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宝宝的音乐才能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培养宝宝的音乐才能(精选12篇)

如何培养宝宝的音乐才能 篇1

常规游戏中的音乐因素

在家长和孩子做游戏的过程中,就有自然的音乐节奏因素在内,预期性游戏,如躲躲猫、捉迷藏和呵痒游戏等都带有专业音乐人士所认可的相同的一种节奏模式,因为这种模式往往能抓住、激起、持续听众的激动情绪:

●激起对即将发生事件的兴奋度。

●停顿以激起更大的预期感。

●以结束为契机,走向高潮。

●稍作休息放松,准备再一次游戏。

这种模式已得到世人的广泛认可。许多科学家甚至相信,幼儿游戏与音乐结构之间的相似决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们被认为是在挖掘探索人类交际过程中最早留下的记忆内容。由于游戏过程采用的是一种交互性模式,所以这是传授幼儿技能很好的一个方法,它包括顺序排列、因果关系判断等。在玩游戏时,如果能把上述因素综合考虑进去,那么孩子也会对即将到来的活动表现出音乐兴奋感,会有所停顿地去预期情况的发生,去等待高潮的出现,甚至会为重新再玩游戏稍作休息。

父母亲要做什么?

活动:你曲膝坐在地板上,并将孩子放在大腿上,面朝外;一边诵唱儿歌,一边抖动膝盖,要让孩子感觉到他正在骑马。

歌词:骑马去班伯里克劳斯,见到一位慈祥的女子。跨着一匹白马,手上带着戒指,脚上挂着铃铛。走到那里,响到那里。

益处:促进语言发展能力、音乐意识和大肌肉运动能力。

父母亲的话

“我和埃米莉有时会看巴尼系列录象片,

资料

我一边唱歌,还和她一起跳舞。但在上个星期,出乎我的意料,她突然唱起‘我爱你’这首歌,并把歌词都唱了出来,甚至还适时地做出飞吻和拥抱的动作。唱完后,她紧紧拥抱了我,还给了我一个响亮的吻。

------埃米莉的母亲桑迪·威兹

唱歌

获取音乐知识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演奏乐器,而最普通又最可用的乐器就是我们的嗓门。唱歌其实是一种复杂的协调性活动,与大脑、耳朵、肺、横隔膜、声带、嘴唇和牙齿等多个器官的共同协作有直接的联系。遗憾的是,我们唱歌时从来不思考这个问题,以为唱歌是轻而易举的事。比如,幼儿能自然而然地把歌曲带入到他们的游戏中去,而家长们则通常是通过唱歌和孩子进行交流。天地下的父母会用不同于和成年人或稍大一点的孩子说话时的.方式同自己的孩子交谈,他们会运用有节奏、尖锐的说话方式(一般通称为“parentese”)和自己的孩子交流。

怎样培养孩子的音乐才能?等 篇2

我对音乐有种与生俱来的敏感,但由于出身农家,最终与音乐无缘。现在,我把这个梦想寄托在我两岁的女儿身上,但我从未触摸过钢琴等音乐器材,是个门外汉。请问,怎样着手开发孩子的音乐潜能?

(江西省新干县黄梅秀)

本栏主持:音乐是表达心灵感受的语言,对孩子来说,音乐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提高孩子对情感的感受和体验能力,提高孩子的文化修养等。开发孩子的音乐潜能,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在日常生活中,让音乐伴随孩子的活动。如起床时,播放一些活泼、有力的乐曲;临睡前,播放一些轻松、安静的乐曲;在游戏时,可以让孩子跟随音乐的节拍有节奏地做动作(律动),如打拍子、踏步、跳舞等。给孩子播放乐曲时,首先可选用一些优秀的儿童音乐作品,如儿童声乐、动画片中的音乐或选用古典音乐作品,如莫扎特的《小夜曲》、贝多芬的《致爱丽丝》和《月光奏鸣曲》等。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孩子学习一些乐器,如钢琴、小提琴、二胡等,对于孩子接受艺术熏陶很有意义。当然,在这之前,首先要培养孩子这方面的兴趣,如果不顾及孩子本人的兴趣,强制她去学,就违背了音乐教育的初衷。

生活困惑怎么办?

我现在感到生活十分困惑,打了3年工,没有任何收获,爱情离我而去。我现在想去学汽车维修,但我的亲属们不让我去,他们说是骗人的。这是真的吗?我对生活没有信心了,以后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另外,我的头发是卷的,怎样才能变得直点?希望你能够对我的生活有所帮助。谢谢!

(河南省平顶山市肖易)

本栏主持:大多数对生活感到困惑的人都是因为没有明确的人生志向。建议你制定一个可行的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大多数技术学校都是合法的,汽车维修是目前较吃香的行业,你既然有这方面的兴趣,可找一个可靠的技术学校报名培训。现代社会很多人都喜欢将直发电成卷头发,自然卷的头发更加美观,如果你实在不喜欢,可以到发廊拉直。

妊娠和产后情绪反常是怎么回事?

自打怀孕到产后,我的情绪很反常,时常觉得孤单无助,莫名的难过、哭泣,对丈夫的感情也一天天变淡,甚至开始幻想,怀疑丈夫和别人约会,或担心自己的身材变了样,丈夫爱我不如从前。有时丈夫看到我没把女儿弄舒服而责怪我粗心大意,我就好委屈,恨他爱女儿胜过爱我。天哪,我竟然吃女儿的醋!我这种情况是怎么回事?是否患了忧郁症?要看心理医生吗?大概需要多少钱?

(深圳市观澜镇海蓝)

本栏主持:海蓝,你这种情况称为围产期抑郁症。妊娠、分娩和产后恢复期新生儿哺育,使产妇在心理、生理上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变化,一旦某些改变程度超越了产妇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发生精神障碍。临床情况显示,超过50%的女性在产后一周内会产生沮丧情绪,在这几天中,新妈妈容易哭泣、感到异常疲倦及情绪不稳定,这种轻度抑郁属产后适应期的正常反应,而且症状会很快消失,不必担心。但如果产后出现持续的情绪改变或症状加重,则需充分重视。现提供一些调节产后抑郁的方法供你参考:

①学会倾诉和宣泄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②积极参加培训,增加育儿知识;

③家庭气氛要温馨和充满关爱;

④告诉丈夫自己的心理状况,请求丈夫多陪伴自己并谅解自己,避免争吵;

⑤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不要过度疲劳,闲暇时可以听一些轻柔、舒缓的音乐,或看一些图文并茂的杂志,读一些幽默故事。

如果用以上方法仍然不能缓解病情,请你到医院看专业医生。心理咨询一般以小时为单位计算,每小时100元以上。

“服务直通车”收费吗?

