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创造力的方法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培养创造力的方法(共10篇)

如何培养创造力的方法 篇1

什么是创造力,它和我们日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搜索一下创造力,你会看到一堆堆的搜索结果。其实用一句话就能够概括:就是另辟蹊径解决问题的本事。如果你的创造力很好,那么在平时做事你会省很多力气。比如,考试前看书,觉得看书很慢,效率低,那么会想“有没有一种更好的读书复习方法”,然后就思考,实践。这是我在大学时候经常干的一件事。并且,每次考试之前发明的看书方法都不一样,哪怕是同一科目。再比如上班的时候,你有一大堆的数据要处理,看着同事在那里忙忙活活的,那么会想“有没有一种效率更高的方法呢”,然后想到一种方法,省时省力的把事情解决掉,等等。

网上搜到的创造力的培养,都是理论上的一大堆,很多人一看就头疼,适合自我的却找不到。其实,培养创造力其实很简单,没有必要弄那么一大段文字去吓唬人。

创造力的根源:真正的创造力,其实是一种习惯,其根源就是因为“懒”。懒得去麻烦的去做,就想找简单的方法。这就是创造力的根源。

具备创造力的关键:潜意识中要有一种自信,“我必须能找到方法”,并且对此确信不疑。是不是有这种自信,是创造力好坏的关键。这和性格有关,喜欢冒险,喜欢尝试新东西,喜欢日新月异的生活的人,比较容易培养创造力。喜欢墨守成规,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的人,创造力一般很差。打个比方,我是练习大脑密码的,大脑密码软件升级到了5.0,训练方法无论从效率还是编排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经过我的尝试后感觉很好,可是和一部分人的交流中,却发现他们恰恰相反:就算以前练的不是很如意,也宁可去守着老版本练习。原因就是“新的版本用的不习惯”,对他们来说,换一个方法,心里就很没底,生怕失去什么。其实人都是这样,越是畏畏缩缩的患得患失,失去的就越多;反而不断的创新,不断探索的人,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多。很多人整天爱抱怨“我怎样就没有****,怎样人家就有”什么什么的。我问他“你去做了吗?”,回答是“没有,我怕*****”。没做,你抱怨什么?自我向前看一眼就吓死了,怎样能和那些看到还要去征服的人相比呢?得不到,理所当然。不好意思,扯远了。

具体的方法:怎样创造出新的更简单的方法呢?我上学时候,喜欢的步骤是这样的:

1.确定好自我的问题,表述的越简单越好。如果能把问题浓缩成一个意念更好,因为能够在后面的步骤中方便导入。

2.让心静下来,尽可能的全身放松。

3.任由大脑思维,胡思乱想,不加任何干涉。

4.感觉大脑进入呼吸乱想,不受主观意识控制的状态后,把问题导入到大脑中。也就是把问题丢给大脑,然后就不管了,任由大脑处理。开始的时候,大脑会继续自我的胡思乱想,不理会这个问题。你自我不要丧失信心,继续任由大脑胡思乱想,可是脑中始终保留着这个问题。

5.灵光突现:大脑会忽然想到一种解决办法或者思路。此时能够评判一下,可行否。如果可行,任务完成。如果不可行,从第二步继续开始。

要想使自我的创造力很强,就要不断的去看书学习,扩大自我的知识面。并且,看书的时候必须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他说的到底对不对,对的话,就记住这个观点或者方法;如果不对,你认为错在哪里,如何改善。

· ·

· ·

· ·

· ·

· ·

· ·

· ·

· ·

· ·

如何培养创造力的方法 篇2

一、优化创造环境,为幼儿营造安全的心理空间

首先,给幼儿出错的权利。如教师组织幼儿在浇花,小朋友都接来了凉水浇,有一个小朋友却接来了热水,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每天都喝热水,为什么花儿不能喝热水?”老师接下来让这个小朋友每天用热水浇这一盆花,其他的小朋友用凉水浇自己的花,然后让小朋友观察,到底哪一盆花长得好。小朋友们很感兴趣,经常跑去看,结果可想而知,用开水浇的花枯萎了。但这个小朋友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让自然结果的反馈来改变了自己的认识,这种方式幼儿既容易接受又能激起探索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我们应该学习这位教师的做法———接纳幼儿的错误认识,给幼儿出错的权利,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探究环境,让幼儿大胆地探究。我们假设这位教师不这样做,而是把结果告诉他,就不仅打击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而且阻碍了他创造力的发展,并且幼儿有了想法后就不会再说出来,不敢再做了。所以我们要给幼儿出错的权利。其次,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幼儿具有十分强烈的好奇心,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甚至让家长和老师难以招架、陷入尴尬。实际上,幼儿的提问是一种思考和钻研,是具有探索意识的表现。家长和老师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幼儿的问题,用简单明了的话语回答孩子,要避免:1.拒绝、厌烦,不要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说:“你哪来的那么多问题呀?”“你没看见我正忙着吗?”“你怎样问这样傻的问题”,等等,以免伤害幼儿的好奇心。2.敷衍、欺骗。对于我们回答不了的问题,不回答可能会觉得丢了面子,于是就会敷衍或者胡编滥造一些答案告诉幼儿。这样做是十分错误的,不仅影响了幼儿对事物的正确认知,而且降低了家长或老师自身的威信。3.给予过难的答案,让幼儿听不懂。这三种错误的态度都不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不利于幼儿的正常发展。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就必须鼓励幼儿多提问,只有这样幼儿才会更多地关注世界,更多地发现和探索问题。

二、把创造性思维渗透到各项活动中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创编歌词,可以让幼儿为歌曲自由地创编动作。幼儿好动,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动起来会使幼儿感觉到“如鱼得水”般的快乐,而在幼儿快乐活动的同时,发展了创造力,提高了能力。我们要避免那种一句一句教的机械的教育方法,否则会使课的本身失去了活力,幼儿也只是一味地机械地模仿,调动不起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如在一次美工活动中,当我出示范图后,幼儿按范图画了一个小朋友,又在旁边加了一团黑色。我问:“这是什么?”幼儿回答说:“那是小朋友的影子。”“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听完我的提问,那位小朋友二话没说就要把那影子擦掉,我立即制止了他并就他的创造性给予肯定。又如一次户外活动时,一幼儿发现地面上有许多轮胎花纹,问另一幼儿:“看这车印都是花,真漂亮,车轮上刻那么多花干嘛呢?”另一幼儿说:“好看呗?”教师听后问他们:“你们的鞋底有没有花纹?”幼儿齐声说:“有啊?”教师又说:“如果鞋底下一点花纹也没有,你们知道会怎么样呢?”教师启发幼儿思考、争论、演示,使孩子们知道鞋底有花纹穿上不容易摔跤。同样的,汽车轮胎上要是没有花纹,行不行?为什么?幼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轮胎上的花纹引起幼儿的好奇,又因教师积极地引导而使其成为一次有益的科学活动。

