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如何培养习惯
2岁之前就让孩子开始各种学习,建议家长教孩子读书、素描、绘画、外语、乐器等。任何手边的东西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工具,小到一个玩具,一支铅笔。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际效果,千万不要丢给孩子一本书,然后自己转身离开。孩子会因为有父母的陪伴而感到快乐,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会使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当你的孩子从学校带回了家庭作业,应当要求他(她)一回家就做作业。完成作业之后才能出去玩。如果孩子不能按照你的要求回家就写作业,你可以给他(她)一小段时间来适应。小孩子会比较乐意在你的指导下完成家庭作业。这个过程需要家长长时间的坚持,坚持就会有回报,不是吗?
当你的孩子越来越成熟,你可以稍稍减少对他(她)的学习的监督,比如小学5、6年级或者初中1、2年级的孩子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你不能再像小时候那样什么都管,事无巨细,这样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但是你仍然要仔细检查孩子的作业,监督孩子做好学习计划,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进度。
首先注重读, 读是写的基础, 读为写服务。培养学生读的兴趣, 读起来才不至于枯燥、乏味。在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华山的险》时, 采用了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找出四个典型的描写华山的险的句子, 然后把这四句合起, 分给男女生读, 读出山路的险。我对女生说认真读, 读出山路的险, 吓吓男生, 女生读得津津有味。我又对男生说, 好好读, 吓吓女生, 男生读得认认真真。我说:“你们谁也没吓倒对方, 把我吓倒了, 还想吓老师吗?”学生齐说:“愿意。”我说:“齐读这四句话。”我看到了孩子们发自内心微笑的脸, 我也有了实验的成就感。“读”可以有多种形式:朗读、默读、自由读、齐读、速读、慢读。要注意做到下面几点: (1) 读要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2) 读的面要广, 量要多, 形式要多。 (3) 读要有目标性, 要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读。 (4) 读要有重点, 有内容, 有层次。 (5) 要注意以读带讲, 以读促学。 (6) 要注意做到读的互动, 读的迁移。 (7) 要引导学生读出理解, 读出个性, 读出见地。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老师要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里取材, 写自己眼中看到的真实的世界, 做到“我手里写的就是我眼里看到的, 是我心里想的”。日记是学生快速养成写作习惯的一个有效途径, 日记记录的是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 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小作文。为了让学生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 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
⑴自主拟题。虽说日记不一定非得有一个标题, 但一个有新意的标题却能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 一个传神的标题能激发读者无穷的遐想。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读者透过这双眼睛可以看到窗外美妙的风光。因此, 笔者让学生自主拟题, 提倡用一些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为标题。如“我吓了一跳”“可怜的小猫”“试试真奇妙”“妈妈, 我错了”……
⑵确立写作的素材。必须遵循科学性、趣味性、层次性的原则。自己选内容, 生活中所见所闻、所做所感都可, 不作素材上的硬性规定。鼓励学生求异、创新, 写出多彩的生活。
⑶评价要有个性。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这是一个充分体现学生个别差异, 促进同学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合作交流的、很有价值的环节。评价提倡主体参与。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日记, 认真阅读后进行互评, 再引导学生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在学生们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 再集中讨论, 引导他们去发现谁的日记中有与众不同的方面, 无论是日记的内容, 还是表达形式, 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 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变换角度看问题, 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和求异性。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 让学生敢在日记中说真话、实话。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爱写日记。
一、教者提高认知度
从古到今,教者是百不为多,一不为少。汉字的书写不但是衡量一个人水准的高低,而且是一门书法艺术。通过写字的过程训练,要保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可以提高自己鉴赏和美的能力,能渐渐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理解和综合想象等智力素质。更重要的是书写能力的高低将影响每个人往后的工作和学习,由于一个人所写出的字往往既能反映出其人的性格、情操、行为和修养,也能折射出他的学习、工作水平的高低。到高龄之时,真可谓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正如前谓的“字如其人”也。虽然不是要每人都成为大名鼎鼎的 书法家,但能练就一手亭亭玉立,美若天仙的字,也是一笔技高一筹的奇珍异宝。
二、让练者养成规范书写习惯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电子信息技术的干扰,忽略写字训练,多数老师对小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认识不到位,方法已久更不科学等,导致了小学生书写能力不高,束缚了其自身的良性发展。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小学生的写字习惯,使所教学生的书写能力得到了不言而谕的提高。
首先,在教学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对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在动笔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一次正规的书法教学过程,必经:“一观察、二描红、三临写、四评比”的教学过程。观察所要书写的汉字在所给出“田字格”各部分(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右下格)和所写字的各个基本笔画,部件及部首所占居的位置,字的间架结构等;二描是自己动笔试描,按字的笔顺规则,写完一个字;三写是自己仿写出的字与范字作一番比较,看看像不像,有什么区别,最后进行评比得出写字的“优胜者”作为示范。例如:教学“中”字,在观察“中”字后,我让学生临摹,学生写出来的“中”字,五花八门。有的把偏口写成方口,有的把口写成“竖口”,有的把中间的一竖写得太短……这时我将他们这些字在黑板上“公开亮相”和书上的范字进行比较,在此比较中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教学竖,我让学生比较“悬针竖”和“垂露竖”的写法的不同,并加以示范。比较间架结构,并逐一帮助他们找到病因,给出“治病良方”。欣赏自己的“杰作”,孩子们也不好意思的笑了起来。比较之后的书写,效果令人满意。此番工作后,再照例写下去,直至写到人见人爱为止。正确、工整认真的书写,既有利于完成高质量的书面作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身心既得到健康发展,更有助于从小培养他们做事一丝不苟、孜孜不倦、契而不舍的品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领掌握基本书写技能,最终养成宽宏大度、持以以恒的写字习惯。