我想向主持人咨询一些心中的疑问:

1)向“服务直通车”咨询问题需汇款吗?汇款标准能在书上说明吗?

2)为什么本人寄了好几封信件都没有刊登出来呢?

3)有一件事让我很头疼,我今年21岁,脸上有好多大小、深浅不一的凹凸点。能治吗?

(宝安区沙井镇卢光进)

如何培养宝宝的说话能力 篇3

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是要培养,在哪个阶段培养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最好呢?家长们要怎么样去培养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

2-3岁是小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小孩子在这个阶段能够掌握基本的口语。而像岳岳一样的小孩子不在少数,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岁儿童语言障碍的发生率在9%~17%,不仅严重影响儿童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还将影响到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使注意力缺陷和学习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增加。为此,在育儿过程中如何把握孩子语言发育的最佳时期,让孩子“能说会道”,成为爸爸妈妈们都十分关心的话题。我们特地请教有关专家,并和您一起关注这个话题。

影响宝宝语言发育三大因素及相应的对策

第一方面是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专家指出,2岁左右的宝宝,脑发育速度十分快,摄取的信息越来越多,他们急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又不知道该怎么说,于是语言发育与脑发育出现相对不平衡。如果这时没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正确的语言信息输入,会对宝宝的语言发育造成很大影响,他们会表现出口吃、语言贫乏、交流障碍等现象。

宝宝语言发育对策

1.尽量统一语言。在孩子最初学说话的阶段,存在多口音的家庭,应在家庭内部统一语音,让孩子对一个物品只接受一种读音,这样孩子不容易出现意识上的混乱,可以顺利地掌握语言沟通。等到他们能熟练掌握语言的时候,再丰富他们的语言环境,对他们进行第二种、甚至第三种语言的多语言教育。

2.不使用儿化音。从一开始,就要尽量给孩子正常的、易于交流的语言信息,不提倡用儿话音教孩子说话,比如:把小狗叫成“狗狗”。

3.在孩子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不要把孩子交给电视。虽然电视节目中的语言丰富,但却是没有交流的,被动灌输的语言模式,不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4.让老人与孩子多对话。如果是老人带孩子,一定要让老人多与孩子沟通,因为很多老年人喜静,不愿意多讲话,但是无声的环境是最不利于孩子语言智力的发展的。

培养一个言语表达能力好的宝宝,家长做的工作很多,也要在适当的时间里进行言语的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幼儿能力培养

所谓“亲子对话”教育法主要是依据每个孩子的个性来培养他的说话能力,若要与孩子说话,首先父母要学会如何倾听。听孩子说话是一种认同孩子的反应,而“亲子面对面”便是在孩子有话要说时,父母确实倾听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充分自我表现的感觉而信心倍增。

与孩子的对话应当从幼儿期开始,希望父母们能够随时激发自己孩子的个性与说话能力。

一般来说,爱说话的孩子因为好问而在想法上比较深入,也比较有自信、有个性。其实孩子们所说的话都有其原因及理由的,所以父母必须去了解孩子说话的原因。

孩子说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

1、有问题发生,需要大人的帮忙。

2、想把自己“所听、所见、所闻”的感受用声音去表达。

3、想感受与妈妈(亲人)的交流联系。

因此,倾听是一种认同孩子的反应,能使孩子感受到充分自我表现的感觉而信心倍增。

大人的倾听会使孩子产生哪些变化?

1、贴近孩子,近距离地听孩子说话,对孩子来说会有各方面意想不到的学习能力出现。

2、孩子变得容易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3、产生自信。

4、孩子的表达变得明朗。

5、孩子的个性变得比较圆融。

6、因为自己的感受、说话获得重视变得更有耐性、有安全感。

7、烦恼能尽快消除。

8、很早就能开始说比较长的句子和灵活运用不同的生词,对将来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也有帮助。

亲子对话学习刺激法:

宝宝是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来开始学习说话的。只要宝宝开始喃喃自语,发出简单的声音时,就是开始进行“亲子对话”的好时机,按照宝宝的不同月龄有不同的刺激法。

0-12个月

与宝宝目光交流,随时随地与宝宝说话

宝宝出生后发出的第一个声音,便是“哭”;等3、4个月大时,开始会发出“咿咿啊啊”等单音;到了8个月大后就开始喃喃自语,甚至发出一些单字。

1、注视宝宝的眼睛和宝宝说话

和孩子的第一阶段沟通方式就是“眼光交流”,宝宝们通过看见妈妈的说话与表情来奠定对“说话方式”的认识。

2、与宝宝接触的任何时候都要与宝宝说话

每一次的声音交流都会让宝宝的听觉变敏锐,不管是换尿布、喂奶或洗澡时,都要随时随地保持与宝宝说话的习惯。

3、回应宝宝的牙牙自语

只要妈妈经常回应,宝宝也会开始学着表现自己的感觉,而且情绪也会更明显易懂,在与宝宝应答时最好边说边抚摸宝宝,更能强化亲子的交流。

4、从日常生活的声音中学习

不需要太过安静,生活中出现的吸尘器的声音、水龙头的流水声、洗碗洗衣的声音等,都可以让宝宝感受接触更广,边做家务边和宝宝说话,也是一种良好的亲子互动方式。

5、练习以身体律动来控制发声

即使简单地发出“咿啊”的声音,宝宝也得用尽全身的力气来发声,可以训练宝宝配合身体的律动发短音或长音,也可用拍手摇摆的方式让宝宝了解发音的不同。

6、鼓励宝宝表现自己

跟宝宝玩手帕游戏或鼓励宝宝把两手伸直说“抱抱”,或找玩具等,让宝宝表现自己,这对于日后勇于自我表达的说话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7、与妈妈“视线一致”的体验

宝宝总是好奇妈妈在做什么、说什么,因此,不妨让宝宝跟妈妈往同样的方向去寻找目标,让宝宝自己亲眼、亲耳确认妈妈口中说的与看到的是相同的事物,可培养宝宝的辨识联想能力。

