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论文(通用8篇)
本文从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入手,对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通过实证对盈余质量评价指数体系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盈余质量 评价体系 盈余管理
会计盈余的重要性对于会计行业是不言而喻的,在企业的整体财务要素中,会计盈余的基本重要性也被强调高于其他要素。
另外,会计盈余在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中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表现为我国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在制定股票发行、配售和停牌相关政策时广泛使用了这一指标,其重要性足以决定上市公司股市的命运沉浮。
一、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1.会计政策的不完善性
会计政策本身在制定时,不可能制定的十分完美,考虑到会计处理的方方面面,许多问题需要在会计实践中被不断发现,以及对会计政策进行修订、完善。
2.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
由于企业财务负债状况会对企业资信产生影响以及管理层对管理报酬的期望和政府对企业所得税征收的影响等因素,因此企业管理当局在选择可接受的会计政策时,又因为会计政策本身规定了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有一个可供自由选择的范围,而需要依靠企业管理层和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选择,管理当局在选择时必定按照“自利”的原则,使用会计制度、规定赋予其所拥有的自由决定能力。
3.管理层对会计政策的运用
在选定会计政策之后,如何运用该会计政策,管理当局仍有一定的自由决定权力。
例如,在选定应收帐款计提坏帐准备的政策之后,对于确定坏帐准备计提比例,管理当局仍有自由决定权。
4.收益与经营风险的关系
经营风险的高低,与环境有关,也与管理当局的管理战略有关。
经营风险大,收益不稳定,会降低收益的质量。
影响经营风险的因素包括经营周期的长短、收益水平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收益的稳定性、收益来源的构成等。
二、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盈余质量评价指标选择
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主要有: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毛利率指标、存货指标、应收帐款指标和营业利润/利润总额指标等。
2.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指数的构建
在构建盈余质量评价指数时,我们需要采用一定的方式将它们加总,此即为赋权的过程。
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主观确定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来对指标权数加以确定。
主观确定赋权法的最大问题在于主观性太强,其结果容易受到个体的学识背景和观念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为此,本文将采用变异权数综合评价法计算公司的EQI,以克服主观确定法的内在缺陷。
本文共抽取71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计算出各单项指标χk的数值,然后得到各指标的权数:静态盈余质量指标权数、动态盈余质量指数权数。
根据各基本评价指标及其权数的赋予方法,本文将上市公司会计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指数(EQI)设计为:
根据己确定的指标因子及变异权数,可得到本文所确立的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具体的步骤和计算过程,不在此细述。
三、盈余质量评价指数体系的有效性分析
以下以盈余质量在股票投资中的实证,对盈余质量评价指数体系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1.研究假设
提出以下假设:
H0 :EQI与土市公司下期投资报酬率正相关,即EQI越高,上市公司下期获取的投资报酬率越高;H1: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指标与上市公司下期投资报酬率正相关; H2:毛利率指标与上市公司下期投资报酬率正相关; H3:存货指标与上市公司下期投资报酬率负相关;H4:应收帐款指标与上市公司下期投资报酬率负相关;H5:营业利润/利润总额指标与上市公司下期投资报酬率正相关。
2.实证模型的建立
所选用的检验模型如下:
模型一:
模型二:
变量说明:
Rt+1:一股票的t +l年度报酬率率。
X1一t年度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指标;
X2一t年度毛利率指标;
X3一t年度存货指标;
X4一t年度应收帐款指标;
X5 —t年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指标。
EQI—t年度上市公司动态盈余质量评价指数。
3.样本选择
在选定样本前,要剔除一些数据缺失或指标异常等不符合研究目的和要求的上市公司,最终确定的样本公司总数为71家,由于篇幅有限,不在此一一列举。
4.实证结果分析
针对动态盈余质量,通过得出的相关数据看出,模型一回归Adj-R2为1.5%,而模型二回归Adj-R2为0.9%。
可见,总体上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对股价变动的解释力度不大。
其中的原因笔者认为可能有三个:(1)当前我国证券市场整体氛围并不理性,很多投资者并不关心盈余质量的内在信息价值;(2)也可能是盈余质量信息本身的缺陷导致的;(3)影响股票报酬率的因素是很多,有市场外部的因素,又有市场内部的因索:有政治因素,又有经济、心理因索等。
因此EQI对报酬率的解释力度虽为1.5%,也是影响股价变动的重要因素。
结论:
盈余质量是投资者分析上市公司的重要方面,它能让投资者深入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
由于单一盈余指标存在的局限性,投资者在考察上市公司时应多关注盈余的质量因素而不能单独地考虑EPS, ROE等传统财务数据,只有构建盈起盈余质量的整体评价,才能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估。
自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开始致力于盈余管理研究,依靠其快速发展且相对有效的资本市场优势,取得了众多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较为深刻地解释了会计实务中普遍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我国在充分吸收、借鉴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和会计准则发展的实际情况,得出了一系列被普遍认可的盈余管理研究结论。纵观国内外研究发现,学者们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手段、计量模型、后果及其防范措施等内容。在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方面,契约摩擦和沟通阻滞被认为是盈余管理存在的根本原因。资本市场动机(IPO、配股、增发、避免退市)、契约动机(报酬契约、管理层更迭、债务契约、股利契约)、政治成本动机(反垄断监管、避税、行业监管)等是盈余管理产生的动机。盈余管理的实现最终依靠管理者来完成,一直以来,学者们认为管理者主要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递延或者提前确认等会计手段对盈余中的应计项目进行调整来达到管理盈余的目的。会计界至今就盈余管理的内涵未形成统一认识,但大多数人将其看作是在公认会计原则(GAAP)范围内所进行的合法行为。合法的盈余管理被管理者用于获取私人利益,损害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因其严重背离了中立性原则,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因此,针对盈余管理产生的不良后果及其防范措施也成为盈余管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盈余管理从手段上可分为应计利润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Schipper,1989)。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应计利润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更容易成为盈余管理的对象,基于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并成为盈余管理研究的主流。这可从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发展上得到体现,Healy模型(Healy,1985)、De Angelo模型(De Angelo,1986)、Jones模型(Jones,1991)、Modified Jones模型(Dechow,1995)、Industry模型(Dechow&Sloan,1991)、特定应计利润模型等,以上模型均用全部或部分操控性应计利润衡量盈余管理,而忽略盈余中经营现金净流量中可能存在的被操控部分。Burgstahler&Dichev(1997)提出来盈余分布模型,该模型通过研究管理后的盈余的分布密度来检测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但不能说明盈余管理采用的具体手段,所以无法清楚地认识企业实施盈余管理的步骤、程度和后果等。Bruns和Merchant(1990)发现被调查者更倾向于操控真实活动(例如期末异常促销、提供更为宽松的信用政策等),而不是通过应计项目来管理盈余。Graham等(2005)发现被调查者更倾向于通过真实决策活动而不是应计操控来管理盈余,有78/%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愿意削减R&D、广告和维持费用的支出去实现盈余目标,而只有7.9/%的被调查者选择用改变会计方法(如备抵、养老金等)来管理盈余。Roychowdhury(2006)以Dechow提出的模型为基础构建了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为开展真实盈余管理研究提供了研究工具,发现近年来随着法律和制度的严格,公司倾向于以操纵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Cohen等(2008)利用Roychowdhury(2006)提出的真实盈余管理模型,研究发现萨班斯(SOA)法案发布前后美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发生明显的变化,由应计利润调整转为真实活动操纵的盈余管理方式。张俊瑞等(2008)发现1998年至2005年微利公司存在利用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来实现保盈目标的真实活动操纵行为。张志花和金莲花(2010)以2003年至2007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利用真实盈余管理评价模型分析了公司治理机制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发现,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有利于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此结论从侧面反映了真实盈余管理的存在。综上所述,虽然学者们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甚少,但它在实务中却备受管理者青睐,特别是在经济社会环境、法律环境等会计环境不断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真实盈余管理发生的频率和程度会不断提高,它必将引领未来盈余管理研究的方向。
二、真实盈余管理概念、动机和手段
(一)真实盈余管理的概念
