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调解纠纷记录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关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保障方面,强调要加强社会建设。社区是社会的组成单元,因此社区建设是社会建设中必须重视的一块内容。2000年由民政部出台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中国主张人民当家作主,由广大人民群众组成的社区已然成为在政府和个人相互联系基础上的由社区居民自治的社会组织。社区在居民自治下呈现出人性化和丰富化的优点,但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显现出许多社会矛盾问题——社区纠纷。根据龙宗智的解释,社会纠纷是发生于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妨害正常社会秩序的各种权益或权力冲突。所以在这里我们认为社区纠纷是发生在社区中的不同社会群体基于复杂关系、利益需求多样化、差异化等因素而妨害和谐社区建设的各种冲突。
社区纠纷繁杂且不易处理,但是社区纠纷的处理却是关乎人民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通过初步了解,我们发现舟山基层社区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居民纠纷问题,同时也面临着社区纠纷难以解决的困境。而基层社区调解作为人民调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区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基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舟山基层社区纠纷的调解现状进行调研以充分发挥社区的调解功能。
本着构建和谐基层社区的理念,我们对当前舟山市基层社区纠纷调解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在此次调研过程中,我们以舟山市定海区甬东沈岭社区为个案研究对象。
为了进一步了解甬东沈岭社区对社区调解这一领域是否重视、其调解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是否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以及社区调解手段、方式是否有效科学等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社区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50份,回收问卷530份。整体问卷回收率为96.3%。其中,向居民发放500份,回收问卷495份,有效问卷495份,回收率为99%。向社区工作人员发放50份问卷,回收问卷45份,有效问卷45份,回收率为90%。通过对该社区纠纷调解现状的调研,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原因分析,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我们的建议和对策。
2舟山市定海区甬东沈岭社区纠纷调解的现状
舟山市定海区甬东沈岭社区位于浙江舟山市临城新区,该村东临浙大舟山校区,南临十六门海,西至甬东管理处,北至定海城区,处在蓬勃发展中的新城边缘。区域面积1.1km2,有村民496户,常住人口1367人。正因为该村处于高速蓬勃发展地段,村民紧跟大开发的步伐,立足于实际,借新区开发的契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甬东沈岭社区在抓住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社区纠纷即是一大问题。由于社区中人员流动性的增加,人员成分的复杂化,导致纠纷时常发生。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以下信息:一是该社区纠纷事件的数量逐年上升。2010年纠纷事件仅120件,而2015年纠纷事件数量增长到200件。二是纠纷内容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主要包括邻里宅基地纠纷、父母遗产分配问题、自留地、承包地纠纷等。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由于舟山市临城新区的改造和扩建,“土地征用”成为引起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父母赡养、邻里关系等日常纠纷也占据多数。
甬东沈岭社区纠纷事件呈现出数量上升化和性质复杂化的特点。针对这一现状,该社区采取部分措施以应对纠纷问题。一是专门成立社区调解委员会;二是初步制定了纠纷调解制度,并建立起调解机制。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该社区调解制度初见成效,社区纠纷情况也有所缓解。据社区张书记介绍,目前调解委员会的调解成功率在70%左右,调解成功的多是邻里日常纠纷、家庭纠纷等事件。
可见,甬东沈岭社区纠纷问题部分得到成功解决。但是社区成员们表示在处理纠纷事件过程中仍存在解决不好、不好解决等众多问题。通过实地调查和总结,该社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调解员积极性不够
甬东沈岭社区为解决纠纷问题而设立起调解委员会,并配备一定数量的调解员。然而调解员在调解纠纷方面的积极性和情绪并不高。一是居民纠纷事件不受重视。由于纠纷事件多为邻里纠纷等日常问题,调解员普遍认为这些都是小问题。所以在接到调解申请时,调解员往往不会立马开展调解工作,而是等闲暇时去解决。二是调解员身兼数职,分身乏术。居民表示现任调解员的工作不仅包括调解纠纷,还包括其他与社区相关的繁杂事务,譬如整理村民资料等。这导致调解员往往无暇顾及居民纠纷事件,可见纠纷调解被置于次要位置。
2.2调解权威性不够
在纠纷的调解过程中,调解员由于其专业性弱以及工作经验少等方面的问题,在纠纷调解过程中起的作用要比预想中的小,纠纷当事人往往会认为调解员不具有权威性,以至于出现当事人对调解“阳奉阴违”甚至完全不理会调解的情形。如在2013年,有两户居民因土地问题产生纠纷,在经调解员调解后,纠纷双方表示同意调解方案,但没过多久,其中一户违背调解方案,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
2.3居民寻求调解的主动性不高
通过对居民的走访,我们发现居民在发生纠纷时,主动寻求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概率不高,只有39.3%的社区居民遇到问题会主动找社区调委会,而且多数居民会在与外来单位等组织产生纠纷,自己处于明显弱势时才会求助于社区调解(见图1)。通过对部分居民的访谈,有居民提到有时向调委会反映的尚未造成较严重后果的纠纷,社区调委会并不会马上去解决,“不如求助于媒体曝光之后见效快”,还有居民说,“有些纠纷以社区调委会那些调解员的能力根本就调解不了”。
2.4调解效率与效能较低
问卷调查中,56%的人认为当前社区调解工作的效率和效能一般,19%的人认为不高。目前村中大多数人家都造了新房子,都是独门独院的楼房,相互之间来往变少,对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不高,委员会在调解过程中往往会得不到居民的信任,居民与居民之间也存在间隙,信任机制缺失。
3原因分析
3.1对社区纠纷调解工作作用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不够
在对社区干部进行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了一些基层领导对社区纠纷调解的理解存在着片面性,他们认为所谓的社区纠纷调解的都是些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邻里的一些小摩擦,对他们的想法中,这些纠纷的解决起不到什么很大的作用。同时,有些干部包括社区干部认为,调解工作难以展开,不仅仅是他们的问题,很多时候社区居民的不配合,就干部对他们的纠纷进行调节感到反感,无疑是对他们工作的否定。而从我们的问卷结果中可以看出,居民认为社区对纠纷调解认识不够的原因是他们的宣传不够到位,存在感低,以至无法发挥调解的作用。
而从社区居民的角度,我们发现有76%的社区居民认为社区对纠纷调解这方面的重视不够,其表现为社区对纠纷调解的宣传力度不够,调解委员会在平时生活中的存在感较低,大家较少感受到其发挥的调解作用,导致居民对这一方面的认知程度不够,缺乏对社区调解知识和技能的了解。
