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说教学反思

2022-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信息技术说教学反思

微说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

摘 要: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正悄然引发作文教学的深刻变革。信息技术与语文写作课的整合,为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挥和潜能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培养了学生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加工能力、协作能力及探索与创新能力,促进了教育教学创新和深层次改革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作文教学 整合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方式的实施更具人性化的特点,呈现出信息教学特有的魅力。信息技术同样给作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作文教学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实现其与作文教学的整合,为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挥和潜能开发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

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学生由于受阅历、年龄的限制,总感觉没有东西可写、没内容可写,如果再没有写作的兴趣,就会对作文感觉头痛,甚至厌恶。因此,要让学生始终对学习活动保持一种兴奋的状态,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可对素材库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图像和声音等多种信息进行集成,这样大大丰富了信息的表现力,增强了动态效果。利用人机之间的交互功能,灵活调用声、像、文并茂的教学信息,可以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教学时,教师根据作文要求运用信息技术,可把平时不能看到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也可将某一特定的情景缓慢播放、定格、放大、重复,以生动的图、文、声、像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又有利于把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意识心里和无意识心理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精神集中与愉快并存的境界,从而加速对情景的感知和理解,这些是靠传统教学语言和静态画面无法实现的。

网络技术的应用,通过超文本技术把相关内容联系起来,使得处理信息的空间范围得到扩展;对信息进行延伸和补充,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网络传输功能,无疑又为学习者多方面获取信息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能够促使学生独立思考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发生相互影响,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思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在信息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不可能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全才”,而信息技术无所不包,大大增强教学的功能和人体器官的功能,大大提高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世界的能力,实现具体与抽象、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情景、画面、材料,指导学生进行立体观察、多向思维,帮助他们弄清任务与人物、事件与事件、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关系,弄清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积极思考,发表意见,主动投入到“独立思考→相互探讨→交流看法→实现目标”的合作过程中,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搜集、加工、处理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这就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固有模式,教师不再是维持纪律、施加压力的监工,而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决策参与者;学生的学习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模仿在再现”变为“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亲身感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他们在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参与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感、环境意识也都得到提高,这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信息技术与语文写作课堂教学的整合,是对传统写作教学的变革。信息技术作为提供资源的环境、加工信息的工具,以及学习过程的协作工具、研究工具,在教师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教法创新的条件下,它所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加工能力、协作能力及探索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符合情理的想象和联想,使他们由静想动,由内向外;由眼前想过去、想将来,由此事物想到彼事物。解决了传统教学压抑学生创新性和个性发展的弊端,从而实现了推广素质教育,推进了教育教学创新和深层次改革目标的实现。

三、提高学生写作修改能力

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出: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谁善于和有能力删改自己的东西,他就前程远大。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起到指导、分析、激励的作用,是提高学生习作质量的有效途径。

作文评改一直都是一个高耗低效的工作。多媒体可以帮助教师从琐碎的评改中解脱出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从批改到讲评的整个过程中。传统的作文批改都是在课后,即使是面批,也只是一对一进行交流,不能使全班学生受益。而使用多媒体,当场组织全班学生集体评议,既节省了时间,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作文评改课上,教师将有代表性的作文投影到大屏幕上,师生共同讨论修改。批改的过程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而且学生能学到修改文章的方法。修改完毕后,用投影仪将修改前后的作文展示在大屏幕上进行对比,可以让学生明白修改的重要性,懂得“文章不厌百遍改”的道理,促使学生养成写完作文后自觉修改的好习惯。这样的作文讲评,既可营造愉快热烈的氛围,又利于开拓学生作文思路,有利于后进生借鉴参考,使全体学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总之,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它优化了作文课堂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弥补了传统作文教学的不足,真正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发挥了学生创造的个性,为作文教学开辟了新道路,从而使学生文思泉涌,带来整体作文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高勇.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实例.新课程(上),2012(03).

[2]黄丽萍.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写作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科技信息,2012(31).

作者:刘海颖

第2篇:信息技术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外语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信息技术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日趋广泛。结合现代语言教学观念,信息技术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应强调以人为本,倡导学习者的学习情感构建,突出学习者个性发展,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英语视听说

一、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也叫信息和通信技术(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主要在商业和教育等领域通过使用计算机、计算机互联网络或广播电视等进行各类信息的储存、传播和处理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信息技术源于20世纪40年代,1941年德国人康拉德·楚泽(Konrad Zuse)发明了Z3,标志着计算机时代的来临,自此信息技术不断得以发展,电脑技术、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得到迅猛发展,并广泛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教育领域,教育媒体已不再只局限于书本,还有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图书及多媒体学习软件。学习者也不再是从单一的课本中获取知识,还有数字图书、广播电视节目和互联网等。信息时代,计算机互联网突破了传统学校校园的限制,学习者能从网络上获取对自己有益的广泛而丰富的教学知识和内容,对于学习者而言,互联网上所有的信息都是开放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也不受年龄、职业和条件限制,每个学习者都能获得更均等的受教育机会。教师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的支持下,可以把学习时间、地点、进度和学习方式的控制权交还给学生,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在主动的、开放的、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真正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学习方式[1]。在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到了90 年代中后期,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时代悄然而至,信息技术广泛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原来的“计算机教育”概念已完全被信息技术教育所取代。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使得外语学习手段与学习方法一日千里,“互联网+”的概念全方位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极大地影响着外语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深层次影响到外语教学理念。信息时代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或使用移动终端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技术,代表着一种新型的不断进步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式,使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材形式、课堂教学形式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最终可能引起整个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甚至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近年来,随着应用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不断发展,外语教学研究已成为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并重,以语言描写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语言使用理论为基础,涉及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测试学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相关领域的综合学科。二语习得研究者认为“学习者要在交互中学习目标语言”(LarsenFreeman & Long, 1991; Pica, 1994, Chapelle, 1998)[2],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能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好地用目标语进行交互、更有效地学习并理解目标语(Harless, Zeir, & Duncan,1999)。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倡导者Long and Crooks(1993),Ellis(2003)认为外语教学应通过课堂为学习者提供各种真实的(authentic)、有意义的(meaningful)语言活动任务,培养学习者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3]。任务型教学是从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出发,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者情感,通过首先明确要完成的目标(goal)、任务(task),然后在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完成一系列的任务,让学习者在有意义的学习中获得语言知识和提高技能,整个学习过程学习者置于浓郁的情感氛围中,这样大大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习者通过源于生活的准交际(quasicommunication)活动,培养学习者使用英语的能力。根据克拉申(Krashen. K,1982)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理论,二语学习的理想输入必须要具备几个特点:(1)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2)既有趣又有关(interesting and relevant);(3)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4)要有足够的输入量。同时,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动力、性格、情感状态也会影响二语的习得[4]。此外,Ellis(1994)在进行学习者差异分析时,认为二语习得水平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年龄(Age)、性别(Sex)、语言能力(Language aptitude)、动机(motivation)、语言学习策略(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学习者个性(Personality)等(Rod Ellis,1994)[5]。掌握学习者的外语学习的情感、动机、学习策略、认知方式和学习者的个性等心理特征,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学习情感,增强学习者的自尊(self esteem),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而在信息时代,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宽带网进入校园,web数据库技术和交互式技术不断发展,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也有很大变化,学习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授课方式、传统的阅读和写作方式,而热衷于网上冲浪。信息时代互联网大大便利了学习者获取感兴趣的学习资源,同时通过建立博客(Boker/Blog),进行手机或平板电子阅读,利用email、QQ、微信、MSN及IRC等实时或非实时交流,不但满足了语言输入的量,同时促进了学习者外语学习情感的培养。

