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自然之道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道家自然之道(精选10篇)

道家自然之道 篇1

庄子提倡顺应自然的养生之学。他在《养生主》篇中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督脉居人身之中,不偏不倚,以此作为行事的准则,自然可以健康长寿,颐养“天年”。随之,庄子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来阐明这个观点。养生首先要顺应自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内经》中所倡导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

虚静恬淡 忘我无欲

庄老之学,提倡“清静无为”。何为“清静无为”?就是重在养神。庄子以薪比喻人的身体,以火比喻人的心神,薪可以燃尽,而火是没有尽期的。而要做到“清静无为”,就要“忘我”,而“无欲”则是“忘我”的前提。庄子在《庚桑楚》篇中指出: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容易扰乱人的意志;容、动、色、理、气、意六者,容易束缚人的心灵;恶、欲、喜、怒、哀、乐六者,容易影响人的品德;去、就、取、予、知、能六者,容易阻塞人的大道。“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不为也。”此文是说,这二十四种内容不在胸中作怪,内心平正就能安静,安静就能明彻,明彻就能顺应自然。在《天地》篇中还指出:无色乱目,五声乱耳,五臭熏鼻,五味浊口,五曰取舍得失迷乱心窍,“此五者,皆生之害也。”庄子认为,只有去掉“四六”,除去“五害”,才能达到“忘我”的境地。没有了食、色、名、利等索取的欲望,心神才能“清静”无浊,“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愉快的样子),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在《刻意》篇中还说到,纯粹而不混杂,虚静纯一而不变动,恬淡无为,行动循乎自然,这才是养神的方法和准则。所以,庄子《天道》强调,“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导引吐纳 动静结合

庄子不仅崇尚老子“致虚极,守静笃”的虚静之观,而且还崇尚像彭祖那样导引吐纳、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他在《刻意》篇中说:“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彭祖是一位长寿老人,他经历了喾、尧、舜、夏、商、周等六个朝代。彭祖养生术比较丰富,导引吐纳是其中一种。在《庄子》一书中有许多导引吐纳的事例,如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达到了忘身的境界(见《齐物论》);孔子的学生颜回练功时,达到了“坐忘”的境地,什么是“坐忘”?“坐忘”就是“损之又损”的悟道方法,“为学日进,为道日损”。做学问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讲“日进”,就是做加法;悟道则是一个消减的过程,所以讲“日损”,就是做减法,要减去太多的欲望,太多的名利,太多的是非,最后归于平淡。养生之法,还要注意动与静的结合,庄子道:“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竭。”所以要把形体锻炼与精神调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与阴同德,就像大地一样,厚德载物;与阳同波,就像九天之上,自强不息。动静之间,营卫周流,气血无郁,何患之有!《刻意》篇中的“吐故纳新”与“熊经鸟申”两个词,已为气功界的指导用语,前者还被作为政治熟语所引用,足见影响之深。

乐观豁达 节制食色

道家自然之道 篇2

一、道家生命栽接之道的现实意义

添油续命、生命栽接之道, 能真正延长人类寿命。一般人也能活到八九十岁, 但身体机能却已衰老到很严重的程度, 大多老态龙钟, 有的甚至牙齿脱落, 眼睛昏花, 耳朵失聪, 半身不遂, 生活不能自理。高质量的长寿, 身体机能却像青壮年一样, 老而不衰。这是各国医学家和科学家梦寐以求的。无数名流巨贾, 都有强烈的青春长驻之欲望, 但千金散尽换来的却是失望与叹息。诸如注射羊胎盘素, 干细胞的研究等等, 都无法逆转人体蛋白体的衰老。令人振奋的是, 中国道家的金丹大道, 在人类健康、美丽、长寿、智慧等方面, 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元末明初, 张三丰真人在《无根树》里说:“自古神仙栽接法, 人老原来有药医。”这就是说, 丹道将人体的衰老当成一种疾病, 而栽接能治疗这种疾病, 能使衰老的身体重新恢复活力, 让青春永驻。

身患大病的人怎样才能修炼丹道呢?一开始, 肯定要把疾病先治愈, 让色身强健, 然后才能做进一步向上的事业。如果一身疾病, 漏精漏气, 谈何炼心修道。衰老是一种随年龄增长, 组织细胞衰老、器官功能下降引起的生理过程。道家栽接法接补自身精血, 补血得血, 补气得气, 完满阴精, 立就丹基。十年之损, 一年补之, 至接补完成, 最少可延年六旬。

道家栽接添油延命, 注重生理机能的真实效验, 把肉体的生理真实效验作为检验标准之一。老年斑退, 头发黑密, 牙齿重生, 不再佝偻, 青春萌动, 阳关紧锁, 髓满耐寒暑, 血盈落齿生, 精填发转黑, 不漏返童身。做到生理实证的克期取验。如若缺乏真实的生理效验, 搞再多的念咒参禅, 打坐吐纳, 等等万千方法, 都是浪费时间。

性理养生专为气血衰微者设立, 专续无油海底灯, 将已漏衰老之体, 迅速补满精血, 功效神速可凭。但凡苟延残喘, 衰老精枯之人, 亲身实验, 方能切身体会什么是真正的立竿见影, 体貌顿异。可叹的是, 栽接之天机奥秘几人能知?

