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乡土情怀(精选14篇)
孩子的情绪需要父母注意他们的身体语言,如脸部表情和姿势。别忘了,孩子也会观察父母的身体语言。因此,父母可以一种轻松但专注的态度和语气,不带质问的反应,如说:“你今天看起来有点累?”然后,等待孩子的反应。
与孩子商讨解决之道
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不是问题,偏差的行为才是问题,这是帮助孩子成长和进步的关键。与孩子一起讨论问题的解决。举例而言,父母可以如此说:“你很生气小杰拿了你的东西,如果是我也会生气,但你打他是不对的。让我们想想有没有其他解决的方法?”
察觉孩子的情绪
孩子如同成人一样,他们的情绪背后有其原因,不管他们是否清楚原因何在。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不明来由的生气或沮丧时,不妨停下脚步来了解他们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且运用一些方法来引导孩子安全地表达各种情绪。
帮助孩子以言语表明情绪
当父母看到孩子流泪,可用同理心来反应:“你觉得很伤心,是不是?”这不仅让孩子了解,而且学到描述情绪的字眼。研究显示,一个人如能以适当的言语形容情绪,可以帮助自己在神经系统上得到宽心或镇静的.效果。当然,不是父母告诉孩子该如何表达情绪,它只是单纯地协助孩子发展表达情绪的语汇。孩子也如同成人一样,他们同时亦会有两种以上的混合情绪,因此父母可以让孩子了解这是正常的,如说:“我知道你对参加少年棒球队选拔有点兴奋,也有点害怕。”
体察情绪是与孩子亲近和教导孩子的机会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爱心”
1. 感受“爱”的存在
当一个呱呱坠地的小生命来到人世间, 预示着家庭教育就开始了,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 是幼儿“爱心”教育的摇篮。所以, 爸爸、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爸爸、妈妈在爱孩子的同时, 要让孩子也学会爱, 让他们感受到爱的存在, 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 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孩子时时刻刻把父母作为自己的榜样,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段选择《故事》、《儿歌》等读物, 有目的地对孩子进行“爱心”的培养教育, 让孩子懂得爸爸、妈妈爱你, 你也要爱爸爸、妈妈。孩子上幼儿园后, 一天中在幼儿园的时间较长, 和老师接触比较多, 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 让孩子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学习“爱”。如:早晨幼儿入园时在门口热情地和孩子打招呼、摸摸头、拉拉手, 欢迎他们的到来;小班的孩子可以抱一抱;孩子如厕后帮助整理一下衣裤;作业间歇时, 跟孩子多说话;午睡时, 轻轻地为孩子盖好被子;起床后, 帮孩子们穿穿鞋;帮女孩梳梳小辫儿;特别是对带药的孩子, 在他们服药时说些鼓励的话, 药片尽可能处理得小点、碎点;离园时, 和孩子说再见等, 让孩子深深地体会到老师的爱。
2. 引导孩子学着付出“爱”
当孩子感受到爱后, 就要引导他们学会付出爱。爱是一种高级的情感, 年龄越小就越容易引导。无论是孩子的家长, 还是教师都要善于做有心人, 充分利用日常生活活动, 抓住教育契机, 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如看到有的幼儿扶起跌倒的小朋友, 帮别人卷衣袖、提裤子、系鞋带等, 看到后都应当及时给予表扬, 并教育其他小朋友向他学习, 看到别人有困难, 主动帮助。
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爱心培养
爱心的培养和其他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一样, 都要寓于一日生活之中。在教知识、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利用文学、美术、情景表演等艺术手段对幼儿进行爱心培养, 使幼儿在得到美和情的熏陶的同时, 逐步净化心灵。
1. 充分利用学科教材中的“爱心”素材
幼儿教材中有一些关于“爱心”行为的教材, 对此可充分利用。如:中班的语言活动《萝卜回来了》、《三只蝴蝶》, 该活动目标为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本次活动让幼儿知道了解朋友与朋友之间的爱, 请小朋友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我是怎样关心朋友的, 教育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故事内容上, 更重要的是让幼儿感受分享的快乐, 学会关心别人和感激关心过自己的朋友。
2. 在游戏活动中体验“爱心”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是教育的重要手段, 运用幼儿游戏自主自愿的特点, 将“爱心”教育贯穿于游戏中, 诱导幼儿在活动中学, 在娱乐中愉快地体验“爱心”行为。例如:《娃娃家》的游戏中, 角色互换, 让幼儿在娃娃家中扮演妈妈爸爸的角色, 感受照顾别人多么不容易。
3. 利用大自然发展幼儿的“爱心”情感
幼儿天性喜爱大自然, 大自然给了孩子们真、善、美的感受, 孩子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获得美的感受, 获得许许多多的欢乐。
春天, 可以带孩子们来到郊外, 看看花, 看看草, 在感受阵阵春意的温馨的同时, 让孩子们知道小花、小草也是有生命的。秋天, 可以带孩子们来到田野, 闻着瓜果成熟的香味, 体验“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冬天, 一场大雪之后, 孩子们带上小铲子来到户外, 为小草拨开盖在上面的积雪。尽管这种爱的情感是初级的, 但是它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 逐步迁移, 升华为对家乡、对祖国、对人民的大爱。
