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与合同纠纷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赠与合同纠纷(推荐12篇)

赠与合同纠纷 篇1

求直所/潘以强

刘某与赵某因夫妻感情破裂协议离婚,协议约定,夫妻共有房屋一处双方自愿赠与当时三岁的女儿刘小丽。孩子由赵某抚养,该房屋暂由赵某与女儿居住,但未变更房产登记。2009年,刘小丽结婚拥有了自己的“安落窝”,赵某也改嫁他人搬出这处老屋子。刘小丽考虑腾空的房屋不能闲置,便决定将父母赠与的这处房屋出租他人。这时的刘某已经是个下岗职工,经济困难,离婚后一直独身未在婚娶。他考虑自己女儿和前妻都有了好的归宿,而自己却靠政府发放低保艰难度日,便找前妻商量将赠与女儿的房屋收回,遭拒。这时,刘某是否可以要求撤销赠与合同?

依照我国现有法律的规定,对于赠与合同订立后,赠与人撤销赠与是有条件限制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撤销赠与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对于动产而言,在赠与物交付前,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对于不动产而言,在办理权利转移登记之前,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对于财产权利而言,根据法律规定转移权利是否以登记为生效要件的,在财产权利交付或办理权利转移登记之前,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但是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可任意撤销。

第二,撤销赠与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后:若赠与财产的权利已经全部转移,则赠与人不得撤销赠与;若赠与财产的权利部分转移,则赠与人仅能就未转移部分撤销,对已经转移部分不得撤销。

当然上述两种情况也有例外,即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可以撤销赠与:

(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

(二)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

(三)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赠与合同纠纷 篇2

(一)赠与合同撤销权的内涵

撤销权对其行使权力时的撤销行为,有法律性和非法律性的行为。它是消极的一种权力,它撤销法律行为,有包含瑕疵的和无瑕疵两种意思表示。无瑕疵的是在法律行为中的意思表示的作成无瑕疵。有瑕疵撤销时在法律原则上溯及既往的,这样的效力失去,是在法律行为作成时就有瑕疵。撤销的传统民法理论中,撤销是使瑕疵法律行为的效力,相关利害关系人的效力消亡。这种撤回权是对于将要赠与人的物权享有的取消,而做出的赠与意思表示权利。

(二)赠与合同撤销权的种类

赠与合同里的合同撤销权有任意的和法定的,法定撤销权里有赠与本人做出的和继承人或法定代理人做出这个权力的执行。诺成合同是一种对当事人的任意撤销权不允许行使的方式,在赠与人是不能享有这种权利随意撤销的权利的,在我国的赠与合同,就是使用诺成合同这种形式。赠与合同是无偿的,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必须履行的合同,它所承载的是纯获益者为受赠人。赠与人仅在财产转移前,可以取消合同。当赠与人在自我经济遭受变故时,才可以酌情撤销这种赠与人的法定关系。

二、我国赠与合同撤销权的不足与改善

(一)我国赠与合同撤销权的不足

1. 撤销权存在滥用的危险性

在我国的对于赠与人在财产转移前,享有撤销权,但是我国的合同法中,规定我国的赠与人是不享有这种任意行使合同放弃赠与的事实,这种情况是为了预防有人通过赠与合同,为了达成某些目的,而签订合同,当拿到所需要的利益后,就通过任意撤销,从而使得合同失效。赠与合同的订立过程,是需要赠与人与受赠人双方的同意才能进行的。签订的过程包括要约和承诺,合同的解除也必须是双方都统一意见的前提下进行的。如果存在赠与人的任意撤销的行为,将会带来受赠人的损伤,为履行合同做出的各种程序,都失效了。赠与人任意撤销的行为是缺乏信用的一种表现。同时对于其他合同的赠与合同撤销权的设置,规定还是不够详细。

2. 在赠与合同内部,撤销权与相关制度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没有充分注意到相关制度之间的契合与衔接、客观上影响了制度整体功能的发挥

赠与合同中规定了,当赠与人故意做出使得赠与财产价值有损的行为时,就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做出相应价值的补偿行为。这条制度规定,是不够完善的,这样的责任赔付,必须从财产转移交付的时间点,来分析具体情况。在赠与物转移交付前,如果赠与物损坏或者灭失的情况,是赠与人故意的行为,是不应给予责任追究的,而是应该允许任意撤销,因为此时物权归赠与人所有。但是当赠与合同履行后,赠与物交付完毕了,此时物权归属受赠人所有,赠与人如果发生故意损坏的行为,则应该赔偿,同时不具有任意撤销行使权。但是对于赠与人还是有贫困的抗辩权,当赠与人的经济情况受到严重影响时,经营不善或者家庭经济水平困难时,可以选择赠与义务的终止行为。但是遇到道德相关的公益赠与时,此条规定方可生效。

(二)对我国赠与合同撤销权的改善建议

1. 引入缔约过失责任

撤销权是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而实施的,这个原则是要求合同的双方,对合同的相关条款给予信守的要求,而不是能够随意撤销自己履行合同的义务从我国相关条款中,给出了当被确认无效撤销的裁决时,就该对受赠方给予损失补偿。但是当受赠方与赠与方都是该承担过失的情况下,那就各自承担相应的损伤。当订立时发生借合同之名,谋取其他利益,或者合同订立的相关情况,并不属实等其他诚信条件,这时就该负担缔约责任。

2. 撤销权与相关制度的协调

撤销权中如果赠与人签订了赠与合同,就该履行其责任。但是当赠与人故意行使任意撤销权时,但是对赠与财产移交后,是不被应允的。赠与人的经济发生严重的变化时,家庭收入窘迫,此时应该被应允不参加任何赠与活动,包括其他公益性质的,这就与法律要求相悖。法律应该对于赠与人同样给予保护,这样才符合道德观要求。

摘要:赠与合同是基于无偿性的合同,立法中对于这种无偿性的规定,是非常特殊的,合同的生效要件,大概分为要务、要式与不要式和不要物与赠与人任意撤销三种模式展现形式。本文中通过对赠与合同的简要介绍出发,包含赠与合同的内涵和种类,同时讨论了各种我国赠与合同的各种不足,包括滥用的危险性,还有贫困抗辩权与撤销权等制度的相互关系,这是一个存在问题的矛盾点。通过这些简要的讨论之后,才得出最后的处理问题的措施,引入相关的责任条款,并且进行制度的改善。

关键词:赠与合同撤销权,制度

参考文献

[1]王利明.合同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宁红丽.赠与人“撤销权”的厘定与赠与制度的基本构造[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3]韩世远.我国合同法中的缔约过失问题研究[J].法学家,2004(3).