8、善用宝宝喜欢模仿的特性

宝宝通常喜欢模仿大人做动作,最简单的就是挥挥手说“再见”等,利用这种爱模仿的特性,趁机教宝宝各种配合手势的单字,并反复的练习,这样宝宝马上就记住了。

13-24个月

与其说单字,不如说成语这时期的宝宝多半已经会走路,相对也更加了解大人所说的意思,也会说比较多的单字。从这个时期起,妈妈和宝宝的交流对话丰富而频繁的话,宝宝学会说话的时间更快。

1、练习发音

把单词的发音嘴型做给宝宝看,反复几次以后,宝宝也会试着发出正确的音了。

2、配合肢体语言来说话

与宝宝说话时,配合肢体语言还辅助引导宝宝,如用手指身体的各部位,配合说话、或者边做“坐跑站跳”等动作,边说这些单字,不但增加趣味感,也让宝宝更容易记忆。

3、以句子的形态和宝宝说话

1岁以前教的“花”、“水”等单字,现在起要开始对宝宝说长一点的句子,如“好漂亮的花”、“我想要喝水”等,利用宝宝已经懂的单字并加入新单字来延伸连结出句子,让宝宝练习真正的说话方式。

4、有耐性的等待宝宝的反应

这阶段的宝宝对大人的话似懂非懂,自己所会的单字语言也有限,但偏偏又非常爱表达,这时父母就必须很有耐性等宝宝慢慢地说、清楚讲明白,降低宝宝的挫折感,才能顺利让他升级到下一个说话的阶段。

5、经常带宝宝外出观察

带宝宝去公园散步或坐车等,并配合教宝宝说相关的字句,也许宝宝无法一时间马上记住,但让宝宝接触更宽广的视野,也是奠定说话基础的步骤。

25-36个月

说话时多形容状态这个时期的宝宝,会的单字虽然多,但还无法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也总是反复说着“那个”、“不是”等字句,这时必须开始用叙述及形容的句子来教宝宝说话。

1、描述式的说话法

如果妈妈要回答宝宝的说话,也尽量使用连结性的句子,当宝宝说“那个、那个”,即使妈妈知道“那个”是什么,也必须回答“是这个饼干吗?”或“是放在桌上的玩具吗?”,务必引导宝宝再回答出“对,是那个饼干”等句型。妈妈此时的任务在于训练宝宝开口说话,而不是拿“那个”饼干让宝宝闭嘴。

2、说较长的句子时要段落分明

当妈妈说较长的句子时,得注视宝宝的反应,配合明显的肢体动作,段落清楚地说给宝宝听,来训练宝宝的“听话”能力。

3、练习让别人了解宝宝的表达意思

常常遇到一些宝宝说的话只有身边的妈妈才听得懂,别人要了解宝宝说的话还得先通过妈咪的“翻译”。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也为了让宝宝能增加信心跟外人交流,平常就得训练宝宝发出正确的音和正确的单字或句子,而不是只有母子俩才知道的幼儿式语言。

4、给宝宝奖励

当宝宝能说出较长的句子,或者说出新学会的单词,都要马上给宝宝一个拥抱并称赞他,然后再附和地说一次,宝宝就会清楚知道自己的表达正确,而更有兴趣说话了。

5、把宝宝说的话画成图贴起来

当宝宝说的句子或内容,用简单的图画表现出来,如“今天跟妈妈去散步”便以此为内容画出来,可以增加宝宝的联想能力和记忆能力。

1、激起孩子说话的欲望 让孩子开口说话的最有效办法是父母创设一个谈话和交流的氛围,利用任何可能的机会不停地和他说话、用他能听得懂的语言为其讲故事,即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父母的“一言堂”也要坚持。和孩子说话的时候,爸爸妈妈不妨见机行事,启发、诱导、提问,设法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他对你的努力有所回应,用支离破碎的语言加上肢体动作和面目表情传达出他的意思,及时送上你热情的鼓励是对他的最大支持,使他得到语言表达的满足感,产生说出个人想法的欲望。对这些孩子,父母先不要在意他说得好不好,也别急于纠正他语言中的毛病,培养起来他说话的自信心、使之体验到表达的喜悦比什么都重要。

2、个性化训练循序渐进 对孩子的言语和阅读训练是一对一的,如对感受性

语言障碍者,重点在于训练对语音的理解、听觉记忆及听觉知觉等。对表达性语言障碍者,重点在于训练他模仿别人讲话。无论对哪一种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教育训练,父母都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具体的做法是将拟订的教育计划分成几个小单元,分段进行,以便容易学会,增强孩子学习的信心。对那些语言表达和阅读上有困难的孩子,爸爸妈妈可以借助讲故事书的方式或设置一个特定的情景,反复教孩子认读笔画、发音简单的字、词,让他们慢慢地辨认、熟悉、理解、记住这些词的发音和含义;随后过渡到比较难的字、词语;然后再开始给他讲解一个个短句、长句的意思及相应的故事内容。如此一步步地训练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父母的贪多图快和急躁情绪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如何培养宝宝正确的坐姿 篇4

・近年来,由于坐姿不正导致近视眼、脊柱弯曲的儿童人数在逐步增加,因此,培养孩子正确的坐姿,是家长应及早注意的一个问题。坐姿不正确是造成孩子视力缺陷及脊柱发育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孩子身体的健康发育十分有害。正确的坐姿不仅能保证孩子的.视力健康和体格的正常发育,而且有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对孩子专心学习及思考十分有益。

您的孩子是否这样

√喜欢趴在桌子上看书。

√没有正确的坐姿意识,需要大人提醒。

√没有良好的书写姿势。

支您一招

1?让宝宝懂得坐直、坐正的好处

有的宝宝不明白坐直、坐正的好处,家长在提醒宝宝坐好时,不妨可以这样比方,“看,警察叔叔腰杆挺得直直的,多神气啊!宝宝坐直了看书、写字,也会像警察叔叔一样看起来很有精神,不得近视眼,脊柱也不会弯曲。”

2?随时提醒宝宝坐好

家长应随时观察并提醒宝宝的坐姿,在宝宝看书时,应提醒宝宝坐直身体,不要趴在桌子上或者歪着脑袋看书。写字、画画时,应保持“三个一”,即眼睛离桌面一尺远,胸离桌子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此外,还可以为宝宝准备一个视力保护器,帮助宝宝在读书写字时保持“三个一”。