3.2社区调解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无法适应当下社区调解工作的要求
社区调节人员不足主要体现在社区调解委员会的组成结构上,就舟山甬东沈岭社区来说,其调解机构总共有3名调解员,虽然名义上说是有三名在职的调解员,但是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他们都还身兼他职,除了担任调解员外,他们还身兼会计、社保等职务,在处理自身事务之余,已基本无力再来处理社区的纠纷调解工作。同时,调解队伍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水平较低、法律知识缺乏等问题,专业性知识和经验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解工作的质量、效率和居民对他们调解工作的参与和信任,这与我们当下所要求的社区调解人员能力不符。
3.3缺少有效可行的调解手段和方式
社区调解的“技能”无法适应当下社区调解工作的发展需求。据我们的调查发现,76%的人认为当前社区调解工作的方式、手段存在问题,不能适应新时期调解工作的需要。沈岭社区的基层干部对我们说,目前,他们解决纠纷的方式主要是沿袭了传统的社区调解工作方式,在处理问题时大多是依靠人情和讲面子,这使在社区解决问题过程中无法发挥道德和法律的作用。同时,我们了解到通过社区调解委员会调解成功的案例大部分都是社区干部主动调解,而不是居民主动要求调解,这也间接说明了我们社区调解的手段和方式存在着问题。
3.4缺失信任机制
56%的人认为当前社区调解工作的效率和效能一般,19%的人认为不高。调查发现,当下社区的居民和社区调解委员会的信任存在着危机。其原因主要是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居民之间、居民和调解员之间不熟悉,缺少信任,这使得原本手段和方式落后的调解“技能”无法发挥它的作用。
4完善舟山基层社区纠纷调解的建议对策
由上述问卷以及访谈内容的结果分析,社区调解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居民间以及居民与社区调解机构间的信任不够;二是居民自身缺乏对社区调解的知识和技能,社区调解缺乏权威性,社区居民对社区调解的认同度不高。除此之外,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调解人员配备与素质问题、调解方式和手段落后,调解经费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4.1社区调解委员会层面
4.1.1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建立起信任机制。当前社区居民来往较少,熟悉度不高,从而导致社区的信任危机问题,我们认为社区委员会应当在这方面提供相应的帮助,调解邻里关系,增进友谊,营造出一个和谐、信任的社区环境。一是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社区活动,特别是一些居民喜爱能够积极参与的活动,比如歌唱大赛、舞蹈比赛、节日项目等。从而增加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让彼此熟悉,并增进相互间的了解,解决居民与居民间陌生不了解的问题。二是发挥社区调解“居民评议”制的作用,调动居民参与社区调解的积极性。“居民评议”作为一种民主机制,首先能够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并赋予社区居民一种当家作主的感觉和实在性。其次在评议过程中,居民可以提出各种建议和想法,以提供多套方案来解决相应的矛盾纠纷,这会极大地提高调解效率以及效能。通过以上2个做法,可以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通过精神层面的满足和补充来达到实际行动的有效履行,形成一个积极向上有效率有动力的信任机制。
4.1.2加强对社区调解宣传的力度,增进社区居民的了解。通过对居民的访谈,我们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居民不知道社区里有社区调解机构的存在,从而遇到纠纷问题时不会求助于社区调解机构,导致问题的进一步产生和矛盾的加深。归根究底是由于社区调解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社区居民对其所发挥的功能不清楚。大多时候社区居民会寻求其他途径解决。所以社区调解机构首先要做的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加强对社区调解的宣传,具体宣传内容包括社区调解机构人员组成情况、设办地址、社区调解机构主要功能、办事程序和流程等等。在对社区调解宣传的基础上,对社区居民普及社区调解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使社区调解的概念和功能深入社区居民心中,让社区调解能够得到居民的认同和支持,树立起社区调解的权威,取信于民。社区调解宣传的具体方式有很多,应结合当地社区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合理有效的宣传方式。比如召开社区居民座谈会,从而做一个全面的介绍,并由下层继续在社区居民中宣传;同时也可以利用社区的宣传栏做出相关宣传。
4.2社区调解员层面
配备相当数量的调解人员,提升其素质。社区调解机构是否能发挥作用,不仅在于是否能得到社区居民的信任,还在于调解人员是否能发挥作用和能力。在甬东沈岭社区,我们了解到该社区调解机构只有三名调解人员,而且其理论水平和实践处理能力有限,除此之外,调解人员的专职业务并不针对社区的矛盾纠纷事件,同时还监管其他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会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效能。我们提出的建议如下:一是增加社区调解人员的数量,充分保证调解程序中人员能够有效发挥作用,而不是因为人员的不足而耽误事情的解决。在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在招收新成员时,必须建立完善社区调解员的准入机制,认真谨慎的考察其学历、实践等能力,必要时可将笔试和面试相结合,从而保证社区调解人员的素质。二是对调解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社区调解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加强其对社区调解经验的把握。三是建立起调解人员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一方面对其工作状况以及工作成果起到一个监督和促进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调解人员工作出色时要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激励,从而保证社区调解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4.3社区纠纷调解方式和手段层面
在大部分社区中,当提及到当前社区主要依靠什么手段解决纠纷时,社区负责人回答最多的是依靠社区居民间的人情和面子。但是大多数人都很自私,有时单靠情理事情往往很难解决。在大多数社区,都多少会采取情理说服的方式,侧重于情与理的运用,忽视了德与法的结合,因为这是中国传统已久的调解方式。当前时代在进步,调解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我国于2010年通过了人民调解法,人民调解法实际上把原有的调解手段法制化,上升为法律。调解的主要功能是把纠纷解决在基层,大家平心静气,用这种协商的手段通过互相的理解和谅解,达成对纠纷解决的一致。调解需要结合“情、理、法”,有效地解决社区矛盾。
4.4政府扶持力度层面
我们都知道一个社区的运行资金来源大多依靠社区自己的力量来募捐而得,这使得很多时候社区想要完成一些项目却因缺少资金而束手无策。社区调解方面更是因为经费问题而得不到更好的运行。因为在处理纠纷调解问题时会产生一些必要的费用,而调解经费不足,一方面问题难以解决,另一方面会挫败调解人员的积极性,其工作补贴和奖励往往微乎其微,手中没有财力,也就缺少了处理问题的工具,使得调解人员消极应对社区纠纷。政府应当为社区调解提供适当的财力支持,或者社区居委会通过恰当的途径为社区调解机构筹集经费等。通过增加社区调解经费来提高解决纠纷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瞿琨.论社区调解场域及其信任机制的构建法则[J].上海大学学报.2010(06):02.
