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着力培养的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共10篇)
广西兴业县蒲塘镇一中
卢光梅
【摘要】本文通过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与教学理论学习,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的学习体会,针对农村初中的现状,提出应该从多方面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语文素养,探求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终身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与途径。【关键词】习惯 培养 提高 语文能力
在农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十几载了。这期间虽然也教出了一点成绩,可就是感觉自己越来越不会上课了,就在我苦闷彷徨之际,结合我校县级课题《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的研究工作,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培养成农村初中生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才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因此,我意识到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更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还要抓好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第一次把学生当作发展的人来培养,体现了时代的需要。为了让初中学生到高中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我在每接一个新班时都很重视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从而提高他们语文的综合能力。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乐知者不如好之者”,学习语文的兴趣来自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产中,文学成就璀灿夺目,教师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学成就开展五彩缤纷的语文活动,如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成语接龙,妙对欣赏,“国学经典诵读”等等。这样一来,班与班之间,组与组之间为了一争高低,这样定会精心准备,活动中你争我抢,唯恐落后,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还长了不少知识,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增。此外,兴趣还来自成功感。语文不像理科那样一道题就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因而语文老师不要吝啬你的夸奖,用平等的眼光去欣赏学生的语文成果,让赞赏在学生的成长中占有主导地位,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喝彩,学生的成功感就会大增。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涉猎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经常利用第二课堂时间让学生欣赏名家、名篇、名段,让学生领悟其中的丰富内涵,领会语言学科的博大精深,学生自然就会有深入学习的愿望。
第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新课程标准》就是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自主性。语文自主学习就是要求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运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思考创新求异的习惯等等。其中,课前的预习习惯非常重要,强化课前预习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经验,它可以使你及时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准备好听新课必须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水平与笔记水平。学会运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是每个学生必备的习惯,是自学的第一步。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有心理优势,而且自己查工具书积累的知识不易忘记,它符合现代教学理论对学生主体性的要求。长期坚持自觉预习的学生,语文成绩进步大,而且在阅读、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很大提高。“温故而知新”,课后复习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
第三、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这种做法是由我校作为农村初中的学情决定的。我曾对我校初一年级新生30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收回有效卷285份,内容主要是家庭拥有各种书籍数量、家电数量、机动车辆数量、学生看课外书籍数量等调查。调查结果是家用电器、机动车辆等的使用较为普及。大部分家庭已处于或正向小康过渡阶段,但作为书籍这类文化必须品在农村中的拥有量却廖廖无几,让人堪忧。我校学生大部分就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更令人震惊:初一年级新生经常看课外书的有55人,偶尔看看的90人,从来不看的155人。学生的课余时间几乎被电视剧占去了,据统计,300人中看过《新环珠格格》的有270人,假日、休息时间大部分被连续剧占据,追星厌学就成必然。再加上农村家长的重视不够,不懂得辅导与约束,大部分学生学习惯的培养都很差,因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都相对较差,阅读面窄,无法适应教学要求。由此看来,我校初一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确实是迫在眉睫。正如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减轻后进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通过有选择的阅读,可以刺激学生的大脑,唤醒它、迫使它加强工作。他又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更需要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而语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与学生是否重视课外阅读有关。事实证明,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与他们阅读的量成正比。新课标就明确要求中学生每年读2-3部名著,阅读量达80万字,这些中外名著都能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语文修养。一进中学,我就让学生每周做一篇300字左右的读书摘录。要求他们课外去学校图书室读书看报,从做读书摘要开始,到写自己见解的读书笔记。只要是日积月累,一篇篇、一本本地
读,学生的头脑就会丰盈充实起来。我还让他们每周背一首课外古诗词。“厚积言有物”,积累对于知识面本不宽的农村初中生来说就是夯实基础,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作好准备。到初
二、初三时,阅读已成了学生们课余的重要活动,许多名著中的典型形象已不再陌生。
第四、培养学生诵读文章的习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清楚的说明了读与理解文章的关系。朗读是分析的基础,古代私塾先生教书,就靠学生反复诵读后硬背下来,但其中不乏大文豪,足见古人重“读”是有道理的。读有默读、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背诵。课堂教学中读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语文教育专家巢宗祺就特别重视诵读,他说:“培养书面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诵读,这也是中华民族学语文的优秀传统。”现行的初中教材,美文比比皆是,朗朗上口。所以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就成了第一步。课堂上读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课后,读读背背精彩的语段,潜移默化,积腋成裘,这些东西就成为学生自己的了。
第五、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勤练笔的习惯。只要做好这一点,就能解决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问题。“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观察到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的奥妙,也是发展智力的途径之一。知识可以在观察中活跃起来,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源泉。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有新意的人、事、景、物等等都用随笔记下来,思考整理,写成周记或日记(我每周统一要求每位学生写一篇200字以上的周记,每两天写一篇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日积月累,写作的素材就多了,分析综合能力也跟上了。“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课余练笔,源于生活这股活水,学生随心而至,多写真情实感,入情入理,还防止了套式作文、抄袭作文的出现。“练笔生花”。因此,新课标把学生的课内课外练笔规定得详尽具体,优秀作文是练出来的。
六、让学生充分发挥学的主体性
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的主体性行为习惯,让学生去感悟、体会、质疑、探讨、求解。最让人难受的语文课一定是学生规规矩矩、一言不发,教师从头讲到尾的课。因为它使教学本末倒置,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现代课堂教学理论则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是主导,要平等地参与学习的学生。新课标规定,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相信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对课文读读、议议、评评,说说文章的写作特色,记记文章的佳词妙句,写写自已的心得体会,让学生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为文章的思想感情所感染,模仿、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学以致用,推陈出新。学生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互帮互学,共同质疑解疑,各抒己见,思路开阔,见别人之未见之妙,明他人未明之理的情景也就常有了,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
七、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
欧阳修、曹雪芹等人的作品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名作,正因为他们对自已的创作进行了反复的修改。修改是完善写作的关键,在反复的修改中使自已的写作能力提高。让初中生修改作文,首先明确:改什么,怎么改?通过学生自改和生与生互改、小组评比、佳作欣赏,让学生在比较学习中提高。同时,教师要注意以赞赏的态度,严格的要求去看待学生的作文,使他们有成功的体验,消除怕作文的畏难情绪。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就较大。
学语文的好习惯不仅仅是这些,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做有心人,多发现、多思考、多积累,再教给学生用。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足够的时间训练作保证,学生还应具备必要的工具书,与教师长期的督促密不可分。教师要利用近一年的时间在每堂新课之前抽查预习的情况,让学生比较预习和没预习上课的效果。课外阅读,书多而杂,教师必须帮助学生筛选要读的书,推荐读文质兼美、思想健康向上的好书。阅读中要引导他们不要流于故事情节,更要看重作品的人物塑造、思想内容、语言特色。习惯的养成总是存在一个以多带少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好学上进、有自信心、有自觉性,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定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 就是要养成习惯.”我国古代就有对习惯的研究.《新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讲到“人之初, 性本善, 性与情, 俱可塑.”意思是说, 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近代,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 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 终身受其累.”