3?为宝宝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

家长应为宝宝提供与其身高相协调的桌椅,一般来说,桌椅之间的距离以宝宝端坐在椅子上,两肘刚好放在桌面为宜。

如何培养宝宝的学习能力 篇5

家长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最关注考试的分数,最操心孩子的作业,最在意孩子的表现。但我们却很少问自己,我们关心、关注、操心、在意这些事情的意义是什么?联盟安静老师就“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这个问题做了如下阐述。

一、什么是学习

古人云:学乃仿效也;习数飞也。即学习是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先效仿某个感兴趣的事情再进行反复多次的练习,然后去熟悉和掌握它。本来我们的孩子从出生就是爱学习的,如孩子把自己的手指放到嘴里时;看到好奇的东西去摸时;坐不稳的时候就爬时;甚至出现攻击等行为时,这些都是孩子学习的表现,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当今的家长把学习的范围缩得很窄,只局限于学校的功课学习,认为孩子的学习应与分数、成绩名次挂钩,使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快乐和兴趣,那更谈不上对学习的成就感。其实学习是人的本性,爱学习也是人的本性,学习是一生的事!

二、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成长的需要 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很重要,使自己生活的快乐,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能改变的是自己。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成长和适应,但在处理问题时出现单一化就造成了不适应。也就不能健康成长,因此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而有时孩子在成长、学习的过程中却不断的被家长打断了,如大人的洁癖限制了孩子探索、学习的机会,自己要吃饭,家长嫌脏,限制了孩子的手眼口的协调等。因此我们陪养孩子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是先慢,多花时间来培养孩子的习惯,以后孩子长大了他的学习能力就快。当今的家长都在寻找“快”感,造成孩子在家里找不到归属感!得不到老师、同学、家长的认同,在游戏中找到了成就感;如果家庭关系够稳定,他在家里有归属感,有成就感,家长能学习,孩子也就喜欢学习,父母恩爱,孩子也学到了爱和快乐,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很充实,孩子就不会去沉迷到游戏中。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能力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条件,孩子的发展是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发展,大人的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培养孩子成为他自己。孩子的学习能力有三个内容

(一)个性品质----学习能力

1、自尊心(支撑一个人的脊梁)

自尊心是一个人的脊梁,家长首先要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相处。培养他成为他自己,要把孩子当作独立的自己,而不是成为我们想要的人,让孩子活出天性,尽量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比,即使在孩子考试完要比时也要纵向比,不要横向比,因为考试是检验这个阶段的内容,你掌握了多少,帮助孩子来找到原因,寻找孩子的进步来鼓励;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批评孩子,要尊重孩子;不要当着别人诋毁孩子;不要和别人说自己孩子的不足,如果孩子被否定了,就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就会有羞愧的感觉!

2、责任心(悦纳自己敢于承担)

一个关于负责任的人才能敢于悦纳自己,接纳别人,尊重别人,才能敢于承担。因此家长在孩子面前要做好表率如:我们做错事时要有承担,要向孩子说明表达用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承担自己的责任,而不是辩解和掩饰,因为这是我们要教会孩子生活的态度和方式,孩子是父母的缩影,孩子做错事时就会学会承担。同时也要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并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也会做错事,做错事没关系,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去承担。

3、自信心(学习的动力)

安全感在0-1岁建立,安全感好,孩子的自信心建立的也就会好。自尊心、责任心是孩子自信心的前提,随着孩子的长大,伴随着孩子的自尊,敢于承担,自信心也会发展,家长不要指责、否定、攻击孩子,因为孩子没有尊严就没有自信心,要多鼓励孩子、多肯定孩子、多关注孩子进步的地方。如果家长、老师揪着孩子的不足,拿着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去比,孩子就会越来越不好,到大的时候就会逆反。

4、上进心

如果孩子总是被否定,就缺乏上取心。如果孩子在做错事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做,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努力的方向,和孩子一起面对,把孩子的行为跟人分开,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什么,爸妈都会爱你的,但是今天你的行为是不允许的,同时要给孩子讲清楚,惩罚不代表我们不爱你了;要和孩子共情比如:孩子耍赖要玩具的时候,家长要先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尽情宣泄并告诉他:我们能理解你需要的心情,等孩子的情绪哭完之后,就可以平复了。

5、自控力

这代孩子比较缺乏的东西,就是家长做不到适当延迟满足,造成了孩子的自立能力出问题。因此家长爱孩子不能无条件的满足,要学会让孩子等待达到延迟满足来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自控力是孩子自立的根本,因为孩子最终是要独立!

6、意志力

家长的过度参与阻碍了孩子意志力的培养,如从孩子刚开始学翻身时、孩子想爬去拿什么东西时,有的大人会去协助孩子翻身或把东西拿来给孩子,这看似爱,其实是害!家长要让孩子参加一些锻炼、让孩子多去尝试做各种事情,鼓励他,适当让孩子吃吃苦,吃苦才知道是甜!让他做一件事有始有终,家长要言必行,行必果,这也是孩子习得意志力的榜样。

(二)知识的储备

知识的储备包括三方面:自然知识,文化知识,社会知识,三方面得知识相辅相成的,其中自然知识是基础。因此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起就应该多带他到大自然里去学习自然知识,让孩子把书本知识与自然知识对接;多鼓励孩子参与社会活动。因为0到2岁是感觉运动阶段,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刺激孩子从具体运算阶段到形象化运算去过渡,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发展,让孩子发展出一种能力来。

(三)智力水平面

1、注意力 注意力不好, 会影响他的智力,孩子的注意力。

2、观察力 目前孩子被动注意比较多,主动注意较少。造成孩子观察能力欠缺,而家长把孩子的记忆力等同于智力了,过度强调孩子的记忆力,背,背,死背!

