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统的填鸭式物理教学中, 更多强调的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 更多关注是教师如何向学生提问, 而忽视了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培养。笔者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 对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提出几点看法。

1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敢问”

初中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 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 然而这种意识能否有效的转化为问题还要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必须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此, 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鼓励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师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提出问题, 敢于发表独立见解, 培养他们提问的兴趣和勇气。增强学生自信心, 树立质疑精神, 对于学生的好问、多问、深问、怪问、错问, 要有正确态度。对于多问、好问的学生, 教师要注意耐心倾听, 不要任意打断学生或置之不理。对于怪问、错问的学生, 千万不能取笑、挖苦、批评, 同时还要善于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中挖掘闪光点, 应肯定其勇气, 恰当地加以解释、引导, 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当学生提的问题老师一时回答不了时, 老师应灵活应变而不能敷衍塞责;当学生提出好的问题时, 老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我十分赞成!”“这个问题提得好!”“你非常敢想!”“说得太好了, 你真是我们的骄傲”、“别着急, 再仔细想一想。”“再试试, 相信你一定行!”……只有这样, 学生们的好奇心才能得到保护, 学生才会愿意提出问题。在这样的环境里, 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质量明显得到加强。例如, 一位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书上说‘冰出于水, 却寒于水’, 这句话不对。冰水共存时, 冰与水的温度不是相同的吗?应该说:冰未必寒于水。”这位同学不仅敢于向书本提出质疑, 还勤于思考, 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说明学生的质疑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 为了鼓励学生敢提出问题, 教师可以尝试写纸条的方法:上课前每位学生预发一张小纸条, 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纸条上, 教师集中后归类再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起展示, 慢慢的由此过渡到学生直接举手提问。

2 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想问”

大量事实表明, 学生的学习愿望, 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 问题性的情境, 常常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容易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从而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将一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有趣且学生易于接受的问题, 去启发学生质疑、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需要去解决, 从而激活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 较常用到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利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模拟现实生活情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展示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初中物理教学中比较常用的当属多媒体来创设情境, 如“滑轮”新授课时, 用flash制作一幅动画:小李住的3层楼阳台上放着一桶米, 为了把它运到地面, 小明先在3层楼上装好一根粗粗的横木, 在其向外伸出的一端安装一个滑轮, 滑轮上系一根长绳, 长绳的着地端系在一棵树上, 另一端吊着米桶, 然后下去解开绳索, 紧紧抓在手中, 这时小明才发现, 米桶比自己重, 桶向下降, 而自己往上升, 升到了上面, 头部重重地撞在横木上, 桶摔到地面上, 米散落了一地。引人入胜的动画并配以音乐很快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 学习“压强”这一概念时, 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场景:雨后泥泞的地面, 人们总是在泥土上放一些砖块或木板之类的东西, 否则就陷入泥土里;图钉的结构特征和啄木鸟嘴巴的特写镜头。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 适当地加以指导:“木板和鞋子对地面作用的不同是因为压力的作用面积不同, 从而造成泥土的凹陷程度不同。”学生可以把问题演化成:“压力对物体的破坏作用和受力面积有什么关系?”进而通过讨论发展成:“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这样经过一定案例的积累, 并随着他们物理知识的丰富, 学生就能够逐步提高自己表述问题的能力。

3 启发引导示范, 使学生“会问”

我们常常看到, 在课堂上, 教师就象指挥战斗一样, 一个学生答错了, 坐下, 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学生来回答, 直到答对。教师在课堂上不给学生提问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不容学生提出质疑,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教师只管讲授或者传达教科书书上正确的答案, 不加以引导, 也不说明理由, 不授予学生发现知识的方法, 结果导致了学生消极、被动地学习, 不敢大胆质疑和猜想, 严重影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事实上, 中学生求知欲旺盛, 好奇心强, 初中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形成更是一个需要反复训练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教师主要是启发和引导, 而不是机械的告之准确答案。首先, 教师要激发学生对事物观察的兴趣。精心设计实验教学方案, 增加实验的探索性, 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 或者安排教材中没有的趣味家庭小实验, 都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并能引申出探究行为, 提出问题。比如, 筷子在水中为什么会向上弯折?为什么眼睛能看见东西?雨后的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机油落在水面后为什么会出现五颜六色的斑纹?这些问题都离学生生活很近, 也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其次, 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态度。只有态度正确, 学生才能提出有质量的探究问题, 只有具有了正确的观察态度, 才能提出具有科学性的, 例如在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 当用滑动变阴器调节电路中的电流, 观察到的实验结果电压和电流并不成比例。一般情况下, 多数学生不会观察到, 他们会根据欧姆定律R=U/I, 想当然地认为电流和电压成正比。只有那些善于细心观察和喜欢思考的学生, 才会发现事实, 会提出许多为什么。

总之,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初中物理教师开始意识到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也体现了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还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长期努力。

摘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提问能力是新课改的呼唤,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随着教育大环境的到来, 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获得, 也将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为了以后具有更好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在物理课中应该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初中物理,问题能力,情境

参考文献

[1] 黄宇星.现代教育技术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6.

[2] 杨再石, 陈浩元.中学物理课本中的科学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

[3] 阎金铎.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油水井带压作业技术组成与发展下一篇:分析精细管理在天然气开采中的探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