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科说课稿(共9篇)
黑龙江中学 田甜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七年级上册《秋天》一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重点,教学过程()等方面来向大家简要介绍。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学生学习本文的重难点是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初一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对信息技术课感兴趣,初步具备一定的搜集学习资料并对其进行分类的能力;能比较好的开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只是部分学生对电脑的操作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熟练程度。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初中生对于信息的搜集和选择的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这也是我在教学中着重注意,着力完成的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我设计了通过观赏秋天风景图片,情境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通过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秋有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通过引导学生登录教师课前制作的共享资源,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课文,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在网站上自主查找、搜集资料,讨论交流、整理资料。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由选择相关的音乐配乐诵读诗歌,体会课文的感情。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重点的选择,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强化语言积淀的目的。
一、说教材———教材的说明要做到:立于教材, 又高于教材
说教材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分析本节课在这本 (套) 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还要力求将教材的外延与范围加以延伸, 比如说还有光盘教材与网络教材、实地教材等。在本人此次说课比赛中, 在阐述教材时就提到了网络将在我的课堂中作为本课教材的有力补充, 课堂中将充分利用机房的网络便利和资源, 对教材进行补充和拓展。
二、说学生———对学生的学情分析要切合实际
学生是一节课的主要受众群体, 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 切不可闭门造车、生搬硬套,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年龄特点、认知结构、学科知识水平、能力结构特征、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等因素。班级的学生分别来自于不同的地区, 家庭条件也各有差异, 对网络生活的经历与认识不同, 因此在本次说课中, 本人在充分分析这些因素的基础上, 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教学、示范性演示、探究性任务驱动、同伴教学、分层次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充分照顾了各个不同类型的学生的特点, 使他们在教学中均有较大的收获。
三、说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具体可行
教学目标来源于教学实际 (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场景等) , 又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南, 目前教学目标都在强调三维目标 (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 的设计, 在信息学科中, 很多教师往往会只注重知识、能力目标, 却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本次说课中, 本人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除了设计让学生掌握信息的发布与交流的方式外, 还现身说法, 举身边的例子, 让学生从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件中去判别是非真伪、真善美丑, 从而养成一种协作、团队精神, 培养一种规范的道德与法律意识, 这样的目标设计就显得具体可行, 不会泛泛而谈。
四、说教法———在充分分析教材、学生、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 教法的选择是在分析教材、学生、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产生的, 因些, 要根据前面的分析选择适合本节课的教学方法, 切不可一概而论, 牵强附会, 要依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 做到教法合理优选, 有机结合。例如在本节课里, 为了让学生学会用FTP上传文件、共享文件夹上传、电子邮件发布等, 我采取了示范性演示法;在教授信息发布效果评价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填写“发布效果评价表”, 我采取了分组讨论法及同伴教学的方法。
五、说学法———学法的设计要尽可能地切合学生的实际, 让学生的学习效率能达到最大化
学法的指导对信息技术学科来说尤其重要, 除了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外, 还需要考虑学生的情感与价值因素, 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本次说课中, 本人就在充分分析这些因素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采取分组探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对比分析、互评提高等的学习方法。
六、说媒体———媒体的选择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具有先天的优越性与特殊性
由于信息学科具有操作性、直观性比较显著的特点, 因此在媒体的选择上会更加多样与灵活, 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与课型选择不同的媒体。例如在此次说课比赛中, 针对学生展示作品成果这个教学环节, 本人在教学媒体与教具的选择上除了常规信息课堂中的要求:有计算机网络教室、安装上IIS的服务器, 配备好相应软件 (腾图软件、Flash Fxp、QQ、MSN、Netmeeting) 等外, 还考虑到了万一有学生要展示一副手工书画作品, 那就需要准备挂绳、图钉等相关的特殊的教具或器材, 尽量把准备工作做足。
七、说设计———教学设计必须与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实际相吻合, 切忌泛泛而谈
说教学设计通常情况下也称说教学过程, 是整个说课活动的中心环节。说课堂教学程序及具体步骤:说明教学的整体安排, 其中包括课题的引入、展开、练习的设计、课堂的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 并且对安排和设计的理论依据进行阐述;说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何安排和有机结合, 说明教学过程的构想与整体分析。在本次说课过程中, 笔者就从学生展示作品、自我介绍或是传达一条信息开始, 到介绍网络信息传递、交流方式以及在课堂中师生互动进行信息传递交流等教学过程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此外, 在说教学设计过程中还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具的运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以及采取什么措施, 运用什么教学方法、手段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等。在信息技术课的说课活动中, 教师不要具体、死板地讲基本概念、基本操作过程等, 而要说出采用什么方法讲授和为什么这么讲。
在说教学设计的这个阶段, 为了使评委与同行教师们能更加直观地理解说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设计意图和课堂教学的开展情况, 也可以花一点时间演示一下教学片段。在演示教学片段的过程中, 尽量使用如“根据……为了……特设计如下教学环节”的语言模式进行过渡, 让评委与同行能够更加明确你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目的 (为什么这样教) 及教学教程 (怎样教) 。在本次说课比赛中, 本人就针对信息发布的方式进行了教学片段的展示,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八、说小结———课堂小结要体现课堂的亮点与特色
这个过程并不是对所说的一节课内容的总结, 而是要说出说课者在本节设计上的思路、设计中的金点子, 以及教学过程中会出现的情况及欲采取的措施。例如在本次比赛中, 本人除了总结常规的内容外, 还对课堂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进行及时恰当的应对, 如在学生进行作品展示的时候, 我们会发现:有的同学最喜欢的作品是一首歌, 他自己带了磁带, 用自带的收录机播放;有的同学喜欢的是一则散文, 他只带了书来, 用朗读的方式与同学共享;有的同学喜欢的是一幅画, 他把画挂在墙上供大家欣赏……对于这样的状况, 教师应当给予鼓励与肯定, 并进行归纳与总结。