3、思维能力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力有两个维度:一是判断力,二是动手能力,孩子最重要能力是思维力。思维能力好的孩子才有创造力,很多家长错把记忆力当成思维能力抓,让孩子的思维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4、想象力 孩子说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其实孩子是在发展他的想象力,家长这时候要鼓励孩子气,和孩子共同探索,扩散孩子的思维,孩子的神经链接就会越来越多,孩子想象力就会越来越丰富。

5、创造力

这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学校教育在培养孩子创造力这块有点欠缺。但是在家里可以着力培养,如孩子在堆积木的时候,就是在发展他的创造力,鼓励孩子在堆积木的过程中去发展。

如何培养宝宝的创造力 篇6

培养宝宝的求知欲

创造一定是基于兴趣的创造,有了出发点才会有突破,所以培养宝宝求知欲很重要。婴幼儿刚刚到这个世界上,对身边陌生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心,总喜欢探个究竟。而这种好奇经过适当的引导,往往可以培养成很好的兴趣。比如宝宝喜欢到处抓东西,并往嘴里送,其实这是他在试探身边环境的一种表现,妈妈们这时一方面要放弃斥责,同时选择跟宝宝一起探索,如给他玩更多的干净的玩具或器具,培养他灵敏的触觉,给他提供不同的形状和颜色的东西,不断地刺激他的反应,利用周围环境刺激他的好奇心等等。

创造力培养从日常生活着手

要让我们的孩子充满创造力,父母该鼓励他们做能激发创造力的事,而这些事情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错误中学到创造

父母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有机会犯错误,然后重新思考自己的想法,以此帮助孩子学会用有创意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

允许白日梦

别小看白日梦它是解决问题的前奏,能给孩子更多有创意的想法,父母需要鼓励孩子自由思考和行动,不要总给孩子指定方向。

鼓励发表独立见解

要鼓励孩子在群体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惧怕别人的反对意见应该让孩子经常能体验到他和成人之间、孩子们之间自由讨论的气氛,并让孩子自己作出选择。

及时表扬

当孩子表现出特殊的聪明才智时,比如可以提出很多问题、有非常好的记忆力、阅读能力强、艺术能力超常,大人们应该及时鼓励他们,让他们巩固和发展这些技能。

因为创造力常常要挑战常规,父母因此会为宝宝的行为感到烦恼、但当他们长大以后,你会发现他最终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东西,并拥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这种创造力能让他一生都感到幸福和快乐。

接受和鼓励宝宝的不同寻常

躲藏在宝宝脑袋里的才能 篇7

你的宝宝要比他看起来聪明得多。很久以来,由于婴儿的运动系统发展缓慢,心理学家一直以为婴儿的内心世界是非常简单的。对于一个还不会走路或者说话的婴儿来说,你当然不能用测量成人心智的方式来测量他们的心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一些更好的了解婴儿的方式。通过这些新的方式,研究者发现,婴儿的心理其实是非常复杂的--跟很多父母的感受一样。

所有的脑,无论老幼,都拥有各种天生的能力,能够帮助人们很好地适应各种生活环境。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宝宝具有很多天生的能力。虽然宝宝缺少经验、知识,但是他们天生就具有某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决定了他们如何对外部的各种刺激信息进行组织以及如何应对。他们天生就能寻找各种经验,帮助他们发育中的脑来适应周遭的环境。或者,更简单一点儿说的话,宝宝的脑天生就懂得如何从这个世界中得到它所需要的东西。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大多数的脑发育过程只需要一个“足够好”的环境(以后会需要得更多一些),这个环境中当然要包括一个称职的(尽管可能不是完美的)看护者。

宝宝到底知道什么?他们什么时候开始知道的?虽然他们不能用语言告诉我们,但是研究者仍然能用一些特别的方式向宝宝提问,了解他们的各种认知能力,并得到答案。发展心理学家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非言语的方式,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婴儿甚至是新生儿的内心世界。

在刚出生的时候,尽管宝宝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身体,但是立即就能够吮吸乳头。不久以后,他就能转头,调整目光来注视感兴趣的物体或事件--这两种能力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底是什么东西吸引了他的注意。例如,当你的宝宝吃奶的时候,如果发生了某件让他感兴趣的事情,并且他希望这件事再发生一次,他就会吃得更起劲儿。还有,如果在宝宝吃奶时,给他播放妈妈说话的声音,要比播放另一个妇女说话的声音更能使他使劲儿地吃奶。这些就是我们了解婴儿的方式。由此我们发现,从一出生开始,婴儿就能够识别妈妈的声音。

跟成人一样,宝宝也会觉得无聊。在宝宝盯着某个东西看了一会儿之后,他会掉转头,去看别的更有趣的东西。研究者通过观察婴儿注视某个场景的时间来判断婴儿是否对这个场景有兴趣。如果这个场景包含一些让宝宝吃惊的事物,他就会看得更久一些。

婴儿的这种反应模式使我们了解到婴儿能发现两个事物之间的差异。例如,如果你给宝宝看一系列猫的图片,当中插入一张狗的图片的话,这张狗的图片就会引起宝宝的注意,使他看得更久一些。这就表明,婴儿能够区分猫和狗--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很难用编程的方式让计算机也学会这种能力。

通过利用这些简单的方式,研究者识别出了1岁以前的婴儿就已具备的5项天生能力,我们把这些天生的能力称为“天赋”。

天赋1:婴儿能够识别特定的事件是常见还是罕见的。例如,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第一个步骤就是要弄明白哪些符号组合在一起时能够组成一个词,然而在说英语的时候,人们很少在词与词的交界处停顿,这就给词的识别带来了困难。不过在词汇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方式能帮助我们来判定哪些词会更常出现。当宝宝听到“宝贝”这个词的时候,他怎么才能分辨出这个词是“宝”字加上一个“贝”字,而且“宝”的音要比“贝”更长呢?有一个线索就是“宝”这个字与“贝”这个字一起出现的频率要比“宝”或“贝”单独出现的频率高得多。

一般来说,婴儿的确是这么学习的。有一个设计巧妙的实验可以验证这种看法。研究者造出4个无意义的词,每一个词都包含了3个音节(例如bidaku),然后把这些无意义的词随机呈现给8个月大的婴儿。在词与词之间是没有停顿的。当婴儿已经熟悉这些新词之后,研究者或者给他们呈现一个刚才听过的无意义的词,或者呈现一个刚才没有听过的、把刚才听过的词的音节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后得到的新词(例如kudabi)。研究者发现,尽管新词和听过的旧词都是由相同的音节组成,但是,婴儿听到新词时注视朗读者的时间要显著长于听到旧词时的注视时间。研究者认为,由于婴儿已经听过所有的音节了,所以婴儿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这种效应表明,他们已经熟悉了音节最初的那种组合方式了。这种识别事件发生频率的能力,其实在很多动物身上都有。这种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这种能力,婴儿能够解决诸如“我最有可能在哪儿马上找到食物”这样的重要问题。

