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重组的分析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重组的分析(精选6篇)

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重组的分析 篇1

一、我区国有粮食购

销企业改革的现状 我区现有城厢、大弯、太平、弥牟4个粮站和1个粮食总公司等5个区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职职工174人,内退21人,领取安置费79人,未领取安置费74人。

(一)企业历史包袱没有彻底解决。一是企业仍有一部分政策性财务挂帐未妥善解决,无资金来源消化;二是企业人员多业务少,费用缺口很大;三是企业离退休人员未实行社会化管理,仍由企业承担各种费用。这些问题造成粮食购销企业仍有较大的资金缺口。

(二)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弱。我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状况较差。企业管理者都普遍还把粮食收购当作经营目标来完成,满足上级考核,不善于依据市场行情适时、适价、适量购销,控制风险。加上经营方式单一,企业“小而全”,各自为政,管理松散,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企业经营和管理不合理。由于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内部业务流程运行方式不适应市场竞争,导致经营成本、管理成本较高,既不能与成熟的现代化大企业竞争,也不能与低成本、少层次的私营、个体经营企业相竞争。

(四)企业资本运作力度不够。我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普遍存在资产状况较差,企业资产流动性差,运用效益低,资产收益率较低的现象。

二、整合我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资产资源的认识

(一)有利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是竞争体系,体现的是优胜劣汰,效率优先。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改变经营机制,整合优良资产,发挥企业在资金、仓储、信息、市场、规模上的优势,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中锻炼,在市场中成长。

(二)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企业经营方向、经营渠道、资金来源、信息获取等方面都有雷同之处,这就为企业间的相互整合提供了条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需要降低经营成本,在资源利用上就要相互联合,互通有无,共享成果,共求发展。

(三)有利于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企业要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规避风险,培育市场,避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如果我们的企业做大了做强了,就会是企业影响市场,而不是市场影响企业。

(四)有利于企业发展。当前,企业法人代表和职工只是把企业当成一个旅店,扮演的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过客,要使企业具有长远的发展后劲就必须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该整合的资源就整合,让企业法人和职工把企业当家来经营,真正体现当家作主。

三、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重组的思考

(一)整合区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组建新型的国有粮食独资性质的储备公司。目前,5个区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规模较小、经营质量不高,主渠道作用不能很好发挥,企业经济效益不佳。尽管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基本扭转了亏损的局面,但职工的生活待遇仍然依靠政府借支部分经费来维持,企业职工生活困难,企业生存和企业发展依然面临危机。为了突出行业重点和特点,避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整体被拖垮的现象,我认为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同新组建的公司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缩短战线,加强重点、提高质量”的思路,把现有的5个粮食购销企业组建为一个新公司,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土地、资金、人才、信息、市场、规模等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拓展经营范围,增加企业配套服务功能,跨行业发展,提升企业文化层次,重树企业形象,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二)建立粮油储备应急体系,打造功能齐全的粮油储备应急园区。根据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中“国家建立突发事件的粮食应急体系”的规定和**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二十七条中“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粮食预警和应急体系。县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粮食应急网络体系”等的规定,我区已进行了一些粮食应急网络体系建设,但相对滞后,部分设施在这次地震中又受到了损毁。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次灾后重建政策,做好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项目的规划、论证、设计工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合理利用和整合区内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资产资源,在粮油资源较多,交通条件较好,人口较集中的集镇,建设成具有粮油储备、购销、经营、加工、配送功能为一体的粮油应急网络体系。以国有粮食储备公司为主,打造功能齐全的粮油储备应急园区。采取“蛟龙模式”,吸纳一批具有加工实

力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粮油加工企业入驻园区,把原粮收购、储存、加工、物流、配送和服务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最大优势。以公司化运作管理企业,集中优势搞好规模化粮油贸易,用现代化的仓储设施、管理手段参与中央、省、市、区储备粮油的储备和代储备任务。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企业管理和用人新机制。建立健全企业治理结构,用现

代企业的理念管理公司,对公司董事、监事候选举人的提名,应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的条件及程序,公司的重大决策必须由董事会依法作出。深化企业用人制度改革,完善企业用人标准和条件,充分发挥好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合理地将职工配置在合理的岗位上,真正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四、开展企业改革重组工作应重点注意的问题

(一)领导重视,政策支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及发改委、粮食、财政、国土、建设、规划、房管、银行等相关部门要从政策、资金、人力、物力上给予特殊政策支持,用好用活灾后重建政策,帮助企业克服困难,解决实际问题。

(二)加强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资源整合重组过程中进行全程监督、管理,实事求是的对企业资产进行审计与评估,整个操作过程要公开、公正、透明,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逐步推进,防止急于求成。资产重组不是简单的企业合并,也不是财产、人员的叠加,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分类进行,要有利于国有粮食食购销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粮食阵地的巩固提高,有利于职工积极性的发挥和调动,有利于系统的稳定和创业形象的塑造,要在条件基本成熟的前提下进行,不搞强迫命令和一刀切。

(四)统一思想,加大宣传。要改变系统的习惯模式和管理方式,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开展激励的思想斗争,改革重组也是如此。因此,在改革重组前、重组中、重组后都要加强宣传引导、统一思想认识,确保改革重组有序、平稳推进。