三、创设“爱”的环境, 营造“爱”的氛围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 得到怎样的印象。”因此, 可以在环境创设上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以爱为主题的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 多让幼儿注意关心小动物和花花草草, 可以通过一些好的《动画片》、《故事》、《情景表演》等, 向幼儿进行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的教育, 让幼儿感受小动物、花花草草的可爱之处, 体验付出爱心的喜悦。教师用亲切的口吻, 温柔的动作感染幼儿, 让孩子从中感受到老师的爱, 从而激发幼儿的爱心。将教师的这些行为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让孩子在付出的同时, 感受到小植物、小动物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呃印象。”因此, 我们要做时刻充满爱的老师, 时刻关注、爱护孩子, 营造爱的氛围, 让爱始终盈满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常用喜爱的目光去注视孩子, 经常与孩子拉拉手, 摸摸他们的头, 使他们在一种充满关爱的环境中感受到别人对他的爱, 将每周固定的一天定位分享日, 让孩子把家里自己喜欢的玩具带来幼儿园与同伴分享。久而久之, 孩子在享受别人的爱的同时也慢慢学会主动给予别人爱。
四、家庭中“爱”的教育
家长是孩子行为最直接的模仿对象, 家长在注重榜样力量的同时, 还应该给孩子表达爱的机会, 如:三八节懂得为妈妈送上自己的小礼物等来表达自己的爱心, 重阳节为爷爷、奶奶做一件事等。这些活动既可以开阔幼儿的眼界, 又可以让他们体验到爱心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因此, 家长在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的同时, 更要以身作则, 起示范作用, 更好地营造爱的氛围, 感染孩子。平时应尊重和关心孩子, 对孩子说话要温和体贴, 多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多给孩子鼓励和表扬, 让孩子直接感受到来自成人的浓浓的爱;成人之间要注意使用爱的语言, 比如“你辛苦了, 先歇一会儿”、“别急, 我来帮助你”、“谢谢你为我做了这么多的事”等;在长辈面前, 多表达一份尊敬和关心, 比如给老人泡杯茶、让个座、梳梳头、洗洗脚、说句体贴的话, 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或者残疾人搀扶一下等。成人之间的体贴尊重和相互关爱恰恰是孩子爱心萌发的关键。家长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爱心”行为的电视节目, 让幼儿观看, 讲述有“爱
WENJIAOZILIAO
心”行为的故事给幼儿听等, 以激发幼儿的“爱心”行为。
五、家园一致, 共同进行“爱”的教育
教育纲要提出:家园密切的合作, 步调一致的教育,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爱的教育”的盲区, 比如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自己的孩子帮别人、爱他人, 就是教自己孩子“学傻”, 他们担心如此“爱的教育”会使日后走上社会后“吃亏”。许多孩子的父母还会通过自身的行动, 向孩子进行一些错误甚至恶劣的示范。
爱的教育对孩子来说十分重要, 让孩子在被人爱中感受温暖、快乐, 并由此学会爱别人, 帮助别人, 形成健康的人格。父母生病了, 让孩子来照料;父母上班累了, 让孩子多做一些家务;公交车上让孩子给老人让座位;给抱小孩的乘客让座, 在外面玩耍的时候照顾比自己小的伙伴等, 借助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 反复加深孩子的印象, 使孩子明白帮助别人, 能给被帮助者和自己都带来快乐。道德根植于生活, 把德育大课堂延伸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 带领幼儿从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德育, 体验爱带来的幸福感。
幼儿园、家庭应携起手来, 让孩子学会在享受爱的同时, 懂得如何付出爱, 如何使他人接受自己的爱及学会关心、帮助他人;理解、尊重他人;主动示爱;爱护公物;爱护动植物;爱护自己的物品, 使其成为具有爱心、乐于助人、德才兼备的人。
一棵小树要想长成参天大树, 离不开阳光和雨露, 离不开土壤和养料, 如果你想孩子具备爱心, 就请你在生活中培养它、呵护它。孩子心中的爱, 离不开家长、老师的熏陶和教育。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爱的情感教育, 从点点滴滴的小事积累培养, 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 应具体、直观、形式多样, 为幼儿创造奉献爱心的机会, 让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 懂得这种爱的珍贵, 学会关心人、爱他人, 让孩子从小拥有一份爱的情感, 让爱在孩子心田发芽。冰心曾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 是所有高尚品质和美好道德的核心。幼儿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期, 对爱的感受最自然、最丰富。我们要通过教育把孩子培养成为懂得爱、珍惜爱、有爱心、有责任感的拥有健全人格的人, 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摘要: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很多, 由于诸多因素导致很多孩子无意地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 只知获取不懂得付出, “众人为我”的心理倾向。所以, 家庭、教育机构应该携起手来, 让孩子学会在享受“爱”的同时, 懂得自己应该如何付出“爱”, 如何使他人接受自己的“爱”, 并且学会关心、理解、尊重、帮助他人;知道要爱护公物, 爱护动植物, 爱护自己的物品, 具有爱心、乐于助人、德才兼备。
