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企业是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实经济运行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受到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的困扰。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看, 单个企业的融资问题可以看做是小企业和其资金提供者之间的合约的发起与实现的过程。由于不对称信息和交易费用的存在, 合约的履行面临委托代理问题, 即Williamson (1986) 认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 使得合约的交换、监督和实施应基于经济主体成本收益的权衡而具体分析。因此, 对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的破解需要从相关主体的成本收益分析着手。

一、金融结构对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分析

任何成本收益的比较都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之下进行的, 小企业融资所面临的制度环境实际上就是社会整体融资环境的反映, 是经济系统中各种力量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各种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小企业融资视角看,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直接的影响。

1. 政府主导型的投融资体制。经济结构决定融资结构, 发展快的部门也是占据金融资源多的部门。经过多年的市场化改革,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已经大大增强, 但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依然明显。具体到投融资体制上, 一些重大的基础建设项目和重大投资都是由政府和政府主导的企业所推动。地方政府更是通过土地、招商等优惠政策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 以促投资带动GDP增长。政府主导型投融资体制所产生的结果, 对小企业融资所产生的影响, 从直接方面来说, 小企业的融资会被挤占;从间接影响来看, 会有一部分小企业因本地发展和与政府投资有关系的企业合作而受益, 地方财力的增加也能为政府拿出更多的资金扶助小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2.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我国银行融资占社会总融资的绝大部分这一特征是历史形成的, 与长期以来政府对资源配置有巨大影响力的格局是一致的。中国的银行, 无论是国有银行, 还是地方性商业银行, 绝大多数都直接和间接受到各级政府的控制。这种结构对企业融资的影响是, 企业资金来源更多的是依靠银行, 对小企业来说尤其如此。而银行由政府控制的事实则表明与政府关系密切的企业更容易得到银行贷款。

3. 融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为:一是金融机构的多样化;二是直接融资市场快速发展, 发行股票、债券发行等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融资的方式;三是互联网金融的兴起, 正影响整个金融生态环境。快速变化的金融结构, 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 丰富了融资产品, 融资的成本也可以随着竞争而上下浮动。但是, 融资多元化只是提供了小企业融资的可能性, 资金最终是否流向小企业, 根本上仍取决于各融资主体的利益取向, 需要有一个引导资金流向小企业的制度基础。

二、小企业借贷合约的风险和收益分析

金融结构的形成是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市场参与者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解决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主要是看在制度方面能否创造愿意为小企业提供资金的环境,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资金出让者和获得者都能够取得合理回报的机制。

1.最优融资合约。企业融资合约可以看着是一个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物, 这里, 委托人是资金提供者, 代理人则是实际控制企业的经理人员。理论上看, 小企业融资方式、结构的选择应由其经理人员在成本收益的衡量下自主决定。根据Stigltz (1981) 的论述, 企业可以根据内外部条件自行决定采取股权或债务合约等方式解决资金需要问题。在一个正常的委托代理模型下, 当存在高核实成本时, 即代理人比委托人拥有更多关于项目产出的知识, 为了处理代理人隐藏知识所产生的问题, 带有高破产成本的债务合约是最优的;考虑逆向选择问题, 当存在委托人不能观察到项目本身的某个或多个特性时, 如果这些未观察到的特性是投资项目的质量, 债务合约也是最优的;当未被观察到的特性是项目的风险时, 则股权合约是最优的 (Innes, 1993) 。在小企业融资问题上, 理论上是存在负债方式还是股权融资方式的选择, 即当代理人隐藏知识或隐藏行动时, 债务合约是最优的;当存在逆向选择时, 最优合约可能是债务合约, 也可能是股权合约。

我国现有融资体系并不支持小企业自由地选择采取何种融资方式。现实情况是, 绝大多数小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是借款。其中, 最主要的渠道又是银行类金融机构。当从银行也借贷不到时, 小企业的借款渠道也会转向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甚至从个人手中借款。由于供需不平衡、资金提供者寻求高收益和高的风险补偿等因素, 融资成本一般较高。

2.银行贷款条件分析。因为银行贷款是小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渠道, 因此, 分析融资难的问题, 也要从银行的贷款条件开始分析。考虑正常市场行为下的银行贷款决策, 这里仍基于贷款人的目标是最大化其预期收益的假设, 银行贷款给小企业, 将主要取决于如下几个因素: (1) 贷款收入。包括贷款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等。对小企业贷款, 银行依照风险定价, 贷款利率一般高于大企业。 (2) 资金成本。与社会整体资金成本有关, 是由市场上的资金供需条件、历史基础等决定的。 (3) 管理成本。管理难度的高低, 决定银行运营成本高低, 也会体现在定价方面。 (4) 风险。首先是看贷款企业或项目本身的风险, 通过对企业现状和对未来的评估, 定性或定量地做出预测。当面临收入不足以覆盖风险的情况下, 银行将拒绝给予贷款。因此, 并不是利息越高就越容易获得贷款。