Healy & Wahlen(1999)研究发现,盈余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会计方法或者构建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影响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财务报告会计数据为基础的契约的结果。Scott(1999)从经济收益观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等手段对会计盈余进行调节,以寻求对自己效用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一种行为。宁亚平(2004)认为,通过无损于公司价值的实际经营活动和交易来操纵盈余的行为或现象叫做“实际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是盈余管理全部内容的一部分,而盈余管理的整个过程并未超出财务报告的范畴,结合财务报告的目标,笔者将真实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者在公认会计原则范围内,通过改变或者构建真实交易活动来调整对外财务报告中经营现金净流量或者其他会计信息,以迎合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预期和履行受托责任的系统过程。
(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
理论上盈余管理可以通过调整经营现金净流量和应计利润两条途径来实现,但由于经营现金净流量通常与公司销售和收款政策等紧密相关,与会计选择关系不大,因此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可操控性不强,而应计利润项目相对弹性较大,所以盈余管理主要依靠调整应计利润来实现(陆建桥,1999)。因此,以往的研究侧重于应计利润管理,但在变化了的会计环境中管理者们鉴于以下原因可能选择真实盈余管理:(1)会计弹性空间缩小。虽然会计准则不是导致盈余管理的根源,但毕竟是盈余管理主体乐于借用的主要工具。因此,会计准则的科学性、严密性和弹性如何,对企业管理当局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广度、深度和频度无疑是有影响的。由于会计准则的日益完善和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利用会计处理方式(应计利润管理)来管理盈余的空间将越来越小,风险也越来越大。李彬等(2010)以我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在考虑行业特征对会计弹性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在不同的会计弹性下真实活动操控程度的差异,验证了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操控程度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得出了会计弹性大的公司较少利用真实活动操控盈余,会计弹性小的公司则更多利用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的结论。(2)受企业现有资产状况限制。应计利润管理一般通过计提折旧、计提或转回减值准备等会计方法实现对会计盈余的调整,但其运用通常必须以现有的资产状况为条件,如现有应收账款的规模、固定资产的状况、存货量的大小等,这就使其使用的范围和效果相比真实盈余管理受到更多的条件限制,管理盈余的成本上升。另外,从长期来看企业的应计制会计利润等于现金制会计利润,应计利润管理的能力存在此消彼长的事实。特定会计期间人为调增的应计项目将在以后期间转回,必将带来利润下滑,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后的“变脸”现象就是证据。(3)契约评价指标的多元化。除管理者外的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通常是盈余管理的受害方,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他们在与管理者达成契约时,不再只约定会计盈余一个指标,同时加入了其他指标如现金流量指标。1999年末,中国证监会对年度报告准则做出修订,要求上市公司在定期报告的“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中披露“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指标。2001年,证监会对公司年度报告的内容和格式再次进行修订,要求上市公司对“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额”信息的披露,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少数上市公司不当运用权责发生制手法来操纵利润的行为。(4)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真实盈余管理知之甚少。以应计利润管理为主流的盈余管理研究已取得了丰富且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成果,其他利益相关者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相关知识,再加上在资本市场多年来的“战斗经验”,对传统的盈余管理手段已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而对会计理论界很少涉及的真实盈余管理知之甚少,加之真实盈余管理可能发生在每年的任何时间,根本无法区分效率性的业务构建与机会主义的业务构建,隐蔽性更强。管理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必然带来盈余管理手段由传统走向创新。
(三)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
真实盈余管理手段包括:(1)债券转换为股东权益。企业在筹集长期资本时通常会考虑筹资成本、到期还款压力、限制条款等因素以期优化资本结构和降低未来期间的财务风险。可转换公司债券因具有债券和股票的双重性,而成为较好的融资方式。当企业经营业绩欠佳时,企业可能会与债券持有者协商按期或者提前进行债转股,从而减少当期利息支出和现金流出,提高企业当期的盈利水平。(2)关联方交易。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对关联方关系的认定、关联方交易披露的范围及内容都给出了严格的规定,并且列举了10种情况属关联方交易,以防企业利用关联方交易操纵盈余。这种近乎严密的规定,反而给了管理者可乘之机,只要不属于准则中规定的10种情形,就不需按准则的要求进行披露,因而管理者往往通过关联方交易的非关联化实现对盈余的管理。当上市公司面临退市(ST、*ST)危机时,关联方会通过管理方交易盈余管理向其输送利益,人为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帮助其保牌;当上市公司需要获得配股和增发新股的资格时,关联方也会通过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向其输送利益,帮助其保配、保发(孟焰、张秀梅,2006)。(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由于此两类交易中可能涉及公允价值的估计问题,为避免同时考虑应计利润管理的影响,可假设公允价值的估计是中立无偏的。企业可以通过此两类交易获取收益,达到优化盈余的目的。戴德明、陈放(2009)对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进行实证研究后认为,营业外收入仍是亏损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灾区”,其中最常见的是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4)股票回购。企业发行在外普通股每股收益(EPS)等于归属于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当期净收益除以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企业可以通过回购发行在外的普通股,以提高EPS。在资本市场中EPS会直接影响股票价格,当管理者预计EPS水平达不到市场预期时,为了防止股票价格的大幅下跌,有可能采取回购股票的方式,提高每股收益水平,迎合市场预期。(5)调整酌量性费用。酌量性费用是指可由企业管理者自行决定支出水平的费用项目,如R&D支出、广告支出和维修开支等。这些费用支出通常是面向未来的开支,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潜力,而对当期生产经营能力影响较小。为扭转当期亏损或利润下滑的不利局面,追求短期利益,管理者可通过减少当期的酌量性费用支出水平,调增当期盈余。这种急功近利行为的短期效果明显,但牺牲了企业的未来发展能力,损害了公司价值。(6)销售操控。销售操控通常指企业异常地削价促销和放宽信用条件等行为。异常削价促销会导致下一会计期间市场需求冷淡,可能形成客户对企业降价销售的预期。而由于信用门槛的降低,会带来大量的应收款项,极易发生坏账损失。张俊瑞等(2008)研究发现微盈公司存在利用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来实现保盈目标的真实活动操控行为。(7)生产操控。按现行成本核算制度的规定,产品成本由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部分构成。一定期间内企业生产的所有产品共同分担固定成本,当产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固定成本不变。因此,企业通过提高会计期间内的产品产量可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在销量确定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增加产量即可实现当期盈余的增加。产量的增加也会造成存货存量增加,占用大量资金和降低资金利用效率,存货发生减值和损毁的可能性增大。Roychowdhury(2006)发现,公司为了避免年报亏损通过价格折扣暂时促进销售增长、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商品销售成本、通过减少酌量性费用来增加报告中的毛利等手段来进行盈余管理。(8)资产处置。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准则(CAS8)明确规定长期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在持有期间不可转回,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管理盈余的发生,但这并未将利用资产减值调整盈余的路完全切断。企业可将已计提减值准备的长期资产予以处理,转销计提的减值,变相转回减值,增加盈余。另外,新准则中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计入所有者权益,直到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者为达到期望的盈余水平,就有可能违背当初的意图,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释放其中的利得或者损失。另外,除上述手段外,管理者还可通过获得一次性税费返还、临时收回被占用资金以及延期支付货款等操纵经营现金净流量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三、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
(一)正常预期水平测算
Roychowdhury(2006)在借鉴Dechew等关于盈余与现金流量关系研究后,提出的模型推导出经营现金流量、酌量性费用和生产操控的正常预期水平,用实际偏离预期的异常经营现金流量、异常生产成本和异常酌量性费用计量真实盈余管理水平。
(二)异常值测度
分行业运用OLS法分别估计出模型(1)、(2)和(3)各变量的回归系数α,将回归系数α回代到模型(1)、(2)和(3)中,计算出各年度公司样本的回归值,并以其各年度对应的实际值减去回归值,得出异常值,模型如下:
其中:CFO表示经营现金净流量;A表示总资产;S表示销售收入;△S表示销售收入变动额;DISEXP表示酌量性费用,是营业费用与管理费用之和;PROD表示生产成本,是销售成本与存货变化之和;ACFO表示异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ADISEXP表示异常酌量性费用;APROD表示异常生产成本;ζ表示误差项;α表示回归系数;下标i表示公司,j表示行业,t表示年份。
四、结论
章驰航(1985— ),男,福建省龙岩市人,会计学本科,毕业于重庆工学院2004级会计学专业,现为福建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审计处员工。
摘 要:盈余管理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它关系到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本文先概述了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的现状,然后从企业性质入手分析了國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差异,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盈余管理; 影响;企业性质; 动机