关键词:“爱心”,日常生活,教育教学活动,家园一致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2]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
孩子不自信的根源:父母缺乏信任所致
信任,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动的字眼。可是不少家长总认为孩子年纪小,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相信孩子。当孩子迈出独立生活的步伐,要求自己吃饭时大人往往怕孩子弄脏、浪费而喂他;当孩子满心欢喜地自己穿衣服时,大人却为了赶时间而麻利地给孩子穿上了;当孩子和小伙伴为抢玩具而发生争吵时,大人总会怕自己的孩子吃亏而挺身而出。父母的出发点自然是爱孩子的,但这种不信任的爱却让孩子丧失学会照顾自己,学会与人交往,甚至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机会,并造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独立人格的不自信孩子。
要相信孩子,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主要是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做好自己可做的事,如3~4岁让孩子逐步学会自己吃饭、穿衣服、鞋袜、入厕、依前便后洗手、收拾玩具等。到5~6岁可以进一步让孩子自己盥洗、洗小件衣物,如袜子等。放手让孩子去做,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多给孩子正面的常识、鼓励
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赞扬、鼓励正是肯定一个人(特别是儿童)的具体表现,是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所必需的。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例如表现对孩子的信心,可对他说:“我相信你做得到的”;当指出孩子的优点时,父母可以说:“我觉得你的数学能力很好”、“你会主动整理自己的房间,是很好的优点”、“你的字写得很工整,看起来很舒服。”
接纳孩子的原貌,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故 事:
小亮5岁,无论在幼儿园还是邻里间,大家都夸他是个乖巧、听话的好孩子。在家里,大人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让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表现得十分听话;和小朋友一起玩时,小亮也总是按别人的意愿做事,顺从别人的领导,很少有自己的想法。
不过最近,小亮爸妈从幼儿园了解到小亮有个缺点:当老师教了一种解题的方法时,他就不再尝试其他的方法。这让小亮爸妈非常担心。
分 析:
诚然,孩子听话、乖巧可以省却父母许多力气,而且不用操心他在外面和小朋友闹矛盾。但如果孩子表现得过于顺从,凡事没有主见,总是模仿别人,就不是一种好现象了,这对孩子今后个性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孩子缺乏主见原因主要有三:第一,孩子喜欢模仿,容易盲从。第二,家长、教师本来就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再加上有些家长习惯于替孩子设想一切,所以容易造成孩子唯命是从,不敢干甚至不敢想违背家长或教师意愿的事情。第三,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忙,和孩子之间缺乏沟通,不理解孩子,往往造成孩子的畏惧心理,不敢说、不敢做想做的`事情。
策 略:
●让孩子作主
“小事”由孩子自己安排,如过生日请哪些小朋友,到商店买什么样的衣服,选择什么玩具等。 “大事”给孩子提供参与的机会,如房间的布置,可以和孩子一起筹划设计方案,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果可行,则尽量采纳其建议。
●教会孩子说“不”
要使孩子有主见,必须破除孩子对权威的迷信。如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说不”游戏,家长有意出错,让孩子挑出错误的地方。比如,家长说:“桌子、椅子、床头柜、毛巾被都是可以用的东西,都是家具。”孩子说:“不对,毛巾被是可以用的东西,但不是家具。”告诉孩子,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有可能出错。孩子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盲从别人,模仿别人了。
●和孩子一起做家庭智力游戏
家长可以找出一个主题或者难题,让孩子想出多种方法解答。如小猴不小心掉进猎人为抓大灰狼而设的陷阱里了,它该怎么办呀?人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口渴?引发孩子进行发散
思维方式的培养不是难事,关键在于选对方法!
思维方式的培养,对很多人来说,觉得是件困难的事儿!传统的教育方式并没有重视这方面,大学的教育都难习得,我们该怎么办?其实,思维方式的培养并没有那么难,关在在于选对方法——思维写作法就做到了。