【中图分类号】G6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利用手持技术测定不同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接下来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维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课外拓展、板书设计、教学特色这几个方面内容来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这部分的内容主要介绍不同物质溶解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变化及从中探求物质溶解于水时温度变化的规律。通过本节实验的探究学习,既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的溶液部分的知识,又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学习化学知识,并教会学生如何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同时,也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将的授课对象是普通中学的九年级的学生。
在知识储备上,学生已学习并初步具备了什么是溶液,溶液的形成等方面知识,并且学生也有溶液溶解时温度变化这方面的生活经历。
在能力储备上,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在观察、分析、归纳能力等方面上还有一定的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器以及配套软件的相关知识,学会其操作方法。
(2)初步了解物质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常伴随有能量的转化。
(3)利用手持技术实验,掌握不同物质溶解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变化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物质溶解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探求物质溶解于水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手持技术在化学中的运用,养成良好的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探究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五、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讨论法、实验探究法为主,讲授法为辅。有效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的课堂充满乐趣,努力做到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学法: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只有把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最优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提倡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交流讨论、动手实验和科学探究。整个课堂体现了教师教为主导,学生学为主体的新课标教学理念,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互动性,体现合作精神、创新精神。
六、教学流程
这节课,我将采用探究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我按“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这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提出问题:先创设情境 本节课我将拿出几瓶饮料,引入“为什么一些饮料摇一摇就可以自动变冷?”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作猜想。接着教师对学生所得猜想进行解答,解释饮料瓶的隔层装有硝酸钾固体和水,摇晃时使硝酸钾固体溶解于水中吸热,从而使里面饮料变冷。通过这个解释,进一步向学生提出“硝酸铵固体、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于水时溶液温度会有什么变化?”这一问题。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知欲,让学生猜想。
做出假设: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想法。我可以猜想到学生的答案不外乎这四种①放热、②吸热、③有的放热有的吸热、④既不放热也不吸热
设计实验:学生进过一番发表言论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分组标准是实验假设相同的分为一组。)从一个初中学生的角度出发,猜想学生可能会设计让物质溶于水,通过触摸烧杯壁来验证温度的变化。首先,我将肯定学生的想法,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设计的实验所在的缺点(对于一些温度变化不是很明显的物质,采用这种方法很难感受出温度的变化),最后由教师提出采用手持技术来弥补缺点。
进行实验:
预先帮学生准备好实验用品:NH4NO3固体、NaCl固体、NaOH固体、蒸馏水、“探世界”万能数据采集器、温度传感器、磁力搅拌器、计算机、250ml锥形瓶、100ml量筒、台称、铁架台
再提供实验装置安装图,学生根据图安装实验装置。
在学生进行实验前,我将亲自讲解并演示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器以及配套软件的使用步骤,让学生了解其相关知识并学会使用操作。在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时,我将在课室四处巡视和指导实验。并分别给出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小组进行实验:
[探究] a、不同质量的NH4NO3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b、不同质量的NaCl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c、不同质量的NaOH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d、相同质量NH4NO3、NaCl、NaOH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我将展示一个表格,小组派代表进行填写,最后每个小组得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并组织小组的交流。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实验过程中需注意:
氢氧化钠是一种腐蚀性很强的碱,在称量时须小心不要沾到手。并且取完药品要马上盖上瓶盖,因为氢氧化钠易吸潮。在实验操作时,不仅要完成实验,也要养成正确实验操作的习惯。
得出结论: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的出结论,我再引导学生做最后的表格的完善,解决前面的实验假设。
七、课外拓展
对于学有余力和对化学学习兴趣浓厚的同学,可以展开课外调查:利用手持技术,还能展开那些化学实验,并试着动手做一做。根据教育心理学角度,这一部分的实施,不仅使学有余力的同学扩广知识深度,还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大胆展开探索并学会创新。
八、板书设计
以提纲式板书,有利于学生课后进行复习。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九、教学特色
1.在进行实验分组时,打破以往的规则,让实验假设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设想的假设,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实验中收获成功,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2.化学的学习不仅在课堂上,也在课外中。课堂的学习教师主要考虑到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情况,对于那些学有余力还有化学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通过一些难度稍微大的课外调查研究,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扩宽知识深度,也满足了学生在化学学习上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衷明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35-137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制作表格》。下面我将本着新课标中“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展开说课,请各位专家多多指导。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小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十课《制作表格》。本节对于如何在文档中插入表格,如何修改表格的基本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旨在使同学们能够学会表格的制作,学会修改表格的框架结构。本节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回顾以前学习的知识的同时,学习新的技能。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学习了前面的知识,但是对于表格的制作掌握的并不透彻,还有很多需要学习与掌握的技能。另外学生个体之间的学前基础差异较大。因此知识点本身并不是本节课的难点,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教学中应该更加关注基础弱的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各自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及授课学生的情况,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会说出表格组成要素(2)学生能独立插入、编辑表格。(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五一出游计划表,学生尝试归纳总结制作编辑表格的方法和技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制作五一出游表,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四:重难点分析(一)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学会插入简单的表格并且能够独立修改表格框架。