三、在家庭中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家庭是创造型人才诞生的摇篮,但并不是说,任何家庭都能培养创造型人才。不同的家庭教育与环境的影响,对幼儿的成长、发展起不同的作用。

(一)营造氛围,创造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气氛是幼儿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条件。要发展孩子的创造能力,就要为其提供一个可表现创造性并能使之正常发展的家庭环境。在一个民主、宽松的家庭中,成人之间感情融洽、关系和谐,爱幼儿但不骄惯,使幼儿感到轻松自如,没有任何精神压力,这种环境会使幼儿自发地陶醉于充满乐趣的创造活动之中,这对幼儿独特个性的形成、创新意识的萌发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家长不能因为幼儿小,需要成人照顾就把他看成是成人的依附品,需要由成人支配。幼儿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应该允许他有自己的世界和空间,对幼儿创新的要求给予支持和鼓励,对表达创新思维的行动和产品给予承认和赞扬。如:对幼儿自己制作的手工和绘画作品,对于自编的舞蹈和看图编讲的故事等创造性活动,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掌声。这种积极的强化,将使幼儿产生再创造愿望。

(二)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知识和经验是创造的源泉,创造力是建筑在丰富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对于幼儿来说,丰富的知识经验和一定水平的智力是创造力发展的基本条件。家长可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开阔幼儿的视野,还要多带幼儿到大自然中,观赏各种树木花卉,区分它们的异同,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看看动物的不同形态,分辨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采集种子,捕捉昆虫,制作标本;仰望蓝天上变幻多端、漂亮浮动的白云;欣赏日出东方的朝霞、夕阳西下的美景……

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篇3

一、有意:即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黄金时期,幼儿创造力具有不自觉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强的特点。利用这些特点,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使他们的创造力趋向自觉性、稳定性,让他们处于萌芽状态的创造力得到很好的发展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如何做到有意识的培养呢?(1)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首先,允许孩子“异想天开”,鼓励孩子的“求异”精神。其次,转变旧的观念,淡化成人权威,正确评价孩子。(2)创造情景,营造氛围,鼓励幼儿主动操作和积极探索。所谓情景的创设,即把合适的教育内容和认为设计为可以模拟的真实的情景,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幼儿感知、观察、体验、理解、掌握学习的对象。孩子的创造力是通过各种活动实现的。例如:对孩子自己制作的手工和绘画作品,对于自编的舞蹈和看图讲故事等创造性的活动都应及时的给予肯定和掌声,这种积极的强化将使孩子产生再创作的愿望。

二、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知识和经验是创作的源泉。创造力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对于幼儿来说,丰富的知识经验和一定水平的智力是创造力发展的基本条件。可以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开阔幼儿的视野。多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了解奇花异草的特性、捕捉昆虫、制作标本、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等。

三、在思维活动中把握幼儿创造力的规律

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必须以其身心发展的规律为依据,忽视幼儿创造力的萌芽,必将导致对他们潜能的巨大浪费。我们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就应遵循幼儿创造力发展的规律,在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活动中,让幼儿尽可能充分得以发展。因此,教师对好的创造性思维应及时的给予启发、引导。由于幼儿受知识的局限性,兴趣的短暂性,注意力不稳定性等因素的制约,往往对某一科学现象的探索不能准确的理解和运用,因此十分需要教师的支持、鼓励和灵活适当的指导。

四、教师本身的素质在幼儿创造性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师在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创造型的教师就很难造就创造型的学生。创造型的教师要善于以创造理念为指导设计教育活动、选择活动材料,以及创设活动情景。教师还要善于向幼儿提出一些问题,先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然后予以指导,使他们学会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要积极的创设环境,激励幼儿主动猜测和积极探索,并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激发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激发幼儿用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或从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已知的事物。鼓励幼儿超越已有的知识范围,跨越未知领域学习;激励幼儿满怀信心的去探索复杂的、较难解决的问题;鼓励幼儿编造幻想场景,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爱好,表扬大胆尝试、不怕挫折的精神;奖励各种新颖、独特的创造行为,不讥笑幼儿看似荒谬的观点等等。时刻牢记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是我们的重要职责。

五、家庭也是培养幼儿创造性的良好场所

在家庭中开展创造活动,不仅要注意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拓宽幼儿的知识面,发展幼儿创造思维,更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冒险精神,使幼儿具有创造的个性。家长要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要及时对幼儿的奇思妙想加以肯定,家长不仅要关心幼儿与人的交往活动,还要重视幼儿与物的操作活动。要注意不断变换孩子的活动内容和方式。玩具是孩子的亲密伙伴,它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胆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为他们提供有利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玩具。家长还要注意自身因素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影响,不论哪位家长都应热爱创造活动,积极参加创造活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新的世纪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需要我们教师创新的教。巴特尔说过:“现实中,一点创造力都没有的孩子是根本不存在的。”那么,让我们设身处地的去真心的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去分享孩子们的发现,让他们的脑子里充满问号,从而鼓励幼儿积极的思考、大胆的创造。我想有创造力一定能让孩子的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4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首先阐述了创造力的相关概念,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分析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最后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作 者:林莉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东湖分校计算机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212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创造力 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力的重要性

如何培养创造力的方法 篇5

一、阅读教学要以导为主

在阅读教学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灌”,而是“导”。“导”的中心,是为学生提供掌握必要知识的必要思路,使学生循正确的思路去学习,并掌握学习内容,这样才不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第一,让学生直接与课文对话。

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直接接触古今中外大量优秀范文的好时机。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走向学生,把结果讲解给学生听。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创造能力,学生和课文的直接对话是阅读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认真的引导学生预习。首先就是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不能仅仅是敷衍地预习一下。其次,要有计划地提供一些必需的阅读背景资料。为此,阅读期待,自由诵读,应成为阅读教学过程不可缺的起始环节。

为了让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我们甚至可以事先不限定什么目标和目的,完全让学生接近文本,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去触摸作者的思维和情感世界,去和作者沟通,去自由的想像,去进行再创造。

第二,有效组织班级集体性思维。

教学中的“集体性思维”,就是以班级为基础,在相互交往中探讨所提示的学习课题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显露出来的大量的创造性意见,鼓励学生继续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应该提出新鲜的课题,引申课文意义。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可以提出“贫与富”“钱与情”“我们身边的菲利普夫妇”“约瑟夫长大了会怎样”“假如回来的叔叔是百万富翁”等等话题,引导阅读小说,观照人生,观照现实,激发学生再创造的欲望。