天赋2:婴儿能利用巧合来判定因果联系。在语言能力发展起来后,两岁半的幼儿能够作出明确的因果表述,例如“因为他饿了,所以他去翻冰箱”。而在此以前,小婴儿似乎就已经觉察到这种因果联系了。

在一个实验中,研究者把一部手机悬挂在一个3个月大的婴儿的床边,并用丝带把手机跟婴儿的一条腿绑在一起。当婴儿踢腿的时候,手机就会动起来。婴儿对这个“新玩具”非常着迷。另一个实验用的同样是手机,但是跟婴儿的踢腿没有任何关联。与后一种情况相比,婴儿在前一种情况下笑得更多,看得更久,经过几分钟的训练之后,他们踢腿的次数更多了。3天以后,当他们看到第一次看到过的那部手机时,即便那部手机已经没有系在他们的腿上了,他们仍然会踢腿(看到别的玩具则不会)。因为踢腿是想要使手机动起来的一种特定反应,所以,这些婴儿似乎在学习一种最基本的因果联系。这种利用同时发生的事件来判定事物之间可能存在因果联系的能力,是人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的一种重要能力。

天赋3:婴儿能够区分主体和客体,并以不同的方式作出应对。婴儿跟成人一样,知道物体应该是整体的(物体的所有部分都聚集在一起)、固态的(其他的东西不能穿过该物体)和连续的(该物体的所有部分都与其他部分连接在一起),并且,只有当某个东西接触到这些物体的时候,它们才会移动。多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小于18个月的孩子不能理解客体永恒性--客体永恒性是指当你看不见某个物体的时候,你知道这个物体仍然存在。这个概念最初是由发展心理学的开拓者让·皮亚杰提出来的。随着近年来婴幼儿研究方法的革新,研究者对这一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

在孩子1岁以前,如果某个物体不具备上述特征,即不是整体的、不是连续的、不是固态的或者不是永恒的,他们就会盯着看得久一些。在一个实验中,实验者让5个月大的婴儿看一辆从坡道上滑下来的汽车。有一块幕布挡在坡道的中间。原来,当实验者把一个箱子一样的障碍物放到幕布的后面时,5个月大的婴儿似乎可以预期这个障碍物会阻挡住下滑的汽车。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呢?当实验者偷偷地通过一扇活动门把障碍物移开时(由于幕的遮挡,婴儿看不到后面),汽车下滑没有被阻挡,一直滑到底部。在这种情况下,婴儿盯着看了更长的时间。这就表明他们发现,那个箱子一样的障碍物不是固态的,所以他们很惊奇。采用同样的测试方法,研究者发现三个半月大的婴儿就已经能够思考被其他物体遮挡住的物体了。

婴儿还能识别主体,知道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并且不需要借助外力就可以移动。例如,手总是属于主体的。如果6个月大的婴儿看到一只手伸出来去拿两个物体中的一个,那么,他们似乎明白伸出手的人想要拿哪个物体。当两个物体的位置被调换以后,如果手仍然伸向上次的位置(但是物体已经不是原来的物体了),婴儿会盯着看得更久一些。相反,如果用一根棍子伸向那个物体,在同样的情况下(位置调换,物体不同了)婴儿不会感到惊奇。这是因为在婴儿看来,棍子并不是一个有意识的主体的一部分。

跟成人一样,婴儿也愿意赋予某些物体以生命。研究者曾让婴儿观看一段影片,内容是一个圆环似乎要追逐另一个圆环。婴儿凝视“第一个圆环跑开了(没向第二个奔去)”的时间比“第一个圆环直接跑向第二个”的时间长。

天赋4:婴儿会将事物归类。当3个月大的婴儿看过一系列男性的面孔之后,他们看新的男性面孔的时间会更短,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已经厌倦了看男性的面孔。这时如果有女性的面孔出现,他们会看得久一些。即便照片上的女性没有头发,结果仍然如此。婴儿似乎是靠面部的特征而不是发型来区分男性和女性。这些类别的概念跟婴儿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跟男性面孔相比,大多数婴儿更愿意看女性的面孔--除非他们的主要看护人是男性。

婴儿很早就掌握了一些比较大的概念,如动物、水果;另一些概念则掌握得晚一些。在经验的影响下,各种概念的边界(从语言的语音到面孔的感知)都与孩子所处的特定环境相匹配。但是,没有人曾刻意教过婴儿如何对事物进行归类,这种策略是潜移默化地植入他们的头脑中的。这种能力为成人的归类能力提供了最原始的基础。通过这种能力,人们才能敏感地思考新出现的物体和人。同时,就像我们将在第20章看到的那样,这种能力也是刻板化和偏见的根源。

天赋5:婴儿会对周遭的大量信息进行选择性的注意,忽略大部分无关的信息。正如你可能已经看到的一样,婴儿对信息的选择能力不像成人那样强,很多东西都能吸引他们的注意,但他们仍然拥有独特的、自动化的信息筛选能力。婴儿对人类的声音、面孔和移动的物体都会进行关注。在出生30分钟后,婴儿就开始对面孔表现出偏好;2天后,开始对人类的声音表现出偏好;3个月以后,他们开始注意到与周围的其他物体明显不同的物体,例如一堆黑色圆环中的一个红色圆环。

从婴儿很小的时候开始,看护人就开始影响婴儿的注意方向了。早在4个月的时候,婴儿就开始跟随成人的目光。到了12个月的时候,他们就能够朝向并注意别人正在指着的事物。无论什么年龄,集中注意力都会极大地提高婴儿学习特定事物的能力。在关于脑功能的计算机模型中,如果给模型提供一个信息优先权的初始指令,这些指令就能为模型的学习提供指导,使学习过程朝向特定的任务。例如,对婴儿来说,对人类声音的天生兴趣能帮助他们学会语言。所有这些天生的能力都会帮助婴儿的脑如蒲公英一般成长,成人只需要提供各种普通的刺激就行了

上述5种能力是人脑正常运作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实际上,在我们大多数人身上,上述这些能力都是非常关键的,并且经常在起作用。有时候,我们会把我们的计算机或者汽车看作是有意识和特定目的的(通常是在它们“罢工”的时候),并把它们当成有生命的东西。例如,当某位棒球投手穿了某双特别的袜子又赢得了三场比赛时,他就会在任何比赛中坚持穿这双袜子,因为他从偶然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中“得出了因果关系”。