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重组的分析 篇2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是国家、政府实施宏观粮食管理的载体, 承担着执行国家粮食购销政策, 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等政府职能。自2002年在我国范围内进行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巨大成果, 2007年全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47年来首次实现扭亏为盈。改革后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体现也更加明显, 2009年全国各类粮食经营企业收购粮食5753亿公斤, 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粮食3264亿公斤, 占总数的57%。同时, 还存在着诸如经营效率低下、企业体制机制不活、企业内部员工参与性不强、创新意识薄弱等仍然是迫切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历程

粮食一直被看作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 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迁。

(一) 逐步确立主导地位的国营商业的早期发展 (1949-1952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 由于长期的战乱, 全国粮食生产能力十分低下, 1949年的粮食产量比解放前最高产量下降1/4, 私营商业占粮食流通的3/4以上, 因而投机倒把现象严重, 粮食价格不稳定。政府在流通领域采取了诸如自上而下成立国营粮食经营系统和管理组织体系、积极组织粮源、严厉打击投机倒把活动和确立粮食消耗标准等主要措施, 稳定了粮食的价格, 并逐步确立了国营粮食系统在粮食流通中的主导地位。据资料显示,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粮食收购量占全社会的比重由1950年的23%上升到1952年的73%, 销售比重由20%上升到51%。这一时期, 私营商业和国营粮食系统共同参与粮食的流通, 国家也未对价格进行严格的控制。

(二)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统购统销”时期 (1953-1984年)

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以及粮食短缺问题, 中央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是实行粮食的计划统购。根据《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给的命令》, 生产粮食的农民应按国家规定的收购粮种、收购价格和计划收购的分配数额将余粮售给国家。二是实行粮食的计划统销。对城镇居民和农村中的缺粮户实行粮食的计划供应, 不允许私自购买。三是国家控制甚至关闭粮食市场, 严禁非国有企业经营粮食, 否则以“反革命罪论处”。四是粮食统购统销实行中央统一管理。在统购统销开始实行时, 地方还有一定的调剂权, 国家采取的是“统一的管理、统一的指挥调度”。经过1959-1962年全国范围内的大饥荒后, 国家实行了“统一征购、统一销售、统一调拨”的中央集中管理政策, 文革期间, 更是加上了“统一库存”, 成为粮食集中管理的“四统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对统购统销政策进行包括逐步减少粮食统购数量、恢复和发展粮食集市贸易、实行粮食购销调拨包干办法, 赋予省一级政府一定的粮食管理权限和精简、合并粮食流通管理机构的调整, 扩大了市场的调节范围。

(三) 实行“粮食购销双轨制”的过渡时期 (1985-2003年)

这一阶段, 国家实行了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粮食购销双轨制即通过计划轨保证国家对一定数量粮食的控制, 通过市场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最终实现粮食市场的稳定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步过渡。改革开放以后, 由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粮食短缺的现象逐渐被粮食过剩所代替甚至出现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 为此, 国家取消了粮食的统购统销, 采取了“合同订购”和“放价保量”的政策。1994年以后粮食的市场价格飞涨, 国家再一次加大了干预力度, 实行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由于“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的政府干预政策, 粮食的价格虽然比较稳定但却出现了新一轮的农民卖粮难的问题, 而且势头更加凶猛, 国家在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的同时又实行了“三项政策”即关闭粮食收购市场, 由国有粮食企业按高于市场价格的保护价格垄断收购农民的余粮;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的粮食必须顺价销售, 不许发生亏损;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粮食的资金全部由政策性银行提供, 按照“购贷销还”的原则严格管理粮食库存。1998年以后由于粮食的产量居高不下导致了国家在实行保护价收购的同时却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国家决定实施了粮食购销制度的全面市场化。

(四)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流通体制改革 (2003年至今)

2000年以来, 根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总体目标和国家计委、国家粮食局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 针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进行了分类指导。2002年以后, 各地粮食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精神, 积极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 步伐明显加快, 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首先, 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进行改革、改组和改造, 结合产权制度改革, 对其布局和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据国家粮食局最新统计显示, 截至2009年底, 全国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12567个, 比1998年减少了59%。

其次, 分流了人员, 精干了队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改革是从企业减员分流开始的。粮食部门广开门路, 积极向粮食经营以外的行业分流, 并且建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 多渠道解决了企业分流安置的员工以及员工的社会保障, 积极创造就业岗位, 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改革期间, 职工思想稳定, 企业的经营秩序正常, 减员分流工作顺利进行, 为改革营造了很好的氛围。截至2009年年底, 全国国有粮食企业职工总数64万人, 其中购销企业职工45.8万人, 与1998年的194.8万相比减少了76.5%。

再次, 粮食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一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突破“买原粮、卖原粮”的经营方式, 积极与粮食加工企业和科研单位联合, 大力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 涌现出了一批粮食产业化龙头和骨干企业, 有力的带动了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步伐, 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亏损大幅度减少。2007年, 全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统算实现盈利1.67亿元, 这是我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自1961年以来首次实现盈利。其中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云南、新疆等17个省 (区、市) 实现盈利, 其他省 (区、市) 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减亏。

三、当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面临的困境

改革后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效益显著提高、对粮食的调控能力更强、主渠道作用发挥的更加明显, 但是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 管理人才匮乏, 企业中的管理领导者大多缺乏管理知识, 企业职工整体素质低下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 (这里不含中央储备粮系统) 由于存在老人、老粮、老账的“三老”问题, 近十年来大多以“减员”作为改革的第一要务, 几乎未引进任何人才。在企业中就职的大多数是企业职工的子女以及亲戚, 大学生所占比例较小。如长春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1146名管理者中, 改制前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只占14.7%。在企业中起决定作用即为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拍板的领导者多半只具有管理经验但是缺乏科学的管理理论。在这种情况下,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市场化的运作过程中必然很难与具有现代管理人才的其他粮食购销企业相抗衡, 并处于劣势地位。国有粮食企业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较低, 培训的覆盖面小、周期长, 导致职工知识陈旧、结构单一, 技术更新缓慢且技能培训严重不足, 导致技能人才缺乏和整体素质下降。