1. 要养成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习惯.
每名学生的情况不同, 相对应的要求以及所采取的措施也应该有所不同.农村中学学生水平不一、纪律差, 课堂应组织学生专心地参与到教学环境过程, 不分神、不做小动作、不做一切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专心听讲, 专心思考, 随着课堂教学步骤走.听课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 因此, 学会听课对初中生的学习尤为重要.在听课方法上要特别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 就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这一主要环节达到较好的境界.
2. 要养成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
有的学生作业字迹潦草、做题马虎、错误率高;有的学生作业不规范、格式不符合要求;有的学生对作业不及时地订正, 没有反思的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是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作业习惯.因此要求学生在数学作业方面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1) 养成规范作业的习惯:做到专心、细致、字迹清楚, 做错能及时、认真地订正.作业不拖拉, 及时交作业但不单纯为赶作业.
(2) 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能让学生学会自选作业、自编作业, 在综合性和研究性作业中又能合理分工, 团结协作.
(3) 养成学生对作业反思的习惯:通过对作业的反思, 能够及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查漏补缺.
3. 想要学好数学, 首先要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初中生通常是不喜欢预习, 主要是他们不知道预习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他们所谓的预习单单是流于形式, 草草地看上一遍, 但是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因此, 预习是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粗读, 先大概地看一遍教材的有关内容, 记住本节知识的重点.其次细读, 对重要的公式、定理、法则等要反复地阅读理解, 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 对难以理解的问题做好标记, 以便带着问题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可以先列预习提纲, 使预习有目标、有重点.实践证明,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可以在学习效率上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让学生建立“错、典型题集”, 引导学生主动问问题
1. 教师要强调学生建立“错、典型题集”, 牢固基础知识, 提高学习能力
用辩证的方法看, 只有从学生做错的题上才能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不足.改十道错题的价值胜出做十道题的价值, 我们一定要走出“一做就错, 错了再做, 做了又错”的循环模式.所以, 针对每次的错题我们都要进行仔细地分析和研究, 认真地作出总结, 建立“错、典型题集”, 发现题错在哪, 为什么会出错, 指出问题的所在, 从而变“不知”为“知之”.
2. 作为教师, 应引导学生主动问问题, 敢于问问题, 从而在问题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从不足中落实基础知识.
发现不懂的问题, 要积极地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这是一个很正常的道理, 然而有很多学生都做不到.主要原因有两点:一、不够重视此问题, 不求甚解;二、不好意思问出口, 怕老师训斥, 怕同学嘲笑.可是抱有这种学习的心态, 是学习任何知识都学不好的.不知还不问, 这样只会让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都是有连贯性的, 前面的知识不理解, 后面的知识会更加难懂.这种问题已积累到一定的程度, 就会让学生对此学科逐渐失去兴趣, 直到无法跟随其他学生的脚步, 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所以说, 对不懂的问题, 要勇敢地作出提问, 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作为教师, 应经常用课间时间和下班时间与学生进行交谈和讨论, 从交谈中和学生拉近关系, 取得他们的信任, 协助他们发现问题的所在, 帮助他们弥补学习中的不足, 从而教会他们敢于问问题、解决问题.
摘要:要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首先, 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让学生事先知道哪里是难点、重点, 在老师上课的时候可以选择性地听讲;其次, 要按时完成数学作业, 这个习惯很重要.
关键词:培养,农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规范,辩证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陈永明.基础教育改革案例.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
[3]张颖慧.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 (3) .
[4]蒋雪松.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魅力中国, 2010 (10) .
