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事例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敬畏自然事例(推荐11篇)

敬畏自然事例 篇1

大家好!我叫___,非常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在这里发言,从小,我就有一个梦想,如果能当上一名美丽的白衣天使,那该有多好啊!六年前 , 我终于圆了自己的梦,带着美好的憧憬我穿上了洁白的护士服。

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其他生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保持生命,促进生命,就是善;毁灭生命,压制生命,就是恶。这是道德的根本法则。

“敬畏生命”,用在我们医疗行业是再确切不过了。我们的服务对象是病人,我们必须对我们的病人生命保持敬畏的态度。每一个病人,无论他是贫穷还是富有,平民百姓还是高官,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敬畏生命”——需要我们怀着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我们的工作,对我们的病人高度的负责。有了对生命保持敬畏的态度,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会去仔细地考虑:我的所作所为是否会对病人的生命造成无意中的伤害?我的言语是否会对我的病人生命受到伤害?我应该如何去减少这些伤害或者把这些伤害降到最低限度?为了病人的生命安全,我的行为举止、我的一言一行必须对病人的生命负责。“敬畏生命”——需要我们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诊疗技术规范。“敬畏生命”——需要我们医务人员在任何情况下不放弃希望,争分夺秒,抢救病人的生命。“敬畏生命”——需要我们医务人员在在各种自然灾害、公共突发事件等严重威胁公众生命面前挺生而出,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敬畏生命”——更需要我们医务人员用爱心、耐心、细心、真心去帮助一颗颗绝望的心,让我们的病人也能敬畏自己的生命,永不放弃,与我们一起共同努力,走向生理和心理的康复旅程。

是的,精湛的医术可以挽救生命,先进的治疗仪器可以延续生命;精神上的生命又该如何救治呢?我意识到心理上的脆弱、痛苦甚至比躯体上的病痛更加可怕。我没有想到作为普通护士,有时我的一个小小的故事也能给患者带来生的希望与勇气。这一切让我体会到,自己所做的不仅仅是奉献和付出,我的人格同时在对病人的关怀、理解和爱中得到了升华。

我骄傲,因为一个个绝望的患者通过我的护理,重新扬起生命风帆。我自豪,因为我能让健康重新拥抱每一个躯体和心灵。

敬畏自然事例 篇2

一句简短而又精辟的话语,道出了李秋梅对摄影最真切的看法,也道出了当下许多摄影人渐渐失去的那份对摄影最原始最纯真的追求。

李秋梅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积极参加各类摄影讲座和摄影采风等活动,对摄影充满无限情感与热爱。至今,已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摄影作品,其中多幅作品荣获摄影大赛的不同奖项。

“摄影瞬间的美让我着迷,人和自然在不断地交流与沟通,气候的变化、光线的变化、明暗的对比,它把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悲欢荣辱永恒地保留下来,那种可遇不可求的特性和富有挑战的意味,随时都会点燃你的激情。”

伊春河开河时节,李秋梅在半开化的河边发现:阳光照在化冻的冰面,伴着涓涓的流水,春风用刻刀雕塑着渐渐融化的冰面。她细心观察,未冻的溪水成为冰雕的背景,神龟、大象、神龙、鲨鱼……幻化成一个个拥有生命的精灵,细心观察每一处冰雕的细节,又像是一件件有趣的水晶艺术品,形态各异,大自然仿佛成为了最伟大的艺术家。李秋梅在惊讶于自然界之神奇的同时,不忘用相机记录下这些冰趣造型,并通过后期润饰,将富有艺术的想象力与情感赋予每幅照片,形成不同时间光影交织下的明暗对比,生动形象地把握住了作品中形态的神韵,形神兼备,惟妙惟肖。

李秋梅善于通过对细节的描述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体会,用独到的视角触摸大自然的肌肤、倾听它的声息,又在远景的拍摄上表现景物的形与韵。她说,“只要有一束光,就可以让家乡的山水树木顿获生机,在无数个生命的细节中,我常被山林中深海珊瑚般的美丽惊得目瞪口呆,内心敬畏自然带来的每一次感动生命的体验。我的情感流动着,脑海中显现出一个变化万千的影像世界。”

“每一次采风,我用双脚踏访家乡的山水,用心灵解读林都富有生命的岩石;每一次采风我都用心捕捉未被发现的美,用镜头寻找天真忘我的情趣和返朴归真的感受。”

李秋梅通过采风开始重新关注赖以生存的家园,发现生态之美,用镜头记录自然生命带给她的感动。在伊春,她领略到红松原始森林蔚然壮观的绿海松涛,将对自然的敬畏和理解通过相机表现,把家乡的生态美形象化、具体化、情感化。

敬畏自然事例 篇3

敬畏自然还是敬重自然

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但是在地球生态系统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发展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自古以来,人类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同自然之间形成各种复杂的关系,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因此得以发展。

