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学生想象力培养解析论文(精选8篇)
摘要:语文课程作为当今初中教育一项重要的课程,愈发受到社会、学校和学生的重视,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识字的学习,还是宝贵的思想文化和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在于帮助学生树立完整的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和品格。同时,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得到丰富和完善,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和部分。在当今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应该着重考虑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培养。如何做到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帮助学生树立思维方式并且采用正确的策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是本文所要讨论和研究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想象力;培养策略
想象力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我们初中学生而言,想象力更是一笔无比重要的财富,拥有想象力,就好比插上了一双思维的翅膀,可以在广阔的时间空间内翱翔,自由的驰骋在宇宙之内。其中,我们需要了解,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就是重视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力、思考和想象的能力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就是包括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内的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尤其注重。
1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我们所注重的应试性的教学内容,是我们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接受着相同的`教学内容,树立相同的教育规范,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对于学生的想象力来说,这无疑是一剂毒药,因为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每一个人都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应该得到和其个性相一致的教育方法的教育。传统教育中教师不断用各种各样的规范约束和打磨学生,使学生日益符合教育的要求的同时也削减了学生的个性能力,使学生的想象能力被成人世界的教育所扼杀。对此,我们应该大力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兴趣爱好,发扬学生的个性,解放被束缚的思维,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有着很大的益处。同时,在自身兴趣的刺激之下,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又会得到更好的锻炼。所以反战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于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很重要的影响。对于想象力的培养来说,一尘不变的固化思想是最大的敌人,鼓励学生寻找最适合自己兴趣的发展道路,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推动自身的发展,切忌形而上学、照搬照用,这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有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都应该是围绕着学生来进行的。但是目前的教育现状是,学校和教育机构要求学生逐步符合教育,而不是督促教育符合学生的要求。于是出现了各种压抑学生个性和能力的现象,“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仍然是当今语文课程教育的主流教育方式,主张学生大量记忆诗词,课文等,通过背诵和默写来达到记忆的教育目的,显而易见,这种方式是非常传统且效率低下的,不仅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还会使学生逐步对学习失去兴趣,对于长期受到学习压力的学生来说,甚至会导致学生对于学习活动完全失去信心,更不要说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要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初中学生不同于小学生,他们在三年的初中生活中,最多的时间就是在和老师以及同学们的学习活动中进行的,为中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对于其有终身的意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求我们关注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实践,使学生在创造力和想象力相结合的教育环境下学习。我们之前的教育出现简单化、机械化和固态化的弊端,强调学生都应该整齐划一,强调学生的整体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校表现出超出年龄的乖巧老实,走向社会后缺乏各种能力,多了一个遵纪守法的乖孩子,而丢失了一个可以打破常规创造奇迹的天才。而这一切,都是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造成的。
3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的中心
有了学习的兴趣爱好动力,学生还需要一个学习的中心:即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学习和实践活动。处于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往往不具备这种寻找学习中心的能力,所以需要教师帮助其确立一个正确有效的学习中心。举个例子,有的学生兴趣爱好在于阅读有关史实的书籍,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就应该帮助其确立偏向于文科方面有关于政治历史方面的学习内容;又比如,有的学生对于太空、自然感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帮助学生学习有关于理科物理化学方面的内容。帮助确立一个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中心点,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身的能力和特长。这样的教育活动,不仅仅教育内容本身得到高效的开展,还锻炼了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和想象能力。同时我们不但要在精神方面支持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还应该在物质方面使他们得到满足,购买更好的学习设备和仪器,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设施等教学手段,通过视频音频等丰富学生对于未知世界的了解和感受,促进学习内容进入到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满足学生梦进世界文化上下五千年,跨越时间空间,在太空海洋里穿梭,在自己的想象空间里使思维插上翱翔的翅膀。
4结语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学生作为一切学习活动的主体,应该全面了解和掌控自己学习的内容,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加以深刻了解,不感兴趣的浅尝辄止。教师应在全面的多媒体设施等设备辅助之下,开展各种手段,挖掘学生最深层的潜力资源,也就是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自身兴趣和爱好的动力鼓舞之下,发扬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打破传统思想的桎梏,为学生带来更多更有益的思想和方法,大力培养想象力,将书本上的内容带入学生的身边和实际,破除应试教育对学生身心的伤害,用符合学生发展的手段创造出拥有出色想象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凤悟.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有效培养[J].新课程(中学),,11:89.
