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吃苦精神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培养孩子吃苦精神(推荐11篇)

如何培养孩子吃苦精神 篇1

如何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

现在的社会,对于人的要求甚高,竞争激烈,事业是天职,每个人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知识和才能,真正的成功是取决于自己的毅力和勇气。家长从小就要把孩子当成强者来培养,强者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吃苦的精神,所以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自立 坚强 进取的思想,如何去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呢?(一)孩子要自立。也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在家里,自己独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扫自己的房间,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学习上,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心理上要独立,首先,家长不能代替孩子去考虑问题,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样孩子能独立思考问题,能有主见,从而为孩子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日本的孩子从小家长就灌输“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所以日本孩子出外自己背包裹,再重也要自己背,如要别人来帮忙,那是别人看不起的.。有的男孩从小就洗冷浴,一年四季洗冷水,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和吃苦精神。在教育观念上,日本也从小灌输孩子,自己国家资源稀薄,只有靠自己的力量去生活。(二)设置生活挫折和障碍。在生活中,设置一些挫折,让孩子去面对。要孩子完成适当的家务,如打扫卫生,洗碗,清理房间等,可以物质和精神奖励,以调动积极性。也可以要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如卖报纸 农村生活体验,夏令营,与农村孩子交朋友等形式的活动。家长可以付费的形式来要孩子完成家务等,西方的孩子在十岁后就在家里或到外面打工,锻炼自己,接触社会,培养吃苦精神。(三)家长主动与孩子吃苦。由于现在的家长忙,与孩子的沟通少,造成父母与孩子的代沟越来越大,如何去弥补这个缺陷,那只有靠家长多与孩子在一起。所以家长可以与孩子参加晨跑,参加体育运动,如一起打球,一起游泳,一起旅游,这样可以增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同样让孩子得到了锻炼。孩子怕苦,就不会成功,就不会搞好学习,遇到困难就后退,悲观的对待生活,这样很难适应社会的竞争。

如何培养孩子吃苦精神 篇2

一、高职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多数职业院校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因技术不过关被企业和用人单位辞退的现象较少, 年轻人缺乏吃苦精神是企业和用人单位当下比较犯难的事情。企业反映, 当代大学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主要表现有:选择工种和岗位时挑肥拣瘦, 不能服从企业安排;企业有紧急任务时不愿加班;不能够与同事和睦相处、遇事总爱斤斤计较等。

某企业一共招了500余名应届大学毕业生, 因为受不了在一线磨练的艰苦, 先后走掉了300多名。企业界的代表认为, 相对于知识而言, “吃苦”品质、敬业精神、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是企业更需要的。由此可见, 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 更要有完善的人格。

高职学生缺乏吃苦精神, 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第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 物质生活的丰富, 一些学生存侥幸心理, 盲目地想通过捷径达到自己的目的, 不想靠自己的努力获取成功。有些人认为吃苦精神已经过时了, 从而缺乏吃苦精神。

第二, 大部分90后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成长环境充满着溺爱, 如同温室里的花朵, 缺乏风雨的洗礼, 稍微遇到些困难就会选择逃避, 或是心理承受压力弱, 遇到一些挫折易出现一些极端行为, 缺乏愈挫愈勇的吃苦精神。

第三, 对于吃苦精神的理解过于片面, 认为现在环境变了, 无须古人说得凿壁偷光, 亦不需要老人们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对于吃苦精神含义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含义, 不懂得时代赋予吃苦精神的新内涵。

二、以载体为依托培养高职学生的吃苦精神

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吃苦精神, 先要对吃苦精神的含义有所了解。对于吃苦精神中的苦解释, 新华字典中对“苦”字的解释有五层含义:一是像胆汁或黄连的滋味, 跟“甜”、“甘”相对;二是感觉难受的, 困苦的;三是为某种事物所苦;四是有耐心, 尽力的;五是使受苦。一般意义上的“吃苦”是指能忍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极度匮乏, 能承受肉体与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 我们所弘扬的“吃苦”精神, 并不是说要过艰苦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要从精神领域探讨吃苦精神的重要性。

吃苦耐劳的精神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下来, 时代赋予吃苦精神内容需要不断创新。针对目前的高职学生, 转变对于吃苦精神的片面理解, 更多时候需要从吃苦精神的内涵延伸具体的内容, 具体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主要以榜样、实践、学习、理想为载体阐述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吃苦精神。

1. 以榜样为载体, 培养学生吃苦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在《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中, 希望全国广大团员和各族青年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 自觉肩负起时代的重任, 以英雄模范为榜样, 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著称于世, 从神话传说中的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到大禹治水、卧薪尝胆和悬梁刺股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伟大精神。我们的祖先对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吃苦精神有着深切的感受, 《左传》中说“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

(1) 行业的榜样。结合我院学生情况, 经常举办校企合作讲座, 邀请中铁行业的领军人, 为学生们讲述他们在铁路事业上的奋斗历程, 加深学生对铁路行业的感情。特别是邀请中铁行业的劳模代表窦铁成为学生做讲座, 讲授自己如何一步步走上高级工程师的发展道路, 其中不乏他每一步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 对待铁路事业的执着精神。在劳模身上都体现了一种坚定的吃苦精神, 感染学生, 为学生树立榜样。

(2) 身边的榜样。我院的毕业生就业基本上都在铁路、公路等施工一线。环境艰苦, 最典型的反映在学生身上的就是顶岗实习一年返校领毕业证, 好多学生都晒黑了。搜集他们在工程现场工作的照片, 向学生展示。只有了解了未来的工作性质, 工作环境, 工作内容, 学生才能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在学校期间应该加强自身吃苦精神的培养。每年可以推荐一些在顶岗实习期间表现突出的学生为学弟学妹们现身说法, 让他们真切感受吃苦精神在工程单位的重要性。“下得去, 留得住, 用得上”, 这是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高度评价, 其实隐含的就是我院学生具有很强的吃苦精神, 深受用人单位的喜爱。我院连续多年就业率在96%, 这和我院学生的吃苦精神密不可分。

2. 以实践为载体, 培养学生吃苦精神

每年新生入校都会有近一个月的军训生活, 严肃的军训生活是培养学生吃苦精神非常好的一个途径。离开父母的呵护, 学生应学会独立生活, 独立照顾自己, 独立学习。辅导员可以在学生中间召开吃苦教育主题班会, 老师准备相关资料, 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吃苦精神的理解。