自伏羲传道, 老君、文王、孔圣、伯阳、紫阳、三丰等历代祖师皆得大成, 此乃丹道接命, 医老之法, 续命添油之法, 自尊自贵, 盗夺天地, 自强不息。张三丰《玄要篇》后天筑基歌曰:“气败血衰宜补接, 明师亲授真口诀。华池玉液逐时吞, 桃坞琼浆随日吸。绝虑忘思赤子心, 归命复命仙人业。丹田温暖返童颜, 笑煞顽空头似雪。”又说:“自古神仙栽接法, 人老原来有药医。访明师, 问方儿, 下手速修犹太迟”。真正栽接法, 得法即可下手续命添油, 其法高明, 其术深邃难闻。

二、什么是道家生命栽接之道

道家延命靠的是逆反之术, 颠倒之术, 道家若顺着就不是什么道了。所以, 从某种角度讲, 道家修士就是个“逆子”。先从哪逆呢?先从栽接开始。先把规律弄懂, 修炼就好下手了。不然就跟盲人摸象一样, 难以把握整体。道家栽接, 总归两大类, 一曰色身栽接———完成筑基 (权宜之法) ;二曰虚空栽接 (究竟之法) 。完成筑基, 然后才能向丹道最高境界迈进。虚空栽接包括了延年益寿的抗衰老, 防病治病, 明心见性, 结丹了胎。这才是真道。

栽接就是借外界的事物来补充自己的肉身, 又称补漏法或救亏补漏。身体就是肉身, 为何又称漏身?言、动、视、听, 眼、耳、鼻、舌、身和意念都是漏, 漏掉的是生机能量。性生活也是漏, 七情六欲也是漏, 悲哭流泪肺气漏, 愤怒肝气漏, 思虑脾气漏, 恐惧肾气漏, 都是漏。修炼就是纠亏补漏。修炼的目的就是使这漏身达到不漏, 固漏。行善与修炼有关系, 但行善不等于修道, 好人不一定是道人, 好人是世间法, 道人是出世间法。

三、不漏是栽接的不二法门

第一步修炼:最难的是固精, 栽接法基础的基础是达到不漏精。性理养生里有很多固漏法, 诸如千金坐、千金蹲、千金翘等一系列的修炼法都可达到固漏。开始是一交就泄, 然后数交一泄, 然后多交少泄, 最后交而不泄。现在问题来了, 不泄精了, 精满自溢怎么解决?这就要涉及到炼丹的第一个基础, 即炼精化气。何为炼精化气?把有形的能量化成无形的能量就叫炼精化气, 炼精化气的最终目的是男性断白虎, 女性斩赤龙。

炼精化气要有精气可炼, 如果是因没有性能力了, 没月经了, 这个不漏不是真不漏, 而是衰败之体, 他体内没有精华了。当出现身体衰败的不漏, 或男无精, 女无月经时, 即应先通过修炼, 使男子回春, 老妇来潮, 男子有性能力, 女性又能来月经后, 再来断白虎, 斩赤龙, 这才叫筑基。

这个修炼的概念已讲得很清楚, 修炼就是栽接, 栽接就是纠亏补漏, 栽接的基础就是不漏, 男不漏精, 女无月经, 这才能真正完成丹道筑基。

如何断白虎, 斩赤龙?如何固漏?

通过筑基的次第, 一生精, 二固精, 三化精, 四开关展窍, 完成断白虎斩赤龙。栽接分为二类三法, 即欲乐法:取坎填离;清修法;三关吹嘘;虚空栽接。

性理养生主要有三个层次, 一层生精, 补亏救损, 添油续命。

但凡衰败之体都要从生精之法开始。这生精之法又分动功、静功以及辅助药法。

1、动功:易经洗髓关精窍, 蹲起活髋转辘轳。是相对简单的扶阳法, 但很多人忽视了开关展窍诀这个形架。诚如金鸡独立式, 一手按住右肾, 一手托起来, 观想虚空一个光柱通过左手到右肾再到左肾, 产生能量回旋走了个S型, 无需配合呼吸。

颈椎、胸椎和腰椎都有曲度。抱阳桩, 丹劲道。丹, 养生;劲, 卫生;道, 长生。复归于婴儿, 婴儿在母腹中呈抱圈之势, 他不存在颈椎、胸椎、腰椎曲度, 先天是中黄正透的。人出生三翻六坐九爬, 爬到逐步适应地球引力才出现颈椎、胸椎、腰椎曲度。下颏回收, 虚领顶劲, 胸部微含, 腰收腹, 稍作提肛, 上下呈一线, 再以髋关节为轴前倾45度。想象一个太阳在丹田燃烧, 快则十天半个月, 督脉就有热量灌注。不练时, 手捂丹田之上就好了。

2、静功:千金坐

形架不要意念, 形架是生精用的, 内练心法是化精用的。

3、药法:微火生精。外用肉桂、小茴香 1:1 打成粉, 每次取2~3克, 用凡士林, 或鸡蛋清, 或蜂蜜, 调和均匀, 制成药丸贴肚脐。每于晚间贴敷, 晨起揭去, 若未引发炎症, 也可连续贴敷24小时。

若是男性衰败之体, 可用补骨脂30克, 甘枸杞30克, 菟丝子30克, 淫羊藿30克, 煎汁当茶饮, 一日3~5杯。内外配合, 效果更好。

女人如何养血?练法是一样的。

外用肉桂、阿胶各等分, 贴肚脐, 方法同上。

另用西洋参150克, 阿胶200克, 鹿角胶100克, 龟板胶100克, 打成粉, 每次3~5克, 每日2次, 空腹以温开水冲服。脾胃寒湿困阻加白术, 白豆蔻, 健脾益气, 燥湿利水。温中止逆, 开胃消食。如若用于生精生血, 可配合做金三角加以调理, 效果更好。

