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纠纷处理有关规定(精选9篇)
中国劳动咨询网http:///
(一)仲裁、诉讼参加人问题
1.用人单位合并的,其合并前发生的劳动争议由合并后的用人单位为一方当事人;用人单位分立的,其分立前发生的劳动争议由分立后承受其权利义务的用人单位为一方当事人,权利义务不明确的,由分立后的用人单位为共同当事人。
2.企业解散、撤销的,其解散、撤销前发生的劳动争议,有主管部门或开办单位的,可列主管部门或开办单位为一方当事人。无主管部门的外商独资企业、私营企业,由其原法定代表人为一方当事人。
3.企业在承包期间与职工发生的劳动争议,企业为一方当事人,承包人可列为第三人。
(二)仲裁监督问题
对于劳动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的案件而不予受理的,上级仲裁委员会有权指定、监督下级仲裁委员会受理案件,人民法院也可提出司法建议。
(三)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问题
1.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应以《劳动法》等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我市地方性法规、规章为依据。
2.处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因开除、除名、辞退违纪职工发生的争议,应以国务院《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为依据。处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因开除、辞退工人而发生的争议,应以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暂行规定》和人事部《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辞退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暂行规定》为依据。
3.对于用人单位内部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及董事会通过的规章制度以及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包括集体合同),应进行认真的审查,对其中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部分应给予支持,对其中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应认定无效。
(四)仲裁与审判中的有关问题
1.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应适用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一般原则,即“谁主张、谁举证”。因用人单位处分、处理职工发生的争议,用人单位应当提供作出上述决定的证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对各种证据要认真审查核实。
2.仲裁和诉讼中,用人单位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等决定被撤销的,应就劳动者因用人单位的上述决定而造成的工资、福利等经济损失一并做出裁决。
3.对于用人单位拖欠劳动报酬,而劳动者也因违纪等造成用人单位经济损失,双方同时主张各自权利的,可合并处理。
4.用人单位辞退违纪职工,一般情况下应履行教育程序或予以“辞退警告”,但是对于职工犯有按行业特殊要求严格禁止的违纪行为,并由用人单位按其内部规章制度或劳动合同约定直接辞退的,只要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仲裁委员会人民法院可予以支持。
5.对于用人单位违反法定程序处理违纪职工的决定,应当予以撤销。用人单位自行补正重新作出决定后又发生争议的,应另行立案进行审理。
6.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维持劳动关系的期限,应以双方所签订的劳动合同规定的期限为准。上岗协议期限不能作为确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维持劳动关系期限的依据。
7.处理应签订而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劳动争议案件,首先应确定双方具有事实劳动关系,其次在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对争议进行处理。对于事实劳动关系需要继续维持的,应令其双方依法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对于劳动合同期满未办理终止或续订劳动合同手续而继续实际履行的,视为劳动合同自动延续,有关争议内容按原劳动合同进行处理,需要继续维持劳动关系的,应令其双方依法补办续订劳动合同手续。
8.用人单位解除与劳动者劳动关系的处理决定被认定无效后,劳动者的实际经济损失,由用人单位自停发劳动报酬之日起至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法律文书生效之日止,按月计算,赔偿实际损失。赔偿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9.用人单位因劳动者违纪作出处分、处理决定时,可要求经济赔偿。决定作出后又要求赔偿的,不予受理。
10.劳动者因工负伤引起的保险福利待遇和经济赔偿,凡公有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按现行劳动保险条例予以处理;非公有制的其它用人单位,可暂按民事损害赔偿一次性解决的办法予以处理。
11.劳动报酬争议,双方无书面合同约定,又无其他证据证明劳动报酬数额的,可比照同行业同工种平均水平的劳动报酬确定须支付的数额标准。
(五)案由和法律文书制作问题
1.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审理的劳动争议案件的案由确定,应符合两点基本要求,一是要明确反映出是劳动争议案件;二是要明确具体争议的标的种类,例如“劳动争议除名”、“劳动争议工资”等。
2.经仲裁委员会调解达成协议的案件,应当制作调解书,在双方当事人签名送达后即发生法律效力。如双方当事人同意无需制作调解书,并当庭履行的,仲裁员应在调解笔录上注明“不再另行制作调解书,以调解笔录记载的调解方案为准”,当事人、仲裁员签名后生效。
3.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法律文书主文的表述,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下列几种不同方式:
(1)用人单位作出开除、除名、辞退决定正确的,表述为“维持(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开除、除名、辞退)的处理决定”;确有错误的,表述为“撤销(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开除、除名、辞退)的处理决定”;用人单位还应承担一定给付义务的,亦应一并予以具体明确。
(2)对于其他劳动利益争议的案件,如劳动报酬、劳动保险、福利待遇等案件,申诉人或原告不能得到支持的,仲裁委员会表述为“驳回申诉请求”,人民法院表述为“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用人单位应当承担一定给付义务或其行为确有错误需变更的,应具体裁决其履行应承担的义务或裁决予以变更。
(3)对于解除合同的,应明确表述解除合同是否有效。解除合同无效,用人单位应承担一定给付义务或者劳动者应承担赔偿义务的,亦应一并予以准确、全面表述清楚。
(4)对于劳动合同确认无效的,应明确表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劳动合同无效”,并就其他给付内容加以明确。
(六)有关社会保险劳动争议的处理问题
1.劳动仲裁调解、裁决
(1)因企业未按规定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侵害职工权益,职工提出仲裁申诉,凡符合受理条件的,劳动仲裁部门经审理核实后,应根据法律规定进行调解或作出裁决。
(2)对于案情复杂,涉及职工人数较多,社会影响大或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劳动仲裁部门在调解、裁决前,应及时与有关部门、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进行研究,并征求主管委局意见后,再作调解、裁决,以便于仲裁法律文书的执行。
(3)劳动仲裁部门在处理案件中,发现企业未按规定为部分或全部职工缴费的,在裁决个案的同时,应向企业发出为部分或全部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仲裁建议书,并及时向同级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和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书面通报情况。
2.劳动仲裁裁决的执行
(1)企业在劳动仲裁部门下达仲裁文书生效后50日内,须到参保区、县社会保险机构办理补缴社会保险费相关手续;各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依照劳动仲裁法律文书,及时受理
并办理企业为职工补缴社会保险费等相关手续。