(二) 企业产权结构体制不合理, 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

在我国现行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中, 虽然基本解决了企业中存在的“三老”历史遗留问题, 但是仍然存在着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政企不分的现象。

第一, 产权结构单一化。虽然表面上看来企业的产权改革已经结束, 但事实上, 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中国有资产仍然占了总资产的绝大部分甚至是全部, 民营、个体、私营资本很难进入。由于产权主体不明确, 新机制不健全, 企业活力仍然不强, 职工积极性仍然不高, 企业很难发展壮大。

第二, 历史遗留问题。近年来, 我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虽然已经进行了市场化改革, 但是由于进入市场较晚, 企业内部还遗留了一部分计划经济的成分, 导致了很难进行企业内部机制的创新和改革。

第三, 政企不分问题依然突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经营仍保留着浓厚的支配地位, 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 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 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 宏观调控难于奏效。同时粮食购销企业还要承担因财政补贴不足而发生的政策性经营亏损。

(三) 基础设施老化, 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仓容和风点上占有优势, 但粮库仓房设施年久失修、技术落后、设施老化现象仍然突出, 部分粮食主产区仓容严重不足, 大量粮食露天堆存, 不能满足农民卖粮和安全储藏需要。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仍有2000多亿斤仓容亟需维修改造。主要原因是部分粮食收购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 对仓库的安全工作重视不够, 监督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薄弱环节和漏洞, 从而导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安全隐患。如2009年10月17日贵州省仁怀市三合镇因粮食收购点仓库垮塌, 造成10人死亡、9人受伤的重大人员伤亡事故, 这无疑给粮食仓库安全敲响了警钟。另外,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维修改造保障体系尚未形成。由于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甚微, 地方政府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大多财政困难, 无力投入, 致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仓容、仓储能力降低, 严重威胁到国家粮食储备体系的安全。2009年国家实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后, 对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和仓房维修改造工作更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2000年后福建省新建成的仓容仅占全省总仓容的14%;而1978年前建成的仓容达159万吨, 占全省总仓容的40%, 且主要是老苏式仓和瓦片仓, 破损老旧。

(四) 企业创新意识淡薄, 创新思想落后

自计划经济时期以来,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一直承担着国家的政策性业务, 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吃大锅饭的现象, 实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 不断推动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向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但是一些企业仍未摆脱计划经济时期的观念, “等、靠、要”思想严重, 一切仍靠政府。实践证明, 在这种缺乏竞争机制、危机意识, 缺乏激励手段、市场经营意识和效率观念的组织内部要产生具有创新意识, 创新火花的管理思想是不可能的。

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发展的出路

面对困境, 我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唯一的出路仍在于改革, 只有进行改革, 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困境, 促进健康发展。

(一) 建立人力资源观念, 健全人才机制

一个企业的发展最重要的保证是人力资源的拥有量和整体素质水平。对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来讲, 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要吸引人才, 以吸引人才为重心。企业可以从高校选拔有能力, 专业技能强、有创新意识的毕业生到粮食企业中来, 并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如股权激励、薪酬激励或者升职激励吸引他们安心就业, 使他们在实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同时发展壮大国有粮食购销企业, 以改变粮食企业员工知识结构陈旧和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

第二, 培养一批具有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的领导干部队伍。企业的任务之一是提高领导者的决策能力、高瞻远瞩的能力、敏锐的市场嗅觉以及其他的领导能力。企业领导者要善于总结过去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不断把企业的先进经验运用于企业管理之中。同时通过走出去参观学习, 让他们了解本行业在管理、营销、财务监控、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拓宽视野, 增长见识和才干, 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管理水平。

第三, 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培训是企业整体素质提高的保障, 也是员工知识结构更新、提高业务水平的保证。可以通过举办业务培训等措施, 如保粮新技术等, 以提升员工的技能和整体水平。

(二) 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促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健康发展

产权制度改革是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关键。首先, 要积极推进粮食购销企业多元化改革。要在充分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和调控粮食市场的基础上推动民营、个体和私营粮食企业的市场准入和自由竞争。其次, 要针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仍存在经营能力不强的现象, 进一步完善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企业内部机制创新, 建立与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配套的现代企业经营制度。如建立新的劳动用工、收入分配、人事管理制度, 实现职工收入能高能低、干部能上能下的规范的人事分配制度。再次,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要真正做到“放手”管理, 实现政企分开。要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资源的调节作用, 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

(三) 加大投入力度, 确保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

第一, 中央和地方政府应从维护国家粮食储备安全的战略高度, 加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资金、物资、人员以及技术支持等方面给予及支持, 对那些尚能装粮、但设施落后的仓库, 应加入功能提升的投入力度, 发挥这部分仓库作为收购出纳仓、临时储粮仓库的功能。

第二, 企业每年要按一定的比例提取一定的资金作为维修和建设仓库的预备资金。

第三,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监督企业每年定期对仓库进行维修, 对仓库维修和建设的资金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 确保维修资金专款专用, 严禁挤占、截留和挪用, 努力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维修改造的长效机制。