关键词:智力;家庭因素;学习习惯
相比于城市学生,农村初中生智力并不低,但是他们的学习成绩却不尽如人意。虽然学习成绩不是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但是作为学生,学习就是他们的天职,必须将学习作为考核学生的一项重要指标。农村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初中阶段,课程的增多,知识的复杂,使大多数学生感觉到学习很吃力,因此,尽快促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非常重要。
一、学习习惯的含义
习惯是一种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固定行为。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是经常性和自动化表现出来的。学生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提高学习成绩,如课前预习、课堂上积极发言认真听讲,学习中善于思考,按时完成作业,自觉地复习功课;坏的学习习惯使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如:上课时不听讲,课前课后不预习功课,经常考试作弊,抄袭别人的作业等。
二、农村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实际情况
本文通过对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分析,发现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初中学生不会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没有养成计划性的学习习惯;二是学生不习惯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三是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读、写、听、说的习惯,这与学生的学习环境有关;四是在学习中不善于总结和做笔记,没有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五是不善于用新华词典等工具书,缺少课外阅读的资料和阅读的习惯;六是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两耳不听课堂事;七是学习懒散,不能够独立地完成作业;八是不善于思考,甚至在学习中没有思考的习惯。以上这些问题影响着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同时给学生以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三、农村初中学生不良习惯的原因分析
1.学校教师方面的因素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的发育时期,青少年的思想不稳定,容易被外部思想左右,在做事方面不能持之以恒,因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督促学生搞好学习,才能达到学习的预期效果。农村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思想还处于应试教育的理念中,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衡量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也是能够看得见的客观标准。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成绩,轻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足,从而使学生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家庭因素
在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下,很多学生的父母外出务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亲戚照顾。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由于其文化水平比较低,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识,也由于隔代关系和亲疏远近的原因,在孩子的管理上主要放在“吃饱穿暖、不出安全事故”上,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会过问,顺其自然,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最后学生在学习成绩的压力下产生懒惰的心理,甚至出现逃学或者退学的现象。
3.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计划生育的严格实施,农村很多初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养成了唯我独尊的生活习惯,不爱劳动、怕吃苦、不爱动手,平时父母亲的惯养使孩子形成霸道和懒散的心理,将家里的生活习惯带到学校中去,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难养成。
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在小学时候就开始,这样在进入初中时就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初中课程的学习。但是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大了培养的难度。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必须做到:
1.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学习要有成果必须有相应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选择和运用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的过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教学的好坏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成绩上,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在学习中指点学生如何掌握学习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懂得了课前预习、课中思考和课后复习等基本的学习路径,
2.约束学生不良学习行为的形成
初中学生还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对各种诱惑的抵制力比较差,不能克制自己长久从事某种行为,因此,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学习制度约束学生是不可缺少的。学校要重视校规的实施,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学校的各项管理,促使教师和学生认真执行,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矫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
初中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很多在小学时就已养成。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就必须矫正他們不良的学习习惯,即所谓“破旧立新”,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前提。因此,在每学年初一新生入学后,学校教师在教学上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矫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必须重视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矫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并使之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任何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都是自己坚强的意志、严格的要求、努力的实践的结果。因此,教师必须在循循善诱、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启动学生坚强的意志去努力实践,克服困难,自觉地培养。
参考文献:
[1]陈丽颖.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6).
[2]刘杰.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学周刊,2011(2).
[3]叶仁飞.培养农村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几点建议[J].新课程:中学,2012(8).
|
开 题 报 告
罗田县骆驼坳茶园冲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及性质类型:
课题名称: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本课题为湖北省罗田县骆驼坳茶园冲小学课题,属实用性,探索研究性课题,对推进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教育研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新课程改革自提出以来,经过十余年的酝酿、推广和实施,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进一步指明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加快了素质教育的进程。
首先,小学生思想和感情的发展需要良好习惯教育。良好习惯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表现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情。良好习惯给小学生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
人性的艺术环境。
其次,小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需要习惯教育。日常行为习惯展开形象思维,激发创造意识,富有表现力。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农村小学生内隐的研究;农村小学生引起注意的习惯;专心
思考的习惯;
2、定向思维的习惯;批评的习惯;求异的习惯;求证的习惯;
反思的习惯;
3、外显的习惯——专心听讲,大胆表达,认真阅读,及时摘记。
4、独立钻研的习惯;专心作业的习惯;按计划学习的习惯。
5、合作共事的习惯;合理摆放学习用品的习惯;合理安排作息
时间的习惯。
6、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习惯;快速反应的习惯。
四、课题相关研究的现状及本课题预计的突破与创新:
习惯,是有机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外界刺激的比较稳定的反应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益、促进学习者提高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比较稳定的反应方式。环境影响着习惯,习惯和过程同步。2001年7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为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吹响了进军的号角。《纲要》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是本次课程改革实施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接受,学生是装载知识的容器和演练技能的机器。因为接受性学习,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出现,学习过程就是接受、记忆。因此,学习内容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它强调的是标准化;学习过程也不考虑学生个体的认知过程,它强调的是结果的掌握。学生是被臵于客体的地位,他们的兴趣和热情被淡化了,他们的创新被抹煞了,他们的主动性也没有充分发挥的必要,一切只要跟着老师设定的途径,按部就班就可以了。这种消极的学习方式,已经培养了学生许多的不良习惯:习惯于按照教师既定的思路思考问题,习惯于揣摩教师的正确答案,习惯于等待别人的帮助、等待别人的现成答案等。新课程定义的新的学习方式,是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着眼于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紧密相关。毫无疑问地,当实施新的学习方式的时候,必然会引起学习习惯的变革。没有新的学习习惯的支持,新的学习方式必定会寸步难移。