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界开始了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国外对盈余管理分别进行了充分的规范和实证研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涌现出大批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会计盈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权责发生制下确认但还没有真实现金流的应计盈余;另一方面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已经实现现金流入的真实盈余。在会计研究中,盈余管理行为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利润操纵,它主要是指企业管理层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针对不同的会计盈余,企业管理层所采取的盈余管理方式也不同。对于应计盈余的调节,管理层往往会通过提前确认收入、推迟费用的确认时点来进行盈余管理;对于真实盈余管理的调节,则采取关联交易、资产重组、获取补贴等真实交易。
二、盈余管理的影响
盈余管理本身是一个中性词,没有好坏之分,对于企业和利益相关者来说,它是一把双刃剑,能产生两面作用。
就其积极作用来说,采取适当的盈余管理行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债务成本,保护企业和经营者自身的利益。从有效资本市场角度来说,企业可以通过盈余管理这种内部信息传递手段,充分披露公司财务信息,树立公司良好形象,增加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
就其消极作用来说,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稀缺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激发了企业间的竞争,盈余管理行为干扰了市场的资本配置。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整等因素,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而采取盈余管理行为,操纵企业盈余。违背了财务管理的中立性原则,使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有所偏重、有所依靠,不能真实地反映公司财务健康状况,严重影响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从长远来看,滥用的盈余管理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导致投资者不能正确判断企业的收益质量,企业市场价值会因此而下降。
三、盈余管理的动机
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薪酬激励动机、筹资动机、政治成本动机和节税动机。然而,在我国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享受着不同的国民待遇,其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也有着不同的偏向。
(一)薪酬激励动机
薪酬激励假说告诉我们,企业管理层为了达到激励标准,通常会选择调高企业收益的会计政策和处理方法。但是,报告会计利润并不会管理层的唯一选择,在某些情况下,比如当管理层意识到当期经营成果已经超过或远不能达到奖酬标准时,他们就会通过提前确认成本费用推迟确认收益来平滑利润,以保障下期获得奖励。已有研究表明,总体而言,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与薪酬激励显著正相关,但是就不同性质的企业而言,非国有企业的相关性更强。
(二)融资动机
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必然需要进行外部融资。企业的债权人主要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股东则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各利益相关者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存在着利益冲突,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管理者完全可能将债权人和股东的权益转移以增加自身的收益。为确保自身利益不受到损害,债权人会订立相应的债务契约约束管理者行为,股东或潜在投资者则可能因为企业不乐观的盈余状况而减少投资。管理层为了避免处于融资难的尴尬境地,选择一些有利的会计政策。就不同性质的企业而言,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子”享受着天然的优良资源,在政府投资或控制下,融资相对简单,而非国有企业却会受到各种限制。因此,非国有企业更可能因融资需要而进行盈余管理行为。
(三)政治成本动机
政治活动是一种为转移财富而展开的竞争活动,它使得企业的部分财富被转移给经营者、股东以外的第三方,因该活动而带来的负担和损失就是政治成本,它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
作为契约团体中的一员,政府本身就是一个利益集团,无偿、强制地分享着社会活动成果。政治家和官员的自利性决定他们会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开展政治活动,他们可能会通过制定一些管制性的规章制度,来获取某些社会资源的控制权,而已有的会计数据则经常成为支撑政府施行政策或颁布新政策的证据。而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来说,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投资者和坚强后盾而非第三人,其利益分享具有有偿性和市场调节性,国有企业承担的政治成本可能相对较小,基于政治成本动机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较少。
(四)节税动机
企业所得税是调节国家与企业间利益分配,企业会在权衡税收规避成本和税收规避收益后决定是否进行避税行为。税收规避会给企业带来节税收益也给使管理者因节税而获得相应的奖励。
在现代管理制度中,理性的管理者会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开展各种管理行为。当然,在不同股权性质和结构下的控股股东以及管理者的行为动机并不相同。国有企业中,产权主体不明确、信息不对称、政府企业不分、“内部人控制”和其他问题显得更为严重,管理者不仅希望获得好的经济收益还会尽力维护自身的名誉,获得好的仕途升迁,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他们会受到更多非常因素的影响,往往追求的是账面利润最大化。非国有企业产权明确,利益关系清晰,公司治理机制相对健全,因而其在决策时可能更多的是倾向于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选择能节约税收成本带来的实实在在现金流的策略。因而,非国有企业更可能因节税动机而进行盈余管理行为。
四、政策建议
(一)完善会计准则体系
根据盈余管理的定义,我们可知,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是选择有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因此,会计准则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我们应该加强对非经常性项目会计准则的建设,限制上市公司通过非经常性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综合考虑公司虚报利润、隐瞒利润和偷税漏税等行为,改变会计准则制定的立足点。加强准则制定机构与证监会等信息使用机构的合作,提高会计准则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审计工作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提高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往往从时空上下功夫,注重选择合适的盈余管理区位和时点,更有公司改变了以往“单领域”方式,采取多种组合,使得盈余管理更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为此,我们应该完善审计准则,并要求审计人员应在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三)建立完善公平的资本市场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完善,企业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为了获得足够的资本,企业不得不进行盈余管理以迎合银行和证券市场的规定。为此,我们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多产品的资本市场,完善资本市场的相关规定,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和兼并市场的管理,以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作者单位:福建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审计处)
参考文献:
[1] 王昌锐,倪娟.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J].安徽大学学报,2012(1):141-150.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是人所瞩目的焦点。尽管有一些文章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但仅以个例作为论据,并未举出具有概括性的确切数据。本文根据盈余管理的特点及主要手段,对我国上市公司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整体上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盈余管理的状况。
一、盈余管理的特点国外学者PaulM.Hyaly和JamesM.Wahlen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如下:“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这一定义向人们展示了盈余管理的两个特点:第一,盈余管理的动机是误导“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契约的后果”。从企业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企业业绩主要影响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所作出的投资决策,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决策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决策。可能的盈余管理动机有筹资动机,管理报酬动机,避税动机和公司形象动机等。在这些动机中,由于筹资资格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根本利益,因而出于筹资动机的盈余管理问题表现得最明显。筹资动机可以进一步分为上市动机,配股动机和避免退市动机。第二,盈余管理的途径有两条: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但为什么不利用其他途径?答案在于盈余管理的难度不同。从编制现金流量的间接法可知,利润由两部分构成: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各种应收应付项目。其中的各种应收应付项目根据受到操纵的程度不同在会计科目上可进一步分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由于调整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难度较大,而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的会计核算多涉及到职业判断,操纵难度相对较小,因而盈余管理主要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上做文章。故而,报刊文章所揭露的盈余管理案例多发生于以下一些涉及职业判断的会计事项中: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折旧,费用资本化,成本分摊和存货计价,投资收益核算的会计方法选择等。另外,有报道显示地方政府所给予的补贴收入也成为一些公司的调节盈余的手段。
二、统计分析根据盈余管理以上的两个特点,本文设计了三类统计指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1.统计目的本次统计目的有二:①对于不同盈利水平的上市公司,其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和具体方式是什么?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和接受政府补贴作为盈余管理手段时,其运用特点是什么?