在原始社会,人对种种自然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消极地顺从自然,对自然产生一种敬畏心态。这种心态是同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同人类自身的无知和愚昧联系在一起的。此时人与自然还谈不上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二者继续发展的条件。胡锦涛同志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其中生产发展是生活富裕的基础和前提,生活富裕是生产发展的动因和目标,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保证和条件,三者的统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天灾人祸的巨大打击面前,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定位为“心存敬畏”,这未必是生态理念的进步。对自然持敬畏心态,势必导致不敢大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终将难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统一,难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撇开畏惧自然的成分,敬重自然则包含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自然具有广阔性和复杂性,总是存在未知领域,而人类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无论古代和现代,人类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违反了自然规律,最终必遭惩罚。因此,敬重自然,正确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才不失为现代人明智的态度。敬重,本身就包含着对自然的顺应、探索和利导,包含着对自然的更深层的认识。当然,敬重自然不是盲目崇拜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要和谐共处就不要企图征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和控制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强,过去对自然的种种畏惧打消了,但又一度走向另一极端,高喊主宰自然、征服自然的口号。翻开一些社会科学的教科书或工具书,可以看到这样的定义:“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这反映了近代社会形成的生产力观,一直流行并影响到现代社会。

应当肯定,上述生产力观包含着科学的、合理的成分。人类社会要进步,改造自然无疑是必要的,这种生产力观对认识和改造自然曾经起过很大作用。但是,“征服自然”的说法反映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认识,用这个概念来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把人摆到了自然的对立面,导致人对自然肆无忌惮的掠夺,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直接危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许这样做,社会生产会有发展,生活水平会有提高,但是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状态严重加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陶醉于从自然获取的成就,以为是征服和战胜了自然。例如,在江河上筑起大坝蓄水发电和拦洪,宇航员乘航天器到达月球并返回地球,登山队员登上了山巅,探险者冒险乘皮筏漂过急流险滩,这类事情常常被视为征服自然的壮举。诚然,人类取得改造自然的成就值得自豪,但这些成就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而取得的,决不是征服了自然。何况这些成就的取得可能已产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最终招致自然的报复。恩格斯曾经告戒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联系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来思考,倍感恩格斯所说之真切。国内一些地方毁林开荒,导致土地荒漠化,最终不得不退耕还林;一些江河沿岸盲目建设工业项目,大量排放废水废气废渣,严重污染环境,最终为治理污染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超过这些工业项目所带来的收益;一些杀虫剂的发明及用来对付害虫,最终却危害人自身而不得不禁用。类似事例不胜枚举。

2004年12月发生在印度尼西亚海域的里氏9级地震引发印度洋海啸,造成数十万人死亡和巨额财产损失。这次灾害的发生,是否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惩罚,现在还不能下结论。但1998年长江洪灾的发生则与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密切相关。

面对自然灾害和其他人为祸害,人类需要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我们无需回到敬畏自然的状态,也无须在巨大的自然力面前感到迷茫,而应保持乐观向上和积极进取的心态,抛弃“征服自然”的观念,依靠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敬畏自然回归自然散文 篇4

我一直怀着宗教般的虔诚感悟自然、膜拜自然。

山,绵延横亘;山,险峻挺拔;山,巍峨磅礴

山,巍峨磅礴,让人想起五岳;山,新奇秀丽,令人忆起峨眉

山,犹如令人景仰的圣哲,沉稳是他的天性,它静静的诠释着生命的伟岸博大,肃穆庄严

山,好似让人拥戴的伟人,仁厚是他的本色,它静静的献出了珠穆朗玛的神秘,献出了黄山的温泉、云海、迎客松

水,澄澈清明;水,婉转灵动;水,奔腾不息

老子云:上善若水。

孔子云:逝者如斯。

李白有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罗贯中有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水尚智,九曲十八弯后汇如了奔腾的大海,得到了完美的归宿。

水为智者所道、所赞、所感

山,沉稳敦厚。水灵动聪慧。山与水性格的互补造就了自然生命的美丽。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山中藏着许多矿石,水中蕴藏着许多生命,是真;山林之胜,悬崖飞瀑,是美;山的静默,水的灵动,是善。造化之中的真、善、美,我们应用蜜蜂采蜜的精神去搜寻探索,获得其中的真谛。

遗憾的是,身为自然生物一支的人类,却把创造了自己的大自然肆意践踏。森林砍伐,植被破坏,废气排放,江河污染,无辜生灵遭到滥杀。后果是沙漠化、酸雨、臭氧层空洞、地球变暖以至物种毁灭。这是人类不敬畏自然的报应。

回归

面对自然之美,我们往往只是简单感知她的外在,而不真正去理解这种美的内涵包含着纯洁、和谐、流畅、静谧、雄浑、平衡和神秘,包含着一种依照亘古不变的规律生生不息的运动。自然美的本质是一种精神。

一抹斜阳,几丝残云,去踏青,享受那一份纯净吧!

即使不是人闲桂花落的幽谷,也非清泉石上流的山涧,只是城市中心的一小片绿地,也能感受到那片赏心悦目的绿色──那是生命的本色,那是我们的家园,又有谁忍心打破这片宁静的绿呢?

如果自然是大海,那么人类仅仅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一滴水却总想用自己代替大海。

在人类日益失去对自然的敬畏,在破坏自然后屡遭大自然报复的今天,是否该重提一个话题──敬畏自然,敬畏自然其实就可以回归生命本色,就是守望人类的家园。

11.《敬畏自然》学案 篇5

11、《敬畏自然》课型:新授课 时间:年月日总课时序号:主备人:cys授课人:

一、【预习导学】

鲲鹏斥鷃蓬蒿咫尺狼藉相形见绌美味佳肴沾沾自喜喜形于色不自量力过分自傲

二、【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形象的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特点。

2、掌握各种论证方法。揣摩关键词语,体味深刻含义,培养语感。

3、培养环保意识,珍惜自然给人类的一切。

三、【重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

五、【精讲释疑】

1、作者简介:,(1959—),男,1959年生于山东省莒县。1979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爱好文学,写过诗歌和散文。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新论》、《大自然的智慧》、《宇宙全息统一论》等。

2、本文中一个传统观点是什么?最终的结论是什么?