[2]王昌生.构建和谐社区理论与实践[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3]何兵.论民间调解组织之重构[J].中国司法,2004(2).
[4]唐忠新.构建和谐社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3-4.
申请人 王巧莲 出生日期 1951年7月16日
民 族 汉 身份证号 ***788 住 址 虞城县古王集乡李大夫庄村
被申请人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法定代表人
事实与理由:
一、事情经过
2015年10月14日上午10点,申请人王巧莲在路上因骑车不慎摔伤,导致左侧锁骨骨折,双腿大面积擦伤,右脚有一约5-6厘米长2-3厘米深的伤口。于上午11点50分到达商丘市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经急诊医生进行清创缝合,于下午3点左右转入骨二病区,于16日上午进行锁骨固定手术,19日经医生同意后出院,回家约一周后感到身体不适,26日出现全身乏力、咀嚼无力、抽筋等症状,于29日下午经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传染科确诊为破伤风,后转入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在分院治疗5日后,出现左腿疼痛、肿胀,经医生诊断为左腿深静脉血栓,后转入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外科治疗。
二、院方存在问题
1、关于破伤风。
第一,破伤风疫苗注射应在首诊时注射。当时急诊医生进行清创、缝合、包扎,伤口的情况只有急诊医生了解,按照操作规程清创、缝合后应根据伤口情况立即判断是否注射破伤风疫苗,我母亲的伤口深且污染严重(伤口内有泥土及杂草),完全符合注射破伤风疫苗的要求,按照预防破伤风的原则应尽快,一般在门、急诊处理伤口后立即注射。从查阅相关资料来看,当前绝大多数的医院门、急诊对开放性创伤的处理,注射破伤风类的疫苗已成为一项常规。按照首诊负责制,无论什么原因,处置破伤风的措施都应在急诊病历上反映出来。
第二,院方解释对破伤风是我们没有住急诊外科。破伤风疫苗注射与入住科室没有任何关系,疫苗注射按照常规应在门、急诊注射。关于入住科室,在这里说一个细节问题,当时急诊医生在申请人的儿子去办理住院手续时,电话联系申请人的儿子(有通话记录),急诊医生问:你办理好住院手续吗?申请人的儿子说:还没有,我正在排队。医生说:你母亲的骨折手术近日排不上,最快也得一星期以后,你考虑一下怎么办?当时申请人的儿子考虑:一星期后做骨折手术肯定不行,我母亲也承受不了这样的痛苦。于是申请人的儿子返回急诊找医生商量怎么办,看看能转到骨科进行骨折手术。上述说明急诊医生知道病人在哪儿,也能联系到病人家属,病人从首诊到出院一直在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没有离开医院,医生的责任心哪去了,只能说医生从开始就没有处置破伤风的意识,从而导致申请人感染破伤风。上述种种原因表明,院方应对破伤风负全部责任。
2、关于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常发生于手术后、骨折术后、术后静卧等。一是申请人骨折术后,院方没有采取任何预防血栓的措施;二是破伤风发病造成术后静卧,也是血栓形成的一个原因,两者叠加效应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如没有破伤风,申请人也不会长期静卧,申请人患深静脉血栓的风险会降低很多,如果院方采取预防血栓措施,申请人患深静脉血栓的风险也会降低很多。上述两个原因,院方均存在过错,所以院方应对深静脉血栓负主要责任。
申请人原本身体健康,一小小外伤骨折,经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后数次出现危重病情,与医院操作不当、违反操作规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注射预防破伤风类的疫苗与术后预防血栓,是个常识性的知识,不用翻医学书籍,不用多高的学历,不用多专业的知识,在网上随便查查,就能了解到的知识,而且是执业医师考试大纲里的知识,为何我们的医生就不知道,还是粗心大意没有责任心,这绝对不是正常的治疗规程,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整个治疗过程存在治疗不当或者其他严重违法医疗规程的行为,给患者及家人的身体、精神、经济上造成极大伤害。
最后,我想大家对破伤风的危害和产生的后果应该十分清楚,可以想到申请人所承受的痛苦,大家也应该明白,身体和精神上受到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也是不可逆的,希望各位领导和院方能站在患者的角度来考虑,充分考虑患者所承受的痛苦,给我们一个公平、公正的说法及我们合理的答复!