2.统计方法本文以易富网(www.eefoo.com)到4月21日为止收录的我国深圳股票市场410家上市公司的20年报为样本总体,以年净资产收益率(摊薄)为标准,将这410家上市公司分为6个盈利区间:亏损区间(21家),净资产收益率(摊薄)在0到6%之间(72家),净资产收益率(摊薄)在6%到10%之间(142家),净资产收益率(摊薄)在10%到11%之间(35家),净资产收益率(摊薄)在11%到20%之间(113家),净资产收益率(摊薄)大于20%(27家)。而后,对每一类公司的年报进行大比例的等距抽样:亏损区间,区间(10%,11%)和大于20%区间的抽样比例为50%,(0,6%),(6%,10%)和(11%,20%)区间的抽样比例33.33%,这样,实际上共统计150家上市公司年报,占深圳股票市场504家上市公司总数的29.8%。通过比较不同盈利区间的3种指标的明显差异,而非单个数值来衡量盈余管理水平。
样本选择,区间划分和抽样方法的依据如下:(1)深沪两地上市公司总数近1300家。在相同的监管背景,近似的监管措施下,深圳市场的上市公司与上海市场具有很强的相似性,所以选取深圳市场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总体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净资产收益率是我国上市公司监管的重要标准。按照证监会7月28日年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配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上市公司配股要求“最近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且“任何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6%”。因此,本文划分净资产收益率从0到6%和从6%到10%两个区间,以分别考察其盈余管理的不同特点。另外,为了重点考察上市公司是否存在为保住配股权而盈余管理的行为,本文划分区间(10%,11%)。
(3)由于一些区间公司数目较少,为减小偏差,统计中增大部分区间的抽样比例到50%。
3.指标设计本文设计了三类指标以衡量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情况。第一类指标衡量了可操纵性会计利润的比例,目的在于从整体上衡量不同区间的盈余管理整体状况。第二三类指标调查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行为和政府补贴的状况,以考察这两种可能的盈余管理手段的运用特点。
(1)可操纵性会计利润指标构成:该指标分为个数指标和平均数指标可操纵性会计利润个数指标=可操纵性会计利润比值为负数的公司数目/公司总数目×100%可操纵性会计利润平均数指标=某区间公司可操纵性会计利润比值的算术平均数可操纵性会计利润比值=可操纵性会计利润/会计净利润×100%可操纵性会计利润=20会计净利润―经调整后的会计利润经调整后的会计利润=2000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000年度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2000年度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应收项目―△应付项目+△存货△应收项目=2000年应收账款+2000年应收票据―19应收账款―年应收票据△应付项目=2000年应付账款+2000年应付票据一1999年应付账款―1999年应付票据△存货=2000年度存货总额―1999度存货总额解释:本指标意在衡量不同区间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占净利润的比例。如前所述,调整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是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从整体上看,如果不同区间的上市公司的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则此差异不是由于上市公司所处行业和所处地点所致,而是因为不同区间的上市公司采用了或调增或调减的不同盈余管理方式而已。由于可操纵性应计科目和不可操纵性应计科目并不存在绝对的区别,只有可操纵程度上的差别,为保险起见,本文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开始,只考虑可操纵性相对较小的应收付账款,应收付票据,存货总额。另外,因为在我国的现金流量表中,分得股利或利润收到的.现金、债券利息收入收到的现金等并不作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而列在投资活动中;对于付现利息不作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出,而列在筹资活动中,然而由于这些项目均反映在会计净利润中,所以指标考虑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净额和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以统一计算口径。
评价方法:两种指标结果的评价都必须区分亏损公司和盈利公司。
对个数指标来说,如果是亏损区间的公司,由于其会计净利润为负,指标越大,说明有越大比例的公司的可操纵性会计利润为负值,从而表明公司可能在调减盈利。如果是盈利公司,由于其会计净利润为正,指标越大,说明有越大比例的公司的可操纵性会计利润为正值,从而表明公司可能在调增
盈利。
对于平均数指标来说,如果是亏损区间,指标越小,说明可操纵性会计利润比例越小,指标小到变成负数,说明公司可能在利用可操纵性会计利润项目调减盈利。对于盈利区间,指标越小,反而说明公司可能在利用可操纵性会计利润项目调增盈利。
无论个数指标还是平均数指标,不同区间的指标差异越大,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越明显。
(2)资产减值指标:构成:资产减值指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资产总计解释:本指标用来衡量不同盈利区间的上市公司四项资产减值准备与资产总额之比。如不同区间指标存在较大的差异,则表明不同盈利水平上的公司可能在计提政策上存在较大差异,因而本指标可以反映企业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状况。
评价方法:本指标越高,说明上市公司有越大的可能调减了利润。本指标越低,说明公司有越大的可能虚增了利润。不同区间的指标的明显差异则表明盈余管理方式的不同。
(3)补贴收入指标:构成:本指标由个数和平均数指标构成个数指标=接受补贴收入的公司/公司总数×100%平均数指标=某区间(补贴收入/会计净利润×100%)的平均数解释:一些报道反映补贴收入也在企业的扭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指标意在考察有多少上市公司接受了多大程度上的补贴收入,即补贴收入的频率与幅度。
评价方法:个数指标越大,说明在此区间上政府有越强的倾向给予企业直接支持。平均数指标越大,说明在此区间上政府扶植企业的幅度越大。
4.统计结果分析(1)可操纵性会计利润指标结果分析统计结果见下表:如表所示:个数指标由高到低分为三个档次。亏损区间构成第一档次。(10%,11%)区间,(0,6%)区间和(6%,10%)区间的指标值几乎相同,构成第二档次。(11%,20%)区间和大于20%区间的指标指构成第三档次。
一些文章指出:按照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配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对于净资产收益率的规定,最近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且计算期间内任何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6%的上市公司才可能具有配股资格。上市公司为了保住这个筹资资格,采取盈余管理以虚增盈利,纷纷不遗余力往(10%,11%)和(6%,10%)区间挤是很自然的。同时,上市公司无疑也存在强烈的避免亏损的愿望。本次统计支持了上面的说法。在盈利公司中,(10%,11%)区间,(0%,6%)区间和(6%,10%)区间的公司个数指标最高,与第三档次指标数存在较大差异,说明这三个区间的上市公司可能利用可操纵性会计利润项目调高年报中的会计盈利。
(11%,20%)和大于20%两区间的指标相差无几,均处于最低水平。这一方面表明两区间公司的盈利质量较好,同时也不能排除存在隐藏部分盈利以维持较高的盈利水平的可能。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公司将被暂停股票上市,之后,若在限期内无法扭亏为盈,不再具备上市条件的,公司最终将受到终止股票上市的处罚。有研究表明部分公司在亏损的当年或第二年采用割肉(takeabath)的盈余管理方法,剔除以前年度的潜亏,并预计一些以后年度的费用和损失,为以后年度扭亏为盈储存一部分利润。如此的会计处理,从一定程度上虚增了亏损,目的是为将来扭亏作铺垫。本次统计中亏损区间高达82%的个数指标(仅两家公司指标为正)不仅支持了这一推断,而且表明调减盈利的盈余管理行为在亏损区间中可能非常普遍。
分析平均数指标可以发现:对于亏损区间,指标表明该区间盈余管理虚减盈利。些公司可能利用对于(10%,11%)区间,其最低的指标表明该区间一些公司可能利用盈余管理虚增盈利。
对于(10%,11%)区间,其不高又不低的指标表明该区间公司可能的盈余管理行为不十分明显。
以上区间的平均数指标与个数指标的分析结果相一致,但区间(0,6%),(6%,10%)的平均数与个数指标发生了背离。
由于个数指标反映某一区间有多大比例的公司可能调减盈利,即盈余管理的频率;而平均数指标则反映了盈余管理行为的幅度,所以,在某些时候两种指标会发生背离。而这种表面的矛盾恰恰反映该区间两种盈余管理行为并存。
对于(6%,10%)区间,因为要满足证监会“计算期间内任何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6%”的规定,一些上市公司无疑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以调增利润。然而,对于另外一些净资产收益率距10%所差较多的公司来说,盈余管理隐藏部分盈利则是“上策”。因为这样做有利于下一年冲击10%的目标。如果利用少提准备和折旧等盈余管理手段强把净资产收益率拔上10%,则很可能影响下一年的盈利。因此此区间的平均数指标反映部分公司可能存在储存盈利的行为。此区间个数指标与平均数指标的背离是两种盈余管理行为的共同结果。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0,6%)区间。
(2)资产减值指标结果分析: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若仅考虑盈利的上市公司,(0,6%)区间的指标最高,是最低指标的三倍多,说明从资产减值指标来看此区间的一些公司可能存在利用资产减值类会计科目虚减盈利的行为。次高指标值1.56%出现于(6%,10%)区间,表明了从资产减值指标来看本区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调减盈利的盈余管理行为。两个最低指标值出现在(10%,11%)和大于20%区间,表明了两区间的某些上市公司很可能利用资产减值类会计科目调高利润。
令人惊异的超高指标值16.96%出现在亏损区间。它竟然是(10%,11%)区间指标值的近16倍,这表现出资产减值计提的巨大差异,表明一些亏损公司很可能在大幅度的利用资产减值类会计科目虚减盈利。
但是,有人会有这样的疑惑:亏损公司资产质量原本就不高,多提减值准备理所当然。但是比较一下亏损区间与(0,6%)区间的指标值,前者也是后者的4倍多。实际上,这两个相邻区间的公司的资产质量不应有如此大的差别。
总体上看,本类指标统计结果与第一类指标结果一致。同时,亏损区间的结果显示利用资产减值类会计科目虚减盈利可能是亏损公司存储利润的重要手段。