第四, 增强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地方政府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充分意识到, 只有粮食的仓储设施完善了, 国有粮食企业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在粮食价格大幅波动时, 才能从容吞吐, 调节市场。

(四) 创新科学管粮技术

国外经验证明, 科学储量、绿色储量等一系列的创新管粮技术不仅能大大降低了粮食在储备过程中的损失和损耗, 减缓了粮食原有品质、下降的速度, 而且为实现粮食的保鲜以及品质保证和安全储量奠定了基础。因此,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应通过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方式, 提高其在购买、仓储、销售等环节的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 如河北柏粮集团建设的钢构通风仓和创新发明的“高水分玉米自然降水技术”不仅使水分在20%以内的玉米免除过去使用的烘干、晾晒方法, 实现安全储存, 而且还降低费用50%以上。

参考文献

[1]、刘俊.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生存与发展[J].工作研究, 2010 (5) .

[2]、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措施的意见 (国发[2006]16号) [Z].

[3]、徐建玲.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历程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8 (151) .

[4]、姜贤根.当前经济危机下对国有粮食企业管理的探讨[J].管理观察, 2009 (10) .

[5]、宋峰.新形势下国有粮食购购销企业仓储设施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粮食流通技术, 2009 (5) .

[6]、李建平.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J].区域粮食, 2010 (5) .

粮食购销企业改革 篇3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浅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粮食购销市场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改革潮流。推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粮食企业实行收购放开、价格放开、市场放开、取消定购粮“三放开、一取消”政策,彻底改变了粮食部门过去垄断购销、独家经营的局面,一方面,使每个职工切实感受到危

机,触及了每位粮食职工的切实利益,没有了“皇粮”、“大锅饭”,粮食企业面临着最为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粮食购销的市场化,凡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粮贩、用粮单位、加工企业、包括广大消费者,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决定了大家都可以平等自由地进入市场购销粮食,参与市场竞争,粮食购销渠道的开放型,四通八达,可流向四面八方,给粮食企业增添了强大的竞争对手。从总体看,国家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它有利于拉动粮食价格的合理回升,能够逐步实现顺价销售;有利于产区扩大粮食销售;扩展营销市场;有利于产区资源优势与销区市场优势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产区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有利于粮食职工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因此,粮食企业应该真正在做到解放思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既要正确看待自身的不足,更要有足够的信心,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满怀信心地大胆创新,创造企业美好的前景。在大粮食、大流通、大市场的新形势下,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县国有粮食企业处于历史性转折的关头,各种矛盾交错,历史的包袱和现实的问题纠缠在一起,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都是我们没有遇到过的。面对这一新形势和任务,本文结合××县粮食企业实际,分析了企业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针对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后对国有粮食企业提出了新的发展思想和对策。

一、基本情况现状

××县粮食企业的改革,也同全国、全省一样真可谓走过了艰难的历程,从年放开价格、放开经营开始,粮食企业开始“断奶”到年实行国家定价和粮食部门统一收购粮食后,又重新回到了吃“大锅饭”的粮改政策,到了年,粮食企业也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以“四分开,一完善”和二项政策一项改革为内容的粮改政策出台后,同时对粮食企业进行了收储与附营业务的分离,组建了收储公司和经贸公司,将政策性业务与附营业务完全分离,从而完成了改制的又一个阶段,但是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仍然没有走出困境,走出瓶颈大多数企业仍然没能脱贫,而且陷入了新的困境,老包袱未卸,新包袱又背起,严重困绕企业的发展,直至今日,粮改步入新的从阶段,实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粮食部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粮食局下设粮油收储有限责任公司、粮油经贸公司、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军粮供应站四家企业。截止年,拥有资产万元,其中:流动资产万元,固定资产万元,资产负债率。企业现有在职职工人,退休人,离休人。年共收购粮油万公斤,实现商品销售收入万元,亏损万元,其中:收储公司实现利润万元,经贸公司实现利润万元,米业公司亏损万元。通过近年来各项增盈措施的落实,××县粮食企业基本走出低谷,为进一步深化粮改打下了基础。

二、粮食购销市场化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和问题

(一)粮食收购放开后,××县国有粮食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步在缩小,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粮食,市场主体地位由主动变为被动,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各种类型粮食经营者的参入,市场是活跃了,但竞争对手多了,竞争更加激烈了。同时对原有已建立的经营关系户受利益的趋使,难以保持正常的交往,由于个体私营户的大量参与抢购,外地客商直接同私营户直接接洽,尽量压低收购价格,坐收鱼利,粮食部门经营亏损。

(二)粮食价格的放开,粮食经营购销体制受到冲击,消费者利益难于得到保障。由于粮食市场、粮食收购、价格的放开,交易的自由化,××县国有粮食企业面对收购资金、经营费用和成本的只高不低,很难应对私营个体的粮食价格战。即使私营个体户的收购比粮食部门的高,但都有一定盈利。同时农户售粮,只看中价格,私营户不管粮食质量均进行收购,只要有销路就干,虽然量小,但一年经营量是可观的。而粮食企业购销体制又决定了收购粮食必须保证质量,并坚持顺价销售的原则,才能确保粮食的安全存储,同时各项费用都要比个体经营要高,粮食经营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由于粮食部门是执行计划经济影响最深的老企业,职工素质偏低,难以推行市场化,三老问题比较突出,几年来,虽然进行了多次粮改,但改革不到位,改革没有真正从产权制度入手,仅只是主附营在形式上的分开,人员转岗分流不下岗,离退休老职工负担重,支出大,加之职工劳动技能单一,很多专业业务素质高的职工,眼看企业一日日沉落,另谋出路,造成技术人员紧缺影响了粮油工业后继无人。

