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职能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管理学职能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传统的公共行政方式刻板、缺少人性化。近年来,我国的公共行政开始向现代公共管理的转变,拉开了我国行政改革的帷幕。本文将通过引入传统公共行政与现代公共管理这两个概念,通过对比与分析,整合出合理的科学的转变途径,即多层次、不同角度的转变。

第一篇:管理学职能论文

财务管理职能优化

摘 要:科學的财务体系是现代企业的重要标志,完备的财务管理体系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以物业公司为例,分析并找出优化财务管理职能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财务分析;财务决策;财务控制

引言

企业财务管理就是财务人员在特定环境下,依据各种信息,对企业的资金运动进行计划、组织、监督、调节和平衡,以达到特定管理目标的活动[1]。财务的职能包括财务决策职能、财务计划职能和财务控制的职能。财务人员通过对公司的经营目标和管理的总体需求,制订出若干个财务活动方案,决策者经过分析,从这许多的方案中选择出最优的方案,这就是财务决策的过程。财务人员通过对前期数据和发展态势的统计与分析,对公司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需要量、设备采购、成本和费用、财务收支进行数量预测,然后做出具体的可行性方案,叫做财务计划职能。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通过可能出现的偏差预测,在事前、事中、事后采取相应措施,建立科学组织程序和管理制度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运用科学方法对制度运行进行监督,消除隐患,对已经发生的财务活动进行追踪记录,统计差异,这是财务控制的职能。财务决策、计划、控制三大职能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形成一个公司完整的财务管理体制。

一、X物业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就笔者在X公司工作所观察到的情况来看,X企业财务管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财务管理制度随意,制度有诸多漏洞且不规范,在财务预测和决策过程中,财务部门提供的数据形式化,无法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素质低下,无法胜任难度较高的工作,久而久之,造成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松散,财务管理部门职能提供基础数据,财务管理根本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产生科学有效方案,导致公司资金运行效率不高、成本过高、利润率下降的情况。

(一)财务预测职能没有得到创新

X企业对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认识不够,仅仅将财务管理等同于会计,负责公司的出纳、数据统计和简单的现金管理等会计工作。实际上,财务预算管理不仅反映着公司的收入、支出、现金管理,还反映着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经营成果,是所有资产、负债、成本管理、资金运行状况的总合,是管理人员对未来经济状况和经营状况的假设,对企业未来发展发现、投入成本进行预测[2]。而X企业的预算的现实流于形式,或者说简直不能称之为预算,财务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只能做简单的统计分析,根本无法对未来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可行性方案,拿出的数据只能对过去的经营状况做一个笼统解释,无法反映具体偏向,决策者也就无法据此对下一步战略进行调整。所以,由于人事上的不足,预算形式与数据出现老旧、流于形式的现象,财务预算职能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创新,很多财务人员只扫门前雪,不能把财务管理与企业的经营状况联系起来,许多指标只管能否完成,不会在制定过程中进行科学创新和适当调整,在预算管理过程中消极应付,使得预算完成以后,只是一些机械死板的数据,不能为企业的经营提供参考价值。

(二)财务控制职能没有发挥应有职能

X企业组织制度的不合理,导致行政成本上升。在财务预算的可行性方案运行之后,没有采用有效方法进行监督,对出现的偏差和失误没有及时进行纠正和补救,成本管理范畴过窄,忽略了服务业主、与其他相关部门对接办理业务等日常管理活动引发的成本,对公司经营过程中的技术人才聘请、安全隐患排除、维修等环节更是监管不到位,导致成本增加,但效果却不明显。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对物业公司的需求也会不断加大。X公司在公共服务工作等方面做得较好,规模越来越大,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化,管理队伍也日渐庞大。然而,财务管理体系的不科学、不系统、松散无力,导致管理的协调成本越来越高,漏洞越来越大,各方面的费用也高于比例,并不断上升。但是X企业领导却依然将财务控制管理视为财务人员的工作,其他人也一律不关心不过问,显然也就无法取得良好成效的。成本管理的目的被视为降低成本,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将成本管理简单等同于降低成本进行管理,显然是一种消极而非积极的财务管理理念,无法发挥成本管理的作用。

(三)财务分析职能未能得以发挥,制度运行失效

由于管理内容的不同,很多公司财务指标与经营指标常常出现不匹配的情况,X公司也不例外。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备和财务人员能力不足,导致财务预测职能难以得到发挥,进而使财务分析职能失效,制约企业的发展。而财务部门没有明确的、全面的、详细的数据储备,往往是决策者需要什么,财务人员才提供什么,这种不规范、随机性的报表、信息取用情况时常存在,给信息的准确性和规律性打了折扣,不仅造成了额外的不必要费用,更是影响了信息传递的及时与准确,对数据的价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依此类推,总公司的内部财务信息都不准确,无法科学有效地对下属公司提出决策、指导与监督,经营风险也就无法得到有效控制。长此以往,公司乃至整个集团常常做出错误的信息判断,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危害。财务的信息管理功能完全未能发挥有效作用,现代企业财务制度形同虚设,大大拖了企业发展的后腿。

二、优化财务管理职能的措施和方法

企业置身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更是至关重要,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怎样更为有效地建立健康完备的财务管理系统,发挥财务管理职能,是当前X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紧抓财务预算管理

