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优秀生

2022-1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如何培养优秀生

浅谈如何培养优秀的传媒人才

中国当前的传媒教育怎么样了,应该如何评价新闻传播教育,是目前困扰我们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传媒教育机构的评价,基本上取决于其提供的人才质量,质量高,能够满足业界的人才需求,就能得到社会正面的评价;反之,社会的评价可能就很低。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社会、业界对新闻传播教育的评价远不如我们的期待,传媒教育工作者、媒体领袖,包括宣传管理部门,都应该反思、检讨,思考传媒教育脱困的路径。

新闻院系的培养目标

新闻传播院系究竟应该培育什么样的传媒人才,学界众说纷纭。国家重点高校的新闻院系和一般高校的新闻院系,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新闻院系,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不一样的。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目标定位是一回事,而执行的结果又是另外一回事。来自社会、来自业界的反馈信息表明,新闻传播专业大学毕业生、研究生的社会评价并不高。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其一,新闻传播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大多眼高手低,业务能力较差。实际情况可能正是如此,不少高校的新闻业务课程教学,主要由没有业界经验的学术型老师操刀,而且大多数学校的教学实验设施简陋,不能满足业务技能课程的要求,其专业实践平台也比较低,绝大多数高校新闻院系的专业实习都是就地安排,这一切都严重地影响到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其二,一些学生思想太过活跃,甚至有自由化的倾向。大学是摄取知识,探求真理的地方,思想开放是前提,一切价值都要重新经过理性的审慎判断。大学生需要想象和创新的思维品质,敢于探索,敢持异见,坚持真理,毫不退让。但是学生一旦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或进入媒体,其职业身份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持论不仅影响到个人,更影响到整个社会。一个过于自由的媒体或新闻工作者,可能会给社会造成困扰。其三,视野较窄,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少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开得很专、很深,而一些与新闻传播有关的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些与社会生活直接相关的自然科学领域,却很少纳入学生的必修或选修的课程范围。即便是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范围内,专业之间的界限壁垒森严,学新闻的不了解广告,学广告的可能不了解广播电视,学网络的不了解出版。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视野狭窄,无法立体透视,更难以触类旁通。其四,对中国国情不了解。学生不了解国情、不了解省情,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面对社会问题、重大事件,往往从西方历史、普世价值中寻求解决的办法,而不是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在国际社会日益认同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情况下,我们的学生对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家底不甚了了。其五,责任意识淡漠。现代大学生不同于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大学生,最重要的就是政治理想缺乏、责任意识淡漠。上个世纪80年代莘莘学子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肩负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可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丧失了对于政治的激情,虽然也要读书,但更多的是为了自己未来的职业,为了自己的事业成功,至于国家、民族的前途,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很少能够引起他们的关注。

笔者认为,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富有责任感和大局观的优秀传播人才。这里面有三个关键词:责任感、大局观、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

大学生或职业传媒工作者的责任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温家宝在2004年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的信中,专门论及了媒体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温家宝认为,责任来源于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刻理解,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只有对国家和人民了解得深、爱得深,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①

大学生或传媒从业者的大局观,体现在对国情的了解、对世界大势的洞悉,以及建立在历史洞察力基础上的理性思维和政治判断。有大局观,才会知所进退,才会有轻重权衡,才会有优先次序,才会有行为底线。一个传媒人、一张报纸,如果没有大局观、大局意识,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失去审慎,缺乏节制,难免会给国家、社会造成困扰。

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这是新闻传播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标志。新闻传播院系的学生应该具备新闻传播方面的系统知识,能够解析复杂的传播现象,理解并且善于利用传播规律;同时还要具备熟练的媒体业务能力,适应媒体运作全流程各环节的岗位需求。在新闻传播类专业的综合素质中,虽然专业技能不是最重要的,但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传媒职业之所以能够独立于其他行业,就在于这种专业技能的不可替代性。

总之,责任感、大局观、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是传媒工作者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密切相关,不可分离。责任与大局对接,决定了传媒从业者的行进方向;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则直接影响到传媒从业者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的高低。

怎样实现培养目标

怎样才能实现既定的传媒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必须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新闻传播的系统论述,是他们对传播现象与传播规律的全面解读。它是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闻宣传工作的行动指南。它不仅保证新闻宣传工作的政治方向,而且直接影响到新闻工作者的世界观和思想境界。要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理论修养,必须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课堂、进教材,通过完整的教学过程,在学生中入脑入心。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优秀的传媒人才必须有一个合理、完善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取决于课程体系的设计。新闻院系在设计课程体系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业界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的需求。这种需求在媒介传播技术发展不同的水平下,在不同的媒介生态环境中,是大不一样的。当前世界传播发展的大趋势是媒体融合,所以新闻传播院系要根据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顺应传媒业界新的人才需求,与时俱进,加大改革力度,在该做加法时做加法,该做减法时做减法,大刀阔斧,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教师是教育之本,教师的水准决定了学生的水准。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学生。教师队伍如果主要来源于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系统地受过本科、硕士、博士阶段教育,这等于是教师品质的重要保证。但即便是重点的一流大学,教师的来源也要尽可能地多元化,来自同一个学校、学院、学科的老师的数量要有控制,出身单一学校、学科的老师比例不能过高。除了来自高校的学术型师资外,还要有来自业界的、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的师资,要确立一个原则,即没有业界经验的老师不能担任传媒业务课程的教学。除此之外,师资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都要趋于合理。

开门办学,实现与业界的对接。新闻传播教育要开门办学,向业界开放,向社会开放,与业界接轨,与社会接轨,缩短与业界的距离。目前新闻传播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离实际太远,离业界太远。学校不知业界前沿的动态,关起门来自娱自乐,学生毕业出来,才发现学校与业界的天壤之别。新闻教育界必须开通与业界连接的快速通道,一方面可以借助于业界的实践平台,开拓新的教学资源,补充学校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则可以在服务业界的过程中,提升新闻传播院系的教学与科研实力,进而将此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资源。

强化第二课堂,增进学生对国情的了解。新闻教育要以第一课堂为主,但是不能忽视第二课堂。通过第二课堂,可以弥补学生知识系统的结构性缺陷,加强对社会的了解,增进对国情的认识,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业界规则的能力。

发展新闻教育的四点经验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开始于1983年,是进入80年代后中国传媒教育蓬勃发展的第一次浪潮的产物。28年来,华中科技大学从刚创办时的单一本科教育,不仅发展成为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一条龙的全程传媒人才培养体系,而且成为国内新闻传播学术的重镇,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成就,得到了学界、业界的认可。总结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教育的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课堂,自然地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采取切实措施,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占领思想阵地,成为新闻传播类大学生的思想武器,是中国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在华中科技大学不长的办学历史上,形成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传统。学校有公共基础类课程大平台,其中有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共产党党史、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等课程,这些课程可以视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前置课程;学院有专业基础课,其中新闻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新闻原著导读等,核心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除此之外,还有新闻业务课程、新闻历史课程,如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论、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等,其部分内容可能直接联系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某些具体的原理,如采访学课程中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及群众路线,写作评论课程中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新闻史课程中的对唯物史观的坚持等,都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体途径。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领域,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力量。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第一批教材建设中,学院就有两名教授参与。2010年,学院又有两名教授入选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建设项目首席专家(中国新闻史、新闻评论)。围绕着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20多年来,学院出版了几本专著,发表论文近百篇。