二、阅读要借助想像和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情节续写,内容扩写,仿写。改写等是比阅读更进一步的对原作的再创造。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对皇帝的性格进行想象。皇帝在游行完毕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大家有的想象皇帝受骗后恼羞成怒,派人捉拿骗子,但骗子早已逃之夭夭;有的想象皇帝受骗后迁怒于小孩,将他抓来并责问他为何要说真话,显得昏庸愚昧之至;有一个学生则想象皇帝因游行时没有穿衣服而受了风寒,回宫后而发烧求医,谁知医生仍是这两个骗子乔装的,骗子用锅底灰和野草屑做成几颗黑糊糊的药团骗了皇帝的大量金银珠宝,而皇帝服药后上吐下泻,令人捉拿骗子时,骗子早已不见踪影,皇帝也一命呜呼啦。经过这样的训练,不但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的认识,而且使文章内容得到了再创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训练中就自然得到了培养。

在仿写训练的同时,还可以采用补写事例的方式来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如《谈骨气》一文中作者用了三个事例分别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三个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观点,可以要求学生也从这三个角度各补充一个事例。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可以丰富他们的积累,可谓一举两得。

三、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语文知识可以延伸到数学、自然、社会,艺术等学科中,借此实现学科与学科的融合、综合性学习,强调运用各学科知识来探寻与求知,注重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真正实现阅读与听说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在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先让学生根据诗中的描述作一幅画,表现边疆生活、边疆风光或送友归京时的情境。学生非常兴奋,创作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画。教王维的《汉江临眺》时,先让学生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再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作画,从学生的画中可以看到汉江浩瀚的水势,以及若隐若现的远山。

如何培养创造力的方法 篇6

[摘要]“美术是一种文明的象征”,因为全人类都创造了美术,成为一种文化实体的一部分,所以不断提高全民的审美素质,是基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相对的可行性和紧迫性。纵观我国现时期美术教育的发展规律,努力改变儿童美术创造活动是势在必行的。创造教育是当今现代化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进行素质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创造对人的发展,对社会的贡献,对人类文明的进程密切相关。中国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就极为重视创造,他曾在《创造宣言》中写到“创造主未完成的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个不容忽视也不容回避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学生在绘画方面缺乏创造性。如何激发学生在绘画中的创造性,是每个美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想象力 个性 气氛

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只注意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重点放在基本功的训练上,而忽略了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创造力的培养。学生的头脑中评价一幅画“好”与“不好”就是看画得“像”还是“不像”。学生也习惯了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的这种训练模式。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这只能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类似“复习”的过程。这种没有用“心”去画就体现不出个性,更谈不上创造性。所以我们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应更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一次教学课上,我要求学生画命题画《我喜欢的活动》,结果许多学生画的不是放风筝,就是跳绳等一些老掉牙的题材。他们实在想不出什么有趣的事。也难怪,现在的孩子生活空间太小,自由支配时间太少,成天关在钢筋混凝土筑成的高楼里,每天学校家庭二点一线,假日大部分时间又被作业、各种培训班所占据,余下一点自由时间又大都与电视、电脑、游戏机为伴了。我们的生存空间都被“现代文明”所覆盖,以前充满灵性的山没了,溢满情趣的小河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人工建筑的公园、喷泉、花坛等,家长们又成天疲于生计,也没有过多精力带孩子出去走走,于是孩子们跟大自然亲近的机会更少了,使得他们的童年失去了斑斓的色彩。现实生活的机械性、单调性对孩子心理造成的影响,也直接影响到孩子创造力的发挥。所以我们的老师、家长平时要尽量多抽点时间带孩子出去走走,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多亲切一下自然,多一点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说不定一根狗尾巴草、一朵野花、一只草丛中的蚱蜢就会引发出孩子们无穷的遐想,产生不尽的灵感。

儿童在接触美术作品时,除了蜡笔、水彩、水粉、油画等一些常见的美术作品之外,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数动画片了。由于长期浸润于卡通人物中,过分的甜美,使孩子画出的图形都带有明显的卡通痕迹,缺乏阳刚之气和一种古朴稚拙的生命本色。所以,我们平时应尽可能地提供机会,多给孩子欣赏一些不同形式、不同种类和风格的美术作品。比如欣赏非洲的图腾柱,让孩子感受原始艺术稚拙、古朴、粗犷之美;让孩子感受色彩的艳丽;有针对性地欣赏一些现代艺术,让孩子接受新鲜事物的剌激,从而开拓思维,启发创造。

作为美育教师,应该回归创造,发展学生的优势,运用创造教育理论来开展自己的教学尝试。

一、还以想象天性,遵循发展规律

儿童开始画画时,似乎完全沉湎于自己的活动之中,虽然他们看见自己画的痕迹时非常高兴,但他们似乎并未想到一种主题或目的。这种愉快活动的痕迹加强了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是个人成就感的重要源泉,在以后的创作过程中,这种满足感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创作中对自己的不断认同和其他人对他们的认同,就会大大地影响他的创作。所以,学校的美术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还以原来的那种无拘无束的创作活动,海阔天空的想象,是这个时期该做的事。

1.教好美术课,奠定创作基础。已受了一定传统教育的儿童,要使他们感受到一种全新的开始,一种发挥自己想象的冲动,是上好美术课的主要任务。例如上课时,在黑板上分别画四个相同的图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组同学轮流以图形为基础,随意在周围添画,看最后哪一组画完的作品最有趣、最有创造力和想象。学生热情高涨,激动不已,充分调动了内在的天赋与潜能。或是出示一张很大的画,让学生讲讲这画中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旨在让他们重新回归到那图形的象征主义阶段),接着,教师在画的一个空间上画一笔(是随意的,不规则的符号),然后,让学生想象这是什么。接下来让几个同学一起在画上画出自己所想的、所知道的东西。(在环境的选择中,创作了非凡的想象)。最后,教师采用声、形结合的方法不断出示一些比较大胆的儿童画,以及播放动物、流水、自行车、汽车的声音(增加学生的遐想)。在这样的气氛中进行审美创作活动,使儿童在不经意中体会到美术创作的自主性,从而逐步奠定了儿童的美术创作基础。

2.挖掘教材内容,提供想象素材。

根据著名美术教育家V.罗思菲德,关于儿童绘画的心理描述和心理学家丁.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理论描述来比较,会看出这一阶段儿童以自我中心、自我的空间思维的中心是理智的现实主义,一幅画中可以同时出现一连串事件。想象是这一阶段的灵魂。所以,根据这一发展规律,不断从现行教材出发,挖掘教材中可行之处,一般训练课往往要加上一节想象课,充分扩展儿童的想象天地。

