任者的过失,造成非事故性医疗缺陷,给医院造成经济损 失(经协商、调解或法院判决),金额超过5000元人民币;

3、出现医疗事件酿成医疗纠纷,虽未认定为医疗事故,但责任者过 失严重,情节恶劣,严重损害医院声誉;

4、发生严重违反医德医风事件,被上级通报或新闻媒体曝光,造成 较坏的社会影响。

六、医疗技术风险预警信息来源

(一)各级各类查房:医师三级查房、护理查房、临床药师查房、院 长行政查房、纪检部门医德医风查房等;

(二)职能管理部门日常检查、监督、考核、评价等;

(三)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日常工作中的反映和积累;

(四)行风监督员提供;

(五)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领导机关监督检查提示或通报;

(六)患方反映、投诉、举报;

(七)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启示等。

七、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处置程序 (—)立案

1、自查立案 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药 剂科及其他有关部门日常工作中检查发现预警项目内容,均有权利和 义务立案处理。

2、投诉立案 院党办、纪检办公室、医务科、护理部、医患关系沟 通办公室等职能管理部门接到投诉,经核实确系风险预警内容时,应 24小时内立案。

(二)处理程序

1、自查立案的,查经属实,则限期整改并做好记录。

2、 投诉立案的,在受理投诉后2小时之内与被投诉人或科室联系, 如实调查,查经属实,对责任人按照医院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对责任 科室限期整改。责任人或责任科室均需书面形式上报调查部门。

3、被

二、三级医疗技术风险预警警示的责任人或责任科室,接到通 知后24小时内必须主动作出情况说明或检讨。

4 、经依法鉴定为医疗事故的医疗事件,按照处理医疗事故的相关规 定以及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三)处罚

1、根据警示等级、情节轻重与后果,参照调查中的态度和一贯表现, 确定处罚力度。

2、做出处罚决定时,要区别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合理地确定责任 者在综合原因中应负的责任比重。

3、对于受到风险警示的个人和科室,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 则;对于及时发现风险、努力补救、避免重大事故发生的工作人员, 应当给予积极的奖励。

八、本预警机制及处理程序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第7篇:投诉处理机制

投诉管理制度

1)投诉处理人员:

前厅经理或大堂副理负责全店投诉处理。

各部门有专人负责投诉处理工作。

重大投诉处理由总经理负责。

2)投诉处理态度:

对客人投诉持欢迎和帮助解决问题的态度。 对客人表示同情和信任,安抚客人。 对客人投诉不推托,不同客人争吵。

3)投诉受理:

在饭店显要位置公布本店投诉电话。

当面投诉,热情礼貌,单独接待,不在公共场所受理。

电话投诉,做好记录,及时向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转达。

书面投诉,及时同投诉人联系,掌握客人投诉原因及要求。

4)投诉处理:

客人投诉内容,要求了解清楚,有完整记录。

能够当面解决的一般投诉,解决及时,使客人满意。

需要有关部门共同处理的投诉能够及时联系,不使矛盾扩大。

投诉事实调查快速准确,处理意见合理,方法得当。

5)投诉处理效果:

所有投诉处理能解决问题,消除误解,使客人满意。

投诉处理结果及时回复客人,真诚欢迎客人提出意见,使饭店在客人心目中留下美好印象。 6)投诉处理善后:

将前厅每天投诉记录分类整理,呈报总经理或有关部门。

各部门投诉记录每周分类整理,呈报部门经理。重要投诉,报前厅经理或大

堂副理,必要时报总经理。投诉有关材料要认真整理、归档、保存。

认真研究客人投诉,分析投诉的倾向性问题,大堂副理及时向责任部门发出

整改通知书,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人员,并督导检查改进效果。

第8篇:投诉处理机制

为规范摩天轮游客投诉接待处理,及时改进服务质量,提升游客满意率,特制定本投诉处理机制。

一、处理游客投诉的原则

全面落实“安全第

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游客满意度达到99.8%以上。

1、维护游客利益,站在游客角度

2、维护公司利益,提高公司声誉

3、依据法律法规,处理合情合理

二、投诉处理程序

(1)游客投诉均在游客服务中心进行受理,当客服员处理游客不满意时,及时联系现场管理部值班经理进行处理,受理时应认真填写《游客投诉处理意见本》,处理完毕后必须记录处理结果。若游客直接到经营区投诉,员工应耐心与游客解释,带领游客到服务台进行解决。