(2)已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经劳动仲裁部门认定企业未按规定缴费,而降低职工养老金的,企业需要重新办理退休手续,期间造成的职工养老金少发部分,由企业负担予以补发。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依据劳动仲裁部门仲裁法律文书,对于已退休人员缴费基数调整补缴后,其应增加的养老保险待遇,自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重新审批的次月起纳入统筹。
(3)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依据劳动仲裁部门书面通报,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费征缴监督检查办法》等有关规定,对企业实施劳动鉴定。
(4)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依据劳动仲裁部门的书面通报,对存在问题的企业进行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和按规定对企业进行处罚。
3.其它
(1)企业应严格遵守国家和我市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依法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定期向职工通报缴费情况,按要求向职工发放《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对帐单》,发现问题,按规定的程序及时调整、更改、补缴。
(2)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及时做好对来访职工的宣传、咨询和有关情况的查询工作。积极配合劳动争议、劳动监察部门做好劳动争议处理工作。
(3)劳动者通过对帐单发现用人单位为其少缴、漏缴养老保险费,由此引发的劳动争议,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经审理查实的,应根据规定裁决企业依法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仲裁文书,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按仲裁文书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
因劳动合同关系消失、用人单位未缴纳失业保险费或未及时通知、协助劳动者办理失业登记手续,造成劳动者不能享受失业保险金,劳动者要求赔偿,因此发生的劳动争议,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可以按照津劳力[1999]350号文件规定执行,即:“被解除劳动关系人员的失业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承担”。
(七)其他问题
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就某项劳动权利义务达成的协议,经公证机关公证后,发生劳动争议应按照《劳动法》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劳动合同的效力由人民法院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认定。经过公证的材料,在仲裁过程中应当作为证据使用,公证的内容符合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的,仲裁委员会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2.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劳动争议仲裁裁决,当事人请求原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重新审理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可以告知当事人向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庭提起执行申诉。
3.对一至四级工伤的职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按照劳部发[1996]266号文件第二十七条的规定,本着保护工伤职工权益、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并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保险业务管理部门同意后,可以一次性调解解决其工伤待遇。
4.劳动者在《国家赔偿法》颁布前被判刑,当时仅因被判刑而解除劳动关系,而在《国家赔偿法》颁布后被宣告无罪释放,继而与原企业恢复了劳动关系。如该劳动者申诉请求用人单位补发服刑期间工资的,如仅因判刑而解除劳动关系应根据原劳动部劳办发[1997]40号文件规定,由用人单位补发服刑期间的工资。
5.劳动者被判刑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了劳动关系,后法院又认定劳动者为精神病人,不负刑事责任。劳动者要求与企业恢复劳动关系的,企业可自改判之日起依法恢复该职工的劳动关系。
6.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已作为劳动合同的约定条款,履行合同期间用人单位单方修改该规章制度,由此引发的争议,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以修改前的规章制度作为处理案件的依据。
7.劳动合同中关于合同续延的条款约定:“合同期满既不办理终止手续又不办理延续手续,视为续延同一期限劳动合同”的条款应视为续延同一期限劳动合同,不属于事实劳动关系,是劳动合同关系。
8.用人单位经营期限较短,符合条件的劳动者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依法与其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经营期限届满,可作为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用人单位经营期满继续经营的,劳动者未出现企业终止合同条款情况的,不得因此与职工终止劳动合同。
9.劳动者进入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签订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协议期满的,用人单位可以按照津劳局[1998]289号文件规定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10.对清理停薪留职、离岗挂编问题引发的争议,应按照津劳局[1999]230号文件规定处理,即用人单位与职工不得签订停薪留职协议,已签订的停薪留职协议在2000年以后期满的,一律在1999年底前终止。1998年9月1日前与本单位签订离岗挂编协议人员无稳定劳动收入的,经双方协商,离岗挂编协议可以解除,用人单位应创造条件安排其上岗,无法安排上岗的,可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经本人申请单位批准,可以办理离岗休养手续,按规定保障其基本生活。本人不愿意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经双方协商,可以签订期限不超过2002年12月31日的离岗挂编协议,期满解除劳动关系。
11.国有企业与外商合资,职工成建制转入合资企业后,即成为该企业的职工,因此与该企业终止劳动关系后,不能再回原中方单位,但合资协议、合同有特殊约定的除外。
12.由于用人单位跨省市迁址或用人单位硬性将劳动者派往外地工作造成劳动合同不能履行,双方又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一致,且用人单位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形成劳动者被迫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事实,如果劳动者就经济补偿金问题申请仲裁,仲裁委员会受理后,应对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意思表示的真实性进行审查,确属被迫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应认定为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在此基础上,经济补偿金按照有关规定确定。
13.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受理有关工伤的劳动争议案件,委托劳动行政部门就工伤性质进行确认的,劳动行政部门的认定意见仅作为劳动仲裁机构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具体行政行为。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对于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根据劳动行政部门工伤认定意见所作的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服,应属对裁决认定的事实不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规定,只能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14.律师担任劳动争议当事人的委托代理人参加劳动争议仲裁活动,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的许可,可以查阅案卷。