第二,以需求为导向,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教学体系。传媒教育要以传媒业界的需求为导向,业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院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输送什么样的人才。新闻教育界也要坚持三个面向,即要面向业界、面向社会、面向国际,不能自以为是,自娱自乐。要把握业界演进的脉动,瞄准行业竞争的前沿,了解媒体变化的需求,不断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引入传媒精英,构建“双师”队伍。师资队伍结构应该多元化,但应以学术型教师与实务型教师两种基本类型为主体。学术型师资,应该重视学历的完整、全面的学术素养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实务型教师不一定要求具有博士学位,但一定要有丰富的业界经历,他可以不写高深、抽象的学术论文,但一定要是传媒行业的行家里手,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方面,要有点石成金的能力。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开办以来,就一直重视从业界引进高端精英,第一任系主任汪新源就是来自湖北日报,时任湖北日报理论部主任。在世纪之交,学院又从业界引进了赵振宇教授、石长顺教授、何志武教授、孙发友教授,如今他们已是学院教学科研的顶梁柱。两种不同类型的师资应该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使用不同的指标体系,使之在大学生态环境中,彼此理解,和谐共生,共同发展,一起服务于传媒人才的培养。

第四,与业界结盟,建设高水平的实践平台。学生的专业技能养成,首先要依赖于学校的业务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设施,但是要提高其专业能力,缩短与业界的距离,必须要到专业的权威媒体去实践。传媒行业是以高新传播技术装备起来的信息产业,传媒的竞争不仅是报道业务的竞争,也是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的竞争。所以,绝大多数高校新闻传播院系都重视学生的专业实习及其平台建设,但是由于办学条件的差异,各个学校在这方面投入的资源千差万别。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长期以来一直把实习平台建设作为学院办学的重中之重。笔者作为学院现任院长,曾多次带队到长沙、广州、深圳,拜访当地权威媒体,商谈双方合作;今年还专门到北京走访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新浪、搜狐、网易等媒体的高层领导,建设专业实习基地。有高水平的实习平台,学生就可能接近行业的最前沿,其专业能力的养成就可能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

两点具体建议

发展与改善新闻传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需要来自社会、来自业界的支持。

第一,通过制度化安排,拓展、固化媒体与新闻传播院系的合作关系。目前,国内新闻传播教育界大多与媒体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合作关系。对新闻传播院系而言,媒体不仅是实习基地,更是就业的主要渠道;不仅是物质资源的主要来源,而且还是专业师资的蓄水池。对媒体而言,新闻院系不仅是后备员工的主要来源地,而且还是员工继续教育的主要师资来源;不仅是人才培养基地,而且是媒介发展的主要智库。媒体与新闻传播院系应该是利益共同体,在产业链上也属于上下游的关系。但是客观地审视目前新闻传播院系与媒体的合作,大多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仅仅是建立实习基地,或者聘请媒体高管为院系的兼职教授(基本上是名义的)。这种合作基本上是单向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双方领导人的友情,没有落实在制度的层面上。一旦人事变更,一切又得从头开始。要提高媒体与新闻院系的合作层次,必须发掘彼此对对方资源的需求。新闻传播院系需要媒体,媒体也需要新闻传播院系。双方的合作不仅限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媒体员工的继续教育、媒体委托的专项研究、媒体发展的战略规划等,都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两者互利合作,诚心以待,就可达到双赢的结局。

第二,设立新闻传播教育基金,资助新闻传播院系的教学与科研。新闻传播教育不仅是大学的事业,而且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实际上媒体是新闻传播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媒体每年都要从新闻院系吸纳源源不断的新闻从业者,几乎无须付出任何代价。是家长、纳税者的资金投入,维持着新闻传播院系的运作,媒体只是在最后的阶段摘下成熟的果子。这是不合理的。媒体应该主动介入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过程,并且应该提供最低限度的资源支持。笔者认为,可以尝试提取媒体广告收入的一定比例,比如一个百分点,设立新闻传播教育基金,用以支持当地的传播教育事业;或者政府对媒体支持、赞助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的行为,可根据媒体赞助的额度在税收方面予以减免,以鼓励媒体继续支持新闻传播教育的行为。(本文为作者在湖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注 释:

①温家宝:《致〈焦点访谈〉栏目组全体同志的信》,2004年4月8日。

(作者为贵州民族学院候鸟学者,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新闻传播学科组成员、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

编校:郑艳

作者:张昆

第2篇: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

摘 要:高中英语课堂普遍缺失传统文化教育,只把目光聚集在学生的英语成绩上,不仅违背了课程改革的理念,也不利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在新时代,必须将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让高中生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外语,养成跨文化意识,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文章论述高中英语教学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的意义,分析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提出通过高中英语教学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英语;英语教学;高中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4.017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解释传统文化的能力,成为具有英语知识和文化修养的综合型人才。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提升学生的英语思维和用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形成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锻炼高中生的综合能力,成为需要英语教师深思的课题。高中英语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带领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提升高中学生的文化品位,使高中学生了解文化,应用文化,形成文化自信。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交际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这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一方面可以使高中生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促使学生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不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高中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认识到文化之间的相通性,从而提高跨文化交往能力。

(二)增强学生阅读技能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上备受推崇,以前很多英语文章的选取都是反映西方的生活和文化,很少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随着传统文化地位的提高,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融入英语学习中,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大量语言素材,不仅有利于增强高中生的阅读兴趣,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高中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解决英语问题,丰富学生的语言内涵,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增强学生的阅读技能。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越深刻,学习动力就越足,英语课堂就越充满活力与智慧,课堂效率就越高。

(三)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许多文化精髓,其中的民族品质、民族精神和传统礼仪等内容对学生的成长有推动作用。高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渐趋成熟,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观念将会影响学生终身,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良性发展。高中英语教师应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在英语课堂的各环节渗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不仅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形成核心素养。英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把德育放到与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英语文化意识薄弱

素质教育是教学的主旋律,但应试教育仍影响教师和学生的选择。高中生面临高考的压力,把主要精力都放到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对于英语学科,高中生通常是在题海战术中徘徊,希望能够在大量的练习中提高英语水平。学生过度重视成绩,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意识淡漠,再加上很多英语教师不注意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堂课都是教学生单词、语法、课文、习题讲解等固定模式,每当出现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时,都是一带而过,甚至直接忽略不讲,高中生得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接受不到不同文化背景的熏陶,这就增加学生英语学习的难度,打击了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二)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欠缺

英语教师作为语言的传授者,自身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高中生的学习和成长,因此提高英语教师文化素养被提上日程。很多高中英语教师的主要活动场所是校园,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少,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有限。如果教师不自主学习和深造,将会与时代脱节,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的融入也会因此受限。还有一些高中英语教师观念陈旧,不善于接受新思想,甚至有的英语教师排斥新思想,错误地认为教授传统文化知识会降低学生的听课效率,完不成英语教学任务。这种思想是错误的,英语教师要找到自身不足,同时选择时代感强、应用价值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循序渐进地锻炼高中生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能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不断进步。

(三)课堂文化教学不够充分

首先,很多高中英语教师在备课时会忽略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也没有准备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學生无法在课堂上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无法深刻地理解东西方文化。其次,有些高中英语教师不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空有好的想法,但是无法展示给学生,造成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示机会在课堂上流失,未能拓展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再次,高中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往往只注重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两个方面,淡化了文化方面的评价,即使高中生的文化品位很高,也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和赞美。片面的课堂评价使高中生认识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时间长了,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的策略