只有融入社会, 才能更好地理解吃苦精神的内涵, 更真实地感受到目前就业形势。现在很多单位用人越来越趋于理性, 那些只是拥有高学历, 而作风浮夸、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 越来越没有市场。中国教育频道举办的《职来职往》节目, 反映了用人单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标准, 高知低能的人往往会被最先淘汰, 而踏实、认真、谦虚的求职者往往很受用人单位的垂青。相关报道中提到的那些单位, 不惟学历选人才, 更注重人的内在品质, 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吃苦耐劳精神永远不能丢。

《周易》有“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组织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社团策划的活动, 高职学生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等, 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自身吃苦精神。不仅要把这一宝贵财富永远记在心上, 更要将其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 沉下心来, 从一个个平凡的岗位上干起;扎扎实实, 从一件件琐碎的小事上做起, 不畏艰辛, 不辞劳苦, 坚持下去, 必会大受其益。

3. 以学习为载体, 培养吃苦精神

吃苦精神反应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就是应该对知识的追求有一种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 古人的凿壁偷光, 头悬梁锥刺股都反映一种刻骨读书的精神。

现代的生活条件更多需要学生能够对知识有一种强烈的追求精神。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之所以成功, 其实就源于他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 能够连续三天三夜在实验室做实验。吃苦精神是一种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素质和人格魅力。以学习为载体培养学生吃苦精神, 在学校期间, 高职生的学习特点是围绕岗位设置课程体系, 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基本是1:1, 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 同时结合未来的工作实践培养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两者有效的结合既可以培养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 也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力, 对培养学生吃苦精神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4. 以理想为载体, 培养吃苦精神

以理想为载体, 培养学生吃苦精神, 把理想和吃苦教育有效结合, 激发学生内在的吃苦精神。理想让我们的人生充满希望, 即使在逆境的情况下依旧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 执着地为之努力。把理想教育和吃苦教育有效结合, 可以更加促使吃苦教育的有效提高。张海迪5岁患脊髓病, 胸以下全部瘫痪, 但是她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理想, 以保尔为榜样, 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 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 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 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 却发愤学习, 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 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 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张海迪顽强的吃苦精神源自于她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 在理想的指引下就会激发他们独立自主创造自己人生的动力, 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激发自身的潜力, 面对艰苦的环境、枯燥的工作、人生中的挫折、生命力的苦难等, 有理想作为精神支柱, 从而不断努力、不断超越, 在这个过程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以树立榜样、参加实践、刻苦学习、理想教育, 依托这些载体塑造高职学生吃苦精神。我们在未来的学生教育和管理中不断探寻新的载体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摘要:本文以榜样、实践、学习、理想为载体阐述培养高职学生的吃苦精神。

关键词:吃苦精神,载体,实践,学习,榜样,理想

参考文献

[1]王维平.吃苦耐劳的精神[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9) .

[2]蒋平江, 刘明学, 祝和意, 王庆东.铁路工程类高职院校构建吃苦教育系统工程的探索[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4) .

[3]龚道贵.浅议青少年吃苦精神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2008, (3) .

[4]张忠文.培养大学生的勤俭吃苦耐劳精神[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4) .

体育教学如何培育学生的吃苦精神 篇3

影响吃苦精神生成的动力因素

吃苦精神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体现了学生的价值观、理想信念、性格、习惯、兴趣等个性特征和情感,它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受诸多理性的、非理性的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决定其生成的动力因素主要来自认知、个性和环境三个层面。

学生的认知是吃苦精神生成的理性基础

行是知、情、信、意等意识运动的外在表现,又是强化和巩固知、情、信、意的基础,从心——经过知、情、信、意——转化为实际行动,并通过经常践行体认,使之形成习惯,知、情、信、意才能得到巩固,才能凝结为具有稳定倾向性的吃苦精神。体育锻炼中的认知主要包括对体育锻炼的作用和吃苦精神意义的认同,它决定了吃苦精神的核心动机。中学生对同一训练任务表现出差异性极大的认知结果,主要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体育价值观和理想信念,这决定了个体付出努力的方向。

中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包括对体育训练的目的和方法的认识,对学校、老师以及体育课程、运动项目的认同,以及关于付出与回报的辩证认识等。它是学生衡量体育、评价体育教育的内在尺度,是构成学生体育心理的核心,决定着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本态度,制约着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行为选择。只有学生对于训练目的、训练内容、付出的代价与价值目的、价值取向、价值态度相统一的时候,才能产生对训练过程的认同,自觉加强锻炼,培养吃苦精神。

理想信念是价值观最核心的部分,决定了价值观的最终取向。理想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信念实质上是对理想发自内心的一种高度确认。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毅力,理想和目标是决定行为的精神支柱,而坚定的信念反映了对理想的责任感和对目标的坚定性。只有具有远大的理想,具有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的坚定信念,才能确立精神支柱的功能,激励吃苦意识。

学生的个性是吃苦精神的非理性支撑

吃苦精神外在表现为不断地克服困难和敢于拼搏,而在克服困难和拼搏过程中,容易相伴产生挫折感、失败感等消极情绪,需要积极情感的支撑。诸如强烈的斗志,坚韧的意志,积极的情感因子,往往来源于强烈的兴趣、坚强的性格、吃苦耐劳的习惯等固有的个性。

性格根深蒂固地渗透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是学生吃苦精神的直接来源。有的学生对家务、学习、体育锻炼等活动均表现出良好的吃苦精神,主要源自踏实坚强的性格,而且性格比较稳定、持久地影响吃苦精神的发展变化。

兴趣是学生对体育训练项目的喜好程度,一方面体现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结果,另一方面由兴趣产生的偏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认知结果。中学生对体育训练的认知主要取决于兴趣等非理性因素,而不是老师的客观讲授。

习惯对吃苦精神产生的影响是潜在的,人们往往不易察觉。思维定式、情感模式、心理素质、牺牲精神等固化特征潜移默化地决定着吃苦精神的强弱。果敢决断、坚强不屈、充满信心、不怕牺牲的品质,往往能够引发百折不回的吃苦精神;相反,犹豫不决、悲观失望、患得患失的思维和行为特点,难以产生坚强的忍耐力和克制力。

环境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子

吃苦精神是心理机制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由长期的生活和训练熏陶而成的,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时代性。尤其对于中学生来说,自我认知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弱,非理性的情感因素与吃苦精神的发挥程度密切相关。如果学生从外界得到的鼓励、熏陶和贊扬,就会增强欲望、信心和意志,相反负面的环境因素会极大地影响他们对身体状况、任务强度、目标期望值的判断。