其次是要做好学生书写的示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师高弟子强”说的就是一个“严师出高徒”的道理呗。小学生范水模山能力强,我们教师在平日教学时,板书必须酣畅淋漓、苍劲有力。批改作业时写给学生看的批语要端端正正,不能马马虎虎。俊秀挺拔的笔画会给学生以振奋和力量感。老师的示范是直观教学的最好手段,尤为一年级的起步阶段更应一丝不苟,树出榜样。示范是最形象、最生动、最切实的指导。老师在田字格中的榜样,直接向学生展示了写字的全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摸仿老师形象生动的动作,亲眼目堵一个字的起笔、行笔到收笔的全过程,直观地感受运笔的亲重缓急和间架结构的匀称、协调,从而领略到汉字的温文尔雅。讲述分析时,老师要详细指导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笔顺规则,要把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都要对照课本上的范字,横、竖、撇、捺、点,教师都要一一指点到位。写完一个字后还要从整体上看这个字写得是否匀称,与范字比较,整体感觉如何,使学生对所写的字在心目中有一个成竹在胸的感性认识。此种习惯,贵在坚持,久而久之,学生在练习写的时候,就会养成自我体会书写美,眼观直觉我更美,习惯养成我能美,校园书写我最美,最终养成书写习惯渐渐美,人见人爱写字美的好习惯。
三、严格训练,养成习惯
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练字要严格要求,养成习惯。沒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从小养成有条不紊、端端正正的书写习惯,可以终身受益。写字前放好作业本,端正坐姿,正确执笔。练习时,师要巡视,时时提醒学生,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姿势和方法。书写时,师要时时巡回指导,随时提醒学生每一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间距,整个字的结构特点,及字的部件、部首各部分的比例。对出现的问题春风夏雨的纠正。
2.要注重学生的兴趣,训练把好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练字贵在精准,而不在于多杂,练字时一定要把握好度,过多时间的书写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发育有害,还会影响孩子的练字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坚持一个“少”量,指导一个“精”准,保证一个“好”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选择作业的权利。不再墨守成规要求要整齐划一的作业,而是有的多,有的少。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千方百计地据其个性特点,激发他们的欲望。
3.做好评比和纠错的综合练字关。评比字和改错字是一个再完美,再提高的过程。绝不能有始无终,半途而废。名师说,独运匠心的小结是成功的结晶。评字是写字指导的延续和提高,是整个练字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老师给学生经过不厌其烦地对田字格里的字进行观察,进行评价,对字从整体结构到部件、笔画,有了更日臻成熟的认识;在评比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写好字的自觉性,评完后,再让学生写一写,再一次的发现,再一次的改进,最后出来的字就如同窈窕淑女,貌如天仙。这样,经过亲身的实践活动,提高了观察分析能力和欣赏春和景明的能力。
放假学校总结分析会上,老师们说的最多的是:“同样是一个班的学生,某某同学学习效果比较好,某某学生学习效果差?这究竟是为什么?”我觉得,这里面除了IQ(智商)外,还和EQ(习惯和综合能力)有关。而且,IQ的高低主要是先天因素决定的,而EQ可以从后天培养。提高学生的EQ水平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是教育的基础阶段,是一个人一生学习的开始,因此,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将会终身受益。教育家、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也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身受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累。”可见,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的重要性。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首先,教师思想上要重视,不要因为短期内未见成效就放弃努力,持之以恒,定有收获。其次,教师的工作要细致,这样才能针对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进行耐心启发、引导、帮助,使学生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然后,教师评价要及时,哪怕学生有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表扬,让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去感受自己的变化与进步,从而增强信心。另外,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等特点,教师的良好习惯,能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影响。身教重于言教,因此而产生的内驱力,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作为教师应从哪些方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主动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生本高效课堂要求先学后教,也就是每一节课的开始,老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新授课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由浅入深的编成预习提纲,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自学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第二天在课堂上交流展示,疑难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老师引导、点拨。刚开始需要家长的配合、督促、检查,坚持一个月以后,学生慢慢养成了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
3、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可见,学习要多思善问,“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而且,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要知道“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应该养成向别人请教
4、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的习惯
课堂纪律的好坏、学生的听课状态的认真与否,直接影响到任课老师上课的心情和教学质量。小学生虽然坐的端正,但注意力不集中、易分散,究其原因,有一部分出在老师身上,如:课上的松松跨跨、无精打采,这就导致了学生思想开小差,耽误了听课。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
(1)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深入浅出,使全体学生都能听得懂。