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当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时候,许多学生竟然感到无所适从。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倒是被调动起来了,但是往往停留在“形式”本身,而且容易陷入“把轻松当放松、把放松当放肆”的尴尬局面。在小组学习时,总是有不少的同学成了“孤家寡人”,找不到合作伙伴,有的根本不愿意加入小组,坐在位臵上却无所事事,以至于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局外人”,与这种学习方式格格不入。就是小组学习也大多流于形式。大多数教师都是预先规定了小组成员和小组长,合作学习成了以小组长为中心发言、其他小组成员摘录现成答案的另一种“一言堂”,只不过更为隐蔽和时髦罢了,并没有真正“合作”,以至于汇报发言时,仍然说“我认为”,而不是通过小组的交流和整合然后说“我们小组认为”。让学生提出问题,却提不出什么有深度的问题。做作业不讲究质量,反正老师会改的。这些现象就是在某些特级教师的公开教学中,也普遍存在着。许多的公开课上,教师演示着的都是热热闹闹的“作秀”活动,有的甚至连“作秀”都做不了,只好趁小组学习或者自由学习的机会,教师暗中给学生“指导”一点猛料,以便在汇报的时侯,向听课老师展示“惊人之语”。(只要比较一下教学杂志上发表的该教师在甲地的课堂实录和该教师在乙地的现场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就会发现他们的用词造句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课外学习状况更糟糕:想不到可以去查参考资料,有丰富的资源却不知道怎么利用,知难而退,浅尝辄止,等等,这些现象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实施新的教学方式,自然也为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设臵了重重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很有必要研究:在新课程背景下,良好学习习惯的反思和重新构建的问题。
五、课题研究的计划:
(一)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课题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2、开题并按计划实施方案,包括活动过程中的研究报告的提出,研究论文的撰写,资料的汇报,阶段性小结。实验教师平时应做好各阶段性实验总结,案例及相关的案例分析。整理和分析有关教学资料,进行初期、中期、后期等的评比工作
3、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4、问题及原因分析
5、采取对策方案
6、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实施
7、实施效果调查分析。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07年9月至2007年12月)准备实施阶段。作好课题前期准备工作,立项申报,开题论证,成立课题组,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各科教学模式的初步研究。
1、进行学生习惯研究,明确研究的目的意义,并聘请有关教师对课题进行进一步论证,确立研究的重点方向,初步制定方案。
2、采用申报审核方式,组建课题组,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
3、健全校级管理机构,对研究进行指导协调。4、2007年12月 第一阶段的小结。
第二阶段(2008年1月至2009年7)
1、制订明确详实的阶段研究计划;按计划全面实施研究。
2、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层次的良好习惯的教育,搜集典
型课例和活动录像等资料。
3、进一步完善课题目标,开展好各项活动,做好阶段性小结,重视行为教育活动对青少年精神世界的熏陶作用。4、2009年7月 中期阶段性小结
第三阶段(2009年7元月至2010年1月)总结验证阶段。总结经验,争取上级验收,取得实验成果。
2009年7月至2009年12月,每位课题实验教师写实验报告,课题组写总报告。按实验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论文等,收集典型课例和活动录像,对研究进行综合分析。
六、成果展现形式:
自主:自主性、独立性←→自觉专心:自觉安排,独立钻研,不
受干扰
合作:协调性、互补性←→虚心学习:虚心请教,合作共事,整
合提高
探究:钻研性、创造性←→善于思考:质疑问难,探究建构,大
胆创新
七、课题组成员:
1、课题研究指导人员
高永平唐东曙
2、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 徐国强
组 员: 王兴中 夏幼民
负责课题的管理,课题的宣传活动,课题的具体组织实施活动,课题的资源及课题的资金来源,课题的上传下达等。
3、课题研究实施人员
组 长:夏卫红
成 员:张 立 王为民 夏幼民
徐尚兵 王金平王兴中
王先华 汪存德 张秀平夏汉桥
负责课题的申报立项活动,课题的记载,课题的具体进行,课题的阶段小结,材料的准备,资料整理分类,课题的档案管理,阶段性
成果汇报,接题报告等。
一、前言
(一)问题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家长对学校的期望不断攀升。而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又因外出打工而留守儿童较多,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手段陈旧及留守学生家庭数增多,对农村小学教育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如何直面现实,改变现状,是农村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我国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习惯能使事情变得容易,习惯使阻力减到最低点,习惯使体能和心能都节省到最低点。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源泉。”这话足以说明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学习能力,让学生获得授之以渔,得益终身的心理感受、成功体验是值得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二)研究的意义
从目前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有关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还没有一套系统地针对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指导方案。因此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减负增效的实施,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普遍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之后,又发表了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专题报告,为21世纪教育提出了战略性思路与行动建议,指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与人的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相适应的最佳行为模式,能使人付出最少却又获得更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往往和学习规律相违背,严重的影响学习效果。
2、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梁启超也从曾经说过: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在小学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搞好学好的基本前提与保证,因此小学阶段培养每一位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遵循阶段性特点,抓住教育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应该抓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为今后的学习打基础,做准备。
3、教育本质的需要
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因此,从小学生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
育效果,而且是教育本质的需要。
(三)、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课题研究现状
有关国内外对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很多,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财富。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许多这方面的专著。如《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著)、《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操作》(张向葵、关文信著)等。许多学校也有类似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对新时期农村小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新动向而言,适应性不是很高,尤其是在农村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策略和评价策略方面等实践操作技术层面显得薄弱。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得到提高,从而改变教学方式,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整体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2、通过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今后数学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3、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帮助教师在“同伴互动”和“专业引领”中,获得专业发展和支持,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走向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轨道。
4、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特点深化操作原理,明确习惯的内容,增强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2、良好学习习惯所包含的内容。
四、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2.3——2012.12)
1、拟定调查方案,进行现状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2、确定研究方向,撰写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3.1——2013.12)
1、确定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具体目标细则及相关表格。
2、查找并学习相关文献资料。
3、课题组组织相关的交流、研讨活动。
4、对课题进行小结、反馈与评估。
5、收集整理论题研究资料,提炼研究成果,初步完成阶段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4.1.1——2014.7.1)
1、课题资料的归纳与汇总。
2、收集整理老师撰写的案例、随笔等相关资料。
3、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拟定检测方案、进行后期检测、检测报告。
4、申请结题。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精心设计教师问卷,学生学习习惯的问卷调查表或访谈记录表,或通过学生作业、日记、读书笔记、试卷、图画、手工作品等,分阶段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2、观察法。按照本课题研究的目的、计划,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观察,做出相关评价等方法收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
成的资料。
3、实验法。在日常课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或科任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多种教育手段与方法,随时随地发现、矫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反复提醒、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从中观测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中,收集其中因果关系和教育规律的相关资料。