3、第2段“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这种”指什么?“窃笑”的依据(或人类“无知”的表现哪些方面?).....

4、第4段“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作者说这句话的理由是什么?

5、阅读第5段回答:

(1)概括第五段表达的中心意思:

(2)“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加点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3)在横线上续写一句,使之前后连贯,句式相同。

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

无论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

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6、第11段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六、【引导点拨】

7、如何理解题目“敬畏自然”?

七、【知识拓展延伸】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比较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层,从智慧到生命,又进了一层,最后得出结论“敬畏自然”。全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由引论到本论,层层推进,水到渠成。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地震后,用我们勤劳的双手,在废墟上重建社会主义美好新家园。

B.在成都市儿童医院,李春城看望、鼓励一名在地震中受伤的孩子。

C.王一冒着山体可能滑坡,再一次上山,人们为他捏了一把汗。

敬畏自然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本文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

体会反问的作用,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的含义,初步了解议论性散文的语言特色。抓住文章的重点、关键句,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锻炼学生思维能力,1、文中多处使用了反问句,找出这些反问句并把它变成陈述句,比较一下表达效果。

反问句: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陈述句:宇宙是有生命的。

反问句: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而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陈述句: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提高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

[教学重点]:

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 [教学难点]:

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的含义,体会反问的作用。[教学过程]: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2、在语言运用上,你还发现了什么?

一、导人:

同学们,你喜欢高天流云、黄河落日的美丽图景吗?是的,这些无不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类一些不妥作法已使自然母亲伤痕累累,漫天的沙尘,污浊的空气,脱皮空腹的山峦,日渐枯竭的水源„„人与自然到底是什么关系?人类又该怎样对待自然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北师大哲学严春友教授的《敬畏自然》,学过课文,或许我们就会多一份爱护自然的责任。板书: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ūn)鹏斥安鸟(yàn)蓬蒿(hāo)咫尺(zhǐ)狼藉(jí)相形见绌(chù)美味佳肴(yào)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三、读课文

1、提炼作者的观点: 不要征服自然,要敬畏自然。

2、人类为什么应该敬畏自然?

1、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大自然的智慧则是无与伦比的。

2、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

3、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

3、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之所以说“敬畏自然” 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形态有高低之别,但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则,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四、语言品读:

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理解:掉入陷阱,就是掉入危机。人类采矿破坏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自身。

2、巧用对比

分说人类的智慧和自然的智慧,不但两大方面构成对比,而且两个方面的议论又有对比,用自然的眼光看人类的智慧,就包含着对比,论自然的智慧又一再说“人类却不能”“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也是对比。

五 小结:

解读文章让我们接受了一次心的洗礼,那么让我们带着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一种新的人文关怀,珍惜自然,爱护自然。

敬畏自然事例 篇7

关键词:土地,敬畏,回归自然,生态意识

1、引言

作为一名移民后裔,薇拉 · 凯瑟身居欧洲移民当中,在她身上,广袤的美国西部大地培植了她强烈的道德感,澄澈深蓝的天空又赐予她对美的极度敏感,这种来自大地和天空的清新气息使得她在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文坛独树一帜。

在薇拉的长篇小说中,一九一三年发表的《啊,拓荒者》 是美国中西部边疆开拓史的高度浓缩,是薇拉最有特色的一部代表作。薇拉 · 凯瑟是置身在拓荒者的社会中成长的,她通过自己笔下的人物,表达人类精神和自然欲望,反映人们在创造和积累财富过程中,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宗教、文化等方方面面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之间的种种关系和变化,有比较,也有褒贬地表现了人性中最具本质意义的内涵。

2、亚历山德拉从大自然中获取的力量

《啊,拓荒者》中的女主人公亚历山德拉热爱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知道怎样在艰难中付出爱并持守住做人的原则, 她的这些高贵品质是从大草原来,土地给了她无穷的力量, 凯瑟不断从土地汲取不竭的热情和信念,因而她的作品中的人物与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刻画出大地对人的重要意义,薇拉 · 凯瑟在这部作品中通过亚历山德拉的感触把给人带来灵魂之美的大地描写得淋漓尽致:

当爬上“分水岭”的第一道长坡时,亚历山德拉哼起了一首古老的瑞典赞美诗……或许,自从这块土地从地质纪元前的洪水中涌现出来后,还是第一次有人用爱和渴望面对它。对于它,这块土地是美丽,富饶,强盛和荣耀的。她痴情的饱览着宽广的土地,直到泪水模糊了视线。于是,“分水岭”之神——那伟大的,自由的,弥漫于此间的灵魂—— 也从没有俯首于一个人的意志。每一个国家的历史就是从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的心里开始的。〔2〕(P31)亚历山德拉对土地的热爱和感知令人耳目一新,在众多的拓荒者中,唯有亚历山德拉对这土地有远见,想象力和创造力,她属于这片土地,她不但对土地有信心,而且热爱,尊重这片土地。亚历山德拉之所以能有效地应对生活对她的历练,这种潜在的力量就来自于对大地和自然的敬畏与感悟。