二层固精:交而不泄, 通于神明。

固精, 上述形架和千金坐都有固精作用。

当性与脑这个通道, 也就是脑垂体、脊髓和生殖系统这个中轴线很通畅时, 一旦有了性冲动, 大脑就会调整性器官。但因经常锻炼, 只要轻轻一紧就不射了。这并非你要这么做, 而是深层次的条件反射。这叫心脑交通。而普通人夜里要遗精时, 在潜意识下就漏掉了, 前列腺收缩就来不及了。这叫顺则凡。

固精固漏主要是五项黄金法则, 开关展窍诀。数交一泄, 多交少泄, 交而不泄, 同样也来自五项黄金法则, 开关展窍诀。

三层化精, 还精补益, 纯阳全真。

以精补精, 以精补髓, 还精补益, 还精补脑, 都是要把精转化为另一种能量, 达到补脑补髓的作用。“人始生先成精, 精成而后脑髓生”。精和髓是最精华的部分。

精固住之后应消化掉, 不然还会漏掉, 所以就须化精。按修炼角度讲, 精分先天之精 (元精) , 和后天之精 (生殖之精) 。

1、知时。老子观察到, 婴儿没有欲望, 但他的生殖器还能勃起, 那是源于先天之精。知时化精必须是在阳升之时方可采。

阳生表现的形式, 不是因看色情电影, 与色情和异性没任何关联而阴茎勃起才是采的时候。还有一个重要的时机, 那就是当人迷迷糊糊醒来, 阴茎是勃起的时候赶紧采。这是男性。

女性应该什么时候采?一般来讲是月经期。她有一种异样感, 体内潮热, 且未受到外界刺激, 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生理反应, 这一般在月经前3~5天。但也不排斥身体好的在其他时间也有。

如若方法得当, 采的就是元精。要是方法不对, 即使就是元精也会成为浊精。

还有多交少泄, 数交一泄, 交而不泄。如若不泄, 前列腺会不会出问题?睾丸是不是会充血呢?第一步要知时, 第二步就是炼化。

2、炼化方法。炼化的方法分先天和后天, 有为法和无为法。若采先天精则用无为法。《玄关显密法》第65、73、81、34、36、37页是核心, 耳听皮肤, 心息相应。纯阳丹法化式都是以心息相依为主。

具体做法如下:

1、当阳生时, 把意念依序放在鼻下人中、脐中, 女性则须加上膻中, 分别把意念存在各自经穴旁外开2~3毫米处就行了, 其它不管。让精气自然运化。

2、耳听皮肤, 回光返照。这些心息相依的结果, 都能进入先天, 允厥执中。如何耳听皮肤?鼻子吸气不只是鼻子, 而是整个身体在吸, 就是所谓的体呼吸, 就是心知道自己在呼吸, 没有人为的导引去呼吸。

回光返照在于一个观字, 闭上眼睛照看自己, 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然后先天之气就化掉了。若没法化精, 就断不了白虎, 也不能补脑, 不能炼丹。

不止于虚静, 都不是真方, 让神气自化。化气不是有为施之所能做到的。

有人把后天说的一无是处, 纵欲为何伤身, 筑基为何能成?有人在性交中死去, 死者有女人, 也有男人。精为何这么厉害?这精是有形的, 精中有无形的气, 前列腺液、精、气这三样泄了, 能量很大, 要重视后天之精, 没有后天也展示不了先天。

道家生命栽接, 其实就是人体物理和化学实验, 通过采药归炉、风吹火化、沐浴温养, 才能把后天之精返还到先天, 去矿留金, 把精华留下, 然后成就炼丹的药物。虽说是后天, 但同样对人体大有裨益。

采药归炉。性交完了没射精, 轻吸一口气, 收缩三阴 (阴茎、会阴、肛门) 的同时, 把存在丹田的意念, 似乎从龟头经会阴到丹田有一个乳白色能量气团进来, 似有非有。究竟是什么无所谓, 给个意念就行了, 用力之道微微小小, 3、6、9次都行, 阴茎软化了就行, 经常练三个呼吸就软了。

采药归炉是什么意思?

1、通过收缩三阴, 能使聚集在生殖器上的血液回流盆腔腹腔, 使生殖器官局部的组织, 包刮盆腔肌、睾丸、阴茎、前列腺的血液进入静脉循环, 使腹部的张力减少, 不会留下忍精不射后遗症。

2、由于吸气时加上意念, 使精气复归丹田。人体精液有一个特殊的分泌过程, 像血液一样, 多的血液会转换成别的能量。人体后天形成的精也会经过锻炼而进行有序的排列, 不会因没射精而导致人体不适。但若方法失当, 就会发生忍精不射而烦躁, 眼内分泌物增多, 眼睛发红, 血压升高, 前列腺肥大, 植物神经紊乱和失眠等一系列病态性反应。

风吹火化。吸气时观想这个能量团如同一个小太阳, 呼吸时像一团火充满整个腹腔, 吸气时缩小, 呼气时扩大。一吸一呼为一次, 共做九次。以使脐内温温, 丹田产生能量。

道法自然与道家的生态观 篇3

关键词:道法自然;生态;意义

在道家的哲学体系中,“道”是最高概念,天地万物在“道”的意义上是平等的,都是按照自己的状态存在。他强调人的自然无为,彰显出人与自然相处的内在的和谐性。道家哲学思想的关注点是从人生哲学拓展到整个自然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人的生命成为一种具有规律性、目的性的存在。在这一系列的哲学阐释中包含着的深刻的生态意义,奠定了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的基础,这也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生态环境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一、道法自然的内涵