文学实际上也是一种想象, 即便是写实的文章也需要作者进行丰富的想象力。对于读者来说,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需要调动自己的情绪, 将自己的情绪融入到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中。此时, 读者如果缺乏想象力, 是无法领悟作者蕴藏在作品中的情感的。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初中阶段, 学生的思维处于感性阶段, 一般是感性支配着理性, 学生整个人处于一种浪漫思维的状态。由于学生的家长是理性的, 初中生的想象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定型的重要阶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健康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内容, 感受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从而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同时, 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行语文教学, 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有效培养的措施
(一) 以教材为基础, 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
初中语文教材一般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制, 已经通过了权威人士的审核, 设定的教学内容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历程相符, 因此,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但是,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教学, 还需要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知识。换言之, 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发表自己的见解, 同时还需要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语文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应该将语文知识和自身经历结合起来, 深入理解文章主题。语文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则需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鼓励学生走进社会, 在丰富社会阅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 学生只有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 才能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二) 利用多媒体, 发挥直观视觉的激励作用
初中生一直呆在学生, 所以社会阅历不足, 在他们脑海中, 对社会中许多东西没有形成任何感念, 对于初中生来说, 如果让他们在脑海中想象社会应该是怎样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有效利用多媒体, 改变学生对社会的固定思维, 引导学生按照自己内心的思绪去发现社会中的不同面。比如, 教师在讲授《青海湖, 梦幻般的湖》这篇文章时, 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蓝天白云等美好景致, 让学生想象在浩瀚的蓝天下, 青海湖怎样流动、怎样美丽。然后要求学生将自己脑海中的想象描述出来, 所有学生描述完之后, 教师再给学生展示真正的青海湖, 此时学生的视觉会受到一定的冲击, 这样有助于学生今后更好地进行想象。
(三) 运用“假想”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遐想是指对没有经历也没有体验的事物或情景, 全凭想象力进行假设、构想。遐想是创造能力的主要源泉, 初中课本中有许多文章能够培养学生的遐想能力。比如《奇妙的克隆》, 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述克隆技术, 当学生基本了解克隆技术之后,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假设你是一位科学家, 从事克隆技术研究, 你想克隆什么?你想在哪些领域取得成就?此时学生一定会进行热烈讨论, 发表自己的见解。当学生提到克隆人时, 教师应该因势利导, 接着遐想:如果有一天我们身边出现了克隆人, 这个社会会变成怎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社会道德、法律法规、生态环境、就业困难、资源浪费以及交通条件等方面进行思考,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 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完成这篇文章教学之后, 教师应该及时布置课后作业, 比如, 要求学生写一篇《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或《我们来到火星》等文章, 从而培养学生的遐想能力。
(四) 采用“补想”
采用“补想”, 促使学生能够读懂文章主旨, 发展自身的想象力。语言艺术非常精炼含蓄, 所以作者在描写情景和意境非常简练, 详略得当, 不能事无巨细地描写, 需要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空间”来启发学生去想象、去补充。比如, 教师在讲述《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时, “我”缠着爸爸陪我去参加毕业典礼, “爸爸只是摇摇头不说话, 并把脸转向墙那边, 举起手看着自己的指甲。”这一情节,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爸爸当时是怎样的心情?他的内心独白是什么?比如文末, “我对老高说:‘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从来没像现在这样镇定。想一想, 当时我知道了什么事情了?怎样理解“我是小小的大人了?”这句话。加强学生的“补想”训练, 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总结
一、创设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前提。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高,思维积极活跃,有利于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理解,从而产生新的认知和见解。我以前上课很严肃,班级缺乏应有的活力,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在考试中只要涉及考查运用知识能力的题,学生普遍得分较差。后来我通过新课标和高效课堂理论的学习,认真反思其中的原因,才恍然大悟:主要是我没有很好地研究学生,没有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忽略了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那以后,我在备课上课时,尽可能创设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好转。适度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有利于学生自由地表达,从而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
语文课本所选内容,大都属文质兼美的文章,思想性、艺术性、故事性堪称典范。因此,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的内容,进行默读、朗读等训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1.默读训练。像《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之类的长文章,适宜默读。学生在读的时候,能静下心来,并且有时间通过联想、想象,将课文中的人、事、景、物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这是一篇童话,童话想象本来就丰富:世间有很多像盲孩子那样的残疾孩子,他们生活孤独,怎么办?影子做伴(可谓形影不离),为他带来了快乐,萤火虫给他带来了温暖。最终,盲孩子获得光明,影子获得生命。通过联想、想象,学生比较容易悟出:残疾人