(二)教学难点 针对本课的内容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根据实际的需要对插入的表格进行合理的改变,从而使表格设计的合理美观。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属于进一步学习表格制作的课程,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新课改理念,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分析,我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和“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自觉完成知识的建构,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也发掘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教学中,启发、诱导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六: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新课导入(提出任务):
同学们马上就要到五一假期啦,你们是不是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啊?那这节课呢我们就来一起制作自己五一出游的计划表,更好的利用我们的五一小长假。
(二)新知探究(分析任务):
1.玩一玩:眼力大比拼(分成两个小组,出游一队和出游二队,让同学们打开事先放在电脑中的资料夹,一队使用文字的形式,二队使用表格的形式呈现资料的内容,然后由老师提出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能够快速的回答出问题。让同学发现表格的好处—简单明了的展示内容,强调表格的重要性)2.说一说: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经常看到的表格——课程表为例(在黑板上画出来)从而引出制作表格的要素1.表头:课程表占了一个大的单元格2.行:水平的为行,列:竖直的为列3.单元格:行和列相交出来的一个个小格为单元格。
3.想一想:让大家想一想五一出游计划表如何制作,帮大家梳理一下表格的基本框架,讲解知识点(1)合并拆分单元格(2)调整行高和列宽(3)手动绘制表格线(这里可以画出一个表格进行预设,假设同学们在制作表格的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比如计划特别多如何把行高调高)(三)巩固提高(完成任务):
做一做: 制作表格,首先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熟悉一下教材和老师刚刚讲过的知识,然后动手制作本小组的五一出游计划表,要尽量把表格制作的美观简洁明了。
(四)展示评价:
1.分组展示代表性作品,最后由学生投票评选出最佳的作品作为班级的五一出游计划表并且打印出来。2.让小组代表说一下自己的设计过程和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们小组是如何解决的。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新纲要云南省实验教材《信息技术》三年级第一册第二单元第7课《爱的回声》,本课主要是曲线工具的用法,并将曲线分解为单弧曲线、双弧曲线、闭合曲线三种,用简洁、易懂的方式,讲解了曲线画法的基本要领。本课主要使用三种曲线进行绘画,还使用了椭圆、复制、粘贴及填充工具,这既是画图软件的基本组成部分,又是对椭圆、复制、粘贴、填充工具的补充和进一步深化。本节课是《画图》单元的难点。
2、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①学科整合。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通过学科的整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②讲练结合。三年级学生对单元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精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实践和探究。
③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合作、探究性学习贯穿学习的始终。同时,教师恰当的组织调控,能够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
④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让学生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3、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学生,学生已经熟悉了Windows中自带的画图软件的界面,以及部分工具的使用,能够对软件进行简单操作,课程设计应照顾到各种层次的学生,难易程度适中。
4、教学目标
从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出发,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特点,本着提高学生对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感受能力和操作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①了解曲线的画法,领会画曲线时鼠标操作中的画、点、拉操作要领。
②通过实践和上机讨论,结合教师的演示、讲解,提高使用画图程序的技能与技巧,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美的教育。
③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敢于创新。
5、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单弧曲线、双弧曲线和闭合曲线的画法,为本课重点。画曲线时鼠标操作中的画、点、拉操作要领,尤其是闭合曲线的画法,为本课难点。
二、说教学结合法
以任务驱动为主线,设计以下教法:
启发式(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曲线工具的使用方法与前面学的直线等工具的不同之处,找出问题。
探究式(解决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索曲线工具的使用要领。
实践式(熟练提高):使用曲线工具绘图,进一步熟练曲线工具的使用方法。
导拨式(确保掌握):针对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给予及时点拨,确保每个学生掌握突破课堂难点。
7、课型:造型.表现
8、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主题
1、课前活动,获得新知。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生如果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他就能自觉地排除多种外界因素和心里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
上课开始,播放影片,海底小精灵(水母),现在海洋中的小水母越来越少了,为什么啊?(水母具有监测水质和检测海浪的作用)让学生了解水母的生存环境。
2、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影片结束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老师最近收到了一个环保绘画比赛通知,要求以水母为主题进行电脑绘画,展示宣传海报和教师完成的电脑绘画,让学生观察,吸引学生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引出今天的重点内容。通过观察和欣赏已经完成的画面,分析画面的形成和工具的使用,为之后的创作做铺垫。通过问题竞猜引出课堂,激起学生探知的渴望。
我展示电脑绘画并提问:“如果想把水母画在电脑上,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了答案:太难了;不是画图软件画的;用椭圆工具画的;用曲线工具完成的。我结合学生答案引出,这幅作品是用曲线工具完成的,老师有简便方法,按照老师的方法,能很简单的完成,同时给予学生肯定性的评价“你们真棒,观察的很仔细!”然后顺势导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用曲线工具画图,大家有信心这项完成任务吗?”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信心十足。这些问题的设计不仅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渴望,而且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的导入,是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起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是在无意间给了学生一个任务,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往前探索。
(二)互动学习,交流体验
1讲练结合,探究学习。
(1)互动游戏,曲线分类:让学生观察,画里面都出现了哪些图形和线条,你能用什么方法画出来?