(一)深挖英语教材,实现传统文化渗透

课堂是英语学习的主要阵地,在英语课堂上采用直接教授的方式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材更贴近现实生活,教学内容也更丰富,涉及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引起英语教师的重视。因此,英语教师要善于深入挖掘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多个角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教授给学生。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英语课堂的前几分钟,围绕教材内容,有计划、有选择地安排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鼓励学生到讲台上讲述自己知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优化了课堂学习环境,也增强了高中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英语教师还可以编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校本教材,对英语教材进行重新创编,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增长和情感的提升。

(二)充分利用阅读,进行传统知识渗透

阅读是高中英语的重要环节,高中英语的学习需要大量的阅读练习,在阅读材料中有很多关于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内容,所以高中英语教师要把握英语阅读的优势,在阅读中进行传统知识的渗透。阅读文本中会涉及很多西方惯用的礼貌用语和文化礼仪,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文化礼仪有異曲同工之处,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行明理的内涵融入英语阅读,培养高中生美好的品德。英语教师要对阅读材料中的西方谚语加强讲解,有许多西方谚语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相吻合,这样高中生不仅学会了西方谚语,还对中国的名言警句有了深刻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实现以读促写的目的。为了增强高中生的英语阅读水平,英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会锻炼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学生精神饱满地参与表演,促进高效英语课堂的形成。

(三)巧妙设计写作,促进传统文化渗透

渗透传统文化离不开写作。近年来,高考英语书面表达尤为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这就需要学生在平常的写作练习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那么,应该如何在写作中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要教高中生领会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词,掌握传统节日、文化遗产、风俗习惯等名词的写法和拼读,引导学生养成日常积累的好习惯,将重要内容记录到摘抄本上,储备丰富的英语资源和人文资源。第二,英语教师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中国历史场景,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传统文化对现实的意义,学生观看之后要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加以补充和指导,使学生写出的作文更有深度。第三,教师要加强作文实战演练,为高中生布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写作内容。学生可以上网查找资料,也可以去图书馆借阅相关图书,这个过程能够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

(四)组织课外实践,深化传统文化渗透

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主要集中在课堂上,课外实践机会很少。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接触传统文化,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印象,实现英语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英语教师要创造机会和条件,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如今纪念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实践基地都实现了双语介绍,在游览过程中可以认真倾听讲解员的讲述,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历史。英语教师要善于运用英语与学生沟通,向学生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引起学生的共鸣。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后可以向学生推荐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书籍,鼓励学生积极阅读,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求助教师。以外国人的视角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高中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增加知识储备。此外,还可以开展英语第二课堂,鼓励高中生在第二课堂里学习传统文化,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帮助。

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中英语教学中,有利于强化高中生的文化自信,拓宽高中生的知识面,培养综合型人才。高中英语教师要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引导高中生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差异,加强中西方文化的欣赏和交流,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要努力建立优质、完善的教学体系,增设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让高中生学习、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徐基望.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J]语数外学习,2018(5).

[2]殷小雨.高中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现状及对策[J]环球市场,2018(13).

[3]邹开红.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J]试题与研究,2019(6).

[4]王玉波.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初探[J]明日,2018(27).

[责任编辑 张宏丽]

作者:王富民

第3篇:如何自制优秀的教具

实验是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础,既是学习内容,又是学习的方法,更是探究教学的主要方式。然而实验是以具体的实验教具为支撑的教学活动,没有实验教具就没有实验教学,教具是实验教学的生命。目前,虽然由经典的正规厂家生产的教具已经很丰足了,但远远满足不了丰富多彩的实验探究教学的需要,因此,对自制教具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笔者喜欢自制教具,近20年做过300多件自制教具,所做的自制教具曾获国家、省、市的奖项共10余次,也曾被多次聘任过自制教具展评的评委工作。现就如何自制优秀教具的认识和实践,谈点个人拙见,以期待对年青的教师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自制教具的内涵与特征

1.自制教具的界定

什么是教具?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教具的解释为:“教具是为学生提供感知材料的实物、模型、图表等教学用具”。《ZBX51001-88教学仪器产品一般质量要求》中对教学仪器解释为:“教学仪器是具有教学特点,体现教育思想,主要在教学中使用的实物和模型等直观教学用具”。由此,我们可以给自制教具作如下定义:自制教具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科特点、学生认知需要,结合相关的原理,利用随手可得的常见物品,制作出体现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学用器具以及实验训练器材。

2.自制教具的特征

优秀的自制教具在教学需要的前提下,还应该具备如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1)具有科学性。所自制的教具不仅所示实验内容符合科学原理,体现科学知识,而且符合认知规律,能树立科学意识,有助于掌握科学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

(2)具有创新性。首先是比较新颖,没有在已往的教具展评出现,你的教具至少比已有的教具要有大幅度的改进或有不同的地方、或设计新颖、或构思巧妙,更没有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刊出。其次是具有独特性,体现个体的智慧,没有类似的“东西”,最好是弥补课本上的空白。如笔者发表在核心期刊《物理实验》上的自制教具“液体电阻实验演示装置”就是弥补了现行中学初高中课本中的空白。

(3)具有艺术性。教学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自制教具从视觉的角度要让欣赏者感受到艺术的享受。因此,当我们观察到优秀教具时,总体感受到是一个“可圈可点”的东西,外形上和谐、颜色上协调、大小适中等。

(4)具有简捷性。麦克斯韦说:“演示实验的教育价值常常是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学生用自己自制的仪器,即使老是出错,也常常比用细心调整的仪器易于学到更多的东西。”因此,结构要简捷,能突出重点,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和观察实验现象;操作要简捷,实验操作过于繁杂,易使学生感到疲劳和厌倦,从而分散学生的观察和注意力。

(5)具有新奇性。心理学表明,在差异性的事件中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实验现象惊奇、效果明显能高度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能促使学生深思,引发学生兴趣和思考,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合作交流。

(6)具有廉价性。取材容易,结构简单,易于操作,性能稳定,安全可靠,造价低廉,外形美观,便于自制推广,有助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材料要简捷,实验所用的材料是生活中低价格的顺手拈来的日常生活资源,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将他们搬到教室里做科学实验,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和兴趣。

二、自制教具的功能

自制教具,不是为了点缀课堂而自制,更不是为了获得荣誉而自制的,而是为了课堂教学的需要,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故主要考虑如下几点功能。

1.提高兴趣,启动问题思维

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没有看见自制教具,对自制教具有神秘感和向往性。因此,利用自制的教具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会使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学生的心理已经全部的被实验所吸引着,即使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一说要实验了,都会把头向实验方向看过来的。

2.突破难点,需要形象直观

课本上所选择的实验和教具,综合考虑了大部分地区的经济状况和教育发展程度,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教学需要,也不一定适合学生和教师的学习习惯和知识呈现方式。因此,要自制适合自己的优秀教具来讲授比较抽象的物理化学知识。这些知识学生不能通过语言及生活经验直接感觉,更不能理解。因此,通过实验才能得到形成概念或规律的必要的表象。

3.寻找规律,感悟操作体验

学生学习的有些规律是隐藏在具体的事物中,往往被光怪陆离的现实外在的东西所掩盖着。比如,惯性定律的形成就是一个需要形象直观的斜面实验来支撑才能有助于学生的理解。笔者曾获松原市一等奖的“对比磁控式惯性定律实验装置”就是突破这一难点而自制的。

4.动手动脑,促进专业成长

自制教具是教师应具有的一项教学技能,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要做好自制教具必须先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制作技能、熟练设计技巧、砥砺意志。对这些的获得,就是一个教师成长的过程,也是收获成果的过程,更是享受专业成长的幸福过程。一个成功的自制教具过程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科研活动。因为制成一个自制教具,包括选题意义、价值论证、试研制作、形成文字说明。这足以说明一个自制教具虽然是以物质的形式呈现,但它的过程是研究思维的过程。