[4]王文军.论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J].法学论坛,2010(6).

赠与合同及公证的效力 篇3

【关键词】赠与合同;诺成性;任意撤销权 赠与合同是当事人将财产无偿赠与他方,他方受领该财产的合同。赠与物应为赠与人合法的并为法律允许的财产。赠与人的动产所有权自交付时起转移,不动产所有权依不动产权利转移方式转移。如当事人未办理登记手续,不影响赠与合同的效力。

1.赠与合同的性质是诺成合同

民法通则对赠与合同并未做出确认,但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特别是其第186条,认为我国立法对赠与合同之性质采诺成性应无任何异议。在现代社会,民事合同以诺成为原则,以实践为例外。反映在立法上,除非法律对某合同之实践性有特别规定,否则该合同即视为诺成合同。我国合同法第25条规定,“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第4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这是对合同诺成性规则的立法确认。在合同法第十一章,立法并未对赠与合同之实践性做出特别规定,因此关于赠与合同之性质自应适用合同法总则之规定,即赠与合同具有诺成性。

2.赠与人的任意撤销权及任意撤销权行使的条件

赠与人的任意撤销权,是在赠与合同成立后,赠与物交付之前,赠与人得基于自己的意思表示撤销赠与的权利。《合同法》第186条规定了赠与人享有任意撤销权,即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其目的就是赋予赠与人与受赠人达成合意后法定要件实现前以悔约权,使赠与人不致因情绪冲动,思虑欠周,贸然应允将不动产等价值贵重物品无偿给与他人,既受法律上的约束,遭受财产上的不利益。

任意撤销权行使的时间条件:须赠与标的物尚未交付或未移转登记。《合同法》第186条第1款对赠与人行使任意撤销权的时间进行了规定,即只能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具体而言,对于动产,需在交付之前撤销:对于不动产和需要登记的动产,需在登记之前撤销。若赠与标的物已为交付或登记,不得撤销;若标的物一部已交付或登记,则仅得就未交付或登记部分为撤销,已交付或登记部分不得撤销。对赠与物须办理所有权变更登记手续始得移转所有权者,如赠与人已为交付但未为登记或已为登记但未为实际交付赠与物时,赠与人可否任意撤销,在司法实务中存在分歧,我国合同法上对此的规定也不尽明确。作者认为,对于所有权变更须办理登记的标的物,一般以登记为其所有权变更之生效要件,而不以交付为所有权变更的生效要件。故对于此类所有权变更需办理登记的赠与物,若已为登记,不论其实际交付与否,均不得撤销;若已为交付而未为登记,则可以撤销。

任意撤销权行使的范围条件:须非为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合同法》第186条第2款对赠与人行使任意撤销权的范围进行了限制,即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得行使任意撤销权。对于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来说,赠与人不仅负有承诺赠与的法律义务,而且负有赈灾扶贫救困的道德义务。为了维护这类赠与法律关系的稳定,完成道德义务,本条款明确规定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在交付赠与财产之前可以撤销赠与的规定。对于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合同法》之所以规定不得撤销,一方面主要是考虑到赠与人若采取此种方式与受赠人订立赠与合同,经过公证人员的解释和说明,则应当已经考虑周详,如果再授予赠与人以任意撤销权,既有失合同的严肃性,也使受赠人处于明显不利的地位。另一方面,从公证的效力来说,具有债权内容的合同经过国家公证机关的公证,直接具有申请法院执行的效力。所以,这类合同不得撤销。这对于严肃国家公证机关的公证力,维护合同的严肃性,保证财产权利关系的相对稳定是必要的。

3.办理赠与合同公证的方式及效力

近几年,办理房产赠与公证的数量上升,主要是证明双方当事人签订的赠与合同的真实、合法。赠与人赠与,受赠人接受赠与,房产赠与合同就成立。在赠与中,第一步产生赠与关系,第二步交付实物,第三步产权登记。就此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7条规定,房产赠与行为的成立,一般情况下,以根据书面赠与合同办理过户手续为准;特殊情况下,没有办理过户手续的,也应有书面赠与合同,并实际交付房屋,赠与方算成立。据此,书面赠与合同是房产赠与成立的必要条件之一。

那种认为赠与是实践性法律行为,而在办理房产赠与公证时只需证明赠与人单方制成的赠与书真实、合法的公证方式是不妥的,应该采取证明房产赠与双方达成的赠与合同(协议)的真实、合法的公证方式,从而确定赠与人与受赠人亲自到公证处办理真实手续。根据《民法通则》第72条规定:“按照合同或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的,财产所有权从财产交付时转移,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8条:“公民之间赠与关系的成立,以赠与物的支付为准。赠与房屋,如根据书面赠与合同办理了过户手续的,应当认定赠与关系;未办理过户手续的,但受赠人根据书面赠与合同已占有、使用该房屋的,可以认定赠与有效,但应令其补办过户手续”。显然,房屋赠与,一般情况下,只有到房管机关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手续方为有效,也就是说,房产赠与的所有权转移时间应以房管机关办理了房产转移登记手续,受赠人领取了房产证之时为房屋所有权转移的时间,该时间即为房产赠与行为生效的时间。

附义务赠与合同 篇4

乙方(受赠方):_________(姓名)

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就赠与事项达成如下协议

1.赠与物的状况:_________。(包括赠与物的名称、质量、数量、所在地等)

2.甲方对赠与物应承担如下责任、义务:_________。(明确甲方的权利担保,瑕疵担保义务及相关的责任)