每一个企业的发展都有一个既定的方向和一整套的应急方案,以应对企业发展中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科学的财务管理系统能够准确地统一财务管理与企业经营战略目标。X公司目前需要的是聘请一名专业人员设计一套适合本公司实际情况的财务管理制度,并高度重视,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监督落实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确保数据来源准确、财务预算支撑有力。财务预算不仅预测着将来企业的发展状况和经营成果,还体现了过去的经营状况和成果。预算管理的科学与否,关系到企业的资金能否正确运用、经济效益能否得到提高、企业管理能否得到加强。预算管理也决定着管理人员对企业未来发展状况、成本支出和资金运营投入的估量。在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方面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全面预算就是一种创新,它对应突出对战略的支撑作用。财务人员的素质关系到财务管理制度能否有效运行,也关系着能否正确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完成更高水平的财务预测工作。管理层要加大对这一方面的投入力度,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在新进人才中多招聘一些财务方面的人才,并每年派遣相关财务人员参加培训学习,更新财务理念与知识,确保财务管理制度有效落实。首先,在财务管理制度得以有效运营的基础上,加强财务预测功能,从数据的来源、范围上进行深度整合,确保数据精确、全面;其次,要加强统计分析能力,从而能够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整合形成全面、多样化的行动方案,为决策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具体可行性方案;再次,要加强创新能力。一个公司的掌舵手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的掌握总比一个财务管理人员看的更为高远,财务管理人员要能够根据决策者的要求适时改进制度,优化财务预测职能。

(二)深化財务分析职能,监督财务管理制度运行

通过对企业的资本构成、资金周转、所有者权益分析,可以为企业管理部门明确当前企业资产的分布状况,为管理者提供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经营状况以及做出产业分析、战略决策的依据[3]。在X公司目前的财务分析职能几乎处于失效状态下,由于财务预测职能未能得以发挥,制约了财务分析职能的运用。对此,要加强财务分析职能的运用,加强财务人员财务分析的能力,及时发现生产与经营中的不足,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使企业利用现有的资源获得更多的盈利,并保持盈利能力的增长,对各个方面的资产盈利状况有所了解,以决定下一步投资偏向;同时,对债权债务状况有所了解,对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有所把握,并掌握进行下一步借贷的收缩情况。因此,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分析职能,从而对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做出战略规划。

(三)科学、生态、绿色优化财务控制职能

在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X企业要想实现盈利目标,必须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必须加强企业财务控制职能,维护财务管理制度有序运行。在进行财务预测和财务分析拿出具体可行性方案之后,要运用科学管理体系严格执行,运用科学方法落实到位,保持不断跟进、记录、检测,一旦出现偏差要及时进行纠正,出现错误要及时进行补救。对于执行有力、效果明显的决策要做好详细记录,以供参考。对财务活动的有效性和处理管理的合理性进行监督,促进企业良性经济循环,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最终都能反映出来,且数据准确。决策者通过财务预算和财务分析,检查企业经营活动执行情况,可以发现存在问题并通过财务控制职能进行纠偏和应急处理。此外,将全面预算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建立应急机制,以确保生产经营和投资等的资金需求;严格执行全方位成本管理制度,实现全面、全过程不留死角且有效的成本管理,严格制定并执行各方面费用的开支范围及标准,并在充分发挥财务管理职能作用的同时,发挥提高企业经济效能作用,共同达到开源节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X物业公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财务管理方法老套、陈旧等问题。但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的不重视也是问题之一。在一个规范化的现代企业中,财务管理应当作为重中之重来进行运作。希望笔者的观察能够为产生一定参考价值,也希望X企业多在以后的发展中多重视财务管理问题,发展得越来越好。

作者:王笑寒

第二篇:论现代管理职能

【摘要】现代管理有哪些职能,国内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这是需要管理学界认真研究和明确回答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阐述了百年来对管理职能认识的演变概况,现代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和公众关系(简称公关)职能是现代管理的一项特殊职能等二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管理;职能

管理职能是指管理对社会组织、个人乃至整个社会所担负的职责和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与影响。管理具有哪些基本职能?管理学诞生百年来,由古典管理理论发展为现代管理科学体系,对管理职能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演变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对外开放大门的打开,我国通过学习和研究世界《现代管理学》,认真总结我国现代管理实践的新观点、新成果和成功经验,使我国现代管理学获得了长足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科学体系正在形成。但遗憾地是,国人撰写出版的管理学著作和大学教材等,对现代管理职能的介绍却十分混乱。本人根据长期的管理工作实践和近九年在高校从事管理学的教学体验,现简要地阐述百年来对管理职能认识的演变概况、现代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和公关职能是现代管理的一项特殊职能等三个重要问题、以期抛砖引玉。

1 百年来对管理职能认识的演变概况

最早提出管理职能的是管理学形成前的经济学家,早在18世纪至19世纪期间,法国庸俗经济学创始人萨伊和英国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等人,就提出了管理有人事、组织和控制等三项职能。

20世纪初,被人们称为“管理过程理论之父”的法国著名管理学家法约尔提出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五项基本职能所组成,并把它们视为管理要素。他认为计划是管理职能中一个重要的要素,一个良好的计划应具有统一性、连续性、灵活性、精确性等特点;组织主要包括组织机构、人员配备、训练和参谋机构的建立等;指挥是管理人员的一种技巧,其目的就是为了整个企业的利益,从该单位全体人员中取得最大效果;协调是为了各项活动和谐,以便更好地进行工作,并取得成功;控制就是检查每一项工作是否同所制定的计划、发布的指示和确立的原则相符合,其目的是肯定成绩、发现错误,以便改正并防止重犯。法约尔对管理五项职能的认识,反映了他对当时管理实践的深入观察,完全符合当时管理实践的实际情况;他明确提出管理有五项职能和对各职能的认识,为人们正确地深入认识和运用管理职能提供了科学依据,奠定了管理学的科学基础。