总之,根据现代外语教学理论,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英语教学资源、课程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的学习情感构建,提倡研究性学习、主动型学习及任务型学习,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信息技术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视听说课程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目的在于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对各类英语视听材料的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通过“视”“听”“说”的结合,对学生进行英语视听说技能的训练,以直观的视频画面和情节内容开展一系列的口语训练,运用口头复述、总结讨论、即席演讲等课堂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和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加深他们对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风俗等各方面的认识。

在英语视听说的教学中,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资源所构建的英语视听说教学活动,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探索,教师由训导者变为启发者和助学者。把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及文化因素贯彻到英语教学中去,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发现式学习(discovery learning),或称探索式学习(exploration learning)、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开始受到欢迎和重视。其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指导以及其他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帮助,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己去探索、获取知识和培养技能。在合作学习、研究学习和自主学习中体验中西文化,增强学习情感,掌握学习策略,提高言语信息的输入或输出的能力。

那么,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呢?

1依托多媒体技术及宽带网络技术,大力开发英语视听资源

借鉴克拉申(Krashen. K,)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理论,依托现代发达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使得开发英语视听资源可以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大学英语视听资源的开发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注重英语视听资源的趣味性和相关性,以大量的切合学生实际的视听说材料来激发学生兴趣,通过非语法程序安排的方式,以尽量真实、有意义、可理解的视听说材料来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相对自然的语境里,通过接触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达到自然而然地提高听说能力的目的。同时,依托多媒体信息技术,学生才能在浩瀚的英语视听说资源中学会查找、发现鉴别、利用英语视听说资源进行探究,通过自己探索,培养学习情感,学会主动学习。开发英语视听资源,可以根据英语专业各学科、各年级教学内容和特点,建立大型的开放的可供修撰的教材资料库及试题库;建立大型的英语听、说、视、读、写的多媒体网络英语视听资料库或多媒体光盘资料库,包括录音资料、录像资料、原版电影、教学光盘、电脑软件、广播电台电视节目等;开发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英语视听说手机APP,以充实的英语视听说资源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充分利用英语百科全书及其他网络英语学习资源,比如任何人都可在线自由修改或创建内容的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Wikipedia),资料齐全释义丰富、搜索快捷的answers.com及其他百科全书如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和微软百科全书(Encarta Encyclopedia)等。

另外,在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中还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从一些非常好的提供英语视听材料的网站,如:http://www.pbs.org/ 、http://literacynet.org/cnnsf/home.html 及http://www.bbc.co.uk/worldservice/learningenglish 搜集多元英语视听材料。

2提高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自主开发视听说教学课件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与手段不断多样化,获得信息的过程快捷高效,在网络中大量的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师生互动、人机互动越来越频繁,这些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理念、思想观念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指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可以包括:英语教师基本的电脑技术、网络技术;对信息的敏感性,特别是对英语教育信息的敏感性;对英语教学媒体及功能的选择能力和处理能力;对英语教学媒体的整合能力;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模式的创新能力等等。

在信息时代,英语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信息理论,有适用信息时代的教学理念,有利用信息技术从浩瀚无垠的网络资源中寻找适合学生的多元化学习材料的能力,能高效使用语言实验室各类技术设备,能高效整合各类英语教学素材,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科研的能力,比如从使用计算机到使用互联网,从使用教学软件到自主开发教学软件等等。

英语视听说教学软件光盘很多可以购得,网络百科可以利用互联网便捷地查询,英语教师也可根据需要自主开发视听说教学课件。虽然不可能所有英语教师都去掌握课件制作技术,但是作为英语教师掌握一些简单的课件制作技术又是完全可能的。如:用MS Word、 MS FrontPage和Dreamweaver编制网络课件;用MS PowerPoint或Medi@Show(魅力四射)演示制作幻灯片;为了体现新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实践新的“教师—教材—教学媒体—学生”之间的互动的教学观念,可以用Macromedia Authorware 进行开发,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文件、动画等多媒体信息集成到一起,同时也能实现灵活的交互。另外,在Authorware及Multimedia Builder中通过交互设置均可实现对词语的释义,在Authorware中通过字体类型的设置及相关函数的设置更可实现制作电子词典;用srt字幕制作助手等软件可以制作电影字幕,把电影字幕文件放置在电影文件所在文件夹内,操作时用VOBSUB来设置播放,学生在观看电影的同时也能阅读字幕。另外,教师还可利用Windows Media Recorder录制网上直播的国外电视节目,再用Video Edit Magic进行编辑整理,也可利用MP4 Video Convert Tools把视听材料转化为MP4或3GP等格式视频,让学生课后在手机或MP4播放机上练习视听。

3创新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设计,改变信息技术条件下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模式

英语视听说教学,是在课程教学中,“视”“听”“说”并举,“听说领先,重在应用”。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需要运用到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教师对各种视听说媒体材料的整合,将传统的口语、听力课程整合为视、听、说甚至阅读相结合的综合课程。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设计,就是要做到适用信息技术条件的变化,结合相关主题,通过各类多媒体材料,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英语视听说教学中,信息技术是辅助英语视听说教学的工具又不仅仅是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是因为它有着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文本、图片、视频、动画的展示能力。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工具,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任务型学习的作用,可以取得促进学习者情感培养,提高学习者认知能力的效果。

根据Willis(1996)的任务教学法原则及任务教学模式,在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设计中将教学任务分为视听前任务(Previewing Tasks)、视听中任务(Inviewing Tasks)和视听后任务(Afterviewing Tasks)三个阶段[6]。视听前任务让学生清楚任务的内容、目标、学习策略、背景知识和难词难句等;视听中任务是任务的主体,让学生理解视听主题和细节、学会掌握视听策略和技能和就视听主题展开讨论进行口语训练;视听后任务是了解相关信息反馈,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并为学生提供开放性任务,培养学生情感,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条件下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设计,就是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注重学生感情培养,注重语言输入的同时注重语言的输出,以大量的丰富的视听说材料吸引学生眼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视野;通过师生之间、人机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通过视听前任务、视听中任务和视听后任务,为学生提供交流互动的机会,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

三、小结

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英语视听说教学中,是为了实现“教师—教材—教学媒体—学生”这个教学系统之间大量的英语互动交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计算机辅助英语视听说教学也要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要创新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设计,大力改变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意义建构,体现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计算机辅助英语视听说教学课件的界面设计上不宜太花哨,节点之间的链接要体现“教师—教材—教学媒体—学生”之间的互动。既要有助于学习者的情感创设,又要有助于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和任务型学习;既要有助于学习者进行学习评估,又要有助于学习者获得开放型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条件下通过英语视听说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确认,有助于保障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通过大量的英语视听说资源的利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能力,不断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internalize)。

参考文献:

[1]张森,宗绪锋.多媒体CAI课件基本原理与制作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0.