3.甲方享有_________的权利。(明确甲方的撤销权及其他权利)

4.乙方为接受赠与应履行下述义务:_________。(甲、乙双方应对所附义务有明确约定,乙方应按约定履行义务)

5.其它:_________。

甲方(签字):_________乙方(签字):_________

住址:_________住址: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电话: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赠与合同撤销 篇5

退一步说,即使法定撤销权行使不了,也可以以情势变更条款对抗,即: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

案例一:白某常年在外,家乡四间平房由其妹妹管理。去年平房要拆迁,妹妹建议他将其中两间赠与自己,不用办理过户,只要公证一下赠与合同,拆迁时他就可以分两套房子,将来再还给他,这样将来他的两个儿子就可以一人一套了。白某觉得妹妹想得很是周到,就按照妹妹的意思办理了公证赠与。

后拆迁办因其房产证未予变更最终还是仅分给了白某一套房产,可是妹妹却拿着公证的赠与合同要求他履行赠与,将其分到的房产分给自己一半。这时候白某才意识到这是个严肃的法律问题,遂到石景山区广宁司法所咨询自己是否有权撤销赠与合同。

司法所工作人员表示,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但具有公益性质的赠与合同和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除外。对于所有权已经转移的赠与、具有公益性质的赠与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只有在受赠人出现法定情形时,赠与人才可以撤销赠与。可以撤销赠与合同的法定情形包括如下三种:

(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

(二)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

(三)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本案中,白某的妹妹正是基于公证赠与不可随意撤销的法律规定,要求白某履行赠与合同。白某妹妹又不具备可以撤销赠与的法定情节,只能按照赠与合同履行赠与。法律人士提醒大家:千万不要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不当利益,这样往往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郭凤杰)

案例二: 案例

甲将房屋赠与给其大儿子乙,并办理了公证。乙凭赠与公证将该房屋过户到其名下。房屋到手后,乙某拒不履行对甲的赡养义务,采取了对甲不管不问的遗弃行为。甲现反悔要求撤销房屋赠与协议,将房屋收回。

争议焦点

一、甲认为乙房屋到手后,拒不履行对其赡养义务,依法应撤销房屋赠与协议,收回房屋。

二、乙认为房屋赠与协议已经过公证,不可撤销。

律师评述

本案争议焦点,关键要搞清楚赠与任意撤销和赠与法定撤销两个概念。赠与的任意撤销权是指赠与合同成立后,赠与人基于自己的意思而撤销赠与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86条是针对任意撤销而规定的。该条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赠与的法定撤销权是指只要出现法律规定的事由,不论赠与合同依据何种形式订立,也不论该赠与合同是否已履行,赠与人均可撤销赠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92条是针对法定撤销权而规定的。该条规定:“受赠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

(二)对赠与人有抚养义务而不履行;

赠与合同(公民类) 篇6

乙方:__________(受赠方)

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就赠与事项达成协议如下:

1.甲方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赠与乙方

(赠与物的名称、数量、质量)

2.甲方将于__________(时间)在_________(地点)将赠与物交付给乙方。

3.甲方承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责任义务。

4.甲方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权利。

(明确甲方的撤销权及行使撤销权的情形)

5.乙方应于__________(时间)之前做出是否接受赠与的意思表示,否则,赠与不生效力。

6.其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

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

盖章:____________________

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

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

盖章:____________________

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

试论赠与合同中的任意撤销权 篇7

1.任意撤销权的界定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186条可知, 任意撤销权是指赠与人所享有的, 得以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 基于自己的意思撤销其赠与的权利。该意思一旦作出, 则无需受赠人同意, 赠与行为的效力即告消灭, 因此任意撤销权应属于形成权范畴。为了避免权利滥用造成相对人权益的损害, 任意撤销权的行使还受到一定限制:第一, 任意撤销权的行使须满足赠与财产的权利尚未转移的时间条件, 即动产未交付, 不动产未登记。第二, 任意撤销权的行使在范围上还应满足该赠与非具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或非经公证。

2.对任意撤销权制度的反思

法谚有云:“无偿契约不生诉权”、“无偿约束不生义务”。 基于对赠与合同单务无偿性的考虑, 法律赋予赠与人以任意撤销权以颠覆其在赠与中的不利地位。然而法律的设置却不尽完善, 其单方面维护赠与人利益的同时, 却可能使受赠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害, 从而造成另一种不平衡, 破坏交易公平和合同的严谨性。

2.1合同约束力与任意撤销权

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 这是合同法最基本的立论基础, 它是法律赋予合同对当事人的强制力。【2】合同是建立在平等自由基础上的当事人的合意, 双方当事人同样地受合同效力约束。赠与合同的特殊性使得当事人双方之间的地位和利益均不对等, 法律不得不通过设置任意撤销权以达到价值均衡, 以使“赠与人不至于因一时情感冲动、思虑不周, 贸然应允将不动产等贵重物品无偿给予他人即受法律之约束遭受财产上的利益。”【3】然而赠与人得以依据自己的意志单方面撤销赠与, 突破了合同约束力的界限。法律不得任由赠与人出尔反尔, 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受赠人意志之上, 也不得容忍任何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约束力之上, 公然挑衅社会的平等价值理念以及合同的公平正义理念, 因此任意撤销权的行使必须受到限制。

2.2信赖利益损害赔偿

所谓信赖利益 (reliance interest) , 是指对合同或要约赋予了信赖的一方当事人所固有的, 因信赖可能或已经受到损失的利益, 包括财产利益和机会利益。赠与合同当中, 若受赠人基于对赠与人允诺的信赖, 作出了与履行承诺相关的必要准备或行为, 则当赠与人行使任意撤销权而撤销赠与时, 受赠人的利益必然遭受损害, 此时就涉及到受赠人的信赖利益损害赔偿问题。然而,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 并无相关规定使得受赠人能够得到救济。这无疑是立法的一大漏洞。 笔者认为, 虽然任意撤销权的设置是为了维护赠与人的权益, 平衡赠与人与受赠人之间不平等的经济交易地位, 但是, 若赠与人行使权利损害到受赠人的利益, 而受赠人却无法律依据来寻求赔偿, 这就使得二者的利益关系再次失衡, 也违反公平正义的初衷。