(3)补贴收入指标结果分析:统计结果见下表:区间补贴收入指标个数指标平均数指标亏损54-1.070~6%2065.726%~10%505.110%~11%598.5611%~202373.09大于20%502.39先看个数指标,个数指标,即接受补贴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区间(10%,11%)亏损区间,区间(6%,10%),大于20%区间,(11%,20%)区间和(0,6%)区间。总的看来,政府对亏损区间,(10%,11%)区间的扶持意向较强。
再看平均数指标,最低指标值出现在大于20%区间,表明该区间的公司由于盈利丰厚,政府补贴幅度很小。次低点位于亏损区间,这表明该区间尽管政
府补贴的频率很高,但幅度并不大,这与前两个指标的统计结果一致。(11%,20%)区间和(6%,10%)区间的个数和平均数指标均居中游,说明在政府并未表现出对两区间公司特别的增加或减少补贴的意向。
(10%,11%)区间的个数和平均数指标都位居第二位,表明政府对该区间一些公司获得配股资格的支持较为明显,无论从频率还是从幅度上都比较大。
(0,6%)区间的平均数指标让人一惊,高达65.72%,是最小指标值的65倍多,而且接受巨额补贴收入的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往往将大于零,一般不超过1%。这说明尽管该区间政府补贴的频率不高,但是对一些上市公司的补贴幅度和力度都极大,政府补贴在一些上市公司避免年报亏损的挣扎中起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总体上看,补贴收入作为盈余管理手段时的运用特点是其明显倾向于避免年报亏损。
三、结论与建议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年报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就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来说,不同盈利水平的上市公司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具体如下:(1)部分亏损区间的上市公司年报会计净亏损比真实亏损大很多,可能在较大程度上存在利用盈余管理虚减盈利以图将来扭亏的现象。盈余管理动机主要是筹资动机中的避免退市动机。而这正是对连续三年亏损退市的规定所做的反映。
(2)(0,6%)区间上市公司总体上有可能同时具有调增调减两种盈余管理行为。调增的目的在于避免年报亏损,调减的目的在于存储盈利以避免将来亏损或用来冲击6%配股底线。可能的盈余管理的动机既有筹资动机又有公司形象动机。
(3)(6%,10%)区间同样可能同时具有调增调减两种盈余管理行为。调增的目的在于维持公司的配股资格,调减的目的在于存储盈利以便将来冲击10%配股平均线。可能的盈余管理动机主要是筹资动机。
(4)(10%,11%)区间部分上市公司调增利润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较大。可能的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是筹资动机。
(5)(11%,20%)区间上市公司在统计中未发现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
(6)大于20%区间的部分公司可能有在一定程度上调增盈利的盈余管理行为。其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为公司形象动机。
第二,统计分析显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确有较大可能是部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而亏损区间较大的资产减值准备指标加强了这种可能性。
第三,对政府补贴的统计显示当政府补贴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时,明显倾向于保证上市公司年报盈利,对上市公司获得和保持配股资格帮助不是很大。
针对统计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本文有如下建议:第一,扩充配股的盈利指标。建立与多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而不是仅以净资产收益率一个值作为盈利指标会更有效的抑制盈余管理。
第二,改进连续三年亏损被暂停上市的规定。这一规定事实上促使一些上市公司在亏损头两年通过虚减盈利进行盈余管理,其结果是该规定达不到预期效果。
第三,在会计准则中进一步明确规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行为。统计显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可能是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应该制定更明确的会计准则减少利用其盈余管理的空间。
第四,制定政策规范政府补贴行为并且对补贴收入的会计报告列示作出进一步规定,以防一些上市公司鱼目混珠。
第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审计体系,加强对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审计。
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国家的某些政策管制,特别是税收的存在,使得企业的管理者萌生了对利润进行调节而得以避税的念头。在两权分离的公司制企业中,出于股东利益和公司经理层自身利益的摘要,盈余管理被广泛采用,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盈余管理存在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观点。广义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以目标利润为中心,统一管理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狭义观点则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的管理层为实现自身的效用或公司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从而调节公司盈余的行为。可见,狭义表述的盈余管理的概念是以合法合规为前提的,而广义的盈余管理则包括合法的管理和不合法的操纵。
企业对盈余的调节手段,从法律法规角度可以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合法手段的调节,另一类是非法手段的调节。合法的调节,表明企业财务管理技术的高超,而非法的调节则是企业管理当局的一种欺诈行为,是国家法律和法规所不允许的,可以用“利润操纵”予以概述。我们认为盈余管理是狭义角度的概念,证是在这个定义上,将利润调节分为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是必要的。
一、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的比较
1.法律法规的认可与否。
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是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在制定相应的会计规范时都非一统就死,而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得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符合来选择相应的会计政策,进行会计处理,这便企业以合法的手段调节利润成为可能。而利润操纵则是采用木合法的手段改变企业的盈余信息,其目的`是欺骗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获得不当利益。
2.运用的手段不同。
由于盈余管理是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条件,所以手段的应用是在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的范围内进行的。主要是对会计核算上需要估计的项目进行调整。如通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摊销、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来达到修正企业盈余的目的。利润操纵则是以不合法的手段来粉饰企业的财务报表,如提前确认营业收人与推迟确认本期费用,利用销货退回的会计处理在年终摘假销售,长期潜亏挂账等。利润操纵的有些手段貌似合乎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但是突破了一定的限度,就成为不合法的操纵行为。
3.行为的动机不同。
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都会使企业的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损害,但两者的动机有较大的不同。盈
告
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审计质量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外部审计是证券市场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治理机制,是对公司盈余管理进行监督和控制的重要力量,审计师对财务报告的审计过程其实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侦查和纠正的过程。在目前盈余管理普遍盛行于我国上市公司的情况下,审计师能否有效鉴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对保护投资者利益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关系到整个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一直以来,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有可能增加注册会计师的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为了降低自身的风险,应该会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出示非标准审计意见,起到他们应有的审计监督作用。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中,盈余管理的存在无疑会影响到财务信息的客观性、公允性,从而制约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做出合理的决策。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控制财务信息真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的一个有力手段,其对财务信息的把关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理论上,审计意见作为审计鉴证的工作成果,审计质量应该与财务报表信息所反映的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资产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公司的盈余管理变动应该能够恰当地反映出审计意见对其的制约作用。所以,盈余管理对审计意见有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早在1994年,Hirst(1994)就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审计师对盈余管理行为的敏感性,发现审计师可能为盈余管理的潜在风险出具非标准意见。张津(2011)在上市公司社会审计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中表示二者的关系与经济形势有关。蔡春等(2005)和刘斌认为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之一--审计质量受事务所是否为前十大、是否实行双重审计的影响。常成等(2009)揭示会计师事务所