[2]桑树民.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师培训模式的变革[J].外语电化教学,2003,(6).

[3]Rod Ellis. Taskbased Language and Teach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STE(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2004.4.2. Available at the Internet. http://www.shelbycs.org/technology/techplan/page4.html.

[4]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Pergamon, 1982.

[5]Rod Ellis.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Willis J.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Harlow, U.K.: Longman AddisonWesley, 1996.

(责任编辑:刘东旭)

作者:陈绍康

第3篇:微探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英语视听说教学

摘要: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当今时代的信息技术,探究信息技术下小学英语的视听说教学,并强调了语言环境带来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对促进儿童主动学习,优化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等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 建构主义 听说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原则指出,小学英语教学要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是语言习得的最佳期,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关键期,此时通过恰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个语言学习关键时期的关键又取决于儿童所能够接触到的语言环境。因此,在关键时期内要创设语言环境,而且要创设最理想的语言环境。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发展,给当今小学英语听说教学带来了契机。以计算机为工具,以网络为资源,以活动为载体,以语言交际为主线,给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丰富了教学形式,优化了教学过程,从而为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听说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一种活动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就能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的。语言学习的规律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小学生英语学习应从听说开始。语言有三个基本方面:语音、词汇和语法。语音是首要的和根本的。儿童从听说开始学习英语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英语语感。语感是一个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语感来自于听觉,是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有声信息不断作用于一个人听觉系统的结果。低年级的儿童汉语书面语的能力刚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书面语获取外部信息的能力远不及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取信息的能力。儿童的年龄特征告诉我们小学低年级教学的教学资源、教学方式一定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听说教学必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教学项目。

二、基于课本及磁带的视听教学

课本中配置的插图,描绘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情景,直观形象的视觉语言有利于儿童的语言学习,而无须借助于过多的汉语辅助。但因其先天的不足,毕竟图片无法以“动”的情景展现语境,儿童在视听过程中无法深度感受语言。信息技术下的视听教学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三、巧借信息技术,优化视听说教学

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听说教学时,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则是学生在主动学习、协作探索时的认知工具,使学生有效地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视觉听觉获得充分的感受,最终达到小学英语课程所要求的各项目标。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视听说语言环境

多媒体技术对文本(Text)、图形(Graph)、静止图像(Still Image)、声音(Audio)、动画(Animation)和视频(Video)等信息具有集成处理的能力,能创设一个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开放探索式的语言学习环境。以牛津版Unit 6“Whose gloves?”为例,具体阐述其具体教学过程。

1.Revision。此阶段大屏幕出示各种实物图,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或已学的实物名称,为教学的进一步展开做好铺垫。

2.Presentation。此阶段用豪杰解霸软件将课本中的内容编辑成六个场景,以动画片形式呈现,让学生整体感受其过程。事先,教师可以简单地介绍故事内容,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上来。在呈现结束后,教师就可以选择任一场景、任一角色与计算机进行模拟对话,起到示范表演的作用,实际活动是提出新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对话的同时学习单词,同时配有事先录制的单词读音,使学生能够在情景中学习对话,在对话中学习单词。视听教学过程中,故事的情节吸引着儿童的注意力,在反复播放动画片的过程中,部分儿童能够做到相关情景下复述出某些英语对话或单词,虽然并不能够确切地翻译成汉语。

3.Drills。此阶段实际活动是机械操练。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内容变成可以与学生进行人机对话或朗读的模式,要求儿童正确模仿和读出听到的语句和对话,根据朗读正确与否,给予适当应有的评价。此时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通过“视听教学”获得语境,儿童反复地视听练习无形中习得了某些情景中的语言表达。

4.Practice。此阶段是应用练习。应用练习是输出性练习,通过屏幕上人和物的连续变换,要求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适当运用对话:Whose...is this/are they? It′s/They′re...如通过动画片中物体的变长、变短、变大、变小、变新、变旧、变漂亮、变丑陋,结合伴随的读音,要求学生正确分辨音和意,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呈现的内容。同时,更准确地表达“The jeans are too long. Try this pair on.”等主要句型。

5.Consolidation。此阶段是角色扮演,也是语言学习的升华。在以上基础上,要求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用会说的语句重构英语情景,即情景—语言—情景。其中,可以将所有曾经学到的内容穿插进去,丰富角色扮演时的语言表达。由此,活动发挥了学生的潜能、想象,听说能力得到了综合性的提高,儿童也获得了成就感,这也就充分体现了小学英语教学的活动性和情景性原则,综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运用网络技术,拓展视听说教学

在线欣赏有声故事可以提高学生听说能力。进入网站http://www.bbc.co.uk,单击Education,我们可以看到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幼儿英语教学节目。虽说是幼儿教学节目,但对于小学生还是很适合的。在School Online栏目下是 Little Activity Center,请来了米老鼠、刺猬、小袋鼠、小熊等小动物,以动画片的形式和小朋友交流英语。单击栅栏上的Enter进入小动物活动中心,画面上有一只小熊手捧一本故事书,把鼠标移到小熊身上就会显示:Hello, I′m story bear. Let′s read a story.点击故事熊后会看到一本书。学生单击后,画面上是森林,下面是一段有声文字 It was a warm sunny day in the woods until...这种英语故事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环环相扣,处处设置悬念,十分引人入胜,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境界。课后,让学生以简单的形式讲给同学、好朋友、家长及其他人听,因为有趣的事情,小学生总是乐意去做,在视听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说的训练。在这种环境中学英语,既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又提高了学生的听说水平。

四、信息技术带给小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的意义

信息技术下的视听说教学向学生提供了真实而又鲜活的英语语境,学生无须通过翻译就能够迅速地把语句、语境和意义联系在一起。把语言内容转换成动画形式,提高了学生视听英语的兴趣,弥补了语言教学时的乏味,充分利用了儿童的无意注意。信息技术下的视听说教学使学生能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和学习语言;信息技术下的视听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特征,尤其是网络教学,更多地赋予学习者学习的自由,有利于构建自主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以及其他软件和硬件的帮助,让学生学会了自己学习,自己去探索、获取知识,培养了技能。同时,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思想的指导下,更有利于发现式学习(Discovery Learning)或称探究式学习(Exploration Learning)、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活动的开展。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下的视听说教学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它在原先基于课本听说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拓展了更大的教学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更为逼真、生动、形象和鲜活的语言环境,增加了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使得一部分语言能力较强的儿童获得了更充分的训练。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英语听说教学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改进,更重要的是它对教育教学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当然,信息技术下的听说教学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也不是每课都适宜使用。我们应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找寻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为准绳,探索小学英语教学规律,优化小学英语听说教学结构,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优化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朱向群.论“小学英语童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和课堂教学模式[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

[2]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马琼娜.少儿英语教学的重要原则.[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0.