在表面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有些日子是亚历山德拉感到特别幸福而无法忘怀的——那是她觉得自己和周围平坦,休耕的土地特别亲近的日子。令她感到她的体内似乎融进了土壤里的勃勃生机。……由于一直没有下雨,小河清澈见底, 河水流过闪亮的沙子,激起层层涟漪。河对岸的垂柳下有一潭水湾,那里的水要深得多,水流的如此缓慢似乎在太阳底下睡着了。〔2〕(P89) 这种对自然的感悟类似于美国超验主义大师爱默生(R.W. Emerson,1803-1882)所倡导的凭直觉认识永恒真理,超越感觉去获得知识相符合。在爱默生眼中, 自然是上帝的象征,超灵的外衣,在大自然中可以感受到神的力量和灵魂的隐现。人可以从自然界中认识真理,了解物质发展规律,得到精神道德方面的启示。在这样的自然观下,爱默生倡导远离城市的喧嚣,抵制物质的诱惑,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倾听自然的声音,在自然中寻找万物的本质, 在自然中使心灵净化。他在《论自然》中写到,“今晨我看到这片迷人的风景……米勒拥有这片土地,洛克拥有这片土地……但谁也不能拥有这片风景。在这片视野中,有一份那种能把各部分整合为一体的人才能拥有那份财产,这个人是诗人。”〔5〕毫无疑问,《啊,拓荒者》的亚历山德拉就是拥有这份财产的人,她通过自然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虽未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写下过宏伟的诗篇,但仍可以称她为生活中的诗人。

3、对待大地的不同态度:敬畏或忽视

薇拉 · 凯瑟对那些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平民百姓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她以细腻的笔触,从各个生活侧面描写平凡的人, 平凡的事,从凡人俗事中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追求生活的真谛。在一九二四年二月二十一日。凯瑟深有感触地写下了这样的话:“像我们这样浮躁不安,像我们这样急功近利, 像我们这样苦苦钻营,是无法造就美的境界的。”〔2〕P8对于艺术,凯瑟有自觉的追求。艺术不单是美的,也是和人类一切庄严神圣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对精神的尊重和对艺术的自觉追求,使她的作品有一种深邃之美,读过之后会发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能力,这在《啊,拓荒者》中也有所体现。面对的是同一片土地,亚历山德拉扎根于此,以满腔的热情来感受土地与自然的美,并从中汲取顽强,勇敢,自信的力量,用同样博大的胸怀和眼界来面对生活,最终赢得了土地丰厚的回报,而她的两个弟弟则表现得十分浮躁,自私,冷酷,只顾眼前的利益。薇拉 · 凯瑟在作品中很巧妙地根据大家对土地的感情进行褒贬:只想利用土地的两个大弟弟受到了谴责,不能扎根大地只为自己着想的小弟弟和玛利亚受到了委婉的批评,那些热爱土地,牺牲了自己的前途供养弟弟妹妹们乃至下一代们出去受教育长见识的人们,受到推崇。这些人质朴而伟大,只是他们供养出来的一代却丢失了这种伟大的素质,反而在流行思潮中迷失了自我。

4、自然与文明的关系

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亚历山德拉逐渐意识到,人永远是匆匆过客,而土地是永恒长存的。因此她尽管热爱土地, 但激励卡尔和埃米尔走出草原,在未知世界里寻求新的自由。这不能不说是亚历山德拉的远见卓识,并正确处理了无垠的土地和新的文明的关系。而对于早早离开家园,去城市 “寻找人生方向”的卡尔,在回到“分水岭”时也会感叹“在这里你是一个个别的人,有自己的身世,会被人想念,但在城市里,有成千上万个像我这样滚动的石头。我们都差不多, 没有任何联系,不认识任何人,一无所有。一旦我们中的某一个人死了,大家都不知道该把他葬在哪里”〔2〕(P54)这就像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所遭遇的精神困境,久住城市,偶尔来到僻静的山谷湖畔,面对一望无际的土地,会感到一种解脱的自由。在现代都市里,觅得一粒新芽,一朵野花,一刻清净,人会由衷地快乐。在杳无人烟的荒野上,发现一星灯光,一缕炊烟,一点人迹,人也会由衷地快乐。自然与文明, 人皆需要,二者不可缺一。

文明开端于人从自然的分离和人对自然的改造,在广袤的自然世界中开辟出一个令自己惬意的人造世界,可是,如果因此而沉溺在这个人造世界里,与广袤的自然界断了联系,被钢筋、水泥、混凝土、塑料和各种新型建筑材料包围起来,久而久之,会让人们总是忙绿于眼前,忘掉了永恒和无限。在大地上,在大自然中,远离人寰,方知一切世俗功利的渺小。终日被建筑物,商店和水泥路面包围着,定会活得很匆忙,顾不上看看天空和土地,也就不再懂得土地的痛苦和渴望,不再能欣赏土地的悲壮和美丽,那么,人们必定会像小说中的卡尔一样,思念被现代文明覆盖着的永恒的土地,思念一切生命的原始的家乡。