15.在劳动争议案件处理过程中,在答辩期内当事人可提出管辖异议。经核实管辖异议属实,应按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第七条规定移送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处理。
16.当事人可以委托一至二名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委托他人参加仲裁活动的,必须向仲裁委员会提交有委托人签名或盖章的《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应写明代理权限。受委托人为律师的应出示律师事务所出具的出庭函。
17.遇当事人更换代理人,变更或解除代理人权限时,当事人应当向仲裁庭出具书面通知。
18.被诉人在答辩期满不交答辩状的,不影响案件审理。
参阅文件:
《关于劳动行政部门接受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委托所作工伤认定是否属具体行政行为的批复》(1998年11月30日,津劳法[1998]392号
《关于劳动争议处理若干问题解答意见
(三)》(1998年10月9日,津劳仲[1998]347号)《关于劳动争议处理若干问题解答意见
2. 临床影像技术等类稿件,如有影像图片请将原文件单独发送。
3. 本刊责任编辑有权对稿件按本编辑部有关的规范和标准做文字修改、删减补充。但对文中主要内容和技术内容只提评审修改建议,退回由作者修改、完善。对文中的数据和论点等问题作者自负。本刊根据稿件内容将其列入相应栏目(作者如有栏目要求请在来信、来稿中特别提出,由编辑部按栏目内容要求与作者协商,否则视为作者同意本刊安排)。
4. 来稿经同行专家评审和责任编辑审改后被录用者,由编辑部给作者电子邮箱中发“版面费通知”(即已录用),从收稿到发通知时间一般为6周左右。作者收到电子版版面费通知后,请及时按要求交纳版面费。作者交纳版面费时,请注明“稿件编号”和作者联系方式。编辑部将依据文章来稿日期、收到版面费日期及修改稿返回日期等统筹考虑安排刊登日期。编辑部收到作者版面费款后,将在1周内以挂号信方式邮寄正式打印版版面费通知及发票。
5. 已录用的稿件若需修改,由本刊责任编辑与作者取得联系,请作者按责任编辑的修改要求及时修回。
6. 作者收到版面费通知3个月内未交纳版面费者,以及收到编辑部修改意见3个月后未将修改稿上传系统者,本刊按作者自行退稿处理。经专家评审“不录用”的稿件,由编辑部发给作者“退稿”通知。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还。(不录用稿件,一般为收稿后6周左右通知作者。)
7. 因本刊稿件较多,篇幅有限,故稿件处理刊出周期通常为6~8个月,个别急需要求提前刊出者,必须在投稿时提出要求, 经主编审定,可作为加急处理,否则概不受理。
8. 来稿后作者姓名排序一般不予变更,如作者要求改变,请第一作者写亲笔变更申请(注明稿件编号)。已投稿件仅限一次更改作者。
9. 本刊谢绝一稿多投,收到本刊不录用通知后,方可再投他刊。如本刊发现一稿多投者,将给该作者做不良信誉记录, 严防该作者以后的来稿。
10. 本刊投稿网址与联系电话:
网址:www.china-cmd.org
咨询电话:010-57065632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会计处理;企业影响
当前所执行的新会计准则主要是依据我国当前的相关政策以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实际情况不同,来制定出的会计处理措施,该措施是专门针对我国商业特色以及时代发展来进行制定的,这直接促使我国扥会计准则体系在这期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开始与国际准则接轨。下文主要针对新会计准则中有关会计处理规定对于企业的影响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
1.新准则对职工薪酬会计处理的规定
1.1涉及到职工薪金的内容
(1)新准则的目标、依据。新准则第一条明确规定:“为了规范职工薪酬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2)职工薪酬的定义和范围。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其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工资和职工福利费。
1.2新准则关于职工薪酬会
计处理的特点由于职工薪酬准则是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新发布的准则,故没有新旧准则之比较。与以往相关会计处理,新准则有以下特点:
1.2.1首次系统规范职工薪酬的会计
处理。该准则是相关规范内容的首次制定、归纳和颁布,即首次在一个准则中系统地规范了企业和职工建立在雇佣关系上的各种支付关系,而以往则是分散在其他准则中,零星地涉及规范。
1.2.2明确定义了职工薪酬的内容
即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职工福利费、各类社会保险费用以及辞退福利等其他与薪酬相关的支出,共计八项内容,不包括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和企业年金。
2.新准则对职工薪酬会计处理与相关制度法规的比较分析
2.1定义和内涵的变化
在新的会计准则之中,针对职工薪酬所进行的定义,和以往的定义范围相比较而言,其范围更大,转变成为了广义上的报酬,这方面的改变事实上是针对当前社会职工福利所进行的一个总结、涵盖。其中不仅仅包含了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奖金、工资、补助、津贴等,还直接将教育经费、福利费、工会费、社会保障、非货币福利等几个方面也纳入到了其中,甚至还在其中增加了职工辞退的先关薪酬福利等。
2.2会计处理的变化
2.2.1明确了各类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
新准则之中,依据情况的不同来区分企业应当要如何对不同职工服务的受益,来将各种不同等级的薪酬计入到相对应的债务科目之内。以往传统制度在处理这方面工作的过程中,除了将行业制度规定福利费用是依据企业自身的收益对象不同来计入到生产成本以及资产之中,其他不同的职工在这一过程中的薪酬则是直接按当期费用来进行计算。
2.2.2取消了按14%提取福利费的要求
旧制度中,提取福利费的规定是各类企业不尽相同,有的是按工资总额的14%提取,有的则按实列支不留余额。新准则取消了14%的提取比例,职工福利费的列支由企业掌握,并按超过税法规定允许列支的部分调整应纳税所得额,这将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一定影响。
2.2.3新增了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
新准则规定,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提出给予补偿的建议,应当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同时计入当期损益。此外,新准则还规定了辞退福利的确认条件。
3.新会计准则对不同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3.1对上市公司原有投资的影响
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如果说执行了新的会计准则准则,那么就必须要针对以往原有的投资资产来进行分类、计量。此外,企业本身在首次执行该准则的过程中,由于还未将以往所摊销的周期较长股权投资的差额进行完全冲销,同时,针对其中的收益进行合理的调整,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如果说在年初来执行新会计准则,那么其中的留存收益便大幅度减少。上市公司本身在进行短期证劵投资的过程中,如果说按照以往传统的旧准则来执行,那么只要公司自身的报告期末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对股权加以出售,那么公司在这一过程中即便是在账户晚上实现了盈利的目的,但是也无法直接将其当做是公司当前运行的收益。而在目前的新准则之中,是直接将短期证劵之中的投资转变成为交易性质的证劵投资,严格按照相应的公允价值来进行入账处理,那么在账面所上所呈现出来的盈利,也就可以直接计入到当期公司的收益之中。
3.2对持有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的房地产行业进入到了一个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其房地产的价格在不断的上涨。而对于已经持有土地建设使用权或者说将土地权出租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在我国的新会计准则施行之后,其中所存在的投资性房地产便能够直接在这一过程中变更成为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来对资产进行处理。同时,按照相关规定,房地产本身的增值在进行留存收益调整之后,其中的净资产便会在这一过程中大幅度的增加。
3.3对固定资产较多的企业
固定资产成本在对企业执行新准则产生相应的影响之后,其固定资产本身在弃置费用,如果说可以利用可靠性更高的计量方式,那么就可以直接将其纳入到资产的成本之中。例如煤炭行业的企业本身在承担相应的矿区废弃处治义务的过程中,就应当直接将这一部分直接计入到设施的账面价值之上,但是必须要将折旧计入到其中,如果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增长,那么折旧也应当有所增长,也就是说,当期利润下滑。