(3)注意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讲刺激学生的语言,以鼓励为主,教态和蔼可亲。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①对教师讲的主要部分关键问题一定要提醒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注意听课的习惯。 ②要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举手,向老师提出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把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中解决。
③边听边记。听课必须有手的活动,随时听到的重点随手记到本上或书上,养成这种听写同步进行的习惯对今后的学习是大有益处的。此外,教师讲课时要善于察看学生听课的表情,如果学生对所讲内容反应淡漠,就应及时调整讲课内容方法;如有个别学生思想“开小差”,要及时提醒。
5、认真书写的习惯
“写”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指:“书写”,要求是书写方法、姿势正确。包括字体、大小写、笔顺、标点符号和格式正确等等
培养小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老师的指导很重要,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所谓“身教大于言教”,因此教师自身在板书和批改作业时应该书写规范、整齐,不要写的龙飞凤舞,要处处用自己的行为习惯影响学生,为学生作好表率。在平时,教师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姿势,每天可以教孩子专门练写几个字,写的时候先观察,了解字的框架结构。对于孩子在书写上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还可以定期地进行书法小比赛,老师与学生共同做评委,把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张贴在书法园地中,供同学们观摩学习,从而尽快地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形成。
6、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
小学生大多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但由于有的孩子性格腼腆、害羞、怕开口,导致上课时不爱思考和提问,从而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机会。而高效课堂要求全体学生都应该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教师就要帮助这些学生扫除思想和心理上的障碍,要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即使是点滴甚至是微不足道的进步,要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间,例如:在语文课上,有的孩子回答问题怕说错,心中有答案也不开口,这时老师要鼓励说:“孩子,你心中怎么想就怎么说,说错也没关系,只要回答问题就是最棒的。”孩子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小手会慢慢举起,久而久之,孩子就有了自信心,上课大胆回答问题的习惯也渐渐养成。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的创设一些全体参与的机会,例如“我是小老师”、“我是小小演说家”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上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浪花、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7、按时、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所学知识的运用,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因此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完成作业习惯。作为教师,应反复嘱咐学生,做作业前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独立完成作业,不要抄袭别人。做作业时注意力要集中,书写不能马虎,字迹要工整。作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等。 对于表现好的同学应该表扬,我在批改作业时除了提出具体要求以外,还给书写正确、工整、干净的作业上贴上一个大拇指,简简单单的做法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学生明确如何写才算是规范的写法,并认真地去效仿,事实证明效果不错。
8、课外阅读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说:“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谈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是有益的。因此,小学生要重视课外阅读,,自己可以在家人和老师的帮助下选择一些课外读物进行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除了以上提到的以外还有许多。 在帮助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好孩子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身上,对于孩子的表现要采用表扬与批评想结合的手段,恰当的批评和表扬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小学三年级正是学习作文的起步阶段,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写作习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写作时下笔如有神呢?笔者认为,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兴趣,激发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谈文色变”之现象,他们怕作文,厌恶作文,一听到老师布置写作文就头疼,不知要写什么,怎么写?即使学生把作文交上来,也是应付了事,要么东拼西凑,要么记流水帐,要么抄作文选,内容空洞,不真实,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对作文缺乏兴趣。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现象,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记得在一次作文课上,我指导学生写一篇《我喜欢的一项运动》。有一个女同学胆量小,从来未举手,作文水平一般。这次她是鼓足勇气举手回答:“我喜欢踢毽子,第一次看见别人踢毽子很有趣„„”我一边点头一边微笑着说:“你真棒!踢毽子是需要技巧的,你是怎么学会的呢?”她不再那么拘束了,回答说:“我平时就比较喜欢跳绳等运动,手脚比较麻利,然后„„”她显然还沉浸在踢毽子的乐趣当中,我用赞许的目光看着她说:“你是好样的!老师要向你学习。现在请你把刚才说的写下来好吗?”后来作文交上来,她写的比上次说的还要具体、完整、生动。我评了个“优”给她并点评道:写得很成功,老师真高兴,下次我想见到你更精彩的作文。学习和踢毽子一个道理,只要敢挑战自己,就会获得成功。之后,这个孩子逐渐自信、大胆起来,和老师说话的目光不再躲闪,课堂上有她活跃的身影,作文水平也大大提高。鼓励得当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效果更是事半功倍。
二、学会观察,掌握要领。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其实,观察也是作文“重要的能源。”观察可以解决写作的素材问题,观察可以获得灵感,触发写作的内在动机。因此,我们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学会观察,掌握要领。