我们的很多研究证据都来自3个月大的婴儿。这其实是有原因的:更小的孩子很难接受测试。根据已有的证据,我们认为,这些能力是孩子一出生就有的,至少在一出生的时候就具备了某种雏形。不过,这些能力是孩子一出生就有的,还是出生后不久就学会的,其实没有那么重要。一方面,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婴儿都要依赖这些能力,并在此后的生活中继续使用;另一方面,这些认知能力只是一个开始。随着婴儿逐渐长大和成熟,所有这些能力都会变得更加精细和复杂。

过去的观点认为婴儿出生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有可能朝着任何方向发展,但是现有的研究证据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不一样的画面,使我们不得不怀疑过去的观点。现在,我们认识到,情况可能与过去的观点相反,婴儿的发展是有某种倾向性的。婴儿早期所拥有的认知能力是其脑发育的必要条件。模拟脑的工作方式的计算机研究者也证实,虽然特定的倾向性在某些情况下会对我们造成阻碍,但是它们的确是模拟程序得以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他们相信,只有具备了某种先天倾向性的学习机制,人脑才能最终发育成熟。

1岁后宝宝的饭菜才能加盐 篇8

先说盐,中国药膳研究会理事、中国药膳研究会专业制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沈文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婴幼儿对盐的敏感度,遠高于成人。食物中盐含量为0.25%时,成人觉得淡,婴幼儿吃着就咸了。时间一久,宝宝的口味会越来越重。同时,人体对盐的需求量有限。6个月以前,宝宝的消化、肾脏功能不健全,过多摄入盐会加重肾脏负担。这还是导致婴幼儿上呼吸道感染高发的诱因,可能阻碍机体对锌的吸收。

6个月左右是味蕾发育和口味偏爱形成的关键期。此时要鼓励孩子接受丰富的食物品种,感受不同食物的原味。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6个月内,婴幼儿的钠摄入在200毫克左右,换算成食盐为0.5克。母乳或配方奶粉,以及婴幼儿自身代谢的储存,就能提供生长所需的足量钠,不用额外添加。

1岁左右,当烂面条、软饭逐渐成为宝宝的主食后,可适当加盐,但越晚加越好,且控制在1克左右,最多不超过2克。患有心脏病、肾炎和呼吸道感染的儿童,更应限盐。3岁前,不给宝宝吃味精。若加了味精,盐就要减量。当然也可以选择婴幼儿酱油,换算方法是,每15毫升酱油相当于1克盐。

要想给宝宝控盐,不妨等饭菜做好端上桌后再加盐。此时,盐都附着在食物表面,只要一点,就能吃出咸味。

怎么吃才能避免宝宝上火 篇9

幼儿教育:

・多选用清热祛燥的粗粮杂豆――如麦片、黄小米、玉米、绿豆、白芸豆等;

*多吃蔬果――如萝卜、绿叶蔬菜、芋头、南瓜、黄瓜、生梨等,这些当令水果蔬菜都具有清火润肺的作用;

*尽量选食滋阴润燥的荤菜――鸭肉、河鱼、河虾等等。

*特别提醒:多喝白开水,少喝含糖饮料;饭桌上多一点汤水和蔬菜,少一点油腻和荤菜。

儿童厨师的秘籍

一、萝卜菠菜黄豆汤

特点:汤汁清澈,略带咸鲜。

营养功效:菠菜润肠,萝卜通气,黄豆纤维丰富,三味合一,成独具润肠通便、清除燥热功效的佳饮靓汤,可称得上经典的婴幼儿祛燥润肺的保健营养汤水。

原料:白萝卜250克、菠菜250克、黄豆100克、盐少许。

制作:

(1)菠菜拣去枯叶,洗净;萝卜洗净,切小丁;黄豆浸泡30分钟涨发。

(2)在锅中加入水和涨发的黄豆,大火烧开,再用小火焖酥;

(3)放入萝卜,煮至酥烂后放入切碎的菠菜,烧滚锅开,加入少许盐即可。

建议:1.5岁前婴幼儿适宜饮用汤水,以汤代水,一日数次。

向妈妈推荐相关的`菜谱:

(1)荸荠海蛰汤(清热润肺、通便祛燥)。

(2)香蕉芝麻粥(润肠通便)。

(3)四鲜素烩――南瓜片、番茄片、黄瓜片、山药片(祛热润肠、健脾通便)。

(4)三仁鸡丁――松仁、核桃仁、杏仁和鸡胸或鸡里脊肉(补虚润肠)。

二、白玉鲈鱼片

特点:鱼肉鲜美少刺,细嫩滑口,适合1.5岁以上婴幼儿食用。

营养功效:鲈鱼的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充足,维生素和矿物质丰富,具有健脾开胃,滋补肝肾,止咳化痰的特效。山药健脾、润肺;生梨滋阴益肺,生津解渴;荷兰豆为鲜豆食品,营养充分。此款菜肴营养全面,既润肺又润喉,是理想的预防“秋燥”的特效菜。

原料:鲈鱼1条(约500克),鸡蛋1只,山药50克,荷兰豆25克,梨1只(约150克)。

调料:精制油250克(实耗20克)、黄酒、盐、鸡精、淀粉、葱、姜适量。

制作:

(1)鲈鱼洗净,去内脏、骨、刺和皮,切薄片,用少许盐、鸡精、蛋清、淀粉上浆;山药削皮,切小片,荷兰豆切段,梨削皮去核切小片;葱姜洗净,温水泡15分钟成葱姜汁。

(2)炒锅烧热,倒入油,烧至三成热,放入鱼片,轻轻拨散,至熟捞起;放入山药、荷兰豆、生梨,一起炒熟取出。

(3)炒锅中留少许油放入葱姜汁,加少许盐、黄酒、鸡精,烧开投入全部原料翻炒均匀,用水淀粉勾芡即成。

特别关照:

(1)鱼刺一定要剔除干净。

(2)选用活杀的鲈鱼,保证肉质鲜嫩。

(2)婴幼儿食用的净鱼肉不能超过总量的一半。

(3)炒鱼片的油温必须小心掌握,以油不冒热烟为好。

(4)炒鱼片最好筷子轻轻拨动,用锅铲急火快炒,鱼片会成碎粒。

建议:

根据婴幼儿不同年龄选择膳食加工方法,以利于培养宝宝的咀嚼能力。

(1)6个月~1岁的婴儿适宜食用鱼茸、鱼泥。

(2)1岁~3岁的婴幼儿适宜食用鱼粒、鱼片、鱼丝等。

三、陈皮芋头鸭

特点:色泽红亮,香味独特。适合2岁以上幼儿食用。

营养功效:鸭肉的蛋白质含量低于鸡肉,但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高于鸡肉,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芋头的淀粉和维生素、微量元素丰富。此菜肴滋阴润燥、养胃理气,秋季食用可增强幼儿的抗病能力。

原料:鸭腿肉350克,芋头150克。

调料:精制油10克、京葱50克、生姜、茴香、九制陈皮(即市售的零食)、黄酒、酱油、盐、白糖适量。

制作:

(1)洗净鸭腿,去骨切小块;芋头削皮切丁,京葱和九制陈皮切丝。

(2)炒锅中加入精制油,烧热后放入京葱丝、姜块,煸出香味,放入鸭肉;

(3)鸭肉炒至表面呈熟色,加入酱油、茴香、适量水,大火烧滚,再放入黄酒,盐、白糖、陈皮丝,盖上锅盖,改中小火焖烧;

(4)鸭肉将酥时,加入芋头丁,焖烧到芋丁、鸭肉均酥烂后,改用大火收浓汤汁,捡去姜块、茴香,出锅装盆。

特别建议:

咀嚼能力比较强的宝宝可以食用鸭腿。让宝宝手拿食物,自己啃啃咬咬,他们会特别高兴,不光食欲大增,也锻炼了牙齿的咀嚼能力。

向妈妈推荐相关的菜谱:

(1)冰糖银耳雪梨羹(滋阴润肺、清火润喉)。

(2)山药洋葱炒牛肉(健脾润肺、杀菌解毒;切丝切片均可)。

(3)枸杞白萝卜老鸭汤(滋阴润燥)。

如何培养宝宝的音乐才能 篇10

按照我国的老传统,婴儿要到满月的时候才能洗澡。如今这一传统观念已被彻底颠覆,越来越多的新生儿与水成为好朋友。金色太阳中国首批婴儿游泳设备生产商,2013新一年更是自主研发婴儿亚克力游泳池模具,让婴儿游泳又上了一台阶。

此次试点培训班的主要指导者、儿童运动专家郭建国介绍,这次试验为孩子们设计了弹水、拍水、踢水、泼水、浇水等游戏。还有抓漂浮物、水中抛接、水中走、头入水游戏、跳水游戏和水中漂浮等活动。游戏范围和难度要高于普通的婴儿游泳训练。试验预计从7月初开始,历时两月左右。一些医院已经开设了新生儿游泳服务项目,这种运动是让孩子去豪华一体池内感受水环境,由医务人员进行指导和抚触,通过水的刺激,增强孩子的体质。这次在全国进行推广的婴儿游泳与新生儿的水中训练有所不同,适应年龄是1岁半以内的婴儿,要让孩子在水中自主地游戏,并试验多种训练方式,通过孩子们的不同变化和家长进行多方面的研讨,来证实婴儿游泳的对孩子身、心、智力等方面发育的作用。

如何培养宝宝的音乐才能 篇11

宝宝的自私心理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岁多的宝宝处于自我意识的萌芽期,随着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的增强,到两三岁,宝宝便逐渐懂得区分出“我的”和“你的”,开始出现占有欲,产生自私心理。也正是由于这种自私心理,使宝宝在与同伴的最初交往中“随心所欲”,不会克制自我,因而出现抢夺别人的食物和玩具的现象。

当你看到宝宝不舍得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对别人的东西却总想据为己有时,别想多了,这十分正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自然会逐渐去除这个“自我中心”,减少自私行为,学会谦让与克制。

◆错误教养方式的结果

现在我国的宝宝大多在家里处于“中心”地位,这样极其有可能造成宝宝的自私心理,祖辈的呵护强化了宝宝的自我意识观念,家中没有能与其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宝宝又缺乏集体生活的体验,因而导致他不会处理自己和同伴的关系,不关心他人的利益,往往会出现自私的一面,你甚至会发现,宝宝每次从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家回来就显得更加“自我”,这就是祖辈对宝宝的溺爱造成的。

◆自私的宝宝变懂事了

爸爸妈妈们在咨询了相关教育专家或者阅读了相关育儿经验的书报杂志之后,可以经常给自己的宝宝讲关于分享的故事,通过一些日常小事加以引导,帮助小宝宝克服自私心理。比如,在公交车上,主动和宝宝一起给老奶奶让座:吃饭的时候,设到“好吃的东西要大家一起吃”,让宝宝知道好东西不是他的特权,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也是喜欢吃好东西的。久而久之,宝宝就会养成分享的好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篇12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即便是一首最简单的低幼儿歌曲,也饱含着情感,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欣赏、学习音乐,对孩子情操的陶冶,情绪的调节,思维的开拓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益处。然而,有些孩子对音乐不感兴趣,成人应怎样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呢?

1、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经常播放音乐或自己演唱给孩子听。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多听、多看、多唱,在充满音乐的环境里得到熏陶,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音乐产生兴趣。

2、要多方面地启发诱导。成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倾听周围环境中的各种音响节奏,并让孩子试着模仿,从而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3、要帮助孩子理解音乐。在播放音乐或唱歌时,可适当地给孩子讲解音乐内容,甚至配合一些简单、明了的动作,帮助孩子理解音乐形象,培养其感受力。

4、通过充满情趣的音乐活动,提高孩子的兴趣。如选一些生活趣味浓的歌曲,一边播放一边做游戏;还可以举办家庭音乐会,让孩子感受音乐气氛、参加音乐活动;也可以通过一些动作,激发孩子去感受,表现音乐作品的情趣。特别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动作,很容易受到孩子的喜爱,这样也有助于提高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5、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如果在孩子没有兴趣时硬逼孩子,只会适得其反。要尽量让孩子在玩中学,孩子有了点滴进步要及时鼓励表扬。

孩子对音乐有了兴趣,就会自觉、积极地学习。

上一篇:电机与拖动教案首页下一篇:留在记忆中的风景七年级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