通过做大做强和培育行业专家审计师等方式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审计质量。
认为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存在显著相关性的意见主要为:杨湘兰(2010)在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时,得到结论为:审计意见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即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上年审计意见和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对本年审计意见产生了影响;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资产规模、避亏动机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对审计意见无重大影响。李越冬等(2008)在沪市制造业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实证分析中,得到的结论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和盈余管理程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注册会计师能在一定程度上鉴别盈余管理,并将其反映在审计意见中。田利军(2007)在审计意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得到结论:(1)两年期间无保留意见的财务指标普遍优于非标准意见,且总资产周转率、每股收益、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与非标准意见显著负相关;资产负债率、ST企业与非标准意见显著正相关。(2)微利区间与非标意见正相关,应收账款变化率和配股区间与审计意见关系不显著,存货变化率和非核心收益变化率与非标准意见负相关。(3)从两年年报非标准意见的时间分布看,披露日期对审计意见有显著影响。
认为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不显著的意见主要为:周兵、王德义(2005)认为审计意见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即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但统计上并不显著。马璐璐等(2005)在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实证分析中认为:从整体上说,注册会计师并未揭示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行为,审计人员虽然有较强的风险意识,但审计意见的质量令人担忧。赵英林等(2006)的结论为:我国注册会计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验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而且只能是一定程度上;注册会计师可以较好鉴定操纵性非经营性应计利润,而不能较好鉴定操纵性经营性应计利润;注册会计师对正向盈余管理比对负向盈余管理更为敏感。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以中小板上市公司为例。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法研
究中小板上市公司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审计质量的相关变量包括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类型(是否属于前六大)。盈余管理的相关变量主要包括可控性应计利润,可控性应计利润的计量需采用修正后的截面琼斯模型。
(一)论文基本框架
一、引言。阐述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论文的基本结构说明。
二、文献回顾。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
三、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相关性的研究假设:
假设一:非标准的无保留意见与上市公司反映审计师特征变量事务所的类型BIG6(是否是前六大会计师事务所)正相关。
假设二:审计意见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即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之间具有正相关性。
四、盈余管理的计量。企业盈利可分为两部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和应计利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有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发生不容易操纵,相比较而言应计利润更容易被企业操纵,所以我们通常用应计利润的大小来衡量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但不是全部的应计利润,而是应计利润中的可控部分。国外通常用希利模型、迪安吉洛模型、琼斯模型和行业模型来计量可控应计利润的大小,在本文中采用的是由琼斯模型衍生出来的截面修正的琼斯模型来计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五、实证研究
1.样本的选择。为了排除不同上市地点的监管对公司行为的影响,论文拟选取了深证中小板上市公司,并剔除个别数据不全的公司。论文所用数据均来自于CSMAR数据库,或通过CSMAR提供的相关数据计算获得。
2.模型的建立。在模型设计方面,将审计意见作为因变量,而盈余管理作为实验变量,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加入一些其他控制变量构成一个logistic回归模型。
3.回归结果分析
六、研究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展望。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得到本文的结论,同时指出本文存在的局限性和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重点与难点在于盈余管理的计量,计量盈余管理的模型的选择。本文选取截面的琼斯模型。该模型将用来计算非可控性应计利润,从而获得企业的可控性应计利润。
在回归模型中,由于审计意见,提供审计报告的事务所类型这些变量无具体数值,需要自定义虚拟变量。建立在采集样本上的综合研究方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研究难点。从阅读的文献来看多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本文在修正后的截面琼斯模型计量盈余管理后,借鉴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另外,本文综合讨论的事务所类型与审计质量、盈余管理的关系,这也是本文的一大创新也是一大难点。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盈余管理的计量;
二、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
三、审计意见与上市公司反映审计师特征变量事务所的类型有相关性。
四、研究的方法及措施
对于盈余管理的计量,经阅读文献与相关的综合考虑之后,本文采用修正后的截面琼斯模型。计算非可控性应计利润。从而得到可控性应计利润(应计利润减去非可控性应计利润)。确定可控性应计利润为盈余管理的计量指标。
本文将审计意见的类型分为标准无保留意见与其他意见。样本的选取为中小板上市企业。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在考虑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的相关性时,本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
五、预期研究成果
本文以中小板上市企业为例,试图合理正确地计量盈余管理,研究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相关性的显著程度。同时提出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和提高审计质量的建议。
六、研究工作进度计划
2011.11.8-2011.11.25查阅相关资料,构思并选题;
2011.11.19-2011.12.5确定论文题目,并上传任务书,参考文献; 2011.12.6-2012.1.13完成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开题报告初稿; 2012.1.14-2012.2.19完成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开题报告定稿; 2012.2.20-2012.2.26开题报告答辩;
2012.2.27-2012.4.22完成正文撰写;
2012.4.23-2012.5.6正文答辩准备;
会计盈余信息一直都是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各方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各级财政、监管部门实施会计监管的重要内容。提供透明、高质量的会计盈余信息是企业需要履行的重要社会责任。那么,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是否真的存在更少的盈余管理行为?而这种行为的减少是否影响投资者对盈余信息的反应?这些都是投资者、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企业会计信息的“生产”和资本市场的反应这两个角度对以上问题予以回答。
目前国内外已有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和盈余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多,但学者们对两者之间的作用方向仍存在一定的分歧。Chih et al.(2008)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和盈余质量的关系受到盈余管理方式的影响,并以此提出四种假说:避免短视假说、盈余可预测假说、多重目标假说和制度假说。其中,避免短视假说认为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较低,存在较少的盈余管理行为;盈余可预测假说认为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较好的企业更倾向于盈余平滑;多重目标假说认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为了掩盖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对股东带来的损害,可能倾向于盈余管理;制度假说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无关。