4、个案法。选取不同类别的学生代表,连续进行追踪了解,以研究他们乃至全体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变化情况。
(三)被试
(1)选取宁夏泾源县新民乡中心小学和其他小学各年级学生。
(2)新民乡个学校的老师。
(四)工具
采用相关表格及相关评价表主要有:
(1)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行为目标体系
(2)小学生争星达标阶级式水平评量表
(3)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情况月评量表
(五)程序
(1)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由主试说明指导语之后统一作答,统一收回问卷。
(2)有主试说明情况,带班教师完成相关表格。(通过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及习惯的评估了解资料。)
作者:王来绪尹月田
我们经常说:“习惯决定命运”“习惯决定成败”。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由此,可以看出好习惯的培养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何等的重要。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好习惯可以使学生树立信心增强自信,帮助他们战胜困难走向成功。纵观历史,大凡获得成功的人,都有一些良好行为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形成自然,铸就成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还会使孩子们终生受益,帮助孩子们成就辉煌的人生。
一、语文学习中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有很多研究,他对阅读与学习能力的关系阐述得很多也很清晰。他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我是小学一线的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近三十年了,我在认真教书的同时,也在致力于小学生语文阅读对于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研究和实验。坚持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和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在我进行的多个实验班的教学中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表现明显优于非实验班学生很多。我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时注重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使学生逐步喜欢上阅读。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在班级内经常举办朗读比赛、普通话演讲比赛、讲故
事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寿光市每年暑假和寒假举行“寿光市新华书店杯读书征文”活动,到现在已经举办了九届。每一次读书征文活动,教育局都是与新华书联合进行,新华书店开设专门的读书专柜,鼓励学生、家长到新华书店购书,让家长督促学生利用假期时间积极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认真撰写读书心得体会,教育局和新华书店联合对优秀学生征文进行评选,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奖励,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在学生中形成了好读书、读好书的热潮。读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不仅喜欢上了读书,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活动的开展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学生的语文知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劲头高涨,语文课的学习显得轻松而又愉快,语文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这显然有益于我们的读书活动的开展。
二、语文学习中良好倾听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听讲习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基本功之一,在众多语文学习的好习惯中认真听讲习惯无疑显得尤为重要。以前我们简单的把听讲作为对学生上课的基本要求,但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单纯的认真听讲已经远远不够,听讲如果不融入兴趣、思维、感情等主动性因素,即使认真到一字不落的程度,也只是被动听课,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还会出现“左耳听右耳冒”的现象,使听讲成为一种形式。
美国语文教学研究会主张用一个更大的社会概念“倾听”来代替简单的“听课”一词。会长丹尼斯认为“从小学到大学,大多数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倾听来进行的,语文教师首先教给学生的学习技巧应该是课堂“倾听”,即“如何听讲”。我们提倡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就是培养学生不仅要做到认真听课,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真正会听课。我们要求的“倾听”首先是建立在认真听的基础之上,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这样的听讲不仅
完成了识记,还通过学生的思维达到创新的目的,使听讲由死变活。课堂倾听是一种含有听课技巧和听课艺术的积极高效的听课,它还包含鉴赏性思考、主动性理解、批判性接受等方面,这才是我们真正希望的“听讲”。
在课堂上要养成专注听话的习惯,也就是我们倡导的“倾听”。要使学生抱着积极主动的态度,边听边记边思考。首先教师要把课堂设计好,不光要有完美的教学设计,教师还要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渊博的知识幽默风趣的素养也是不可缺少的,让学生真正喜欢你的课,让学生的情绪融入课堂;其次,教师要不断的制造悬念,让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向更深层次迈进,这样学生“倾听”的习惯才会逐步得以形成,并持续发展。
三、语文学习中良好交流习惯的培养
小学语文新课标在阐述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时是这样描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语文是重要的是交际工具,使学生利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也可以说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语文学习作为知识储备,而交流则是一种技能,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能力就是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进行社会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1、充分利用课堂为学生交流打造良好的平台。在语文课堂上我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的机会。如:我们采用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课堂上的问题放在学习小组内,让小组内学生展开充分的探索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小组内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既便于问题的解决,又锻炼了学生交流的能力;课堂上针对某一问题,我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展示给大家,有时我还会把它变成一种答辩的形式,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也不失为锻炼学生交流能力的好方法。
2、让学生产生交流的欲望。每周我会拿出一节活动课,让学生举行讲故事比赛、普通话比赛、主题演讲比赛,有时我会让学生介绍自己读过的一本书或者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家庭,介绍自己听到的新闻轶事,介绍“我的星期天”;我还规定学生每天回家都要与自己的家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进行有目的的一段对话,并把自己的对话介绍给大家听。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交流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使班级学生形成一种人人想说,人人善说,人人会说的局面。
3、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交流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及社会重大活动,一是鼓励学生积极使用礼貌用语,见到老师、长辈要主动问好,主动和同学老师交流自己的一些想法、做法,主动和长辈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等;二是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为孩子交流能力的提高创造机会和条件。如:家庭、朋友聚会,生日聚会等,让孩子展示自己;三是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四、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动笔的好习惯
观察是一种高层面的“看”,是一种包含了思维、辨析、甄别的“看”。观察对于一个人而言亦是一生中非常重要的能力,既然是能力就得从小培养。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苏霍姆林斯基“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史迈尔告诫人们“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就是事业、艺术、科学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诀。”;巴浦洛夫要求人们要“观察,观察,再观察”。由此可见,观察对于人的一生是何等的重要。观察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交流和写作的源泉。
学生认识事物总是要从观察开始,因此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的兴趣是首要的。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还要让学生逐步掌握观察的方法。比如:带学生去春游,教师带领学生漫无目的的转悠一圈,回到学校让学生汇报,学生可能感觉茫然,无从说起。如果在出发前教师告诉学生出游的目的,让学生注意观察的重点,要求回校后每个同学把自己观察到的和同学们进行交流汇报,其结果就会截然不同。因此,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去观察,学生才能从观察中真正受益。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在让学生进行观察前,要使学生做好充分观察的准备,老师或者父母要让孩子从自己熟悉的喜欢的事物开始观察,让学生对观察充满欲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观察上循序渐进,使学生保持持续观察的兴趣。
观察是作文的基础,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素质。在学生的观察习惯逐步养成后,要把观察和习作良好的结合起来。在语文学习中只观察不练笔或者练笔不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都不可取。比如:前边我们说的带领学生春游,出发前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回校后让学生把自己的观察记录下来,还要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练习写作。观察应做到无处不有无时不有,要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在班级中经常开展日记展评,把学生的优秀日记编成小册子,供全班学生欣赏,在班级学生中形成写日记的浓厚氛围,如此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