请求事项:
一、请求商丘市医患纠纷调处中心调处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的医患纠纷。
二、要求被申请人赔偿申请人各种损失108397.65元。
申请人: 王巧莲
宜木司法所 编2012年5月2日
公平公正协调合理合法调解
2012年4月28日,在宜木乡章达村施工的负责人找到我司法所,请求对4月25日在工地上发生的一起赔偿纠纷进行调处。
行动迅速赴章达村。4月28日下午4时许,我所工作人员联系好驻村工作组人员立即赶往章达村村级活动室。我工作人员,考虑到纠纷的实际情况及调解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马上通知村调委会主任松子、尼玛扎西、洛绒等6名调解员共同进行调解。
灵活多变掌握事态,安抚群众情绪。工作人员了解事件发生的情况:村民及受伤家属反映2012年4月25日,章达三村村民郎拉在下班的情况下,受施工人员安排对工地上的2堆石头进行清理时,由于施工方指挥不当,当朗拉弯腰捡石头的时候,施工的推土车推土架压住了郎拉的手掌,施工方并没有及时将伤者送往医院救治;村支书松知了解后到工 1
地劝解施工人员将伤者送往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后施工方随即将伤者送往医院救治,经医院照片得出结论:郎拉手掌第三根掌骨骨折,轻度错位;施工方并没有将结果告知伤者家属,家属曾3次向施工人员索要医院照片结果,都遭拖延;施工方在事发后,找到伤者家属多卓,企图私了,施工方之前的态度及现有的一次性解决的方案让家属及群众不能接受,现场气氛一度陷入紧张。我工作人员考虑到现场的情况,一方面要求施工方暂时回工地,考虑伤者方到天全就医的要求进行研究,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方案后再次进行协商。另一方面,要求伤者方冷静面对,绝不能做出违法的行为,有什么要求要合理合法的提出。
找准契机,促成协商意见。我所及驻村工作人员督促双方近2个小时的研究后,再次进行了协商。我工作人员抓住施工方将赔礼道歉的核桃粉送到伤者家属手里,使伤者家属心情平和一点的契机,考虑到调解的时机已经成熟。我所工作人员就双方提出的观点结合法律、村规民约向双方进行讲解并提出意见,即施工方必须明确:第一,根据《工伤条例》
第四条第二款即职工发生工伤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使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的规定,确认施工方没有及时救治的错误;第二,根据《工伤条例》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确定郎拉的伤属于工伤,施工方必须负起责任;第三,施工方没有及时将伤情告知受伤者及其家属的行为是错误的。伤者方
必须明确:第一,施工方解决纠纷的诚意是到位的;第二,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故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第三,协调中,必须是按照法律法规提出合理要求,不能冲动。双方明确以上几点后,一致表示先将伤者送往天全救治,将病情看好后再行解决,调解正式开始……
突破分歧点,分别疏通,促成一致意见。我所工作人员为了避免发生之前的情况,采取将双方隔离开,分别做工作的方式进行调解。我所工作人员考虑到双方已经达成“先看病后协商”的一致意见,进一步将外出看病产生的护理、误工费多少的分歧组织进行了协商。考虑到双方无法就护理人员数额、赔偿金额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即施工方要求伤者方只派出1名陪护人,并提出护理费与误工费是同一费用的看法的情况,我所工作人员参照《炉霍县人民政府人民调解组织调处纠纷实施办法》第二节的相关规定、双方提出的意见以及考虑到伤者方特殊的家庭原因(郎拉受伤,其老公多卓前往陪护的话,家中3名年幼子女无人照顾以及其中一名陪护人不懂文化等情况),提出了陪护人3名(伤者方2人,施工方1名),其护理费、误工费共计每人每天120元的赔偿方式进行;家庭照顾人—郎拉的老公1人每天的误工费150元;伤者郎拉的误工费按每天70元计算的方案。并向双方进行了求证,通过我所工作人员及调解员近2个小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沟通、调解,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同意了赔
偿方案,并自愿签订了协议书。
严明法律,多次告诫。当双方签订协议后,我所工作人员再次申明协议的法律效益,告诫当事人一定要严格履行协议,施工方要实事求是的将病情告知病人及家属,不得弄虚作假,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等,并将我所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告知双方,要求双方在外看病就医期间一定要相互体谅,互帮互助,如果遇到分歧及时联系工作人员。
及时跟踪,了解情况。我所工作人员及时跟踪,了解情况,截至目前,施工方已将伤者及其陪护人送往了天全县骨科医院,并安排好了伤者住院相关手续及陪护人员吃、住、行,一切事项正有序的开展中。
报送:县司法局,乡人民政府,一区工委。
甲方:兴城市药王禅寺
乙方:赵玉山 性别: 身份证: 家庭住址:
甲方与乙方有关寺庙建设及寺庙围墙建设纠纷事宜,向西关站村村委会申请调解,经村委会依法调解,甲乙双方自愿达成以下协议:
一、甲乙双方一致同意继续执行2012年9月3日签订的(兑换土地使用面积协议书)有关土地归属、交界线、乙方承诺条款、违约条款的规定。
二、甲方承诺暂不执行乙方殴打居士薛宝杰而产生的医疗费、看护费等人民法院判决由乙方承担的损害赔偿费用。如乙方执行(兑换土地使用面积协议书)所规定的承诺,甲方承诺可以全部或部分免除该费用。
三、甲方已经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乙方殴打薛宝杰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该案已经在管辖区法院立案,甲方负责向人民法院申请迟延履行,乙方遵守该协议书约定的条款,甲方负责撤诉,保证不再追究乙方的法律责任。
四、乙方代表家人及直系亲属承诺甲方在现状土地范围内进行建设,不做任何阻挡施工的行为,不干扰寺庙的正常宗教活动,并积极配合甲方进行建设。如乙方不遵守承诺,乙方承担(兑换土地使用面积协议书)约定的违约责任。
五、甲乙双方共同承诺,甲方严格按照地基线建设围墙,保证不越过(兑换土地使用面积协议书)约定的土地交界线。乙方认同甲方建设并保证不干涉甲方建设。
六、甲乙双方共同承诺,纠纷化解后,双方应友好相处,如有异议,应及时通过平等协商解决。
七、本协议自签订之日生效,甲乙双方必须严格履行、共同遵守,和睦相处,甲乙双方如有违约,违约方承担(兑换土地使用面积协议书)约定的违约金、律师费及违约产生的其它费用。
八、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西站村委会各执一份。
甲方:
乙方:
