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主义辩证法去看慕课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慕课,又指“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MOOC)。它是在线教育的一种,目前在全世界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相关论文在最近几年爆发式增长[1]。同时这种教育形式受到国外学者的追捧,世界一流大学比如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不同形式的慕课在网上广为传播。国内的一些高校也开始模仿,但这种新的教育形式,有其发生发展的时代背景,同时也面临很多机遇与挑战,如何正确看待这一新型教育形式,它的存在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不可避免的缺陷,如何去认识、利用、发展慕课,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

认知事物必须有准确和客观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无疑是最好的思想方法。自然辩证法(Materialist Dialectics),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它是一种客观认识世界的方法。通过它认知事物,不仅可以避免观点的片面性,而且这种认知方式本身就是运动的、变化的,通过它看问题,往往能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目前在国内外大量分析慕课的文章往往局限于经验及自我理解,而从哲学高度认知这一新型事物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慕课出现的意义。我们拟通过唯物辩证法这一哲学方法认识慕课,进一步推测以后有可能的发展趋势,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帮助。

1 慕课产生的内因与外因

1.1 慕课的历史

分析慕课,我们有必要回顾慕课产生的历史。在信息时代来临之前,远程教育主要是以电视或广播的形式进行,少于5%的受教育者能完成全部课程[2],当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改变了这一现状。2000年,麻省理工大学首次将该校的课件放在网上免费提供,并在2002年建成课件网站,从此拉开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序幕。2002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论坛并提出了“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 Resources,OER)的概念,得到许多世界名校的积极响应,从而掀起了世界范围内OER概念传播的高潮。2008年,成立了开放课件联盟,该联盟于2014年改名为开放教育联盟,范围覆盖了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250多所高校参与其中,成为OER运动突出成果之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08年9月加拿大阿莎巴斯卡大学的斯蒂芬·道恩斯(Stephen Downes)和乔治·西门子(George Siemens)共同设计了“关联主义与连接性知识”的网络开放课程,随后,为了描述这门课程,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戴夫·科米尔(Dave Cormier)和加拿大国立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布莱恩·亚历山大(Bryan Alexander)首次提出慕课这一术语[3]。由此可以看出,慕课的发展经历了相对较短的过程,它的发生与发展主要是在信息化革命的二十一世纪,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产生了慕课这种教育形式。

1.2 慕课产生的原因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来说,事物发展变化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产生。我们分析教育在二十一世纪出现的新特点,不得不提到,教育的作用对象是人,受教育者自身需求的变化是慕课这一教育形式发展的内因,所处的时代大背景是慕课产生的必要因素,广泛的应用前景是慕课发展动力。我们目前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掌握前沿的知识就能在竞争中占有先机。而知识是呈指数型爆发式增长,基于课程的大学教育目前远远不能满足受教育者对日新月异的知识的需求。同时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容易。信息化时代的特点是信息产生价值,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为信息革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4]。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互联网将课程传输到世界各地以满足人们求知欲望的教育模式无疑具有巨大的生命力。慕课在全世界的实践活动证明了这样的结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世界著名的Coursera已经有超过400门课程400万学生,Ed X和Udacity已经达到175万,分别有60门课程和30门课程[5]。

2 慕课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2.1 慕课的特点

分析慕课产生原因有助于分析其特点及局限性,在认识慕课特点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慕课究其本质来说还是教育的一种,是传统教育发展到今天这个时代的产物,也是计算机相关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结果[6],它的发展必然和信息技术的变革密切相关,这样就具有了在信息时代特有的一些特点。从慕课的英文名字可以看出,“大规模”“开放”“共享”“在线”是它主要的特点。这样的特点拓展了受教育者获得知识的途径,降低了时间和物质成本,同时使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获取知识。

2.2 慕课的局限性

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需要以批判的眼光看问题,慕课有哪些局限性?笔者认为,由于慕课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的产物,而且目前发展阶段非常短,不可避免的具有很多局限性。首先,慕课的服务对象是人,而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自身的素质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可否认,慕课可以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但传统教育告诉我们,不同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基础训练。尽管慕课降低了学习门槛,但正是这样的“优势”,有可能导致一部分接受教育者最终不能坚持完成教育。另外,慕课需要教育者具有较高的素质,而目前慕课对于教育者资质及能力还没有较完整的评价体系。第二,慕课不是简单的上网学习知识,它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开放的系统,包括知识更新体系、交流平台、学习评价体系等,但由于慕课发展时间短,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该系统还未发展成熟,其评价体系的缺陷导致社会对其学习成果持怀疑态度。慕课是在计算机技术上发展而来,大量而快速的信息更新是是其核心,而目前的慕课还只是相对封闭的系统。如何将慕课设计成为更加开放的系统一直是学者研究的方向之一。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比如移动通讯技术手机APP的发展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也势必影响慕课的形式。第三,尽管将计算机技术应用进传统教育,但目前慕课还是无法摆脱传统教育的模式,仍然无法实现自主化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在慕课开始后的一段时间明显减低[7]。第四,缺乏实践是慕课不得不提的“硬伤”,尽管慕课提倡在线交流,老师和学生互动,但我们通过唯物辩证法知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实践的理论学习,只是停留认知的最基本层面。正是由于这些局限性,尽管纽约时报宣称2012年将成为“慕课的时代元年”,但是实践证明,慕课在之后的发展未必有想象中的迅猛,数据显示如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慕课退课率高达80~95%,伯克利分校在Coursera开设的软件工程学课程注册有5万人,但完成的仅7%[8]。

总的来说,通过自然辩证法能让我们更好的认识慕课这一新时代的产物。慕课提供了一种新的知识获取途径,而且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慕课目前仍然不能代替传统教育,传统教育在实践教育方面明显优于慕课教育。自此,笔者认为,由于具有以上的局限性,至少在现阶段,慕课不能取代传统教育形式。传统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历史与实践的检验,目前仍然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但我们也要同时看到,慕课的出现更新了传统教育理念,对社会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摘要:通过自然辩证法去分析慕课,从慕课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其局限性分析慕课的特点,思考慕课如何与护理教育相结合。提出了慕课在现阶段不能替代传统教育,而需要与传统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的新观点。

关键词:慕课,自然辩证法,教育

参考文献

[1] 桑云都·瑞哈·利亚纳古纳瓦德纳,安德鲁·亚历山大·亚当斯,雪莉·安·威廉姆斯,等.MOOCs已发表文献(2008-2012)的系统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4(03).

[2] Betrus A,Molenda M.Historical evolution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J].Tech Trends,2002,46(5):18-21.

[3] 潘燕桃,廖昀赟.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慕课”化趋势[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04).

[4] Uvaliä-TrumbiäS,Daniel S.Making Sense of MOOCs:The Evolution of Onlin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M].Hernández-Leo D,Ley T,Klamma R,et al,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3:8095,1-4.

[5] 劳瑞·约翰逊.对于“慕课”的质疑——在线学习变革引发的社会反响[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01).

[6] 刘和海,张舒予,朱丽兰.论“慕课”本质、内涵与价值[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

[7] Bakki A,Oubahssi L,Cherkaoui C,et al.Motivation and Engagement in MOOCs:How to Increase Learning Motivation by Adapting Pedagogical Scenarios?[M].Conole G,Klobuäar T,Rensing C,et al,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5:9307,556-559.

[8] North S M,Richardson R,North M M.To Adapt MOOCs,or Not?That Is No Longer the Question.[J].Univers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14,2(1):69-72.

上一篇:重庆市江津区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效果及建议下一篇: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