认知、个性和环境这三个方面影响和决定着吃苦精神的强弱,这种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对吃苦精神的产生、维持和发挥的整个过程起作用,构成了影响吃苦精神的动力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居于核心地位,起着支配作用,是吃苦精神的支柱和灵魂。个性是吃苦精神的内在动因,环境是左右吃苦精神发挥的外在因素,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支撑吃苦精神生成的动力体系。

中学生吃苦精神的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是把握规律、有针对性地培育吃苦精神的依据,笔者认为,正因为中学生的吃苦精神具有易变性,得当的培育方法就容易奏效;又因为其具有继承性,培育过程中需要关注个性差异和环境的影响;还因为其具有群体性,就应该加强情感激励和心理关怀。

易变性

吃苦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存在,也是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外在表现,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这些非理性因素往往受时间、环境和个体情绪的影响,处于易变状态。这种易变性,一方面使体育教学的组织者难以把握,另一方面由于中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施以积极的影响,能够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吃苦精神。

继承性

中学生的吃苦精神与其成长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家庭是对中学生影响最大的地方,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追求什么、习惯什么,在家庭成员间通常具有共性,学生的吃苦精神往往也打上了家庭的烙印,吃苦意识的强弱与学生的成长经历有紧密的联系。吃苦精神在传承上表现为地区内的相似性和时间上的延续性,吃苦的传统在家族成员间延续和发展更加明显。

群体性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群体心理是群体共同的心理或心理倾向,有着不同于个体心理的特点和规律。学校的活动通常由群体组织,体育训练多数是以集体的形式进行,并形成了适合集体需要的群体心理。群体心理相对于个体心理更有普遍性、稳定性和主导性,吃苦精神也不例外。学校的体育训练通常以班为单位进行,每个学生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会受到群体的感染和压力,在吃苦精神上表现出与群体一致的倾向,能够形成集体共有的训练意向、吃苦意识和意志。

把握吃苦精神的生成规律,科学思维,系统培养中学生的吃苦精神

注重教育引导,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规律的认知,强化对吃苦精神重要意义的认同,促进理性因素的内化

强化吃苦精神首先要从思想深处抓培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上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培养吃苦精神只能是一句空话。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价值观念的冲击,目前,有的学生对吃苦精神不屑一顾,认为吃苦其实是没本事、没办法的后果,吃苦是过去艰苦条件下迫不得已的选择,随着休闲时尚和消费浪潮的冲击,吃苦精神被注入了不少消极的解释,与坚韧不拔的体育精神格格不入。因此,教师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持之以恒,端正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提倡艰苦奋斗的作风,反对吃苦精神过时论、无用论。另外,要细致耐心地讲解体育锻炼的规律,科学解释训练成绩反复的现象,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劳累、受伤和心理疲劳,教育学生遵循锻炼规律。只有认知上重视和清醒了,才能促使理性认知上升为精神动力,内化为精神支柱,指导学生自觉锻炼。

注重个性培养,加强情感激励和心理关怀,促进非理性因素的内化

吃苦精神的强弱与认知、情感、心理、环境等多个因素有关,因此应该从多方位着手,通过多种手段,开发多种因素的积极作用,发挥多个因素的整体效能,将更加有利于提高吃苦精神的强度。

一是强化针对性体育训练,在实践中强化。体育训练中蕴藏着学生的动机、欲望、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培育吃苦精神,就要针对学生吃苦意识弱的特点,突出重点,对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承受能力、精神认知能力、精神承受能力、精神应激能力的项目,加大训练力度。在训练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记忆、思维等意志品质的变化,及时加以引导,适时转变训练内容,特别在繁重的体育任务和身体疲劳的关口,要注重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是持续的正向激励,使积极的非理性因素在不断的情感交流中得到内化。从心理学角度讲,只有人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才能维持持久的热情和进取的心态,而使人打起精神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加以鼓励和肯定,让他们看到付出努力之后的成绩和进步,使之产生自豪感、成就感和荣誉感,进而对完成体育训练产生自信心和愉悦感,本能地通过认可在体育训练方面取得的成绩,转向认可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反复巩固,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内化为吃苦精神。

三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的感觉极大地影响到身体力量的发挥,胆怯、紧张、忧郁的心理惯性容易导致疲劳。应经常开展挫折教育、成果教育,引导学生从容地面对体育训练中的困苦和失败,善于在失败中总结教训,增强对自我能力的信任和肯定。通过开展涉难、涉险心理训练,提前创设危险、困难、紧张的训练场景,模拟训练中可能遇到的情景,提高了学生的心理防御能力。

注重环境影响,内外优化生活环境,促进外在因素的积极作用

良好的内外环境能为吃苦精神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和熏陶作用。一是营造积极进取的集体环境,形成有利于培养吃苦精神的共生效应。个人吃苦精神的强弱不仅由个人的精神状态决定,很大程度上也受所处集体环境的影响。因此在集体中要创造积极、愉快、团结、上进等积极倾向的情绪,使个体的锻炼行为不断得到外界的鼓励和帮助。二是营造有助于体育锻炼的社会环境,建立培育吃苦精神的大环境。吃苦精神不是孤立的精神现象,它根植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大环境中,家庭艰苦朴素的传统,学校积极进取的作风,社会良好的舆论环境,都是培养吃苦精神的土壤。如果吃苦精神在家庭、社会上得不到推崇,乐于吃苦、踏实肯干的人受到鄙视和不公,就会给学生吃苦精神的培养带来负面的影响。

如何培养孩子吃苦精神 篇4

赣州亮剑“青少年军事夏令营”开始报名啦!

可以说赣州亮剑军训是我们人生中一次难得的考验和磨练,军训不但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磨练出了我们坚强的意志。

有位哲人以前说过:“无法回味的感觉才是最美妙的感觉。”对于军训,有些感受不能言传,只能在淙淙的意会中回味。那味道就如同品味一杯很浓郁的香茶,只有尝过的人才明白其中的韵味,然后才能和有同样经历的人相对一笑,让美妙的感觉在彼此间传递。军训,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军训,已经成为一种宝贵的难得的一种经历,写进了我们的记忆中,成为了我们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它已经成为一种力量,已在能在困难时给予我们动力的力量。

训练使我们以坚强为信念,努力成为生活的强者。昨日,我们一齐欢笑,流泪。这天,我们一齐历经风雨,承受磨练。明天,我们一齐迎接绚丽的彩虹。苦,让我们一齐珍惜此刻的甜。累,让我们体验到超出体力极限的快感。严,让我们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天空愈晴,星辰愈灿烂,谓之辛苦的军训后,我们的灵魂也将得到升华。