亮点一:调解组织要求严格。电力争议纠纷调解组织为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其他组织的调解行为不适用此规定。如由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的调解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 (该法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 而由人民法院进行的调解则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电力监管机构调解电力争议纠纷, 应当根据争议纠纷复杂程度和争议纠纷标的大小, 指定1名或者3名调解员进行调解。调解员应当由公道正直, 熟悉电力、法律、经济等业务知识的人员担任。调解员进行调解时, 不得偏袒一方当事人, 不得利用调解工作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 不得泄露当事人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当事人认为调解员与电力争议纠纷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关系可能影响调解公正的, 可以向电力监管机构申请调解员回避。
亮点二:明确了一系列调解原则。该规定第三条规定了“自愿平等、不违法、尊重当事人权利”的原则。一是自愿平等原则。当事人 (即供电人和用电人) 可以选择调解, 也可以不选择调解, 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电力监管机构也可以主动调解, 但当事人一方明确拒绝调解的不得调解。双方当事人为合同关系, 故地位平等, 不可在调解中偏袒一方, 要体现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二是不违法原则。调解必须坚持依法调解和依社会公德调解, 这是公正解决矛盾纠纷的基础。三是尊重当事人权利原则。在调解优先的原则下, 积极运用调解结案, 但调解组织不得因调解而剥夺当事人通过仲裁、行政、诉讼等途径维护自己合法利益的权利, 当事人有权利将自己的纠纷诉诸法院, 请求公正裁决。
亮点三:规定了调解的积极条件和消极条件。一是积极条件。当事人向电力监管机构申请调解, 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 申请人与电力争议纠纷有直接利害关系; (二) 有明确的被申请人; (三) 有具体的调解请求、事实和理由; (四) 争议纠纷事项属于电力监管机构管辖。二是消极条件。调解申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电力监管机构不予受理, 但应当向当事人说明理由: (一) 被申请人明确拒绝调解的; (二) 已经就争议纠纷事项提起仲裁或者诉讼的; (三) 不符合本规定第五条规定条件的 (即前面所述的积极条件) 。
亮点四:明确了调解员调解电力争议纠纷可以采取的方式。调解员可以采取下列方式调解电力争议纠纷: (一) 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向当事人提出争议纠纷解决建议; (二) 单独会见一方当事人或者同时会见各方当事人; (三) 以书面或者口头方式征求一方当事人或者各方当事人的意见; (四) 要求当事人提出争议纠纷解决建议或者方案; (五) 经当事人同意, 聘请与争议纠纷各方无利害关系的专家或者机构对争议纠纷事项提供咨询建议或者鉴定意见; (六) 有利于当事人达成一致的其他方式。
亮点五:明确了调解协议的效力和司法确认制度。由于调解协议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 一旦义务人拒不履行义务, 往往还需重新进入诉讼程序, 这便不利于及时解决纠纷, 使得调解书变成了一纸空文。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弊端, 该规定明确了调解协议的效力并规定了司法确认制度。一是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调解书, 当事人可以申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确认其法律效力。二是具有给付内容的调解书, 当事人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的规定申请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三是具有给付内容的调解书, 债权人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债务人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文书的, 债权人可以依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侵权方:姓名:性别:民族:联系电话: 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
受害方:姓名:性别:民族:联系电话: 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
侵权事实与理由:
1、侵权方施占强与受害方乐建军、郑艳君夫妇从2012年5月起,由于施占强修建房屋的事实两家成为正式的靠墙邻居关系。乐建军、郑艳君夫妇房屋位置位于四川省崇州市怀远镇泉水村2组114号。施占强修建房屋地址位于受害方房屋左手边;修建方式为靠墙修建。
2、侵权人施占强从2012年5月分开始动土修建房屋;从动土之日起受害人房屋地基被松动房屋下沉受到伤害,开始裂缝;导致受害人152.7平米基础建筑面积的房屋整体受损。现房屋估价在45-50万元之间。
3、现就调解之日起查看房屋受损情况如下:
A、一楼厕所、卫生间、厨房、屋檐、卧室、前厅等均受到不同程度损害;最厉害的两处已经墙体整体裂缝、承重墙砖体破损;有多处地方已经透光。
B、二楼后房,前厅门道整体受损。
C、房屋不能在原基础承重墙体上继续修建;如要修建也得以施占强的的墙壁做为共墙来使用。
D、据鉴定机构咨询结果表明;房屋下沉时间最厉害的范围在新修建房屋一年左右;受害方在未来一年内房屋的受损程度无法预知;不排除有重大受损的可能。
E、由于施占强与受害方的房屋属于靠墙修建;之前受害方的排水空间被占用;排水成为双方的共同问题需要解决。
F、二楼阳光篷由于侵害方在修建过程中出现了严重损害;化粪池由于侵害方的修建盖于地基之下。
就以上问题;受害方与侵权方多次协调未果。今在镇政府和村委的共同参与下达成以下调解内容:
1、由侵权人施占强一次性赔偿受害人乐建军、郑艳君由于房屋破损所带来的损失:万元;作为给受害方带来不便的损失和后期修补房屋时的费用。
2、由于侵权方施占强的行为侵犯了受害人乐建军夫妇房屋的相邻权已经成为事实;为解决双方今后房屋修建和共同排水防水问题经友好协商达成方案为;侵权方同意并承诺今后如果受害人修建或修复房屋时可以使用侵权人的墙体做为共墙修建和使用;同时排水、防水问题由侵权方承担。
3、由于地基下沉受害方后期房屋的受损程度具有不可预见性;如果以后房屋出现无法修复的状况;责任由侵权人承担。
4、今后受害人清理化粪池时,侵害方需要无条件配合。
本侵权协议书一式三份;经双方当事人、调解人签章后生效。由双方当事人、调解人各持一份。
侵权人(签章):
受害人(签章):
调解人(签章):
纠纷调解协议书【1】
申请人***,女,***年10月15日生,汉族,**市人,住***。 委托代理人***,男,***年12月生,汉族,**市人,住址同上,系申请人之夫。
被申请人某单位
法定代表人**,男,该单位负责人。
委托代理人***,男,该院**科科长,代理权限为特别授权。 **市医疗纠纷调解中心(以下简称调解中心)于**年10月19日受理了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市医院医疗纠纷一案,依法由调解员**主持,**参与调解。申请人委托代理人**,被申请人委托代理**参加了调解。本案现已调解终结。
调解查明:(对病情过程及和医院协商的处理过程作一个简短的描述),同意在调解中心调解。