应身残志不残,我们应关爱弱小者。这样引导,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朗读训练。语文教材中诗歌古文之类的短文章适宜朗读。因此,我们应注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慢慢品味、慢慢想象。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仅从28个字上是很难领略其中的韵味的。如果让学生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再看多媒体画面,从曲词创设的意境中就可以慢慢品出韵味来:在荒凉的古道上,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踽踽独行,西北风呼呼地刮着,使人顿生寒意。他放眼望去,近处,几棵古老的大树上缠着一些枯藤,几只归巢的乌鸦在树上“呱呱”地叫着,听着使人毛骨悚然;不远处,一条小溪蜿蜒向远方流去,小溪上有一座桥,桥那边坐落着几户人家,人家屋顶上升起缕缕炊烟。此时,夕阳已西下,鸟儿已归巢,农家人正准备晚饭,自己却居无定所,游子怎能不肝肠寸断呢?望着远方的暮色,他牵着疲惫的马,艰难地向前走去、走去、走去。学生通过意象的积累,通过情节的想象,很容易掌握诗人炼字的精妙,感受诗人构造的意境,悟出诗人所揭示的主题思想——乡愁。
3.善于创设一些想象空间,让学生尽情畅想:如教学诗歌《在山的那边》,我创设了一些想象空间:“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是海!”(这是现实的)“——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同学们仔细想想,这个海还是自然的海吗?学生纷纷讨论、总结:是抽象的海——是诗人以及我们的信念、目标、未来等)。又如教学《羚羊木雕》,我试着创设了这样一个想象空间:友情重要还是亲情重要?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总结,在此,我将几个组的学生代表分为两个大组请到前面来辩论,一个组代表万芳,一个组代表父母,下面的同学支持哪方可举手帮扶辩论。一方说,父母既然把羚羊木雕给了我,那么这个东西就是我的,万芳对我那么好,送她值得。一方说,父母给你并没允许你送給别人,羚羊木雕那么贵重,你为什么不可以送其他东西?你把父母之情放到了什么位置了?这样的辩论训练,学生需要通过想象情节,添枝加叶,联系生活实际,丰富课文内容,然后用自己构想的语句加以表达,参与辩论。这样训练,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学生听老师说“评书”听久了,看黑板上“开拖拉机”看久了,必然乏味。原来,我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这篇文章时,自认为准备充分,讲得也头头是道,可学生收效甚微。近几年,我改用多媒体教学这一课:演示了登月的几个过程:准备发射——火箭发射——飞向太空——箭体分离——成功登月——人类足迹——离开月球——返回登月舱——进入黑暗区——打开降落伞。重点演示了登月过程——登月准备、飞向月球、登上月球、胜利返航。学生看得听得津津有味,可知想得也是入味入神。课堂讨论气氛活跃,学生们的兴致很高,教学效果相当不错。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使教学内容变得更直观、充实、生动、形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加强语言表达训练
从小学开始,老师就对学生逐步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初中语文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初中是一个人思维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进行字、词、句、段的说写训练时,学生适宜专门用一个笔记本,记录好词佳句以及自认为优美的段落。对重点课文的生字词,可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选取五到十个词语进行连词成句、成段的训练,在班上评选优秀的,进行宣读、展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这样长久训练,学生写出的好语段就会层出不穷。教师还宜定时对学生进行小的、驰骋空间较大的作文训练,逐步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这些活动将会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奠定很好的基础。
五、丰富学生的阅历
丰富学生的阅历,包括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和体验生活的能力。学生要多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中国的“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外国的《安徒生童话》、《鲁滨孙漂流记》《海底两万里》等。它们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能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基础。在教学中,可通过特定的主题班会、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走进自然,让他们接触花草虫鱼、名山胜水。大自然的山川河流——秀丽景色会丰富他们思维中的表象,进而开启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走向社会,去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去体味人间的冷暖。生活的情节也会丰富他们思维中的表象,进而开启他们的想象力。这样,他们在书本和现实生活中捕捉的形象多了,积累的表象多了,就会通过粘合、夸张、联想等方式,创造出更多的想象意境,这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学生脑海里潜在的想象力是丰富的。鲁迅曾赞叹道:“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象地面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钻入蚁穴。”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灵活施教,有方法、有策略地培养好、发展好学生的想象力,尽量让学生在教与学中去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想象在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提高语文整体教学质量方面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在学生智力因素中极具创造性。因此加强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必须进行创新教学,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学生 想象力
一、拓展学生知识、丰富学生想象力
文化知识的多少,决定着学生的想象力。知识贫乏,其想象狭窄、肤浅;知识丰富,其想象则开阔、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积累学生的知识,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1)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适应时代精神的教育思想的确立,必然要有一些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手段。在目前众多教育教学手段中,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当属教育的前沿科技手段,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借助媒体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而且使用多媒体本身,就是教师教学过程的创新体现,对学生有一种言传身教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运用视听、音像、电脑等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各种知识积累、释放、组合、撞击的舞台。
如我在教《看云识天气》时,配以挂图帮助学生认识云的种类、形状;教《望天门山》,借助幻灯投影图象,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雄奇景象和“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壮丽景色。
但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确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切不可单纯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不问课型、内容,一律使用五彩缤纷的课件,给人有喧宾夺主之嫌疑。