首先,立足生活现实。古人有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来源,要认识生活,反映生活,就必须观察和感知生活,获得写作素材,才能让学生妙笔生辉。记得有一次,我布置一篇《难忘的一件事》,以往学生完全脱离实际生活,把农村孩子的生活写成城里孩子的生活,没有真情实感,无法体现农村孩子的天真和纯朴。这次我注重引导学生从广阔的农村生活入手,农村孩子常常去钓鱼、捉鸟、掏鸟蛋、捉知了等等这些农村孩子喜闻乐见的事,引导他们积极地体验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去发现写作素材。
其次,学会多角度观察。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多角度观察就是指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方面进行观察。
1、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三年级作为作文的初级阶段,应该指导学生从看到和听到的入手。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我们的校园》一文时,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很自然学生都说看到白玉兰、塔松、米兰、石榴„„我再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并闻闻其味道,他们的话题多了起来。紧接着引导他们把听到的也写下来,鼓励并启发他们运用合适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
事物写得更生动、更具体。这样文章不但有声有色,而且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文章也就“动”起来了。
2、情景交融,感官结合。随着学生作文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循序渐进,在“感”字上下功夫,引导学生从各种感官进行体验。如引导学生写《我爱大海》一文时,由于我们都在海边长大,对大海十分熟悉,可学生有话却难以言表。我先从视觉和听觉引导学生,我问:“你们来到海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一同学站起来说:“我一到海边就看到蔚蓝的大海,大海波澜壮阔,十分壮观。”一同学又站起来说:“我看到了金黄的沙滩,许多游人在沙滩玩耍、嬉戏。还听到波涛轰鸣„„”接着从触觉引导,“当你们踩在沙滩上时是什么感觉?”同学们纷纷喊着说:“软绵绵的,像踩在海绵上,十分舒服。”“海风吹在脸上会有什么感觉呢?”我紧接着问。有同学说海风凉凉的,吹在脸上特别舒服。我穷追不舍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味觉:“有谁知道海水的味道?”这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咸咸的。”引导学生情景交融,感官结合,不但让他们体验真情实感,而且让他们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3、发挥想象,升华主题。想象能让静止的事物或画面“活”起来。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思维活跃,语言丰富,学习生动活泼。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我爱大海》一文中,我还引导学生运用想象把文章写“活”。“面对波涛滚滚的大海,你们会想到什么呢?”有同学说这声音如同千军万马奔腾而来,有同学说海浪撞在岩石上,溅起一朵朵洁白的浪花,如白梅,似珍珠。这么美好的想象,不仅增加文章的生动性,还加深意境,升华主题。
三、注重积累,勤于动笔。
写作习惯主要包括勤于观察、积累和练习。培养了学生写作兴趣和观察能力,就应该着重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多动笔练习写作的能力。
1、注重积累。积累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法宝。如何做好学习积累尤为重要。首先,做好课内知识积累。课文中有许多优美词句或片段,鼓励学生做好摘抄并背诵,储存进自己的记忆系统。抄录美词佳句,能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为写作做好准备。其次,从课外阅读进行知识积累,鼓励学生增加阅读量,扩大视野,丰富见闻,做好读书笔记,为写作积累素材,学生不仅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还可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从中收益无穷。
2、勤于动笔。有句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这话强调了动笔的重要性,写作更是如此。当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好词佳句,教师应进一步训练学生练笔的习惯,把所积累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把“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尝试运用。教师可以由浅入深,从字词句训练过渡到段的训练再到篇的训练,采用能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训练方式。比如,让学生为黑板报写报稿;为校园广播写广播稿;在班级建立一个信箱,鼓励学生给老师写信;还可以要求学生写生活或观察日记,每周评出“特别观察员”;也可以说写结合,以说促写。让学生在交流中运用,提高写作能力。
2012-9-22 杨彩霞
同是一个班的学生,为什么有的学习效果较好,有的学习效果较差呢?众所周知,这里面除了智商外,还和习惯和综合能力有关。因此,提高学生的水平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谚语云:“人是习惯的奴隶。”王尔德说:“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也有人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可见成功的教育应从良好习惯的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一种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身。”……这就是说,如果学生从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将来他就能在没有任何强制因素和外人点拨辅导的情况下,也能非常自觉、饶有兴味地去学习、去生活。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习的成功带来困难。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陈鹤琴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成凤”,而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教师需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便是着眼学生一生的发展,让他们终身受益。
什么是习惯?习惯是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是思维和性格的某种倾向;是一种习惯性的态度和行为。
行为变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动作,一种行为,多次重复,就能进入人的潜意识,变成习惯性动作。人的知识积累、才能增长,极限的突破等都是习惯性动作、行为不断重复的结果。如果学会运作潜意识技巧,就可以建立一种自动运作的“长效机制”,从而达到人生的奋斗目标。不断地重复某个动作,在潜意识中,转化为程序化的惯性。也就是不用思考,便自动运作。这种自动运作的力量,即习惯的力量。它是非常巨大的,长此以往将使其主体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俗语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绝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长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成功人士并不见得比其他人聪明,但是,好习惯让他们变得更有教养、更有知识、更有能力;成功人士也不一定比普通人更有天赋,但是,好习惯却让他们训练有素、技巧纯熟、准备充分;成功人士不一定比那些不成功者更有决心、或更加努力,但是,好习惯却放大了他们的决心和努力,并让他们更有效率、更具条理。
点点滴滴的好习惯将会改变人的一生!
培养好习惯,构建新生活。既然如此,那么怎样让刚入学的低段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呢?