加强儿童装饰画的教学,使他们的想象画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了明显的改观,在装饰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通过对图形、对色彩的想象,画成一幅幅耐人寻味、趣味横生的作品。

二、供选择途径,强调个性发展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比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能更大程度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他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以自己特有的速度进行创作,他们受外部条件的影响不大,以他们自己的语言和个人方式完成美术作业,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改变美术中评定好差的衡量标准,提出美术是“无错误学科”,这样能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并且可以从儿童的创造中分析出每个学生的个性类型和成熟水平,然后在提出作业要求时就应区别对待,向学生提出不同的选择途径,可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最佳途径。

1.游戏学习法

儿童的各种游戏都可以结合,并向各个方面发展。从感性方面,游戏以拟人化和客观化可以发展为戏剧,从感觉方面,游戏的自我表现的方式可以发展为视觉的或造型设计;从直觉方面,游戏的韵律活动可发展为舞蹈和音乐;从思想方面,游戏以,建设性活动发展为手工艺,而这四方面可以融为一体,即是人格和谐发展的一体。在我的美术教学中,主要从感觉和思想上利用游戏学习培养儿童的造型、绘画、手工能力,并且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教在其中的任务则是担任随从、向导、启发者、心理助产士的角色。比如,在教学《我的家》时,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表演各种家具的组合,使本来的物体得到了感化,而成了思想者之一,让学生边做边画,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真正属于自己的创作方式。所以,游戏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变成艺术的活动,因而获得了儿童的有机发展的效果。

2.玩做学习法

玩做能使学生的个性在美术创作中得以充分展示的教学途径中,玩做学习法也是不容忽视的,在玩做中锻炼了儿童的手工技巧,逐步发展了儿童的心理活动,并且也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我表现的愿望也得以实现。比如教学《美丽的树林》时,教师发给学生很多的彩色纸,让他们撕撕、玩玩,然后再把撕成的各种形状一个个组合起来,形成一幅美丽的树林画,最后再让学生进行绘画创作。这样,美丽的树林不再是三角形、圆形呆板组合了。又如教学《纸盒笔筒》时,纸盒的剪裁、粘贴、装饰都是让学生在玩中完成的。

3.心画学习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我特意设计了心画学习法,让学生排除一切外来的干扰,使学生在一种肃静的环境中完成自己的心画,毫无掩饰地表现出心中的图式。首先教师播放音乐,学生闭目静思片刻,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把自己所想到的画面画出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

三、创设艺术气氛,完善交流环境

儿童自从有了交流的意识开始,语言虽在一定范围内能帮助他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但不是全部的,而绘画便成了这一阶段儿童最易接受和表达自己感情和情绪的一种有效途径。平时我们屡见一些儿童在一起边画、边叫、边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他们的这种表现方法越来越远离他们,所以,作为一位小学美术教师应及时地发现这一特征,因势利导,积极创设艺术氛围,不断完善儿童的交流环境,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交流,情绪得到体验。

1.创设校园氛围,增强艺术感染

以学校教育为“大气候”,直接影响学生的艺术创作这个“小气候”。在校园中,不定期地开展儿童画展,使学生的创作体验得到证明,开展较大规模的现场命题作画比赛,积极参加省、市、全国的绘画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得到锻炼,也可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使比赛成为创建学校艺术氛围的粘合剂。

2.开设课堂画廊,促进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审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有效的时间内创设学生进行绘画的氛围,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而开设课堂画廊,是增加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画廊中,先让创作者谈谈自己的感想,然后让学生来欣赏、评估。在评估中,各抒己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交流。课堂画廊也促进了学生的绘画动机,在创作中,他们全神贯注,大胆尝试,并且不时地传出学生的呼叫、哼曲、自言自语、咕哝。这样的创作环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都熔铸到画面中,使整个创作过程充满着一种激情、愉快、满足。

综上所述,小学儿童的绘画目的,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这种发展由一个人的个性或自我形象的变化显示出来。每一个少年儿童都有创造力,都有自觉探索愿望。我们应当在教学中发展他们的创造力,点燃他们的创造力。针对每个少年儿童的素质要求,营造创造教育的时间、空间、环境,为每一个儿童提供表现潜在探索欲、创造力的机会,调动他们内在动力,使其创造力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新时期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篇7

一结合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培养创造力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限制, 幼儿的创造能力和意志力都较弱, 他们的创造活动不易持久, 创造愿望来得快, 去得也快, 常常是瞬间即逝, 因此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往往具有短暂性的特点。

幼儿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游戏、绘画、语言活动、思维活动和个性特征等方面。游戏是孩子的生命,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活动, 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无拘无束地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创造力, 如玩“奥特曼大战怪兽”的游戏, 幼儿用积木拼搭成不同形状的“大炮”、“飞机”、“机关枪”, 用肢体模仿“奥特曼”、“怪兽”、“战士”等, 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游戏的酷爱使他们玩起来像是真的一样, 一会儿找“怪兽”, 一会儿“开飞机”, 嘴里还念念有词, 时常用身体动作表现游戏中的人物形象。作为幼儿活动的主导者, 对幼儿的创造力是扶持培养还是反对限制, 将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一些人认为活泼好动的孩子吵闹、难管、鬼点子多, 像小猴似的, 因此, 总是想方设法把他们“管起来”, 要求孩子的言行举止都看教师的眼色, 听从教师的口令。如一味要求小嘴巴抿好, 两腿并拢, 双手放小腿上, 长此以往, 表面看起来纪律很好, 个个都很听话, 然而, 幼儿的创造力却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被毁灭了。问起话来一问三不知或一个模式回答, 不善于动脑筋, 不愿尝试接触新事物, 不爱与人交往, 做事有始无终, 变得胆小。

二充分发挥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幼儿园的孩子往往有强烈的好奇心, 对周围的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爱提问是幼儿求知、探索精神的体现, 而孩子的问题是各式各样的, 有些问题似乎很“傻”。作为老师要鼓励、引导孩子提出各种问题, 并创造环境、条件, 帮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 去寻找答案, 有时与孩子的沟通也很必要, 不要因为孩子的追问而厌倦、不耐烦、不理睬, 甚至说:“滚开、吵死了、不要问”等, 这样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求知欲望, 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 爱护孩子的好奇心, 支持、鼓励和引导孩子的求知、探索行为, 有利于萌发幼儿的创造力。