思维写作法™是一种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运用头脑风暴、思维导图、金子塔原理高效解决写作难题,让孩子在快乐的活动中打开思维之门,引发写作灵感,快速提升写作能力,让孩子从漫长的同步作文写作中解脱出来。
思维写作法这项源于《哈佛大学写作纲要》的写作技术,已经风靡欧美30年,曾经在欧洲、美洲掀起了一场写作的革命。2005年,北京豌豆语文教育研究院成为《哈佛大学写作纲要》在中国大陆唯一的授权机构。
★ 职场减压法有哪些
★ 大脑急转弯
★ 何枝可依的作文
★ 高智商大脑区别
★ 如何提高高中生物成绩 有什么方法
在美国餐馆,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家人吃饭时,父母吃自己的,孩子也是吃自己的——即便他们只能坐在专用的婴儿座位上,吃得满脸花、满身油。而家长的责任只是给孩子擦擦脸,再任由他们去“糟蹋”。这在中国的家长中,恐怕是不多见的。
由于文化不同,中美两国家长在培养、教育孩子问题上有很大不同,而这种不同甚至从婴儿期就开始了。总体来看,不管是美国的家长,还是美国的中小学、幼儿园都很重视独立性、自立精神的培养。
夜间专用灯帮孩子入眠
美国家长习惯让孩子很小就晚上独自睡觉,父母只是不时关注一下安全。当孩子懂得害怕了,家长就会给他们买一种瓦数很小的夜间专用灯。大灯关了,小灯就亮了,权当帮孩子驱走一些对黑夜的恐惧。偶尔孩子撒个娇,要求和大人一起睡时,作为父母,他们也只是安慰一下,却绝对不会动摇决心。
走段夜路,学点吃苦
在有关美国家长教育孩子的各种文章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位工程师带着3岁的儿子到城外10公里的郊区看望父母。吃过晚饭天色已黑,进城的末班车也错过了。这时如果住下,第二天再回城也合情合理,但工程师却执意带着儿子步行回城。儿子走一段,他背儿子一段,就这样摸黑回了家。
有人问起:“为什么要这么做?”工程师回答说:“为了让儿子从小熟悉一下黑暗,吃一点苦。”
早早学会自己动手
其实,这种对独立性的培养还更多地体现在自我服务技能的培养上。孩子从小到大要学习很多知识和技能,有些事情不亲手做一次,就永远不会。
美国幼儿园的老师认为,孩子从1岁半起,就应该开始培养自我服务的能力了,这对孩子和家长双方都有好处。
美国幼教工作者提出,一岁半到两岁大的婴儿,要学会自己用杯子喝水,能够拣起玩具;2—3岁的婴儿能够学会控制大小便,会用叉和勺吃饭,能够比较熟练地穿脱衣服、拉拉链;3—4岁的幼儿,独立性进一步增强,几乎不用老师或父母的帮助,就能熟练地自己扣纽扣、系鞋带、吃饭、洗脸、刷牙等;5—6岁的幼儿,就应学会洗碗,能够很好地保管自己的东西。
练自立,方法要得当
当然,幼儿园和父母在培训孩子时,也需要一些得当的方法。
送完小K回旅店的路上,我遇到一位同是送孩子到夏令营的妈妈,由于同路,因此很开心地聊了起来。原来她是在柏林一所大学担任兼职工作的讲师,送14岁的儿子到这里参加夏令营。而她则要回北德的娘家附近参加马术课程。
我好奇地问她:“营队结束后,你还需要来接儿子吗?”
“不用了,我已帮他买好车票,他会自己搭火车回外婆家。”
“他搭自己搭火车,要转几次车呢?”
“从这里到外婆家跟我会合,除了从夏令营到火车站要搭公交车之外,还必须转三趟火车,包含转车时间要四五个小时。他已经14岁了,绝对没问题!”
沈佳慧
著名旅游节目主持人,曾任中国台湾地区中广外制广播节目企划、执行制作;环宇电台新闻记者、播报及环宇电台旅游节目《漫步天涯》主持人。有着丰富的旅行知识和积累。
已出版著作有亲子畅销书《旅行,是最好的教养》《旅行,带孩子看不一样的世界》等,在亲子旅行类家教图书中受到海峡两岸及海外华人父母们的好评和喜爱。
沈老师
育儿经
14岁的孩子可以独自乘车,穿过大半个德国,并经过多次转车,自行回外婆家与母亲会合,这样的独立自主,究竟是如何训练出来的呢?在大多中国父母的眼中,14岁还是个孩子呢!怎么放心让他一个人独自乘车与母亲会合呢?
其实这样的独立,并不是一蹴而就,很多父母亲以为孩子年纪到了,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放手”了,殊不知这样的独立与父母亲的放手,是需要从小培养,并且在无数次带领孩子和教育之后,才会有的成果。
从小培养行为的独立
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训练孩子独立的机会。首先,必须让孩子学会自己“爬起来”。
旅居德国的时候,有一次,在早晨的上学途中,我看到一个约四五岁的幼儿园小朋友,走着走着就跌倒了,大哭起来,他的妈妈知道他跌得并不严重,根本是想耍赖,因此严肃却温和地告诉他:“宝贝,跌倒没关系,你很棒,自己爬起来哟。”
那个小孩硬是不肯,坐在地上耍赖,大哭:“好痛好痛,妈妈抱!”
当时经过的行人,都在看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有个小孩哭得那么惨烈。
这位妈妈依然还是不为所动,继续和蔼地站在离孩子5米的前方说:“妈妈在这里等你,自己站起来。”妈妈十分坚持。
孩子在地上耍赖了快10分钟,他的妈妈就一直站那里,等他自己站起来,并说些鼓励的话,但是从来没有要走过去抱起他的意思。僵持了许久,妈妈又跟他说:“宝贝、赶快爬起来,不要哭了,上学要迟到了哟。”那小孩终于认命,眼角还挂着泪,却乖乖爬起来,跟妈妈继续走着上学去了。
后来与邻居的德国妈妈们聊起,才发现大多数德国妈妈都是这么做的,为的就是让孩子从小学会在跌倒时自己站起来。
沈老师
育儿经
在西方教育中,从孩子渐渐懂事开始,就让他们适度地自己去面对问题、去尝试新事物,在父母可控的安全范围内,去认识可能的危险,而不是把孩子保护起来。现在中国孩子生得少,过度的保护与包容,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和依赖行为,也因为父母亲不忍孩子受苦与“一手包办”,失去了锻炼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从小培养思考的独立
除了行为的独立,从小也需要建立孩子的思考独立。
小K很小的时候,在日常生活中,我就喜欢把许多问题丢给他去思考。
旅居苏格兰的时候,有一天,我正在厨房里煮饭,老公还未到家,当时4岁多未满5岁的小K,独自一人在计算机旁,用耳机看他每天被允许看的半个小时卡通节目。过一会儿,他咚咚咚地跑到厨房,很害怕地跟我说:“妈妈,耳机坏掉了!”
“耳机坏掉?刚才不是还好好的吗?怎么现在坏掉了?”