20世纪30~40年代,对古典管理理论系统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之一的美国管理学者卢瑟•古利克,他把古典管理学派有关管理职能的理论加以系统化,提出了当时有名的“ POsDCRB”七职能论: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古利克在管理七项职能论中,提出了“人事”职能,这是在法约尔对管理职能认识上的新突破;而他把“报告”和“预算”分别作为管理职能,并不准确。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现代管理学迅速发展,但对管理职能的介绍却很混乱。高校的管理学教材中,有的教材只讲管理的二项职能或四项职能,有的教材仍然按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五项职能来论述等等。这些反映了高校一些教师和学者,对我国现代管理实践情况很不了解,对什么是管理职能的概念没有弄清楚,随心所欲地介绍现代管理职能会造成认识混乱,而且对管理实践会导致不良的效果。

由杨文士、李晓光主编的全国大学自考教材《管理学原理》和由杨文士、张雁主编的普通高校经济类本科教材《管理学原理》,这是代表国内主流认识的具有权威性的《管理学》著作,这两种教材中提出的管理具有计划、组织、人事、指导和领导、控制等五项基本职能,是对法约尔有关管理职能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基本符合我国现代管理实践的实际情况,它为我们全面深入认识现代管理职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2 现代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

管理具有二重性、即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也就是管理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管理的二重性为我们認识现代管理职能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我国现代社会组织机构中,组织工作和人事工作已分别由专门职能机构承担;组织中的领导工作包括指挥、指导和协调等职责。根据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现代中国社会组织结构状况和现代管理实践发展,现代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是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对于每项管理职能的主要职责和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本文做如下简要的概述:

计划职能在全部管理职能中居于首要的主导地位,是最基本的一项职能,它的主要职责范围是做好计划工作。管理学对计划职能的研究主要是如何制定计划,正确认识计划工作的任务、主要类型、基本特征和重要意义;任何计划工作的程序都是相似的,它们依次分为八个工作步骤:估量机会(起点)、确定目标(第一步)、确定前提条件、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评价各种备选方案、选择方案、制定派生计划和编制预算等。组织内的各级主管人员要根据计划确定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和途径,来做好组织工作、人事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以达到组织的预期目标。

组织职能是现代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它的主要职责是做好组织工作、设计组织结构和确保组织正常运行;主要根据达到组织目标所需要的各项工作和活动,进行具体分类、划分管理部门,进行职权划分和建立职务系统,合理授权和规定上下左右的协调关系,还要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对组织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和变革,确保组织能有效地正常运行。根据组织职能的主要职责,现代管理学研究了组织工作要遵循的基本原理、现代社会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管理层次的划分和管理宽度、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方法等问题;研究了组织内部的职权划分、授权要遵循的原则;研究了按集权和分权的程度不同、形成的集权制和分权制两种领导方式,按组织中两种不同的高层次职权分配形成的集体负责制和个人负责制两种领导体制,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等。

人事职能的主要职责是做好组织中的人事工作,现代社会组织的人事工作已扩展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认真地选人、用人、育人、评人和留人等。现代管理学对组织中人事职能的研究,主要还是如何解决人员配备问题,重点是如何对主管人员进行选聘、考评和培训。在主管人员选聘方面,现代管理学明确提出了选聘的条件和依据、主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管理能力,提出了选聘的方式、程序和方法,以及选聘应注意的问题等;对主管人员的考评,现代管理学明确指出了考评的必要性和要求,指明了考评的主要内容、方式和方法等;对主管人员的培训,现代管理学指出了培训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现代管理学对人事职能的明确认识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对现代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领导职能是联络组织中其他管理职能的纽带,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明确提出领导是基本管理职能,这是对以往把“指挥”、“指导”和“协调”等作为管理职能,在观念上的更新和认识上的升华。领导职能的主要职责是运用有关领导理论来指导和开展领导工作,以激励理论为指导来激励职工的士气,同时要讲究领导艺术,不断提高领导工作水平和效果。领导工作是指领导者对组织内每个成员(个体)和全体成员(群体)的行为进行引导、指挥、指导、激励、管理和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领导者和主管人员根据组织的目标和要求,在领导和管理过程中,掌握和运用管理理论、原理与方法,以及沟通、激励等手段,对被领导者和被管理者进行引导、指挥、指导、激励和施加影响,以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现代管理学对领导职能的研究成果,使人们认识到了领导工作的重要作用,明确了做好领导工作的要求、领导者如何进行自我修养、以及领导的艺术和方法等。

控制职能的主要职责是做好控制工作,使组织的各项工作能够按计划正常进行。控制工作既是一个过程,又是管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步骤是拟定标准、衡量成效和纠正偏差。现代管理学对控制职能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人们对传统的控制工作类型、对预算控制和非预算控制等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而且对现代社会的信息管理控制也有所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已步入知识化、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新时代,传统的管理对象己发生重大变化,组织结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等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如何进行信息管理控制是现代管理学面临的重大新问题、新任务和新挑战。

3 公关职能是现代管理的一项特殊职能

西方《公共关系学》的诞生和“公共关系”成为一种现代社会职能已有百年的歷史。“公共关系”的英文是Public Relations,在英文词义中,Public是指公共的、公众的、公开的,英语中的“公共关系”和“公众关系”是同义语。而汉语中的“公共关系”是指各种各样关系的总称、“公众关系”是指与组织相关的个人和人群的关系,两者是范围不同的概念。从西方《公共关系学》研究对象和内容来看,西方说的“公共关系”按汉语词义实际是指“公众关系”。公关是“公众关系”的简称。从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公共关系学》开始传入我国以来,《公共关系学》的科学知识已经在我国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公共关系学》课程也进入了大学的课堂,“公共关系”职业化在我国也已起步,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组织内设立了公关职能部门。然而,对于“公众关系”已是现代管理的一项特殊职能,至今却尚未被大多数国人所认识。