单弧曲线 小水母的身体、海底世界
双弧曲线 小水母的触须、海底世界
闭合曲线 小水母身体上的斑纹
(通过寻找绘画中的曲线,让学生明确曲线的形成和分类,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学习和体会。)
(2)初步体验,巧画水母。
任务1:初步体验单弧曲线的画法。
学生通过观察水母的身体,自己感受单弧曲线的形成和特点,初步体验曲线的画法,试着用曲线画出水母的身体。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进行探究练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精神。
演示1:教师讲解演示单弧曲线即水母身体轮廓的画法。
结合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对于教材上比较制式的操作方法,我总结出针对三种不同曲线的绘画口诀,口诀浅显易懂,方便低年龄学生学习、操作和掌握。
单弧曲线的口诀:画——拉——拉,朝相同的方向拉。
由于第一次使用曲线工具画曲线,学生自主探究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此环节时采用了演示教法。我先通过多媒体控制平台向全体学生演示画曲线的方法,边演示边介绍画法。教师介绍之后再让学生动手实践,并提示学生注意曲线的粗细和颜色的设置。
(3)小试牛刀,巧画花纹。
任务2:分小组讨论如何使用双弧曲线画出小水母的触须。
在学会单弧曲线画法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双弧曲线,分小组找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尝试画水母触须,并说说双弧曲线应该如何绘制,小组内推荐同学到教师机进行绘制展示,共同探究总结双弧曲线的使用要领。
演示2:学生尝试讲解演示双弧曲线即水母触须的画法。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归纳出双弧曲线的口诀:画——拉——拉,朝相反的方向拉。
任务3:学生自学教材,使用闭合曲线画出水母身上的斑纹。
演示3:学生自学绘制闭合曲线的方法,并填充水母颜色。
鼓励学生先自学教材,再动手尝试绘制封闭曲线。学生只有通过亲自动手去试一试,他们才能掌握曲线的奥妙所在。并让完成较好的学生进行展示。
请学生演示并一起总结闭合曲线的口诀:点——点——拉,选好方向慢慢拉。
学生画出完整的水母,并为小水母增加伙伴(利用复制和粘贴完成小水母的增加,使用填色工具为水母进行填色)。
重点提示:在填充颜色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漏色的情况,应该用铅笔工具进行补充,然后再进行填充。
学生在绘制的时候,教师巡察个别指导,同时也发动那些技能掌握较快的同学去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去充当“小老师”的角色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4)大显身手,描绘海洋。
任务4:给小水母建个漂亮的家。
讨论:学生讨论水母的家在什么地方?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充分发挥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利用曲线工具勾画出美丽海底世界并用填充工具填色。
演示4:教师演示画出海水以及其他场景,并使用复制、粘贴工具把水母粘贴到海洋背景中。
学生自己勾画场景,完成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在学生掌握了完成任务的技能和方法后,立即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刚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完成一项任务,这也是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巩固。
(5)展示交流,互相评价。
学生展示作品,师生评价作品。
待学生大多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我组织学生互相参观,互相交流,互相学习,通过对成果的交流评价,不仅可以使更多的学生的学习长处得到弘扬,使更多的孩子得到激励,还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体现学习过程的创造性。
(三)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结合板书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利用曲线可以创造更多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这一环节是老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都有哪些收获。最后教师作小结给学生这节课的学心态度以及技能的掌握做一个总结性的评价。
四、说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成功、有效的把教学重、难点分散在几句简单的曲线绘画口诀中,学生按照口诀,能对较难的曲线绘画有简单的记忆操作方法,之后也能按照口诀完成三种曲线的绘制。
(2)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教学任务的设计符合本课的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任务”和“驱动”之间的统一性和任务的层次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完成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
(1)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不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更改文字的字体和字号、颜色及字形,给文字添加效果。培养学生求知、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浓厚兴趣。
二、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修饰文字》是人教版《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四课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本册教材以学习文字处理软件为主,使学生在受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唤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更改文字的字体和字号、颜色及字形,给文字添加效果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能够根据不同需要对文字进行修饰的能力。
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
(三)教材编写思路、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对WORD文字处理软件知识的延伸,是在学生掌握输入简单文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也为今后学习艺术字的制作奠定基础。
(四)教学重点:
1.让学生掌握改变文字的字体、字号以及字的`颜色的方法。
2.让学生掌握设定文字的字形以及给文字添加效果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合理的修饰文字。
三、说学生。
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这个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渴望。四年级的学生电脑操作技能已经比较熟悉,加上上节课对文字的输入方法已经有了较好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学习《修饰文字》会比较轻松。所以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适当增加一些有难度的思考题,让他们去自主探究,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同时,教学方式方法要灵活,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本课内容,对已掌握了简单输入文字技能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因此在课堂上以精讲多练为原则。重、难点知识让学生通过学习、交流、讨论解决或教师作适当的个别指导帮助解决。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启发引导式、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使学生主动、愉快的学习,让教学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五、说解决办法。