(2)重视课内外材料的联系组合,使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而完整的印象。如学了:“碧水东流至此回”;“春来江水绿如蓝”;“黄河流水鸣溅溅”;“桃花流水鳜鱼肥”;等诗句后,我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领会诗人借助流水表达出的不同的感情。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意识到,正是由于诗人对水有了整体、充分的认识,才能从大小、冷暖、颜色、气势、速度等方面来塑造文学形象,表达不同的感情。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多种途径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去体味、观察、比较,以帮助学生储备丰富的表象,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训练学生语言、增强学生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如果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生动的语言,就如同“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训练学生语言、以增强学生想象力。
(1)运用优美的语言,感染、熏陶学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准确体会遣词造句的表现力量,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感染下,精神得到熏陶。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可引导学生对“偷偷、钻、嫩嫩的、绿绿的”等细加咀嚼、推敲,让学生意识到生动而传神的语言的精妙之处。
(2)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可提高了学生想象的水平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用语言描述想象内容的训练。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我让学生结合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想象“美丽的街市”中牛郎织女是怎样生活的?学习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学生想象“若小孩的话皇帝没听到或没人说真话的情景”,以及“皇帝回宫后的情景”等等。并且要求学生根据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通过再造想象,学生不但锻炼了想象能力,而且由于语言的调节而提高了想象的水平。
三、训练学生写作、激发学生想象力
想象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支配,与敏锐的观察力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从训练学生写作入手,进而分析,再进行想象。如诗歌教学中,由于诗歌局限于篇幅,往往是点到为止,不能展开而留下空白,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体会这“意无穷”,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加以补充。如杜甫的《石壕吏》,写到“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就结束了,诗人并没有写出老妪、老翁的结局。这时可引导学生想象老翁可能产生的言行和思想活动,进行续写,也可对叙事诗进行全文改写,写尽老翁的辛酸、悲苦。小说有时也会留下耐人寻味的结局,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我们一家旅游回来时换乘了船,为什么?于勒究竟回来了没有?这时可引导学生想象于勒回来后的情景,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时的神态和言行,通过续写,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张秀华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重新认识到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的重要。而想象力正是创造能力的核心。然而,纵观当今中学生的现状,令人忧虑。学生作文中,想象瑰奇,富有灵气的作品凤毛麟角。不少文章人云亦云,不是立意陈旧,构思呆板,就是选材俗套,语言平淡。想象力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也扼杀了他们创造能力的发展。
面对现状,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我觉得首要的工作是扫除影响学生想象力发展的思维障碍,同时要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表象,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谈想象力的培养。
一、扫除模式化思维障碍,培养学生发散求异思维能力
想象和思维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心理现象,但两者联系非常紧密,想象往往是由思维调节的。因此,不扫除学生思维上的障碍,要解决想象力贫乏的问题,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学生想象力的枯萎主要是模式化思维在作怪。所谓模式化思维,就是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沿一个方向思考,以重复某种传统的固定模式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它回避矛盾,追求两点一线的直接联系,与创造性思维背道而驰。在学生作文中主要表现为:(1)思路定势。写材料议论文是“引”——“议”——“联”——“结”的套路,写记叙文是“清”——“描”——“联”——“突” ——“结”的套路。文章的构思程式化,形成一种“新八股”。(2)思维定势。例如许多中学生写《我的妈妈》,所选用的材料几乎都是妈妈起早为“我”做早饭;“我”生病发烧,妈妈半夜背“我”去医院;学习上妈妈每天督促“我”做作业等等,似乎只要写妈妈就一定离不开这些内容,于是“妈妈”成了千人一面,文章便也千篇一律。要克服这种模式化思维,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求异思维能力。不少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正在作有意义的探索工作。有的老师十分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比如,在指导学生写《雪的联想》一文时,要求学生有意避开“赞美雪洁白无瑕,一尘不染”的套子,注重启发学生求异创新。结果,有些学生在文章中,或鞭挞雪的虚伪懦弱,以其外衣掩饰世间污垢;或痛斥雪的残酷无情,雪压青松,万木萧条;或指责雪的张牙舞爪,借助风势,耀武扬威。他们立意贬雪,出新制胜。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写有关“圆”的想象物作文时,要求学生有意避开易想到的太阳、月亮、车轮、足球、篮球等物体,写自己生活经验中较为独特的事物,结果有些学生把圆想象成水乡的石桥,门前的老井,父亲头上的草帽,祖坟上的花环,烛光下的蛋糕,嬉笑的圆脸等等,思维放开了,给人新的意境,新的感受。这主要归功于这位老师发散思维的指导。
二、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表象积累
想象是对己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一个人的记忆表象越多,他所展开的想象内容越丰富。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必先有可供“加工改造”的丰富表象才行。可以说表象积累是想象的前提条件。而引导学生多作观察,感知则是丰富记忆表象的重要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带到田野里、小河边,让学生面对大自然中的景物作观察,展开理想,编创故事等,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即可写出富有想象力的童话、寓言故事。我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也利用星期天领学生到野外捉虫、摸鱼、练长跑、打雪仗,在活动中让他们观察、思考,积累了丰富的表象,连班上语文较差的几个学生都写出了想象力丰富的文章。当然在引导学生作文观察、感知时需要带着情感,要融情于物,让客观事物都染上主观色彩。因为只有在观察、感知时充满感情,我们才能捕捉住稍纵即逝的灵感,生发出瑰奇的想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是想象的翅膀。
在做好以上两方面的前提工作后,我们究竟通过怎样的具体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笔者感到以下几种方式效果较好,现分述如下:
一、品味生动形象的比喻句、拟人句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生动形象的比喻句、拟人句,这些句子往往包含着作者丰富的联想想象,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这些高水平的修辞手法,可以使他们从中受到启发,激发他们创造新形象的欲望。例如《荷塘月色》中作者描绘荷花“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后,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对情态各异的荷花展开充分的铺写,“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真是想象奇特,形神兼备。这里,可启发学生,在对特定事物的形象或动作叙述完整后,再对事物的未来或背景作充分的联想,并用语言把它表述出来,就可构成想象丰富的文字。可见,分析教材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多作追加拓展练习,对培养学生想象力非常有帮助。