半个月的赣州亮剑军训生活是短暂的,但它给我们留下的完美回忆却是永恒的。经过这次短暂、艰苦而又难忘的军训,我们少了份娇气,多了份坚强;少了份依靠,多了份自强;少了份怨天尤人,多了份勇往直前;同时也懂得了自制,自爱,自理和自强

吃苦耐劳的精神 篇5

献的铁路职工。从冰雪王国哈尔滨,到热带海岛海南;从彪悍粗犷的内蒙古,到细雨浓情的江南;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四川盆地,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无数铁路职工用他们的辛勤汗水和满腔的热血铺架起一条条铁路生命线。

很多铁路职工在人迹罕至的大山沟里,一干就是一辈子,为的就是那句“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庄严承诺,为的就是千千万万姐妹兄弟能够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微薄的收入、艰苦的环境、内心的孤独都不能动摇他们坚定的信念,他们就像一团团火焰,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的路。岁月更迭,新老交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铁路建设当中,发展铁路的大旗传到了他们手里。

吃苦的精神九年级作文600字 篇6

每次走到青少年宫门口,总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那些踮起脚尖在地板上行走的苗条女孩,总会勾起我儿时练舞的回忆。我极其享受在舞台上展现自我的时光,更知道会为此要付出很多的艰辛。又高又瘦的谢老师往那儿一站,我就知道要踩胯了。不一会儿,窗外默默注视着我的妈妈便可以看到令她心痛的一幕:身高一米七多的男舞蹈老师站在一个骨头还未足够坚固的小姑娘的腿上。痛,钻心地痛!胖胖的我的脸涨得像个红气球,下唇被牙齿咬得发青。可我从未哭过,因为我享受窗外家长们赞许的目光,享受朋友们纯真的鼓励。不为别的,只为了完成我喜欢的舞蹈练习,向往台上一分钟的出色。反之,如果在课堂上仅仅是扭几下腰,击几声掌,做一些没有挑战性的循规蹈矩的动作,课堂就变得淡然无味了。

仍是儿时,我爱吃的水果是西瓜和柿子—甜得发腻的水果。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爱上了柚子,那种在游乐场抬头就可以望见的沉重食物。丰收的季节里,整个游乐园都洒满了柚香。剥开结实的外皮,便能闻见浓郁的、令人流连忘返的气息。初尝金柚,亦是甜,和其它水果别无他样。但待那饱含汁水的叶片被你咀嚼透彻,你便能感受到唇齿间一种清苦在蔓延、蔓延,那苦,不像苦瓜的苦那么强烈,也不像黄连果那样爆发性的苦,而是甘中带苦,苦中蕴甘。也就因为苦的插入,使得原本平凡的甜多了韵味。

如何培养孩子吃苦精神 篇7

一、活动主题

响应党十八大号召,发扬吃苦耐劳精神

二、活动时间

2012年11月11日7点30

主办单位: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第六党支部

三、活动目的在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背景下,积极组织同学们不忘历史,学习革命先烈的艰苦奋斗精神,特此组织此次徒步活动,锻炼党员、预备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们的毅志力,为建设中国**的美好明天贡献一份力量。

四、活动对象

2010级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

五、活动地点

**市凤凰山

六、活动内容

游戏一:人山人海

应用:

(1)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2)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感。

程序:

(1)两个成员背靠背,坐在地上,两人双手相互交叉,合力使双方一同起立。

(2)按此原理,可多人一起参加此游戏,最后全体成员一同游戏,达到全体一齐起立的效果

总结与评估:

(1)依靠团队在力量,可以更好在完成任务。

(2)如果团队的成员出现与团队目标不一致的行为,将对团队建设产生负面作用。

讨论:

(1)你能仅靠一个人的力量就完成起立的动作吗?

(2)如果游戏成员双方能够保持动作的一致性,是不是完成起立动作要容易得多?为什么?

游戏二:好邻居

游戏规则:

1、所有人围成一个圆圈,一人站在圆心。

2、宣布规则:有站在圆心的人随机问圆圈里的人(比如说A),你喜欢我吗?如果A回答喜欢,则A周围相邻的两个人就要互换位置,在互换位置的时候,站在圆心的人就有迅速的插到A周围相邻的两个位置之间,这样A周围相邻的两个人有一个就没有位置,那么就由他表演一个节目或作自我介绍,然后就由他站在圆心,游戏开始下一轮。

3、如果A回答不喜欢,则站在圆心的人将会继续问A:“那你喜欢什么”。如果A回答我喜欢戴眼镜的人,则场上所有戴眼镜的人都必须离开自己的座位寻找空位,而站在圆心的人需要迅速的找一个位置,这样没有找到位置的人就需要由他表演一个节目或作自我介绍,然后就由他站在圆心,游戏开始下一轮。

4、A如果回答不喜欢之后,还可以回答例如我喜欢男人,那么全场的男人必须全部换位,如果A是男的,他自己也要换位。为了增加难度和趣味性,还可以回答,我喜欢穿白袜子等不被人马上发现的细节。

游戏三:橡皮圈传递

道具:方便筷子、橡皮圈(皮筋)。

步骤:

l.告诉队员们他们即将开始一场比赛。

2.人数较多时,将队员分成若干个由5~7个人组成的小组。

3.给每个队员发一根筷子。

4.给每个小组一个橡皮圈。

5.让每个小组站成一排(或一圈)。

6.让每个队员把筷子叼在嘴里,直至游戏结束。

7.把橡皮圈交给每个小组站在队首的队员,让他们把橡皮圈套在筷子上。

8.每个小组要完成的任务是按顺序经由每个组员,把橡皮圈由队首传到队尾.只允许用筷子传递橡皮圈,不允许用手碰橡皮圈。如果有人不慎把橡皮圈掉到了地上.只能用筷子把橡皮圈拣起来,而且不能把筷子从嘴里拿出来。

9.第一个把橡皮圈传到队尾的小组获胜。

游戏四:合力吹汽球

借着分工合作来完成任务

人数:每组限六人

场地:不限

道具:主持人准备每组各六张签,上写:嘴巴;手(二张);屁股;脚(二张);汽球(每组一个)

适合:全部的人

游戏方法:

1、分组,不限几组,但每组必须要有六人。

2、主持人请每组每人抽签。

3、首先,抽到嘴巴的必须借着抽到手的两人帮助来 把汽球给吹起(抽到嘴巴的人不能用手自已吹起汽球);然后二个抽到脚的人抬起抽到屁股的人去把汽球给坐破。

六、注意事项1、11号早上7点30集合,强调注意安全;

如何培养孩子吃苦精神 篇8

星期五晚上,妈妈前两天买的书橱送来了,是一个约高两米、长三米、宽一米多的大箱子。妈妈说:“你先别写作业,吃完饭跟爸爸一起把书橱拼好!”“嗯?不是个橱吗?怎么还要拼?”我很奇怪。“先吃饭吧,过会儿你就知道了!”妈妈边笑边拉着我去吃饭。

饭后,我和爸爸把箱子打开,里面全是一块块的木板,还有4袋不同的钉子。我在这些木板中找出说明书,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关于这个书橱的介绍。我沮丧地想:天呀!没有说明书,让我们怎么拼装呀!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拍着胸脯说:“没事,有老爸在!”