首先、老师要主动与学生交心:教师应主动地、和蔼地和每个学生交谈,打消学生对学校的陌生感,尽快成为每个学生的好朋友。要注意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每个学生都是抱着美好的愿望上学的,教师要保护并激发这种学习的愿望,循循善诱,积极鼓励应是我们启蒙教师主要的教学方式。
其次、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养成习惯的欲望:孔子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一旦有了自觉性,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故教师应千方百计,使学生了解这样做的好处,激发起学生这样做的愿望。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特别是要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通过故事或通俗易懂、儿童化的语言,满足学生好动和自我表现的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学生在满足心理需要的过程中,注意力自然而然就集中在学习上了。
第三、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对成年人一般提出要求就行了,不需指导过细,而对低段小学生则不行,必须做到“明确要求,指导具体”。如学生的作业习惯,要制定出具体要求,如:
一、书写规范、二、格式正确、三、正确率高、四、按时完成。用这四条要求经常指导孩子的作业,给予评判,好的印上红旗或小红花,开展一日无错题活动。经常在全班展览,鼓励本人,促进大家。为了明确要求,可制订养成教育内容序列,从每个细小的动作入手,从站、立、行开始,随时都要给予指导。另外,从学生的作文和日常接触中,如发现有的孩子接、发东西、说话等不太有礼貌,就要及时教孩子学会如何接递东西,如何说话。低段的孩子,缺乏起码的生活经验,如果没有具体地指导很难形成良好习惯,所以培养习惯必须具体指导。有关专家指出,一个人几天养成的不良习惯,一辈子都不一定能彻底改掉。的确,刚入学的孩子,他们尽管天真活泼、聪明可爱,但在他们身上,不良习惯随处可见。如:上课时随便讲话,东张西望;随便下座位,随
手扔纸片;乱放学具,作业拖拉等等。这些不良习惯一旦形成,纠正起来非常困难。因此,在培养良好习惯的同时,很多时间也在纠正不良习惯。既要塑造他们,又要改造他们,既要做好“园丁”,又要做好“医生”。
第四、科学地激励学生: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微小的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增强成就感,能调动其积极性,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激励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小朋友特别喜欢表扬,表扬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对刚入学的孩子,给一些物质奖励如小红花、五角星等是可以的,但不要太频繁,以免弄得教师手忙脚乱。我们提倡课堂评价多样化,丰富多彩的口头评价,简单易行,也能取得实效,如“这个同学很认真听别人的发言,他不重复别人的意见”。“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很动脑筋。”“这组同学讨论的很热烈,合作得很好,希望其它组同学也能像他们那样。”评价要有针对性,语言要丰富,不要总是一句:“你真棒”。评价要真诚,对回答有错误的同学,应善意地指出,或再提一个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纠正错误。使学生在老师的赞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地改正自己的错误。
第五、校内外合轨并行:习惯培养具有随机性,必须注意“家庭与学校、社会,拧成一股绳”。学生除了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外,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请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学生在家庭的学习过程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点工作中,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可以是面访,也可以是电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行为,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坏行为作出及时的纠正。教师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让学生养成坏习惯的机会减到最少。
最后、老师要换位思考,体谅学生:每个生命的成长都有一个过程。习惯的养成也有个过程。静下来想一想,孩子的现有水平有时真得很难达到家长和老师期望的水平,过分的强压和管束也许会达到适得其反的结果。不管是鼓励多了还是严厉多了,孩子都会疲了,所以和孩子之间一定要把好这个度,引导孩子自觉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在有些地方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的时候,不要一味的指责,这时孩子更需要得是安慰,现在的孩子通过家庭环境、各方面信息返回到他大脑中的事情太多了,别看年龄小,想法倒挺多,触到他的自尊心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更细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不同孩子不同对待。总之,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我们的教育最终是对学生的行为发生影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对儿童进行德育的有力手段,同时在具体的培养中渗透着思想品德教育。养成教育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关键环节,只有抓好这一环节,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地培养学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才能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作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学习心得体会: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所在,是学生轻松、快乐、有序、有效地学习的必要前提。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会收益终生。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求知求识的同时,更应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不仅要让孩子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一辈子受用不尽。我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
1.预习的习惯。预习能够让孩子联系以前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更好地听老师讲解。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孩子听讲的兴趣和效果。
2.课后复习的习惯。复习的目的是“温故而知新”。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因此,要巩固所学知识,必须及时复习,加以强化,并养成习惯。
3.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孩子学习上有困难时,老师不能包办代替,而要一步一步地耐心启发,使他能在你机智而不露痕迹的引导下,觉得是靠他自己的力量完成的,让他尝到胜利的甘甜,对自己增加信心,勇敢地迎接下一个问题的挑战。
4.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这些疑点和难点往往就是我们教学中的关键。学生大多存在胆怯心理,有了疑问不愿提,更多的孩子由于思维能力的局限对疑难问题并未意识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对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更要大力表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