一、培养初中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如何才能培养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首先要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着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能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 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其次, 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作为语文教师, 可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自主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让学生亲自手拿钥匙, 来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 这样, 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被激发出来, 课堂才会成为真正热闹的课堂。最后, 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并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贯穿于平时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 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 细心培养, 并做到持之以恒。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口头表达的习惯
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立足于社会、终生受用的语文能力, 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发展。因此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必须把培养初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列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做到听说读写相互结合,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首先, 学校要严格要求学生讲规范的普通话, 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环境。也可以组织各种适宜他们施展口才的活动, 如普通话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小型辩论会、指定题目的口头作文等活动。其中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演讲最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其次, 在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腾出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要及时讲评, 肯定优点, 指出不足, 让学生感受到表达的喜悦, 从而使他们渐渐地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新课标明确要求中学生每年读2-3部名著, 阅读量达80万字, 这些中外名著都能陶冶学生情操, 提高他们的语文修养。要培养课外阅读习惯首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当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时, 他们便会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阅读。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积极健康有益的书籍、报刊, 绝不能接触暴力、凶杀、色情等有害健康的书籍。引导他们既要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历史名著, 又要阅读各种科普读物、科幻书籍。不但要读报纸杂志, 还要“读”一些现代高科技作品———电脑网络的相关信息。引导他们选择课外书籍时, 要让他们在有益的课外读物中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有了好的书籍, 教师还要教给他们科学的阅读方法, 如哪些内容应该精读, 哪些文章应该泛读, 以及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等。
四、培养学生养成勤于动笔写作的习惯
农村学生的作文水平不高,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足够的写作练习量。作为农村语文老师, 如何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是关键。首先, 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可以在书的空白处, 简单批一个词, 如“精彩”、“太妙了”之类, 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 再往后, 可以用几句话, 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并且将一些他们特别感兴趣的片断摘抄下来,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其次, 帮助学生养成天天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 鼓励他们及时把每天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 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 都要记录, 开始可以非常简单, 再之后可以逐渐复杂, 甚至写成完整文章。对于写得好的, 教师不仅要大力表扬, 而且要在班内交流展览, 推荐到学校校刊上发表, 甚至向各级各类报纸杂志投稿。这样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会逐步提高, 不再感到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 无情可抒, 笔头越写越活泛, 表达越来越流畅, 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了, 写作的技巧丰富了, 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也就养成了。
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复习习惯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很难在课堂上把老师所讲的内容全部掌握, 需要进一步掌握所学的内容, 还需要通过课后复习来完成。因此, 培养课后复习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首先, 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以便学生在复习时就会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可行性, 进一步找准学习的重点、难点, 抓住了重点再进行复习, 也就弄清了学习中的难点、疑点及各知识点易出错的原因, 这样做到复习有针对性,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 教师要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 使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对其内在联系的把握, 便于融会贯通。
一、培养初中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如何才能培养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首先要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着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自主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亲自手拿钥匙,来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被激发出来,课堂才会成为真正热闹的课堂。最后,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贯穿于平时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做到持之以恒。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口头表达的习惯
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立足于社会、终生受用的语文能力,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发展。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把培养初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列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做到听说读写相互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首先,学校要严格要求学生讲规范的普通话,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环境。也可以组织各种适宜他们施展口才的活动,如普通话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小型辩论会、指定题目的口头作文等活动。其中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演讲最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腾出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要及时讲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让学生感受到表达的喜悦,从而使他们渐渐地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新课标明确要求中学生每年读2-3部名著,阅读量达80万字,这些中外名著都能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语文修养。要培养课外阅读习惯首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时,他们便会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阅读。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积极健康有益的书籍、报刊,绝不能接触暴力、凶杀、色情等有害健康的书籍。引导他们既要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历史名著,又要阅读各种科普读物、科幻书籍。不但要读报纸杂志,还要“读”一些现代高科技作品——电脑网络的相关信息。引导他们选择课外书籍时,要让他们在有益的课外读物中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有了好的书籍,教师还要教给他们科学的阅读方法,如哪些内容应该精读,哪些文章应该泛读,以及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等。
四、培养学生养成勤于动笔写作的习惯
农村学生的作文水平不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足够的写作练习量。作为农村语文老师,如何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是关键。首先,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可以在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且将一些他们特别感兴趣的片断摘抄下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其次,帮助学生养成天天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鼓励他们及时把每天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开始可以非常简单,再之后可以逐渐复杂,甚至写成完整文章。对于写得好的,教师不仅要大力表扬,而且要在班内交流展览,推荐到学校校刊上发表,甚至向各级各类报纸杂志投稿。这样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会逐步提高,不再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笔头越写越活泛,表达越来越流畅,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了,写作的技巧丰富了,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也就养成了。