好奇心与想象力是创造力的翅膀, 而富于好奇心与想象力正是幼儿天然的心理特征。记得一次美术课, 主题是画《我的老师》, 孩子们安静地准备着自己的作品, 一个孩子边画画边看着我笑, 而且双手遮住画, 很神秘地不想让别人看的样子。当我笑着走到她身边, 问她:“画什么这么开心, 能让老师看看吗?”她还是笑着不肯让人看, 我又说:“不管你画什么老师都喜欢。”结果她亮出画面, 并告诉我说:“我画的是你”。原来当时我怀孕了挺着大肚子, 她觉得特别好奇, 就把大肚子的我画下来, 后来这幅画参加了年级的画展比赛并获了奖。

三要创设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良好环境

《纲要》提出了“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一理念, 这就要求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幼儿创造的环境氛围。首先, 在物质方面应提供给幼儿充足的时间, 独立的空间和一些基本材料, 让孩子自己去动脑筋组合、拆装、创造, 以此激发其创造力。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过程中要做到不随意干涉孩子玩、不强制性地让孩子上兴趣班, 不随意性地斥责孩子的多端性思考。如强制性的让孩子学钢琴, 学舞蹈等, 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

另外, 在精神方面应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愉快的心理环境, 使孩子勇于自由地想象和决定。当幼儿表现出任何创造行为时, 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赞赏、鼓励, 要经常微笑、经常伸出大拇指, 让孩子感到安全、温暖、自由、愉快;还要接纳幼儿的错误, 幼儿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难免会“闯祸”或出现差错, 我们要予以宽厚的谅解, 不要过分责备。如孩子将小鸡放到浴缸里给它洗澡, 把鱼种到泥土里等, 虽然现在孩子不知道这样做的结果, 但他们的思维是正确的, 只是没有生活经验, 需要大人的引导, 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教育家卡伯曾指出:正是童年时的幻想引发了以后所有的创造性活动。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 使更多的幼儿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 是我们每个幼教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对待, 善于引导,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方式方法, 幼儿的创造能力一定会得到充分的展现!

参考文献

[1]张艳霞.浅谈如何培养新时期合格的幼儿教师[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 (6)

教师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篇8

创造力对幼儿的成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会直接影响到其长大后的创造力。为了使幼儿能够成长为创造型的人才,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一、创设鼓励支持幼儿创造的氛围

想要创设鼓励和强化幼儿创造意识和创造行为的氛围,必须为幼儿创设轻松、自由、愉快的心理环境,使幼儿产生心理安全感,没有恐惧和不安,知道老师是非常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只有这样才能产生高度的心理自由和轻松愉快感,才能在活动中迸发出更多的能量和创造力。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不要立即对幼儿富有创造性的言行予以批评,那样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受到抑制。要多给予支持和鼓励,以免使幼儿产生消极的环境气氛。在活动中,应多对幼儿说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比如老师让幼儿画一朵盛开的鲜花,而个别幼儿却在此基础上又画上了几只小蜜蜂在采花蜜,甚至有的幼儿又画上了太阳、白云、小鸟、大树等,你可以表扬他画得很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活动中,多让幼儿讨论、交流,并对幼儿不断地进行提问,让幼儿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想象,多给幼儿以鼓励、支持、表扬、承认、欣赏,多给幼儿自由自主的机会,创设出积极鼓励幼儿创造的环境气氛。

二、让幼儿自由活动,教师给予必要的帮助与指导

在活动中,幼儿喜欢自己亲自动手去触摸、摆放或拆卸各种东西,这是开展创造活动的基础。教师要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意愿去选择和探索活动材料和方法。如果在活动过程中幼儿遇到困难,为了避免使幼儿受到挫折和失败的打击,保证幼儿获得成功后的满足,教师可提供关键性的技术指导,以调动幼儿的创造欲望,发挥更多的创造力。比如,在美工课上,我们做小猫的面具,大多数幼儿都是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小猫的胡须,我们可以给幼儿以提示,使幼儿想到用各种材料粘贴胡须会更形象生动,对于操作有困难的幼儿,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帮助。

此外,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来完成他们的活动计划,这样才能使幼儿享受成功的愉悦。如果时间太短,完不成活动,就会使幼儿对活动失去兴趣,抑制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三、运用积极的评价

在幼儿进行创造性活动时,教师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对幼儿产生创造性思维会起到激励作用。评价时,要尽可能避免消极的谴责性评价,以免对幼儿心理造成压力,使幼儿产生不良情绪,导致不良心理。当你让幼儿用积木搭一座房屋,而一名幼儿只搭一个三角形,你可以鼓励他搭得有创意,像是一座金字塔。这样一来,幼儿的活动积极性增强了,更愿意开动脑筋,去寻找新的发明创造。所以,评价要以正面激励为主,积极的评价是对幼儿创造行为的最好反应。同时,教师应引导幼儿参与讨论,在交流过程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见解,多动脑思考、判断,逐步形成自我评价的能力。

如何培养创造力的方法 篇9

内容提要:

新时代的建设者,应该是适应性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墨守成规、照本宣科是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开发智能,提高创造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时代要求。创造型人才需要多学科、多渠道共同培养,本文拟在以下五方面谈谈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知识储备是创造力的基础 ;

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坚韧毅力是创造力的保证;

四、敏锐的社会实践活动观察能力是创造力的基本技能;

五、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是提高创造力的关键。

新时代的建设者,应该是适应性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墨守成规、照本宣科是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开发智能,提高创造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时代要求。创造型人才需要多学科、多渠道共同培养,本文拟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型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产生创造性构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最高形式。要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顽强的创造毅力,能以敏锐的感觉,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象、推理判断,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

社会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中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提高创造力最为有效的途径。因为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既涉及自然科学,也涉及社会科学,综合性很强,而社会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在综合性的基础上,更强调了实践性,因而课外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从而为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实践活动课教学要求通过具有实践特色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认识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的主要特点,了解家乡人民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初步懂得如何注意协调好家乡的人地关系加快家乡经济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围绕以上教学目的而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既可开展野外考察、环境监测、资源考察、规划开发,又可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旅游等活动。错综复杂的自然、社会环境,促使学生在考察活动中动心、动手、动脑,不断地去接触、分析、思考、解决一连串的问题,这无疑会提高他们观察能力和调查能力,对训练他们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和发展智力有极大的好处。由于社会实践活动考察所接触的一些问题,与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是紧密结合的,远较课本知识丰富,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发散性、伸缩性思维的现实问题,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知识储备是创造力的基础

社会实践活动创造能力是指学生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知识和运用社会实践活动知识,新颖、独特地分析、解决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问题的本领,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牢固掌握社会实践活动知识为基础的。人们常说,“无知必无能”,这是很有道理的,不爱学习,知识和经验贫乏的人,他的认识思维活动不可能发展得很好,当然也就谈不上发展创造性思维了。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方法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知识的传授,精讲多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于分析解决问题中掌握好社会实践活动知识,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寻求更多的知识。