小K低下头,很小声地说:“……我不知道……”
很明显就是他弄断的,但是因为怕被责备,所以不敢回答。
我再问他:“是你弄断的对不对?你告诉我你为什么要弄坏它?”
小K:“……”
“你赶快告诉我,不然我会很生气哟。”我继续问着。
“那个……那个……我是想试试看桌上那把剪刀,拿来剪耳机会不会断掉……结果真的断了……”
拿剪刀剪耳机当然会断呀!
我知道小K当时很害怕,于是继续问:“那你觉得这样对不对?”他摇摇头。
“那现在坏掉了,怎么办?”
“我……不知道。”他见我没有太凶地责备他,胆子大了些,继续说:“但是我知道以后不能拿剪刀乱剪东西,会坏掉。”
虽然我很生气,但是我还是让孩子自己试着先去思考自己的错误在哪里,如果真的不知道,就引导他去了解,慢慢地他在做事的时候,会学会先想一想。所谓孩子的独立思考,就是这样一点一滴从生活中的琐事里,慢慢累积而培养出来的。
沈老师
育儿经
生活中如果可以适度把“选择权”和“自我判断权”交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那就更可以培养孩子自主判断是非的能力。
以“多指导,少批评”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孩子就可以从小在挫折中去学习如何独立。台湾作家刘墉说:“以前我也对儿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后来我发现这其实培养了他做事不负责任的习惯。而且父母的过度包办,也让孩子变得没有礼貌、不懂得珍惜。”
无论思考还是行为上的独立,都可以从幼儿时期便开始训练。不要总以为孩子还小,就把孩子该学习的事都揽在自己身上,或者急着去帮孩子处理问题,如此反而容易剥夺了孩子学习独立的机会。
别以为偏见和歧视只存在于成人世界,其实,在孩子小小的头脑中早就有了这些观念,如果父母不加以积极引导,孩子会将这种观念发展为奚落甚至敌意的反应。
育儿专家提示,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应及时帮助孩子摈弃偏见,学会包容。
案例:妈妈带着未满4岁的丹丹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当老师安排小朋友以两个人一组完成搭积木的活动时,丹丹拒绝与身边穿着旧衣服的男孩合作,她甚至皱着眉头对妈妈说:“我不跟他一组,我不喜欢他穿的旧衣服。”
丹丹妈妈担心这些话被男孩听到后会影响他的自尊心,急忙把女儿拉出教室,并在走廊里严厉训斥她:“你怎么可以说这样的话?”此时,丹丹只是茫然地看着妈妈不做声。
专家分析:对于丹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表现出如此“无情”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们已经能够注意到他人身上不同于自己的特性。研究发现,6个月以内的婴儿就能注意到种族和性别上的差异;孩子从3岁开始就会对人进行分类,并且能判断出哪一类人更好一些;到了5岁,他们会把一些优良的品德与自己认为好的那类人挂钩;到了8岁时,孩子才会注意到社会对不同人的态度;等他们再长大一些,就会懂得如何面对社会的偏见,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
由于孩子长大后面对的世界是多元化的,所以,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父母应尽力帮助他们改变偏见,塑造具有包容性的性格,而最好的时间是在孩子幼年的时期。
以下介绍几种方法,父母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来帮助孩子接受别人身上存在的“不一样”的地方,并正确看待这些差异。
方法1:“柠檬”训练
在这个活动中,老师会给每个孩子发一个柠檬,然后要求孩子们了解它,孩子们可以在地上滚柠檬,也可以品尝或是闻其气味。然后把柠檬集中放在一个篮子里,让孩子们找出自己刚才玩的那个。
虽然有些柠檬脏了,弄瘪了,还有些上面有牙印,孩子们还是会认为自己的.那个是最好的。
提示:把柠檬皮剥掉,再让孩子找出自己的那个柠檬,这时孩子便无法辨认了。这个活动能让孩子认识到,虽然人的外表存在差异,但内心都是一样的。
方法2:分析特征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与其他人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例如别的小朋友可能比他矮、稍稍有些胖、戴眼镜、不擅长踢足球等,然后将这些特征进行比较。
提示:告诉孩子一个事实,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特征。有些人会因为看到别人与自己的差别就认定别人比自己低一等,但事实并非如此,也不应该这样认为。
方法3:实例讲解
父母可以通过发生在社区中的一件事,或是电影中描述的某个场景作为教育契机,与孩子讨论缺乏包容行为的危害。
提示:可以在旅游途中,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和展览馆,或是和孩子一起欣赏路边特色建筑的圆角屋顶或彩色玻璃,与各种类型的人建立社会交往。
当孩子遭遇偏见
1.确保孩子的安全不受威胁,并强化孩子的意识,让他知道发生这样的事是错误的,会得到纠正;
2.培养孩子对今后可能发生的任何事情做好心理准备,教他学会一些措辞,例如“以后别这么叫我,这不是我的名字”等。
当孩子中伤别人
1.立即上前制止,告诉孩子,父母不能容忍这种行为,并会严肃地对待这件事;
孝敬老人是孩子做人的基本准。则为了避免孩子长大变成不懂关心体贴家长、尊敬长辈的“白眼狼”,父母们可要及时培养孩子的孝敬观。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孝敬长辈的好习惯呢?