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复习习惯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很难在课堂上把老师所讲的内容全部掌握,需要进一步掌握所学的内容,还需要通过课后复习来完成。因此,培养课后复习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以便学生在复习时就会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可行性,进一步找准学习的重点、难点,抓住了重点再进行复习,也就弄清了学习中的难点、疑点及各知识点易出错的原因,这样做到复习有针对性,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师要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使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对其内在联系的把握,便于融会贯通。
总之,中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而是需要足够的时间训练,还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多发现、多思考、多积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会终身受益。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可见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从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可见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受用终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几点看法和感受。
一、培养认真预习的习惯
所谓的预习就是指学生把老师要讲授的功课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从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自觉预习功课的孩子往往自身学习能力较强,学习也更主动,效率更高。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自觉的课前预习习惯,我首先对学生提出了符合学习实际的预习要求,然后,在课堂中检测和落实。主要要求学生做好以下两个环节: 1多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读”不单单指朗读,还包括了朗读的各种形式如:大声读,轻声读,默读等。通过朗读形式的变化,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提高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是预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2多查
初读到一篇新文章,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不理解意思的生词。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请工具书来帮忙。然后,把易错的多字音词,较难记忆的字、词,在书上或者是预习本上标注出来。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鼓励学生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帮助理解,自查自悟。
二、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
倾听,是指“把感官、感情和智力综合起来,寻求其含义和理解的智力和情感过程”。一个人是否善于倾听,不仪体现着他的道德修养水准,还关系到他能否与其他人建立一种正常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学会倾听是十分重要的,它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呢?我认为应该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在词语听记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词语听写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字词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在教师词语听写的过程中会自然地集中注意力,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听写方式的变化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提高自身的倾听能力。
2在课堂问答中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采取提问法或讨论法进行阅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很好的倾听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和同学的发言,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听清教师所提问题,以及问题要求,不要盲目回答。要尽量教会学生抓住问题重点,再有针对性的回答。其次,应当要求学生除了听清老师的问题外还应注意倾听其它同学的发言,并进行总结、评价和补充。教学中,教师还应创设情境,精心设计所提问题等,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3在朗读评价中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倾听能力的培养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语言的判断分析能力和朗读能力。通过有目的倾听,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集中。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对同学的朗读进行自己的品评,这样在思考和感悟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三、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习惯
听讲是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为什么同是一堂课,一个教学内容,可是学生的成绩差异会如此明显呢?在培养好的倾听习惯之后,认真的听讲就是实践的过程。虽然学生的成绩受到基础、兴趣、对教师的态度等外在因素的一定影响。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其实是学生是否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是否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习惯呢?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多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开小差”等情况,通过研究和了解这多是因为学生认为学习过程过于枯燥,对所学内容没有兴趣造成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避免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情,形象、直观的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在讲到重点内容时,更应该提醒学生注意。使学生不自觉地养成注意听课的习惯。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多观察学生听课的表情,如发现多数学生对所讲内容表现淡漠,就应该及时调整讲课的方式、方法。如果,有个别同学出现“开小差”的情况,应及时予以提醒。2培养学生边听边想的习惯
教学其实是师生的双向互动过程,学生只有把自己的所感,所想,与同学和老师互相交流才能有所收获。因此,教师要用多种方法启发、鼓励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并对学生的回答及时予以肯定,从而帮助学生养成思考的兴趣、习惯。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指导学生自选说、写、读、演等形式进入蔺相如与廉颇的角色,理解他们当时的不同心态。学完“负荆请罪”这一内容后,我重点指导学生讨“将相和”的基础是什么?在学生激烈地讨论发言后,我进一步点拨,使他们认识到:在一个集体里,学会相互谅解、不斤斤计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处处以集体利益为先,才能形成团结有力的整体,获得更大的成功。3培养学生边听边记得习惯
现在大部分小学学生都没有记笔记的习惯,其实,上课时随时以笔记的形式记下老师所讲的内容即便于课后复习又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笔记的重要性,在听课时要勤于记笔记。这点上教师可以已随时抽查课堂笔记的形式,提醒他们应把课上听到的重点内容随手记录到笔记本或是书上。只有做到耳到,手到,才能养成学习过程中听写同步的习惯。这不仅对现在,对今后的学习上也将是大有益处的。
四、培养阅读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这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创造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课堂上,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本角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最为直接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不同角色,再配合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视、听多方面给学生感官刺激,营造一种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例如《火烧云》一文描绘了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时瞬息万变的壮丽奇景。女作家萧红借助丰富的想象,把读者带入了美好的意境。学习这样的课文,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意境,并让多媒体进入课堂,在轻快的音乐声中重现火烧云变幻莫测的奇观。在体会大自然奇光异彩、千姿百态的同时,要让学生明白,作者之所以敏锐地捕捉到了生活中这些稍纵即逝的镜头,是因为她具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心中充满了对自然、对生活的挚爱。2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后,因为课内阅读时间有限,这时就需要课外阅读,来扩大阅读量,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课外阅读不必像课内阅读那样,有规定的时间和内容,这种阅读应当是在一种宽松自由的条件下进行的。教师可以从旁鼓励和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课外阅读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课内阅读的效率,更可以让学生受用一生。
3交给学生阅读方法
阅读的方法很多,有精读、略读、浏览、摘抄好词佳句、写读书笔记等各种方法。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渐渐掌握了这些方法,学会了怎样读书的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小结和建议:
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还包含了很多方面如:养成自习习惯、写作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动笔习惯等等。但是,需要了解的是任何习惯都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后天一点一滴的积累当中逐渐养成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持之以恒,刻苦练习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需要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和精神。我们在培养小学学生学习习惯方面要从细节入手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等。教师要从细节入手,自身方面也要做好坚持不懈,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奠定人生,习惯成就未来。”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作为教师的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以新的课程标准为准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终身发展而奠基。