(2)现场值班经理是受理游客投诉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受理客诉。

(3)值班经理在受理客诉时,以游客满意为基准。

三、投诉处理规范

1、投诉接待

(1)接到游客投诉,高度重视,在未了解清楚的情况下,严禁使用否定语句与投诉人沟通。

(2)了解游客投诉内容包括所投诉时间、部门、涉事人姓名、事件经过、联系方式,进行详细记录,同时了解清楚对方的诉求。不得出现互相推诿、轻视游客,延误处理而导致客诉升级的责任事件。

2、了解投诉原因

(1)调查了解投诉事件,核实情况是否属实(电话了解,也可现场了解)。

(2)找出被投诉的根源所在,拿出处理意见。

3、找出处理投诉方案

(1)根据游客投诉原因,客服员工拿出处理意见,需时间核实的客诉,接待负责人可承诺在24小时内回复,并做好登记工作;

(2)对要求索赔的投诉事件,接待负责人要向值班经理汇报,值班经理可根据客诉情况逐一上报公司领导,以便拿出最终解决方案。

4、拿出整改措施

(1)投诉处理结束后,开展案例分享、学习。

(2)结合案例找出问题根源,拿出整改措施,并逐一落实。

(3)客诉事件的处理、整改措施须上交办公室备档。

四、建立投诉反馈机制

1、完善投诉渠道:在醒目位置设置投诉信箱或《游客投诉意见薄》。

2、办公室每日查看网络、媒体、报纸,并负责公司客诉回复、处理。

3、客诉处理完毕,详细填写游客投诉记录本。每月须对客诉情况进行电话回访意见,每月回访不少于3件。办公室将正在处理中和已处理的游客投诉分类存档,由现场管理部负责跟进处理,办公室定期做到监督。

五、投诉考核办法

1、现场受理的客诉:游客通过意见本书写、服务台现场申诉、电话投诉至值班经理、办公室等投诉,参照公司管理制度对当事人进行责任处理。

2、公司、职能部门受理的客诉:游客投诉至集团公司、政府职能部门、网络、媒体等客诉,须在限期内处理完毕,参照公司管理制度对当事人进行责任处理。

3、12315维权服务站或12345市场热线等转办的客诉:办公室每日查看并受理转办案件,案件受理之日起2个工作日或限期内处理完毕,并将处理结果回复交办部门;限期内仍无法达成和解意见,应向交办部门说明情况。

南昌市红谷滩城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摩天轮分公司

第9篇:医疗纠纷防范与调处机制(共)

太平桥镇卫生院

医患纠纷防范与调处机制

为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切实做好纠纷发生后处置工作,有效保障患者、医院及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特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机制。

一、医疗纠纷防范

(一)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依法执业意识和诚信服务意识,树立法制观念,保障医疗安全,防范医疗纠纷。

1、院科两级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职责、规范,使其懂得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更重要的是使医护人员自觉的依法行医、诚信服务,有效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的法制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医疗质量安全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采取以自学为主,集体培训、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为辅的教育方式,不断提高其思想觉悟及文化素养。

(二)院科两级加强诊疗质量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考核,全面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1、强化“三基三严”培训、考核力度,加强医务人员基本功训练。

2、医务人员认真执行医疗护理核心制度、诊疗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并定期/不定期组织学习、考核。

3、提高医疗护理文件书写水平,做到客观、真实、规范、及时、准确、完整并做好保管工作。

4、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和选择权,对有创操作、抗生素使用、手术知情同意等内容,切实履行告知义务及签字同意程序。

5、做好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指导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低年资医师、护士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6、不定期选派科室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培训,积极参加院内外学术交流和技术研讨,不断开拓眼界,同时做好所学知识的讲授工作,提高全员业务素质。

7、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前,充分做好论证、预案、知情同意等准备工作,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三)加强院科两级质控,分析总结院内、外的不安全因素,及时消除隐患,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1、院质控组织除不定期抽查外,每月对各科进行一次全面质量检查考核。监督各科室和医务人员对医疗卫生法规、规章、职责、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等的执行情况,同时对医疗工作中发现的医疗缺陷和问题进行动态分析、评估和跟踪调查,并制定改进措施,从严把好质量关,使诊疗全过程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标准。

2、科组长每月至少对本科各项医疗质量安全工作检查两次,尤其是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人员,发现医疗隐患,及时纠正,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3、科室每月召开质量安全管理会议一次,总结分析近期质量安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及时消除隐患,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4、医院及科室不定期的组织医护人员对近期院内外发生的医疗纠纷进行分析讨论,找准主、客观原因,从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性的经验教训,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防范。