道家哲学中关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应当师法自然的思想,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天人合一”论,对此后的庄子做了进一步概括,庄子说:“万物一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傍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庄子》齐物论)道家这种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道家哲学思想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正是从这样一种“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出发的。在道家哲学中,所谓的“天道”就是指天地万物的规律和自然规律,道家哲学认为,天之道是“自然”、“无为”的,“自然”是依事物的本性自由伸展的状态,“无为”是顺其自然而不人为地强加作为,“无为”并不是一味排斥人为,所排斥的只是违反自然而随意的强加妄为的那种人为。

在道家看来,“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它兼具宇宙本原和秩序法则的双重含义。而自然是“道”的本性,是一种不加强制力顺任本性而存在的状态,它所表现的形式即是“道”的最原始本质特征,也是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法则。任何事物都必须接受这一宇宙法则的制约。人既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那么人对自然的态度理应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道法自然中蕴含的道家生态观

道家认为“道”就是事物的自然而然的状态,就是人所应当效法和遵循的自然规律。《太平经》说:“自然者,乃万物之自然也。不行道,不能包裹天地,各得其所,能使高者不知危。天行道,昼夜不懈,疾于风雨,尚恐失道意,况王者乎?三光行道不懈,故著于天而照八极,失道光灭矣。”“自然守道而行,万物皆得其所矣。天守道而行,即称神而无方。上象人君父,无所不能制化,实得道意。地守道而行,五方合中央,万物归焉。三光守道而行,即无所不照察。雷电守道而行,故能感动天下,乘气而往来。四时五行守道而行,故能变化万物,使其有常也。”《太平经》认为,自然万物的自然而然就是“道”,自然万物之所以能够和谐发展,关键就在于“守道而行”,就在于“自然”,在于自然而然。

道家认为,自然万物为天地所生养,人顺天道,就应当保护自然万物。《太平经》说:“上君子乃与天地相似,故天乃好生不伤也,故称君称父也。地以好养万物,故称良臣称母也。人者当用心仁而爱育似于天地,故称仁也。此三者善也,故得共治万物,为其师长也。”“夫天道恶杀而好生,蠕动之属皆有知,无轻杀伤用之也;有可贼伤方化,须以成事,不得已,乃后用之也。故万物芸芸,命系天,根在地,用而安之者在人。得天意者寿,失天意者亡。凡物与天地为常,人为其王,为人王长者,不可不审且详也。”也就是说,人应当效法天地“恶杀而好生”之道,仁爱自然万物。《太平经》还要求人们“饮食诸谷,慎无烧山破石,延及草木,折华伤枝”,把保护自然落实到人的行为之中。天之法,阳合精为两阳之施,乃下入地中相从,共生万千物。”所谓“万千物”,概是指天地所生养的自然万物,当然也包括自然界的生物在内。显然,这种把生物物种的多少看作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的标准的观念,与当今要求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张是相通的。

道家的“天人合一”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讲“自然无为”就是不要破坏自然界以及自然万物的和谐。《太平经》认为,太阳、太阴、中和三气和谐而化生天地以及人和万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阳、太阴、中和三气缺一不可。断绝此三气,一气绝不达,太和不至,太平不出。陰阳者,要在中和。中和气得,万物滋生,人民和调,王治太平。”这里的“太和”,即是“太阳、太阴、中和”三气的和谐,“太平”则可以理解为三气和谐而达到的平衡,即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就是说,三气的融合达到和谐就是太和,进而也就实现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太平。如果三气有所欠缺,或互不和谐,自然界生态系统就不可能达到平衡。由此可见,《太平经》非常重视自然界万物的和谐,并视之为实现自然界生态系统乃至整个社会“太平”的必要途径。

三、道法自然与道家生态观的现实意义

道家的道法自然与道家生态观在今天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现代意义上讲,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们为了满足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在合理的范围内,充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二是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遵守自然的客观规律,注意对自然的保护。问题在于人类为了追求眼前个人或局部的利益,往往对自然采取掠夺式的野蛮开发,使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极大的破坏,他们对自然的态度也是漫不经心的,忽略对环境的保护。换句话说,现代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问题上,过分地看重从自然中索取财富,而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所以,如何正确地对待自然,道家的“道法自然”哲学思想就彰显出了它的重要性。在道家看来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造福人类。

总之,道家“道法自然”与道家的生态观以自然的人性论为基石,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联系起来,分析了它们相互之间的内在矛盾,并试图消除社会中出现的这些矛盾及冲突,最终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无疑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道教义.藏外道书(第21册)[M].成都:巴蜀书社,1992.

[3]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M].道藏(第13册).

作者简介:陈云洪(1987-4),女,遵义医学院思想政治专业研究生。

(五)自然之道 篇4

(五)自然之道

一天傍晚,在加拉巴哥群岛最南端的海岛上,我和7位旅行者由一位当地的年轻人做向导,沿着白色的沙滩前进。当时,我们正在寻找太平洋绿色海龟孵卵的巢穴。

小海龟孵出后可长至330磅。它们大多在四五月份时出世,然后拼命地爬向大海,否则就会被空中的捕食者逮去做美餐。

黄昏时,如果年幼的海龟们准备逃走,就会先有一只小海龟钻出沙面来,作一番侦察,试探一下如果它的兄弟姐妹们跟着出来是否安全。

我恰好碰到了一个很大的、碗形的巢穴。一只小海龟正把它的灰脑袋伸出沙面约有半英寸。当我的伙伴们聚过来时,我们听到身后的灌木丛中发出了瑟瑟的声响,只见一只反舌鸟飞了过来。

“别做声,注意看。”当那只反舌鸟移近小海龟的脑袋时,我们那位年轻的向导提醒说:“它马上就要进攻了。”