二、描述词意境
诗歌是一种运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抒发思想感情以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它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等特征。练习描述诗词意境,可以较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安排学生对一二两节作描绘意境练习,大部分学生都能结合杜甫的生平遭遇和思想性格作出较为合理的想象描绘。有个学生是这样描绘的:秋风呼啸,一个衣衫单薄破旧、头发花白、身体干瘦的老人拄着拐杖,站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起来,吹过江去,洒在江边野外。老人四处奔跑着,想捡回些茅草,待风定后再修盖。可突然从路边冲来一群顽皮的孩子,他们看着眼前的外乡老头,像是有意要欺负他,一齐拥来,抱着茅草就往竹林中跑去,消失得无影无踪。老人焦急地呼喊着,气得身子直发抖,可又有什么用呢?喊得唇焦口燥,四肢无力,他慢慢地走回家门口,看着被狂风吹得破落不堪的屋顶,倚仗叹息不已,无可奈何,心中感到阵阵隐痛。我们在诗词教学中,如果能经常做这种意境描述练习,既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又可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三、延伸课文内容
每一篇课文虽然都有完整的内容,但只要我们去发掘,总能找到可供想象的线索,可以将其延伸,展开想象作文。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完《项链》 后,要求学生续写玛蒂尔德在知道项链真相以后将会怎样。有的学生根据人物的思想性格作了这样的续写:玛蒂尔德眼中落下大滴大滴的眼泪。她像失了魂拟的,踉跄回家。佛来思节夫人把那挂钻石项链还给了她,她又萌发了过豪华生活的奢望。她变卖了项链,有了一笔财富。但她失去了美貌,再参加舞会时备受冷落。其结局有的说她与丈夫离了;有的说她再次跌进贫穷的深渊;有的说她抑郁而死了„。这些想象与原文的情景是协调的,因而是合理的。有的老师在教过“月是故乡明”专题后,让学生去想象九十年代宏儿回故乡的情镜,要求写一篇《宏儿回故乡》的文章。有的学生根据自己对新生活的认识经验,写出了颇具情趣的文章。有些老师在学生学完《猎户》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再访董昆》的想象作文,想象时隔三十多年后的今天,董昆该是怎样的形象,等等。总之,只要留意,教材中可供学生训练想象能力的素材是很丰富的。
四、提倡文学写作
中学阶段,到底要不要培养学生文学写作能力?有些人认为,中学阶段开设语文课,并不是要培养作家,因此它不应该担负培养学生文学写作能力的任务。但是,正如并不一定要培养音乐家而必须开设音乐课,并不一定要培养美术家而必须开设美术课一样,语文也应该培养学生文学写作能力。诚然,写真人真事是必要的,但不能止于此。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适应未来生活需要来看,提倡文学写作是必要的。尤其是对于那些爱好文学的学生来说,应该让他们在符合生活真实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合理的想象,虚构人物、情节。当然提倡文学写作,并不等于必须想象虚构,让学生试探进行文学创作活动,也不是要求他们像作家一样写出有风格的作品。
想象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跨越时空的创造性的高级思维活动,想象在人的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想象是创新的钥匙,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和前提,只要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能力,就有助于他将来去解决科学未解之谜。想象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后,能使人学得生动活泼,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而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一直是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的原因之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初中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了一些尝试。
一、介绍科学史实,展现想象的威力
许多科学规律的发现靠的就是著名科学家伟大的想象力。如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个常见的现象中展开了广阔的想象:树上的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面而不飞上天;苹果树长得再高,苹果也会落下,因此苹果落地与树的高度无关;如果苹果树高过月球,苹果是否会从月球上落下来呢?牛顿的想象出现了暂时的中断。随着实践的扩大他又从炮弹发射这类现象中继续设想;如果在山顶上把一颗炮弹平射出去,发射速度的大小与落地的距离成正比;如果发射速度非常大,那么炮弹就会绕过大半个地球;如果发射速度再加大,炮弹就可能绕过地球飞转,甚至永远不会落下来了,这样的炮弹多像月亮!炮弹和月亮围绕地球旋转,离心力使他们不至落在地球表层,可是它们又为什么不飞离地球呢?一定是它们和地球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吸引的力量。正是用想象的力量把地上的运动同天上的运动打成一片,牛顿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再如,在创立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中,在实验的基础上,伽利略就想象了如果摩擦越来越小,小车的`速度将减少得更慢,进而想象,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小车的速度将不变,后来牛顿在总结伽利略等人成果的基础上才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通过介绍科学史实使学生体会到丰富想象力在科学理论、规律的形成,在创造发明中起重大作用,激励、启发学生敢于大胆想象。
二、利用“假设”,进行想象力训练
通过“假设”可创设想象情景,教学中还可以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想象。如想象地球中有个穿过地心的洞,一个小球落入这个洞后将如何运动。
学过摩擦后,让学生想象“没有摩擦的世界”;学过重力后又让学生想象“没有重力的世界”;学过磁场后假设人变成强磁体又会怎样;了解了月球的相关知识后让学生想象“人类今后如何开发月球”;知道了月相、日食、月食形成的原因后,让学生想象如果人类登上月球,在月球上可看到哪些天体现象(地食――仅地偏食和地环食,无地全食,日食――仅日全食和日偏食,无日环食)及其相应的地相;学过溶解性后让学生想象,如果有一种溶剂什么物质都易溶将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也容易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生思维活跃,有成就感同时想象力也得到很好的训练。
三、反思标准化,让答案多样化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指导学生学习方面有两句名言:“一件事情有一百种做法”,“一句话有一百种说法”。同样在同学们的学习中,一个问题也可能有几个甚至几十个答案。
1.反思标准答案,使学生敢于想象
例如,学过熔点后问学生“真金不怕火炼”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本来期望学生回答“金的熔点高”,却没想到一个学生答出这一答案后,另一个学生却说:“不会吧?铁的熔点都比金高,我们怎么不说真铁不怕火炼呢?”我顺着学生的思路问:“是啊,那又如何解释呢?”后来同学们通过激烈的讨论和争论后得出“真金不怕火炼”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金的熔点高,二是金的化学性质稳定。我对提出不同观点的同学给予了表扬,后来这位同学学习科学就更自信、更积极思考了。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已有试题及其标准答案进行反思,这既可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信心更足,同时也可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2.设计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多想
学过力学后我设计这样一个题目:一个质量为2千克,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出所有能求的科学量。这道题看似简单,但解答时需考虑学过哪些知识,结合题给条件有几种方法。本题至少可求出表面积、体积、密度、重力、压力、