(四)资金紧缺,运作困难。年粮改时,各项政策性补贴款万元没有到位,没有及时归还贷款,资金严重短缺,运作上带来困难,使龙头项目,日

产吨优质米生产示范线和××地区唯一的一条日处理吨油脂生产线,难以发挥规模效应。没有充足的原料,产品脱销,错失商机,效益受到严重影响,拖欠职工工资的事时有发生,影响了企业经营正常开展。政策性造成的陈化粮处理销售价差万元,一直没有得到落实,增加了企业负担,增大了亏损。

(五)把一个购、加、销为一体的粮食企业,人为地分割成首尾

不相顾,各自为阵的主附营企业,收购时互相抬价抢收,销售时为争抢客户又人为地把价格降低。加之发行的贷款对象只是收储企业,名誉上的附营企业,还得自筹资金到收储购买原料,各种成本增加。粮食部门不能把有限的资金用活到风险抵押贷款上,丢失了效益较好的粮油清深加工,现在这种单一的,小而全的互相内耗,互相封锁,互相制约的小企业经营方式,制约着整个粮食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由于粮油经贸公司设施不足,窗口行业市场占有率低。同时由于销售品种的单一,窗口建设没有得到较多的投入和根本的转变。

从以上粮食企业的困难和问题,值得我们在进行市场化改革中加以认真的总结和反思。

三、新的改革思路、对策和意见建议

(一)人是决定一切的主要因素,因此改革应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是粮食企业每位职工应加强的道德思想意识观念,要求干部、职工树立平等竞争意识,去除等、靠、要、依赖思想,破除求稳怕乱的观念,适应市场,树立只有改革才有出路的观念,正确认识粮食企业存在的问题、困难,找差距,克服困难,主动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要吸引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充分发挥优秀专业人才的作用,强化管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办法,切实加强粮食企业的改革改制,用制度和机制激励人、鼓励人、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制、聘用制,全面实行企业考核制度和罢免制,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劣者下”的竞争机制,企业对职工实行定岗定员,岗变薪变,彻底打破原有固定工资级别,实行工资和完成任务工资挂钧奖励制。

(二)深化粮食管理机制的改革

开展国有粮食企业机构改革,应建立以粮油贸易总公司为龙头的集团企业,缩减和合并现有企业,资产重组,形成“小机构,大动作,大服务”的企业经营机制,向规范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发展壮大粮食企业。

企业内部的改革、采取、抓机制、强管理、促活力的管理办法和措施,面对新的形势,大力开展企业的两个置换(产权和身份置换),做好职工下岗分流工作,有效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鉴于粮食企业一直以来,管理体制的整体性,不分收储和附营业务,全面开展整体推进的办法,一是拍卖部份闲置固定资产,用于职工自愿与企业改除劳动合同的补偿;二是妥善解决老职工问题;三是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做好置换工作,盘活资产。

(三)××粮食企业市场化改革应以下几方面抓好粮食营销和管理。

抓住××是全地区产粮大县之一,粮食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集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就必须做大原料收购,一是采取所、站点收购和下村设点收购相结合,增设收购网点,品种兑换,上门收购等服务手段;二是实行订单农业,与农户稳定购销合同;三是下收购任务到人,与工资挂钩。激励收购以量取胜,使粮食企业掌握足够的粮源,赢得市场购销主动权。

提高粮食制品的精深加工,改变过去产品单一形式,注重开发前景好的项目,一方面,企业进入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在省、州、县的支持下,经多方论证,在原有的食用油脂生产上建成了日处理油料吨的预榨车间,日处理吨枯饼的浸出车间和日处理吨的精炼车间,全套生产线设备精良,工艺先进,已达到国内油脂加工工艺的先进水平,产品(国标一级、二级)食用油和精制包装的高级烹调油脂,获省优质食品奖,是××地区唯一的一套油脂精深加工设备,也是××地区主要的油脂供应企业,产品“金穗”牌食用油,在广大客户中声誉较好,基本上形成了地区性的油脂、销售龙头企业,树立了企业的品牌,达到较好的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在各级政府和农业综合开发办等部门的支持下,投资万建成了拥有国内较为先进的“多机轻辗,抛光选白,分级包装”的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也是××省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日处理吨优质米生产示范线的龙头企业,生产的“××××”牌××香米,深受消费者亲睐。年产品荣获第七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年产销率达,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企业增效发挥了龙头作用。现已着手研制、开展“××××”牌产品及副产物精深加工,使消费者对“××××”牌产品有更多的选择,进一步夯实企业向品牌化,名牌化方向发展的基础,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实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营销工作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一个优质的产品要转化为优质的效益,营销是关键,必须抓好营销队伍的建设,完善营销机制,改进营销策略,健全管理制度,把对营销工作的管理作为公司科学化管理的首要任务,使其发挥应有职能,做强销售。

①加强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销售激励机制,定措施,下任务,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在原有基础上做大、做强经营。

②强化营销队伍,将素质高、责任心强、文化层次高、善经营、懂业务的人充实到营销队伍中,实行内部考核,营销业绩与效益挂钩。

③利用部门的有利条件,有效地捕捉市场信息,以便逐步适应加入后,应付对国际国内繁荣的粮食市场经济。

④建立销区,粮食经营网点,开展粮食直销,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费用,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互利互惠,以市场为主导,以质量为保证,以信誉求生存,有效地树立粮食形象。