三、自制教具的原则

在《教具的活用技术》中,有一段关于设计自制教具的原则的论述:尺寸大些(Large scale);使用信手可得的材料(Easy available materials);结构简单(Simple mechanism);能进行鲜明的演示(Splend presentation);教育目标恰当(Objective reasonable);外观好看(Nice looking)。把这些原则的英文字头连起来,正好是Lesson。当然,这是字母的巧合,但是,它作为经过长期合作的同行们的口号,的确很好记、很合适。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认为应该有如下的原则。

1.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

任何一堂课堂教学都有自己明确的教学目标。实现这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我们就要思考如何呈现知识点、用什么手段来支撑概念和规律、怎么收获物理方法和原理、怎么习得操作技能和体验学习及实验的经历等等。解决这些,我们往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把学术形态的物理知识转化为教育形态的物理知识。二是要把教育形态的物理知识转化为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物理结识。虽然有很多方法转化,但实验的方法是最好的。这是因为实验装置的直观化、形象化、操作化,使我们的教学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趣味化、趣味化的问题艺术化。

2.实验最优化的需要

由于教科书编者的学习阅历、工作经验、表征方式限制,同时编者要考虑不同区域学生的适应性,考虑城乡、贫富差距、地理位置等等,教科书中呈现知识的实验具有普适性。这样的实验,也许不适合学生的个性探究,也许不是最好的实验设计。因此,自制教具就能弥补上述的不足,使我们的教学达到最优化,提高教学效果。

3.体现教学个性的需要

教师讲课的风格是千差万别的,适合采用的实验手段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用品和随手可得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教学习惯和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实验设计和教具的制作,这样就能创造性的实施教学,张扬教师独特的个性魅力。

4.提高学习趣味性的需要

自制的教具多数是利用常见生活用品和废旧物品,学生比较熟悉,对这些物品有亲切感,因此,学生对实验不感觉到深奥和陌生,容易启动思维,有助于知识的学习。实验的学习知识生活化,教具的演示现象奇异、绚烂多彩,结构的巧妙,操作的愉悦都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其乐无穷!

四、自制教具的策略

1.加,增加实验中的可能因素

有些实验在设计时缺少一些因素。如器材、步骤、原理说明、控制条件等,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填加。如固体压强大小的实验,老教材就缺少面积相等时压力大小与压强的关系;光的反射只有反射规律的探讨,没有反射现象的演示和欣赏。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都要进行填加,弥补教材的不足。

2.减,精减实验中的某些因素

对于现有实验,无论是器材,还是步骤,或是装置组成等,存在没有必要或过于繁琐的内容时,就要考虑精减。如,过去阿基米德实验中使用的溢水杯,就比较杂与繁。笔者认为,如果用一个方便塑料袋子就更方便了许多,在思维上就更简捷明了,有利于对阿基米德原理的认识与理解。

3.代,代替。

用其他学科的实验,代替已有的实验。如化学的氨气使酚醛变红,代替分子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用其他材料的代替,如饮料瓶代替玻璃瓶。用廉价的代替昂贵的,如高压气筒代替气垫。用新材料代替旧的仪器,如用无毒的硫代硫酸钠代替有毒替奈、精确的火花仪代替不稳定的打点计时器等。

4.挖,挖掘。

是否有其他功能,如托里拆利实验管。是否有更先进的方法,如笔者曾经挖掘塑料饮料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有什么作用后,撰写成“利用饮料瓶演示大气压存在的几种方法”发表在《物理通报》2005年第3期上。

5.微,微型实验

微型实验节约药品、节约时间、操作安全、污染少。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仪器,自行实验。用生活中卫生间的小吸盘来演示实验室中用电动抽气机才能完成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6.比,对比

对比法是区别事物的首要方法,即把要研究的事物或现象和另一事物或现象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加以比较,从而确定它们的异同点,达到认识事物和现象的目的。如,笔者研究的实验装置“对比式离心现象实验装置”、“对比式液体电阻演示器”发表在《物理实验》2007年第6期和2008年第3期上。

7.变,变化量

尺寸上的放大或缩小,曾经看到油田实验展区有一个特大的游标卡尺就是在这样的理论前提下形成的;位置上移动,如成像实验,通常的是在上面,有一个比较的实验改进是把它们吊起的,好处是在重力作用下,保证它们在一个面上;形状的变化;数目的变化;动静变化设计,如“恒质式液体压强演示器”发表在《物理通报》2006年第11期上。

8.合,组合优化的策略

笔者曾经制作一个带有弹簧称的木块,这就是木块与弹簧称的组合,这样做摩擦力的实验就方便多了。还有烧杯与止水夹结合,可将温度计不用把着了。还有将液体压强计与容器组合,制成了“内设直观压强显示器的几个实验”发表在《物理教学》2007年第11期上。

9.奇,现象奇异

实验演示的现象的奇异,这种“希望之中,意料之外”的教具最受学生的欢迎,那精巧的设计思路会给人以永久不忘的效果。可以说,这种观察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五、自制教具的步骤

1.寻找研制的课题

课题来源于教学实践,是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是为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困难而产生的,而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课题的选择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研究专长,选题应大小、难度适中,遵循先小后大、先易后难的原则。这是研究的第一步,是成功的起点,也是关键。

2.设计与论证

设计和论证阶段自始至终要体现创新意识。要从科学思想出发,对教具结构、实验现象、设计技术及其可行性、材料和器件的选取、制作方法和工艺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论证。要求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现象符合科学性。对结构和材料要在设计方案的草图上进行技术可行性论证,将问题尽可能地消灭在设计过程中。这是成功的保障。

3.筹备优化制作材料

根据设计方案和实验装置的原理,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与高科技材料中,寻找适合设计原理、结构、性能的材料。一般对一个构件都要贮存多种材质的材料,便于制作改进过程中用来更换和优化。主要从价格、制作方便、实验现象明显、艺术程度的需要等方面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材料。

4.制作与试验

用容易切割的、易找到的材料,如纸板、包装材料、乙烯板、玻璃片、三合板、铁板等做成“毛样”看一看自己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通过制做与试验才能更完善、更合理。但教具的制作过程是非常辛苦的,因为一般的教师会遇到工具不全、材料不齐、技能不到位、经验不足等困难。有时,随着制作过程,还会遇到修改设计方案、材料更换等问题。因此,要求研制者要有耐心和恒心,有不怕失败的思想准备。

5.评价与改进

制作出的教具要在实际教学中勇于使用,观察它的演示效果,操作是否方便,还存在什么不足。还要请同事使用或请相关的教师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然后进一步地改进完善,达到设计新颖、结构简单、取材容易、操作简便、外形美观、安全可靠、造价低廉等要求。

6.定型与推广

对已经制作好的教具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后,确实是保证成功、效果明鲜,深受同行和学生的好评,就可以参加各级自制教具评比比赛或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可以申请专利保护。

7.完成说明书

说明书包括装置的性能、用途、原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维修管理。要使他人看得明白,关键的地方写得要清楚且具体些。如,自制教具的价值和意义,绝不是有些人认为的仅仅是实验器材贫缺不足的有效补充,也不是仅仅为了节约资金,而是丰富实验课程资源,满足日益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为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自制教具成本低但运用的构思智慧不低,成本低但开发的教育价值不低,成本低但包含的科学内涵不低,成本低但创造的火花不低,保证了低价格高智慧、低消耗高效果的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 [日]大隅纪和.教具的活用技术.刘济昌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 郭振玲)