新准则修改了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执行新准则后,企业在固定资产部件定期更换时,如电脑设备、汽车等固定资产更换内部装置,尽管部件更换未必能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原先的估计,但如果替换部件的成本满足初始确认固定资产的原则,企业应在其发生时将其确认为固定资产的账面金额,固定资产账面金额增加,当期费用会减少,企业的当期利润增加。
4.结语
综上所述,新会计准则的施行,我国的企业发展造成了较为直接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说,其影响对于企业本身是有着正面影响的,促使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必须要加以重视的环节在于,务必要针对其中各个不同环节的来严格执行,避免新会计准则未完全贯彻到整个企业的运营之中,这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来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科]
【参考文献】
[1]高宏.新会计准则下再保险业务的会计处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4).
[2]申志芳.浅析固定资产涉及新企业所得税业务及会计处理[J].企业技术开发,2007(12).
(一)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的协议与双方的法律责任:
1、劳务派遣协议
《劳动合同法》第五十九条规定 劳务派遣单位派遣劳动者应当与接受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的单位(以下称用工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劳务派遣协议应当约定派遣岗位和人员数量、派遣期限、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费的数额与支付方式以及违反协议的责任。
用工单位应当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与劳务派遣单位确定派遣期限,不得将连续用工期限分割订立数个短期劳务派遣协议。
2、双方的法律责任
《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二条规定:劳务派遣单位违反本法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以每人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二)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
1、劳动合同期限:
《劳动合同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合同内容
《劳动合同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除应当载明本法第十七条规定的事项即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和约定条款外,还应当载明被派遣劳动者的用工单位以及派遣期限、工作岗位等情况。
(三)被派遣劳动者权益
1、依法与派遣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被派遣劳动者可以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与劳务派遣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2、工资福利待遇
(1)《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三条规定 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2)《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一条规定 劳务派遣单位跨地区派遣劳动者的,被派遣劳动者享有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按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的标准执行。
3、被派遣劳动者的政治权利
《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四条 被派遣劳动者有权在劳务派遣单位或者用工单位依法参加或者组织工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派遣单位的义务
1、雇主义务
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劳务派遣单位是本法所称用人单位,应当履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义务”。
2、对被派遣劳动者的告知义务
《劳动合同法》第六十条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将劳务派遣协议的内容告知被派遣劳动者。
3、按月向被派遣劳动者支付工资、报酬 《劳动合同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向被派遣劳动者“按月支付劳动报酬;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
劳务派遣单位不得克扣用工单位按照劳务派遣协议支付给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五)用工单位义务
《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二条规定:用工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执行国家劳动标准,提供相应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
2、告知被派遣劳动者的工作要求和劳动报酬;
3、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
4、对在岗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培训;
5连续用工的,实行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
(六)劳务派遣单位的禁止行为
《劳动合同法》第六十条规定:劳务派遣单位不得克扣用工单位按照劳务派遣协议支付给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七)用工单位的禁止行为
1、《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二条规定:用工单位不得将被派遣劳动者再派遣到其他用人单位。
2、《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设立劳务派遣单位向本单位或者所属单位派遣劳动者。
【法规名称】关于贯彻《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复函
【颁布部门】劳动部办公厅
【颁布日期】1995年07月14日
【实施日期】1995年07月14日
【正文】
吉林省劳动厅:
你厅《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请示》(吉劳合字〔1995〕3号)收悉。经研究,现就你们提出的问题答复如下,请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
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实施范围
《规定》适用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中外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所属的中方职工,以及上述企业中经所在地区劳动行政部门批准招收的外籍员工和台、港、澳员工。
二、关于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以下简称合同)中的有关问题
1.企业与职工签订合同,须用中文书写,亦可同时用外文书写,但中外文本必须一致,中文合同文本为正本。合同鉴证机关只鉴证中文文本合同。
2.劳动合同期满,但职工医疗期未满,或女职工孕期、产期、哺乳期未满,企业不得终止劳动合同,须待医疗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满后方可终止。
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的医疗期限,按国家现行规定执行。
3.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合同的,用人单位可以不给予职工经济补偿。
4.对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凡符合享受生活补助费和医疗补助费的(即《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及《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中所指的经济补偿金和医疗补助费,下同),企业应当将其一次性支付给职工本人。此项费用在成本中列支。