3.合理化探索和构想

任意撤销权的设置作为立法者用以达到赠与人与受赠人之间利益平衡及实现价值正义的技术性手段, 若其行使不受到一定限制, 将必然导致权利的滥用, 损害受赠人甚至第三方的利益。

3.1一分为二地看待除斥期间

赠与合同中赠与人的任意撤销权, 虽属于撤销权的一种, 但却因法律并未规定其有一定的除斥期间而有别于其他撤销权, 笔者认为这并不妥当。依照现行法律, 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 赠与人可不受任何限制而仅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使任意撤销权来使之前的允诺归于无效, 这就使得受赠人不得不长期处于一种被动地等待状态。笔者建议为任意撤销权设置一定的除斥期间, 并将该其一分为二来看待。一方面, 若当事人双方已约定了赠与合同的履行期限, 则在此期限内赠与人得以随时行使任意撤销权来撤销赠与, 而对于这类赠与, 受赠人则应该有一定预期, 避免在该期限内对赠与财产作出预支性的处分行为, 若因此遭受损失, 赠与人亦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另一方面, 若双方并未约定履行期限, 则赠与人必须在除斥期间内行使任意撤销权, 期间一旦经过, 就视为放弃行使权利, 赠与人就应该无理由地履行合同, 而受赠人也得以行使其交付请求权。另外, 该除斥期间应是一段较长的时间, 使赠与人能够在此期间内充分考虑到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因素。

3.2损害赔偿制度

笔者认为对于受赠人请求损害赔偿的责任基础, 可以适当引入公平责任的理念, 即以公平考虑作为标准, 根据实际情况和可能, 由受赠人和赠与人双方公平地分担损失。

3.3完善立法体系

我国的现行法律中, 只有《合同法》第186条对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有所提及, 众多司法解释也并无更具体、系统的规定, 而单凭这一空洞宽泛的条文实难解决复杂的相关问题。因此, 建议重新制定或完善《合同法》中关于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的法律条文, 或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予以明确具体的规定, 为实践提供合理的法律依据, 也促进我国法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史尚宽, 《债法各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页189.

[2]张伟, “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权探讨”, 《现代商业》, 2008年26期.

赠与合同纠纷 篇8

2008年12月17日,黄琛南在家里吃完早餐后,像平时一样骑摩托车去上班。

20多分钟后,其父黄亚生的手机突然响起,来电显示的是儿子的号码。“喂,请问你是黄琛南的父亲吗?”手机里传来了一个陌生人焦急的声音。“你是?”黄亚生里一紧,不祥的预感袭上心头。“我是医院的一名医生,你儿子出了车祸,不省人事,现正在医院抢救。我们从他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找到了他的身份证和手机,这才给您拨打的电话,你们快点来医院吧。”“好,我们马上就到。”黄亚生慌慌张张地对老伴郑梅喊道:“儿子出车祸了我们得马上赶到医院。”郑梅一听,慌了神,丢下手里的家务活,与黄亚生一起赶往医院。

当他们赶到医院时,还是迟了一步。黄琛南因伤势过重,来不及见亲人最后一眼便魂归天国。黄亚生老泪纵横,郑梅则瘫倒在地。这时,黄琛南的妻子孙琼也从单位赶到了医院,她扶起婆婆,然后呆呆地站在走廊上……

悲痛过后,一家人慢慢地回过神来,他们从医生那里弄清了黄琛南出事的经过。原来雨天路滑加上黄琛南的车速过快,摩托车不慎翻下了路边的沟坎。更不幸的是,他失去控制后头部着地,重重地撞在了_一块岩石上,当即昏迷不醒,当他被人发现送到医院时,因伤势过重,医生也无力回天。

儿子安葬后,黄亚生和郑梅开始担忧起往后的生活。原来,年近七旬的他们没有退休工资,一直与儿子儿媳住在一起,他们居住的那幢四层楼房也是由儿子出钱修建的,房产登记在儿子的名下如今儿子去世了,儿媳没准会改嫁,他们因此感到不踏实,不得不为以后的生活考虑。

在黄亚生的提议下一家人召开了家庭会议,他们居住的楼房成为了焦点。房屋归到公婆名下儿媳不同意;归到儿媳名下公婆又不赞成。商量来商量去,一个折中的办法让双方皆大欢喜。

2008年12月23日,黄亚生、郑梅夫妇和孙琼经平等自愿协商,就黄琛南去世后的家庭财产分割达成了协议:一、双方现共同居住的四层房屋的产权归黄琛南的儿子黄明所有;二、黄亚生、郑梅、孙琼、黄明对该幢房屋均有居住权,其中一楼、四楼归黄亚生、郑梅夫妇使用,二楼、三楼归孙琼、黄明母子使用……

家庭风波不请自来,协议反倒变成诉讼的导火索

黄琛南去世不久,孙琼的父母和亲友们不停地劝她再找个伴侣。一开始,孙琼念及儿子还小,丈夫去世时间不长,一直拒绝。可后来她也招架不住众人的劝说,点头答应了。亲友们四处为她介绍对象,也时不时地有男子来孙琼家附近打听。

儿媳要改嫁,黄亚生夫妇也知道这事儿是拦不住的,司儿媳总是在眼皮子底下张罗着,他们看在眼里,心里难免有些难受。每当他们与儿媳碰面时,老俩口因心情不佳,总会给些脸色,日子久了他们与儿媳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僵。

2009年6月28日,孙琼与郑梅在家门口擦肩而过,郑梅说:“你现在看到我连招呼都不打我儿子才死了几个月啊。再怎么着,我还是孩子的奶奶呢。”面对婆婆的责备,孙琼抱怨:“妈,咱们天天见面,您怎么变得那么生分了而且我正想着事,走神了。”“我看你是急着找个老公再嫁出去吧!”说到这,郑梅满肚子伤心,禁不住落下泪来。孙琼没有理睬婆婆的情绪变化,上了楼后重重地把门关上了。