作者:王爱生

第4篇:如何培养语文优秀生

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如何培养语文优秀生

初级中学 吴春玲

从教二十余年,老师对差生的抱怨声不绝于耳,的确,学习差的学生会扯班级的后腿,影响班级的成绩,而要转化一名差生又太不容易,所以,课余时间经常听到老师们恨铁不成钢的声音,学校也经常开一些转化差生的讨论会,这是因为大家都在用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其实,学习优秀的学生并不就是十全十美的、品德高尚的学生。他们虽然学习成绩优秀,但自身在品德、团结、心理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如何培养这些优秀的学生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注重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

学习优秀的学生并不都是品德高尚的学生,就拿我曾上过的那些优秀生来说吧,他们成绩优异,老师对他们宠爱有加,这造成了他们不可一世、高高在上的性格,他们中很多人认为老师对他们好是应该的,因此没有丝毫感激之情,就像我们班的高煦同学,今天早上班上的女生扫地没洒水,他就对女生出言不逊,这就是他们平时受到的表扬多,批评少。平时老师即使发现他们的缺点也是迁就多、教育少,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做人的优良品质。所以,我认为在对待学生的行为上要一视同仁,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该批评就批评,该表扬就表扬,这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现在,许多人认为,只要学习好、有能力,便能在社会上崭露头角,但社会上真正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品德才是做人的第一要领,品学兼优才称得上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我教育学生要懂礼貌、要团结,要谦让、要用心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作为教师,应防范于未然,丝毫不能放松对学生的品格教育,应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二、 要注意培养尖子生的远大理想

尖子生的学习成绩比较突出,却也往往容易自傲自满。尖子生在思想、心理、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多数是由于家长、老师不正确的做法,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学生成绩好了就可以得到家长的奖金、老师的偏袒,从而滋生了自私、虚荣和功利主义的思想意识,还会导致学习的目标局限,后劲不足。老师要及时采取个别谈话、家访等方法,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的加强思想教育,解决为谁学习、学好本领干什么的问题。语文老师在这方面的教育工作中,有自己的优势,多给他们讲一些伟人的成长故事,让他们澄清思想认识,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目标,保持奋勇向前的劲头。

三、 要适当评价,正确引导

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更何况他们还 小学生,所以,教师对尖子生的评价一定要恰当,评价不能是单一的和笼统的,要有针对性和适当性,对尖子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要适当,不能说好就是好到极处,也不能不予理睬,要具体公正,对尖子生各方面要多注意留心观察,发现缺点要及时指出,并引导学生怎样改正, 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说,有的同学基础知识学得很扎实,有的同学阅读广泛,知识面广,有的同学写作能力较强,语文老师要设法把学生组织起来,互学互助, 让更多的学生成为语文综合素质高的优秀生,指导学生学会取长补短。

四、 要培养尖子生较强的心理素质

学习成绩越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素质越脆弱。只要有一次失误,他们脆弱的眼泪就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来,因为温室里的鲜花禁不起风雨,所以,老师要有意识的提供机会,创造情境,使尖子生感受挫折,培养尖子生抗挫能力。要给尖子生创造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让他们去勇敢面对。如:有的尖子生在体育竞技活动方面表现不突出,让他参与,感受失败;有的尖子生可以让他做些难度较大的题目,感受困难和挫折;然后教育他如何对待失败。教师也要创设难易适度的情境,让尖子生在感受挫折后获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他们知道:成长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可以走,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五、 要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

经常听同事们说:“现在的学生,团结意识淡薄,要让他们团结起来做一件事真难啊!”的确,特别是尖子生,他们中很多人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一定要学习好,其他的事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必须要让他们知道尖子生也是班级集体中的普通一员,不能越出界外,要树立班级的集体感和荣誉感,经常组织他们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感受到集体意识和成功的喜悦,让尖子生与他人一道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让他们感受到团结合作的力量,意识到个人力量的微薄,同时还要让他们去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愿意主动与同学交往,取长补短。 在班上努力创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总之,作为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们的职责和本分。如何培养学生,尤其是如何培养学业优秀的学生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我相信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让我们在这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其所能,为国家多培养一些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吧!

第5篇:初三如何培养优秀生

我们在座的各位,是年终考试前100名。今天聚集在这里,就是来探讨如何使我们更优秀的方法或措施。对于今天的优秀生,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不一定就是明天的优秀生;今天如果把你们的潜能开发出来,就能使得在座所谓的“优秀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为明天名副其实的真优秀生,你的成功,不仅能够提高咱们学校的知名度,而且能够使自己拥有无比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特别对今后的个人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也许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同学,我期待着在座的大家都能成功。下面我从八个方面谈一下怎样来学习,怎样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优秀生。

一、要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定自己人生目标

没有理想和目标的人生,就像行船没有了航向。人生道路上就会感到迷茫,不知所从,从而走很多不必要的弯路。有时甚至会使人迷失继续奋斗的意义、勇气和信心。有了理想和目标,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有兴趣学习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优秀生就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有劲。

二、 要培养自己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形成学习持久力有了理想和目标,下一步就是怎么具体去实现。学习本身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有些学生的毅力不够,造成学习过程的中断和停顿,不能坚持下去,这也是部分优秀生成绩下滑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天才始于勤奋,勤奋在于坚持。有了坚韧

的意志力,就会在学习过程中克服这些缺点,做到学习过程中的坚持不懈,形成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做到对所学的知识学得扎实,掌握得牢固。使学习过程进入良性循环,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还克服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的缺点;要有坚持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三、要培养自己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形成苦学加巧学的学习习惯

成绩好离不开学习,学得好离不开勤奋。可是只有勤奋是不够的,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事倍功半。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提倡学生创造性学习,还要体会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更要形成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在不断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中就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大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兴趣,做到学而不厌,思而不倦。让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扬长处。

四、要正确地对待老师的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有时单元考试没考好,老师批评了自己,心里不平衡,发一些牢骚;有时想把自己成绩提高一些,在考试时把事先准备好的小抄放在卷子底下,被老师发现,扣分,心中不平衡;老师批评,是次要的,关键是自己认识到,考试是检验自己在本阶段学习的效果,而不是看你考了多少分,有多少优秀,排名第几,最终目的是要把你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优秀生,而不是整治哪位学生,让他出难看等等。对好的方面要提倡,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乐意接受,真正接受并改正。

五、要加强优秀生的抗挫能力,愈挫愈强

承受打击的能力差,是现在一些优秀生成绩下滑的主要原因。优秀生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特点:成绩好,智商高,精力充沛。由于他们经常有好成绩,受到好评,在班里出众,有些优秀生就受不了失败的打击,他们的智商高,逆商(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因为他们缺少的正是挫败。有些优秀生可能会因为一次挫败而一蹶不振。现代社会,没有哪一个人总是能做生活的常胜将军,必然会面临一些挫折和失败,所以,要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不仅在当前的学习活动中非常重要,就是在学生将来步入社会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比如可以让数学好的学生做一些竞赛题,适当地挫一下他们的锐气;再比如拿本班的第一名和别的班或者兄弟学校的优秀相比,时刻让他们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六、要加强优秀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现在有些优秀生在班里很有优越感,这样就会使一些优秀生妄自尊大,目空一切,不愿意帮助别的同学学习,更以向别人请教为耻。有这种倾向的学生是很危险的,不仅可能导致自己挫败,还有可能使整个班级的学风不正,好的学习方法得不到发现和提倡,也还可能形成不了团队意识。要让他们明白一个人再聪明,力量也是渺小的,蚍蜉撼树,谈何容易。但是有了团队,力量就大了,可以做的事情就多了,可以做成一个人完成不了的事情。在学习中,只有和别人团结起来,形成“我们的团队”,发挥团队的力量,才会有更大的作为。比如在当今的合作学习小组中,让优秀生帮助后进生学习,或者优秀生