5、结语

对自然的敬畏 篇8

为宫崎骏带来国际盛名的动画电影《风之谷》,是宫崎骏第一部以保护自然环境为主题的动画大作。

在这部动画电影中,宫崎骏塑造了一个想象中的未来世界。这个世界因为人类过度发展工业而毁灭过一次,失去了家园的昆虫们与人类大战七天,最终让这个世界留下一片疮痍。

残留的人类暂时和自然界保持着友好相处的关系,但因为战争而形成的植物森林,却一边放射着对人类有毒的孢子,一边侵蚀着人类的生存空间。

人们管这个孢子丛林叫做“腐海”,大部分人娄对其惧怕且愤恨。只有生活在腐海周围的女孩儿娜乌西卡敢于独自进入腐海深处,探寻植物们的秘密。

娜乌西卡发现,这个腐海并非是在侵蚀人类的生存家园,它反而是在用自然的力量去帮助人类净化自然环境。但残存的军事强国不相信娜乌西卡的结论,执意要用上古的巨人去消灭腐海,并击败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昆虫。

最终,娜乌西卡挽救了这个世界,以一人之力感化了昆虫和愚昧的军事强国,让这个新生的世界重新焕发出了生命的光辉。

《风之谷》用这样一个故事,讽刺了人类的自大。人类以为用先进的工业武器可以解决一切,只懂得毁灭而不懂得创造;看似低级的昆虫和植物们,却有着远超人类的先见之明,以生命的代价修补着人类给自然造成的巨大创伤。可以说,《风之谷》既是昆虫和植物的挽歌,也给人类自己敲响了警钟。

《天空之城》:只要离开土地就无法生存

“根要扎在土壤里/和风一同生存/与种子一起过冬/与鸟儿一同歌颂春天/不管你拥有了多么惊人的武器/也不管你操控着多少机器人/只要离开土地就无法生存”

这是《天空之城》里的一首歌谣。这首歌谣代表了宫崎骏想在《天空之城》里面诉说的一切。

《天空之城》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幻想的世界中,各种飞行器充斥于这个世界的天空之上。而制造如此多飞行器的原因,是因为很多人都想借助飞行器,找到传说中埋藏着无数宝藏的古老帝国拉比达。

拉比达其实就是人类机械文明发展到顶峰的一个象征。这个国家建造了一座巨大的机械飞行岛,整个帝国的城市都建在这座飞行岛上。但这个国家如今早已经灭亡,只剩下看守城市的巨大机器人还留在上面。

为了找到传说中的“天空之城”,无数冒险分子和国家政权掌控的军队,冒着遭遇极端天气的危险,前仆后继般地前去寻找。但当他们带着武器敲开这座神奇城市的大门后,等待他们的却是一个因为脱离自然而遭受毁灭的残酷现实……

《天空之城》中的机械和自然总是发生着碰撞,人们在物欲的诱惑下,迷失了自我。他们不再注意身边那绿油油的青草地,而是梦想着有朝一日找到天空之城,发一笔横财。无法和自然保持平衡的机械文明,发展到了顶点,就是能够飞上天空脱离土地,到达天空之城。宫崎骏用天空之城破败的模样,告诉世人:与其不断仰望机械的天空,不如俯身低头看看脚下辽阔的自然大地。

《幽灵公主》:人类和自然的悲伤之梦

《幽灵公主》的故事,是一场人类和自然的悲伤之梦。

动画中一共出现了三股势力,一是从小被“白狼神”莫娜养大的女孩儿——“幽灵公主”桑,她和森林融为一体,是保护森林不受人类破坏的代表。

第二股势力是决心要侵占森林资源的幻姬大人,她为了帮助穷苦人民赚得金钱,带着现代热兵器大肆砍伐森林、杀害动物,只为了获得森林中的矿源。

第三股势力则是一直在两方面摇摆不定的阿斯达卡,他一方面想要让穷苦的人民摆脱穷苦的生活,一方面又对森林有着难舍的感情。

三方势力因为森林而互相角逐,最后都被自然的力量所慑服,臣服于自然。

《幽灵公主》里的森林,象征着自然之力。森林里面对抗人类的野猪们,便是自然愤怒的代表。它们被人类残害,被人类不断侵蚀着家园,最后忍无可忍,只有用身体抵抗枪炮。人类的枪炮固然厉害,却无法消灭生机勃勃的自然之力。

代表自然之神的麒麟兽,没有被人类残杀前,蹄子所踏之地都会生出鲜艳的植物,被人类残忍地割掉头部后,愤怒的麒麟兽化为怪物,所到之处草木皆死。保护自然的正能量,完全被人类扭曲成为了破坏自然的负面能量。

动画中的“幽灵公主”桑,是日本动画角色票选美女榜中的第一名。大多数人投票给她的原因,都是因为桑独立又清纯的形象,让人们不得不自惭形秽。从小和狼一起长大的桑,并不野蛮,和人类相比,她反而更智慧、更聪颖也更美丽。怪不得宫崎骏也自称很喜欢桑,并且觉得这个女孩就是“自然和人类最好的结合”。

《红猪》、《起风了》:战争本身就是A类最大的罪恶

反战,是宫崎骏的动画电影里最重要的主题。这一主题和环保的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人类总是为了获取私利,而挑起无情的战争。战争毁灭的是人类的生命与文明,它同时也会消亡自然赋予的一切,山川、河流都会因为战争而生灵涂炭、满目疮痍。