此后,黄亚生夫妇和孙琼的关系急剧恶化,争吵不断,虽住在同一幢房子里却形同路人。2010年4月,他们再次争哦黄亚生拨打了“110”。后来他们在警察的主持下达成了一份“补充协议”。按照“补充协议”的规定,房屋的所有权仍归黄明所有,房屋的一楼由黄亚生夫妇和孙琼共同出资进行隔断,各自使用一半。

10月的一天,黄亚生突然想起把房屋产权归到孙子名下的争情一直没有办理。为此,他来到房产管理局咨询该如何为孙子办理房产证。咨询完后,黄亚生火冒三丈。原来3个月前,孙琼背着他们偷偷地把房子转到了她的名下办理了以孙琼为所有权人的房产证。

“这怎么行。”黄亚生回去跟老伴一说,郑梅同样怒气冲天,他们要找孙琼问个清楚。“咚咚咚”,他们使劲地敲孙琼的房门。孙琼一开门,黄亚生夫妇便怒气冲冲地指责她,并责令她马上把房子过户给黄明。面对公婆的责问,孙琼说:“按照协议,房子是给黄明的,黄明又是我的儿子我是他的监护人,他的房子自然由我来管理,我爱登记在谁的名下就登记在谁的名下。”黄亚生夫妇顿时无言以对。

孙琼的回答让他们感到不满,房子若变成孙琼的,那他们的居住权会随时打水漂,而且孙子长大后,也不一定能拥有房屋的所有权。该怎么办?黄亚生夫妇静下心来,思考对策。

到了这地步,他们想去法院起诉孙琼。可这诉讼请求该如何提呢?他们面临着两种选择。第一种是要求执行协议,请求法院判令孙琼把房子过户到黄明的名下同时保证他们老两口对房屋享有部分居住权;第二种是请求撤销协议,那么房子便是黄琛南的遗只他们就能以继承人的身份参与继承分割。

遭遇法律瓶颈:没过户的房产到底归谁?

2011年春节后,黄亚生夫妇以一纸诉状,把儿媳孙琼和孙子黄明告上了法庭。他们诉称,当初双方签订的协议中,产权归黄明所有的约定是一种赠与,他们和孙琼都是赠与人。对房屋这样的不动产来说,只有办理过户手续,赠与才算完成,如果没有办理过户手续,赠与人可以随时撤销赠与。现在,该房屋还没有过户到黄明的名下他们作为赠与人,可依法行使撤销权,同时请求对黄琛南的遗产即房屋进行分割。

孙琼表示,2008年12月达成的协议不是赠与合同,而是继承协议。那是她与黄亚生夫妇为分割黄琛南的遗产达成的协议,应当适用继承法的规定。分割遗产的协议合法有效的话,只存在完全履行的问题,不存在撤销赠与的问题。黄明年龄小,她是黄明的母亲,又是黄明的监护人,将房屋过户到她的名下是对未成年人实现权利的一种方式。既然黄琛南的遗产已经分割完毕,继承协议也就履行完毕。

继承协议PK赠与合同,二者之间究竟有没有冲突,法律又该如何抉择呢?2011年4月初,当地法院开庭审理了这起纠纷案。

主审法官表示,本案的焦点在于那份协议的效力是适用继承法,还是适用合同法。2008年,黄亚生夫妇与孙琼签订的协议是为分割黄琛南的遗产、处理继承事宜签订的,本质上属于继承协议,但协议中关于房屋产权归黄明的内容,又具备赠与合同的性质。可以说,它既属于继承协议,又属于赠与合同。

从继承协议的角度讲,应当适用继承法的规定,该协议自签字时生效,应当得到完全的履行,孙琼应当把房屋过户到黄明名下;从赠与合同的角度讲,应当适用合同法的规定,在房屋过户到黄明名下前,赠与人享有任意的撤销权。适用继承法,房屋只能是黄明的,过户只是时间问题;适用合同法,房屋则由继承人重新继承。

面对法律冲突,主审法官采纳了“赠与合同”说。主审法官认为,协议中关于房屋产权归黄明的内容,应视为继承人就其所继承的房屋份额作出了赠与处允但因房屋一直没有过户到黄明名下赠与便没有完成,产权也没有因此转移。所以赠与人有权撤销赠与,现黄亚生夫妇撤销赠与,予以支持。本案所涉及的房屋系黄琛南与孙琼的夫妻共同财产,在黄琛南死后,孙琼享有一半的份额,另一半则为黄琛南的遗产。黄亚生、郑梅、孙琼、黄明是黄琛南的法定继承人,各自继承相应的遗产'黄亚生、郑梅继承的份额为遗产的二分之一,也就是房屋的四分之一。综合考虑房屋的居住现实、使用方便、各楼层的价值不同等状况,主审法官认为按照双方原有协议的约定,将房屋第四层全部及第一层的一半分割给黄亚生夫妇较为合理。

赠与合同范本 篇9

赠与者x x x(以下简称甲方)、受赠者x x x(以下简称乙方)双方缔结如下赠与契约:

一、甲方将后记的不动产依以下各条约定赠与对方。

二、甲方在2007年月日前,将房内应搬之物包括家俱,家电等搬离,如不搬离,视为放弃,将由乙方自行处理,届时由双方大人到场做证,视为现场交接。

三、甲方会同乙方于x x x x年x月x日前进行后记的不动产移转登记及转让手续。

四、乙方如有下列情形之一时,甲方可撤销本契约:

(1)在赠与合同生效后十年内对后记不动产进行拍卖、转让、抵押或其他变更所有权的行为。

(2)对甲方犯下重大罪行。

五、乙方若因前条任一事由遭致撤销契约时,应立即将后记不动产归还甲方。

六、本合同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及双方父母各执一份。

不动产标示:

(1)土地:

坐落于x市x街x号

面积:x x亩

(2)建筑物

面积:

房产编号:

立契约人

赠与人(甲方):

住址:

身份证统一号码:

受赠人(乙方):住址:

身份证统一号码:

一般股权赠与合同 篇10

2、公司已经发生的债权债务不受股东变更的影响。

第七条 费用的负担

本转让协议实施所需支付的有关税费双方各负担二分之一。

第八条 违约责任

如果本协议任何一方未按本协议的规定,适当地、全面地履行其义务,应该承担违约责任。守约一方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和损害,应由违约一方赔偿。

第九条 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

1.本协议受中国法律管辖并按其解释。

2.凡因本协议引起的或与本协议有关的任何争议,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公司所在地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条 其他

1、本协议由双方或其委托代理人签字或盖章后生效。

老人财产“赠与”要谨慎 篇11

案例一:老夫妻花百万购房赠与子女惹麻烦

张某5年前与老伴一同出资一百多万,为已结婚的儿子购置了一套商品房,并将房产登记在儿子、儿媳与孙子的名下,同时约定孙子拥有一半份额,儿子与儿媳共有另一半份额,而老两口只是通过合同,与小两口约定拥有永久居住权。5年过去了,曾经和和美美的一家如今因为小两口的感情破裂,闹得不可开交,态度坚决的儿媳已提起离婚诉讼。老两口这时慌了阵脚,考虑到自己已经没有了房子的产权而焦虑不安。如果儿媳通过诉讼得到了小孩的抚养权,那是不是在孙子成年前都将拥有75%的产权?自己会不会被扫地出门?怀着这些疑问,张某和老伴来到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

律师了解情况后,首先让张某不用过于心急,毕竟他们已有合同约定好了永久居住权,无论谁享有产权,他们都可以合法居住。另外,孙子的50%的份额受法律保护,有抚养权不代表能随意处置被监护人的物权,监护人也只能在有利于被监护人的范围内合适地处分财产。

案例二:老太后悔将房子早早过户给小儿子

李女士早年丧偶,育有一儿一女,因为比较喜欢小儿子,在退休之际将房子登记到了小儿子名下,并约定小儿子负责自己的养老。10多年过去了,李女土的身体每况愈下,但小儿子的态度已由当初的悉心照料变成了不闻不问。另一方面,女儿也以李女士当初与小儿子的约定为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如今,她后悔将房子早早地过户给小儿子。无奈之下李女士来到姑苏法律援助中心,问问房产能否再变更回自己的名下。值班律师告知,房产更变登记必须双方达成合意,现在房产登记在小儿子名下,所有权已归小儿子,若要变更必须征得小儿子的同意才可进行变更登记。另外,女儿无论能否得到遗产,都有赡养老人的法定义务,绝不能因为得不到房产而拒绝赡养老人。

律师提醒:老人们大可不必将财产早早交付给子女

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法律也规定子女必须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但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看,不孝敬老人的子女大有人在,特别是一些子女在确定已得到老人大部分遗产后,便将赡养义务抛在了脑后。

为了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更有保障,老人们大可不必将财产早早地交付给子女,而可以通过遗嘱的方式处分自己的财产。如果有多个子女,也可视子女孝心在遗嘱中对财产进行分配,并在百年之后再公示于子女。如果想提升遗嘱效力,减少财产分配的纠纷,还可将遗嘱进行公证。

论夫妻间房产赠与的法律适用 篇12

随着经济的发展, 夫妻间关于房产赠与的纠纷越来越多。夫妻一方将其房产赠与对方, 但没有办理过户手续, 离婚后, 赠与一方是否享有撤销权?在处理这类纠纷时是适用《合同法》还是适用《婚姻法》, 目前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 实践中的不同处理

1.夫妻间房产赠与的处理适用《合同法》有关赠与合同的规定。该观点认为, 依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6条规定, 夫妻一方将其所有房产赠与另一方的行为适用《合同法》第186条规定, 在房产所有权未转移的情况下赠与人能够撤销赠与合同。《婚姻法》第19条把我国夫妻约定财产制的种类规定为分别所有、共同共有和部分共同共有, 不包含一方将其房产赠与另一方的情况。所以夫妻间房产赠与应当适用于赠与合同的相关规定, 赠与人在房产所有权变动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合同。

2.夫妻间房产赠与的处理适用《婚姻法》关于夫妻约定财产制的规定。该观点认为我国《婚姻法》第19条是对夫妻约定财产制的规定, 该规定并没有限制当事人对财产予以约定的内容, 夫妻间可以自主约定婚前财产和婚后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或者双方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 也可以约定一方的婚前个人财产在婚后归另一方所有, 只要夫妻间对财产的约定是出自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 而且约定内容合法, 那么该约定就应当属于夫妻约定财产制的调整范围。

3.夫妻间房产赠与的处理适用特殊赠与规则。这一观点认为, 夫妻间的房产赠与行为是基于婚姻关系的特殊赠与, 法律应当予以特别规定。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赠与方不享有撤销权, 但是在婚姻未缔结或离婚后, 可以借鉴德国司法实践的做法, 将《德国民法典》第313项规定的法律行为基础障碍理论作为处理夫妻间房产赠与问题的依据, 不管赠与协议是否已履行完, 根据情势变更原则, 赠与方可以在不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前提下变更或撤销已生效的赠与协议。

(二) 笔者的评析

观点一将夫妻间房产赠与比照合同法处理虽然有利于平衡夫妻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但是将夫妻一方个人财产约定为对方所有认定为一般赠与而约定为双方共有却视为夫妻约定, 仅因数量不同最终却导致适用法律不同, 有违公平合理之原则。另外, 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6条规定, 只要赠与房产没有办理过户手续, 赠与方均可以行使撤销权, 这种做法过度追求法律的工具性, 忽视了婚姻家庭的情感性和伦理性。

观点二肯定了夫妻财产约定的身份属性, 限制赠与人在赠与财产所有权转移前的任意撤销权, 维护了受赠人的合法权益。夫妻间赠与房产大多是为了维系家庭生活稳定, 带有很浓的感情因素, 很难用一般赠与合同来规范。而且将夫妻间房产赠与纳入夫妻约定财产制的调整范围, 明确了《婚姻法》和《合同法》的界限, 遵循了婚姻家庭法的价值取向。