社会实践活动的考察研究工作是一件头绪纷繁的复杂工作,而且难度很大,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具有扎实的社会实践活动知识基础,又要具有把社会实践活动知识运用于观察社会实践活动事物的能力,因而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社会实践活动野外考察能力;另一方面,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也要求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知识,具备良好的社会实践活动素质,才可能在实践考察中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社会实践活动问题。

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坚韧毅力是创造力的保证

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脑的思考必须要有动机,进行创造性思维,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坚韧的创造毅力,才能敏锐地发现和思考社会实践活动的细节问题,才能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去克服困难,最终解决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否则,创造往往一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社会实践活动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往往要爬山涉水,走街串巷,是很辛苦的,如果没有加强思想教育,重视动机和毅力这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实践活动要出成绩是很难的。创造意识和毅力是创造的保证。思维动机有内因和外因,如何借助外因促进内因起作用,提高社会实践活动思维的兴趣和动机,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之所在。教师首先要明确,并非只有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才是创造,只要是运用自己的才智所产生的独特而有价值的产品,就是创造,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是创造,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发现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也同样是创造。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只要是通过自己积极思考后所提出的,以分析或解决社会实践活动问题的较新颖而有价值的思路、方法、见解,都是创造,它是一个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的过程;其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把激发学生创造意识和培养坚韧毅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长期教学计划,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培养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意识的自我激发和创造毅力的自我培养。例如,我校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选择了三岔水库作为活动基地,让学生实地观测水库的面积,了解水库的物产,知道水库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并通过走访当地的老百姓,知道这么大的水库是老一辈人一锹一锹人工挖出来的,学习劳动人民的吃苦耐劳精神;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到当地老百姓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巨大的提高,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四、敏锐的社会实践活动观察能力是创造力的基本技能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思维最重要的能源”。思维无论是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推断和解决问题,都需要有一个观察事物、发现事物的过程,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周密的、正确的、系统的观察,就不可能收集到大量有价值的事实材料,并从中发现新的规律。观察对一般的思维过程尚且如此重要,进行创造性思维就更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了。因为只有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才能觉察到别人所忽略然而意义却不寻常的事物或事物细节,才能获得更多更具体的感性材料,才能形成丰富的表象储备,否则创造性思维就成为“无米之炊”。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野外考察,由于研究对象都活生生地存在于家乡周围环境之中,只有坚持实地观察,才能获得极为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知识,才能进一步经过创造性思维产生出创造性的产品来。因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应成为教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首要教学目标。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对复杂对象的观察效果,没有周密安排是不行的,笔者的实践体会是:

1、做好观察前的组织准备工作。观察工作开始前,教师要让学生对所观察的社会实践活动事物有足够的了解,并教会学生一些考察技能;要向学生提出观察目的和要求,目的任务越明确、具体,观察就越有效果。

2、注意观察的顺序,指导观察的方法。观察程序应由整体到部分,又由部分到整体。做好观察记录,在观察实践中,要培养学生运用种种方法,使观察对象从背景中突出,以获得鲜明而完整的印象。并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教师讲,学生看;教师讲解与学生独立观察相结合;学生独立观察等形式。

3、做好观察后的总结。这是巩固观察收获的有效方法,要鉴定、登记标本,整理观察记录材料、照片、音像资料;写观察心得报告;教师要分析学生观察过程出现的问题,肯定好的经验,提出新的要求。

五、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是提高创造力的关键

1、以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综合运用,增强创造力

社会实践活动事物是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要素共同影响下的产物,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错综复杂关系,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同时,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事物都分布在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空间,表现为一定的“点、线、面”的结合,具有区域性的特点。这使得我们在研究它们的关系或解决社会实践活动问题时,既要运用形象思维,形成直觉的表象,经过类比、联想、想象等活动而使其思维产品具有创造性;也要运用抽象的逻辑思维,去分析资料、形成概念、寻找问题的症结、检验假设。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但就创造思维产生的过程来说,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形象思维,因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形象积累。由于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对象是生活经验还不丰富的青少年,因而在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求教师除应尽可能利用直观教具外,还应利用野外考察、社会调查、郊游、参观等机会让学生接触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环境,感知大量的感性形象,让学生储存尽量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表象,以启迪他们的智慧,在社会实践活动思维中发挥出创造才能。比如,我校社会实践活动兴趣小组在对“金桂园”苗圃基地的参观考察中,一位学生提出了培育七彩桂花的大胆构想,在得到教师肯定后,他又进行了可行性探索,并拜访了苗圃技术人员,最后经过积极思考,写出了富有创新精神的调查报告,这与他平常善观察,注意积累,善于进行类比联想是分不开的,同时也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果。

2、重视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是对同一问题多角度、多方向寻求答案的思维过程,社会实践活动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决定了社会实践活动事物的形成。变化与发展具有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的特性,这就为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思维材料。教师应善于捕捉与构想克服思维定势的问题,提高学生变通求异能力,在活动中可采用逆向、横向、多向等思维方法,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比如.我区地形结构呈三面环山,一面开口临江的“马蹄形”特点,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这使得我区在夏季东南季风的影响下,降水丰沛,而且冬季由于西北山地的屏障作用,阻挡了冷空气南侵,有利于农业生产。在野外考察活动中,教师提出,如果我县地形“马蹄形”开口向西北,而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那么我区水系分布、气候特点会发生什么变化,对农业生产又会造成什么影响呢?这种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实际的逆向思维问题,最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心理,进而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集思广益,综合提高

集中性思维是运用已有的信息,朝着一个方向,去获得问题的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的有机组成部分。人通过发散性思维,有可能突破原有的知识圈,然而,如果只满足于发散性思维,那么人们思路就可能是“天马行空”,没有实际价值。对于创造来说,一团乱麻式的答案是无济于事的,因而.要有所创造,必须有集中性思维的参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集中讨论式是经常采用的好方法。学生经过积极的思考、酝酿,就同一问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往往在热烈的讨论中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例如,我校在组织学生参观“东爵精细化工(南京)有限公司”时,教师以如何发展我镇经济为题,要求学生在参观访问后认真思考,提出切实可行方案。之后,召开小组讨论会,学生经过充分准备,各抒己见,激烈争论,互相启发,新方案不断被否定或被补充,最终达成共识.选择出较满意的答案。学生在方案的讨论选择中,会提出有创造性的独特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途径,同时,在讨论中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对提高创造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如何培养创造力的方法 篇10

摘要

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换句话说:是坏境真正创造了创造力。只有在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创新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营造创造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