《红猪》的故事带有强烈的魔幻色彩。曾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担任意大利王牌飞行员的罗森,他的头部因为魔法诅咒而变成了红色的猪头。从此,罗森便被称为“红猪”。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退役后,罗森干起了赏金猎人的行当,专门寻找那些空中海盗,然后予以痛击。

曾经的战争经历让罗森总是郁郁寡欢,不合群儿也不快乐。战争时的罗森叱咤风云,轻而易举就能够消灭敌人,这种杀戮取得的成绩最终让罗森付出了代价,他一生都在为这段经历赎罪。

《起风了》是宫崎骏自称最后一部长篇动画,在这部收官之作里,宫崎骏以日本飞机设计师堀越二郎作为主人公,他设计了日本二战时的主力舰载飞机“零式战斗机”。这部动画作品和《红猪》一样,弥漫着强烈的反战情绪。看过影片的影迷表示,宫崎骏这部收官之作“就是在为那些因战争而死的人谱写挽歌,战争本身就是人类最大的罪恶”。

希望你在看完宫崎骏的电影后,也能有所思索,收获感动。

《敬畏自然》教案1 篇9

1、通过阅读,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2、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3、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人 激发互动: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快看看这篇文章,望我们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吧。

二、: 发现探究 合作交流: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然后围绕:问题(1)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3)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进行思考,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理由:

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

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

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三、互疑互问,思维创新:

/ 2 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包含的深意。(以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为例)

四、回顾概括,反思延伸

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作者的文章就处处洋溢着思维的火花,那么你敢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吗?

1、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 的?

2、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3、我们对自然正确的看法应当怎样?

4、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自然界有目的吗?

5、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是否也一样?那么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6、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同时在文字里我们也读到了作者一种大生命观:生命平等,生命尊严的理性之美和人文关怀。

敬畏自然教案 篇10

1、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分类: • 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

• 2.理论论据:作为论据的理论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理论论据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3、论证方法

•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 2.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见解和古今中外名人名言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5.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 6.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7.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 8.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9.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4、《论语》中有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早晨懂得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值了!——说明“道”价值之高

《敬畏自然》也是这样一种“道”这是人类付出巨大的代价,包括死人的代价之后才明白的道理

5、字词

6、本文是什么文体?议论性散文 • 议论性散文主要使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内容是议论性的,通篇有论述的理路,有论点、论据、论证。

• 它和一般议论文不同的是富有文学色彩,使用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7、本文论点(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是什么?这个论点是在什么地方提出的?

• 敬畏自然。在结尾归纳出。

8、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它是针对什么观点提出?

• 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采,宣称要征服自然。

9、“敬畏自然” 是什么意思?

• “敬畏”:又敬重又畏惧。• 敬重: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认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是无法与大自然相比的。• 畏惧:1.大自然对破坏者的处罚是无情的,令人畏惧,因此不要去破坏。2.自然不是人类征服的对象,应与自然和谐发展。

10、阅读前3自然段第一段,作者摆出了与“敬畏自然”相对立的一种口号,这就是:征服自然 然后作者发表了对这个口号的评论,其关键词是:不自量力

11、这一段有两个比喻句,先找出来,再说出它们的含义:

1.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2.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含义: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极其渺小的。------------在议论中比喻句叫做比喻论证

12、读出书本,联系现实:你知道人们干了哪些“征服自然”的蠢事吗?

1.毁林开荒 2.围湖造田 3.开山造田 4.过量捕鱼及其他野生动物 5.超采水资源 6.不合理开采矿产

……一切破坏自然生态和向自然过量索取的行为

13、1.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2.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这一段两次用到“宣称”这个词,能把它改为“宣布”或“宣告”吗?

• 不能。“宣称”,是公开地用语言、文字表示,不一定做得到,更没有被证实。• 人类“征服自然”是不可能的,是“不自量力”,只能用“宣称”。• “宣布”太正式;“宣告”有已被证实的意思。•

14、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这种狂妄的表现”指什么?指的是: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表示作者评价的词是哪个? 狂妄。

15、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窃笑”能改为“嘲笑”或“讥笑”吗?

• 不能。“嘲笑”和“讥笑”是公开的,有声的,要用语言; • “窃笑”是偷偷的,无声的,不用语言,“笑”的程度也不如前者深。

16、指出这一段中人类“狂妄”的表现,以及为什么说他“狂妄”。

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打开了一个个微观世界,于是人类沾沾自喜,以为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斥鴳一般,只是蓬篙之间罢了。

• “鲲鹏”和“斥鴳”是怎么回事?“蓬篙之间”是什么意思?典故出《庄子·逍遥游》 •

17、在本文作者看来,谁是鲲鹏?谁是斥鴳?大自然是鲲鹏,人类是斥鴳。

18、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也没有理由过分自傲。“即使”表示什么?

• 表示退一步的假设。

19、我们的航天器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个非常简单的儿童玩具。这个比喻句想说明的意思是什么

• 说明在大自然眼里,我们的科学观念还幼稚得很,人类没有理由过分自傲。

20、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于是当我们打开科学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你能举例说明吗?