反舌鸟一步一步地走近巢穴的开口处,开始用嘴啄那小海龟的脑袋,企图把它拖到沙滩上面来。

伙伴们一个个紧张得连呼吸声都加重了。“你们干吗无动于衷?”一个人喊到。

向导用手压住自己的嘴唇,说:①“这是自然之道。” “我不能坐在这儿看着这种事情发生。”一位和善的落杉矶人提出了抗议。

“你为什么不听他的?”我替那位向导辩护道,“我们不应该干预她们。”

“既然你们不干,那就看我的吧!”另一个人打算去帮助小海龟。我们的争吵把那只反舌鸟惊跑了。②那位向导极不情愿地把小海龟从洞中拉了出来,帮助它向大海爬去。

然而,随后发生的一切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惊呆了。不单单是那只获救的小海龟急急忙忙地奔向安全的大海,无数的幼龟由于收到一种错误的安全信号,都从巢穴中涌了出来,涉水向那高高的潮头奔去。

我们的所作所为简直是愚蠢透了。小海龟们不仅由于错误的信号而大量地涌出洞穴,而且它们这种疯狂地冲刺为时过早。黄昏时仍有余光,因此,它们无法躲避空中那些急不可耐的捕食者。

刹那间,空中就布满了惊喜万分的军舰鸟、海鹅和海鸥。一对秃鹰瞪大眼睛降落在海滩上。越来越多的反舌鸟急切地追逐它们在海滩上拼命涉水爬行的“晚餐”

“噢,上帝!”我听到身后一个人懊悔地叫道:“我们都干了些什么!” 对小海龟的屠杀正在紧张地进行着,③年轻的向导为了弥补这违背自己初衷的恶果,抓起一顶垒球帽,把小海龟装在帽子里,费力地走进海水里,将小海龟放掉,然后拼命地挥动手中的帽子,驱赶那一群接一群的海鸟。

屠杀过后,空中满是刽子手们饱餐后的庆贺声。那两只秃鹰静静地立在海滩上,希望能再逮住一只落伍的小海龟来作食物。此时所能看到的只是潮水冲击着的空荡荡的白色沙滩。

大家垂头丧气地沿着沙滩缓缓而行。这帮过于富有人情味的人此时变得沉默了。④这肃静也许包含着一种沉思。1.一句话概括本文记叙的事件。

2.该怎样理解○

1句中的“自然之道”?

3.○

2句中的“极不情愿地”表达了年轻向导怎样的思想感情?

4.品析第○

3句,说说年轻向导的“初衷”是什么,并从文中摘录出描写他为弥补这违背自己初衷的恶果而帮助小海龟奔向大海的6个动词。5.文中“它们这疯狂的冲刺为时过早”的原因是什么?

6.品析第○

4句写出大家“沉思”的内容。

11、自然之道 篇5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拯救了一只被嘲鹰咬啄的海龟“侦察兵”,结果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而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课文叙事严谨,故事性强。第一自然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还特别强调“在一位生物学家向导的陪同下。”从而点明了“我和同伴”及“向导”的不同身份,也暗示了两者对太平洋绿龟生活习性以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层次是不同的。

第二自然段插入对幼龟生活习性的介绍,为后文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稍不留心”“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意在强调危险随时可能发生。

第三到十一自然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叙述了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其间,小绿龟的命运牵动着“我和同伴”及“向导”的心,也清晰地展现出各自思想感情的变化:“我和同伴”先是因好心而“紧张”、“焦急”,要求向导想办法,接着,看到事与愿违的结果后感到“震惊”与后悔;“向导”本来是“若无其事”,由于同行人的“不满”,“极不情愿”地将绿龟引入大海,最后只能难过地发出“一声长叹”。

课文中向导的一句“叼就叼去吧,自然界就是这样的。”意在说明,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人类不能凭主观好恶做事。同时,也点明了课文的主旨:自然之道,即自然的规律。课文最后写到向导的一声长叹:“大自然是有它自己的规律的,如果不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这不仅仅是在说海龟,更是在呼吁:人类呀,要遵循自然规律,千万不要人为地干预。再一次点明“自然之道”。

课文主题突出,并且学生易于在读中感悟。一方面是因为选材典型,另一方面文章内容在多方面形成强烈反差,读起来扣人心弦,例如:“我”和同伴与向导在对自然规律认识上的反差,“我”和同伴的好心与所造成结果的反差,海龟入海前的平静与入海时遭到食肉鸟捕食的惨烈情景的反差等。学文时,引导学生从故事的发展中悟出“自然之道”是重点。

教学要求 1.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海鸥、争先恐后、若无其事、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词语。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3.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方法与过程

通过初读、再读、细读这三个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学生体会逐步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任务、制作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解释课题:自然之道。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一下自然之道的意思。2.检查对课文内容了解了多少:说一说故事的主人公都有谁?(生物学向导、我们、绿龟、嘲鹰和海鸥)学生答,教师板书。3.检查生字。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注意思考,根据黑板上已经有的词语,把生词写在恰当的位置上。(巢穴、侦察兵、食肉鸟、饱餐、若无其事、棒球帽、气喘吁吁)4.检查对错,然后请学生说一说这些词为什么写在这个位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即考察了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也了解了在初读课文中学生是否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理清文章脉络。1.师:现在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要想学好课文,首先就要读好课文。读课文不能盲目的读,每次读了课文,我们都要有收获才行。你们看昨天的预习大家就都有收获,昨天的课文就读的有意义。通过初读课文了解了主要内容,今天再读课文,就要有更高的要求——理清文章脉络。对于一个故事来说,就是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等。现在就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各是怎样的。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2.全班交流,通过理顺故事的过程进行分段。指名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些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渗透阅读方法,给叙事性的文章分层,可以按着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展开来进行。3.引导理解第二自然段。

师:第二自然段属于故事情节的内容吗?那写的是什么呢? 我们一起读一遍。看看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读课文,交流文章内容。)在这里写这一段有没有用?