5.认真观察、思索的习惯。随着学生的课程的增多和知识的拓深,养成认真观察和思索的习惯至关重要。语文的写作训练就不用说了;数学的能力培养要以学生对自然界数量关系与图形关系的观察为基础。这些观察要求学生不仅能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还要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还需要养成边观察边思索的习惯,勤于观察的同时还要勤于思考。
6.积极阅读、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应鼓励孩子在反复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课外的知识和信息,养成积极阅读的习惯。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的,写作过程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技巧的训练,也是一种严格的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能力的训练。在养成观察、思索、阅读习惯的同时,要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教师要求学生勤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和日记。
一、统一思想
一是成立了读书活动工作的领导小组, 由校长任组长, 教导主任、大队辅导员、语文教研组长为组员。二是制定《读书活动实施方案》。在方案中, 既有学校的总目标, 又有各年级的分目标。对于各年级读书的内容, 我们依据上级的总体要求, 根据我校的实际, 作了相应的规定。三是制定相应的措施, 保证每一个语文教师积极参与读书活动, 引领学生开展诵读活动;保证每一个班有专门的读书时间;保证每一个学生有课外读本;保证每学期开展一至两次读书交流展示活动。四是学校对各班级开展读书活动给予督促、评估, 并列入学期考核。
二、课程主导
我校把读书活动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主要通过德育课程和语文课程进行文化浸润。抓好两个阵地建设, 这两个阵地是指校内和校外, 校内导读, 校外助读, 以学校导读为本, 校外助读为辅。校外, 是指家庭和社区, 让读书走进家庭, 走进社区, 校内外结合, 学校、家庭联动。
三、诵读带动
读书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与语文、社会等教学同步, 与学生生活联系。我校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促进学生的读书活动的开展。我们规定语文教师在备课时, 从单元主题入手, 寻找相关的国学经典内容, 进行有主题、有目的、有序列的诵读。而在经典诵读的实施策略上, 我们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做了如下要求:着眼“熏陶”, 注重“感悟”, 即以激发兴趣、内化行为、陶冶情操为目标。虽提倡探究但不求甚解, 只求朗朗上口, 熟读成诵、耳熟能详, 要承认个体差异, 不求程度整齐划一。教师在操作中只有鼓励, 没有责备, 宁静勿燥、宁简勿繁。引导学生学习要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
坚持三条原则。1.既重形式又重过程。面向全体学生, 坚持全程参与, 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 发展能力。2既求速度又求效果。开展古诗文诵读, 我们要求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 做到厚积薄发。3.既求数量又求质量。正确处理背诵与理解的关系, 根据不同年级每学期规定一定量的背诵篇目, 重视学生诵读兴趣的培养, 不把背诵古诗变成学生学习的负担, 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 提高学习经典的质量。
四、作业延伸
平日, 我校把读书与课外作业进行有机结合, 成效显著。课外作业推行“快乐6+1”模式。具体要求是:
三至六年级学生各班统一要求每人建立一个笔记本, 统称为课外作业“快乐6+1”。快乐“1”是指每日一字。要求每天认识一个生字, 掌握它的“音形义”;快乐“2”是指每日一闻。要求每天记录一条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快乐“3”是指每日一问。要求每天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通过问或查的方法自己解决;快乐“4”是指每日一记。要求把自己当天印象最深的事简要记录下来, 篇幅不易过长, 简单明了说明问题就行;快乐“5”是指每周一语。要求学生每天把本周“英语口语日”规定的内容写下来, 并解释意思;快乐“6”是指每周一诗。要求学生每周学会一首古诗, 能背诵默写。同时每周一诗与书写天天练结合起来, 即写诗就是练字, 练字也是学诗。“快乐6+1”中的“+1”就是每日阅读一篇文章或一个故事, 并写出感悟或体会。
作业具体内容不做硬性规定, 各班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做适当调整。“快乐6+1”作业模式的推行, 激发了学生的作业兴趣, 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学生课外学习内容。一改过去那种学生讨厌作业的现象, 使学生乐中学、学中乐, 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五、活动推进
1. 开展主题班会。
学校要求各班不定期开展关于读书活动的主题班会, 进行宣传,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阅读的重要性, 并且学会读书, 真正做读书的主人。
2. 开设阅读指导课。
教导处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 由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并要求学生多做批注, 勤写读后感, 培养边读边动笔的习惯, 帮助他们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 组织读书征文活动。
平日学校积极开展“班级读书会”, 评选“读书之星”, 举办“阅读知识竞赛”等活动。同时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由语文教师主导, 进行演讲交流、古诗诵读、课文故事演说、名言名句赏析等。在开展征文比赛活动中, 我校以《读书伴我成长》《我与家长共读一本书》等为题, 学生参与活动热情高涨, 文章质量高, 有很多学生获得不同级别的奖项, 涌现出一大批喜爱写作的小明星, 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生活, 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六、实践体会
学校自开展读书活动以来, 师生风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语文学科建设呈现新面貌, 师生学习着、实践着、收获着、快乐着, 我们有这样的体会:
1. 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
读书活动的开展, 不但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时空, 而且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校园美化等各项工作都迈上了新的台阶, 也促进了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的形成。
2.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读书, 不仅能积累语言, 丰富知识, 而且能陶冶情操, 受益终生。首先, 读书对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陶冶高尚的情趣起到了积极健康的作用。其次,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开阔了学生视野。
读书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 我们在实践中积淀着、丰富着、成长着。培养读书习惯, 提升文化素养, 这是我们每一个小学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历史重任, 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路行来, 其中的甘苦、冷暖自知。然而, 我们甘愿为之匍匐, 不为别的, 只为晨光熹微时那傲人的绿意, 微风轻抚时那缕缕的馨香。