营造环境; 培养; 创新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会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感,从而达到能够表达和创造音乐美感的目的。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教师有意识运用教育创新理论,从小培养、激发、鼓励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大胆挖掘学生潜力,就能培养一批富有创造力的人才。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我传统与创新有机结合,相互交融。

教学观念不变,即使教材换了又换,也只能是“穿新鞋,走旧路”。依葫芦画瓢,固步自封,机械地重复以往的教学模式。创新就意味着陈规的突破,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如果我们教师本身就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创新能力,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有一位著名教育学家曾指出“教学生任

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获取知识和组织,教师不可以只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柜,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这固话说得多好啊!我们不可以把小学音乐课看作就是“唱歌课”,更不能成为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唱会即达到教学目的。这种以教师为主,以教代学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真正实现新课改下的教学目的。而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不可以高高在上,身上照的光环,应该蹲下身来和学生对话。当然,转变教学观念,不等于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可取之处,而是要把传统与创新有机结合,相互交融,必将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更新教学方法,把枯燥与创新形成对比,彰显魅力。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是没能找到较好他的方法。”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就要积极、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尽可能是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我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总结了一下几点教学方法:

(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都知道: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要使他们真正理解并掌握节奏,必须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生动有趣的故事,运用视觉和听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

(二)积极动脑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

音乐丰富多彩源于创造,要给学生以创造的自由,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主动思考和探讨。改变过去“你听我说”“你问我答”“我教你唱”等呆板的教学模式,在日常的教学中我选择简单而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易于创编的歌曲,医用让学生创编歌词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记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三)引导学生做表演,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边唱边演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跟喜欢用动作来表达情感,表现欲同想象力一样。表演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一种音乐活动,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当然,要表演有时就少不了一些小道具,我们老师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亲手制作不同的头饰,自己设计舞蹈动作,也可以自由组合,进行舞蹈创编,把歌曲的内容和内心的感受通过肢体语言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四)简单歌词故事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音乐教育正是进行创造教育,培养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科学之一。很多音乐都是有故事内容的,有些通过歌词可以知道,有些需要认真欣赏、体会其中的意境。让学生根据歌词,创编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理解音乐。

(五)自制简单的小乐器,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对乐器有着天生的喜爱,要加强学生对乐器的了解和运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制简单的乐器,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例如:可以用打击乐表现风声、雨声、小鸟的叫声等等,提高学生对打击乐的认识,再根据歌曲的情趣选择常见的乐器:碰铃、木鱼、三角板等,创编简单的伴奏。当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尝试用生活中的物品创制乐器的乐趣。

三、目标与假设

(一)探索和研究创新教育为特征的小学音乐教育模式。

在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特点,在总结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提炼出音乐教学的一般操作方式,并通过实践验证和完善创新性音乐教学模式。

(二)创设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条件研究。

通过改变课堂常规,重组课堂结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丰富的唱、跳、奏、演等多种的变现活动,激发创新灵感、培养创新精神。

六、措施:

(一)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即不受固有模式束缚而进行的有创见性的心理反应,就是教师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对象,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教学方法的改变,便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之一。

1、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理论的根本特点是先试后教、先练后讲,这正切合了小学生对事物因好奇而产生探索动机这一心理特点。教学中只是指导性、方向性地给予帮助和组织整个过程。通过尝试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2、问题式教学法

古希腊学家苏拉底观察到,人是靠接触自然和亲身实践来认识世界和获得概念的。因此,帮助学生发现他们自身世界是至关重要的。于是便产生了“问题式“教学方式的精神,认为人可以在别人的诱导下,发现自我纠正,从而得出科学的概念和结论。在我们音乐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遵循创造性思维活动规律,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情景教学法

创设一个情景,在这个情境中学习相关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合适的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是学生更能加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激发学生的创造表现欲望。在学习不同的课程内容时需要创设不同的情景,情景是音乐教学感情感化、审美化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生理、心理特征,自觉运用教学中的审美规律,精心创设审美情境,是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创设音乐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讲述生动故事,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教师声情并茂的演唱及情趣盎然的表演,利用图画、音响创设情境,甚至于用实打实的场景模仿等

4、体验式教学

奥尔夫曾说过:“儿童在早期多体验的一切,在他身上得以被唤起和培养的一起,对其毕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如果说发展兴趣的目的是为了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那么,引导体验则是让学生感受音乐创设的美好心境,使其在良好的音乐环境里用心去感悟音乐。也许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别人告诉你的事情很快就会忘记,而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恐怕很少会忘记,甚至还会记忆深刻,这就是体验式的特点与优势。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体验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与机会参与到音乐体验活动中来,这样的音乐教学模式,会很好地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引巧•开拓„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

1、搭设创新的支点

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点燃创新的火花——兴趣时,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具备足够的信念储存时,就该运用这些信息,借助想象与联想、发散与收敛、直觉与灵感等基本思维方式,加以重新组合从而搭好创新的支撑点,使创新活动有可能变为现实。(1)鼓励想象、萌发创新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展开,萌发创新灵感。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所撰写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的:“在创作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饿哦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具有形象性、概括性、整

体性、自由性、灵活性。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赏音乐想象音乐中塑造的形象,让音乐形象在脑中再造,提高了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同时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大胆尝试、激发创新

尝试教学的主题思想,无疑是让学生先试一试,即先练一练。这是一种具有探索、创新精神的发现式教学,这既体现时代精神,又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它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暗示下,让学生主动地、独立地、进攻性地去探索、寻找、发现知识,增长智慧。尝试教师正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改变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看的时间、想的时间、说的机会、练的空间,正由于尝试教学法的“给”,学生就有条件、时间、机会、空间去探索难点、解决问题、改正错误。回顾过去,学生听到“试唱”就唉声叹气,因为我总是说音没唱准,节奏不对,声音像“没涨整齐的稻草”。现在,我给时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学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借助琴声自学,有的相互倾听,效果确实比我苦口婆心的说教有效。这不仅使学生巩固了识谱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3)主动探究、引发创新

课程标准写道:“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例如在一年级《过新年》的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学中,我通过创设“过新年”的教学氛围,带领学生利用身边的乐器和自己的身体语言进行了过年大联欢的教学活动。首先,学生通过对

前几节课的学习已经对过年有了进一步认识,其次,我又带了许多红绸和乐器,使学生有了想象的空间。然后,我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合作表演。在这节课中我把享受音乐的乐趣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合作中发挥自己想象和创新能力。我也参与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起想办法做动作,即面向到全体又兼顾到个别。孩子们在这一节课中通过个体的差异,进行了带、帮、学的合作交流,让有特长的学生有了表现的机会,也使其他的学生有了参与和创造的机会,每个人都动了起来。有的孩子自己创编了热闹的节奏;有的孩子创编了舞蹈;有的孩子画了一幅美丽的画;有的孩子剪了窗花;有的孩子学起了鞭炮声;有的同学竟然想到了包饺子。看到孩子们的创新,我非常感动。这样孩子们在创造音乐、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中过了个热闹的新年大联欢。另外,我们还通过在学校中组织多方面的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让部分特长生有进一步表现的空间,对音乐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创新。