5.被企业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中方职工,原系中方合资、合作单位安排到合资、合作企业的,按离开中方单位时的协议办理。其余的到其户口所在地的职业介绍机构进行求职登记,也可以自谋职业。
6.由合资、合作的中方单位安排到合资、合作企业工作的中方职工,其连续工龄按在原单位工作时间和在合资、合作企业工作时间合并计算。
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时,如果职工连续工龄满十年以上,并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企业应与其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三、关于中方高级管理人员工资问题
根据当前我国社会收入分配状况,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中方高级管理人员可实行名义工资与实得工资两种办法。名义工资是企业董事会根据同工同酬的原则,比照外方同类人员报酬水平确定的工资;实得工资是企业发给中方高级管理人员的实际报酬,由企业中方投资部门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企业职工平均收入水平以及企业劳动生产率、资本金利润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实现利润等考核指标和生产经营的责任轻重等进行核定。
名义工资与实得工资的差额部分,纳入企业中方职工的社会保险、福利和住房补助基金。
企业中方高级管理人员的个人所得税按实得工资缴纳。
四、关于保险福利的有关问题
1.企业在注册登记后一个月内,必须按照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向社会保险机构办理社会保险手续,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2.企业依法歇业时,须按国家有关规定缴清欠缴和应缴的职工社会保险费,否则,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税务管理部门不予办理歇业和注销登记手续。
3.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和住房补助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企业工会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五、关于培训费的赔偿问题
企业出资培训职工的培训费赔偿问题,按劳动合同的约定办理。需要赔偿的,其赔偿额按应为企业服务年限逐年递减的原则进行确定。
六、关于《规定》与《劳动法》以及配套规章的衔接问题
1.《规定》第十九条所指的“生活补助费”是《劳动法》第二十八条所指“经济补偿”的具体化,两者属于同一概念。
一、被劳动教养期间工资待遇规定
1、被逮捕的人员,被羁押期间停发工资。
被劳动教养、治安拘留的,其羁押期间减发和扣发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不予补发,并按规定确定其劳动教养、治安拘留期间的生活费。
2、劳动教养、治安拘留的人员中,对仍保留公职且所外执行者,可参照被判处刑罚宣告缓刑人员的办法执行。
3、被判处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的人员,在缓刑执行期间停发原工资,按以下办法发放生活费。
对安排了临时工作的缓刑人员,机关公务员按本人缓刑前基本工资额60%的数额计发生活费;机关工人按本人原工资中固定部分〔技术工人按岗位工资和技术等级(职务)工资,普通工人按岗位工资〕85%的数额计发生活费,其原工资中的奖金部分不再发放。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按本人受处罚前工资固定部分85%的数额计发生活费,其工资中活的部分(津贴)不再发放。
4、在采取强制措施、受刑事刑罚期间,不计算为连续工龄。
5、对受处分人员按基本工资计发生活费的,其1993年工改后保留的部分(含工改后省上统一规定的各种生活性补贴)按全额发给。
二、解除劳动教养后工资待遇规定
被判处管制、拘役、劳教、缓刑人员。在处分期满或解除劳教管制、拘役后,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收回工作的,可按任免机关确定的新职务重新确定工资待遇,具体办法是: 执行职员职务等级工资和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的人员,按受处罚前的原职务工资降低三档后,再就近就低套入新任职务的职务工资档次。
三、徐靖凯劳动教养期间工资待遇执行情况
徐靖凯,曾用名徐仕达、徐茂盛,男,汉族,生于1959年9月9日,1975年12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庆城县马岭镇人,庆阳市理工中专讲师。1、2008年7月劳教前工资执行情况: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处理规定,企业会计,影响分析
目前,社会的发展速度逐渐增快,会计准则也得到了改进和优化。为了能够保证会计准则和相关的规定能够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将会计准则的实施程度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为了顺应社会的高效发展,会计准则需要得到实时改进。新会计准则的产生不但提升了企业的发展水平,同时也使得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工作接轨。
1 新会计准则中合并财务报表规定对企业的影响
在新会计准则实施的过程中,合并财务报表在制定和应用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地改进。合并财务报表可以对其他企业的财务情况以及生产经营的相关政策进行干预,同时还可以自由地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制度。合并财务报表的形式可以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社会效益的获得。最重要的是,企业可以获得一定的控制权利。从新会计准则中可以看出,合并财务报表可以通过投资人的权利内容对投资企业的生产和运营情况进行控制和调节。有了这项权利内容,企业可以高效的掌握被投资方的经济运行趋势。但是在实际权利行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对权利衡量不明确的问题。因此,需要在合并财务报表应用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投资方的信誉、效益等问题。以提升工作效率为主,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新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还可以对投资方和被投资方的权利和利益之间的联系起到一定的细化作用。企业可以对投资方的权利内容进行详细的了解,其中包括投资双方之间的特殊关系等。在会计准则运行的过程中,投资方希望获得最大的利益,在此过程中,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提升投资的收益水平。对于被投资方来说,在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投资方的干预。因此,在对生产和经营模式进行优化的过程中,需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在降低投资风险的基础上,尽量提升回报效率。新会计准则中的企业财务报表意义重大。从现如今的会计准则实施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只有细化合并企业的权利,才能够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2新会计准则中长期投资规定对企业的影响
在会计准则改革的过程中,对中长期的投资方面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不仅扩大了投资准则的划定范围,同时也增加了核算的意义。这一政策的实施在实现长期投资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不仅最大限度地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对于投资双方的投资行为也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在对双方权利和利益都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双方共同承担着风险,肩负着责任。这一规定对于合营企业来说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新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进行长期投资最重要的就是降低风险,因此在新的投资法当中,对金融工具的应用进行了明确规定。计量工作不仅需要涉及特殊的工具,还应该将公允价值融入到其中。
在新会计准则中,对企业的投资行为也提出了新规定,不仅对公允价值进行高效的调整,而且企业的经营和投资风险也得到了全面提升。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专业评估机构规定的内容来对投资的回报情况进行高效的计算。
3新会计准则中职工薪酬规定对企业的影响