通过课件演示,教师示范,学生实际操作,学生作品展示,学生作品评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方法掌握本课重点、难点:文字修饰。并在实际教学中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六、说教具准备。
1.自制多媒体课件。
2.利用多媒体教室指导学生实际操作。
七、说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八、说教学流程设计:
师生互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大庆建设的越来越好,科技也越来越发达了, (欣赏课件) 我们拥有了属于大庆人自己的飞机!梦想从这里起航, 今年是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建市30周年。拥有一座机场,是大庆人多年的梦想。大庆萨尔图机场正式开放使用,提升了城市功能形象,而且在扩大对外开放、方便了百姓的生活。“大庆人的飞天梦终于实现了,作为大庆人,我无比骄傲和自豪,希望大庆越‘飞’越高。”欣赏完课件以后,你们想说些什么呢?然后让学生把这些赞美家乡、赞美机场的美丽词句写下来吧!看一看谁的词句“最美丽”!
我们就一起来把我们的文字修饰的更漂亮!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由此驱动学生去学习新知,解决新问题。
(二)教学新课。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文字进行字体、字号、字形、颜色、效果进行设置,把文字打扮得更漂亮。
1.设置字体、选择字号。
强调应该注意:(1)修饰文字必须先选中文字。(2)初号字最大,号越大字越小。
2.利用“格式”菜单修饰文字。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作巡视,对有难度的学生,请同学帮助解决,不完整的地方我再加以指导。
3.制作作品。
“让学生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把赞美家乡、赞美机场的词句打扮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注意:先要有一定的思路,再按照思路一步一步进行设置。不要忘记要设置文字,先要选中文字。”
4.知识拓展。
让学生打开D:盘的古诗,对古诗进行修饰,巩固所学知识。
(三)总结评价。
(四)展示优秀的学生作品。
通过学校内网展示学生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我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多一些求知渴望,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五)板书设计。
第四课 修饰文字
字体:宋体、黑体、楷体、行楷
字号:初号、一号、二号、五号
通过十多年的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的硬件条件日臻成熟。2011年,山东省寿光市投资1 600余万元,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充实更新“班班通”设备,为全市七年级所有班更新配备电子白板,全面实现“班班通”工程,教学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信息技术这一最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应用准备了更充分的物质条件。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直到现在,多数中小学引进的众多设备仍处于“闲置”状态,大多数只是在各级检查评估、优质课、公开课中作为一种表演道具,学校、干部、教师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大多数仍然停留于书面材料。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仅体现在由纸质文件转化为电子版的能力,多数停留在课件制作评比和网络娱乐方面。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影响更大的是家庭、社会的网络环境,而不仅是每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2]。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任重而道远。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要求教师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标定位于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我们认为,不同的师生观直接制约着教学中的话语运动状态。在传统的“教师优越—学生不足”论师生观的框架下,只能有以教师讲述、演示为主的传统的独白式教学,它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为特征的,只有树立“有限的边界教师优越—学生不足”论师生观[3],才能真正认清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即教师和学生各有优越和不足。教师在知识、经验方面较多,正是由于经验模式的存在,所以在信息技术应用、新知识接受能力及思维发散方面出现不足。只有树立起有限的边界教师优越—学生不足论师生观,才有师生平等对话的可能,而这正是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师生间的交流、讨论、互动等方式应用的前提。
作为教学关系的双方,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和被动性是相互制约的。当教师发挥主动性时,学生必须保持相应的被动性,当学生发挥主动性时,教师则必须保持相应的被动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方式以主题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力,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智能认知工具,以信息技术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达到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而传统的授课方式依然是以讲授为主,在课堂上传递大量信息给学生,有时甚至没有过程,直接进行结果的解释。这样的方式固然可以增加课堂上传授的信息量,但是学生接受的却是应付考试的“填鸭式”教育。这种只要结果不问过程的教育模式的形成有着诸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主动性与学生被动性泛化的教学观根深蒂固,学生的主动性被压抑,个性被抹杀。也就是说,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角色必须完成由表演者向导演者的过渡。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求有合适的信息化环境
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们重视的只是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与应用,每年针对不断更新的教学软件组织教师培训,部分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要求,仅提高部分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有必要提出构建信息化环境的问题。
1. 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
有很多人认为信息技术素养只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事,事实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所有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必须把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融入到各个学科中而不是将其狭隘地局限在信息技术学科内,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一项认知技能来培养。“班班通”工程的实施,数字化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建设为教育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实现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契机,大屏幕投影或电子白板为主的综合多媒体教室适合与传统教学媒体相结合模式,多媒体网络教室更有利于开展个性化自主学习。中央电教馆“十二五”基于云计算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研究课题的实验将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教室、实验室的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进程。