一如继往地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坚持“一符四无”标准,强化粮食企业仓储安全,有安全才能有效益,开展科学保粮,切实降低粮食损耗和费用,向管理要效益。

外资并购与江苏国有企业改革重组 篇4

外资并购与江苏国有企业改革重组

本文介绍了跨国并购的.发展,在对江苏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的现状、思路和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外资并购将成为现阶段江苏国有企业改革重纽的现实选择,从政府和企业层面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作 者:黄志中 徐晖 Huang Zhizhong Xu Hui  作者单位:黄志中,Huang Zhizhong(镇江市外事办公室)

徐晖,Xu Hui(镇江新区项目建设推进办公室,江苏,镇江,212100)

刊 名: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PARTY INSTITUTE OF CPC AND NANJING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3) 分类号:F279.27 关键词:跨国并购   国有企业   改革   重组  

浅谈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增值税核算 篇5

一、增值税相关理论与政策

研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增值税核算, 首先需要对我国增值税的类型及粮食购销企业增值税的征收政策进行梳理。

(一) 增值税简介

增值税是以商品 (含应税劳务) 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商品劳务税。按外购固定资产纳税款的处理方式不同, 分为生产型、收入型、消费型三种类型。我国增值税采用间接核算法, 2009年前实行生产型, 因其存在重复征税、抑制投资、阻碍技术更新等弊端, 2009年开始全面转型为消费型。转型解决了诸多问题, 降低了企业成本, 加快了投资与技术更新, 有效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 粮食购销业务增值税政策

粮食销售增值税统一为优惠税率13%。但实务中, 因购进渠道不同及进项税扣除率与销项税计算方法的不同, 所产生的应纳税额也大不相同。

企业直接向农业生产者收购粮食, 由收购企业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 并按一定扣除率计提进项税额, 进项税额=买价×扣除率。扣除率历经了两次变化, 2002年前按1993年版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扣除率为10%。期后, 依据“财税[2002]12号”文件规定,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农业生产者销售的免税农业产品的进项税额扣除率由10%提高到13%。此文后经2008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正式确认。

向其他粮食购销企业或贸易商购进粮食, 由销售方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 企业凭其计提进项税额, 进项税额=不含税买价×13%。

进货渠道不同, 进项税计算方法不同, 产生的应纳税额也完全不同。即使是向农业生产者直接收购粮食, 也因扣除率的提高, 直接导致应纳税额的减少。下面, 以一般纳税人单笔业务为例, 购进粮食含税价2000元, 在不同购进渠道、不同扣除率下对应纳税额进行比较, 得出以下结论: (见表1)

2002年前按1993年版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 企业购进粮食进项税扣除率按10%核算, 企业销售粮食单价 (含税价) 等于或低于向农业生产者收购单价, 也要缴纳增值税。

2002年1月1日后, 进项税扣除率提高至13%后, 改变了上述扭曲的形势, 企业从农业生产者处直接收购粮食后销售, 销售毛利率小于相等13%均不需缴纳增值税。

粮食销售业务毛利率较低, 很难超过13%, 直接向农业生产者收购粮食后销售, 会产生大量留抵税额, 虚增利润, 导致当期多缴纳所得税, 多数企业后期也无法消化大量的留抵税额, 形成潜在亏损。而向其他企业采购, 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因进项与销项税率、计算方法相同, 只考虑单笔业务, 会对粮食增值部分缴纳增值税。因此, 建议企业均衡两种购进渠道, 以达到合理税收筹划、减少留抵税额、真实反映利润目的。

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增值税核算

研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增值税核算, 还需要理清其相关的应税项目, 以及“营改增”的影响等, 以客观、全面地研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增值税核算的变化。

(一) 粮食销售业务

谈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增值税, 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免税”。其依据是1999年为支持和配合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粮食企业增值税征免问题的通知》 (财税字[1999]198号) , 通知指出“我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必须按顺价原则销售粮食, 且承担粮食收储任务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销售粮食时免征增值税, 免征增值税的国有粮食企业由县 (市) 国家税务局会同同级财政、粮食部门审核确定”。即承担粮食收储业务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销售粮食时无论其粮食购进渠道和性质等均享受免征增值税的优惠, 这大大增加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税收优惠力度, 促进了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调动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购销积极性。

实务中, 部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因“免税”简化了操作手续, 在粮食收购过程中未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 以自制结算凭证入账, 这将会从两方面带来潜在税务风险。一方面, 会因未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而受到处罚, 严重者可能向社会公告, 导致企业信誉度及影响力降低。另一方面, 自制结算凭证入账, 在企业所得税汇算中此单据可能会因不属于合法、有效凭证, 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可能带来更在的损失。

2002年扣除率提高至13%, 按上文, 企业向农业生产者直接收购粮食后销售, 毛利率大于13%才会缴纳增值税, 而粮食销售业务综合毛利率一般很难超过这一比例, 多在2-3%左右。所以, 从2002年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销售粮食免征赠值税优惠政策已无实际意义。虽然无意义, 但也无负面影响, 多数企业应延续原核算方式, 不进行增值税进、销项核算, 日常费用支出不计提进项税额, 增值税转型后, 对购进的生产设备也未计提进项税额。