此后,国内外学者以Chih et al.(2008)提出的四个假说为基础进行了相关的实证检验。在未对盈余管理的模式进一步划分时,学术界主要支持道德伦理理论解释下的避免短视假说(钟向东和樊行健,2011;艾林,2012)。而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则支持了“多重目标假说”,他们发现社会责任和盈余管理正相关(万寿义和刘非菲,2014)。Heltzer(2011)的关注焦点更加具体化,他以KLD数据库的数据为依据设立了企业环境责任绩效的两个子样本:“strengths”和“concerns”。研究发现,处于“strengths”中的企业支持了制度假说,而处于“concerns”中的企业则验证了避免短视假说。在考虑了盈余管理的不同模式后,邓学衷等(2011)通过研究发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进行盈余操纵的程度较低,支持避免短视假说;同时,企业管理者也利用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掩护其盈余平滑行为,支持盈余可预测假说。此后,陈鹰(2012)的研究在考虑了会计制度因素后,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受到企业盈余管理模式的影响,并得出以下结论: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与盈余激进和盈余平滑并无直接关系,验证了制度假说;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与亏损规避和盈余下降规避之间则呈负相关关系,验证了避免短视假说。
但是,以往文献过多地从盈余信息“生产”过程的角度出发,较少考虑投资者的盈余反应,本文试图从企业内部财务数据的“生产”以及投资者反应两个视角进行全面考察。此外,国内社会责任概念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企业是否将披露高质量、高水平的盈余信息作为企业需要履行的重要社会责任,值得深入研究。目前,国内各相关部门已经通过积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等方式,不断深化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本文的实证研究为其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 从企业会计信息“生产”角度出发,基于伦理动机、社会理论以及综合理论的观点,企业自愿承担社会责任代表了企业对道德责任的认同(Gelb & Strawser,2001);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企业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相悖,认同社会责任的企业管理者较少地呈现机会主义行为(Phillips et al.,2003)。如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出于对社会负责的道德需要,代表其对企业道德责任的认同,那么我们可以预测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与盈余管理之间是负相关关系。
同时,基于工具理论和商业缘由动机理论,如果企业的管理者比较关注其声誉的效应,那么他们就有动机减少自身的不合法行为,如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行为,以避免其行为可能给企业声誉所带来的损害。国外已有研究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越好,企业对外披露的盈余信息质量也越高(Laksmana & Yang,2009;Kim et al.,2012)。而国内学者在同一领域或相似领域展开的研究则比较少见。王霞等(2014)站在企业内部财务数据“生产”的角度,以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作为财务报告质量的替代变量,对盈余质量进行研究,发现自愿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企业盈余管理程度较低、财务报告质量较高。万寿义和刘非菲(2014)同时考虑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种模式,发现社会责任履行程度越高的企业,越倾向于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与此同时减少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行为。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a: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负相关。
假设1b: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负相关。
2. 进一步,我们从投资者反应的角度,参照董望和陈汉文(2011)推导的简单单期数学模型来分析资本市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反应机制。假定企业j的市场价值Xj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线性函数,服从均值为μj、方差为σj2的正态分布。企业j通过盈余信息Yj传递企业价值,可以用公式Yj=Xj+εj表示,其中εj表示盈余计量过程中存在的误差,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φj2的正态分布。假设市场由理性的贝叶斯投资者组成,Choi & Salamon(1989)推导的盈余信息披露后企业市场价格变动的公式为:
其中:△Pj表示盈余信息公布时市场价格的改变;未预期盈余Yj-μj表示当期盈余与市场预期值的差异。公式两边同时除以上期市场价格Pj,t-1,得到以下公式:
其中:URjt=△Pj/Pj,t-1;FERRjt=(Yj-μj)/Pj,t-1;盈余反应系数ERC=σj2/(σj2+ φj2)。
企业社会责任水平记为CSR,由假设1可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程度越高的企业,其披露的盈余信息越能够反映出企业的价值,所以随机误差项的方差φj2也越小。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φ j2是CSR的单调递减函数,可记为 φj2(CSR),则:
即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越好,投资者对未预期盈余反应程度越大。这与朱松(2011)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即投资者在判断企业盈利持续性时会受到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影响,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越好的企业得到的市场评价越高,其盈余信息质量也越高。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与盈余反应系数正相关。
三、研究设计
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本文以2011 ~ 2013年沪、深两市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的A股非金融类上市企业为初始样本,在剔除了ST及*ST上市企业、年样本量不足10个的企业、相关数据无法获得及数据异常的企业样本之后,最终得到4 286 个观测值(其中2011 年1 352 个、2012 年1 459 个、2013 年1 475 个)。对所有连续型变量采用1%和99%百分位Winsorize的方法处理异常值。
本文研究使用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级数据来自和讯责任评级网站,其他财务数据和资料来自CSMAR数据库。数据处理采用Excel和Stata 12.0统计软件。
2.模型构建。为了验证假设1,我们构建了模型(1):
其中,被解释变量EM分别用ABS_DA、ABS_REM、Ab_CFO、Ab_PROD和Ab_DISEXP代入模型(1)中进行OLS回归,依次形成模型(A)~(E)。
国内外研究表明,基于行业分类的截面修正琼斯模型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识别及操控性应计利润的估计方面表现更佳。因此,本文采用截面修正琼斯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分年度、分行业的回归分析。本文首先估计了模型参数,并根据所估计的参数估算上市企业每年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和操控性应计利润,以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度量变量(ABS_DA)。ABS_DA越大,说明企业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
同时,本文从三个方面衡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1销售操控(Ab_CFO),如增加销售折扣、放宽信用条件等;2生产操控(Ab_PROD),如利用规模效应大量生产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3费用操控(Ab_DISEXP),如缩减研发开支、广告开支和维修开支等可操控性费用。考虑到企业可能同时采用上述多种方式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本文构造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综合指标(ABS_REM,ABS_REM=|Ab_PROD-Ab_CFO-Ab_DISEXP|)。ABS_REM越大,说明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
为了验证假设2,我们构建了模型(2):
本文采用长窗口的累计超额收益率(CAR)对会计盈余变化(UE)进行回归所得的盈余反应系数(ERC)度量企业会计盈余信息含量。此外,本文研究模型中还加入了相关控制变量,模型(1)、(2)中变量的具体定义参见表1。
四、实证分析
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以CSR得分均值为界限,将样本企业分成高低两组,表2显示了所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CSR得分高的企业的ABS_REM和Ab_CFO的均值和中位数均显著小于CSR得分低的企业,表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程度较低,该结果支持假设1b。
此外,从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综合指标来看,低(高)CSR组ABS_DA的均值和中位数均小于ABS_REM,表明我国上市企业更多地通过操控真实活动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同时,表2 也反映出与低CSR组相比,高CSR组企业的资产规模(Size)、财务杠杆(Lev)、股权集中度(Top1)和盈利能力(ROE)更高。
表2 中,两组样本的Lev、Top1、Size、State、DR、Big4、Beta和Tobinq的均值差异和中位数差异的检验显著,表明这些因素会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得分,在对模型进行回归时需考虑将其作为控制变量。
为避免变量间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本文对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表3 为本文主要变量的相关系数。从表3可见,各变量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最大为0.615,最小为0.002,且方差膨胀因子(VIF)值都小于2,表明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CSR与ABS_REM、Ab_CFO和Ab_DISEXP显著负相关,与Ab_PROD显著正相关,支持假设1b。同时,CAR与UE显著正相关,这与Choi和Salamon(1989)模型推导的结果一致。