• 哥白尼的“地心说”纠正了“日心说”的错误,但后来的研究证明,“地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这也不对。

21、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把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说说效果有什么变化。

• 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语气不如反问句强烈。

22、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聪明”前面的“小”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 不可。“小聪明”其实是不聪明却自以为聪明。而大智,往往若愚。•

23、阅读4-6自然段第四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太阳系只有40多亿年的历史,就演化出了有智慧的生物,而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的历史了…

24、他们看我们,也许就像我们看蚂蚁一般,即使我们中间的那些伟大人物,在他们看来也不过尔尔。“他们”是谁?“蚂蚁”比喻谁?“不过尔尔”是什么意思?

• 指那些古老星系里更高级的生物。“蚂蚁”比喻人类。

不过尔尔:不过如此而已,没什么了不起的。前一个“尔”:如此、这样。后一个“尔”:罢了。

25、第五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相形见绌”是什么意思?

• 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绌,不够,不足。

26、朗读,注意加绿色的词语考考你的知识面:为什么说连苍蝇蚊子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1.苍蝇蚊子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制十分精巧。苍蝇的复眼,蚊子的吸血,机理都是精巧绝伦的。

2.苍蝇为什么不怕脏?为什么不怕病菌感染?其中有奥妙。3.人类这样强大,却消灭不了苍蝇蚊子,可见它们也有其“强大”的一面。4.苍蝇蚊子有没有积极作用? •

27、这几句运用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一对比就显出人类的渺小与无能

28、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这句话后面是作者的论证。想一想,这些都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证明这一段的分论点: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29、第六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句?

1.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并不属于他自己所有,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30、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应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 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31、阅读结尾4段“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你知道宇宙中有哪些“沉默的声音”

1.山崩之前是寂然无声的,但山体在不断破坏,石头里有“生命的呐喊”。2.沉默的星星里隐藏着宇宙诞生、发展的信息。3.冰冷的化石中有生物怎样进化的答案。•

32、宇宙中除了人类之外的一切。• 它们也是生命的存在形式(虽然有些是沉默的),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

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我们的弟兄”指什么?为什么称之为“弟兄”?

• 宇宙中除了人类之外的一切。• 它们也是生命的存在形式(虽然有些是沉默的),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

33、本文的结论是: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看,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

34、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1.敬畏自然,就保护了人类的家园,就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的生存空间,也就是敬畏和保护了我们自己。

2.不敬畏自然,就会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就是人类不敬重自身的表现。

留一份敬畏给自然 篇11

198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1993年至1995年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系国际环境政治专业做访问学者。她于1996年创办了非营利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由于在环保方面的出色成绩,她2000年成为国际环境大奖“苏菲奖”的惟一得主,并被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聘为环保顾问;2001年被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授予“绿色文明大使”称号;被公众评为2001年十大“《中国妇女》时代人物”之一;并获得2001年澳大利亚最高环境奖“班克西亚国际环境奖”;2002年被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聘为环保顾问;2003年被国家绿化委员会授予“绿色向导”称号。

整个群体的不安与恐惧是变化的契机,是希望所在。

如果以生命为代价,那GDP增长的意义何在?

我们呼唤过“德先生”、“赛先生”,今天还应呼唤“和(谐)先生”。

关注时事焦点,更要对焦点问题多一番思索。

尽管目前对“SARS病毒是怎么来的?人又是如何被感染上的?”这个问题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有一点不可否认:这次“非典”的流行确实反映了我们在生态环境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并非杞人忧天的是,这很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于是,我们想到了本刊几年前曾采访过的“绿色向导”廖晓义,想请她谈谈对这场疫情有何感受。

廖女士是我所采访过的人中非常特别的一个,准确点儿说,对她的采访过程更像是在听一个充满激情的演讲,当然,这种激情中充满了忧虑与焦急,那么真挚的忧虑与焦急。我深深地被她的激情所打动。下面就是廖女士的谈话。

恐惧表现出了对虚幻信仰的怀疑

最近电视上在播一个抗“非典”的公益广告,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比“非典”更可怕的是不安与恐惧。我问我女儿:你有不安和恐惧吗?女儿说:不可能没有。我在想:这种不安与恐惧是否是个真实的状态;有无合理性;有无积极意义,是否蕴藏着某种变化的可能性。

首先,在“非典”面前,无论穷人富人,无论高低贵贱,大家一律平等:灾难可能降临到任何人的头上。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有一种不安甚至恐惧的反应,是非常正常的,是真实的。当然,只有恐惧是不够的,但不能说,恐惧本身是魔鬼。其次,这种不安与恐惧是什么?有无合理性?应当说,不安与恐惧表现出的是对生命的珍惜与重视。更重要的一个意义在于,它表现出了对人类自身过去被夸大了的能力的质疑。多少年来,科技的进步给了人们虚幻的信仰——科技和经济发展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这种虚幻的信仰蒙蔽着人们,无视周围的灾难。现在的恐惧表现出了对过去虚幻信仰的怀疑。难道说这种怀疑没有合理性吗?