2. 家庭信息化环境建设
随着网络的普及,计算机已进入大多数家庭。但大多数家庭对家庭信息环境建设和家庭信息化教育的开展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有些家长因害怕孩子接触互联网而染上恶习,所以干脆禁止孩子碰计算机;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学习计算机是好事,就不加引导任由孩子无目的地玩电脑甚至沉迷游戏;有的家长热衷于电脑游戏也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家长的学习与配合,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3. 社会信息化环境建设
“十二五”规划中对信息化环境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电子政务重点转向公共服务,社会信息化应用有了巨大的发展机会,电子商务成倍增长,信息化规划的重点将由电子政务转向信息化的社会应用[4]。教育信息化作为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信息化环境的不断完善,社区、学校、家庭构成的教育虚拟社区将会日益成熟,为健全完善教育终身化体系提供必要条件。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对传统教学媒体不是摒弃而是扬弃,是传承和发展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师需要在把握好知识目标的同时,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社会性。通过对信息资源进行筛选、加工和整理,分门别类地提供与学习有关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使用网络和多媒体的方法与技巧,培养他们获取资源、整理资源并有效使用资源的能力,这些都使部分教师望而生畏。于是在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有的教师干脆不学不用,依旧“一支粉笔,一张嘴”,有的教师则整堂课使用多媒体,使自己成为一名放映员,课堂成为技术表演课。这是两个极端的现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些情况的出现需要我们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将传统教学媒体和网络多媒体的优点进行整合。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亟待解决的不仅仅是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更需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为其健康成长搭建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教师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让信息技术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一种认知工具,这样才能让学生自发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才能有利于青少年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R].北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 2000.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李春桥.丰富的人与教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9.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内涵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的一种新教学方式;以实现教育的优质化为终极目标,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作为实验的指导,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整合是使各学科分化了的各要素形成有机的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的过程。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知识和能力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中来,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扩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多思路、多方面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运用现代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挖掘新的潜能,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要靠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启动和发展起来的。而多媒体有刺激感官的作用,运用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的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促进学生学习潜能的转化。
三、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学科整合
日趋活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亮点,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直观形象的视、听、感知总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具体内容编制软件,配合师生教于学而融声音、图画、文字于一体的认识环境的MCAI(多媒体辅助教学)和教师根据自身课程安排和多种软件平台制作出的课件,受到了学生们的青睐,通过媒体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语文课《范进中举》的分析人物形象教学中,教师不仅插入一些动感图片,而且剪接了一些视频,让学生清楚的看到胡屠夫和范进在中举前后的一些语言、行动以及神态的变化,加强了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理解的透明度,从而轻而易举的总结归纳出了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不再需要教师对课本的文字进行仔细的分析、讲解、融会贯通。在物理课《弹簧振子的振动》的情况分析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看到弹簧在运动过程中的形变、受力、加速度、速度以及位移等的变化,这是我们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还例如在物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一堂课,我们的实验无法演示其效果,但如果利用Flash来制作动画,显然就能达到预想的效果了,这样直观形象的动画再配有各种情况分析一目了然。况且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利用信息实验室提供的小球、弹簧、绳子、联杆、滑轨、电荷等实验器具,并集成力了重力场、电场、磁场、万有引力、阻尼介质等实验环境,我们可以在任意组合的实验环境中搭建自己的实验,从自由落体、平抛运动到机械能守恒与动量守恒实验,从单摆、牛顿摆到弹簧振子实验,从地球、人造卫星到太阳系的运动都能够进行仿真,这样的实验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完全的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就可想而知了,这样教学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積极挖掘信息,优化学科整合