一、更新观念,树立终身体育观
长期以来很多农村的学生家长和个别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学生只要文化课好就行了,对要否参加体育锻炼并不关心,认为体育锻炼要花费时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就对体育锻炼不重视,甚至产生抵制、消极的情绪,严重抑制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该更新观念关注学生当前和今后身体健康的状况,我们要教育学生把体育锻炼和自己身体的健康联系起来,和自己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和自己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帮助他们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让他们重视锻炼,重视健康。作为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进行技术教学外,还要教育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了解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对人的影响,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放在首位,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二、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的是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这种体育课常常是教师严格按照大纲设计“剧本”,学生按照教师的“表演”机械练习,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体现了,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却只能被动接受。因此,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彻底改变这种不良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应能放则放,但是要注意放得开的同时要保证收得拢,放而不乱,严而不死。同时,教师应以宽容、谦虚的心态对待学生的课堂生成,师生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平等互动。这样的教学环境往往能让学生对于体育课报以期待的心情,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也能以高度的热情配合教师的教学,在此基础上,教学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课堂上的锻炼效果是短期目的,而掌握方法后自发锻炼才是长远目标。
三、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促进体育习惯的形成
任何良好习惯的形成,都要靠自己坚强的意志,严格的要求,努力的实践。体育锻炼的特点在于要不断克服困难(如:气候条件、动作难度的提高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畏惧和紧张等),它对于学生形成吃苦耐劳、坚韧性、果断性、勇敢性、自制性、自觉性和自信等良好心理品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体育教师要重视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往往迫于老师的压力和考试的压力,即使没有养成锻炼习惯的人也得咬牙“拼”一下,然而这种压力一旦解除,锻炼的“动力”也随之消失。因此,作为体育教师要在提高认识的同时,着重花大力气引导、督促他们去自觉实践,在反复的练习中化为自身的东西,达到习惯的养成。
四、加强课外体育锻炼,促进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课的延伸,课外体育锻炼不同于体育课,它给了学生一个更大的展示自己能力的自由空间,体育课上学到的东西在这里发挥,通过其它渠道学到的东西在这里也可以展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运动项目,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不断地参与运动实践,逐渐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我们体育教师应利用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管理、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通过布置体育家庭作业,让每个学生选择一两项自己喜爱的锻炼项目,自己选择合适的时间,教师帮助其制成卡片,让家长去督促,或去和他们一起完成。教师定期检查反馈情况,经过半年左右,大多数小学生都会基本形成锻炼习惯。
五、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 ,成为学生的楷模
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主要影响者,也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要充分发挥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因此,体育教师要跟随时代的不断发展,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使自己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优良的教学能力、突出的创新能力和不断拓宽知识面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落后于时代,成为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体育人才,才能更好地为学校和广大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体育服务,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欢迎。教师还要向学生介绍杰出人物的体育锻炼事迹,组织学生交流体育锻炼的经验等,不断启发学生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一个人取得了成绩,往往取决于性格上的伟大。”而构成我们性格的,正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个个好习惯,好习惯养成的越多,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就拿学习习惯来说,如果一个人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他将轻松地步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会独立学习、认真思考,分辨是非,找出要点,学有所成。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否则,不良的习惯将阻碍他们正常发展。
小学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学校学习,他们还谈不上有学习观念,还不知道学习知识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一方面,他们已经习惯了学前的幼儿园生活,游戏玩乐;另一方面,刚过了两个月的暑假,娇惯自由。因此,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觉得,我们一年级的教师要以爱心、恒心来引导孩子们渐渐步入正轨,逐步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应着重应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好习惯。
一、首先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
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难免课堂上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对于他们来说一时很不习惯,所以做好小学生的常规,就显得有些困难,怎样才
能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呢?