我苦笑了一下,然后把木板上的带子都拿了下来。我要来妈妈的手机,找出这个书橱的模型,和爸爸看了一会儿,爸爸找来螺丝刀和锤子,我们就开工了。我找来七块能拼成柜子的木板给爸爸,他装上钉子开始拼了,拼着拼着,就发现错了,我们只好把钉子拔下来,再重新找木板。

我把底面的木板放好钉子,爸爸再把另一块装上去。要是错了,就再换一块,这样一来,我们拼了一个柜子就用了半个多小时。后来的两个柜子,我们越拼越熟练,可我和爸爸的手转螺丝刀都磨出了泡泡。

拼装橱架就要难多了,钉子老是转不上,转错了,拿下来就很费事。拼最后一个橱架时我都快累疯了,手一转螺丝刀就痛。

为了能把最高的一层装了,我拿来一个很矮的椅子踩着。可这边装好了,又得把椅子抱到那边去,我觉得这样拿着跑来跑去太累,干脆直接踮着脚尖干

一个培养孩子们团队精神的游戏 篇9

目的:让学员体会沟通在解决团队问题方面的重要性,了解冲突如何得到解决以及在沟通中倾听的重要性。

开场白示例:“自信、团结协作精神是天生的,还是可以培养的?一个人的自信和团结协作精神能通过培训获得吗?”(示意大家发言或者讨论)

操作程序

1、培训师将全体学员分组,让每组围着站成一个圆圈。

2、培训师指定任意一个学员说:“先举起你的右手,握住对面那个人的手;再举起你的左手,握住另外一个人的手。”接下来请其他学员照着第一个学员同样的方法做,直到所有学员的手都彼此相握。现在他们面对一个问题,在不松开的情况下,让他们想办法把一个错综复杂的结解开。

3、培训师宣布解开的标准,只要小组成员呈现一个大圈或是两个套着的环,就视为解开。

4、如果实在解不开,培训师可允许学员决定相邻两只手断开一次,但再次进行时必须马上封闭。

有关讨论:

1、你在开始的感觉怎样,是否思路很混乱?

可能答案:感觉思路很乱,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定势,所以会产生各自不同的想法,甚至会产生冲突。

2、在你的小组里开始沟通时是否有冲突发生,后来又是如何解决的?

可能答案:冲突肯定会有的,冲突是建立在不同的利益和偏好的基础上的;游戏中我们发现只要我们的目标一致,一定程度的冲突会使我们找到更多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关键是我们要充分利用有效的沟通方法。

3、当解开了一点以后,你的想法是否发生了变化?

可能答案:当事情有了突破时,可能我们的思路会变得简单和清晰,自然就会有更默契的配合。

4、最后问题得到了解决,你认为是什么使你们的小组成功?

可能答案:成功的关键来自于小组成员良好的沟通和精诚合作。

5、这个游戏对团队中的冲突和竞争合作有什么启示?

讲师归纳:这个游戏叫解手链合作中的冲突在所难免,关键是我们要正确认识冲突与竞争合作的关系。冲突与竞争合作的关系可以用下面三点来详细说明,以帮助企业的成员更好地了解团队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

1、冲突关系:彼此目标不一致,对抗情绪高,互相帮助少,不信任对方,常采取损人利己的手段,以至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妨碍,结果可能出现多种情形;

2、竞争关系:彼此目标不一致,对抗情绪低,互相帮助少,部分信任对手,双方相对独立,平行行动,互不妨碍,结果是一胜一负;

3、合作关系:彼此目标一致,对抗情绪低,互相帮助高,彼此互相依赖,既利人又利己,相互协作,互通有无,相互促进,结果是双赢。

互动启示:创新游戏栏目因其实用性趣味性及启发性而受到广大读者欢迎。本栏目将为读者设立互动留言板,广大培训爱好者,企业培训师、培训经理在使用培训游戏过程中有什么心得体会或问题、建议,可发邮件到互动邮箱:stonehj@21cn.com或xjdelong@163.com,同时请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栏目改进和完善。

五、活动程序

1、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10——12人,让每组成员手拉手围站成一个圆圈,记住自己左右手各相握的人。

2、在节奏感较强的背景音乐声中,大家放开手,随意走动,音乐一停,脚步即停。找到原来左右手相握的人分别握住。

3、小组中所有参与者的手都彼此相握,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手链”。节奏舒展的背景音乐中,主持人要求大家在手不松开的情况下,无论用什么方法,将交错的“手链”解成一个大圆圈。

4、第一轮由于每圈人数不多,较快就完成了任务。第二轮把两个小组的成员合并,形成一个大圈,按第一轮的操作重复进行一次。

5、第三轮将第二轮中两个圈的成员合并成一个特大的圈,这时也就是全班成员围成一个大大的圆圈。按第一轮的操作重复进行一次。

6、全班交流,分享感受。

六、注意事项

1、根据人数要有足够的空间,而且要有清晰的背景音乐烘托气氛,产生静动分明的效果;

2、强调记住自己左手、右手相握者,不要搞错;

3、当出现“手链”非常复杂,有人想放弃时,主持人要暗示、鼓励,一定可以解开“手链”。

解“手链”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如跨、钻、套、转等,就是不能放开手。

七、活动扫描

1、活动点评

随着游戏的进行,大家的兴奋度越来越高,因为从解开10人“手链”到20人“手链”表现出的兴奋度是不同的,感受的成就感也不同。当最后解开40人的“手链”时,听到的是发自内心的欢呼,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幸福感,大家通过团队的合作,感受了成功与快乐。

游戏开始,大家看到自己的手被纠缠在一起时,心想要解开这条“手链”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没有指挥,没有思路,每个人都是“当局者糊”,各人产生的想法还会出现冲突。所以游戏需要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指挥者、服从者自然出现,各人的思路进行碰撞、融合与认同,最后形成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当出现“死结”时,有人怀疑、有人动摇、有人绝望、有人放弃,主持人的暗示与鼓励可以让团队重新激活,有人指挥、有人配合、有人建议新的思路出现,新的希望出现、新的局面出现了,“死结”解开了,大家感受的兴奋与喜悦更强。