[4] 张红玲.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机辅外语教学[J].外语电化教育,2000.

[5] 刘彦臻.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策略”行动研究报告[J].外语电化教育,2004.

(责编 潘冰)

作者:何国春

第4篇:例说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

摘要: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须根据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方法融为一体, 按“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理、恰当地使用多种教学媒体资源,互相补充、优化协调;同时坚守语文教学的“文本”理念与信息技术运用的辅助性,克服运用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弊端,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势,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并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学习语文的意识和能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例说;初中语文;信息技术;恰当运用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标准》)的第三部分“实施建议”提出:“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进而在“具体建议”中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这两点,应当结合起来理解和落实。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的一种体现。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可以通过使用幻灯片,把原先需要板书的内容投影出来给学生看,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占用;为了给学生理解课文搭台阶,可以适当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音频、视频的手段,为学生补充感性材料,辅助理性分析,或便于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想象;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可以要求学生利用他们热衷的网络来查找资料,讨论观点,作为预习或课后深化理解的方式„„这些做法的合理使用,都符合初中生在这一学段语文学习的发展特征,可以大幅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并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学习语文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信息技术的运用可能带来的弊端。如,制作幻灯片的过程,就是教师教学设计的生成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根据课堂生成,教学设计总要有所调整,已经制作完成的幻灯片此时就会显得尴尬。如果坚持使用,教学过程就会恢复到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局了。有一些教师甚至把幻灯片作为自己教学的脚本,变成了照本宣科的工具,这样的教学就完全变成了机械操作,教师甚至连讲课的基本功也会丧失。

另外,如何精心选择与教学内容匹配的视频、音频资料,并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时机加以运用,这是在给教学补充任何类型材料时都必须考虑的问题。单就音像材料的特殊性而言,就必须注意它与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能否共融的问题。语文是在听说读写“文本”中利用语言文字重现主客观世界的过程,语言文字是它最根本的凭借。跳过语言文字去理解世界当然可能,如绘画、音乐、摄影、影视等就是与文学共存的艺术形式。当教师利用这些材料作为辅助工具,引导学生亲近、理解文本时,应坚守语文教学的“文本”理念,而不能本末倒置,否则,反倒让其他材料冲淡了对语言文字的关注,即使学生能够从中收获思想、感受,也没有获得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所以,就像其他辅助工具一样,教师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一定要注意使用的方法和分寸,保证工具始终处于“工具性”的地位。 [1]课例1: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汉字》专题教学设计

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布置任务。一组学生负责在网上查找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从造字法和字体的演变过程两方面进行知识总结,制作以展示图片为主的幻灯片,通过语言叙述向全班作介绍,要求不念稿。另一组学生负责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各种有趣的汉字游戏,包括字谜、回文诗、藏头诗、叠字联等。

课堂上,朗读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对女儿说的一句话:“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以及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语文协会名誉会长、著名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说的一句话:“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由此引入课题。先请学生利用幻灯片讲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之后,教师小结和补充。再引导学生体会汉字的魅力,组织学生就鲁迅所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展开讨论,其间结合学生所谈展示不同字体的书法图片及台湾现代舞蹈表演团体“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的代表作《行草》的视频片段。之后,

通过汉字游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汉字的魅力。最后,提出一些讨论题,如怎样看待“囧”之类的网络用字,分析所搜集到的生活中常见错别字的形成原因,如何看待书刊中常有的汉字加英文缩写的情况,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究,利用本班同学的网络公共空间展开讨论。

课例1评析:语文教学因信息技术而更精彩

语文教学中的专题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活动,学习对象是开放的,只要紧扣主题,一般不存在使用信息技术资源冲淡文本的问题。在该课例中,该教师充分利用了网络、幻灯片、视频等信息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有比较恰当的安排。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位教师把关于汉字知识的介绍部分作为课前预习,布置学生使用自己喜爱的网络平台,主动搜集、整理资料,避免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知识讲授。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时能够脱稿,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只是搜集资料却没有充分吸收的问题。

引导学生体会汉字的魅力,先是请学生就印象进行讨论,在没有凭借物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调动平时的经验积累,进行逻辑分析,组织语言,谈自己的真实感受。推进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导入图片及视频资料,让学生在感性材料中进一步强化感受,促进思考。之后的实践活动,由于学生课前利用网络等媒体搜集到各种有趣的汉字游戏,大大提升了本课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学生在实践中对汉字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汉字知识。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现代生活中的有关汉字的一些问题,因都是开放性话题,学生对这些问题又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和更深入的思考,限于课堂时间,教师把这一讨论环节延伸到课后,利用网络公共空间继续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效果自然会好。

[2]课例2:苏教版、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课文《背影》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在教学课文《背影》时,重点赏析父亲买橘子的第六段。为唤起学生的感动,刚上课,教师九播放了这段文字的电视散文片段。当时是上午,教室里光线较强,没有拉窗帘,电视机屏幕较小,电视散文画质不太清晰。学生们刚走进这间多媒体教室,还没坐稳,不少迟到的听课老师也还在匆忙地找座位。这部录像片段就在这种乱哄哄的气氛中很快放完了。播放到那穿着棉袍的有些肥胖的父亲攀爬月台的画面时,有几个学生竟笑了起来。播放完,教师问:“同学们,看了这个片段,大家有什么感受?”学生们都不出声。教师很尴尬地看着大家,自己说下去:“我想,同学们一定已经被这个感人的片段深深打动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这篇经典散文,(板书:背影)。阅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朱自清先生。”然后,教师又开始显示一个用编年谱的方式制作的介绍朱自清的课件。课件内容翔实,文字很多,密密麻麻。教师快速地展示了一遍,然后便进入了对文本分析的教学环节,请学生们快速地阅读课文,重点阅读第六段,并思考、准备回答几个问题。