最严重的问题并不是我们的生态环境恶化到什么程度,而是我们对这种恶化没感觉

当灾难危及生命的时候,如果没有不安与恐惧,就很难说我们是真实的具有人性和理性的存在。人性首先是一种生命意识。有人性就会有不安;有理性就会对生态伦理和生态恶化的现实进行思索。生活在科技虚幻神话和经济发热状态中的人,用科技发展的迷信代替过去的封建迷信,而这种迷信同样会阉割我们的人性和理性。如果没有人性、没有理性,你既看不到魔鬼的脚印,也听不到天使的声音。其实,尊重科技与迷信科技是两回事,况且,科技发展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

很多情况下,灾难就在我们身边,而我们不去看,不去听,不去不安,不去恐惧。我们这些被人称为“环保人”的人常常能听到灾难的敲门声,经常在不安,在恐惧:我们的垃圾哪儿去了?我们的水、食品、建材、土地、河流安全吗?生态的灾难会在哪个点上爆发?生态的链条会在那一环断裂?其实,最严重的问题并非是我们的生态环境恶化到什么程度,而是我们对这种恶化失去知觉。

应当说,整个群体的不安与恐惧是变化的契机,是希望所在。如果以生命为代价,那么GDP增长的意义何在?我们的价值体系该做怎样的调整甚至是革命?如果我们这样去想,就有防止类似灾难再发生的希望。导致“非典”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对环境不负责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非典”应打破我们的麻木,打破我们对科技和经济的迷信,应改变我们对生态安全不关注的态度。如果没有这种忧患意识,别的什么都谈不上。

怎样将这种不安与恐惧化为一系列的变革,从价值体系到技术体系,到社会机制、再到人的行为的变革?从政府来讲,应将生态安全问题提到和GDP增长一样重要的位置;从公民来讲,要重新认识生命和自然的价值,改变我们的行为,选择与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发展要以人为本,不能将发展理解为是仅仅对物质的无限多拥有。应从教育、技术、管理、政策等多方面来关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将我们的水、空气、垃圾等这些我们并不太在意的问题提到一个生命的高度。应当让生态安全在我们的价值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将生态安全作为我们发展模式的内在部分。

自然也会向我们讨债

然而,我担心的是,灾难过后,人们很快就会忘却。况且“非典”只是一个小小的警告。我呼吁:留一份敬畏给自然!我希望,更多的“环保人”在这样的时候向每个“地球人”传达我们从自然那里得到的信息:有很多灾难已经潜伏在我们身边!欠债要还,这个道理用在人与人之间都明白,但用在人与自然之间,用在生态链中,我们却忘记了。这次就是自然向我们讨债来了,我们舍不得牺牲一定的增长来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舍不得花足够的金钱和时间去搞污水处理、去建立垃圾分类清运回收系统,去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安全。结果呢?花了更多的钱,还赔上那么多条命,谁也不知道下条命是不是轮到自己。杀那么多野生动物,无视其他生命,你人类的生命就能保得住吗?如果以生态环境代价、生命代价来追求GDP的增长,那这种增长也是保不住的。在生态的灾难面前,经济和生命同样的脆弱。这次对经济的影响已经很说明问题了。所以,我们必须学会采取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方式,这才是我们人类能生存下去的前提。

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在诱惑着人们

你问我“为什么人们会很快忘记,为什么不去不安,不去恐惧,为什么没有理性”,这是与社会的整个系统相关的。一旦进入了某个系统,往往会被搅在里面,很难走出来。长时间以来,我们更多地是在考虑如何使经济增长,是在教人们如何消费,太少渠道传递自然的智慧,太少渠道传递“魔鬼的声音”。我们在教育层面、在很多层面都是有缺陷的。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在诱惑人们,似乎这样做就可以达到物质的天堂。从一个民族来讲,的确有她的压力——落后就要挨打,这有历史的原因。然而,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强的发展压力,这是每个中国人都不应忘记的现实。否则,不等别人来打我们,我们自己就变成了自毁家园的生态难民。中国不能追求那种毁灭自然、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进化,而应走一条将自然资本纳入国民经济体系的新工业革命的道路,但前提是要建立在对旧模式的深刻反思之上。

尽管我们不易抗拒这种诱惑与压力,但并非不可以选择。关键是,我们是不是真正明白心灵的价值、生命的价值、生态的价值、自然资本的价值。我并不是说要将GDP增长从那么高的、那么神圣的位置上拉下来,但我们应该将自然、生命、心理的价值提升上去,这是我们要考虑的根本点。要有价值观的大反思,对人、对生命都要有重新的认识,由此,才能找到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方式。

我们一直在呼唤“德先生”与“赛先生”(民主与科学),依我说,我们今天还应该呼唤“和先生”(和谐,Harmony)——人与自然的和谐。“赛先生”、“德先生”与“和先生”代表着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支点:经济发展、社会公正和生态保护。重要的是,不要让经济发展抢了“和先生”的地盘。而留住“和先生”的前提是,人要对自然有一份敬,有一份畏,还有,一份爱。

廖女士在电话里谈了一个多小时,我一直被她的情绪感染着,在想着“自然之子”这个称谓。前几天,我曾打电话给两位朋友,向他们问一个相同的问题:你认为这场灾难过后,中国人的卫生习惯、意识会不会有明显改变与提高?一个回答是“不好说”,另一个回答则非常干脆:“不会的,该怎样还怎样。”人们常说,痛定思痛,可如果有人麻木到“没有痛感”的话,可又怎么办呢?

上一篇:客户关系管理教学总结下一篇:《一粒种子的旅行》读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