《公共关系学》反复强调说:“公共关系”是管理的一项特殊职能,并明确指出“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管理职能,是“对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传播沟通的目标、资源、对象、手段、过程和效果等基本要素的管理,即传播管理。公众是指对组织机构的目标和发展具有实际或潜在利益及影响力的个人、群体和组织;公众关系是由组织运行过程中涉及的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组织关系所共同构成的,这些个人、群体和组织构成了有关组织的公众环境。公众关系是早已存在的客观关系,只是我们迟迟没有认识到它。随着《公共关系学》的形成、发展和广泛运用,人们对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客观关系逐步有了认识,现在处理好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现代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组织中的公关职能是现代组织管理的一项特殊职能,它的主要职责是信息传播、沟通协调和形象管理等。公众关系职能在工作性质方面具有传播性、沟通性,其职责目标和业务内容不同于其他的职能部门。组织的传播沟通活动职能化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一个特点,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沟通已日益成为组织经营管理的专业手段。随着现代社会环境下组织对社会及公众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组织的传播沟通业务量越来越大,传播资源的投入越来越多,建立和强化组织的公众关系职能,对组织传播沟通业务、加强科学管理,便提到管理者的议事日程上来了。公众关系职能的形成是现代组织管理职能演化的结果。

信息传播是组织内公关部门在组织经营管理中要履行的重要职责,即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将组织的有关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地传播出去,争取公众对组织的了解、理解和信任,提高组织及其产品、人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组织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做好组织的信息传播工作管理,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创造舆论,告知公众;二是强化舆论,扩大影响;三是引导舆论,控制形象。

沟通协调是组织公关职能的根本职责。公众关系是组织与社会公众环境之间的一种沟通协调机制,即运用各种沟通协调的手段,为组织疏通渠道、发展关系、广交朋友、减少摩擦、化解敌意、调解冲突等。沟通协调是组织运作的润滑剂、缓冲器,是组织与各种公众交往的桥梁,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人和”的良好环境。公关职能的沟通协调职责主要体现在组织内外部的沟通联络和协调关系这两个方面,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

形象管理是组织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公关职能的主要职责,其职责范围主要是对组织形象构成因素、组织自我形象和实际形象、组织形象要素和形象差距等进行调查与分析管理,以及组织形象策划和塑造管理,要实现三个方面的协调与平衡:即组织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协调与平衡,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协调与平衡,组织总体形象和特殊形象的协调与平衡。

参考文献

[1]杨文士、李晓光主编:管理学原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

[2]廖为建主编:公共关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3]黄仕楚编著:管理学基础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

作者:黄仕楚

第三篇:公共管理:政府管理职能重构途径

传统的公共行政方式刻板、缺少人性化。近年来,我国的公共行政开始向现代公共管理的转变,拉开了我国行政改革的帷幕。本文将通过引入传统公共行政与现代公共管理这两个概念,通过对比与分析,整合出合理的科学的转变途径,即多层次、不同角度的转变。

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开创了公共管理的新视角,该理论所倡导的管理主体多元化,把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引入公共部门,在公共部门引入竞争机制等新观点对于我国公共管理有诸多借鉴意义。结合我国公共管理实际,提出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的一起启示。分析传统公共行政与现代公共管理的区别,认清实现这一转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从而进一步探索基本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公共管理对传统公共行政的冲击

传统公共行政最明显的特征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其一,具有传统的独占主义倾向,缺少民主性,不能保证人民的平等。公共事务的主体是政府,忽略了人民的参与。不具备公开性、透明性。其二,在行政执行阶段,注重法律的规章制度,忽略道德品质;注重政府组织机构的等级,忽略民众积极的参与和自觉执行。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共行政是依照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传承下来的,没有脱离历史的情况。不言而喻,公共行政必须存在着其独一无二的优点。它的优势之处在于把公共行政从一般包括政治活动中脱离出来,摆脱混杂的环境,使之专业化。它特别强调组织上和制度上的建设,把行政的执行力和效率放在第一位,从而强化了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解决了社会上一些特别严峻的问题。比如,社会稳定、社会基本保障和公平问题。但是时代是在发展的,社会是进步的,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21世纪,如果依旧按照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进行执政的话,恐怕会与经济的发展相脱轨。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行政的缺陷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它无法有效的满足日益增多的公众需求。对与这个问题的解决,现代管理制度即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公共管理的显著特征表现为:政府主要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不提供私人产品,不干预私人领域的活动;政府负责执行市场经济法律,对市场秩序与市场运行进行平等的监管与公正执法,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实现公共政策;除了必要的社会管制和经济管制之外,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活动,不采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运行。

◆现代公共管理是大势所趋

作为发展迅速的中国,21世纪是一个转型的阶段。无论是经济结构的大调整,还是行政管理制度的转变,都显得十分重要。由传统的行政管理到公共管理的转变,是关系到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转变的一个重大课题。

◎从国际环境上看,由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转变,是适应全球化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化的趋势必然快速蔓延。全球化不仅指经济上的全球化,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关系、社会矛盾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的全球化。其中的各种因素、各种环境相互影响,使之糅合、综合化。全球化具有超越国界的和意识形态的普遍性,但同时具有本身的特殊性。

全球化是各国政府公共行政面对的新环境,它形成了一种面对和解决全球性社会问题的新关系。这种新关系要保持各国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问题的政策的稳定性,使本土性在全球化的逻辑框架内运行,并意味着各国都要根据这种新关系进行改革,从而使本国公共行政的理念、政府职能和运作方式与之相适应。当今世界各国的公共行政的目标也由单一地追求行政效率发展到全方位追求社会公平、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强公共责任和提高社会公众的满意度。