课例2:评析勿让信息辅助成为鸡肋

使用信息技术是为了让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在该课例中,我们发现这个目的并没有达到。该教师试图通过播放电视散文片段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情境,但失败了。原因有二:第一,信息技术的使用受到了客观条件的较大影响,从片源本身的摄制品质到成像效果,从使用环境到时机,都没有经过精心挑选并调试到最佳状态,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如舍弃。第二,这一视听片段看似平淡朴质,实则内蕴深重。作为课堂的导入部分,学生们只有在静下心来,并有一定的知识与情感铺垫之后视听,才会受到感染。该教师勉强使用这段视听材料的结果,只是展示自己使用了多种教学资源,对教学无益。其后,该教师展示的介绍朱自清生平的幻灯片中,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等内容与理解本文无无关,不需要涉及。只有他求学与刚开始工作的情况,和个人与家庭的一些变故,与理解课文直接相关,需要补充给学生,但也没有必要把所有要说的话都用文字显示在幻灯片上,可以口头概述。幻灯片的使用原则应是一目了然,语言文字简洁,否则就会给学生带来负担,学生们自然会产生排斥心理,很难起到好的启示效果。

其实,就课程资源开放而言,信息技术只是一个方面,如果使用效果不佳,教师没有必要勉强地使用,完全可以通过别的方式辅助教学。比如父亲攀爬月台那段,特级教师高润华当年为了让学生对“攀”这个字有更深的感受,在课堂上,她慢慢地转过身去,双手攀着活动黑板的上沿,右腿慢慢地向上缩着,以自己年近六旬的胖胖的身躯吃力地向左倾斜,显出十分努力的样子,顿时,每一个学生都屏住了呼吸,他们仿佛看到了文章中那戴着黑布小帽的慈父,在铁栅栏上艰难地攀着,仿佛觉得眼前这高老师的背影就是那高大的背影„„当她转过身来,学生们看到那张涨红着的慈祥的脸,都沉默了。可见,没有信息技术辅助,也

[4][3]

能够让学生亲近文本,绝没有必要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容量大、传输速度快、交互性强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方法融为一体,紧紧围绕具体“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合理、恰当地使用多种教学媒体资源,互相补充、优化协调;同时坚守语文教学的“文本”理念与信息技术运用的辅助性,克服运用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弊端,才能发挥其优势,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并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学习语文的意识和能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P.19-2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3]蔡可 汪锋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初中语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 [4]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

第5篇:《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信息技术的第一课,这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知识。同学们对于信息技术课是很感兴趣的,让他们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无论在今后的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是离不开计算机的,计算机已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

本节课学生是不需要打开计算机的,刚开始同学们还有点失望,但是随着老师给大家展示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信息和信息处理的实例,让学生亲身参与看、听、闻、说、摸等方式获取信息,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让学生看一看老师出示的图片,通过眼睛看,让学生对图片进行描述,启发从中得到了怎样的信息。再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让学生用耳朵听一听,老师播放的声音,听听从中获取了怎样的信息,同学们个个竖起了小耳朵,听得特别认真。老师拿一朵花,让学生闻一闻,这是什么?学生都能回答出来是鲜花。最后老师让学生摸一摸身边的物体,看看获得了什么信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这一系列的活动体验,真切的感受到信息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也加强了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设置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的环节,让学生对原本比较空洞的知识,能够得到感性的认识,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服务。

本节课的教学,由于要求学生了解的理论知识较多,所以我以学生自学课文的形式、学生回答提问的形式为主,不乏单调。在学生进行桌面背景操作的时候,有发现个别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图片是,虽然能够更换背景,但是却很模糊。这一点,我事先没有考虑到,所以只好在学生遇到问题之后,个别给予解决和帮助。其实我现在觉得,还是在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之后,广播教学,呈现学生的问题,将问题抛给学生自己解决。这样既可以让全班同学知道问题所在,也可以加深印象。

另外,有个学生利用桌面主题软件,更改和设置了桌面背景,当时他呈现给我看的时候,我还蛮惊喜的,但是我的惊喜却忘了给学生鼓励,我只是随口跟这个学生说了一句“很好”。其实现在想想,我完全可以把他的作业在班级里展现,并给予表扬,然后引导学生不仅仅是桌面背景图片可以上百度搜索,其实整个桌面主题同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更改。

第6篇: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方法应以教学需要为中心.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内容的特点,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已有的软硬件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综合权衡,从而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具体条件及其变化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选择和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丰富教学过程,而不是用一种或某几种教学方法一教到底,长期有变化。目的不在于要教师照搬照做,而在于希望他们能够参照这些教学方法积极实践,不断创新.

教学先让学生课前预习本课内容,然后通过上机预习各知识点所设的“学着做”内容,让学生基本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在这个明确目标的驱动下,听教师系统讲解新课以理解学习这些知识的作用和意义。然后,分类布置作业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同学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和分层次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在本次教学中具有很大优势。第一,教师通过

网络教室软件实现演示法使教学更加直观、清晰,教师的操作通过网络直接传送到每一台学生机上。学生可清楚看清每一步操作并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手边的鼠标、键盘模仿。第二,实现分层次教学的思想。教师系统讲解保证每一个学生达到了本课基本要求。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练习,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超前学习新知识或自学其他软件,挖掘其潜在能力。

信息技术与其他科目不同,它不受年级或年龄的限制,只于平时学习和实践有关,选出几位比较熟悉WORD的同学参与辅导,以照顾到更多的初学者,真正完成教学目标。若能选出特别优秀的同学代替老师讲解更好,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学生以后适用信息社会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必备的基础。

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的工作方法,他凭籍着这些方法,使学生精通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并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才能。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习惯性地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倾其所有,历数菜单,盲目地试图提高学生操作菜单的水平。事实上工具软件功能丰富,操作方法多样的特点根本就不需要点滴不漏的教学,学生无需完整的地学习所有或大部风功能。学生通过对”范例”的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及其本质,促进学习迁移,并有利于实际应用。比如,在windows

操作对象上淡季鼠标右键一般都回弹出菜单,能够方便地执行各种命令或进行各种设置,在推广到word等其他软件一般也有类似的操作规律,体会人们常说的”右键无处不在”,从而知道其他软件的学习与使用。

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影响着学生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掌握知识,影响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其他能力的发展。相反,学生的学习方法,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习和掌握知识,也会影响教师教的方法,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会影响教师教的方法的改进,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第7篇: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设计封面》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应该始终贯穿新课程教学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以学定教,在做中学,让学生自始自终充分自主地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展示、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学生“指导”学生,协作互助;而教师,应该始终保持着一个引航者、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和谐。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本课的教学并没有取得较大的成功,以下是我发现的一些不足之处:

1、教学重点和难点讲解不够清楚、明白,致使少部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

2、在布置任务时没有限定完成任务的操作时间,致使学生花去太多时间用于挑选素材而延误了完成时间。

3、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较难体现。

4、由于学生能力差异,最后进行作品评价时,一部分学生还在专心地制作作品,没有加入到评价当中来。

课后,我进行了总结反思并找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1、由于本课的知识点比较简单,所以我在上课的过程中没有非常完整的讲解,导致部分能力较差的学生无法正确地理解一些需要掌握的知识,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尽量抓住一些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目的的讲解。