主持人安排10人“手链”、20人“手链”、40人“手链”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增强难度,促进团队成员间的探索与合作,从而感受成功的快乐。

2、活动案例

主持人宣布了游戏规则后,要求12位学员参与游戏,由于人数较少,“手链”在2分钟内顺利解开。参与者有一种主动性,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出现一个特大的“手链”,尝试着去打开。主持人为了满足学员的心理需求做了一次尝试,80个人一起参与解“手链”。大家手拉手,形成一个好大好大的圆圈,记住“左手朋友”、记住“右手朋友”,大家的心里充满着期待,期待着大圆的复出。大家在欢快节奏的背景音乐下,开始离开自己的“左右手”,不知不觉队形大乱,音乐声一停,所有人停住了脚步。“哇,我的„左手朋友‟在那边、我的„右手朋友‟在更远处。”轻轻挪动脚步,抓住“左手朋友”和“右手朋友”,80个人都在做这样的努力,好不容易所有人的手又拉到了一起,“天那,这是什么„手链‟啊,简直就是„肉团‟了。”舒展的背景音乐响起,主持人鼓励大家:“让我们一起努力吧,没有解不开的结。”

“从局部开始,从简单的地方入手”一开始就听到了“领导者”的指令。主持人发现有几个局部渐渐松开了,“肉团”慢慢展开成“手链”。大家感觉到了解“手链”的希望,有信心继续努力。圆圈越来越大,成功的喜悦越来越强力的洋溢在大家的脸上。

出现了一个“死结”,往左转动解开了这头,缠紧了那头,往右转“死结”从前面传递到了后面,看来靠转动不行,80个学员中出现的“领导者”不止一个,站在自己的位置提出了解意,运用结果不少都是“顾此失彼”的方案。此时出现了盲目者、怀疑者、抱怨者、放弃者,“领导者”之间也出现了意见冲突。80个人都是“当局者”——糊,只有主持人是“旁观者”——清,主持人在此时要做的是:暗示——一定可以解开“手链”;鼓励——复杂的“肉团”已经解成大圆圈,只差一点了;支持——关键处做一点提示,跨过去?钻过去?套过去?反过去?有时再坚持一下,就会出现忽然开朗的效果,学员们能体验到经过努力、彷徨、坚持后取得的成功是特别珍贵的。最后大圆复出,大家兴奋地跳跃欢呼。

3、学生感言:

●大家的随意走动,彼此的位置和先前迥然不同。一组人的拉手姿势也呈现错综复杂的状态。这时需要大家互相配合。我们是一个22人的大圈,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终于混乱的交错形势舒展成原来的一个大圈,此时大家都发出了惊喜的狂叫声。品尝到了打开心结的快乐与舒畅。

我们除了快乐还体会到,每个人属于一个集体,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整个集体。一个桶能装多少水,是决定于最低的一块板。所以,每个人的行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所在的集体负责。

●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曾经在“全国语文之星夏令营中见识过„解开心结‟的游戏。当时瞧别人玩时,觉得挺容易的,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所以今天亲身经历这个游戏之初,我可是信心十足。但实践与理想往往有一定的差距。当大家好不容易解开了“人结”,却发现唯我与众不同,虽然我费尽心思,还有许多人一起想方设法,最终未能完美收场。

在生活中,许多看似简单的问题,若要亲身实践却非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所以说今后遇事不能妄自主观臆断,只有亲自体验才能有更细致、更深刻的了解,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如何培养孩子自立 篇10

孩子长大之后,总是要脱离父母,独自去面对生活和生存问题。如果父母一直将孩子罩在保护伞下,又怎么能让他们成为一个自立、自强、自信的人呢?

一、从孩子上小学开始,除了刚开始几天可以去接送孩子之外,要试着锻炼他们自己去学校、自己放学回家。特别是早上上学,一定要让孩子自己走路或是坐公交车去,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独立步行的能力,也能够改掉孩子赖床的坏毛病。

二、不要让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过度依赖性,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除此之外,还要在能力范围之内参与家务事的劳作,学会洗衣、做饭等基本的生活能力。

三、假期里,鼓励孩子参加夏令营、远足等活动,锻炼他们的胆量和自我生活能力是最有效的。期间的各种突发状况也能够让孩子开动脑筋,勇于面对。

四、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相比较,也许家长是想使用激将法,可是在孩子看来却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和不认可。长期处于这种比较状态的孩子往往都会比较自卑,或者特别逆反。要多说鼓励的话,即使孩子有做错的地方,也不要只会一味地责骂,而是要给予正面积极的引导。

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 篇11

一、增强学习快感,培养直接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他不赞成有人说他是“刻苦”学习的,因为他在学习中从没感到“苦”,相反,体会到的是无穷的“乐”。学习若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兴趣越是以直接兴趣为主。例如:有的孩子喜欢画画,可能是他乐意用五彩的蜡笔在纸上涂抹,看着五彩的线条在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兴趣越是以直接兴趣为主。例如:有的孩子喜欢画画,可能是他乐意用五彩的蜡笔在纸上涂抹,看着五彩的线条在纸上延伸、扩展,他的思维、想象也跟着任意遨游、旋转;也可能是老师经常表扬他,虽然他画得并不怎么样。那么,怎样才能使学习变为快乐的事呢?

首先,多表扬,少批评。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有些家长开口闭口就是“这么简单都不会,光知道玩”,本是恨铁不成钢,却不知好钢已在批评中钝化了,日久天长孩子总觉得自已很差,总有错,在学习中有压抑感,于是厌恶学习。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其次,使孩子一开始就有成功的体验。成人要尽可能使孩子掌握好知识,一开始就让孩子学懂,这样既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他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最后,家长应该指导孩子读书。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当孩子解答出难题后,与孩子分享快乐;当孩子不懂时,与孩子共同探讨。这也能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件愉快的事。另外,家长的情绪、学习的环境等也能影响孩子学习的情绪体验。