第一,不要太早着急学习课程,要把常规放在首位。如果你不把常规搞好,小学生就会很不守纪律,在班上乱跑、乱叫,所以只有把纪律搞好了,你才能正常上课,才能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特别是开学的第一个月,重点放在搞好入学教育,做好常规训练尤为重要。
第二,某一项常规没有做好,就要反复训练,严格把关,直到做好为止。例如: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未做好,就要节节课练习、堂堂课提醒;坐姿不端正,就让他们安静的坐在椅子上五分钟,看看谁坐的最端正,夸夸他们,并在每节课上都反复练习,时间一久,就会养成习惯;个别同学如果管不住自己的手和口,也可以采用个别提醒,常抓不懈,比如我们班的张俊伟、喻熔,上课总是坐不住,小手老是不停地动,我每天不知要提醒他们多少遍,现在终于有点成效了。
第三,让他们养成上课看黑板的习惯,以便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否则,有的同学小手又在乱动,有的同桌又在窃窃私语,有的同学又在随心所欲的看课本上与本节无关的内容。
二、学会倾听的好习惯
认真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学习方式上已从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注意
倾听他人的意见,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学生学会求知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应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认真倾听老师讲课。创设情境,让学生听清听懂老师的要求。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教学中要让他们听清听懂老师的要求,就要善于创设情境,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例如,教学“数一数”时,首先给学生呈现一幅欢快、温馨、富有童趣的画面,这样就带给学生对多彩的小学生活的热切向往,此时此刻,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于是老师要求观察主题图上的什么地方,有些什么,数出图中人或各类物体的数量,这时同学们听得既清楚又明了,于是他们就兴趣盎然地说开了、数开了……。又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经验创设情境,比如到超市买小吃或玩具等,学生们非常感兴趣,这是,同学们既能够集中注意力听清楚,又能听的懂。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于学生听清听懂老师的要求。
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一年级小朋友刚入学时最大的一个弱点就是当别人发表意见时,不懂得如何去倾听。有的一心想表现自己,他高高地站起来,边举手边不停地喊“我来,我来”,其实很多同学是没加思索的回答问题,有的随心所
欲地看书,有的甚至吃零食、玩玩具。此时,我们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任其自由散漫,课堂的学习效率将大打折扣,而且会滋长某些不良习惯的蔓延。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每次我就示意发言的同学停一下,并说:“还有几个小朋友没准备好呢!比比谁听得最认真!”“比一比,他的说法跟你是不是一样,欢迎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样多次及时的提醒与交流评价,学生就能逐渐养成认真倾听教师和同学发言的好习惯了。
三、培养学生说的习惯
在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培养说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便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
首先要培养学生有勇气敢说。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些胆大敢说的孩子,也不乏胆小怕言的学生,针对实际,我时时以敢说者带动、激励怕言者。教学中,对于那些爱探索、肯带头的学生,我都给予及时的表扬,比如××同学有胆量,回答问题时声音真响亮;××同学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你说的棒极了,等等。对于那些不善于发言,怕发言的学生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并加以适当的点拔、适时的引导,增强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只要他们能开口,哪怕声音再轻,说得再离谱,我也会以鼓励的口吻对待,让他感到
自己也能说,即使说错也没关系。比如,当敢说者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把复述、模仿的机会让给怕发言者,并给予鼓励:“你也说的很好。”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如,课中对于那些较简单的问题,我把说话的机会也让给怕发言者,并及时鼓励:“你答得非常正确,很有进步。”当有的学生回答错了,我就随机应变:“你虽然回答得不完全正确,能大胆发言了就有进步了,老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能回答正确。”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老师能表扬他鼓励他,他会觉得非常开心非常光荣,由此会增加说的勇气和信心。
其次要让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一年级学生,知识面窄,语言贫乏,尤其是数学语言更难以正确表达,他们往往能够想到、做到,但不一定能正确表达出来。根据这一特点,我总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寄于一定的数学情境之中,让学生边操作边表达,循序渐进地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例如,在教8加几时,我创设了小朋友感兴趣的小猴卖桃子的情境:10个一盒装的盒子里有8个桃子,盒外有5个桃。要求小朋友帮小猴算一算,一共有几个桃?借助这一情境,我分三个层次训练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第一层次:让学生借助桌上的学具边操作边说。第二层次:根据学生形象思维的过程设计好板书,为学生提供思维图式,让学生看着思维图式说计算过程。第三层次:脱离各种模式,借助表象进行思维,让学生看到8+5就能说出计算过程和得数。一定的情
境,直观的操作,循序渐进的、有层次地训练,就能为学生把话说完整说清楚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养成读的习惯
数学课上读什么?读题,读关键字、词、句。
读题是养成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题的前提、基础。一读该做什么;二读要求做几件事情;三读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在做每一道题目之前,都要求学生读题目。如“谁来说说,拿到题目我们首先做什么啊?”“这道题目要我们做几件事情啊?”“先做那件呢?”“再来看看,题目要求的都做完了吗?”长此以往,就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
读关键字、词、句。将关键字、词、句重读,也可以圈画,同时可以辅之相应的动作。如 “车比人少,少几辆?”将一个“少”字重读,突出比较的结果,学生也照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并将“少”圈画;又如 “大虎有2只,小虎有4只,合在一起共有多少只老虎?”将“合在” 重读,并圈一圈,并用手势演示合在一起。这样同学们就读懂了、读透了。
五、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书写美观、工整是学生的基本功。一年级学生在做课堂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会做做玩玩,心神不定,尚未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而这一习惯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培养学
生认真写字的习惯,我为了指导学生写字,我在黑板左边用广告油漆画有四线格和田字格,教学生把字写规范。同时还要注意训练同学们作业的排列要工整、美观。我经常组织学生展开比赛,展出写得漂亮的作业。特别是优秀的在旁边加“笑脸”。学生对老师的奖励敏感度极高,经过这种评分制度的实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努力地想得到教师奖给他们的“笑脸”。教师也可以要求小组同学共同督促,使学生认真地完成作业。
【小学生如何培养习惯】推荐阅读:
如何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写字习惯10-07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的习惯10-25
如何培养学生英语预习习惯09-30
学生课堂常规习惯如何培养10-31
如何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09-08
如何培养学生记数学笔记的习惯07-04
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05-28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06-07
如何培养学生文明礼仪的好习惯(王俊芳)10-16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