建议一: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苦
多数孩子都不了解父母的辛苦,只知道摊开两手向父母要这要那,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这样下去,孩子又怎么会形成孝敬观?作为父母,要适当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辛苦和不易,让孩子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从心眼里感激父母。
建议二:从小事入手,循序渐进
要真正形成孩子的孝敬观,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父母应该有意识地从小事人手,慢慢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习惯。例如,要求孩子经常关心一下长辈的健康,多一些问候和帮助(问候下班的`父母,帮助父母做家务,照顾生病的父母,提醒父母天气状况等)。
建议三:给家庭搞搞“等级”
家庭成员之间是民主平等的,但也是长幼有别的。一个家庭中总要有“领导”,要不生活会乱套。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在家庭生活当中,父母是家庭的供养人,而且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自然应该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心骨。孩子要在父母的监督和指导下生活、学习。但事实上,现在很多父母成了“小太阳”的卫星,养成孩子以自己为中心的习惯,这样哪还能谈什么培养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建议四:父母以身作则,做孝敬长辈的榜样
孩子模仿能力强,所以为孩子做孝敬长辈的榜样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说父母对待长辈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孩子对待长辈的态度。从前有一对不孝顺的夫妻,让老人独自在一个小破屋里住,而且吃饭的时候也只是用一个小木碗盛些不好的饭菜给他吃。一次,这对夫妻发现自己的孩子正在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在做什么。孩子开心地说:“我在制作小木碗,等你们老了,给你们送饭啊!”夫妻俩顿时醒悟,赶紧把老人接到正屋同住,并且精心地照顾老人。小孩自然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
勇敢自信 婴幼儿的勇敢自信主要表现在不怕黑暗、鬼怪、孤独、小动物、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等。如果孩子感觉到自己很可爱,即使只是潜意识的感觉,也会有自信情感的流露,这与骄傲、没礼貌、不友好的性格完全是两码事,不可混为一谈。
快乐活泼 快乐的孩子爱笑不爱哭,无忧无虑。而活泼并不只是好动,更不等同于吵闹。活泼的孩子有6個表现:
表情活泼:脸部表情丰富生动,看得出微笑、高兴、着急等情绪,可跟大人开玩笑;
嘴巴活泼:表达、吐词清晰,喜欢讲故事见闻、猜谜语、说绕口令等;
感知活泼:见过的、听过的、做过的记得快,认颜色、形状、方向都很清楚;
双手活泼:会劳动,会做手工,饲养小动物、种花种草等,手很灵巧;
身体活泼:表现在能歌善舞,爱做游戏、爱运动等;
思想活泼:喜欢提问、讨论、争论、识字和读书等。
安静专注 不能安静专注的人难以成就大事,活泼的内在表现就是安静。而专注的孩子,即使是玩也能玩得专心,全身心地投入在玩耍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和收获。而不能专注的孩子,该静静不下来,注意分散,“玩野”之后到小学再去纠正就很困难了,智力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勤劳善良 从小会劳动的人以劳动为乐,也会关心人。大人回到家,孩子帮你拿拖鞋,你的鼓励“孩子真乖、真能干”是对他最好的肯定。从小关心家人和周围的人,这样的孩子一定是个道德高尚的人。
独立精神 孩子的独立性格应该表现在从小自己会睡、会坐、会玩;1岁以后可自己吃饭,吃得好、吃得快;会走之后,能够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父母的字典里没有“催”字。如果一个连吃饭都要家长七八遍催促、没有责任感的人,以后上学、找工作等都会依赖人,何谈成材?
创造精神 表现在对新奇的事情爱看、爱听、爱摸、爱做、爱问、爱记;喜欢自己动手,想办法玩耍,搞小发明等;家长特别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求异、逆向和发散思维。
文/陈晓峰
家门爱社年长于我,精神矍铄,气宇轩昂,是个性情中人。他先后从事教师、公务员、新闻记者等职业,生活阅历丰富,颇具“达人”风范。
作为远近驰名的新闻写作“快枪手”,爱社先后有100多万字见诸于中央、省、市级报台,并屡获殊荣,在兴山新闻宣传界属于“多年的师傅--老把式”。2011年,他的处女作散文集《等待你的归期》付梓成书,那是他历经大病磨难后对人生的感悟心语。逾时,出于相似经历的共鸣,本人遂草就了一篇《致同命人》的读后感小文。
就在我还抱残守缺于“一本书主义”的时候,他的新集《乡村板话》又悄然面世了。