之间的互相帮助,以达到共同进步,让自己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七、要注意学生的创新意识,突出创新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什么都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如果思想上跟不上时代的前进步伐,必然导致自我封闭和落后。时代要求创新,没有创新,没有彩头,就不会有突破性和实质性的进步。古代的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如扁鹊四诊法、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华佗的麻沸散、张衡的地动仪、爱迪生的电灯、阿基米德的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瓦特改进的蒸汽机等等,都是一种创新。同时,在创新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独创的新鲜感和成就感。学生创新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创造新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指导学生在思考的时候注意思维的逻辑性和全面性,如列方程解应用题,要记住:审、设、列(找等式)、解、验、答6步;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四种方法,配方法适合一切方程,但不是最快的方法,而二次三项式的一元二次方程是采用十字相乘最快,咱们一定要掌握,高中还要大量的应用;如中点:见中点,找中点,中点一连中位线等等。这都是规律,是巧学的最好办法。

八、要增强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做到各方面素质的不偏不废现在有些学生,学习很好,头脑灵活,但是体育锻炼或动手能力差,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开发。咱要懂得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国家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要得到素质的全方位锻炼,中考的体育100分,就是要加强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同时还要明白,

专才固然重要,但是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各学科之间越来越没有明确的界限,要完成一件事情往往需要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或一个方面的能力。更要明白一科强不算强,各科都强,全面发展做个全才才是强的道理。

总之,优秀生的培养,不容易,我们现在的优秀生,是加引号的,我们要时刻记住:我还不优秀,要从小事做起,做到心胸宽广,海纳百川,要接受不同性格老师对自己的批评、指责和挑战,同时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和学习,扩大知识储备,以应对当前千变万化的升学教育形势。只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再加上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帮助,真正优秀生就一定能够培养起来。

祝愿在座的同学们,在今年的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升入自己理想的学校。谢谢!

2014年3月

第6篇:如何培养优秀学生

培养出优秀学生的多少从大的方面它代表了一个地区、一个学校的教育水平,从小的方面代表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优秀学生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人喜欢优秀生,人人都想成为优秀生。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生呢?

一、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优秀是一种习惯,这句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培根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培养优秀生养成良好习惯是优秀生成功的保证。由于情商水平(如意志力水平、情绪的自我调节、心理健康水平等等)制约和影响着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情商的培养和发展。一个具有高水平的情商同时又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正是我们要培养的目标。从高一开始对优秀生的各个方面提出要求,而且比一般学生标准要更高,让他们自觉养成,老师不断督促检查。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习惯。特别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及时复习的习惯,练后反思的习惯,积极应考的习惯,总结归纳的习惯,动手实践的习惯,积极探究的习惯等等。

二、在教学中渗透课外的知识

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学有余力,不满足于课内的知识,对掌握课外的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他们常会有些课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根据这一特点,可结合课本的知识,适当插入相关的课外知识,并与课内知识融会贯通。使他们在熟练掌握课内知识的同时,扩大知识面。尽量满足优秀生的求知欲望。

第7篇:企业如何培养优秀人才

在很多企业中,一直让管理者头疼的一个问题是“人力很多,人才很少”。人才的分布有点满足二八定律,即20%的人绩效出色,他们是同岗位人群中最有能力的精英,始终示范出色有绩效标准。而剩余80%的人则绩效普通,能胜任岗位,但却谈不上“出色”。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别呢?同样进到公司的新人,经过同样的培训,同样的在岗辅导后,为什么有的人2-3年后会成长为明星员工,有的人却只是表现平平?每个企业都希望培养更多的“明星员工”和骨干人才来高效地应对不断变化的任务和挑战。员工也希望能找到成长的秘笈,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加辉煌。这都要求企业培训不应只满足于填满“能力沟壑”,而是转变为帮助更多员工“从普通到优秀”,对于学习地图的绘制来说,也需要破解这个成长的“黑匣子,帮助更多员工从80%走向20%,成为高绩效员工。20%的人才经历了什么“黑匣子”?

优秀人才究竟经历了什么?除了“天赋”和“运气”这类不可控的因素外,是否有工作赋予的可控因素呢?笔者在对众多各行各业“明星员工”的访谈中发现,他们的成功的确有相似之处:职场初期,培训和在岗辅导是重要的,但随后更多的是个人经验的积累,在工作中的自我摸索和总结,这也是高绩效者和普通绩效者开始逐渐走向分歧的关键地带。但企业目前的现状却是,对“显性”的可观察的“课堂面授”和“在岗辅导”关注多,对“隐性”的“在岗经历”关注少,前者决定你“知不知,会不会”,后者才真正决定你“好不好,有多好”。很多人会觉得在岗经历是不可计划和结构化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在笔者与众多专业人员的接触中发现,这些优秀人才的成长是有迹可循的。笔者排除了个人特质因素,希望能仅抽取出可复制可借鉴的因素,并将其总结为“在岗实践模型”,试图揭开在岗实践这一“黑匣子”的真相。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有内外两个因素决定了在岗实践的水平。外是“经历”,即你参与过什么工作任务,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身处过什么特殊情境,包含角色、任务、情境三个要素;内是“反思”,即你在经历后有过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它决定你会采用怎样的策略应对下一个工作任务。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明星员工往往比一般员工“经历”更多,“反思”也更多,而这两者往往也是相互促进的。高水平的经历促进反思的水平,反思的水平再反过来促进经历的成长。这是一个

内外兼修的过程。

角色(ROLE)

在“经历”的三个要素中,角色指员工在指定任务中的定位和要求,角色会影响任务和情境。角色的重要性决定了能力要求的差异。一般来说,越是关键和挑战性的角色,对人能力的要求越高,相应员工也成长得更快。比如,在一个项目中,你扮演的是经理还是成员,决定了你未来面临的挑战。经理不仅需要应对技术问题,还需要应对客户,对结果负责。相比较,成员的角色就轻松很多,一般来说只需要对技术负责。角色越重要,能力要求越广,也就需要员工快速发展多种能力。当然,很多人会说,只有到了相应层级才能担当重要角色,我这种低层级的员工只能做“小角色”。在企业中这的确是一种现实。但笔者在对“明星员工”的访谈中发现,他们从来不甘于做“小角色”,一方面他们尝试从更高角色去思考手中的任务,而非只是禁锢在自己实际赋予的角色当中;另一方面,他们渴望去承担独立角色和关键角色,当这样的机会来临时,他们跃跃欲试,而非逃避退缩。优秀人才往往都曾扮演过“Big Role”,并出色完成角色挑战。任务(TASK)

任务指交派的工作职责。比如“完成产品的研发”、“完成2,000万销售目标”等。任务一般包含两项内容,一个是数量,一个是复杂度,这两项都对员工的能力提升速度产生影响。在同一岗位上,承担的任务越多,需要员工技能越熟练,承担的任务越复杂,对员工能力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越高。这都促使员工为应付挑战不断成长。企业如果不能提供挑战性角色,提供相当数量和复杂度的任务也是促进员工成长的有效工具。

情境(SITUATION)