(二) 粮食仓储及装卸服务

仓储及装卸服务2012年实施“营改增”试点前, 为提供应税劳务, 应纳营业税, 税率5%。为消除长期以来我国对货物与劳务分别征收增值税与营业税带来的重复征税问题, 深化产业分工改革,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经国务院批准, 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营改增”试点方案, 并于2013年8月起在全国范围推广, 仓储和装卸服务由纳营业税改为增值税, 税率6%。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粮食购销环节不进行增值税进销项核算, 日常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购置也不索要增值税专用发票, 无进项税额抵扣, 导致其粮食仓储与装卸服务比“营改增”前缴纳了更多税款, 未享受改革带来的优惠。

(三) 粮食保管补贴

粮食保管补贴是指国有粮食企业因承储国家或地方储备粮食, 从各级财政或粮食主管部门取得的补贴收入, 属特殊的仓储服务收入。根据“财税[2009]151号”等系列文件规定, 2011年前暂免营业税。但“财税[2011]94号”文件, 并未提及其营业税免税优惠。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到的保管补贴收入2011年之后需要缴纳营业税。“营改增”后, 仓储服务业收入纳入增值税应税项目, 但部分企业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3号”文件认为该项业务应免征增值税。文件表述为“按照现行增值税政策, 纳税人取得的中央财政补贴, 不属于增值税应税收入, 不征收增值税”。但需要注意, 此文形成时间2013年1月8日, 即“营改增”还处于试点期, 没在全国推广。也正是因为处于改革期, 国家相关政策比较模糊, 所以笔者认为, 如企业以此文为依据, 对“保管补贴收入免税核算”, 存在很大税务风险。

三、相关结论与建议

“营改增”总体来说切实降低了企业税负, 从结构上优化了税收体制。然而,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作为增值税征收中的优惠对象, 其销售粮食收入享受免税优惠, 而仓储与装卸服务在“营改增”后却面临比改革前更高的税负。

本文认为, 在“营改增”过程中,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国家的优惠政策上, 应具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改变现有核算方式, 建议其自主经营的非政策性粮要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核算, 并合理筹划粮食购进方式, 均衡增值税留抵税额。同时完善业务操作流程, 严格要求自我, 贸易粮、政策性粮收购均开据农产品收购发票, 加强对送粮人身份证、自产证等附件的收集。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仓储和装卸服务, 包括保管补贴收入, 均按“营改增”后相关税收政策核算增值税。同时, 在日常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尽可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从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和金额, 达到合理节税目的。

综上,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销售粮食免征增值税问题上, 应积极适应新的税收政策环境, 合法、合理地进行筹划, 规范核算, 吃透优惠政策, 以达到税收优惠最大化, 节约企业税务成本, 提升企业竞争力, 确保粮食仓储、流通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恒昌.账面核算免征增值税的弊端——粮食购销企业执行新会计制度前应解决的问题[J].商业会计, 2003, 05:43-45.

[2]何福贵.谈国有粮食企业征免增值税的会计处理[J].税务, 1997, 08:14.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

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重组的分析 篇6

2016年粮食收储管理考核办法

为规范仓储工作,健全仓储管理制度,巩固和发展“一符四无”成果,充分调动全体保防人员的积极性,确保储粮安全,特制定本考核管理办法:

一、考核内容

粮食收购保管质量、储粮管理、“一符四无”、仓储基础工作、粮食出库管理。

二、考核办法(总分100分)

以所(库)为单位,由县局和公司根据国家省市储粮检查、县局(公司)组织的季度储粮普查以及平时工作汇总情况为依据进行综合考核。

(一)粮食收购保管质量(20分)

1、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质量标准记10分,出糙率、水份、杂质、黄变每个指标每超过0.5%扣2分(分仓廒),国家政策性粮食(包括专储粮代储粮、临储粮、托市粮),如出现验收不合格,扣除5分,并扣除当年风险金,以入库质量和平时抽查为准。

2、粮食保管质量记10分。粮食储存期间,由于保管不善,出现粮食水份脂肪酸值增加,影响安全储存和粮食品质严重下降,出现黄变、霉变、虫蚀严重等情况,视损失及危害程度每次每项扣2-4分,扣完为止。

(二)储粮管理(20分)

1、有储粮管理领导小组和领导分管,并设立专职或兼职防化员一名。成立了以所长(主任)为组长,有关人员为成员的储粮工作领导小组记3分。无领导分管的扣1分,未成立领导小组的扣2分。

2、消防措施到位。有消防安全制度,消防设施有专人管理,消防器材按规定时间更换药剂的记3分。无消防制度扣1分,无专人管理的扣1分,管理不善、丢失的每台扣2分,不按规定更换的扣0.5分。

3、做到了专仓专人保管。粮所与保管员全部签订安全保粮责任状记3分。无专人保管每仓(廒)扣

1分,未与保管员签订责任状每仓(廒)扣1分,看现场、查责任状。

4、健全了领导进仓制度。所长、分管所长按规定进仓检查记3分,主要领导每月进仓不少于一次,少一次扣0.5分(分仓廒),分管领导每月进仓不少于二次,每少一次1分(分仓廒),扣完为止,查记录。

5、坚持边收购边保管,及时通风降温达到粮温均衡,记2分,凡出现黄变超标的一次扣1分,出现高温点扣0.5分。坚持科学储粮,按县局(公司)安排通风作业,低温储粮,确保储粮春季粮温在15℃,夏季

25℃,冬季10℃以下。

6、坚持每月按时参加防化员例会记3分。每迟到一次扣1分,缺席一次扣2分(以储运科记录为准)。

7、及时上报仓储业务报表记2分。做到报表数字准确、真实、齐全,并有领导签字、单位盖章。每缺报或漏报一次扣1分,迟报一次扣0.5分,错报一次扣1分。

(三)“一符四无”(30分)