“70后”的我,成长于乡野。对农村生活的认知与身为“60后”的爱社,实在有颇多重合印证之处。我的整个外出求学阶段,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期的“现实主义冲击波”,呼唤着包括短篇小说在内的整个文学,重回现实、重回民间,涌现了一批表现社会人生的“原汁原味”的短篇小说力作,其通俗化、原生态的特色,比新时期文学初期更为鲜明。课余,我如饥似渴地阅览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中囊括了诸如沈从文的《边城》、汪曾祺的《受戒》、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张贤亮的《绿化树》、莫言的《红高粱》、梁晓声的《年轮》、陈忠实的《白鹿原》等等一系列中长篇乡村题材小说。而我参加工作后读到的乡村题材文学作品,譬如有兴山县本土作家万昌言的《紫血褐土》、蔡长明的《苦年》《乱年》、简冰的《水月》、陈孝国的《月祭》、王祖君的《野人谷》„„文中汇织就的一个个鲜活人物群像,折射出一幕幕光怪陆离的宏大时代图景。
“板话”是指一种曲艺节目,即“快板书”——一边击打着竹板,一边演讲着合辙押韵、有故事情节的说词。广为人知的《李有才板话》是现代作家赵树理1943年发表的一部中篇小说代表作。讲述了抗战时期,李有才带领小字辈,以“快板诗”为武器,同村霸恶势力进行智斗,并取得胜利的故事。作品采用有说有唱、夹叙夹议的板话形式,生动活泼。
而物质极度匮乏,政治极度“左倾”的上世纪70年代,“出工一窝蜂,干活磨洋工,收工打冲锋。”“村边等,地头看,男带扑克女带线;有人嚷‘歇着!’,没人喊‘再干!’”“干部见干部,都穿尼龙裤,前面印有日本产,后面印的是尿素,左边看见含氮量,右边写着75%。”等等深具“伤痕文学”雏形的顺口溜则是属于共和国一代人集体的酸涩记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爱社之于兴山,他生于斯长于斯,是部见证当地时代变迁的“活辞典”。他当乡村教师、乡镇公务员时自不待言,干新闻记者时也始终坚持把笔端对准“三农”,把镜头聚焦“三农”,把感情倾注“三农”,乡音未改,乡土情深,始终与时代脉博和谐跳动。
这正是:
有板有眼抒乡情,且行且吟话农村。
《诗经•魏风•伐檀》有云: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虽然社会分工不同,不可能每个人都从事农业劳动,但不事农桑的我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更何况国人“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村人”。伟人毛泽东曾把迷信、不识字、不讲卫生列为陕甘宁边区的“三大害”,在中国近现代农村具有普遍意义,但这也成为兴山当地本身1 素质不见得高的“半吊子”诟病鄙夷“农哥子”的诱因。巴金说“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拿诗人艾青被反复引用,以至滥觞的名句来加以概括,就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农民”说到底只是一种谋生的职业,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厚厚的书,只不过许多人基于种种原因不愿写、不想写、不敢写罢了。但一位没有任何文艺爱好和天赋的纯粹农民是决计写不出,更写不好文学作品的。把劳动人民当作讴歌的主体,是时代赋予作家的重任,在爱社的《我为什么要写作》一文中早有充分交待。对农民、农民工的尊重,体现了民族的良心;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
近年来,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纷纷取消农业户口,不再登记户口性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制度性嬗变。贾平凹说,很可能多年后,农村题材会越来越少。现在的农村题材作品,80后、70后跟我们50后写的就不一样了,农村已经在发生变化了。欧洲如今的乡土文学就是田园文学,或许多年后我们现在的农村题材作品也会慢慢消退消失了。用文学作品写现实,需要一种责任和担当。作为作家,要关心这个时代、社会,起码要了解这个社会是什么形态,人们是怎么个生存法,大家都在关注什么东西。在表现的时候,一定要真实,写的时候也要投入巨大的感情。如果对这个社会的最基层没有真知,看到好的不高兴,看到坏的不生气、不悲哀、不悲伤、不忧患,都不能把感情写到位。真实的东西本身就是生命。没有真实就没有生命力。现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有很多振奋人的东西,同时也有很多令人焦虑的东西,各种矛盾都在这个时期激化。面对这种现象,每个作家就应该有自己的思索。既不能不停地歌颂和表扬,也不能一味地否定、批判。你怎么观察、把握这个社会,是一个作家很重要的素质。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老主持公道,就有德、有望,公道主持得好,人们就说这个人“德高望重”。作家在面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时,也是在说出公道话。这个公道话建立在国情、民情、实情的基础上,作家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一定要面对真实的社会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不光要真实,还要有真知。——欣喜的是,爱社已经成功的做到了。
莫言则谈到,现如今农村的物质生活大大改善,但是人们所恪守的道德和观念依然是鲁迅那个时代所具有的。他说,人生都会面临多种多样的问题,会面临两难甚至多难的选择,而这正是生活的意义。他强调,鲁迅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鲁迅作为一个话题,是永远绕不过去的。”当谈及“乡土文学”的前景时,莫言表示,中国的乡土文学会一直发展下去,但是这一代的乡土文学已成为过去时,新一代的乡土文学依赖在新农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作家。——看到这句话,再联系身边的现实,禁不住让人陡然觉得心里沉甸甸的。