引导学生理解,在讲故事中加入适当的补充说明,能让读者看得更明白。不但如此,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出示最后一句,说说写了什么?跟后面有没有联系?这里给后面的故事打下了一个伏笔。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恰当的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增加文章的完整性和趣味性。

设计意图:写作方法的渗透。

第二课时

一、学生默读课文,独立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1.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细读课文,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要说明的道理。要完成这个任务,在细读的时候,就要有自己的感受(板书——有感受)什么感受呢?我给举个例子,比如你从课本中有什么发现,发现字里行间藏着什么意思,还有你对课文上所说的事情有什么体会,又如你有了什么想法等等,都算感受。(板书:发现、体会、想法)要想在读的时候有感受,就要一遍读一遍想,哪里有想法就应该画出来,有什么感受就简单得写下来,就是一边读一遍写写画画,也就是最简单的读书笔记。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记录感受。教师巡视指导。大约进行十分钟。

设计意图:先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知道在读书时该做些什么,应该怎样去做。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和思考时间,使他们能真正的认真读书,静心思考,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交流感受,深入理解课文。

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体会。教师注意结合学生的谈话,引导学生们理解文章的重点段落和句子。1.在交流中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有感情的朗读(结合四、八自然段进行)体会人物的心情、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2.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重点理解向导的话。3.再次感受文章的结构:发生、发展、高潮。

三、写话练习。

根据你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这是一个()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大自然是有它自己的道理的,由于我们(),才使这些海龟受到了伤害。(学生写,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实现读写结合,将学生理解的道理反馈外化。

四、拓展练习

还知道这样的故事吗?悲剧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五、总结。

道家自然之道 篇6

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它主要描写了“我们”及向导和同伴们到小岛上观察幼龟怎样进入大海,“我们”因为不能见死不救得情况下救了只幼龟而害了一群幼龟被嘲鹰叼去的事。学完以后我们知道了:一定要遵守自然规律,不然一切都可能适得其反。

当故事发展到一切都“寂然静止”时,“我们”才明白好心办坏事的伤心和悲哀,“人是万物之灵,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我们的心里跟作者一模一样。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好心办坏事。大自然的规律十分复杂,没有调查清楚就不要乱做决定。

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初夏时,大地被阳光照的金灿灿的,一棵棵小树苗们经过风吹雨打,终于,长成了一棵棵参天大树,高大而又壮观;洁白而又清晰的河面泛起阵阵涟漪,像面长长的镜子,一只只栀子花洁白的身躯美丽多姿,一幕美景尽显眼前。在一年当中,栀子花只在一个季节开花,就是那烈曰炎炎的夏天。那还是初夏,栀子花已长出了大大的花苞,跟栀子花不相上下,只要是在同一个环境下,只是外形不一样,香味还是那么清香。这不经引起了我的好奇心,那时年幼的我还不懂事,在那时,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想重温把栀子花捧在手心,抱在怀里,闻着那沁人心脾的香味,真是提神又解热,我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拿起小刀就往我家门口那开满了大花苞的栀子树跑去,小心翼翼的把它那大大的花苞给一刀一刀地划烂了,那久违的清香扑鼻而来“哇,真香!”我喃喃道。那栀子花外形好看,犹如仙女一般那样美,那样漂亮,那清香扑鼻而来的情景令我心旷神怡,我坐下来,静静的,目不转睛的盯着花,真美啊,犹如一朵洁白的水晶灯,清晰而明亮。但不知是怎么回事,栀子花慢慢的倒下,花瓣一下子就消了我这时才明白了,我破坏了大自然的规律,栀子花才会这样啊!栀子花在一定时间,一定季节就会开花啊,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让它自己的成长,才会开出最好的花,最清香的花,最美丽的花。只有让它最自然的成长,才会得到最自然的结果,才会给我们一个最自然的答复。

道家自然之道 篇7

一、至善至美的自然之道

《老子·一章》中有这样的论述:

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常“有”, 欲以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从中可以看出, “道”是非语言可以表述的自然之“道”, “道”是“无”和“有”的统一。老子关于“道”的两种属性的表述, 提出了一种“美”的观念, 即美在自然, 自然而然。同时老子进一步指出, 道具有自然无为和对立转换的特征。

在老子看来, “道”和“无”是至善至美和无比伟大的, 而具体的“物”、“有”只是道的显现和末叶, 所谓“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道为万物之母”。这种认识不仅为去知、去欲、绝圣弃智提供了依据, 而且为否定音乐、文饰, 抛弃五声五色和追求自然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就其出发点和哲学体系本身来讲, 老子否定审美艺术、否定人为创造, 无益于审美艺术的发展。但由于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辩证思想, 由于儒家审美观所带有的缺陷, 以及艺术本身发展规律的实际要求等各方面的原因, 它的运用在审美艺术的创作欣赏中常常起到某些积极的作用:促使音乐、绘画从一味追求形式上的雕琢转向质朴自然, 从单纯、孤立地追求可感的声色, 转向对整体全面的把握;促使人们不拘于耳目的直接感觉的局限, 进一步将直接感触与内心的想象、联想结合起来, 从音、色有无之间的复杂交化过程中, 从感觉与想象活动的总体中去把握艺术形象, 品尝那形声之外无穷的意味。这势必促使人们在创造欣赏中去追求更高的境界, 不断提高审美和创作的能力。