在调解中,双方本着平等、自愿、互谅互让原则,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三条规定,经调解,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一、申请人先后**次住院费用共计**元,由被申请人承担。 二、被申请人一次性补偿申请人残疾补偿金、误工费、护理费、精神抚恤费、后期治疗费、生活补助费等各项费用共计人民币***元(含被申请人前期垫付的医药费)。
三、申请人自愿放弃其它请求事项,双方无其它争议。
四、本调解书生效后,申请人因该医疗纠纷引起的所有争议全部终结,申请人不得再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向被申请人主张权利。 五、本协议自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调解员签名并加盖调解中心印章之日起生效,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
六、本协议书壹式叁份,当事人各执壹份,调解中心留存壹份。
申请人签名: 被申请人签名:
调解员: 签名:
纠纷调解协议书样本【2】
医疗纠纷调解协议书
甲方:_______________医院
乙方(患方):____________
患者基本情况:
姓名:________ 性别:_______ 年龄:_______ 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院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解人:______________律师事务所 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患者_______于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在甲方住院,诊断为:⑴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住院____天,患者治疗结果:死亡、伤残、好转、痊愈。
乙方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是甲方造成的。
甲方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调解人调解,双方就该争议自愿达成如下赔偿协议:
一、甲乙双方同意不通过鉴定明确争议的.原因和责任的情况下,自行协商解决。
二、甲方自愿赔偿乙方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陪护费、残疾生活补助费、被抚养人生活费、继续治疗费、死亡赔偿金、丧葬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共计________元。
三、赔偿款给付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甲乙双方放弃基于该债权债务关系的一切诉讼权利。
五、____________(死亡患者)存放于太平间的尸体必须于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从医院运出自行处理。
六、违约责任:本协议一次性处理终结,任何一方不得反悔。一方反悔的,应向对方支付违约金_________元。
七、本协议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生效。协议文本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报_________卫生局一份。
甲方: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
调解人:___律师事务所
律师:_______________
一、旧的传统习俗对调解工作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社会文明和法制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各地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程不尽相同, 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发达地区以及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中, 旧有的风俗习惯已经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人们的民事行为以及纠纷的解决也都是遵循当下相关法律的规定, 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相关义务。但在那些欠发达地区的基础农村, 尤其是贫困区域的农村。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还在延续着旧时的传统和习惯。日常民事行为和发生纠纷后的解决方式都还依赖于传统习惯的调整。例如在北方很多地区, 经媒婆或媒汉介绍的亲事, 如果在典礼之前男方反悔的, 则不能请求返还彩礼;如女方反悔则应返还所有彩礼。再如农村各个姓氏家族对祖坟及其周边风水的保护也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 对破坏祖坟及其风水的行为往往不能通过简单的赔偿或恢复来解决问题, 有事后还需要巫婆或神汉的介入。此类民事纠纷往往很难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解决, 一些风俗习惯与现行法律规定不符甚至是相对立的。在调解此类纠纷时, 我们既不能否认法律规定的效力, 同时又要照顾当地的风俗习惯。
除了上述比较典型的情况之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农村人民群众在传统思想、土地权益、男女财产权利、家庭关系、交易习惯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由此而产生的民事纠纷也越来越多, 由于法律的规定和各地方传统习惯有所不同, 相关纠纷解决起来都有很大难度。有时即便是通过司法程序调解了表面上的纠纷, 也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甚至还会激化矛盾。因此, 短时期内还必须结合当地习惯,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根据不同案件的特点探索不同的调解方式, 以而达到从根本上定纷止争的目的。
二、交易缺乏书面凭证导致调解困难