二、意义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是进行新课改和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形式和对象
以学校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中心,以任课教师为主,全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四、具体内容和要求
(一)习惯栏(学生)
1、课前预习习惯
(1)课前预习课程,每天晚上和上课前,都要将要学习的课程做简要预习,了解课程的知识、重点、难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预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通过查字典、查资料等方法寻找答案,也可以向同学、家长问询,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标记,以便在课堂上有重点地学习。
(3)预习时要学会用笔在书上做不同的标记,如:重点的内容在文字下面标“△”有疑问的地方在文字下面画“_”,并在字边写上“?”等,以便在课堂学习时多留心。
(4)预习时要精力集中,培养自己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2、课堂学习习惯
(1)课前将课本、练习本、文具盒及其他学习材料准备好,左边的放在左上角,右边的放在右上角。静坐齐诵或齐背古诗文,等候教师上课。
(2)学会正确地使用铅笔、圆珠笔或钢笔,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注意用笔卫生。
(3)课堂上认真接受教师指导,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4)课堂上培养对多门学科的兴趣。
(5)积极踊跃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说话完整,口齿清楚,声音洪亮,仪态端庄。、(6)有疑难问题时,及时举手发言。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并能阐明自己的观点。
(7)善于倾听他人的发言,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在听取别人讲话时眼睛要看着对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对别人的发言作内心评价,并时时配合以点头、微笑等表情,让讲话人自始至终都感觉到你在专心听他讲话。不讥笑别人的错误。认真听取别人讲话的习惯
(8)善于合作学习,在进行分组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9)学习各科知识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地解决问题。
(10)学会记课堂笔记,按时完成课堂作业,书写认真、工整。
3、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上课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
4、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习惯
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并有理有据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声音要宏亮,表述要准确,逻辑要清楚,要先把问题想好。
5、协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学会团结协作,主动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做法,积极与小组队员合作研讨。
6、动手操作的习惯
要用自己的脑子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即要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
7、读的习惯
(1)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要有所思、有所记,有所用。做好读书笔记。
(2)培养广泛阅读的的兴趣和习惯。
(3)高年级学生要学习多种阅读方法,如精读时将重点内容圈出来,疑点标出来,有选择地记诵某些内容,略读时一目十行等。
(4)应用多种工具辅助阅读,如看电视、听录音、上网等。
(5)自己订阅的报刊应及时阅读。每天课外阅读时间累计不少于1小时,每周背诵古诗文不少于6首(按年级要求来背)。
8、写的习惯
(1)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足安、臂开”,一手执笔,一手按住本子。
(2)做到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在作业本上乱涂乱画,养成写字垫纸的好习惯。不随便撕作业纸,保持纸面整洁。中高年级不用修正液、修正带。
(3)做作业时专心,不边玩边写,不边吃边写,书写时先想好再下笔。
(4)书写要注意保护好视力,要做到“三个一”,眼睛离书本一尺、胸膛离书桌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
(5)选择合适的书写工具,如低年级学生用HB型的铅笔,不用自动铅笔。不用玩具类的学习用品。
(6)写完作业必须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9、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发挥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选做的作业,认真思考,认真书写,一丝不苟,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寻找解决的方法。作业错了,要及时改正过来。不迁就、不谅解,不拖延时间。
10、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的习惯。
积极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料等)获取信息,获得学习资料,学会调动多种感官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景,丰富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做到边观察边思考。
11、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的习惯
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及学科相关实践活动,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小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途径栏(教师)
第一、给孩子提出要求,并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同时要进行训练,没有训练就谈不上习惯的培养,养成的意思就是要训练,训练中非常重要的是示范,告诉他怎么做,而且给他做样子。
第二、激励,强化。对于孩子来说,习惯的培养就是在老师、父母无数次的肯定中得到强化。要无数次肯定。
第三、欣赏。作为老师,孩子做了以后,鼓励他,表彰他,欣赏他,这些都是为了强化他习惯的养成.(三)措施栏
1、任课老师对照“习惯栏”,每天讲解,时时监督,天天训练,以便使学生的学习习惯的规范和自觉。
2、三月份作为训练月,四月份教导处组织初评,五月份针对薄弱环节继续训练,六月份评出“学习习惯示范班”。
3、评比将采用学生组、教师组、行政组打分来评出,最后按分数的高低评出名次。
附:
给学生父母的17条建议
一、习惯培养要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
二、习惯养成要注重第一次
三、习惯培养要按层次进行
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要具体
五、习惯培养要找好突破口
六、习惯培养需要必要的训练
七、习惯培养要提倡孩子的自我教育
八、家庭内部要保持一致性
九、主动与学校沟通配合十、言教应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十一、身教比言教更重要
十二、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十三、让孩子在体验中养成好习惯
十四、给孩子找个同龄榜样
十五、习惯培养需要父母的威信
十六、必要的惩罚是习惯培养的辅助手段
十七、习惯培养要避免随心所欲
给教师的11条建议
一、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重视孩子的感情
三、要有一颗公正之心
四、培养好习惯不能改变孩子天性
五、引导孩子相互欣赏
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七、架起沟通的桥梁
八、培养好习惯,要重视环境的教育意义
九、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
十、爱教师更爱真理
十一、在反思中培养好习惯
少年儿童应该具有的主要良好学习习惯
1.热爱学习;
2.上课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
3.认真、及时、独立地完成作业;
4.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5.独立思考、勤于思考;
6.自觉学习的态度;
7.多读书、丰富知识;
8.敏而好学、不会就问;
9.学习用品管理好;
10.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少年儿童需要改进的主要不良学习习惯
1.被动学习、积极主动性差;
2.不热爱学习;
3.学习不刻苦、知难而退;
4.作业不独立、及时完成;
5.不仔细、不认真、不求甚解;
6.不求上进、不爱动脑筋;
7.不会利用时间;
8.不会读书和学习;
9.上课精力不集中、说话、做小动作;
10.无明确学习态度。
四年级语文学习习惯评价表
学校
语文学习
习惯
项
自己评
小组评
教师评
A
B
C
A
B
C
A
B
C
读书习惯
在自觉地预习课文内容
能用自己的语言将看懂的内容进行描述
平均每天能读一个小时以上的有益的课外书
课堂学习
能独立思考,发言之前,先想好,再举手
善于提问题,有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能独立完成课堂练习
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回避,能想办法解决
写字能力
一天的写字姿势基本上都能坚持做到“三个一”
能写规范、工整的钢笔字
积累运用
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做得规范合理。
课内积累量
课外积累量
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内容文情并茂
命题习作能力
语文课堂学生行为习惯观察量表
授课时间________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学生参与情况记录
读书习惯
是否能自觉地预习课文内容
是否养成了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是否能提出普遍存在的问题
是否能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是否能通过阅读课文解决简单的问题
是否能通过阅读课文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是否学会浏览的读书方法
是否能通过阅读课文发挥合理的想象
合作学习
是否能根据需要展开合理的合作学习
与同学交流时,是否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写字能力
写字姿势是否能坚持做到“三个一”
是否能写规范、工整的钢笔字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着力培养的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推荐阅读:
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2-14
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英语兴趣调查报告10-03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09-14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10-05
农村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及策略06-17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09-25
关于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一点思考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