对于企业职工薪酬来说,新会计准则在这一方面也做出了明确地规定。随着职工薪酬制度的不断修订和完善,我国企业的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的内容和形式有趋同之处。这对我国国内市场运行的规范性和经济改革的贯彻和落实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新会计准则对于职工的福利待遇也提出了新的规定,无论是在职工生活和养老方面都得到了高效的改善。可见,新会计准则在员工薪酬福利上放宽了政策,不仅提升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提升了企业工作效率。这样一来,无论是在哪种性质的企业当中,员工的薪酬和福利都能够得到保证,企业的受益计划也逐渐得到了实施。另外,在员工失业保险的实施程度上也得到了高效保障。员工在离职之后也同样享有保险福利。可见,新会计准则中的员工薪酬新规定是从企业发展的实际入手,对企业职工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之后提出的一种新制度和新规定。在以后的会计准则中也能够得到高效地推广和应用。
4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的影响
公允价值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各种类型的会计准则中都会涉及公允价值量。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一种专业性相对较强的工作内容。企业工作人员需要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工作加强重视,在做好规范操作的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的计量方法。同时,还应该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选择素质相对较高、思想觉悟相对较强的工作人员。在实行会计准则优化的过程中,保证会计计量工作的准确性是提升企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另外,还应该聘请专业的评估专家来对企业的经营成本和运行状况进行全面的估算,拓展操作空间,降低企业运行的诸多风险。
5新会计准则中合营安排规定对企业的影响
在新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对合营企业进行安排是相对比较重要的工作内容,在具体的安排工作中做出了较大的调整。另外,合营工作也在逐渐细致化,不仅细化了会计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加强了会计准则对合营企业的控制。投资双方在投资的过程中仍然承担着一定的风险。新会计准则规定了合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方式,在科学的经营理念的指导下,不同的企业获得了不同的经济效益。可见,在经营和管理方式的选择上,会计准则应该以提升双方经济效益为基础和前提。另外,由于合营企业无论是在生产经营效益还是在法律形式的应用上都和其他的普通企业之间存在着差异,传统会计准则往往会将这些企业同等看待,忽视了差异性。但是新会计准则则是将各个合营企业看成是多个独立的个体结构,在经营的过程中选择不同的经营方式,享有法律的保护。具体来说,单独主体包含的范围比较广,除了单独法人之外还包括法律认可的主体形式。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中,将共同经营的财产一一纳入到报表核算当中,合营企业按照权益来进行核算,促进企业效益的增长。
6新会计准则对不同企业资产的影响
6. 1 对企业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将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从无形资产中分离出来,根据准则规定,商誉至少应该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有些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研究费用较大,执行新会计准则后,由于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资本化。
6. 2 对企业固定资产成本的影响
1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后,对于固定资产预计的弃置费用,如果能够可靠的计量的,应该计入企业固定资产的成本。例如石油开采业的企业应承担的废弃处置义务,应该计入相关设施的账面价值,并计提折旧,造成当期成本增加,导致企业利润减少; 2新准则修改了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执行新准则后,企业在固定资产定期维修时,企业固定资产的价值,账面金额增加后,当期费用减少,会导致企业的当期利润增加。
7结 论
同样的问题几乎每次都会碰到台商询问,他们都说已经将责任制订在规章制度里面,而且声明没有加班费,或者在面试时口头讲明公司课长级以上主管实施责任制喔。
每次我都会说明大陆劳动法律没有「责任制」这三个字,即便是外聘总经理也可以申请加班费,大家都回答那太夸张了。说实在的,尚未遇到有台商向我谘询说,他们公司高级主管晚上很晚回家也向公司申请加班费用的。
对於有无责任制的规定,必须从头说起,兹比较一下两岸劳动法律的相关规定,大家或许会更清楚。
一、台湾劳动法律的相关规定
根据《劳动基准法》第84条之1规定,经主管机关核定公告三类工作者(1.监督、管理人员或责任制专业人员;2.监视性或间歇性之工作;3.其他性质特殊之工作。)得由劳雇双方另行约定工作时间、例假、休假、女性夜间工作,并报请当地主管机关核备,不受《劳动基准法》第30、32、36、37、49条规定之限制。前项约定应以书面为之,并应参考《劳动基准法》所定之基准且不得损及劳工之健康及福祉。
上述三项工作者,《劳动基准法施行细则》第50条之1也有定义说明之:
1.监督、管理人员:系指受雇主雇用,负责事业之经营及管理工作,并对一般劳工之受雇、解雇或劳动条件具有决定权力之主管级人员;
2.责任制专业人员:系指以专门知识或技术完成一定任务并负责其成败之工作者;
3.监视性工作:系指於一定场所,以监视为主之工作;
4.间歇性工作:系指工作本身以间歇性之方式进行者。
从以上台湾有关「责任制」之规定,并非雇主说了算,而是指某些产业、某些工作内容的特殊性,才能被政府认可归类为责任制工作,而且要以书面契约为之,并报请当地主管机关核备。
二、大陆劳动法律的相关规定
根据大陆《劳动法》第39条规定,企业因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1995年5月1日起改为40小时)的工时制度。
《国务院关於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实施办法第5条规定,因工作性质或生产特点的限制,不能实行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标准工时制度的,可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或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等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并按照劳动部《关於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执行。
其中有关「不定时工作制」的工时制度之规定较为接近台湾《劳动基准法》第84条之1规定,但性质与内容却有差异。
所谓的「不定时工作制」是指工作日的起点、终点及连续性不作固定的工时制度。因工作特殊,需要机动作业或职责范围的关系,采集中工作、集中休息、轮休调休、弹性工作时间等工作与休息方式,但须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申请核准。
另外,按照大陆劳动部《关於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规定,企业员工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
1、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外勤人员、推销人员、部分值班人员和其他因工作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的职工。
所谓「高级管理人员」的定义,严格上来讲,依照大陆《公司法》第217条规定的含义来看,是指公司的经理、副经理以上人员、财务负责人,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和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的其他岗位人员。
2、企业中的长途运输人员、出租汽车司机和铁路、港口、仓库的部分装卸人员以及因工作性质特殊,需机动作业的职工。
3、其他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适合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
经批准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不受《劳动法》第41条规定的日延长工作时间标准和月延长工作时间标准的限制,亦即延长工作时间不计加班费,但在法定节假日(11天)安排劳动者工作的,应按照不低於本人日或小时工资的300%支付加班工资。