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

优秀家长的经验也证明:学习目的的教育应该联系孩子的思想和实际,坚持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孩子对背外语单词不感兴趣,但对学好外语后可以用外语交流,参加各项外语活动等结果感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促使孩子去从事背单词的活动。所以家长们既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直接兴趣,激发其勤奋学习,更要通过学习目的教育来提高孩子的间接兴趣。兴趣在活动中的动力作用,已为不少心理学家所承认。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兴趣说成是“能量的调节者”。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对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三、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孩子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持点,成人应充分利用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的孩子把闹钟拆开,有的孩子不停问为什么、家长若不了解孩子的特点把这看成淘气、捣乱,对孩子采取批评、冷淡、不理睬的态度,就会损害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长,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对孩子的提问要回答,如果不会则可告诉他如何查询。或者弄明白后再告诉他。父母要尊重、保护和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此外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也是很重要的。如让孩子参加各兴趣班的活动小组或外出郊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活动中孩子通过发现问题、产生好奇心。有的父母认为自已的孩子学习劲头本来就不高,再参加兴趣小组会分散更多的精力,就不准他参加其它的活动,这种做法恰恰是放弃了引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好机会。

四、创立有利于学习兴趣培养的外部环境。

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好庄稼,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才可能培养出智力优秀、聪明活泼的孩子。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热爱学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重于言教。若父母督促孩子要努力学习,而自已却常常通宵达旦地打麻将,那么孩子感兴趣的恐怕不是如何搞好学习,而是如何玩好牌;学习的恐怕不是科学知识而是玩牌窍门了,若父母饭后捧一本书,伴一杯清茶,端坐书桌前,伏案写作,孩子耳濡目染,也会经常看书、学习。

其次,多给孩子买有益的适合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的书。一般而言可以购置一些通俗的简化本的文学名著以及一些激发孩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书,如童话、寓言、科幻小说等书。家中书多孩子可以翻阅,有利于阅读兴趣的产生。

再者,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学习时父母不要一会儿送水果,一会儿与他说话,打断孩子的思维。最后让孩子多与爱学习的小朋友接触,受其影响,对学习产生兴趣。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并因势利导地通过认识需要、激发情感、磨炼意志、引导行动等多种途径来培养、发展孩子的兴趣,以开发其智力,推动其成才。

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孩子的兴趣给予关心和鼓励。

在培养孩子某方面的才能时,不能过于性急,过急只会“欲速则不达”。强迫式的训练往往被孩子拒绝,孩子接受不了就会逃避训练。正确的态度应该让孩子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自发地产生兴趣、感受乐趣。孩子有兴趣的时候,也正是父母指导最有效果的时候,错过时机,以后的指导只会事倍功半。孩子常常会缠着父母问问题或是要求讲故事。这正是孩子兴趣的表现。如果父母粗暴地以一声“自已一边玩去”加以拒绝,对孩子的求知欲无疑是一次打击。但如果父母能耐心解释或启发孩子一起思考,则有利于孩子语言的发展和思维、想象的发挥。在孩子有兴趣时加以拒绝,以后即使设法弥补,恐怕也难以奏效了。因为孩子的兴趣是变化不定的,很可能你虽有情,他却无意了。

2、要尊重孩子的兴趣。

儿童天生就有好动、好强、好胜、好奇等内在因素,就有探究世界的强烈欲望,本来就有多方面的兴趣。家长要善于及时发现孩子的正当兴趣,并正确地加以引导,千万不要将自已的欲望强加于孩子,逼迫子女去发展自已不喜欢的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强制的结果,不仅与家长的愿望相反,甚至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形成厌学情绪,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3、要培养孩子兴趣的稳定性。

有的孩子兴趣比较广泛,今天学这样,明天学那样,缺乏持久性,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有的孩子在学习中碰到困难,就想改学别样容易些的。这样做将一事无成。家长要努力教育,将兴趣长时间地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些对象上。只有持久而稳定的兴趣,才能推动深入钻研问题,才能经受艰苦的环境考验,才能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从而且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取得良好的成绩。

4、让孩子体会成功的乐趣。

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嘲笑孩子的努力。常听到父母这样训斥:“你看你看,又错了,怎么那么笨啊!”“你看人家小红,都会说英语了,你就会玩”等等。这些脱口而出的批评,显然出自一片好心,想让孩子往好处做,但这种批评往往是因为父母对孩子能力作出了错误的估计,并且这样的方式,只能伤害孩子的自尊,使孩子畏惧学习。正确的方式是应该尽量避免唠唠叨叨的批评,对孩子的努力给予肯定和承认,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应给予赞赏,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既是对孩子最好的精神奖励,同时有利于激发孩子下一次的尝试。父母要让孩子完成有一定难度、但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任务,不要一下子要求太高,不要让孩子经受太多的失败,即使孩子做错了事,也不要斥责、取笑他的失败,应该始终肯定

他的努力,欣赏他的长处,让孩子体会到自已的进步,始终满怀信心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失败。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我们要培养孩子的个性特长,首先要发现孩子的兴趣。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成为英才……”当然,要孩子都成为英才是不可能的,但这话却道出了极早发现孩子兴趣的重要性。作为家长,要做孩子的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仔细地观察孩子,从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中去发现孩子的兴趣。对于孩子的兴趣爱好,我们要竭力去培养,使它结出丰硕的果实。

孩子培养,从兴趣开始

我的孩子对什么感兴趣?我将培养她什么兴趣?我什么时候开始培养?怎样培养?我对她的兴趣发展将持怎样的态度,并期待怎样的结果?有意无意间,这些问题伴随并困扰着我,从过去到现在。

我算得上是一个早期教育的信徒。在我的书架上,放着《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早期教育与天才》、《教育与美好生活》、《儿童教育讲座》、《幼儿的发展和教育》、《睿智的父母之爱》、《天才是这样夸出来的》、《卡尔威特的教育》等许多关于早期教育和教育孩子成才的书籍。这些书我都认认真真地看过,做了好几本摘记,在自己的好多教育随笔中也运用过里面的不少观点。我还是个潜能∞的拥护者。事实上,在以上的几本书中也或多或少地灌输过潜能∞这样的概念。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一个早期教育的信徒,不是潜能∞的拥护者。正因为如此,在孩子很小很小的时候起,我就开始时断时续地践行着书中的不少理念,同时也一直期待着如书中所言的结果。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主张开放。在朱永新开设的“教育在线”上,我曾经回过这样一帖:在孩子的教育上,我有我的方式。

我的方式就是:

支持,——对孩子的一切,都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

放手,——对孩子的一切,都坚持大胆甚至冒险的放手;

诱导,——对孩子的一切,都尽力作出诱导;

规则,——对孩子的一切,都遵从孩子与我共同约定的规则。

正因为我主张放手,所以在孩子的第一个十年里,我几乎是没有真正地去“管教”她,“强制”她,“逼迫”她。可以说我就是这样一个在思想上一心关注并立志培养孩子而在行动上却以“放手”、“放任”的方式来实施的另类,与一般的家长绝然不同。我不知道我这样做是否正确,尽管我知道我只有这一个孩子,唯一的一个;尽管我知道养育不是实验,生命对一个人只有一次。可是我还是按照我的方式做了。在孩子成长的这十年里,我为孩子留下的文字记录很少很少,——仅仅上万字的记录,我以《成长轨迹——特别事件》陆续在“教育在线”以帖子的形式做了点叙述。

今天,就在孩子过十岁生日的时候,回头看看孩子的成长,似乎并没有怎样的明显,怎样的特别,怎样的出色。孩子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与所有同龄的农村孩子没有多大的差异。想想自己这些年的养育举措,——那些孩子成长的“特别事件”,也发觉自己做得其实并不是很好。

眼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不得不开始考虑,——在孩子的教育与培养上,我究竟该做些什么?我究竟能做些什么?