支持力、压强等7个量。通过开放性题目的解答,既可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并对其整理使其系统化,又可促进学生进行思维的扩散与集中训练。
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答,这些训练并不是一味追求“多”,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多“思”,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一、优化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
在外语学习这一社会活动中, 实践就是进行听、说、读、写、译等的活动;而理论则是语法、语音和词汇知识等的掌握。知识的掌握来源于语言活动的实践, 但它继而又发挥其对进一步实践的指导作用, 使实践达到更高一个层次。如此循环往复, 直到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学知识并非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但要学语言就得学语音、语法、词汇这些知识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而又最具‘发酵’功能的知识。这是听说读写技能的基础, 也是交际能力的基础。” (段洁云2007:25) 这些实践性强的语言知识是学好英语的源头活水, 可以增进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习能力, 从而能够激发学生深层和持久的学习潜力。但是, 由于对实验稿课标1提出的“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这一理念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我国的初中英语教学出现了忽视甚至不教语法和词汇的极端做法, 这严重影响着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
尽管实验稿课标强调培养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但并不是否定知识的重要性。与此同时, 修订版课标一以贯之地肯定了语言知识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上的重要作用:“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实验稿课标把语言知识同时列为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 从这个意义上讲, 它比以前更加重视知识的学习 (程晓堂、龚亚夫2005) 。
但是, 课程标准不再把语言知识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 它反对的不是对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而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加以灌输的教学方式。语言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这两个特点决定语言学习应该是一个超越知识取向, 使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运用的过程, 而不应该是一个仅仅对英语语言知识体系的学习, 不应该依靠单纯的讲解和记忆。这样的教学不仅单调乏味, 也收效甚微, 因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仅仅停留在暂时的记忆中, 知识点之间难以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增加了记忆的负担, 由于这种语言知识通常是孤立存在的, 缺乏使用的语境和对意义的理解, 很快就被遗忘了。这样的学习方式只能是事倍功半, 也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信心, 对英语学习望而却步。因此, 除了必要的讲解外, 教师应把课堂更多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帮助他们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 从而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
(一) 语境化词汇教学, 提高教学趣味性
交际教学的主要奠基人、力主功能意念大纲的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 (1972:111) 一语道破了词汇的至关重要性:“没有语法就只能传递有限的信息, 然而, 如果没有词汇, 则什么也传达不了。”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 是语言知识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制约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学生词汇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其英语水平, 并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英语学习。如何进行词汇教学也是英语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主要包括, 理解词意、分析词性、展示例句、模仿背诵、造句翻译。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和学生课后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联系在一起, 枯燥乏味且效率不高, 而语境化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词汇进行语境化教学时创设多样化的情景,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了解词汇主要运用在哪些语境中, 感知词汇在真实的语境中应该如何使用, 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词汇的意义。因此, 英语教师应该根据初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特点和学业发展需求, 结合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校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 借助字谜、猜字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和形式, 提供有利于学生观察、模仿、尝试、体验语言的语境, 尽量使教学形式和过程都更为直观、生动、形象, 以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 使词汇学习生活化, 更好地体现其真实性和交际性特征, 提高词汇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和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 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让学生在乐学、想学的氛围中大大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扩大他们的词汇量和词汇知识, 为其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动态化语法教学, 赋予教学生命力
美国语言学家Schmidt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语法的不可或缺性:“不注意语言形式就不存在语言学习。” (转引自张献臣2007:19) 语法是语言构成的内在规律, 是学习语言的捷径, 但由于母语负迁移的原因, 却成为外语初学者最困难的问题, 是阻止其进一步学习的障碍。“新一轮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以来, 关于语法教学出现了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 即‘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就是重视听说教学, 需要淡化语法教学, 或者不教语法’” (转引自张献臣2007:18) 。近几年, 在所谓“淡化语法教学”的影响下, 忽视语言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语言基本功教学的冲击是不可否认的。学生口笔头表达的语言错误多、病句多, 而且有过早出现错误“定式化”或“石化”的趋势, 两极分化也更加低龄化, 然而“费时低效”的问题并未解决。
“实际上‘淡化语法教学’的认识是片面的, 不正确的。课程标准并不排斥语法教学, 也不主张‘淡化语法教学’” (张献臣2007:19) 。任何语言活动, 包括听、说、读、写的训练都离不开语法。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兴趣上, 而不是在学生刚一开始接触英语就对其灌输语法等语言理论, 但是到了一定阶段, 特别是初中阶段, 要掌握好一门语言、提高语言质量, 语法规则、文体理论、词语惯用法等, 语法知识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