台商必须注意的是,企业没有为符合不定时工时制条件的岗位员工申请不定时工作制,该如何认定加班工资呢?地方如果没有特别规定,就要按标准工时制的规定计算加班工资。但是像江苏省有特别规定,也考虑到实务上的需要了。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共同出台的《江苏省关於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指导意见》第24条的规定,企业(用人单位)主张由於员工的工作性质、工作岗位的特点无法对其实行标准工时制度而实行不定时工作制或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但企业未依法履行审批手续的,仍然应当认定其实行标准工时工作制。但员工的工作岗位具有不定时工作制或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特点、依据标准工时计算加班工资明显不合理,或者工作时间无法根据标准工时进行计算,或者其上级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已办理了相应岗位、工种的不定时工作制或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审批手续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计算劳动者加班工资。
有些台湾企业会藉由实施责任制,以达成降低成本的目的。使得员工的工作量增加、工时加长,但得到的报酬却相对变少,即使超时工作也没有加班费可领,认为在责任制下的员工必须有责任观念与职业道德,加班完成急件,不像时薪工人般获得加班补偿,因此此制度受到很多劳工的非议并被理解为一种变相的压榨,尤其工作量沉重的季节,这种状况更为严重。
而大陆的不定时工作制,虽说是没有加班费,并不代表该员工於每日延长的工作时间或休息日出来上班没有工资报酬,而是企业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采用经批准实行的不定时工作制时,已经协商一致的建立支付的工资标准了,换句话说,企业所支付的工资收入已经包含正常工作时间工资与加班工资了(不包括法定节假日支付300%的加班工资)。
PART 01 关于国有独资或全资企业之间无偿划拨子公司的会计处理
在“三去一降一补”工作中,有关企业集团出于深化国企改革或去产能、调结构等原因,按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以下简称国资监管部门)有关规定,对所属的子公司的股权进行集团之间的无偿划拨。
本规定所称的国有独资或全资企业,包括国有独资公司、非公司制国有独资企业、国有全资企业、事业单位投资设立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再投资设立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国有独资或全资企业之间按有关规定无偿划拨子公司,导致对被划拨企业的控制权从划出企业转移到划入企业的,应当进行以下会计处理:
一、划入企业的会计处理
(一)个别财务报表
被划拨企业按照国有产权无偿划拨的有关规定开展审计等,上报国资监管部门作为无偿划拨依据的,划入企业在取得被划拨企业的控制权之日,编制个别财务报表。应当根据国资监管部门批复的有关金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科目(若批复明确作为资本金投入的,记入“实收资本”科目,下同)。
【案例1】甲公司、乙公司均为国有独资公司,其出资人为当地政府。为便于行业管理,2016年12月1日,当地国资委下发股权划拨文件,将乙公司持有的A公司的股权无偿划拨给甲公司,使得A公司变成甲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当日,国资委批复的金额为2000万元,作为资本金投入。2016年12月31日,已办理股东变更等工商变更手续。
【解读】甲公司取得国资委无偿划拨A公司的股权,从批复情况看,属于国资委对企业的资本性投入,计入实收资本。
甲公司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 20000000
贷:实收资本
20000000
假如批复未明确是资本性投入,则甲公司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 20000000
贷:资本公积
20000000
(二)合并财务报表
划入企业在取得被划拨企业的控制权后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一般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
1.合并资产负债表。
划入企业应当以被划拨企业经审计等确定并经国资监管部门批复的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及其在被划拨企业控制权转移之前发生的变动为基础,对被划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进行调整,调整后应享有的被划拨企业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解读】将被划拨企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调整为经审计并经国资委批复的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同时考虑控制权转移之前发生的变动。
借:存货、固定资产等(批复增值)
应付账款等负债(批复减值)
贷:应收账款等(批复减值)
资本公积(差额)
2.合并利润表。
划入企业编制取得被划拨企业的控制权当期的合并利润表时,应包含被划拨企业自国资监管部门批复的基准日起至控制权转移当期期末发生的净利润。
3.合并现金流量表。
划入企业编制取得被划拨企业的控制权当期的合并现金流量表时,应包含被划拨企业自国资监管部门批复的基准日起至控制权转移当期期末产生的现金流量。
4.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划入企业编制当期的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时,应包含被划拨企业自国资监管部门批复的基准日起至控制权转移当期期末的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可以根据合并资产负债表和合并利润表编制。
【解读】针对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均需要考虑被划拨企业自国资监管部门批复的基准日起至控制权转移当期期末实现的净利润、现金流量及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
比如案例1中,需要特殊考虑的时间段是2016年12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
二、划出企业的会计处理
(一)个别财务报表
划出企业在丧失对被划拨企业的控制权之日,编制个别财务报表。
划出企业应当按照对被划拨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借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科目(若批复明确冲减资本金的,应借记“实收资本”科目,下同),贷记“长期股权投资(被划拨企业)”科目;资本公积(资本溢价)不足冲减的,依次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案例2】沿用【案例1】的资料。
【解读】乙公司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实收资本
200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20000000
假如批复未明确冲减资本金的,乙公司会计分录为:
借:资本公积
200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20000000
(二)合并财务报表
划出企业在丧失对被划拨企业的控制权之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不应再将被划拨企业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
划出企业终止确认原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反映的被划拨企业相关资产、负债、少数股东权益以及其他权益项目,相关差额冲减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不足冲减的,依次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同时,划出企业与被划拨企业之间在控制权转移之前发生的未实现内部损益,应转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不足冲减的,依次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解读】丧失控制权后,被划拨企业不再纳入合并范围,原合并报表中被划拨企业的资产、负债、少数股东权益、其他权益项目应冲减,冲减时形成的差额,依次冲减资本公积(资本溢价)、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如果存在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也应依次冲减资本公积(资本溢价)、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PART 02 关于即将关闭出清的“僵尸企业”的会计处理
一、即将关闭出清的“僵尸企业”自身的会计处理