在《老子》第一章中, 老子把宇宙最本初叫做“无”, 把万物的生发之源叫做“有”。老子的“万物自生”成为庄子自由思想的重要起点, 因为他为庄子个体化原则基础上的自由达到更为深刻的整体性本质提供了一条有利的思路。但老子道的创生性不仅指其为“万物之宗”, 更是指一种遍及万物的能和其作用下的整个宇宙生命的动。“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 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 以其生生之厚。” (1) “出”与“入”是两个很形象的词, 由道生为“出”, 这是“万物并作”, 灭于道为“入”, 这是“复归其根”。“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 (2) “常”即道, 生生死死, 反复运行, 这就是道之生生不息的“大生”。“天下神器, 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 或嘘或吹, 或强或羸, 或挫或隳”。 (3) 由神到器, 由器到神, 道生万物, 各归其根, “或行或随, 或嘘或吹, 或强或羸, 或挫或隳”都是大道之行, 人力“不可为也”。在一个极宏大的场域内, 道规约着万物, 成为宇宙生命的潜隐结构, 物的自生任性也皆是道运行的体现, 因为任物自生, 才可以万物为宾而不遗一物。道的规约始终存在。“天下有道, 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 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4) “有道”“无道”不是指道是否存在, 而是指是否遵循了道的规约。正因为规约始终存在, 才会有“不知足”, “欲得”的“祸”与“咎”。道创生万物, 生也是一种具有控制性的力量, 万物自生只是方式, 逃不出道的规约。就这样, 老子用“无”与“有”阐释着他的道, 完成了他对宇宙生命本质的思考。“有”“无”一体, “无”中生“有”, 在万物蓬勃的大“有”中, “无”发挥着绝对的控制力。

老子的“万物自生”止步于此, 老子的道也因此成为物之外的异己力量。然而, 庄子则将“万物自生”推向了一个更纯粹, 也更本体的境域。庄子以“齐物”的思想为每一个个体奠定了存在的合理根基, 以“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为人找到了合适的生存姿态。“……唯达者知通为一,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 谓之道。”齐同万物, 让生命回归本初, 这种境域本身就是道。可见, 原先道作为一种强大的客观必然性所展示出来的相对于个体生命的异己性在庄子那里获得了本质性的消解, 完全转化成了个体本身的存在性。当老子之道的纯粹绝对, 自本自根, 无为而无不为内化为个体的存在之质时, 个体便具有了存在—形上之维的自由本质。老子的自然化为了庄子的自由, 老子的自然宇宙观化为庄子的个体生命自由观。

二、从自然走向自由逍遥之境

庄子哲学的核心是“自然”之“道”, 他认为“美”根源于“道”的自然性。“天在内, 人在外”, 但他不同意儒家的“以天合人”, 而要求“以天合天”, 强调自然的原则和和美的自在性。天地的无限之美、美和丑的相对、天籁之音等都从不同的侧面反对对美的统一性的破坏, 注重美的合规律的特点。可以说, 庄子在中国传统的天人之际的视域中以审美的自然维度体现了更高的天人合一。

庄子崇尚自然, 有学者对此作了精辟的总结:“庄子‘篇篇皆以自然为宗’, 论逍遥, 则主张适性, 言齐物, 则强调‘天籁’, 谈养生, 则‘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处人间, 则‘乘物以游心, 托不得已以养中’, 论德充, 则‘安之若命’, 求宗师, 则‘安时而处顺’, 应帝王, 则‘顺物自然而无容私正’, 这都表现出其‘宛转附物’的自然态度。”庄子崇尚自然也体现在他的美学中。庄子曾多次谈到天地之美

夫天地者, 古之所大也, 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 (《天道》)

判天地之美, 析万物之理, 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 称神明之容。 (《天下》)

在这些论述中, 庄子非常明确地肯定了美存在于“天地”—大自然之中, 为“天地”所具有。人要使自己“备于天地之美”, 就要“观于天地”, “原天地之美”。庄子的这个基本看法, 是要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去了解美, 寻求美, 而不是沉浸到某种超自然的神秘的精神世界或天国中。

同时庄子认为, 生出万物的“道”虽然有义、有仁、有寿、有巧, 但又丝毫不是有意识劳苦努力的结果,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对“道”的这种自然无为的特性, 《骄拇》中作了更为具体的说明:

天下有常然。常然者, 曲者不以钩, 直者不以绳, 圆者不以规, 方者不以矩, 附离不以胶漆, 约束不以纆索。

庄子虽关注天地自然, 但他更注意的是天地自然背后的那个“道”, 因而庄子的“自然”更多指涉的是自身和本然:

庄子所推崇的天籁之美来自于天地万物的自行显现, 而天地万物的自行显现也就是天地之道。庄子在美学的原初意义上自觉而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一揭示是无比重要的, 因为人对自然的审美经验“处于根源部位上, 处于人类在与万物混杂中感受到自己与世界的亲密关系的这一点上, 自然向人类现出真身, 人类可以阅读自然献给他的这些伟大图像。……创造的自然产生人并启发人达到意识”。 (5)

然而庄子哲学中的美, 并不是讲纯粹的自然美或艺术美, 而是讲人与自然合一的精神愉悦,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表现人的自由人格的, 是表现人的心灵境界的。庄子认为人的生活要达到自然无为的境界, 亦即自由的、美的境界, 就要超出于人世的一切利害得失之上, 处处顺应自然, 不因为得而欢喜, 也不因为失而哀伤。即令是生死这样的大问题, 也要把它看成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一种自然变化, 不为所动。这样, 人就可以摆脱外物对于人的束缚和支配, 达到像“天地”那样一种自然无为的绝对自由的境界, “备于天地之美”了。