1、无虫害记6分。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严格按国家粮食局制定的磷化铝熏蒸作业有关规程进行虫害防治,未按规定(裸药或用纸包药)该项不得分,并扣除仓储风险金500元。

2、无霉变记6分。发现储粮隐患和危险储粮及时整改和处理,发生储粮霉变、生芽、造成损失在5公斤以内每次扣4分,5公斤-10公斤每次扣5分,10公斤以上每次扣6分。

3、无鼠雀记6分。仓库所有设施保持完好,能够正常使用,凡发现仓内有活鼠雀,每只扣1分,凡发现仓房内有死鼠雀或鼠洞的每个(只)扣0.5分,通风设施破损扣1分,屋顶漏雨(有明晰水渍)扣0.5 分(分仓廒),看现场。

4、无事故记6分。每月根据“四无”标准和有关要求开展一次粮情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储粮安全无事故,有粮情分析、资料记录,并将材料书面上报业务主管部门,没有进行自查每次扣1分,没有上报材料扣0.5分。

5、帐实相符记6分。分仓(廒)建立仓库保管实物帐,每月与会计、统计对帐一次,并相互签名,做到帐帐、帐实相符,并保证出库粮食的正常溢余,未建立实物帐扣2分,每月不及时对帐的每次扣1分。粮食库存损溢按国家规定超标准2‰执行,每超过

1‰扣0.2分,扣完为止。

6、切实加强粮食保管费监督使用。各储粮单位必须确保每吨不低于7元的直接保管费用(器材、通风费、蒸熏药费等),确保不出现高温粮,严重虫粮等不安全隐患,如不按规定及时通风杀虫的且造成粮食损失的单位,年终视情节扣除保管费每吨1-2元。

(四)仓储基础工作(15分)

1、制度健全记3分。坚持常规测检制度,记录规范、完整、真实,防化员每月进仓不少于三次,保管员做到“三·六”测检,防化员每月进仓(廒)少一次扣1.5分,“三·六”测检每少一次扣1.5分,记录不健全扣1分,不真实扣1分。

2、科学保粮记3分。因地制宜开展科学保粮,不断提高科学保粮的技术水平,机械通风、“三低”、防护剂等科学保粮手段的应用率未达到90%的扣1分,粮食温度超过季节粮温要求标准1-2℃扣1分。

3、“五线”明晰记3分。所有储粮仓库都必须有明晰有效的“五线”标志(刷白线、防潮线、装粮线、防虫线和虫情观察线),每缺一线或不明晰(仓廒)扣0.5分,防虫线无效扣1分,所有仓库、门、窗及地槽门、玻璃、风钩要保证齐全、完好无损。仓门、窗户、地槽口门每少一片扣1分,每少一块(只)玻璃、封勾扣0.5分,看现场。

4、库区卫生整洁记3分。坚持经常性保持库区、仓内整洁卫生,做到环境优美、整洁、仓内粮堆规则、粮面平整、疏松、不板结,仓内面面光、仓外“三不留”。仓内有灰尘、蜘蛛网扣0.5分,环境脏、乱、差、仓外有杂草、污水、垃圾等扣1分,粮堆不规则,粮面不平整、板结的扣1分(分仓廒)。

5、仓储器材及药剂专人保管记3分。有专用药剂库,有专帐并两人监管,有管理制度,手续健全、领用记录完整、药剂出库有领导签字,残渣按规定处理记满分。仓储器材管理规范,库存准确,报表及时。药剂无专人管理扣1分,手续不齐全、记录不完整扣1分,未按规定处理药渣的扣1分,看现场、查记录。

(五)粮食出库管理(15分)

1、严格执行县局(公司)调运规定,按时完成销调任务记3分,未按时完成的每次扣2分。

2、严格调运管理,做到监装监卸,计量准确记3分,无监装监卸,客户投诉短斤少两的每次扣2分。

3、及时准确上报调运报表记2分,迟报、错报,每次扣0.5分。

4、加强粮食出库管理,防止粮食污染记3分,特别要注重粮食包装物和运输工具的清理,防止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的粮食污染,如因工作不细造成的污染事故每次扣1分。

5、粮食出库安全记2分,一要加强粮食装卸的管理,并负责请调装卸工人,指导散售粮装车相关工作。二要加强对出库现场的管理,特别是对有围包、堆包的仓房要派专人负责,明确责任,确保安全,凡因工作不到位,造成事故的除追究责任外,每次扣1.5分,扣完为止。

6、切实加强粮食出库设备设施管理和保养记2分,做到设备有登记,有专人管理和保养,少一项扣0.5分,同时要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确保在使用中安全无事故。

四、奖惩办法

1、考核与风险金挂钩。各储粮单位缴交风险金500元,县局和公司每季(次)储粮普查、按各单位得分高低考评。得分90分(含90分以上)全额返还风险金,并给予风险金额等额奖励。得80-89分的返还风险金,并给风险金额50%的奖励。得79分以下的扣除风险金。

2、考核与评先评模挂钩。凡经国家、省、市组织的储粮检查达到三个100%的“一符四无”单位每次加2分,受到上级书面通报表彰的每次加3分,未达到“一符四无”的单位,取消年终评先评模资格,扣除单位风险金,扣除单位主管所长、防化员各100元,责任人员50元。

3、本考核方案与县局全年综合目标管理考核方案挂钩,列作全年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

上一篇:隧道施工协议书下一篇:自省高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