2、任务的完成时间应该限定在15分钟内,且在布置任务的同时让学生明白学习重点是将在制作封面的过程中几个知识点的应用,而不是素材的挑选,使学生不至于花太多的时间在不该用的地方。

3、在评论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室软件展示学生上传的作品,这样就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评论,总结学生的评论时应充分的肯定学生的制作成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又可以激发其积极性。

《Excel中图表的使用》教学反思

优点:

1. 认真分析教材。课前,我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整理出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并大致设计出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为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此外,我还对教材做出了合理的延伸:将知识技能充分与实际结合,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统计图表各适合于何种需要,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且能运用得恰到好处。

2. 从学生出发。课程设计中,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知识。首先,我通过展示图表的优点,培养学生对图表的兴趣。然后再由最基本操作方法出发,让学生能很快的掌握知识,使学生尝试到胜利的喜悦、从而更加喜欢后面的重难点内容。

3. 有趣的练习。为了促进学生做练习的积极性,我搜集和学生相关的各种数据作为题目的素材,并设计出和教材结合、题目新颖的练习题目。这样,学生能在练习中找到乐趣,从而能主动去探究、去学习,能更好的掌握技能。 不足:

1. 没有能很好的组织教学。由于课堂组织得不是很到位,少数学生由于开小差,刚开始的基本操作都没能顺利掌握,从而导致后面的练习中遇到各种困难。组织好课堂纪律是上好一堂课的最基本前题,在讲到重点知识点时,应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量让全体学生都能掌握。 2. 师生互动不足。由于课堂中需要演示操作的地方比较多,因而只有一个学生探讨活动:几种常用的图表各自适合的场合?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在组织好课堂纪律的基础上,尽量引导学生多参与到课堂中来,实现师生互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知识。

《认识 Internet》教学反思 在上完《认识 internet》这节课后,我通过反思,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从理论知识上让学生对互联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 internet,认识IE浏览器,怎样打开IE浏览器。由于这节课关于网络的术语比较多,而学生对于这些枯燥的内容不感兴趣,只想上网浏览。新课改要求我们首先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应该先让学生浏览一些好的网页,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再跟他们说,了解一些上网术语,对他们更好的认识网络有帮助。所以在讲授过程当中,我为学生演示了教学课件,把这些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做到了课件当中。通过课件生动的演示,学生知道了什么是互联网,它能够帮助我们完成哪些事情;同时,还知道了上网应养成良好的习惯,对网上信息知道怎样取舍。

2、学生自学效果不明显,没有真正达到小组协作学习

这节课的设计是让学生先通过自学掌握 80%,剩下的老师讲解。可是效果并不好,有的学生只是照着书读,没有进行思索,离开书本让他用自己的话说根本说不出来。显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高。

由于我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得我设计的自学这一部分并不成功。 通过反思,初步培养了我的反思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反思态度,敢于质疑、提出不同见解、善于探究的良好的反思品质。学校的研究氛围越来越浓厚,教育观念不断得到更新,素质教育不断得到深化。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反思

大家都知道,计算机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新事物,每天甚至每刻都有大量的新软件和新硬件出现,如果我们不是让学生学习其中的规律而仅仅教会他们会使用和掌握眼前的这些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那么学生以后每学习一个软件都要靠教师去教,没人教就不会,无论对工作还是学习都是相当不利的,更严重的是有一些新的软件可能会使用的人暂时还很少,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有根据规律自学的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我们都遵循教材,先讲计算机基础,然后就开始了WINDOWS98和WINDOWS98中的一些应用程序以及OFFICE2000和INTERNET的学习。教师教什么学生就会什么,教师不教学生就不会。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渔”是什么呢?是捕鱼的方法,是学习的规律。我们学计算机学什么?学WINDOWS98的目的是什么?不要忘记WINDOWS98只是微软公司的一个操作系统而已,OFFICE2000也只不过是微软公司的一个办公软件。我们学习WINDOWS98和OFFICE2000不单单是为了简单的会使用它、熟练的掌握它,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利用学这些东西的过程熟悉计算机里各种软件的使用规律,为以后学习其他的软件奠定基础。比如:教师讲OFFICE2000中WORD2000的时候已经学习过WINDOWS98中的记事本和写字板,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总结这几种软件的共性,鼓励学生先自己尝试使用WORD2000,这样教师给学生讲课的时候可以针对学生碰到的问题讲解,教师讲课轻松,学生学习也有目的,真正作到事半功倍。

第8篇: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刘洋

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强,发展快。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发觉孩子们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初步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在挑战困难,增强自信心与创造能力等方面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欢乐。

一、让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自觉学习。

小学生学习一般都凭借兴趣,所以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键位学习放在游戏之中,因为特别是男孩子很喜欢玩游戏,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警察抓小偷》,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有的孩子就会问老师,到底用那个指头来击键。学生通过游戏,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一旦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主动探究和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去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

二、任务驱动,加深记忆。

现行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每章每节的教学内容,也没有设置一系列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具体任务,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实际的操作任务,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这样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真正掌握了知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也能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教师就更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笔”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必须持之以恒,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促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由于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许多人误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电脑知识教育,以为掌握了电脑知识也就具有了驾驭信息的能力。其实不然,如果一个人只偏重于电脑知识的学习,而轻视学习信息学科知识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纵使掌握有高超的信息技术,也难以有效地利用信息。总之,我们要始终贯彻信息素质教育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形成一系列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使学生能更有效地主动去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以上只是我平时教学的几点体会,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总结出来,计算机教育必将能在良性的轨道上阔步前进。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刘洋

因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学目标即学生发展的需要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矛盾。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心中要有学生,但是如果教师心中只有抽象的群体意义上的学生,其教学目标必将是全班一律的。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要具备生活实践性,让学生不仅能感觉到生活就在身边,而且感觉到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一、教学内容要具备生活实践性,由于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技术教学的媒介,能演示多变的图形、动听的音乐、绚丽的色彩,强烈刺激着学生的视听感官,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中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但学生形象思维较活跃。对于一些抽象的、枯燥乏味的知识使学生散失学习的兴趣,没有这样的兴趣,快乐学习就无从谈起,教学中要选择学生身边比较贴近的生活事例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引起注意,培养学习的兴趣。例如在word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Word的操作,那么在课前,我就显示一些例子,从最简单的文章,到很复杂的文档,学生看了以后很吃惊。“我们也能做出这么漂亮的文档来吗?”随着一课课的深入,学生发现这些技巧自己也是能掌握的。再把这些目标分成一个个具体的环节,每节课达到什么环节,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甚至于先学什么、后学什么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调整。