观点三解决了前述观点在实务中做法过于刚性的缺点。允许当事人根据情势变更原则撤销赠与, 有利于实现个案公平。但是我国现行法律中没有关于特殊赠与的规定, 在司法实务中将夫妻间房产赠与按照特殊赠与规则处理缺少直接的法律依据。

关于夫妻间房产赠与的案件, 之所以会引发各种观点和质疑, 归根结底是因为目前司法人员对约定财产制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笔者认为解决夫妻间赠与法律适用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夫妻约定财产制。

二、夫妻约定财产制的界定

(一) 夫妻约定财产制的特征

夫妻约定财产制是指法律允许夫妻通过协议对婚前婚后财产的归属、管理等事项作出约定, 排除夫妻法定财产制适用的制度。 (1) 夫妻就财产关系除了作出财产制约定以外, 还可以进行其他财产方面的约定 (如贷款、合伙协议) 。与夫妻间其他财产内容约定相比, 夫妻约定财产制的特征主要有:

1.主体的特定性。夫妻财产制约定要求缔约双方当事人间必须具有特定的身份关系, 即夫妻关系。如果婚姻关系不成立, 那么财产制约定也不生效。因而夫妻财产制约定的主体必须具有夫妻身份。

2.内容的复杂性。夫妻双方不仅可以自主约定财产权利的归属, 而且还可以针对对外债务清偿、共同生活费用的分配等内容进行约定。较之一般民事财产合同, 夫妻财产制约定在内容上更为复杂。

3.效力的附随性。夫妻财产制约定的效力附随于婚姻关系, 是婚姻关系的从契约。 (2) 夫妻财产制约定必须建立在夫妻婚姻关系存在的基础上, 一旦婚姻关系不成立、无效、撤销或终止, 那么依附于它之上的财产制约定也随之无效。

(二) 夫妻约定财产制的种类

1.国外夫妻约定财产制的类型。纵观世界各国立法, 关于夫妻约定财产制的立法模式大致分为两种, 即选择式的约定财产制与独创式的约定财产制。选择式的约定财产制是指法律明确规定夫妻财产制的种类及内容, 当事人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选择其一适用, 超出该范围无效。独创式的约定财产制是指法律不限制夫妻财产制约定的内容, 允许当事人自主选择夫妻财产制, 或部分变更法定夫妻财产制。

2.我国夫妻约定财产制的类型。关于我国夫妻约定财产制属于什么类型学界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婚姻法》确立的是一种封闭式的约定财产制。当事人只能在一般共同制、分别财产制和限定共同制中选择一种, 超过该范围约定无效。另一种观点是, 《婚姻法》第19条实际上已经包括夫妻财产关系的全部情况, 法律没有限制当事人的选择, 我国的财产制类型是不定向选择式。

笔者认为, 我国应当适用独创式的约定财产制, 理由如下:第一, 在采用选择式约定财产制的国家, 立法者详细规定了当事人可以选择的财产制类型及内容, 而我国《婚姻法》关于财产制类型的规定简单粗糙不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我国不具有适用选择式约定财产制的可能性。第二, 在采用选择式约定财产制的国家, 当事人只可以在法律规定的几种财产制类型中选择一种, 具有强制性。但是我国《婚姻法》第19条规定使用的是“可以”而不是“必须”“应当”这类具有强制性色彩的表述。换言之, 第19条是任意性规范而非强制性规范, 该条所规定的财产制类型只是示例性的, 并没有涵盖所有种类的约定。

(三) 夫妻财产约定与夫妻赠与的区别

夫妻间的财产约定与赠与都涉及财产归属, 且都有无偿处分财产的特征, 因此有学者认为夫妻财产约定与赠与没有本质区别。这种观点不是十分准确, 夫妻财产约定虽然有无偿转移财产的特点, 但不等同于赠与行为。

1.目的不同。在赠与合同中, 一旦赠与合同生效, 赠与物的所有权归受赠方所有, 赠与人对赠与物就不再享有利益。但是对于夫妻双方而言, 无论夫妻双方如何就房产约定, 其房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始终归双方共有。只有在婚姻关系解除时, 夫妻间的房产赠与才会产生实际意义。而且夫妻间的财产约定经常与身份的确立、存续、解除有关。而赠与仅是为了转移财产, 不以身份变动为目的。所以夫妻财产约定与赠与合同有本质上的差别。

2.“无偿性”不同。通说认为, 赠与合同具有无偿性、单务性、诺成性等特征, 而无偿性是赠与合同的根本特征, 即受赠人获得赠与人的给付无须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正是基于这一特征, 法律赋予赠与人任意撤销权, 目的是保护赠与人的利益, 赠与人在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合同之前, 可以随时撤销该合同。 (3) 在赠与合同中, 由于受赠人对于赠与人的给付不负对价给付义务, 因此赠与人行使任意撤销权, 并不会使受赠人遭受损失。

但是, 在针对夫妻一方将房产赠与给另一方的问题上, 我们不仅要看到约定内容的财产性, 更要注重其附随的婚姻身份性。在现实生活中, 夫妻一方将自己的房产赠与对方配偶, 相对受赠方而言, 赠与方一般处于经济优势地位, 夫妻一方名义上是赠与, 实际可能是为了换取某种利益, 如夫妻一方将房产赠与对方可能是希望维持家庭关系和睦, 或是出于对另一方生育儿女、侍奉老人、操持家务的真诚回报等, 这些实际上是赠与人对受赠人为家庭付出的“对待给付”, 其赠与行为并非是无偿的。因此夫妻间房产赠与有别于一般赠与。

3.约定的财产范围不同。夫妻财产约定转让的财产范围包括婚前财产、婚后实行分别财产制的个人财产、实行共同财产制时的个人财产、实行夫妻法定财产制下的婚后共有财产。而赠与合同中的赠与财产不包括实行夫妻法定财产制下夫妻婚后共同财产。因为这时的财产所有权属于夫妻共同共有, 任何一方无权作出赠与另一方的处分。