然而, 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的主要缺陷就是“为语法而语法”, 以语法为纲, 倾向于使用死的语法和无意义的脱离上下文的翻译。长此以往, 会使学生患上“英语聋哑病”。早在200年前德国学者Herder就说过, “语法应当从语言本身中学到, 而不是通过语法来学语言” (转引自陈琳2008:4) 。因此,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语法教学要以解决知识与能力的转化问题为突破口, 实现从静态到动态转型, 多采用“先感性, 后理性”语法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法学习的过程, 认真观察、自觉思维, 发现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赋予语法教学以生命力, 使语法教学动起来, 将全新的更具交际性的三维语法教学法付诸实践, 从形式、意义和语用三个不同的维度以全新的理念深入浅出地解释语法,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法知识, 提高他们的语言分析能力, 并能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 争取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二、整合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外语教学中的教材问题, 教师问题, 语言环境问题等都很重要, 但最重要的还是教学方法问题。” (李岚清1996:2) 实验稿课标指出, “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 实现任务的目标, 感受成功。”一些教师误读了这一提法, 认为实验稿课标只倡导任务型教学, 出现了“任务型教学”一统天下的错误倾向。有鉴于此, 修订版课标对任务型教学法的表述调整为“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 “建议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 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 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这就要求英语教师理性、辩证地看待任务型教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积极尝试和使用其他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外语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 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活动, 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 全面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英语首先是一门交际工具,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并非只是为了“知”, 更重要的是为了“用”。而任务型教学法符合语用学的原则, 符合学习语言的交际性目的, 符合语言学习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这一原理。它强调语言环境, 学生在这种环境中用语言去做事, 去完成任务, 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任务型教学法的引进, 有力地引导着英语教师把教学目标指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 使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根本目标出现了从知识转向运用的转变。但是, 新课改以来我国的初中英语教学有随意扩大任务和赶时髦的趋势。以前的听力训练改名为任务型听力教学, 以前的阅读理解训练也摇身一变成任务型阅读, 甚至认为没有任务活动的课就不是一节成功的课等等。
语言学习需要经历一个“输入先于输出”的过程。因为语言输入是语言输出的前提和来源, 教师要想让学生能够高质量地输出语言, 必须首先保证学生有大量的语言输入。学生只有在听读达到足够量的有效输入以后, 才能进入到说和写的阶段;更何况, 语言教学还要遵循一个“输入大于输出”的原则。在初中学生语言基础还比较差的前提下, 过分的输出容易忽视基础知识, 挤占学生输入、接受和内化语言的时间, 加大课堂教学难度, 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遇到较大的挫折, 最终导致学生输出的越来越少, 质量越来越差。
后教学法时代, 任何教学法都不是万能的。实验稿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法, 但并不提倡滥用。任务型教学法虽从交际教学法发展而来, 但它并不排斥其他教学方法的使用, 真正的课堂教学应根据需要使用各种有效教学方法的组合。因此, 教师切不可把任务型教学法看成是拯救初中英语教学一切顽疾和诟病的灵丹妙药, 而要从教学的实践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统筹兼顾, 博采众长, 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 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切不可把传统的诸如语法翻译法等新课改以前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法视为洪水猛兽, 予以彻底否定和摈弃。
修订版课标旨在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来, 从这一新的教学主旨出发, 结合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 游戏教学法和故事教学法不失为两种非常适合修订版课标理念的有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手段, 因为它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培养他们运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 提高人文素养, 增强实践能力, 发展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实践证明, 学生喜欢游戏或者故事, 尤其是竞赛性游戏或者趣味性故事。他们不仅能够兴致勃勃地参与富于娱乐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活动, 而且力争表现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聪明才智。游戏教学法或者故事教学法能够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贴近生活的形式,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总结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开发学生能力的关键在于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学习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学习方式要能够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广大初中英语教师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修订版课标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 在教学中贯彻恰当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 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 使学生爱学、想学、有收获, 不把学习视为负担;引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以能力为重,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把初中英语教学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让英语学习不再是一个枯燥的背诵和记忆经历, 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 一个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过程, 使其真正成为以培养人为最终目标的素质教育, 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注重学生的能力开发。然而,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开发学生能力的关键在于学习内容要有趣, 要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学习方式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修订版课标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 在教学中贯彻恰当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努力适应课程标准的新变化, 积极实践“用中学”的新课程理念, 优化教学方式, 整合教学方法,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培养学生用英语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关键词:修订版课标,初中英语,教学效果,能力