情境则是指任务执行过程中面临的特殊情况。特殊情境包括项目成员减少、工作目标突然变动、项目周期缩短、客户需求变更、冲突发生等。情境也包含数量和复杂度两项内容。一名经历过特殊情境的员工相当于被赋予了很多“快能力”,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时,他们就比没有遇到类似情况的员工处理得更加娴熟和游刃有余。

反思(REFLECTION)

即使是在前三项经历都相同的情况下,人和人也还是会有差异。有的人能从过往的经历中获得更多,并用来指导未来的行动,有的人却总是在犯着同样的错误。同样的位置和情境,为什么结果会有差别?这源于反思质量的差异。“明星员工”有一个突出表现是善于总结和反思。每经历一件事或一个任务后,他们会思考“这次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可以向他人学习什么?自己下次怎样能够做得更好?”等等。这也彰显出“明星员工”快速的学习和适应能力,不断从过去吸取经验,获得顿悟,从而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成长捷径。

黑匣子对构建学习地图的启示

在岗实践是经验的积累和沉淀,由于没有组织的支持,目前依靠更多的是员工个人的“悟性”。对于有潜质的技术/领导人才,可以通过一些角色的指定、任务的授权、情境的设置等帮助他们提升经历的“质量”,从而为企业的优秀人才储备力量。因此,在学习地图的构建中,人才培养“1-2-7”理论中的这个“7”必不可少,它真正从“培养”转变到“发展”,也是从“普通”到“优秀”的分水岭。设计在岗经历之前,需要提取在岗经历。最主要的方法是最佳实践法,即对明星员工的在岗经历进行分析、梳理和结构化,找出共性的、可控的角色、任务和情境,并据此为员工撰写“成长脚本”。

最佳实践一:飞行员如何建立“在岗经历”

众所周知,每个飞行员往往需要近十年的时间才能成长为机长,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进行大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且需要不断积累飞行经历,达到相应的标准后,才有资格晋级到下一个岗位。这个飞行经历的建立,是有具体的结构化的要求的。首先,小时数是一个标准,除此之外,还有角色的标准,如你需要以观察员、右座(副驾驶)、左座(机长)观摩或操作相应小时数的飞机;需要飞行指定的航段数量,并完成白天起飞降落或夜航着陆等不同复杂度的航段;在飞行中,对经历的特殊情境也有要求,比如需要飞过某些特殊的地形区域,飞过某些特殊的机场等。这种高度结构化和标准化的在岗经历帮助航空公司培养合格和“有质量”的飞行人才,并保证飞行员对技术的熟练。据研究,对飞行员培养中的在岗经历要求大致整理如下:

注:航段是指飞行计划中规定的两个相连续的重要点之间航线的一部分,比

如北京-上海。

飞行关键阶段人工操纵是指在飞行关键阶段,在局方检查员或委任代表作为机长的监视下,以人工方式操纵飞机。

在针对有潜质的领导人才的培养上,有的企业已经开始关注“在岗经历”的锻炼,联想集团是其一,联想通过在合适的时间有意识地给高潜质领导后备人员提供略超个人能力的岗位(Stretched Role)帮助有领导潜质的人才建立高质量的“在岗经历”,从而帮助他们获得发展和晋升。在拉姆查兰的新作《高管路经》中,也对此做了印证。

对于企业培训管理者来说,找到优秀人才成长的规律,通过“角色、任务、情境、反思”四要素的设计帮助企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也是为员工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催化剂”。之所以称为“催化剂”,是因为学习地图的设计,特别是在岗经历的设计,并不是培养“合格且标准”的人,而是培养真正优秀的人,因此,在经历的设计和塑造上,要考虑到员工自身的特点和所长,通过角色、任务、情境等的“催化”,让他们真正把自身的独特的潜质发挥和展现出来。

第8篇:家长如何培养优秀的孩子

接到谢老师的任务,我和刘潇都有点受宠若惊:优秀的孩子,多么高的荣誉!我问刘潇:优秀的孩子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分析,首先列出三点:有爱心、有上进心、有学习兴趣;可是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的礼物,都是未来的宝藏;他们爱生活、爱一切有趣的事物,我爱每个孩子。

第一点,我一直觉得刘潇从小到大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用力培养,我当然希望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能为更多的人做更多的事,能让更多的人更幸福;但我更希望他自己能幸福,能让身边的人感到幸福。他是我的好朋友,我也一直告诉他,我也希望他把我当作好朋友。

“把孩子当作朋友,和他谈心。可以告诉他你每天经历的事,也可以问问他,他一天经历了哪些事。如果他告诉你,他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那么,不要训斥也不要生气,多听少讲。当他认为和你聊天没有“被惩罚的威胁”时,他才会无所不谈。刚开始时,如果他有点不敢讲,先对他保证你不会生他的气。

如果你要做孩子的朋友,那就必须学习他的“语言”,而不是要求他学习你的“语言”。如果你不学新知识,不接触新的思想观念,知识匮乏,思想陈旧,你就不能理解现在孩子的所思所想。家长应该尽量多接触点流行的东西,比如流行的思想,流行的服饰,流行的技术,流行的音乐,以减小代沟,创造彼此信任的沟通渠道。

----------------------李开复《致中国家长的四封信》

我想说的第二点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群体和学习环境,这个学习群体和学习环境并不一定要是最好的,但一定是孩子能够接受并认为它是适合自己的。现实很坚硬,但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都有自己的不同的小小需求。我想这是应该满足的。刘潇很幸运,他认为他学习的校园、教他的老师、相伴的同学都是最好的,他最喜欢的。作为家长,我也非常感谢。 最后一点,刘潇要求提出的:培养孩子努力勤奋,不怕困难、自觉学习也同样重要。

我想各位家长非常能够理解。只说明一句我的观点:那要孩子自觉自愿。

第三点,我们教育孩子,不只是为了让他们能考上高中或者考上大学,我们是在为他们的一生做准备。孩子要有更远大的理想,家长也要有关于培养孩子的远大的理想。“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如果家长是从孩子一生的角度来思考现在的培养,那么我相信成绩自然也会水涨船高。这里介绍几点比较明确的做法:

(1)多带孩子逛逛书店,尤其是社科和人文方面的书可以多看,能够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

(2)经常与孩子聊天。“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在多花一些时间讨论未来并不吃亏,这样有助于给孩子树立长久的人生目标,自然而然他就不会因为现在的挫折而消沉。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孩子却终将长大。让我们珍惜现在相伴的好时光,陪伴孩子从成长到成功。

谢谢。

第9篇:如何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之一:家长才是最好的老师!

家长们聚在一起时,常谈的话题就是哪个老师的水平高,能迅速的提高孩子的成绩。但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个老师带别的孩子时成绩有很大的提高,轮到自己的孩子却没有多大效果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个问题其实暗示着学习不光和教师的教学相关,它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和很多其它的因素都有关系。就目前我对学生的观察来看,有这样的几个因素对成绩有很大的影响:一是题目的训练深度和量;二是孩子对某一学科的记忆能力;三是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心态;四是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水平。这几个因素对学习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其中最后两个因素都是通过影响记忆来实现对成绩的影响作用。但后三个因素却是目前的教学方式所没有涉及到的,也是一周一次的家教培训所不能涉及到的,如果孩子的问题出在后面的三个方面,那就不是做题能够解决的了,于是就出现了前面的情况。

可能有的家长会想,老师都没有办法,那不是孩子的成绩提高没有指望了?

当然不会!

他们忽略了孩子的一个最好的老师——他们自己!