三、夫妻间房产赠与属于夫妻约定财产制的调整范畴

夫妻间房产赠与是附随身份关系的财产行为, 有别于一般的赠与合同, 应该纳入夫妻约定财产制的调整范围。

(一) 我国夫妻约定财产制包含夫妻一方将其个人财产赠与另一方的情况

在选择式的夫妻约定财产制下, 法律明确规定了财产制的种类及内容, 当事人只能在规定的财产制中加以选择, 禁止自由约定, 这种情况下夫妻约定财产制的类型包容性极小, 赠与无疑不属于夫妻约定财产制。诚如上文所述, 我国应当属于独创式的夫妻约定财产制, 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 允许当事人自由安排其财产关系, 以达到部分或全部变更法定财产制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 夫妻财产制约定不排除一方将其房产约定为另一方所有的情形。无论夫妻将一方财产约定为共有或另一方所有, 还是将共有财产约定归一方所有, 都是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财产归属的安排, 都应纳入夫妻约定财产制。而且根据《婚姻法》第19条的规定, 当事人可以对婚前、婚后的财产归属约定为全部共同共有、部分共同共有、部分分别所有或者分别所有, 这实际上包括一方将其房产约定为另一方所有的情况, 从第19条的文义上看, 立法者对夫妻间的约定内容并无限制, 因此, 夫妻间的房产赠与包含在夫妻约定财产制之中。

(二) 夫妻约定财产制可以针对特定财产加以约定

有学者主张夫妻约定财产制只可以针对夫妻整体财产进行约定, 而赠与则只能针对特定财产, 因此夫妻就个别房产的约定是赠与合同而非夫妻约定财产制。如夫妻一方将其婚前房产约定为共有是夫妻间赠与, 适用于《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但如果该方当事人整体性的将一方婚前财产约定为夫妻共有则属于夫妻约定财产制, 适用《婚姻法》调整。有学者提出质疑, 如果此房产是该方当事人唯一的婚前财产, 那么仅因约定的表述不同而适用不同的法律, 对当事人公平吗?可以说, 现实生活中夫妻间关于财产的约定复杂多样, 不能仅因约定内容只涉及特定财产就排除约定财产制的适用。我国应属于独创式的约定财产制, 夫妻既可以选择适用某一财产制度代替法定财产制, 也可以针对某类财产或者某特定财产的归属加以约定来对法定财产制的部分内容进行变更。而且在我国, 由于“同居共财”的观念深入人心, 现实生活中法定夫妻财产制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夫妻约定财产制的适用比例很低, 很少有夫妻在婚前或婚后针对财产制的类型加以约定, 大多数人都是对特定财产的归属进行约定, 以达到部分变更法定财产制的目的, 而约定未涉及的其他财产归属仍然适用于夫妻法定财产制。如果法律限定当事人只能就分别财产制、一般共有制等类型进行选择, 那么我国财产制约定在司法实践中将没有适用余地。另外, 《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第19条规定, 夫妻个人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有财产, 但当事人另有约定除外。由此可以看出《婚姻法》并不排斥个人财产的存在, 夫妻双方可以将一方个人财产约定为夫妻共同财产或另一方个人财产。据此, 夫妻间房产赠与属于约定财产制的范畴。

四、夫妻间房产赠与的法律效力

《婚姻法》第19条并没有明确规定夫妻财产约定的效力, 多数学者认为夫妻约定财产制是一项与法定夫妻财产制并存的财产制度, 它的法律效力与普通民事财产合同所产生的债权效力不同。夫妻财产约定可以直接引起物权变动, 不需要再履行公示程序。

(一) 夫妻间房产赠与是非基于法律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 无需履行登记手续

引起物权变动的原因有两类, 一类是通过法律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另一类是非基于法律行为而发生的物权变动, 如因继承、征收等事实的成就而引发的物权变动。非依民事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 有的是根据公法进行的变动, 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示性;有的则表现为一种客观事实, 而该事实本身可以被公众知晓。《物权法》第9条和第23条规定原则上不动产和动产要以登记和交付作为物权变动的要件, 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物权法》第28—30条列举了不须公示就直接发生物权变动的几种情况。

有学者认为夫妻财产制约定是夫妻意思表示一致的产物, 由此引发的物权变动是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笔者认为此观点值得商榷, 理由如下:第一, 基于法律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通常与交易有关, 夫妻间的约定没有直接的经济目的, 这种非交易性决定了其物权变动无需履行公示程序。第二, 夫妻约定财产制之所以会直接引起物权变动是基于婚姻这一特殊的身份事实, 而婚姻登记本身具有社会公示性, 在一定范围内夫妻身份关系会被公众熟知, 所以无需再进行公示。第三, 《物权法》第28—30条是例示性规定, 没有穷尽所有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情况。法律虽然未规定夫妻财产制约定是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 但夫妻约定财产制可以准用《物权法》第29条关于因继承而发生的不动产物权变动的规定。因此夫妻约定财产制是非基于法律行为而发生的物权变动, 即夫妻间房产赠与无需履行登记手续就可产生所有权的转移。

(二) 夫妻间房产赠与对第三人的效力

夫妻一方将其房产赠与对方但未办理过户手续, 此时不动产登记簿显示的权利人是赠与方, 即法律物权人, 而真实的权利人是受赠方, 即事实物权人, 法律应该如何处理法律物权与事实物权不一致的情况?在不涉及第三人的情形下, 应以事实物权的保护优先。但如果涉及第三人, 法律应注重交易安全以及善意第三人的保护, 承认物权公示的正确推定效力, 此时, 事实物权将不会受到保护, 受赠方只能向赠与方主张债法上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因此在没有登记的情况下, 夫妻间房产赠与仅在夫妻内部产生物权变动的效力, 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受赠方可以要求赠与方协助变更房产登记使其真实的物权得到公示。

参考文献

[1]马忆南.婚姻家庭法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余延满.亲属法原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关于地震英语作文下一篇:构建彰显时代特征的和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