参考文献
陈琳.2008.让“多语种、高质量、一条龙”愿望完满实现[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11) :1-5.
程晓堂, 龚亚夫.2005.英语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 (3) :66-72.
段洁云.2007.培养可持续发展学能必须重视初中英语教学[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5) :23-27.
李岚清.1996.李岚清副总理在中学外语教学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10) :1-2.
张献臣.2007.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英语教学需要处理的几个辩证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 (4) :41-45.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生想象力 培养研究
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逐步发展完善,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意识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想象力培养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度思考,高效进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要结合初中语文想象力培养的实际要求,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添加到整个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来。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1.以提升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想象力的培养作为基本准则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想象力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开拓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视野,让学生能够理解基础的初中语文知识,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完备的语文学想象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充分的结合初中的语文学习特点和语文学科蕴含的想象空间,不断完善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取得良好的初中语文学习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相关内容,在课堂上要提出相关的问题“为什么二郎神能够降服齐天大圣孙悟空?”“你要是齐天大圣,你要怎么应对二郎神啊?”通过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帮助学生对《小圣施威降大圣》中涉及到的知识的深度认知,促进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
除此之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将教学方法的设计过程和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有机融合在一起,发挥出教学策略对于学生的想象力的促进作用,在激发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语文知识的完善与发展。综合起来,在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策略的制定研究,有效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
2.以培养学生自主想象力为根本追求
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帮助学生形成自主的想象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例如,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引领学生对当时的中国时局进行探索分析,并将李大钊的生平介绍给学生,丰富学生的自主想象力。
随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方法研究的逐步深入,对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势必要得到补充加强。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方法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学生的想象力范围的不断扩展,进而有效的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的策略探析
1.优化想象力的培养方法
在培养学生初中语文知识想象力方法的研究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初中生的实际特点和语文学科的实际特点,循序渐进的进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策略的优化设计。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方法的教学针对性,要对想象力教学方法的应用范围进行严格的规范处理。
例如,在《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一课的教学之前,教师就需要将《共工怒触不周山》这堂课中的神话背景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述,并根据这一堂课的基础性知识内容对中国古典神话进行介绍,保证可以利用这些神话故事突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点,并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探索,形成对于《共工怒触不周山》中涉及的知识点的深度认知。
2.优化想象力的培养体制
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考虑到想象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为学生创造想象的初中语文知识学习环境。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初中语文想象力教学设计过程中,引进先进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体制,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史实,以学生对近代中国的真实历史事件的好奇感作为突破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初中语文教育资源,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观能动性。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学生想象力培养解析论文】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06-25
语文教学培养想象力11-25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11-18
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纠错能力10-0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论文06-27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论文09-26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