我十分清楚对一个人成长至关重要的是兴趣,是爱好,是特长。而孩子的兴趣则是培养的核心!

我十分明白把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作为培养孩子的起点,这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兴趣的培养,该从哪里开始?孩子学东西,天生就快,一学就会,而且不管是什么,样样爱学。——孩子具有极强的接受能力和可塑性,什么都可以培养。问题是什么才是孩子真正感兴趣的,是真正适合孩子的?只有真正适合孩子并为孩子兴趣的,才有培养的价值,才有培养的希望,才值得培养。所以,兴趣的选择是极为重要的。作为家长,发现孩子的兴趣与爱好,是培养孩子的第一步。——孩子培养,从兴趣开始!

一般地,对孩子感兴趣的选择一二,来作为家长培养孩子的方向。不要把那些孩子不感兴趣的,不符合孩子特点的,不能满足孩子需要的拿来培养,这是不庸置疑的。可不少家长恰恰不是这样。他们不是把自己的兴趣强加于孩子,当作孩子的兴趣进行培养,就是把别的孩子的兴趣当作自己孩子的兴趣进行,看到别的孩子学钢琴,就让孩子学钢琴,看到别的孩子书法不错,就又要求孩子学书法,看到别的孩子舞蹈跳得好,又让孩子去学舞蹈……不仅不给孩子主见,不尊重孩子的选择,自己也没有目标,尽跟风,或者干脆让孩子学完钢琴,学书法,学完书法,学画画……什么都学。这些家长无不心存善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尽心尽力地培养着孩子的兴趣与爱好,一心一意地为孩子设计着美好的未来。——当然,孩子的未来不应该由家长去设计,也决不是家长可以设计的。然而,他们恰恰忽视了一个最根本的道理,人的兴趣不仅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且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展的。其结果往往是好心办了坏事。

如何为孩子选择好兴趣,如何培养好孩子的兴趣,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所以对孩子放手,其中的一个缘由就是为了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活动机会与环境,也就是为孩子的能力提供生长的机会和环境。对孩子“放手”的背后,我不仅仅是期待孩子像旷野上的小草那样自然地成长,我同时期望着在孩子的成长中,能让我看出她的特点,看到她的长处,她的兴趣,能从中找到孩子那与生俱来的潜质,从而能让我的养育举措有“的”放“矢”。可以肯定地说,要选择真正适合孩子的兴趣,必得有一长段时间的准备,或者三年,或者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中,作为家长,你得用心去走近,去了解,去发现你的孩子,去寻找适合孩子培养的方向。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某种活动发生兴趣,你就得积极地去帮助孩子去活动,去实践,去发展。兴趣与认识与情绪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感情,因而也不会对它有兴趣。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热,兴趣也会越浓厚。作为家长,对孩子的兴趣应予以尊重,予以支持,予以保护,予以赏识,予以激励。让孩子投入地“玩一回”,痛快地“爱一生”。

兴趣所以叫“兴趣”,在于“兴”,在于“趣”,在于“爱”,在于“好”。没“兴”没“趣”,没“爱”没“好”,就脱离了兴趣的本质。不仅如此,你还得有意去设计一些活动,去诱发孩子的参与,去刺激孩子的投入,并籍此开掘孩子的兴趣。因为更多的时候,兴趣是需要诱导的。很多孩子,你根本发现不了他对哪方面感兴趣,也看不出他哪方面较为擅长。因而,兴趣不仅需要我们一起去选择,更需要我们去诱导,去刺激,去开掘。

在孩子兴趣的培养上,我似乎很早就开始了,又似乎至今还没有开始。回顾孩子近十年的成长过程,孩子特别喜欢唱歌,很多歌曲经电视播放几遍,她就基本上可以唱了,而且平时也

喜欢在人前表演唱歌;孩子特别喜欢运动,不仅很早很早就学会了骑车,还是溜冰场上最小的一个;孩子也喜欢弹琴,在一架一百多元的电子琴上,没多长时间,自己就弹出了几首简短的歌曲;孩子喜欢跳舞,除了经常模仿电视里的舞蹈动作,主动参与了学校的舞蹈队外,还在暑假参加了少年宫举办的芭蕾舞班;孩子又参加了游泳,而且游得不错;有一段时间,孩子还让我陪她下五子棋,我不愿意也不行;孩子在参加少年宫的书法班时,原定16节的课,只去了两次,就不愿意去了;孩子参加了学校双休活动的笛子组,一支笛子,刚发到手,就从桌子上掉下成了两截,将就着用了几次,又因为指导教师上了几课就走了,所以仅学会了do、re、mi;孩子去同学家玩,指导同学的二胡老师教她拉二胡,她挺来劲,把二胡借回家,不到二天,二胡的弦就断了,从此也就没有了下文……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与孩子兴趣相关的事。可我基本上都没有作刻意的培养。我随其自然,以放手的方式“放手”了。我知道,孩子喜欢新鲜,孩子只有三分钟的热度。我唯一做的是从很早很早开始,引导并协助并略带强制性地与孩子读背了上千首儿歌,读背了一本十五页厚的非正规出版的《增广贤文》,听讲了数百个童话故事。我所以这样做,一来是因为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了极好的口语能力,一来是想通过阅读儿歌为孩子打下一点基本的语文素养。细细想来,我或许错过了孩子兴趣培养的良机,或许在孩子兴趣的培养上,我已经犯了错误,步入了歧途。但至少有一点,我觉得我没有做错,我没有像别的家长那样,要么让孩子什么都学,学舞蹈,学钢琴,学书法,学英语,要么只重视孩子的分数,在强制与逼迫中,孩子的兴趣一个一个被放弃,剩下的只有书本,只有分数。

上一篇:ARM技术应用领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下一篇:做个小当家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