上面的那些能力我们家长只要有心,都可以在家里自己训练到的。

就数学而言,我可以给各位家长提供一个方法,这主要是针对教学中学生存在的死记硬背式学习方式而提出的,目的是训练孩子的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只要家长能长期坚持,会有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我有很多用这类方法取得不错成绩的案例。具体操作很简单:

每天给孩子一道题,属于稍有点难度的题,从参考书上选出就可以了,当然要求有答案,另外就是和孩子现在学习的内容有关,先让孩子想想,想不出来,就把答案给他自己看看,让他自己理解到自己认为很清楚时为止。然后让他自己复述一遍。很多情况下,孩子会匆匆看一遍就说看懂了,但让他们复述时,就会出现某些环节不会的情况,这其实表示孩子学习时处在简单模仿的水平,没有真正形成理解和思考推理的习惯。没有关系,让他再看一遍,看完后再让他复述,重复这个过程,只到孩子能完全把题目复述下来为止。

长期坚持,会有什么效果?

如果从初一坚持这样训练,初三一般孩子成绩可以达到110分左右的水平;

如果从初二开始训练,初三时孩子可以达到105分的水平;

如果从初三开始,也能达到95左右的水平。

当然只是对一般学生而言,指对数学记忆力不太强的学生。

之二:说优秀,何为优秀?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但目前的素质教育已走入误区,所以家长们还是只能依靠自已了。那么什么是优秀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我们的家长经历很多,应该对优秀有很多的想法。我们只有明确何为优秀,才能在培养孩子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方向,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发展。

什么是优秀,我们先要提一个标准:

什么样的素质能有利于孩子一生的发展,有利于孩子快乐的成长,那么什么样的素质就是我们应该培养的。

那么有利于孩子一生成长的素质有哪些呢?

第一个:思考和反省的习惯和能力。

之所以把这个作为第一位的素质,是因为当一个有具备这个素质后,就能具备很强的解决问

题的能力,不论是心理、生理、生活、还是工作中的问题,只要能动脑去想,就能找出解决的方法。

第二个: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健康控调控能力。

这个是为了保证孩子一生有一个好的身体。现在学校教育在这一块做得很不够,不光是体育课偏少,无法对孩子的身体的健康成长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在健康教学上几近空白,除了少许生理卫生的知识,还有很多该讲的知识却没有讲到。其实应该引入中医和西医的保健知识,特别是中医的“治未病”知识,中医是中华民族积累了几千年的珍贵遗产,然而现在的健康教育却弃之不用,真是很遗憾。防病于未燃。这样,我们国家的个人医疗费支出也会少很多,孩子成人后也能少受些疾病的折磨。其实很多现代人的亚健康问题都起源于不知道基本的健康常识。举一个很常见的现象:许多妈妈在没有生孩子前,皮肤都很好,整体的精神状态也很好。但是为何在生孩子后就青春不再?这里面就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各种原因,产后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甚至有的刚产完就要承担起家庭或者工作重任。另外就是现在中学生中堕胎的现象已经很多了,但很多女孩子在堕完胎之后,却不知照料好自己,不能接触冷水,不能参加体育课活动,不能过度用脑,最好能在家休息两天,恢复好些再去上课。而这些,其实都是为将来的身体健康水平的下降埋下祸端:因为怀孕是一次极度消耗体内营养生理活动,它会使其它器官的营养供应减少,抵抗力下降,如果自我照顾不好,会引起身体整体机能下降。最后引起神经衰弱及精力不济的亚健康状态。严重的,直接引起各种妇科病症。

好的身体,也是精神上能快乐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很少有人能身体处在疾病状态而整天乐呵呵的。

只有身体好,才可能有好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才能更好的学习。

第三个:深厚的历史素养。

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素养的人,才能有远大的志向,才能对于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洞察力,才不至于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心理失衡!

远大的志向,是孩子学习成绩提高最好催化剂!

远大的志向,也是孩子心理状态最好的的调整器。才能不为前眼的得失所误导,使得心态失衡,陷于繁杂的生活小得小失中不能自拨。

对历史的熟知,才能以史为镜,知道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不至于象文化大革命中的那一代大多数人,成为政治运动的牺牲品;才能即便是以后遇到逆境,也能看到希望,看到这个社会发展的大的规律,保持乐观的心态。

对历史人物的熟知,则可以以人为镜,看到自己身上的问题所在,从而不断的完善自己。 或许还有很多可以罗列的优秀素质,但我以为,这三个是孩子一生发展所必须的最根本的。在这几个方面做好了,其它的自然会从这三个根中很好的生长出来。

之三:如何渡过数学学习的三道坎

第一道坎:入门关。不能过这道坎的孩子不是太多。表现是对数学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很差,而且有厌烦和畏惧心理。只是靠死记硬背在学习。而且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孩子必须从基础入手,解决学习信心和基础问题,以后才能有一个良性的循环。

第二道坎:稳定关。这种孩子的表现是学习上没有理解困难,也能接受。只是数学成绩不能稳定下来,时上时下,经常犯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导致本来能得分的题也错了;或者有些知识点没有真正的弄清楚成绩一直都是不上不下的。这种孩子的问题有知识点的,有学习习惯的,也有注意力的。所以解决的方法也是从习惯及薄弱知识点入手。

第三道坎:拔尖关。这类孩子成绩比较好,能稳定在90分以上,但是一直都不能突破,不能达到或者很少达到107以上。这些孩子的问题出在思维上,因为要稳定在到107以上,仅仅凭借记忆力已不能完成,所以必须从解题规律的总结上入手。只有这样,才能从题海中游

上岸,才能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才能做到无题不解。

之四:如何突破第三道坎详细攻略

1、做基础题也会出错,说明基础还不够牢固,对于错误的基础题型,一定要找到原因,并针对相应的题型做到熟练为止。

如果是粗心之类的错误,更应该严格要求,形成习惯,因为很多学生在中考都会因为粗心问题而与位置值2或1失之交臂。也就是在难题上做得很好,反而因为前面看错或者计算出错而导致不能考出好的成绩。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形成自我警示的习惯。

2、关于解题思路训练,其实如果把前面的基础内容做好,做到一题不错,也能轻松达到位置值2,发挥好达到位置值1也有可能。也就是说不在后面三道压轴题上花时间,也是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的。这里体现的是习惯很重要,可以不夸张的说:好的习惯和心态=位置值

1。在确保习惯和心态到位的情况下,再来谈如何突破最后的几道压轴题。

当然,如果能把后面几道题的规律弄清楚,那就更有把握了。难题的解题规律的把握,可以通过三条途径来完成:

⑴如果孩子记忆力还可以,一般可以通过学校的题海战术完成。大约只有百分之一的学生具备这种记忆能力和联想能力。其它的学生都只能通过后天的训练来完成。当然,对于一般孩子而言这种方法是很残酷的:花的时间会很多,除非从初一开始介入训练,要不然是无法达到目标。因为初三已无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

⑵如果碰到一个对后面几道题解题规律有研究的教师,可以缩短2-3倍的时间。一般来说,排在前5名的几个省重点中学都有2-3个这样的教师,如果运气好,碰到这样的老师,也可以为孩子减轻不少负担。如果运气不好,就用第三种方法:

⑶自力更生的办法:对难题的解题规律作分析和研究,自已总结。注意:只针对考试中会出现的难题型,而不是所有的难题。前提是不要养成花很长时间死做一题的习惯,而是养成在5-10分钟想不出就看答案,而后分析总结解题规律的习惯。不要做没有答案的题。要形成这样的一种意识:我们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解出这些难题的,我们所要学的是把难题的规律总结出来。

上一篇:劝学原文及翻译解析下一篇:书法比赛活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