我国政府公共行政在很大程度上仍处在传统阶段,自从2001年年底,我国加入WTO之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得不转变职能。首先,加入WTO就要遵守其中的规章制度和相应的规则,必须改变那些不适应发展的陈旧的行政理念与方法。其次,要保证行政的科学化、合理话,以正确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加强先进理念的学习。再次,学习发达国家的行政方式,改变行政的方式与理念。切实的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服务。最后,要提高办事的效率,简化办事的繁琐程序,改善行政的环境,真正的做到为民所用。综上,我们必须转变行政的思路,学习先进的执政理念,由传统的公共行政向现代的公共管理方式转变。

◎从国内环境上看,由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转变,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处于转型时期。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下,更加要注重公共管理的作用。由于受传统政治模式的影响,以及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在行政管理方面坚持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政府作为执政的主体与核心,几乎包揽了一切,甚至干涉了不该干涉的事务。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处于核心的地位。在做决策的时候,它们自己整合信息,制定相应的方案,当然它们自身承担相应的风险。对于资源的配置必须遵循最优化的原则,而作为制定政策的政府起到的是宏观调控的作用。更多的时候,政府提供的是公共服务的功能。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在我国前期的计划经济体下是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学习新的管理理念,制定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现代公共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仅体现在政府内部的管理关系中,还要体现在社会上各种关系之中,即政府与各个阶层的关系,包括社会和政府、企业与政府、市场与政府、公民与政府等这种外部关联关系之中。我们既要遵循客观的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把握公共行政法治的规律,重新界定政府的角色,重新设置政府的职能,重新设计政府的运行机制。

◎从我国政府公共行政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看,由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转变,是理清改革思路、深化行政改革的需要

在历史角度沿袭下来的政治制度,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一直受到多种问题的干扰。比如机构臃肿,很多部门存在着虚设职位的情况,或者存在一个职位多个职务的情况;队伍庞大,各种不必要的职务的出现,造成了政府负担重的情况;效率低下,多注重形式上的框架,而不注重真正的效率;财政危机,因为众多不合理的因素的存在,必然引起政府内部的财政危机;官员腐败,因为传统的行政手段,缺少民主性、公开性、透明性,所以官员腐败也是其中的一个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国曾进行多次的探讨、研究、总结,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也发挥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一成不变,这些阶段性的措施也未能解决长期的改革问题。由于经济发展进程的加速,在90年代我国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相应的对我国政府的行政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受到最基础的客观环境看的制约,我国行政的改革还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处于传统的管理框架之下,只是在政府内部的关系转变上做出了调整,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进行改革。从这些方面可见,改革的成效并不是那么明显。直到现在,我国的公共行政方式依然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存在着滞后的现象。其问题总结如下:一、政府管理成本太高,经济基础不到位。二、监管机制制定容易,但是实现困难,达不到相应的效果。三、重视表面工程,不结合实际,没有注重实践的作用。对于重要因素与非重要因素的界定存在衡量标准问题,没有真正的做到以实际出发。四、行政的效率低下,不能按照预期的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进行管理。

这些问题中有的已成为政府公共行政中的顽症,严重阻碍着行政改革的推进。这些问题是体制所固有的,在旧的体制框架下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公共事务越来越多,政府的职能也不断分化。每增加一项职能,政府就要设立相应的机构或部门来承担。职能越分化,政府的规模越庞大,随之财政预算也不断增加,机构膨胀和财政危机也就成为必然;而且在传统的官僚体制中,由于官员特权的存在和政府对公共权力的垄断,官僚主义和官员腐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已经不能靠表层触及问题所能解决的,必须从体制的深层次来解决。

◆思路与途径:从多层次、宽角度转变

◎要在思想观念上突破

发展的实质是创新,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进行政治改革,要注重创新的作用。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改革的重要因素。所以政府在传统的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变的时候,要注重从思想上的突破。不要把政府当成万能的,不要把政府当成救生圈。政府也要注重接受新思想、新理念,自己的权力运用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事务上,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以及行政能力。

◎要在管理方式上转变

要从政府统揽一切的管理方式向多中心治理的方式转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是政府对社会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的直接管理,而公共管理要求压缩政府经济职能与社会职能,实现经济管理的市场化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政府应该提供基本公共产品,放手让市场与社会提供私人产品。我国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行使:其一,建立合理的科学的市场规则,完善当今的经济市场秩序,进行行为规范。其二,进行市场不能提供的物品的补给,做市场发展的坚实后盾,保证资源的足够供给。在科教文卫方面也要发挥政府应有的功效。其三,投资基本的社会设施和服务系统的建设,保证社会的正常福利的存在。其四,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集中力量办大事,进行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规定,有效的保证社会公平的实现。其五,运用特有的宏观调控的功能,进行各种手段的调控,保证公民的正常就业,保证经济、政治秩序的有效进行。

◎要在政府能力上提升

所谓政府能力就是指政府依据自己的权力和权威,通过制定政策和组织动员,实施自己承担的职能、贯彻自己意志、实施自己的目标的能力,从目前来说,要提升我国政府公共管理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不断的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政府权威的强化,提高政府的地位,保证政府行政有效的执行。

当然强调政府权威不是要强调中央集权专制,也不是要削弱其它职能主体的权力,而是要以规范化、法制化的操作保证公共事务中的国家整体利益、社会公众利益更好地实现。其二,要提高政府公共政策能力。政策具有特殊功能,政府公共管理效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公共政策能力的高低,但由于以前我们决策程序不规范,主观意志较重,导致政策能力低下,进而使政策执行走样、变形。因此,要提高政府公共政策能力,必须要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上作相应的制度安排。三是要提高政府公共管理人员的素质。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行使,最终还是要简化为人的具体活动,政府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高低。