(四)加强医护患沟通,防范医疗纠纷。

1、转变观念,实施全员微笑服务:用真诚的微笑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暗示,给予家属良好的心灵抚慰,缓解医患、护患之间的紧张情绪,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与合作,为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奠定基础。

2、加强培训,重视沟通技巧: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做到一个要求、两个多字、三个掌握、四个留意、五个避免。从而在医护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建立一个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桥梁。

3、换位思考,了解患者需求,最大化满足患者需求,减少激惹因素:多方面多层次的满足患者需求,不断改进工作,例如改善就诊环境、提供便民措施、药品价格公开等。

4、加强医、护、患三者之间的沟通:以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操作技术和对患者负责的工作态度为基础,以合适的沟通技巧为桥梁,就患者病情、诊断、治疗、护理等方面三方及时取得沟通,达成一致,必要时护士长负责从中协调,减少和避免主观分析、判断的差异,从而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五)加强新进人员带教管理工作,有效防范因新进人员引起的医疗纠纷。

1、科教科做好岗前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医德医风、医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医患沟通、安全教育以及临床实践技能等。

2、各教研室选派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高年资医护人员负责带教工作,带教期间加强实习生的培训和考核,努力提高其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应急能力,做好传、帮、带工作。

3、科室质量安全管理小组加强对实习生的实时监控,做到“放手不放眼”。

(六)引导和规范患者文明就医。

1、医务人员有责任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的就医观念,将具体工作落实到位如加强医学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明确患者的权利和义务等。

2、规范患者文明就医行为。制定文明就医公约,明确告知患者及其亲属相关事宜。

(七)健全医疗纠纷预警机制、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医疗事故防范预案、程序等,便于医护人员掌握相关事宜,做好自我防护,并有效防范医疗纠纷扩大化。

(八)积极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二、医疗纠纷的处置

(一)处置原则:处理医疗纠纷,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合法、和谐、效率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二)处理途径:根据我院“医疗纠纷处理程序”,按照事件严重程度及进展,处理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科室解释、协调:一旦发生或可能发生医疗纠纷时,医务人员要高度重视,以积极的态度妥善处理,同时在第一时间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并协助科主任、护士长做好处理工作。科主任要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向业务院长及总值班汇报,向病人及其家属作好解释、劝说工作,尽可能化解医疗纠纷。

2、纠纷办、医务科/护理部答复、协调处理:针对科室汇报或患者直接来信来访的医疗纠纷,负责调查、答复、协调。

3、依法处理:针对不能协商解决的医疗纠纷,患方或医院提出法院诉讼,纠纷办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司法鉴定和法院诉讼相关工作。

4、第三方协调: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在司法行政部门指导下,作为独立第三方介入医患纠纷调解,为医患双方搭建平等对话的沟通平台,把医患纠纷纳入理性解决问题的渠道,推动医患纠纷更快更好地化解。

(三)处理医疗纠纷时应注意的问题

1、与患者及家属发生纠纷后,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及时查明真相,分清责任。属于医方责任的,绝不推诿、敷衍,甚至包庇、纵容,要勇于承担责任,以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属于患方责任或患方提出无理要求时,则一定要坚持原则,据理力争。对侵害医院及医务人员个人合法权益的言行一定要依法解决,切忌感情用事。

2、发生纠纷后,医院要争取主动,及时通过各种途径与患方接触、沟通,对纠纷中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要依法严肃处理。当有媒体介入时,要主动与媒体联系、交流,让其全面了解事情真相,以求报道客观、公正。当纠纷最终需要通过诉讼来解决时,要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调查取证工作。

3、妥善收集、保存好证据。从纠纷一开始就要注意收集各种相关证据,如患者的病历资料、被打砸的现场、有关证人的证言等。要向有关专家、法律工作者咨询,对整个纠纷过程、性质,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等做到心中有数。

(四)根据客观事实及处理结果,明确责任,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按照我院规定,给予相关责任人相应处罚。

三、全院形成齐抓共管防纠纷的共识,科室之间、人员之间发现问题要在内部搞好监督、提醒、协调、支持、帮助,不能发现问题绕道走,不管、不问、不说。齐心协力做好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置工作,警钟长鸣,不断搞好我院医疗质量建设,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上一篇:交通运输发展报告下一篇:中国民间美术欣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