基层农村人民群众的日常民事交易通常都是发生在熟人之间, 如邻居之间、亲戚之间、朋友之间等等, 即便不是亲朋好友, 也大都是同村、邻村或经熟人介绍等等。相互之间基于基本的信任而发生各种民事交易, 因此, 很少形成书面的合同或协议, 一旦双方发生纠纷, 常常缺乏必要的书面证据, 由于各方对当时的约定理解不同, 或相关细节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 就会发生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的局面, 这其中也不排除有故意毁约、丧失诚信的行为, 但均因没有书面协议而无法确定责任。此类纠纷在基层农村疑难纠纷案件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例如, 在早些时候, 农村承包经营耕地需要按照承包土地的数量向政府缴纳“公粮”, 再加上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等费用, 总体算下来种地很不“划算”。这一时期, 很多农户就将自己承包的耕地转包给他人耕种, 而自己则外出打工。后来, 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 农村承包经营土地不但不再缴纳“公粮”, 而且还会获得政府补贴。这就使得一些转包耕地的农户想要把耕地收回来, 而转承包人则不愿归还。此类纠纷在广大农村比比皆是, 转包当时基本上都没有书面协议或合同, 具体的约定也不明确。发生纠纷后各持己见, 再加上时间一般较长, 即使当时有第三人在场, 也大都记不得双方口头约定的内容。
上述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的情形仅仅是比较普遍和典型的纠纷之一, 类似的纠纷如互易纠纷、小额借款纠纷、个人劳务纠纷、承揽合同纠纷等等, 都存在书面协议缺失的问题, 发生纠纷之后, 如果双方对约定和事实不能达成一致认识, 再缺乏其他有力的证明材料或证人, 此类纠纷往往会陷入困境。
三、法律认识错误阻碍调解工作顺利进行
法律认识错误是导致纠纷难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 导致纠纷当事人对自己的行为性质认识不清, 对相关权利的性质理解有误, 还有的对政府部门或司法机关的职责、功能不很了解, 不知道相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作出的处理决定或裁判的法律效力。因此, 会做出一系列错误的行为, 结果事与愿违, 影响了自己合法权利的行使, 错失了维权的机会。但又不甘心利益受损, 于是便会走上信访之路。在众多信访的群众中, 此类访民占有较大的比例。实践中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对“诉讼时效”的概念不清楚、不了解, 甚至根本不知道, 更不懂得在保护自己权益是利用时效中断的技巧。往往是在时效过期的时候白白丧失了胜诉权, 本该受法律保护的权益由于自己的懈怠或失误而丧失了请求法律保护的机会。但是由于实体权利的存在, 使得当事人不愿就此放弃, 于是在双方之间就会展开拉锯战, 无法通过司法途径得到保护的一方, 就会漫无目标地到各个政府部门信访。另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是出嫁女儿的继承权问题。虽然继承法规定的很明确, 但还是有不少人不知道或不理解, 通常认为已经出嫁女儿不该分得父母的遗产。就算知道法律规定的也认为出嫁女儿对父母的抚养义务较少而不同意平等继承。诸如此类原因对法律认识错误或不知法律规定而引起的纠纷在调解实务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如果能通过人民调解途径, 解决此类纠纷, 有利于将矛盾解决在基层, 将冲突消灭在萌芽状态, 大幅度减少信访人数, 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人民群众信访不信法的局面。
四、民事行为缺少合法手续
由于民事行为或民事交易缺乏合法手续, 一旦发生纠纷, 解决起来就增加了难度, 也使得民事调解工作更为困难。例如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或转让的过程中, 没有依法办理备案手续或未经村集体组织同意;青年男女“成亲”未办理结婚登记;老人设立口头遗嘱缺乏无利害关系见证人;互换承包经营的土地未进行变更登记;出让或互换宅基地未办理变更登记手续等等。在民事行为或民事交易发生的当时, 双方大都是出于平等互利、自愿协商而达成的一致意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势的变更、交易标的物的价值变动、交易各方自身的变化等, 都有可能引起某一方或双方的反悔。由于缺乏合法的手续保障, 一旦发生纠纷, 很难简单的界定当初各方行为的性质和法律效力, 双方一旦各执一词, 无论是走司法程序或行政程序, 亦或是进行人民调解, 都会有不少的困难。
五、疑难民事纠纷的调解对策
调解疑难纠纷应针对纠纷的不同类型, 研究不同的调解对策。对于因传统习俗与法律规定不符而导致的疑难纠纷。我们不能一味地强求依法调解, 人民调解不同于行政机关的处理决定, 也不同于人民法院的裁定或判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和法院的裁判必须依法进行, 如出现与法相悖的情况, 则会影响其法律效力。但人民调解不同, 只要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 在双方当事人都能接受的情况下, 完全可以不以法律规定来调解纠纷。传统习俗有好有坏, 好的习俗则可以直接引用;坏的习俗应根据其对群众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逐渐排除。当习俗与法律不相符合时, 应根据习俗在纠纷中的影响程度并结合法律规定适度应用, 使二者达到平衡, 一切以解决纠纷为重。
对于缺乏书面凭证的交易纠纷, 调解过程中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调查取证方面, 有针对性的调查案件事实和深入讲解相关法律规定有助于此类案件的调解。由于缺乏相应的书面协议等材料, 其他旁证就成为认定案件事实的关键证据。人民调解组织不同于法院, 法院为了保持居中裁判的地位, 基于程序正义的考虑, 一般情况下不得主动调查取证, 除非法律有明确规定。人们调解组织调解民事纠纷更注重实体效果, 法律并不禁止人民调解组织主动调查取证。因此, 为了更好地解决此类民事纠纷, 人民调解组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调查取证, 也可以请求相关人员或组织帮助或协助取证。但是一定要注意, 即便是证据确凿充分, 还是要尊重当事人自愿的原则, 不能强迫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对于存在法律认识错误或缺少合法手续的纠纷, 应根据案件情况进行法律讲解和教育, 同时根据双方的人缘、地缘关系打好情理牌, 这是调解此类纠纷的关键。一方面要教育双方学习法律, 根据法律规定认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该补办合法手续的应及时补办, 同时还要考虑双方的关系维系, 从人情关系和法外利益方面劝解双方互谅互让, 以和为贵, 以将来的长远利益为重, 妥善解决纠纷。为了避免此类纠纷的频繁发生, 平时多开展普法教育是长效手段之一。普法教育工作具有长期性、灵活性、艰巨性、综合性等特征。人民调解组织要与地方司法行政系统以及司法机关相配合, 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教育活动。提前的法律教育和宣传要比个案中就事说法更能让当事人信服, 且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纠纷的反复和纠缠。
参考文献
[1]春杨.论我国传统纠纷调解机制对构建和谐农村的意义[EB/OL].法史网, 2008.
[2]邓红蕾, 胡海洋.乡土社会调解的法律文化学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4 (6) .
[3]陈运生, 田赞.农村民事纠纷的非诉讼解决机制[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3) .