此外, 竞争者因素, 即资金需求者之间的竞争也是影响小企业获得资金的一个因素。在市场上资金有限, 而需求者众多的情况下, 小企业由于资产实力、贷款人管理难度等原因, 本身就处于劣势地位。更由于在现有经济体制下, 部分融资主体由于存在政府的“隐性担保”, 存在一定程度的预算软约束问题。各类资金需求主体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不同, 导致资金价格和供需竞争力等方面的差异, 从而影响到小企业的融资。

3.信贷配给 (credit rationing) 问题。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 导致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决策并不仅仅考虑上述几个因素。小企业可能面临即使愿意支付更高的贷款利息, 也贷不到款的情况, 这就是银行对贷款企业的信贷配给。信贷配给表现出的银行行为包括: (1) 当没有外部机制保障时, 银行提供给小企业的资金整体少于其需求, 借款企业不能通过支付更多利息来得到更多信贷。 (2) 具有银行认可的抵押品和良好的资产净值表现等都导致更容易得到贷款。因此, 提供抵押担保品, 做好资产负债表, 投入自己股份等, 都会增加得到贷款的可能性。 (3) 银行对小企业贷款倾向于提供短期债务以迫使企业家提供有用的信息, 这种信息使银行能更好地控制项目。虽然长期债务更能给企业额外的保护, 而银行则可能怀疑借款人的诚实或判断而不愿发放长期贷款。 (4) 企业长期良好的声誉和具有长期良好合作关系的老客户, 更容易获得贷款。原因是减少银行面临的信息成本。声誉的形成是长期合约履行纪录的反应, 由于在市场上能够得到融资便利和降低资金成本, 本身就具有对企业保持诚信的约束力。

三、结论与若干政策建议

根据分析, 任何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 降低贷款风险的制度因素的改变, 都会缓解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1. 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 首先还是要从建立市场化的融资机制开始, 各经济主体在平等条件下公平竞争, 资金价格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根据市场供需自主浮动。风险溢价的存在是市场经济中的正常现象, 对小企业融资贵的问题也应立足于市场手段来解决。在此基础上, 建立为小企业服务的政策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 包括政策上的引导和疏通, 也包括信用体系建设、担保机制完善、专门为小企业服务的机构建立等。

2. 增加面向小企业的资金供给渠道。除债务融资渠道外, 股权融资和股债结合等创新型小企业融资方式, 都是解决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途径。应发展为小企业增信的创新性措施和产品, 使小企业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金融市场灵活使用融资方式, 增加资金筹措渠道, 丰富融资手段。如建立专业性的可信赖的小企业担保机构、小企业贷款的集中证券化等。

3. 中小融资机构, 包括民间借贷主体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资金成本的降低, 关键还在于这些金融机构在筹资成本、运作管理、信息获取等方面能否更具有优势。从技术角度看, 发展服务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 是破解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途径之一。关系型借贷的主要特征是在熟悉与了解的基础上建立借贷合约关系, 最重要的是避开了信息不对称的困扰。可以在专业化市场、小企业集中园区等, 通过建立专门的金融机构来达成融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 需要金融管理、金融组织和金融市场运作体系和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和突破。

4.引导互联网金融服务小企业融资。互联网金融在快速沟通资金供需、缓解信息不对称等方面, 具有技术上的优势。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引导互联网金融服务小企业等弱势群体的融资活动, 需要从初始制度设计上加以引导, 加强监管, 防止互联网金融企业拉抬资金成本、非法集资“跑路”等问题发生。

摘要:小企业融资方式、结构的选择是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基于成本收益的比较, 根据最大利益原则做出。解决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主要是看在制度方面能否创造对资金出让者和小企业都能够取得合理回报的机制, 在技术上创新相应的服务模式和金融机构体系。

关键词:小企业,金融结构,融资制度

参考文献

[1] 潘军昌等.关系型借贷:破解“三农”融资难题的技术选择.农业经济问题, 2008 (03) P18-21.

[2] [美]阿兰.斯密德著.制度与行为经济学 (中译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 Innes, R. (1993) , Financial Contracting under Risk Neutrality, Limited liability and ex ante Asymmetric Information, Economica 60:27-40.

[4] Stigltz, J.E.and A.Weiss (1981) ,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1:393-410.

[5] Williamson, S.D. (1986) Costly Monitoring,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Equilibrium Credit Rationing,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8:159-179.

上一篇:探索沉浸式教学在高校旅游专业双语教育中的应用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理论与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