二、教学内容应注重学生开放性。在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好,就进行能力方面的训练。可以把自己的某个方面的能力提高很多;有的学生则在某方面的基础知识比较差,就在基础知识多下功夫。教育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开放,不同的教学内容造就了独特的思维方式,保持学生的个性,给今后创造力的发挥留下潜力。

三、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课中能借助Internet这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以及计算机本身具有强大的计算、辅助、管理等功能。这样教学课堂中根据小学生爱玩的特点,指导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扩展他们学习电脑的兴趣;利用小学生好胜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边动手,边观察,边分析,启迪他们在实践中进行科学的思维;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认真听取学生发表的意见,并放手让学生大胆试一试。学习Word就要学生自己写自我介绍、写课程表、打印贺年片等。比如在学习“我的课表我来做”后,我进行了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修饰表格的方法,学会了设置表格内容的字体、字号、颜色、底纹及对齐方式。对整个课程表进行修饰,通过全体参评,评出了全班修饰得最漂亮的课程表。完成了我们预定的任务。请下课后思考一个问题:在修饰表格的过程中是不是用的字体越多,用的颜色越多,修饰的表格就越漂亮? 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堂课下来,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状况,根据自己的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真正成课堂的主角。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刘洋

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课堂中真正体现了以学生自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联系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它有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基本过程。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环节的策划、安排并不等于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要善于引导、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不但要引导学生把每节课的知识体系、脉络把握好,还要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在实践操作中对理论知识加以实践、验证。所以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注意以下方面:

一、 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学生学习的方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学习小组,在小组中形成“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良好合作学习风气,真正发挥小组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作用。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基础、学习能力、性别等进行小组人员的合理分配,使每个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互补。教师要始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习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做主张,在小组学习中形成齐心协力对付困难的合作风气,对于学困生,引导他们从集体中寻求帮助。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空间,在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学习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二、多鼓励学生,学会欣赏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学会去赞赏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耐心加以指导,如果总是大声斥责学生,甚至羞辱嘲笑学生,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所以上信息技术课时,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下,这样不但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精心处理教材,分层次教学

初中生易受外界的影响,有时显得比较浮躁、缺乏耐心。在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内,总要求他们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做是很困难的。那么,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值得我们思考。我认为首先要研究教材,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可粗略一些,让学生自学也未尝不可;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想办法化难为易,教师加强随堂指导,使学生听明白,做正确。其次,要让学生多动手。学生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如果整一堂课只讲理论不让他们动手,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因此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多动手,这样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在上机内容的选择上,也要注意难易结合,有时候采用同样的练习,基础好的学生由于认为太简单在操作的时候就粗心大意,而基础差的学生有时又认为太难做不出来,这样 “ 一刀切 ” 常常效果不佳。这时候布置不同的任务 , 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基本任务,另外布置较高层次的额外任务,让基础好的学生去完成,这样既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也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和知识技能。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如果总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可能效果不错,但长期下来,学生便会慢慢地失去兴趣。信息技术课一般采用 “ 任务驱动 ” 模式教学,开始先由教师确定学习任务,然后教师讲解、演示或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鼓励优生辅导差生。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点拨关键点、演示重点内容。有时,让学生上台操作,边操作边做解释,教师适当补充,这样的效果很好。另外,将书本中的例题和练习相结合,提出典型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然后由小组派代表上台来讲解和演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经验。

以上点滴的反思,是通过教学活动摸索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坚持不懈的用新理念、新知识来不断的充实、完善自己,不断反思,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刘洋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人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信息技术教学也随之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从去年开始,制定了高中生的信息技术必须合格,才能参加高考的政策,提升了信息技术在学生中的地位。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掌握一些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简单的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大都学生家中没有电脑,平时对电脑接触的也比较少,那么如何在一周短短的两节课中,让各个学生充分地有效地掌握本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探索的方向。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教学反思。

一、从兴趣着手,引导学生自发学习

大多数学生接触电脑,是从游戏开始。在很多老师的眼里,固定思维地认定打游戏是不好的行为,其实也未然。学生爱玩是本性,一味地去扼杀,只能适得其反,应该利用其兴趣适当地引导学习。就比如在用《金山打字》练打字时,打字是比较枯燥的,学生往往会乱打或者偷偷地玩打字游戏,那我就利用他们爱玩、好胜的心理,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选定同一篇文章,各个小组进行打字接力比赛。让学生从比赛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促使他们自觉得认真努力地按照指法去练打字。

二、利用直观教学,加深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在教学中有一些专门的术语和一些理论性很强的概念,这些都是些枯燥乏味的东西,老师在上面讲的很吃力,学生听得还是云里雾里得摸不清头脑。

我就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来验证所学的知识,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加强辅导,在通过屏幕监视器或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尽快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认识计算机》时,主机内部各个部件的形状与功能通过图片来看,还是比较抽象的,我就打开一部旧电脑,现场实战讲解,学生可以看清每一个部件的位置,而且也可以拔插各个部件观看计算机出现的状况而了解各个部件在电脑里功能。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素养

计算机的很多操作不是唯一的,而且也有很大的开放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常采用任务驱动法,在任务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比如讲文件的“复制”与“移动”时,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重要,也是很难掌握的。我就设置了一联串的任务,利用菜单栏操作,把文件从一个盘复制或移动到另一个盘,通过操作让学生掌握两者的区别与操作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前面所讲的菜单栏与工具栏的关系,自己探索其他的操作方法。又如在讲word制作电子小报时,我让学生观看许多获奖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去感知制作优美小报的方法,先剖析每个小报精美处的制作去模仿,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创新、探索,制作出自己风格的作品。

当然作为一名才工作一年的我来说,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教学中必然存在不足之处。往往会顾此失彼,教学实际与想象产生偏差,同年级各个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又各不同,每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又参差不齐,教学时很难针对各个班进行各个设计,从而造成教学的偏差。但是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已让我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今后的备课环节,我将多多注意分层次教学有关的研究探索,改进其他不足,把课堂教学做的更好。并继续注重教学前、中、后的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刘洋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我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出发,积极探索,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演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在文章中插入艺术字》一课,我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课堂上我首先把学生带入了小记者采访的情境中,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展现漂亮的艺术字,这些字有的形状不同,有的颜色不同,有的带有阴影效果,有的带有三维效果,学生们看到这么多漂亮的字,兴趣很浓,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老师,这么漂亮的字是怎么做出来的?”

“我们能学会吗?”

“我想做出别的样儿,行吗?”

学生们的声声提问,道出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这时,我因势利导,提出教学内容,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探讨,提出:“你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看那组同学的方法和别人的不一样?”