◎要在制度规范上完善

实现从传统行政管理制度向公共管理制度的转变,建立政府公共管理制度,一是要加强人大工作立法,树立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威,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加大人大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加大人大在重大事项决策方面的力度和范围,约束行政立法的范围和数量,并加强对行政立法和执法的监督。二是要健全对行政领导与公务员的法律监督,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务员法》及相关的配套法规; 三是要细化部门预算,实行绩效预算和零基预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政府预算资金的使用实行全过程的监督,建立公共财政体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从横向的角度学习国外发达国家公共管理的相关经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找到适合我国行政管理的正确途径;从纵向的角度,对历史传承下来的传承手段进行一一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把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共同为社会的发展尽力。公共管理是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的运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保证了人人民的利益,又保证了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作者单位:贵州省都匀市委党校)

作者:王荣菊

第四篇:管理的实质与职能的整合

摘要:为了回应管理学界关于管理实质与职能的争论,本文陈述了我们对管理定义以及管理职能的基本意见。我们认为,根据逻辑简单性原则,管理应定义为“是人们为了有效地实现预期的目标,对于相关资源进行的调配与控制的过程”。管理职能包括“策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种。同时,对于争议的问题也陈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管理的实质;管理的职能;逻辑简单性

一、问题的提出

管理是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的一项活动,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条件。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群体组织的出现,管理工作逐渐演变为一项独立的活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管理活动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应当是同步的,也就是说从有人类历史活动开始,就有管理活动。在人类的历史文化之中,有关管理活动的记载和论述也是文化内容中的重中之重。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可以看成是社会管理思想。小到个人生活的管理,大到家庭、企业、组织、国家乃至天下的治理,都是管理所研究的范围。管理学应当是研究管理活动的本质特征、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有关方法的科学,是人类管理经验的总结的基础上人类对管理活动的认识成果。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科学也会不断地发展。所以出现不同的理论观点、不同的思想主张、不同的原则方法是不足为奇的。但是,从管理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人们普遍认为管理科学的正式产生应当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算起,即从泰罗《科学管理原理》(1911)的问世算起,为此,泰罗也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这种尊称的获得与人们对科学的见解有关,即认为科学必须是通过严格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这一观点也是科学界所认可的。不过一门科学的产生往往不是个体现象,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所出现的普遍现象的反映。在泰罗时代,与其同时或稍前稍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了许多管理学家,如(法)亨利·法约尔、(德)马克思·韦伯、(英)林德尔·厄威克、(美)切斯特·Z·巴纳德等,他们都对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此后,随着人类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第二次、第三次产业革命的迅速发展,管理科学也与其他科学一起迅速发展,并成为当代科学群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突出地表现为各种管理理论的不断涌现,就西方管理科学的发展情况来看,除科学管理理论之外,又相继出现了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等不同的派别。这些理论的提出,无疑极大地丰富了管理科学的内容,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需要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管理学界,人们在引进和消化国外管理思想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1997年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管理学原理》指出,学术界存在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1)忽视理性的重要作用而过分注重经验;(2)任凭经验简单积累,对离散型的思维方式所导致的理论混乱局面,理论工作者一直无力进行成功的梳理;(3)随意使用“新潮”词汇;(4)管理理论越来越偏离管理实践的需要;(5)非理性的人本主义潮流利用了人们的情绪,而渐渐将管理引入一种新的神秘主义境地;(6)强调了企业的外环境而忽略了企业的内环境,将企业的命运之宝押在体制等方面,在实际的效果上形成了又一次淡化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强调环境影响的“工具论”的回潮;(7)几乎所有管理理论工作者都注意到了一个事实,管理理论的主干思路在近几十年里几乎没有多大的进展。从“古典科学管理学派”到“行为科学学派”、“现代管理科学学派”,再到“综合的现代管理学派”,主干思路似乎已经发展到了尽头。之后出现的许多自称学派的理论体系,实际上仅仅是一些枝节观点,根本称不上是一种理论学派。最起码的是无法与前面的这样一些理论学派相提并论。我们认为,以上问题确实存在。但从学术发展的过程来看,也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问题是面对这些现象,学术界应当采取什么方法予以解决?有人指出这些问题的存在,这是一种积极的推进科学发展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应当引起学界同仁的思考和讨论,共同探讨和厘清管理科学的基本概念,对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进行重新整合,以期使管理科学的理论概括更精辟、更深刻、更简明、更系统、更有说服力。这是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着这一原则,我们试图从管理的实质问题入手,对有些观点进行一下整合,抛砖引玉,贡献些绵薄之力。

二、管理的实质

科学研究中为了准确地揭示所研究的对象的实质,经常使用定义的方式对其核心概念加以界定,用以表达对象的本质特征及其与其他概念的逻辑关系。因此,不同的定义往往反映着立论者对于对象的不同看法或不同的理论假设。所以,厘清概念的工作不是无聊的消遣,而是“正名”,是认真的理论思考。特别在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论观点的争论时,每一种理论都不是无稽之谈,都有它的道理和依据。因此,理论的整合就要求我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根据逻辑简单性的原则加以概括。从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有关管理的定义可以看出,人们对管理本质的看法是各式各样的。比如:MP·福莱特(1942)认为,管理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其基本观点是将管理界定为“完成工作的艺术”,并强调了“通过其他人”这一特征。这个定义的问题是排除了自我管理,即将自我管理没有包括在内。同时,也没有考虑到单个人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如家务管理、饲养管理等对于非人的物的管理。P·罗宾斯和M·库尔塔(1996)认为,“管理这一术语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完成活动的过程”。他们强调的是“活动过程”,并突出了“和其他人一起”这一特点。同时,强调了“切实有效”的要求。“活动过程”的看法,无疑是可取的,但如果不和其他人在一起难道就不存在管理了吗?切实有效固然重要,但那些效率不高的管理活动,也不能被排除在管理之外。S·路易斯、H·古德曼和M·范特(1998)认为,“管理被定义为切实有效支配和协调资源,并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也是“过程”论,但他们强调的重点是“支配合协调资源”与“达到组织目标”这两个特征。我们觉得这一表述是比较精确的。还有R·普伦斯特和F·阿特纳(1997)认为,管理者是“对资源的使用进行分配和监督的人员”,而管理则被定义为:“一个或多个管理者单独和(或)集体通过行使相关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和利用各种资源(信息、原材料、货币和人员)来制定并达到目标的活动”。这一定义更为详细,突出了“行使相关职能”这一特征。以上定义反映了国外学者对于管理本质认识的变化和不断深入。我国学者在吸收和消化国外学者观点的同时,在他们所编著的教材中,也提出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定义。例如:杨文士和张雁(1994)主编的管理学教材中认为,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徐国华(1998)等编著的教材中认为,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喻晓航、齐善鸿(1997)编著的教材认为,“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实现某项活动的最佳的目标而进行的包含计划、组织和控制等职能的综合性的活动”。这个定义符合逻辑简单性原则。周三多教授(2000)等在总结国内外相关定义的基础上,为管理提出的定义是:“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该定义详细地罗列了管理的职能,并且是目前我国学术界比较认同的观点。但在他编著的《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一书中,又有不同的表述,认为“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这个定义强调了协调活动,也具有逻辑简单性。