2. 回归结果分析。本文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以上假设进行检验。表4第2 ~ 6 列显示了模型(1)的回归结果。模型(B)的回归结果显示,当因变量为ABS_REM时,CSR的系数(-0.001 52)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社会责任得分越高的企业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低,支持假设1b。模型(C)的回归结果显示,当因变量为Ab_CFO时,CSR的系数(-0.000 338)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社会责任得分越高的企业,异常的经营性现金流越少。模型(D)中当因变量为Ab_PROD时,CSR的系数(0.001 03)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社会责任得分越高的企业,异常的生产性成本越高。模型(E)中当因变量为Ab_DISEXP时,CSR的系数(-0.000 251)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社会责任得分越高的企业,异常的可操纵性费用越少。然而,模型(A)的回归结果并没有显示CSR与ABS_DA之间有显著关系,这或许与我国监管机制不断完善下,企业较多地进行真实活动盈余操纵而非应计项目盈余操纵的情形有关。此外,盈余管理程度也受公司成长水平、财务风险状况和股权集中程度等控制变量的影响。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表4同。
表4第6 ~ 7列显示了模型(2)的回归结果。模型(F)未加入控制变量,CSR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得越好,获得的超额回报越高。另外,CSR×UE的交乘项系数(0.022 1)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相对于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较差的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的盈余反应系数较大。支持了本文的假设2。模型(G)加入了控制变量后,主要结果仍未改变。此外,Size、ROE和Tobinq与CAR显著正相关,表明规模越大、盈利能力和成长性越强的企业受公众关注和期望的程度越高,超额收益也越高。Beta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风险越大的企业,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越谨慎,其超额收益越低。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财务信息质量一直是理论界与企业界关注的焦点,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盈余信息是企业应当履行的重要社会责任。本文以2011 ~ 2013年我国沪、深两市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从企业财务信息的“生产”和投资者反应两个角度较全面地探究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一步影响资本市场的反应,即投资者对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较好的企业的盈余反应更加强烈。因此,要约束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有效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自律,建立企业道德文化体系。作为社会责任履行者,企业自身的道德文化体系影响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动机,进而影响投资者对其道德形象的认知和评判。企业自身的道德价值是其文化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员工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尺。企业通过营造高尚的道德氛围、建立道德培训机制和完善道德文化体系,可以引导财务人员形成良好的道德态度,抑制盈余管理行为,从而提高盈余信息的质量。
[关键词] 盈余管理利润操纵定位原则盈余管理效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经济业务的日益复杂,利润操控手段的不断创新,理论界对于盈余管理的认识变得复杂而呈多样性。有人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正当的管理行为,有人认为盈余管理是非法的利润操纵。盈余管理究竟为何物?对于盈余管理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纵容、限制还是彻底遏制?显而易见,只有弄清楚盈余管理的实质,给予其合理的定位,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中给予投资者以尽可能的保护。
一、盈余管理的各家之言
究竟什么是盈余管理?目前中外会计界有不同的说法:
美国会计学家司可脱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美国会计学家希珀(S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国内学者顾兆峰认为:广义的盈余管理不仅包括对损益表中盈余数字的控制,还包括对资产负债表以及财务报告中其他如附注等辅助信息的管理。魏明海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件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在以上各家观点中,对于盈余管理没有明确的褒或贬,也没有确定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到底有没有实质差别。我认为,在会计丑闻此起彼伏、会计诚信面临危机的当今时代,对于盈余管理只有明确了它的性质,才能针对盈余管理给社会带来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
二、盈余管理的多角度分析
要全面认识盈余管理,就要多角度、多侧面来分析。
1.盈余管理的主体分析
我认为盈余管理的主体不仅仅是管理层,实际经营活动中参与盈余管理活动的角色非常多,还包括大股东、债权人、注册会计师、证券分析师、律师等等,及其他利益相关者。
2.盈余管理的客体分析
盈余管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对外报告领域,也包括基于内部管理的管理会计报告。而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则又不仅仅限于这两个方面。
3.盈余管理的手段分析
盈余管理存在于对外披露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手段多种多样,不仅仅是会计手段,还有经营手段和非经营项目的调整等等,所以,不应该把盈余管理的手段限定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同时,盈余管理的手段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应加以区分。
4.盈余管理的目的分析
从契约观角度来看,当公司面临突发事件时,盈余管理可以为经营者提供一定的空间,以保护自身和企业的利益;从信息观来看,管理者想通过操控利润来影响信息使用者。所以,盈余管理的目的是很复杂的。除为了管理者私人利益,也为改善企业的生存状况或使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5.盈余管理的效果分析
盈余管理的最直接的效果是影响报表使用者对报表的理解。对于盈余管理的评价,一直是褒多于贬。维护者不仅从理论上强调着它的合法性、管理的科学性,同時认为盈余管理、利润平滑给公司创造了稳定发展的局面。反对者认为盈余操纵过度,必然造成欺诈,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会误导投资者,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更严重的是,它还可能造成经济混乱,影响资本市场的发展。
三、盈余管理的重新定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盈余管理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盈余管理的概念定位
盈余管理是对企业的经营及报表的编制有直接影响的管理层或其他利益相关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或改善企业暂时的生存状况,通过一系列的会计手段或其他手段,操控企业的财务报告以影响报告使用者对报表信息的理解的行为。
2.盈余管理的性质定位
从盈余管理的手段分析可以看出,盈余管理行为有着明显的法律边缘性,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盈余管理的弊大于利,盈余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为操纵利润的过程。虽然盈余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一定的贡献,但它毕竟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在企业操纵利润的过程中很难分清楚他的手段是否合法,其间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从经济人的观点来分析,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是为了盈余管理参与者的一己私利,面对利益的诱惑,他们不会小心翼翼的分辨合法与非法,既然有利己的私心,就难免采用不合法的手段,既然有私心、有不合法的手段就难免伤害他人的利益。由此得出,盈余管理是一把双刃剑,是企业管理的手段,更是制造谎言的机器,诚信危机的帮凶。
3.企业盈余管理的策略定位
盈余管理的直接对象是企业的利润,但利润的生成不是通过改善主业的经营状况而取得的,只求暂时改善企业的生存状况,一个企业靠盈余管理产生的利润粉饰报表其繁荣的假象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所以,盈余管理在企业所有管理行为中应放在相对次要的地位,频繁的盈余管理只能给企业埋下危险的祸根。
4.盈余管理的政策管理定位
应该注意的是,虽然盈余管理有种种的弊端,但也不要力图去彻底消除它;盈余管理是永远不可消除的,只要内部控制的漏洞存在,只要会计法律法规没有足够完美,只要盈余管理的主体还要追逐私人利益,盈余管理就会随之存在下去,所以,我们要做的努力不是要消除盈余管理,而只是在最大程度上限制它,使它保持在一定的度,充分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尽力避免其有害的一面,使其在一个相对理想的轨道上运行。所以,政策的制定重点应该放在健全会计法规,完善会计监管体系上,而不是放在遏止盈余管理进行的硬性规定上。
【盈余管理论文】推荐阅读: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10-06
运作管理论文生产运作管理论文06-01
电网管理论文06-13
细节管理论文09-08
金融管理论文10-01
财富管理论文10-09
植物管理论文10-26
流程管理论文11-05
卫生管理论文11-21
工厂管理论文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