这一番话真的起了作用。“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不拘一格,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由空间;“看那组同学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则具有挑战性,大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教室里呈现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学生的精力都高度集中在解决问题上。

看书时,同学们神情专注,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讨论时,有的学生边说边操作,有的还指点比划,唯恐被人听不动;交流时,各小组同学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仿佛他们就是小小电脑专家。

自学后的自由发言,积极踊跃:

有的说:“单击‘插入’菜单,选‘图片’中的‘艺术字’调出艺术字库窗口,在窗口中选一种式样,单击‘确定’,出现‘编辑艺术字’对话框,在对话框中输入文字,然后单击‘确定’在文章中就出现了漂亮的文字。”

有的说:“老师,我不是那样做的。那样操作太麻烦,我发现工具栏中有一个图标,它是插入艺术字小按钮,我一单击它,就出现艺术字库窗口,这样很方便。”

有的说:“我按alt+i,弹出插入下拉菜单,也可以找到图片—艺术字。”„„

对于艺术字工具栏上各个图标的功能的学习,学生们的兴趣更浓了,他们个个瞪大眼睛,小手不停地操作着,变化着艺术字的形状、颜色,领悟着计算机神奇的功能,做出了一件件成功的,具有创意性的作品。

这次教学,学生始终处于在强烈的学习光趣中,不断探讨,不断创新,生动、形象的课件,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案例分析]

社会的发展呼唤创新,教育改革更加需要创新,信息技术是一门朝阳学科,它一兴起就在飞速地发展,它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大胆改革,积极投身于教改中,具有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教师不再是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中,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究,互相学习,获取知识。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中,我投入一“石”,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千层浪”,使得课堂变成了学生思维操练的场所。教师引导学生去寻找和发现,自己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索。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仅积极地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情绪高昂,切身感受了学习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我鼓励学生“你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引发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动因,创设了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情境,因而引出了不同的学习结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作为一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教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活动的安排上,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探究发现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用“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创造”的现代教育理念组织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探讨,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创新学习的精神。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刘洋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反思备课又是备好课的前提,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反思对备课的认识。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已经是新课标倡导的必须学习方式之一,课堂中真正体现了以学生自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联系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它有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基本过程。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环节的策划、安排并不等于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要善于引导、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不但要引导学生把每节课的知识体系、脉络把握好,还要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在实践操作中对理论知识加以实践、验证。所以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注意以下方面:

一、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的学习方式应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来学习,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小组中形成“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良好合作学习风气,真正发挥成员在小组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作用。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基础、学习能力、性别等差异在小组中进行人员的合理分配,使每个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互补。教师要始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习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做主张,在小组学习中形成齐心协力对付困难的合作风气,对于学困生,引导他们从集体中寻求帮助。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空间,在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学习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二、多鼓励学生,学会欣赏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学会去赞赏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我们耐心加以指导,如果总是大声斥责学生,甚至羞辱嘲笑学生,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所以上信息技术课时,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这样不但真正让学生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我们得课堂井然有序。

三、精心处理教材,分层次教学

初中生易受外界的影响,有时显得比较浮躁、缺乏耐心。在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内,总要求他们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做是很困难的。那么,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值得我们思考。

我认为首先要研究教材,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可粗略一些,让学生自学也未尝不可;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想办法化难为易,教师加强随堂指导,使学生听明白,做正确。其次,要让学生多动手。学生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如果整一堂课只讲理论不让他们动手,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因此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多动手,这样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在上机内容的选择上,也要注意难易结合,有时候采用同样的练习,基础好的学生由于认为太简单在操作的时候就粗心大意,而基础差的学生有时又认为太难做不出来,这样“一刀切”常常效果不佳。这时候布置不同的任务,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基本任务,另外布置较高层次的额外任务,让基础好的学生去完成,这样既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也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和知识技能。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如果总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可能效果不错,但长期下来,学生便会慢慢地失去兴趣。信息技术课一般采用“任务驱动,学案导学”模式教学,开始先由教师确定学习任务,然后教师讲解、请一名学生试着演示或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鼓励优生辅导差生。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点拨关键点。。有时,让学生上台操作,边操作边做解释,教师适当补充,这样的效果很好。另外,将书本中的例题和练习相结合,提出典型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然后由小组派代表上台来讲解和演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经验。

以上点滴的反思,是通过教学活动摸索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坚持不懈的用新理念、新知识来不断的充实、完善自己,不断反思,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9篇: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阿迪拉.吾买尔江

高二年级信息组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如何进行教学呢?以下是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得到体会,现在我就简单的谈一下。

一、信息技术在新课改中面临的问题

新课标的教学,我们需要明白教学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当前的教学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如何应对这些差异与问题?

1、从目标到内容的质变

信息技术课经历了从程序设计语言--应用软件的使用--信息素养的过程。在目标、内容与形式上,差异也是非常大的。

(1)第一个问题就是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

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下,我们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技术,而是教会学生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方式(如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转变观念,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而不再是操作和技能。

(2)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学生的现有知识与技能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能。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技术内容而言是非零起点,已经假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而在《纲要》中,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课没有被列为必修课,义务教育阶段又将信息技术教育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因此,我们面对学生现有基本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地分析。所以,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我们的教学对象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归纳哪些技术上的方法。

(3)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评价能力。这个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学习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信息、对信息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是一种判断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如何教会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2、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新课标认定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非零起点,然而,现实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都会造成很大的差异,即使在同一个环境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二 、 教学方式的选择

纵观以上问题,欲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本人认为首先要解决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分层教学和分组合作学习是最适应解决个性差异。

1、分层教学

(1)按水平的分层导学

教学实施之前,可以采用测试考核、问卷调查、课堂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水平(如操作技能、应用水平等)进行调查摸底,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A和B两层(类)学生进行教学,这种分层教学受很多条件制约,实施起来不方便。这种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习内容而进行的按类分班教学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比较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的需要。

(2)课堂上的分层导学

对于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在关注学生水平差异的前提下,课堂上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目标水平要求。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别,例如个人的兴趣爱好、习惯态度、能力水平等,课堂上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组织教学。

2、分组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A和B两层(类)学生,A类(水平高)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因此我把A类学生分散到B类学生中,以每组6-8人进行分组。这样虽然有差异,但是优劣互补,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1)小组合作学习

采用异质分组方式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使学习小组为达到共同学习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合作学习。例如“互助学习对子”,小组内6-8人组成“互助学习对子”;小组间两两结成“互助学习联盟”;引入适度竞争措施(如评选“优秀小组”或“专家组”),形成“小组联盟――组内(间)竞争”的学习机制。同时可以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同学

的“小老师”,课堂上交流自己的经验和做法,给水平低的学生安排“学生老师”,让他们在互帮互学中共同进步。

新课改即将开始,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生的事物都需要一个过程,慢慢成长起来,新课改也不例外。我们应该深入教研教改,彻底理解新课标内涵,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合理改变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创设一个自主、合作、创新、和谐的新课堂而努力。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重点下一篇:红色教育基地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