这是一种达到了自由与无限的境界, 也就是所谓“备于天地之美”的境界。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 庄子以自然无为为美, 也就是以个体人格的自由的实现为美。

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通过“鲲鹏之变”、“大小之辩”、“无用之用”告诉人们目前目光的狭隘和他们本应获得的自由的美妙。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在庄子看来, “以游无穷”的境界是无待的, 而“无待”之境就是自由之境。从鲲到鹏的这种从潜鱼到飞鸟的质变, 由困顿之游到展翼之飞的自由的实现, 庄子没有提及它需要任何外界之因、外界之助, 它并不依赖于外物, 需要的只是自身的“化”, 也就是一种自我的觉醒、奋起和蜕变。

总之, 庄子把审美当作物我一体境界, 对后来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美学不仅是单纯从物的属性上去寻找美, 而且从我与物的精神联系上寻找美, 把美看作是一种生活的境界, 一种令人忘怀一切的特定情境。

参考文献

[1]张海明.经与玮的交结——中国古代美学范畴论要.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

[2]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21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7.

[3]于民, 孙通海.中国古典美学举要.合肥汉: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

[4]李欣复.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史.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203.

[5]任芳莹.论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美学追求.时代教育, 2009, (4) .

[6]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

[7][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 (孙非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养生之道顺应自然   篇8

当今,人类以自己柔弱的躯体,面对威力无穷的大自然,可谓“顺者昌,逆者亡”,企图“人定胜天”还为时过早。自然界的变化让我们体会最真切者,莫过春夏秋冬的更替,以致寒热温凉对人体的影响。前些日子的骄阳似火与近日的秋风送爽,人们的感受大不一样。

中医学在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中,处处强调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称“天人相应”,告诫说“要顺四时而适寒温”。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受四季气候变化的影响,于是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样随时影响人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筋骨脉等的功能活动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春夏秋冬四季是万物由生而死,由始而终的根本法则。人们顺应四季养生就能健康少病长寿,反之则可能患病夭折。

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太阳升降,月亮盈亏。暮去朝来,花开花落,万物都在按自己的规律不停地运动着,各种生物也随四季、昼夜的循环交替显现节律周期,而人体的生命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大自然节律周期的影响,如表现为“生物钟”等。

读《自然之道》有感 篇9

今天是星期六,我在家看语文书,无意中看到了一篇名叫《自然之道》的文章,顿时觉得里面的故事让人感触颇深,故此记下来和大家分享。

故事的内容讲的是“我”和几个同伴以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去旅游,目的就是想看看幼龟是怎么爬向大海的。那天,我们就发现了一个大龟巢,有一支小乌龟探出头来,正踌躇不前,突然一支海鸟飞来,用尖尖的嘴啄幼龟的头,想把它拖到沙滩上去。“我”和几个同伴紧张的看着眼前这一幕,其中一位忍不住对向导说:“你快想想办法啊,”向导的回答让我们更加的焦急,他说:“叼就叼去吧,这是自然之道。”向导的回答招来了同伴们见死不救的呼喊。最后向导极不情愿的抱起了那只小乌龟朝大海走去,挽救了一个幼小的生命,正当我们高兴的时候,接下来的事情更是让我们大吃一惊。原来是向导和我们无知的举动救下了小乌龟,致使龟巢中的乌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是安全的,就成群结队的从龟巢中怕爬出,引来了许多的食肉鸟,这下我们才意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我们拿着帽子,把幼龟放进里面来回的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补救。

此时此刻,我们对向导说的话才恍然大悟,虽然还不能彻底明白什么事自然之道,但“我”相信这个例子是对自然之道最好的诠释。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篇10

我对自己以下两点很满意:

一、走进角色,我是“我”

在这堂课的教学进程中,我曾多次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与“我”同忧、同喜、同悲、同乐。

在故事发展到了高潮,幼龟们得到了错误信息,于是成群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我强调了“成群成群”说明好多幼龟;“争先恐后”又说明幼龟的爬行的速度很快;“鱼贯而出”说明幼龟又非常的有秩序。于是,我说:“这么多幼龟争抢着爬向大海,他们心里是怎样想的?”理解了上述词语之后,再来回答题,学生也是争先恐后、鱼贯而出。

“哇!外面很安全,快爬呀!”

“伙伴们,趁着现在安全,快爬向大海呀!”

“快,机不可失,是不可再来”

“哈哈……”虽然一阵哄笑,但我心里却很欣慰,我觉得学生们已经走进了角色,仿佛已经看到了当时幼龟的那种急于寻找安全的行动场面,教学反思《《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天啊!”我听见背后有人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在这一段教学时,我抓住了这段的情感基调,追问:“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办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异口同声道:“愚蠢。”此时,“他们心情怎样?”

生:伤心、悲伤、自责……

“他们的内心会有怎样的语言?”

生:“天啊,看我们干了一件多糊涂的事儿。”

“哎,我们帮了倒忙!”

“哎!在至今日,何必当初!”

我觉得学生已经深深地走进了作者的内心,充分体会到了人物当时的心情,进入了角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读中体会,悟中想象

教学第九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场景。

生:“我看到作者和同伴们忙碌着救幼龟。”

“我看到他们一个个气喘吁吁的,也顾不上休息。”

“我看到蓝蓝的天空上有好多食肉鸟疯狂的啄食;沙滩上遍地爬满了小幼龟,他们无奈的等待着命运的挑战;还有忙碌的人……”

“我看到满地的残骸。”

“我看到沙滩上一片狼藉。”

……

听着学生们一句句如同真实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们读懂了,悟中明白了,也证实了这种想象教学也是一种手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方案下一篇:2019年抗战胜利70周年心得体会