在现今的教学中,大凡都能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改善我们的课堂教学实效,但是,还有一部分的教师没有很好的去研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比如,有的课堂教学需要达到的效果,而我们并不能很好的实现和解决它;或者说我们某些学科的素材相对来说并不充裕,而教师们并不能积极的去收集、整理,来富裕我们的资料素材库;有的教师只是利用多媒体来改善课堂气氛,并没有认识到这里信息储备是何等的丰富,而没有充分发挥他的实际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研究、探索工作,我们在常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积累经验,多进行技术、学术课题研究。积极挖掘可利用信息,组织各学科教师针对各自学科的特点,结合信息技术倾向和学校软件技术平台,优化各个学科的整合。
首先非常感谢我们教研室的刘勇老师给我这个机会,今天能和全国的信息技术权威、各省、市的专家坐到一起,我感到无比的荣幸。下面我将从以下8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这节课,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让板报变得图文并茂》是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山东省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一年级下册第5课。本课是在前几课学习了Word文档的修饰及版面设计之后,进一步学习插入更加丰富多采的艺术字、图片和文本框,从而为板报锦上添花。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让学生创作出丰富多彩、更具个人特色的作品,学生也会十分感兴趣。
教材中,本课由六个小部分组成,分别是:插入艺术字、修改艺术字、在板报中插入图片、调整图片周围文字的排版方式、学会使用文本框、在板报中插入另一篇文章。其中,艺术字、图片及文本框的插入方法及改变文字的绕排方式都是大同小异的。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本课中安排了文档中对有无图片做背景即不同图文排版方式作综合对比应用练习;增添了运用“衬于文字下方”版式时对图片的巧妙运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另外还鼓励学生从网上搜索、下载图片,对图片版式设置的分类进行置疑等等。本课在整册书学习中所起的作用相当大,不仅是对前面几课学习内容的综合应用,还将本册的学习推向了一个大高潮,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由此冲向最高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掌握艺术字的插入、艺术字工具栏、文件图片的来源与选择、插入与编辑方法以及图文混排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的观察与审美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电脑学习与应用的浓厚兴趣;在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中,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共同研讨、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时间、具体任务与问题设计: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此次说课的内容为第一课时:艺术字及图片的插入。具体学习任务如下:
1、看懂导学案的合作研讨一,了解插入艺术字的操作方法。
2、合作研讨二,了解艺术字工具栏。在此以其中的“文字环绕”按钮为例,让学生感受选择不同文字环绕后,文档所发生的变化。
3、合作研讨三,图片的来源。
4、合作研讨四,图片的插入。在插入艺术字的基础上,为文字插入图片:A、通过“来自文件”插入所示图片作为背景;B、通过“剪贴画”插入所示图片。
5、收获园地:自由创作。
问题的设计就是围绕在电子板报中插入艺术字及图片进行图文混排问题,分四步依次提出四个合作研讨课题(也就是四个任务),根据这四个课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与综合练习,从而完成本课学习任务。
四、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在板报中插入艺术字、插入图片。让学生逐步学会知识的迁移和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让学生知道计算机中的许多操作都是相通的或类似的。
2、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艺术字和图片排版时的版式设计。
五、教法:
采用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倡导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指导学生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开展课堂教学,以尝试发现、综合对比、总结归纳、网络教室直观演示等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六、学法 :
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通过上述教法,坚持以学体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发现问题、分组研讨问题、亲自尝试、合作解决、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来完成本课的四个任务。让学生以练为主,以亲自尝试实践、积极动脑动手来学习新知。
七、教学资源准备:
硬件准备:计算机网络教室。
软件准备:Windows操作系统、Word2000、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
素材准备:学生导学案、课件、图片素材。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划分团队,展示排行榜,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全班分为两大团队,每个团队又由多个合作小组组成(一般是两人为一个合作小组,强弱联合)。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哪个团队的同学最先发言,且回答正确,老师会在排行榜上为其所属团队插上一面小旗。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按照心理学常识,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就能自觉地排除内外主客观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把学习当成愉快的事。因此,在本课的导入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组明星修饰化妆前后的对比图片,让学生来发现修饰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这是一组好莱坞影视巨星的图片,她们的面孔都是公认的漂亮面孔,经常出现国际大片之中。
在我国古代,出现过许多称赞女性美丽的词句。其中,屈原的弟子宋玉曾经在他的《登徒子好色赋》中这样称赞过一位天生丽质的美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组好莱坞的著名影星,她们是不是也是真的天生丽质呢?
提问:大家想不想来看一下她们的真面目?
课件展示:对比图片(修饰化妆前)
真面目原来如此!提问:大家有没有“大跌眼镜”的感觉?
原来她们去掉修饰妆容后也是如此的普通。我们身边大都是以普普通通大众化的人居多,但是有一点是勿用质疑的,既使是我们普通人只要经过恰当的修饰,都会比以往更加光彩靓丽。
修饰之美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同样的房子,不同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将它装修成不同的风格。同一个人,不同的妆容和服饰可以衬托出不同的气质和内涵。
课件展示:广告海报
这是一张广告海报。在商业区或是繁华地段,如果你留心观察的话,你会发现满眼都是形形色色的广告牌和广告海报。它们大都是精美的图片配以各式的文字,这些经过修饰的文字,与图片相辅相成,使整体更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
原来,这些呆板的文字经过艺术的加工,可以变得如此的生动活泼、多彩多姿呀!