莫言说,一方面城里的人在“怀念”,一方面农村的人在“逃离”。这反映了人们对“乡土情怀”矛盾的一面。莫言表示,文学问题最终归结在人的问题,小说的结构和写作方式无论如何变化,最终都要落脚在人的情感变化方面,文学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在作品里用独特的优美语言塑造了令人难以忘却的人物形象。——对于此,我们一直在努力。
总之,众说纷纭,时代变迁;尊重多元,包容多元。
古时候,有个老头自己不劳作,而是靠一群猴子为生。每天早上,他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猴子们分配任务,他让一只老猴子带着几只年轻的猴子去山里摘果子。晚上,等猴子们回来了,老头就逼迫猴子们交出它们一天摘到的果实的一部分。他就靠这些猴子交出的这些果实养活自己,有时还有剩余。有几次,猴子不愿交出果实,觉得果实是自己辛苦摘到的,老头坐享其成,于是心里很不满。老头就用竹条抽打猴子。猴子虽然觉得天天到山上摘果子很辛苦,又要交给老头,可是又害怕被老头打,只好任他摆布。有一天,一只小猴子问老猴子:“山上的果树是老头栽的吗?”老猴子回答说:“应该不是,是自己长的。”小猴子又问:“为什么我们摘了果子要给老头呢?他为什么打我们?”老猴子受小猴子的话启发,决定带着猴子们逃离这里。当天晚上,猴子们趁老头睡熟之后,悄悄地弄坏笼子,然后手牵着手跑进了树林深处,从此再也不回去了。老头一觉醒来,才发觉猴子们都跑光了。老头什么也不会做,没了猴子就没了生存的手段,最后,只得待在家中活活地饿死了。
小朋友,一个人如果自己不付出努力,只是依赖别人,或者靠剥削别人过活,最终只能像那个老头一样活活饿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个自食其力的人。
2.家长和教师应发现婴幼儿在阅读上的特别兴趣或特别需要,以便提供及时、恰当的帮助。
3.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对“广义阅读”的兴趣。在孩子开始认字之前,见到海报、路标、布告、门牌等等,父母可停下来跟孩子一起阅读。
4.尽早给孩子订一份合适的报纸或杂志。
5.提供给孩子的书籍,必须适合孩子的年龄,迎合孩子的兴趣.试着让3岁的孩子一次读书坚持10分钟。
6.利用周末节假日带孩子逛逛书市:宁可少买点玩具,也要多买点图书,树立良好榜样,让孩子从小就看到你的生活离不开书。
7.鼓励孩子从小读书“杂”一些。一个人小时候书读得愈杂,以后的知识面往往愈广,为了增加孩子的读书量,应该允许孩子对某些图书仅仅作快速、粗略的“浏览”。这就是说,不必对每本书都作仔细的“精读”。
8.要是孩子偶尔接触到一本“坏书”,不必大惊小怪:事后问清原由并指明“坏”在什么地方即可。当然更不应为此而打骂孩子。
9.当孩子3-4岁时,可以帮助他建立一个小小的私人图书馆,指导他把书籍编号,要求他学会修补破损的图书。鼓励孩子向小伙伴出借自己的藏书,也允许孩子借阅他人的图书,还应强调好好爱护别人的书籍并尽快归还。要知道,通过交流图书,孩子们也学会了某些社交技巧。
2. 抓住一样东西,就意味着放弃了更多的东西。放弃和失去,其实始终是人生的大局。不要以为得到了什么,其实人时时刻刻都在失去,失去时间,失去健康,失去生命,即使你执著于财富,你也无法将它留在身边。不要抓得太紧,抓得越紧,丢失的会越多。
3. 如果你想飞,你就要放弃那些会拖累你的东西。没有结局的感情,总要结束;不能拥有的人,总会忘记。人生没有永远的伤痛,再深的痛,伤口总会痊愈。人生没有彩排,好好珍惜现在,把握生命中的一分一秒。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过去的不再回来,回来的不再完美。
4. 当你觉得累,不是因为路上坎坷太多,而是因为忘记了要去哪里。人生路上,难免被琐碎人情所牵制,也常常因此忘记了方向。人生最幸福的事:有方向,在路上。
5. 一切因缘而起,因念而生。执着于某一事或某一物,就会患得患失,烦恼也接踵而至;如能看开一切,心无挂碍,就会无所畏惧。人生往往是怕什么来什么,当你看淡得失、无谓成败的时候,反倒顺风顺水、遇难成祥。人生最宝贵的,就是有一颗平常心,远离混浊,平静如水,不为世间五色所惑,不被人生百味所迷。
6. 不必去太纠结于当下,也是不必太忧虑未来;当你经历过一些事情的时候,你的眼前的风景已是跟从前的那个不一样了。去吃别人所不能吃的甜,忍别人所不能忍的气,去做他人所不能做的事,也就是能享授别人不能享受的所有。
7. 一切问题,都是时间问题,一切烦恼,都是自寻烦恼。心中无尘,心自安。烦恼由心生。同一桩事,想得少则无忧,想得多是自寻烦恼;同一个问题,看到光明的一面则喜,看到灰暗的一面则忧。人生的苦乐,不在于碰到多少事情,而在于心里装着多少事情。
8. 人这辈子最可悲的是道理明白却执迷不悟。最可恨的是爱来爱去但真正在乎的其实是自己。最后悔的是为了世俗错过了本该美好的时光。最遗憾的是很简单的东西却给不了彼此。
9. 不要等到奄奄一息才领悟无常;不要等到无药可救才感恩生命;不要等到生命终结才断恶行善;不要等到面临死亡才想到修行;不要等到神智不清才求佛保佑;不要等到离开人世才寻求解脱;不要等到身心分离才求生佛国。如果那样,一切来不及了。从现在做起,从当下做起,从当下内心做起。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乡土情怀】推荐阅读:
论辩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学抓起06-05
从小教育孩子学会孝敬05-30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07-05
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09-07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的性格07-22
如何培养孩子的午睡习惯呢06-14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09-18
如何培养孩子的音乐鉴赏能力10-11
如何培养孩子的英文阅读能力?11-10
孩子的自尊心如何培养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