甲方当事人(医方,以下简称甲方):医疗机构名称:
、地址:
;参加调解人员姓名:、职务。
乙方当事人(患方,以下简称乙方):姓名:,性别
、年龄
岁、民族
。职业
。身份证号:,住址。
纠纷简要情况:
经调解,本着公正、公平、平等、自愿的原则甲乙双方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一次性补偿乙方人民币
元,大写:
元整,一次性了结纠纷。
二、乙方代理人承诺全权处理该纠纷,不再就此事提出其它诉讼请求和要求,若乙方为此提出其它请求及不法行为,一切责任及法律后果由乙方代理人承担。
三、此协议为终极调解,双方必须严格遵守执行,本协议违约金为
元,若乙方违反,须全额退还甲方补偿款及违约金共计:
元,并承担违约责任
协议履行的方式、地点、期限: 地点:
方式:
日期:
年 月 日
本协议一式四份,其中甲方二份、乙方一份、司法公证处/
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
方
乙
方 当事人(盖章)
当事人(签名): 法定代表人/委托人(签名):
签字日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变革不断加剧,社会结构持续复杂,当今社会已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纠纷多发期。如何正确处理各类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要面对也必须要处理好的关键问题。而建立行之有效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既是新时期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举措,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执政为民的实际体现。
一、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的历史传统及发展 中国文化自古就有平衡、中庸的传统及和谐的价值取向,使人们遇到纠纷或争端,自然而然地以寻求调和为正道。“调解”作为矛盾纠纷的一种解决方式, 最早的出现可追溯到我国的西周时期,而且一直在官方和民间都以不同的形态得到延续不断的运用和发展。我国古代官制中就有“调人”和“地官”的设置,其职责是“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这就是当时的官府调解。另外,因当时的社会基层中宗族的巨大影响和长期存在,有了纠纷常常邀请宗族族长或者长老亲友和一些办事公道的人出面调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民间调解的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调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著名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人民调解委员
会暂行组织通则》,它的颁布施行是我国调解制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调解制度在我国最终确立。1989年,《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颁布施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人民调解制度,把我国的人民调解工作推进到了新的历史阶段。
从中国的历史实践来看,“调解”对于及时、有效地化解社会纠纷,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体之间的民事、经济活动急剧增加,纠纷也日益增多和复杂化,加之公民法律意识的提升及社会法制观念的变迁,传统的单一的调解制度越来越难以完成其新时期的使命。
为此,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依据法律分别做出了《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和《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不仅进一步加强了新时期的人民调解工作,而且完善了我国人民调解这一重要的民主和法律制度。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意见》,要求各地“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工作制度和工作网络,强化社会联动调处,将人民调解、行
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有机结合起来,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2009年6月,有关部门又提出了《积极发挥司法调解主导作用,全面推进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的意见》。由此“大调解”作为一项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机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
二、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的构成及相互关系 按照中央文件的要求和各地区调解工作的探索实践,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主要由“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三位一体构成。
人民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依据法律、政策和社会主义道德,对民间纠纷进行归劝和疏导,促使当事人互谅互让、解决纠纷的群众自治活动。司法调解是指在当事人提起诉讼后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权益争议平等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行政调解是在国家行政机关的主持下,在其行使的行政管理职权范围内,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当事人自愿为基础,通过对争议双方的说服劝导,使当事人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达成和解协议的活动。
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虽然在各自领域都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但由于其性质、范围、效力的各有不同,造成单一的调处模式和手段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化解矛盾纠纷的需要。人民调解虽然因其“民间性、自治性”的特性而
具有简便、快捷、高效、普遍的优势,但也正是由于其“民间性”,使其不具备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调解结果往往具有不确定性。行政调解由于其以政府部门为依托,较易为纠纷当事人信服,而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由行政调解的纠纷大都能顺利解决。但是,通过行政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同样不具有法律强制效力,如果双方不能自觉履行,其效果的实现同样面临考验。而司法调解,虽然其调解结果具有法律强制效力,但由于其“不告不理”的司法属性,造成调解受理渠道相对单一,调解成本偏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司法调解的调处效果。
三、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的现实需求和意义
(一)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是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节约社会管理成本,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党和国家多次制定相关政策,提出具体要求。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结合起来,依法及时合理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更多采用调解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这也是我们党以文件的形式对“大调解”格局的形式、方法和目的进行的详细阐述和明确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二)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是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各级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我们的社会管理体制在某些方面一时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从 另一个侧面加剧了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数量急剧上升,大量的上访、群访事件层出不穷。而单一的矛盾纠纷调解模式,又各有其局限性,很难彻底的解决问题。为此,只有统筹协调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构建“三位一体”的“大调解”格局,大力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为主导,司法调解为保证“三位一体”的大调解机制,并通过“大调解”机制的运转,有效调动司法力量、行政力量以及各种社
会资源,各负其责、各尽其能、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的矛盾纠纷化解处理格局,才能积极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长治久安。
(三)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是节约社会管理成本,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
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同样也是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充分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实现多种社会管理形式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既可以提高社会管理效率,节约社会管理成本,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同时也可以相应的减轻群众诉累,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真正做到把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四、其他地区社会矛盾纠纷调解的经验
在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我国很多地区探索出了很多实际有效的方法。例如:上海就积极汇聚多元调解力量,集中各方服务资源,合力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积极构建多方参与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广泛发动政法干警、律师、法学教育工作者、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法律专业人员,以志愿者身份积极参与所在社区的调解工作,及时、就近为群众提供公正且低成本的矛盾纠纷
解决途径,使得社会矛盾在初始阶段就得到了有效的化解。再如杭州,也总结出了从源头预防减少社会矛盾、在基层就地解决社会矛盾,靠创新依法处置社会矛盾这三条基本经验。在人民法院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建立诉调衔接工作机制;建立了医疗纠纷调委会、物业纠纷调委会等专业调解组织。
五、建立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的具体思路
(一)成立组织,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网络。建立以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以司法、行政为主体,各类资源有机整合的组织模式,形成较为完善的网络体系,真正实现“三调联动”。成立专门组织,统一接待,统一受案,统一协调各调解单位,形成调解合力。
(二)发挥专长,建立专项调处队伍。
新形势下,随着社会变革不断深入、城市建设不断推进,矛盾纠纷类型、程度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主要是征地补偿、拆迁安置、企业改制、环境污染、医患纠纷等平等主体之间的矛盾与不平等主体之间的矛盾相互交织,矛盾纠纷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群体性、综合性等新特征,而且这些纠纷内容多元化、涉及的专业知识多、对法律政策理解要求高。针对这一情况,就要求我们组织建立专业性强的矛盾纠纷调处队伍,聘请专业人员,有针对性的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工作,通过矛盾双方听得懂、信得过的方式,解决矛盾纠纷。
【社区调解纠纷记录】推荐阅读:
社区人民调解工作心得总结06-08
社区矛盾调解中心年度工作总结01-12
山东社区2012年人民调解半年工作总结12-11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11-11
赡养纠纷调解案例10-17
矛盾纠纷调解机制12-16
土地纠纷调解书范文06-21
遗产继承纠纷调解律师10-05
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制度12-24
医疗纠纷调解申请书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