那么,在我们常用的Word软件中,能不能也让文档变得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呢?答案是肯定的。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在Word文档中,如何让原本呆板的文字变得图文并茂,生动活泼。
展示修饰前和修饰后的同一片文档:这是一段《小狮子爱尔莎》的节选,它没有“化妆”前是这个样子。“化妆”以后,变得如何了呢?
提问: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修饰以后的档有那些变化?(学生回答)
总结:多了艺术字和图片。本节课我们就以这篇文档为例子来共同探讨如何在Word中插入艺术字和图片,让板报变得图文并茂。
(三)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亲自尝试;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感知。
在Word中打开《小狮子爱尔莎》的节选。
合作研讨一:对照导学案,两人一组研讨艺术字的插入方法
时间:5分钟
提问:哪组同学最先完成任务,请举手。
展示作品。(掌声鼓励)
请最先完成的学生上前讲解演示过程,学生评价,教师总结。
展示其余三个任务:
合作研讨二:将鼠标指针指向工具栏上的每一个按钮,注意观察指针处所显示的按钮的作用,并在下图中写出。
时间:3分钟
以其中的“文字环绕”按钮为例,让学生感受选择不同文字环绕后,文档所发生的变化。
合作研讨三:图片的来源
大家仔细观察“插入→图片”里的下级菜单,在这里图片可以来自两个地方。
提问:谁来告诉大家分别是哪两个地方?(学生回答)
总结:一个是来自Word中自带的剪贴画;一个是来自文件。在导学案中写出。
图片的插入与艺术字的插入步骤和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下面同学们两人一组对照导学案,来合作研讨完成图片的插入。看一下,这一次哪个团队最先完成。
合作研讨四:图片的插入
研讨:在插入艺术字的基础上,为文字插入图片:
1、通过“来自文件”插入所示图片作为背景;
2、通过“剪贴画”插入所示图片。
时间:5分钟
展示作品。(掌声鼓励)
演示最先完成同学的作品,并让其它同学点评,教师总结。
在学生研讨探索的过程中,老师加强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引导学生互相帮助,协作学习。因为学生中电脑水平的差异是很大的,对于有的同学来讲,这个问题可能早已学会,那么就鼓励水平高的学生去帮助水平差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探究中共同遇到的困难,老师就借助网络教室演示系统带领学生一步步探索,并给探究成功的学生以展示自我的机会——当当“小老师”,演示并介绍自己的做法。在学生探究发现的基础上,老师再引导学生深入感知。
深入感知的主要内容是本课的难点问题:图片的版式设计中采用“
衬于文字下方”方式时一般需要对图片或文字进行编辑处理,一是通过图片设置工具将图片作淡化处理以突出文字,可以将图片设置为水印或增加亮度或降低对比度;二是根据图片主色调设置文字颜色为对比色以让文字清晰显示,而图片也十分醒目。这两种处理方式的选择取决于是突出文字还是突出图片,其中还要考虑篇幅大小问题。这一难点学生容易忽视或不知如何处理,教师必须通过教学演示系统加强指导。
(四)通过综合练习,加深对新知的理解与熟练应用。
只要图片版式设计上的难点解决了,学生就没有什么为难之处了,其它设计练习完全可以轻松完成。现在就到了本课的收获时间了:收获园地
在两个主题中任选一个,完成对文档的修饰。
主题一:春(节选)
主题二:校园笑话
方式:自由创作。
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确定的主题大胆地去创新设计,不要求学生一律按照课本中的板报主题和样式去设计,如此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作用和创造力。
(五)通过学生作品展示与点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教学效果。
将设计较好的学生作品通过网络教室演示系统展示给大家看,然后师生共同点评,“这幅作品设计得好吗?”“哪里比较好?”“哪儿不理想?”“你出出主意,怎样修改一下就好了?”通过这类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中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相互帮助、取长补短的良好品质。
(六)全课总结,通过综合情境的问题,对板报设计的一般规律作总结指导。
同学们现在已经掌握了如何让你的文档变得更加图文并茂、生活活泼了,是不是以后就可以随心所欲地修饰你的文档了呢?(学生回答)
展示讣告。
讣告是一种表达对死者沉痛哀思的文书。如果我们把它做成下面的样子,还符不符合它所表达的内涵?
提问:从这个例子,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
总结:插入的图片和文字的修饰一定要符合文档要使用的场合和它所表达的内容。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个对比的图片,这正证明了这句话——“世界上没有丑陋的人,只有懒惰的人。”
告诉同学们,只要勤奋起来,善于观察生活,修饰生活,点缀生活,那么你身边的美就会无处不在。所以从现在起,同学们就一起擦亮眼睛,关注生活吧!
最后,这是我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几年来常用的三句话送给大家:
用信任的目光鼓励学生尝试;
用赞许的目光鼓励学生创造;
用微笑的目光评价学生成绩。
【信息技术学科说课稿】推荐阅读:
说课用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06-29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改革方案11-22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个人研修计划06-22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初探10-17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09-21
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的探索06-15
信息技术课程说课方法10-17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肖力)06-21
《信息与信息社会》说课稿10-09
《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说课稿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