综观上述有关管理定义的各种论述,说明管理学界在不断地寻求对管理的本质的最简要的科学的表述。面对以上有关管理实质的不同陈述,我们能不能综合各家之长,求得一个相对简要且能深刻揭示管理的本质特征的定义。这里我们冒昧地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供大家讨论。我们认为,从以上学者的论述中,大家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管理是一种过程;又认为管理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还认为管理与对于相关资源的调配有关;同时管理有许多职能,其中最重要的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另外,在这些不同的职能中,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最为核心的职能。我们认为,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五大职能中,其中最重要的是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讲,决策、计划、组织和领导只不过是实现控制的不同方面而已。因此,我们可以简要地将管理的定义表述为:“管理是人们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对于相关资源进行调配与控制的过程。”这个定义避免了关于人数是单数还是复数的争议,也消除了有效和最佳的要求。关于职能种类的问题,我们想作进一步的辨析。

三、新定义的特点及管理职能的辨析

为了教学的需要,我们在自己的课堂上不得不对管理的定义和职能方面的争论,进行认真地思考和辨析。我们认为,将管理定义为“是人们为了实现预期目标,对于相关资源进行调配与控制的过程”。甚至再简单一些,将“调配与控制”简化为“调控”,也是可取的。因为在这个新的定义中包含着下述特点:首先,它汲取了“过程论”的观点,虽然没有出现“活动”二字,但是,只要一讲到“调配与控制”或者“调控”,人们就会知道这是一种活动过程。其次,定义突出了“调控”的实质,因为“调配与控制”正是所有管理活动的最本质的特征。特别是从上个世纪中期,随着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的提出和成功应用,使人们耳目一新。许多管理学家也重视了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来阐述管理学的问题,例如将企业看作是多因素的、多层的、多功能的、动态的、开放型的社会技术系统。而控制论又和有目的活动有关,控制就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所进行的调节与选择的活动过程。此外,我们强调“实现预期目标”,是为了突出一般的管理活动。如果强调科学管理,可以增加“有效地”这一副词,所以“有效地”三个字可有可无。但是,管理的目标问题非常重要,它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最后的归宿,是不能省略的。另外,定义用相关资源概括了管理的对象。其中包括有人、财、物、信息、时间等。总之,在新定义中大体包含了管理活动的所有要素:管理者是“人们”;管理目标是“预期目标”;管理对象是“相关资源”;管理职能是“调配与控制”或“调控”。这个定义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周详性和逻辑简单性。

当然,定义只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的特征,有一些特性是定义所不能涵盖的。例如,管理的手段(工具)和有些职能,在我们的定义中没有反映,更重要的是没有必要出现。在讲到管理的实质问题时,有的学者非常重视,甚至以罗列职能的方法来定义管理。我们也赞成将管理的职能特征作为最重要的“种差”。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合乎“属加种差”的逻辑规范的科学定义。但是,从管理学的历史上看,人们对于管理职能看法一直存在着分歧,最常见的有三职能、四职能、五职能和七职能之说。那么,究竟哪一种提法比较合适,这也是有必要深入讨论的问题。目前管理学界关于管理职能的分歧,突出地表现在对其种类的划分上。从管理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法国著名的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最早提出了企业基本活动和管理的五种职能。基本活动包括:技术、商务、财务、安全、会计和管理。而管理的职能主要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是长期以来为多数人所认同的划分方式。不过几乎在同时,英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林德尔·厄威克则认为,管理有三大职能,即计划、组织和控制。他又提出了与其相对的三项原则,即预测、协调和指挥,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与完善。我们认为,厄威克的看法是非常精辟和深刻的,他不仅抓住了管理的最重要的职能,而且揭示了管理职能与其相关活动的关系。后来大多数教材将管理的职能压缩为四种: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从上世纪中期,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将管理视为“决策”以来,人们纷纷将决策从计划中提取出来,作为一项独立的职能。这样在四职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决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到,信息和创新又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所以人们又将信息的获取与创新作为管理的新的职能。这种与时俱进的努力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由此而来就难免会出现一些概念上的重复、交叉和逻辑上的混乱。例如,当人们将计划作为管理的首要职能时,并没有忽视决策的作用。因为决策与计划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不可分割的。决策是形成计划的前提,它与厄威克讲的“预测”相类似。计划是决策的逻辑结果,所以不提决策并不意味着排除决策,只不过是隐含着决策而已。如果将计划和决策都作为管理的职能,难免有重复的嫌疑。当然,我们也可以用一个新的概念来概括两者,即“策划”,这样也许比较妥当些。也有些学者将人员配备、指导、指挥、激励等作为管理的职能。但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人员配备是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指导、指挥和激励是领导的主要作用。如果将它们与组织和领导并列作为管理的职能,显然是一种重复,因此可以完全省去。