根据《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6号)和《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等文件规定,地方可以综合运用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等方式,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实现市场出清。
企业按照政府推动化解过剩产能的有关规定界定为“僵尸企业”且列入即将关闭出清的“僵尸企业”名单的(以下简称此类“僵尸企业”),应自被列为此类“僵尸企业”的当期期初开始,对资产改按清算价值计量、负债改按预计的结算金额计量,有关差额计入营业外支出(收入)。
此类“僵尸企业”不应再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计提折旧或摊销。
【解读】“僵尸企业”不适用持续经营假设,列为“僵尸企业”的当期期初开始,资产以清算价值计量,负债以预计结算金额计量,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该类“僵尸企业”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确定清算价值后,不再计提折旧或摊销。
此类“僵尸企业”应在附注中披露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及其原因、财务报表上有关资产和负债的状况、清理的进展情况、是否会因资产变现以及负债清偿等原因需预计大额的损失或额外负债等重要信息。
此类“僵尸企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且被法院指定的破产管理人接管的,应改按有关破产清算的会计处理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二、即将关闭出清的“僵尸企业”的母公司的会计处理
此类“僵尸企业”的母公司(以下简称母公司)应当区分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进行会计处理:
(一)个别财务报表
母公司在编制个别财务报表时,对该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资产负债表日的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孰低进行计量,前者低于后者的,其差额计入资产减值损失。
【解读】如果该子公司被列为“僵尸企业”,母公司持有的该项长期股权投资很有可能会发生减值,期末,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计提减值准备。会计分录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二)合并财务报表
母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以该子公司编制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按与该子公司相同的基础对该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进行计量,计量金额与原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反映的相关资产、负债以及商誉的金额之间的差额,应计入当期损益。
母公司因其所属子公司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且被法院指定的破产管理人接管等,丧失了对该子公司控制权的,不应再将其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
【解读】因该子公司列为“僵尸企业”后,不再适用持续经营假设,资产以清算价值计量,负债以预计结算金额计量。
母公司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对该子公司的合并,需要以子公司调整后确认的资产、负债金额为基础,计量金额与原合并报表中反映的资产、负债、商誉金额之间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支出(收入)。
(三)合并报表的附注披露
母公司应当在合并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子公司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及其原因、母公司计量基础的有关变化对其当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方面的影响、子公司清理的进展情况、是否会因资产变现以及负债清偿等原因需预计大额的损失或额外负债等重要信息。
三、即将关闭出清的“僵尸企业”的母公司以外的其他权益性投资方的会计处理
这里的其他权益性投资方,是指对此类“僵尸企业”具有共同控制或能够施加重大影响的投资企业。
这些投资企业对该“僵尸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孰低进行计量,前者低于后者的,其差额计入资产减值损失。
【解读】如果该被投资企业被列为“僵尸企业”,投资企业持有的该项长期股权投资很有可能会发生减值,期末,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计提减值准备。会计分录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PART 03 关于中央企业对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的会计处理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16﹞253号,以下简称253号文),中央财政将安排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以下简称专项奖补资金),用于支持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推动钢铁、煤炭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
中央企业在收到预拨的专项奖补资金时,应当暂通过“专项应付款”科目核算,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专项应付款”科目。
中央企业按要求开展化解产能相关工作后,按照253号文规定的计算标准等,能够合理可靠地确定因完成任务所取得的专项奖补资金金额的,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贷记有关损益科目;
预拨的专项奖补资金小于企业估计应享有的金额的,不足部分的差额借记“其他应收款”;
因未能完成有关任务而按规定向财政部缴回资金的,按缴回资金金额,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不能合理可靠地确定因完成任务所取得的专项奖补资金金额的,应当经财政部核查清算后,按照清算的有关金额,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贷记有关损益科目;
【案例3】甲企业是中央企业,2016年8月31日收到财政部、国资委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9500万元。
【解读】收到时的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9500
贷:专项应付款
9500
【案例4】承【案例3】的资料,甲企业按要求开展化解产能相关工作后,按照规定的计算标准,能够合理可靠地确定因完成任务所取得的专项奖补资金金额为9500万元。
【解读】会计分录如下:
借:专项应付款
9500
贷: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损益类科目
9500
【案例5】承【案例3】的资料,甲企业按要求开展化解产能相关工作后,因不能合理可靠地确定因完成任务所取得的专项奖补资金金额,经财政部核查清算后,确定的金额为9300万元。
【解读】会计分录如下:
借:专项应付款
9300
贷: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损益类科目
9300
【案例6】承【案例3】的资料,甲企业估计应享有的金额为9700万元。
【解读】会计分录如下:
借:专项应付款
9500
其他应收款
200
贷: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损益类科目
9700
【案例7】承【案例3】的资料,因甲企业未能完成任务向财政部缴回资金5000万元。
【解读】缴回时的会计分录:
借:专项应付款
5000
贷:银行存款
5000
【本章小结】
本章对“三去一降一补”典型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了阐述,对于国有独资或全资企业之间无偿划拨子公司业务,从划入企业、划出企业展开,对双方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的处理进行详细解释;
对于即将关闭出清的“僵尸企业”,不适用持续经营假设,对资产采用清算价值计量,负债以预计结算金额计量,其母公司持有对该“僵尸企业”的投资,很有可能会发生减值,在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计提减值准备;
【劳动纠纷处理有关规定】推荐阅读:
劳动纠纷处理制度11-23
民诉法关于合同纠纷案件管辖的有关规定06-26
妥善处理企业矛盾纠纷06-12
体检纠纷应急处理预案10-23
房屋买卖法律纠纷处理10-01
医疗纠纷预防处理条例12-20
护理纠纷的防范与处理12-26
劳动纠纷上诉状范本09-23
劳动纠纷调解书怎么写12-01
化解矛盾纠纷,稳定劳动关系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