2、体会创新的趣点

苏赫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底深处,有一种被承认、被肯定的心理需求,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这种需求一旦被满足,便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当学生体会到因为创新而带来的成功和乐趣后,将促进学生追求无休止的成功,“推动继续学习”,达到“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功。”由于音乐实践的机会增多,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老师 的指导下逐步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多角度进行创新性思维,提出独特的见解。因此学生更爱上音乐课。

(三)创设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音乐教学以唱、演为基本手段,故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和对音乐技能的形成与提高,都只能通过自身活动,自觉活动才能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与行为方式。教师应创设机会,让学生进行主题学习,通过实践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活动内容的创新

游戏、比赛创新:根据课的内容和要求,有学生自己设计游戏、比赛内容,自己组织实施。动作编排创新:让学生根据音乐特点创编动作,进行简单的唱游活动。表现方式创新: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对音乐的理解,创编表现音乐形象的新形式、新方法。

2、教学组织的创新

教学过程组织的创新:在课的开始、准备部分,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可以是全班。让学生自己根据特长分组,唱、说、演等,教师根据教材技术难易程度,分成几块教学点,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来选择教学点,决定教学的进度,从而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欣赏一首乐曲,有的学生可用动作表现音乐形象等,他们都是通过不同地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3、音乐器材运用的创新

根据教学内容自制打击乐器,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唤起学生创新的激情。如,欣赏乐曲《森林狂想曲》,我让学生自己用易拉罐装上沙子用作沙球,用筷子做双响筒用,用小铃铛串起做串铃用等,学生在听音乐时,用这些自制的乐器为乐曲伴奏,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学生兴趣很高,理解音乐的效果很明显。

(四)展现个性,创新中培养音乐能力

1、激发兴趣,体现个性

学生都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要能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兴趣的带动,促进能力的提高。练习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学法和教法,突出个性的发展。例如:对大胆大方的学生,肯定其积极的一面,让其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扬长避短。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自我磨练,自觉增强自身生活的压力,增强对学习知识、新鲜事物的热情,扩大知识面,就会使个性得到发展。

2、利用问题,养成习惯

我在一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自主权,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完成学习任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表现,教师指导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从全面出发,提出多种思想,当某一问题受阻时,善于引导学生转移注意力,从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巧妙地利用现有条件,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们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尝试中去。

3、善用成功,培养意识

每个人都具有创新能力,但往往因缺乏学习动机而疏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就是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激发学生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观察到每当我在尝试一种新的方式去表现音乐,有的学生跃

跃欲试,迫不及待得要和我学;有的学生心里想,但不外露;也有少数学生因怕唱不好或演不好而事实上也确实唱不好,表现得很是被动。我清醒地认识到即使是后一种学生,其内心深处也有一种想要表现的愿望,因此,我们充分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层教学,让这部分学生能大方地在大家面前表现,让那些有基础的同学表现加点花样,有层次地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五)增强创新实践,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1、创设“练习”情境,营造自主创新的气氛

舒曼曾经说过:“音乐家的想象力愈是丰富,对事物的感受力愈是灵敏,他的作品就愈能鼓舞人,吸引人。”可见,想象对于音乐创作是多么重要。传统音乐教学中,对于音乐作品怎么理解、怎样处理,学生往往是看老师的脸色,揣摩老师的心思,生怕答错。即使有个别别出心裁的,也不过是“戴着脚镣跳舞”,装装样子而已。

音乐是一种感性的语言,它需要用心去感受。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最佳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动力。如教师把甜美的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感到“我能”、“我行”、“我是成功者”的自信,使之乐学、想学、爱学,进而发挥想象去创造、创新。在教学歌曲《堆雪人》时,我在黑板上布置了一个大大的雪人和一棵高高的雪松,带着学生做跺脚取暖的游戏,孩子们仿佛就置身在冰封雪冻的下雪天,当歌曲并主动参与舞蹈的创编,争着抢着创作歌词,教学效果很好。创设最佳情境,营造与音乐作品相应的气氛,使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使音乐课具有吸引力,激发出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的动力。

2、创设“问题”情境,促进自主创新的实践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教学中巧妙设疑,给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则可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欧洲古典音乐是教学中学生非常陌生的一个环节,学生既不了解那久远的历史日期,也不了解欧洲的风土人情,更不了解那复杂的作曲技巧,如何理解他们的作品呢?在导入莫扎特的音乐时,给学生写了几个小小的音符,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的曲谱,让学生试着唱一下曲谱,“1155|6655|”。“一闪一闪亮晶晶”,告诉学生这首作品是莫扎特在26岁时创作的,引发学生质疑,26岁还能创作出这么可爱的儿歌,说明作曲者有什么样的性格?这时学生从熟悉的儿歌感悟到莫扎特纯真的性格,这种性格伴他一生,无论生活的辉煌与贫穷,他的音乐始终充满快乐充满阳光,此时学生已经理解莫扎特音乐的真谛,再来欣赏他任何一首作品都不难理解了。

3、及时给与奖励,增强自主创新的信心

在音乐教学中应通过采用鼓励教学法,经常给予学生鼓励,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为此我们经常以“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等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使其受到鼓舞。尤其是对活动中经常落队的学生,只要他们一有闪光点,我们就给予表扬,哪怕是一点点表情的显露,也加以呵护,而当他们能大方、独立表现歌舞和音乐时,更是大大加以赞赏,通过各种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产生出“别人可为,己亦可为”的积极向上的思想。

4、适时加以评价,肯定自主创新的成果

创新成果的产生即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的结晶和体现。小学生的创新成果可以是一个解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也可以是一个小发明、小制作。鉴于此,我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星星点点的创新成果,比如一个自创的小动作、自编的舞蹈虽简单至极,但只要合拍都加以肯定,极力表扬。在肯定中强调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直接体验。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自主创新,学生始终处于高期望—高表现—高期望的良性循环中。

5、在教师素质教育中渗透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有创新型教师,教师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为此,我积极学习计算机知识,现已能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会制作多媒体课件,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总之,小学音乐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最佳场所,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做到学生能学习的东西,让他自己学,学生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做,使学生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尝试,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屠兰兰、罗迎春《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研究与论文写作》

[2]吴跃跃 《 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教育理论与实践》

上一篇:军训新闻稿范文下一篇:《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