信息获取是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先决条件,我们认为没有必要作为一项单独的管理职能提出。关于创新的问题,有的学者将其作为管理的重要职能,并认为这也算是一种管理理论的创新。但是,当我们仔细翻阅有关管理创新的内容时,觉得它们完全可以放到组织变革之中去。因为,所谓任务创新、制度创新、结构创新、技术创新等均属于组织变革的问题。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喻晓航在其《管理学原理》中,统计了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国外十三种管理学著作关于管理职能的划分。其中组织、计划和控制为多数学者所认可。指挥、激励、人事、沟通等,所涉及者均在三至五种以上,如果将这几种职能归纳在领导之中,其统计数也在十种以上。这远远地超过了对其他职能的认可。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值得强调的管理职能理应概括为“策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种。根据逻辑简单性原则,也不需要再增加其他项目。至于这些项目之下的细目问题,尚可以进一步商讨。在知识激增的情况下,在各种观点层出不穷的时代,从逻辑简单性原则出发,对相关的概念和原理、原则进行整理和综合是很有必要的。它对于形成管理科学的范式以及该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活动会有所帮助。最后大家看到,这里我们对于管理职能整合的结果和以往大多数管理学的教科书的四职能归纳几乎没有区别。唯一的变化是将“计划”改成了“策划”。其实不做这样的变化也没有关系,因为计划中包含着决策。这种螺旋式的回复现象,是否可取?或者这种回复是否意味着大家有可能在新的条件下达成新的共识?这些问题有待于学界学者的思考和讨论。

参考文献:

[1]喻晓航,齐善鸿.管理学原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1-3.

[2]周三多.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4,183-184.

[3]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

作者简介:高彩霞(1964-),女,南京师范大学人事处,210046。

作者:高彩霞

第五篇:加强医院资金管理 发挥财务管理职能

摘要:医院筹资管理和投资管理是医院资金管理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医院筹资方式需要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学会多渠道筹措资金;另一方面,医院要把握医院的投资方向和具体项目,管好用活医院资金,充分发挥财务管理职能,使有限资金取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医院;筹资;投资;财务管理

随着医药管理体制、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财政补助弱化、医疗竞争加剧,部分医院的资金短缺已影响到医院正常的运行和发展,为此,医院筹资管理和投资管理已成为其财务管理越来越重要的内容和事项[1]。

一、加强筹资管理,拓宽筹资渠道

1.政府财政补助。政府财政补助是医院筹资重要的方式之一,其筹资额占医院筹资额比例视医院规模、业务、人员、床位、科研等系列因素确定。财政补助一般区分为经常性补助和专项补助。经常补助往往纳入财政预算相对稳定,专项补助一般视医院科研、业务范围扩展、新技术应用、规模扩展等因素确定,但主要依靠医院自身努力争取。医院争取财政补助筹资的核心是争取尽可能多的科研项目、新技术项目、基础卫生项目及其他医疗新项目。

2.银行贷款。银行贷款是当前医院筹措资金的主要渠道。医院要尽力争取低息、贴息的专项贷款和扶贫贷款,减轻经济压力。

3.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出租方将资产租赁给医院,医院分期支付租赁费,到期资产归医院所有的一种特殊租赁方式。随着中国金融体系、资本体系的健全完善,该种方式已在医疗行业中逐步得到应用。因其具有租期长、风险低、报酬大、支付压力小、租约不可撤销等特点,目前已是国外医院进行大型医疗设备投资的主要方式。

4.并购其他医院。医院可以采用托管、租赁、购买等多种形式以小额资金控制其他医院或医疗资源作为自己的分院。

5.医院股份合作经营、医疗技术合作等融资形式是日益活跃发展的筹资形式。医疗项目合作是医院利用技术、场地、医疗人员、病员资源及其他与合作单位共同开展医疗业务,以扩大业务范围、增加收入、减少投入的一种筹资方式。

二、加强投资管理,统筹安排资金

1.集中管理医院资金。医院的所有收入都应实行全面集中管理。只有在全面集中管理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医院资金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有利于医院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严格医院银行户头管理,只有一个基本账户,多户头容易使资金管理失控。

2.合理使用经营资金。保证资金的循环供给是加强资金管理的关键。一方面,医院还要严格控制结算资金的占用,及时清理和结算往来款项,防止不合理的资金占用,以避免呆账、坏账的发生,减少资金流出,增加资金流入;对医疗应收款,要按月定期向医疗保险单位核对、结账,避免拖欠。病人欠费要加强管理和催收工作,确实无法收回的自费病人欠费,按有关审批程度批准核销。另一方面,医院储备资金的占用要科学合理,储备是否在规定的一定限额内,避免盲目采购带来的资金闲置,从而资金利用率低下。

3.科学调配固定资金。在医院购置和更新大型、高精设备前,财务人员应对设备的使用率、社会和经济效益等作全面充分的市场调研、预测分析、专家论证等可行性研究,以免盲目、重复购置,闲置或半闲置设备,造成资金浪费。

4.健全完善资金管理机制。财务监督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财务人员要充分发挥资金管理职能作用,做到事前有预算、事中有控制、事后有考核[2]。有些医院财务监督存在着微观监督失控、宏观监督乏力的现象,不顾财力可能,盲目搞基建,买设备,造成家底亏空。因此,要把财务监督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监督是手段,管理是目的,把以病人为中心贯穿到资金管理的始终。

作者:陈伯勋

上一篇:服务营销学论文下一篇:高中数学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